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活动礼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应当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做到这一点呢?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发现巧妙地利用课外活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数学课理论性强,与现实生活配合不密切,学习中多是枯燥的数字,课外活动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亲身参与数学认识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做到:自己学数学,自己“做”数学,自己用数学,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成功的体验中爱上数学,在课堂教学中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学习,达到数学能力和水平的大幅提高。那么,怎样利用课外活动辅助课堂教学呢?
一、利用课外活动增加数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形象的理解数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比较差,特别是小数乘、除法计算题,出错率特别高,细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小数点的位置总是处理不当而造成的。
鉴于以上情况,我就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先给学生讲“小数点大闹整数王国”的故事,用故事中“小数点”的顽皮跳跃使数字大小不断变化,来激发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和提高对小数点的重视程度。然后,结合教材与学生一起做小数点移动的游戏:我要求每个学生做一个头饰(0-9任意一个数字或小数点),学生戴上头饰。教师做示范性导演:“请23.506上台来”。教师选出2、3、.、5、0、6头饰的六位学生上来按要求站好,然后,教师说:“把23.506扩大100倍是多少?”(“小数点”移动,形成2350.6)“那么,把23.506缩小100倍是多少?”(“小数点”又移动,形成0.23506)。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听、细心记,然后再动,“先把0.2350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后,再向左移动两位,结果是多少?”话音刚落,全班学生立即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地给“小数点”出主意。接着,教师出了一道题:“1.78?000?000”,“小数点”刚要动,下面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小数点’别动”。教师问:“为什么?”学生们纷纷说出理由。游戏的规则学生掌握了,就让学生自己当导演,任意出题,反复练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学生在实践中对数学的小数点有了感性认识,我适时加以总结:小数乘除在于“点”,一点之错差千里,学习之中“点”到位,生活之中点“点”勤。
[关键词] 实践活动课程 标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每个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都会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会慢慢地凸显出一个问题——怎样去衡量一堂好课?对于此问题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华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一书中指出:一节好课是没有绝对标准的,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有意义,是一节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是一节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是一节丰实的课;四是常态性,是一节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是一节真实的课。在这里,我就以《走进农家》这个活动项目谈谈我对一堂好课的实践和理解。
一、好课是实用的、常态的
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比较实用的课。实践活动课《走进农家》是根据现在初、高中学生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点及根据基地周边的资源环境设置的课程。这个课程的开发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是所有初高中的学生都可以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课。
二、好课应具备目标性
每一节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三者相辅相成,层层递进。学生在走进农家过程中可以了解农民基本生活的,认知农作物及家禽家畜的饲养。通过此项目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不易,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感受农民的质朴和纯真,改变自己的心态,学会给予农民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三、好课是生成的
所谓“生成性的课堂”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碰撞中,出现出乎教师预案的新问题、新情况的课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学生处在思想自由、表达自由的最佳状态。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和没有激情的行程。”
《走进农家》这个课程一直在重复地上着,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触和收获。特别是学生在分享的时候,思维特别活跃,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今天的活动,表达我今天的一个心情,那就是:城市是农村的向往,农村是城市的爹娘。当他说完这句话的那一刻,我被感动了,我相信在场的所有人都会有所触动。细细想来,的确如此,我们的父辈的父辈,再往上数三辈,都是农民出身。我们是已经过上现代化生活的“城里人”,但绝不能忘记农民。不了解农民、不感恩农民甚至歧视农民那就是无知和忘本。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理解农民、尊重农民,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这一切。在这其实也是给我上了一课,也是课堂的拓展和延伸。
四、好课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走进农家》这课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课堂不是在教室内,而是农户家里、田间地头、山野丛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活动内容。整个活动分为活动引导、活动组织、活动点评三块内容,无论是从活动引导、活动组织到最后的点评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整个组织过程自己去参与和体验,最后自己点评分享,教师只是做一个引导和辅助的作用。特别是“点评分享”环节,我会留给他们20分钟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几乎都是学生在说,我只是一个听众,但每次都超时。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应该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成为了课堂的参与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都有了自己的感悟、收获和快乐,所以才想和大家一块去讨论和分享。主体性的课堂,就是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整个课堂更加富有生命力。
五、好课应该注重教学效果,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
