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毕业生就业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毕业生就业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毕业生就业总结

第1篇: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一、活动情况

为了落实毕业生服务周活动通知要求,我县于11月23日-12月6日集中开展了“县就业指导进校园”、“县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进校园”、“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永新县人才招聘会”、“县4所高中招聘各科教师网络对接报名”活动。此次就业服务周活动在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提供免费政策咨询、求职登记和职业介绍等一站式就业服务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服务手段、拓宽工作思路、创新服务方法、合理引导,促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活动期间共为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提供求职登记服务,提供就业岗位个,县高中(职校)招聘各科教师网络对接报名会正在有序收集、整理中。在全县范围内积极营造关心、促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氛围,受到广大毕业生的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一)就业指导进校园活动。为进一步做好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促进我县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12月5日下午,由职业介绍吴所长为在校毕业生就就业创业政策、求职技巧、明确个人的人生目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让毕业生了解就业创业形势,掌握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同时,吴老师号召毕业生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从实际出发,以更好的姿态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活动现场为毕业生发放就业创业指导书份。

(二)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进校园活动。本次职业指导活动,由来自等20余家人力资源经理在现场从就业形势、职业规划、面试技巧等多角度为即将进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提供指导,全校师生20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活动伊始,唐山市人才市场负责人为同学们介绍并分析了当前的就业情况。随后,瑞丰钢铁人力资源部经理王程云以自我认知和面试技巧为主要内容,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讲解了制作简历以及面试注意事项,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场生动的求职技能培训课。活动过程中,同学与主讲人积极互动,气氛活跃。本次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进校园活动,促进了与园区重点企业的合作,增强了同学们的求职技能,帮助同学们查找自身差距,对提升毕业生择业就业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县人才招聘会。我县园区重点企业尤其属市县高新科技企业,如永新县博硕电子有限公司,这些企业招工难缺口大,我们在永新县职业中等学校搭建一个招聘服务平台,让企业和学校的学生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对接,既完成招聘,也让人才就地就业。本次招聘现场来自本地重点企业8家,提供就业岗位数个,参加现场招聘会毕业生数人,达初步意向人数人

二、活动的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为保证就业服务周活动的顺利进行,我局将此项工作作为做好2020届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措施,领导高度重视,精心部署,认真开展此项工作。要做到思想认识到位,保障措施到位;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活动到位;要结合活动主题、目标、人员科学安排部署,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二)积极收集需求信息,建立高校毕业生人才库。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期间采用多种方式收集企事业单位针对未就业及2020年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信息,提供企事业单位岗位。对在我县未就业的毕业生,建立高校毕业生人才库,及时、全面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情况,方便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为用人单位选才提供详实资料。

(三)立足工作职能,提供各项就业服务。此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其重点是解决未就业及2020届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提供针对,针对企业用人单位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技能人才的需求采取了多种形式措施,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服务工作。一是在各乡镇劳保所建立专门服务平台,完善毕业生求职、失业、就业登记制度。二是深入园区企业,广泛收集整理企业用人岗位信息并及时。三是举办招聘会活动,为企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相互交流平台。

第2篇: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1要事实求是

 

不要过分夸大了计算机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仍处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如同物理学牛顿出生之前夜。大学计算机教育也应该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永远不要忘记计算机是“工具”,而我们培养的是“人”不是“工具”。

 

计算机领域“以人为本”的最佳诠释:总有一些事情人可以比计算机做得更好,更有一些事情只有人才可以做到,而且永远都是如此!计算机的本质是 “程序的机器”,我们是可以将许多东西信息化、数字化,甚至靠数字化生存,但信息化、数字化的本质是“机械化”,永远不要忘记这个世界最终是模拟的,不是数字的。

 

2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主创新

 

社会需求是我们生存之母,自主创新是我们发展之父!

