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拜年的话范文

拜年的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拜年的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拜年的话

第1篇:拜年的话范文

字 / 子夜

q /

那一个梦,终于还是走到了尽头。只是一声炙热的划落,这个六月里,我们能看见的,也只剩下岁月边缘的花白。

或许,青春原本就是这个样子,走着走着,这条路上就开出了不同的方向。于是,同样的往昔,我们各自拥有,而最后,我们能送给彼此的,也只是岁月安好里,那一份各自的允诺。

都说,记忆的深处是安静的回首。曾经如昨,我们碰触的花絮轻盈而尖锐。这一切,都来得那么真实,从这一个六月到下一个六月,深深地走过了好几个轮回。似乎,停留的那一瞬间,整个黑暗都滑落在黎明的边缘。而现在,这一丝隐藏,剩下的凋零,却还在雨水中被心绪湿透。

像浮云一般的向往,留下的记忆,终结了故事的剧情。那些细腻的感动,磕磕绊绊,浮浮沉沉,就像尘埃一样,漂泊了,总会在时光的缝隙中学会搁浅。或许,是身不由己的原因吧,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能带走的伤感也只能在未知的路径中渐行渐远。

默默的一切,我们默默的学会了接受。记忆的风沙也越来越厚重。当这一切,不再往返,六月的天空,我们遇见的,也不会是同一个梦。

那些走过的,张扬的年少,我们无可挽留,因为一个转身,一个心动,泪水就成了永远。注定的结局,与寂寞无关,只是这一种追溯的味道在午后的阳光下最容易伤人,而唯一没有谢幕的风景,却在转身的时候披上了神秘的面纱,穿不透,这桩心事也就跟着学会了凋零。

这一份遇见,坑坑叠叠,我们看不见的惆怅,却也能在彼此的心静中记住转身。只是这样的日子一直与时光擦肩,有的人不敢靠近,有的人不曾走远,而我们,恰恰在自己不敢靠近的脚步声中记住了彼此来过的身影。

那一段潺潺的时光,平平仄仄,是缘分给出的答案,只是有的缘分,我们注定拥有却不能成全彼此。所以,黄粱如梦,年华匆匆,那段岁月裁剪的时光,终于还是走到了尽头。

六月,属于离别的叹息。

六月,我们那一段,最不经意的主角。

(谨以此文献给即将走出校园的孩子和同样经历的朋友)

字、重庆、 夜.子归

第2篇:拜年的话范文

我的童年是在向下的外婆家度过的。

记得小时侯爸爸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时间照顾我,家里只剩下孤独的我

。后来,爸爸妈妈把我带到了外婆加,即使外公外婆很疼我,有好吃的都给我,有好玩的都给我,买漂亮的衣服给我,可是我还是一点儿也不开心,因为没有爸爸妈妈关心我、呵护我。在我最需要别人陪伴我的时候,他出现了。

他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朋友,他更是我的亲人。一开始我并不喜欢她的到来,当时的他对我来说简直就是瘟神,可是无论我怎样对他,他都不会生气,就算我对着他发脾气,他都会像个小大人一样----用严肃却不失童真的声音告诉我“女孩生气的样子永远是最美的”。每次听到他这样对我说,我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每次他去玩他都会带上我,有好玩的、好吃的他都会与我分享。

第3篇:拜年的话范文

说是戏院,但在该建筑存在的近百年时光里,多数时间它被用作工厂的车间或仓库。唐闸人为何近乎执拗地称之为银光大戏院?那里尘封着怎样的往事?它究竟又有何独特意义?

关于银光大戏院的文字记载少之又少。带着种种疑惑,记者多方打听寻找知情人。在十余位被采访人中,年龄最长者已是94岁高龄,年龄最小者也有61岁。86岁的顾振华、80岁的邵子江在病榻上接受了采访,84岁的陈慈元已失聪便通过纸笔进行交流,73岁的陈德安在采访之后又写来信件……在他们的深情追忆中,一个生动而丰富的银光大戏院逐渐清晰。

银光大戏院原是资生铁厂的一处车间。1930年资生铁厂破产,加之时期厂房设备遭掠,损失惨重。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资生铁厂已彻底破灭,只剩下厂房和地皮,可供租赁。

关于银光大戏院的最早记忆是在1940年,那时顾振华老人还是名孩童,他记得自己被围挤在门口看杂技表演的人群冲倒了。但他并不能确认当时该厂房是否已改为银光大戏院。在更多被访人的记忆中,1949年前后大生一厂职工蒋海林等人集资租下空置车间兴办戏院。

蒋海林当时是大生一厂电话总机房的职工,同事都喊他“蒋大佬”。兴办戏院后,戏迷们总围着他打听最近有什么戏,或是建议请哪些角儿回来。94岁的顾正泉老人回忆:“蒋海林自己并不懂戏,当时唐闸懂戏的人也不多,他知道我喜欢京剧,有时请角儿前也会问问我的意见。”

南通市档案局收录的一份1952年9月关于银光大戏院的调查表显示:“现改剧场,除舞台、後台、门窗、男女厕所、太平门二处外,座位系用木椅凳,戏院门口,有自来水管,无其他(前後台灯材料全)” 尽管当时银光大戏院的硬件设施如此简陋,但作为唐闸地区一处新式的文娱场所,它还是积聚了不少人气。

唐闸是近代南通的工业重镇,工厂林立,外来人口多。许多唐闸本地人和当时工厂里外来职工的戏曲启蒙都源自银光大戏院。80岁的周元英当年是大生一厂的车间女工,家在如皋的她平日便住在工厂宿舍。“1948年我进厂工作,大约是从1949年起的几年里,工作之余我经常和几个小姐妹相约到银光大戏院看戏,我也是从那时开始喜欢越剧的。”

当年银光大戏院的演出预告也颇有意思。除了在人流密集处张贴海报,在戏台旁边的黑板上进行预告,当时戏院的一名工作人员还会扛着标着剧名、演员名字等信息的广告牌,沿着大街小巷边走边摇铃。不需要聒噪的吆喝声,只要听到铃铛响,人们就知道银光大戏院又有好戏了!

