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面对一首陌生的古诗词,学生很难马上进入欣赏的状态,所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的第一步。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古诗词美的召唤中走进作品呢?
一、用导语震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欲罢不能
俗话说:“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让孩子兴味盎然,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要紧紧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中来。因此,导语的设置就至关重要了,务必要做到引人入胜。引人入胜的导语,对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情感推动作用将会更强。而导语的情感色彩当与作品的诗情画意相通。精彩、巧妙的导语能迅速让学生平静的心海活跃、澎湃起来,跟着作者的文字进入作品。
如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我们没有急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而是这样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长中的少年儿童谁没有过思念家乡或亲人或朋友之或浓或淡的愁绪呢?跟着父母背井离乡,在外求学的日子,孤独寂寞时难免想念故土的山山水水,和那儿时的伙伴;自己跟着公公、婆婆(或外公、外婆等)在家里读书,夜深人静时,受委屈时,彷徨无助时,难过伤心时,自然便会思念远方的父母、亲人……缕缕愁绪涌上心间,你是否也会产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情愫呢?那是一种怎样的思念情结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在这样充满热烈、活泼情感的导语中,学生风平浪静的心海定会波涛汹涌,掀起万丈狂澜。
二、吟诵传情,激活情感,让学生感同身受
汉语言是优美的,诗词语言更是有韵律,富有音乐性的。我们吟诵就要吟出诗词的情感味及音乐味,让学生在听吟或自吟中找到那种特定的审美心境。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根据作品提供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想像,真正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使之成为发自心底的一种声音。只有这种带有情感的语言才能感动、感染自己,进而感动、感染别人。
三、抓意象特点,解读诗词
诗词总用自然万物(意象)承载诗人情感,物化诗情,所以引导学生明白诗词中物之特点是解读诗词的关键。万物有万象,象外皆有情。情自何来?正是来自万物所表现的种种特点。
小草碧绿了大自然,我们明白它的特点:青翠、茂盛、生命力顽强,有荣有枯。世界就是这样,所以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法研究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的数量在课本中占据的比例也更加突出,而在诗词题材上,即景抒情诗在不同阶段课文中所占比例都是最多。
教师节前,主席在北师大视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可是近日,部分省市小学一年级语文新版课本中古诗集体“退役”――删除了旧版本中《画》《草》《登鹳雀楼》等全部8首古诗。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的新版课本却增加了比重,并表示明年9月起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8篇增加到22篇。同是古典诗词,同是小学课本,命运却如此迥然不同,这不能不引起一番热议与思考。
我们都是从古典诗词的滋养中一路走来,时隔23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小学一年级背诵《锄禾》《画》《静夜思》《春晓》《草》等古诗的场景。那时,正处在换牙时期的我站在讲台上面向全班同学,字正腔圆地领读这些美丽的古诗,当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诗句从我们充满稚气的声音里连绵起伏并回荡在校园时,那种感觉是多么美妙绝伦!
