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浪画家范文

流浪画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流浪画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流浪画家

第1篇:流浪画家范文

关键词:会展经济;物流价值链;廊坊市

会展经济是以会议和展览活动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通过举办大规模、多层次、多种类的会议和展览,以获取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不仅可以为会展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加强城市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国际上有人把会展经济称之为1:9的经济运行模式,举办会展活动可以将一系列行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一、会展经济下物流价值链的分解

会展物流的本质是物流供应商为会展业的来客提供物流服务,是服务业内的重新划分,也可以称为“服务业的再服务”。分工和专业化造就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日趋细化的产业或行业划分使得产业的边界渐变模糊。服务业的再服务观点实质上是服务业产业内的融合,这可以从同属服务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业,由于价值链的交叉而形成彼此支撑发展的现象分析得出。会展物流在整合二者交叉要素进行系统性优化集成后,其优质的服务业理念将分别引导会展和物流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会展物流的特征

(一)服务的专业性

会展活动服务的对象多是贵重物品,这就要求参与物流服务的会展物流服务商,要有较高的专业化管理水平,能够满足会展商在仓储、运输、配送及信息查询等多方面的需求,这些专业化体现在专门的物流技术人员,高效的物流配送渠道,齐备的物流设施与设备,以及完备的信息网络平台。

(二)流程的时效性

会展物流活动过程时效性较强,主要体现在,各种商品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聚集到一起,并同时伴随着大量的人流。这种空间上突发的集中性、需求上的双向性和不确定性,要求会展物流服务商具备较高的反应速度。在特定的时间及特定的空间内能及时解决会展参展商的货物运输要求或顾客的应急需求。

(三)展品的安全性

会展集商品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功能为一体,展品的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往往较高,确保物流过程的物品安全是会展物流的第一任务。展品不仅需要被安全地运输到参展地,参展过程中的储存保管,甚至还需再返回原地,这些过程都需要确保商品的安全。

(四)信息的实时性

会展物流管理必须要有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与共享做为基础。会展物流运营过程中,物流链上的各环节——主办方、参展商与物流服务商都需要时时沟通,来提高组织和管理的效率,因此物流服务商应以此为发展目标。

三、廊坊市会展物流发展现状

廊坊市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低廉的劳动成本等因素成为各种会议的举办地。1998年廊坊科技、经贸洽谈会等的举办成为会展经济发展的起点。2003年5月,河北省将全省的“5·18”经贸洽谈会、“10·18”中国农产品交易会的会址水久定在廊坊,同时一些国际会议如“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合作论坛”、“国际金融论坛”等也永久性定址在廊坊,年举办展会数量、规模、水平呈高速增长态势,为廊坊市会展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廊坊发展会展物流的优势

廊坊地处环渤海地区腹地,被称为“连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既可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又可移植成熟展览,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目前,廊坊市境内共有5条已建高速公路,4条在建高速公路,5条国家级公路,40余条省及其以下地方公路以及5条干线铁路,基础建设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硬件上,廊坊市初步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较为配套的服务消费链。为了给招商引资、举办展会创造良好环境,廊坊市按照“园林式、生态型宜居名城”的定位,实施了城市环境提升工程。廊坊市充分利用环京津、环渤海的“双环”区位优势,实施外向带动现代物流业持续升温。全市有14个现代物流项目被列入《“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现代物流业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41亿元,项目数量和总投资分别占全省比重的14%和18%,均居河北省第二位。

(二)廊坊会展物流存在的不足

1.单位物流成本较高。目前廊坊会展主办方尚没有指定专门的物流服务商,各参展商需要自己联系提供运输、仓储等业务的物流商,由于单一的参展商展品物流需求较少,很难形成规模经济,也就很难获得理想的物流服务价格,致使单位物流成本高。

2.物流服务商实力不足。目前,廊坊市很多从事会展物流的企业多是由传统的仓储或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因此,会展物流企业也只能提供基本仓储和运输业务基本业务,能提供综合性物流业务的物流企业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会展业的要求。

