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天文学论文范文

天文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天文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天文学论文

第1篇:天文学论文范文

在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作者发现,在对不同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在不脱离教学大纲范围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选取重点、热点等前沿问题,适当地列举出相应的实例,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讲授第一章绪论部分为例,可引入生活当中一些熟悉的例子,让学生对天然药物的作用、提取分离的方法等有直观的认识。以日常使用的化妆品为例,相宜本草润白滋养面膜中含有当归提取物,因为当归水溶液能抑制黑色素形成,具有抗衰老和美容作用,而起这些作用的是其中的维生素、有机酸等有机成分及微量元素;碧欧泉男士炽能醒肤爽肤水中含有人参精华,人参浸出液中的多种皂苷和多糖类成分可达到扩张皮肤毛细血管、增加皮肤营养的功效。再如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中药减肥胶囊,大多含有山楂、三七、党参等中药提取物,山楂中的黄酮类熊果酸、齐墩果酸等可降低总胆固醇,脂肪酸可促进脂肪氧化;三七中的三七黄酮A、三七氨酸降胆固醇效果显著。通过这些熟悉的实例,学生探究天然药物化学的欲望被激发起来,很自然地感受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改革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初学天然药物化学时可能会对该门课程产生繁多、复杂的印象,而实际上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规律性。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是天然药物化学的核心内容,在授课时针对不同章节着重讲授各种类型天然药物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的方法,但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又不尽相同。如在讲授蒽醌类化合物这一章节时将提取分离作为重点,结构鉴定作为辅助知识来讲解;黄酮类化合物在讲授时其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均是重点内容,其中结构鉴定更是要作为难点内容来讲授,并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适当调整课时,学生在掌握并牢记黄酮类化合物氢谱碳谱的特征性数据后结构鉴定就变得非常有规律可循了。

3调整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力

作者发现,天然药物化学如果采用传统讲授式即“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种教学方法持续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变得缺乏独立思考和积极思维的能力,不仅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作者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调整,使教学形式变得灵活多样,如在讲授绪论部分的提取和分离方法时采用多媒体模拟动画的形式,模拟凝胶色谱的分子筛原理、连续回流提取等,使学生对不同的提取和分离方法的特点有直观的认识并便于记忆;在讲授糖和苷类化合物章节时引入球棍教学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出不同糖类的构型,分析其优势构象,学生通过对模型的操作,对相关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讲授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时给出几个具体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和谱图数据,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之后每组选出学生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并进行结构解析,教师进行点评并最终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对于某些类型的化合物,其化学位移数据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在为学生进行总结归纳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总结和记忆,并互相交流经验,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合理安排实验,提高教学质量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本院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一直采取的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同时进行的授课方式。但过去由于课程时间安排得不够合理,常常会出现某些章节理论课已经结束1个月余才开始进行相关章节实验或某些章节还未讲授理论课就已经开始相关章节的实验,从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及时理解和吸收。在掌握这一情况后通过多方协调,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内容进行了更加合理的安排。即在讲授某章节理论课后给予学生3d左右的时间进一步消化和复习课程内容,之后立即安排相关章节的实验课,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很自然地回忆起前3天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掌握,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本院不断增加实验教学投入,将过去的4人一组的实验分组方式调整为2人一组,鼓励各组学生在实验时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加,从而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了实践技能,为今后独立设计和操作实验打下了良好基础。

5提供课外资料,开阔学生眼界

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需要一个讲授、消化、吸收的过程,因此,仅靠有限的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作者借鉴了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定期向学生提供课外资料(包括生产实践资料、科研实践资料、专业基础资料等),如为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提供一些内容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药学期刊,为基础较好求知欲较强的学生提供一些英文期刊等。同时,为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资料,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资料研讨活动。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从不同国内外期刊上学到的天然药物化学相关知识,不但补充了课堂内容而且开阔了学生眼界。

6开设相关课程,紧跟学科发展步伐

第2篇:天文学论文范文

作者:黄竞 单位: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运动的教练员是整个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担负着训练运动员的重要职责,尤其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促进运动员各项技能全面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除此之外,运动教练员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监督者,一个优秀的教练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训练的效果,只有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练员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极具潜力的田径运动员。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对于教练员的综合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高素质的田径教练员,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以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文化修养和敬业精神。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全面落实田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是提升其专业素质的主要举措之一,也是巩固田径教练员队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国内外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成功经历,其更能证明对教练员进行必要培训的重要性。

注重田径的专项竞技能力因素的训练专项竞技能力因素的训练主要包含身体素质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智能训练等几个方面,少儿田径运动员主要是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1)身体素质训练。身体素质是运动员在进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进行某种运动的能力,在运动训练中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发展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技术的提高。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都发育的比较快,不同阶段由于发育阶段不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也不同。所以在整个的训练中就需要针对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制定训练计划和实施训练,这样才能使各器官系统机能获得明显的发展和提高,适合田径运动的需要。就力量素质而言,少儿的肌肉中水分成分较成年人高,肌纤维较细,不可盲目进行绝对力量,不宜过早进行专门性的力量训练,而灵敏和柔软性及协调性活动可优先发展。速度素质的发展是较力量素质为早的,主要是因为少儿神经系统生长发育较早,因此,尽管少儿的下肢爆发力尚差,但速度素质仍然应该较早进行发展。少儿的耐力素质中无氧耐力发展较迟,有氧耐力虽然发展也较迟,但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少年对有氧耐力训练已经有一定的承受力,因此,国内外一致认为,健康儿童完全可以早期恰当的参加有氧耐力的训练,只要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经过训练就会出现肌肉、心脏、血管、血液、呼吸以及免疫系统的适应现象。(2)心理训练。在竞技运动训练与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智能,都会只有在其心理能力的参与配合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在实战比赛中,时常在运动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具备顽强的意志以及心理的稳定,就成为运动员取胜的关键所在。因此,心理能力训练在现代训练中显得尤为重要,是运动员超长发挥运动水平的基本保障。心理训练主要目的是以培养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提升其专业运动心理素质,为比赛做好心理准备。在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将心理训练手段贯穿于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当前采用较为有效的几种心理训练的基本手段有:1、模拟训练法:是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进行的心理训练法;2、生物反馈法:是借助现代化仪器把生理信息传递给运动员,使其经过反复练习,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3、呼吸调节法:是利用放慢呼吸频率,加大呼吸量来调节有关的生理机能,从而影响心理状态,达到身心稳定的目的;4、肌肉渐进放松训练法:是以一定的套语进行自我暗示,渐进主动放松,达到全身肌肉的放松。(3)技术训练。田径运动中许多项目对于技术动作的要求很高,因此在少儿田径运动训练中,打好技术基础对于运动员今后的专项水平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技术的训练中要求注重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和建立巩固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形成经历了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巩固阶段等联系的过程,各阶段尤其特殊的生理过程,也应相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分解、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可通过技术动作的分解训练和不同的技术辅助练习来提高技术水平;同时让少儿运动员多学习各种练习技能,利用技能良性转移的特性规律帮助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注意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共同提升来达到技术水平的稳固提高。采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少儿时期的田径训练是一个基础训练阶段的时期,是为以后进一步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训练内容中注意训练方法多样化,注意新颖、创新、趣味性,运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以此来全面提升运动员的整体素质,激发人体生理机能的潜力,为提升未来运动成绩创造必然条件。这样既符合少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为该年龄段训练特征打好的训练基础。在少儿田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必须要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发展规律,训练不能急功近利。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年龄做好素质训练,注重青少年运动员的饮食和恢复,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及数据库,运用科学技术指导少年田径训练,以此来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以及在激烈的竞赛中取得比赛的胜利。