一、美感的体验
汉语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四声,富于音乐性,这就让古诗富有音韵美、节奏美。虽然小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古诗的意思,却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激发孩子们身上的“诗性”。而且,课本中的古诗词都配有画,基本上是一诗一画,能让小朋友从视觉上感受古诗的美,充分体会诗画一体的美感,并能从画面美进而感受意境美。
我小学时学习的古诗《画》――“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不仅语言简单明了,容易背诵,还配了漂亮的山水花鸟画。一背这首诗就想到那幅画,一看到那幅画或相似的画、场景便脱口而出那首诗,这便是美的力量,让你能情不自禁地成为古诗的“俘虏”。而在这过程中,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了。我的作文一直在班上甚至全年级名列前茅,跟我熟读古诗不无关系。
二、文化的熏陶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如古诗中有大量书写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小学应该一直注重古诗教育,注重“经典诵读”,打造“诗意校园”,每到一个节日便发放相关诗词给学生诵读,让学生们时时浸润在传统文化的雨露中,收效良好。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小学时学过的这些古诗,我至今仍能熟练地背出来。这些古诗要么描述祖国的大好河山,要么抒发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思,要么表现一种奇妙的美景,无论哪一种诗境,都能让我们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意境。这些诗词就像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一条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少年时期学习到的东西往往是终生难忘的,就像是一处宝藏,任何时候都可以从中取出光彩夺目的珍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古诗词,背诵古诗词,尽可能多地储备些“珠宝”。
但是,小学生初接触诗词,理解有些难度,我们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增强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下面本人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点体会。
一、问题导入法
小学生初学古诗,对古诗没有什么概念,如果直接拿出作品来读来背,学生势必一头雾水。这时,最好找一个问题作为切入口,这个问题要适合古诗的情境,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离开爸爸妈妈时会想念他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我又问:“如果想他们又见不到,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沉默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看照片。”我接着问:“古时候的人,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也会远离家人,也会想念家人,那时候又没有照片,他们会怎么办呢?”这下,学生开始思考了,我便顺势提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找找答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古诗的情境,边读边思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入手,教他们从生活中去体会。在这首诗中,核心的情感就是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我的导入是先导入了情感,呼唤起他们对亲人的情感,尽管思念时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无论是看照片还是登高望远,其对家人的情感则都是完全一样的。这样,他们在理解上就没有了障碍,同样的思念还能拉近他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
二、运用诵读教学法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不是要求老师逐字逐句去解释古诗,而是通过有情感的朗读,使学生们感受到古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古诗都是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学生背诵熟记。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感性的,善于记忆,就算他们并不懂得诗词的意思,但只要读的熟了,同样能够背诵下来。原来很多作家都提到他们在上私塾的时候,那个时候根本读不懂,但是也按照要求背诵了下来,等到渐渐长大,他们也就逐渐懂得了那些诗文中的深刻含义。
当学生熟读成诵时,再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景,或所抒的情感,稍加点拨,便可以体会诗中的含义与感情。另外,朗读,还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的意境便会在头脑中形成。可见,有情感的朗读是让学生感悟古诗内涵的最佳途径。
朗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要读出诗词的音韵美,用音乐的美打动学生,让他们忘我地朗读,反复地朗读,从而背诵下来。还有一点要提到,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毕竟是一种需要吃苦精神的活动,所以也要让学生们懂得学习就是要吃些苦,不能够给学生学习只有享乐没有艰辛的错觉。
三、运用图片教学法
有些古诗的意境比较深远,学生难以想象出,这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放映一些画面。如在学“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诗时,由于学生生活在平原,对大山没有什么概念,不能理解山间小路无人踪迹的景象,于是,我给学生们放映了两幅图画,画面上,山高路远,到处是白皑皑的山,山上小路时隐时现,没有飞鸟,也没有其他的人,只有诗人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舟中遥望。这样一来,不仅古诗中深远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诗人的情感也凸显了出来。我们的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出诗的意境,通过视觉辅助,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同时,美丽的画面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和画的紧密联系,用画来诠释诗是对诗词最好的注脚和说明,既能够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能够锻炼学生描述画面美景的描述能力,对于理解用词和造句具有积极的作用。使用图片,不仅仅是利用多媒体,还可以运用其他课本插图,或者其他资料里的插图,也可以锻炼着让学生读完诗之后,通过想象来描述,或者画出头脑中的意境。这对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小学;诗词;教育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古诗词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都在文化中显示出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诗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细微处着手,优化小学诗词教育。
