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楹联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纺织;集群式供应链;关联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025.03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纺织产业集群在为我国赚取大量外汇,吸纳众多社会劳动力的同时,伴随产生的污染问题也一直困扰和阻碍地方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对废弃物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进工艺和设备上。近年来,对废弃物治理和对废弃物再利用,也过渡到了从组织范式来进行考虑,李海燕、但斌、张旭梅(2006)从供应链角度来考察废弃物的再利用问题;王兆华和武春友(2002)通过对丹麦卡伦堡和中国贵糖集团生态工业园的介绍,提出自主实体共生和复合实体两种工业共生模式,并对这两种共生模式的运作规律进行了探讨;邓伟根和陈林(2007)对生态工业园构建方式及其动力机制、市场制度进分析,同时结合中国政府各方面实际情况,提出中国生态工业园建设申报与运营监管的标准化程序等。虽然生态工业园是以能流关系来进行治理,但是由于缺乏规模经济性,治污成本高,企业并未从中取得真正的经济利益,导致缺乏治污的积极性(张仁桥,2007)。但是,由于纺织产业集群中位于同一环节企业数量较多,需治理“副产品”数量也就更多,治理越具规模经济性,考虑到纺织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迫使治污行为由单个企业运作转向由集群地域所在专业化企业进行集中运作的可能性。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是在纺织产业背景下,基于生态工业园和集群式供应链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以对纺织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治理。
2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基本内涵
在对集群式供应链的研究,是在纺织集群式供应链中两条或多条同质供应链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跨链间的竞争往往大于合作,或者说是竞争是常态,合作是临时和紧急条件下才发生。而纺织两链或多条链是异质关联的,其跨链间的合作是常态的集群式供应链的研究。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是指在纺织产业集群中存在着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废弃物再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如图1所示,在供应链1中,核心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1的同时会产生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可以作为原材料被供应链2再利用,围绕这样的原材料供给关系的供应链1和供应链2就组成了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在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中,一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作为原材料供给另一条供应链,通过废弃物的再利用不仅可以生产出自己专业化的产品,而且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环境副效应。所以,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在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再利用,从而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这些纺织关联型供应链之所以以产业集群为平台,主要是能形成纺织关联供应链运作的规模优势。由于单个企业或单条供应链所产生的废弃物有限,与之关联的另一供应链如果对这些废弃物进行运作,可能面临原材料供应不足和供应不稳定,使得其运作难以形成规模优势,没有规模优势,其经济性就无从谈起。而在产业集群中,存在着多个相同或相似的纺织产业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量自然就会增加,从环境角度上说,就得必须进行处理这些废弃物,否则会严重污染环境,钝化了产业集群竞争力;从经济角度上,废弃物排除增多,为处理废弃物提供的规模经济性基础。
3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耦合系统分析
3.1 总体网络系统耦合分析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旨在结合地方纺织产业集群优势,以纺织产业为主要产业链,带动发展相关联产业链。通过产业链之间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达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资源的梯级利用,来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即对环境的污染,并提高物质和资源利用效率。根据学者蔡建和等人关于生态纺织工业生产的研究,基于目前我国国情及纺织工业的产业结构优势和经济条件,结合纺织生产中各项生态生产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发展生态纺织工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应在现有的纺织企业一体化的联合和生产基础上,系统地综合利用各种生态生产技术,设计完善的纺织生态工业链,规划建立生态纺织工业园。其中,生态生产技术包括完善纺织生产链、纺织-煤电联合生产、工农联合生产、纺织-化工联合生产以及废弃物再利用。事实上,上述理论和技术为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
由于技术和理论还不够完备,我国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构建还处于理论上和局部实践环节,还缺乏系统性创新实践。例如,安徽天鹅纺织工业园以涤/棉被子的生产加工建立纤维、织造、坯布染色整理,到最后被料加工的整个纺织工业链。武晓莉等人论证了纺织碱性印染废水和中小型锅炉烟气脱硫联合治理的实验研究,利用锅炉原有湿式除尘系统,既保证了除尘效果,又达到了烟气脱硫和净化废水的作用,脱硫效果良好。缫丝废水和印染废水处理后的废渣中因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通过燃烧充分利用其热值,如烧制砖材、搀兑煤粉焚烧放热发电和生产建筑材料。这些理论实践都是局限于与单个产业链耦合,且没有经济规模性,加之相关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欠缺,政府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扶持,以及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缺乏正确引导等原因导致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构建难以实现整体网络的系统耦合。
3.2 基于物流和能流的耦合分析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关联层企业充分考虑各供应链间的生产流程,通过物质、废水、能量和信息的耦合,构成纺织产业集群的关联耦合系统。该关联耦合系统包含许多个关联子系统,其根据物质、能量和废水的集成交换,共享公用基础设施,彼此链接在一起。
3.2.1基于物流的耦合
物流耦合是指生态工业园中的不同企业之间在生态合作过程中,通过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废弃物将不同供应链链接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链状前向资源循环利用关系。物流耦合不仅包括核心企业内部的物质转化和交换,而且包括不同供应链间的废弃物交换、再生循环。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具有产业集群的特点,纺织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化工、机械、商贸、交通运输、服务行业等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纺织品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染料、整理剂和表面活性剂等化学助剂,腈纶、涤纶等化学纤维也来源于化学聚合生产,从而为纺织产业和化工产业实现物流耦合奠定了基础。集群内相关联的化工企业不仅可保障对纺织加工所需的染料助剂等化学试剂的供给,并能尽快生产出不同纺织加工工艺所需的化学试剂,也有利于纺织企业对所需化学试剂在质量和生态环保性能上的控制。与此同时,纺织加工产生的废物也可被化工企业作为生产原料进行吸收消化、再利用。如图3所示为涤纶织品生产物流耦合图。
如图所示,化工厂向纺织厂提供其生产涤纶纤维所需的化学助剂,纺织厂聚酯在化学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乙二醇、聚酯的切粒筛分废物,以及纺丝和织造中产生的聚酯废弃物都可作为涂料厂的原料进行再利用,生产聚酯油漆,并且这些聚酯废料也可应用于化工企业中合成共聚酯热熔胶。腈纶废料经过水解、氧化和交联等化学改性处理后,具有广阔的工业生产应用前景,可应用于石油工业、水处理工业、粘结剂、高分子吸水树脂、印染助剂等方面。
3.2.2基于能流的耦合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是在以合作为基础的跨链耦合,是异质关联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它将能流为纽带的供应链跨链间合作嵌入到产业集群中,通过能流和物流的耦合,来克服单个企业片面治污的问题,使得治理污染由单个企业的“末端治理”变为“整流程治理”。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中的能流是伴随物流而产生的,能流耦合实现了对集群式供应链系统内能量的有效利用,不仅要包括每个生产过程中能量的有效利用,而且也包括各过程之间的能量交换,即一个生产过程中多余的能量作为另一生产过程的热源加以利用,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而且节约了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例如,武汉市阳逻镇纺织工业园(以下简称“阳逻园”)是湖北省纺织产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火力阳逻电厂正好在镇境内,其在直接供给用户和企业用电的同时,充分利用余热蒸汽(该蒸汽对发电厂利用价值不高),以实现热电产业剩余物与纺织产业的再利用链接,供给园区空调和其它生产用汽,使纺织厂免设锅炉,既减少占地又省能减污,从而达到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能流的耦合。
3.2.3水资源耦合
我国的纺织废水平均循环回用率仅达7%-10%,为所有行业中最低,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因此,实现水资源的耦合是实现纺织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水资源耦合的目的是采用节水工艺、中水回用、废水循环以及水分配网络综合方式,来减少新鲜水使用量。例如,哈尔滨纺织印染工业联合公司在1997年就利用哈尔滨热电建设开发公司的废烟尘和废炉渣来处理印染废水,该系统科学合理地解决了印染厂废水和火电厂废渣、废气难处理的问题,同时,使纺织印染废水和火电厂废物实现资源化,节水、节能、节省大量资金,使印染成本和电厂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
4.1总体网络系统耦合分析实例
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以苎麻产业链为主链,以供应链之间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或废弃物相互交换为媒介,以达到苎麻资源的有效利用。以苎麻资源为基础可以纵向延伸出以下几种关联型供应链:苎麻―苎麻叶―牲畜饲料;苎麻―苎麻根、叶―药品和保健品;苎麻―苎麻骨―人造板;苎麻―苎麻骨、壳―食用菌培养基;苎麻―麻纤维―无纺布地膜;苎麻―苎麻纤维―苎麻纺织品、加工夏布或工艺品;苎麻―废苎麻纤维―造纸原料―造纸;苎麻―苎麻废水―碱液等;苎麻―污水处理―污泥―化肥―苎麻种植;苎麻―苎麻废水―沼气―沼气发电―电能等。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总体网络系统耦合如图4所示。
4.2 基于物流和能流的耦合分析实例
4.2.1 基于物流的耦合分析
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主要以苎麻供应链为基础,根据企业上、下游关系、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以及环境友好的原则,核心企业及其相关联的组成相对独立、相互共生的集群子网络,每个子网络通过各种产品和副产品的流动耦合在一起,形成相互关联集群式供应链网络。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物流耦合如图4所示。
4.2.2 基于能流的耦合分析
工业园区引入电厂,可为生产提供能源保障,并可降低电力线路铺设费用。卡伦堡工业园、天津泰达工业园和贵港制糖工业园都有煤电厂,我国正在研究建立食品-电联产、煤-电联产和钢-电联产工业园。因此,与煤电联产,成为各类工业生态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纺织和煤电联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银泉、精华、天化和富仕等全国重点麻纺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研制,采用厌氧―好氧联合处理工艺,不仅减少污染,还可降低脱胶成本。该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产生提供能源的甲烷气。收集和利用甲烷气,不仅能防止环境再污染,更重要的是补偿处理厂的能耗。据测定,去除
1kgCOD可产气0.40~0.5m3,气体甲申烧含量占60%―70%。对于一个4800锭的苎麻纺织厂,其沼气发电量占处
理站日用电量的1//3~1/2。此外,发电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冷却水来冷凝电机组,并产生大量的余热。纺织的浆纱工序、印染的前处理(煮炼、漂白、烘燥等工序)和加工整理(热定形、涂层、烘干等工序)都需要热量,因此,进行纺织―煤电联产,还可把电厂的废热利用于纺织的热整理加工中,解决电厂处理废热之苦,变废为宝,使热能得以充分利用。纺织企业也需在锅炉供热方面进行硬件投资,并避免了锅炉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再次实现了纺织―煤电双方企业在废物资源化和再利用上的双赢。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能流耦合如图5所示。
4.2.3水资源耦合
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在水的循环利用方面,主
要是采用“水厂―麻纺厂、居民―污水处理厂―麻纺厂”的形式,即江河湖水经自来水厂作为中转、净化处理后作为工业和生活用水供应麻纺厂和居民,再经产业集群地域污水处理厂处理,一部分符合麻纺用水要求的返回麻纺厂回用,另一部分不符合麻纺用水要求的达标排放,这样可以减少水厂从江河湖水直接抽水的成本,其水资源耦合如图6所示。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咸宁苎麻产业集群为例,通过对资源咸宁苎麻产业集群物流、能流和水资源的耦合分析,阐述论证纺织产业集群应从纵、横向两个维度进行组织续衍,纵向维度强化纺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之间在类别、规模、方位、技术水平上的匹配,并延长纺织产业链以实现产品深加工;横向维度促进纺织产业集群构建纺织关联型供应链以充分利用纺织产业链上、下环节的副产品实现横向耦合,并建立纺织废弃物循环利用,培养产业梯度的层级关系与互补性,提高集群式供应链的共生度和共生力。
参考文献
[1]李海燕,但斌,张旭梅.关联供应链――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J].生态经济,2006,(01).
[2]王兆华,武春友.基于工业生态学的工业共生模式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02).
[3]邓伟根,陈林.生态工业园构建的思路与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7,(01).
