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

教育心理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研究

第1篇: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混合方法研究;并行式设计;嵌入式设计;分步递进式设计

分类号 B841.4

混和方法研究(mixed methods research)被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们称为继定量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之后的教育研究运动的“第三次浪潮”,并且研究者们认为“混合方法研究的时代已经来临” (Johnson & Onwuegbuzle, 2004)。混合方法研究既是一种研究设计,也是一种科学探究方法,它通过在一个或一系列的研究中搜集、分析、综合各种量化和质性资料,深入、全面地理解、揭示所研究的问题(Johnson, Onwuegbuzie, & Turner,2007; Creswell & Clark,2007)。事实上,混合方法研究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初的文化人类学领域的研究中即有所体现。之后,采用此类方法进行的研究逐渐增多,并被冠以各种不同的称谓,如整合研究、多重方法研究、交叉研究等。直至2004 年底混和方法研究的专题研讨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混合方法研究”这一称谓被普遍认同,混合方法研究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引起广泛关注。

混合方法设计既能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优点集于一身,又能弥补单一方法的缺陷,并从多元视角对所探讨的复杂现象做出全面的、支持性的说明和解释。鉴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在研究中采用混合方法设计来探讨其中蕴涵的学习与教学的心理规律是极其必要的。

虽然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或多或少都在使用混合方法,且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质性资料和量化数据的混合方式(Morse, 1991; Morgan,1998; Sandelowski, 2000; Creswell & Clark, 2007),但是,在“混合”方法的类型的划分上缺乏逻辑性和共识,使混合流于形式。为了能够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来选用最为适宜的混合方式,以充分挖掘质性材料和量化数据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厘清不同的混合设计方式,了解各自的适用条件、具体程序及特点等。以下分别介绍三种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常用的设计方式:并行式设计、嵌入式设计和分步递进式设计。

1 并行式设计

并行式设计通常是围绕同一主题,分别采用质性和量化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获得不同类型的、互相补充的数据资料,然后根据这两类信息,对所探讨的核心主题形成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见图1)。利用该种设计,研究者既可以直接将研究问题的量化统计结果和质性分析结果加以对比,也可以利用质性资料来验证量化结果。通常情况下,质和量两类数据或资料的权重是均衡的,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根据质性资料和量化数据的不同混合方式,并行式设计也可以有多种变式,其中最为常用的有三种:聚合模型、数据转换模型和多水平模型。

图1 并行式设计

1.1 聚合模型

在聚合模型中,研究者分别搜集、分析同一研究主题的量化数据和质性资料,然后将两类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进而得出整合的结果(见图2)。Perry,Dewine,Duffy和Vance(2007)采用并行式设计来研究城市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问题。研究者在对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干预之前和之后,分别采用质性方法(访谈)和量化方法(问卷调查)对自我效能感进行考察。量化统计的结果未能发现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显著变化,而从质性资料的分析中却证明了自我效能感的显著变化。显然,质性和量化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比常规的单一研究范式能揭示更为真实的、动态的进程及结果。《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孙文梅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混合方法设计

图2 并行式设计变式1――聚合模型

1.2 数据转换模型

数据转换模型即把一种类型的资料转换为另一种类型。通常是对搜集的质性资料进行分析后,转换为量化数据,然后与量化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比较;或者将量化数据按照类别或性质转化为质性资料,进行整合性的解释(见图3)。比如,对教师课堂教学录像及访谈的质性资料进行编码、赋值,转换为量化数据,然后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自我评估量表和学生评估量表数据进行比较,以便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图3 并行式设计变式2――数据转换模型

1.3 多水平模型

在多水平模型中,质性方法或量化方法可分别用于探讨一个系统中不同水平的问题,而每一水平上获得的结果又被整合,用于解释整个系统的特征(见图4)。比如,若要探讨学校硬件条件建设状况对学习与教学效果的影响,则可以分别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不同层面上分别搜集相关数据或资料。在学校层面上,可以用量化方法搜集硬件建设的具体数据。在教师层面上,可以围绕硬件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等进行访谈,获得质性资料。在学生层面上,可以通过学习观问卷、学习兴趣问卷、学习策略问卷、学习成绩等获得量化的数据。之后,对上述三个层面的资料数据进行汇总,对学校硬件条件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并行式设计作为一种典型的混合方法,其设计模式易于理解,同时收集质性和量化两类数据,既能揭示不同方面的信息,又能够相互印证、补充,是一种效率比较高、综合性比较强的研究设计。但是,在使用该设计时,需要研究者在质性分析和量化统计两方面都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尤其当量化数据和质性资料二者所得结果不一致时,更需要研究者从方法及其使用过程的科学性、充分性的角度予以关注,并充分挖掘、细化两类信息的内涵。

图4 并行式设计变式3――多水平模型

2 嵌入式设计

嵌入式设计通常以一种方法为主、另一种方法为辅,即在一种信息类型的框架下纳入另一种信息类型,被纳入的信息起到补充、印证的作用(见图5a和图5b)。比如,在一个以量化分析为主的研究中,补充一些质性资料来回答某个具体的问题;或者在一个以质性分析为主的研究中,补充部分量化数据来佐证某个结论。尤其在研究中使用单一类型的信息资料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时有些乏力或有失偏颇的情况下,采用嵌入式设计是比较恰当的。

图5a 量化为主的嵌入式设计

图5b 质性为主的嵌入式设计

常用的嵌入式设计是在量化数据为主的研究中嵌入质性资料,质性研究主要是针对量化研究中的某些重要主题展开的。因此,下面论述以量化为主的嵌入式设计的两种典型变式:实验模型和调查模型。

2.1 实验模型

在控制精细的实验设计或者准实验设计中,通常以量化数据为主。但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形,在不同的实验阶段嵌入部分质性研究,以补充、丰富量化数据结果(见图6)。比如,考察阅读障碍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自我调控策略时,除了利用各种设备、测量工具等来记录儿童的阅读策略、阅读成绩、眼动状况、阅读时间等量化数据外,还可以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嵌入适当的质性研究。可以在实验前对儿童或家长进行初步的访谈,了解其基本的学习状况等信息;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儿童的口语报告、表情与动作等;在实验结束后还可以针对实验进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询问、追问。所搜集的这些质性材料都可以作为辅助但重要的补充信息,来深入、具体地解释量化结果。

图6 嵌入式变式1――实验模型

2.2 调查模型

当研究者采用多种测评工具进行调查、获得量化数据并据此探讨各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时,还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及调查进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适当地加入质性研究,以更为合理、深入地解释各种变量间的内在关系的深层机制(见图7)。

图7 嵌入式变式2――调查模型比如,欲探讨学习策略、迁移意识与迁移成效之间的关系时,研究者可以通过施测学习策略及迁移意识的问卷调查以及考察学生解决迁移问题的成绩,来获得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迁移意识水平以及迁移成绩等量化数据。同时,研究者还可以针对所测问卷中的某个具体维度或其中的某一具体题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进行访谈。若研究者关注迁移意识在迁移成效中的特殊作用,则可以让学生回答某些开放性问题,如“当你遇到未曾见过的考题时,你通常会怎么做?为什么?”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来进一步充实、扩展问卷调查中有关迁移意识问卷所测得的量化数据的内涵,证实量化数据的效度,同时更为深刻地揭示迁移意识在迁移中的作用机制。Smith(2006)曾采用嵌入式的设计探讨职业学校的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该研究对6所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得到量化数据,同时又选取11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以期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补充和支持。

