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赞美教师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鼓励;赞美;兴趣;想象力
作文体现的是语文的基本功,是衡量学生语文技能的重要标志。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从提高小学生对写作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写作的兴趣,学生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锻炼,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用鼓励和赞美提高学生的兴趣
写作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久的锻炼才能养成。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很难做到持之以恒,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容易打退堂鼓,而教师的鼓励和赞美,恰恰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孩子的要求是很低的,能得到大人的认可与赞美,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所以,在写作这方面,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赞美语言,每逢遇到佳句美词,定要真诚地赞美和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二、注重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写作最重要的是素材,而生活又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好的文学作品大都源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生活素材的能力,只有从真实的生活中提炼出素材,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要培养学生搜集生活素材的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小学生对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我们正可以利用这一点,让他们对好奇的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并把自己所观察到的写下来。例如,春天来了,植物都有哪些变化,动物都有什么动静;下雨了,天上是什么情况,地上是什么情况;吃饭了,饭桌上都有什么饭菜,谁在厨房里忙碌。通过这样的联系,学生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生活素材,写作时也可以得心应手,不会再畏惧写作。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习作中要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到高年级能写“想象作文”。平时,教师就必须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倘若忽略了这一点,就写不出真正有童趣的作文了。那么,如何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时时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主要的方法有:
1.通过续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续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开个头,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春天来了……,学生会想象出春天来了是什么样子的,树绿了,花开了,河水解冻了,万物都开始复苏了。二是通过对课文进行续写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学习了《小马过河》《坐井观天》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对结尾进行续写等。
2.改写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学习完古诗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想象,描绘出古诗中的优美意境。通过这种方式,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是加深学生对诗词理解的有效办法。如在教学《暮江吟》后,首先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在夕阳的映照下,江面上都有什么样美丽的景色,然后让他们把美景描绘出来。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3.结合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儿童都喜欢幻想,童话故事、科幻故事都会让他们浮想联翩。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经常给他们讲一些故事,然后让他们从故事中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提高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提高学生对写作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古诗课堂 美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142-02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存在简单化的现象较为严重,突出表现在背诵为主。因此,改善目前我国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渗透美育教育值得探讨。古诗词的美育具有增进人与人交流、加深对古诗词理解的社会。只有通过美育的不断研究,在美育过程中不断唤醒学生对美的不断追求,才能促进审美与文化和谐发展和全面渗透。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弊端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小学语文教师一般会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经常会比较注重对古诗词词句解释、知识考点进行着重讲解,对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美学思想往往是教师的一两句话而“一笔带过”,忽视学生为主体的审美观的培养。
此外,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忽略古诗词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的确立,就是在备课中确定了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也偏重于对古诗词中的字词句的正确理解、书写和释义,对古诗词中的重点语法和修辞知识要求能熟练掌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美,置之不顾,难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对古诗词的情愫的共鸣,更不利于学生的美的意识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成为古诗词教学的严重的缺口。
二、古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几个主要途径
