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内部 控制制度 方法
一、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要建立在深入了解其涵义的基础上,同时,国内企业管理者还要熟悉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成要素,进而实行有效、合理的方法和措施。
1.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涵义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行政及各部门管理人员在处理生产经营及业务管理活动中,逐步建设的一种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新型管理模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行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明确组织机构与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岗位责任也真正落实到具体负责人,这种企业管理模式顺应了时展的需求,也满足了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两方面的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针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与漏洞,强化行政、生产、安全、技术、销售、经营部门的具体管理职能,确保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与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涉及到企业财务及相关管理工作,主要是预防企业内部出现财务问题,保证企业各项资金的正常流转,以及企业经济收益的实现。同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还可以有效提高现金交易活动的会计记录、会计报表、会计业务的可靠性和平稳性,防止企业出现重大财务问题和贪污公款现象的出现。
2.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成要素
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表现为内部控住的主要内容和具体管理事项,具体构成要素如下:
(1)风险评估
在国有企业的生产及经营活动中,来自外部及内部的风险都是不容忽视的,企业管理层,特别是具有决策权的管理者一定要根据市场形势及运营环境准确判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而制定科学的生产及经营规划。企业生产及经营风险的控制是企业形成长期科学管理机制的先决条件之一,也是现代企业能够保持稳定发展速度的重要保证。
(2)控制环境
国内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对于企业各项管理活动所面临的生产、文化、经营、安全、人文环境都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国内企业对于环境的控制要保证实际效果和范围,有效地控制环境有利于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职业素养与道德价值观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帮助,也是现代企业运营风格与管理哲学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
二、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
面对充满挑战的全新市场经济和经营环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要掌握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制定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实用价值。简单的借鉴和抄袭国际知名企业的成熟管理理论和经验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起到“事倍功半”的相反效果。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还要充分结合市场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局的具体要求。
1.树立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工作中,首先要树立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这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成和实行的基本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主要表现在:保证会计信息及各类经营管理信息的保存与及时提供;保证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效果性、效率性与经济型,全面适应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执行;保证企业固定及流动资产的完整、安全与有效应用,严防企业资产的人为流失与破坏;保证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促进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法开展和进行。
2.打破内部控制固有格局
国内部分企业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管理者水平、管理模式、员工构成等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企业往往形成一套固有的内部控制格局,依据其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自然存在诸多的不合理性。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中,企业管理者要坚持“推陈出新”的方法,即对于固有控制制度中不合理、不适用的部分要果断的予以更新和完善,逐步制定和出台更具科学性、合理性的新型内部控制制度。
3.逐步扩大业务活动的控制层面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要实行“逐层深入”的方法,即控制制度的建设要由内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和问题入手,进而逐步将内部控制制度扩大业务活动的控制层面,以内部控制制度引导业务经营活动沿着正确、合理的方向不断发展、进步。企业在业务活动的控制中,要依托强大的技术支持与制度保障,逐步在企业内部建设一套包括基本业务流程目录、风险预测数据库、以及业务操作中重要业务流程的业务流程图、风险控制文档、控制程序文件等其相关文件在内的业务活动控制体系,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实现。同时,企业业务活动控制层面的扩大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也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和带动,是企业开展各项管理活动的基本保障。
4.逐步补充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根本内容就是围绕各项规章制度的逐步补充和完善作为基本内容,也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法选择要集中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企业规章制度包括:财务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企业管理者要组织具备专业素质的管理人才全面考察与验证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不完善的地方进行适当的补充,对于缺乏可操作性和执行价值的规章制度作以有针对性的完善。
总之,国内企业既要努力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又要集中力量克服外国企业的竞争压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逐渐成为国内企业长期战略及经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也是国内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企业竞争力 矿山企业 内部控制
当前世界经济尚处在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下,矿山企业仍然面临着剧烈的竞争,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赢得发展先机,矿山企业必须加强矿山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本文首先介绍了在矿山企业中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当前矿山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希望对矿山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有所帮助。
一、搞好矿山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护企业安全和完整,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提升企业员工价值。
(一)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通过在企业内部加强内部财务监控作为切入点,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监控体系,将企业的最终经营成果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依据,通过彼此联系,相互监督和协调和制约,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保证企业做出争取的战略决策的依据。