《走进农家》并不是让学生去农村转一圈、吃一顿农家饭就可以了,更多的是通过课程的引导、组织,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让学生知道中国9亿农民及农村的基本国情;知道“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知道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9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构建就难以顺利实现。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将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根据叶澜教授的五个要求,结合《走进农家》这个课程,我们得出:一堂好的实践活动课程应具备实用、充实、生成、真实、发展的特点。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然而真正做起来却是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叶 澜《新基础教育》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堂活动;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也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中学地理教学如何响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使得学生广泛的参与到教学中,更为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为加大中学地理课程对学生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呢?从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其使得学生广泛的参与到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学生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表现得极其重要。如何促进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应建立在积极参与教学的基础上
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缺少了必要的课堂活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少,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易遗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教师的引导下,师与生的和谐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质量。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参与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独立的思想,教师是处于辅助和引导角色,那么,如何体现学生这个独立的主体?这就取决于教师的辅助和引导。从中学地理学科的特点可以知道,中学地理学科具有开放性,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诸多要素,而各要素之间又相互穿插相互联系。同时又具有差异性和地域性,比如说山地、丘陵、平原、物质、矿产、江河等等要素构成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根据中学地理课程的这样一些特点,通过活动教学课程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接受地理知识,发现地理问题,共同探讨从而解决地理问题,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加深印象,而且还能够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应注重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发展为宗旨
从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来看,不是所有学生都是按照同一个标准和同一条道路来发展自身的心理素质的,其中具有个体差异性,这就注定了每个学生的个性是朝向不同方向发展。要求我们在中学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实践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首先,每个学生是个体性的具有独立性,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教师在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的情况设计相应的、学生所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形式。其次,教师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其实际学习状况来实施中学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抓关键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学习。最终实现学生诸方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目的。
三、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活动;主客体
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可以使教学活动更有效更有序地进行。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确认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地位呢?就教的活动而言,主体当然是教师,学生是客体,教材是中介。当然,学生势必影响教师的教,但这种影响乃是客体对主体的影响。就学的活动而言,本来的情况应该是:主体是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这种认识活动的执行者;学习活动的对象即客体是教材,同时教师也在一定意义上是学生的客体,这是指教师身上供学生学习的那些特性而言的。故而,教师应确定好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一、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性,自觉地把握好自己的教的活动
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流程,优化教的活动,及引导的活动。梳理文章脉络,理解作者观点,这是教师教学设计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例如本课的教学提问如下:
1.赋的特点是“铺采の模体物写志”, 本文写的物是什么
2.本文哪几段是体物?哪几段是写志?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内容
3.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爱纷奢:“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不爱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4.作者写秦朝灭亡原因的同时还写到了六国的灭亡,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前文有伏笔吗?写六国灭亡有什么作用
原因:不爱人
伏笔:“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所以我们回头再看课文的开头“六王毕,四海一”就会体会到作者的匠心所在了。
作用:和秦朝灭亡做同类比较,强化自己的观点:不爱民就会导致国家灭亡,以此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劝谏当朝统治者俭政爱民。
5.杜牧分析的秦朝灭亡的观点你同意吗?秦朝灭亡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任用奸臣,严刑酷法,秦二世的昏庸无能
这是教师再来总结:这些都有道理,但是杜牧没有在文中涉及此类观点,他选准了文章的中心之后,就进行集中论述,这一点我们在古人的很多文章中都可见一斑,如,贾谊的《过秦论》,这样写可以使文章中心突出,层次井然,环环紧扣,不会横生枝节。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集中观点( 板书)
但是贾谊还是个政治家,所以他在《过秦论》中对于秦夺天下的过程和失天下的原因进行了更细致深入的分析,杜牧的议论很少,是纯粹文学家的笔法,议论适可而止,以启示代替过多的议论,免于文章走上枯燥之路。文学家的笔法中的启发式的观点也有独特的一面。这样就使得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和精巧构思。
