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分析论文范文

统计分析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分析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统计分析论文

第1篇:统计分析论文范文

相关热搜:统计学  统计学原理

ThomsonScientific国家科学指标数据库2004年数据显示,中国数学论文在1999~2003年间篇均引文次数为1.03,同期国际数学论文篇均引文次数是1.3,这表明中国数学研究的影响力正在向世界平均水平靠近。相较于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国数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是最高的。

我们以美国《数学评论》(MR)光盘(1993-2005/05严为数据来源,用统计数据揭示国际数学论文的宏观产出结构。通过对《MR》收录中国学者发表数学论文每年的总量及其在63个分支上的分布统计,将中国数学论文的产出置于一个相对明晰的国际背景之下,借以观察中国数学的发展态势。此外,我们还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CMDDP为数据来源,统计了中国数学论文在63个分支领域的分布,并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资助的论文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上述数据库均采用国际同行认可的《数学主题分类表》(MSC),分别在国际、国内数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相当规模的用户群。

《MR》光盘收录发表在专业期刊、大学学报及专著上的数学论文,其收录范围非常广泛。1993~2004年共收录论文769680篇,其中有74988篇是由中国学者参与完成的,我们称之为中国论文。这里中国论文是指《MR》的论文作者中至少有一位作者是来自于中国(即《MR》光盘中所标注的“PRC”)。12年中,中国论文数占世界论文总数的9.74%。

《CMDD》收录中国国内出版的约300种数学专业期刊、大学学报及专著上刊登的数学论文,此外,还收录了80种国外出版的专业期刊上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并对那些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资助的论文进行了特别标注。

2.1《MR》收录中国论文的统计分析

考虑到二次文献的收录时差,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选取的是1993~2004年的文献数据,检索结果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MR》12年来收录的中国论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中国论文的增长速度要大于《MR》总论文数的增长速度。

2.2《MR》收录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

为避免重复计数,在对63个数学分支进行统计时,均按第一分类号统计。按2000年《MSC》提出的修订方案,将1993~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合并和调整。图2显示了国际数学论文在63个数学分支上的分布。

数学各分支占论文总产出的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规模,而相应分支学科的研究热点变化也是统计中着重揭示的问题。在实际统计中,跟踪热点变化主要是通过这63个数学分支的时间序列分析完成的。统计数据揭示的主要特征和趋势如下:1993〜2004年,国际数学或与数学相关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高的前10个分支依次是:量子理论(81)、统计学(62)、计算机科学(68)、偏微分方程(35)、数值分析(65)、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组合论(0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系统论/控制(93)、常微分方程(34),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42.5%。

隹某些分支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如统计学领域的论文数量近3~4年增长较快,有取代量子力学成为现代数学最大板块的趋势。对统计学进一步按照次级主题分类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论文产出主要集中在非参数推断(62G)方向(见图3)。

2.3《MR》〉收录中国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

MR收录中国学者的数学论文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參1993~2004年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髙的前10个分支领域依次是偏微分方程(35)、数值分析(65)、常微分方程(34)、系统论/控制(93),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统计学(62)、组合论(05)、概率论与随机随机过程(60)、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算子理论(47),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52.25%。

偏微分方程(35)是中国数学论文产出的最大分支,对偏微分方程的二级分类进行细分,结果见图5。

从图中可以看出数理方程及在其它领域的应用(35Q)所占比重较大。同时,根据对35Q的下一级分类的追踪发现,关于KdV-like方程(35Q53)、NLS-like方程(35Q55)的论文有增加的趋势。

差分方程(39)、Fourier分析(42)、计算机科学(68)、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系统论/控制(93)、信息和通讯/电路(94)表现出一定的增长势头。

结合环和结合代数(16)、逼近与展开(41)、一般拓扑学(54)、大范围分析/流形上的分析(58)、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等表现出下降趋势。

与《MR》收录数据的主题分布所不同的是中国的量子力学和统计学均没有进入前5名,量子力学排到了第12位,且有下降趋势。计算机科学(68)、常微分方程(34)在《MR》中分别排在第3位和第10位,而中国数学论文中,常微分方程位居第3,计算机科学位居第11。

1993~2004年《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收录论文统计分析

1993~2004年《CMDD》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总数达到93139篇。从这些论文在63个数学分支上的分布中可以看出,这63个数学分支学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这63个数学分支的论文产出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有些分支增长较快,如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有的变化不大,如几何学(51-52)。

通过对《CMDD》的数据统计,表明中国数学文献的学科分布有如下特点:

參1993〜2004年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高的前10个数学分支依次是数值分析(6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常微分方程(34)、偏微分方程(35)、统计学(62)、系统论/控制(93)、计算机科学(68)、组合论(05)、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56.0%。

一些分支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如数理逻辑与基础(03)、矩阵论(15)、实函数(26)、测度与积分(28)、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Fourier分析(42)、变分法与最优控制/最优化(49),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生物学和其它自然科学(92)、系统论/控制(93)、信息和通讯/电路(94)。

參一些分支所占比重下降。如逼近与展开(41)、一般拓扑学(54)、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统计学(62)、数值分析(65)等。

參在排名位于前10位的数学分支中,量子理论(81)在《MR》、PRC(《MR》的中国论文)和《CMDD》中所占比重有较大的差异,其余的9个分支尽管所占比重不同但基本上都能进人分布的前10名,例如,计算机科学(68〉在《MR》数据组的排名是第3位,到PRC和《CMDD》数据组就下降到第11位和第7位,在《MR»数据组的排名分别是第8位和第10位的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和常微分方程(34),在PRC数据组中,则上升到第5位和第3位,在《CMDD》数据组则为第2位和第3位。这些排名的变化可以部分地揭示出中国在量子理论、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等方面稍有欠缺,但在数值分析、运筹学(含数学规划)等方面,中国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

组合论(05)在《MR》、PRC和((CMDD》中所占比重较为一致,分别位居第7、第7和第8位。数据表明组合论中的二级分类图论(05C)的论文产出比例最高,对图论主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这几年成长较快的图论领域的研究论文大多集中在图和超图的着色(05C15),其次是因子、匹配、覆盖和填装(05C70)。在图论的这两个三级分类上,中国学者的论文产出与国外非常吻合。

    本文中的“基金资助”指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的资助。为统计方便,二者统一按基金资助处理。1993~2004年《CMDD》收录的获基金资助的论文共计27662篇,受资助力度达到30%左右。表8显示,获基金资助的论文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05年《中国数学文摘)>第6期附表1说明《中国数学文摘》和《CMDD》2005年收录的论文受基金资助的比例达40%以上。《CMDD》收录的获基金资助的中国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特点如下:

