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日语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化;大学日语教程;构建体系
H36
一、关于“生态化”教学理念的理论探讨
1.教育生态学基本理论
教育生态学即对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思考,用来发现以及解决宏观或微观上的课堂教学失误。目的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的进行。同时,教育生态学基本理论,提倡学生自主的开拓,利用反观性对话来改变知识单向传授的关系。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加的系统化和整理化。以达到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
2.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认为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学习。突出学生为中心,重点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人本主义理论既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又关注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即让学生处于一个和谐、融洽、包容、理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1]。
二、大学日语教程生态化改革的方向
1.中国学生学习日语方向
要抓住日语的语言特点,不可或缺的是了解日本名族的文明史。尤其是日本名族的文明更是很早便与中国文明有着不解之缘。古代日本的文字大量的引进汉学,然后结合缘由的语言对它进行再改造。日本文字从吸收汉字,到使用汉字,再到“和汉混合”。因此,日语中经常出现大量的汉字。国人学习起来也更为简单。
2.朝鲜族学生学习日语方向
朝鲜族由于日语和母语的语言特点十分相似,所以大多数的大学生的第一外语都会选择日语。当然,朝鲜族学习日语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高中之前,朝鲜族主要通过韩语进行交流,高中之后学生在学习日语上会有所侧重,但是为了高考,往往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强,听力和会话能力相对较弱。大学学习中,学生一方面急于提高日语,另一方面有处于汉语的语言环境中。日语的学习常令学生感到困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可以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肯定的能力。
3.互联网的学习趋势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和计算机已经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从视觉、听觉等等信息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网络遍及很多个国家,网络学习也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互联网的出现,让传统的教学更大程度上进行变革。成为继传统教学之后的第二课堂[2]。
三、构建大学日语课程生态化体系
1.民主平等的生关系的构建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人们对老师的定义不外乎“严师”。长期以来,老师讲授,学生听课。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有些学生更是,不懂装懂。此外,学生和教师私下之间的沟通几乎为零,大多数师生关系在课下的交流十分有限。这样使得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积攒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日语的兴趣,甚至产生了厌恶等抵触情绪。以至于成为日语教学上一个较为严重的阻碍。因此,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以维持两者之间的生态平衡。从生态学的角度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主导地位而不是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探索应该平等开放,当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开放。这种开放建立在彼此尊重人格,并且彼此尊重合理化一件的基础上。以此来发挥学生的悟性。
2.自由、开放、和谐的人文环境的构建。
从生态化的角度来看,自由、开放、和谐的人文环境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课堂作为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与外部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学日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一个自由、开放、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3]。让大学日语的学习不仅仅再局限于期末考试和等级考试等简单的范畴,而是要不断地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书本以外的知识,建设多元化的人才。
由此看来,只有自由、开放和谐的人文环境,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拓展,才能提出更有创意的想法,萌生更多的思路。生态化的人文环境,实质上更有利于创造一个生态化的科学环境。
3.个性化的生态教学环境的构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人的本性的发挥。在生态化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解放。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的思维和天性都收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很多学生不清楚要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虽然这只是一部分学生的情况,但这个问题确实的存在。遇到问题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引,学生就会变得无所适从。甚至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变得迷茫和不知所措。这严重违背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需要发现学生的特长,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多加引导。
4.网络平台的生态教学环境的构建
在这个多元的、开放的年代,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人们的求知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眼睛所能看到的。网络的引用在生态理念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只是将知识层面局限于书本之中,那更是对学生的极不负责。所以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运用书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地利用多媒体平台。将课件通过声音,视频、图片等多角度的进行展示和讲解。学生更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以营造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的生态化环境[4]。
四、总结
近年来,随着中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沟通交流的加深,大学日与教育也势在必行。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的日语人才是作为日语教育者最大的课题。大学日语教学生态化改革,将是教育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如何让学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让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仍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史妍妍. 关于大学日语课程生态化的探讨[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0:179-181.
[2]黄远振. 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外语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 商务日语 改革 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1现有的商务日语教学评价模式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商务日语课程考核方式都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核,学生成绩评价模式多采用结构成绩制。如有些学校把平时过程性考核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其中存在较多问题。第一,这种评价方式仍然以应试为主,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评价。学生只需要在考试前把老师给的重点知识熟记,便容易通过考试。第二,评价学生的主体只有授课教师,很难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这种做法忽视了教学质量,容易导致教学评价失去其本质意义,也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只侧重于背书本知识,而不注重实际能力的锻炼。既无探究问题的精神,更缺少相关的职业技能。第三,考查知识内容相对落后,与商务日语等级考试考查内容差距较大。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并不能胜任真实的商务工作,还需要重新培训和适应才能进行相关工作。因此,目前的商务日语教学与评价模式都存在着与实际商务活动脱节的缺陷,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革。
2 商务日语教学方面的改革
为保证教学评价效果首先要改革教学模式。要提高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岗位应对能力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里,商务日语课堂上都是由主讲教师进行讲解、详细地把商务日语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是记录一些专业词汇的用法、一些场合里常用到的固定句型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会话联系等。因为实践不足,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实际能力也欠缺。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起引导、帮助和评价的作用。学生通过实践来强化知识,通过相互讨论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完全由老师来主导。这一点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以商务日语的教学为例,新的教学模式可引入ISAS教学法、情景化教学法。如教师设定某个商务活动的要求及目的,学生分组,课余时间进行相关资料的搜索整理。之后,学生课堂展示商务活动的案例,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最后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同学互相评价、教师讲解并评价学生作品。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发挥的是引导和帮助的作用,而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 改革商务日语评价模式的措施
既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有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知识运用能力。在商务日语课程的考核中增加对学生运用课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如教师设定某个场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组演习。最终教师评价的内容不仅是学生对词汇、句型掌握的情况,还包括学生的组织、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学生的主体应该是多方面的,如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相关实习企业的评价及教师的评价等都可以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商务日语水平的依据。学生通过自评,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同学之间的互评可以帮助别人发现问题的同时还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相互合作的能力。教师的评价可以是针对整个学习过程,也可以是对学习的结果的评价。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及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容易得到改正和提高。这种多种主体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商务日语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质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拘泥于笔试成绩,应该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建立起评价主体多元和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重视过程和形成性考核,强调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广泛采用口试笔试结合、社会调查与成果展示结合、教师评价与同学评价结合的评价模式。
4 结语
商务日语评价方式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不是可以单独进行的。课程教学方式、教学主体、教学对象、课程教材、课程教学评价方式都是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高职商务日语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商务日语课程开设的实践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商务日语放在大二的第二个学期。是五花八门的选修课过多,专业课课时不足,导致在开设商务日语课程时,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课程学习初期学生、教师的压力都很大。这直接影响了后面的教学活动和最终的评价方式。所以,只有从多方面入手进行改革,才能获得理想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 郑佳.高职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探讨[J].文化教育(中旬版),2010(11).