接下来再提问:本文结尾好在哪?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进行分析概括,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
教师在学生的发言基础上总结:结尾余味悠长,含蓄蕴藉,除了借古讽今,还有着穿越时空的警世醒世的效果,对唐人,对宋人,对今人,它让我们更好地看清“过去是怎样活在今天的”。 意境悠远,余味无穷
文纳天下境便高~眼光、视野、启示~骨(板书)
这一系列的教学构想首先是出于教师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其次要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领悟,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体作用。
二、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为前提和依据
因为教师的任何活动是必须以学生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为前提和依据的,而且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遵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违背这一点,教师的主体性就不能得到恰当的、有效的发挥。
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
例如赏析品味,探究综合这一环节,教师预设的探究题如下:
组员讨论分析:本文行文至“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处,笔锋斗转,耐人寻味;请以此为切入点,从行文结构、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本文的精彩之处。要求:整理汇总组员的评价,形成比较优美的文字表述,课上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成果。
之后,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整合归纳,呈现出来,再进行总结,展示名家点评: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总结,得出结论,本文有一股行文的文气。
这样就充分实现了学生与教材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教学活动更充分,更高效。
再如赏析品味语言这一环节:
探究评价:“铺采の摹笔歉车囊淮筇氐悖你认为文中那些段落体现了“赋”的这种写法,任选其中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进行赏析。可以从修辞、句式、用词等角度(也可另选角度)进行赏析,形成自己的评价文段。
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观点,既可以充分发表看法,又可以循着一定的思路轨迹,为了防止学生思路受限制,就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学的预设一定要有宽度和深度,教师要有优先于学生的看法,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否则,难以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
所以笔者在本课做了如下预设,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以下特色:
修辞:比喻 设问 夸张 排比 叠词 想象
句式:四字句;长短句式错落;整句和散句结合;倒装句式;假设句式
词语:廊腰、檐牙
坐~落身一坐 走~提足成步
坐在窗边读书~窗下展卷
尽情观赏风景,享受悠然自得的心情~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写法特色,教师可以进行拓展补充:
1.王开岭《向一个人的死因致敬》
2.简帧《行经红尘》
关键词:第二课堂;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下,除了通过第一课堂加强和推进人才的综合能力外,有效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对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探索和开发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对第二课堂如何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作以分析。
1 第二课堂能为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效帮助
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方法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与运用,要通过动手实践与创造创新来提高艺术专业人才的设计能力,一个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有可能走上创业之路。现有的第一课堂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有限的训练时间,没有充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正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
1.1 第二课堂相对于第一课堂有更多充裕的时间实现创新创业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延伸和补充,两者既相互联系,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共同构成创新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艺术专业的学生在第一课堂中培养创新思维,掌握绘画及设计的技艺,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发挥,则需要更充裕的时间,第二课堂则让学生有了更多时间来继续深化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 我们开设了“手绘创意工坊”,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将图案手绘在面料、服装、工艺产品上,既增加了他们课后提高绘画技巧的时间,并在多次训练中提高了他们的创作能力,又将他们的创意设计运用于产品,为学生进行产品开发和创新创业提供了机会。
1.2 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施展个人兴趣和才华的可能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们经历十多年苦读,进入大学,他们最为关注的是专业的选择。然而事实上有不少学生不是他选择了专业,而是专业选择了他。由于录取分数受限、志愿服从等多种原因,不少学生与自己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因此在他们既定专业的道路上需要有一个课堂是能为他们的个人兴趣和才华发展服务的,而第二课堂正是具有这样功能的课堂。例如,有的学生酷爱摄影,在开设的“摄影与后期制作”的第二课堂上,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摄影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运用及后期制作技巧,既满足了他们的个人兴趣要求,同时也为他们的个人创新创业提供了可能。我校13级一位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培育,现在已是校园内有名的创业人,开创的“青春印象工作室”承接了大学校园内证件照、毕业照、个人写真照等各项业务,在不断经营中求新求变,个人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个人收入也达到了年均十多万。可见,第二课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意识,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具有十分显著的成效。