据老人回忆,1949年至1952年期间,他们在银光大戏院看过京剧、越剧、上海滑稽戏等多种类型的演出。仅1952年,便有正义越剧团、苏南大众实验京剧团、上海市人民杂技团、红旗实验舞剧团,南通专区更俗实验京剧团、姐妹越剧团等多家剧团来此献演。

原南通市京剧团国家二级琴师李三保,8岁就开始搭班从艺,演出无数。已是耄耋之年的他清楚记得1950年年底至1951年春在唐闸银光大戏院演出三个月之久。“那段时间我们一天演两场,下午、晚上各一场,演了《十三妹》《刀马旦》《拾玉镯》等剧目,看演出的人还真不少。”

李三保珍藏着两张当时在银光大戏院演出期间拍摄的老照片,分别是《红娘》《勘玉钏》中的人物剧照。饰演者杨云霞扮相清丽,当时只有十五、六岁,后成为李三保的妻子。当时,从上海来了一位梨园名角儿刘琴心,她是南派名旦刘玉琴的入室弟子,工青衣花旦。同时又向南派名宿苗胜春习武生、武丑表演艺术,艺事精湛。刘琴心在银光大戏院演出了《穆柯寨》《香罗带》《绣糯记》等经典曲段,杨云霞有幸与她同台,并得到指点。

著名京剧名旦徐碧云也曾在银光大戏院演出。他文武兼长,青衣、花旦、小生戏俱佳,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并列为“五大名伶”。老戏迷顾振华至今对徐碧云当年在银光大戏院的演出赞不绝口:“他当时演的是《打渔杀家》里梁山好汉萧恩的女儿萧桂英。有一出戏是岸边有人拉着他乘的船靠岸,他整个人几乎是滑过去的,根本看不出挪步,那姿态、那演技真是细腻之至,精彩至及!”

76岁的倪金强当年还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经常跟着叔叔伯伯到银光大戏院看戏,对徐碧云的演出他也记忆犹新。“有一回晚上演《霸王别姬》,徐碧云扮演的虞姬正在舞剑,突然戏院里面断电了,一片漆黑。工作人员和观众便拿出手电筒照明,于是演出继续。”

此外,银光大戏院还曾迎来王琴生、袁灵云、纪玉良、沈金波、李如春、张文娟、赵云鹏等名角儿,他们的精彩演出定格在当年观众的脑海里,历久弥新。

1949年6月的某天,上海外阜电影院集中办事处的学徒工陈慈元和两位师傅第一次来到位于南通市唐闸镇的银光大戏院。师傅不愿留在小镇,徒弟一心寻着放电影的机会,便留了下来。

于是,陈慈元成为唐闸镇的第一位电影放映员。而银光大戏院,则成为唐闸镇最早的电影院。

当时,南通城区新新大戏院的经理徐森涛是上海外阜电影院集中办事处外派工作人员。银光大戏院的负责人蒋海林便通过徐森涛和上海公司取得联系。这才出现了上文中陈慈元与师傅来银光大戏院考察的情景。

陈慈元回忆对银光大戏院的最初印象只用了两个字――空,大。为了放电影,大戏院西侧大门附近造了一处放映间,电影机等设备都摆在里头。银幕在戏院东侧舞台位置,最初放电影时没有银幕,便从戏院旁边的通城造纸厂取来白纸糊在板壁上,当做银幕。

起初,银光大戏院播出的片子是新新大戏院下转的,后来苏北电影发行公司成立后,银光所需的片子直接从那里购得。每天晚上有一场电影,每部电影只放一次。

印度电影《流浪者》、前苏联电影《勇敢的人》、国产电影《夜半歌声》等经典影片都曾在银光大戏院放映。一些受访老人已记不清具体影片名称,但他们都对最初在银光大戏院看电影时的兴奋与好奇难以忘怀。放映机投出的黑白影像给当时唐闸人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酝酿,这抹亮色已在他们记忆中幻化成一道彩虹。

90岁高龄的刘以德老人至今仍住在老工房内,她回忆说:“解放前后,我在银光大戏院看过电影,后来又到旁边原来旧工会所在地看电影。”的确,由于电影播出时间与戏曲演出时间冲突,1949年11月,陈慈元和同事带着电影放映设备转移到附近一处较小的厂房内。

当年,银光大戏院不仅有戏曲演出、电影放映活动,也迎来过数场唐闸地区的大型演出。邵子江回忆:“1950年,南通市私立实业敬孺中学剧团公演了大型歌剧《赤叶河》,十分轰动。后来,南通学院还在那里演出了的剧作《原野》,南通市话剧团也曾献演《曙光照耀莫斯科》。”

然而,由于内部组织不完善,没有固定资金,缺乏合理制度等因素,1952年下半年银光大戏院闭门停业。南通市总工会接手将其改为电影院,这意味着虽然银光大戏院作为私营企业已结束营业,但其建筑仍然延续文娱功能。

在南通市档案局,记者查阅到一份银光戏院职工代表人升呈递给唐闸区政府的信件,落款时间为1952年12月29日。信中提及“工人电影院已于本年十二月十五日搬进银光放映影片”。1954年调至唐闸工人俱乐部工作的姜德基记得:“1957年工人俱乐部建成后不久,工人电影院的新楼落成,工作人员与电影设备从银光大戏院迁出。”

第4篇:拜年的话范文

三代人与M?bus紧密相连

M?bus体现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家庭传统。这个传统具有其独特的定义: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和推广。M?bus三代人和鞋的设计与制造紧密相连。