(二)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和完整
企业主要通过自身的制度体系和能力体系来控制企业的现有资源,制度体系是以企业财产权和产权关系为主要依据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体系。能力体系则是指企业拥有的创新、整合、变换系统的能力。由于企业内部责任和义务混乱,并常常因此发生企业资产的流失,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加大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制约关系,使得企业资产的收、支、存都能收到良好的监控,从而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三)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当前企业在内部实施控制的目的,不再限于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和企业资产安全,而希望能够通过对企业资源之间的合理分配,从而使企业资产得到合理利用。提高企业的生产工作效率。就矿山企业来说,内部控制能够明确企业职工的工作范围,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监控体系。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企业监控体系,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各项管理制度。有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热情和创新能力,使他们都能各尽其职、各尽其才、相互制约,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矿山企业内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其他企业相比,矿山企业除了有其他一般企业的特点之外,还有其特殊之处。它所处地理位置较为分散,生产条件较为艰苦,并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当前,矿山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控机构设置不合理
由于矿山企业大量涉及到各种设备,而矿山的结构设置是按照机构层级设置的,企业财务部由于与工作现场差距较大,导致很难对企业的采矿、掘进、机电、运输等流程进行有效监控。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时性很难得到保证。另外,矿山企业内部控制机构设置也有些不合理。有的企业出纳人员监管报销,严重违反会计法;还有的是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有的是企业领导;有的则是企业内部人员串通作弊。
(二)矿山企业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足,落实不到位
即使有良好的企业内控制度,也要严格执行才行,没有了持续执行,什么都形同虚设,当前很多矿山企业的管理层对矿山企业的内控措施简单的理解为对企业财产的记录、核算、报账等等。而企业内部财会人员则对企业内控工作存在着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导致许多企业当中有比较多的人情账目,在发生账目后不入账,有的则是为了满足一些领导的政治需要。
(三)内控制度不健全,细节不明确
一些矿山企业的规章制度存在着不够健康的问题他们从其他企业照搬而来,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可以参照的解决办法。另一些企业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们虽然能够按照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层层设立控制点,但它们当中设立的很多规章制度已经超出其权利范围,尽管它们有的搞活了自身经济,却大大损害了国家利益。甚至一些企业的内控,只有一个简单的架子,没有任何内容。投资借款都不经过论证分析,凭领导的直观感觉办事,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三、完善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矿山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观念
任何工作的开始首先就是要转变自身的认识,准确把握问题的客观环境。矿山企业内部控制需要企业全体参与,并不是单独的财务部门的力量可以做到的,如果得不到高层领导的重视,加强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只能是纸上谈兵。矿山企业管理层应不断更新自身观念,明确内部控制的作用,提高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坚定了会计企业内部的责任主体地位,为会计人员行使自身权利提供了保障。
(二)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构,营造内控企业文化
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正常开展的基础,企业必须建立一个有效地内部控制制度,实现产权分明、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责权利的有效平衡与统一。而在这个企业内控结构上运行的企业内控制度,则要企业内控文化来推动,必须在企业内部大力宣传矿山企业精神,推动企业员工对内控体系建设的支持、协调和配合,让企业内控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和刻苦钻研精神,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 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为了保护内部控制有效落实和实施,应强化内外监督。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以独立行使审计监督的权力,加强企业内部监测,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加强内部审计的同时,也要加强外部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其中企业监事会应发挥其应有的权利,做好自身工作。
结束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情况是衡量企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好的企业内控制度,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矿山企业的内控制度进行完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企业领导和员工的重视,构建良好的内控组织结构,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内外监督,从而真正实现企业内控会计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关键词:新常态下 内部审计 问题 策略
一、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内部审计人员的水平直接关乎着审计工作能否实现既定的目标。 依据目前的企业状况来看,缺少专门的审计人员团队,团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审计人员大多数是从其他部门临时调动的,对于公司业务、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掌握不够准确,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和管理层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不足,只是单单做一些简单的审计工作,未能发挥实质性的效用。
(二)企业内部审计缺乏一定的独立性
长时间以来,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在我国企业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是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不独立,部分企业将审计部门设置在公司其他部门之内,如:财务部门或公司综合部门下,其实质就是部门的一个附属机构,并不能发挥其实际作用;二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独立,表现在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由其他部门负责人兼任,审计人员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缺乏开展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难以保证企业的审计工作有效进行。
(三)企业管理层或股东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企业审计工作难以发挥效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层或者股东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审计部门不产生直接效益,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不够重视,整改措施不到位,设立本部门仅仅是对外宣传的噱头,从而忽视了审计工作对企业管理层提供咨询和服务的基本功能。
(四)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监督体系不健全
