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第1篇: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为贯彻实施《关于内销商品住房种类归并的若干规定》,根据简化交易手续、统一交易审核程序和表式的要求,现通知如下:

    一、关于销售对象中改革开放后赴境外的中国公民

    改革开放后赴境外的中国公民是指1979年1月1日后赴国外或赴港、澳、台的中国公民。购房及办理转让过户时,赴国外的中国公民应持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赴香港、澳门的,应持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赴台湾的,应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

    二、关于合同的使用

    《上海市房地产买卖合同》适用于已投入使用的房地产买卖。

    1999年12月1日内销商品住房种类归并后,非房地产开发企业出售现房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出售1999年11月30日前已取得房地产权证、非商品房项目的现房,双方当事人均应签订《上海市房地产买卖合同》。

    《上海市房地产买卖合同》的示范文本由市房地资源局和市工商局制定,转让当事人应当参照示范文本按照公平和协商一致的原则订立合同。

    三、关于内销商品住房预售合同的登记备案

    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预购人签订预售合同后,预购人可以按《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和《上海市房地产转让办法》规定,持预售合同和当事人的身份证明等材料,直接向市或房屋所在地区县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四、关于归并后已购公有住房的上市出售

    归并后,已购公有住房依法取得房地产权证后均可上市出售,不再办理已购公有住房上市出售的确认手续。

    已购公有住房上市出售,双方当事人应签订《上海市房地产买卖合同》。自合同生效之日起的30日内双方当事人应按照《上海市房地产转让办法》和《房地产买卖审核工作程序》规定,向房屋所在地区县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转让过户和变更登记手续。

    原《上海市职工所购公有住房出售合同》和《上海市已购公有住房上市出售确认申请表》、《上海市已购公有住房上市出售审核表》自文件下发之日起不再使用。

    五、关于套配单位保留的原职工已购公房的上市出售

    套配单位保留的原职工已购公房可以直接上市出售。套配单位和购房人签订合同后,应持经注记的房地产权证和《房地产买卖审核工作程序》规定的其他材料,向房屋所在地区县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转让过户和变更登记手续,并按规定缴纳交易手续费、变更登记费等。

第2篇: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在孩子整体成长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对孩子的错误宽容,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大人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 《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青少年研究专家田科武告诉记者,“但是也要掌握一个度,宽容该宽容的,但责任追究必须严格追究,如果不追究也会纵容孩子。”

对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储朝晖也持相同的观点,孩子在犯错中才不断地成长。但并不是说这个错误没有一个度,杀人放火这样的错误还是不能容忍的。

“但是对孩子的惩罚也要留有余地。”储朝晖说,对孩子的处罚可以按法律的规定来进行,但是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未来是走投无路的。就像美国苹果公司前任行政总裁乔布斯,也曾有过“人生污点”。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吸毒,并被人质疑有“诚信与道德”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被社会冠上“失败者”的名头,在他找到自己人生目标之后,最终成为一代伟大的企业家。

“要转变这些孩子,宽容不是第一位的,教育才是最为重要的。而且教育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转变他们。”

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郑毅说,要采用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因人而异的方法,来使他们改变,而不是只是简单地宽容。

在这方面,美国已经有一些很好的示范,像少年法庭。一些犯了过错的孩子会被送到少年法庭。比如少年法庭给问题少年的惩戒包括:50小时左右的社区服务,如种植、盖房子等,用以培养孩子的爱心。

其次,还有强制上一些关于生命的课程,让孩子知道生命的重要性,生命的真谛,以及一些关于酒精、对人体的危害及对家庭、社会的危害的课程。此外,还有心理咨询,一部分是由心理咨询师进行,另一部分是由经过少年法庭教育改邪归正的人员进行的现身说法的规劝。

“法庭的这些判决是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定的,它的教育方式能从思想认识的层面使孩子自己觉悟,进而从根本上转变,达到挽救孩子的目的。”郑毅说。

在现代教育报社副总编辑邓兴军看来,对李天一事件,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法律程序作个责任的追究。宽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小错误,但也要让他明白该承担的责任也要承担。

此外,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要分清“包容”和“纵容”之间的关系。青春期的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能被家长一棒子打死,尤其是女孩子,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情,在道德层面谴责比较多,但这和孩子的品质是没有关系的。孩子在青春期时生理心理已经有变化,家长不能再人为地对他们进行第二次伤害。