应试教育TOPCARES-CDIO商务日语考核
一、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传统的考核方式及其弊端
我国从1993年就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一切的教育内容都要为高考的大纲来服务。因此只要高考制度继续存在,就必然导致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
“应试教育”是中国特有的名词,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的延续。而“科举制”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仍萦绕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中。关于“应试教育”的含义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应试教育”是以提高成绩应对考试为目标,以升学或就业为目的,以知识灌输为教学方法的教学体系。因其绝大多数的考核仍停留在最后的一张试卷上,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完全忽略了学习者的个性,一切以考试为中心,“教”“学”中心内容仅局限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学生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考核的反馈和调节功能也远远没有得到发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应试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弊端:(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重分数指标,轻综合素质的提高;(2)应试教育是优胜劣汰式教育,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3)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素质教育的提高;(4)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创造力等。
大学是学生从高中的应试教育过渡到职业人进行角色转变的舞台。在企业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今天,应试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如何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我们高校教育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了满足市场的用人需求,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随着教育方法、培养目标的改变,对应的考核方式也必须进行改革。
(二)CDIO理念所倡导的考核方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代表构思(Conceive),D代表设计(Design),I代表实施(Implement),O代表运行(Operate)。CDIO第一次全面描述了现代工程师所需的知识、能力及态度的完整内容,即我们希望获得的教学效果。它提倡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强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零适应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需要。作为一种方法,CDIO理念具有普适性,不但适用于理工科,同样适合文科类的语言教学。
CDIO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目标不同,因此考核方式也截然不同。CDIO教学模式中的考核是以学习为中心的,即考核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的氛围中促进学习。它所倡导的考核方式为通过多种方法来收集学生所获得的预期学习效果的证据,如笔试和口试、表现评分、效果回顾、学习日记、卷案和其他自我测评。
二、考核方案制定依据与原则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对CDIO能力培养大纲做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调整并增加了部分能力指标,构建了具有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特色的TOPCARES-CDIO(以下简称T-C)能力指标体系,提出了T-C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了T-C教育教学改革。
TOPCARES是能力指标体系中8个一级能力指标的首个英文字母的组合,即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Technic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开放式思维与创新(Open thinking and innovation),个人职业能力(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态度与习惯(Attitude and manner),责任感(Responsibility),价值观(Ethical values),实践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为社会的贡献(Social contribution by application practice)。
由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传统高校日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传统的考核方式不适合我们。传统的日语专业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应用、考核评价方法欠全面。而单一的笔试只能考核学生对日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检测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我们期望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应该能够满足对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及检验。
三、日语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我们通过行业及市场需求,相同相近专业、学院学科专业群设置等方面的充分调研分析发现,培养翻译、考研等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了。结合我院培养实用化、国际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2008年9月,日语系将原来的单纯以研究型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即培养在掌握日语语言的基础上,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理解商务环境下的日语语言习惯及企业文化,具备用日语进行商务活动能力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JZO行业、涉日IT企业和商贸企业等领域中工作。
(二)与培养目标对应的考核方式的设定与实施
课程考核是高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有反馈功能,又有导向功能,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检验。不同的考核方法会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出不同的安排和选择,学生也会根据考核方式调整学习方法。公平合理且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不仅会对教学效果做出真实、客观的反馈和评价,而且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依据T-C能力指标体系,结合“培养应用型的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了符合我们学科特点的能力指标体系。我们又把所有的能力指标分解到各门课程当中,针对培养目标的不同,设计了不同的考核方式,通过多种方式的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检测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也验证了我们设定的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实现。
传统的《基础日语》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理论考试占70%,平时表现占30%。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和分值比例会导致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考完即忘的现象发生,背离了外语学习的规律。同时过于注重笔试成绩的结果就是,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的很好,可是实际应用能力,沟通交流等综合能力却迟迟无法提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针对《商务基础日语(二)》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加大了日常考核成绩的比例,取消了传统的院级期末笔试,引入了三、四、五级项目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所占分值比例、重点考核能力指标、考核方式等内容如表1、2所示。
语言的学习贵在坚持,为了让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我们增强了日常成绩的考核比例,减少了笔试比例,增加了项目考核。改革后的考核比例为日常80%,课程终结性考核(三级项目考核)占20%。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我们把晨读也列在了日常考核中。“日语能力水平测试”的各种证书是毕业生到企业进行面试的敲门砖,为了提高学生的日语过级应试能力,我们仍保留了笔试,将传统的期末笔试调整为分阶段的日常考试,两次成绩共占总成绩的40%。这样既避免了学生考前临时突击,又及时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调整,做到有的放矢。
在考核过程中我们还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检验。“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学和学习”是CDIO理念中的精髓,因此,我们以项目为切入点,对日语课程进行了以项目为导向的内涵建设。
