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学习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尊重学生差异,丰富个性化。教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贝费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探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
1.2把握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研究性学习要求教育教学中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前人的各种成果,形成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观念,不断超越自我,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1.3鼓励质疑意识。研究性学习能不断地唤醒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教师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良好的问题意识,学生的敢于独抒己见,不囿于定论的精神,在学习中大胆地进行质疑的行为要鼓励。
2勤于引导,真情融汇,深入浅出,“用”明探究方向
研究性学习不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教师要勤于引导,真正和学生融合在一个方向,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用创设的适宜的学习氛围,深入浅出的给学生指明探究方向,让他们有的放矢地选取角度,围绕目标去查阅资料,提出问题,深人思考,解决问题。
比如:古代很多能人志士归隐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还会有壮志难酬的感慨?能否用知人论世的评论方法,从他们的家庭出身、所处时代、思想意识、性格气质、对后世的意义等角度谈自己对他们归隐的见解。教学过程中,定能实现学生畅所欲言,见解百出。可以实现进一步要求: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从作者、作品自身的角度出发,还可从读者的接受角度来考虑。其实.人们对每个历史人物评价在不同时代也是各不相同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历史过程?这些有意义的问题可以大大激发着同学们或从历史的角度,或从文学的角度,或从语言学的角度,甚至从本上文化的角度谈自己的独到见解探讨。
3“敢”想,“讲”透,“做”足,开放过程,自主探究
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3.1让学生尽可能大胆地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尽情地想,合理地想。积极使用多媒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包括我国优秀的一些传统影片或电视连续剧片断,让学生看后根据画面用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再去阅读相关资料(包括教材)。这样在比较中学习,学生拓宽了思维,无形中发现了作者的高明之处等“闪光点”。
3.2让学生尽可能去“讲”。要讲必先耳闻目睹,让学生观看、观察,在有直观的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由学生尽情地体验时代差异,根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结合课题内容,给每个蕴涵格调、色彩、感情影象命名。然后讨论探究,老师给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学生思维通过语言合理地表达出来,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可采取“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这样学生在充分认证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3.3让学生尽可能去“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如要求学生写好周记,内容必须“真、实、近”的人,记身边的事,可以利用课前演讲活动,描真情,抒己见。改变以往老师让学生抄、读、记等,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现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不可缺少的优秀教育理论,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研究性学习习惯是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对于增强学生研究性学习习惯方法很多,对于可以实践研究性学习教师而言是幸运的,作者仅以上探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极大的帮助。探索精神是促使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精神之一。在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中,高中化学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其自身的教学水平不仅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也能够得到加强。比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行引导,以便使学生的化学成绩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学生认识金属的时候,金属的兴致是否会发生变化?金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铝制用品不能盛放酸性物质的原因?等等。在这种方式的应用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相应的化学理论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鼓励学生了解更多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也有极大的帮助。而且,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也有一定作用。
2.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化学是高中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更深层次化学知识的基础阶段。高中化学教学的重心是实验,只有经过亲自实验,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提升,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比如,在讲解有关硫酸和金属反映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硫酸发生反映的现象。例如:浓硫酸和稀硫酸的主要溶解物都是硫酸,但是因为硫酸的溶解浓度不同,因此硫酸形成的物质也就不相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对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结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此外,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实验步骤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也有一定的帮助。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学习型社会已经到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伴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思潮冲击着原有的社会传统观念。本文就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出与发展及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作了简要的阐述。
当前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创建学习型社会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应对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迫切需要。学习型社会中存在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这一对基本关系,认清这一基本关系对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意义重大。
