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历史论文范文

计算机历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历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历史论文

第1篇:计算机历史论文范文

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动作效率不高,出现一些重复性的劳动,并且收集到得信息比较繁杂。通常情况下,人事管理的过程就是信息收集和传达的过程,还要及时的贴出痛楚和变更通知,如果信息过分繁杂和冗余,就会导致处理事情的效率不高。那些需要传达和处理的数据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互相交织,难以分辨哪些信息是有用信息,这就会出现管理和使用信心的有效性不强。

其次,信息管理相对比较零散,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提议。人事管理的信息处于大幅度增长的时期,需要数据的快速更新,否则,一些不具有时效性的信息就会耽误管理者做军顶,原有的人事管理方式也不能适应现有形式的发展。信息管理体系不是特别完善,在各个部门之间的传递速度不快,一旦存在误差,就会导致人事管理信息紊乱现象,这样就影响了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1.人事部门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

由于工作人员的变动较大,这就需要人事管理部门注重信息的变化,要及时的调节和维护,从而保证信息是不是真实可靠。除此之外,企事业单位要不断加大对人事管理的重视度,要不断的加大人事管理的费用,保证信息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从而建构与企事业单位发展、企业管理相适应的人事管理系统平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计算机信息的采集,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所以,为了减少工作的盲目性,需要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以实际情况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保证完备的信息管理制度,从而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保障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的开展。在企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及时提交数据,配合人事部门采集相关信息,从而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2.提高人事管理档案的信息化程度

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就是人员的档案管理,要加快人事管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建立完备的人事档案。把人员档案的相关数据进行备份,输入信息库,从而实现人事管理的统一组织和管理,对于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的人员的数据档案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实现人事管理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进行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完善人事管理数据库建设,保证各个数据统计的真实性。

还可以在每一个员工的信息库中加入一些信息材料,转变原有的工作模式。随着信息重要性的增强,信息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企事业单位要不断进行信息建设,加快人事管理的数字化应用水平,运用相对先进的系统与网络技术,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人事管理平台,要对企业内部的人员进行共享。要加大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的开发力度,提高相应资源的利用率。要充分的发挥人力资源信息的最大效益,就需要各个部门的各个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

3.加快相关管理队伍建设

第2篇:计算机历史论文范文

目前大都采用以院系为单位进行自主管理的实验室,其中教学内容也大都由院系进行安排,在这种模式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往往会导致实验室的利用率低,无法适应教学模式的发展。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高校实验室较多,但是规模都比较小,而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高校必须增加实验室的面积以及计算机的功能,而由于传统实验室的功能较为单一,无疑增加了实验室改革的成本。

(2)实验室间相互联系功能较差,由于缺乏必要的联系导致实验室间的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验室的发展。

(3)无法发挥实验室应有的作用,虽然各大高校都有实验室,但是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从而没有发挥实验室应有的作用,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和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也要随之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完善。由于计算机实验室使用人数较多,且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时应该遵循安全性、可维护、实用性等原则。同时实验室主要包括五个主要功能分别是用户登陆管理、信息管理、实验管理、实验报告管理以及实验分数查询等模块。并且实验室的各个管理模块根据各自用户的特点进行分组,且赋予这些管理模块不同的权利。比如在管理系统中用户信息管理模块就可以提供对个人信息的查询、对实验信息进行修改等功能,具体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如图1所示。

2.1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在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系统维护、上机管理、系统管理以及实验课程管理等四个功能模块。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系统维护模块主要可以提供权限设置、系统初始化、口令修改以及备份等功能。上机管理模块则提供分配管理、账户管理、上机登陆管理以及对计算机信息资料的查询和统计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则主要提供对用户系统的管理功能。实验课程管理模块则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进,既将传统的计算机的教学模式修改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本文将对实验课程管理系统以及上机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