一、小学诗词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诗歌浩如烟海,诗人也是灿若星汉,在诗歌教育方面也是十分重视的。古诗词孕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认真学习诗词,是我国小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他们接触古典文化的一个很好教材。小学诗词教育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诗词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灿烂辉煌,古诗词更是其中的瑰宝。诗词的题材是丰富多样的,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很多优秀的诗词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达到了很好的结合。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歌家喻户晓,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歌主要描写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劳动是非常艰辛的,我国自古就有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这就是诗词对传统文化的体现,生活是诗词教学的资源库。
2.强化小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诗词都是我国诗歌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篇幅不长,表达的意境比较深远,对于学生审美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词就是用语言表达的。诗词之所以被人们觉得语言很美,就是因为语言的节奏美感。诗词在表达感情的时候会采用拟声、双声或者押韵等形式来表达诗词的声韵美。诗词把这些形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就形成了节奏鲜明、读起来抑扬顿挫的作品。
二、优化小学诗词教育的措施
1.启发想象,领略诗词的意境美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诗歌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在诗词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发散思维,不但能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古诗《村居》中诗人用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乡村的春天的景象:在春天的乡村,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小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色,有人物,充满生活色彩,这是一幅美好的春天的画卷,整个古诗都是描写诗人对春天来临的欢喜。在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想象,让他们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入境悟情,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诗词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表现,在诗人心中涌动的情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简短精练的诗词。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心底声音的流露,也是他们情感的重要积淀。在诗词文学宝库中有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诗词,有表达亲情、友情的诗词,有忧国忧民的诗词,也有表达质朴的爱情方面的诗词,这些情感都在每首诗词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教学中不应该有过多的引导倾向,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如,我们把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直接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就是“我们一会儿抬头看天上的月亮,一会儿低头想想我们的家乡”,这句脍炙人口的诗词中表现的那份淡淡的思想之情就不复存在,读起来毫无美感可言,味同嚼蜡。事实上诗词中那些深刻的感情是能够打动我们内心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深刻地说明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即使在千百年之后,还是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除此,这些诗词中还有表现一定哲理的,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优化小学诗词教学效果。
3.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学生的心灵
古诗词精妙的语句、高远的意境、深刻的内涵,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学习诗词,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引导他们爱诗、读诗,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品悟诗意,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总之,好的诗歌具有美好的意境、丰富的情感,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语文学习内容。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提高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诵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76-1一、诵读古诗文,培养阅读能力
1.形式多样地读
诵读古诗文时,可老师范读,可播放录音,可学生齐读和个性化朗读,可以赛读,可以举办诗歌专题朗诵会等等。特别是举办专题朗诵会,可以放在学习了一定量的诗词后进行,全面激发学生热爱诗歌、朗诵诗歌的兴趣。或分小组或分班级进行比赛,可自选主题,如朗诵某一风格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专门朗诵某一位诗人的诗歌,或按主题朗读……这同时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整合”目标。
2.逐步深入地读
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在教授《天净沙 秋思》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画出来。经过学生的联想和手画,一幅幅带着学生对词句理解和想象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此基础上,我添加了FLASH动画,“在萧瑟的秋风中,一片落叶飘零而下”,渲染了秋的悲凉;其中还添加了音频文件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之乐学,又使枯燥的古诗词教学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易懂。如此铺垫之后,学生自然而然能品味出诗歌的优美意境,也会更喜欢我国的古代诗歌。