1924年,著名的短跑选手Fritz M?bus,这位多次获得冠军、具有很高知名度的鞋匠的儿子在Crailsheim开办了一个工场。为顶尖运动员提供运动鞋,他将他爱好田径的激情融入到制造更好的运动鞋的实践中去,并因此登上领奖台。然而在1945年的战争中,工厂被炸毁,祸不单行的是Fritz M?bus在不久后的一次事故中死亡。在此危难之时,他的妻子Frieda大胆地接管工厂的经营,继承了他一生的事业。他的女儿也因此感染这种激情。由于战争后市场上没有自由交易的皮革,当时M?bus只能以生产帆布鞋和木屐开始重建。同样不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儿子Dieter Wahl,从小在裁缝、鞋匠和皮革仓库之间玩耍,在制鞋工场中长大,当然也拥有造鞋的基因。1992年,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学习了鞋的设计和制造。这种真诚的激情体现在当时与现在的M?bus的产品中。从此,家庭传统企业精神得到了延续。

M?bus重新崛起于第四代传人

2002年为了品牌M?bus的重新崛起,前公司创始人Fritz M?bus的外孙Dieter Wahl、M?bus运动鞋的爱好者Marco Offenh?user和Jochen Schmidt走到了一起,决心使M?bus再次复活,三个人一起重新赋予Crailsheim传统品牌的文化和市场地位。他们力求使M?bus适合那些喜爱对主流品牌进行挑战的人们。并在Crailsheim,在德国乃至全世界使这一切持续下去。Fritz 的毕生事业在第四代得以继续。

M?bus大事件:

1936 年

在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许多德国和外国运动员穿上m?bus运动鞋,争夺奥林匹克奖牌。

1950 年

拳击靴、足球鞋和击剑、网球、登山、滑雪使用的运动鞋、芭蕾舞鞋和体操鞋应运而生,m?bus出现了经济奇迹。 m?bus也因此成为欧洲的领先制造商之一。

1955 年

m?bus开发具有创造性的宽带运动鞋,坚固且防滑。

1963 年

德国甲级足球联赛开始了!许多著名足球运动员穿着m?bus 运动鞋展示他们的精湛射门技术,甚至美国盐湖城老鹰足球队的队员也穿上m?bus的运动鞋驰骋在绿茵场上。

1982 年

在Crailsheim制成最后一双m?bus运动鞋,然后该品牌消失20年。从此,M?bus的女儿 Ilse Wahl 只生产体操鞋和艺术体操鞋,这些产品成为市场的主导品牌。至今还有26位员工为世界冠军和奥林匹克冠军提供体操鞋。

2004 年

m?bus庆祝诞生80周年。在庆祝之际m?bus和时尚博览会 Bread & Butter 合作,推出一种印有金色Bread & Butter字样的棕色野生皮革服装:拥有顶级销售量的Trabant款式是所有展览会女招待和工作人员的必备服装。并且作为限量版出售,其所得用于慈善事业。

2005 年

德、意最具创造性的设计师Piero Borsellino和 m?bus 一起共同开发出相匹配的运动鞋! 这就是限量生产100双的m?bus BRD 运动鞋。

2006 年

m?bus在柏林开设了一家临时的PopUp-Store,以便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展示自己的产品。穿着印有老鹰图形运动衣的足球运动员赢得了球迷的心。m?bus开始发展许可证业务。

2008 年

m?bus和一个合作伙伴共同开发足球鞋系列,包括室内型和室外型,适和成人和孩子。

2010 年

m?bus持续发展,并且在亚洲发放许可证。今天有m?bus鞋、纺织品、内衣、眼镜、箱包、帽子、许多其它产品和m?bus配件。

第5篇:拜年的话范文

关键词:磨血育人 坚苦真诚 课程文化

明德中学在110年的办学历程中,培育出了10万多人才,获得了“策源地”、“北有南开,南有明德”、“泰安球王”、“院士摇篮”、“湖湘气韵,半出明德”等5张珍贵的历史文化名片,使明德中学独步教育界,享有盛誉。转眼之间,激荡于时光之中屹立百年而不倒的明德中学,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血脉传承,新树明德华兴

2008年,明德中学南迁豹子岭。明德老校区,更名为明德华兴中学,取振兴中华之意,是长沙市明德中学的初中部,2012正式成为长沙市教育局直属公办初中。学校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湘春路389号(明德中学老校区),校园精致典雅,庄重古朴,文化底蕴深厚,毗邻湘江风光带和营盘路湘江隧道,交通十分便利。在这方厚重的沃土上,明德华兴中学开始了新的征程。学校目前有48个教学班,在读学生2600多人,在岗教师186人。所有教师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中绝大部分为中青年教师。

磨血育人,胡公身先垂范;坚苦真诚,华兴后继有人。新生的明德华兴中学继续秉承坚苦真诚的传统校训和磨血育人的办学精神,坚持文化立校、特色办学的办学方略,向着明德树人的办学目标进发。

二、“三生”课改,建设课程文化

1.理念引领。“三生”课堂教学是明德华兴中学在遵循学生生命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教改活动。所谓“三生课堂”,是指让课堂具有“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三生”理念强调以最天然的生态方式启发引导孩子,解放孩子求知进取的天性,致力于通过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过程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了解生活的真谛。实际上,仅有教学的主体性是远远不够的,以学生为主体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我们要将学生从课堂上感受到快乐,继续转移到课堂外的其它活动上,构造一个开放性课堂,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大环境,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喜欢并爱上我们的“三生”课堂。