企业的审计部门其职责是对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为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提供咨询和服务。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审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表现在审计范围受限或拒绝审计;二是对审计人员进行人身攻击或伤害。为了保障审计工作的正常而有序的开展,就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运行,防止审计工作遇到各种阻力或拒绝审计的事情发生。大部分企业都只是流于形式而未真正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和对审计人员的保护。
二、新常态下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策略
(一)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领域的不断涌现,审计工作要想发挥咨询和服务的作用,便将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为了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企业用人机制需要进行改变,提升员工准入门槛,选拔出业务水平高、技术水平好、综合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第二,定期开展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知识、能力的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第三,依据企业内部实际情况,建立企业留人机制,奖惩分明,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开辟一条晋升绿色通道,提升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二)建立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董事会之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完全代表董事会独立评价、独立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规范性,使之成为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之间的独立监督系统。以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二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首先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单独设置,不允许其他部门负责人兼任;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尽量面向社会招聘,如从其他门临时抽调都必须先培训,再上岗。最后提升内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赋予适当的权责,保证其独立性。
(三)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审计部门负责人应由企业高层管理者来任职或直接受董事会领导,只对企业的董事会负责,企业其他部门无直接调动、干涉的权利,只有在董事会批准下才能进行工作上的合作,凸显审计部门在企业的作用和地位。此外,审计部门应该有一定的处罚权利,基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上至领导层,下至普通员工,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一律严格依据规定进行处理,体现其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最后,审计部门审计工作应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都参与监督,事前监督主要体现在提前揭示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是否存在风险以及风险的可承受度,事中监督主要体现在监督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执行情况,对于企业销和人财物等进行全过程监督,事后监督主要体现在监督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最终执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
首先,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部门的职责权利、人员的招聘、任职资格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等纳入体系中去,人员的招聘和任职要求依据企业规章制度进行,对于如何开展工作,可从审计计划地制定、审计通知的下达、审计方案的实施等方面着手;其次,将审计进行细致分类:包括经营审计、离任审计以及专项审计等,将审计工作分类可以分清主次,根据公司不同阶段的经济活动,选择适合不同阶段的审计项目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最后,建立健全审计跟踪制度,更好的发挥审计工作咨询和服务的职能,防止审计出的问}、缺陷得不到及时整改与落实。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企业物资采购;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采购是企业从外部获取起源的最重要方式,也是企业所有运营业务的起点,只有做好采购业务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行。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采购业务所占用资金占到整体资金占用量的60%以上,特别是制造企业物资采购的成本占到企业总体运行成本的80%以上。企业采购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总体运行成本的高低以及企业最终利润额的高低,企业采购物资的效率及质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生产产品的效率和质量,企业的采购活动日益成为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焦点。与企业其他业务相比,企业的采购业务不仅仅需要涉及到内部的财务、采购、制造等各部门,还涉及到外部的银行、供应商等,只有建立起严格的采购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保证企业采购活动的高效性和廉洁性,有效的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和整体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作者将分析在当前竞争形势下我国企业完善采购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并结合作者多年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和研究的经验为我国企业完善采购内部控制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对策。
二、完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一)完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规避采购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日益复杂,企业的采购活动将会面临着更多的外部风险。完善企业的采购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企业采购活动每一环节的监督和控制,有效地规避企业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采购风险。
(二)完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止采购腐败
企业的采购活动是企业资金占用量最大的业务,也是企业管理最敏感最容易出现腐败的环节,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完善企业的采购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加强对采购各环节的审批,加强采购信息的透明程度,最大限度的预防采购腐败现象的产生。
(三)完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提高企业采购效率
从近几年权威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采购成本占到企业总体运行成本的60%以上,企业采购成本的控制和采购效率的提升对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完善企业的采购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的采购行为,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的采购效率,保证企业物资供应的及时性,降低企业整体运行成本。
三、当前部分企业采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部门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是企业完成内部控制业务的前提和基础,要完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企业的采购从业人员必须时刻牢记企业内部控制的理念。但从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采购人才队伍多是由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或者是市场营销等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采购部门很少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或者专业的内部控制人员,员工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大多和市场变化及商务谈判等有关,企业很少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和教育,这就会直接导致企业采购人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不能主动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配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也就破坏了企业采购内部控制的完整性。