(1)实验课程管理系统。在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因此对此系统的设计相对较复杂。而实验课程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实验和教学计划,对各个教学部门所提供的资料进行整理,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对实验室进行排课,最后将这些课程表到系统中。为了使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更能满足高校信息管理系统改革的要求,另外也可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技术优势,该系统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实验大纲、内容、环境、演示等,并且该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上机管理系统,这一模块主要对用户的登录以及登录时间等内容的管理。比如学生在进行登录时需要进行刷卡以识别自身信息,如果该学生需要进行实验课教学,则会被分到其它空闲的机器中,并且会对学生的上网时间进行记录。这一系统主要可以为学生进行计算机的分配,既能保证上课学生有机器使用,也能保证其余学生有空闲机器的使用。

2.2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对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确保各项信息与数据的实时性。同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需要与网络进行连接,这样才能保证在校园网上对相关资料的查询。该系统之所以能够对实验室进行管理,主要利用的是拓扑结构,该结构主要包括网络、工作站集线器以及服务器等。

3结束语

第3篇:计算机历史论文范文

1.1学生在安全意识上的淡薄以及管理员在安全意识上的薄弱

由于计算机实验中心承担着多样化的教学任务,诸如,校园内外网上的运转、学生的实际上机练习以及课后的上机实验等多种超过了其负荷能力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进行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会存在着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破坏系统的行为,诸如,硬盘格式化以及系统文件破坏等等,这样就会导致系统无法进行正常的启动,影响到正常的教学。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管理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没有对于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由于疏忽大意而导致了系统运行上的问题。管理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并没有完全的按照规章来进行工作的进行,进而造成了很多的安全隐患。诸如,管理员对于服务器方面的用户权限并没有进行严格的限制而导致系统故障等等。

1.2计算机实验中心配套设备不健全以及系统自身存在漏洞

在高校计算机的实验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机器在运行方面对于实际的环境具有非常的要求,特别是机房的实际温度以及湿度。由于实验中心以计算机设备为主,发热的密度非常高,如果由于机房在空调的制冷方面存在着问题就会导致实际的散热不理想,产生局部过热的现象,这样就使得设备由于无法承受而产生故障严重的则会引起火灾。由于实际的设计以及开发中所存在的漏洞而导致操作系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程序员为了能够不断提供的便利而在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设下一些漏洞,有的则是由于系统的相关管理人员在配置上所存在的错误到产生了安全方面的隐患。诸如,网络的路由器、安全上的防火墙等大多采用蠕虫病毒来进行带毒软件的发送,导致系统瘫痪。

2消除安全隐患的对策分析

2.1通过职业素质训练来实现管理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在计算机实验中心的系统开发过程中,为了能够保障其正常的进行开发,避免出现由于学生有意识或者无意识而导致软件上的安全以及删除等等。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对于实验中心中的机器进行权限上的设置,同时还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一些控制性的软件,因此,一旦出现学生软件上的误删以及安装时,机器能够自动进行反应,通过机器的自动关闭来进行系统的保护,不断的提高便利性。在进行实验中心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工作人员在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工作人员牢记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实现岗位上的坚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注重设备上的清洁卫生以及安全管理,同时还需要相关规章制度等的建设来实现防火以及防盗等多种隐患的预防,为实验中心的实际管理人员以及使用人员提供更多的便利。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实验中心管理人员,其自身需要更加扎实的掌握在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通过软件上的安装、网络上的规划以及管理来实现机器故障上的解除以及网络故障方面的解决,同时还能够针对使用人员的破坏性为入手来进行问题的维修和故障的预防。

