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政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有助于更新传统教育观念,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通过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能够动态的突出教学知识重点,实现对感官的延伸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消化吸收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可以在内容的知识性与发展性上下功夫,能够增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信心。整合研究将使教学内容摆脱封闭,实现开放,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上与课下的统一,在社会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教育,鼓励大学生更多更好地接触社会现实。将古老的历史成果,辅助以网络及信息技术,来增强历史的厚重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大学生了解国情、党情和民情,以此树立他们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
(二)有助于大学生向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激发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创造性
使大学生实现角色转变,由被动变为主动。营造个性化学习环境和协作式学习氛围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开阔的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思路,实现教师教和大学生学的实际效果。这不仅可以适当缓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繁重强度,还能够确保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业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也有助于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的普遍提高。
(三)发挥情境教学的可设计性,延伸情景教学的空间与时间,使课程更生动有趣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材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丰富,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探究活动的要求明显增加,但是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有些探究验证活动无法实施,这就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信息素材,将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变他人要我学为我要自己学的实践的能力。教学环境也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而是实现与课下的网络学习实践的相结合,完成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教学过程,增强了大学生学习以及同教师交流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丰富多样的信息素材,再配备以图文并茂,音频和视频的有机结合,规避传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的不足,有利于激发学额生的学习兴趣。
二、思想政治课程与网络“信息素养”整合的主要途径
(一)制定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权威标准
2003年,教育部就曾指出,信息素养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社会成员信息技术人文修养的表现;各种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基础掌握程度;社会成员能否自行利用信息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否持有客观公正的信息技术价值观;社会成员广泛拥有良好规范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特别是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我国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标准可以借鉴国外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标准,例如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就曾经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提出的学生信息素养九大标准。我们将其概括为获取信息的快捷性、有效性、个体性,信息处理的批判性、及时性、道德性,信息使用的精确性、创造性、效益性。
(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主要是指在高等学校开展
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讲授和社会调查等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依托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实现信息技术的电子化应用,丰富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渠道,为提高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开拓新的思路。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中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课堂网络信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和普遍认同感。因此高等学校应围绕网络信息素养教育这一目标,形成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首先,从授课教师的网络信息素养入手,使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合理地把课程安排在合适的时段,开设的方式应服从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并把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教学规划。
(四)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信息素养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
网络信息素养需要通过哲学思辨性为依托,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重视等发散思维。使大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选择、利用,自觉整理和加工网络信息,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网络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吸收有效的网络信息。
(五)开展高等学校网络制度建设成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需要有成熟的制度
建设为保障,以规范和强化文明的网络行为管理机制,促使大学生自觉形成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预防和减少网络犯罪以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如制定有关上网行为规章和制度、成立网络教育管理领导小组、成立网络信息教育宣传联络队伍、网络文明协会等大学生社团组织,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道德主体作用。
(六)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咨询选择功能
很多大学生自己遇到事情缺乏主见,或者对一些事情不很了解的时候,他们可能通过百度、贴吧发一些问题,以征求大家的意见与看法,譬如即将实习的大学生对一些实习单位不了解,他就会在网上发一些提问,以征求大家的解答。大学生做事热情高,思想活跃,但由于每天都基本上呆在学校,社会阅历不够成熟,遇到事情,缺乏理性的分析及鉴别,容易被一些言论与行为所迷惑,通过网络宣泄自己一些不满的情绪,甚至有些人还比较极端,一些过激的言论,这种人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随着2011年初腾讯公司推出微信,到现在海内外月活跃用户总数已近4亿,特别是站在网络信息的最前沿,大学生现在一遇到事情,就喜欢拍拍照,立即通过微信自己的言论,以晒晒自己的喜怒哀乐,以便引起别人的共鸣。
二、高校网络舆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受到挑战