(二)规章制度建立不完整,职权分配不合理
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科学合理的职权分配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国部分企业的采购管理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很多企业尚未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仅仅是依据不同采购业务管理的需要制定了不同的采购制度,不能有效地形成管理体系,也就不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很好的支撑。另外,科学的职权分配也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采购业务的流程以及职权分配不合理,没有依据内部控制的原则将不相容的岗位进行有效地分离,导致部分采购人员拥有过高的职权,破坏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完整性。
(三)内部监督不严格,采购绩效考评不合理
严格的内部监督以及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是企业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我国大部分企业都能够意识到采购监督以及采购绩效考评对采购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强化内部监督和完善采购绩效考评工作。但也有部分企业对于采购的内部监督不严格,没有对采购工作执行严格的审批流程,部分企业为了工作的便利,甚至简化签字审批流程,让企业的采购监督流于形式。另外,部分企业采购绩效考评工作过于简单,仅仅考虑采购价格、采购成本、货物质量以及供应及时性等指标,没有将内部控制的各项指标加入到绩效考评之中。
(四)采购预算控制不严格,供应商管理不合理
采购价格和供应商管理直接决定了企业采购成本的高低以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执行相对较为严格的采购预算控制制度,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供应商管理机制。但仍有部分企业采购预算控制不严格,对采购价格和数量的控制不力。另外,部分企业的供应商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供应商管理机制,也没有严格的供应商准入制度,这就会给企业的采购带来一系列的风险,不能有效地形成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也不利于企业的采购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四、完善我国企业采购内部控制的建议与对策
(一)强化对采购内部控制的认识
采购管理在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很新的管理理念,很少有高校开设专门的课程培养采购管理的相关人才,大部分的采购从业人员都是物流、贸易以及销售等专业背景,企业的采购部门也缺乏专业的内部控制人员,这就会直接导致我国企业的采购人员较为缺乏内部控制意识。针对这一情况,我国采购部门的管理者首先需要意识到内部控制对采购管理的重要作用,积极带头执行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另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让现有的采购人才队伍能够及时的补充内部控制相关知识,能够理解内部控制的理念。我国的部分高校也需要在开设的采购管理相关课程之中加入内部控制等方面内容,为企业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采购管理人才,提高我国企业整体采购队伍的水平,完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体系。
(二)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的分配采购职权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采购内部控制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意识到了规章制度对企业采购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也能够依据实际的采购工作经验总结制定一些科学的规章制度。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规章制度大多是对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很少有企业能够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采购规章制度。因此,我国企业在强化采购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同时,需要从更高的角度系统的制定一整套采购规章制度,用来引导和规范采购行为,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另外,合理的职权分配可以有效的实现采购管理权的制约平衡,企业必须将不同采购岗位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合理的确立采购职权分配,保证各岗位的职权制约和权责对等。
(三)强化采购内部监督,完善采购绩效考评体制
严格的内部监督和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是企业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采购内部控制而言,只有强化内部监督才能有效的制约采购权力,规范企业的采购行为,防止采购腐败的产生,保证企业的所有采购活动都是依据国家法律和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同时,企业还应该完善采购绩效考评体系,在对企业采购活动进行绩效考评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设立质量、成本、交货期等与采购活动紧密相关的考评指标,还需要设立采购活动操作规范性、是否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等并与企业内部控制紧密相关的考评指标,利用绩效考评过程及时发现企业采购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强化企业采购内部控制,引导员工遵守企业规章制度,防止违规操作行为的出现。
(四)严格执行采购预算,科学管理企业供应商
严格的预算控制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采购成本,预防企业采购腐败事件的发生。目前我国部分企业的采购预算编制过于粗糙,预算的执行也不太严格,整个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都流于形式。要改变这一现状,企业必须在每年采购活动开始之前组织生产、财务以及采购等各部门人员编制科学合理的采购预算方案,并在实际的采购工作中严格执行采购预算。另外,企业还需要强化供应商管理,每年都需要对所有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考评,淘汰一批不合格的供应商,并通过严格的供应商准入体系为企业的采购工作选取最合适的供应商,防止因供应商管理不当所发生的采购腐败,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不断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缺少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将会带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巨大的发展隐患。当前,我国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过分强调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却忽视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导致其内部控制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1. 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层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是通过内部各要素间产生的相互作用来保障企业的稳步发展。但是,当前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人员没有对内部控制形成充分认识,主要表现在为以下几点:① 把内部控制机制简单的看作企业规章制度。这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极为片面的,实际上,内部控制机制不但包括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还包括怎样保证规章制度成为企业员工的办事准则,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是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办理的。② 认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是对上级与下级、品级之间的制约。该观点违背了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制约平衡的基本原则,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不但是上级对下级的层级管理,也是下级对上级的逆向监督,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约束体制内全体人员的权利。③ 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就是简单的对员工违纪行为进行处罚。该认识只是从内部控制措施的表面现象出发得出的结论,没有认识到处罚只是一种手段,而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避免错误与危机情况的发生。