2.2更加的注重配套设施的健全以及系统上的完善

在进行计算机实验中心的筹建过程中,机器、设备等方面的选择与采购主要是按照最高的标准来进行。在进行实验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对于UPS、防雷设备方面、空调方面、高频电磁屏蔽的铺设以及防渗漏报警装置的设置等方面来进行,通过实验中心所在安全隐患上的定期检查来预防故障的突然发生,对于其中存在的安全检查上的漏洞等来进行监控,同时还需要制定更加科学的预急方案,通过科学的演习来实现效率的保障。在计算机实验中的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在进行系统的安装完成之后需要进行最新补丁的补充,这样就能够在最大程度避免出现来进行计算机系统的入侵。计算机管理人员需要在本地进行WSUS服务器的安装,通过补丁管理上的本土化来实现计算机系统在补丁更新情况上的掌握。除了更加的注重补丁的更新之外,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利用系统自身所提供权限来进行安全防护上的加强,同时还可以选用安全等级方面比较高的文件提供来进行安全隐患的消除。

2.3更加的注重互联网的病毒防治

在进行计算机实验中心的建设过程中,除了更加的注重补丁上的更新之外,还需要更加的注重在防病毒程序上的不断安装,同时还需要更加的注重本地服务器方面的病毒库的更新,同时还需要更加的注重病毒方面的定期性的查杀。在进行计算机系统的还原以及保护的过程中,这样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即使出现了计算机系统上文件的设置破坏或者是错误删除的方式来影响计算机的运行,只需要通过重新启动来进行计算机上的还原,进而实现了在计算机系统方面状态的不断恢复。总而言之,在进行计算机系统上杀毒软件的安装过程中,管理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定期性的查杀来避免出现侵扰的现象。

3结束语

第4篇:计算机历史论文范文

在计算机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学习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研究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有利于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能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综合能力。对于计算机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首先要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形成一种自愿、主动的学习气氛,这样能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巧妙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在“文字编辑处理”的教学中,由于有的学生对Photoshop感兴趣,有的学生对Word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编辑习惯和思维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再进行知识扩展,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目的。再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互信、互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

在创新能力培养视阈下,计算机教学需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第一,教学方式的应用要突破以教学成绩为教学目的的传统教学思想的约束,积极发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教学当作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以学习的持续发展为基础引导他们发挥潜能,持续地进行计算机学习。第二,结合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利用计算机知识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将计算机学习发展成为一门情感艺术,在情感的参与下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第三,不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引导、启发的作用下保持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发展,使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模式在学生脑海中生根、发芽。第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

三、优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5篇:计算机历史论文范文

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种明显的流行趋势。信息化建设、信息数据资源的共享发展,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主要是以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标志的一种新的生产力。信息化具体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是具有一定的规模、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因此,信息化安全发展成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信息化安全在计算机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在企业计算机管理中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并确保信息化安全问题,才能更好的使其为实现信息数据资源平台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2信息化安全在计算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促进信息化安全在计算机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使之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持续的发展下去,关注信息化安全在计算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得到解决。只有确保信息化在计算机管理中的安全性,才能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事业顺利的开展下去。目前,计算机信息化缺乏专业的管理、信息化运行过程中存在安全漏洞、计算机安全信息化相对利用率低等问题,是信息化安全在计算机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1计算机信息化缺乏专业的管理

计算机信息化缺乏专业的管理,使信息化安全的没有得到一定的重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安全运行工作进行监管。加之部门管理人员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在处理计算机系统故障方面往往会受专业技术的限制,无法有效的解决问题,极易造成其区域性网络瘫痪,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甚至会因为计算机故障导致企业信息管理的安全出现问题。

2.2信息化运行过程中存在安全漏洞

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计算机在运行的过程中,常常由于忽略保护性能使计算机软件或者硬件设备出现故障问题,导致病毒侵入、浏览网页无法正常进行,大量垃圾信息涌入等问题出现。计算机系统一旦被病毒侵入,电脑用户储存的个人信息及日常使用信息就容易被泄露。在具体的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不注意为维护计算机系统安全,往往导致大量的储存信息被泄露出去,给企业的正常业务开展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在计算运行中缺乏一定的系统保护程序,使信息化运行过程中存在安全漏洞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2.3计算机安全信息化相对利用率低