3.服务理念落后,专业人才不足。会展物流是一个新兴的高端物流行业,它综合了运输、保管、保险、商贸、广告等多项业务,而目前廊坊具备这些综合能力的人才严重匮乏。

这些都与会展物流的价值链薄弱有关。价值链管理是一种基于协助的策略,它把跨企业的业务运作连接在一起,以期实现市场机会的一个共同愿景。在会展经济下,对物流进行价值链分析,无疑是解决瓶颈问题的有益探索。

四、廊坊市会展物流优化方案

随着廊坊会展业蓬勃发展,传统的会展物流系统的缺点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必须优化现有物流系统来取代传统的会展物流系统。

第2篇:流浪画家范文

【关键词】油画;情感色彩;表现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73-01

绘画观念得到转变与发展,使得近代的绘画家越来越注重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个人意念和主体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显示出作品中的感彩在创作中越来越重要,这是现代油画艺术发展的结果。之前的油画作品中,能很好表达感情的不多,如今,在油画表达中感情技巧的表达方式十分丰富,而从近现代根源上深入了解作品色彩情感表现的本质,是画家要想在绘画创作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色彩语言所必须做的。

一、油画中的情感表现具有独立性

民族情感和地域因素是影响油画艺术家创作作品时的重要因素,除了这些,各民族特有的文化也是影响这一时期所创作作品的因素。由于作品会包含很多不同的感情,因此要从不同的方面对一幅作品进行分析,另外,情感上以发泄自我内心情感为主的作品大多是现代主义运动时期的作品,它们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传统保守,然后,表达了大众情感艺术的作品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未来的画家,他们的艺术纲领将会是表现人们对钢铁、机械以及速度等现代文明符号的不满情绪。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画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呈现了模棱两可的态度,所以,研究每一幅油画作品的情感时,要对真实的作品感情进行认真审视。

比如20世纪由“野兽派”画家发起的第一场美术革命,野兽派画家特别推崇的艺术创作典范是凡・高。他们往往借助于抽象的图形和符号,通过平涂的画画、鲜艳的纯色以及鲜明的轮廓线等油画语言的生动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行情感宣泄。画家自己的感受和创作经验对油画的创作非常重要,色彩表达要强调主观性和自律性。比如触动了无数欣赏者心灵的挪威画家蒙克的代表作《呐喊》,他为了表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作品表现了出来。《呐喊》这部作品之所以充分体现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是因为蒙克从小接连失去亲人。黄色的天空、蓝色的河流以及对背景用神秘手法的勾勒,还有那些类似于骷髅人头和幽暗的身躯,这些低落的情感色彩将那种压抑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油画中的情感表现具有创新性

油画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创新,要使自己的创作达到巅峰、提高作品艺术性、上升到新高度,就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创新。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绘画流派、以德拉克洛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流派、以卡拉瓦乔伟代表的现实主义流派和以安格尔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流派都受到古典法的约束,是利用主观臆想体现出作品的内涵,精神状态是道德说教来体现的,去追求一种宏大的场面。印象主义流派之所以被视为一场绘画的巨大变革,是因为他完全颠覆了古典条条框框的约束,通过自由发挥色彩对于自由事物的描绘,将自然客观景象进行如实的绘画描述,让革命性的变革与作者内心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紧密相连。

一直被视为经典的是德拉克洛瓦和安格尔,为了维护自己的追求,运用争锋相对的面对面辩论,这极大地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将艺术家各自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出来,也将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忠诚表现了出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库尔贝是现实主义的大师,他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在创作时转换了视角,将目光放在广大人民群众身上,不仅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而且将个人情感融入到大众之中,成为一种社会情感。