大部分高校采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一般以灌输式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开放与自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更需要形式新颖与互联网新技术相结合的思想教育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占主导的地位受到挑战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造成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不够深入,而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广泛,对信息的选择也更加的自由,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程度显著提高,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的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形成与学生积极互动的双向主导模式的转变。
三、网络舆情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与方法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做好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
建立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又能掌握网络技术的运用,还熟悉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高素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对高校做好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至关重要,首先要完善学院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真正起到对学院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作用;其次要加强辅导员的素质提升。大学生与辅导员接触最多,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提升辅导员利用网络与学生互动的能力,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推动力,对学院整个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作用十分巨大;再次,强化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大学生骨干最重要的一个身份就是学生,他们比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更能熟悉广大青年学生的各种需求。培养一支政治觉悟高,网络技术好的学生网络舆情监管队伍,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些正面与积极的,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信息,引导学生的网上舆论,做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途径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校园网,也设置了一些校园论坛,这些论坛也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空间域场所,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单纯的校园论坛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学校于系部可以开设官方博客、微信一些学生关心的话题,如:思想提升、学业发展、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闲暇生活、实习就业、心理健康等相关辅导信息,引导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班级也可以建立QQ群,加强班级内部的交流,促进班级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
(三)强化互动平台,注重解决学生困难
有学者则指出我国当前的民主体制还不够完善,无法提供满足公民包括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尚未形成能吸纳广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4]。这些研究虽在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却未深入分析大学生参与人大代表选举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联系。因此,本研究将探寻大学生参与人大代表选举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彼此间的内在联系。采用问卷的方式在四川省5所“211工程”大学进行调查,运用SPSS因子分析方法,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大学生参与人大代表选举的影响因素,并借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为提高大学生参与人大代表选举的积极性和政治参与度提供参考和借鉴。
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动机作为行为的动力,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具有激发、指引功能,并与行为特别是行为倾向具有一致性。因此,本研究将选举动机作为选举行为倾向的重要变量,并假设(H1)选举动机越强烈,对选举行为倾向影响越大。但是,任何动机和行为都是以认知作为前提和基础,其认知水平的高低也必然会影响动机,因此假设(H2)选举认知水平越高,选举动机越强烈,假设(H3)选举认知水平越高,选举行为倾向越大。此外,动机理论还认为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需要转化为动机后才能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
态度作为价值观之一,也必将对行为倾向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假设(H4)选举态度与选举动机呈正相关,即选举态度越正向,越积极,选举动机越强烈。美国学者Fishbein提出了理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简称TRA),该理论认为,个人表现出特定行为是受个人的行为意向影响,而行为意向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个人对此行为的态度与主观规范所决定。但是由于理理论是基于理性人假设,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Ajzen加入了认知行为控制这一变量,并将其理论发展为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edBehavior,简称TPB),主要用来预测和了解人类的行为,后来被广泛用于社会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和消费等领域。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态度越正向,越积极,其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越小[6-8],且Katz和Stotland,Rosenberg和Hovland也曾在研究中发现,人的态度是行为反映的基础[9],因此,本研究将选举态度作为影响选举行为倾向的变量之一,假设(H5)选举态度与选举行为倾向是正相关,即选举态度越正向,越积极,其选举行为倾向就越大,反之越小。此外,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由情感、认知、意向三部分组成,学者洛开奇(M•Rokeach)甚至认为态度作为一种具有结构的复杂认知体系,是个人对于同一对象的数个相关联的信念组织[10]。由此可看出,认知作为人们心理活动产生的最初来源,对态度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假设(H6)选举认知水平对态度有正相关关系。
研究方法
(一)变量界定与问卷编制
选举认知水平是指个体对人大代表选举的了解和认识程度、理解和评价能力,在本研究中,认知水平则是对人大代表选举的程序、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人大代表选举的意义的认知和了解程度的测量,采用李克特量表,从完全不了解、不太了解、一般、比较了解到非常了解,分别赋值1至5分。选举态度指参与选举的主体对人大代表选举的评价和看法,表现为认可与否定程度,赞成与反对程度的状态。如是否能选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人大代表制度设计的合理性、透明度等,分为“完全不认同、少部分认同、一般、大部分认同、完全认同”5个程度,分别赋值1至5分。选举动机是指选举主体受外界刺激和内在需求综合作用产生的内在动力。本研究采用参加选举是否有自豪感和荣誉感以及参加选举的目的是为了选举出真正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代表或是行使自己的权利还是例行公事等。从完全不符合、少部分符合、一般、大部分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赋值1至5分。选举行为倾向是人们对人大代表选举所预备采取的先前反应和意向,具有预备性质,它是选举行为的直接驱动力,但不等于外显行为[11]。其量表内容包含“如果条件允许是否愿意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是否会主动参加”以及“是否会选择代表自己意愿的人”,答案“是”“否”分别赋值“1”和“0”。