计算机安全信息化相对利用率低,主要是是指在我国计算机的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计算机更多的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管理、文化单位等。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管理、文化单位等,计算机安全信息化专业性偏高,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计算机安全信息化的普及发展,对我国计算机的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计算机安全信息化相对利用率低,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发展信息化安全的有效对策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企业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获得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信息化安全在计算机安全管理中的高效运用,是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之一。针对信息化安全在企业计算机管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的探究解决的有效对策,也是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3.1强化信息安全管理的专业化发展

在企业的发展中,信息化是计算机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工作环节,不断强化信息安全管理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企业加强自身网络的建设以及进一步为保障信息化安全的过程采取措施,才能将信息化安全管理的发展理念,切实运用到实际的工作环节中。强化信息安全管理的专业化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信息化安全性能,避免企业信息的泄露及工作网络系统的正常工作。

3.2重视查补信息化安全管理的漏洞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重视查补信息化安全管理的漏洞,通过查缺补漏、及时更新软件、应景设备的方式,进一步减小信息化过程中不安全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在企业允许的条件下,建立计算机系统的病毒防护措施,完善相关的系统安全防护措施,通过防火墙有效的防止大量病毒入侵企业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过相关人员的定期检查工作,及时更新过期的零部件,提高信息化安全性。不断的实践经验表明,重视查补信息化安全管理的漏洞,可以有效的降低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中出现严重的问题,是保证企业的信息安全及正常业务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3.3提高计算机安全信息化的利用率

提高计算机安全信息化的利用率,需要企业组织专业的信息化安全团队,针对如何提高计算机安全信息化管理工作,深入探究有效的对策及措施。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重视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定期组织专业性的培训会,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其次,吸收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为企业服务,通过专业人才的储备管理工作,提高信息化的有效利用率。此外,依据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积极的鼓励其参加信息化安全培训,提高其自身网络安全管理技术水平,对于保证信息化安全在计算机管理中的高效运用,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结束语

第6篇:计算机历史论文范文

(一)投资性房地产

当企业将存货或者是自用房地产变成利用公允价值这种计提模式来计算的投资性质的房地产时,就需要依据转换之日的相关的公允价值来对价值进行计算,如果当天的公允价值没有账面价值高,那么就需要按照其间的差额来对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个科目标记成借记;反之,则应当按照其间的差额对“资本公积”这个科目进行标记成贷记。

(二)以权益法进行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以此种方法进行核算的股权,对于被投资单位将净损益除去之后剩下的所有者权益中的那些其他的变动,企业应当按照持股比例来计算可以享受到的份额,所得结果若是利得,那么就在“长期股权投资”这个科目中标记成借记,在“资本公积”这个科目中标记成贷记;相反若是损失,那么就在“资本公积”这个科目标记成借记,而在“长期股权投资”这个科目标记贷记。

(三)可供金资产出售部分发生公允价值变动

在此情况下发生的利得与损失应当计入与所有者的权益中,结果若是利得,应当在“资本公积”这个科目标中标记成贷记;若是损失则在“资本公积”这个科目标中标记损失。

(四)用权益来结算的股份支付

以这种方式来换取职工亦或是其他方面的服务的,则需要在授予当天,依据权益工具具有的公允价值来对“管理费用”这个科目标记借记,在“资本公积”这个科目标记贷记。另外,在行使权力当天,应当在“股本”或者是“实收资本”中转入用具有实际行权的工具数量来计算得到的金额。

(五)可供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出售的汇兑差额

对于该部分,如果公允价值在期末是按照外币进行反映的,那么就需要依据公允价值对该外币即期的汇率进行确定,并折合成记账本位币,随后同原来的记账本位币进行对比,结果若是汇兑损失,那么在“资本公积”这个科目标记为借记;反之若是收益,那么在“资本公积”这个科目标记贷记。

(六)金融资产的重新分类

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重新分类到可以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中,而且后续的计量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算,并与充分类之日,需要计算出投资的账面价值同公允价值存在的差额,并在“资本公积”中计入,当可供出售的这部分金融资产一旦减值亦或是不再转出时,需要在当期损益中记入。