三、油画中的情感表现可以对个体社会情感进行表达

印象主义之前的大部分作品题材大多关注神话、宗教或历史片段的描绘。巧合的是,要引申到对宗教题材的刻画,大师要对下层人民生活状况以及下层人民中代表人物模型来进行刻画,作品想要表现出满足上层统治者对广大贫民阶层的精神桎梏,就不能脱离历史背景的约束。一些画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自己对人民的无限同情,比如说卡拉瓦乔、穆立罗等,其中,穆立罗的代表作《乞丐》,就是因为深受卡拉瓦乔的影响,深切同情下层人民而创作的。他特别喜欢通过描述流浪汉和流浪儿童的生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一个将目光投向下层人民的画家是卡拉瓦乔,它的代表作《祭坛画》通过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来表现马太形象,将渔夫、流浪汉及下层人民带入教堂的思想也表现了出来,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所处的社会抱有批判和怀疑的态度,也引来了统治者的强烈不满。而维米尔则在绘画中描绘恬静安详的生活气息,描绘了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他的作品《倒牛奶的女仆》让观赏者感受到温馨的体验,是由于作者通过简洁大方的画面,用抒情情调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参考文献:

第3篇:流浪画家范文

在大量的公共空间里,艺术作为一种巧妙的手段,带着促成人们之间的相遇和人与空间相遇的使命恰当地介入,形成一种非强制性的,互动、分享的关系。正如吉普赛人因流浪而欢快一般,艺术在流动中才能逐渐扩充,逐渐鲜活。

之所以被称作“流动美术馆”,是因所展出的艺术作品走出了固定的美术馆建筑,随着地铁这个流动空间到处“流浪”,通过空间自身的变化使艺术家们的作品反复进行艺术建制。在这个“体验空间”或说“传播地带”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交通工具是躯体自由移动的基本条件,而艺术是让人类思想自由开放的领域。传统的艺术评论家对于这样的关联乐观认同还是不置可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本身就有它的流浪气质,而当公共空间渐变为与生活接壤的艺术地带之时,也许正是我们每个公民开始拥有共享当代艺术特权之际。

活动介绍:

今年2月25日,由北京地铁文化产业事业部和二月书坊共同策划的中国第一列“流动美术馆”的活动正式开启,在地铁环线上的五组新车车体内展示艺术家武艺、李津、范扬、赵跃鹏、霍春阳等的西余幅作品。随着“奥运”的临近,这种流动的影响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将是一种可观的社会价值。

胡石是新文人画的重要画家,“流动美术馆”活动参与者之一。在《2006年中国画艺术年鉴》一书中编者这样评价这个画家:“很多画家看重手性,胡石画出的是心性”。胡石先生下过乡,当过工人,读过美术院校。现工作于临沂画院,受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圈内颇有名望的他参加流动美术馆活动的机缘还要说到二月书坊这个民间艺术组织。它作为民间出版和推广画家的一个文化传播机构,一直致力于复兴民族文化和国内中青年艺术家的发现和发展,可以说,它是画家和平面媒介接触的平台和舞台。也正是因为这个组织的主人武怀一先生与传统画领域的诸位大师相交甚笃,在努力之下促成了这次活动的开启。

胡石在自己擅长的中国画中选择了花鸟门,因为他说他的终生计划就是将花鸟这一门类画出中华文化的精神,即庙堂气,也就是登堂入室。“我所选择的参加此次活动的作品就是从这个目的出发,为的是给大众一种雅正的引导,让大众更多地了解中国画的传承。”由于看到近一个世纪的引进西方教学对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误导,他立志要让大众看到中国画的文脉。而这次活动,给了他一个契机。

胡先生对于将作品从小众的艺术展馆带入公共领域这一做法,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作品的受众面相对于美术馆会更大一些,对于绘画作品的介绍、传播也更广泛。美术馆对于绘画作品的展览可能会局限于专业画家和绘画爱好者的参观,而流动的美术馆可能吸引更多的人们对绘画作品产生兴趣。从广义上说是对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意义……”

当问到他是否担心不同文化程度的乘客对自己艺术作品层次不齐的领悟力时,他豁然地回答: “大众文化本身就带有普及的意义,担心大众的欣赏力便无从进行文化的传播。唐代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开篇讲到的‘夫画者,测幽微。与六艺同工……’便是绘画的功能与大众所起的作用。在我看来,大众的欣赏无须担心,而需要担心的是自己的画能不能起到文化上的作用,能给欣赏者带来什么。”胡石先生有着他的喜悦,不仅因为他看到了“使绘画作品拥有不同形式展示空间的方式”,也使得他有了“让大众进行检阅的机会”。

观点

二月书坊艺术总监武怀一VS北京地铁文化产业事业部办公室主任杨少震

1 二月书坊作为中国画坛的高端平台,与北京地铁文化产业事业部共同策划了中国第一列“流动美术馆”在北京环线地铁开出的活动,此举的最初想法和蓝图是如何的?