在以量化为主的嵌入式设计中,质性研究何时嵌入呢?这通常要视研究的具体需要而定。既可以在搜集量化数据之前进行初步的质性研究,获得量化研究所需的条件性或前提性信息;也可以在量化研究之后辅之以质性研究,以深化数据的内涵。若在量化研究的过程中同时搜集质性信息,则可以获得动态的、与具体数据相呼应的详细信息。

与并行式混合设计相比,嵌入式设计虽然也使用质性和量化两种研究方式,但其中一种研究方式是主要的,另一种起补充、辅助的作用。当研究者无法保证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资源来完成一个深入的质性和量化并重的研究时,嵌入式设计是最为适宜的选择。当然,在使用该类设计时,研究者必须清楚地界定量化和质性两种研究方法的主次关系。

3 分步递进式设计

当研究者先采用量化研究(或质性)获得初步结果后,继续采用质性(或量化)研究来进一步深化、提炼前一阶段所得结论时,实际上就是在使用分步递进式的混合设计。与并行式设计相比,分步递进式设计更强调前后两种研究的内在连续性和递进性。与嵌入式设计相比,分步递进式设计则强调量化和质性两种方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根据质与量的不同递进顺序,两种常用的变式是:先量后质的解释模型和先质后量的探索模型。

3.1 先量后质的解释模型

解释模型是利用质性资料来进一步解释、印证或扩展量化结果的一种混合设计。其具体操作分两大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收集和分析量化数据,第二阶段是根据量化结果进行质性研究,对量化结果进行印证、深化或解释(见图8)。

图8 分步递进式变式1――解释模型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解释性模型常用于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用质性资料来解释量化结果的显著(或不显著)性的深层机制,或用于解释与预期不符的量化结果。在这种情形中,质性研究的主要功能在于深化、细化前一阶段的量化结果,对量化结果进行扩展性的、更具说服力的解释。Aldridge,Fraser和Huang(1999)围绕班级环境特点进行一项跨文化研究,关注台湾和澳大利亚两个地区班级环境差异的影响因素。该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量化方法来考察台湾和澳大利亚两地的班级环境在哪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然后根据该量化结果,采用深度访谈的质性方法来解释其差异的深层原因。

解释模型还可用于另一种情形,即研究者根据量化研究结果确立具有某类特征的群体,然后对该类群体进行质性研究。在这种情形中,前一阶段的量化结果为后续的质性研究的被试选择提供了依据,而针对特殊群体所进行的质性研究不仅能够细化前期的量化结果,而且也能够揭示量化研究中不易显现的特殊现象。比如,研究者根据课堂行为问卷调查的量化结果,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行为表现类型。之后对所感兴趣的行为类型(如冲动型)的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进行全程录像。通过对该录像进行编码分析,同时结合家庭访谈、教师访谈等,了解其行为模式的成因、诱发与维持机制及其对课堂氛围的影响等,据此拟定干预或训练方案。

研究者在使用解释模型时,可以分别在两个阶段使用量化和质性的方法,相对于同时进行质和量的研究而言,更简便易行;而研究报告也可以相应地分阶段呈现,简明易懂。当然,由于该类设计需要两个阶段,在时间上略有延长。此外,若要针对某类群体进行深入的质性研究,则应在使用该设计之前对样本问题进行仔细考虑,以免因样本无效或缺乏而延误后续的研究。

3.2 先质后量的探索模型

探索模型是利用量化方法来验证、修改或精炼前期的质性结果的一种研究设计。其具体操作也分两大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广泛收集质性资料,初步建构理论模型或建构类别、编制相应的项目;第二阶段是根据质性分析、归类的结果进行量化研究,进而对质性结果进行修改、充实或印证(图9)。

图9 分步递进式变式2――探索模型

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当开发某种新的测评工具或确立心理特征的不同类型时,通常都会用到探索性的混合设计。例如,研究者在编制教师“为迁移而教”的调查问卷时,首先需要进行文献分析,访谈不同类型的教师在教学内容选编、课堂讲授策略、作业布置及反馈方式、学法指导、动机调动等诸多方面的看法,访谈相应的学生群体和主管领导,必要时还应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日记进行分析,以从多个角度获取教师为迁移而教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同时还要访谈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并对所收集的教师访谈的质性材料进行概括、提炼,初步建构出教师为迁移而教的调查问卷的内容框架或维度。在此基础上,编制相应的题项,并采用量化方式将各个题项进行合并聚类或删减,最终编制出符合测量学要求的测评工具。当然,在具体的研究中,可能会多次进行 “质”与“量”的混合,从而编制出一个信效度良好的测评工具。

探索性混合设计与解释性混合设计一样,也是一种简明易懂、简便易行的设计形式。为了更为有效地利用好这种设计,研究者在研究时段的选择与组织、被试的选用方面都需要事先作精细安排。

4 小结

表1对以上三种设计进行了简要对比。可见,每类设计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但是,三类设计并非截然独立或对立的,也无优劣之分。在具体的研究中,研究者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用适宜的设计类型,也可综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混合设计。在选择不同类型的混合设计时,尤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所选用的混合设计方式能否达到研究目的?是否为最恰当、最有效的方式?(2)研究者自身的专长及具有的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技能水平如何?(3)研究所需的资源,如时间、资金等是否充足?(4)其他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时是搜集有关的资料或数据的最佳时机?质性和量化两种方法的相对权重如何确定?总之,在使用混合方法研究时,必须准确把握质性和量化的各自特点与功用,遵循其使用的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表1 三种混合方法设计之比较

参考文献

Aldridge, J. M., Fraser, B. J., & Huang, T. I. (1999). Investigating classroom environments in Taiwan and Australia with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3(1): 48-62.

Creswell, J. W., & Clark, V. P. (2007). Design and conduct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

Johnson, R. B., & Onwuegbuzle, A. (2004). Mixed methods research: A research paradigm whose time has com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3(7): 12-26.

Johnson, R. B., Onwuegbuzie, A. J., & Turner, L. A. (2007). Toward a definition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Journal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1(2): 112-133.

Morgan, D. L. (1998).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Applications to health research.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8(3): 362-376.

Morse, J. M. (1991). Approaches to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methodological triangulation. Nursing Research, 40(2): 120-123.

Sandelowski, M. (2000).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ampling,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echniques in mixedmethod studies.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23(3): 246 -255.