在数量上,前10个分支领域为:数值分析(65)、系统论/控制(93)、偏微分方程(3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计算机科学(68)、常微分方程(34)、统计学(62)、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组合学(05)、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这10个分支占总体产出的60.2%。

在63个分支领域上,基金资助比例最高的前10个分支是:K-理论(19)、多复变量与解析空间(32)、质点和系统力学(70)、大范围分析/流形上的分析(58)、拓扑群/Lie群(22)、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经典热力学/热传导(80)、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系统论/控制(93)、位势论(31)。

第2篇:统计分析论文范文

>> 2008―2013年《档案法》研究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近30年我国综合档案馆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2008年~2012年河南省档案学作者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对我国档案学核心期刊电子文件保护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 2008年~2012年我国高校档案学研究生统计分析 复式教学研究: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我国档案信息服务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2002年~2011年我国“弃档”现象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 1998年-2008年我国网球硕博论文统计分析 2004―2013年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艺术体操科研论文统计分析 2005年~2015年我国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我国近年莎士比亚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2004-2008年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论文与引文统计分析 我国档案文化产业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统计分析 1985~2007年我国国际竞争力论文的统计分析 我国期印10万以上期刊的统计分析 档案法操作性相关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我国档案法规体系建设定量分析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邓涛.解读《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之一档案法规体系建设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档案,2011(8):31-32.

[5]马费成,宋恩梅.信息管理学基础[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97-98.

[6]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191-195.

第3篇:统计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变压器故障统计分析预防

当前的世界范围内,不间断的电力供应已成为工业生产、国防军事、科技发展及人民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人们对能源不间断供应的依赖性常常是直到厂房里的生产设备突然停止工作、大楼灯光突然全部熄灭、电梯被悬在楼层之间时才意识到各种断路器、布线及变压器的重要性。

变压器故障通常是伴随着电弧和放电以及剧烈燃烧而发生,随后电力设备即发生短路或其他故障,轻则可能仅仅是机器停转,照明完全熄灭,严重时会发生重大火灾乃至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因此如何确保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美国HSB公司工程部总工程师WilliamBartley先生,主要负责对大型电力设备尤其是发电机和变压器的分析和评估工作,并负责重大事故的调查、检修程序的改进及新型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自70年代以来,他负责调查了数千起变压器故障并进行了几十年的科学统计研究。

在中国高速的现代化发展中,电力工业的安全运行更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从介绍美国1988年至1997年10年间变压器故障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为国内提供参考资料及可借鉴的科学统计方法,以达到为电力部门服务的目的。

1变压器故障的统计资料

1.1各类型变压器的故障

过去10年来,HSB发生几百起变压器故障造成了数百万美金的损失。图1中列出了按变压器类型显示的变压器故障统计数。从图中的显示可以看出除1988年外,电力变压器故障始终占据主导位置。

1.2不同用户的变压器故障

变压器使用在不同的部门,故障率是不同的。为了分析变压器发生故障的危险性,可将用户划分为11个独立类型:(1)水泥与采矿业;(2)化工、石油与天然气;(3)电力部门;(4)食品加工;(5)医疗;(6)制造业;(7)冶金工业;(8)塑料;(9)印刷业;(10)商业建筑;(11)纸浆与造纸业。

按照HSB的RickJones博士风险管理的方法,将“风险”定义为发生频率与损失程度。损失程度可以被定义为年平均毛损失,而发生频率(或称为概率)则可定义为故障发生平均数除以总数。所以,对于每一个给定的独立组来说:

频率=故障数/该组中的变压器台数

(举例来说,如果每年平均有10起故障,在一个给定的独立组中有1,000个用户,在该组中任何地点故障的概率就是0.01/年。)因此,可以采用产品的故障频率与程度将变压器的风险按用户加以划分。(风险=频率×程度)。

图2中给出的是10年中10个独立组中变压器风险性的频率—程度“分布图”。每组曲线中,X轴表示频率、Y轴表示程度(或平均损失),X-Y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个风险性坐标系统。其中的斜线称为风险等价曲线(例如,对于$1,000的0.1的可能性与$10,000的0.01的可能性可认为是同等风险的)。坐标中右上角的象限是风险性最高的区域。

当考虑到频率和程度时(如图2所示),电力部门的风险是最高的,冶金工业及制造业分别列在第二和第三位。

1.3各种使用年限变压器的故障

按照变压器设计人员的说法,在“理想状况下”变压器的使用寿命可达30~40年,很明显的是在实际中并非如此。在1975年的研究中,故障时的变压器平均寿命为9.4年。在1985年的研究中,变压器平均寿命为14.9年。通常有盆形曲线显示使用初期的故障率以及位于右端的老化结果,然而故障统计数据显示变压器的使用寿命并非无法预测。图3中显示了该研究中使用寿命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来确定对变压器进行周期检查的时间和费用。

在电力工业中变压器的使用寿命应当给予特别地关注。美国在二战后经历了一个工业飞速发展的阶段,并导致了基础工业特别是电力工业大规模的发展。这些自50年代到80年代安装的设备,按其设计与运行的状况,现在大部分都已到了老化阶段。据美国商业部的数据,在1973~1974年间电力工业在新设备安装方面达到了顶峰。如今,这些设备已运行了近25年,故必须对已安装变压器的故障可能性给予特别的关注。

2变压器故障原因分析

HSB收集了有关变压器故障10年来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尽管老化趋势及使用不同,故障的基本原因仍然相同。HSB公司电气部的总工程师J.B.Swering在论文中写到:“多种因素都可能影响到绝缘材料的预期寿命,负责电气设备操作的人员应给予细致地考虑。这些因素包括:误用、振动,过高的操作温度、雷电或涌流、过负荷、对控制设备的维护不够、清洁不良、对闲置设备的维护不够、不恰当的以及误操作等。"

下表中给出了在过去几十年中HSB公司总结出的有关变压器故障的基本原因,表中列出了分别由1975、1983以及1998年的研究得出的关于故障通常的原因及其所占百分比。

2.1雷击

雷电波看来比以往的研究要少,这是因为改变了对起因的分类方法。现在,除非明确属于雷击事故,一般的冲击故障均被列为“线路涌流”。

2.2线路涌流

线路涌流(或称线路干扰)在导致变压器故障的所有因素中被列为首位。这一类中包括合闸过电压、电压峰值、线路故障/闪络以及其他输配(T&D)方面的异常现象。这类起因在变压器故障中占有显著比例的事实表明必须在冲击保护或对已有冲击保护充分性的验证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

2.3工艺/制造不良

在HSB于1998年的研究中,仅有很小比例的故障归咎于工艺或制造方面的缺陷。例如出线端松动或无支撑、垫块松动、焊接不良、铁心绝缘不良、抗短路强度不足以及油箱中留有异物。