第3篇:天文学论文范文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等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严格的科学的工作态度,并为药剂等后期课程和将来从事药剂专业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因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性质所决定,从提取分离到成分鉴定,周期较长,特别是实验中有些步骤重复性操作占用时间长,但又必须等待这一步骤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步骤的操作,如从中药粉防己中提取防己碱、防己诺林碱、轮环藤酚碱,回流提取装置安装后,用EtOH回流提取2~3次,每次1~2h;又如从中药大黄中提取蒽醌苷元,先用20%H2SO4水解(大黄粉末)3~4h后,再用CHCl3连续回流提取3~4h[1],类似这样重复性操作时间较长而又是必须的实验步骤,学生要在实验室等待,存在着较大的时间浪费。

根据2007年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教学大纲”[2](以下简称《大纲》)中教学时间分配和实验项目与学时安排,按实验指导相应项目内容操作,时间是不够的(见表1,表2),而且有些重要实验项目或技能,《大纲》中没有安排或未包含(见表3)。中专学制短,课程设置较多,每门课程所必须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需实验时间不可能全满足。《大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规范、熟练的天然药物化学所必须的基本操作技能”,要达到《大纲》要求,就必须保证重要实验项目或技能的学习落实,这样,《大纲》的实验学时安排与要求就有矛盾了,怎样化解这个矛盾,本文作者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特点,以充分利用重复性实验操作时间为课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到了一定的效果。

1方法

1.1预习实验内容

实验前,要求学生全面预习实验内容,弄清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特别强调为什么这一步骤要这样做,还可用哪些方法能达到相同实验目的,通过预习和思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全面系统了解本次实验内容,以便在实验中合理分配和利用实验时间,避免或减少实验差错和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1.2利用课外时间

用相同的方法提取2~3次的实验步骤,由学生进行仪器安装并完成第一次实验操作,以后各次的重复性操作步骤或不同实验项目的重复性操作技能,由实验指导老师完成或派同学轮流利用课外时间完成。

1.3两个班级套作

如有两个相同专业的班级,对方法步骤相同而需反复多次操作的实验,可由两个班级分别完成,如提取两次时,第1个班级进行第1次提取实验操作,下一步骤实验产物由实验指导老师提供;第2个班级进行第2次提取实验操作,合并第一个班级第一次提取的实验产物,进行下一步骤的实验。

1.4穿插理论教学

对于单次时间较长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上述大黄蒽醌苷的水解和蒽醌苷元的提取等,由学生安装仪器,操作0.5~1h,余下重复性操作除参照“1.2”方法完成外,还可将各类型成分的提取、分离、检识和实例的理论教学,选择性地在实验室利用这些等待时间较长的间隙进行。

1.5时间套用安排

任课教师和实验指导老师,注意对每一个实验项目各技能步骤作好时间上的套用安排,如利用回收溶剂时的等待时间铺制薄层色谱硬板或配制试剂,利用薄层(纸)色谱展开或柱色谱洗脱的等待时间作化学检识反应等。

1.6开展问题讨论

不易套用安排的实验等待时间,由任课老师或实验指导老师出一些有关实验方面的讨论题目,也可以以学生的实验结果或实验中的错误操作步骤为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查找问题,展开讨论,如用20%H2SO4加热水解芸香苷时,为什么会出现浑浊澄清浑浊或沉淀现象?为什么有的实验组产率高,有的实验组产率低?薄层色谱时,容器空间饱和后,将容器盖子打开来调整薄板位置,没有重新饱和而直接展开,对色谱结果有什么影响?讨论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

1.7填写实验报告

还可利用这些空闲时间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求书写规范,体会与讨论部分针对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失败结果、成功的经验或存在问题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2结果

《大纲》中安排的实验项目学时与实际需要学时相差近68%,而改革后所用学时不到《大纲》中安排时间的82%,是实际需要时间的47%(见表1)。表1《大纲》实验项目时间安排与实际需用时间(略)

黄酮类化合物(槐花中芸香苷的提取、分离与检识)6126萜类和挥发油(八角茴香油的提取与检识)262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预试验)462合计223818

1.《大纲》中综合操作练习内容记载不明确;