3.充满趣味地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如教读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李清照写这首词寄给她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这首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得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消魂’等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古诗文阅读时教师有意识地渗透趣味性,能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期待性和积极性。
二、用多媒体手段去诠释诗词的“声、色”艺术
诗词的内涵可以用音乐去诠释,也可以用画面去诠释。苏轼曾赞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并非王维如此。许多优秀的诗词,都是意味隽永的画幅,尤其是其中的佳词丽句,更是诗人的匠心独运。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红杏出墙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黄鹂鸣翠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名句,无一不是诗画合一的佳句。在整堂古诗词吟诵课中,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可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将音乐和图面贯穿始终。平时注意搜集一些能反映诗词作者情感、诗歌内容的精彩画面,并配以合适吟诵旋律的音乐,做成幻灯片,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在教授《天净沙.秋思》这首小曲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选择了一幅“夕阳西下”时刻的画面,其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种景物。尤其是一个“断肠人”骑着一匹瘦马,急匆匆地走在古道上,任西风吹打而神情黯然的剪影,以此来表达游子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痛苦。音乐老师又把一首幽幽的古琴曲和乌鸦嘶哑的叫声加以合成,把有形的自然之物和无形的、抽象的苦怨忧伤之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诠释了“断肠”二字的深意,受到较为震撼的效果。
关键词:审美情趣意象 诗词意蕴情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随意翻开初中语文教材便可以发现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不但非常适合学生阅读,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苏轼有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用蕴藉丰富、朗朗上口的古诗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应对当前快餐文化充斥视听、使学生语言贫乏空洞的有效措施之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抓住古诗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何使古诗教学贴近学生,能真正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吸收和积累,我进行了有关古诗教学的探索。
一、古诗教学的基本环节
1.疏通语言障碍,了解大意,换言之,即“披文得意”之“披文”。它是“得意”的基础和途径,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分,一切文体的阅读教学概莫能外。由于阅读古诗词存在更大的语言障碍,疏言就更显必要。古诗词在语言运用上,省略、跳跃、语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文言文,教学时只要让学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进行字字落实的翻译,拘泥于后者,既难以做到,又耗费时间,势必影响感悟诗情等方面的教学。要针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因势利导。
2.将古诗词的语言符号转换成具体可感、立体灵动的意象。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读者正是凭借直观可感的意象窥察诗人的情思。没有意象,情思往往难以表达;不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情思常常无法让人领会。这一环节的基本要求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它是最能显现古诗词本色的教学环节。主要做法是再造想象,让学生通过大脑的加工,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并用自己的言语加以描述。对那些仅凭再造想象难以完成转换的诗词,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
3.感受领悟诗词意蕴。它既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悟意,应在“显象”的基础上入境。入境即进入意境。意境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包括两个部分:由意象直接构成的较实部分是“实境”;由意象诱发和开拓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想象空间是“虚境”,又称“诗意的空间”。“实境”处于表层,“虚境”处于深层,唯由浅入深进入“虚境”,才称得上入境。
4.内化古诗词的言语,并能化用于表达。抓住精当传神的字眼,领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言语品味着眼于学习言语这一目标,而不忘同时获取言语负载的信息,理解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是融为一体的,它对领悟意蕴、积累语料、掌握表达技巧都具有重要价值。学古诗词的目的是以古诗词的言语去影响学生的言语,提升学生的言语品位和能力,运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判断这一目的是否达成的重要手段。
二、发挥想象,探究古诗词之情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在古诗词学习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语文的阅读不能“见槐是槐,见柳是柳”,在古诗词苑漫步,含英咀华,就更离不开想象,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学生通过想象才能走进古诗词的意境、诗人词人的世界。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善于捕捉古诗中的意象
一、品诗中词,语不惊人死不休
古人在创作时追求语言的精致可谓用功极深,“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诗词的语言运用可谓匠心独运,精妙无双。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设计有效训练,触击语言内核,能准确感受古诗词语言的无穷魅力。
我县语文名师蓝菊梅教学《望庐山瀑布》,当学生提出大诗人写了个错字,“生紫烟”应该是“升紫烟”时借机发问:“大诗人真错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比较辨析中深入理解“生”的意思――香炉峰终年处于云雾缭绕之中,烟雾绵绵不断,生生不息,从而感受到语言的准确性,领悟大诗人用词的精妙。
古诗词语言是多元的,含蓄与明朗交错,质朴与华丽并出;精练与丰繁齐美,庄重与幽默辉映,几乎每首诗中都有某些字词值得推敲。以上环节运用比较辨析的训练,学生在字词推敲的过程中,锻炼了准确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述诗中画,万般诗情画中来
历代诗人和画家把苏轼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看做自己毕生所追求的至高的艺术境界。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想象,还原诗中的画面。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望洞庭》诗画教学中有个环节让人印象颇深:请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想象并说说诗中的景色(画面)。