第3篇: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荆州市;社区;家庭教育

一、前言

从《小爸爸》到《辣妈正传》,再到《孩奴》以及2013年热播的《爸爸去哪儿》,电视荧屏上满是关于孩子家庭教育的剧情,将家庭教育再次推向了年度的。其次,我们在做社区亲子活动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有家长提出诸如“孩子不听话”、“孩子学习不认真”、“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等家庭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完全处于“没有地方可以去”、“没有专业人士可以咨询”、“没有系统教材可以学习”等“三无状态”。是的,病了我们可以去医院,饿了可以去饭店,放松可以去公园……但遇到家庭问题难以解决时,该去找谁呢?去问谁呢?去哪里可以系统学习呢?国外的家长感叹中国家长真的很可怜。因为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建立起为国民解决家庭问题和生活问题的“服务体系”,宏观上家长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微观上中国部分家长的不成熟,这种不成熟表现在家长的“内三无状态”:遇到家庭问题时“无知(没有知识)、无法(没有方法)、无奈(无可奈何)”。 既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为了推进荆州市“文化壮腰工程”的进程,更为了了解和认识荆州市社区家庭教育的开展情况,在本次专题调查中,下发问卷200份,回收198份,有效问卷195份。通过EXCEL和Spss17.0统计得出:社区孩

子监护主要存在亲子(包括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亲戚或邻居)监护及同辈监护四种类型,而处于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孩子出现的问题最多,中年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与教育投资。

二、荆州市社区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社区孩子监护的基本状况

对调查的家庭孩子监护类型作了统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见图一):隔代(祖辈)监护占52.2%;亲朋(亲戚、朋友或邻居)监护占3.8%;同辈监护占1.7%;亲子(父母)监护占42.3%,其中包括单亲监护的家庭。在隔代监护的人群中,还有隔2代监护情况的出现。经调查这些家庭大多经济比较困难,一般都是子女外出务工,留下留守老人和留守孩子一起,定时往家寄“家庭抚养费”。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①在外消费高,经济负担比较重;②流入城市,孩子上学学费昂贵;③工作流动性强,孩子入学不稳定;④孩子在外地入学易受到歧视;⑤担心孩子在外地生活不习惯等。

(二)监护人文化程度

对调查家庭监护人文化程度做了统计:不识字、识字少的人群占38.2%;小学文化程度占40.5%;初中文化占5%;高中文化占10.5%;大学及以上占5.8%。在孩子学龄期,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统计显示隔代监督在孩子学习上的比例占了31.2%,父母对孩子的监督比例为42.8%。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监护人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达到了78.7%。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隔代监护中祖父母或者外公外婆以及部分父母因为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或其他原因,对孩子的学习很难再给予严格的监督或具体的指导。尤其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监护人(大多数是文盲或小学水平)来说,他们在孩子的学习辅导方面可以说束手无策。

(三)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问题方面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观念落后占10.5%;教育方法不当占33.7%;教育能力不够20.8%;教育知识缺乏占35%。

(四)教育投资

经过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一个比较意外的数字:带孩子参加活动的中年父母(中年得子)人群达到10.5%,他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比老年人和年轻人更注重质量教育,更有耐心去和他们一起成长,在教育投资上也比较注重。

(五)隐性失陪

在统计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有78.52%的家长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但是在进行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却存在另外一种现象―隐性失陪,即爸爸妈妈虽然陪着孩子,但心却不在孩子身上,看手机,打游戏等,让孩子独自在一旁玩,让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被动留守儿童”。

三、建议

在了解了学校所在周边地区家庭及家庭教育的现状后,家长学校的创建成为了荆州市的迫切需要,以家长学校为依托,进行家长教育。

(一)依靠社会力量,成立荆州市家庭教育协会,关注家长的需求,强化服务意识。运用最简洁、亲切、家长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对家长予以辅导。

(二)构建学习型家庭,成立家长学校,集广大受教育者家长、学习型家长和教育型家长为一体。

(三)拓展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以互动式、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主,将课堂从学校扩展到社区、家庭,充分挖掘和开发多种教育资源。

(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尽量每隔一段时间都邀请学校讲师团进行专题授课,不定期邀请有关教育专家做专题辅导报告,努力提高家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帮助家长树立辩证思维方式,使家长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全面看待孩子的成长需求,克服“惟智力论”。

(五)关注弱势群体,以志愿者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扶助活动。例如,在学校或社区适时开展“爱之旅”“、爱在成长中”的爱心帮扶结对活动,经济上捐款赠物,学习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经常与学生及家长谈心交流,使家庭与学校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作者简介:肖力(1962―),男,副教授,现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工作;