2015年,我校在区教育局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凝心聚力、拼搏进取、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首先,2015年9月,__小学西校区正式启用。一座占地43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的花园式学校,与校本部像两颗璀璨的教育明珠,镶嵌风景秀丽的__两岸,熠熠夺目,交相辉映。以名校办分校为契机,在进一步做大做强__小学这块“百年老字号”品牌的同时,也大力推动我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造福了一方百姓。其次,本部综合艺体楼竣工并投入使用。以此为依托,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乒乓球室、音乐教室、体育器材室、美术室、仪器室、图书室、电子备课室、演播大厅等十多个功能馆室,一件件硬件设施的投入,使得信息化教育手段再迈新台阶。还有一件值得我们高兴和期待的事是,通过学校的积极争取和协调,市政府已经正式将学校东北角围墙外的一块近700平方米的土地划拨给学校,届时学校将把此块用地铺上塑胶用作学生的活动场地。这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以上三件事,都是我们__小学百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必将作为辉煌的一页载入史册。
与此同时,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教科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以教研促课改,以课改促教学,成效显著。学校以承办省、市、区小语、小数优质课大赛等教研教学活动为依托,以行政听课、年级组集体备课、听课、议课以及课题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为抓手,以经典诵读、校园文化节、学科竞赛、春秋季运动会等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优质教育共建共赢,为师生提供了学习、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师生的能力和素养,提高课改的实效,实现师生的共成长。
2015年,我校师生在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活动或比赛中捷报频传,成绩斐然。一项项殊荣的取得闪耀着同志们辛勤的汗水,一块块奖牌的背后凝聚着老师们卓越的智慧。在此,我真诚地道一声:老师们辛苦了!学校感谢你们!盘点2015,豪情满怀;展望2016,信心百倍。相信2016年的__小学会更加辉煌!
学校举办本次联欢活动,旨在进一步丰富广大教职工业余生活,提高教职工身心素质,为广大老师们提供一次放飞心情、展示才华的舞台;旨在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密切联系,增进友谊,凝心聚力,从而促进我校的各项工作的蓬勃发展。
80年的厚积薄发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Ryder公司的背景,Ryder成立于1933年,是美国最大的供应链物流公司之一,全球500强企业。总部在迈阿密,在全球有900多个分公司或办事处,为14000家客户提供物流服务。Ryder公司股票为道琼斯交通指数成份股和标准普尔指数500个样本股之一。
Ryder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尖端的物流、供应链、交通管理和分拨管理等一揽子服务。服务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分拨,还包括全面服务租赁、商业租赁、卡车的维修以及一体化服务。此外还提供全面性的供应链方案、前沿的物流管理服务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从输入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的配送,致力于支援客户的整条供应链。
Ryder的客户遍及北美、拉丁美洲、欧洲和亚洲。Ryder在全球范围通过这三大业务板块为客户提供及时、成本效益高、可靠的服务。2011年, Ryder的营业额是60亿美金,其中分成了两部分。供应链部分大概是20亿美金,还有一部分是卡车运输,这部分占了40亿美金。
Ryder的产品包括:车队管理解决方案(FMS),它提供租赁、出租和维修维护卡车、拖车,供应链解决方案(SCS),管理的运动材料和相关信息从收购的原材料到交付给最终用户的成品和专用合同运输(DCC),它提供了一个交钥匙的交通服务,包括车辆,司机和调度。
Ryder的供应链解决方案(SCS)的业务提供广泛创新领先的物流管理服务,以优化客户的供应链上材料、资金和信息的流动,从原料收购到交付成品的端用户。SCS产品组合分为三大类:专业服务(战略,设计和工程),分销业务(仓储)以及交通运输解决方案。目前担任该业务分部的优势产业包括汽车、高科技、消费类产品。
通过车队管理解决方案(FMS)业务,Ryder为客户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其竞争地位,使他们能够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降低成本,并重定向企业资本的运用。Ryder的FMS业务,使客户能够提高其车队的正常运行时间和可靠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车队可能出现的业务中断风险。Ryder的FMS产品是围绕合同物流展开的,并且包括合同维修,商业租金和车队支持服务。Ryder的客户群高度多元化,目前业务分部包括食品(杂货,食品制造业,饮料等)、纸制品、印刷及出版、木材及木制品、家居用品和金属制品。
Ryder的专用的合同运输(DCC)业务提供了一个全程运输驾驶员。车辆、维护、路由和调度、管理和行政支持服务一应俱全。Ryder的DCC解决方案专业化程度很高,并有高服务要求(如严格的交付窗口),适合高价值或对时间敏感的货物,或闭环分布但多站点的出货。Ryder这块业务的客户群同样非常多元化,服务行业包括零售、建筑、工业制造、食品和媒体。
而在国际化的道路上,目前Ryder在美国有184个分拨中心,17.3万辆卡车,本土业务占总收入的82%,国际业务占18%。从业务板块来看,运输服务占57%,物流占32%,其他占11%。
国际业务中,Ryder在汽车工业行业声名鹊起,是众多汽车生产商,如丰田、本田、日产、通用汽车、戴姆勒克莱斯勒等及配件生产商,如德尔福、阿威美驰、伟世通等公司的全球领导物流服务商,并多次获得客户和政府颁发最佳品质、最佳物流公司、最佳供应商奖等等。
12亿的巨额投资
集各种荣誉于一身的Ryder,最近在美国获得了又一个“最受尊敬的公司”的称号,这次的赞誉则来自于他们在食品物流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事实上,在美国,排名在前15名的关于食品或饮料的公司几乎都是Ryder的客户。而《物流》杂志和物流经理人俱乐部此番参观的CPG,则是Ryder在美国最有名的食品物流中心。
CPG位于威斯康辛州与伊利诺伊州交界的一个叫Rochelle的小镇,该小镇距离芝加哥仅有130公里的距离。之所以选择这里,主要是因为这里铁路交通的便利。自成立以来,Ryder花了很多时间和资源在整个经济基础设施上,包括铁路公路之间怎么连接,各个不同运输方式连接有效性方面等等。根据Ryder的研究,全美最大的铁路公司都会在Rochelle附近交汇,从西岸到东岸,还有很多支线临近这个城市。而在卡车运输上,Rochelle一天内运输的服务区域,能覆盖8000万人口。因此Roshell这个城市有很大的区域优势,能有效降低整个物流成本。
另外,这里除了有比较好的铁路资源和公路资源,互联网的速度也非常快。因为此地的地理位置有很大优势,包括铁路优势,厂房优势及着大片未来可开放的土地资源。
选定了Rochelle作为物流中心建设点后,Ryder的CPG在1986年开始投入使用。在过去的十五年,Ryder花了12亿美金去建立这个1300万立方英尺的设施,中心拥有自己的铁路中转站,有八段的铁路经过中心。在这里,Ryder利用所有运输方式。证明了这不仅是卡车定期发车的中心,也是一条铁路线枢纽。货物在定期的数量的卡车和铁路之间相互转换。
CPG自投产以来,由于业务量不断壮大,仓库也在不断扩建。现在,CPG整体占地面积是43万英尺,中心内共有两幢仓库,总共有43000个托盘位子,用于出库的门有53个,每天24小时运作,每周工作日是6.5天,只有半天的时间休息。中心总共有1100个全职员工。另外,整个仓库满足多个客户的需求,提供包装和冷库服务。中心目前的利用率大概是百分之九十五,而百分之八十五的业务是跟食品有关的。
24小时不间断运作
在进入CPG神秘的仓库前,一个壮硕的大汉亲切和蔼地接待了我们,他是Ryder CPG中心经理托尼·卡西亚(Tony Caccia),他为我们演示了要参观的示意图和路线,大声地告知参观的注意事项。“等一下我们参观也会有一些准则,不能吃东西,不能抽烟,不可以把东西掉在地上,大家要靠在一起,因为很多叉车在走来走去,大家要注意安全。” 中心里面的温度是华氏负21度到负3度,里面比较冷。所以他让我们穿上了厚厚的棉外套, 但是我们发现Tony自己却是短袖T恤。
CPG内有两幢巨型的仓库。在第一幢仓库里,总共服务于20个客户。其中前五个公司是美国行业排名前五名。中心每年的处理12亿磅的食物,产生4万辆卡车的载重量,运输的货物达五千万箱,产生4500个火车的卡位。该仓库始建于1986年,分别在1988、1990、1992年先后经过三次的扩建。
为了让客户更省心,Ryder甚至自己为客户提供服务水平的指标(KPI),包括库存准确率,每小时处理箱的数量等等。每年,Ryder都会邀请外部审计公司来评审自身的安全性,包括操作的处理会不会引起污染,或者是否有一些昆虫会进来对他的食品安全造成影响等等。这些全部由独立的外部审计公司来完成。客户会根据Ryder每年提供外部审计的结果来评估,Ryder的评分体系满分是1000分,我们看到2008年是950分,到2012年是955分,他们还在不断进步。
第二幢仓库是1995年开始建设,在07、09年扩建,整体面积是40万5千平方英尺,其中是有5000平方英尺是办公场地,其他都是存储用地。有5万9千的托盘位,出货门数量是39个。两个仓库都是24小时运作,每周工作6.5天,其中,周六下午四点开始关,周日上午开始开,总共有130个员工,55个是支持性的,18个是主管和经理。
仓库里百分之五十的货物是食品,其中的50%供应大卖场或零售商,而另一半会直接去餐馆。“为什么我们平时吃饭会觉得在餐馆吃饭特别好吃呢,因为餐馆的供应与大卖场的不同。”Tony俏皮地说。
据Tony介绍,CPG的分发中心会把货物分发到另外四个仓库。每天是有15-25辆车。货物中28.5%是散货的处理,剩下的都是整盘处理。每年处理量是5亿9千7百万磅,这个数字足够供全美吃三天。仓库的处理量是5900万箱,其中1600万是要人工处理,中心接收42700个预约,20800个托盘需要做封装。我们在中心,看到一个设备,在货架上方是一个尖塔型设备,每个设备可以装48个托盘,设备上有一个风扇去抽气体,抽完以后那个温度会降到零下四十度,在运转中,把手放货架会感受到温度急剧下降。
仓库的服务水平由一系列KPI指标考核,包括卫生水平,发生意外的次数,平均每箱的成本等等。Tony说,从去年到目前,整体的水平提升了26.5%,每个季度中心都会出具详细的数据。整个仓库要请外部审计去审核他们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包括各个环节和温度控制都是他们审计的重点。
据Tony介绍,CPG的制冷技术在全美甚至是全世界都是领先的,因为采用了一种叫ENRACK新的冷冻技术,一般公司冷冻技术需要封闭,而应用了ENRACK技术的CPG是一体化的,CPG仓库里面设置九个区域,连接在一起无需分隔,九个区就可以根据客户不同需要设置不同温度。这一技术的应用在能耗和周转间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和配置,Ryder是美国第二家采取这种技术的公司。
这个冷库建于1988年,能同时处理多客户的货物。冷库还分为两间,冷藏库内还有冷冻库,冷冻库里面是零下8度。Tony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冷冻库的货品,里面装的是麦当劳等快餐店出售的薯条薯片的半成品,据说整个仓库有超过1,000种薯条。
冷库里的所有的食品都是由一个文件来处理的,每天早上9点钟来处理这个文件。6点半到10点是接收货物的时间,控制室控制每种货物在哪里装卸。Ryder对冷链运输的要求非常高,每一个来装卸的卡车都需要将温度调整到零下10度才能开始装卸。
365天的食品安全
Ryder当之无愧的骄傲,在他们的食品安全。所有CPG设施定期审核通过安全质量食品(SQF)标准,美国农业部(USDA)和个人客户。这种严格的审核,保证Ryder一贯排名行业榜首。Ryder被评为2010年 “食品物流”杂志年度上市顶尖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
在CPG的守则中,食品安全是绝对重要的。就像Ryder为我们列出的他们自己制定的关于食品安全和保卫的一些准则,其中一部分是美国国土安全局的要求,一部分是Ryder公司自己起草的一些关于食品安全和保护的相关要求和培训。
Ryder同时也提供食品包装服务,就是Ryder会把出厂的食品运过来之后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不同的包装和分类。
根据客户不同的定位,Ryder会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同一款产品会有多种分类,供应给不同等级的餐厅、消费市场或大卖场。众所周知,我们在餐厅所享受到的诸多美食是无法在超市和市场购买到,此类产品在Ryder是由独立的环节来完成的,可以让人们在餐厅享受到非同一般的美食。目前,美国非常多的高级餐厅是由Ryder来提供服务的。
2001年,电讯盈科执行董事面对环境变化,决定拓展该公司业务领域,从一个电信运营商(Telecommunication)重新定义为IT电信服务商(IT&T),并成立了专业咨询服务部门。该转型意味着:企业竞争力的基点将从硬件上的技术优势转向灵活反应的能力,如果每次项目投标都要从头再来,相当于舍弃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与人才优势,而去跟竞争对手耗资源、拼成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宝儿踏进了盈科中心大楼。作为新任的电讯盈科全球业务首席知识官,她的任务是挖掘散落在盈科各个角落中的知识财富,聚沙成塔,将它们堆积成“组织的记忆”。
打破技术迷思
“很多企业都在举行一种名为‘知识管理’的仪式,而不是真正对工作中的知识进行管理,首要问题是――他们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区宝儿初入盈科,发现这里其实早已开始进行“知识管理的仪式”了。市场部资源相当丰富,为更好地让知识保鲜,他们在盈科率先建立起部门内部的“知识门户”。然而一旦登录这个“门户”,却发现问题接踵而至。当初在系统设计时求大求全,大部分文件都作了加密处理,只有部分高层才有权打开。一般的员工想看,需要经过层层申请和授权,知识分享的范围大受限制。即使等到了高层的授权,却发现在如此之多的知识包里,难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文件,并且系统查询的关键字未经规范,搜索无法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然而即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文件,却发现系统只能提供历史文档,没有随工作进程而实时更新,令知识的保鲜度也大打折扣。
这个事实让很多员工对知识管理失去了信心,对区宝儿的工作形成了挑战。同事们经常会问:“这个系统到底要怎样做?需要我为它做些什么?”这时区宝儿会说:“不,是‘它该为你做些什么?’”