一、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1965年,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推展委员会”上提出的“终身教育”议案获得通过,“终身教育”一词被正式启用。朗格让认为,数百年来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是毫无根据的。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随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1970年朗格让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终身教育及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富尔的报告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此书被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它鲜明地提出“终身教育并不只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此书主张以终身教育理论作为各国制订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由此,终身教育由概念阶段开始向体系化的实践阶段迈进。
二、终身学习的提出与发展
1976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1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劝告》,其中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会议强调了终身学习对教育、政府和社会的影响,认为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并且此次会议对“终身学习”做出一个经典定义:“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地愉快地应用它们。”在实践中,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终身学习理念的推行。
三、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学习型社会是以全民终身学习为内在动力,终身教育体系为外在支撑,以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为基本载体而构成的社会,旨在促进社会成员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所在,二者有机联结在学习型社会之中。
1.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具有相同的理念和目标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在理念上突破了一次性教育与学习而终身受用的传统观点,扩展了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时空范畴,将教育与学习贯穿于人的生命周期。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置身于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之中,过去那种人为的将人生分割为学习期、工作期和离退休期的做法显得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格格不入。为了不被时代的浪潮湮没,人们必须保持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连续性。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二者均指向学习型社会的构成,使个体在学习型社会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追求物质享受上升到追求生命的真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侧重点不同
终身教育侧重的主要是对学习者一方的支持和帮助上,强调对学习者教育资源、教育机会、教育条件的提供上,针对传统教育条件的有限和不足,可以予以提供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终身学习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学习者一方的学习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变化,学习者可以利用终身教育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根据自身的条件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3.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的一致性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都是使人们通过不断地、自觉地学习来达到自我完善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无论终身教育还是终身学习,都会努力迎合社会的需求,应对时代的挑战。我们现在强调的就是和谐社会的建立,如果没有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如果只是一方面的单向发展,就无从谈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在这种挑战下,就需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做出共同的努力。
4.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辅相成,有机联结于学习型社会之中
一方面,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得以存在的基石。学习是一种自主性活动,只有当个体有学习的热情,才会去选择教育的种类、方式,并且使教育的功效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因此,只有当个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教育体系才有其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支持系统。人的一切活动都应纳入人类社会的范畴之中,人的学习活动同样离不开社会系统的影响和支持,尤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更需要完备的教育体系来支撑。因此,没有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总而言之,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在学习型社会中有机统一起来,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内在发展动力,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外在保障体系,二者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共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5.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终身教育的概念是先于终身学习的概念而出现的,终身学习的概念是随着终身教育活动的推进而逐渐产生的,终身学习概念的出现与人们对终身教育的概念提出异议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不断进展,有人提倡用终身学习来代替终身教育,例如在日本等国家也确实很早就出现了以终身学习代替终身教育的现象。当然这也是有客观根据的,这体现了学习从一个自上而下的被动行为向学习者自觉性的主动行为逐步过渡的过程,这也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终身学习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的一种生存理念,是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终身教育以终身学习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终身学习需要终身教育为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保罗•朗格让著.滕星等译.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6.
1.1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教师态度的转变。探究性学习的关键离不开教师态度的转变,只有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思想的转变才能引导学生朝着积极方向发展,所以探究性学习是对教师态度和角色转变的一大挑战。教师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同时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共同探讨研究。