我们认为语言类的项目是学生通过一个商务工作场景或商务工作流程,将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后演示的一系列活动。我们对商务日语基础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都设计和构建了三、四、五级项目。我们以项目为导向,以课程培养的能力指标为依据,结合授课内容设计课程的三级项目。然后将三级项目目标向下分解,分别设计和构建了多个四级(单元组)项目、若干个五级(单元)项目。项目(同级项目、跨级项目)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的。三级项目既是对后续二级项目的有力支撑,又是对该课程的综合检验。
表1、2中对于五、四、三级项目所对应的重点考核能力指标的描述中,有8个三级能力指标反复出现过多次,这是因为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在量达到了一定的积累的基础上才可能使学生的这些能力从记忆到理解,到运用,到分析,到评价,最后达到创造的程度,也就是所谓的“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因此我们对同一种能力在相同级别、不同级别的项目中反复的进行强化训练,以期学生能够到达运用的程度。三个级别的项目既有对同一种能力进行贯彻始终的培养,也有各自的侧重点。例如,在五级项目中,我们侧重通过项目的准备、发表、评价的环节锻炼和培养学生的8个三级能力指标。在四级项目中,除继续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之外,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最后的一个三级项目中,我们通过项目来检测学生的上述9个能力的掌握程度,此时注重的是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的检测。
我们设计的项目形式多样,有资料收集、会话发表、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和竞赛等方式,最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项目的准备、展示、评价等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真正让学生达到“做中学”的效果;通过课上发表,教师可以确认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掌握程度,同时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为了让考核成绩更科学、公正,我们针对项目实施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按照所能培养或检测出的能力设置了分值。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中,项目考核占总成绩的45%,完全体现了“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学和学习”的CDIO理念。
(三)改革效果
为了检验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所带来的效果,我们针对《商务基础日语(二)》的授课教师和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内容如下:
100%的教师,76%的学生认为考核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人际交流,学习态度与习惯,对荣誉的态度与习惯、团队合作等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其中,认为提高最显著的是“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能力。
能够发现自身不足,是成长和进步的表现。通过项目考核的实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提高的能力按照顺序排列分别是“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61%),“开放式思维与创新”(46%),“个人职业能力”(43%),“态度与习惯”(26%),“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23%),“责任感”(10%)。
在评价主体方面,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认为在项目评分中增加了“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环节与传统的教师一人打分、期末笔试等方法相比,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多,课堂气氛更活跃,参与感更强,更公平,且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09级本科学生是我系进行T-C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截止至大二下学期,日语国际能力测试N2通过率较同期08级本科学生高出18个百分点。通过企业实习,用人单位也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较高的团队合作能力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学生、企业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有较高的认可度,改革已初见成效。
考核方式的改革加强了对学生日常学习状况的检测,同时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把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三、考核方式改革遇到的问题
通过《商务基础日语》系列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改革虽然被大部分的教师、学生所接受认可,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改进和完善。首先,这种考核方式在行业经验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师需要具备企业从业经验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实施项目时对“商务日语”方面的工作流程、商务习惯、商务礼仪等有准确的把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对教师在管理方面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项目的准备阶段、发表阶段、评价阶段,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并有所收获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
四、结语
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将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过程中,我们日语系在对所有课程进行改革的同时,对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考核内容反映了课程、项目之间的紧密联系,为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支撑;考核过程贯穿在课堂实施的全过程,包括晨读、出勤、课堂表现、作业、阶段性笔试、项目发表和课外教学竞赛等;考核评价主体有任课教师、学生本人、小组内同学、其他组同学、其他教师等。通过以上措施,我们逐步建立了与T-C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确保学生能力的提高。考核方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立适合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的、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继续探索和研究,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现祥,唐静芳,罗小芳.中国应试教育的制度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6).
[2]袁健,朱龙英.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19(2).
[3]Edward F.Crawley著,顾佩华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温涛.探索构建一体化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7).
关键词:商贸日语课程;人才培养;一专多能
1.在高校开设商贸日语的必要性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日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广泛交流。在高校中更多地输出日语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在高校日语专业中课设商贸日语课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日语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1)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最能真实有效地反馈日语教学情况。以待指导今后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等。在我校对近三年来对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商贸日语知识感觉明显知识不足的学生比重逐年增加:2012年所占比重为85.6%、2013年比重为86.5%、到了2014年比重高达90%,可见商贸日语课程的必要性,课程也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对于毕业生从事职业的调查表显示毕业后从事商贸日语翻译的学生比重非常大。2012年从事商贸日语翻译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占总人数的70%、2013年为72%、2014年为78.逐年递增的趋势足以证明商贸日语课程在日语专业教学中开设的必然趋势,而且还需要进行完整调节。
2.一专多能人才的相关解释
对于一专多能的具体的定义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根据坐标曲线我们也不难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我们把横坐标标为技能与知识储备的类型;用纵坐标来显示技能和知识储备的程度,那么我们每一个人才在坐标上就呈现为具有水平宽度和对应横坐标有不同高度的曲线。那么这条曲线和横坐标绘成的面积图就表示这个人才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大小。那么就能结合这张综合能力的构图曲线和面积来解读人才的类型。假若这个结构图显示横坐标宽而纵坐标低整个面积宽却平缓说明这个人才是具有多领域的技能和知识被我们统称为“通才”;如果结构图显示横坐标窄而纵坐标的高度高总体呈现窄而高,那么我们通常把这种人才叫做“专才”。
可想而知,通才和专才是相对而论:首先,如果扩大面积,那么通才也可能成为更多领域的专才;如果最小面积范围,那么专才也可能成为特定的领域通才。再次:假若面积不变,也会有介于通才和专才之间的其它类型人才,专亦通,通亦专。如果使专才曲线较搞的位置变得更宽,或在高起的临近区域出现新的高起,那么就在通才和专才之间出现了更多的重叠那么这样人才便成为“一通多专”。
