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医药论文范文

传统医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医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医药论文

第1篇:传统医药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必要性

一、高职史论课程教育的必要性

在追逐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的同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和遗忘了支撑着我们整个设计并可以让它永恒不息的精髓元素――传统文化。如何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想及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设计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课题。

1、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切合性

室内设计方向以家庭装饰设计与施工,可取得建筑装饰或室内设计师资格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具有家居装饰设计、装修的能力;具有从事公共商业环境设计、施工的能力;具备对室内装修项目的工程预决算能力。

传统文化课程在提高学生的家居与公共建筑装饰的设计和具备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能力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也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重要目标。该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如果没有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培养的学生只能是绘图员和监理员的单一目标,没有创新和突破性。

2、改革后专业体系中的课程定位

课程结构要体现了三级教学平台,围绕专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课程模块设计,具体为:

(1)理论教学计划体系

该专业的理论课均和专业技能密不可分,这是该专业教学的特点和最大的优势。该专业的第一级教学平台在保证学院规定的课程外。

(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中技能训练项目的构建,主要要针对该专业高职人才应具备的职业岗位技能精心设计。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入繁、结构有序的原则设计训练项目和实训体系。

(3)在二级,三级教学平台上都离不开传统文化课程

二级平台上的课程如《建筑装饰简史》。该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对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简要的了解,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设计素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在三级教学平台上的设计实践环节如《优秀设计方案》课程和《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少不了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

三、学生状况分析

目前设计专业学生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内容的设计项目时,少部分学生能较好的理解设计内容和设计目的,同时能比较主动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素材,并进行相关市场调研,从而使设计作品表现得比较到位。而同时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元素的积累并不是很深入,往往流于表面的了解,因而设计出的作品效果肤浅,内涵不足,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体现,这样的设计往往是归于失败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文化归属感薄弱

文化归属感应是在文化氛围之内接受一定程度的熏陶后积累形成的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的青少年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对本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日益薄弱。哈韩哈日,欧美流行风是当下大多数现代青少年关注的文化趋势和热衷追逐得对象,多元文化的冲击慢慢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中的地位,因而形成了上面所述的在目前艺术院校当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游离感”,这种“游离感”的形成使学生对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设计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往往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点到为止。

2、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和设计元素的套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陈汉民、靳埭强先生为代表的内地及港澳台的一批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元素符号以极致的手法运用到标志、招贴、包装等设计项目中,将传统文化的韵味体现得深厚悠远,他们的这一举动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中的重新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2篇:传统医药论文范文

文献标题:基于CNKI的中医养生保健文献计量学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敏.北京市公务员和科技人员亚健康及生活状况调查[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

[2]于琦,李敬华,高宏杰,等.中医养生数据库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8):73-75.

[3]薄智云.亟须系统构建“治未病”学科[N].中国中医药报,2015-05-29(3).

[4]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养生保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策略研究[J].中医研究,2014,27(9):4-7.

[5]朱吉,贾杨,陆超娣,等.上海市长宁区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下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5):13-15.

[6]袁尚华.中医健康体检在“治未病”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1):8-10.

(收稿日期:2015-11-10)

(修回日期:2015-12-10;编辑:向宇雁)

附1: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法律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喻文迪.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世界中医药.2009(2).

[2]黄建银.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选择的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国际服务需求曲线模型.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2).

[3]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中医研究.2013,26(7).

[4]刘薇.WTO对法律服务贸易的规制及中国应对.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

[5]木泉.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石静霞.WTO服务贸易法专论(第1版).法律出版社.2006.

[7]吴益民主编.国际服务贸易法学(第1版).上海交通出版社.2013.

附2:芍药谷景区发展中医养生旅游产业市场分析

参考文献

[1]苑庆磊.中国芍药花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宋焕芝,于晓南.中西方芍药花语及其景观应用_宋焕芝[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02-1003.

附3:中医养生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邸朝华.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J].教育科技资讯,2010,(23):210.

[2]伍婷.简论文化中的情绪养生[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01):5255.

附4:中医养生儒家思想探讨

参考文献:

[1]毛淳.论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03).

[2]徐正德.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3]彭昊.与道家思想[D].湖南大学,2010.

[4]张时.中医个体化运动养生体系的构建[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5]魏胜敏.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当代价值[D].福建师范大学,2012.