 

“一切都要变”,这才是这个世界至死不变的规律和永恒主题。 兵无常法、药无常味、水无常形。增兵减灶可打胜仗,减兵增灶也未必不赢。当许多教书和写书的人被版本不断更新的Windows搞的筋疲力尽时,恐怕绝对没有想到被迫降的美国侦察机上控制系统用的操作系统竟是DOS。

 

观念的创新是最大的创新,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

 

真正好的东西不一定能说的清楚(如幸福、人生、爱),能说清楚的不一定是好东西(如黑客、计算机犯罪)。

 

艺术家常常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非常复杂,这是艺术;科学家常常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很不简单,这是智慧。

 

要有特色——中国特色(“信息”——亻言自心)。

 

要注意积累!创新也需要积累、需要实践,创新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成的!

 

3要抓应用

 

中国人非常重视纯理论研究,如数理化,但我们没有诺贝尔奖:而美国人重视应用研究,近30年来共出了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在计算机领域美国已获霸主地位,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应用入手跨越式发展呢?

 

2002年暑期,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谭浩强教授任会长)两年一次的学术年会在兰州举行。本人作为东道主院校在核心发言中发表了如下关于教改的观点,这些观点时至今日仍被许多高校计算机学院的院长和诸多出版社计算机分社的社长津津乐道:

 

计算机的生命在于应用!

 

我们正进行着一项“顶天立地”的伟业,这个“天”,是计算学科的理论;而“地”,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天书”一样的计算机科学理论,让它脚踏实地落在“应用”这块广阔土地上,是我们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

 

素质不等于教育,教育不等于能力,能力不等于学历,学历不等于人才。

 

大学真正要教会学生的是学习的精神、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应是超越课本知识的一个过程。

 

教师一定不能满足当好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就行了,而是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思想追求,重要的不是他思考的结论正确与否,而是他在思考,他能够思考。

 

中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何时不再为微软做义务操作培训和免费广告。

 

诗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也常想,我们现在在国内外发表的文章有人看吗?我们自己学校的教授们看吗?闭门造车多无用!国内高等教育处于“一流”水平的院校是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真正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2006年11月27日,在“985工程”32所重点大学负责人参加的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我们有些研究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漂浮在半空中,真是像形容的那样头重脚轻根底浅!”“很多论文是简单重复的跟风研究,没水平,也完全没有现实意义”。周济反复强调,高校的工作就应该围绕“顶天”、“立地”两个关键词做文章。“顶天”和“立地”是一对辩证关系,可以互相转化。学科前沿的突破,可以带来整个产业链的巨大变化,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释放,然后自然能造福于全人类,这就是“顶天”。反过来,“立地”的含义是,没有哪种学术性工作比能够服务国家利益、创造社会财富、给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带来实惠更高尚的了,这种“立地”其实是最高宗旨,也是“顶天”。部长的话赢得了广泛支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是做学问的目标之一;而国际上通行的教育理念中,也把育人、科研、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三个必备功能。

 

4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

 

不需要门门功课都要100分。重要的是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顺利毕业只是最低要求,而与自己人生目标紧密的知识要加倍努力学习。大学不是职业教育,所以课外知识的学习是必需的。

 

大学之病,其病在学。教授之病,其病在教。大学要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这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要培养学生成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和谐发展的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同学是最好的参照物。建立好和谐的同学关系就是建立有效工作团队的实验。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你今后的成功。

第3篇: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毕业生;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105-0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贯穿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自觉做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水平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社会检验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高等学校实现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一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好,这所学校的社会认可度高,社会声誉好,在招生过程中可以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培养更加素质高、质量好的毕业生,促使学校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学校螺旋式上升,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每一所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设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在工作中应想毕业生所想,急毕业生所急,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良好的供需平台,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一)巩固老市场,开拓新领域

高校不但要巩固已经建立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同时,要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就业市场。近年来,尽管各高校在管理体制、教育模式上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历史上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原有行业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高校要坚持“既咬住行业不放松,又要学会吃百家饭”的市场建设原则,以原有行业为依托,建立相对稳定、适应本校专业特色的毕业生就业基地。这是巩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重要举措。因此,高校可以采取重点联络,举办行业供需洽谈会、就业工作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同行业单位联系,主动为行业单位服务,突出行业特色,巩固行业市场。在巩固原有行业市场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辟新的就业渠道。随着学校的发展,新学科、新专业不断出现,原有行业已经不能吸纳所有毕业生,高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办法,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壮大毕业生就业市场,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促进毕业生就业。