2.4绝缘老化

在过去的10年中在造成故障的起因中,绝缘老化列在第二位。由于绝缘老化的因素,变压器的平均寿命仅有17.8年,大大低于预期为35~40年的寿命!在1983年,发生故障时变压器的平均寿命为20年。

2.5过载

这一类包括了确定是由过负荷导致的故障,仅指那些长期处于超过铭牌功率工作状态下的变压器。过负荷经常会发生在发电厂或用电部门持续缓慢提升负荷的情况下。最终造成变压器超负荷运行,过高的温度导致了绝缘的过早老化。当变压器的绝缘纸板老化后,纸强度降低。因此,外部故障的冲击力就可能导致绝缘破损,进而发生故障。

2.6受潮

受潮这一类别包括由洪水、管道渗漏、顶盖渗漏、水分沿套管或配件侵入油箱以及绝缘油中存在水分。

2.7维护不良

保养不够被列为第四位导致变压器故障的因素。这一类包括未装控制其或装的不正确、冷却剂泄漏、污垢淤积以及腐蚀。

2.8破坏及故意损坏

这一类通常确定为明显的故意破坏行为。美国在过去的10年中没有关于这方面变压器故障的报道。

2.9连接松动

连接松动也可以包括在维护不足一类中,但是有足够的数据可将其独立列出,因此与以往的研究也有所不同。这一类包括了在电气连接方面的制造工艺以及保养情况,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同性质金属之间不当的配合,尽管这种现象近几年来有所减少。另一个问题就是螺栓连接间的紧固不恰当。

3变压器维护建议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结果,用户可制订一个维护、检查和试验的计划。这样不但将显著地减少变压器故障的发生以及不可预计的电力中断,而且可大量节约经费和时间。因为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修理费用以及停工期的花费巨大,重绕线圈或重造一台大型的电力变压器更需要6到12个月的时间。因而,一个包括以下建议的良好维护制度将有助于变压器获得最大的使用寿命。

3.1安装及运行

(1)确保负荷在变压器的设计允许范围之内。在油冷变压器中需要仔细地监视顶层油温。

(2)变压器的安装地点应与其设计和建造的标准相适应。若置于户外,确定该变压器适于户外运行。

(3)保护变压器不受雷击及外部损坏危险。

3.2对油的检验

变压器油的介电强度随着其中水分的增加而急剧下降。油中万分之一的水分就可使其介电强度降低近一半。除小型配电变压器外所有变压器的油样应经常作击穿试验,以确保正确地检测水分并通过过滤将其去除。

应进行油中故障气体的分析。应用变压器油中8种故障气体在线监测仪,连续测定随着变压器中故障的发展而溶解于油中气体的含量,通过对气体类别及含量的分析则可确定故障的类型。每年都应作油的物理性能试验以确定其绝缘性能,试验包括介质的击穿强度、酸度、界面张力等等。

3.3经常维护

(1)保持瓷套管及绝缘子的清洁。

(2)在油冷却系统中,检查散热器有无渗漏、生锈、污垢淤积以及任何限制油自由流动的机械损伤。

(3)保证电气连接的紧固可靠。

(4)定期检查分接开关。并检验触头的紧固、灼伤、疤痕、转动灵活性及接触的定位。

(5)每三年应对变压器线圈、套管以及避雷器进行介损的检测。

(6)每年检验避雷器接地的可靠性。接地必须可靠,而引线应尽可能短。旱季应检测接地电阻,其值不应超过5Ω。

(7)应考虑将在线检测系统用于最关键的变压器上。目前市场上有多种在线检测系统,供应商将不同的探测器与传感器加以组装,并将其与数据采集装置相连,同时提供了通过调制解调器实现远距离通讯的功能。美国SERVERON公司的TrueGas油中8种故障气体在线监测仪就是极好的选择。此系统监测真实故障气体含量,结合“专家系统”诊断将无害情况与危险事件加以区分,保证变压器的安全运行。

第4篇:统计分析论文范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电力紧缺问题,化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矛盾,国家实施鼓励社会资金办电的政策,在发电领域引入了新的投资和经营主体,打破了传统体制下“独家办电”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开放了发电市场,使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独立电厂。但是直到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之前,由于厂网没有分开,国有电厂作为国家公用事业依托于国家电力公司管理,发电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实行“厂网分开”,在发电侧引入竞争,建立发电市场。原国家电力公司摩下的发电资产经整合进入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加上社会上原已存在的各类型独立电厂,发电侧竞争市场正在形成。由于政策的鼓励和近年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发电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04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达到44070万千瓦,2004年发电量21870亿千瓦时,居世界第二位。这些电量由发电企业销售给电网企业,再由电网企业销售给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可以说,作为一个独立的以生产电力为业务的产业,发电产业己经具备相当的产量和市场规模。作为一个产业来说,发电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1)发电产业的产品电能具有单一性、无形性、标准性,从使用功能上说是无差异的。

(2)发电产业是资金密集产业,投资巨大、回报稳定,而且建设周期长,从建设到投产,火电一般三年,水电时间更长。

(3)发电产业属于政府管制产业,发电投资和上网电价都受到政府的管制。由于发电设备使用功能具有专一性,因此,产业投资规模需要受到政府的管制,否则恶性竞争会带来整个产业的巨大损失;由于上网电价影响到整个电力产业的价格直至终端用户的电价,电力能源是国家基础能源,因此发电产业上网电价受到政府的监管。火力发电企业的上游产业主要是煤炭和运输,尤其是煤炭生产企业。燃煤发电企业生产成本中燃煤费用占50%一70%,中国煤炭消费量的50%以上是用于发电,由此可见发电企业和煤炭企业之间的紧密关系。煤炭企业谈判能力受以下因素影响和决定。

2.煤炭产业供求形势分析

2.12004年我国煤炭行业总体供求形势

煤炭供应偏紧,煤炭价格上涨。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和工业生产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拉动煤炭需求上涨,形成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2004年GDP增长9.5%,全国工业总产值完成187221亿元,同比增长31%。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4070万千瓦,同比增长12.6;发电量完成21870亿千瓦时,增长14名%,其中火电完成10873亿千瓦时,增长14.5%42tl。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以及主要煤炭高消费行业相关产品产量的高速增长,拉动国内煤炭需求全年一直保持旺盛势头。在需求强劲增长情况下,煤炭供应也实现高速增长,多项指标创历史最好纪录。全国原煤产量完成19.56亿吨,同比增加.228亿吨,增长13.2%,煤炭产业社会地位受到15年来国内外前所未有的关注。