第3篇:传统医药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乡土文化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教育 高职高专

【论文摘要】中医药高专院校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在中医药高专因各种原因淡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下,,指出中医药高专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人文素质。各地乡土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富含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地,每一方圣土都有着成千上百年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药文化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每一寸乡土。乡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之中,有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1中医药高专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

中医药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当地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高专院校的多数学生从故乡来,学成后又回到故乡去反哺于故乡。所以,中医药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愿意到基层去,能为本土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乡土中医药人才”,简称“下得去、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中医药高专应加强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

在高职高专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影响下,加上学制短,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交叉教学,生源素质较差等原因,中医药高专院校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传统文化的食粮,易使当代青少年学生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中医药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

医学是对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和实践活动,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脱离人文关怀谈医学,学生就会成为医学匠人。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脱离传统文化谈中医,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中医,也就学不好中医。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乡土文化的地域范围放大到全中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学习乡土文化入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易于接受。所以,不论课时有多么紧张,不论技能是多么的重要,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对中医药高专来说是必需的。

3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途径

乡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乡土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教学之始终,分阶段实施是一条有效途径。由于中医药高专教育学制短、课时紧张,乡土文化教育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安排,可通过开设课程,组建兴趣小组,建立专题网站进行辅导,举办学术讲座、文化节和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实现。如我校在中医药类各专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三峡文化与三峡中医药》这门课程,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之中,前4个学期均开设,每学期32学时,教师和教学时间不固定,灵活安排,重在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3. 1入学教育普及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乡情教育,强化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每个学生对家乡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但由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多数是零碎的片断,不够系统全面;多数是直观的感受,缺少理性的思考。在新生入学前两周,学校结合军事训练的理论教学时间,用4-6个学时向学生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强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我校地处长江三峡库区,学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讲长江文化、三峡文化、讲三峡库区沿线城市未来的发展,顿时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对家乡产生了自豪感、认同感。

(2)开展本地中医药历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医之情。中医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地方乡土文化中富含中医药文化。学校通过系统研究整理后,在新生入学时开展1次本地中医药历史与来来的讲座,安排1-2次参观,如参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中药园、中医药专业实训室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如我校每年均安排中医药类专业新生参观校内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实训中心、中医文化陈列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药用植物园,并讲解长江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学生一开始便对中医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 2深入探究乡土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第4篇:传统医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等中医药人才是新时期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文章通过分析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提出从培养周期、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实践、考核等环节的改革来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建国50多年来,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基本形成了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时期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医教育体系由于发展滞后,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复合人才的需要。

1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

1.1学制太短

现行中医教育普遍实行五年制培养,七年制专业只是少数院校开设。通过五年培养周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基础知识不甚牢固、动手能力不强,中西医都懂一点但都不精的情况。

1.2培养目标存在误区

一是求全: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医疗、科研、教学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二是求备:中医药高等人才培养追求中、西医兼顾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但两种医学领域里各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要求,在短短的几年时一间里,不可能完成设想的培养计划。Www.133229.cOm

1.3课程体系重复繁琐

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弊端:

(1)中医学科界限不清,中医课程内容与课程界限不清,内容大量交叉重复。

(2)素质教育薄弱。

(3)课程结构单一,造成基础过窄。

(4)反映在中医课程体系上的中医理论无明显进展,临床课程停留在证型论治上,缺乏临床思维训练,学生临证能力差。

(5)西医课程知识模块沿用了西医院校的主干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实行压缩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处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症能力差。

(6)中西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比较的桥梁课程,未能达到整合目的。

1.4教材编写滞后

内容陈旧,且重复无序,教材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很大。

1.5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两个互相独立的阶段,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临床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学生临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1.6综合素质培养不够

重专业学习,忽略其他自然科学特别是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差,知识面窄,适应社会能力差。

1.7考核制度死板

考试以考核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忽视了临床能力的培养。

2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笔者认为,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前提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

2.1培养周期

现代社会的中医院已经远非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相比较,因此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医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不断增高。为了保证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要有足够的培养周期。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探讨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学制的合适年限。

第5篇:传统医药论文范文

办刊方针

宣传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反映国内外医药特别是基层医药的发展动态,促进学术交流、信息传播。 

主要栏目

中国基层医药设有述评、论著、综述、讲座、卫生管理、护理学、传统医学、医药新进展、药物与临床、社区卫生、病例报告等。 

读者对象

为全国各地各级医院、各医疗单位的医药卫生工作者和高等医药院校的学生。

第6篇:传统医药论文范文

黄靖医师潜心中医临床与科研近四十个春秋,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临床工作,他以中医内科为主体、中西结合为用,兼通部分民族中草药知识。对常见的内科疾病、疑难杂症,诊治经验丰富、成绩显著。

主要对高血压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衰、心律失常、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各种癌症适应中医内科治疗者,风湿病、痹症、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病、骨质增生、头痛、眩晕、中风后遗症、脑梗塞以及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肝硬化等有较完整、系统的中西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在科研工作中,黄靖医师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探索性经验,与人合作做过不少相关工作。近年准备在心脑血管病临床治疗,骨关节病治疗研究,以及民族医药开发应用研究等方面选择课题,申报立项并寻求合作。