2.黄柏中小檗碱的提取按渗漉法需用操作时间计算

《大纲》中已安排或包含的单次重要实验技能,改革后所用学时只需所需时间的61%(见表2)。

《大纲》中未安排或未包含的单次重要实验技能,改革后所用学时只需所需时间的50%(见表3)。

改革后,重要实验技能项目单次用时共22学时(见表2~3)。

3讨论

天然药物化学新《大纲》安排教学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实验22学时,约占总学时的30%;2001年《大纲》安排教学总学时为76学时,其中实验26学时,约占总学时的34%[3];1994年《大纲》安排教学总学时为114学时,其中实验48学时,约占总学时的42%[4]。根据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性质与特点,实验最好占总学时的40%左右,1994年《大纲》安排的实验学时比例较恰当,新《大纲》实验学时比例偏低,改革后重要实验技能项目单次用时共22学时(见表2,表3),加上不同实验项目所必须的相同操作技能,共需30学时左右,若适当增加实验学时,再如上述诸法进行实验安排,主要实验项目和技能是可以完成的,因有些理论课可在实验室利用实验等待时间讲授,故不影响理论课时。表2《大纲》中有安排或包含的重要实验技能项目单次所需时间(略)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重要基本操作技能较多(见表2,表3),中药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识是选择性地应用这些操作技能完成的,《大纲》中有些重要操作技能在所安排的实验项目中没有包含(见表2),因此,老师在实验项目安排和实验方法设计时应注意这些重要操作技能安排。表3《大纲》中未安排或未包含的重要实验技能项目单次所需时间(略)

所需学时合计不包括不同实验项目中相同技能步骤所需时间(未重复计学时)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不仅周期长,而且溶剂用量大,如果是重复性的操作步骤,按上述班级套用安排或由实验指导老师提供下一步骤实验产品,还可节约一定量的溶剂。

4小结

通过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的改革表明,必须的重复性操作步骤,学生在实验室等待浪费的较长时间,可通过多种途经得到充分利用。

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其操作技能还将要为后期多学科实验和专业岗位工作奠基。新《大纲》计划总学时大幅下调,实验学时也权重不够,因此,任课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实验项目进行适当调整和巧安排,再按上述改革方法运作,天然药物化学主要实验项目和重要实验技能是能够完成的。

【参考文献】

[1]王宁.天然药物化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9.

[2]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药剂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1.

第4篇:天文学论文范文

“先天偶然真理”之混乱

“先天”与“必然”分离的正规实例,是“先天偶然真理”和“后天必然真理”。前一种例子其实是克里普克在概念发生了混淆;后一种例子又包括两类,都是由于克里普克没有认识到“先天”与“必然”的深层意义造成的。这里我们先着手解决克里普克的“先天偶然真理”的例子,我们将证明两个结论:

并不存在“后天”认识“巴黎米尺是一米长”这个真理的可能性;

“巴黎米尺是一米长”也不可能是偶然真理。

1.“巴黎米尺在时间t0是一米长”是米的定义,从定义就能知道它为真。克里普克据此说它是先天真理,说明他是根据命题为真是否依赖于经验判断一个真命题是不是先天真理的,里面存在经验概念是不用考虑的。

对于“巴黎米尺是一米”这个先天真理,是否存在后天地认识它的可能?这种可能如果存在,只能指“巴黎米尺是一米长”是靠经验认识的(而不能指其中出现的概念如“巴黎米尺”、“一米”是经验概念),这又只能指通过测量巴黎米尺而知道它是一米----否则就不是后天地认识这个真理了。在这里存在着极大的矛盾:第一,巴黎米尺是米的标准,别的尺子怎会比它更准确呢?第二,在一米还没有规定出是多长之前,即使测量巴黎米尺,也无法将所测结果与“一米”搭上关系,“一米”的概念还没有着落,何以谈什么“巴黎米尺是一米”?第三,不管第二点,就算测量出巴黎米尺是一米,由于任何测量都是有误差的,即使测量出巴黎米尺恰好是一米,也不表明巴黎米尺是精确的一米。这就如同一个坏人竭力吹捧某个人好,结果却适得其反,让人们认为这个人与他是一丘之貉,肯定不好一样。如此认定它是一米,它之为一米又有什么必然性可言呢?

因此,后天认识巴黎米尺是一米,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对于“巴黎米尺是一米长”,2.克里普克所谓“巴黎米尺是一米长”是偶然真理,意指如果定义巴黎米尺时的温度如果高一点,巴黎米尺就会长一点,因而巴黎米尺的长度也就不再是“一米”了,所以,“巴黎米尺是一米长”是偶然真理。我们必须用“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否需要经验这一标准、也只能从这个标准来看是否真的如此。

在“巴黎米尺在t0时的长度是一米”这个定义中,有实质意义的只是“巴黎米尺在t0时的长度”,因为“一米”是靠它来定义的。但是,严格讲来,“巴黎米尺在t0时的长度”并不是确定的一个值,因为正如克里普克所说,如果温度和压力等条件变化了,“巴黎米尺在t0时的长度”也会改变。然而,在定义“一米”的时候,却需要一个确定的长度,这里的温度、压力等当然是一定的。所以,“巴黎米尺在t0时的长度”不能准确地、充分地描述“一米”的定义,需要补充原来有、但是可能没有记录下来的确定条件,定义是依赖于它们的。

如果在定义一米的时候温度、压力等不同于实际上所是的那样,“巴黎米尺在t0时的长度”不同于它实际定义时所是的那么长,那么按照这个新的长度定义出来的“一米”也将不同于以前的“一米”,此“一米”非彼“一米”。偶然者不过是“巴黎米尺在t0时的长度”而不是“巴黎米尺在t0时的长度是一米”这个定义关系。克里普克在这个问题上的所有论证都是错误的、混乱的。详细的分析早已有过54。知识(先天的与后天的)与经验的一般关系

证明了“先天偶然真理”是概念混淆的结果之后,剩下要考虑的就是有没有可能后天地认识先天真理,或者说“后天必然真理”到底有没有可能。前面分析和批判克里普克形形的错误时,所有的不彻底或悬而未决之处都着落在这个问题上。这里有最深层次的问题,它们与经验论、理性主义等传统哲学有内在相承的关系,只是在常识的层次显不出来。克里普克的错误只有在这个层次才能看清。

由于克里普克的结论是否定康德的,我们在研究“先天”与“必然”的关系时,不能从康德思想的内部、从康德的理论前提来推演“先天”与“必然”的关系----那一定会得到“先天的就是必然的”。为了一般地判断“先天”与“必然”这两个概念是否有一致的关系,我们显然需要某种独立于康德哲学前提的东西,必须有比康德哲学更有一般性、不依赖于康德哲学前提的原则。它们必须从已有的“先天”、“必然”等概念(及相关联的概念如“经验”)的内在规定中去寻找。为此目的我们需要探讨这些概念的意义。