(二)规范就业市场,提高服务质量

高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用人单位特别是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营造公开、公平、公正、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各级政府要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渠道的畅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创造条件。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强化市场管理,加强市场服务,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坚持公益性和诚信原则,杜绝虚假招聘行为和毕业生随意违约行为,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有形市场,发展无形市场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为实现毕业生网上就业提供了平台,毕业生就业途径逐步由依靠有形市场向依靠无形市场来过渡,这是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的趋势。但就目前情况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毕业生就业将仍然以有形市场为主。在建设和完善有形市场的过程中,要注重有形市场建设的针对性,既要举办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就业洽谈会,也要更多举办行业性、专业性以及面向基层的中小型专场招聘会。要强化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个性化、专门化的市场服务,提高市场效率,促进毕业生就业。高校应加强学校网络建设,改善就业信息网功能。在网上建立完善的毕业生资源信息库和用人单位需求人才信息库,开发信息查询、筛选、匹配等应用系统,开通网络远程视频,建设网络和移动电话短信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方便、快捷、功能强大的信息交流互动平台。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要把有形和无形两个市场有机结合,要充分发挥无形市场成本低、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的优势,让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更多地利用网络沟通,达成初步意见后再进行面试、签约,提高毕业生双向选择的成功率。

二、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学生是就业的主体,我们应始终把学生的需求作为就业指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指导既存在共性的方面,也有个性化的差异,这是因为不同年级学生和同一年级学生本身存在个性化差异。因此,开展全程化和一对一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就业知识和方法,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并为早日成才做准备。

(一)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包含丰富内涵,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在整个大学阶段。一年级学生,主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适应大学生活的教育,解决新生一入学普遍存在的理想间歇期、动力真空带、学习劲头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讲述毕业生就业形势以及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引导毕业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和提高能力,全面提高素质,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向二、三年级在校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力。这是就业指导的核心和根本所在,它不但能促进毕业生积极就业,而且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面向高年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形势以及择业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效率和成功率。

(二)开展一对一指导,提供个性化服务

每个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于个性差异会有所不同,应对毕业生开展一对一指导。发动班主任、辅导员采取个别谈话等形式,了解每个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向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指导过程中,要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客观地认识自我,树立积极就业的意识;引导毕业生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平常心选择自己的未来职业,努力寻找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汇合点,到能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地方去。要把毕业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人去关心、去帮助;要与毕业生共同商讨求职对策,坚定毕业生的求职信心,疏导毕业生的心理压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庞杂、信息多样、技术难度不断加大,大学生渴望在择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得到老师深层次的指导工作。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职业测评、职业辅导等工作,这些都是专业性强的工作,这就要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门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校企互动,建立沟通桥梁,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和用人单位进行信息沟通的重要平台。借助这个平台,要搭建高校和单位互动交流的桥梁。用人单位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人才规划,利用毕业生就业这个平台及时向有关高校提供人才需求的数量、规格。高校要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预测人才市场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高校还应利用这个平台收集单位对学校和毕业生的基本评价,总结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高校要不断调整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培养符合单位个性化要求的毕业生。因此,高等学校要积极主动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广泛收集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学校办学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高等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畅通就业渠道,拓宽就业市场,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实现高校螺旋式上升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Tak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s the Guide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FENG Zhi-qiang

(Department of Admission and Employ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ner Mongolia, Baotou, 014010, Inner Mongolia, China)

第4篇: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毕业生 就业

0 前言

连年的扩招,待就业的往届毕业生,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矛盾,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恶性循环。本文针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找出影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5届、2006届和2007届共305人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文献资料,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2)访谈法:专访宁夏大学体育学院负责招生就业工作的老师、与招聘单位进行交流以及和同学交谈时了解的情况,从而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3)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目的与要求,将学生就业档案中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2.1.1 三届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2005届、2006届、2007届总人数分别为96人、101人、108人,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66.67%、47.52%、67.59%。2006届就业率明显低于2005届和2007届毕业生。