2. 房地产开发企业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循环机制,在人员配备方面不合理
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是形成完善的内部业务循环。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多数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很多还拥有众多子公司,各子公司在各自的地域或者细分市场中自主性极大,即便是集团公司存在业务流程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控制与监督,导致各子公司没有按照企业制度要求开展工作,对业务循环流程进行随意的更改,造成了企业内部业务循环机制被人为的破坏,违背了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原则。此外,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人员配备方面还存在不合理情况,企业一般对市场开发与基础建设较为重视,却容易忽略人力资源与财务的管理工作,直接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楼盘开发与市场销售工作人员所占比例过大,同时无法很好的限制员工权利,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3. 房地产开发企业对行业风险评估不充分
房地产行业在获取高利润的同时还存在高风险性,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持续火爆的局面,造成很多房地产企业管理人员没有对行业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无法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保持谨慎态度,部分房地产开发公司管理人员认为开发就会盈利,在这种错误观点的引导下,大批房地产开发公司扩张速度过快,从银行中进行大量贷款以维持楼盘的大批量开发,如果国家政策发生变化,或者经济形势发生改变,很可能导致这些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对策
房地产企业中,内部控制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想使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对内部控制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
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对内部控制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是导致其内部控制工作出现很多问题的主要原因。要构建起全面的内部控制机制,首先,房地产企业全体员工应对内部控制形成正确的认识,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工作中来,通过有效措施保证房地产企业内部每一位员工能够根据规章制度与规范流程进行办理,保证各项业务都有实际负责人,保证企业能够有效约束每一位员工的权利,保证房地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稳步的发展,保证在做出每一个决策时都经过了全面的分析以及慎重的考虑,以奠定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2. 健全内部循环机制,完善企业人员配备
要想使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得到完善,需要从企业业务流程出发,通过健全业务循环机制实现对各员工间权利的有效控制,以充分发挥制约作用。当前,我国部分房地产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业务循环机制,部分部门与员工存在权利过大的情况,在对相关业务进行办理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公司制定的规范业务循环流程办理就能完成,使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针对这种情况,房地产企业需要对内部业务循环机制进行不断完善,重视对部分部门与员工的监督工作,确保企业每一项业务都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规范业务循环流程进行办理。此外,房地产企业还应完善其人员配备,不断增加财务工作人员的数量,并提升其地位,保证财务工作人员能够对各部门执行内部控制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监督。
3. 对行业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
关键词:企业劳动管理;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69
1 中小企业劳动管理法律风险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其最关心的就是企业风险问题以及利益问题。企业风险大致可以分为商业风险及法律风险两种,从某种意义上讲,商业风险也是法律风险,还有相当一部分商业风险最终就是通过法律风险体现出来,从这一角度分析,对于企业而言,法律风险是其经营管理过程中最为常见、发生率最高的一大风险,如不客观、全面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应对措施,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甚至会使企业面临倒闭厄运。
以风险的来源为依据,可以将中小企业劳动管理法律风险划分为外部环境法律风险以及企业内部法律风险两大类,其中,外部环境法律风险主要指的是因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政策及法律环境等因素而给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企业内部法律风险具体指公司自身设立、内部运营过程中伴随而来的风险。相比于外部环境法律风险,企业内部法律风险是企业自身能够掌控的,所以企业内部法律风险是防范的重点。
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所面临的劳动管理法律风险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1 制度缺失导致的劳动管理法律风险
相关制度规范不严谨、不完整或者不规范,从而导致的企业劳动管理法律风险。实践中具体表现为:(1)所制定的部分劳动规章制度由于法律效力欠缺而不能作为对劳动争议类案件进行处理的法律依据;(2)所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本身存在与现行法律相冲突之处,而导致企业民事赔偿责任;(3)企业没有依法制定劳动规章,使得劳动争议出现时无章可循;(4)所制定的劳动规章程序不公开、不合理,不合理的程序多表现为缺少劳动者的参与,因此制定出来的规章往往难以为众多劳动者接受,造成执行困难,难以发挥劳动规章应有之义。
1.2 机制缺失导致的劳动管理法律风险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劳动合同管理,有必要从企业实际出发,设置专门的内部劳动关系管理机制,否则在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以及集体合同、劳务派遣以及非全日制用工等方面由于缺乏专业机构及人员把关而使企业面临风险;(2)目前不少中小企业并没有依法设置专门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缺乏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使得大量劳动争议没有有效的疏通机制调解途径,最终导致劳资矛盾激化,增加争议解决成本;(3)企业没有建立起集体协商制度,使得众多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难以集中反映自己的心声,劳动者相关权益被侵害时,无法得到及时、便捷的帮助与救济。
1.3 执行不力导致的劳动管理法律风险
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企业尽管已经制定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例如违反相关规定向企业新招纳的员工收取各种名义的押金或保证金。此外,执行不力还体现在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主体不合格与执行程序不合理、不合法的情形。
2 中小企业劳动管理法律风险的防范应对措施
2.1 制定并完善规章制度
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要想有效控制劳动管理法律风险,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及现实需求出发,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科学可行的规章制度,并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况对其进行及时改进与完善。企业劳动规章具体指的是企业依据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在企业内部范围内应用的,主要围绕企业劳动过程的组织及劳动管理的具体实施等相关事项所制定的规则。以交易活动参与方在主观层面所受的影响为依据,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托于劳动主观赞同意愿所构建起来的契约规范的约束,是“契约规范说”的主张;一类是依托劳动规章固有的法规范的性质而对劳动者施加的约束,与劳动者的意志同意与否无关,是“法规范说”的观点。