第2篇: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育 心理学 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虽然在研究领域有所差异,但两者在具体工作中的有一定的相通性,可以借鉴对方法规则。新的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的学习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及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心理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可吸取得教育非常之多,其中的认知,个性,态度,动机,行为原则很多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相连的。

一、思想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心理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形成过程本身已知的情,意,行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着心理现象和围绕心理开展的活动。

(1)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过程心理分析。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即教育过程中的信息传递。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家霍福兰德认知说服理论。许多学者将其引进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治教育的专业性,可靠性和吸引力,的态度强度从教育的对象,性格特点,以及心理从如何加强教育方面的合理分析,从信息传递的方式的差异分析对教育过程中的影响,以提高教育过程的实施效率。

(2)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管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研究重新探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动机机制,改变态度心理自我教育的心理机制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的心理管理功能,激励功能,改变态度,情绪功能,调整功能,心理健康等功能。

(3)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影响。心理处理效果是指大多数人在同一场景下一些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心理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原则,方法。探索教育法的对象的想法要遵循心理学的原则。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原则,心理相容性原则,心理共鸣的原则,心理相互转换原则和人教学的原则。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学心理诱导心理管理刺激,以及心理平衡,心理威慑法。

2,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心理管理体现在个别教育对象的研究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两个方面。教育个别对象包括个别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教育对象的学习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及其差异。这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心理的影响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如遗传因素,发展的思维语言的发展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揭示了个人的心内部关系理论的发展和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对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有着极其一个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们之间的心理方面的相互阴影,就是人际交往,二十心理学上的整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对

心理学的研究集中在这两个方面。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研究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本身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代表社会主流意识,许多人在其中的作用,学者和专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或社会楷模。这些角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的对象和政治生活的引路人,精神的生活指导,心理问题的顾问。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品质。智力素质,包括良好的认知能力,种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强烈的分析研究能力,等等。非智力素质,包括广泛的有兴趣,一个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顽强的意志力,以及良好的性格,技能等。

二、思想政治心理学的应用

1传递的感情把握的原则,以提高教育对象的教育感化感情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在心理学上,它分为情绪和情感,但实际上却是同样的心理过程和相同的划分为更具体的一种心理现象。心境情绪,压力,激情,道德,理智感,美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客观物质的基础上的同时,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在社会互动环境与对方的感情传递,并通过它的外在表现---表达信息。不仅表达接下这个任务是传达思想,口头沟通的重量补充手段,互相感染的相互传递的人际氛围。情绪化交互感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一事件所造成的情感活动,但对方也有类似的经历和经验,以及个别成员的吸引力。在一般情况下,情感活动是更加激烈,在对方的经验和更多的经验的人际氛围类似的以及个人的号召力,更强的感情达到感的人际氛围的转移转染的效果越强。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给教育对象已达到改变教育对象思想情感的目的,此外,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改变了表达式,该表达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由文字,声音来传达信息。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用这种方式,能够传达给教育工作者触摸教育的内容,同时培育自己的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经验和体会,以及个人语音,面部,身体表达技能,提高对教育对象的感化作用。

2把握的原则认知的发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认知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义。心理学认为人类认知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的其它组分。通常是外部的信息后,才超过心理活动,以形成一个清晰的了解。思想政治治教育,教育活动,以传达相同的信息需要去通过上述过程对人的心灵能产生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当遵守信息的作用,在各方面的认知加工原理,以优化教育信息。首先,要优化的感觉和知觉的信息介绍。感觉和知觉的连接查看听觉信息的颜色,大小,强度,清晰度等有一定的适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视觉大小的信息合适的颜色,听声音洪亮,清晰,准确的信息可使受教育者有一个更好的接收效果。其次,我们必须优化注意力和记忆力信息处理。注意稳定性和分散性,只有在一个稳定的票据人类心脏两者作进一步处理,否则会忽略心理器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良好的事业,重点注意保持教育的对象,也能及时关注的对象的注意力已转向教育。基于过程分为瞬间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记忆规律是瞬间记忆一个事件后,可以转换成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可以重复等后转化长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有经验的接触有助于提高提取效率。教育对象注意思想教育过程中应适当重复的重要信息,并尽可能接近教育的对象增强教育的对象体验,以保持记忆的教育信息。最后,以优先加工在思维和想象力的信息。思维和想象力的认知活动先进的阶段,反映了深层次的信息处理,既不同的信息处理策略和行动模式。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用正确的思维策略和合理的想象力,激发和引导教育对象获得的信息,以加深了解教育信息的处理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主张教育转变思维,改变行为的同时,通过教育心理学塑造行为的原则,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将直接实现奖惩加强和间接环境观察学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内,领导行为的方向,通过建立奖励和惩罚等手段加强良好的环境中,间接的观察学习,行为,文化,从而加强促进积极的行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实践需要的基础上,研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种实际问题。如在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形态并存的分配,在世界多样化

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现有的思想成长的挑战。这样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和纪律面对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多样性和其自己的优势矛盾的要求。这既为思想政治社会现实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很多实际方法,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我们需要继续探索和超越,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辛辰. 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存争议和问题的几点思考[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S2)

[2] 张云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第3篇: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声乐心理学;声乐教育;声乐心理学的应用

声乐教育是目前音乐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方向,声乐教育与其他音乐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声乐的乐器就是人身上的器官,练好声乐的关键在于心理引导。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声乐心理学,并在声乐教育中运用声乐心理学知识,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

1 什么是声乐心理学

声乐心理学是一门运用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在声乐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学科。它产生于声乐艺术实践活动,也为声乐艺术的实践活动服务,还为声乐系统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运用

2.1 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应当注意的因素

1、教师因素。首先与其他课堂相比声乐教学有其特殊之处。普通课堂都采用集体授课的方法,但是由于声乐的特殊性,只能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才会有效果,声乐课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这就要求声乐教师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授课技巧,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其次教师的水平对学生的成绩具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三流的教师很难教出一流的学生。所以声乐教师在教授学生声乐知识的同时也应当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

2、学生因素。心理学研究得出一项重要结论,就是学生个体差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在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学生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性别差异。性别差异是学生最基本的差异,它会对学生的声乐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男生和女生除了生理上的差别外,他们在心理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在声乐教学中应当注意这些差异,并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性别差异对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的选择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摆脱社会偏见的影响。

(2)学生的智力差异。学生的智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领悟声乐知识的速度和深度。因此在声乐教育中,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的智力差异,对于学习能力强、听一遍就会的学生就可以讲快一点;而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弱、反应比较慢的学生就要慢条斯理的讲,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可以多讲几遍。

除了上述认知能力以外,认知风格也是智力因素的重要内容。所谓认知风格就是个人对信息加工的方式。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听教师讲,希望教师可以多讲一点;有的学生却喜欢自己思考;有的学生遇到问题喜欢和他人讨论;有的同学遇到问题喜欢自己钻研。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这种差异,对待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总体水平。

(3)其他差异。除了上述主要差异外,还有许多生活习惯或者思维习惯上的差异,也会给声乐教育带来影响。比如,学习声乐的动机、对声乐的兴趣、学生的情绪特征以及学生的意志力。这些都会对声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些因素。

2.2 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1.心理反应论。

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认为,一个歌唱家在演唱时声音,除了受天赋影响外,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精神状态、健康情况、心情、信心。除了帕瓦罗蒂以外,许多歌唱家都有这样的认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会左右歌唱的欲望和歌唱的声音;如果精神状态良好,就会激发歌唱家歌唱的欲望,其声音也是轻松自如、优美动听的。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在歌唱时,始终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保证声音不走样,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2.调控论。

(1)感觉调控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声音,来感觉学生喉咙的松紧、发声的力度、发声的位置等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向学生指出错误之处并范唱,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得到教师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去感觉自己存在的问题。反复进行几次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3]。