1.树立学生为主体的审美观。目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美育”教育严重缺失,对于故事中“美”几乎不去挖掘和渗透,即使教师注意到了这方面的美育教育,也是教师对古诗词的美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如苏教版四年级的《望洞庭》的教学,多数老师会以“这首诗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描绘,细腻、具体勾画出洞庭湖的秋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如此的“寥寥数笔”的点拨,学生只是“仓储”了老师的观点,适合考试,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诗人的想象是如何丰富、为什么说描写细腻、具体,对洞庭湖的喜爱、赞美之情又源于哪儿等,教师如果不引导学生具体感悟,这样的“给予”除了应付考试,意义不大。
在进行美育教学研究活动时,对古诗词的讲解一定要直观形象,通过详细、具体的描述古诗词中美丽的场景。如《望洞庭》的教学时,首先用多媒体呈现洞庭湖的整体概貌,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短片,初步感知洞庭之美。再呈现洞庭秋月的画面,让学生感知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水融之美。
2.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特点是韵律感很强,诗人在写作过程中依据“平仄、对称、押韵”等规则,平仄、对称、押韵等都需要学生反复诵读和吟诵而自主感悟。古诗的动听、委婉、流畅、和谐等,需要被读者恰当地朗读才能真切感知其中的语言美与韵律美。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古诗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古诗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参与古诗朗读活动,从而体会出蕴含在诗句中的韵律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确保学生对诗文意思有一定了解之后,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感知诗文语言。只要学生发现古诗中的押韵点具平仄交错点,朗读起来就会更加上口,并且易于理解与背诵,并且可明显感觉到诗文的语言美。
诗词的意境美,更需要反复诵读而感悟。教师通过学生对文章诵读和吟咏,直观的感受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看待文章的情绪,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独自咀嚼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滋味和理解文字中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并体会诗词中的审美意境。
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诗词的美。古诗词的美,教师的“给与”取代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由于诗词本身语言就经过作者的高度浓缩,学生只能从有限的词句当中去联想、想象和补充作者所想要表达的高阔深远的意境。教师应设计一定的情景和问题,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思考和感悟诗人所表达的人生感悟和是思考。如《回乡偶书》这一首诗,借助简练的语言,把一个远离家乡多年的游子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应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游子想象的句子,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绘画的形式将古诗中塑造的“鬓毛衰”人物形象,与“少小离家”对应,从而更彰显作者离家时间之久。
4.运用视听,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将古诗文中蕴含的意境美的具体内容直白地以文字形式传递给学生的传统方式,采用视听联动,辅助学生自主感知与欣赏诗词的意境美。如《望洞庭》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优美的风景诗,教学时,教师不妨播放一首与诗文意思比较应景的音乐,并播放洞庭山相关图片,从而使得学生脑海中呈现出天水一色、造型精致、淡雅和谐的洞庭山景色,最终体会到缥缈、空灵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罗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之美育性[J].教师,2013,(33).
一.抓住诗眼——感悟情
《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 教学中,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师抓住“密密缝”这个重点词,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牵挂,同时教师结合讲解当地的风俗——密密缝可以保佑远行的人平安早回,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有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意恐迟迟归”,让学生体会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几乎每位教师都引导学生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蕴含的比喻意,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博大,做儿女的无法报答,从而体会出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对母爱的由衷的赞美。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母爱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渲染情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仅仅通过理解重点诗句,还不能真入进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学时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结合写作背景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孟郊一生颠沛流离,他每一次外出求学、应举和漫游时,母亲总是遵照当地的习俗细针密线地缝,盼望远行的儿子早早平安归来。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激荡着孟郊的心。正是在母亲的鼓励、劝慰之中,孟郊第三次应考,终于考中进士,并得到了一个县尉的官职,有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诗人就任后,立即接来老母亲奉养。可是他觉得,母亲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是无法报答的。因此,他深情地写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密密缝”所蕴含的感情时,出示了《游子慈母长相忆》,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图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的情境,教学时,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们母子二人此时此刻的所言所思所为,有的教师还满含深情地在优美的音乐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用心体会,明白这件衣裳是用母爱编织的,这是一件爱的衣裳,她的每一针每一线,缝进了多少牵挂与嘱托,关心与担忧,它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呀。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鼓励与帮助,从内心深处呼唤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有的教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情真意切;有的教师甚至把对母亲的感激也写成了诗,读给学生听……使学生与古诗产生共鸣,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体会到无论我们多大,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走不出母亲关怀的目光,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三.反复吟咏——体味情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