武:此事也是事出偶然,在今天我们回看一下,发现比我们预想的意义更加深远。事情缘起地铁2号线上上了一批新车,地铁部门也要在奥运之前计划推广文化艺术招贴画,于是在一些朋友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推动了此事的发展。地铁不仅是一个很重要的交通工具,更是国家艺术水准和全民艺术欣赏力的体现。

杨:我们地铁企业为地铁乘客不仅提供一般服务,也力求一种增值服务和延伸服务。一般的服务就是指把乘客从甲地运送到乙地,而令乘客感到身心愉快则是我们的增值服务。这个活动展现开放的地铁风貌,进而展现开放的中国、开放的北京。这更是地铁文化的体现。国外的地铁文化很丰富,那是除艺术馆之外的艺术家的天堂。

2 作为主办者,参与此次活动的画家在选取标准上是如何设定的?

武:这些画家虽然在年龄上属于中青年,但是他们在国画领域已经有年头了,可以说他们的绘画成就早已超越了中青年的这样一个档次。选择的标准是:比较有国画传统底蕴,又有自己比较独特和个人化的绘画语言,同时具备一些知名度这三点。

杨:选取画家和作品主要由二月书坊来把关,艺术审美是没有绝对标准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点:一是杜绝商业行为,二是不允许有任何政治倾向。前期推出的一般是比较大众化的通俗易懂的,以花鸟、风景画为主,力求达到雅俗共赏。

3 地铁列车为画家个人展示组画属国内首创,众所周知北京的环线地铁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每天乘坐地铁的乘客有400万人次。把美术馆设立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空间内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第4篇:流浪画家范文

流浪街头,是诗人的理想生活状态,浪漫,唯美,心酸,困苦,是避免不了的,只有勇者敢于尝试这种生活。流浪是一种肆意的漂泊,过程和结果都难以预测,唯有经历过那种生活状态的人才知道人间的苦乐欢笑。

在笼子里桎梏久了就想出去走一走,释放一下内心的压力,那时候便向往流浪,内心彷徨,想跳出固定的生活圈子。

流浪者流浪远方的勇气是我一直敬佩的。那种毅然和决绝,眼神中历经沧桑。

我们的傲慢与偏见,在城市中鸡毛蒜皮的枯燥生活中随着金钱慢慢地被培养长大了。在穷困的时候,我们的傲慢与偏见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时候也是被人偏见。

在城市的街头看见那些蓬头垢面的流浪者,他们也许是一时的失意者,也许是微服体验生活的人,也有可能是孤独的旅行者。别以为人家很穷,我们就捂着鼻子远遁。别认为他们低自己一等。生命,生而平等。敬畏生命,温暖待世人。对那些流浪者,相遇时请保持微笑。就单纯的一个微笑,善意的表达。

我曾在温州的街头看到一位拾荒的老者,很整洁的衣着,神态很悠闲,戴着一副很旧的眼镜,我还以为他是某所大学的教授。我驻足在他面前,和他聊了起来。他是北京人,曾在北方的一所大学教书,历经许多磨难,一言难尽。问他是什么事情,他沉默了,说过去了就算了,一切随风,现在的日子过得很自由。我问他为何衣着还这么整洁,虽破旧,却干净。他笑了笑说:“是习惯。做人,就得干干净净,来时这样,去也应该这样。”说真的,那种豁达我是学不会的。洗尽铅华呈素姿,真的是那样。我尊重每一个生命里的过客。同他相谈,如沐春风。