纵观当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在制定劳动规章制度方面所存在的法律风险,之所以会产生这一系列风险,一大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没有对这一问题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没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及现实需求、科学可行的规章制度,这一行为本身就不符合现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根据《劳动合同法》,各个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应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内部规章制度,这既是法律赋予企业的一项重要权利,同时也是企业应当承担的一项基本义务;除此之外,《劳动合同法》还分别从实体及程序两个层面做出具体规定,规范企业制定劳动规章的内容、程序、权限等问题,这将企业规章的制定纳入了法治轨道、对依法制定出的企业规章赋予了法律的认可与保护。
广大中小企业首先应当从思想观念上对依照法律法规制定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立足于企业实际情况,设置有关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与修订的实施细则,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就是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的程序法,并确保将其真正落实到位。以此为基础,积极调动企业劳动者广泛参与制定过程,制定出反映劳动者诉求、符合企业与市场发展需要、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范相协调一致的企业规章。
2.2 设置并改进各种机制
首先,鉴于劳动合同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各中小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需求,设置专门的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管理部门,如果对此需求并不大,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指派专业管理人员即可。企业所设置的劳动关系管理部门或者指派的专门负责劳动合同管理工作的人员,在企业内部机构设置方面应具有独立性,以企业劳动关系专门管理者身份存在,直接对企业决策机构负责。如果企业自身能力允许,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对于规模有限的小型企业而言,可以采取与律所等具有专门法律知识的机构采取外部合作的方式进行劳动管理。企业劳动合同管理部门应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切实把控好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关系,严格以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为依据,及时、规范的开展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续签、变更、终止以及解除等相关法律事务,提高企业劳动管理法律风险抵抗能力与法律素质。
其次,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劳动争议解决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广大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复杂性程度也相应提升,然而在实践中,不少中小型企业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无法及时对劳资矛盾进行解决,面对不断增长的劳动矛盾,尽快构建起企业内部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势在必行。调解是法律中明确规定的一项法律制度,对于及时处理企业劳资矛盾、协调劳资双方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带动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要以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帮助、引导广大中小型企业设置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组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对于中小型企业密集区域,要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协调之下,积极开展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及完善工作。
最后,在企业内部搭建劳动矛盾沟通协调机制。对于广大中小型企业而言,劳资矛盾不可避免的存在,解决劳资矛盾的最基本,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尽快构建起制度化的沟通协商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劳资双方之间在利益方面联系的紧密性程度也相应提升,只要双方开展深入的交流、沟通或者是有效的谈判机制是能够处理好劳资矛盾与冲突的。在广大中小企业当中构建起有效的劳资交流与沟通机制,一方面,是对企业员工重视与尊重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还可以在第一时间明确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
当前时代背景之下,广大中小企业搭建高效劳资矛盾协调与沟通机制,进一步开拓沟通途径,具体要关注以下几点:(1)用现代化双向沟通机制取代传统的由企业领导层向下属命令的单向沟通机制,确保企业领导层在向其下属命令的同时,下属可以有足够的方式与机会向上级进行意见反馈,维护企业领导层与基层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顺畅性,确保企业劳动管理工作中的动态及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及时准确的传递给企业领导层及相关决策层。(2)积极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与沟通。在中小企业内部构建交流沟通机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管理层与各部门主管、部门主管与基层员工、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以及基层员工相互之间开闸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沟通创造便利条件,让员工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被企业所尊重和重视的,企业管理层是愿意倾听员工心声并且鼓励员工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的;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这种交流与沟通机制也是极具价值与存在必要的,有助于管理层及时准确的获取企业在劳动管理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与动态信息,为决策的科学性及准确性提供有力支持与保障。(3)注重发挥劳动者集体协商机制的完善。相对于资方,广大劳动者在现实中常处于弱势地位,地位的悬殊往往不能保障协调、沟通机制的有效发挥,并且劳动者分散的诉求难以统一。因此,注重劳动者集体协商机制的完善,发挥劳动者团体的力量,平衡与资方的力量对比,协调统一劳动者诉求。
2.3 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
针对当前中小企业劳动管理实践当中所普遍存在的执行不力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将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真正落实到位;组建专门的监督检查小组,负责对具体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完善、合理的惩处机制,发现存在违反相关劳动管理规定、企业规章的行为,要及时给予惩处,加强企业规章的法律地位与效力。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管理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起步较晚,与西方各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近年来,国家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相继建立,但实际上企业内部控制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积极意义入手,进而分析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内部控制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表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适应企业发展、满足多方面需求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2008年6月,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等控制目标的过程,并将内部控制的组成进行了明确,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2010年4月,《内部控制》的三个配套文件相继出台,真正意义上表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的建立。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稳定器