二、利得和损失中计入当期利润部分的会计计算

(一)关联交易差价

在企业会计准则内,如果涉及到上市公司同其关联方之间由于关联交易存在明显不公允现象而形成差价的,需要将其看作是捐赠资产进而进行会计核算,并将由于关联交易而形成的这部分差价在“营业外收入”这一科目中即为贷记。

(二)资产捐赠

企业在接受了捐赠之后而产生的利得就是捐赠利得,应当对相关科目标记借记,对“营业外收入”这一科目标记贷记;公益性质的捐赠支出指的就是捐赠支出,也就是指企业进行外部公益性捐赠时产生的支出,对于这部分支出应当在“营业外收入”这一科目标记为借记。

(三)政府补助

企业不能将政府给予的与资产相关的补助全部记作当期的收入,而是需要依据相关资产的不断使用而在后续各期的收益中计入,也就是说需要首先将其确认成递延收益,随后从能够对相关的资产进行使用时,平均的将该项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分配,并在当期的营业外收入中计入。当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是与收益相关时,那么就需要在产生补偿的相关费用或者是损失式将当期损益进行记录。

(四)非流动性的资产处置

这部分的利得应当包括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两方面的处置利得,对于固定资产处置方面的利得值得就是企业在固定资产出售时获得的价款以及固定资产报废后产生的残料价值或是变价收入等一些将固定资产扣除后得到的账面价值和清理费用并相关税费在处置后的得到的净收益[2]。这部分的净收益应当在“固定资产清理”这个科目中标记为借记,并在“营业外收入”这一科目中标记为贷记;若是清理将损失,那么就需要在“营业外收入”这一科目标记成借记,并在“固定资产清理”这个科目中标记为贷记。

(五)非货币性质资产的交换

该部分的交换利得就是于非货币性质的置产在交换中获得了无形资产或者使固定资产,那么需要对换入资产的公允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存在的差额,将相关的虽非进行扣除,最终将得到的结果在营业外收入中计入;而该部分的损失就是于非货币性质的资产在交换之后获得的资产公允值比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小,那么就需要用少出的数额减除相关的税费以后在营业外支出中记录。

(六)债务重组

在对债务进行重组时,需要令债务人对重组之后债务的账面价值同支付的现金亦或是经过转让的非现金部分资产的公允价值间存在的差额确认到债务重组利得中,并视为营业外收入对当期损益进行记录。而当转入的非现金资产计算出的公允价值同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视为转让资产损益时,应当在营业外收入中计入。债权人需要按照相应的公允价值将受让的现金或者是非现金形式的资产入账,对其与重组债券的账面价值之间存在的差额划分到债务重组损失中,并在当期损益中作为营业外支出加以记录。

(七)财产清查以及非常损失

对于企业在清查盘点现金等资产时,上报并经过批准的盘盈资产应当记录在“营业外收入”中;而对于一些由于客观的因素而引起的非常损失,需要将保险公司提供的赔偿扣除以后在“营业外支出中”记录。

三、结束语

第7篇:计算机历史论文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

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发展现状

1.1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在现行的会计工作核算程序中还仍然存在出纳、制证审核等工作内容的不清晰导致账簿记录、原始凭证审核工作不规范,会计工作职责分工不明确,严重违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的规定》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规范的操作直接导致了会计统计数据的不准确,对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1.2对会计工作疏于管理

目前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管理上显现出流于形式、一家独大的现象。对会计核算和会计从业人员管理缺失,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多事业单位对会计核算工作的不重视、对会计人才培养和吸收不够,直接导致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犯罪行为频发,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1.3缺少完整的会计核算机构设置

目前事业单位在发展中虽然都有意识地设置相关财务会计机构,但是,对于会计核算机构人才的使用和业务要求明显偏低,会计从业人员工作内容不具体、机构职责不明确、权限不清晰等问题突出。应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机构,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管,增加各部门之间的内部牵制,引导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对策