通常企业陷入“IT迷信”会有两种表现:因为一项业务的失败而盲目归咎于技术,或因为过分相信技术的力量而处处迁就。80%的企业主认为:KM(知识管理)必须以购置一套昂贵的系统作开始。
“因为系统里的数据只能告诉我们结果,却无法显示出原因”,区宝儿说。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唯技术论”,或称“技术万能论”。切不可认为只有IT平台才能进行知识管理。“如果没有想清楚要做什么,那么再好的技术也是负资产”,区宝儿说。
打破知识墙
平时,企业内部的知识都是通过人际网络来交流。一个新员工可能会向自己熟悉的经理请教如何来规划一个新的市场活动、或是询问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文件资料,这样的随机频繁的交流在公司内部实在是平常之极。但是,假如这个经理调职了,这个员工该去找谁呢?区宝儿要做的,就是将这些随机的交流明确和固化下来,把那些属于个人经验的独门秘笈,变为所有员工可以分享的大众财富。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如何让知识的所有者乐于把财富贡献出来,让大家分享,成了一个难题。在香港这样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人人都要为生存拼搏,谁肯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呢?对于“分享”,区宝儿有自己的一番解释:“一个人能够说出来的知识,占到脑中所想的有多少?顶多也就20%。能写下来的有多少?最多5%!如果没有与别人进行分享,那么知识的更新也就无从谈起。”作为专职管理知识这种“无形资产”的人士,区宝儿明白“吸引”与“激励”比硬性指标更重要。如何确保每个人都有热情投入知识管理,需要CKO很高的个人技巧。就以市场部经理Candy为例,她的业绩很好,为人非常勤奋上进,整天忙于各种项目的推广中,根本无暇顾及知识管理的实践,于是她便成为区宝儿尽力争取的重点对象。区宝儿说:“Candy,你很能干,我要把你塑造成英雄,成为公司里的学习标杆!”在热情的的鼓动下,Candy欣然接受了区宝儿的邀请,在公司发表演讲传授个人心得,一次次的成功使Candy在公司内部大受关注,成了明星人物,于是她更加热衷于参加知识管理分享,成为区宝儿推行知识管理的一员猛将,而区宝儿本人也乐得把所有的演讲都交给Candy来完成,自己躲在幕后进行规划统筹。
这种“分享”的冲动,透过一个个明星员工的示范,逐渐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在员工中遍布开来。
最大的挑战是“协同”
如果说分享让知识在企业内流通起来,那么协同才真正令知识在集体的头脑中“发酵”。对CKO来说,“协同”是更为重大的挑战。“协同”的目的是透过分享知识和其它激励机制,使员工进一步交流个人经验及其对信息的理解,乃至提出新理念,创造新知识。而只有开始了协同,才意味着“知识管理”真正开始实施,否则就可能只能称作 “文档管理”,这是大多数误以为已进行了知识管理的企业经常犯的错误。
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区宝儿制定了对深度参与者的奖励机制。透过强大的技术平台,区宝儿可以了解到,哪些员工进入这个平台最多,存储的文件最多,浏览的文件最多,这样每月可以对表现最为积极的员工给予奖励。同时,通过邀请员工为其所阅读的文件进行打分和对相关问题进行反馈,系统能够定期公布点击率最高的文件的排名。
在很多优秀的项目中,蕴含着小组成员长达几个月的反复的探索和努力,仅凭一些零散的沟通远不能清晰完整地进行表述。为最大化协同效应,区宝儿还设计了很多系统的KM课程。这些课程不只是要learn(学习),还要apply(应用),区宝儿的所有家庭作业都是与员工的工作相关,要提出自己对于工作中的知识管理的建议。一个市场部的员工把根据以前“知识门户”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教训归纳出来,还对文档如何合理分类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区宝儿把这些建议都收集起来交给管理层进行评选,市场部的经理看了该员工的建议后,课程就成为管理层与员工在知识管理中很好的互动环节。
这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coach (训练、指导)。KM小组把公司内部的知识员工、好的部门经理选出来作为KM的教练,透过一对一的辅导来建立员工自信,培养技能,让他们可以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在香港这样极为紧张的工作环境下,能让员工如此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生动有趣且切实有用的课程居功至伟。
公司记忆力
关键词:
供应链质量管理;乳制品;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52-02
1 引言
2008年9月,乳制品行业发生了震惊整个社会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但仔细回顾整个事件,会发现整个事件的源头来自于三鹿的上游供应商――分散的奶农,奶农加入成本低廉的三聚氰胺来增加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以达到国家标准,当时的乳制品制造企业的奶源检测技术并不能很好地检测出三聚氰胺的存在。因此,在乳制品供应链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质量问题的出现已经不仅仅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问题,而是整个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问题。
我国乳品产业目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乳品业横跨畜牧业、工业、流通服务业三大产业,从原料供应商到终端用户的供应链运营非常复杂,产业内企业面临着与供应链伙伴共荣辱的局面。在此情况下,我国乳制品供应链运营模式应该以质量保证为出发点,不能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而应该拓展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整合上。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角度来构建适合我国乳制品供应链运营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2 我国乳制品供应链运营模式现状分析
2.1 我国现行的乳制品供应链模式
王爽根据对调研问卷及访谈材料的汇总,提出了我国现行的乳品业供应链现有的两种运营模式:资源型乳制品供应链和都市型乳制品供应链。
(1)资源型供应链运营模式。
资源型供应链一般以资源型乳品生产企业为核心,企业原奶资源丰富,但远离消费者,所以产品一般是以UHT奶(超高温瞬时灭菌奶)和奶粉为主,以便于产品的远距离运输和市场投放。资源型供应链的运营模式图1所示。
资源型企业的代表是蒙牛和伊利,他们要把远在呼和浩特生产的乳制品推向全国甚至世界市场,则对供应链下游渠道的控制能力非常重要。资源型供应链运作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复杂的全国经销渠道的把握。所以,在实际运作中,一方面利用扩大生产规模构筑进入壁垒,形成庞大的产能给后来的都市型企业制造压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收购或新建的方式逐步渗透城市保鲜乳品市场,对市场型企业的生存空间进行挤压,占取市场份额。
(2)都市型供应链运营模式。
都市型供应链一般将靠近城市的乳制品加工企业作为核心企业。都市型乳制品加工企业距离消费者市场近,并且拥有成熟的市场和便捷的直营渠道,这类乳制品加工企业的代表有上海光明和北京三元。都市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对核心市场奶源和直销网络的控制,由此形成强大的进入壁垒,垄断当地市场,但其缺点在于只能依赖城市周边有限的奶源。都市型供应链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
2.2 我国乳制品供应链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应商质量管理问题。
我国奶牛养殖以小规模、分散的农户词养为主,一个奶农养殖奶牛在20头以上的规模经营比重不到25%。因此乳制品加工企业进行直接收购的范围十分有限,需要一个具备一定鲜奶保存技术的中介来协助企业及时有效地从奶农手上进行原奶收购工作。这就是催生了“奶站”这一连结奶农和乳制品加工企业中介,奶站通过一系列的契约关系与乳制品加工企业相连。目前,绝大部分的生鲜乳都经由奶站交往乳品企业,“乳品企业+奶站+奶农”模式已经成为乳制品供应链原奶采购环节中最主要的组织模式。但是,由于原奶市场总体上是一个买方寡头市场,因此奶站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惜牺牲原奶质量为代价,进行违规操作,这就是奶站近几年出现无序发展、难以管理的原因。乳制品加工企业应该如何展开供应链质量管理,有效监督管理奶站的违规操作,提高原奶质量水平是整个乳制品供应链急需解决的问题。
(2)分销商质量管理问题。
下游分销商是直接与消费者相连的环节,也是乳制品质量形成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环节对于提高乳制品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都市型乳制品供应链来说,对乳制品进行保鲜、储存及运输是成本消耗最大的物流活动,占据了物流总成本的1/3至2/3。而对于资源型乳制品供应链来说,由于远离消费市场,更加需要控制好乳制品的分销环节。所以不管是哪种乳制品供应链,分销环节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特别是乳制品对运输条件有着较高要求,如巴氏灭菌奶就要求专门的冷链运输,因此就要求乳制品加工企业对下游分销商要严格监督、控制,不能让分销商为了提高收益,降低运输成本而影响到乳制品质量。这就需要乳制品加工企业与分销商建立合作关系,协调相互间的收益损失,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达到整体收益最大的目标。
(3)加工企业内部质量管理问题。
我国乳制品加工企业目前还停留在传统质量管理的阶段,质量在战略高度上的重视没有得到体现,质量目标就是达到国家强制标准,而不是以顾客的利益和满意为前提。另外,质量仅仅是生产部门的责任,公司内部没有形成全员意识。另外,乳制品加工企业作为乳制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应该全面考虑到图1所示的所有方面。而我国乳制品加工企业不仅没有建立起公司内部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也没有担当起供应链质量领导者的角色,对上下游很少或根本没有进行相关的质量管理指导,从而造成了乳制品行业质量问题频发。
(4)供应链整体设计与运营问题。
乳品供应链作为一种组织系统,其参与主体包括奶农户及各类乳业合作组织、加工企业、储运企业以及销售企业等等,参与主体的复杂性造成了供应链整体设计与运营的复杂性。资源型的供应链运营模式在对渠道和流通环节的控制能力方面存在弱势;而都市型的供应链运营模式在对原料奶生产与采购方面缺乏控制和经营能力。首先,乳制品供应链参与主体没有在战略上形成质量第一的意识。各个企业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战略目标,往往出了质量问题就互相推诿,没有真正建立质量第一的战略目标。其次,供应链参与主体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合作系统。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信息得不到有效沟通,问题不能得到很快的追溯和解决。最后,顾客被排除在了供应链关注的体系之外。顾客的利益和需求对质量提出了高要求,对顾客的忽视会最终造成质量体系的崩溃。
3 构建以供应链质量管理为基础的乳制品供应链运营模式
3.1 现行模式改善建议
乳制品供应链结合了农牧业、食品加工业和分销物流服务业等多个产业和行业的跨度,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水平,是否有能力在市场需求与产品供应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并保持稳定成长,决定了企业的未来成败。而竞争的焦点就在于对整个供应链上产品质量的控制力。供应链质量管理为乳制品企业提供了一个建立有效的供应链运营模式的独特视角。针对第二节中我国乳制品供应链现行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1)建立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运营体系,供应链的设计以质量为核心,由加工企业承担供应链质量领导者的角色,将质量目标的达成纳入所有供应链参与主体的战略目标中,形成质量目标的一致性,所有供应链参与者为给消费者提供高质量产品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
(2)资源型供应链和都市型供应链整合趋势正在逐步凸显。两类供应链参与企业都希望打破供应链的限制和边界,建立全国协同的、快速反应的供应链。将两种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都市型供应链学习资源型供应链对奶源的控制方式,资源型供应链学习都市型供应链强大的渠道控制能力,更有利于建立灵活、敏捷、协同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3)加工企业应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与原料奶供给源建立紧密合作的、专业化供给的、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合作管理,通过有效控制上游供应商来保障奶源的质量。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来实现,对供应商的选择、发展和评估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制度,实现加工企业与供应商共同成长。当优质奶源供给紧张或者对奶源的质量不好控制时,也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战略,直接收购或参股牧场来实现对奶源的有效控制。
(4)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并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原料订购、配送信息、自动补货、库存控制等方面提供快速有效反应的一手信息。对产品供给和产品配送过程进行实时监测,避免过期产品或质量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5)建立了信息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以后,加工企业的配送物流可以由专业配送中心完成,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配送中心不仅提供物流配送服务,而且负责产品营销、客户管理等工作。通过晚上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不仅可以监控配送中心的质量控制效果,而且可以对客户的意见和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与反馈,避免突发的质量事件造成大的影响。
(6)顾客作为整个乳制品供应链的最后一环,顾客关注和顾客参与应该加入整个供应链的设计之中。关注顾客的需要,让顾客参与产品的设计,不仅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有利于质量问题的更快识别和解决。作为产品召回高发的产业之一,对顾客的管理和逆向物流系统的构建更显得重要。
3.2 乳制品供应链运营模式构建
从质量角度出发,一个科学的乳制品供应链设计应该是为了预防产品质量问题的产生,而不是为了应对质量问题而设计的。因此,基于预防的目的,结合以上的改善建议,提出基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乳制品运营模式创新体系。如图3所示。
4 结论
要发展好我国乳制品行业,首先就要保证乳制品质量,减少乳制品质量问题,这不仅需要从乳制品供应链上的某个环节入手,更要从乳制品供应链整体入手。本文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乳制品供应链现行的两种运营模式――资源型供应链和都市型供应链,这两类供应链各有优劣,但在整个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以预防为目的的、基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乳制品运营模式创新体系。这一体系从战略、运营和质量问题解决方面描述了供应商、核心企业、配送中心和消费者的供应链定位和任务,借助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来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最终帮助整个供应链实现质量目标。本文仅仅为我国乳制品供应链管理提供一个整体的运营框架,后续研究应该着重关注这一框架的具体实现机制、各个供应链参与主体的质量绩效的衡量和质量控制措施,以及具体目标制定和利益的分配等问题上。
参考文献
[1]王爽.我国乳品业供应链运营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2]赵云平,刘秀梅,鲍震宇.奶业组织模式变迁及对奶户利益的影响――以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为例[J].调研世界,2006,(6).