2.1.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

统计数据显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领域是教育系统。在三届毕业生就业统计中,从事体育教育的比例分别为45.31% 、52.08%和58.90%,且主要从事中等和初等体育教育;从事于体育相关行业的比例分别为15.63% 、8.34%和9.59%;而其他行业部门就业比例分别为39.06% 、39.58%和31.51%。以上数据说明三届毕业生多从事体育教学或与体育相关的行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过于集中,就业渠道过于单一,势必会造成就业竞争的加剧,增大了就业压力。因此,必须逐步拓宽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渠道。

2.1.3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

调查结果显示:2005、2006和2007三届毕业生就业的地域相对集中,主要在城市。其中省会城市、其他大城市、地市级城市、县城人数分别为122人、13人、19人、2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5.94%、7.03%、10.27%、15.14%。而到农村乡镇就业的人数3人,只占1.62%。毕业生就业地域去向主要集中在城市,这也是加剧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2.1.4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专选项目就业情况

调查了解,2005、2006和2007三届毕业生中,球类项目就业率相对较高。 2005届、2006届、2007届开设专选课程分别为4门、3门、5门。2005届、2006届、2007届就业率分别为66.67%、47.52%、67.59%。可以看出学校体育专业专项的设置,对就业率也有一定影响。

2.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情况

部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少,认识相对较肤浅,常常是过高地估计自己,造成了他们择业期望值偏高。同时,目前社会的偏见,他们往往不被重视,工作量大,待遇低,特别是在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差的农村中小学。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反映出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呈现偏高的倾向。

2.3 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求

在与用人单位的访谈中发现,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到“德才兼备”的毕业生。用人单位看重的素质为毕业生的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团队精神。这些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3.1.1 毕业生就业面狭窄,就业地域集中,就业渠道单一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单一,随着城市体育师资的饱和,势必会造成竞争的加剧,增大了就业的压力。

3.1.2 毕业生技能单一

体育专业专选项目的设置过于传统化,对目前较为流行的时尚运动项目缺乏认识和学习,并且文字、语言能力以及大型活动的组织能力上都与社会需要有着较大的差距。

3.2 建议

3.2.1 建立健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学院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教育实习,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加强与各地市相关单位的联系,主动征求用人单位以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3.2.2 加强就业指导,使毕业生正确认识择业情况

学校、院系应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学生心理和就业形势的辅导和培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缩小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结果的差距。

3.2.3 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强化一专多能:在学习传统体育项目技能的同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学校的校情和特色,对诸如有氧操、啦啦操、街舞、旱冰、轮滑、毽球、瑜伽健身、拓展训练等时尚运动项目进行必要的简化、改造,使之有效地融合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来,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打开就业通道创造坚实的基础。

第5篇: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144-02

科技的进步在给高校毕业生更大选择空间的同时,也给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多选择优秀人才的机会,在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前为了更好地帮助毕业生获得工作机会,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发挥科技的作用,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但如何优化信息,建立科学的就业信息体系,成为当前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近些年来各大高校的就业信息化建设也迅速地建立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2003年正式开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2008年打造的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这些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国家也对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网络给予了高度的支持,不仅促进了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改进、完善,还使各大高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变得更加系统化和完整化。

二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正确的引导

虽然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据2013年的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在进行求职时,多数都是通过海投的方式在找工作,因此会存在很多在找工作的学生同时答应很多家面试企业的邀约,然后选择自己最心仪的企业去面试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涉及面广且综合性非常强的庞大系统,高校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帮助毕业生获得求职的机会,而且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不难发现,当前很多高校毕业生在进行就业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待就业缺乏正确的心态,自己的实际能力与工作期望成反比,使很多高校毕业生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与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缺少对毕业生的正确指引是有一定关系的。虽然一些高校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由于教育手段单一等原因,使其效果并不显著,因此还需对其进行调整、改进。