(二)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为了保证问卷的质量,首先在电子科技大学进行小样本试测(N=60),并运用SPSS20.0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在此基础上根据调查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反复调整与修正,得到了最终问卷,共28题。最终问卷在四川省5所“211工程”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考虑到作为“211工程”大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总体更高,因而更加具代表性。我们共发放问卷750份,每所大学150份,收回701份,剔除大量未填写和真实性不足的问卷,同时采用序列均值对少量题目未填写的问卷进行缺失值处理,最终有效问卷共649份,有效率87%。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简称SEM模型),具有同时考虑和处理多个因变量、将无法直接测量的属性纳入分析以及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有测量误差等优点,近年来在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采用AMOS20.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检验假设和分析,并用SPSS20.0进行辅助分析。
模型检验与实证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在进行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之前,首先对问卷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采用Cronbacha来检验问卷各项的内部一致性,当Cronbacha值≥0.70时,属于高信度,0.35≤Cronbacha值<0.70是,属于尚可[12]。本问卷的信度为0.830,各项目的Cronbacha值也在0.600以上,因此问卷的可信度较高。效度采用主成份因子分析进行检验,KMO为0.793,且各因子的值也在0.6以上,同时各观测变量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0,且通过最大方差旋转法提取特征值,四个因子均大于1,说明问卷测量的项目比较准确的反映了选举认知水平、选举态度、选举动机和选举行为倾向这4个因子的特征。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二)模型检验与修正
本研究运用统计软件AMOS20.0对假设模型进行了检验。模型拟合度采用公认指标[13-14]来衡量。一般认为,X2/df的值应小于3,RMR和RMSEA的值应小于0.05,GFI、AGFI、IFI和CFI的值应大于0.9,且越接近1越好,PGFI和PNFI的值应大于0.05。模型拟合结果如表3(初始模型)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要求,模型拟合度良好。但在模型假设检验中,我们发现H3、H5、H6并未通过假设检验(见表4),说明选举认知水平和选举态度对选举行为的影响不显著,选举认知水平对选举态度的影响也不显著。根据简约拟合度原则,我们去掉了H3、H5、H6三条路径,得到如图2所示的修正模型。经检验,修正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了标准,且简约拟合度有所上升(见表3)。修正模型拟合标准化解如图2所示。
(三)讨论与分析
H1通过了检验假设,并且我们发现,选举动机越强烈,选举行为倾向越大,这与动机理论是相吻合的,一切需要和心理活动都要转化为动机才能真正促进人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会因确信其投票不会对投票结果产生任何影响而不愿意参加投票,但一般而言,行使公民权利所带来的满足和利益,以及不参加投票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也足以促使大多数的人们参加投票活动[15]。行为科学认为,只有当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再加上客观条件即诱因的刺激时,两者共同作用才能最终形成人的行为,这对选举动机与选举行为倾向的关系也具有很好的解释性。
H2通过了假设检验,即选举认知水平越高,选举动机越强烈。虽然我们所调查的都是大学生,但对人大代表选举的认知却是有差别的,它会受专业、家庭背景、政治面貌等因素的影响。虽然选举认知水平对选举动机有显著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较选举态度对选举动机的影响要弱。
H3未通过假设检验,即选举认知水平对选举行为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所以,认知水平与选举行为倾向虽有重要联系,但这种影响并非直接的、决定性的。认知要变成行为,中间还有许多中间变量和可变变量,而选举动机在本研究中即是这个重要变量。
H4通过了假设检验,即选举态度对选举动机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与之前的理论依据“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需要转化为动机后才能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相匹配。
H5未通过假设检验,即选举态度对选举行为倾向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原因与选举认知水平对选举行为倾向的影响有相似之处,选举态度也需要作用于动机才能对选举行为产生影响,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受到外界环境和大学生个性特征等因素影响。这是因为相比其他社会群体而言,大学生更加理想主义,更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当他们认为选举公正、公开、民主,能选出真正让他们满意的代表时,就会有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选举动机更加强烈;反之,如果外部政治环境较差,认为选举不公正或者被选举出来的人大代表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时,就会相当消极,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H6未通过假设检验,即选举认知水平对选举态度的影响并不显著。这是因为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调查对象均来自“211工程”大学,但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民主意识与他们的综合素质并不成正比,选举认知水平普遍偏低,对选举以及人大代表制度的了解程度的均值都低于3分(总分5分)。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人云亦云,不认真分析也不顾是非曲直而盲目从众;同时还会受到许多固定观念的影响,导致选举认知水平对选举态度的影响不显著。
此外,我们在进行基于人口统计特征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时还发现,在性别、年级、专业、政治面貌、是否为学生干部和家人是否有在党政机关工作的群体里,各假设路径虽有微小变化,但并无显著性差别,因此,模型对于解释大学生参与选举影响因素的解释具有普遍意义。
关键词:自媒体;90后;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传播形式,自媒体能够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有效地改变了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思考方式。大学生每人都拥有多种自媒体平台,在这些自媒体平台上能够随时随地实现信息交流,为信息传播带来了诸多便利。自媒体的平等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扩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然而,开放化和多元化的信息传播特性使得在自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变的异常艰难。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以凸显教育的实效性。
一、自媒体的特点