[关键词]知识供应链 知识发酵 运行机制
[分类号]F270 G305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企业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复杂和充满竞争的环境,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位于不同节点的成员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源是各不相同而又互为补充的,知识供应链中研究的主体是企业组织本身及企业群体之间的知识获取、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等知识活动过程。这些活动共同的特点就在于都存在一个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过程,即知识发酵过程。知识供应链中企业组织的知识获取实际上是产学研组织整体的学习过程,需要组织成员自身在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把原有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有机地对接,通过联想、模仿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活动,消化、吸收组织内部及组织群体之间新的知识,达到一种新的知识状态。企业产品创新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和金生教授提出的知识发酵理论很好地揭示了知识创新的内在机理――某种创意在协调者的组织下,在知识母体中消化、适应、转化、演进、创新,逐渐形成新的知识,达到新的知识状态。本文将从知识发酵的角度去探讨知识供应链,借助生物发酵原理和知识发酵理论,探讨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
2 知识发酵和知识供应链的研究概述
2.1 知识发酵理论的研究概述
知识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机理与生化理论中的生物发酵过程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生物发酵过程需要具备菌株、营养物质即母体、生物酶、一定的环境条件、设施与工具等,通过生化反应即发酵,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而知识活动同样需要具备创意、知识母体、组织协同、环境、设施与工具等要素,通过学习或创新过程,导致组织的知识增加。知识发酵是指知识菌种在酶的作用下,在一定的环境中,由知识母体融合组织内外各种知识进行发酵,产生新的知识。知识发酵过程包括:知识菌种、知识母体、知识酶、知识发酵吧和知识工具等各类要素。目前对知识发酵理论的研究集中在知识的生物特征、知识发酵模型及构成要素;对知识发酵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组织变革、质量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等问题。这些研究的特点总体归结为:宏观的研究成果较多,微观的研究成果少;概念层面研究较多,知识发酵机理等深层次研究少;理论层面研究成果较多,实证性研究成果较少。
2.2 知识供应链的研究概述
国内对知识供应链的理论研究在借鉴国外关于知识供应链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产、学、研新的三位一体的知识供应链模式,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角度对知识供应链做出了定义:宏观层面上认为它是国家创新体系;中观层面认为它是对供应链相关企业资源进行的整合;微观层面认为它是以顾客为中心,满足知识的供需平衡。在知识供应链应用方面,国内学者将知识供应链作为知识管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的一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讨论,对知识供应链在某一产业或某一方面的整体应用论述较少。国外关于知识供应链的理论和模型研究对知识供应链的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分析,认为知识供应链是整合企业、大学、社会和政府知识资源,进行知识创新的知识生产系统。在应用方面,大体分为两个方向:①对知识管理在供应链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如何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互动,进行知识管理、知识共享和更加有效的合作;②通过对“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三位一体的跨领域合作关系进行分析,实现三者的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的长期合作。
3 知识发酵模型的构建
笔者类比生物发酵的构成要素(菌株、发酵底物、生物酶、生物发酵环境、发酵产物等),提出知识发酵模型的构成要素:知识菌株、知识母体、知识酶、知识发酵吧、知识发酵环境、知识技术工具、新知识。知识发酵模型如图1所示:
3.1 知识菌株
知识菌株是引起知识创新的思想,即引发知识发酵的初始思想。它相当于生物发酵的种子,是知识活动的起点和知识发酵的触发器。知识菌株提供了知识发酵的方向,有什么样的知识菌株,就有什么样的知识发酵方式和发酵产物。知识菌株是引发企业学习与知识创新的思想,是一种特殊的知识,是知识发酵过程得以产生的种子。
3.2 知识母体
知识发酵理论认为:知识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知识之所以能够创新,是由于知识母体――组织成员的现有知识能够进行发酵。知识母体是知识增长的知识源,包括知识拥有者个人或组织中已有的、收集到的、显性或隐性知识等,它参与知识的增长,决定新知识是否能够产生。
3.3 知识酶
起到化解知识之间边界,促进知识融合、演化作用的知识,我们称之为知识酶。知识酶既包括结构化、形式化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和知识技术等有形要素,也包括非结构性、非形式化的文化、环境和心理等无形要素。按照知识酶的主体不同,可以划分为微观知识酶和宏观知识酶两种类型;同时,根据知识酶的来源,还可以分为内部知识酶和外部知识酶。
3.4 知识发酵吧
知识发酵吧为知识发酵提供一个知识“群合”的场所,在发酵吧中知识菌株在知识母体的“滋养”下,通过知识酶的催化作用获得知识的发展和繁衍。不同的知识发酵过程需要不同的发酵吧,每个发酵吧内要素构成各不相同,通过知识发酵吧内面对面的交流,对不同的知识进行集成、融合,达到知识创新、转移。
3.5 知识发酵环境
任何知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外部环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知识菌株即产品创新构想的类型,而且对知识母体、知识酶和知识发酵吧的内容、形式和状态也同样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知识发酵环境包括企业内部文化在内的设计开发环境和外部的一般环境,即进行知识增长过程的适宜政策、法律、政治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等。
3.6 知识技术工具
知识技术工具指能够协助人们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的基于计算机的现代知识技术。知识技术并不特指某一项技术,而是一个整合的技术体系。
3.7 知识发酵产物
知识发酵产物是指知识发酵的最终结果,即新知识。在企业知识供应链传递过程中,知识发酵产物包括新产品和代谢物,新产品是最终被市场认可的产物,而代谢物则是没被采用的设计方案,但它仍然具有局部的知识增长,存在着潜在价值。
4 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分析
4.1 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的构建
知识供应链通过知识的流动使无数知识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某种方式的链条。本文构建了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指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不同知识参与主体之间通过知识发酵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如图2所示:
在企业知识供应链中,知识参与主体在知识发酵的作用下与知识环境发生关联,此关联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参与主体对知识发酵的适应过程,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反馈,对其适应的结果同时反馈给知识参与主体,以此类推、循环往复。图2中心灰色区域代表企业知识供应链的核心――知识协同进化,这是企业知识供应链运转的最佳效果。企业知识供应链主要由知识参与主体、知识环境、知识协同进化、知识流四部分构成。其中知识参与主体包括知识生产者、知识传递者、知识消费者和知识分解者。下面做简要介绍:
4.1.1 知识参与主体 知识参与主体是指一切需要知识并参与知识活动的单个人或由多个人组成的社会组织。知识参与主体由四方面组成,即知识生产者、知识传递者、知识消费者和知识分解者。他们之间既有明确的角色界线又有相互依存和转化的特点,并且具有动态性,在不同的阶段或场所可能出现角色的转换。
・知识生产者。在知识供应链中,知识生产者是指对他人或社会组织生产提供知识的知识参与主体和社会组织。知识生产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生产者与消费者可能是同一主体,也可能不是。知识的生产是知识供应链循环的基础,是知识供应链循环中最基本的要素。
・知识传递者。知识传递者是指传输知识的各种媒介或知识通道。知识的真实度和时效性使得知识在传递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延误和干扰。因此,选择快捷、安全、可靠的知识载体是知识传递研究中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知识消费者。知识消费者是指接收并利用知识的个人或群体,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决策部门和研究人员等。企业知识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重合,也就是说,有些企业的主体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们向外知识,同时也接收知识。知识消费者是知识供应链循环最为重要的环节。
・知识分解者。知识分解者是指对知识加以选择、整理,剔除无用知识的个体或机构。企业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分解者主要包括政府和教育科研机构,他们为企业提供有组织、分门别类的知识。
知识由生产者制造出来,经过知识中介到达知识消费者。知识可以经由知识传递者提供给知识分解者,而分解者将加工、整序、剔除后的知识提供给知识生产者使用。四者之间进行知识交流、反馈,形成互动,它们之间既有明确的角色界限,又相互寄生、转化,在不同的阶段和场合可能扮演不同角色。在企业知识供应链中,知识生产者和消费者处于系统的核心地位。知识传递者和分解者处于从属地位。
4.1.2 知识环境 知识环境以知识媒介为结构框架,以知识模式为组织核心,与人类知识活动的各种因素相关。知识环境主要包括知识资源、知识技术、知识伦理等。任何知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组织内外部环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知识供应链的知识协同目标,而且对知识参与主体、运行机制和知识技术的内容、形式和状态也同样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包括社会的适宜政策、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也包括知识供应链整体系统的组织文化和知识共享机制等。
4.1.3 知识协同进化 企业知识协同进化表现为企业内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协作,不同技术创新系统、知识资源等全方位的知识整合。企业知识主体之间的有机关联,通过相互的学习和理解等知识催化作用实现技术创新与知识对接。在知识酶的催化协同作用下,知识母体围绕知识酶形成知识母体一知识酶的结合物;当知识母体在酶作用下与知识菌株进行反复作用后,中间结合物在保留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知识。知识供应链形成之初就要求知识参与主体协同工作,知识供应链协同必须在知识对称条件下进行,通过知识流传递加工使知识参与主体间的理解力、执行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等都达到知识供应链的协同优化要求,提高知识供应链智能化水平。
4.1.4 知识流 知识流是知识融合、序化、创新的过程,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命脉。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企业是知识产生、存储和传播的知识单元。一方面,企业组织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始终在进行着知识互动的过程;另一方面,企业组织内部,不同组织成员进行知识交流,企业不同层次的知识集合体相互影响,员工个人知识与企业组织的知识资产相互增值。知识供应链通过知识流使无数的知识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某种方式的链条,成为知识供应链的知识通道。
4.2 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的运行机制
在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中要保证实现预定的目标,除有效构造其网络结构外,还有赖于相应的运行机制来保证其有效运转。各主体之间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来保证合作目标的实现。运行机制是知识供应链的调节器,对各主体之间的行为起着协调、约束和激励的作用。所以,要使知识供应链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需要建立一套包括动力机制、合作机制、信任机制、集体学习机制、协调机制、约束机制、分配机制等在内的运行机制。
4.2.1 动力机制 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的利益和需要以及发展潜力是各参与主体进行合作的内在动力;竞争和变革的压力以及政府的政策推力等则是知识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进行合作的外部动力,它们共同构成了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的动力机制。
4.2.2 合作机制 知识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由于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知识构成和不同的形成发展经历,通过知识供应链结点间的联系会带来多样化的知识交流,形成思维交叉点。知识供应链的合作机制体现了战略伙伴和企业内外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利用,企业竞争环境的产品制造过程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到投放市场周期缩短,且顾客导向化程度更高。宝钢集团参与制造商技术创新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集团建立了一个用户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与制造商的产品协同进化,其主要模式采取“先期介入”模式,即在用户新产品开发的初期就进行合作,与制造商一起进行产品协同进化。一汽大众汽车公司生产CA1092系列载重车,由于自身重量太重而使得成本过高、油耗过大。该公司邀请宝钢的科研人员参加产品开发,根据用户选材优化要求,选用宝钢集团新开发的高强度冷轧板代替原来的钢板,达到了降低材料消耗、减轻汽车自重、减少油耗和废气排放等目的。