2.缺乏系统的管理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国家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并不断增加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就业信息越来越丰富。虽然就业信息变得越来越丰富,为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也突显出一个问题,即缺少对就业信息的有效利用与管理。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都是较为独立的,缺少系统的联系与统一的管理,这就使得各大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信息资源参差不齐,管理水平也高低不一的现象,使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仍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统一的标准都是各大高校相关负责人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3.工作缺少专业性

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但如果想有效发挥其作用,仍需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力度。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对计算机等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就当前情况来看,高校在进行毕业生信息化建设时,专业人才紧缺,并且缺乏对软件系统的重视。不仅如此,高校还存在缺少对专业人员的长期培养机制,缺乏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缺少后期的维修、保养等。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长期进行调整、完善,并且根据科技的发展不断进行升级等,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化建设。

三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在毕业生和招聘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双方各取所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招聘单位可以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及时了解所需人才的信息,而且招聘单位也可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网络上通过招聘信息吸引人才,降低企业招聘的成本,节约企业招聘的时间,一举三得。此外,毕业生也可以根据招聘单位在网上的消息,第一时间获得招聘信息,从而帮助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招聘单位和毕业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优化了市场机制,而且有助于招聘单位找到所需人才,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也是时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首先,政府对于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促使高校也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因此,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其次,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高校传统的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效,因此为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也是必然的。

四 实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建立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队伍

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学校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丰富的软件资源以及专业的建设人员。因此,高校要想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就业网,促进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对传统的就业指导服务进行调整,在就业咨询、组织学校招聘会、办理学生就业手续等方面进行完善,实现其思想观念、服务手段等方面的全面提升;第二,加强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在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时,可以对工作中出现的技术等问题进行高效的解决,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效率。因此,建立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队伍,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保证。

2.建立高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体系

建立高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体系,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具体做法为:第一,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并对其进行记录。学院可以对每个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如可以以五人为一组,每组选举一个负责人,对组内成员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掌握,及时反馈其就业情况。第二,对学校的整体就业情况进行掌握,然后对学生进行大方向的指导,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校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此外,学校也要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一手资料的收集工作。第三,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档案记录。在学校情况允许条件下,实行单独的就业指导,对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价值观等进行调整,帮助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3.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传统的就业观念等也是影响大学生找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其正确对待就业,在就业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第二,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网络中有很多不良信息及思想,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同时,也要加强其对不良思想的抵制;第三,鼓励大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很多大学生都有去基层或者边远地区的愿望,但由于怕未来被人瞧不起等原因,就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为此,要鼓励毕业生敢于去追求自身的理想,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

五 总结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毕业生就业以及招聘单位招收人才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其的重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毋彩虹、赵杰文.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焦作大学学报,2012(1):127~129

[2]薛童.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2(22):57~58

[3]席红岩.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8):130

第6篇: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神,认真实施《就业促进法》,切实做好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就业工作任务更为艰巨。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各地和高校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抓住《就业促进法》施行的有利时机,切实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部署,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要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将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按照法律规定作相应的延续、扩展、调整和完善;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二、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

按照《就业促进法》关于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规定,教育、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相关机构要加强合作和信息共享,对高校毕业生免费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服务,主动开展公益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招聘活动。有关部门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招聘会,不得以任何方式向高校毕业生收取费用。要严格控制大规模招聘会,加强对招聘活动的安全保卫措施。

按照国家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制度和网上联合招聘制度的要求,加快完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地方和高校要积极参与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每季度网上联合招聘活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网上双选活动”等分行业、分专业的网上招聘活动。各地要努力完善网络服务平台,整合各类岗位需求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质量,定期开展相应的网上求职招聘活动。

三、广泛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各地教育、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高职院校把职业资格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对需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高校毕业生开展相关培训。劳动保障部门应根据高校毕业生需要,组织专场职业技能鉴定,教育部门应积极配合,努力使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专业80%以上的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各地人事、劳动保障、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支持,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组织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参加见习;积极协调落实好见习毕业生的基本生活补助,并免费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事务等服务;鼓励企业优先录用见习毕业生,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高校要加强市场需求调研,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各省(区、市)的部分高校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监测系统,进一步强化就业状况对教学环节的反馈和导向作用。