“经验”的意思及其与人类认识能力的关系

在研究克里普克对“先天”的理解时,我们断定任何一个真理总是被人类认识了的,即总是被某些特殊的人类成员(某些“特殊个人”)认识了的,把“特殊个人”确定为人类认识能力的代表。如果从命题的角度看“特殊个人”与“人类认识能力”的关系,就十分清楚了:由特殊个人所代表着的一般意识,表现于对认识的表述即命题不依赖于特殊个人,命题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因人而异,都是“看见一个人站在门口”、“1+1=2”等等。由于“先天”、“必然”等概念的应用对象是命题,我们自然需要在命题的层面考虑认识者,因而这不是什么额外的条件。但此处强调这一点,将为我们确定所涉及的“经验”、“先天”等概念的精确意思提供根本的指导。

对经验总有两种互相纠缠不清的理解,即认为经验是主观的,经验的对象是客观的,有时人们在前一意义上,有时在后一意义上使用“经验”这个概念,存在一定的混乱。但在这里,由于我们是对命题讲它是后天的或先天的,无论命题中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经验性的还是先天性的,首先可以确定下来的是,这里所说的“经验”指的是有客观性、可被概念表述的客观的经验内容,只有如此所讲的才是命题中概念间的关系的性质。即使对于主观经验与客观经验内容的关系上存在着难解之处55,这难点也在于解释主观经验与客观经验的关系,而不在于此。弗雷格在讲意义与指称的区分时,要求我们区分开客观的东西与主观的东西,心理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其意也正在于说,我们在语言的层面(“意义”的层面)所讲的东西是客观的(“意义”是客观的),而不能是主观的、心理的东西56。这当然是正确的,因为它不过是对我们所使用的“经验”等语词意思的认定,没有附加任何额外的东西。

在“经验”的这种意义上,经验与经验知识并不是外在的两样东西,说经验的内容是“一个人站在门口”,与说“一个人站在门口”是经验真理或者“一个人站在门口”的事实存在着,完全是一回事,所以康德才说“经验就是经验的知识”。后天真理为真需要它所断言的事实存在,乃是个逻辑上的要求,二者绝对是内在一致的。

对于“一个人站在门口”,无论你是隔着窗户看,用望远镜看的,还是站在那个人面前看的等等,看到的都是“一个人站在门口”。“你”、“看”不过是经验成份的标志,对于所看到的客观对象来说,不构成有特殊意义的东西。无论在哪里特殊地看到“一个人站在门口”,这种特殊性都不指“特殊个人”对于知识有什么特殊性、主观性,而指场景的特殊性:别的人在那样的条件下看到的也是一样的。

下面的情况也不能否定这种本质性的关系、但揭示了这种关系的本质特征:某人A断定“一个人站在门口”,B看了一下,发现果然如此,于是命题为真即被断定。在这里,表面上存在着命题与经验判据的分离,即A的经验判断与B的经验判据的分离----因为A先作了判断,而B的经验判据是后取得的,然而,我们必须注意,B对自己的经验发现的表达也是“一个人站在门口”----他发现“果然如此”,“如此”指的就是“一个人站在门口”。当然,由于B的经验与A的经验认识不在同一时间发生,存在下面可能的情况:即使B没有看见任何人站在门口,也不能否定A的经验判断一定错了,有可能当时有个人站在门口,后来他走开了;反之,即使B看见有人站在门口,也不一定证明A的断言,因为也许在A下断言时尚无人在那里,只是在B去看的时候才有了人。但是,这丝毫不否认一个经验命题为真,就等于相应的经验事实存在。不过,这引出了经验的时间性与所形成的经验命题在某种意义上的超时间性的矛盾:经验在时间中的统一性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为什么不同时间的经验都可以用同一个命题“一个人站在门口”表达?

有的时候,描述经验的命题被赋予“当时”这个词,比如我们有时说“当时我紧紧地握着拳头”,说的是“当时”我怎么样,似乎保留了“当时”的特殊性。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我紧紧地握着拳头”这个命题不是只在“当时”才有意义,它在另外的时候也有意义,我在另外的时候同样也可以紧紧地握着拳头,甚至“我就像那回一样紧紧地握着拳头”。“我”、“拳头”等等不是在那个唯一的、一去不复返的“当时”才有意义的概念,此后就再不可重复了。在其他时间这些概念一样可与那时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与后来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换句话说,“当时”这个词完全可以从“当时我紧紧地握着拳头”中抽出而不影响抽出后的命题有意义。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个“当时”才使得所形成的命题是对当时的一个认识。

这个问题涉及了认识的本质。在常识中,某人告诉我们“一个人站在门口”,我们往往就说自己知道了那个后天真理。如此简单的理解使经验与命题的逻辑关系被掩盖住了,无法把“真正认识”从“未认识”中(像鹦鹉那样“听”了那个人的话)区分出来,容易在暗中把“不认识”的情形划归到“后天地认识”中去,混淆真理与经验的本质关系。别人告诉我们“一个人站在门口”,有可能是真话,也有可能不是真的,只有确实有一个人站在门口,那才是真的。这是逻辑关系,与我们是否相信别人哪怕是最诚信之人的话不同。“一个人站在门口”为真,依赖于“一个人站在门口”这个经验事实,这是逻辑关系;而仅仅“相信”别人的话、相信一个命题为真,只涉及心理性的东西,不能揭示认识的本质。“相信”在逻辑上不能保证所相信的东西是有的,所谓一个人可信、不说谎、说实话、也没弄错,在逻辑上就等于他说的事情都是实有的、存在的。对于人类认识能力而言的“真正认识了”,就是要抛却一切关于认识的纷杂表象而达到认识的本质要求,不让表面上是偶然的、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东西,如听了别人的话就认为算是知道了一个命题为真,掩盖住有本质重要性的东西。

经验的时间性与认识的无时间性的矛盾

1.经验的发生是有时间性的,而表达它们的概念和命题不是只存在于经验发生的某个特定的时间内,随经验之结束而消失得无影无踪----若是那样,任何概念都不能存在,语言和知识相应也都是不可能的。甚至,因为经验转瞬即逝,一切都是无法把握的变化之流,永远也抓不住,连“现在”都根本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我们有一个根本的、但也很简单的原则:

经验的发生是有时间性的,经验的知识(更不用说先天知识)则超越了这种时间性。

最为重要的是,这个原则只不过陈述了“经验”、“知识”的通常含义,这些含义不仅康德和克里普克,任何一个人也都会承认。即使不承认康德的前提(特别是自在之物),也根本不可能怀疑它。只要“先天”与“经验”、“必然”的联系仅仅利用那个简单的原则即可以得到,那么我们就是比康德更为一般地证明了“先天”与“必然”的关系。

有时间性的经验如何能被无时间性的概念、命题表达出来,决不像常识所不加思索地以为的那样简单----常识既认为经验有时间性,又认为经验表达于命题乃是天经地义的,从未意识到居然会存在如此根本之矛盾。英国经验论者从洛克到贝克莱,在唯心和唯物两个方向上对于经验都有很多思考。贝克莱对于经验的时间性与经验对象的存在性有极好的研究,“存在就是被感知”就是贝克莱抓住人们把感觉(有时间性)当作外物存在(不仅仅在感觉时存在)的证明的观点穷追不舍而导出的荒谬结论。在不感觉以及不同时感觉一个对象时,对象的统一性始终保持着(体现为语言表达的无时间性),这个在经验论那里不断争论的矛盾,至康德才算是有了大体上自圆其说的理论。康德说“经验就是经验的知识”57,所重者与弗雷格其实一样,都是可言表的经验的内容必须有不因人而异的普遍性或客观性。但康德兼顾了主观经验,认为主观经验对客观经验内容有构成上的作用,但仅有它们又是达不到客观经验的,必须有主体的综合作用参与。这是解释概念层次的经验何以可能,当然不否认经验指概念层次的经验内容这一前提。问题最终将落到“同一个经验”上面。

经验总是在时间中发生的,即便是同一个经验也可分出先后,在前的经验与在后的经验如何是同一的?此同一指什么?这里的问题当然不是问“为什么一个经验的前后都是同一的”,如问为什么前后所看到的一直是“一个人站在门口”?----如果这样问,回答显然是“因为它们是同一个经验,不过发生有先后而已”,已经承认了不同时间的经验的同一,已失去了发问的必要。我们想知道的是在前的经验(既然它不断地消逝着)与在后的经验为什么是同一个经验,为什么都是“一个人站在门口”等等,问的是何以能用“一个人站在门口”等统一在前的经验与在后的经验,因此“一个人站在门口”是统一后的结果,在统一之前还不能说它们都是“一个人站在门口”。所以,上面的问题实质上问的是:既然经验的发生是有时间性的,而经验内容则在某种意义上肯定是保留下来了,任何一个可用命题表述的经验是如何可能的?

如果我们想要对问题作出没有歧义的理解,上面的简单说明还不够,还需要强调,问题对于任何一个经验都是存在着的,不仅仅是对特殊的“一个人站在门口”而言的。若对于任一经验考虑“在前的经验”与“在后的经验”的统一性,而且允许单独地考虑每一经验(正如人们在事实上不加思索地已经或正在做的那样),那么所涉及的“在前的经验”与“在后的经验”必须不能被任何概念表述,因为一旦表述了,就已经表明它“是什么经验”,经验的统一性已经实现。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被称为“在前的经验”或“在后的经验”的东西,只要对它还能分出“先后”,那么它也有“在前的经验”与“在后的经验”的统一问题。如此下去我们大概就十分接近于赞同康德对瞬时经验的理解了:“前”、“后”这些时间概念只有到了瞬时时刻的地步,才是绝对达到了终点----瞬时常常被理解成时间的“单位”,“瞬时”在自身之内没有“在前”与“在后”而是绝对单一的时刻。所以,要对每一个经验考虑其在时间中的统一性,似乎只能从瞬时经验来开始了。瞬时经验只能是杂乱无章的,川流不息,旋生旋灭,天然符合不可言表的要求且也算是处于时间之流中。而且,主观性在尚无规定的瞬时经验这里完全无足轻重,成为接受感性刺激的一种一般能力的体现,主观与客观统一亦预伏于此了。

由瞬时经验又可带出更多的东西。康德对瞬时经验采取了外物刺激-经验的看法,瞬时经验不可知,作为刺激源的外物也不可知,故为自在之物。但从瞬时经验又必须达到可知的、可言表的经验,这是我们在命题的水平上考虑“经验”和知识(理所当然应如此考虑)所必然要求的,因而这个综合的过程需要不由经验而来的(先天的)综合能力。康德将此能力细分为感性和知性两个方面,从接受刺激到综合感觉材料,需要最低限度的主体,它是一般的感觉能力和知性能力,说的天然是人类认识能力。康德用时空规定感性,根据判断或命题(综合的结果)的一般形式、利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研究成果反溯出知性范畴,也是顺理成章的。可见,康德之所以选择自在之物、瞬时经验等东西,是由于他一般地思考了经验及其与知识的关系,认为得到了更为根本的东西。当然,这么一来也把本来是最根本的原则给掩盖了,就像房屋的地基在房屋盖好后被掩盖了一样。

这些草草的叙述不是要为康德哲学辩护,而是想揭示康德思想所体现的深刻道理。并在随后总结出更一般的、不必由康德的理论构造来解释、反而会被这些构造掩盖住的根本原则----“先天”与“必然”这两个概念的内在一致性是从这些原则那里得到的必然结论。

2.经验与认识之谜集中在“过去了的经验如何再现”上,只有能够再现过去的经验,才能谈得上与后面的经验有关,是同一个经验,综合才有可能。而再现如果能够实现,那又要求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再现了----否则何以称之为“再现”?如果这里所要再现的东西尚无规定(如有规定则综合已经实现),如康德之瞬时经验,再现就不是通常所说的“原形再现”,如摄影、绘画等意义上的再现,那种意义上的“原形”已经确定,已经可用命题描述,不可能是这里尚待再现并建立时间中的统一性的东西58。这似乎很矛盾,要再现就得要求经验之统一的其他条件的整体,不能有“纯粹的”再现。康德在瞬时经验基础上考虑的综合的环节----比如经验的再现首先要求把握住当时的经验;再现是对被把握住的经验的再现;而把握意味着把握住一个对象,必须在时间中形成有了统一性的对象,需要用概念来统一,于是必定是不可分割的。但是,不可分割的东西又被拆为几个环节,要自圆其说总是捉襟见衬;而且所有这些环节都没有经验意义,不能反映现实的综合过程。