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对古诗的诵读: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细读时读出诗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味;品读时读出诗的意境,读出诗的情感。个人读、师生合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诗我两忘,达到情景交融、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倾诉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情感
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力求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走入诗中的世界,领略古诗深邃的意境,更让他们的个性和思维飞扬在古诗情韵中。
一、以画配诗,情随画韵
低年级学生好动爱说,富有想象力。而古诗词语言凝练,感情丰富,在古诗教学中让他们展开联想,并用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赞美柳树,赞美春天的名诗。在学生已背诵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想象古诗中柳树美在哪儿,你想对柳树说点什么?你们这么喜欢柳树,就用彩笔把它画下来好吗?孩子们的画色彩鲜艳,语言感情真挚,与大柳树对话,与春天细语,诗中隐含的诗意,变作生动形象的图画,使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
二、类比感悟,彰显诗情
在教学杨万里的《小池》时,我用课件介绍了他的另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诗人两首诗都写到了荷花。《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而《晓》中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屏幕上出现两幅画面后,我提问:你喜欢哪种荷花?两首诗中的荷花各表现怎样的春天?学生在屏幕上看到不时变换着的两种画面,纷纷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理解了诗人对春天的不同感悟。
三、即兴表演,入境体验
古诗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愿望,精心设计发散点和训练点,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帮助他们进入诗境。
《所见》一诗浅显易懂。学生最喜欢的是小牧童驻足而立,待机捕蝉时栩栩如生、富有灵气的形象,易引起共鸣。而诗句却在此戛然而止。“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吟诵此句时加上表情动作。学生做出跳下牛背、紧闭双唇、大瞪双眼,两手欲扑的样子,跳、扑、捕等动作,着实令人忍俊不禁。入境体验更让学生热爱内涵丰富的古诗词。
一、了解背景,初步朗读,体会诗意
诗歌是诗人借助语言文字表达自己观点,抒发自己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这就决定了诗歌和诗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人生紧密相关,而这也是我们学习诗歌,了解诗人情感、观点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古诗的创作背景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没有丰富的积累,加之认知上以直观为主,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还需借助多媒体、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
首先,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以《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先以幻灯片呈现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引出作者,幻灯呈现作者头像设问“这是谁?”,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简单说说对李白的了解,然后教师配图解说李白经过安史之乱后从安徽的宣城来到庐山,初游庐山被庐山的美景吸引,于是引笔高歌写下了此诗以表现庐山的雄伟奇丽,气象万千,从而抒发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学生在观察图片中感受庐山之壮丽,了解了作者的基本经历,朗读过程中才能体会诗人的情感。
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如在《春夜喜雨》的教学中教师以云南大旱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杜甫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时对春雨的渴望和喜爱之情,理解古诗的内涵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字斟句酌,逐句辨析,理解内涵
了解古诗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朗读,朗读后理解,这是学习古诗的不二法门。在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思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结合古诗中的重点词汇把握诗歌的内涵。
首先,逐字逐句分析,整体把握古诗的意思。小学生在学习古诗中因古诗和现代汉语的差异,很多时候容易出现不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从而导致“望文生义”的现象,对古诗理解也就“相去甚远”了。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分析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是学习古诗的基础。如《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湖光指湖面的光芒,两则指湖光和秋月,而和是和谐,即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整句诗意为“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美好”,从而理解秋夜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澄澈空明的特点。
其次,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汇理解。如《绝句》(杜甫)中“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泊”字写出了诗人漂泊不定的人生,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在对重点词汇的理解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予以点拨。
三、发挥想象,体会感情,熟读成诵