4.2.3 信任机制 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之间既会有良好的合作愿望,也会有文化观念冲突、知识产权保护、核心资源维护等顾虑,这些顾虑会阻碍合作的深入,损耗组织的精力,甚至会断送合作的前途。知识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间的信任,有利于主体间知识的自由交换。如果没有信任,知识交流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时效性将会降低,而成本将会
升高。信任关系的建立是合作方在反复交往的基础上,彼此有相当的了解后发展起来的,它需要合作方的投入和培养。因此,通过充分的沟通与协作,消除合作的障碍,建立必要的信任机制,是知识供应链运作的基本要求。如在淘宝网中,买卖双方可以通过阿里旺旺即时交流,极大地方便了买卖双方对于网络购物的需求。不止是阿里旺旺,淘宝网独具特色的论坛系统,也促发了买卖双方的生态化关系。买卖双方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不仅促进双方之间的互动关系与知识的充分共享,同时也增加了双方之间的相互信任,实现了买卖双方的共同进步。
4.2.4 集体学习机制 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能否产生协同效应、达到预期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参与主体合作中的集体学习机制。各参与主体合作人员既要有正式的工作交流,也要有广泛非正式的沟通,以增进相互了解。参与合作人员不但要有相应的技术专长,还要有很强的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集体学习是获得和放大知识资源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保障。如丰田公司组织了自愿学习团队,这是一个先进的分享知识的机构,主要负责组织团队成员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思想。它是提高知识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尤其在组织各个成员持续不断地学习那些复杂而特别的知识方面非常有效。
4.2.5 协调机制 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的协调不同于传统的行政命令形成的等级制形式,它是在知识供应链各节点之间进行调节与匹配。这种契约式的协调包括需求方和供应方就较长一段时间达成的承诺和协议,目的在于知识供应链的有效运作以及知识共享和任务分担带来的收益和风险。例如,随着一汽大众车型的推陈出新,宝钢集团相应的钢材研制也不断适应。一旦确定车型需求,就建立按车型分品种的钢材认证计划,快速调整宝钢集团工艺设计方案,组织生产新的钢材产品供试用。同时,跟踪钢材在一汽大众的剪切、冲压、焊装等工序的使用情况,持续改进产品质量,这样周而复始,直到获得整车认证为止。
4.2.6 约束机制 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要受彼此之间的关系制约,主要原因是由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具体合作方式与任务分工决定,实际上是主体之间的经济和社会责任约束。因此,知识供应链的约束机制是对各参与主体行为的约束,但这种约束不是对整个知识供应链各参与主体全部行为的约束,而是对与知识供应链有关的行为进行约束,也就是说,约束范围是有限的。
4.2.7 分配机制 知识供应链的分配机制就是供应链各参与主体间的合作对策问题。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建立在共同追求利益目标的基础上,获利动机促使各主体,通过有效磋商,达成共同认可的有约束力的协议,分享合作带来的收益。由于各参与主体的目标差异,在参与主体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甚至因此导致知识供应链的解体。因此,利益分配直接影响到知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同参与主体在知识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所投入的资源有多有少,所承担的风险有高有低。按照责任与利益对等原则,在合作协议中对利益分配要做出明确的规定。
需要指出的是,知识供应链运行机制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知识供应链互动整合的进行,并使供应链产生知识共享效应和共同愿景效应。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连锁组织内部和外部关心连锁体的一个利益集团,债权人、供应基地、员工和所有者都是利益相关者,但对于具体连锁系统内,利益相关者太多,为了便于操作,连锁董事会还是要根据劳动密集程度、技术密集程度、资本密集程度对各个利益主体依具体情况加以界定分类。理查德?达夫特(Richard L.Daft,1998)认为这些利益群体的满意程度可以作为评价组织业绩指标;总部由此可以从组织的适应性和企业名誉状况把握连锁发展是否符合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性标准,见表1。
根据我国的国情,未来连锁集团治理结构应选择连锁董事会(由执行董事5人组成)领导下三权(监督权、决策权、经营权)相对分立的“利益相关者”模式 。由于网络兴起,网络信息技术、网络经济和网络基础设施使得连锁利益集团的治理模式逐步趋于完善,见图1。
根据朱杏珍(2002)运用集对数学的理论得出连锁总部执行董事以五人为宜。Cubbin和Leech(1983)以及Leech(1987a,b)的股权比率模型,其同时考虑股权结构的差异与最大利益主体(如家族)对连锁企业的控制程度即临界控制持股比率的衡量公式:
(1)
P* :临界控制持股比率(the critical control shareholding);α:最大利益主体(家族)控制程度,在股东大会赢得过半数股权同意几率;π:股东执行投票权的几率;H:Herfindahl指数,衡量股权结构的集中度;Zα:控制程度的标准常态分布值。
由(1)式可以了解当连锁总部股权结构越集中(H较高),总部控制决策所需要的持股比率愈高。若股东执行投资权的几率(π)与总部最大利益主体的控制程度(α)愈高,则总部最大利益主体决策所需的持股比率愈高。其临界控制持股比率:
(2)
Ni :第i个持股阶层的股东的人数;Si :第i持股阶层的所有股东的持股比率和 ;K :连锁企业持股阶层数。
利益相关者模式不是从法律上规定一个雇员与股东的具体比例,而是强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发言权是相对的,不同的企业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程度不同,其权益分配也就不同。利益相关者模式最大优点是避开了政府的直接干预及过多的间接干预,从而可能在企业内部就可以缩小利益矛盾,进而减少企业的外部性。正是基于此,本文认为这一理论是未来连锁集团的治理趋势。
连锁总部产权安排
根据willianmson(1975,1985,1996)的产权交易学说,结合我国的社会特点,连锁总部产权安排赋有鲜明的制度特色。
(一)连锁产权的再认识
从新制度经济理论(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willianmson,1975,1985,1996)探求我国连锁制度的借鉴与创新之处,见表2。
同时,参考刘元春(1999)对交易费用理论缺陷分析,对交易费用的理论对连锁经营的理论分析的贡献和缺陷大致归纳于表3。
(二)产权多元化连锁格局
股权多元化大大增强连锁企业的外部市场的包容能力,但企业内部的道德风险加大。这就是说在强调产权明晰的同时,还是要有正确价值观和好的心态去面对产权分配,而不是把产权问题绝对化,以为产权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其实在我国不同所有制,其经营者心态有相当大的差异,如图2。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不加强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会被强国企业打败,难以振兴;但不结合本国人文社会心理、意识形态,单纯运用西方经济理论构建本国民族企业的治理模式也难以自立。
多元化治理形成
(一)多元化产权构成
一个连锁业态选择什么样的连锁模式,在中国不只是一个做生意的方式问题,而是一个制度的设计安排。权变理论指出:即使不考虑环境的变化,连锁模式也会各不相同。它们的功能不仅在于有效地配置资源,寻求有效率的专业化和分工;更为重要的是寻求有效率的交易分层结构和有效的信用制度。因此,连锁总部所设计的多种连锁模式是基于有效率的市场结构和制度安排,与各连锁业态的分散性所包含信息量关系密切。
(二) 连锁模式配置成本
面对快速变化且充满不确定竞争的环境下,总部对资源配置就要借助于各连锁模式的配置即市场招募还是总部内部配置。由此,对资源配置管理实质上是对各连锁模式的管理。由于资源的稀缺,加上信息不对称和市场的不完备,引起的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所以连锁总部在连锁模式配置过程中存在较强的偏好,这种偏好与交易效率、总部的目标和竞争压力有关,但其选择主要来源于由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的比较。
(三)连锁模式的配置路径
威廉姆森(1985年)提供了半结合一般交易成本分析,给连锁模式的配置提供依据。对于总部来说,不同地区其交易成本是不同的,组织成本也不同,总部对连锁业态选配连锁模式提出要求。由于连锁模式的多样化导致了经营的多样性,从各个不同路径来实现规模经济。
首先初始的决策总是建立在连锁资源可利用的基础上,其次是资源可反复的利用,图3描绘了这种决策过程的复杂性。
根据[美]迈克尔?迪屈奇(1994)成本和效益曲线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1.若总部自主配置资源获取利润大,品牌扩散风险大,总部利用外部资源交易成本很高,就出现了Bf>Bm,但连锁控制力较强,组织费用也低,就出现了Cm>Cf,此时在总部最有效的管理下选择直营连锁是理性选择,这时以直营连锁模式可以获取最多的利润(Bf-Cf),其选择优于其它几种连锁模式。
2.若总部从技术、品牌和管理技能形成长期的优势,即Bf >Bm;但由于连锁业态内监管难度大,员工偷闲,就出现了Cf >Cm,此时在总部最有效的配置下进行直营监管,采取员工内部承包的方式,降低员工监督成本,使得连锁总部获取更多的利润(Bf-Cm);但此时满足下一个表达式:(Bf -Bm)-(Cf -Cm)>0,即总部纯效益占优势。
3.由于总部市场垄断实力得到强化,更高的价格和利润更符合总部的扩张意图,但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加上加盟商剩余索取权要求就意味着Bm >Bf,但连锁控制力较强,组织费用也低,就出现了Cm >Cf,这里Cm >Cf是半结合,导致交易成本向总部这头而不是向市场那头靠近。此时在总部最有效的管理下采取特许连锁模式将是切实可行的内在化的替代办法,这种合同化模式安排更容易和内部组织达成,但对连锁企业界限的经济的定义(不是法律定义)提出;使得连锁公司得以取得更多的利润(Bm -Cf)。若总部选择考虑资金介入,必须满足(Bm -Bf)-(Cf -Cm)>0,即总部纯效益有优势。
4.若总部核心技术还要加大投入,市场规模很大,品牌需要做大做强,而总部又需要外部资源,就出现了Bm >Bf,但由于远距离连锁控制较差,增强管理等级成本,组织费用也高,就出现了Cf >Cm,此时在总部有效的监管下通过自由或合作连锁模式形成一种“中间的交易关系”,使得连锁公司得以取得更多的利润(Bm -Cm),其选择优于其它几种连锁模式。其比较见图4。
结论
从治理结构的设置上,根据我国人文和社会特点,未来连锁集团治理结构应选择连锁董事会(由执行董事5人组成)领导下三权(监督权、决策权、经营权)相对分立的“利益相关者”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基于知识和时间的竞争迫使企业必须改变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与其他企业形成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联盟作为一种兼具企业组织方式和市场交易方式各自优点的独特组织形式逐渐成为学者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自20世纪90年代供应链联盟出现以来,相当一部分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如IBM、戴尔、沃尔玛、丰田等公司通过构建灵活有效的供应链联盟极大地提高了经营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从而巩固或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这些企业以实际成绩证明了供应链联盟对于提升企业业绩的有效作用。学者们也对供应链联盟作了大量的研究,对供应链联盟的成因、供应链联盟中合作伙伴关系等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从供应链联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现有研究或者是研究企业内部,或者研究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却很少有文献同时关注供应链联盟整体与单个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供应链联盟中不同企业之间到底该如何取长补短,供应链联盟中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到底该如何协调以及供应链联盟如何同时兼顾联盟整体和联盟成员个体的利益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供应链联盟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现有关于供应链联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交易成本理论(TCE)、资源观念理论(RBV)等理论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供应链联盟的成因、动机等,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企业内部的考虑,缺乏从企业与联盟互动层面的研究,无法充分解释供应链联盟企业间合作在价值创造方面的重要性,而交易价值理论则可以弥补交易成本、资源观念等理论的不足,能够从企业与联盟互动的视角对供应链联盟进行研究和解释。
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看,本文对供应链联盟进行定义,将供应链联盟定义为一种独特的双元组织。在研究过程中,基于交易价值理论的研究视角整合了解释供应链联盟的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观念理论,弥补了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观念理论的不足,重点强调了供应链联盟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将研究层面从企业层面提升到企业与联盟互动的层面,从新的研究视角构建了供应链联盟研究框架,为供应链联盟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从实践上看,本研究所构建分析框架能够为供应链联盟管理提供指导和借鉴,有助于核心企业采用合理的方式对供应链联盟企业间关系进行管理。