今天我们可以对康德的诸多做法作事后诸葛亮式的评述,认为其中一些是应当、至少是可以放弃的,它们不是必然要有的。比如自在之物及瞬时经验的设定。纵然如此,它们却不能简单地从康德哲学中割舍掉,它们不是独立的设置而是由一些根本性的思想联合产生出来的。其中之一便是:任一知识都是(被感觉牵动)的认识的结果,由此,经验的时间性与认识结果的无时间性的矛盾便产生了,因而才需要一种先天的东西(不是经验而是使经验得以可能的先天的条件)来化解这个矛盾。

我们可以找出很多不赞同康德做法的理由,即使康德的具体的理论解释被认为是错误的而予以抛弃,康德思想的根本道理必须保留,如时间中的经验需要综合以形成无时间性的命题(知识),综合又需要先在于被综合的经验的条件等。这就一般地决定了,经验不可能实体性地构成认识,经验认识在时间中有普遍性与经验发生有时间性决不可等量齐观。

当然,我们所肯定的充其量只是,每个经验的统一性需要此经验之外、因此至少对于这个经验来说是先在59的条件。我们没有肯定下面两件事:一是对于具体经验来说的先在的条件是什么;其次是存在着对于一切经验来说都是先天的条件。证明对“每一经验”都存在先于之的条件,不等于确定出它们是什么,也不等于证明对于“所有经验”都存在普遍适用的先天条件;所以,也不等于支持了康德对先天条件的理解即先天的感性形式和知性形式----康德是一般地、在抽象的层次考虑所有经验的,而我们还远未进到这一层次,不管这样的进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上面的结论未越雷池一步,完全局限于可推论的范围之内。

认识到这一点绝对是非同小可的。经验总是只接触实在的片断而不能是完全的实在,因而填充经验缝隙的必定不是实际的经验,而只是可能的经验,正是它们构成了“实在”的本义。贝克莱认为他所说的“感觉”与通常意义的“外物”是同一样东西,认为当我不经验的时候,还有其他的人在经验,以此来防止得出荒谬的结论。贝克莱说的显然也是可能的经验,而不是描述了一桩事实,这具有根本的必要性。如何知道可能的经验,因而不是一桩经验的事情。

第5篇:天文学论文范文

一、初中田径教材单元内容拓展方法程序。

传统田径教学内容的设计只考虑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却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致传统的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新型初中田径教学内容在选择、拓展与开发中应避免上述问题,要淡化竞技技术体系,提高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拓展、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激发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为课程服务、为学生服务。基于田径运动的特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田径运动项目的基础性、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是改革和拓展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合理举措。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设计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下面是以娱乐、游戏为主题的单元内容拓展与开发设计的方法程序。

步骤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跑、跳、投项目,选择、收集学生喜欢的游戏、娱乐素材。如踢毽子、跳绳、跳皮筋等。

步骤2:对娱乐、游戏素材进行整理、分类与相关的田径运动技术相结合,拓展开发出新运动项目。如“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等。

步骤3:确立单元主题,并对上述“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的练习进行方法的改进与充实,形成主题,将多种运动及相关方法、方式融于其中。

步骤4:设计多种游戏、娱乐形式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上述“跳跃类”“奔跑类”“投掷类”练习方法、动作变化等的方法指导,创设多种变化的形式。

二、初中田径教材单元方案设计方法程序。

初中田径教材拓展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为依据,以课堂实践为阵地,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使得拓展的教材内容与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适应,并符合本校实际。因此在教材拓展与开发的过程中,注重教材内容的创新性的重组与拓展的途径与方法,使其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设计合理的拓展与开发的方法程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构建单元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身体锻炼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验,根据相关拓展要素,改变原来单纯的按项目构建的田径单元,构建出“力量类、速度类、灵巧类、耐力类”等新型的“发展”单元。

三、初中田径教材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论中,教学结构包括理论结构和实践结构。理论意义上的结构指教师、学生及教材三要素的组合关系,实践意义上的教学结构指教学过程中有关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相互联系的纵向结构和构成现实教学活动各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之间相互联系的横向结构。本着教学实践过程旨在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能力出发,设计初中田径教学的教学结构(亦为中学体育课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新构建提供借鉴)。

第6篇:天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学作品 审美 填补

文学理论认为,作品先于欣赏而存在,是文学欣赏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作品是一种物质实体,它不依赖于人的感知而存在。

文学欣赏始于对作品的物质媒介的感受。对作品的感受与对自然的感受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我们对自然事物的审美态度往往是被动的,而对作品的审美态度则完全不同,作品引起的审美态度在欣赏者初级感觉出现以前就以一种期待的方式存在着,作品是一种有待于欣赏者去填补的实体。一幅画挂在墙上,它虽然受到墙的面积、色泽和周围物体的影响和制约,但画框将其与周围物体隔离开来,画框内的色彩图案自成独立完整的一体,一种虚拟的空间界限划定了我们注意力的范围。借用萨特的话来说,文学作品是那种具有支配地位的客观对象,它使环境带上了一种魅力,因而必须用另一种方式去看它。我们的知觉必然会对它建立起一种适当的联系,一种空间的界域,尽管它在时间和空间的世界里延伸到我们的知觉之外。但在文学欣赏时我们把其他一切方面都忽略了,仅仅注意到它的外观,它的某些特质,例如色彩、形状、节奏唤起了欣赏者的一种特殊情绪――茵加登称之为“预备情绪”。

其实作品的物质媒介不仅唤起我们的“预备情绪”,而且唤起了我们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当我们对某些色彩、质地或单个的音符进行感受时,会不假思索地从中得到某种愉快的感受,这种愉快的感受不是来自于各种色彩、质地、形状等组成的形式的感受,更不是来自于这些形式表达的意味和思想,而是来自于对这些个别色彩质地和乐音本身的感觉。桑塔耶那说道:“假如希腊巴特隆神庙不是大理石的,皇冠不是金的,星星不发光,大海无声息,那还有什么是美的。”各种单纯的色彩或质地之所以会表现出不同的情调,首先在于它们能通过初级的感官给人在生理上造成一定的,德索曾很恰当地把这种生理感受称之为“审美反射”。“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其歌词与旋律,便觉得已深受感动了。”这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作品的物质材料与欣赏者生理结构之间的同构关系。