古诗往往意境深远,而对意境的理解又需深入体验。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加入自己的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诗歌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朗读,熟读成诵。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理解为例,如果学生对荷花没有直观的感受就无法理解“接天莲叶”的壮阔,于是,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呈现壮阔的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后自我体会,然后结合“碧”和“红”这两个颜色词体会景色的绚烂多姿,从而体会作者对西湖美丽景色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和大家分享相关的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案例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 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望洞庭》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看到 联想 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
教学反思:
一、丰富课堂,展现古诗生动形象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学科后,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生动、形象、开放、丰富。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巧妙地将课堂开放到大自然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在不知不觉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热情。采用多媒体展示古诗意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感官地参与学习,降低了教学字词句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古诗、读古诗的热情。
例如,我在教《咏柳》一课中先使用课件展现春天的各种画面。小朋友们露出了对美丽春景的惊叹之声。教师适时引导小朋友用多种方式来赞美春天,一时间学生的有关知识全被唤起,赞美春天的儿歌、童谣、古诗从他们稚嫩甜美的语调中涓涓流淌。教师适时把握时机,从春天里飘舞的柳树自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咏柳”。有了信息技术支撑的导入,成功地引导学生从直观的、有趣的话题开始,进入了文本的学习。
教学中,我还立足对教材中人文因素即文本情趣的深度挖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的教学艺术流程中充分展现古诗教学的人文趣味和文化精神,使学生在人文的教学过程中理解与体验、感悟与思考。指导学生欣赏课件中的彩图,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进行朗读;再通过教师动情地描绘诗意,借助语言文字体会意境美;第三步播放课件画面,创造一个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动情朗读;最后入境美读,自然熟读成诵,学生在美读中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开放课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西方有句谚语:“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很多学生坐在教室里,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却不等于他们都能主动学习,愿意积极地汲取知识。而现代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能激发学生探究新事物、发现新问题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产生新思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学习情趣、探究兴趣,对学习原先根本读不懂的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投入更高的热情。
课堂上,我在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将设计精美且易于操作的课件呈现给学生。学生立即被“画面”所吸引,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他们好奇地发现了怎样认识生字朋友、怎样去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欣赏古诗朗读、怎样评价自己和小伙伴的学习情况、可以怎样配乐背诵……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在学习和探究中有了许多的创新和发现。教学中可以发挥互动优势,让学生自己管理学习任务。即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学习什么,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学生戴上耳机,独立自主地选学电脑中提供的多首古诗。在这几首古诗中,除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绘制了文本的精美动画彩图,还在古诗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设计了几个图标,用来辅助学生“欣赏古诗诵读”、“听古诗的意思”、“朗读背诵”、“小组互评”等,再配以悠扬的古典音乐,使原本枯燥的古诗学习入情入境,情趣相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认知情况自主选择相关类型的古诗,用图标决定自己喜欢的古诗拓展阅读,使古诗学习完全在一种尊重个体、尊重需要的氛围中快乐地进行。像这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方式更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发展,尊重每个学习主体,更有利于达到因材施教。在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借助多元的评价方法,着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我利用电脑中的图文和声音向学生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帮助识字的方法,更符合低年级小朋友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克服了在生字面前的畏难情绪,识字读诗变得趣味无穷。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遵循其认知规律,综合了多媒体形、声、色并茂的特点,使学生对枯燥的识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 诵读教学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42
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阅读是开展语文课程改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古诗文特有的韵味、情味、意味、个味决定了最适合开展古诗文教学的方法是诵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古诗文更加深层次的精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目标