本文下面的结构如下:首先,在对供应链联盟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回溯的基础上,分析了供应链联盟的双元性,并对解释供应链联盟的交易成本理论、资源观念理论等进行了简要回顾评述;接着,对交易价值理论进行了概述;然后,从交易价值视角对供应链联盟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了基于交易价值视角的供应链联盟模式;最后,对基于交易价值视角的供应链联盟模式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2 供应链联盟溯源及研究述评
2.1 供应链联盟溯源
供应链联盟的形成与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是分不开的。在20世纪初,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卖方市场,物资供应匮乏,产品供不应求,企业产品需求环境比较稳定,因此,企业的生产以大量生产、单一产品为主,福特汽车的流水线生产是这一时期生产方式的代表。二战之后,世界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总体情况而言,企业面临的环境仍然比较稳定,虽然物资仍然很紧缺,需求却没有太大的波动性。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逐渐开始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顾客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顾客的选择范围也逐渐扩大,企业所处的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缩短交货期,企业只能从事产品价值链条上很小的一部分,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需要不断地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这两种情况都使得企业成本逐渐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愈发的激烈,企业必须考虑采用新的管理技术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美国的企业开始实施纵向一体化策略,用兼并和收购的方式来降低交易的成本,而日本企业则采取了长期关系的方式即分包制,通过分包制来解决交易成本增加的问题。纵向一体化虽然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但是,纵向一体化又产生了内部管理协调问题,随着企业纵向一体程度不断加深,企业内部的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活动愈发频繁,企业的管理成本也随之不断增加,即产生了内部化成本。与此相反,日本的分包制通过企业间形成的良好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基本上解决了外部交易成本的问题,所以,分包制可以看做是供应链联盟的初级形式。
进入90年代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顾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越发明显,竞争开始变为基于时间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单个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反应迟缓得表现越发无法适应竞争的需要。因此,欧美企业开始实施“纵向分解”战略,将很多非核心的业务分包给其他企业,而只保留最核心的业务,这就是如今的外包策略,外包策略的发展使得众多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也就形成了供应链联盟。
2.2 供应链联盟组织的双元性分析
对于供应链联盟,虽然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但是,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或定义。综合国内外供应链联盟的有关研究,本文将供应链联盟定义为:在竞争、合作的环境下,由供应链上一些相互独立的实体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组成的一种组织。之所以将供应链联盟定义为一种组织,是因为供应链联盟符合了组织的标准。Leavitt认为组织包括四种主要的元素即参与者、社会结构、目标和技术,供应链联盟也具有组织所具有的四种元素,也是一种组织形式。首先,在供应链联盟中,参与者即为供应链联盟的成员,包括供应链上的实体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其次,在供应链联盟中,联盟成员之间会形成一种松散而又紧密地关系,其松散是因为供应链联盟成员企业彼此之间并没有法律上的隶属关系,企业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其紧密是在供应链联盟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传统市场上的交易者之间的关系,一般会形成比较亲密的合作关系,而且这种合作关 系是长期的、追求双赢的关系。这就使得供应链联盟成为区别于企业和市场的另外一种社会结构。再次,供应链联盟的形成明显具有一定的目标,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缩短交货期等等都是供应链联盟的目标。最后,在供应链联盟的构成和运作中离不开技术的因素,此处的技术,主要是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的管理、控制等技术,在企业内部一般更多地强调的是正式控制,而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更多的是强调非正式的控制,比如关系资本、信任等。因此,供应链联盟应该定义为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组织。此外,根据Li的定义,组织形式应该具备两种元素,即:(1)内部资源配置和行动协调;(2)外部资源配置和行动协调。供应链联盟包括资源配置(资源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分配)和行动协调(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行动)两个维度,也满足了组织形式的这些特定要求。因此,本文将供应链联盟定义为一种组织。
此处要说明的是,与其他组织形式不同,供应链联盟是一种同时考虑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兼具企业组织方式和市场交易方式优势,但却没有他们劣势的独特双元组织形式(不是一种混合体而是一种新的独特的形式,混合双元组织形式与独特双元组织形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既有企业组织方式和市场交易方式两者的优势,又有这两者的劣势,然而后者只有这两者的优势,却无这两者的劣势)。在供应链联盟中,既涉及单个企业内部的管理,联盟成员企业要完成日常的经营活动;又涉及企业之间的关系,联盟成员企业之间更多依靠信任、协调等维持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借鉴Li对战略联盟的分析可知,供应链联盟与一般的企业组织方式和市场交易方式都有着本质的不同,也不仅仅是二者之间的混合双元组织形式,而是一种兼具企业组织方式和市场交易式的优点,但却没有他们缺点的独特双元组织形式。
2.3 供应链联盟研究述评
既然供应链联盟是一种兼具企业和市场优势特征的独特双元组织形式,那么,在供应链联盟的研究中必须考虑到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两个方面。然而,研究供应链联盟的交易费用理论、资源观念理论等尽管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释供应链联盟。交易成本理论认为,联盟的最主要目的是通过组织边界上的活动,减少总的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在分析供应链联盟成因时,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供应链联盟可以解决资产专用性、败德行为、增加信息沟通,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但是,交易成本理论主要是从企业内部出发考虑如何降低成本,尽量降低交易的成本,而没有考虑企业之间如何降低成本。与交易成本理论类似,还有一些学者通过追溯供应链联盟出现的原因来解释供应链联盟的成因,比如,为了实现成本节约和时间节约,将供应链联盟看作信息共享的平台;供应链联盟可以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等等。这些对于供应链联盟的研究都可以归结为交易成本理论,因为,在分析联盟供应链联盟时,这些研究都认为供应链联盟的产生的原因是基于降低交易成本。这些研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供应链联盟的成因,但是,这些研究对于供应链联盟的解释并不全面。因为,成本降低并非供应链联盟形成的全部原因,成本降低只是供应链联盟形成的众多原因之一,单纯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进行研究忽略了供应链联盟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交易价值。
供应链联盟的成员企业不仅仅希望降低成本,而且希望能通过联盟获得所需要的资源,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在这一点上,资源观念理论(RBV)有比较明确的解释。资源观念理论强调公司管理的战略任务就是找出、发展和配置这一部分与众不同的关键资源,以谋求最大化的经营回报。在解释供应链联盟成因时,资源观念理论认为供应链联盟是为了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外部资源,一些学者认为资源观念理论比交易成本理论更适合解释供应链联盟,但是,资源观念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资源观念理论的最大问题是其没有解释有效资源的来源,存在着同义反复的问题。知识观理论(KBV)进一步弥补了这个问题,认为内部组织比市场能够更好的创造和转移知识,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可市场化的知识,但是,KBV无法解释为什么联盟比内部组织要更好,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动态能力观(DCV)理论。作为资源观的最新发展的动态能力观虽然拓展了企业资源观,强调企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动态能力观过于强调基于路径依赖型学习(Path-Dependent Learning)发展企业能力,而没有考虑通过联盟获取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没有更多的考虑路径突破型学习(Path Breaking Learning)。总的来看,资源观念等理论是从企业内部出发对联盟进行解释,研究的假设是市场无效而内部组织有效,重点强调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在现有关于供应链联盟的研究中,TCE是从最小化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出发,RBV则是从最大化内部价值(Hierarchy Value)出发,TCE和RBV都是基于企业内在的目标、基于市场失效而内部组织比较有效的假设而进行的。因此,在解释供应链联盟时都将其看成市场和企业的混合体而不是一种独特的组织。然而,供应链联盟应该是一种兼具市场和企业特征的独特双元组织,在对其分析时不能仅仅强调企业的内部有效性,而忽略了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创造价值的外部有效性,这种强调内部有效性的结果是忽略了供应链联盟中企业的内部化成本(Hierarchy Cost),也忽略了企业之间因为合作而产生的交易价值(Transaction Value)。虽然,也有不少学者从企业之间的关系出发,强调从关系资本角度来解释供应链联盟的管理,但是,这样的解释又过分考虑了企业外部而忽略了企业内部,同样是不全面的。因此,在供应链联盟的研究中,应该考虑新的研究视角进行研究。
3 供应链联盟研究新视角:交易价值视角概述
供应链联盟整体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单个企业的贡献,同样,单个企业要发展壮大,也离不开供应链联盟,供应链联盟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类似与一滴水和大海的关系,企业只有通过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存在、发展和壮大,供应链联盟整体目标的实现又离不开每个企业做出的贡献,正如大海是一滴滴的水组成的。因此,对于供应链联盟的研究必须同时考虑联盟和个体企业两个方面,并且,对于供应链联盟的研究应该考虑企业的内部化成本和交易价值,研究方法应该突破交易成本理论的交易费用和资源观念 理论的内部化价值等有关联盟的解释,考虑从另外的视角对供应链联盟进行研究。由于交易价值视角(Transaction Value Lens)可以同时兼顾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两个方面,因此,本文认为需要从交易价值的视角对供应链联盟进行探讨,采用交易价值视角来对现有的TCE和RBV进行补充,即在TCE和RBV主要是从企业内部功能角度来分析供应链联盟的基础上,采用交易价值视角对供应链联盟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进行综合分析,从交易价值视角(Transaction Value Lens,TVL)探讨供应链联盟模式。
依据Li扩展Zajac和Olsen的定义,所谓交易价值(Transaction Value Lens,TVL),即通过联盟增加双方共同价值,而有关交易价值的理论称为交易价值理论,该理论补充了TCE单方面强调降低成本和RBV(包括KBV和DCV)单方面强调增加价值的做法。与RBV和TCE追求企业单方面的成本或价值不同,TVL强调通过合作来追求双方共同价值的最大化,能够很好地回答“在相互依赖和交换的组织关系中,价值是如何产生的”,能够同时考虑企业和联盟两个层次的问题,这一点对于解释供应链联盟尤为重要。因为,供应链联盟既要考虑到企业降低成本的意愿,又要考虑到增加价值的目的,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供应链联盟的整体利益,又要考虑企业的个体利益,在管理的方法上,则要考虑到正式的管理机制和非正式的信任。
从交易价值视角探讨的供应链联盟模式中,同时考虑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TC)、交易价值(Transaction Value,TV)、内部化成本(Hierarchy Cost,HC)和内部化价值(Hierarchy Value,HV),此处,TC是指在供应链联盟的交易中存在的机会主义成本;TV是指在供应链联盟的交易中由于彼此之间的信任而产生的价值;HC是指在企业内部由于组织刚性的局限性而产生的成本;HV是指由于企业核心能力而给企业带来的内部化价值。因此,从交易价值视角探讨供应链联盟可以同时兼顾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两个层面。进一步分析,TC是与机会主义有关,HV是因为一致性和常规活动而产生的效率和稳定性,HC与组织刚性产生的惯性和有限理性有关,TV则来源于不同组织而形成的创新和柔性。TCE和RBV强调通过企业内部控制来降低交易成本(TC)和增加内部化价值(HV),无法解释联盟合作而产生的交易价值(TV)和内部化成本(HC)。交易价值视角则在考虑交易成本(TC)和内部化价值(HV)的基础上,强调基于信任的社会资本对组织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因为,信任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TC)和增加交易价值(TV)。组织活动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取决于上述四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高TC和高HV将会使企业选择内部化,而高HC和高TV则会使的企业活动选择外部化,即选择联盟的形式。