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以个人传播为主的方式,这种具有极高的交互性和自主性的信息传播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信息传播的自由度,从而使信息传播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一是传播方式的互动性。这是因为自媒体的使用人群分布极其广泛,信息可以实现双向甚至多向的传播,并且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参与人数的多少息息相关。这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但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打破了现实生活中场地、时间以及距离等对交往的局限性。这种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方式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自媒体极强的互动性也能够增加信息传播的速度。二是传播方式的大众化。由于当前的QQ、微博、微信等多种自媒体交流方式已基本普及,广大群众能够通过这些信息交流软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自媒体环境下,所有的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可以是信息的者。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对于信息的发掘和分享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普及化的自媒体交流方式能够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对事物的认知。三是传播内容的复杂性。自媒体传播平台多种多样,其中微博、微信以及QQ是最具代表性的,其所传播的信息内容丰富,良莠不齐,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值得商榷。且由于自媒体信息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以及监管的漏洞等,会造成信息的无序,从而对人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当前90后大学生运用自媒体现状
当前,自媒体的使用群体主要为大学生,其所使用的自媒体类型极为广泛,我们可以根据自媒体的性质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群体型、个体型、即时通信工具以及自拍自论型等,各种自媒体都具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对于大学生来说,好奇心驱使以及对于新鲜事物较强的接受能力使得自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比率极高,自媒体的运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自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一是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关系。自媒体影响下,大学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建立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大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帮助大学生克服自身交往范围的局限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上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没有兄弟姐妹的情况下,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媒体拓展交往空间,在自媒体环境下,不同年龄、不用职业以及不同社会背景的人都可以进行交流,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个体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真实社会角色,并且切实担负起应负的责任,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还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形成特有的人格魅力。二是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目前自媒体的逐渐普及为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传统意义上来说,学生寻求教师的帮助往往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而自媒体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进而实现了师生之间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和交流的无障碍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2.自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一是冲击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为自媒体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而对于信息的判别能力又比较差,大学生借助自媒体能够获取极为丰富的信息和知识,进一步开阔自己的视野,但是,在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还会受到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进而造成对事物认知和判断标准的改变,最终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以教育者为主导和以教科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自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教育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作用,为信息获取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自媒体时代教育者失去了信息和技术优势,使教育者丧失了信息主导地位,最终造成教育主体主导能力的弱化。
三、自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1.设立辅导员教育博客。积极推动辅导员建立思政教育平台,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大学生辅导员可以通过建立博客的方式为学生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提供交流平台,借助博客的平等性和互动性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当然辅导员为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经常写一些关于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博客文章,也可以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或撰写心得,这样辅导员就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与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这不仅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且也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2.利用即时通讯工具搭建教育新平台。通过建立信息交流群加强各群体之间的联系,信息交流群除了能够实现信息交流和学习资料的发送,还可以为所有的群体提供党建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时事政治信息,并且定期邀请相关人士进行“信息交流群党校”授课。除了借助信息交流群进行学习探讨之外,还可以和各位教师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以确保在第一时间了解和解决学生的困惑与需求。3.利用校园BBS正确引导舆论走向。随着网络互动社区的发展,校园BBS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BBS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参与的匿名性、广泛性以及资源的共享性,通过校园BBS,学生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学校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思想的交流,这种无约束的问题评判方式能够实现焦点问题解决方案的集中。当然利用BBS进行交流时,要注重对思政教育话题的有效引导和规范,可以将各大校园内发生的一些日常思想政治问题集中让学生积极思考与发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对校园BBS的舆论引导,最终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4.利用微信平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又一大平台。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通过各院系、学工委微信平台进行及时教育。在信息推动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要对国家、社会以及各大高校发生的重大教育事件进行及时推送,有效开展互动交流,鼓励90后大学生进行转载、点评,实现好消息的不断传递、虚假消息的彻底澄清,并对一些现实负面消息进行正向解读,以此消除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正确树立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作者:方季红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大麟,王文宏.浅谈新媒体文化的建构[J].新闻知识,2010,(9).