李红(1988-),女,硕士,现从事幼儿行为心理研究。

第4篇: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问题 教育

一、关于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我所在的学校――张掖市民乐县南古寄宿制小学是一所乡镇小学,虽然本乡镇近年的经济发展已非常迅速,基本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的目标,但依然抵挡不住周边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的浪潮。据调查,我所任教的学校学生有70%是留守儿童。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打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一般。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情感不健全。“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4.观念认识错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

二、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召开座谈会。学校或班主任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开学的一二个星期就应该摸底,看看哪些学生的家长在哪里上班、哪里打工,家庭情况、住址、电话号码等都要弄清楚,以便和家长沟通联系,做学生的工作时好有的放矢。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较少与子女沟通。据调查,有15%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0%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有的比较冷漠、孤僻等。因此,班主任应提供给这些“问题学生”适当的宣泄空间,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会。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梳理留守儿童冷漠、自私、不合群的古怪性格。

2.与家长沟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协调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据调查,有问题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特别是一些缺乏现代教育知识的“传统家长”。因此,做老师的应与学生家长经常联系,与家长电话沟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必要时还应教给家长一些现代教育知识,改变家长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如今的一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读书,一切都是老师的责任了,做家长的就很少管家孩子。因此,学校也应该召开家长座谈会,交流教育学生的经验,让家长明白,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想孩子健康顺利地成长,家庭教育必须配合好学校教育。只有二者结合好,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科任老师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5篇: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1确定主题调研方法

(1)抽样访谈。

(2)摊位采访。

(3)询问老师。

(4)家庭访问。

2确定调研内容

(1)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情况,是否有人看管。

(2)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如何安排。

(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4)留守儿童父母的归家情况。

(5)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交谈情况。

(6)留守儿童对学习的看法和获取知识的来源。

(7)留守儿童看护人类型。

3分析调研结果

通过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工作,加之针对性的对留守儿童进行相关的辅导关怀,能够帮助当地留守儿童打开心扉,确保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同时积极响应了党的号召,关心弱势群体,致力共创和谐社会。本次调研采取访谈形式,考虑到小学生知识水平和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将调查问卷形式的问题通过口头询问讲诉与调研对象交流,以此保证调研的顺利进行。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1安全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近年来,与留守儿童有关的案件不在少数。留守儿童的第一监护人为其父母,其父母外出打工,大多数人选择将孩子交给其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他们年岁已大,对于孩子的很多方面都照顾不到,导致孩子的生活及自身安全出现问题。父母长期离家打工,偶尔回家一次也是对孩子嘘寒问暖,使孩子缺乏安全教育,欠缺安全意识。拐卖儿童案、留守儿童凶杀案等案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不外乎孩子孩子在学校没有把老师的话当回事,在家没把爷爷奶奶的“唠叨”放在心上,对于危险没有及时的意识到也没有相应的安全措施。少数民族的经济及文化等状况相对滞后,其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更加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2教育存在问题

(1)情感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和心理关怀的缺少,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感情比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较孤辟、偏激,又无人约束,因此时常与人打架斗殴。去年报载:某镇留守儿童王某因为缺乏监管时常与人打架,最后与一伙同样是留守儿童的不良少年发生冲突,被砍死在一网吧内。

(2)学习教育问题

知识改变命运。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在某些方面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的,而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当前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知识的不断更新。有人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一代孩子的教育为代价,这个说法看似有点偏激,但是细细想来确实也有些道理。

3道德教育问题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父母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座标。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决定,由于小孩子是非观念不强,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不好的习惯。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1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制度

各学校要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登记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建立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基础上,将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录入信息管理库。

2建立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制度

主要让“留守儿童”认知《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他们学法、守法,教育他们珍爱生命、远离。

3建立留守儿童安全保障制度

各校要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层层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工作预案,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如遇突发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适当的救助处理措施,并立即告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在外务工的家长,同时按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4建立“问题儿童”特别关爱制度

“问题儿童”是留守儿童的特殊群体,各学校要注意研究其品德、行为、学习等特殊心理现象,并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利用“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爱心驿站”,配备必要的专门设施,并选配好懂得心理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化解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四结语

第6篇: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一)留守初中生学习成绩有所下降

父母的外出务工对留守初中生的学习成绩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很多孩子的成绩在父母外出后都出现了下降,主要原因是父母外出之后,很多孩子学习上得不到很好的辅导与监督,家务负担也占用了他们一定的学习时间。

(二)留守初中生缺少学习辅导

父母的外出务工,不仅使留守初中生少了一个生活上的照顾者,也使他们在学习上缺少了一个好帮手,尽管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是所有学生家长都能辅导孩子的学习,但对于那些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留守初中生来说,父母的外出,确实使留守初中生失去了很好的辅导机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留守初中生的学习监督状况不佳