2.特色学科。特色学科建设是分别以经典诵读、奥数培训、外教口语为载体而打造的语数外特色学科。学校编写“国学”和“优秀古诗词选读”校本教材,开设经典诵读课,给每个初一学生发放一本传统启蒙读物《弟子规》,要求学生有计划地利用课余时间背诵,每学期举行经典背诵比赛。学校还开设书法课,准备字帖,要求每天晚自习前15分钟练习写字;开设“英语口语角”,利用自编口语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口语训练;选拔优秀奥数苗子,开展兴趣培养为主的培训活动。2012年,我校成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2013年我校被长沙市教育局授予长沙市经典诵读.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双特色学校”。

3.传统项目。明德男子篮球项目从三十年代开始便长盛不衰,素有“泰安球王”之美誉。为此,在校本活动开设中,学校专门引进篮球专业教练,编写篮球校本教材,本着“让每一位走出华兴的学子学会篮球”的信念,在学生中推广篮球、普及篮球。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我校男子篮球队实力雄厚。2012年获长沙市中小学篮球比赛冠军。2013年,我校挂牌“湖南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成为我省首个、也是唯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学。在2013―2014“李宁杯”中国初高中男子篮球联赛中,全国初中男子组128支劲旅共1536人参赛,我校男子篮球队先后夺得湖南省冠军、南方赛区冠军、南北挑战赛冠军,最后一举摘得全国总冠军。

4.常规督查。我校落实每日“三查”、每周“一通报”、每月“一调度”制度。加大随堂听课力度,领导推门听课,问诊课堂教学。另外学校组织学生统一进行周清考试,了解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有效地夯实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提升了学生的竞赛能力。2013年8月,我校刘思懿、刘非凡同学荣获2013年首届亚太青少年机器人竟赛中国区选拔赛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三、智慧德育,养成行为习惯

1.探索德育智慧,推行公民教育。学校注重师生高尚情操的培养,组织德育科研,承担省级课题《传统中华经典礼乐文化与涵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我校始终在探究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感恩、谦让、诚信、大爱”等要素与“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以及明德篮球文化的“团结、进取、毅力、信心”交相融合,形成“华兴精神”。有效推行公民教育,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

2.开展多样活动,铸炼做人品格。每年举行的至善志愿者授旗仪式,标志着我校“至善志愿者协会”成立,我校的志愿服务步入了更规范的崭新的阶段。还开展了“学雷锋”系列活动,如学雷锋黑板报评比、爱心义卖、捐赠笔芯、拉手特校活动等。学校还通过科技节、体育节等大型活动熏陶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艺、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落实常规管理,注重养成教育。我校通过文明节、安全周等活动树立典范,规范管理。为了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增强体质,每天放学后,学生都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大课间活动,保证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养成良好校园生活习惯。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积极创先争优,2012年下学期,学校获得了长沙市常规管理工作评审一等奖;2013年3月,我校被评为“长沙市学校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第6篇:拜年的话范文

童年寂寞的歌,童年孤独的弦,童年的快乐,童年的忧伤,童年时的白桦林……

我的童年是寂寞的。

窗外下着雪,让窗外的白桦林显得更加白,更加寂寞,更加忧伤,就像我的稚嫩心灵也下着雪,冰凉凉的,冰雹在我的心上划了一道道伤疤,雪覆盖在我的伤疤上。

又来到白桦林,我唯一快乐的地方,我愿意来到这里,因为它和我一样寂寞,几年来,就这剩下这一片白桦林,孤独吹走了樱花,寂寞赶走了松柏,残忍的人们把所有生灵都赶走了。

我靠着冰凉的树干坐下来,坐在冰凉的雪上,跟着白桦林一起歌唱,歌唱着寂寞,歌唱着忧伤,也许,白桦林比我更孤独,每唱到一半,我都会停下来,听寂寞歌唱,听它歌唱,做寂寞的聆听着,它的聆听者。

眼前的银白色模糊了,我双眼朦胧,可那歌唱的声音依然响着,树叶飘落的旋律,雪坠落的歌词,仿佛一切都唱着悲伤,一切都唱着分离,仿佛一切都唱着死亡,雪是云的尸体,埋葬人间,埋葬在白桦林,树叶是白桦树的尸体,与雪合葬。

寂寞依旧唱着,我依旧听着,在旋律停止的一刹那……

白桦林的尽头,寂寞唱着歌,歌词很模糊,旋律很熟悉,这寂寞的尽头,何时等来温暖的光?那,我选择,等待……

一月又一月,童年时的白桦林……

我的童年是冷清的。

不是吗?还是那片白桦林,还是那片雪,还是那种寂寞……

白桦林的对面,生活着很多人,可,谁注意到孤独的白桦林?但,不曾有人注意到寂寞的我,既然人注意不到,那,同我一样寂寞的白桦林一定注意得到。

冷清的白桦林,冷清的童年,白桦林聆听了我所有的秘密,隐藏了我的秘密。

我喜欢红色,可大人们偏要我穿着黑衬衣,是为了衬托我的心吗?还是……因为这样,童年时的我,最喜欢在雪地里赤脚走、跑、跳,因为,这样,我的脚经常被冻得通红,虽然很冷,可我喜欢这种红色,每次我都会得意地欣赏着我的作品,大人们也劝过我、骂过我,我是不会听的,平等自由,他们自由业该让我自由,他们从没听过我说一句话,凭什么让我听他们说?