黄靖矢志不渝地走在中医的临床和科研征程上,让他逐渐具有了学科发展思路,他基于参加全国专科(病)骨干培训班之源,深得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心血管内科主任冯德勋教授之指导,立意在心脑血管病内科临床方面形成体系,努力以中西结合为思路探索途径。

黄靖是一个著述颇丰的医师,他的主要著述及公开发表的文章有:《现代内科治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编委;《心脑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副主编;《肝癌中医辩证论治问题》/《世界传统医药》/世界科学出版社/1998年;《中医药走向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国际民族医药》/世界科学出版社/1997年;《九灵三七芷痹汤治疗痹证50例临床评析》/《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年;《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痹证100例临床观察再评价》/2011年全国中医内科专家高层论坛暨中医内科临床经验高级研修班(论文集)等。

第7篇:传统医药论文范文

【关键词】CBI教学理念 中医药院校 医学英语

一、中医药院校医学英语教学背景

1.中医药国际传播的需要。中医药因其独特的疗效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虽然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一直被排斥在世界主流医学之外。中医药海外发展和文化传播面临许多困难,既有语言文化的差异,也有各国法律法规的限制。中医药学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天文学、气象学、逻辑学、养生学以及宗教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医学科包含了与其内容相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中医文献的翻译难度更大。就中医药文化的输出而言,中医药文化的翻译对其国际传播至关重要。

2.中医药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国内中医英译主要由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和中医医生或中医类教师构成,英语教师有较好的语言文化背景,但缺乏临床经验。中医医生和教师且有一定英语交流技能但缺乏翻译技巧和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主席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列为重要项目加以推介。如何顺应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潮流是每个中医研究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把这个任务完全依赖英语教师,很明显满足不了实际交际的需要。而缺乏翻译和语言学知识的中医医生也无法翻译大量的教科书和中医文献。但是专门从事中医英语翻译研究且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凤毛麟角。

目前,仅有一部分的中医院校开设医学英语课程,而招收中医英语翻译与教学硕士的学校仅有几所院校。甚至很多高等中医院校并没有为研究生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医学生的专业课程任务比较繁重,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以自学的方法完成医学英语的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才能更好的查阅医学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尤其是结构复杂的中医学术论文。这才能为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中医学术论文打下基础。随着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和中医药国际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人员开始在国际性学术期刊上,中医药相关的英文论文数量也在逐年攀升。如果用英文撰写的中医学术论文语法错误百出,不符合科技论文语篇表达习惯,使国外的编辑和读者难以理解,那发表的几率就会减少。从长远看,不利于中医传播交流。

二、CBI教学理念及主题模式下应用于医学英语课堂

1.大学英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学习的衔接。事实上,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主要有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阶段。大学英语是医学英语教学的基础。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应用中学阶段的语法知识和规律,扩大词汇量,提高运用英语技能。顺应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在大学生的基础英语教学阶段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符合专业英语注重专业性和学术性的要求,与专业英语教学衔接更紧密。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目前双语教学已应用于许多医学专业。而学生良好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才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

医学英语有自己的学科特色, 有其特定的词汇结构体系和和语篇分析。尤其是中医英语,它包括大量的专业术语,特有的句法结构和篇章框架,涉及许多玄妙深奥的中医概念和理论。中医院校是中医文化传播的主体之一,但是,目前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体系不成熟,医学英语教学工作还缺乏一整套能反映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医学英语的教材还有待改善,师资队伍也不稳定。

2. CBI教学理念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创新。医学英语教学要有所突破,就必须有适应其特点的理论指导。从目前中国知网检索医学英语教学的文献来看,应用到医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理念主要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 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内容依托教学理念。这些研究对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各有千秋。笔者认为,在中医院校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借鉴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遵循既定的教学程序,很少有突破和创新。在医学英语课堂中,教学的重点一般集中在医学词汇的识别和医学文章的阅读上,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对新的医学词汇介绍完之后再逐词逐句翻译课文,这样一般来说比较枯燥,难以完成对学生医学文献英语阅读及听说应用能力的培养。

CBI教学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沉浸式“实验班”,是指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教学或基于某种主题教学来进行,80年代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的语言教学,通过主题或学科内容教学来增强和发展语言能力。在国内,CBI的应用范围从大学英语过渡到专业英语,以及双语教学。目前,有些医学院校对此已经展开了研究,用其指导医学英语课堂教学。部分中医院校将其运用于双语教学。例如浙江中医药大学以临床康复学为例,展开了内容依托式教学视角下中医院校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建议教师和学生,参考CBI倡导的教学方法,将秉承学科知识和目标语言学者结合起来。