2.2煤炭需求趋势分析

我国主要煤炭消费行业为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等四个行业,这四个行业占全国煤炭消耗的80%以上。由于主要耗煤行业的节能和技术进步,1997一2000年煤炭消费量逐年下降,2000年煤炭消费量创1994年以来历史最低。2001年开始,随着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汽车、房地产等行业快速发展,拉动了钢铁、电力、建材等主要煤炭消耗行业的需求,也间接导致了近4年煤炭消费量的快速上升。

在四个主要煤炭消耗行业中,电煤消耗增长最快。近几年来,电力行业逐步占据了煤炭消费量的主体,1999年突破50%。1980一2000年间,电煤消费量占煤炭产量的比重逐年增加,此后一直维持在高位。发电企业减少煤炭消费的主要手段是降低煤耗。通过关停高耗能的小机组,提高现有机组的运行经济性,1995年一2004年间,全国平均供电煤耗由4129k/wh下降到3799k/Wh,年均下降3.39k/wh。但是,平均煤耗下降引致的电煤节约远远不及装机容量增长带来的煤炭需求增长。从未来数年的发展趋势来看,煤炭仍是电力行业的主要能源。由于火力发电装机容量的迅速增长,2003年电煤需求量达到8.5亿吨,2004年达到.96亿吨,按照预期的电力弹性系数,未来数年内将保持每年1亿吨的增量,到2010年发电用煤量将突破15亿吨。2003年电煤的供应形势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政府通过指定性煤价、煤炭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加强对煤炭生产的平衡和调控,要求煤炭行业在“十一五”期间进行以建立大企业、大集团为目标的煤炭行业战略性大重组,建立四至五个年产1亿吨、十几个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煤矿企业。2003年全国在建大中型矿井接近200处,煤炭行业投资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几年煤炭的生产能力将有较大的提高。煤电一体化对于煤炭和发电行业来看,都是有利的。煤电一体化经营,使得煤炭和电力由一个企业管理,其中电力作为商品向外销售,煤炭除用于发电外也可作为商品销售,煤电的生产成本费用以及销售可以在企业内部平衡,统一结算,不受外部煤炭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同时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前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己经或正在进入发电产业,如神华集团、西山煤电等己经拥有容量可观的发电机组,宁夏煤业集团等煤业巨头都已开始启动发电项目:另一方面,一些大型发电企业由于饱受近一两年煤炭紧缺之苦,也在积极谋求进入煤炭产业,控制煤炭资源。例如,华能、中电投与淮南矿业集团提出共同开发淮南煤电基地,中电投与平顶山煤业集团、华电集团与宁夏煤业集团都形成了联合开发意向,鲁能在陕西开发建设煤矿与电厂,华能集团公司还以2942.3万澳元的价格收购了澳大利亚蒙托煤矿25.5%的股权,其用意是为了保证供应。煤炭价格上涨对发电行业的影响非常巨大,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本来由于发电行业市场需求扩大可以带来的利润增长。2004年电力需求增长旺盛,发电企业上网电量和主营收入均出现大幅增长,但是不少发电企业净利润反而出现了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煤炭成本上升太快。煤炭是火力发电厂最大的一项成本支出,占其运营成本的50%以上。由于电价仍由政府确定,迅速上涨的煤价令火电厂燃料成本激增,2004年许多发电企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五大发电集团己有两家出现了亏损。

第5篇:统计分析论文范文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制造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很快;在服务业,出现了许多完全基于知识的产业,如软件开发业、咨询业等。这些新兴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已经成为当前新经济的增长点,并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整个社会进步。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结构的变化,为评价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对这些“知识型”的产业进行统计,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由于知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因而注重科学技术对经济作用的统计与量化分析也已成为当前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研究与实践的新的特点和趋势。知识型产业高度依赖于科学与技术,是以知识为主要输入而形成的产出。显然,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为研究和分析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已成为科技统计的重要内容。

在此,“知识型”产业是泛指那些知识密集度比较高的产业。“知识型产业统计”是指以知识型产业为统计对象的统计。出于不同的目的,可以对不同的知识型产业进行统计,目前主要有高技术产业统计、服务业统计、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统计、知识产业统计这4类,在此,知识型产业统计是对这些不同统计的总称。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最先是从高技术产业统计开始的。起初,OECD采用美国制定的标准对成员国的高技术产业进行了统计,至1984年,以11个成员国的数据为依据制定了高技术产业的分类标准,1994年对标准进行了修定,提出了我们称之为“四分类”的标准。服务业的统计在6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的服务业R&D统计是很笼统的。由于高技术的渗透作用,导致服务业中知识型产业的出现,原有的分类和统计已不能满足需要,服务业中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已引起了注视,《弗拉斯卡蒂手册》第5版对服务业的分类进行了调整,知识型产业予以单列。知识产业的统计则打破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线,把高技术和高中技术产业与服务业中的知识型产业集中在一起进行统计和分析。ICT统计则是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信息技术与通信为研究对象。

知识型产业统计在OECD及其成员国受到重视,并被广泛采用。1999年OECD秘书处的科技工业司为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准备了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组数据》的文件,该文件就是描述OECD科学技术状况和趋势的一组指标。该《指标》共分6部分,其中有3部分都采用了来自知识型产业统计的指标。第2部分《教育、研究开发和创新的资源分布》共有9个方面指标,其中3个方面是知识型产业方向的指标,第4部分《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重要性》的5个方面的指标都与ICT统计有关,第6部分《科技产出及经济表现》有7个方面的指标,其中有2个方面来自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上述6部分共有34方面的指标,而与知识型产业有关的有10项,占30%。

二、各类知识型产业的界定

各类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主要区别是分类系统不同。

1.高技术产业

OECD所制定的高技术产业分类标准,已为部分国家所采用,我国也借用OECD的这一标准,确定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范围。关于OECD的高技术产业分类,在此只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这一分类只适用于制造业,这样就把一些属于服务业的知识型的产业如计算机软件、通信排除在高技术产业之外,因而具有局限性。

·这一分类是针对整个制造业的,共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4个产业组。在使用时,往往并不单独使用高技术产业一个类别的数据或高技术产业的某一项指标,而是把这4个类别及若干指标放在一起进行分析,以反映整个制造业产业结构也即知识密集程度的变化。

·以R&D投入强度作为判断技术密集度的唯一标准,其中既包括直接投入也包括间接投入。这些指标是:产业R&D直接支出与产值之比,产业R&D直接支出与增加值之比,R&D直接与间接支出之和与产值之比。然而,计算结果表明,考虑间接投入对分类影响不大。