[2]周葆华.突发事件中的舆论生态及其影响:新媒体事件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弱势现状及消极影响
1.经济弱势群体经济压力大,易自卑失落。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即所谓高校贫困学生。大部分贫困生生活费和学费的压力比较大,在理性消费、节俭开支的状况下更多的是捉襟见肘。但有时看到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经常穿名牌服装、不断购买和变换越来越贵的手机和电脑,贫困生容易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2.身心弱势群体敏感脆弱,易诱发诸多心理疾病。身体残疾大学生自尊心、自卑感较强。心理“弱势”引发的各种危机更是层出不穷,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大学时期的压力来自学业、就业及感情等诸多方面,高校学生由于心理危机走上极端的案例也很多。3.地位弱势群体适应能力不强,易患得患失。大学生地位“弱势”群体指由于学习知识、专业技能其他素质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在参加各类比赛,例如体育比赛、教学技能大赛、社团活动比赛等方面没有突出表现,和同学们相处不容易。他们受到的关注度较弱,在获得各种奖项和担任班干部方面竞争力都不大。这些学生常常存在失落感,自信心严重缺乏,导致他们的能力难以施展。他们不善于参加集体活动,做事又容易盲目从众。
二、和谐社会视域下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促使其自我教育。首先,父母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成长。交不起学费、住宿费的经济弱势群体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占大多数,主要表现为自卑感强,缺乏自信,不能正确看待困难,情绪消沉。作为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带来的心理变化。其次,大力倡导“教育关怀”的理念。经济、心理、生理弱势大学生,有的人自尊心极强,拒绝他人帮助;有的人依赖性太强,自己不愿做一点努力;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典型案例的宣讲,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深刻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方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充实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1)注重诚实守信教育。个别学生造假、骗贷,不及时还贷等行为都是失去诚信的行为。诚实守信是弱势群体大学生做人做事的根本,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例如,建立诚信档案,或者建立规范的诚信评价体系。在奖励方面要倾向于重诚信、守承诺的大学生。(2)进行挫折教育。弱势群体大学生在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有可能遇到挫折和困难,一方面,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引导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克服浮躁紧张的心理状态,用挫折激励自己不断前行。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创建一个逼真的环境让他们进行心理训练,从而锻炼其抵抗挫折的能力。(3)推进创业教育。首先,要激励和发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兴趣、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其次,要指导他们认真选择创业形式、创业项目,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创业计划书,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参加校级、省级、甚至全国的创业计划大赛,既锻炼了创业能力,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4)感恩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弱势群体大学生学会感恩,一是感恩父母,无论经济条件如何,都要感恩父母给予了生命。二是对救助者的感恩。在自己经济状况好的时候能够主动帮助他人。三是对生活的感恩。只有对生活持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保持对生命与生活的激情。(5)成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帮助弱势群体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一是自我设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优势、劣势、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设计一个合理职业发展目标。二是自我行动。走上社会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岗位的要求灵活地调整目标。三是自我约束。自我约束包括检验、控制、纠偏等环节,并以此来约束自己,以保证具体目标的实现。4.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用心去关爱弱势群体大学生,走到他们中间,深入了解他们真正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其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学能力。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激发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指导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加强和学生的情感沟通。三要不断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新的教育方法,为弱势群体大学生提供更大的帮助。
作者:曾昆 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亲子关系一般存在三种模式,第一,放任型,在这种模式下,家长对子女缺乏关心和管教,互相推卸责任,亲子关系处于“失控”状态;处于此种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对家庭没有归属感,对自己没有积极向上的要求,对集体缺少热情,往往表现为孤立、自闭、敏感、情感脆弱、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点,且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此类亲子关系多见于孤儿、单亲或离异家庭等。第二,家长制型,此种亲子关系中的家长通常主观蛮横、缺少对子女内心需求的关注,在子女教育中表现为强加个人意愿在孩子身上,而不考虑子女的内心感受,且对子女提出过多的要求;此类亲子关系中的父母或者性格专横武断、虚荣自私,或者深受传统家长制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对民主、科学家庭教育方法的认知。第三,科学型,此种亲子关系中维系着一种自然、民主、相互依恋、和谐的关系;父母营造出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围,子女与家长之间既是亲子又是朋友、师长的关系,他们彼此信赖、充分沟通;此种亲子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开朗阳光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成功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自如地融入到各种集体之中。虽然传统的家长制观念仍残留在当代家庭的亲子关系中,如父母对子女的生活、学业或婚姻等方面干涉过多,但是,亲子关系已呈现出更加平等开明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能够体谅父母,也敢于承担责任,分别有58.94%和54.04%受调查大学生在选择职业与恋爱对象时会尊重父母的意见,当恋爱对象不令父母满意、甚至遭到父母反对时,77.60%的受调查大学生会“慎重考虑父母的想法再做决定”。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父母持有较为尊敬和认可的态度,能体谅父母的想法,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看重父母的建议。不同的家庭存在不同的亲子关系,子女与父母的感情越亲密真挚则彼此间的信赖程度越高,家庭教育的效果也越好;反之,亲子关系越疏远,家庭给予大学生的正能量就越少。有研究认为,亲子间没有情感或情感对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更易于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心理扭曲的现象。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88.77%的大学生父母不会干涉孩子生活费的具体用途;当孩子犯错误时,62.50%的父母会耐心教导,以免他们再犯同样的错误;28.13%家长只是偶尔管教;6.25%的家长选择不理不管;3.13%的父母选择暴力性方法,如打骂。若父母能耐心面对孩子的错误,则这些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新生活,能与同学和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若父母对于孩子犯错误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则会放纵孩子的行为、增长日后犯错的几率。若父母对孩子采取打骂的行为,则会伤害孩子的身心,这类亲子关系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出现问题的比率远高于和谐亲子关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