留守初中生父母外出后,部分留守初中生学习态度变差,学习兴趣减弱,家庭学习辅导与监督的不力,导致留守初中生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效果欠佳,学业成绩下降。留守初中生学业上出现的这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策略予以解决,必将影响留守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所以,留守初中生的学业问题已经上升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经费投入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点

政府保障与完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是解决留守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基点,继续加大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应从“以县为主”转变“以国为主”,加强中央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宏观调控,使农村义务教育从“非均衡发展”到“统筹协调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加快,经济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现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阶段。从农村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免费,正是补偿政策的最好体现。从2005 年开始,免除国家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到2007 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政府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还应该合理均衡配置课程资源,特别是优质课程资源。当教育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时,接受教育成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生活方式存在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最适宜的教育和课程资源也就成为政府最起码的义务和责任。

(二)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首先,应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让家长认识到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整个家庭发展的,是以孩子的美好前途为代价的。应鼓励一人外出,留一人在家照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尽量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和完整(事实上有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尚可,至少父母一方可以留在家中)。其次,要明确监护权中的教育职责,提高父母的监护意识和责任感。对被监护人进行教育是监护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应以儿童利益优先,以儿童能健康成长优先,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三)教师应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掌握具体状况

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主要是因为其父母不在身边,家庭的教育和亲情功能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学校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具体情况,掌握本校、本班学生的构成情况,留守儿童的多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风貌等等。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在此基础上,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详尽的个人档案,以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由于家庭中缺乏父母的关爱,隔辈教育的种种缺陷,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身心的正常发育,造成许多儿童的心理障碍,这种现象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但却自私任性、蛮横霸道、难以承受挫折、心理稳定性较差的留守儿童,应积极引导,严加管束,与监护人配合,“全方位关心照顾孩子,要让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而对于经济状况较差,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的留守儿童,应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刻苦学习,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自我、接纳他人,创造条件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改变留守儿童封闭忧郁的心理状态。

三、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制度、人口素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需要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从现实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当今时代社会变迁与城市化的背景下形成的较为普遍的特殊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研究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现状、及对其应采取的教育对策,以期引起农村青年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与社会有关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共同关注。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将增多,留守家庭模式必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问题也必将延续。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焦点聚集在广大的农村,聚集在农村基础教育上,以人文关怀之真心,以教育者的责任感,来研究和讨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策略,有着广阔的研究背景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为了对中国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教育问题有深入和专业的了解,2013年10月~12月,慧路科技孩子教育网通过发放一千多份有效问卷调查和对上百位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访谈(备注:本次调研主要通过网络各种形式为主,家长大部分是属于上网一族,其调研结果和以线下调研情况会有所差异),对全国20个地区(16省及北京、重庆、上海、天津)的家长进行调研,并在2014年1月了《2013年中国孩子教育情况分析报告》,这是中国企业迄今以来针对孩子教育的第一次专业性分析报告。报告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从家庭状况、家长关注热点、孩子教育渠道全面分析了当前中国家长们对于孩子教育关心的核心问题。

一 家庭状况

1.家长年龄

当前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以年龄26~40岁为主,占总人数的85%。其中,占比最多达38%的家长群体年龄为31~35岁,排名第二的是年龄在26~30岁的家长,第三名是36~40岁的家长。

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基本上是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

年龄 20岁及以下 20~

25岁 26~

30岁 31~35岁 36~40岁 41~

45岁 46~

50岁 51岁及以上

百分比 2% 7% 26% 38% 21% 5% 1% 0%

2.家长性别

母亲比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更高,其中女性占65%,男性35%。在孩子的学前教育0~6岁阶段关注度差异更为明显。

性别 女 男

百分比 65% 35%

3.家长学历

本次发放问卷主要是通过网络的形式,所以家长的学历普遍较高,大专及以上占总人数的72%。其中,硕士及以上占9%,大专或大学占63%,中专或高中占18%,初中为9%。如果问卷发放形式为现场发放,以及加大在二三线城市的发放比例,家长的学历情况应该有所不同。

学历 小学 初中 中专/高中 大专 本科 硕士 博士 博士后 其他

百分比 1% 9% 18% 27% 36% 9% 0% 0% 0%

4.家长职业

全职爸爸或妈妈为少数,仅占总数的9%。大部分家庭在孩子处于婴幼儿时期,其父母白天上班,由爷爷奶奶或保姆带;达到幼儿园入园标准则就读幼儿园,由爷爷奶奶接送。晚上或假日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时间相应增加。