在分析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之后,就需要找出相应的对策来改善当前的状况,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能够更加完善。会计核算作为事业单位防范风险、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事业单位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依据,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事业单位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力度,用精确的会计核算数据及时调整事业单位发展方向、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从而让事业单位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稳步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深化认识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会计工作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其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生死存亡,会计核算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重要的内容。为此,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该深化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认识,健全相应的结构,配置专业的会计人员,并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使其更加规范。事业单位在运营发展的过程中,应及时结合现有实际,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同时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保证事业单位的财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扶持,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对违法违规现象的处理力度能够促使事业单位及会计核算从业人员加强对自我的要求,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应重视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对会计工作加强管理,在制度建设上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机构设置和会计从业者的行为规范,在岗位设置中应切实结合事业单位发展实际,设置专职会计职位,保证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独立性。在人员任用中,应提高入职门槛,对原有员工加大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薪资标准。同时还应设置岗位轮换制度,确保会计从业人员熟悉各个岗位职责和事业单位内部发展,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精准性和核算质量。

2.2加强培训

当今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会计人才的培养尤其困难,其不但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为此,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培训,这样能够使其具备丰富经验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使事业单位的会计团队更加坚强。培训的内容不但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还包括会计电算化的内容以及相应的会计处理和纳税申报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人员更好地对外界的变化进行反应,从而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及时的调整,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规范程度获得提升。

2.3完善制度

制度是事业单位运行的生命线,良好的制度才能保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为了更好地保证会计核算有条不紊地进行,事业单位应该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制定完善的适合事业单位自身情况的核算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的效率才能得到根本的提升。

2.4加强监督

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对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很多事业单位在这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为此,事业单位应该结合西方发达国家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的经验,并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情况来加强监督,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会计核算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使这些信息充分发挥作用。事业单位在发展中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会计核算部门有效地发挥监督职能。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能够有效地发挥对事业单位外部监督的作用,对事业单位的税务、会计等事项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从而协助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同时,针对税务部门对事业单位违法违规现象的监管不力现象,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将财、税两个部门的职能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漏洞,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规范化的进程。

2.5制定法规

当前有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面的法规还不是非常完善,这使得很多事业单位有了可乘之机,对会计核算的信息弄虚造假,影响到了相关部门的正常工作,对于我国的经济分析有着不利的影响。为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与各界的联系、调查,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提出相应的法律提案,对当前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3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各种事业单位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在国家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发展。会计核算是指包括事业单位收支核算、经营活动预算功能在内的现代会计核算,本文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概述为出发点,对现代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依据现实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王庆艳 单位:黑龙江省精神病防治所

参考文献:

[1]王清平.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实施规范化管理的策略[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5(4).

[2]王贵民.新时期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5).

[3]王文华.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5(8):158.

[4]常国兴.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措施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6(15):27.

第8篇:计算机历史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提出将软件知识教学融于具体应用软件的使用教学中,使文科学生不仅掌握具体的应用软件的使用,而且具有更好的灵活应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软件理论;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软件知识与具体语言相结合的教学

传统的大学文科计算机教育,一般采用第1、2两个学期共144学时来完成。第1学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第2学期选择掌握一门具体的应用软件或语言来进行教学,目前比较多的是选择Visual FoxPro语言。

但是在教学中对软件理论知识的教育不够重视,使文科学生只掌握了具体软件或某种语言的某些操作,而缺乏应用的灵活性,特别是对于新的应用软件或语言,根本无法进行自学掌握。因此必须重视对软件理论知识的教育。

由于文科学生相对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对计算机的逻辑和理论基础理解能力差,如果提前进行软件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对于这些抽象的理论理解得不好。因此,我们将软件理论的教学内容与第二学期的Visual FoxPro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将有关的软件理论知识融入专门语言的教学中。为此,在第二学期的教学中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减少操作应用的讲解,增加相关软件理论知识的教学。