二、亲子关系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大学生,深入调查后不难发现,每个问题大学生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家庭,问题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往往较为疏远。因而,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深入了解问题学生背后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就显得格外必要,科学研究和深入认知亲子关系有助于辅导员有效定位师生关系。毕竟大学生离开家乡、远离父母,在开始独立生活和学习的道路上首先遇到就是辅导员,作为学生最为亲密的师长,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未来的职业发展、人格的塑造、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教育阶段,高校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长,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模式会投射在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亲疏上,70.35%的受调查大学生倾向于与辅导员成为朋友关系,15.49%的受调查大学生希望辅导员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起到引导作用。因此,辅导员应该多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树立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而应该避免保姆式或家长式的服务,导致大学生如同被溺爱的孩子而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此外,辅导员应主动调整、优化和定位自己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朋友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可以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有助于辅导员扑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有利于学生对辅导员建立足够的信任,从而主动接受指导和教育。
本研究认为,研究亲子关系对于辅导员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大学生离开家乡、远离父母开始独立的生活和学习时,空间距离割不断他们在心理上对家庭的依恋和对父母的依赖,来自不同亲子关系家庭中的学生在面对新学校、新同学、新生活时,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而存在不同的表现。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80.21%的调查对象在大学期间有过迷茫;42.41%的调查对象有信心适应大学生活;15.71%的调查对象感到“很困惑,不知道方向在哪”,深入了解得知,这部分学生很少与父母联系和沟通,亲子关系较为疏远,因此,亲子关系的亲疏与大学生对新生活的适应程度有着正向关联。当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如果遇到问题学生则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此时有必要从问题学生的家庭入手,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或家庭教育的信息,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寻找走入问题学生内心的路径,解开他们的问题症结,进而顺利地教育和管理大学生,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1.1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相同点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简要来说主要有政治理论教育、主旋律教育、三观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等健康人格教育。思想政治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教育重点放在了完整的人格的塑造,通过教育,学生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理想上的追求,他们的形成法律意识、时代意识与自我意识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在人际交往上能较为成熟,大学毕业学会求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如何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的进行调适的方,把异常的心理因素去掉,形成正确的心理现象,侧重点烛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形成良好的物我发展能力,能适应当今的生活,在就业方面有自己的爱好与主见。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倾向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也有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咨询与指导,也具有少许的政治因素。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能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具有间接性的教育与指导,从心理教育上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方面的良良性变化。
1.2具有互补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能功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他们之间具有互补性的一面。从心理、思想、行为三者相互的关系及其相互转换来看,心理状态健康与稳定能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开始优良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的基础,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具有很好的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思想觉悟与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学生的良好思想政治品质提高了,也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过来,虽然心理健康重在育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助于学生较快的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
育结合的必要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必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发挥教育的功能,所以,对二者进行整合是必然的,使之发挥最佳的育人功能。
2.1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
目前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让教育本身的内容形成学生内在的品德和自觉行为,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借助心理活动的调解,才会更有效的完成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要素的培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教育的补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扩充