四、大力推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和队伍建设

高校要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将就业指导课程切实纳入高校教学计划,鼓励和提倡所有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并依据各校自身具体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各地和高校要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开展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要适应新形势需要,以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为原则,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建设。

五、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各地和高校要及时总结和推广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典型和经验,以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劳动保障部门与高校要加强合作,将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工作纳入创业培训总体规划,开展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实训,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基地建设。

六、推动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吸纳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广阔空间在基层。要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狠抓政策落实,努力营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制度化环境。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及时总结经验,使现有项目可持续发展;要认真研究探索高校毕业生服务农村的新途径,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尽快启动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项目,街道、社区聘用劳动保障协理员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城市社区建设的有机结合。要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持续开展主题突出、生动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推广“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

七、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加强离校后的就业服务

高校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并尽量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高校要加强政策宣传,使离校时未就业的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全面了解离校后的就业政策和求职渠道。各地人事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应积极为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开展服务,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事务、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系列服务,优先安排困难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劳动保障部门要把享受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并就业困难、确有就业需求且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范围,摸清人员底数,建立专门台账,确定专人联系,推荐符合其需求的岗位,落实就业援助的相关政策;要积极组织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见习,按规定落实培训、鉴定补贴和见习基本生活补助。各地要对离校回原籍的零就业家庭未就业毕业生实施重点帮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岗位帮助。各地要采取综合措施,力争到2008年底,使半数以上返回原籍登记失业的毕业生能够实现就业。

第7篇: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医改;医学检验;就业前景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293

2012年教育部学科目录调整,医学检验专业由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转变为医学技术一级学科,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学位授予由医学学位变为理学学位。面对这样的医学教育改革(以下简称“新医改”),医疗系统看到了既能满足临床需要又符合新时期特点的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而最后一批五年制医学检验学生则多了一分就业焦虑与迷茫。而作为改革之初的最后一届医学检验毕业生面临两届学生一同毕业的巨大就业压力。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批医学检验毕业生进行就业分析与指导并且也应更贴合实际,找到更适合他们就业的对策。

1材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针对牡丹江医学院校2017届医学检验毕业生,在其大学最后一年实习期间发放问卷300份,收回卷279份,有效率930%。

(2)材料。牡丹江医学院校2014―2016年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调查资料,根据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筛选并总结适合目前医学检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3)统计分析。用统计图进行描述,表达统计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1)2017届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见图1。

图1显示,2017年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选择中三甲及以上医院,二甲至三甲之间医院,考研分别占254%,244%,180%,居毕业生择业方向前三位。

(2)2014―2016年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调查结果,见图2。图2显示,牡丹江医学院过去三年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方向大多集中在二甲及以下基层医院,民营医院,考研成功升学的比例比计划考研的小,进入三甲医院工作的毕业生在当年毕业生中所占比例也较小,进入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近三年在逐年增加。

3讨论

(1)基于2012年医学检验毕业生恰逢医学教育改革,2017年医学检验两届毕业生同一时间毕业,毕业人数的增加必然导致2017年医学检验专业就业岗位激烈的竞争,无形中增添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第一,调查研究发现,2017届医学检验毕业生对于自身的求职方向期望偏高,分析往届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和研究培养服务基层医疗为办学宗旨的某高等医学院校,显示目前对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以二甲及以下基层医院,民营医院为主。这些医疗机构正处在发展壮大中,需要新鲜的血液注入到基层医疗与民营医院中。这些地方对于检验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不断,恰好是解决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大助力。结合当前医学检验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也为高校办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注重办学质量的同时也应结合当前发展趋势,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出符合当下就业行业发展的、多元化的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而毕业生偏爱的三甲医院等工作也并非望而不及,只是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学历水平、户籍所在地等主客观条件对于最后的录用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是导致毕业生大多未能如愿在这些医院工作的原因。

第二,独立医学实验室在国内的兴起,出现了迪安诊断、金域检验等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这一新兴行业的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对医学检验人才的大量需求。结合近三年某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在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工作的就业情况以及校园招聘会走访调查的结果显示,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对于医学检验毕业生的需求数量是可观的。