于是学生就看到这样的诗意画面:“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在教学环节中,学生积极地进入学习活动,醉于画中人不知。在想象中诗画巧妙结合,还在拓展描述中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语言的丰富性。
三、塑诗中人,栩栩如生呼欲出
古诗词虽然浩如烟海,但塑造人物的方法并不纷繁复杂,很多古诗词以寥寥数十字便勾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往往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就能表现人物的个性,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如《清平乐・村居》人物形象鲜明,古人评价:“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在带领学生感知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时,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语言训练:“相媚好”什么意思?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你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什么?这个训练抓住了一个“媚”字,让学生感悟词的意境;“夸赞”的设计,更引领学生揣摩翁媪的内心世界,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人物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好一个“相媚好”,好一个“媚”字,让人醉了。孩子徜徉在想象的天地中,分享翁的恩爱幸福。
四、悟诗中情,心有灵犀觅知己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古诗或叙事,或抒情,或咏物,或写景,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在语言训练中引导情感体验必然成为古诗词教学的取向之一。
如教学《秋思》时,浙江省名师赖春梅设计了以下训练:当诗人临发又开封时,邮差很不耐烦(模仿邮差):“你怎么如此之麻烦,为何如此反反复复?天色已经不早,我得启程了。”此时,诗人可能会说什么?师生表演“邮差与诗人的对话”。
巧妙的角色表演,促使学生体验语言的情感性,语言训练充分显示形象,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者心有境,入境始于亲。”课堂上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诗人的思乡情怀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地融化于学生的血液里。
五、明诗中理,有情有理才唯真
某些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引导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无痕地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是古诗教学的高明之处。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引领学生学习《长相思》的过程中,并不急于让学生用理性思考替词人作出回答――戍边是为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而是通过设计巧妙的语言训练,把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
“现在我就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我的老父。老父,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我想再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学生在情境中真切感受诗人的情深义重,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
教师精心设计了“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老父妻子之外,有谁也会问一问纳兰性德”,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等,展开一场教师参与其中的既饶有趣味又感情浓郁的情景对话。在情景对话中学生把“问君”改为“问夫”“问父”“问儿”而反复诵读,学生从人物内心两难的矛盾冲突中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寓理于情,情理交融,这是教学的又一高明之举。至此,一个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鲜活的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融合。听完课,笔者感慨万千:语文课就是在无痕的训练中、在情理之中让学生得到心灵的润泽。
参考文献:
[1]腾春友.谈谈小学古诗文教学[J].江西教育,2007(10).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曙光.古诗的语言表达特点[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6).
一、有意识地用中华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打好思想、道德、文化的底子
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相当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应有尽有,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学习、背诵,用这些优秀诗篇打好做人的底子,打好文化的底子,底色亮丽,在人生旅途中将受用不尽。如杜甫的《望岳》,读到“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可结合该诗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开阔的胸襟和立志奋勇攀登高峰的精神,告诉学生“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深刻哲理,启发大家要奋发图强,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步入新境界。
二、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和发展创造意识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歌是灵动的,充满着诗人的智慧和灵性,因此,教学生阅读诗歌,千万不能肢解,不可嚼烂,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教呆板了,就使它们丧失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教学古诗词时应整体把握,朗读吟诵,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学生步入诗境。
诗歌极具形象性,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储备,让他们展开想象。如教学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为了引导学生感知领悟杜甫笔下春天的美景,可采用斯特劳斯的轻音乐《春天圆舞曲》为学生朗读配乐,鼓励他们在如诗如画的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在阅读过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要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这生机盎然、风光旖旎的迷人画面,学生们对诗中景、诗中情从不同侧面、不同方位进行理解,展现了作者笔下和他们心中美好的春天。然后我鼓励他们用美丽的色彩画出令人心驰神往的春景,并让他们讨论:“全诗的景物描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此时答案已水到渠成,学生们脱口而出:表达了作者欢快喜悦的心情和开阔的胸襟。