我们以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重视学生对自然的认识、社会的认识、国家的认识,重视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的时候如何去处理。但是很少让学生认识自己、如何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如何学会正确的生活等方面关注不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的社会心理问题也变得非常严重,需要要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变化较快的社。产生这种心理变动的因素是思想方面的起到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结合心理健康的内容进行教育,内定与目标要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这时,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就得到了发挥,势弥补了了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进面使得思想教育目标更容易实现,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活化,于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2.3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分支出来的,以前并没有受到重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与内容也相对独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能单独的来完成,他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与参与。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特点上看,心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受到人的本身内在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如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势必会对心理健康有很坏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现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手段与途径,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导,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3心理性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模式
3.1在理论层面上的整合
以科学的系统论为理论指导,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大学生的这两种教育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但都是思想教育的大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可以把二者看作是一个大的整体来进行融合教育,在体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又体现其互补性,使二者协调发展,而不是把任其中一个牺牲掉。其次,把大学生的生活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就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教学,这是教学的生活化,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也就是指学生的生活对受到的教育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3.2在实践层面上的整合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体制的建立,拓宽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物质支持,另一方面,市场体制的公平性和开放性原则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当代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理解能力,也强化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务实的学习态度。但随着物质条件提高的同时,学生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改变,价值趋向功利,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和缺乏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如入党、交友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对信仰和相互间的志同道合,而是为了将来找份理想的工作做铺垫。以个人自我主义为重而忽视社会需求,对道德的认可只停留在口头上,却不能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缺失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与周围人的交往障碍,以及自身家庭原因都可能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危机。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在以往也都存在,但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因为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大于以往任何时期。现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生活环境中缺乏磨练,在与人交往中又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社会转型使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就业模式改变,就业压力加大,这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来迎接这个挑战。但是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对社会的能力还不足,在心理上就可能失衡,对前途感到迷茫,这些不良的心理行为让学生很难再有思想道德方面的提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应当作为高校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把这项工作放在各学科之前。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利用现代的科学教学方法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远,虽然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家庭的影响可能会有所淡化,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仍起着主要作用。除此之外,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另一主要方面来自社会,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可以更为广泛地接触社会,网络、电视是当前大学生取得社会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大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另一主要来源。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加入社会和家庭这两大部分,在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保持与家长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同时还要发挥网络、电视的主流导向作用,对一些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多做宣传,从而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带来正面的影响,学校也要与社会加强联系,利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教育。只有构建出一个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健康开展。
(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学方法,这套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教学当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网络科技迅速发展,中国经济面临全球化而急需转型的今天,如果再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照搬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当中,不仅得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还有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以传统的理论灌输法为例,网络的普及使如今的学生拥有广泛的渠道去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并有能力对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还在进行教条化的讲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善和创新,使其可以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使大学生在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向教学为互动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传统的马列主义、思想外,还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增加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思想问题。在教学方式上,要加强现代高科技产品的辅助应用,如多媒体和网络。这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提高。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取众家之长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思想政治在教学中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学科的知识。在教学中应把心理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因为这两门学科有着共同的教学目的,都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为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学,可以对大学生遇到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法学,法学的制度管理方法可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增强大学生的自律能力,从而达到大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目的。通过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的行为有所规范,让教师的教学有章可循,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下去。除了以上两种教学方法,伦理学、行为科学等教学中的科学方法都可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以运用。除了别的学科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其他国家先进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也可以借鉴,以此提高我国的思想政治教学水平。