3. CBI主题模式及其应用。CBI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四种:主题模式(theme-based courses)、课程模式(sheltered content courses,或称保护模式)、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专题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笔者重点论述在主题模式下的应用。

CBI主题模式是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或与某个主题有关的话题组织的教学活动,其主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理论性,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愿意用目标语获取与这一主题有关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就可以选择与医学或者中医学相关的内容作为主题,难度或题材可以给学生做测试之后再定。医学英语教材的选择和编写也可以以此为依据。在确定主题之后,还可以应用PBL教学法选择相关视频或案例导入主题,从而有效开展师生互动。在讨论主题的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在学习成果展示时,也能运用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以作文或是主题陈述来表达,并作为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在这N师生互动的课堂结构中,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得到教师认可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从而激发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

例如关于中医的五行学说(five elements theory),相关的主题有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elements? (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Wha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ive elements?(五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Wha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diagnosis?(五行理在诊断方面的应用)、Wha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五行和针灸治疗的关系)等。首先,教师可以选择用作导入的话题: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elements? 在课件上面可以配以五行及其相互关系的彩色流线图,激发学生对相关主题的兴趣,为教学进展做铺垫。确定主题后,可以组织学生分成五组讨论,每组同学分别负责五行当中的一种,并推选出一名同学做总结,结合教材展开论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从而更有效的分析重点难点。至于五行理论在诊断和临床方面的应用这两个主题,教师可以运用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进行主题陈述。

三、结语

笔者认为,在中医药院校用CBI主题模式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对于中医和西医的题材都适用,主题的选择和应用方法可以灵活选择。所谓教无定法,教师不能僵化的固守教条,遵循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平.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64-265.

[2]赖月珍,丁年青.中医院校特色英语教学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5):16.

[3]贺月月,徐海女.内容依托式教学视角下中医院校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5):402.

第8篇:传统医药论文范文

【关键词】: 气象因素 中医证型 骨性关节炎 相关性研究

【正文快照】: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是我国四大老年病之一。属传统医学“骨痹”范畴。临床上以关节肿痛、骨质增生及活动受限为常见症状。该病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通过长时间地观察,我们发现在骨性关节炎的发病诱因中,

获取全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燕;孙乐球;林海飞;;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关性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9年02期

2 周文强,阮传亮,林惠琴,刘德桓,林求诚;脑卒中中医证型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唐亚平;罗丽洁;贾微;朱文锋;;中医证型与基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01期

4 施卫兵;;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客观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7年05期

5 乐惠荣;梁昀;袁惠;杨德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相关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8年10期

6 曹婷婷;;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胃镜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7 林树芬;;呼吸道真菌感染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1期

8 谢世平;潘万旗;许前磊;;281例艾滋病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与免疫指标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年07期

9 刘宇龙,徐凯,曾普华,于雪梅,刘宜敏;鼻咽癌中医证型与TNM分期相关性研究[J];四川中医;2005年09期

10 蔡行平;;穴位贴敷治疗哮喘证型与疗效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9年02期 

 

论文好网专业从事医学职称论文写作发表服务十多年,成为多家出版社常年合作商!

第9篇:传统医药论文范文

梁晓春,49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科主任。

出诊时间:每周二、三上午,每周四下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197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工作,于1993年和1997年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生5名,在读3名。1999年~2000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研究中草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发展基金等重点课题9项。90余篇,获优秀论文5篇。曾获卫生部、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奖9项(2003年、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2005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作为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的书著12部。1997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6年获北京市首届中青年名中医。目前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医生》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成药》、《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北京中医》、《糖尿病新世界》等十多种杂志的编委。

专业特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相关科室信息: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曾聘请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陈慎吾、钱淇光、李重仁等为顾问。1975年聘请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入室弟子著名中医祝谌予作为中医科主任。几十年来全科以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主要方向,中西医结合开展医、教、研工作,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曾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北京市科技成果、北京市教学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及世界传统医学成果等多种奖项。数百篇,获优秀论文多篇,主编与参加编写的书籍40多部。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科室成员在全国学会担任理事、常务委员、委员及国家级杂志担任编委的人数达15人以上。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

于康,38岁。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每周五上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现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首席营养专家、北京市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食品安全与健康顾问》杂志编委、《糖尿病天地》杂志编委、《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编委会顾问。

在中国核心医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临床营养治疗学》和《临床营养医师速查手册》。副主编学术专著《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诊疗手册》和《临床营养学》等。作为编委参加16部学术专著编写。主编科普丛书《作自己的营养医生》、《临床营养解决方案》、《营养与疾病防治241问》、《非典型肺炎营养防治90问》、《小食物大功效》、《糖尿病高血压高血糖饮食自疗法》、《代谢综合征的营养治疗》、《营养门诊》、《宝宝的第一口食谱》等4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