去年7月去厦门,在鼓浪屿岛上看到一个流浪歌手。吹着口哨民谣,弹着吉他。在他身边有他的介绍,似乎是位艺术家,还有自己出版的一些碟片。我驻足,听了十几分钟,很清脆的口哨声。一把吉他、一个手鼓,再或者一个口琴、一根笛子……流浪歌手,总可以用一样与声音有关的本领来打动世人。在地铁口、人行地道或者街头,会看到卖唱的人。他们有的很年轻,嘴角的胡子才刚刚冒出头,有的已过不惑之年,胡子围着脸颊,汗水从中滴落在硬邦邦的水泥地面。

一把吉他,一颗勇往直前的心,一曲动人的歌。流浪歌手行走在云端。

见过流浪画家。在街头,为匆匆过路的人留住最美的容颜,将最美的景定格在笔墨中,几张纸,几支笔,一个画板,外带简便的凳子。一生最美的邂逅,都邂逅在那一颦一笑中。画中人真美。

流浪,对我而言,是个遥不可及的梦——能在流浪的过程中自食其力,而我自食其力的能力在一个办公室内。简简单单的旅行,看风景,看人,品美食,云淡风轻。因为许许多多的桎梏,我要安稳的生活,安安稳稳地过平淡的一生。

羡慕行走在街头的流浪歌手。

知道流浪者的苦与悲。

在城市中蜗居的我,思想十分想去流浪。

第5篇:流浪画家范文

人若以命运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人生来就走运;一种人生来就倒霉。台湾残疾画家谢坤山就属于后一种,似乎生来就和好运无缘,而与倒霉结伴,倒霉了一次有一次,也倒霉得一塌糊涂,简直成了“倒霉家”。

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供他读书,所以,谢坤山很早就辍了学。不过,生活贫困也使他早熟,很小就懂得父母的劳苦与艰辛。因而从12岁起,他就到工地上打工,用他那幼嫩的肩头支撑着这个家。然而命运偏不垂青这个懂事的孩子,总将灾难一次次降临到他的头上。16岁那年,他因误触高压电,失去了双臂和一条腿;23岁时,一场意外事故,又使他失去了一只眼睛。随后,心爱的女友也悄然离他而去……

面对命运接踵而来的打击,谢坤山并不抱怨,也没有因此沉沦。但为了不拖累可怜的父母,也为了不拖垮这个特困的家庭,他毅然选择了流浪。带着一身残疾上路,独自一人,与命运展开了博弈。

在流浪的日子里,谢坤山一边忙于打工,挣钱糊口;一边忙于公益救助活动。后来,他渐渐地迷上了绘画,他想重新给自己灰色的人生着色。

起初,谢坤山对绘画一无所知,他就去艺术学校旁听,学习绘画技巧。没有手,他就用嘴作画,先用牙齿咬住画笔,再用舌头搅动,嘴角时常渗出鲜血。少条腿,他就“金鸡独立”作画,通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尤爱在风雨中作画,捕捉那乌云密布、寒风吹袭的感觉……然而就在他人生最困顿的时候,一个名叫也真的漂亮女孩,不顾她父母的强烈反对,毅然走进了他的生活。

第6篇:流浪画家范文

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发现了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只要手头有笔、有纸,他就会涂画,而且画什么像什么。妈妈喜出望外,立即将他送进了绘画兴趣班。

他画得比同龄的孩子都要好,深得老师喜欢。这使他对画画的兴趣愈来愈浓。每次他画画的时候,妈妈都怜惜地站在一边,陪伴他。有时候,看到他画得不像,妈妈会着急地指出来。妈妈不会绘画,甚至全身也没有一丁点艺术细胞,但这丝毫不影响她指导他画画的热情。妈妈的指点,也确实给了他不少的帮助。他画的东西,无论人和物,都与其真实的形象越来越相像,也越来越精致。

“兔子的耳朵都是竖起来的,你怎么把它的耳朵画成耷拉的呢”“太阳画得太大了,比屋顶上的烟囱还大,你看到过这么大的太阳吗”……他在画画的时候,妈妈站在一边,不停地指指点点,帮他纠正一些错误。在妈妈看来,儿子画的画里,有很多常识性错误,她必须及时地予以纠正。