企业的趋利性要求企业的发展必定是向有利于自身发展,有利于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方向,然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的发展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风险,这种风险时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企业要长远发展必须要在风险评估方面有充分、科学的认识,将风险降到最低,而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真正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规范管理的监视器
加强企业管理是确保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内部控制秩序,能够有力的促进企业和谐内部环境的形成,将企业上下连为一体,形成合力。同时,又能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制定科学、规范的标准要求,从而确保企业的高效运转。另一方面,良好的内部控制为企业营造的内部环境,又可以为企业营造出良好自身形象,从而促进企业良好外部环境的构建,形成更为科学的良性循环,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效益实现的催化剂
企业效益的实现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信息的无阻碍共享,使得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共享资源、共享信息,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企业内部控制中信息与沟通,就是让企业能够在内部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将从外部获取的各种有利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达到企业人员的共享共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的价值最大化,进而促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四)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稳定前进的发动机
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只有内因的不断驱动,才能使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对于企业而言,同样如此,构建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所包含的五项内容都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因素,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将企业内部控制做好,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企业稳定前进的发动机。
二、目前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虽然在法规体系的建立上,已经基本完成。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德勒曾在2008年与2009年连续两年对国内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56%的公司没有建立或现有内部控制机制尚不完善,72%的公司认为其公司没有持续监控内部控制的有效机制。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体系不科学,法人治理观念欠缺
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看,目前我国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全有效的法人治理机制,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多数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企业发展的前期有着一定的优势,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其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企业内部董事成员与经理层人员重叠,企业内部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秩序,也使得企业发展的风险增大。
(二)风险意识不足,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方面,但尤其企业内部控制不力,企业人员风险意识不足,风险评估机制更是不健全,极易出现企业盲目投资或是错误决策问题的出现,为企业发展埋下隐患。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在风险与收益方面取得平衡,更为有效的趋利避害,防范、应对风险时企业的重点。虽然企业的高层已有所意识,但如何形成更为有效的机制保障是目前企业十分头疼的问题。
(三)内部管理不规范,内部控制不合理
一项完整的业务流程必须经过授权、审查、执行、反馈等等若干个环节,如何这一过程中做到科学管理是一个大问题。目前企业的管理通常是用经验代替规章,用信任代替制度,这种管理方式对于小型企业而言尚能接收,但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就极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四)信息流通不畅,沟通不及时
信息的及时反馈与沟通对于企业提高效率,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企业内部沟通多采取上下级单一的沟通模式,各类信息横向交流很少,往往是有用信
息传递到各个部门之时,基本上属于过时的消息了,给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即使能按时反馈,信息内容也是单一的,缺乏相互的印证,给企业管理处决策带来难度。
(五)内部监管不力,企业漏洞较多
企业监管是其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企业管理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企业的内部监督,多数局限于查账、财产清查、机构职能执行情况等事后监督,不能很好地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所需信息。同时,很多企业的监管者,又是企业的被监管对象,造成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十分普通,缺乏的监管的意义,也给企业造成了许多漏洞。
三、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对策研究
(一)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意识,创造内部控制良好环境
首先要切实提高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的意识,真正让其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不是用敌视的态度来看待。同时要在企业员工中加强宣传,强调全员参与的理念,从而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积极的氛围。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相互制约的氛围,在企业内部形成加强内部控制的理念,真正为内部控制的实施建立外部条件。
(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建立内部控制核心体制
规范有序的企业管理,依赖于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而言,同样如此,要积极克服人管的单一模式,建立“法治”的良好秩序。从企业人员管理、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等等各个环节,都建立起一整套有序的秩序进行规范。特别是内部控制所提出的风险评估、内部监督两个部分,更是要有着强力的规章进行保障,才能真正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使内控制度覆盖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角落和环节,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控制系统。
(三)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构建企业监控体系
内部监督时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机构应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独立行使监督权,从而避免出现裁判员与运动员并存问题的出现,而其工作人员必须选择责任心强、有工作经验,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过硬的人员担任,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同时内部监督要与外部监督向协调,共同建立企业的监督机制,用国家的法律法规与企业规章制度共同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若山,徐明.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街发展.会计研究.2010(2).