高校中,一专多能的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加强的。以日语语言专业为例:“专”则指具有扎实的日语听说读写能力,可单单拥有语言知识和技能是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多人才的需求,还需要掌握以专业为核心,掌握其它和专业想对应的其他职业技能。比如本文所指出的设置商贸日语课程使学生在具有一定高度的相关领域开启新的高度,这就是对于日与人才的一专多能。
3.商贸日语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学时设置
教学内容:1)有关商务实践会话:课堂上经教师讲解基本的常用商务句型后设置本课相关商务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切身实际地让学生扎实掌握句型和表达方式外,进入商贸语言环境,在表演中既更多更好地掌握了语法语音和单词量等语言知识也大量的输出日语,从而是学生更好地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说话节奏,为后禁图外企做好铺垫。2)实践商务礼仪:课堂上给学生讲解详细的日本企业的礼仪,比如接到电话时、接人待客时的礼仪规范;敬语和谦语的应用等;课下学生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再次思考日本公司的基本企业文化精神。3)信函:教师介绍不同种类日本商务信函的书写格式、基本功能、书写要领,郑重表达方式,让学生自己编写。4)贸易实务:在日语专业高年级可以给学生灌输国际贸易有关概念、相关理论、贸易准则、常识和惯例、术语的日语表达方式。
教学对象:日与语言专业中高年级的学生,和具备一定日语语言基础的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学生。
学时设置:信函部分9个课时;会话部分9个小时;商贸贸易实务8个学时;礼仪部分5个学时,每堂课都要给学生说日语的实践实践教师进行纠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改善商贸日语课程存在问题,促进一专多能人才培养
4.1商贸日语课存在的问题
教材的缺陷和弊端严重:教材的编写对商贸日语的使用技巧和知识介绍上缺乏循序渐进;还有的教材偏重会话能力,内容上却没有和实际的商贸情况不太吻合,甚至已经跟不上现代贸易的情况。学时少:日语专业一周也只上一两个学时,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根本不了解的商贸知识还要课堂实践练习,导致课程进度进展很慢,学生无法完全消化所学知识。教师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具备语言能力和教授能力,但是也同样缺乏真正商贸的实战经验,所以教师要具备更好更快的接受新的理论知识、把握运用好商贸日语才能带动学生学习。
4.2完善课程教学方法以促进一专多能
在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下面说几点完善商贸日语课程的方法:首先作为教师要具有日语专业水准还要不断提高商贸日语相关知识,时刻关注商贸和经济,学习有关理论,再把理论和商贸实际结合,领会商贸内涵从而精心设置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再次可以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为前提,多带学生观看商贸日语工作过程映像,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就业紧迫感,更好的配合教学课堂,达到学习效果。
5.小结
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中有太多专才,他们日与语言知识精通,但是社会越来越需求一专多通的人才,尤其是外企,所以在高校中开设商贸日语课程是必然的,也是社会发展做需求的。商贸日语课程虽然存在问题需要改善,在实践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成为一专多通人才,具有专业素养也有商务能力,进入企业过度顺利。(作者单位:衡水学院分院)
参考文献:
[1]《我要进外企,学商贸日语》,王国华,2012-06-01,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商贸洽谈日本语》,罗萃萃,2008-01-01,中国科技技术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基础日语;课程设计;实证研究
随着中日交流的不断深化,日语作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已备受重视。高校日语专业教育在师资配置和教学硬件设施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日语专业的教学理论仍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上。
教学生态模式是一种将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动态性融为一体的语言教学与研究模式,它亩嗍咏强疾榱擞镅匝习中的生态因子(学生、教师、语言)与语言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共生性、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从而对语言教学与研究实现了更全面、生态的检释,更加科学地指导外语教学与研究。本文将基于教学生态理论,建构日语语言教学的生态化模式,并通过设计基础日语课程,将其应用于日语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仅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也期望能为同类课堂教学理论和应用提供科学资料和借鉴。
1 日语生态教学模式的构建
1.1理论内涵
将生态学中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平衡性原理和机制运用到教育系统内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分析教育的种种现象、成因,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并运用生态思维方式调查语言学习与认知过程的各种因素,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1.2操作程式
1.2.1目标
生态化日语教学目标由语言知识、学生发展和整体教育三个分目标组成。其中语言知识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语言交往和运用中形成新的理念和价值观;学生发展目标指发展学生语言智能的文化观,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整体教育目标是通过将语言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促进所有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
1.2.2内容
生态化日语教学内容区别于教材内容,包括语言知识的选定、文化意识的灌输以及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内容。其中语言知识的选定上充分考虑语言的交际性、时代性、趣味性与思想性,有机整合各学科知识、文化知识和交际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文化意识的灌输上,正确把握和处理日本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结合问题,培养出精通外国文化,热爱本土文化的接班人;发展学生主体性就是让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
1.2.3方法
在日语生态教学模式中,其教学方法的选取以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体现了灵活性与切实性相结合的特点,具体包括:语法翻译法、演示法、沉浸法、情境法、生态语言教学法等。日语教学生态模式提倡选用多种相关教学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2.4评价
生态化日语教学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主体性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 日语生态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
2.1 日语生态教学系统中的生态因子
基于生态课堂“四因素”学说,从教师、学生、语言和环境四方面构建日语教学生态模式。
2.1.1教师
在生态化语言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应根据自身的优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教学环境,能够综合选择和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法,如:语法翻译法、情境法、认知法、探究法、辩论法、复述背诵法等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2.1.2学生
作为日语教学生态模式的主体,培养学生要有学习主体的归属感,合理开发和利用自身学习环境及其学习生活环境对日语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生态语言教学理论提出语言学习是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学生成长经历及其母语学习经验的再现和改造过程。在生态化日语教学中,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个性及其差异为本,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2.1.3环境
日语教学生态模式是把日语教学与社会文化与语言环境联系起来,构建全面、整体、动态、和谐的语言教学生态模式,包括语言学习的课堂生态环境、学校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三个层次。
2.2 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日语教学生态模式的学习者居于整个模式的中心,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学习者与教师、语言乃至环境均发生互动反推作用,教师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语言学习对教师具有反推作用,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也是一个学习者。学习者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在受环境影响的同时,学习者会主动建构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真实自然语言学习环境。
2.3实施方案
《基础日语》课程是根据教育部日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规定开设的必修课,是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基础日语》为两学年,共四学期(即1、2年级)。由于日语专业的学生入校时是“零”起点,因此本阶段的教学既要保证学生掌握正确标准的日语发音、节奏规律和语调,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掌握日语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以达到交际的目的。注意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巩固学生专业理论技巧,为《高级日语》(即3、4年级)打好基础。实施设计方案如下表所示:
3 日语生态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3.1实施背景
实验被施对象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校学生,选择日语专业和非日语专业各两个班,共计4个班级。其中:日语专业实验班32人,对照班35人;非日语专业实验班29人,对照班33人。
3.2实施方法
本研究采用平衡组分层实验设计,采用二元函数表达,其中自变量是日语生态式教学,由外因(教师与环境构成的外界因素)、内因(学习者兴趣与态度和方法技能)两个综合指标构成,外因指标的量化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实证研究所需资料后进行数据统计和归一化处理后确定;因变量是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Matlab 7.0平台上开发求解程序。具体作法是:将学生按其日语学业成绩的前测分成上、中、下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分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实验处理,排除非实验因素的干扰,去发现日语生态教学对不同水平的日语学者的学习实际效果是否显著。
3.3结果讨论
3.3.1教学模式因素影响分析
在上图1中,X轴代表由教师与环境构成的外界因素;Y轴代表由学习者兴趣与态度、方法技能等构成的内因;Z轴代表学习者语言学习效果的成绩。由图1可知,成绩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下的Y果,这说明教学是个多元转化过程,取决于生态教学模式下的各因素相互协调作用。沿X轴方向,随着数值增加Z轴的成绩增长,呈现正相关性,说明在此过程中语言学习效果和成绩随着学习者兴趣增加、态度更加认真、方法和技能提高而获得提升。沿Y轴方向,Z轴的数值也逐渐上升,说明改善外因条件,同样有助于学习者成绩的提高。因此,把握和协调语言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采用生态教学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3.3.2实施效果讨论
图2和图3分别是日语专业学生和非日语专业学生采用生态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比对。在图2中,对于日语专业学生,采用生态教学模式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级相比成绩普遍提高,其中测前水平靠上的学生相比,试验班平均成绩为94.5,而对照班为89.5;对于试验班和对照班里中等及下等水平学生的成绩,分别为:84和82,76和71.5,采用生态教学模式后上、中、下三类学生成绩分别提高了:5.5%、2.4%和6.3%。
在图3总对于非日语专业学生,采用生态教学模式后,试验班和对照班里上、中、下三个水平的平均成绩分别为:91.5和86、85和81、79和76.5,成绩分别提高了:6.4%、4.9%和3.27%。上述结果说明生态教学模式对提高学习者语言学习成绩有着较为明显的效果。
4 结束语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日语教学生态模式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在日语教学中,建构生态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把学生、教师、语言及生态环境进行和谐融合与统一,最大限度的发掘每一生态要素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合适位置,才可能真正使我们的日语语言教学得到健康、和谐、可持续性地发展。实践中运用生态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改进和完善大学日语教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商务日语 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商务日语课程设计应遵循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的理念。商务日语课程设计应以“就业为导向”为理念,在教学中融入商务词汇;创设商务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应用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加强社会实践,了解日语文化和企业文化,掌握基本的商务知识和商务礼仪,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商务交际能力。(2)课程设计的思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为主线、职业活动为导向、岗位需求为目标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本课程根据岗位群所需要的真实任务来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据语言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听、说、练”的过程中,掌握听说技能、日本文化知识和商务日语专业术语。
2 优化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学内容
(1)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通过对不同产业领域的对日贸易公司、本市日资企业、对日服务外包企业进行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确定了外贸业务员、现场翻译、服务外包等就业岗位。通过调研了解,学生具备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是商务日语人才的具体岗位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商务交际能力,也是授课内容的重点之一,所以在商务日语课程中设定语言应用、日本文化知识、基本商务知识和商务礼仪,这些内容对就业岗位不仅有针对性,也有广泛的适用性。(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根据学生的需要具备“语言应用能力、文化认同能力、跨文化能力、商务环境的应用能力”的职业能力要求,商务日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规律,也充分尊重学生的外语认知和成长规律。内容上,从职场常见的敬语运用、打电话、拜访到实际操练,并适度融入就业岗位上常用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有机融入商务情景对话,以更好地体现高职日语的应用性、实用性和职业性。
3 商务日语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灵活适用
3.1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根据无锡地区作为苏锡常的日资高地这一特点,商务日语课程以真实场景中的商务活动为背景整合课程内容,汇集敬语、面试录用、打电话、拜访、感谢、道歉等日常交际会话,日本文化常识、基本商务知识,商务礼仪等内容,把知识和技能充分融合起来,根据不同情境下不同对话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和现代网络资源,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模式:(1)注重语言的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水平组合。注意创设情境,将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能力,以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掌握技能,既提高学生的商务词汇,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相结合。通过使用音频、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看日本电影、电视剧,了解日本文化,注重观察相关的业务场景,通过直观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3)注重语言技能培训和商务沟通技能培训相结合。通过视频和音频等方式,播放商务日语交际情境,以便学生在实际的商务交际环境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掌握相关业务知识和仪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商务沟通技巧。 (下转第121页)(上接第110页)
3.2 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多种商务情景,让学生听、说、看,充分调动所有的感官,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语言,还能提高学生对商务活动的印象。(2)交际法。教学过程中,提供与真实商务交际相近的场景,使学生在创设的商业活动中,进行语言训练;指导学生进行交际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能力。(3)基于任务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的语言环境,设计一种或多个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仿真训练,通过表达、沟通、谈判、询价和其他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关知识的水平。
3.3 考核方式与标准
商务日语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行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出勤、作业、小测试各占5%,小组活动表现、任务完成情况各占15%,结果评价、学习态度各占10%,共占整个考核成绩的70%。终结性评价也就是期末卷面考核成绩占30%。这种考核方式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及实际应用的综合能力。
4 注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为了配合教材建设,课程组教师收集、编写了大量与教学相关的扩充性资料,具体包括:教案、电子课件、习题、案例等,我们把这些资料上传至商务日语精品课程网站,努力实现其数字化,方便学生课后使用,并提供网上共享,可以下载使用。另外我们还创设了课程论坛、网上答疑模块,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对话,大大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和自主性。同时开设商务谈判室、商务礼仪实训室、国际商务实训室,通过大量实景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
5 注重创新,突出商务日语的特色
5.1 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
商务日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工学结合的原则,学生在掌握商务日语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创设日常商务环境进行训练,进一步强化语言交际能力。加强学生实践活动,选择日资企业,让学生实习、锻炼,熟练掌握日语商务交际,处理相关业务,有效提升能力。