1.2学生发挥主导作用。探究性学习需要的是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所以可以开展一些生物实验,以实验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自行设计研究课题,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通过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积极搜索资料,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置身其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1.3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学生的思路随问题而展开,进而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积极进入学习活动,并发表不同观点。
1.4合作共赢。所谓探讨,即学生的探究和讨论,探讨性学习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需要彼此交流,合理分工,扬长避短,从而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上达成共识,使小组成员之间增强凝聚力,互帮互助,增长经验,共同提升。
2.探究性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显著作用,但怎样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才是重点。笔者结合新课标及自身教学体会,得出如下策略。
2.1平等互利。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其本身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和拓展性等特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角色,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平等交流,让学生拓展思维思考问题。切勿用教师的“权威性”影响和禁锢学生的思维。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方能真正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用忌讳答案的正确与否,让学生获得知识,同时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2.2循循善诱,巧设问。提出问题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问题的吸引力和巧妙度对学生的探索欲望、好奇程度和专注度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备课,还需要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大家思考问题,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喜欢学习、享受思考、乐于挑战,产生学习兴趣。
2.3善用实验。初中生物教学可以尽量多应用实验教学。改善实验条件,积极拓展课外实验。实验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开展部分课外实验,并让学生组队,自主设计实验,制订方案,研究探讨问题。通过做实验,观察现象,让学生发现问题。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学习的印象,同时还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活生生的实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结语
下面就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谈一些体会和反思。
一、“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分为5个阶段:关注、参与;实验、探究;解释、推论;整合、精致;反思、评价。现以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说明“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1、提出问题。首先向同学们提出: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提示同学们可找出课本中所有能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参考课本内容,探究课本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否是最好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写出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现象、结论及体会,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其中,分工合作,用家中的小实验室制取出二氧化碳气体,下星期三各“科学小组”进行展示。
2、实验探究。周末的两天里,各科学小组都行动起来,我用电话摸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较弱的小组,到现场辅导和鼓励。
3、成果展示与交流,上课前要求各“科学小组”先把设计的实验方案先交上来。
上课开始后,各小组开始展示其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陈述探究的过程。八个小组实验方案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小组有多种方案,实验的用品更是五花八门,酒精灯有小药瓶做的,有玻璃胶水瓶做的;反应容器却用医用吊瓶、各式各样的玻璃食品罐;导气管用水笔芯、圆珠笔芯、自行车气门芯、细软管代替;而橡皮塞只有这些具有原创力的、可爱的学生想得出:用橡皮擦、捏成小动物的橡皮泥、小木块加橡皮筋代替。实验过程中针筒、衣服架、风钩、回形针、瓶盖等,都成了同学们手中的实验仪器,家里的醋、食用碱、装修用剩的大理石、蜡烛、泡沫、雪饼中的干燥剂等成了同学们实验用的药品,他们的实验橱更是哪个国家实验室也找不到的,用各种粘粘纸、彩笔画装扮得漂漂亮亮。
曾有一位科学院的院士说:能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是最了不起的。我们的学生不正是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的了不起的人吗?而且有的实验跟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完全不同,当然不一定更好,但都是他们通过查资料想出的,这不仅使他们理解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和原理,而且回顾了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还掌握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4、反思与评价。当一个“科学小组”展示完毕后,先由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后其他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总体评价。
经过前期的准备,学生已完全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并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二、体会
(一)学生探究的内容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本次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我的体会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选择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的、规律性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化学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建立进行探究的条件。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如把探究学习的5个基本阶段印成小册发给学生,让学生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帮助指导学生用家里的废弃物、儿时玩的玩具和少量化学药品建立小实验室,以便为开展完全的科学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师应当做探究“向导”。在学生探究阶段,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如有的小组只是在盲目地做实验,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更为后面的整合、精致及今后的教学安排提供具体的学生情况。