欣赏者对作品的感受是从作品的物质载体开始的,但并不限于物质材料,茵加登曾以巴黎罗浮宫收藏的古希腊雕塑《罗得岛的维纳斯》为例对审美感知的这种特性作过详细的分析,他说,如果我们把这尊大理石雕像当作“一块真实的石头”,我们的感官就会准确地感受到这块大理石的许多实在的属性,如鼻梁上的一块污痕,胸脯上的许多粗斑、空穴、水孔等等。这种感觉是感官对于对象的物质实在性的真实的感受,但却有碍于文学欣赏中的审美感受。同样地,如果我们把这尊雕像看作“一个真实的女人”,那么,我们的感官也会准确地感觉到她的断臂而产生一阵强烈的不快,这种感觉也会妨碍我们对这件作品的审美感受。因而当我们把这尊雕像看作一件文学品时,在审美感受中,“我们既不能说自己根本看不到这‘残迹’,也不能说自己看得一清二楚,”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块大理石的这些特殊性质,好象根本没有看到它们”,相反,我们还“在一种特殊的知觉反映中补充了这些细节,使其在给定的条件下有助于造成审美‘印象’的最佳条件。”我们很快就透过作品的材料媒介而感受到其结构。这结构一方面依存于物质,一方面又超越了物理实在性。

虽然每一件作品都由物质材料构成,但我们感受到的并非画布、纸或颜料、木炭、墨水,甚至也不是单独的色彩、线条造型,而是它们组合成的整体,也就是颜料在画布或纸上出现的色彩结构,或是木炭、墨水在纸上的线条结构。我们欣赏舞蹈时,舞者的身体,服装,音乐,灯光等固然是欣赏的基础和前提,但欣赏对象并非它们,而是它们组合而成的“虚象”。这“虚象”是超越了物质材料的物理性质才产生的,在《雀之灵》中,我们似乎忘记了杨丽萍的存在,与此同时忘却的还有舞台上的一切,只看到一只美丽的孔雀精灵。越完美的作品,越让人忘记它的物质载体,而使人沉浸在文学幻觉给人的审美愉快里。

第7篇:天文学论文范文

应用胎儿超声心动图产前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血管异常,观察胎儿心脏结构及血流状态,是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较好的方法。现对本院近2年来胎儿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9月至2008年1月,本院分娩总数8834例,活产8708例,同期门诊孕妇(含本市下级医院转来的高危孕妇)8110例做产前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年龄20~47岁;孕龄22~39周。

1.2方法

GE73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MHz。孕妇取仰卧位,暴露腹部,探头在胎儿上方腹部表面扫查。检查程序:(1)确定胎儿在宫内的胎位,明确胎儿的前后、左右、上下关系。(2)取胎儿的腹部横断切面,观察有无内脏反位、胎儿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的位置关系、有无腹水,再观察脐静脉、静脉导管至下腔静脉的通路以及下腔静脉连接的心房的形态学结构,确定心脏是正位、反位还是不定位。(3)四腔心切面观察心、胸及各心腔的比例,心脏位置、心尖朝向及心轴的夹角;卵圆孔是否开放及卵圆孔瓣的朝向;室间隔回声有无中断;注意三尖瓣隔叶距二尖瓣前叶之间的距离、房室瓣形态及运动。彩色多普勒可在此切面观察肺静脉、卵圆孔、房室瓣口的血流情况,并检出各处的血流频谱,评价动脉瓣及房室瓣有无反流。还可测量左右心室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内径,计算出各自的缩短分数,以了解心功能的情况。(4)左右流出道切面,两者是否呈十字交叉;彩色多普勒可观察主动脉和肺动脉瓣口的血流信号及频谱特征。(5)三血管切面,可同时见肺动脉长轴切面和主动脉、上腔静脉短轴切面,正常时三者呈从前往后、从左往右、从大到小规律排列。彩色多普勒可观察动脉导管弓和主动脉弓的血流有无异常。(6)主动脉弓和导管弓的长轴切面,可观察导管弓是否通畅,主动脉有无狭窄,也是观察上、下腔静脉入右房的最佳切面。(7)肌水平双心室短轴切面,叠加M取样线后,取样线垂直穿过双心室,记录室壁及室间隔的活动,分别测量心室腔收缩期、舒张期内径,计算射血分数来评价胎儿心脏的收缩功能。

在上述各切面获得的信息基础上,采用顺序分段诊断法[1]分析房、室及大动脉的连接关系,并观察室间隔有无缺损、房间隔有无缺如。

2结果

8110例中检出胎儿先天性心血管异常322例,占3.97%,均在孕22周以后诊断;其中肺动脉瓣轻度反流6例,三尖瓣轻度反流279例,单纯性左室假腱索20例。其余17例超声诊断为胎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生率为同期活产数的0.2%,17例中3例室间隔缺损(图1)4.5~5mm,胎儿发育正常,均足月分娩,经新生儿超声心动图复查符合产前诊断;剩下的14例中13例为复杂胎儿先天性心脏病,1例伴Dandy-Walker综合征的室间隔缺损,均经知情同意后引产,其中5例接受尸解符合诊断。13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有法洛四联症(图2)2例,均合并肺动脉主干狭窄;右室双出口(图3)3例,其中1例合并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另1例合并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及主动脉狭窄;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3例,均合并主动脉狭窄;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2例;永存动脉干(图4)2例;单纯的主动脉狭窄1例。