就这样在专业绘画老师的指导和妈妈的督促下,他的画越画越好,特别是基本功,练得异常扎实。有时候,为了画直一个线条,妈妈甚至找来一条直尺,用铅笔先淡淡地画上一条条直线,然后让他沿着线悬腕练习。苦练之下,收效显著。读小学时,他就能将一棵梅树上的几百朵梅花,画得惟妙惟肖,让看过的人都惊叹不已。他知道,自己的每一个进步,都与妈妈的艰辛付出分不开。而在妈妈长期的陪同下,他也养成了一个习惯:绘画时,遇到没有画过的东西,或者一时不知道怎么下笔,他都会先征求妈妈的意见,和妈妈一起商量,看看这样画好不好,得不得法。毕竟妈妈的人生经验,比他丰富多了。

后来,他如愿以偿地考取了美术学院,离成为一个画家的梦想,越来越近了。刚进美院的时候,他的基本功优势使他在众多的同学中占了上风,可是还没等他高兴几天,问题就显露出来了。他只会用技巧绘画,而绘画所必需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几乎完全没有。即使老师布置一个简单的小品题,他也无从下笔。妈妈,这该怎么画呢?妈妈听不见,妈妈也帮不了他。

跌跌爬爬,几年后,他总算勉强从美院毕业了。所幸他的绘画技巧依然非常扎实,他在一家广告公司谋到了宣传画画师的岗位。这些年来,他照葫芦画瓢,画了无数的宣传画,却没有画过一件自己的作品。他没能实现做画家的梦想。

许多年后,他拿起地上儿子的画,仔细端详。这小子,受他的影响,从小就对涂涂画画感兴趣,多像三十年前的自己呀。

妈妈也惊喜地看见了孙子的涂鸦。她想,那么优秀的儿子最终没能成为画家,这个愿望,也许孙子可以实现。妈妈对他说,你没能成为画家,别泄气,好好培养你的儿子,以你的绘画技巧,一定可以将儿子培养成一个杰出的画家的。妈妈指着孙子的画对他说,你要告诉他,青蛙不是蝌蚪,是没有尾巴的……

第7篇:流浪画家范文

九份的咖啡店

九份,一个名字很奇怪,很让人有兴趣一访究竟的地方。最早这里偏居了仅仅9户人家,闭塞的山城让物资进出都很困难。所以一旦有人下山进城买东西都要买“9份”,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为了外人口中的“九份”。

我到得太早,这时的九份还没有苏醒,所有商铺都大门紧锁。只有常明的红灯笼点亮着被雨棚遮挡起来的狭小街道。弯弯转转,来到一个面海的平台,晨雾还没有散去,远方几个半岛上的山头就像小岛一样竖立在大海中,闻不到海风也听不到海浪,只看得见点点的渔船拖着隐约的白线来来往往。

我也没有刻意去寻找九份的咖啡店,随性地就在“九份茶坊”坐下了,同风情的日本女老板连说带划地聊天许久,才知道这是号称“九份第一茶坊”的地方,既是历史也是水准。外间是陈列了各式自制陶质茶具和各式工艺茶叶的门廊,中间一柄棕色的陶壶冒着缕缕轻烟:过了木雕屏风,天井中竟然还有石阶可款款而下,两尾锦鲤悠然游荡在石阶下的池塘中,依山而建的下屋和庭院即是茶道之地。

到了这里,不能不提两个人和两部电影,一个是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和他的《悲情城市》,另外一个则是日本漫画家宫崎骏和他的倾力之作《千与千寻》。一部描绘了动荡的世界中山里小城的心酸历程,就此掀开了重重迷雾,最终让台湾社会正视了那一段历史;而另一部则是在一个由这座山城幻化出的世界中开启了关于懒惰和觉悟的人生对话,也让我知道了动画片还可以如此“寓教于乐”。

流浪到淡水

台北捷运淡水线北之终点就是淡水镇了。一曲清新而伤感的吉它歌曲“拨着风琴提着吉它双人牵作伙,为着生活流浪到淡水”让我对淡水心驰神往。这是流浪的终点,也是真我生活的起点,我要来看看她究竟是什么样。出了捷运站,十分方便地租上了脚踏车,去往半山的真理大学了。