5.2 教材应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与时俱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日语语法,教学
一、信息技术概述
1.1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以下两种解读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的总称。
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
1.2信息技术应用实例及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
提及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就必须要谈一谈“大数据”这个概念。大数据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信息管理的一次变革,甚至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马云在2014年第十届中国管理大会上有这样一番陈述:“我们今天阿里巴巴公司本质上是一家数据公司,我们做淘宝的目的不是为了卖货,而是获得所有零售的数据和制造业的数据;我们做阿里小微金服的目的,是建立信用体系;我们做物流不是为了送包裹,而是这些数据合在一起,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远远超过你,你是不了解你的。电脑会比你更了解你,这些东西是大家需要记住的。”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015淘宝天猫双十一销售额最终数据全网总销售额1229.4亿,远超马云900亿目标。基于此项数据,淘宝网和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名为《2015我们为什么买单――淘宝大数据解读中国消费趋势》中国消费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通过对陶高2011?2015年全网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发现中国人消费呈现出五大趋势:健康、智能、个性、传统和年轻。这五种趋势表现在人们生活的不同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消费升级”的现状。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是某个学科知识的问题,它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工具,在帮助人们收集信息的同时,还能加工处理信息,通过数据本身呈现出来的“事实”来提供诸多参考。
二、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的历史悠久,几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主要体现为语言教材的多媒体化、语言资源全球化、学习自主化、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管理自动化和教学环境信息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外语教与学的支撑力量。[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2]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外语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外语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3]作为信息时代的外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去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设计,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三、日语语法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日语语法课程概述: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这样描述“语法包括基础语法的主要内容,指词法和句法两部分”。同时,《大纲》中也明确了基础阶段语法教学的主要任务,对不同时期的语法教学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基础阶段的语法教学主要分成两个部分。语法教学并不等于语法课。一般情况下,通过基础日语课(也称为精读课)将《大纲》中规定学习的语法内容分散讲解。但在合适的教学阶段,有必要集中设置语法课,将散在的语法点系统化,使学生理顺所学语言点之间的关系,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如何处理好基础日语课和日语语法课上语法教学的关系,明确两者之间的教学任务,是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一直在讨论的问题。
3.2日语语法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法本身特点带来的问题。语法本身理论性很强,很讲究逻辑性。语法规则的复杂性性很容易造成记忆困难,容易让学习者感到枯燥乏味使其产生厌烦的心理。加之日语语法具有极其严密的两套语法体系――文语语法体系和口语语法体系。这两种体系的存在,使日语语法包含着许多其他语法所没有的语法范畴和词类,而且其变化多样。
语法术语方面的问题。目前,在国内的日Z专业的语法教学中有两种语法教学体系,分别是学校语法和日语教育语法。关于哪种语法更适合教学,孰轻孰重争论颇多。学校语法体系出身的教师,在使用主要由日语教育语法体系构成的教材时,十分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更体现在高级阶段的课程教学上,比如日本文学课程中涉及到的日本古典语法,与学校语法有着一定的逻辑关联,日语教育语法体系出身的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学习、理解起来就非常费力。
教学双方存在的问题。语法是理论性很强的知识,教师讲授起来需要很强的基本功和应变能力,需要根据不同的学情合理的设定学习内容,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这样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通常采取的是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另外,学生在基础日语课堂上已经接触过不少语法知识,因此语法课“是一门棘手的课程,大部分学生对语法课堂上许多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容易缠身厌倦的心理。同时缺乏互动导致90后的学生对这样知识的学习比较抵触,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另外,一些学校的日语专业受限于教学计划,导致日语语法课的课时的不足。如果老师不能主动的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语法课很难完成既定的计划发挥其本身的作用。
四、如何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日语语法课程教学中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国内在日语语法课程教学方面,一些语法教学的专家已经讨论过诸多日语语法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这里所讨论的是,如何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融合到日语语法课程教学中来,通过信息技术构建一个学习环境,为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直观的参考数据。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外语教学中研究中的各种数据分析基本停留在人工处理阶段,为了科学研究而进行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量巨大,耗费了极大的人力,占用许多时间效率极为低下。
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可以很大程度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去进行信息和数据的收集。目前国内这方面的技术很成熟,许多具有统计功能的网站都有很多为教学而设计的版块和功能,虽功能有限,但多数是免费的。这对缺乏信息技术开发、应用能力的外语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首先,通过语法课程网站的搭建,把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讲义在网站上,使学生可以在上课前可以有条件了解所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自学。
其次,课前学情分析时我们可以先借助数据收集网站通过一些测试题的设计,大致了解学生对散在的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些网站数据图表的功能,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我们想要采集的样本信息,并且能够通过图表直观的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数据的多样化和真实性可以为我们更加直观的、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客观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设定某一节课程内容的教学难点,这些难点是学生们眼中的难点,而不是教师以为的难点。
然后,我们将统计出来的结果到课程网站等信息载体上,作为课前预习作业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讨论,在授课前就使学生形成对所学内容的整体了解和把握。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们自主学习研究的氛围也建立起来。把学生按照教学要求了解即可的学习内容,通过课程网站等载体进行转移,以在线答题等数据统计方式要求学生课前完成。这样做既实现了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数据统计把控学生的预情况,又为课堂教学争取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时,有了前面的铺垫我们以数据统计的结果为主要参考依据,把学生们对语法学习的难点通过归纳法或演绎法集中讲解,集中课堂时间重点问题重点解决。课后,进行巩固练习时,通过数据采集网站的测试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采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
这样通过课程重心的前移,来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支点作用。