4 从交易价值视角探讨的供应链联盟模式
由于供应链联盟是一个双元组织,因此,在分析供应链联盟时,应该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个层面、按照资源配置(资源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分配)和行动协调(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行动)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之所以要采用资源配置和行动协调两个维度,是因为资源配置和行动协调能够有效的区分市场、层级组织和网络组织。对于供应链联盟来说,联盟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企业会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必然涉及到企业资源配置和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盟成员企业之间为了追求共同的目标建立联盟,必然涉及到联盟中各种资源的配置和联盟成员企业之间的协调。因此,在分析供应链联盟时,必须考虑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配置和行动协调。
基于上述分析,从交易价值视角的供应链联盟模式如图1所示,下文分别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对资源配置和行动协调进行分析。
图1 从交易价值视角探讨的供应链联盟模式
4.1 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配置
对于供应链联盟中的企业来说,资源可以是来自于企业内部,如企业依靠自身能力通过研发方式不断增强其技术优势,此时,技术人员、设备、知识等都属于企业内部资源;但是,对于某些企业没有办法自己获取、也无法通过研发形成的资源,则需要通过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的合作来获取。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源配置应该包括了供应链联盟的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两个方面。
对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来说,企业应该或者是自己独立形成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有效的运用已经存在的企业内部的资源,或者是通过外购的方式购买所需要的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要注意的是要努力形成同质的资源、价值观和管理程序,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注意的是,如果企业是通过研发独立创造新的知识或者技术,那么,企业必须依靠其自身已经拥有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企业是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的、稀有的、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的、不易模仿的能力,是企业形成区别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的基础。核心能力的形成强调专业特长,专业特长在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不断的吸收企业内外部的知识并通过基于路径依赖的学习来形成专业专长,进而通过专业特长来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企业外部资源配置来说,主要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异质的价值观、管理程序和资源,依靠开创性的学习和运用新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因此,在企业外部的联盟成员企业之间,非常强调成员企业之间的互补性,即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但不同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优势不同,强调成员企业之间通过专业互补形成基于路径突破性的学习,特别是,对于企业的需要的战略性知识,如果无法通过自己研发或者是外购的方式获取,更是只能通过专业互补的方式组成联盟,通过联盟合作的方式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由此可见,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资源配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内部资源配置强调专业特长,外部资源配置强调专业互补;内部资源配置强调同质性,外部资源配置强调异质性;内部资源配置强调路径依赖性学习,外部资源配置强调路径突破性学习;内部强调利用已有的资源,而外部强调利用新创造的资源。在此应该注意的是,供应链联盟必须使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和外部资源配置取得平衡,同时,必须通过供应链联盟使企业内部的知识外在化,外部的知识内在化,即供应链联盟应该在充分利用各企业特长和优势的同时,也使不同企业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获得提高。
4.2 企业内部和外部行动协调
行动协调维度 主要是用来描绘如何协调企业内部行动和联盟中企业之间的行动,以使企业和供应链联盟都能够取得好的效果。行动协调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1)通过单方面控制,最小化交换企业所缺乏资源的成本;(2)通过双边承诺长期交换非市场化的资源来最大化交换的价值。对于成本降低的目标,行动协调主要是通过合同、所有权等正式的控制以防止自利行为而使企业在市场交换中单方面获得收益,TCE理论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对于价值增加,行动协调主要是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和互相承诺等非正式的信任机制来扩大共享价值以使参与的企业都能够从中获得利益,社会资本理论就特别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对于供应链联盟来说,行动协调维度也分成了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个部分。
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是一个层级组织,其行动协调主要依靠正式的控制,其次才是非正式的信任。对于企业内部的行动协调而言,之所以强调正式控制的重要作用,其原因在于企业可以用正式的管理制度、管理程序等来协调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从企业外部来看,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由于没有严格的隶属关系,因此,企业之间的行动协调主要是依靠及于信任的非正式控制,其次才是正式的控制。在供应链联盟中,不同的企业都有其自身的利益,虽然,供应链联盟整体利润最大能够使每个企业都获得比非联盟时更大的收益,但是,自利行为、败德行为还是会在供应链联盟中出现。因此,供应链联盟必须进行行动的协调。由于供应链联盟成员企业间没有隶属关系,因此,企业之间的协调只能通过基于信任的非正式控制机制进行。虽然,正式的控制和非正式的信任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但是,为了降低成本和增加价值,二者之间必须共同作用以实现供应链联盟的使企业和供应链联盟利益共同最大的最终目标。
4.3 成本降低与价值创造
基于交易价值视角的供应链联盟管理要取得的管理效果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从企业内部来说,主要考虑的是降低成本;从企业外部来说,强调通过供应链联盟的合作来创造价值。因此,从交易价值视角的供应链联盟管理模式同时考虑了价值和成本两个方面。对于供应链联盟企业间的合作来说,通过企业间的专业互补和信任,可以充分地进行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可以增强企业之间的协同性,能够更好得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供应链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还提高了满足市场需求的柔性,联盟内企业通过合作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产品设计、生产、运输、销售等活动,以尽快满足市场的需求。对于企业内部来说,通过正式控制和专业特长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对企业内部行动协调和资源配置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效率的提高意味着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效益,也意味着企业稳定性的提高,能够更好的参与联盟合作,也能够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因此,供应链联盟只有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达到了成本降低和价值创造两个方面的效果,才能最终实现供应链联盟和企业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进而,也就解决了供应链联盟的竞争与合作、信任与冲突、独占与分享等的平衡。
4.4 基于TVL的供应链联盟模式总结
供应链联盟要实现联盟和成员企业利益的共同最大化,离不开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从企业内部来看,一方面应该更重视专业特长的形成,即通过专业特长以形成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优势,强调要发展内部化价值HV;另外一方面,则应该进行内部控制,通过正式的控制机制降低企业的各种成本,特别是要降低联盟中与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易成本TC。在专业特长和内部控制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内部的管理效果将体现为成本降低,即效率提高、稳定性增加,也就是实现了高HV和低TC。
从企业外部来看,一方面在构建联盟时应该注意成员的选择,尽量体现专长的互补,这也是供应链联盟成员选择的重点;另外一方面,在供应链联盟成员之间更多的是依靠非正式的信任机制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利益,这是供应链联盟协调的重点。做好这两方面工作,交易价值就会自然产生,企业之间的管理效果将体现为成员企业之间实现了协同、供应链联盟柔性增强能够更好的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就是实现了高TV和低HC。
5 基于TVL的供应链联盟模式的应用价值
5.1 管理应用价值
本文提出的从交易价值视角探讨的供应链联盟模式,在供应链联盟的管理中有重要的应用。供应链联盟的管理中存在着单个企业与整体联盟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存在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因此,供应链联盟的管理对于核心企业而言有很大的难度,本文提出的基于TVL的供应链联盟模式的管理对于供应链联盟的管理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供应链联盟的管理,应该考虑采用正式控制与非正式信任相结合的方式。供应链联盟作为介入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管理应该考虑到供应链联盟的特点。根据前文的分析,对于企业而言,其内部的管理应该考虑采用正式控制的方式,通过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规范等约束企业内部员工的行为;对于企业之间的管理而言,则强调以信任为基础的非正式控制。对于信任,很多人将其作为一种心理态度,实际上,信任也可以定义为互相依赖的两个组织之间因为互相承诺而形成的用来管理双方交易的一种行为选择。因此,在供应链联盟的管理中,要强调以信任为基础的非正式控制,应该将信任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控制方式来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的协调,无法像企业内部一样,依靠正式的控制,而只能采取基于信任的非正式控制。非正式的控制由于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减少了监督、检查、协调的成本,可以使整个供应链联盟的价值增加。当然,应该指出的是,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应该是有机的结合。对于企业内部而言,强调正式控制,并不是完全否认和放弃非正式的控制。企业内部的管理,同样需要信任、企业文化等非正式控制,但是,这种非正式的控制是正式控制的有益补充,与企业之间的管理相比,正式的控制显得更为有效。而对于企业之间的行为协调而言,也并不是完全否认正式的控制,比如,企业之间签订的契约、合同等,但是,与企业内部的管理相比,基于信任的非正式控制显然更有效。
5.2 理论应用价值
本文提出的基于TVL的供应链联盟管理模式也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当前,对于供应链联盟的研究,或者是从企业内 部出发进行研究,或者重点研究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的关系,很少有文献同时关注供应链联盟整体与单个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基于TVL的供应链联盟模式同时考虑交易成本、交易价值、内部化成本、内部化价值,整合了当前解释供应链联盟的TCE和RBV,将供应链联盟的活动分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两个层次,同时考虑两个层次上的资源配置和行动协调,整合了信任与控制两种不同的控制方式,强调要实现成本降低、价值增加两种目标,为进一步研究供应链联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对本文提出的结论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实证方法对本文提出的管理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证明。此外,论文中提出的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和外部资源配置如何平衡、信任和正式控制如何平衡等问题都是供应链联盟研究的重点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借鉴本文提出的研究框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6 结束语