·这一分类所确定的高技术产业,即使在OECD范围内,也并不都具有高的技术密集度。这种不一致性是由各国国情不同所决定的,这是按产业分类的固有缺点,难以克服。

·为克服按产业分类的不足,提出了按产品分类的方法。OECD制定的高技术产品目录主要用于外贸。

2.服务业

虽然服务业并不都是知识型产业,但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份额越来越大,至1993年这一比例在OECD国家已达到45~68%,服务业R&D支出在企业部门R&D支出中的比例在部分国家也已达到15%~20%。服务业已经开始并正在取代、在部分国家已经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已从使用技术的产业部门转变为生产技术的部门,如通信、计算机服务等。正因为如此,服务业的统计受到了重视。1993年OECD在R&D统计手册(即《弗拉斯卡蒂手册》第5版中,对科技统计中采用的企业部门的分类进行了修改,最重要的变化是服务业的分类比较详细,由原先的6类增加到11类,R&D投入强度高,即技术密集的行业予以单独分类。1997年,OECD在制定的《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修改版中,对技术创新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把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统计也扩大到服务业。

OECD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提出了一个目前在科技统计中采用的服务业的分类标准(表1)。表2是部分国家服务业R&D经费的分布情况,数据表明,服务业R&D主要分布在计算机及有关活动、通信、研究与开发、运输与仓储这4个行业。

表1服务业的范围与分类

名称ISICRev.3

批发、零售与车辆修理

饭店与餐馆

运输与仓储

通信

邮政

电信

金融媒介(包括保险业)

房地产、租赁和商业活动

计算机及有关活动

软件咨询和供应

其它计算机服务

研究与开发

其它商业活动

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活动等

50~52

55

60~63

64

641

642

65~67

70~74

72

722

72(不包括722)

73

70.+71+74

75~99

表2服务业R&D占企业部门R&D的比例

单位:%

研究与开发计算机及相关活动运输与仓储通信其它服务部门合计

挪威23.79.90.32.45.541.7

瑞士4.522.70.90.24.432.7

加拿大8.84.90.32.813.830.6

美国1.88.5——4.611.226.1

英国9.55.30.13.00.318.2

法国——2.62.7——1.46.8

意大利6.02.50.11.80.210.7

3.信息与通信技术(ICT)

信息和通信技术是知识型产业的核心,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信息和通信技术作为一个行业,不仅其产值、增加值增长很快,而且还能为企业开辟新的市场提高工作和生产的效率而提品和服务。根据国际数据协会(IDC)的定义,ICT由以下3部分组成:

·信息技术(IT)硬件:计算机系统中心处理部件,存储设备,打印机,捆绑在一起的操作系统,数据通讯设备;

·IT服务和软件:IT软件,IT服务,内部IT消耗,其中包括信息系统运行消耗、定做的软件等;

·电信:公共的和私人的网络设备,电讯服务等。

根据这一定义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OECD在技术创新调查中提出了ICT产业的界定范围(见表3)。

表3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的范围

ISICRev.3

制造业中的ICT

3000,3130,3210,3220,3230,3312,3313

服务业中的ICT

5150,6420,7123,7210,7220,7230

7240,7250,7290

4.知识产业

“知识产业”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鲁普于1958年提出来的。他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提出,知识产业是指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组织机构,而不管这种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在该书中,他首次确定了知识产业的分类。其后,不少学者都对知识产业进行了研究。由于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中的知识型产业都只是知识产业的一部分,因而知识产业的提法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对知识产业范围的界定和分类有不同的说法。按OECD的提法,知识产业是指具有较为密集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的部门,从统计的角度出发,涵盖以下范围:

·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

·制造业中的中高技术产业;

·服务业中的通信业,即ISICRev.2的72;

·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活动,即ISICRev.2的8;

·服务业中的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即ISICRev.2的9。

按上述范围,1994年,OECD全部成员国的知识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的51%,其中高技术产业占2.9%,中高技术产业占6.9%,通信业占2.8%,金融保险其它商业服务业以及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业占38.2%;1986~1994年间知识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而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9%。

三、统计内容与指标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不需专门组织实施,只要按界定的范围和分类在已有统计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汇总,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各种统计数据,具有简便、成本低、可操作等一系列优点,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主要有以下内容:

1.研究与发展(R&D)统计

知识型产业都是一些新兴的产业,往往处于学科前沿,其发展与学科研究的进展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知识型产业的R&D资源强度高、R&D活动频繁,这也是促使这些产业不断发展的先决条件。正因为如此,知识型产业的R&D统计及指标分析已经显得日益重要,大有取代原有的产业分类的发展趋势。例如OECD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产业公报中有关企业部门R&D指标内容,主要就是从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的4类(高、中高、中低、低)、服务业、ICT以及知识产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产业分类。从各个国家出版的科技指标看,把本国的优势产业与知识型产业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是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R&D统计的主要指标是R&D支出,R&D支出占增加值的份额。由这2项指标按知识型产业的分类,就可以对各种分类下的R&D资源的分布结构,各结构类别R&D经费增长率、R&D经费强度及变化进行分析和对比。

2.技术创新统计

知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最活跃,新的产品、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对这些产业技术创新的统计与分析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点,技术创新统计与分析如果不以知识型产业为研究对象也就没有生命力。例如,OECD在收集欧盟第二轮技术创新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时,就把ICT产业、服务业中的金融、通信、计算机及技术服务作为单独的类别,此外还把ICT方面的获准专利作为衡量经济竞争力的一项指标。技术创新统计还未形成统计制度,欧盟从90年代开始共进行过2次技术创新调查,目前正计划进行第3轮技术创新调查。

3.经济指标统计

主要是进行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和进出口产值统计。这些指标分别从总量与结构上反映了知识型产业的产出与进出口状况。其中,在产出分析中,各类知识型产业产值、增加值占GDP或总增加值的份额,在进出口分析中服务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量的比重,制造业进出口中按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产业的分布等指标常常被采用。

知识型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作为产业,为社会提品和服务。这种贡献和作用可以直接从产值或增加值占GDP或总增加值的份额来表示。

·为产业部门提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作为资产投入可以使其他产业部门形成产出。

对产值、增加值以及进出口的分析体现了上述第一种贡献。对知识型产业作为资产投入对经济的贡献,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例如,有人曾研究过,ICT作为产业部门其产值占GDP的份额在OECD各成员国约在2.5%~4.5%,ICT作为资产投入对各成员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约是0.13%~0.35%。

四、结论与建议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发展很快,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发展高技术是我国的国策,建立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知识型产业统计势在必行。

1.确定既与国家接轨,可以国际对比又符合我国国情的以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的分类标准

为此,除了要对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型产业进行界定外,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建立我国行业分类与《弗拉斯卡蒂手册》中企业部门分类的对应关系。

2.完善我国的R&D统计

R&D统计是知识型产业统计的基础,完善我国R&D统计是搞好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保证。