2教学内容设置

在传统的大学文科计算机教育的教学内容设置中,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只是介绍了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基本的计算机软件知识方面的概念,以及最基本的数据表示、编码、进制转换等基本知识。在第二学期的教学中,有一些将数据结构、简单的算法介绍在进行Visual FoxPro语言教学前进行,专门作为两到三章来进行教学。

按Visual FoxPro语言的教学内容进度,在讲授常量、变量、数据类型时,结合讲授数据的编码表示、变量与内存空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变量的本质是内存空间。并进一步结合数组的概念,讲解数组的本质是连续的内存空间。并解释内存空间地址的概念,从而引入数据的连续存储和链表存储的数据结构概念。

在讲授分支语句、循环语句和函数后,介绍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概念,讲授四种简单程序结构:顺序、分支、循环、模块。结合VFP的数据表和数据库讲解关系数据库的概念、数据库的存储实现、数据库管理软件等概念。结合VFP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操作,讲解数据的排序、插入、索引等操作的实现算法。

结合VFP开发用户界面,讲解应用软件的操作界面、前台、后台、面向对象的概念和必要。并简单介绍多种主要数据库管理软件的操作界面的特点和共同点以及使用上的特点。

这样,通过大学第二学期Visual FoxPro语言的教学,同时就进行了软件理论知识的教育,使文科学生不仅掌握了具体软件和计算机语言的使用,也具有了一定的软件理论知识,从而为他们学习使用新的软件、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3实践效果和总结

我们对我校05级、06级两届文科学生的计算机教学进行了对比,其中在经济管理、法律、英语三个系随机选择部分班级按本文的方案进行了教改实验,同时保留部分班级按传统方法教学进行对比。不同教学方案的学生参加广东省大学计算机二级考试Visual FoxPro语言的平均分和通过率见表1。

从考试成绩可以看出,通过教学改革,平均成绩提高了8分以上,通过率提高了5%以上。05级经济管理系学生学习完公共计算机课程后选修“会计电算化”课程,成绩对比也显示按改革方案教学的学生平均分提高了5分以上。这些实践结果也初步表明了本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案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武澎,杨扬. 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点体会和想法[J]. 计算机教育,2006,(10):88-90.

[2] 李耀伟. 广东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情况调查分析[J]. 计算机教育,2007,(9):20-22.

第9篇:计算机历史论文范文

关键词:全面预算;预算管理;指标体系;对策措施

一、当前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1 对全面预算管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财政部颁布的《关于企业实现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于2002年实施后,我国企业纷纷加大了对预算管理的研究和实践,由于时间较短,在认识上难免陷入认知误区。一是将财务预算等同于全面预算,预算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旨在帮助企业管理者运用预算工具来完成企业的整体目标,如对销售环节进行预算、对采购环节进行预算、对生产环节进行预算等,从具体内容上来讲,通过编制相应部门的预算方案,明确预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预算职能,避免企业出现以偏概全的决策失误;二是误将预算等同于预算控制,预算的本质目标在于预算控制,而预算控制是借助于预算目标实现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控制,从控制的不同环节上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及事后控制,在实践中,多数企业往往重视预算目标的确定和编制方案,而对预算的反馈和控制难以贯彻,从而削弱了预算控制的效力;三是将预算控制等同于预算管理系统,预算管理作为一项系统管理模式,不仅包括预算目标、预算编制,还包含预算反馈分析、控制和考评等,而预算控制作为其中一个子部分,只有前接预算目标和编制,后联预算分析控制与考评才能构筑完整的预算管理系统;四是误将预算划归为财务部门的事,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统筹各类资源,涵盖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研发、财务、人力资源等部分,通过对各部门进行全面协调和控制,才能共同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稳步实现。1.2 对预算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的预算组织体系是贯彻全面预算管理的前提,由于很多企业将预算编制指定给财务部门来完成,尽管财务部门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各项预算项目较为熟悉,但仅靠财务部门来完成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是不科学的,显然不利于推进企业各部门对预算目标的切实遵行,难以得到预期目标。1.3 对预算管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全面预算管理是围绕企业的预算而展开,一是对预算目标的确定,从企业经营战略上通过对预算目标的量化,使之成为未来发展的具体目标,而企业在量化目标中往往难以做到真正的细化,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甚至与企业实际经营脱节,过分注重财务目标而忽视非财务目标;二是对预算编制上所设定的成本、资源、投资、审核等问题,如侧重于预算总量的管理,而缺乏具体的协调和指导,多侧重于垂直目标的编制,忽视了部门间的协同目标等;三是对于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不到位,从控制方法上,缺少有效的审核机制和预算调整手段,多数企业认识到预算授权和审核控制,而对预算控制中存在的偏差难以及时修正,对预算审批权限分配不明确,对相应职责存在随意性等;四是对于预算执行反馈的分析上,往往利用水平分析或垂直分析方法进行增量判定,缺乏对预算反馈信息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挖掘和追究,以致于对相关问题难以采取对症措施,降低了预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五是对于预算考评工作缺少必要的激励措施,从考核指标上多以收入类指标为主,缺少资产回报率类指标,多以财务类指标,缺少非财务指标等。1.4 对预算管理模式的盲目性。