又赤着脚来到白桦林,白桦林愿意听我的故事,听我的秘密,我也愿意听它的秘密,听它的故事,尽管它从没说过一句话。我想我会在梦里编制一个属于它的记忆,不过现在没想好。

一年又一年,童年时的白桦林……

我的童年,是模糊而琢磨不清的,尽管那时候我没想到未来……

白桦林消失了,随着太阳的出现,雪的融化消失了,寂寞依旧在风中飘着……

那一夜,我睡得很安详,甚至不知道,那一夜,白桦林会消失,机器动着,用勤劳形容是可以的,但是不可能,因为,它砍伐了白桦林。

春风吹绿了世界,唯独白桦林,我又来到这儿时,看到的不是一个个挺立的身影,而是,一桩桩树桩——这是每片树林的结局,辛苦地活,就被人们这么残忍地将它们推向死亡。走了进去,不是靠着树干坐下,而是,坐在树桩上。

寂寞不再歌唱,我划着树上的年轮,渐渐明白,这片白桦林的消失,就等于告诉我,我的童年就这么结束了,就等于告诉我,寂寞完全属于我,而不是我和白桦林共同拥有的,就等于告诉我,原来,寂寞的歌唱者是我……

第7篇:拜年的话范文

厂商博弈,也许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传统协销、代销、经营产品的思路,导致厂商始终同床异梦,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益的不平衡,彼此的承诺受到置疑,进而无法兑现,折戟沉沙。尽管原因各异,但结果殊途同归——一个特定区域内厂商皆“寂寞”。但厂商博弈的精彩之处,更多是给我们白酒业内带来新思路、新变革、新格局,意义不可谓不深远。商源、吉马、天驹、桥西……新一代酒商的迅速崛起,其主导理念是厂商双赢,这种新契约精神,一定层度上在改变着中国酒类的版图。分析这些厂商合作的成功典范,至少应该让我们理解新形势下,厂商博弈要转变契约观念、要推陈出新。

契约即法,更大范围的让我们厂商之间互信合作

这是西方商业文明中的一个核心价值观。换种说法,契约胜于法律。商业合作中,对于法律规定的禁止性条款,大家都很明确,务必履行。但更多不涉及法律的商业行为如何定义责任呢?如口头承诺、约定、言论、观点、意见等,这些不属于法律范围的个体和企业间的“内部范畴”的事物,就是契约责任。对契约的尊重,以及以诚实守信的方式维系契约的履行。这是西方商业体文明的基石。

上述新酒商和厂家成功合作的一个典型现象:厂商之间人脉关系稳固互信。譬如,田凤英至于朱跃明、严升杰至于林建国、徐进至于杨强……抛开法律层面的责任和义务不说,因为这些厂商掌门人之间彼此互信、并拥有共同的价值愿景。致使很多法律不能规定的东西,以契约的形式得到确定,契约即法,从而造就了我们所能看到的上述厂商合作的典范。或许是他们不经意间做到契约即法的有效履行,而我们酒行业其实正需要这种抛开法律层面的契约精神。非书面性的承诺、支持、条件、表态……这些契约将更长时间存在于我们酒行业厂商之间的合作中,难道非要正式的合同、备忘录、附属协议才能有效执行吗?其实,厂商之间各种合作中的关键环节,想面面俱到的通过法律来规范是很难在短时间能企及的。

契约即法,也许能为我们厂商合作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保障——诚实守信,并坚决承担因违约而产生的契约责任,并抛弃只要不违背法律规定的投机思想。这样一个更大范围的诚实互信,将对我们酒行业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

契约变革,让我们厂商之间在合作的道路上拥有更稳健的选择

传统意义上,厂商合作,无非是产品、品牌衍生出来的附属产品的合作。合作形式不外乎产品协销、经销、独家买断,来料加工、OEM等。产权界定清晰,社会分工明确,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份厂商合作合同基本解决所有的事情,按常例这是比较理想的合作模式。但问题的核心就是彼此在各自的领域内有都不专业的短板,如何解决?通常的做法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厂家不擅长的渠道终端管理,结果硬是为了“专业”而衍生出“业代”“渠道经理”这类本属于经销商管理序列的职位。商家本不擅长设计、品牌规划、推广这类本属于厂家管理序列的功能职责,但为了做的更“专业”,只能越俎代庖。相互间彼此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事倍功半。

问题的根源,不是专业度的问题,而是如何优势互补的问题。上述厂商合作典范企业之所以能功成名就,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和上游制造厂家找到了一条更有效的合作路径——契约变革。

首先,用资本的路径来谋取话语权。吉马入股龙徽葡萄酒,就是打破原先的单纯厂商产品层面的合作,进而以资本的力量获得“一家人”煮酒论天下的话语权。通过法人治理结构的变化,厂商之间的合作关系由“两家人”的貌合神离,走到一家人的亲密无间,什么不好谈?什么又谈不拢?

其次,用联合成立操盘公司的路径获得更广泛意义的战略同盟。厂家市场操作的传统模式是:

销售管理部大区办事处(或分公司)经销商。

在这个环节中,经销商乃至分销、二批商永远是最末的一个环节,处于被动的被厂家管理的角色。但问题是,对于一个具备区域特殊性的市场,厂家能了如指掌吗?答案是:不能。那凭什么又一定要在这个区域里商家要听命厂家的派出人员“指导管理”呢?原因在于各自有各自的政策:厂家是为了要销量,要市场占有率、覆盖率、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等等;商家是为了要利润,要资金回转率,要渠道终端网络的良性健康……

为了捍卫各自利益的获得,厂商之间能和谐共事吗?合作的根基不牢固,又何谈合作的长期、长远呢?

但通过成立联合公司的模式,这样的结构就变了:

厂家

商家↗ 股份制公司

以这种战略联盟的形式维系各自的利益,应该说最终只能出现双赢的格局。共同成立一支作战队伍,远比各自为体系要实用的多,1+1>2。上述厂商合作典范企业在这方面的合作确实值得我们借鉴。但时下情形白酒商家更多的合作,是在资本层面横向联合上有体现,和厂家纵向联合上了了无几。葡萄酒企业在这联合成立操盘公司方面速度惊人,深圳沙城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北京华夏五千年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已经进入实质运做阶段,效果非常看好。