(2)意志调控论。意志活动总是表现在唱歌活动中,人的口、舌头、咽喉、肺是发生的器官,而协调这些不同的器官发出声来,就是唱歌的意志。歌唱活动其实就是在用意志控制这些发声器官的活动,控制哪些器官活动大、哪些器官活动小,通过反复练习,最终对它们的活动达到精准调控。

所以教师和学生应当发挥调控论的指导作用,精确调控发声器官和感觉器官,不断提高歌唱水平。

3.注意诱导论。

注意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声乐教育中也有重要地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首先学生必须注意听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发声动作,其次教师也应当注意学生的歌唱行为。由此可见注意贯穿歌唱活动的始终,是掌握演唱技巧和发声技巧的重要前提。而注意这种品质在每个学生身上表现的也不尽相同,比如有些学生容易注意转移,有些学生可以注意很长时间。实践证明只有注意品质好的学生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学生应当积极培养自己的注意品质,提高注意集中程度和集中时间。

3 结论

声乐心理学作为一门声乐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学科,不但对每个学生的学生有重大作用,更是促进我国声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因此,在日常声乐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声乐心理学,用声乐心理学去指导声乐学生的声乐学习,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因材施教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亚娟.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10(05):15-16

第4篇: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效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影响着、改造着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课程改革的大面积实施,在教师不断转变观念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情况下,“回归课堂,回归基础”的呼声越来越高.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本文将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以阐释.

一、信息技术在导入环节的应用

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振奋,为学习新知创造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吸引无意注意,关注学习内容

巧妙独特的课堂导入,在教学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它能通过教学刺激的新异、强调及情趣等因素,迅速地抑制学生课前产生的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把心收到课堂学习中来,产生鲜明而清晰的学习反应,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获得良好的学习开端.

案例1 “时分的认识”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钟表世界去转一转,高兴吗?

生:高兴.

播放视频:屏幕上出现一家很大的钟表商店,老师在画面里出现. 钟表店一楼的墙面上挂满了石英钟,柜台里还放着许多小闹钟,货架上也摆着许多钟,地上还立着一米多高的大钟……

师:再请同学们跟老师到二楼看一看.

继续播放:屏幕上仍然出现二楼满屋子摆满钟表的画面,这时所有的钟面都指向早上8点,并同时发出了各种报时的声音……

学生有的表情平静,有的睁大眼睛找着,有的发出了“哇,太漂亮了”的声音.

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钟表,今天就来认识一下钟表,学习与时间有关的知识.

这个导入是展示钟表店的一段录像,可以说独具匠心,起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关注学习内容的作用. 虽然二年级学生对钟表并不陌生,但大多数同学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时钟. 上课伊始,就被画面上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时钟深深震撼了. 此起彼伏的报时声,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给学生的听觉以强有力的冲击,使其注意力不自觉地集中在画面上. 3分钟后学生就进入探索钟面奥秘的学习中去了,小组里热烈地展开了关于“钟面上有什么”的讨论.

(二)启迪学生思维,促进积极思考

“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有经验的教师经常设计一些学生亟待解决,但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引入新课,并激发出学生探究知识的悬念、疑问、矛盾.

案例2 “展望奥运,预测成绩”(统计图表综合应用课)导入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 这段录像记录的是你们没有上学时我们国家发生的一件让世人瞩目的大事,你们想看吗?(播放成功申办奥运的录像片段)

教师看到大家都非常兴奋,随即便问:谁来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中国在2001年7月13日成功申办奥运的场面,全国人民都非常高兴,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师:说得好,再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你们知不知道这是什么.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青岛奥运村、国家体育场馆(鸟巢). 这是我们国家为了2008年奥运会建造的世界领先水平的现代化体育场馆. 到现在为止,奥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准备就绪,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现在距离开幕式还有324天.

师:我想知道,此时此刻,关于在我们国家举办第29届奥运会,你最关注或最期待的是什么呢?

生1:能不能到现场去看比赛.

生2:××运动员能不能拿金牌.

生3:中国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师:我也和你们一样,最关心的还是我们国家2008年奥运会上的成绩如何. 那么,你们能不能大胆预测一下,我们国家在这次奥运会上会取得怎样的成绩?

……

师:口气不小,凭什么说第一?(主场、以往的成绩)你们都是从我们国家占优势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围绕着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东道主的地位等). 大家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我们能不能比较客观地从数学这个角度围绕一些数据对比赛结果进行预测呢?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统计知识共同对我们国家2008奥运的成绩进行展望和预测. (出示课题:展望奥运 预测成绩)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观看与奥运会有关的录像和图片,及时地与学生对话,从而引出共同关注的话题“这次北京奥运会我们国家的成绩会怎么样呢”. 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运用已有的经验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通过教师的评价,又感到同学们的回答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这时,教师开始点拨:“用我们学过的统计知识理性地对我国奥运成绩进行预测. ”这样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很快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从而自觉地对与解决问题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形成联想,并以此目的为方向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整理自己的思路,为整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定向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的作用得到了凸显.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德育渗透中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在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不容忽视. 而信息技术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在这一领域同样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案例3 轴对称图形(片段)

1. 创设情境诱导美

教师用计算机呈现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图形,有自然景观、建筑物体、剪纸艺术、图案设计等,让学生在美的欣赏中产生探究欲望.

2. 动手操作体验美

指导学生剪出具有对称性的蝴蝶、松树、花等美丽的图案,可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 举例内化建构美

教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4. 丰富实践创造美

请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创造设计轴对称图案.

5. 阅读拓展欣赏美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一文,播放一些轴对称的建筑、窗花剪纸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数学的“再创造”来进行审美教育. 这种“再创造”能充分暴露学生创造性活动中独有的尝试性探索过程,这样的过程使学生饱尝了数学创造美的甘甜. 上述教学过程以“诱导美――体验美――建构美――创造美――欣赏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整个过程寓智于美,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孜孜以求地遨游;寓情于美,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融知、情、意、行的教育于一体,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饱满,师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而信息技术扮演了美的使者的角色,借助这一媒介,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素材得以完美呈现.

三、信息技术在学生空间观念培养中的应用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他们生活经历中与客观环境不断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证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几何材料的操作,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而多媒体技术借助声、光、影像等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在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案例4 平移和旋转(片段)

1.呈现生活原型,尝试分类

教师多媒体显示:缆车、升降电梯、风车和吊扇,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你能把它们分类吗?学生尝试分类,将升降电梯与缆车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平平直直地直走;风车和吊扇是一类,因为它们是在固定地旋转.

2. 观察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教师在投影仪上用小房子纸片代替电梯在方格纸上作歪歪斜斜的向上运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电梯是这样运动的吗?那你们说说它是怎么运动的?并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风车、电梯、吊扇、缆车的运动.

3. 举例应用内化,强化表象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平移或旋转现象.