[关键词]:举例温故索因联系比喻类比
1、举例法:举例通常分成两种情况即举正面例子和举反面例子。举正面例子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一般为具体使概念生动化、直观化,达到较易理解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向量空间的时候就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在解析几何里,平面或空间中从一定点引出的一切向量对于向量的加法和实数与向量的乘法来说都作成实数域上的向量空间;复数域可以看成实数域上的向量空间;数域F上一切m*n矩阵所成的集合对于矩阵的加法和数与矩阵的乘法来说作成F上一个向量空间,等等。举反面例子则可以体会概念反映的范围,加深对概念本质的把握。例如在讲解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时候就可以举这样的一个例子。试判断下列关系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吗?,,。这就需要我们对反比例函数有本质的把握。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呢?一切形如的函数,本质是两个量乘积是一定值时,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1)中y和x-1成反比例关系,(2)中y+3和x成反比例关系。定义中要求k为常数当然可以是-1,所以(1),(2)不是,(3)是。
2、温故法:不论是皮亚杰还是奥苏伯尔在概念学习的理论方面都认为概念教学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认知的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授新概念之前,如果能先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作一些适当的结构上的变化,再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例如:在高中阶段讲解角的概念的时候最好重新温故一下在初中阶段角的定义,然后从角的范围进行推广到正角、负角和零;从角的表示方法进行推广到弧度制,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自然过渡较易接受。又如在讲解线性映射的时候最好首先温故一下映射的概念,在讲解欧氏空间的时候同样最好温故一下向量空间的概念。
3、索因法: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具有丰富的背景和真实的原因,当你把这些原因找到的时候,那些鲜活的内容,使你不想记住这些概念都难。例如三角形的四个心:内心、外心、旁心和重心,很多同学总是记混这些概念。内心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因为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而得名内心;外心是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因为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因而的名外心;旁心是三角形一个内角平分线和两个不相邻的外角平分线的交点,因为是三角形旁切圆的圆心而得名旁心;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因为是三角形的重力平衡点而得名重心。当你了解了上述内容,你有怎么可能记混这些概念呢?又例如: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这样定义的,过点做直线的垂线,则垂线段的长度,便是点到直线的距离。那么为什么不定义为点和直线上任意点连线的线段的长度呢?因为只有垂线段是最短的,具有确定性和唯一性。再如:我们之所以把n元有序数组也称为向量,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它包括通常的向量,作为特殊的情形;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它与通常的向量一样可以定义运算,并且有许多运算性质是共同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4、联系法:数学概念之间具有联系性,任意数学概念都是由若干个数学概念联系而成,只有建立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才能彻底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数列的时候,我们不妨作如下分析:数列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是有规律的。那规律是什么呢?项与项数之间的规律、项与项之间的规律、数列整体趋势的规律。项与项数之间的规律就是我们说的通项公式,项与项之间的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递推公式,数列整体趋势的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极限问题。当项与项之间满足差数相等的关系时,数列被称为等差数列;当项与项之间满足倍数相等的关系时,数列就被称为等比数列。这样我们对数列这一章的概念便都了然于胸了。
5、比喻法:很多同学概念不清的原因是觉得概念单调乏味、没有兴趣,从而不去重视它、深究它,所以我们在讲解概念的时候,不妨和生活相联系作些形象地比喻,以达到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映射的时候,不妨把映射的法则比喻成男女恋爱的法则。两个人可以同时喜欢上一个人,但一个人不可以同时爱上两个人。这不正是映射的法则: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唯一的像与之对应吗?又如函数可以理解为一个黑匣子或交换器,投入的是数产出的也是数;投入一个数只能产出一个数;但是当投入不同数的时候可以产出同一个数。再如:满足和的像等于像的和、数乘的像等于像的数乘的映射称之为线性映射。这不正像一个人怎么舞动他的影子就怎么舞动吗?所以有的时候把线性映射理解为“人影共舞”的映射。
【案例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片断。在八年级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试教课中,教师最初是想完全放开,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学生自己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教师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评教、反思,认识到即使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在上公开课前,我们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和课堂教学时间的整体把握细节,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在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中将教师融入研究主体中的一员,这样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效果就理想多了。原因是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自豪,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将会终生难忘。
【反思一】: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反思二】: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有了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
【案例二】:研究串联电路特点教学片断。《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教师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课堂教学的目的吗。
【反思一】: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整个教学事态的发展必须处于教师的引导、控制之下;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更轻松一些,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够有序、有效?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教材取舍、过程设计等。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是面对面的,师生之间可以及时沟通,相互提醒,不管干扰来自师生哪个方面,都可以作出及时处理,以使干扰降低到最低水平。但在远程教学中,干扰来源复杂,强度较大,加之缺乏必要和及时的反馈,这些干扰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远程学习中干扰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教材和网络资源的因素