金融如何支持企业通过供应链协同、互联网化、商业模式转型,实现转换增长方式和升级发展,这一问题的答案必然给商业银行在新经济期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同时,近年来互联网企业纷纷介入金融,在网络支付、第三方理财、小微融资等容易标准化和规模化的领域,创新潮涌,给商业银行既带来冲击也带来不少有益的启示。此外,在网络技术进步和监管适度包容的环境下,金融业态的极大丰富和多类型主体间的跨界竞争同步发展,商业银行亟需培育跨界竞争和适应互联网生态特征的综合服务能力。
面对这一课题,平安银行围绕实体经济与互联网融合转型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平台式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策略,做好互联网时代的新金融。平安银行建立了“熟客生意”平台――橙e平台,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和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的两大优势,与众多生产商合作构筑“熟客生意”生态圈,支持传统产业的互联网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进而探索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公司业务发展路径。
产业互联网化促进供应链管理全新变革,供应链金融助力至关重要
供应链管理实践加速,财务供应链管理要适配产业互联网去渠道化的资金“补血”需求。供应链协同行动的加速,源于中国经济新一轮去库存化的压力、卖方市场转入买方主导的压力和互联网转型去渠道化的压力,在多重压力叠加之下,过往依赖营销、渠道铺货的粗放增长模式逐渐失灵,企业转而寻求链条伙伴之间的交易协同、物流协同和财务协同,获得财务供应链全局更大的成本节省和多赢效应。其中,产业互联网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销”链条的扁平化,直供与直销成为主流交易方式。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那些规模体量大并能从当地银行获得融资支持的原材料贸易商、一二级批发商被挤出渠道,导致供应链条因转型而“缺血”。为了适应这种垂直、扁平化的B2B或B2C销售体系之下远端规模小而分散的经销商获得银行融资,保障销售的达成,领先企业开始寻求全链条解决方案的供应链融资支持。以海尔集团为例,该集团近年来通过上线海尔日日顺B2B电商平台直接面对全国上万家经销商,缩短供应链条,为了一揽子解决远端弱小经销商的融资困难,平安银行橙e网与海尔日日顺平台合作、无缝对接,银行根据经销商与海尔的合作记录和订单“信息+信用”融资,有力推动了海尔产业整合与转型升级战略的顺利落地。
产业升级与生产业多方协作形成“产业生态圈”,离不开金融支持。2014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倡导企业遵从专业分工、集约运营的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规律,以网络技术和非核心流程外包等管理手段,提升经济运行各主体、各要素的效率和效益。体现在产业链整合的具体层面,是商品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化的专业分工、专营发展和加速融合。比如,商超行业普遍与提供发票校验的税控平台合作,提供发票真伪的验证服务以及“订单-入库单-销售清单-发票-付款”的对账核销工作;再如一些企业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将向上游批量付款、对账核销等环节外包给后者。越来越多此类专司某种供应链服务功能的公司逐渐发育为专营平台,集结了数以万计的供应链客户,催生出“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综合化服务需求。
互联网与工业的深度融合,以及供应链与生产业的分工协作给供应链融资带来的显著利好是,在商品交易链条之外引入第三方信息平台,让供应链商流信息与第三方信息相互勾稽印证,大大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使得企业“四流”合一、信息可视化、商务协同及O2O服务成为可能,使得供应链融资这一资金“血脉”融入贯通全链条得以实现。
利率市场化骤然加速,财务供应链管理呈现财资增值和全链条融资的同步诉求。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通过互联网金融市场高效打通了草根客户群与货币基金等理财资产的交易通路,加速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将经历存贷款利率同步急速上升到急剧波动再到长期向下均衡的过程。
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企业财资管理的诉求被迅速唤起,一方面企业存款理财化急速推高银行的负债成本,也进而影响到供应链融资的定价;另一方面,由于贷款成本上升、去库存与经济换挡的多重压力,以交易关系链为基础的供应链企业群“抱团取暖”和并购重组整合升级的行动提速,2014年来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的模式创新异常活跃。
发展平台式供应链金融,多方协同建立“熟客生意”生态圈
所谓“熟客生意”,是与“陌生交易”相对而言的,泛指供应链上下游B2B或B2C之间持续稳定的“熟客”贸易活动。“熟客生意”的互联网化是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为9.8万亿元,其中网络购物1.8万亿,总体占比19%。相比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元,网络购物占到有形商品交易总额的1%都不到(如果加上占国民经济总额约五成的服务业交易总额,比例更低)。从图1也可以看到,B2B电子商务占比近八成。
平安银行首先倡导并一直深耕供应链金融市场,截至2014年6月末,贸易融资客户达1.3万家,融资余额超过4500亿元,并一直保持着优异的资产质量(资产不良率0.24%)。平安银行从2006年起实施供应链金融互联网化策略,至今走过了线上化(供应链金融1.0)、协同化(供应链金融2.0)的发展阶段。2012年,平安银行启动了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规划开发,2014年7月橙e平台正式,开启供应链金融生态化(供应链金融3.0)的全新发展阶段。
在供应链金融1.0阶段,深圳发展银行(平安银行的前身)投产了贸易融资操作系统,实现了银行内部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的自动化,以规划化、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作业效率,以系统支撑能力保障了前线产能的释放,同时有效防控了操作环节繁杂蕴藏的作业风险。2009年面世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引领供应链金融进入2.0时代,这一开放性系统实现了供应链贸易双方的商流(订单)、物流合作方的物流(运单与出入库单)、银行的资金流(结算与融资)和信息流的“四流合一”、流程衔接,有效链接起1.0阶段各参与方内部作业自动化的信息孤岛。2.0阶段多方系统的连通、工作流程的衔接和信息的实时交互,实现了内容共创、信息共享与价值培增的协同效应。以平安银行与长城汽车2009年实现双方系统对接的紧密合作为例,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运行不到一年,贸易融资客户与融资余额均实现翻番增长,全链条客户在平安银行存款最高达到80亿元。截至2013年末,已有超过200家核心企业4000多家上下游客户使用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并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手机银行随时随地办理业务和查看相关报表。
2014年7月,平安银行橙e平台投产,这预示着供应链金融走向“熟客生意圈”生态化经营、平台化合作新时代的到来。橙e平台基于互联网平台,围绕供应链买卖双方的商流这一价值创造载体,与各方供应链服务提供商展开战略合作,包括但不限于物流、供应链服务公司、行业分销平台、电商交易平台、第三方支付公司、商务服务机构(会计、审计、法务、报关等)和政府背景的生产机构等等,共同为供应链“熟客”生意构筑最佳生态圈、最好的营商环境。在橙e平台上线首日,平安银行与12家平台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迄今与海尔、寿光果蔬、合力中税、东方支付、维天运通等的合作已经取得明显效益。
橙e平台构建平台式供应链金融,意在实现“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深度融合与极致体验,并以这一核心能力和价值平台开放给合作伙伴共享多赢,其目的在于构筑“最惠待遇、开放领域、交投放量”的“自贸区”,让整个“生态圈”的各个平台合作方得以实现功能互补、客户共享、价值共创,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一方面,橙e平台推出中小型企业“在线进销存”的云服务,免费使用,零成本、快速实现供应链生意的电商化转型,至今已经成功吸纳超过十万用户,随着在线交易数据的积累,平安银行将综合考量平台用户的交易流水和线下业务等大数据分析给予主动授信,这为其他合作方创造了良好的金融能力和批量客户群。另一方面,平安银行也将采信各个战略合作平台的有效信息,通过“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勾稽,通过企业经营“水电煤气、工资”等在线信息,通过“税票、报关单”等政务信息,多方采集信息构建网络信用评估体系和授信体系,一些典型案例如“商超发票贷”、海尔“采购自由贷”等已经取得突破,在电子政务方面已经研发推出了国内领先的多渠道政府收费平台并成功实施大型电子政务项目100多个,进而为战略合作伙伴引入金融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安银行平台式供应链金融实践
2013年,平安银行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将建成具备专业化、集约化、综合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四大特色”的全功能、现代化商业银行。在此战略部署之下,平安银行公司银行将基于长期发展供应链金融形成的领先的交易银行服务能力,以及平安集团“全牌照”的综合金融优势,逐渐向产业链整合与供应链纵深的两端延伸发展。一是,背靠集团长期保险资金的雄厚实力和证券、信托与银行的组合投行能力,设立若干重点行业事业部,“投行+融智”支持产业链整合升级,源源不断地创造供应链金融业务机会;二是,在供应链金融3.0基础上,通过“橙e平台”提供“交易银行+融资业务”产品与服务组合,纵深服务于供应链上游供应商的上游、下游经销商的下游,使更多规模偏小、数量巨大的中小微客户群得到金融支持。与此同时,平安银行设立贸易金融、离岸金融、网络金融、综合金融拓展、资产托管等产品与平台事业部,以客户为中心推行“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大力发展“云服务”和O2O服务,为客户增加便利、增益价值。
设立行业事业部,以综合金融优势优化整合产业链
平安银行以“专业化、集约化、投行化”的经营思路进一步打造具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行业专营业务。平安银行将目标客户定位于大消费类行业,选择衣(医)、食、住、行等波动性小、市场空间大的行业设立专营事业部。目前,平安银行已经成立或正在筹建地产金融事业部、现代物流金融事业部、能源矿产金融事业部、现代农业金融事业部、交通金融事业部、医疗健康与现代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等行业专营机构,施行“综合金融服务产业链+交易银行服务供应链”的融合发展策略,以专业化的服务促进产业链整合优化。
与此同时,平安银行各地分行也在同步推进当地主流行业的一行一策差异化发展策略,从顶层给予政策、预算等资源支持地方分行特色产业链的发育成长。
设立平台事业部、产品事业部:以橙e平台为基础搭建“共性平台”,支持各行业事业部和分行“应用子集”的发展
首先,将橙e平台建成支持供应链生意的交易银行互联网化领先平台。一方面,立足全链条开发,整合推出“网链平安”全链条融资产品系列,让线上融资服务覆盖全链条关键交易环节;另一方面,形成橙e网“网链平安”对接第三方联盟平台、“保理云”服务全国众多商业保理商、免费的在线进销存云服务“生意管家+橙e记APP”批量引入链条客户群的三大获客子平台,让客户在橙e平台可以享受到在线做生意、在线管控物流与进销存、在线结算、融资与理财增值、在线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
其次,以客户为中心,橙e平台打通公司客户、小微客户以及企业客户中零售客户的一体化服务,率先尝试B2B2C协同发展模式。将小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服务也整合到橙e平台,如采用“生意管家”在PC端在线管理进销存、上下游协同做生意,用橙e记移动管控生意、记录应收应付交易流水,在线支付、融资、逐步实现贷贷平安商务卡在橙e网提款与还款,在线购买保险、理财产品等。同时,保险、基金、黄金、理财、资产管理等投资增值类产品,不仅向企业开放,也向个人开放,让企业里与银行打交道的高端的潜在零售客户,逐渐转化为平安银行的客户,实现B2B2C的融合发展。
最后,贸易金融事业部和离岸金融事业部协同作业,继续深化跨境供应链、跨境电商的一体化服务,本外币联动、离在岸协同的能力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离岸客户数市场份额超过50%。
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金融,培育多渠道协同服务能力,以O2O服务提升客户体验
目前,平安银行已经形成以橙e网微信公众号主打O2O营销获客,公司业务微信服务号O2O服务黏客,橙e记、供应链金融手机银行、企业手机银行、移动收款等Apps实现O2O商务交易等移动互联网金融矩阵,移动端触达的用户已超过30万户。这些Apps与公司网银、小企业网银、零售网银,与全国遍布近40个中心城市超过800网点,未来乃至平安集团直达县一级的数千家保险机构,构成了平安银行强大的O2O整合服务渠道。
平安银行多渠道协同服务的载体,将由网点终端、PC客户端、移动展业与服务终端等作为支撑。例如,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小企业金融移动展业平台,依托电子签名、影像等技术,实现了贷贷平安商务卡业务的全流程电子化,上门受理业务申请、线上化审批、电子化提款,通常审批时间在一天之内,为客户带来较好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银行试水O2O服务取得显著的成效。2013年8月,我行率先上线了公司业务微信,陆续基于微信开放平台上线提供了实时查阅公司账户余额、账户变动信息提醒、银企对账、十多个行业行情资讯等服务,同时经过流程再造推出微信开户、票据贴现等预审预约服务,将流程长、耗时久、沟通多的公司服务改造为手机上传、银行集中预审预约,临柜办理只需十多分钟的极致体验,迄今已有超过25000客户享受到微信开户服务。
围绕服务“熟客生意圈”,建设产业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广泛结盟提升平台服务能力
通过橙e平台的互联网金融支撑平台,我行正在探索产业链金融的“投资银行”服务和供应链金融“交易银行”服务的协同融合。比如,平安银行橙e网与山东寿光农产品交易市场合作,将农产品整条产业链上的生产者(农户)、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都整合到橙e网上,为他们提供融资、结算、撮合、物流等全系列服务,实现物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使农业这个最古老、最传统的产业实现互联网化的整合与升级,助推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随着现代农业事业部的筹建开业,投行的“融智”模式和供应链金融的“交易银行――融资”模式,相信会在现代农业产业链激发显著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