第6篇:统计分析论文范文

1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对统计分析工作的影响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工作覆盖面极广,受众人群极多,牵扯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在征缴环节上必须慎之又慎,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基金征缴的影响因素包括缴费费率、缴费客户的年龄和性别等。另外,目前社会上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企业人员以个人的身份参保,这样对就业形势的判断造成影响,对基金稳定程度的反映也存在偏差。在现行的养老保险缴费制度下,企业职工个人参保缴费费率与个人参保缴费费率施行分轨制,执行不一样的标准。但是无论哪种标准,当达到规定年限,即缴费满十五年年限时,都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由于企业职工个人参保缴费费率对于企业自身不利,诱发部分企业强迫职工以个人参保的方式,逃避支付责任,引发乱象。这就是养老保险基金未进行细化对基金来源稳定性的影响,也使得基金征缴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造成利益分配不均衡。这一利益分配因素与职工面对企业弱势地位的情况,都会对基金征缴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现行职工保险基金业务运行的统计工作中并没有有效的统计执行两种标准的缴费人数,无法在一个报告窗口期内仅仅凭借征缴总数得到两套标准的均值缴费基数。因此,细化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对统计分析具有积极作用,也就是说如果在统计的过程中就分别统计以企业在职职工身份和社会个人身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人数,就能够简单的倒推出两套标准的均值缴费基数,并衍生出第二套验明真伪和数据是否造假的判断依据。而关于缴费年龄的影响和细化则变得十分简单,报告期缴纳保险的年龄较低,则说明缴费年限较长,反之则较短。基于此,细化职工保险的途径表现为对职工年龄进行统计,要求参保人员缴费满十五年的,可以按月领取工资,控制个人缴费下降问题。

2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待遇享受对统计分析工作的影响

待遇享受安排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制度的运行,影响统计分析工作的准确性。其影响因素同样包括参保人员的性别、年龄及身体健康情况。具体表现为:如果在一个报告窗口期间内,待遇享受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偏低,那么在接下来的一个时间段内,基金支付时间会拉长,基金支付的长期压力会显著提升;如果在一个报告窗口期间内,待遇享受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偏高,那么在接下来的一个时间段内,基金支付时间会缩短,基金支付的长期压力会下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养老标准与医疗保障水准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也使得基金支付的长期压力不断加大。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延长,健康状况的不同对参保统计具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增大基金支付的压力。由于男女退休年龄不同,因此在职工年龄统计中,已故男女比例对职工保险支付具有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要求养老金的征收水准无法做出一刀切式的政策安排,而对报告窗口期间享受待遇人员的平均年龄和年龄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提前掌握人群年龄组成结构信息,以便温和地施行“短、小、平”的调整政策,减缓长期压力。此外,女性平均寿命高于男性的现实情况也表明在付出相同代价下,女性比男性享受更多的待遇,女性的平均支付时限高于男性,女性群体给养老基金带来了更大的长期支付压力。由此观之,享受待遇人员的健康状况是影响养老金制度的重要因素。但是,现行职工保险基金业务运行的统计工作中并没有加入对缴费人员的年龄结构的统计要求,对于当前数据库内缴费人员的以身份证为依据的实时查询体系也未建立,只是对参加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做基本信息采录,只是对参加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做应缴额与实缴额的采录。接下来的工作中,应该细化待遇方面的养老保险统计分析工作,从而获得更为准确的样本资料,实现决策的有效性。

3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自身结余对统计分析工作的影响

基金自身结余是一个考验决策者洞察力与长期决策力的任务,其重要性决定了这一任务的解决不能出现大的纰漏,否则影响国计民生,但是其艰难性又决定了这一任务的解决需要高深的智慧与对未来国家经济走势的把握力。基金自身结余问题的关键点在一个“量”字。如果结余过多,会承担过多由于未来通货膨胀、战争等不确定因素导致的货币贬值风险;如果结余过少,在面临长期或短期的养老金支付压力时无法充足兑现有关资金,引发动荡。结余资金是“承担风险的水库”,没有这一“水库”的保障,每逢“大干大旱”就有可能“断流缺粮”;但是“水库”的水位太高,面积太大,面对“炎热的日头”可能不消几年水就大量损耗了。另外,基金是否能够增值对保险制度的运行具有一定的影响,基金结余多少,增值方式以及增值空间是保险业的重要内容,目前保险业务细化并没有提到这一问题,因此如何降低各个因素对制度运行的影响,是我国保险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对于结余资金的统计出现了很多缺乏约束力的空白,诸如基金结余与滚存账目、基金保值增值方式、结余占比等应该接受披露与详细统计分析的部分都没有硬性要求。在未来时间段内,强化这一部分的统计与分析,利用统计工作的正收益提升结余工作的可预见性和可掌控性,提高结余基金的增值率,使基金结余能够更好地实现其职能。

4总结

第7篇:统计分析论文范文

1.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就业率提高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迅速扩大,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日前公布的数据,截至到2005年,我国共有高职院校1091所,高职院校在校生849万,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54%。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总数已经超过了本科在校生,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大群体,截止至2006年9月,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00万人,其中半数生源为高职毕业生。

天津是全国高职教育的发源地,是教育部认定的高职教育改革试验区。自1999年至今,天津高职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市高等职业学院达到27所,高职高专在校生超过10万人。2005年全市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中,本科生达到3.4万人,高职毕业生更高达3.5万人。在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9个,市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0个。天津职业大学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高职院校,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高级护理专业为国家级精品专业,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基地为国家级实践基地,还建立了由6所基地校组成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天津市高职毕业生毕业率显著提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高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61%,天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2004至2006年分别为86.77%、88.03%和86.59%,全市200万产业大军中的40%是来自职业学校的学生。

2.专业技能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核心因素

根据2004年对全国337所高职高专院校共计110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结果,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制造类的平均就业率维持较高的就业水平,其中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则分别保持100%、99%和97.7%的高就业率,“重技能,轻学历”成为高职就业的基本理念。

“双证书”教育是高职院校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在天津市被调查的110个专业中,实施“双证书”制度的专业覆盖率为70%左右,就业率排名前10位的专业几乎全部实施了“双证书”制度。

3.就业渠道和方向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多元化的经济格局业已形成,新的经济格局对传统的就业去向和渠道提出新的要求。根据资料统计,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城镇就业总规模的75%左右。由于择业意识、社会舆论、用工制度、待遇保障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到中小企业、基层单位、西部地区就业一直是个难题。随着我国经济布局的转移、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用工制度的日趋完善,毕业生的去向逐渐拓宽。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从2004年天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走向看,大多数毕业生走向了三资企业、中小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如天津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到国有大型企业就业的仅为10.7%,而到三资、民营企业就业的却高达86.1%。天津职业大学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达50%,而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只有15%。天津滨海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中,仅三资企业就达38个,而国有企业仅有20个。高职教育合理的市场定位,客观反映了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速了毕业生人力资本的社会回报,缓解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就业流向分布不均衡的矛盾。