(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教学
一、“微”时代的内涵及特点
(一)“微时代”的内涵
“微时代”的“微”就是小的意思。“微时代”是以各种微媒体为载体的新兴网络时代,微媒体包括微博,微信,微网站以及各种APP应用软件,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和微信平台能够作为“微时代”的代表,是因为这两个媒介所传播的内容短小精炼,便于人们用极短的时间阅读浏览,还因为新闻消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微时代”不仅仅指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存在的新兴时代,还指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各种“微”活动的时代。
(二)“微时代”的特点
1.信息者地位平等
在“微时代”人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信息,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消息没有过多的限制,可以随意抒感,可以描述所见所闻,也可以转发他人的信息。这充分体现了“微时代”中信息者地位平等。
2.信息及时、传播迅速广泛
由于微博、微信的性质,各种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周边的新鲜事,消息发出后人们会迅速的进行评论与转发,新闻的传播速度比以前不知要快上多少倍;人们还可以单纯的抒感;如果对某个话题感兴趣就可以邀请大家进行讨论;哪怕是随便一张图片刷一下存在感,也能够体现出“微时代”中信息及时传播迅速的特点。
3.民众参与度较高
“微时代”的特点是微博、微信者人人地位平等,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微语录,创造自己的新闻空间,形成自己的文字空间,拥有自己的粉丝。信息字数限制在140字以内,并不需要完整的文章构思,优雅的文采,所以适合绝大多数的民众,即使文化程度不同,的信息内容也有区别,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每种文化程度的人都有自己的“微”圈子,圈子中的人会互相理解,进行评论与转发,这也体现了微媒介的价值。
二、“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
(一)“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情感表达、人际交往的需要
通过各种“微”媒体与他人互动,一方面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扩大人际交往范围。“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强烈,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微博和微信等平台能够让他们自由发表言论,记录生活片段,展示自我的真实想法。无论发表的内容是什么,都是他们追求个性发展的表现。大学生在“微时代”通过“微”媒体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是件很容易的事,在微博和微信中有“关注”、“评论”、“转发”等功能,这些功能能极大的扩宽人际交往的范围,去结识新的朋友。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微时代”的到来成功打破了以往信息垄断的格局,网络平台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完善的信息网。信息网络的发达使广大学子更加关注时事,关注祖国发展动向。“微时代”创新了学习和交流的方式,更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绝大部分学生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获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取并传递正能量;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导致现实人际交往障碍、情感表达困难
“微时代”网络的发达使得学生们交友更广泛方便。现实生活中,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制约导致学生们无法表达自己真实想法;而在网络世界,同学们便可以畅所欲言表达真实想法。但是学生们又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微博、微信上,易变成“微博控”、“微信控”,无暇顾及与现实世界的交流[3]。一个寝室的同学建立微信群,即便在一个屋子里却用微信群聊,聊完还是各干各的事情。长此以往,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时会感到困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不敢也羞于在人前表达自己情感,长此以往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2.易患手机“依赖症”、“拖延症”,形成厌学心理
现在人们不管是走路、等车还是乘地铁,都手拿手机刷新着微博、微信朋友圈,形成习惯后人们就离不开手机患上手机依赖症,大学生更是如此。“微时代”下大量的网络信息,微媒体应用占用了学生们大部分的时间。只要一做课后作业或者复习功课,就先习惯性的拿出手机,浏览一遍消息,之后才能做作业。一些社团交往活动,日常吃饭,洗衣服等事,也都是一拖再拖。这种“拖延症”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焦虑、烦躁、厌学等心理。
三、“微时代”背景下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途径
“微时代”背景下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新时期的新挑战,充分利用各种“微”平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一)建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微博、微信平台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相比,采用目前最为流行的微博、微信网络平台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最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大学生愿意看微博和微信。微博和微信信息非常方便快捷,而且字数一般不多,所以学生愿意用一小部分时间浏览阅读,只要学生愿意去阅读,网络平台坚持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微博和微信就会在学生间普及,自然而然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积极维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微博、微信平台
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微博和微信平台后,要进行维护,维护工作包括新内容,对同学们的疑问、评论、留言等进行回复,从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平台及时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微博、微信平台的开放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监控学生思想心理动向的窗口,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同学们的评论和留言及时回复,会解决大学生的一部分困扰,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三)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主题活动,传播正能量
网络具有直接、快捷、传播范围广泛等优点,所以可以利用学校官方的微信和微博平台,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利用这些媒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活动消息推送到最多的学生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将学生从虚拟世界带回到现实世界,让大家面对面沟通交流,促进人际关系;网络平台可对活动进行实时报道,同学们可以留言发表评论,交流活动心得,提出建设性意见。
作者:张哲思 张晶 宁丽慧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