契约清晰,让厂商之间的合作更健康有序发展

2007 年,国内贸易部出台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中消协也出台了强制取消在餐饮场所收取酒水开瓶费以及允许消费者自带酒水的指导意见。一时间,白酒产品的价格问题被推到舆论的浪尖上。基本的常识,白酒的出厂价格经过层层环节的加价,到了消费者手里已经是翻了几翻。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导致消费者已经“漠视”白酒的价格,但消费者从未停止对我们白酒企业公民社会契约诚信的置疑——从消费者自带酒水的趋势就能洞悉到。

问题的尖锐性已经很突出,根本原因在于白酒企业对经销商销售政策的“指导”。用“指导”性价格来变相证明自己的产品是物有(超)所值 ——包装也是很好的佐证。但白酒市场难做,厂家给经销商再多的费用支持也不够,但还是要给——羊毛(市场费用)出在羊(经销商)身上——继续加价。同时,也“指导”性的放任经销商“合理”加价来弥补市场费用的不足。就这三个环节下来,产品价格已经面目全非了。更何况还有二批商、分销商以及终端这个环节,消费者最终拿到手的产品价格已经离谱了。

第8篇:拜年的话范文

在有据可查的市场信息基础上的统计中,2013年上半年中国德化白瓷共有281件上拍,其中189件成交,总成交额是1523.0242万元人民币。涉及5个国家的47个拍卖公司。巡检上半年德化白瓷的交易情况,有几个要点值得关注和分析。

市场热点聚焦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佛教题材的立像

在统计的成交价前五十位拍品中,佛教题材的有29件,占件数的58%,成交金额占81.16%之多。这类器物的共同特征是:器形较高较大,多立像,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佛立像,最适宜收藏者供奉;一般在背部有制作工匠的钤印。德化窑产品上署名的工匠并不多,这段时期中艺术造诣最高的且多见的有;苏学金(清末)和许友义(民初)。这二人的作品是德化白瓷在这个时期中的巅峰,且有印章证明作者,故倍受当下国内市场的追捧,价格在近几年内翻了一倍以上。据了解,这类作品的买家不出华人左右,显示出固有的文化情结。

苏学金。在英国学者约翰·盖尔John Ayers的长篇论文《论德化白瓷的影响》中,把苏学金和“博及渔人”方章连在一起。所以,凡是钤印“博及渔人”方章的佛造像,都被认为是苏学金创作。笔者在《中国德化白瓷研究》中则提出了“溥及渔人”印章的时间跨度很长,生产年代和作者需要细分的观点。今春纽约佳士得网拍的卧莲观音,钤印“博及渔人”方章,风格明显属于清晚期之后。地方朋友说是苏学金自己创作的,手工制成,而非合模,因而就是孤品了。他还认为同一场的如意观音立像,高达47.6厘米,背钤“德化”葫芦形章和“博及渔人”方章,也是苏学金的精品,只是手指等多处残损,但拍卖价格并未受很大影响。

许友义。许友义的创作时代已进入民国,年代和作者等情况比较清晰。他很多作品都钤印“许云麟制”四字篆书方章。他的作品很早就流传到世界各地。笔者于十年前在苏黎世见到一件他的作品,是一尊高达半米多的观音立像。重量大,一人不敢抱起。当时这位苏黎世收藏者就要价约合60万人民币。许的作品在他的姓名印章之上往往还钤印一枚“德化”葫芦形印章,这是他的定式。例如,今眷香港苏富比上拍一件文殊普贤菩萨坐像一对,成交价高达340万港币,拔得本年度上半年成交价头筹,在六月纽约佳士得网拍中,一鱼篮观音立像,堪称许云麟的上乘之作,高45.6厘米经历了十五手竞价。

市场热点聚焦二:钤印有制瓷者印章或有刻划文字的立件作品

在成交价前五十位拍品中,钤印作品有17件。占到34%。千年以来,德化白瓷产品数量巨大,传世至今的多是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兼备的。而在此中,凡钤印作者印章的,即或是作者刻画文字的,一般都是作者自己的得意之作。绝大多数是艺术价值相对较高的,其次,钤有作者印章且和作品时代要素契合的,便可作为作者归属和所处时代的见证,增加了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这些有名有姓的制瓷艺人。是时代的代表,是伟大的艺术家。

这半年市场上见到钤印印章款识的有。“何朝宗”葫芦形章、“何朝宗印”方章、“眉心荣记”方章、“宣德”二字篆书款方章、“大明万历年制”长方章、“堇封”方章、“康熙年制”方章、“博及渔人”方章、“德化”葫芦形章、“许云麟”方章,“许云麟制”、“许裕源制”方章、四字双行篆书款等。这半年中拍品附有的印章年代,鲜有被确认是明代的,绝大多数是人清以后各时期的,此点需多加注意。

市场热点聚焦三:具有优秀的收藏传承展览出版记录或证据的作品

在上半年统计的300余件拍品中,最引人注意的当属北京保利春拍德化窑印花双龙耳三足炉,其出身和传承记录实在令人艳羡:首先。它附有日本山中商会在83年前,即日本昭和五年开具的发票,这在传世收藏品中很是罕见,仅仅是这张发票就可以当作文物了;其次是这件拍品参加过1922年日本举办的“中国陶瓷两千年精华中国名陶展”的全国巡展-三是出身于日本林原美术馆收藏。这样的背景资料,是高档收藏品最合身的行头。

另外,伦敦邦汉斯送子观音坐像也是值得一提的拍品。该公司提供了传承依据是这样的:“购于伦敦古董商John Sparks,1944年3月15日前来自一场英国基金援助法国的拍卖。1944年3月15日购于伦敦古董商John Sparks(发票日期为1944年4月6日);英国私人收藏”。