1.3 第二课堂为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交往、学习和工作方式,也在深刻改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已不局限于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更希望在学术科技、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培养人文素质和多方面的能力,第二课堂也更能满足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设计开发各类适合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帮助,特别是对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例如,我校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服装设计与服饰搭配”,学生自主创立了“俏丫丫演艺服饰”创业团队,在江苏省第二届“学信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服务类二等奖,该创业团队依托淘宝网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实践,现已成为皇冠卖家。
2 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项十分艰巨,极富挑战性的社会活动。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要让他们能够通过短短的几年大学学习和生活,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就必须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结合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2.1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加强创新型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要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的第二课堂中必须要加强创新型课程的开发。在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中,要做好与艺术类第一课堂的课程衔接,借鉴艺术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来深入第二课堂的设置。要以第一课堂训练的技巧、培育的能力为出发点,进行延伸,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如结合《图形设计与创意》课程,可开发《手工DIY工作坊》让学生在思维创意之后再强化动手开发和制作的能力。而学生动手制作出的小产品,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小型创业的机会与可能。
2.2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加强与校园就业、创业指导的合作
当前,针对大学生求职择业及创业的需求,《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已成为大学生必修的课程,而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相关的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求职面试技巧、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指导和竞赛,都可以成为校园里第二课堂、大学生社团等经常开展的活动内容。也可将第二课堂开设在大学生创业园内,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开展个性化的帮助和服务。这样的第二课堂直接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给予了帮助。
2.3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加强与社会活动的有机结合
学生进入大学便进入了小型社会,大学生急需提高自身的社会化程度,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参加专业顶岗实习使大学生认识社会,走上社会。校园第二课堂应该与社会活动有机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艺术类专业可借力校企合作开辟第二课堂,结合企业的横向项目或课题,由指导教师带领和组织学生研究和实施,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专业、行业、企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了初步认识,更有助于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进一步明确就业发展方向,也为有创业精神的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为将来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陶丽,孙双霞.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6.
关键词:礼仪课程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创新
2014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把职业教育的培训目标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对职业技能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用礼仪规范塑造中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形象、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才能造就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礼貌礼节公共课在我校已经推广,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不断改革,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效结合。提升学生自身的修养及综合素质,达到职业教育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本文就笔者在礼仪课程教学方面的实践进行总结,并对如何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创新进行思考与探讨。
一、开设礼仪课程的意义与目标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个人来说,礼仪是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职院校学生由于年龄、教育层次、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自身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认识。普及礼仪知识让学生自觉用礼仪规范要求自己,遵守校规校纪,注重言行举止,懂得为人处事的章法,以和谐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的认识,完善人格,提升精神品味。
二、礼仪课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的礼仪课在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灵活、完善,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教师授课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一般是缺乏互动性的“填鸭式”,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精神懈怠,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与回应,教学效果较差;教师仍拘泥于单纯的理论讲授,忽视实践训练,学生为学理论而学理论,结果是只懂理论,不会运用,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方面。
三、礼仪课程整体设计、教学模式及方法的创新
3.1课程整体设计
礼仪课教学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由课堂延伸至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意识及行为习惯。整体设计包括礼仪课程教学内容;专项礼仪活动;效果评估等方面。
(1)教学内容部分:
其教学内容主要选择学生在校园生活和走向社会所需的最基本的社交礼仪事项及其规范。仪表礼仪模块:主要包括仪容修饰、行为举止、表情神态、常规着装和佩戴饰品等;公共礼仪模块:主要包括校园生活礼仪、餐饮礼仪、商务礼仪、日常礼仪、职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交往礼仪模块:主要包括称谓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名片礼仪、电话礼仪、交谈礼仪等。