3讨论

3.1CHD诊断的重要性

1972年Winsbeng最早报告宫内胎儿心脏超声心动图,20世纪80年代初,Kleinman等报道二维超声显示正常胎儿的心脏结构,亦用于胎儿CHD的诊断[2],近20年来随着超声技术发展胎儿超声心动学(FetelEchocardiography)已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能诊断75%~90%的主要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是迄今为止其他影像技术不可替代的胎儿CHD的产前诊断工具,由于它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有学者认为甚至可作为胎儿心脏常规筛查的手段。本院对该项目已普遍开展多年,也积累了一定经验;本院8110例胎儿超声心动图检出胎儿CHD17例,发生率为0.2%,低于0.8%的报道[3]。胎儿CHD是最常见的致死性先天畸形,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缺陷,这种疾病的发生随母体和胎儿高危因素的增加而增高,所以高危孕妇给予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甚有必要,有报道患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孕妇,其胎儿右室双出口畸形的相对机率达21.3%,永存动脉干畸形相对机率达12.8%,孕12周前后TORCH感染,细小病毒感染,水痘、梅毒、AIDS、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这些病毒大都能通过胎盘循环导致胎儿患先天性疾病、死胎或流产。孕妇本身有先心或患有免疫性疾病,孕期接受致畸药物,孕期服用消炎痛等都有导致胎儿心血管异常之可能;另外,>35岁的高龄孕妇,常因染色体不分离致胎儿发生三体综合征。另外,约80%的胎儿CHD发生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孕妇,因此对每例孕妇的胎儿心脏进行超声检查更有利于优生优育。

3.2有关技术要点

合适的检查时间与诊断正确率密切相关,理论上讲孕16周可见胎儿四腔心平面,左右流出道获得显示;若胎儿合适,心尖朝向探头则更易观察,20~22周观察效果更好。作者认为24周前因心脏小,解剖不够清楚超声诊断难度更大,≥24周胎心增大,羊水增多,此时胎儿活动度较大,较易调整胎儿,解剖结构较前清晰,故胎儿CHD不易漏诊、误诊。本组17例胎儿CHD诊断时间13例在24周,4例在28周,也说明选择合适孕周检查的重要性。所以对可疑胎儿CHD应在孕24周后仔细复查后再做出诊断较为稳妥。部分仍能在孕28周前引产降低了围产期病死率。例如某些胎儿右室双出口畸形与法洛四联症鉴别困难时,以是否存在主动脉下和肺动脉下肌性圆锥,半月瓣与二尖瓣无纤维连续,作为两者鉴别诊断的标准。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表现为十字交叉结构消失,由于胎儿心脏结构精细,以及室间隔膜部的特殊结构在超声下回声较弱,探测时需明确十字交叉结构是否存在,以免造成假阳性误诊,还需注意房室瓣反流情况,经仔细观察可做出心内膜垫缺损的分类诊断[4]。超声诊断左室发育不良必须见到主动脉、左心室、二尖瓣不同程度的发育低下综合征。本组3例均见左心室狭小,舒张期内径≤4mm,主动脉狭窄和二尖瓣发育差,但无闭锁,彩色多普勒示二尖瓣口血流信号不清。

尽管超声检测胎儿致死性畸形的敏感性高达89%,但还会漏诊严重的心脏畸形,小头畸形和许多种类的肌肉和骨骼畸形[2]。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心血管畸形(CHD)的情况更是如此,胎儿心脏检查不但受到孕周、胎儿(胎位)活动度、羊水量等客观条件限制,还要依靠优质的仪器和经过专门培训的心脏超声医师仔细、认真的工作,才能提高胎儿超声心动图产前诊断的实用价值和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检查前做好知情同意,开展胎儿超声心动图产前诊断的单位和诊断医师应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授权,考虑到超声诊断可能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超声医生必须技术熟练,胎儿超声心动筛查一般在5~6min左右完成,高度怀疑胎儿CHD进行全套的超声心动检查时间一般应在30min左右完成。随着新生儿心脏病诊治技术提高,胎儿心血管畸形的处理必须重视家属意见。

【参考文献】

1接连利,吴茂源,刘清华,主编.胎儿心脏超声诊断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87.

2吕国荣,姜立新,主编.胎儿超声心动图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29.149.

第8篇:天文学论文范文

利用填充图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对地名及位置的记忆,熟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有助于理解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填绘地图的能力。它是将地理知识通过教学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的有效手段。

在中学地理课中,从初一到高中都配有《地理填充图册》供学生练习,如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充分准备。备课时,教师除认真完成填充图练习外,还应分析其中的知识点。有些教师在讲课中需要补充,有些在布置作业时最好讲一讲。如果课堂时间不充裕,要提前准备小黑板或课后辅导,以做示范。如初中第一册《地理填充图》11页上的第6题,要求根据上海各月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上海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各月分配示意图。初一学生在数学中还未学到坐标知识,做这道题难度较大;教师若在课堂上绘图,又较费时间。最好的办法是提前备好小黑板,绘好原图,先讲明横纵坐标表示的内容,再以其中的几个月份做为示范,边讲边绘,并将易犯错误强调指出,学生再试做,错误减少了,练习的质量也就提高了。

2?教学生明确填绘的目的。填充图练习要求学生在熟悉地图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默填,故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看图例、明确地理事物的地图表示;再结合《地图册》和课本插图复习有关课文,熟悉填绘对象的名称、位置、范围和分布特点;然后独立完成填图作业,防止盲目乱填,或不假思索地机械抄图,力求所填内容正确、位置准确,把填图练习真正作为学生巩固所学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

3?注重规范化形成训练。规范化的填图练习是培养学生绘图技能的好办法,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图方法:注记的写法要求字体端正、大小匀称、排列整齐,用大小不同的字体反映地理事物的级别、主次,使全图注记层次分明、易读易记。地理要素符号的描绘要规范统一,以课本图例为依据。此外,安排填图时内容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简单的填空、填图到复杂的绘图、析图都是如此,且还要求能够利用图来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掌握绘图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填图习惯,提高填绘地图的能力。

第9篇:天文学论文范文

这篇题为《改正错误,还要“探索”?》的博文如同他的《品三国》一样广受欢迎,短短几天内已有近7万人次的点击率,回帖评论上千条,绝大部分对其言论表示共鸣和支持。网易、腾讯、天涯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

易中天说,硕士生、博士生要获得学位,必须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并无此一说。高校“加码”进行规定,是“税外收费”、“逼良为”、“导致腐败”。

广东省教育厅学位办有关人士26日向记者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确没有规定要先才能拿到学位,是高校自主规定的,目前广东高校几乎都规定要。学位办正在联系高校,准备对是否需要的问题进行调研,目前还没有倾向性意见。

据羊城晚报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