以上两件“出身好”的拍品,明显受到买家的重视。都被拍到很高的价位成交。

在这半年中,比较突出的事件:纽约佳士得在6月份举办了首场亚洲艺术品的网上拍卖。57件拍品组成的“中国德化白瓷专场”,显示出佳士得公司对德化白瓷市场的期许。事实证明这次网上拍卖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拍品档次不高且又是首次试水网上拍卖,成交率87.72%。溢价率140.08%,报价次数最高的达44手,成交总金额30.9437万美元。在此期间,笔者也首次参加了竞拍。居然一无所获,深感竞争的激烈和市场的热度。网拍这条路。将会给大量的中低档拍品提供理想的交易渠道,成为一个新的相对独立的市场。未来如果这条路走得通畅,那么这类中低档商品的价格日后就将得到撬动。此点应该提起业者和收藏界的警觉和预判才是。

市场“瑕疵”值得国人明察

总览上半年世界各地上拍德化白瓷的情况,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器物的鉴定方面,特别是断代方面的失误,不在个例。包括佳士得、邦汉斯在内,都存在断代失误或不准确的情况。拍卖公司对拍品的断代和对作者的确认,是最关键的工作程序,特别是重要拍品的判断上,应再严谨一些。例如,邦汉斯的一件拍品,在图录中器物身上很明显的一方印章没有在图录中作文字说明和提示,只是简单明示此件器物是何朝宗作品。这件拍品是不是何朝宗本人的作品,值得怀疑,至少值得推敲I香港佳士得上拍的鱼篮观音立像,高61厘米,钤印有“博及渔人”方章,图录中把年代定为18世纪,值得商榷,纽约佳士得“风形执壶”(中国对此类器形有专称:天鸡尊、壶),年代定为“清18—19世纪”。唐纳利相同的一件,壶身钤有他编号为Flaa的印章,是“何朝春”篆书方章。笔者书里进一步考证,德化的这种作品,是明晚期道教兴盛时宗教在文化生活中的表现;又如厦门翰风上拍的一件许云麟作品,图录上定为清末。许云麟生于一八八七年,卒于一九四零年。大清朝最后一年时的许友义才二十三岁!拍卖公司非要这样精准地把创作时间挤进清代?其实效果反而不好。

其余的“瑕疵”还有:命名的不正确或者不准确、特别是中文名称,年代表示过于模糊,如:清代,年代标示不统一,如,同一场拍卖会的拍品,有的按照朝代标示,有的按照世纪标示等等。

第9篇:拜年的话范文

当我收到这份故事的时候,说实话,很吃惊。首先吃惊的是故事中的图书馆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困难,在湖南,能够有这样条件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应该是凤毛麟角;其次是这个图书馆的两位女馆长是从图书馆的宣传推广入手来改变他们的服务状况的,这一点在国内基层图书馆中,除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确是很难得的。

所谓这个馆办馆条件远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困难,是与李国新教授调研报告中反映的那些极其困难的湖南县级图书馆相比较而言的,实际上,当两位“利华”馆长走马上任的时候,她们面对的图书馆仍然是一个毫无生气、不死不活的图书馆。尤其是在宁乡县的整体环境中,图书馆显然是一个让人难以找到兴奋点的单位。两位“利华”馆长改变现状的切入点实在是太好了,一个不死不活的图书馆,首先要让它“活”起来,而图书馆怎么样才能“活”起来呢?仅仅在领导面前“活”那不算是真正的“活”,只有在公众心目中“活”了,才是真正的“活”。两位“利华”馆长的见识的确让人敬佩不已。

让图书馆“活”起来,除了人气,当然还是需要经费,有了钱,才能买资源,有了资源,人气才能持久,图书馆才能“活”得长久。故事没有讲述她们要钱的过程,但是告诉了我们结论,那就是“有为才能有位”。这一点,对于中国所有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堪称是“真理”呀!因此,除了把人气做起来,还得不断地折腾出事情来,折腾出动静来,这就是两位“利华”馆长的“为”!

在她们“折腾”出来的事情中,关于“共享工程”的一段真称得上精彩!这几年,我所听到的很多“共享工程”的状况,坦率地说,让我觉得欣慰的并不多,在很多基层图书馆,“共享工程”就是摆设。宁乡县图书馆把“共享工程”这盘棋下“活”了,她们的送卡上门让宁乡县那些原本被“数字鸿沟”挡住的老百姓跨过了这道“鸿沟”,图书馆和“共享工程”的叠加效应就这么显现出来了。

她们“折腾”事情的故事还在继续着:免费服务,为三农服务,办分馆……,或许她们的出发点并非为了图书馆自己的精彩,而是让宁乡县老百姓的生活因了图书馆的存在而精彩,但是,图书馆的故事的确被她们演绎得精彩起来了……

主持人:李超平

我所在的宁乡县图书馆,成立于1912年,称得上百年老馆了。虽说它历史悠久,但社会上不少人认为图书馆是个无关紧要的单位,可有可无。领导也不是很重视,财政预算偏低,从2000年到2008年,宁乡县的经济总量节节攀升,而我馆的全年经费却雷打不动,一直是53万元,八年间预算经费没有加过一分钱。经费不足导致图书馆运行困难,读者阅读环境差,馆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就这样,新世纪的前八年,宁乡县的经济飞速发展,整体经济实力跃居湖南省十强县前列,图书馆却一直在原地踏步。说起图书馆,很多宁乡市民以为就是新华书店,根本不知道图书馆里收藏有十几万册书,不用买就能借回家看。

分析症结,对症下药,三年预算经费翻两番,老馆焕发新机

2009年,杨利华临危受命,担任宁乡县图书馆馆长兼书记,我担任副馆长。杨馆长和我被人笑称是“同名同性”,我们俩都是女性,都叫“利华”,骨子里有股湖南堂客的利落,下决心把死水无澜的图书馆搞得风生水起。甫一上任,我们就认真分析图书馆近几年发展缓慢的原因。我们组织召开全馆大会,和大家一起讨论图书馆面临的困难,探求解决自身困境的渠道。经过深入调查和认真分析,我们认为必须要从自身抓起,通过提升自身形象、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图书和文化共享资源的积极作用,以“有为”争“有位”,逐步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经过多次讨论,我们确定了图书馆发展的全新思路。