(2)专项礼仪活动部分:
在全校学生中开展“礼仪知识竞赛活动”、“《弟子规》学习评比活动”、“个人形象魅力大赛”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礼仪的魅力。
(3)效果评估:
素质提高效果评估:主要针对学生的状态、行为习惯进行调查。对2014级常规生从入校阶段(家长)―学习礼貌礼节课程后在校学习、生活(班主任、家长)―实习期间(实习教师、实习单位)测评学生素质及表现,通过信息反馈,评估礼貌礼节课程的教学效果。
3.2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用多元教学方法代替单一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处于活跃、放松的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礼仪课程实效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体验―感悟―行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课堂组织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的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3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与运用。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发言法、情景互动法、电教教学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
由于礼仪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列举典型实例,通过学习、研究案例,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与判断力;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讨论发言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气氛沉闷,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在课堂教学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他们的思考。通过讨论,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互动,达到师生的共鸣。
(3)情景互动法
通过积极的教学活动去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分组演练,学生对这种模拟教学兴致高,积极性大。情景互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动态的礼仪问题进行分析与决策,也锻炼了学生的勇气和胆量,巩固和检验学生相应的礼仪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礼仪的自觉性与实际运用礼仪技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电教教学法
礼仪课程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多样性,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穿插名家讲座视频,采用光盘结合观摩分析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提升教学效果。
(5)实践活动法
关键词:礼仪;高职院校;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精神层次的丰富与提升。礼仪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也是具体行业外在形象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民族整体素质的展现。人们把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称为职业礼仪。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课程,由于其课程性质的特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让学生真正的从礼仪课堂中学到实用、好用的技能,全面提升个人素质,笔者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契机,研讨职业礼仪课程采用新型教学方法的可能性。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类别及简介
《职业礼仪训练》是C类实践课程,该课程是介绍专业礼仪知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职业礼仪训练》课程的任务和作用是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示范操作与训练,使学生掌握礼仪的基本概念、常识、基本原理及方法技巧,为今后在社交活动活动中塑造良好形象、提高服务艺术,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课程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按照课堂讲授、师生示范、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遵守礼仪规范的重要性,了解社交场合各类礼仪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个人形象礼仪、交往礼仪、餐饮礼仪、求职礼仪等常见的礼仪要求。
能力目标:使学生养成言谈举止符合礼仪规范、礼仪程序的习惯,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公关素质和公关能力,为求职择业、立足社会奠定基础。
素质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礼、懂礼、守礼、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同学、老师和用人单位欢迎的人。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职业礼仪课程内容上难度不大,没有深奥的理论,学生一看就懂,往往不够重视,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又往往局限于照本宣科教导学生怎样做,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听课很难投入其中,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从以往本专业开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学生参与度不高
礼仪课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更需要技能的训练,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推动下,教师仍然在讲台上口沫横飞,学生则是坐在下面昏昏欲睡,课堂气氛十分沉闷,一堂课下来,基本的礼仪动作仍然不会,根本没有达到课堂效果。
2、缺乏实践机会,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拘泥于单纯的理论讲授,忽视实践训练,学生为学理论而学理论,结果是只懂理论,不会运用,理论与实践脱节。
3、考评方式单一,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礼仪课程实践性很强,而以往该课程的考试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仍然采用试卷笔试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死记硬背,融会贯通的能力较差。
三、职业礼仪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尝试
从以上几个问题中不难发现,实践是礼仪理论教学的落脚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遇到书本上没有的情况和难题,才能积累和开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因此,在职业礼仪的课堂上,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可能是一种新的尝试。
1、模拟式教学