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我们可以将课前、课中、课后打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机地结合到一起;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的主导作用会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大量的宝贵的数据为我们后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资源,教学效率大大提高;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宽广,同时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一种新的技术的应用,必然有其优点和缺点。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的应用和实践中有哪些弊端还有待我们进一步通过实践来发现。但现阶段,它已然成为外语教学过程的一个支点,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来改进我们的教学质量,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做出更加精准的教育预测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周小勇.信息技术支撑的外语教学――逻辑框架构建[J].外语电教化,2010(7):34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话教育研究,2005(1):8
关键词:日语会话课程;多元化;体系
随着我国加入WTO脚步的不断深化,我国在国际环境下不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参与国际论坛及国际决策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我国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国际化的大家庭中,在我国不断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需要不断的培养不同语言类型的人才,日语人才培养便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许多高校都设有日语学科。同时,从本质上来说,语言作为我国世界各国交流的重要媒介,其需要充分的体现出实践性,日语会话课程本身就是对日语教学的一种实践体现,在语言教学不断完善的今天,构建日语会话课程考核的多元化更有助于提升日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日语人才的全面培养。
一、日语会话课程教学基础分析
第一,从日语会话课程教学的目的而言,日语会话课程教学是通过会话的形式对学生所学习到的日语知识进行实践性教学,进而通过会话、交流的模式锻炼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保证学生在日常日语学习中所学习到的日语知识得以应用和提升。同时,日语会话课程教学也是整个日语教学体系的重要教学内容,更是日语教学体系的延伸和发展。第二,从日语会话课程教学的内容来说,日语会话课程主要是针对日语基础教学的内容进行延伸和发展,并通过会话这种模式来对基础知识加以巩固,进而起到会话教学的作用。第三,从日语会话课程教学的教学作用来说,通过日语会话课程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习到日语基础知识,同时对学生的日语操作能力进行了锻炼。
二、日语会话课程考核现状
在我国的各大院校内,日语会话课程都是对日语学习的实践性考核,通过日语会话课程考核促进学生日语语言的学习,并将语言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对日语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结合目前我国日语会话课程考核的现状而言,其有效的带动了日语教学改革的发展,保证了学生日语学习效果的检测。但是,目前我国日语会话课程考核相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来看,其考核内容、考试方式、考试手段等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从学生到教师,从内容到形式,从主体到客体这些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不仅仅不利于日语会话课程考核的改革,更不利于现代化日语人才的培养。因此,结合目前我国日语会话课程考核的现状而言,要积极的进行革新,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模式,融入多元化的考核内容,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全面的突出考核工作的时效性和现代性,从根本上解决日语会话课程考核存在问题。
三、阻碍日语会话课程考核多元化的因素
(一)主体因素。从主观角度来说,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这一观点已经获得了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认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逐渐的尊重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将课堂逐渐的还给学生,但是从目前学生主宰课堂的水平而言,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首先,在学生的认知领域中,在日语会话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不乐于去发挥主观能动性,过于依赖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没有将会话教学与其他教学区分开。其次,在进行日语会话考核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待于提升,大多数学生还认为考核是“命题”与“答题”的关系。这种观念和行为为日语会话课程考核多元化建设设置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二)客体因素。第一,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在日语会话课程考核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日语会话考核的成果与其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教师是日语会话课程考核多元化体系构建的重要参与者。但是,就目前日语会话课程考核多元化体系构建的情况而言,教师恰恰忽视了其自身的这一作用,没有完全从教师传统身份的禁锢中走出来,忽视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第二,从考核的具体内容和考核的形式来说,多元化的考核体系需要多元化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与之相配合,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多元化”。而目前我国各个高校的日语会话课程考核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到形式都缺乏创新和挑战,甚至在大多数院校中,还沿用传统的考核模式,许多院校的考核内容大同小异,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本校日语教学的培养方向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这无疑阻碍了日语会话课程考核的多元化建设。
四、日语会话课程考核多元化体系的构建
(一) 保证主体的多元化。构建日语课程考核多元化的关键在于主体多元化,不同的日语学习者其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对日语的理解和接收能力也有所不同,在参与日语会话课程的过程中就要充分的调动主体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分的发挥主体效用。首先,要积极的参与日语会话课程,在日语会话课程中积极踊跃,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的参与考核,在考核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劣势,进而保证考核效果,使自身能够在考核中得到真正的提升,帮助教师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更加适应自己所属的主体群体。
(二)考核内容多元化。日语教学在我国的语言类教学中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许多高校已经逐渐的完善了本校的日语教学内容,并通过相互借鉴改革了日语教学内容,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需求,符合社会的要求。但是,随着社会进步脚步的不断加快,对日语人才要求不断提升,现有的日语教学内容不足以切实的保证日语教学工作的完善。针对日语会话课程考核的多元化建设工作,也要积极的归避教学内容的固定化和单一化,要结合社会需求建立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丰富考核内容,通过不同的考核内容提升学生的会话能力,沟通能力,进而适应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
(三)考核形式多元化。日语会话课程在整个日语教学体系中属于主干课程,但是由于整个日语教学体系课程相对较多,从表面上来看是“多”而“杂”的现状,学生需要学习多门课程,从基础相应语到高级相应语,从视听到口语,从翻译理论到语言理论等等,这些课程的都需要通过不同的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各大学校在日语教师的配备并不是十分充分,许多课程都是由一个教师任教,在考核的形式上往往趋于相同,不利于会话课程考核形式的多元化。同时,由于各方面因素,学校对于日语会话课程考核的投入相对不足,往往将大多数的投入放在了基础课程上,忽视了会话课程的投入,这也为日语会话课程考核形式的多元化设置了一定障碍。日语会话课程考核忽视了日语本身的语言环境,缺乏形式上的多元化同样影响了整个日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教学因素多元化。教学因素是考核的前提,只有具有多元化的教学因素才能保证考核的多元化。结合目前我国日语会话课程考核的多元化建设情况,首先,需要选择多元化的辅助教材,以教材的多元化为基础,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进而带动考核的多元化的发展。其次,要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发音,扎实的基础,为会话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考核的过程中便可以形成多元化的考核模式。
总结:日语会话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的本质的区别,
通过会话课程全面带动了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将“教”与“学”,“学”与“练”充分的结合起来,通过会话课程的考核来保证学生的交流能力,并有效的将学生所学习到的日语基础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保证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有目的的练习。因此,针对我国目前的日语会话考核方式而言,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和考核模式,保证日语会话课程考核的效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言技能商务技能