这所大学之前也叫做牛津学堂,只不过此牛津是创办人在加拿大的故乡,而非众人皆知的英伦牛津。

新人们甜蜜的微笑和小小的幸福被陡峭山道旁的教堂鉴证,摄影师和助手们无一不是一副长发披肩、卷发高耸的艺术家形象,路边一溜的机车在树阴的掩映下散发着金属和皮革的气息。到了坡顶才第一眼看见真理大学的校匾,背着速写本进校园的白发先生、挽着男友胳臂幸福满脸的小姑娘、带着啦啦队操练的社团学长、列队在池塘边等着拍集体照的毕业生,这些离我早已远去的学校生活就这样扑面而来。

站在学校门口,视线穿过榕树稀疏的枝叶,可以直直地看到对岸的观音山和淡水河河口――这一山一河口成为了前无线电时代最好的导航标志,因而成为了当年北台湾最重要的港口。在这里,一个流行的说法是“一个淡水镇,半部台湾史”,行走淡水如读台湾历史。

顺着来路下山,山脚下就是一个可以鉴证上述历史的地方――红毛城。直到现在,历史上出现的各国的国旗还排列在人口,充满西式风格的高级洋房外墙上依然有几块雕有英国维多利亚时期“VR”符号的红砖。

走在洋房的长廊,吹着徐徐的海风,听着百叶窗吱吱作响,看着阳光随着窗户在长廊上游荡,感觉非常舒畅;洋房旁还有一个露天咖啡座,径直坐下点要了一杯锡兰红茶,细品这如历史一般微涩还醇的意味;草坪中几尊黝黑的铜炮直直地扼守着前面的淡水河滩,只是今夕何夕,它们已经不再需要硝烟做伴了。

最后终于来到渔人码头了,还没有到人行栈道,就看见了横跨港区的跨海大桥,像是一弯白色风帆,绝对有出航的感觉,她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情人桥”。

第8篇:流浪画家范文

读完之后有些失望。

前大半部分讲述三毛的生活部分还可以,后面讲三毛与一些个名人的交往,特别是跟老贾,不喜欢他那张大饼子脸,前些日了还把汉服穿错了,就非常烦了,没有再认真看下去。

把三毛跟萧红对比了一下子,觉着三毛比之萧红那是差得太远了,无论是人生经历与交往,还是作品,没法在一个层次上相比较。

三毛写女人生活的小情怀,小情趣,萧红写的是人生社会大舞台,三毛写的东西会得到年轻人的热捧,而萧红的作品会引发更多人的思考。

这只是我的一点想法,其实我对这两位及其作品都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只是在这里胡说八道地凑数字呢。

不过人说开卷有益吗,最大的收获在于以下几点。

一、知道了三毛,台湾人,真名叫陈平。知道了这个三毛跟那个《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不是一个三毛。过去一直以为三毛是因为写了《三毛流浪记》才叫三毛的。那真是张冠李戴了。《三毛流浪记》是大漫画家张乐平的作品,三毛曾拜访过张乐平,他们之间有些交往。

二、了解了一些三毛的人生经历,特别是跟西班牙小伙荷西的爱情故事。也就是《撒哈拉的故事》。觉着三毛是个很偏执的人,患过抑郁症,从小就有自杀情结,追求完美爱情。她与荷西六年的爱情生活,是她创作的源泉。这六年就是她短暂一生的全部。

三、与王洛宾有一段短暂的情感经历,但是以失败告终。年龄差异是个问题。对生活的追求不同也是个问题。王洛宾挺后悔,三毛特失望。

四、三毛的生命定格在四十八岁。穿着睡衣,在医院的卫生间,用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于可以与她的荷西团聚了,没能够实现她的诺言,先父母而去。她这样做很残酷,对于父母亲来说。可是她有这样做的理由。不然的话她就不成为三毛了。