模拟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模拟交际场景或情景,突出礼仪技能的运用,帮助学生掌握礼仪规范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日常交际礼仪”章节时,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要求每组以平日生活为蓝本,自由编撰一个生活情景剧,在情景模拟中要运用见面、称呼、介绍、握手、交换名片、电话等日常交际的礼仪规范,并注意展现自身良好的仪容、仪表、仪态。对每组学生的“表演”进行了录像,回放录像,观摩分析,课上大家现场点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非常投入,使抽象的理论变成了直观形象的体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项目式教学
它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的教学活动。其项目指以完成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价值的礼仪服务为目的的工作,比如,为某个大型社会活动免费提供礼仪方面的服务。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3、讨论式教学
教师讲课时可以把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礼仪问题或者身边发生的事例编成思考题,引导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独立思考,课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概括点评,这一方式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即使是错误的,也在辩论中明白了错误所在,这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互动,尤其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课程考核模式探讨
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礼仪课程的考核内容不仅包括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的掌握程度,更要考察他们的基本修养与素质,需要检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现代人应当具备的礼仪规范和文化修养。具体评价方法为:
1)按平时成绩60%,考核成绩40%比例计分,总分为100分,计学分2分;
2)平时成绩以上课纪律(20%)、作业完成率(20%)、上课积极与老师互动(10%)、到课率(50%)为比例计分,满分60分。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34―01
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中华优秀的礼仪文化作为小学生德育的载体,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近年来,我们结合《讲文明,习礼仪》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如何运用礼仪教育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开发《讲文明,习礼仪》校本课程教材
教材是实施课程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的基础。作为校本课程教材的《讲文明,习礼仪》,必须体现出活动课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自主性。校本课程是针对某地、某校甚至某年级的特定的学生群体的,在不同的地区、学校和班级之间,学生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校本教材必须具有自主性,必须适合校内外的情境。于是,结合我校情况,在礼仪教育实践中,我们开发了“以年段分级、以板块传承、以动态求新的自成一体”的《讲文明,习礼仪》教材,这一充分体现自主性的教材,使用中收效良好。
2. 教材的实践性。(1)教材内容以活动为主,突出实践性特点。(2)教材礼仪知识贴近生活,便于学以致用。(3)教材活动设计关注体验,重视内心唤醒。
3. 教材的时代性。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礼”的内涵也在发展,因此,礼仪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教材内容以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为主,以时代新兴礼仪为辅,注意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着力体现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要求,重视传承又兼顾学生的长远发展。(2)教材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变,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等要求。(3)形成连续的动态过程,适应时代需要。教材注意动态发展,教材的编选、实施、检验改进和再实施,要形成连续的动态过程,适应时代需要。
二、开展《小学生礼仪教育》的课堂教学
在《小学生礼仪教育》教学中,我们努力追求超越课和学科的概念局限,突出以下特点。
1. 活动性。(1)把课堂讲授、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训练三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课堂讲授重在传授礼仪知识,模拟训练重在体现礼仪教育操作性的特点,日常养成训练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实践性的要求。(2)教学中要重视对礼仪文化的渗透。礼仪教育虽然具有十分鲜明的可操作性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礼仪教育不需要理论层面的学习。礼仪的性质、起源、发展及礼仪的规律等,也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感悟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复杂的、突发的情境中,避免礼仪失范。
2. 整合性。(1)学科整合。除了《讲文明,习礼仪》课堂教学,在语文、数学、艺术、体育等各学科教学中,也要注意结合课程特点渗透礼仪知识,开展礼仪实践活动。(2)教师整合。除礼仪课教师外,其他教师也要走进礼仪课堂,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3)活动整合。有机地整合大课间活动、校园主题月、“推普周”等学校活动,有针对性地渗透礼仪教育内容,使之成为学生礼仪实践的舞台。
3. 创造性。(1)教材内容的创新。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囿于教材现成的内容和框架,要加强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2)教学模式的创新。一些课形成了“主讲教师+辅讲教师”联合主导,“主体活动+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模式。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活动的实践者、组织者、学习者、体验者、反思者,充分体现了教学生成性。(3)教学形式的创新。例如,在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中,我们创编了“小学生礼仪操”,它把学生日常礼仪规范,以韵律操的形式,配以明快优美的旋律展现出来,既强化了学生对礼仪条规的认识,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礼仪的熏陶,避免了课堂的生硬说教,深受学生欢迎。
4. 开放性。即教学人员的开放性。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员都可以根据需要走进礼仪教育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开放,不只是校园,社区、街道、市场等公众场合也可以是礼仪教学的舞台;教材的内容也因以上两点得到极大的开放和丰富,必然导致出现大量的新生资源和课堂生成资源。
三、提供课程开发和实施保障
关键词:礼仪教育 师德规范 拓展 渗透 情景模拟法
一、礼仪教育的内涵和背景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
技巧。
礼仪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准绳。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应注重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人的素养的养成。