科学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小学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根据课程安排制定学期总目标以及分阶段目标,还要制定课堂上具体实施的目标。就小学古诗词的学习来讲,进行诵读教学主要希望达成三个目标。首先,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诵读、自主感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提高学生古诗文诵读的技巧。古诗文中往往饱含深厚的情感,为了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并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学生需要掌握充分的古诗文阅读技巧,包括如何诵读的语调、诵读的速度、诵读的停顿等等。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文字灵敏的感觉,语感的获得来源于对古诗文大量诵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领会到语言表达的妙处,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丰富的词语和局势,为今后的写作提供帮助。
二、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内容
中国古典诗词浩如星海,如何从庞大的素材库中选择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篇章,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讲,诵读教学选择的古诗文的来源有两个途径。首先来源于课本,课本中的古诗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挑选的,符合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是课本中古诗文的数量十分有限,从量的角度来看不符合学生诵读的要求,因此在学习课文古诗文之余,教师还要自选一部分诵读内容,为了不使这部分增加的诵读内容成为学生的负担,古诗文的难度应该根据每个年级的教学目标来制定,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古诗文诵读是提高古诗文理解能力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没有认识到诵读教学的作用,也有一部分教师尽管在课堂上重视了诵读教学的地位,但是往往采用老一套的诵读方式,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脱节,没有发挥诵读教学的作用。因此需要对诵读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科学探讨。
1.以教师诵读带动学生诵读。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诵读的过程更像是模仿诵读的过程,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诵读环境,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具备较高的诵读水平。如果教师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字正腔圆、和谐悦耳,那么学生也就会不自觉的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作品中来。因此,教师在诵读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带着他们一起诵读古诗文,这样能够消除生僻字的干扰,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使用泛读代替领读,使学生整体把握诗文整篇的情感和节奏。领读和泛读的前提是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朗读功底,能蚴褂帽曜嫉钠胀话诵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咬字清晰准确。其次,教师要能够根据古诗文所描述的环境和表达的情感熟练灵活把握文章节奏,包括句子的停顿、缓急、语调等等。最后,教师要在课前多次诵读古诗文,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感悟,在领读或泛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加深对古诗文的喜爱。同时,高超的诵读水平也会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不仅能够得到学生的赞美,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2.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主要包括近体诗和词两种,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每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分。不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有十分严密的格律,词是古代一种重要的是诗歌题材,句式长短不一,但是不同词牌的词的句子有固定的字数和固定的平仄押韵,因此同绝句律诗的诵读也是相同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小学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诵读技巧的提升,而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古诗文内涵的剖析方面,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古诗文的本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帮助微乎其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比较有层次的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们对于诗人“内心情感”的体验,训练学生们的语感。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专业的诵读指导,教师要为学生安排专门诵读的时间,在诵读之前,简要介绍作者创作诗文的背景,提高学生对诗文情感的把握,同时正确把握字音,初步保证能够顺畅的朗读句子。在通读的基础上,通过控制诗句的缓急、轻重、停顿等来丰富诵读的情味,彰显诗文独有的情感。
3.对比诵读,提高鉴赏能力。对比诵读是鉴赏古诗文行之有效的办法,对比诵读有同题材诗文的对比诵读、同作者诗文的对比诵读、同时期诗文的对比诵读等等。
以同题材诗文的对比诵读为例,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这一题材的意蕴风格,同时也可以对比不同作者在这一题材诗文写作上的特点,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小学诗文更多的题材是山水风景的描写。将唐代贺知章的《咏柳》同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拿来对比诵读,《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绘了春柳枝条飘扬,葱翠袅娜的美好画面,而《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描绘了江岸两边美丽的春色,但是在同时能够送诵读者能够感受到诗句中饱含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泊船瓜洲》与《咏柳》虽然都是描写春天的诗句,但是在情感上形成明显的反差,因此在诵读的过程中,平仄起伏要注意区分。
以同作者诗文的对比为例,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作者的情感也是不同的,通过对作者不同时期诗文的诵读,能够对作者的人生境遇有更加深刻的感受。例如,王之涣的两部作品《登鹳雀楼》与《凉州词》,前者表达了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后者描述了山川的雄阔苍凉和戍边战士处境的危险孤独,因此在诵读的过程中,前者语调更加激昂,后者则略显悲怆。