把握诗歌的形象,联系学生实际,启发学生读出画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画意,学生的想象创造意识就能得到发展。如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我注意营造音乐的氛围,以乐曲《橄榄树》为引子,导入学习主题,激发了学生兴趣。 在感知内容部分,配乐朗读《流浪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联想,让他们联想起远在异地的亲人和流浪天涯的羁旅之人没有什么两样,从而产生共鸣,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并启发学生讨论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学生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出了结果:本诗表现了流落天涯的游子孤独、悲苦、凄凉的思乡之情。我还我让学生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感悟在那时局艰难的战争年代,作者疾病缠身、身世坎坷的处境和苍凉萧瑟的感情。为了拓宽教学资源,我让学生收集背诵思念家乡亲人的古代诗词,看谁收集背诵得多。学生们兴趣盎然,收集了《静夜思》、《泊船瓜洲》、《夜雨寄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月夜》等名篇。此举增加了积累,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将《登高》改写成叙事文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要把握诗歌内涵,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人文精神的渗透
教师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对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认真加以体会、感悟,并与学生交流。如在教学李绅的《悯农》一诗时,针对一些同学浪费、攀比的行为,我结合诗中的语句,讲解了劳动人民创造财富的艰辛、艰难情景,两相映衬,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然后我动员学生向全校发出了“节约从我做起”的倡议书,让“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观念扎根于学生的心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郑燮的《竹石》时,我诱导学生要学习竹石的坚韧和坚定的精神,并向学生印发了《说“吃苦”》这篇文章,告诫他们“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的道理,列举了经过艰苦磨练取得辉煌成就的中外名人的事迹,渗透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最后归结出“逆境造就人才”的哲理,启发他们要为振兴中华自觉接受磨练。在实践中我感受到:诗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沟通心灵的对话、实现人文精神积淀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是生命实践的新方式。
四、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积累语言,增添学生的文化积淀
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学习诗词对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有帮助。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优美、形象,言简意赅,言简意深,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闹”字,一个“绿”字,境界全出,成为千古佳话。
一、得“一叶”赏“一叶”,赏明类别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令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由词的题目可知是一首送别诗,由诗句所展现的环境和天气可知蕴含的感情应包括: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二、拿“一叶”比“一叶”。比清异同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风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与上一首对比。这首诗毫无送别之意,它是一首怀古伤今诗。尾联用借喻表达的思想感情是:(1)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2)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三、知“一叶”鉴“一叶”,鉴准实情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同是送别,但与第一首不同的是,这首诗不仅抒发了兄弟之间难舍难分、相思迷离的骨肉之情,而且抒发了诗人被贬的愤懑不平和抑郁愁苦之情。
执“一叶”品“一叶”固然可取,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有时会“一叶障目”,而要能做到“一叶知秋”,就必须跳出就题目论题目、由题目找答案、限于一首作品来赏析的常规思维,站到民族文化心理的高度,遵循人文价值取向趋同的特性,采取因答案看题目、从答案到答案的非常规思维,进行归纳整理;找到共性。
我们可以分类如下:
送别类――主要抒写离愁别恨、思念关切,或用以劝勉、祝福,或用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守节类――表现超然于尘世的旷达情怀、隐逸的情趣、愤世嫉俗的感慨和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田园类――表现寄情山水的气度,或热爱自然、生活的胸怀,或傲岸不羁的风范,或闲适恬淡的情趣;
咏史类――表达讽刺统治者荒误国的思想,或感叹王朝的兴衰、物是人非或人世沧桑、时光易逝、自然永恒的心怀;
报国类――表达身遭排挤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懑,壮志难酬的伤感,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或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
边塞类――表现厌恶战祸的愤慨之情,或表现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及亲人的伤感和未曾破敌立功的抑郁之情;
客居类――表现作客他乡的孤寂凄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或漂泊异乡的离愁别恨、羁旅苦楚;
托物类――表达讴歌生命、自强不息的志节,或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节操,或甘愿献身、视死如归的气概。
阁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颔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涉及战争和自然,可联系田园和边塞类内容作答。
参考答案:对战争频仍的时局的深切关注和对苍凉中的美景的欣赏之情,是一种悲壮、深沉的情怀。
玉楼春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曲,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涉及离别和品格,可联系送别和守节类内容作答
参考答案:在伤春惜别之中以豁达的语言道出,蕴含了旷达的胸襟和着眼于现实的态度。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风鹏正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