4. 激活生活经验,理解体验

教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小朋友熟悉的旋转物体:风车、风扇、摩天轮和时钟. 让学生思考比较:它们的旋转方向都相同吗?在比较、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指出,像摩天轮与时钟的旋转称为顺时针方向,像风车与风扇旋转的方向与它相反,称为逆时针方向. 并要求学生用肢体动作在座位上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5.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

投影出示一条小船,船头停有一只红鸟,船尾停有一只蓝鸟. 当小船平移运动一段距离以后船停了下来. 两只小鸟为谁经过的路长一点而争吵起来. 究竟谁经过的路长一点呢?学生独立思考后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蓝鸟经过的路长,有的说红鸟经过的路长,还有的说一样长. 学生之间展开了争论,课堂掀起了.

6. 变式启发深化,自主建构

大家想一想,如果小鸟停在船的其他地方,经过的路又是多少呢?学生进行第二次热烈讨论. 有的观察船头,有的观察船尾,有的观察船中……学生经过全面观察和演示验证发现,无论哪个点都平移了8个点. 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7. 欣赏设计制作,激发创造

多媒体上显示各种色彩鲜艳而且学生熟悉的如奥运五环、紫荆花的图案,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平移或旋转创造具有个人特色的图案.

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学生基本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是与直观想象联系在一起的,儿童常先通过行为来认识客观世界,然后渐渐地用图的方法,相对地不再依赖于行为了,最后进入符号语言阶段,不仅离开了动作,而且离开了对图的依赖. 上述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几何活动,从多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数学思维的视角. 随着有关图形、位置、变换和空间推理技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得以逐步建立. 在这里,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已有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数学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 思维在操作实践中引发,创新在交流展示中闪现,情感在评价反思中升华,有效地磨砺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培养.

数学教育,只有充分尊重并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了解学生的智力发展,了解学生的思维、兴趣、禀赋、倾向时,才是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的教育. 当教师把课堂向学生开放时,我们开放的不仅仅是形式主义,更是内在思维状态的一种开放. 而这样的开放需要教师做到:一是根据学生实际学情,适当重组教材;二是激活学生的原创思维,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凭借其特有的优势,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又一个更为有生命力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大放异彩,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愿继续潜心钻研,寻找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更完美的契合点,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秋海.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5篇: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中学物理;教学手段

本人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做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努力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反复钻研教材,区分教学重点,认清主要和本质的东西,同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分析加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采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利用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适当的实验去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是我们教师教好物理,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在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节课,我就要求学生回去自己通过实验验证摆的等时性,重现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用长短不同的绳子和轻重不同的石块研究摆动规律,并做实验记录。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有的分组实验有的家长协助,虽然所得结果略有出入,记录方法各有不同,但学生通过此次实验初歩体验了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实验技巧,他们的判断分析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人的感知与思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对物理现象亦是如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每章后配有的学生实验,选择适当的实验布置给学生回家实践,如在热学中可让同学自测自己一天中早,中,晚的体温,了解人的体温的变化规律;光学中可自制针孔相机,了解小孔成像原理及特点等。这些我都让学生做过,收效都不错,学生积极性很高。如在做小孔成像时,书上是个圆筒,可生活中很难找到,在我布置实验的第二天很多同学拿给我的有方型,三角型,做得很成功。

二、精心设疑,激发思维

人们的思维活动,求知欲望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实际,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改以往满堂灌的疲劳教学法。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可先将一硬币放入碗中,让两位同学各找一个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保持不动,然后向碗中加水,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重见硬币的现象,并由此引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调动起来,便会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情去关注老师的教学,在获得新知解决问题后,学生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心情,觉得学物理挺有意思,再由学生的亲身体会讨论解释为何在游泳时看见池水很浅而实际下水却很深这一现象,进一步解释碗中筷子弯折现象,达到巩固新知目的。再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节中,可先提问为何我们吃的田螺要剪掉尾部?为何家中吸盘式挂衣钩能悬挂一定重物?由此引入大气压强的教学,解开学生心中疑问。这种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学生熟悉生活现象设置悬念,激发思维,即由旧知引入新知,从“熟”引入“生”的教学方法是符合认知过程中循序渐进原则的,也为很多教师所采用。

三、适当应用正反对比方法引发学生思维

任何事物都是在与它的对立面作斗争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编写典型错例,引起争论,让同学们在争论过程中辨明事非,明确概念。例如:在讲功的计算时,可举二例,(1)某人用一只手托着一只鸡蛋(50克)在水平方向移动1米,问此人做了多少功?(2)某人用100牛的力将一球踢出30米远,试计算此人的脚做了多少功?同学们有的或计算或讨论,这时可由回答正确的同学指出别人的错误讲明自己的观点,老师同时正确引导,进一步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知道有力作用而在力的方向上未通过距离属“劳而无功”,而虽移动距离却在此移动方向中上无力作用属“不劳无功”。这种做法可以达到以反面强调正面,分析错的树立正确概念的作用,不但学生思维活跃,理解深刻而透彻,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四、讲练结合,以练促思,切忌欲速而不达

目前,由于学生试卷等复习资料太多,且学生分不清哪些是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纲要求有所取舍地选编习题,注意易错易忘,易遗漏易混淆之处,注意规范解题格式,教学生抓住解题要领,明确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分清重点主次,切忌欲速而不达。这一点在我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就犯过急躁的毛病。在考前复习过程中,给学生的试卷太多而未加选择,学生囫囵吞枣而没来得急消化,这样既占用学生时间又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得吸取教训,做到教学有轻有重而忌面面俱到急于求成。另外,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应重点训练,如有许多学生遇到简答以及实验题时往往显得思维无序而混乱,理不出头绪,不能切重问题要害本质。如某些实验题要求用相关字母表示你认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并推导出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此类题型时,很多同学感到棘手,可经过类似专题训练后他们应用物理概念的概括总结和公式推导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金威.中学物理情境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第6篇: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过分夸大

当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他们容易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因此夸大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似乎己经到了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也是值得怀疑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奇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小学生身上确实存在养某些心理与行为问题,但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是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川。同时,由于人们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把握不一,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一取样不当,评价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统计结果有许多是相互矛盾的,这不利于体现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也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甚至形成消极影响,误导人们对小学生身心全而发展的评价。

(二)缺乏相关辅导教材

在教材建设方面,到目前为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辅导内容。市场上和网上各种教材和读物良芬不齐,内容过于随愈,往往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小学老师要在短时间内编写教材难度又很大,且科学性存在着很大的疑问。这些都不利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有时候会带来副作用。

(三)缺少必要的活动场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课程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也没有规定的教学方法.但它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和领悟。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情景体验法、讨沦分析法、游戏活动法等。这需要有一个与平时上其它科目不一样的环境。比如,桌椅板凳的摆放、一些必要的设备等。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在本班教室进标一些活动很难顺利成功地进行开展,受到一定空间上的限制,也不能保证侮个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去。在活动课中,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参与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体验是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没有体验活动中蕴含的教育目标就无法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活动的设计就将流于形二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就七法达到。在组织活动时应给学生的体验过程留有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在体验中获得的感受。

二、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小学生心理活动的调查

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从其心理调查工作做起,只有全面,细致的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最关心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教育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部分的学生处于心理叛逆时期,对于家长以及教师的教诲,抵触心理非常强,如果无法从其心理特点入手,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是会造成与其相反的不良结果。一般情况下,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们关心的问题,教师会选择用问卷调查这种方式,在总结了调查结果之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其生活以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引导与帮助,进而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二)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后,国家又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己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尽管如止匕仍然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或错误的认识还在严重地影响甚至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或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是心理专家和医生的事,或简单地以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开展或不能向纵深推进。