[2]张丈贤,孙琳.内部控制会计制度设计―理论、实物、案例.北京:立信出版社,2010.
答:我们首先要肯定地回答,你当然可以要求裁决单位的规章制度是无效的。
所谓企业规章制度,是指由企业有权部门制定的以书面形式表达的并以一定方式公示的非针对个别事务的处理的规范总称。企业规章制度是由企业自己制订的,但又能够象法律一样约束企业内的所有员工,因此法律不得不对企业规章制度的有效性作出限制,并不是说企业规章制度一制订出来就是有效的。那怎么样的规章制度是无效呢,我们如何判断规章制度是不是有效呢?由于法律并未对规章制度生效要件做出直接的明文规定,专家们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及其体现的法律精神以及基本法理,归纳出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规章制度必须合法所谓合法,包括内容合法和程序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九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就体现了规章制度必须内容合法。程序合法指规章制度的制订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这就决定了对于法律规定必须经过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民主形式通过的规章制度还必须按法定的民主程序制定。
二、规章制度不得违反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约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劳动权利义务达成的协议,如果不违反法律、法规,已成立就具有法律约束力。规章制度是用人单方单方面制定的,单位不能通过规章制度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的设定,即使规章制度由职代会通过,如果与劳动合同冲突不一致,或增加劳动者的义务,除非劳动者认可,否则无效。另外企业规章制度不得违反集体合同的约定,不能通过规章制度违反集体合同的约定。
三、规章制度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指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否则职工可向劳动行政部门主张该规章制度无效,造成侵权的,可提起诉讼。
“规章制度”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比较狭隘。我们从企业的“文件”这个角度来考虑,企业内的文件包括程序性的,约束性的,技术性的等不同类型,与“法律”相比,在企业的文件中,只有“规定性”的那一部分比较类似,在制定方法上的可借鉴性也多一些,例如考勤制度,着装规定等等,这部分,也是最适合称为“规章制度”的。数量更多的企业内部文件,例如业务流程,工作方法指引,作业方法与标准,各种技术文件,标准或规范等等,都不适合用“规章制度都”这个词来概括。
制定企业文件与立法
除去那少数的“规定”部分,企业的文件由专门部门制定,这本身就有可能导致最多见的问题,就是“本子与实际脱节”。针对这个问题,一个很好的思路就是,尽可能由执行(包括管理与被约束或实施者)自己或直接参与编制,而不象“法律”那样,要立法、执法分离。
基本上我把大部分的企业“文件”制定看作是管理者自身对应当什么,怎样做的总结与回答,而不是由一群“只说不做”(请不要把这个词简单看做贬义)的人以立法的立场做出来的企业“内部法”。制定企业内部文件的过程,就是探索总结企业如何管理,如何运做等的过程,写下来,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环节,而且,这是一个滚动的,无止境的过程。
企业的文件,某种意义就是为“改变”而做,这和“法”也许不一样,不知大家是否体会过个中意味?
远一点的话题
这里可以引发出一系列很深刻的话题,例如社会的“民主制度”与企业制度的比较。又如,可以用“民主”的精神与方法来制定一个企业的“分配制度”吗?(“公有制”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回答)。关于这方面,有很多有趣的话题,但难免会沾染一些有“政治”色彩。我宁愿讨论更实际的问题。
实实在在的话题
写多少最合适?这是所有认真“写”过企业内部文件,尤其是管理文件的人都会遇到的,争论最多的一个基本问题。写得过细,可能成为繁文碌节,但过于简单,又可能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管理者而言,要在这个问题上把握适度的分寸,其中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看相关员工的素质,还是那句话:
对高素质的人群,少给规则,多讲原则;相反对低素质的人群,多给规则,少讲原则。
好与不好
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好,什么样的不好?讨论这个问题不能离开企业本身在市场中的表现。从学习的角度,不妨改变一下思路,不是去问哪些企业在这方面有好的经验和效果(这很容易落入文赎主义的陷阱),而是去寻找、研究那些在市场中表现优秀的企业,看他们是怎样运用“规章制度”的?
从局部,技术性地看,文件“好不好”的基本度量,主要看它被执行的效果和程度。如果将执行后的效果,纳入到总的管理表现/绩效的评价中去,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被执行的程度——与实际运做符合的程度”是一个重要的,可直接拿来度量文件好不好的硬指标。以我的经验和理解,这是一个非常实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也是企业实践中,实际有效的方法。
关于这一套方法和思路,在ISO9000中体现得很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