高职高专毕业生走进用人单位的渠道也逐渐拓宽,除传统的人才市场外,通过日趋完善的订单培养、校园招聘、专业招聘、网络招聘等多种需直接见面的方式大大缓解了高职就业的压力。

4.高职人才需求持续升温

2005年天津职场高职毕业生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对一线的操作人员和懂操作的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很大。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态势和天津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天津市一般技术工人的需求可达1159878人,年均增长率为0.02%;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将达到321865人,年均增长率则高达9%。未来几年内天津市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将大大高于一般工种,这为培养高职技工的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天津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分析

1.高职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分析

自2003年迎来全国高校扩招后的首个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后,高校毕业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接近50%。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至280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16万人,本科毕业生124万人,高职高专毕业生140万人,与2003年相比,毕业生总数增加68万人,增长32%,其中,研究生增加4万人,增长33%;本科生增加32万人,增长35%;专科生增加32万人,增长30%。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攀新高达到338万。从2003年至2005年,高校毕业生总数三年间增长了60%以上,其中,高职毕业生的增长速度为80%,增幅最为显著。

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重地,整体的教育水平也有了飞速的提升。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一环的高职教育,无论是在教育水平,还是在就业质量上都有着显著的提高。天津市高职教育及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其中,高职毕业生总数,从2002年的0.95万人,增加为2006年的4.33万人,4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6.1%,而反映着教育质量的高职就业率也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2007年初步统计的数据,全市高校毕业生的总数为10.43万人,高职毕业生为4.8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4%。

表1天津市教育及相关数据

时间20022003200420052006

GDP(亿元)2051.762578.033110.973697.624337.73

毕业生总数(万人)2.624.15.176.928.20

高职毕业人数(万人)0.951.962.483.344.33

高职就业率84.67%85.05%86.77%88.03%86.59%

资料来源于天津市统计年鉴及天津北方教育网

2.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相关与回归分析

高职教育的任务应定位于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各类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的发展与各类经济指标有着重要的关系。根据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计算GDP(天津市国内生产总值)、GST(高校毕业生总数)、PGST(高职毕业生总数)、PER(高职就业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利用SAS统计分析软件的分析结果如表2、表3所示。

GDP(天津市国内生产总值)、GST(高校毕业生总数)、PGST(高职毕业生总数)三者之间保持着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均达到99%以上,达到高度正相关的水平,且其P检验值均小于0.01,拒绝其相关系数与0无差异的假设,即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是显著的。PER(高职就业率)与其余三者的相关系数R处于75%左右,属于基本相关的水平,且其P检验值均超过0.01的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1以上,因此无法确认其对应的相关系数是显著的,即PER(高职就业率)与其余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弱。究其原因主要包含两个,一是高职就业率自形成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与其他三个指标的快速增长不相匹配;二是高职就业率在近年的确没有明显的提高,表明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与社会的现实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表2CorrelationMatyix

GDPGSTPGSTPER

GDP1.00000.99800.99660.7670

GST0.9981.00000.99660.7830

PGST0.99660.99661.00000.7377

PER0.76700.78300.73771.0000

表3P-ValuesoftheCorrelations

GDPGSTPGSTPER

GDP00.00010.00020.1302

GST0.000100.00020.1173

PGST0.00020.000200.1547

PER0.13020.11730.15470

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也形成了对应的人才需求,最小平方法拟合PGST与GDP的直线回归模型,及相关的图形如图1所示。

PGST=-1.9017+0.0014GDP

图1高职毕业生总数与天津国内生产总值拟合直线模型

拟合模型的MeanSquare(均方差)为0.0149,R-Square(可决系数)为0.9933,AdjR-Square(调整后可决系数)为0.9911,即PGST的变动有99.11%可由GDP解释,说明GDP对PGST的影响非常重要。模型显著性检验Prob=0.002,即模型整体是显著的。在模型的参数检验中,GDP(自变量)参数的检验值T=21.0780,Prob=0.0002,Intercept(截距)参数的检验值T=-8.6064,Prob=0.0033,即拒绝模型参数为0的原假设,说明模型整体及相应参数均是显著的。

3.性别与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

在高校毕业生中一直存在着男生比女生好找工作的现象,这种“性别歧视”在高职毕业生中也广为流传,为了验证这个规律,现随机抽取天津职业大学作为典型单位,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天津职业大学是天津职业院校中的龙头院校,是全国最早进行高职教育的院校之一,其整体的毕业生水平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03年毕业生总数为1461人,2004年毕业生总数为1578人,2005年毕业生总数为2532人,2006年毕业生总数为3548人,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6%,最近5年的就业率分别为87.4%,98.04%,98.93%,97.98%,96%。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状况如表4所示:

表4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状况

男生女生合计

就业122315092732

未就业281846

合计125115272778

根据上述列联表数据,对性别与就业与否进行独立性检验,假定性别与就业相互独立,计算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的期望值数据eij,如表5所示。

表5天津市2006年本市生源的性别与就业期望值

男生女生合计

就业1230.291501.712732

未就业20.7125.2946

合计125115272778

卡方统计量Χ2=ΣΣ[(fij-eij)2/eij]=4.745,当显著性水平α=0.01,自由度为1时,临界值Χ2a=6.635,Χ2<Χ2a,因此不能拒绝学生性别与就业与否是独立的原假设,即毕业生性别与就业与否相互影响是不显著的。

参考文献:

[1]张磊,李四化,郑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j].上海:复旦学报,2004:

[2]王桂松,陈敏,陈立萍.线性统计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4]黄唏建,熊丙奇,翁铁慧.步人大学——学习、生活、就业指导[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5]洪楠,侯军.SASforWindows统计分析系统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6]天津市统计年鉴.天津:天津市统计局,2006.