远程教学是开放式的,由于教与学之间,特别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直接见面,因此,教材和网络资源就成为传递知识的重要渠道,成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教材和网络资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远程教学中,无论是文字教材还是网上视频,都对远程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其主要表现为:
(1)教材不适合成人学习。目前使用的教材多数是沿用在校生所用的教材,适合网上学习的专用教材很少,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的教材更是寥寥无几。这给学员的学习尤其是通过网上学习后的巩固和消化带来了许多困难。
(2)缺乏配套的学习指导书。特别是理科课程的学习,教师网上授课后,学员需要做练习巩固学习的内容,需要有关自学指导书、习题集等。
(3)缺乏必要的网上资源。课程学习结束后,远程学员希望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网上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但目前我们使用的大部分课程的网上资源,基本上是文本教材的电子化,智能化程度不高。
(4)部分课程制作质量不高。由于目前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对课程的进度要求比较紧,部分课程制作质量不高,画面不够清晰,解说声音前后不一致。
2.来自教学管理上的因素
远程学习不能够简单的理解为学员的独立学习,应该是教学管理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统一。学员学习的同时依靠整个远程教育组织,并从这个组织中获得智力、方法和精神上的支持。因此,教学管理对远程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其主要表现为:
(1)学员集中学习中的相互干扰。远程学习,由于其开放性,即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学习,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由于设备和条件的限制,各校外学习中心基本上是根据远程教学计划的安排,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组织学员集中学习。但由于部分学员工学矛盾突出,集中学习的时间不能够保障,造成他们学习的课程与全程听课学员课程的脱节,形成学员集中学习中的相互干扰,为远程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部分校外学习中心执行有关规章制度不力造成的干扰。我们知道,远程教育是通过校外学习中心认真落实教学的全过程,来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的。在远程学习中,校外学习中心组织的集中学习、自学和完成作业是远程学习中的最基本环节。但由于部分校外学习中心出于对经济效益等方面原因的考虑,对学员的考勤、作业督查不力,要求不严,造成有关规定落实流于形式,对远程学习造成了干扰。
3.来自教师的因素
总书记在《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远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肩负着教书的职责,还肩负着培养远程学员的自学能力与指导学员学习方法的育人职责。因此,远程学习中,教师的因素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师行为也对远程学习的干扰很大,主要表现为:
(1)部分主讲教师的教学缺乏吸引力。由于讲课的教师是处在摄像机前讲课,眼前没有学生,部分教师的形象以及谈吐举止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教师口音南腔北调,照本宣科所产生的单调乏味,有形或无形造成了一些干扰。
(2)兼职辅导教师指导质量不高。在远程教学中,开展远程教育的院校对主讲教师的选择和安排一般都比较重视,而校外学习中心安排的辅导教师大部分为兼职教师,很多辅导教师都是利用其教学空闲时间参加远程教学辅导工作,时间和精力都不具备,辅导教师的教学质量不高,会造成一些干扰。
4.来自教学环境的因素
(1)视频节目播出的效果不好。由于各校外学习中心的教学设备不同,播放的部分课程效果不好,存在图象模糊、声音不清晰等现象,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干扰。
(2)学习环境不够理想。有的校外学习中心自己条件不够具备,采取租用中小学的教室和设备的方式开展教学,形成对远程学习的干扰。
(3)部分校外学习中心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一些校外学习中心管理人员,不积极学习和掌握远程教育所必须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对教学过程中的设备故障和计算机软件故障、网络故障处理不及时,会造成对远程学习的干扰。
5.来自学员自身的因素
(1)缺乏明确的学习动力。远程教育的学员大多是成人,学习的功利性强。但远程学习既要靠自觉,又要靠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然而,现在有不少学员学习动力不足,畏难情绪严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成对远程学习的干扰。
(2)缺乏计算机等设备。很多学员,非常想通过远程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但由于单位和个人没有计算机等设备,加之单位地处边远乡镇,上网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不能够经常在单位或家庭学习有关课程。
(3)工学矛盾和经济负担重。远程教育的学员,很多既是单位的骨干,也是家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经济负担较重。加之目前各地学校没有切实实施"素质教育",部分单位节假日和寒暑假补课现象严重,造成学员的工学矛盾异常突出。
二、校外学习中心的基本对策
干扰是客观存在的,是多方面的。但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是传递教学内容,实现远程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对学生支持服务的重要手段,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营造教书育人的环境的重要渠道。校外学习中心有义务和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干扰,确保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要求,以保证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分析以上远程学习中的干扰,我们会发现,校外学习中心的作用在远程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提升学员学习动机层次,加强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提高管理和辅导人员素质,克服干扰,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从内、外二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提升远程学员学习的动机层次,另一方面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学习是主动的吸收和积极的反应,而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成人学习者,如果缺乏学习的动机,不但效果差,而且时间不会长久。
一般而言,参加远程学习的学员多数是为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弥补工作中的知识不足、为了追求自身价值来学习的,这种动机是内在的,受内在动力的驱使,是高层次的。但也有少数人是为了获取文凭或证书,为了得到提升或晋级,显然这种动机是外在的,浅层次的。校外学习中心要利用各种时机,通过外部刺激,引发远程学习者不断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把远程学习与完善自我、提高素质作为学习的主动力,把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教育提升远程学员的学习动机层次,增强学员学习的抗干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管理,尽量减少外在的干扰因素。严格执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制度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减少外在的干扰因素,是提高远程学习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校外学习中心应该做到的以下几点:
(1)加强入学教育关。利用新学员入学的机会,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组织学习有关远程教育学籍管理等规章制度,逐步提高他们对远程教育的认识,努力使学员自觉按照有关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
(2)做好集中教学的组织和考勤。由于目前绝大多数学员不具备个体学习的条件,根据校外学习中心的职责规定,积极承担试点高校下达的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工作,科学的制定集中学习安排,切实落实试点高校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课时的完成。管理人员要做好集中学习期间的考勤工作,提高学员的出勤率。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远程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在组织集中学习的同时,要努力加强校外学习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开展远程教育的设备标准,建设好远程学习的机房和多媒体教室,为广大学员提供良好的网上学习的环境。要开放网络教室,安排专业辅导人员,为学员提供答疑、习题课等,弥补网上教学的不足。在学员比较集中并且有条件上网的单位或学校,通过校外学习中心与单位领导联系,为学员提供学习的服务支持。
(4)强化学员作业管理。严格执行远程教育关于作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学员作业的收交与登记、反馈工作。对迟交作业的要进行催交。通过强化作业管理,提高远程学员学习的信心。
(5)建立一只相对稳定的辅导教师队伍。对于辅导教师,要聘任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高,学员满意的教师担任。要积极争取校外学习中心所在单位的支持,将远程教学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列入该教师总工作量中,从而使辅导教师工作得到肯定,使其能安心教学。
(6)严格考试纪律,端正考风。远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远程教育学院在教学实践中,除常规考试形式外,还开展了网上考试、课程考查、论文考查等,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考试既是全面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下转第26页)(上接第30页)也是保证培养人才规格的有效手段。因此只有严格考试纪律,端正考风,才能切实杜绝远程学习中的各种干扰,提高学习质量。
(7)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牢固树立为学员服务的思想。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人员应该勤于学习,与时俱进,掌握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现代教育基础知识,并自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运用于远程教学管理之中,切实为远程学员服务,全力为学员创造一个严格、温馨的学习环境。
"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终身教育思想的逐步确立,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将日趋重要。远程教育的学习质量将成为远程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只要各方面通力配合,把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做具体,做细致,远程学习中的干扰因素就会越来越少,远程教育将大有作为。
在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中,需要有真实感受的问题情境、具有可行性的探究目标、公平民主的探究氛围,这些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是统一的。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有建构主义学习的影子,它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与建构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对于构建主义理论的发展也有帮助作用。这种学习模式使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自身经验的作用,选择感兴趣的目标进行探索与研究。这样,保证了学生获取的知识都是通过亲身参与探究完成的。建构主义理论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都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性与合作性。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是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是在多种复杂环境下进行的。它的实现过程应该由以下四个方面来组成。
(一)确定主题
具体来说,探究主题的选定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实用性原则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应该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因此,在进行选题时,要与实际相结合,选择和学生生活相贴近的主题,特别是当今社会中广为人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的主题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可行性
在主题的选定时,除了要注意实用性,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主题所代表的探究深度与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能够完成对这一主题的探究。此外,还要对所选定的主题的相关资料的易搜性进行考虑,学生是否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获取这些资料,是否可以在这些资料的帮助下完成对主题的探究。
3.可探究性
选题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的体验。
4.开放性
选题的开放性是指在选题时要突出人与自然或者社会的关系,学生可以从社会、资源等开放的环境中进行问题的探究,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得问题的答案。
(二)搜集数据
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直接进行知识传授的方式,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来获得答案。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例如,电子图书馆、阅览室、电子报刊等。学生通过对所需信息的快速检索,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从而解决探索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对网络资源进行了解,在学生搜集资料时提供必要的指导,使学生的检索具有针对性,提高探究效率。
(三)分析论证、进行构建
在这个步骤展开之前,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分析数据的方法,使学生具备意义构建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获得论证数据之后,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意义构建。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表达能力。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多种能力的锻炼。
(四)成果展示、完善质量
学生在获取探究成果之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探究成果进行展示。此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以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增强自信。探究成果的展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例如,研究报告、制作幻灯片、或者网页的形式。这样,可以使大家共同对这一成果进行论证,提出更多的意见。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