二、 推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2.1 构建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的设置,既包括预算管理中各预算决策、组织、审核及监督机构,还包括相关预算方案的编制、分析、执行和控制等部门,因此,确立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对于充分发挥各机构和各责任主体的积极作用,促进企业预算授权控制、预算调整控制和预算审核控制职能的有序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效益。2.2 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从预算管理的本质任务来看,旨在围绕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逐步明确预算目标,并努力实现预算的量化,为预算评价提供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标准,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对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践来说,结合企业战略规划,从实现预算目标的途径和政策上确定企业的预算目标,为了确保预算目标体系的可行性,借鉴平衡记分卡原理,综合分析财务绩效、内部营运效率、顾客满意度、现金流量目标,以及综合财务管理目标等具体指标,完成全面预算目标的合理定位。在编制全面预算程序上,结合企业类型选择自上而下式预算程序、自下而上式预算程序,以及充分结合两者优势,来满足企业预算编制需要;在采取全面预算编制方法上,依据变量特征灵活采用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方法,充分考虑企业资源和经济活动,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与控制是确保预算目标完成的重要前提,也是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任务最艰巨的环节,必须从企业预算管理的各个方面,通过事前预算控制、事中重点环节监控,事后预算反馈分析,全面落实预算管理指标;预算评价上承预算分析下接预算激励,通过对各类业绩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利用预算调控措施来及时纠正预算偏差,并从预算激励机制中,积极引导所有员工关注企业整体价值目标和竞争优势,以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来对待考评指标和结果,真正体现预算目标的权威性和预算控制的有效性。

三、 完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3.1 注重企业高层领导的参与和支持。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企业高层领导与广大员工之间的紧密合作。因此,要从整个企业营造全面预算管理的文化氛围,用合理的量化指标来赢得高层领导的支持与参与,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强大而持续的动力支持。3.2 构筑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环境来。在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下,最大化的获得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并在预算管理过程中,鼓励各级员工献言献策,并肩作战,全面提升预算工作的经济效益。3.3 规范预算指标的科学和合理。预算管理的成功实施需要建立在信息支持的基础上,依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思路,通过对预算目标体系和预算编制信息的全面收集和有效利用,为提高预算信息质量和发挥预算管理实效奠定基础。3.4 强化企业资源的合理调配。预算目标实现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资源合理调配的过程,结合预算目标,借助于相应的预算策略和实施方案,充分合理的对企业资源进行配置,以确保在最低运行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最优的预算目标。3.5 健全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从责、权、利三方面来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依照企业各项预算目标来建立各组织间经济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的贡献关系,从而达到企业内部责任主体与权力主体的有效制约,为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四、结语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系统化、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和制度来确保预算管理的协同性,从横向、纵向维度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效促进,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稳步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