一、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古诗词教学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为我国积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还能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但是现今的古诗词教学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些许不足,导致学生不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传统文化的情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致使古诗词教学进程停滞不前。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过于重视古诗词里字、词的解释,习惯把古诗词直译成“白话文”来讲解,却忽略了让学生领会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二是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重心,只注重教师个人对诗词的讲解,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其情感与背景;三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过多地注重学生的古诗词背诵和对字、词、句的注释的记忆,忽略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由于种种因素,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太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没有学生自己对古诗词的个人理解与感受,也没有接收到中华传统文化所传达出来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底蕴知识,更没有感受到任何想要学习古诗词的冲动,只是一味地觉得上这样的课很枯燥、很乏味。没有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学生就不会花心思在学习古诗词上。为了通过教师的抽查,通过大大小小的考试,学生不得不使用“死记硬背”这样一个很累人的方法,效果还不太好。笔者曾经见过学生在试卷上把“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写成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赢”,这一字之差导致意境全毁。
不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仅靠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因此,笔者提倡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秉持“理解先行”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先理解其中的背景与意义、意境及情感,再让学生完成背诵。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贯彻“理解先行”的理念
“理解先行”,顾名思义,就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与意义、意境及情感放在第一步,让“理解”先行。而“理解先行”理念,则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感受、想象、思考,让学生先理解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再学习字、词、句的注释,最后结合对诗词的理解来背诵,从而完整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接下来,笔者就以两个贯彻了“理解先行”理念的教学活动作为例子,进一步地谈谈“理解先行”理念是如何在教学中操作的。
第一,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意境。
说到感受到意境,任何形式都不如视觉与听觉冲击来得更直接,多媒体教学是很好的方法。如在学习新课之前,可以播放一段较为符合诗词意境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或者让学生看看作者当年写诗时的关于建筑、服装、人民生活状态等的图片,让学生猜想当时坐着的写作背景与情感;再让学生听教师诵读诗词,并让学生谈谈脑海中显现的画面,聊聊学生对这一首诗词的理解,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冲击下,直接地感受该诗词的意境。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与赞美,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古诗词教学上,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意境,而不是用多媒体技术去直观的告诉学生该诗词的意境。若是直接用多媒体技术表现出诗词的意境,不仅让学生对于这首诗词的意境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局限,扼杀了想象力的生长,更重要的是,学生还会缺乏个人思考与个人对诗词的理解,被硬性逼迫接受教师所准备的意境解释。因此,为了发展学生想象力,保护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个人理解的完整性,我们必须要恰当地运用它发挥让学生能感受意境的效果。
第二,师生绘图,引导学生想象意境。
初中生的想象力还处于丰盈的状态,若是每首诗词的意境都通过多媒体播放制作的动画或图片来呈现,学生的想象力就会遭到扼杀。那么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先让学生诵读诗词,后让学生靠想象力上来黑板前绘图(也可以是学生说,教师画)的方法来理解诗词。
如在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时,笔者让学生在有感情地诵读了此诗后,让学生描述一下心中的画面,笔者就在黑板上绘画出学生所说的画面:“在田地里,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在哭泣”。就学生的描述,有了地点、人物、事件,缺少了时间,但是已经较为全面的描述了诗词的画面,接下来,教师可以就以此图片作辅助,在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时,逐渐地把黑板上的绘图变得充实、丰富,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图画内容的不断充实,也会不停地刺激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背景与意义、意境与情感。虽然这一方法也是依靠视觉的冲击,但它却让学生直接领略诗词,想象意境,逐渐在图画中理解到诗词所散发出来的内涵。
第三,借助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感悟意境。
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有些诗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方法来表现。需要通过反复体味,含英咀华达到豁然贯通,从而把握诗中隐晦深邃的意蕴,用心灵捕捉诗的意象和意境。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他们的表达特点,才能超载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把握诗中隐晦深邃的意蕴。
例如《木兰诗》一文中,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南西北市都写到了,渲染了战前紧张的气氛;第五自然段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木兰辞官还归,从而表现出木兰的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第六段中也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描写了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情景,从而表现出木兰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并渲染出团聚、欢乐的气氛。因此,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用相当的时间来与学生共同分鉴赏和研习古诗词,揣摩诗词内容和情感,才能引导学生感悟意境,获得情感体验,领略其中的不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