(三)利用童话、寓言等故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童话、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其中的人物生动话泼,富有童趣,深受儿童喜爱。另外,童话、寓言故事能把现实生话中发生的事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用肯有代表意义的形象(如灰姑娘、天线宝宝等)传递给儿童,可以使儿童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因此,教师叫一以根据小同年龄价段学生的特点,选编培养学生同情心、毅力、乐观向上、诚实、独立等心理品质的国内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推荐给学生阅读。

第7篇: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

一、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分析

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多种多样,较为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趣味心理。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学生的第一感觉是“有趣”。这种有趣大体上有3种情况:①对化学实验中的各种变化所发生的“奇特现象”产生直接兴趣;②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产生兴趣;③对化学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产生兴趣。

2.放松心理。在化学课堂上学生感觉“受制于人”,被动学习,没有太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一走进实验室,一方面是空间变化而感到的相对轻松,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实验,可以积极尝试、自主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实验的探索。

3.好动心理。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都有一种简单的“冲动”,没有明确实验目的,没有熟悉实验过程,就急于求成,匆忙实验。

4.探究心理。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究的学习过程。化学实验就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将“有待验证、加深理解、综合应用”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探究心理是引导学生顺利进行化学实验的一种动力。

5.怀疑心理。“怀疑是问题的源泉。”面对书本知识的描述,有些学生不习惯被动地接受教材上的知识,经常要问“为什么”,因此,学生带着怀疑的心理走进化学实验,以检验教材上的说法是否正确。

6.轻视心理。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验,对实验课敷衍了事的心理。

7.畏难心理。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习惯人云亦云,草草了结。

8.紧张心理。化学实验中有些物质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一氧化碳有剧毒等,若使用不当极易造成意外伤害;有些化学实验反应非常剧烈,如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会爆炸等。这些因素都容易引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影响学习效率。

9.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指少数学生所形成的不发挥学习主观能动作用而让老师“推着走”的不良习惯。比如,很多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总是在观望,看看别人怎么做,好生搬硬套。

10.造假心理。实验是一项非常精确的事情,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药品的用量等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实验老师出现与实验结果不符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然而,在我们实验中,学生却很少出现失败,他们的实验报告总是与实验要求相一致。学生害怕实验不成功会受到教师批评,因此就凭书本上的知识去应付或者抄袭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这就使实验失去了应有的教学功能。

二、积极心理学关照下的化学实验指导策略

我们认为,心理现象对于正在成长、学习中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此,不能简单地以优劣、好坏来评价,关键在于教师的积极引导与教育。

1.创造情境,给学生“一片心中的绿地”。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实验室里,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也是巨大的。所以,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奇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书本上无法获得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2.积极鼓励,给学生“一个欣赏的眼光”。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赞赏。教师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就如同“一场知时节的好雨”,赋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力量。所以,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与课堂教学设计不同步的“现象”,比如随意的提问、学生的笑声、紧张的表情、轻声的惊讶等等,要给予一定的宽容。我们不妨多俯身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近他们的实验,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做好化学实验的信心。

3.培养毅力,给学生“一把利剑”。积极心理学认为好奇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中学生好奇心很强,对实验课常有一种神秘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些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屁股未坐稳就迫不及待地动这动那,实验器材乱拿、试剂乱加,总想自己先搞个什么“新”发现。这些就是意志力不够、自控能力差的具体表现。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再三强调实验室纪律,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能高声谈笑,更不能“热血沸腾”。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将对实验的“好奇心”转化为“我有能力做好实验”的信心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

4.打破常规,给学生“一把思维的钥匙”。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思维定式。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往往会把生活中的定式迁移到实验中,导致实验不规范,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另外,传统的实验有很多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在课本中已经有了描述,学生实验前就已经有所了解,观察现象时就不会去主动地发现,而是等待书中描述的实验结果的出现,久而久之,学生就变得懒于观察、思考。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既要注重规范,又要创造性地开展实验,既要等待实验结果,更要期盼实验“奇迹”。

第8篇: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实验心理学教学课件开发应用

[作者简介]李玲(1975-),女,辽宁东港人,西安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学、体育人文社会学。(陕西西安710068)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体育学院2008年度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心理新专业课程《实验心理学》教学课件开发与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Y07008)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45-02

“实验心理学”是西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要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实施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从事实验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实现,因此将多媒体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并与学科课程相整合,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可以极大地拓展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但如何把多媒体与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整合起来,开发适合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特点的实验心理学教学课件,还缺乏系统研究。为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白,有必要尽快研究开发出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应用心理新专业课程“实验心理学”教学课件为研究对象,探索实验心理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应用的基本原则、操作程序和常用模式,分析评价实验心理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效果。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一方面就CAI制作技术走访计算机专业人士;另一方面在课件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走访经验丰富的实验心理学教师。

2.教学实践法。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已有定论,在条件许可情况下,不需要也不应该在一部分学生中实施多媒体教学,而在另一部分学生中不实施多媒体教学,而且西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各年级只有一个教学班,所以本研究不搞对比班(组),不进行横向对比,只进行纵向对比。为了观察课件的教学效果,在应用课件中第二、四、六、七、十一章,对西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07级24名学生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实践检验环节在正常教学过程中进行。

3.问卷调查法。实验心理学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当场发放问卷,即填即收。发放问卷24份,回收问卷24份,有效问卷24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二、研究结果

(一)实验心理学课件的研制

根据课件的应用特点、构成特点、控制特点和学习形态的不同,课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和不同的课件类型,不管其类型如何,其开发制作的程序大致是相同的。实验心理学课件开发制作的程序如下图所示。

1.确定项目。是指确定课题项目的基本思想,包括课题意义、制作目的、知识深度等。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思想,阐述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包括绪论、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及如何读、写心理实验报告;第二部分讲述实验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即实验法在一些专门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心理物理学方法、反应时、视觉与听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当代心理实验技术。为了能让应用心理学新专业学生对实验心理学这门学科加深理解,培养出具有较高理论素质,同时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课题组在为课件选择教学内容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西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成立以来,先后选用了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武德沃斯的《实验心理学》,朱莹主编的《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主编的《实验心理学》,这三种教材各有其优点与缺点。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研制实验心理学课件时,有必要结合学院的教学实际,对课件的内容体系进行有选择的组合。第一章至第十章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基础性和应用性知识的讲解,主要参考教材包括杨治良编著的《实验心理学》,朱莹主编的《实验心理学》,范安平、吴念阳合著的《心理实验指导》。注重了心理学实验研究基本逻辑的分析、实验设计程序和基本模式的介绍,试图使学生在对这些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法有清晰理解和掌握之后,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研究中去。第十一章“当代心理实验技术”参考教材主要为朱莹编著的《实验心理学》,补充了大量图片,介绍了新的设备和新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2.教学设计。课件效果的好坏、是否符合教学需求,关键在于教学设计。设计者应根据学习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依照教学目标,确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步骤。

3.系统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教学知识结构,设计教学软件的基本结构。多媒体课件的系统结构实质上是多媒体教学信息的组织和表现形式,其设计的要点包括:页面设计、层次结构设计、媒体的应用设计、知识点的表示形式设计、复习思考方式设计、页面链接设计、交互设计、导航设计等。