第9篇:流浪画家范文

关键词:孤独;纪实摄影;艺术创作

一个夏日正午,江边码头的一个偏僻角落,我遇见一衣衫褴褛混身湿漉漉的青年男子。起初只是不经意地望过去,但他也不并回避我的眼神,反而似乎在回应或者邀请。于是我慢慢走近他,开始和他攀谈。他才从湍急的江水里走出来,又被暴晒在烈日下,依然一副随时陷入沉思的模样。他谈到了对他的祖先的追寻、流浪路线的曲折与庞大,河神的恩赐与惩罚……一个个神奇的让人张口结舌的故事。关于他自己的讲诉虽有唯心之嫌,但那隐忍果断且追求诗意的叙述方式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其中最深刻的是当他说到在路上,且生了病,在浑浑噩噩中那份依然执着于自我意念的话语:疾病,我的爱,让我带上你一起去流浪。为了让你远离诱惑,我的疾病,请在我体内自然死亡。后来临别时他忽然煞有介事地向我诵读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当时是迷惑不解的。但这些年我一遍遍地回忆起那年夏天,流浪者瘦削的身影在和身旁的杂草与江水渐渐融为一体,化为闪耀的一个光点,那首临别的赠诗,或许正是他在感慨孤独所呈现的美感吧。

诗人海子在孤独的状态下爆发出对于生命对于青春最真挚也是最疼痛的追问,那些画面感极强的诗句能把读者瞬时带入被痛苦质问的中心,麦地、天空、河水、草原这些经常出现的形象在读者的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副海子孤独流浪的地图;画家梵高割掉了自己的耳朵,孤独逼得他几近发疯,而他虔诚的守着这孤独与痛苦,在作品呈现出的那种宗教般的狂热情绪完美的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那份即使不被现世认同依然要表达真实情感的执念,成就了后印象主义不可磨灭的经典;摄影家戴安娜阿博斯因不满自己早年的生活而把自己沉浸在畸形人真实的生活世界中,用他们直面镜头的自信来述说她内心深处的悲伤,最后因为不能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而自杀。这些用生命的代价来追问活着的意义和艺术的真谛的人们或许永远生活在自己的孤独中,但他们离真理一定更近。在这个意义上孤独便是通往彼岸的一座桥,过桥的人会面临自然和内心的种种折磨与考验,有时候甚至会有跌下桥的危险,但只要你坚持着并正确看待这个过程,经历从害怕孤独逐渐到享受孤独这一曲折的过程,这样,当你通过桥踏上彼岸时,在蓦然回首时便会通晓生命的全部意义,体会到人生之路上的一些绝美的瞬间。

俄罗斯导演塔可夫斯基告诫年轻人首先要学会孤独,这样在浮躁的社会里才能找到真正的宁静,因为最好的艺术作品都能让人从中得到一种永恒的安慰,而要获得这种素质便需要创作者最大程度地释放自己面对自己。孤独是一个仪式,是我得以回归到本我的通道,在孤独的状态下人往往是最真诚也是最痛苦的。

由于摄影与现实的复制的关系,决定了摄影师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自由,他必须通过对现实的选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能像画家那样自由地创作,这种局限使得一幅摄影作品能很好的提醒观看者: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活,而很多时候它被我们忽略了。摄影的这种极端针对现实却又远远高于现实的艺术要求摄影师对现实有着高度的敏感,通过眼前的景与人来反衬自身的情感,而这种创作又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即在内心情感最具张力的那一刻。一个人只有在最大限度的解剖自己时情感才是最有张力的,孤独能让摄影师随时保持敏感,用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去擒住现实中的事件并以此来表达,这种心境与现实的重叠是摄影的最大奥秘,也是摄影师在创作时的最高体验。这时创作时精神的纯洁性与高度便决定了一个摄影师的作品的深度:他如何用影像来说话,如何营造对现实的主观独特的诠释。最高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具有以下品质:沉潜,同情心,宗教感,自我追问与终极追问。摄影如果要达到这种品质,孤独感是首先的,如果一个摄影师内心没有孤独,没有痛感,很难想象他的作品会有生命的重量感,因为艺术产生于问题,有追问的地方就有艺术,正是世界上的诸多形式的问题迫使艺术家们去思考,去感受痛,感悟自己及至全人类的人生,然后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观众通过作品重新思考现实的意义,重新找到生命中最纯粹最本真的那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