职业 全职爸爸/妈妈 职场 自己做生意 务农

百分比 9% 68% 18% 5%

5.孩子数量

独生子女情况普遍,拥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占64%,两个孩子的家庭占23%,两个或以上仅5%。

孩子

数量 暂没有

孩子 备孕 怀孕 一个男孩 一个女孩 双胞胎 龙凤胎 两个孩子(非双

胞和龙凤胎) 两个

以上

百分比 3% 2% 3% 31% 33% 0% 0% 23% 5%

6.孩子所处阶段

孩子所处阶段:36%处于幼儿园阶段,32%为小学阶段,15%为婴儿阶段,初中阶段6%。这和参加调研的家长年龄分布情况一致。

阶段 暂没

孩子 备孕 怀孕 婴儿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就业

百分比 3% 2% 3% 15% 36% 32% 6% 2% 1% 0%

7.家庭收入

家庭收入分布较为分散,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占50%。其中,家庭年收入20万元以上为23%,27%为10~20万元,23%为6~10万元,18%为4~6万元,9%为4万元以下。

家庭年收入 4万以下 4~6万 6~10万 10~20万 20万以上

百分比 9% 18% 23% 27% 23%

8.地区分布

涉及全国20多个省份及城市。其中,北京、广东、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河南等省份及地区依次人数最多。发达城市的人口整体素质偏高,教育资源和竞争情况也相应更为激烈,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更高。

地区 北京市 广东省 山东省 江苏省 上海市 浙江省 河南省 天津市 四川省 辽宁省 湖南省 河北省 重庆市 其他

百分比 11% 9% 8% 8% 7% 6% 6% 4% 3% 3% 3% 3% 2% 27%

二 家长关注热点

1.孩子良好性格和习惯的培养比学习成绩更为令家长关注

关注重点 备孕知识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孩子饮食 性格培养 学习习惯 学习成绩 升学 兴趣培养 教育政策 学校挑选 教育机构 其他 都不关注

百分比 9% 59% 85% 49% 93% 77% 44% 30% 67% 49% 30% 28% 0% 0%

伴随孩子一路成长,93%的家长皆关心孩子的性格培养,85%关注心理健康问题,77%关注学习习惯,67%关注兴趣培养,59%的家长关心孩子的健康问题。据统计,“性格”、“习惯养成”、“心理健康”关键词组在慧路“孩子教育”微信公众账号关键词回复获取文章阅读中排行前三位。

2.男女两性承担着不同的家庭角色,对孩子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关于孩子的家庭教育,父、母亲的侧重点各异,母亲更倾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如生活、婚姻方面;父亲则更关注孩子的成绩、成才如学业、事业问题。如关于学业成绩的升学问题“小升初”关键词搜索的30~39岁父母年龄人群中,男性比女性多12%。

3.针对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注重点不同

孩子处于0~3岁的婴儿期时,家长对于孩子的身体发育等健康问题更为关注。幼儿园等学龄前阶段,家长更倾向关注孩子的性格、心理等方面素质培养。如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培养孩子更加勇敢、感恩等优秀品质。进入小学、中学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升学问题的关注度有所提升。

关注问题 婴儿

(0~3岁) 幼儿

(4~7岁) 小学及以上

(≥7岁)