4.稿本设计。稿本是软件编写的直接蓝本。根据教学内容和系统设计,对教学内容的每一个教学点设计具体的表现方式,写出显示的文本,使用的图形、表格、图片、动画、视频等,还有与其他页面连接的交互方式等。

5.素材准备。媒体素材设计就是设计和构思表达学习内容所需要的各种媒体如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和虚拟现实等。

6.合成课件。课件系统整体质量好坏,合成也是关键的一步。合成主要做以下工作:将各部分程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程序自由运行,操作方便。制作程序运行开头的片断和结束时的屏幕显示信息。进一步统一各部分,诸如颜色、界面等,使整个程序浑然一体。校对脚本设计和程序运行中是否有错误。打包整理,刻录成光盘。

7.试用调试。实验心理学教学课件在计算机上初步实现后,对它进行试用调试,从教学实践中检验课件教学目标、课程计划、教学单元设计等是否符合要求。

8.产品定型。经过鉴定,报教务部门批准,作为西安体育学院心理学教学专用课件。

(二)对实验心理学课件教学应用效果调查结果

1.教学课件呈现方式采取网页格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据调查,91%的学生经常登录各类网站,熟悉网页界面,因此能对设计成网页格式的实验心理学教学课件熟练操控,提高了学生学习实验心理学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按照教材的前后顺序纵向控制教学进程,这种线性结构不利于学生按照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性复习,也影响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横向比较,不利于学生对实验心理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实验心理学多媒体课件通过超链接技术为每一章都提供了既前后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较完善的资源系统;既有图文并茂的课程主体内容,又有学习反馈的复习题;既有教师讲解重难点内容帮助消化理解,又有各类经典的实验心理学常识和当前热点研究资料扩大知识面,还附有参考书目和人物简介,以及通过E-mail完成的讨论功能解答疑难问题。这使得学生可以基本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根据自己的兴趣、基础与需要方便自由地进行学习、查找资料。

实验心理学多媒体教学软件主要包括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反应时方法、信息加工实验、学习和记忆方面的实验。实验心理学教学课件能照顾个性差异,各章节之间相对独立,学生不必严格遵循从前往后的顺序要求,而是按照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由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形式,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在单位时间内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大大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2.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信息传递功能强大,解决了教学时数满足不了教学内容需要的矛盾现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调查结果表明,70%的学生认为,与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课件教学信息容量增加了,解决了实验心理学课程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提高了实验心理学教学质量。75%的学生认为,实验心理学课件满足了学生对实验心理学的学习要求。

西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心理学教学时数有限,总学时只有72学时,客观上限制了课程的教学容量。在我国的师范类高等教育中,实验心理学课程的学时数都大大超过西安体育学院。以华东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为例,都是144学时。一定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一定的教学的质来体现,也需要一定的教学的量来保证。如果课程的教学时数不能达到应有的数量,那么教学内容必然受到限制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解决实验心理学教学时数与教学容量的矛盾,是提高实验心理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根据西安体育学院的教学计划要求,在不可能增加教学时数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补充作用。首先,多媒体课件教学采用多种媒体交互使用打破时间、空间和资源限制,实现共享网络资源,使学习者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而且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方便演示和操作,既省时又省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学习过程是人通过感觉器官把大脑外界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加工而获得经验的过程,感觉通道的数量决定了信息传递量,进而影响到知识的形成。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获取信息的通道有多种,包括视觉通道、听觉通道、嗅觉通道、触觉通道和味觉通道等。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种媒体的优势,将声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开启多种感觉通道帮助学习者获取更多的信息量,教学效率大大超过单纯由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3.多媒体教学课件图文并茂、色彩丰富、动静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强化学习动机。调查显示,100%的学生认为实验心理学课件能够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调动积极的情绪,建立起主动学习的倾向。50%的学生不常阅读教材,主要是因为教材内容大多为文字叙述,枯燥、乏味、阅读起来比较吃力,不能有效地引起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已有研究表明,新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多媒体图、文、形、像交互呈现的方式,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实验心理学家的个人肖像、著作生平、复杂的图形表格、实验过程等都能得到直观的呈现。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的知识重点与难点,知识应用和联想能力更强,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4.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使学生对实验心理学内容掌握得更好。调查显示,通过实验心理学课件教学,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使学生对内容掌握得更好。传统的以黑板粉笔为主的教学呈现方式难以再现实验情境,仅靠教师讲解缺乏直观性,学生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技术弥补了这一缺陷。实验心理学课程中的经典实验操作,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课件教学中,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采用“将经典实验研究重现于课堂”的方法使这一难题得到解决。如“开窗”实验的“字母转换实验”,事先编制好“L―M―N―O”字母转换作业的电脑程序,课堂上通过演示课件,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操作,使难点学习更快,加深巩固记忆,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知识的应用和联想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5.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教学都是满堂灌,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给学生留更多的余地,学生即使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也难找到合适的时机表达,更不用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了。在采用实验心理学课件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实施“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是把教学目标、内容和设计贯穿在课件的制作和应用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指明学习目标,针对重点、难点进行指点或启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心理学教学能够有效地改变单向传播教学方式的弊端,使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启发性。

三、结论

实验心理学课件开发制作的程序为确定项目、教学设计、系统设计、稿本设计、素材准备、合成课件、试用调试和产品定型。实验心理学课件教学应用效果调查显示,教学课件呈现方式采取网页格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信息传递功能强大,解决了教学时数满足不了教学内容需要的矛盾现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课件图文并茂、色彩丰富、动静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强化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使学生对实验心理学内容掌握得更好;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华.《心理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与评价[J].池州师专学报,2004(4).

[2]陈利鲜.多媒体辅助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柳州师专学报,2003(1).

第9篇:教育心理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诚信;图书馆;大学生

1图书馆诚信缺失问题

1)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体现。①借书逾期不还。现在的大学生都普遍缺失时间观念,渐渐的时间观念问题就会延伸至诚信问题,对于既定的事情没有按时完成就是没有诚信。在图书馆借阅书籍,本来是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知识面,为学生创立的一个便捷的方式,但借阅书籍这件事竟然也侧面的看出了当今学生的品德缺失问题。借阅书籍当时,学校就会给出相应的书籍借阅时间限制,这样的时限一方面是约束学生尽快阅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同样的书籍能够被更多的学生利用,实现图书馆的成立价值,但很多大学生对其借阅时限没有正确的理解,经常会出现借书逾期不还的现象,而图书管理员对于这种逾期一两天的情况,也大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学生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得过且过的态,渐渐就使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不良习惯,认为晚几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②图书损坏知情不报。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小心损坏了图书,或者发现图书有被损坏的迹象,大多怕追究责任,而选择对其视而不见、知情不报,长期以此,会造成图书馆的图书大量损坏,学生不愿意借阅,使图书馆失去了其功能性。大学生在借阅图书时,首先应该做到就是检查图书的完好性,借阅过程中更要注意保护好书籍,因为书籍是以学生的名义借阅的,归还时发生的任何事情也应该由借阅图书的学生负责,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诚信意义。③在馆内借阅完图书后,随意丢放。除了将图书借阅拿走以外,还有一些学生就在馆内进行图书借阅,图书馆内会附有桌椅,以供学生使用,但是学校为学生制造便利的条件,学生们却不懂得回馈,借阅完图书后将其随意丢在借阅的桌椅上,而没有放在指定的图书回收处,甚至有的学生嫌借阅程序麻烦,找图书馆的管理漏洞将图书私自带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算是盗窃行为。学生首先要按照图书馆的管理规定,走正常程序借阅图书,其次在馆内借阅完图书后,为了方便管理员对图书的整理,将图书放到指定的回收地点。