第8篇:统计分析论文范文

[摘要]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信息源,统计了广西各高校图书馆发表的论文3 197篇,确定≥5被引频次的高被引论文

>> 职业技术教育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统计与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统计与分析 中国法学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统计与分析 新世纪10年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高被引论文述要 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的统计分析 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研究论文统计与分析 图书馆利用统计与分析 广西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网上调查与分析 广西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调查与分析 广西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整合研究 高校图书馆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计量分析 基于调查统计的广西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现状分析与研究 图书馆信息能力研究引论 基于数据统计的高校图书馆零借阅率分析与启示 编辑学高被引论文陕西作者群载文情况分析 基于民族声乐的高被引论文学术影响力分析 基于网络计量学的《电化教育研究》高被引论文分析 档案学高被引论文引用情感类型分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2012年高被引论文分析 1993―2014年《应用生态学报》十大高被引论文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检索项为“作者单位”,以广西各高校图书馆名称作为检索词,包括21所本科院校、40所高职高专、8所独立院校、4所分校办学点。为了使统计数据更加准确全面,各高校图书馆的检索数据包括其更名前的数据,如: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包括广西民族学院图书馆的检索数据,玉林师院图书馆的数据包括玉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玉林师专图书馆的统计数据等。另外,两名以上不同广西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合作完成的论文只统计1次,算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检索时间为2012年7月12―14日。

(2)高被引论文的确定。本文借鉴确定核心作者的方法,运用普赖斯定律(N =0.749×nmax)确定高被引论文。公式中,N为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的最小值,nmax为被引频次最高论文的被引频次[3]。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为广西民族学院图书馆(现为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龚月新的《论高校图书馆的和谐管理》,被引48次,即nmax=48,那么N=5.189≈5。因此,确定被引频次≥5的论文为高被引论文。

(3)统计指标选择。本文选用的统计分析指标主要包括高被引论文的期刊分布、年代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和主题分布等。

(4 )统计方法。检索的论文按被引频次由高到低降序排列,每页显示50条,逐页复制到Excel工作表,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计算与分析。

第9篇:统计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十一五 科技论文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238-02

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和学术研究的载体,是反映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它的发表情况是评估、衡量学术机构及个人学术水平、科研实力的重要尺度。该文对“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本部各单位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定量研究、统计分析,提供各项指标的统计学数据和测评结果,为系统地了解我院科研论文产出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

该文数据来源于院年终考核(2006-2010年)统计中的期刊论文数据,论文仅统计以本院为第一作者(或第一通讯作者)单位的论文,内容相近的论文仅取其高影响因子统计一次;简报和通讯类文章不做统计,综述类文章刊物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当年度公布的《江苏农业学报》影响因子的,则列入统计。

根据统计需求,所有期刊论文划分为。普通期刊论文、学报级期刊论文、科学引文或工程索引论文(简称SCI、EI收录论文)3个类别。

2 论文统计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院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研究论文2658篇(以我院为第一作者单位或第一通讯作者单位),下文将分别从年度论文总数、论文分布、学报级论文、SCI和EI论文等方面进行统计,并逐一进行分析评价。

2.1 论文总数

科技论文作为科研活动的一项产品,也是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量的多少反映了科研成果的最基本情况,反应了科技活动的活跃度情况。表1为我院“十一五”期间逐年分布情况。可以看到,从2006年的547篇,到2010年的538篇,我院“十一五”期间每年总数基本保持稳定,年均发表530篇以上。

2.2 论文分布

将国药中心发表的文章统计在兽医所文章内,那么院部各单位“十一五”期间发文量统计见表2。可以看到,院部13个研究所中,经信所与原子能所发文较少,只占到院部总发文量的3%和2.7%。由于经信所多是软科学类研究,提供科技查新及图书馆服务,课题较少;而原子能所与企业结合,由于改革等各种原因,课题组变化多,故而影响了科技论文的发表。如果将院部总发文量绝对平均,每个研究所发文应占总发文量的7.7%,那么,畜牧、经作、生技、园艺所发表文章分别占院部总发文量的6.6%、7.1%、7.2%和7.5%,与平均数还略有差距。

2.3 学报级论文

近几十年来,我国一直把代表该学科现有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核心期刊”作为学术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我院科技人员发表的论文,大都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科技人员对论文是否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看得很轻,取而代之的是是否发表在学报级期刊上。因为核心期刊中的学报级期刊,代表了该领域期刊的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具有更高的学术影响力。表3列出了我院“十一五”期间发表的学报级论文数量及占当年论文总数的比例。

可以看到,在每年总数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我院学报级数量逐年上升,在当年总数中的比例更是节节攀高,由2006年的31.3%上升到2010年的51.7%,占到发文总量的一半以上,说明我院科技论文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质量得到很大提升,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院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科研成绩质量更优。

2.4 SCI、EI论文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缩写,EI是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的缩写,它们既是文献检索工具,又是科研评价的依据。在SCI、EI期刊上,是展示研究成果与研究能力,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近年来,SCI、EI在中国科研状况评价中的地位变得愈来愈重要,在当前中国科研环境下,利用SCI、EI进行科研工作的成果评价,对于促进本单位的国际影响力具有很大的现实必要性。

如表4所示,列出了我院近五年来在SCI、EI收录期刊发表文章的情况。从“十一五”初期的不足10篇到“十一五”末的30篇以上,占当年文章总数的比例也从1.5%上升到近6%,取得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院SCI、EI论文的年发表量是否还有提升空间呢?

表5列出了这五年SCI、EI论文的单位分布情况,可以看到,食检所五年发表38篇,承担了全院SCI、EI论文的32.5%;其次,作为一个新成立的研究所,加工所也产出15篇,承担了全院的12.8%;另外,生技所尽管总数不多,但SCI、EI论文却有13篇,占全院总数的11.1%,说明该所重视论文质量的管理理念。仅是这三个研究所合计,就占了全院SCI、EI论文总数的一半还多(56.4%),未来其余各所加强这方面产出,相信我院SCI、EI论文的数量定会连创新高。

3 结论与启示

综合统计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我院科技论文在保持发表总数较高的同时,论文质量层次有很大提高,学报级论文、SCI、EI论文的数量增长速度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这与我院近年来科研队伍及科研水平不断发展,科技竞争力及学术影响力在逐渐扩大,与我院科研政策导向是密不可分的。但同时也应看到,论文总数增长持续缓慢,各研究所之间发展不平衡,高质量论文数量还可进一步提高。因此,为了提高科研水平,扩大论文影响力,需要增加论文数量,提高论文质量,尤其要在科研课题的原创性、前沿性上下功夫,使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学界同行的关注。

(1)论文数量稳定中上升。学科的发展、课题的不断增加,势必会带来论文数量的不断上升。但同时应看到,我院的科研定位是为本地农业服务、为江苏省地方经济服务,我们的主要目的在应用,不会投入过大精力在论文产出中,这使得我院的论文数量不会盲目增加,必然在稳定中上升。

(2)努力提高论文质量。在我国现行科研机制下,争取重大基础性课题的申报,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论文,同时,高水平论文在重大成果的培育中也起着基础性作用,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要努力提高论文质量。

(3)各单位论文分类考核管理。我院各研究所规模、定位、学科类型、承担基础性课题情况等都存在较大差异,“一刀切”的论文考核管理模式与之不相适应,为了公平公正、更大程度的调动各单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必要对论文指标进行分类考核,进一步挖掘我院论文产出潜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