备孕知识 2% 4% 2%

健康问题 90% 85% 41%

心理健康 88% 92% 82%

孩子饮食 80% 79% 86%

性格培养 92% 95% 93%

学习习惯 70% 75% 80%

学习成绩 0% 9% 70%

升学 0% 9% 47%

兴趣培养 40% 85% 70%

教育政策 15% 20% 68%

学校挑选 10% 20% 30%

教育机构 5% 32% 40%

其他 0% 0% 0%

都不关注 0% 0% 0%

4.家庭情感、旅行、美食厨房、投资理财方面的是家长们最希望了解的生活资讯

资讯

类别 旅行 装修家居 职场 投资理财 美食厨房 购物 潮流时尚 线下活动 娱乐八卦 时事新闻 家庭情感 其他

百分比 48% 7% 23% 39% 43% 18% 25% 8% 3% 3% 49% 3%

5.家长在网络进行孩子及生活方面购物时,孩子教育方面的读物及课程更受欢迎

67%的家长更偏好购买孩子读物,62%选择关于孩子教育家长读物,34%选择教育与培训机构课程,26%选择孩子玩具,25%选择孩子食品,21%选择童服。

类别 百分比

妈妈用品 7%

居家用品 16%

化妆品 10%

孩子饮食(奶粉等) 25%

孩子玩具 26%

孩子读物(益智) 67%

家长读物(孩子教育) 67%

童装 21%

儿童专用生活用品 10%

教育、培训机构课程 34%

小家电 2%

三 孩子教育资讯渠道

第一,相较于传统的单向接收教育资讯的渠道而言,具备即时求助交流分享的QQ群更受青睐。

关于孩子教育资讯获取渠道偏好方面,49%家长选择QQ群,41%选择微信公众平台,33%选择QQ空间,31%选择网站,31%选择教育专家线上免费解答。

每天慧路“孩子教育QQ交流群”都会收到几千位家长交流相关孩子教育问题,其中40%家长表示“存在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希望获得及时的解决”,35%家长则表示“一直关注孩子的教育,希望能通过交流学习和帮助其他人”,22%的家长表示“暂时没有明确的孩子教育问题,但觉得可多学习育儿经,有备无患”。

渠道 百分比

网站 31%

论坛 23%

手机软件APP 10%

QQ空间 33%

电子刊物 16%

纸质刊物 16%

微博 21%

微信公众账号 41%

教育专家线上免费解答 31%

电视 13%

Q群 49%

第二,在为孩子选择培训机构类型方面,33%的家长选择课外辅导,30%选择早教机构,25%选择文体艺术,20%选择外语培训,7%选择智力开发。

机构

类别 早教

机构 外语

培训 课外

辅导 文体

艺术 智力

开发 海外

留学 都没

参加 其他

百分比 30% 20% 33% 25% 7% 2% 2% 2%

中国家庭独生子女情况增多,大多年轻父母都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加上城市高楼林立,独立居室代替旧时大家庭式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初为人父母的70后、80后缺乏充分的育儿经验交流机会。网络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成为年轻家长获取孩子教育信息重要渠道。据统计,2013年“孩子教育”作为关键词百度热度指数整体同比上升13%。“孩子的教育心得”、“孩子教育的心得体会”、“如何教育孩子”等孩子教育疑问求助也成为热门搜索关键词。

四 总结

第8篇: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 教育 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流动人口子女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研究》(CS2014006)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9-02

流动人口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群体出现在社会中,当然他们当中的一些子女也会随之一起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生活和学习,几乎每一个学校都会有流动人口子女。那他们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这条路上,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他们的教育现状又是怎样呢?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怎样让这些孩子和本地的孩子一样融入到正常的学校生活中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

为了生活,他们来到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打工赚钱,而作为70年代和80年代的父母,尽管其生活极不稳定,又缺乏保障,但养育下一代的责任和家庭团聚的传统观念使之不顾一切困难地把他们带到这里。流动人口子女就不得不面对社会对待他们的严酷现实――入学问题。一部分符合流动人口子女招生条件,材料齐全后进入公立学校;一部分则因为信息的不通畅,入学精神的领会不全面则进入收费的政府批准的私立学校;更有甚者在非法或不合格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

流动人口子女由于成长的经历和接受教育的环境与城市里的孩子完全不同,因此他们之间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居住环境、言语交流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工作也很忙碌,而无心去顾及孩子的学习问题,也无暇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就不可能了解孩子的内心真正的想法。还有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要么对子女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导致子女放任自流;要么教育方式粗暴、简单,造成子女感情淡漠,自暴自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还有一些家庭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亲小疏大,使子女孤独自卑,形成心理障碍。

因此,面对现阶段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如何帮助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如何使他们在新的环境里克服区域差距,如何使他们融入新的集体,使这个集体健康而和谐,成为我们十分关切的、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一一分析。

二、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1)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问题。流动人口离开了农村社会,又难以融入城市社会,部分人到处流动,居住不稳定,他们与农村相分离,又与城市相脱离。流动人口子女存在着以下特点:他们有的跟随父辈来自农村,有的甚至就是在这个城市出生和成长的,但因为生活环境和文明素质与城市居民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一些体制性的歧视和限制等不公正的待遇,因此,大多有自卑感,比较敏感,自尊心和虚荣心很强,沉默寡言。流动人口子女还存在着社会身份的困惑:他们在城市出生和生活,努力想成为福州人,但是他们感觉到自己永远不会被视作其中的一员,他们也不想回老家,不想和他在老家的乡亲相提并论。因此,心理上的疏导与安慰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2)学习的困境。中国许多地方都在推行新课程的改革,这就出现了各地教材不一、教学进度不同等现象。这给流动人口子女带来了教材适应上的困难。流动人口子女在随父母辗转流动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要面临教材的问题,还要面临不同地区的教学方式的问题。这不仅是加大了学习难度,也是对他们自信心的一种挫败,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了厌学、抵触情绪。