2图书馆采取的相应措施

1)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针对大学生借书逾期不还以及发现图书损坏不向管理员汇报的现象,吉林工商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惩罚措施。首先借书逾期不还的学生,根据逾期时间的长短进行相对应的罚款,上至十元下至五角以示惩戒,但后来发现这样的惩罚对于学生没有任何的意义,学生对于这样的惩罚根本无动于衷,甚至觉得反正也是罚款,干脆再晚几天。后来经过图书管理员的再三研究商讨,决定再有这类有失诚信的现象发生,对学生不进行金钱上的惩罚,而是惩罚学生到图书馆进行义务帮助,包括整理图书、打扫卫生以及图书分类等工作,根据情节不同进行不同时间的惩罚,而情节严重者在接受惩罚的同时,要在全校进行点名批评。2)实施图书管理大众化。图书馆是为了便利所有学生而开放的,因此图书馆的管理也应该实现大众化。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加入了“人人管理”的政策,即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是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在借阅以及还书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义务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发现身边有同学图书快到期了还没有还书,要提醒同学还书或者到图书馆办理图书续借;在图书馆借阅图书的过程,看到有图书存在损坏现象,及时将图书交给图书管理员,让其对图书进行修补,保证其他同学借阅时图书的完整性。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里面的图书数量众多,关靠图书管理员一人对其进行管理,工作量大且不具有实时性,借助学生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3)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档案也是现在众多高校对于图书管理的不二选择。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都会有自己的档案,记录整个大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唯独没有相应的诚信记录,通过图书馆这一媒介记录大学生的诚信情况,是现下的大学普遍的采集学生诚信度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可以有效地警示大学生,加强自身的诚信度,以防诚信度过低记入档案,对以后的工作以及生活带来不便。

3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

1)学生信息资料同步化。想要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首先就要做到学生的信息资料同步化,图书馆的借阅计算机应该与学校的学生档案同步化,学生凭借自己的学生证进行借阅,通过计算机扫描,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院别以及学生号显示出来,在图书馆的计算机上显现出该名同学在图书馆的借阅记录,并通过联网,在学生的诚信档案上做相应的记载,学生的诚信度应该是在一次次借阅中积累出来的。并将诚信信息实时公布在校网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账号,可以随时查阅自己的诚信分数,这样的实效性可以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随时随地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但诚信程度的测评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监督意识,不是将学生的缺点展露在大众视野下,成为诟病学生的证据,因此,要注意诚信度的保密工作,让学生自己知道就好,学生没有做出过分的行为时,尽量不将学生的相关诚信资料向全校公布。2)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大学生的诚信档案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学生的诚信意识展现在图书馆的借阅计算机上,但要注意这只是表象,学生的诚信品质不仅仅是体现在图书馆的图书借阅过程中,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很多的层面都有体现,图书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只是一种必要的警示,提醒学生注重起自身的素质培养,在生活中其他层面也要体现出诚实守信的品质。比如准时上课,及时完成老师留下的任务,还有遵守考试纪律,不做违反考场纪律的事情。像这样的行为检测就需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也就是建立起专业的诚信管理队伍。大学生的诚信档案想要建立的更加系统,就要首先建立起诚信监督管理队伍,这支队伍中应该大到校长、小到班级干部,等级依旧按照学校的分化,采取上级监督下级、最高长官接收全体成员监督的形式,将诚信管理进行的彻底并且细致,保证学生诚信档案的真实性以及全面性。

4采取相应的诚信教育

1)开展诚信教育课堂。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下的新时代青年,应该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品质,因此诚信教育在大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可以采用开展诚信教育课堂的形式。首先,课堂形式的诚信教育会更加的系统,教师在要求过程中也更加具有针对性。长春理工大学就将诚信教育设置为了大一学生的必修课,虽然有些人认为诚信品质作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存在于大学教育中,有些多此一举,但是针对现在的大学生,设置这样一门课程非常必要。长春理工大学将这门课进行的生动有趣,首先它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教材,全靠教师提前准备课件,上课的形式也很多样化,有时运用课件进行具体事件分析,有时将学校中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改编,直接以话剧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的一门课让学生的参与度极高,而且一度成为学校的热门话题,让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一度成为人们的关注点,讨论度很高,也受到了更多学生的注意。2)定期出版诚信教育的板报。长春理工大学在诚信课堂的基础上又推出了诚信板报。因为诚信教育课堂是针对全校学生进行的,因此全体学生也具有表达自己对诚信看法的权利。开设诚信教育的板报就是将诚信教育的权利归还到学生手里,学生自发组件板报小组,制作关于诚信的板报,其内容由学生自行决定,也侧面反映了学生对诚信教育的接受程度以及对诚信教育的理解。板报的出版应该跟紧诚信教育课堂的节奏,没进行一节诚信教育课,就有一快诚信板报绘制出来,有点像是上课的课后感,但是不同的学生对其诚信的理解是不同的,而且观察到的生活细节也不一样,只靠教师一个人的诚信教育会显得有些单薄,但加入了学生的观点,就会使整个诚信教育变得更加饱满。3)进行诚信调查问卷。进行了系统的诚信教育后,就要对其教育结果做一定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调查他们对学校展开诚信教育的看法,以及自己对诚信的理解,这样的调查问卷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调查,也是学生对于诚信教育的一种反馈,教师应该对学生在问卷中体现的教学问题进行整理分析,继续完善自己的诚信教育,问卷调查可以在无形中帮助教师以及学生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而问卷调查应该不仅是面向学生的,也应该面向学校的其他教师以及学校中的服务人员,比如教学楼清洁员、食堂的阿姨或者宿舍楼的管理员,请他们也参与到问卷调查中,能够更加感受到学生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变化,且能够直观的看到学生在接收诚信教育后的改变。4)收集诚信案例进行推广。无论任何人,只要以集体形式存在,领军人物的作用就不可小觑。因此,在开展诚信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收集校园中的实际诚信案例,这样的案例因为就发生在身边,其真实性更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效仿心理,有一个人因为诚实守信受到了表扬,就会有更多的人争相效仿,也算是对中国人“跟风”心理的正向应用。但注意不能过分的放大诚信案例,一定要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因为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也具备自我判断的能力,推广诚信案例的目的就是带动更多学生的诚信意识以及诚信行为,但如果连诚信案例都是有水分的,诚信教育之前到的所有举动都会变得失去意义,甚至在学生眼里就是滑稽可笑的。因此,进行推广案例中的主人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要更加的严于律己,会有更多的眼睛在看他的一举一动,监督他的行为,对诚信案例不进行夸大推广,也是对该学生的一种保护行为。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