在笔者学校,礼仪教育已经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而开展了数年,学校制定了详细的礼仪教育方案,规定了二十余条文明礼仪行为细则,且每学年都有具体的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如200年的“仪容仪表”主题活动,评比出了仪容仪表示范班级;2010学年的“孝亲尊师”主题活动,评比出了校园十大孝星;2011学年的“与雅同行”主题活动,评比出了校园微笑之星;2012学年的“四心教育”和“四自教育”主题活动评出了校园四自好少年;2013学年的“微笑教育”和“习惯教育”主题活动评比出了职教之星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特色礼仪教育,学生在讲文明,学礼仪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明素养,逐渐地把外在的礼仪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之花开满了校园。
二、开展礼仪教育的要点
礼仪教育的开展,需要有学校统一的行动和规划,有鲜明的主题。但是,对于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如何在最直接的教育现场――课堂里渗透礼仪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教师也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教师最大量和学生接触的时间――课堂时间,让礼仪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改变学生。针对这一点,笔者有如下的探索和总结。
1.教师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做到“身正为范”
在传授知识的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重大的影响,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教师。如,有些教师爱赶时髦,染黄头发或者烫发,这无疑不利于自己教育学生不要染发和烫发;部分教师有自己的或者不同于他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如若在课堂里也进行不恰当的宣讲,无疑将影响学生的主流价值判断。此外,中职学校课堂内一般禁用手机,如果课堂上教师的手机铃声响了或者教师停下讲课接听手机,其后教师将难以说服学生不带手机。
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要把礼仪教育与贯彻落实《师德规范》结合起来,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和文明水平,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感情、良好的仪表仪容、礼貌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自己应该首先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一切,“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举止优雅得体,不仅可以教化学生,也能因此使得课堂纪律更好,学生学习效率更高,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多种方式拓展中职学校的礼仪教育
(1)以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渗透礼仪教育。案例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选择代表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研讨或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去感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相关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如,笔者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口语会话背后的文化现象。在Shopping(购物)这一单元中,教师让学生自主编写商场内的购物会话。在学生分组进行会话表演之后,给予总结和评分。成绩高低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学生是否使用了恰当的礼貌用语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每次口语会话讲评都是一次典型的案例分析,学生不仅学到了如何进行英语表达的口语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礼仪教育,并且通过教师的指导,了解了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区别和联系。其实,每位教师的每堂课程都可以加入典型生动的礼仪案例,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意识去发现和寻找。
(2)利用多媒体技术,以视频等方式在课堂中渗透礼仪教育。随着现代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学校办学条件的日益改善,教学手段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视频图像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静态包括图画、图片、照片、幻灯片等静止的图像形式;动态包括电影、电视等活动的图像形式。如果学生基本上依靠语言记忆形式获得所学知识,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而通过视频技术可以调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图像记忆。如笔者在讲授Making Friends(交友)这一单元时,搜寻材料,用心制作了相关的教学课件,通过图片、照片、视频等不同素材,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之外强化了交友过程中的礼仪知识。笔者还计划在讲授Making a Telephone Call(电话交流)这一单元时,在教语言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电话礼仪。
(3)采用情景模拟法在课堂中渗透礼仪教育。所谓情景模拟法就是让学生围绕某个探究的中心问题,来模拟表演某个场景,然后讨论表演,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共同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学生形成处理问题的恰当方法与技巧。它的核心是激情和让学生表演操作。情景模拟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①选择主题中需探究的问题进行情景构思。
②设计制作情景模拟所需的多媒体课件,还可准备一些实物,适当增强仿真效果。
③让学生选择扮演、担任角色,教师布置有针对性的观察、思索的任务。
④从情景模拟中再现问题,引出问题,展开解决方案的讨论。
因为仿真,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情景模拟法有利于学生在实景演练中,自然地习得礼仪,快速地掌握和应用礼仪,是一种非常值得推荐的礼仪教育渗透课堂的
方式。
三、小结
最后,教师应当注意的是,不能为了教育礼仪而教育礼仪,应该有意识地把礼仪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创造良好的礼仪环境。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形成又在实践中表现的,实践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目的。因此,在礼仪教育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实践礼仪规范。只有师生一起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在校园形成一个讲礼仪的大环境,才能达到礼仪教学的最终目的。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崇尚礼仪的传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礼仪教育,不仅可以继承传统美德,也可以增加自己的“软实力”,在社会上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行礼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因此,教师们必须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在每堂课里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在知识的传授中渗透礼仪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胡锐.现代礼仪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