2.家庭层面的问题

流动人员教育文化程度低,素质普遍低下,处于社会就业人群中的下层,流动人口自身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的匮乏,客观上也难以承担起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责任。在与家长的座谈中,大多数的家长都能做到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不再使用惩罚、打骂、严厉批评的粗暴方式,但是由于多数家长都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挥不出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有的家长单纯重视学习成绩或轻视子女教育。调查中多数家长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对于其他的一些活动则认为根本不需要。还有一些家长轻视子女教育,认为孩子只要能认字、算帐就行;更有甚者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只要把子女送进学校就行了,只把学校当作是“托管场所”。

3.学校层面的问题

(1)学籍管理上的困难。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的。很多流动学生和家长根本不重视学籍管理,给学校工作增加了负担,有的通过教师督促的方法解决,但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2)教育教学上的困难。由于外来人口流动性大,学生转学、新生入学是常有的事,这些外地来的孩子掌握知识的情况又都参差不齐,老师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住学生的“脉”,但没过多久,学生的整体情况又发生变化,老师又要重新调整教学进度。流动人口子女有相大的一部分学习成绩很差,又缺乏家长的辅导,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往往不理想。教师的教学成就感普遍较低,易产生抱怨情绪。

三、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1.关于学生层面问题的改善建议

(1)在班级内部实行一对一帮扶制度。帮流动人口子女找一个学习成绩优秀、有爱心、责任心强的同学,专门帮助他们的学习,组成帮扶小组,这样既可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难的问题,还可以加强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使这些流动人口子女更容易融入班集体。

(2)重视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离开了熟悉的家乡,在感情上都会出现一定的缺失,现在他们来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们应该从心理上更加地关心和照顾他们,让他们在同一片天空下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学校可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或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以便区别情况区别对待,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尊重,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的指导。与此同时,我们要更加尊重他们的人格,对他们要抱着一颗宽容的心,要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指责。

2.关于家庭层面问题的改善建议

(1)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家长学校,成立了家长课堂,引导家长走进学校。宣传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和对义务教育权利的认识。以个案为案例,作为培训和指导的材料,同时向家长传授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家长有能力、有信心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去。

(2)增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相互了解,搭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平台。学校要调用各种策略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要让家长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校方单一的活动,成功教育必须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配合的基础之上,学校要和家长之间建立家校合作关系。我校教师与家长通过“家访校访”联系的方式;通过指导、交流,增强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同时有效地推动了学校与家庭深入沟通,教育形成互动。我们还利用“校讯通”定期向家长发送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在校的表现,作业的布置情况等,使“学校――家庭”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更加紧密,促进了对学生的教育成效。

3.关于学校层面问题的改善建议

(1)教师要增强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意识。与城市里的孩子相比,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就需要教师付出的更多。捕捉流动人口子女的“闪光点”。一些流动人口子女犹如未经冶炼的矿石,优劣并存,只要耐心探索、琢磨,定会发现宝贵的东西。流动人口子女有缺点时,不能老是听到批评、呵斥,要千方百计地找出他们的“闪光点”,流动人口子女就要及时肯定,一旦有了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一定要及时鼓励。当然,表扬学生时要注意语言艺术,要少夸聪明,多夸勤奋;少夸优秀,多夸进步。

(2)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展开针对性教学,积极探索最适合的方式,培育流动人口子女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正确的方法,不至于让他们偏离正确的方向。

流动子女的教育不仅仅要依靠自身的条件,更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和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一起构筑起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关于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对策探讨》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 学术期刊

第9篇: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于《父母课堂》读后感优秀范文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订阅了《父母课堂》。自从收到第一本开始,书里的内容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关注”及时准确地根据社会热点进行评论,引人深思;“名人家教”、“教子随笔”为我们带来了成功的经验,受益匪浅;

  “家校频道”指导家长如何做好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家校配合了解孩子;“海外视窗”、“美文共赏”更是开阔了眼界,取长补短;“父母忌语”、“孩子心声”让父母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爱护孩子;

  “教子良方”和“专家讲堂”,使得家长学习了理论知识又能结和其他家长的实践经验,正确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孩子。

  《家长课堂》的20xx年09月和20xx年10月的两期连载文章“弱在哪里补哪里”,对我的触动很大。文章中的父亲将女儿从幼儿到成人,从调皮淘气的小丫头到15岁独立出国留学的优秀少年的成长历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通过文章的字字句句,列举的点点滴滴事例,无一处不包含着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对孩子成长的良苦用心。读完文章让我在对女孩的优异成绩由衷赞叹之余,更多的是对那个父亲的敬佩和自愧不如。