前些年,我国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大连、上海、北京等一些对日交流比较广泛的地区。但近年来,华南地区以低廉丰富的劳动力,灵活的管理受得外资企业青睐,一些大型企业纷纷进驻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日本丰田、本田和日产三大汽车集团均已在广州设立生产基地,100多家中外企业落户花都汽车城,大批相关的汽车零配件供应商也随之落户广州,同时,电子、IT、餐饮、服装等行业,也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前来广州投资。日资企业的大量进驻广州,使日语人才成为了热门的紧俏人才。良好的市场需求是我们办学的有利条件。
各项调查结果表明,日资企业要求高校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大致应该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商务工作中所需具备的日语能力。包括根据不同对象和场合区分使用的会话交际能力、电话和邮件应对能力,以及书写能力等。2了解商务文化和商务知识,包括对日本企业的组织性和工作方式的了解。3学生能初步具备作为“社会人”在企业中工作的“社会人意识”,以及“社会人行动”等能力。包括团队意识、协调性和对商务礼仪的掌握等。
1.我院日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企业调研与毕业生走访发现,我院日语专业毕业生在职场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1日语基本技能过关,商务专业知识欠缺。
虽能在各种商务场合从事基本的翻译工作,但由于欠缺相应的商务知识,致使难以从事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位。如06级毕业生何某曾经被企业安排从事会议翻译工作,但由于会议翻译对专业能力要求过高,该生难以达到工作要求,现在转为总务工作,负责为企业人员订购机票与安排酒店等工作。虽可使用日语,但大多已经程序化。
1.2商务文化知识薄弱、个人定位不清
07级毕业生周某受聘于某大型中日合资企业从事人事工作,日常工作需要负责公司各部门与日方管理人员的沟通。该同学综合能力强,日语知识亦较为扎实,工作中得到部门领导赏识。但由于该同学对日本企业文化了解较少,在与日本方面的人员联系时,没有注意使用措词或一些细节,而受到诟病,无形中增加了工作压力。
07级黄某,通过亲友的介绍,进入了东莞某日资企业。该生为当年毕业生中日语成绩较为优秀的男生,且企业名声又响,所以一直自恃才高,但适用期结束后却收到企业的不录用通知。原因是该生缺少集体合作精神,无法达到企业要求。虽然课堂上一直强调:日本人最注意的就是集团主义,但同学们总是喜欢以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来适应日本企业的文化,结果造成偏差。另09级毕业生李某亦受聘于日资独资企业,从事日语翻译职务。但该生工作之初被派往生产车间熟悉流程,则认为自己“大材小用”,愤而辞职。其实日企在给人员进行定岗前时一般是让其先熟悉流程,并且在此期间考察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与素质,从而为其量身安排一个合适的岗位。
1.3英语技能略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在商务活动中英语的国际语言的地位越来越强大。即使是对日贸易,其所使用的各类单证如“装船单”、“信用证”等,亦需要用英语,简单的英语会话或邮件处理也是必要的。本专业毕业生相对而言,英语能力较弱。
结合上述调研,对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并致力于商务日语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2.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1语言能力必须保证的原则
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外语能力为核心。必须是在语言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增加其他专业知识。必须分清会专业的外语人才与会外语的专业人才的界线。商务日语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在保证语言能力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首先,延长基础学习至第五学期,主要课程包括基础日语、日语视听说、日语会话、日语阅读、日语写作等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从基础日语到高级日语得到充分保证,使其最后深度不浅于一般日语专业的平均水平。同时,又注意突出日语贸易实务、商务日语翻译、商务应用文写作等专业日语的特色。
2.2突出实用性的原则
由于专业本身性质的特点,要求学生走上岗位后必须立即或尽早具有独挡一面的能力。因此,在专业课程设计上,尽量避免纯理论型课程,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如“日语贸易实务”、“商务日语实训”等。同时英语的国际性语言地位,使其在处理简单的英文文书,接听一般的英语电话,一般性的英语接待、接洽等亦成为日语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的一般要求。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学生就业为前提,出于这种考虑,特意加强英语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同时,中文为分析语,英语为屈折语,而日语则为粘着语,三种不同的语系混合,必然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特别是日语是零基础,语音学习非常重要,为避免原有的英语对日语初学的冲击,2013年日语专业的英语开设时期由原有的1、2、3、4学期开设转为3、4、5、6学期开设。即可保证学生的英语学习,同时大三时期为专业方向课开设时期,第5与第6学期开设的英语科目,可能很好地结合商务实务开展,进一步突出其实用性。
2.3模块选修课设计原则
在选修课方面适应“商务”这个宽幅方向的要求,分为文化模块、经济商务模块等。商务日语是一门跨文化的学科。这就使得让学生理解日本文化成为一个重中之重,商务日语把日语语言的学习和商务等技术能力的学习放在了同等的位置。商务日语的课程设置应该将日语和专业技能紧密地联系起来,不是泛泛地去添加各种技术能力课程,而是使得大部分的学生有可能去参加专业性的技术能力课程,并且最终能够使语言能力和技术能力达到同等的水平。来适应这个日益变化的时代的需要。
3.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
商务日语课程奉行“外语学习和商务知识学习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岗位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市场就业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商务日语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反思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充实教学手段、加强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合作等多方面。
3.1突出商务能力培养
传统的商务日语类课程教学强调语言与商务技能的综合培养,但我校这几年的教学与学生调研表明,通过两年的基础日语学习,虽然有了一定的日语基本技能,但如果用日语学专业课的话,则两者非但不能相辅相成,反而会互为肘制。一是缺乏专业的理论基础,二是专业术语过多。两者严重的制约了学生对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吸收,则必然会影响到商务技能的培养。
2010级日语商务方向的同学在选修了由经济系老师任课的“经济学管理”、“国际金融”等相关科目后,感觉再学习本专业的方向课程轻松多了,这也给予了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启示:即可以在初级阶段开设一些中文授课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在高级阶段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不要过多强调日语语言技能,而是以商务领域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同时辅以专业术语的补充。
3.2强化专业实践实训
我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从实践中归纳、总结知识,突出训练学生的商务活动能力是实现该目标的良最佳方式。
教学改革中一可以由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训室等现代教育手段,通过课堂模拟实践、企业原始文件的翻译、文件制作、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的综合学习与训练,最大限度地实现本课程学习的预期目标。并且结合实训,以督促学生重视现场翻译能力和商务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
二可通过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开展。多与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有名的企业家接触,相互沟通信息,了解每个行业的特点。保持足够的信息量,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及外贸公司参观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口笔译翻译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日语水平。
3.3关注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依然占主流地位。即重视考核书本知识;重视考核学习结果。其实,对商务方向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关心的是将来能否使用适当的言语进行商务交流,能否使用这一语言工具为商务获得成功奠定基础。对语法能力、词汇能力的兴趣不大。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评价重点不应放在学生是否熟记课本内容,是否能正确使用语法。而应放在学生的实践考核上。如可设定商务专题,“如何索赔”、“装船”、“报关”等,或以“情境翻译”、“即席谈判翻译”等方式考核。同时加强教学过程监控,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提交等中间评价方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控能力。从关注课堂教学结果逐步转向对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将是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邵来梅.关于商务日语专业的发展现状-关于商务日语课程设置及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措施.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7月
[2]曾志灵.日语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