工作思路一旦明晰,各项工作就风风火火地铺开了。为了宣传推广图书馆,我们要求全馆员工都去思考提高图书馆知名度和社会影响的办法,并对提出的建议进行整合,确立了 “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思路。我们鼓励每个职工走出去,到学校、到社区、到单位、到农村以各种形式宣传推介图书馆。根据辐射范围新增读者的个数来确定工作的效率,给予奖励,激励职工想方设法宣传图书馆。此举一出,馆员们各显神通,有的到社区送发宣传单,有的到学校举办阅读兴趣讲座,有的到各单位去送书上门,有的到企业开展流动图书服务。

这样一来,图书馆的知名度提高了,社会效益与日俱增,杨馆长和我也四处出击,想方设法多渠道争取领导的重视。就这样,从2009年开始,此前8年没有增加过的财政经费逐年增加, 2009年增至66万,2010年达到78万,2011年突破100万,2012年增至148万元。杨利华馆长和我带领全馆职工,用心地用好每一分钱。三年来,我馆的阅读环境、设备设施和读者服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改观,馆员精神风貌也为之一新。

用足共享工程资源,县馆也要做数字化的弄潮儿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读者走进宁乡县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但他们对图书馆里的电子资源知之甚少。我馆2007年就被列为湖南省文化共享中心试点县,拥有大量文化共享的电子书刊。但很多读者认为网络发达,在家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没必要去为了查点资料专门去图书馆。针对这一情况,为了方便读者,推广支中心的资源,我们决定向广大市民发放文化共享工程免费上网卡,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查阅电子资源。

2010年12月,为了让广大读者能赶在新年前畅享文化大餐,我馆制作了1200张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卡,介绍共享工程的相关内容,并将登录文化共享网站的用户名和密码印在卡上,准备送发给市民。岁暮天寒,大雪纷飞,地面到处结冰,宁乡县城的公交车车轮都挂着铁链,防止打滑。杨利华馆长和我带着馆员们,顶着漫天飞雪,到各个单位和社区发放服务卡。我们为了防止摔倒,都特意穿了比较防滑的鞋子。但是有一天去县民政局的路上,在花明北路下坡的路段,杨馆长还是滑了一跤,摔了个四脚朝天。同行的同事都劝她回馆休息,她拍拍身上的雪,笑着说不痛,继续往前走。赶到民政局,向机关干部们分发了共享工程服务卡。那天运气还不错,民政局局长也在,杨利华找到他,坦诚地说了图书馆面临的困难。她冒雪送服务的敬业精神和恳切的言语打动了对方,最终争取到5000元的经费。回到家中,她才发现背上瘀青了一大片。

我们每到一个单位、社区,就告诉大家文化共享网内有文章下载、视频点播、电视剧、电影、相声小品、专家知识讲座、科技致富、有声读物等,并现场操作教大家如何使用。不少中老年读者非常喜欢有声读物,认为这么冷的天,可以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一边听故事,一边闭目养神,很享受。那段时间我们一共赠送共享工程免费上网卡1200张,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图书馆的生存窘境。我们的敬业奉献和真诚打动了许多单位的领导,他们感叹图书馆工作之艰难,也感动于我们为宁乡文化建设付出的辛劳,于是你一万,我两万地拿出经费赞助图书馆。就这样,我们争取到各单位的赞助资金28万元。

2011年图书馆免费开放,我馆更换机读借书证,杨利华馆长和我商议后,决定将文化共享工程信息网的登录方式印在借书证上,广大读者既可以来图书馆坐拥书城,也可以在家浏览文化共享的电子资源。

为县城市民做好服务的同时,我们也积极为三农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宁乡县每100户城镇居民中56户人家有电脑,每个行政村村民平均有300台电脑。广大农户到图书馆借书距离太远,我们就从网上服务入手,向农民免费提供文化共享工程网站登录账号和密码,让他们鼠标一点,农技知识都能学到手。共享工程国家中心每年都向我馆赠送许多光碟,我们及时精选一些能帮助我县农民致富的内容,上传到农村远程教育网,供广大农民朋友在网上查阅。2010年3月我们复制40套“文化共享助春耕”光碟,赠送到宁乡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农业局、科技局、畜牧局、县委组织部农村党员干部远教中心等单位。各单位试看后认为这些光碟能帮助广大农民丰富农业科技知识,提高生产技能,立即赶在春耕之前组织农业科技员和农户收看,成为宁乡县当年春耕生产的一场及时雨。

借书办分馆——一个县馆的艰难与坚持

近年来总分馆服务模式遍地开花,我们馆也不甘人后。

2009年,我们通过调研,决定在宁乡县行政中心开设分馆。宁乡县委、县人民政府的行政中心是宁乡县的行政职能部门核心办公区域,楼内共有重要科局单位60多家,办公人员近3000人。他们离图书馆较远,借书不方便。我们在行政中心设立分馆,可以为宁乡县各级领导、干部职工提供图书借阅、电子图书在线阅览等多种服务。这个想法是很好,但是实施起来却很不容易。行政中心设立图书馆,必须征得县委领导的重视和同意,需要层层递交请示报告,汇报工作。由于我们的前期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县领导都很赞赏,同意在行政中心二楼免费提供50平米的场地设立分馆,并免除水电费等全部费用。

分馆场地落实了,我们又为书源着急。行政中心的读者多为公务员,喜欢阅读经济、政治、国学、历史等畅销书籍。我馆由于购书经费不足,畅销图书较少。杨馆长和我为了分馆的馆藏直犯愁,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方法——到湖南图书馆去办一个团体借书证,借100本较新的书,再从宁乡馆精选400本书。无论如何,要让分馆顺顺当当地在2009年“世界读书日”那天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