  儿子刚上一年级,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和这个女孩当初一样,开始我急燥心烦,看过文章后也能静下心来想想如何帮儿子适应学习和学校生活。

  儿子的口算刚开始的时候也有点跟不上,按老师的要求回家后每天必做口算练习,并且记录时间,我还随机根据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和儿子练习口算。

  比如要吃饭了,我问他一共几个人吃饭,需要几双筷子,他回答后,我只给他一部分,然后问他够不够,还差几双,回答正确我会亲亲他的小脸,儿子也很高兴地去摆筷子了。

  还有语文拼音和英语,我们也会进行随时的口头练习和交流。

  比起文章中的父亲,我的付出和用心还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能象那个父亲一样坚持不懈,对于儿子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也会有所帮助。

  20xx年01月那期中的文章“找准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也给我了一些启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文章中说,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别

  

  

关于《父母课堂》读后感优秀范文   

  每一位父母都深爱自己孩子,并心甘情愿的付出。但是,每一位父母经历和方式都不尽相同,成功的的经验要持之以恒的不懈坚持,更要精益求精的深入总结,并举一反三地全面借鉴,失败的教训要引以为戒,防微杜渐和标本兼治。科学有效地开展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学),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但是,若想实现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科学有序、快乐健康的成长,却并非易事。帮助孩子科学有效地养成好的品质和习惯,也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结合我十年期间与儿子共同学习成长的经历,我感觉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父母要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积极向上、以身作则,为孩子启动榜样作用:

  一、针对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的自身特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该具备的能力,父母首先要提前虚心学习,并针对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进入正确的轨道。父母要甘于做好孩子垫脚石,父母的素质对孩子影响巨大。

  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养成擅思考、勤参与、多动手和常总结的生活和学习的好习惯,并勇于实践、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过度包办、代劳和溺爱孩子的父母其实是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权利。

  三、不要过早地让孩子学习超过孩子年龄段应该掌握的知识,家庭教育不仅要科学有效、系统有序,更要形成良性的循环。

  任何知识在初次学习的时候对孩子的触动和促进最大,假如孩子都提前学习,不仅减弱了孩子的这种认知能力的培养深度,还会导致孩子厌学的不良习惯。

  四、父母要学会和孩子一起去面对荣辱成败和艰难困苦,战胜挫折和困难更快的成长,减少指责和批评,多些鼓励和引导。父母和孩子一起养成积极文明的言谈举止。培养孩子养成敢于担当的好品质,也能获得更多学习机会。

  五、很多好吃好喝好玩的礼物和生活品,或者一些特殊的自由和权限都可以针对他们的具体良好表现,以奖励的方式发给孩子。让好孩子多体验下付出就有收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促进孩子形成好的习惯,并坚持不懈地去提高。

  六、孩子在不同事情第一次出问题时,要积极主动及时分析改正,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最信赖的良师益友。在父母身体力行的潜移默化中,父母与孩子一起快乐的成长,让美好快乐的童年充实着每一位孩子的憧憬。

  

  

关于《父母课堂》读后感优秀范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位家长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一直以来困扰着我,像普天下父母一样,我也很想把女儿培养成才,可是几乎每天都要遇到教育孩子的难题,虽然我也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很多时候都不知如何下手去解决。

  孩子入学之初,我对女儿的说话的口吻大多数都是命令式的,很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她的感受,只要我觉得是正确的就会直接命令她去做,或者直接罗列出一大堆禁止做的事情,孩子没有反驳的余地,总是没有缘由觉得自己委屈而痛哭,我因此非常苦恼不知道如何去教育了。

  自从订阅了《父母课堂》,我就找到了儿童教育的专家,每一期我都会认真阅读,静下心来反思自我,感到震惊之余,认真的总结了自己对待女儿教育问题上误区,让我知道教育应该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做起;孩子面前,总是情绪饱满、信心十足;用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排解来自学校、社会等外界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特别是与孩子生命意愿相违背的强制、训诫,给孩子一个宽松并愉悦的心理成长环境,比限定与束缚更有效果,在学习上需要的是动力而不是压力。

  于是我也改变了教育方式。在做每件事之前都会和孩子沟通,了解她的想法,在一定限度的范围内让她自己安排学习和娱乐活动,要求孩子做的的事情自己先做到,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孩子能够很有计划的安排自己写作业、预习功课以及娱乐的时间,成绩也保持的不错,还会很积极的去看点儿天文和儿童文学方面的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