第三,当传统就业模式遭遇挑战就会衍生出新的就业方式,毕业生们的工作选择不仅仅局限在应用专业知识的医疗领域,还开创了新的出路。“创客”成为了毕业生身上的新标签,创业为处在当前就业紧张形势下的医学检验毕业提供了新的就业选择,能让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这是对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革新,是一场转变思路的变革。

第8篇: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与创业 服务体系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构建完善的高职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的现状

现在对毕业生就业的研究涉及就业形势、就业制度、就业市场等方面,囊括了体系建设、课程建设、信息建设、思想教育、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专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研究中正逐步凸现出“以人为本”和“突出服务”的就业工作理念,并在毕业生就业理论研究方面有了一些积累。但是还有以下局限:

(一)研究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

从理论研究层面上,对于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绝大多数研究不成体系;对于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研究,更是零零星星地存在于个别专题研究的某些方面。从实践研究层面上,在就实际工作中,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也都从实践的层面上做过一些相关的探索和努力,可是这些实践性研究又缺乏系统的理论的指导,大多活动还都处于一种自发状态,而不是自觉地去对这种实践层面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解决。

(二)研究过于浅显,缺乏实效指导。

各领域对个各个专题都有一些分析研究,但是无论是问题的挖掘还是方案提出,在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都过于粗疏。研究成果也仅限于提出问题,而如何解决问题,却始终难以找到很好的方法。

(三)研究过于理论化,和工作实践有所脱离。

现行的研究过多地是在理论层面,有的虽是依据调查研究进行的,但是却侧重于对资料的分析。大多就业创业的理论研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并不好把握。这样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指导意义仅限于理念层面。

(四)研究集中于问题探究,对于服务体系建设涉猎不多。

总结归纳现有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实践,多是对就业创业某一问题的探究;如何站在全局的角度研究相应的服务体系地建设和完善,目前的相关研究还非常少。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的意义

(一)立足就业服务效度,有助于拟定就业服务的改革方向。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更加注重就业服务的效度,研究从不同的切入点分析对现行服务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点到面地引出就业服务的改革方向,在指导就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如何将机构职责定位化、岗位标准量化、服务流程细化等方面有着相当的应用价值。

(二)立足就业创业现状,有助于实现就业工作的按需服务。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注重就业“供方”利益,更加注重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

(三)立足目标化就业、便捷化创业,对社会市场人才消费观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毕业生建立更合理的择业观、合理规划就业准备阶段,减少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盲目性。

(四)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对实现“高职院校、各类用人单位、地市主管部门、社会各界”一体化的服务环境的形成有一定指导意义。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的途径

按照就业工作要“全员、全程、全方位”实施的要求,营造“一体多维”的就业创业服务环境,探索符合实际需要的、可行的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服务模式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的最终目标。

途径一: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是研究对象的所在地,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将此作为重要的研究途径。

途径二:各类用人单位

按照“知己知彼”、供需兼顾”的原则,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是我们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创业素质拓展的重要依据,这也是面对社会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

途径三:地市主管部门

如果说前期的教育和训练是“育苗”的工作,那么地方大高职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支持就成为大学生扎根“广阔田野”的关键所在。因此,这方面研究很必要。

途径四:社会各界

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的发展将大大推动,并成为一种补充型的后备动力。

四、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的内容

根据以上的途径和方法,认为应该采取分层实施的思路。

第一层次:调查研究

对高职院校就业服务机构、地市高职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基本情况、在校学生对就业创业服务的需求意向、往届学生毕业后对就业创业服务的需求等进行调查。

第二层次:归类分析

往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和突出问题、高职毕业生创业类别及其相关案例、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和创业教育举措、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就业创业服务措施等进行归类比较分析。

第三层次:体系研究

对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规划、地市就业主管部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社会相关部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各级各类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链接模式研究。

总之,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纳入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改革范畴,是需要,更是任务。探索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就业服务机制,这不仅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大有裨益,更将大大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系统定位、规划运作、科学发展。

本文为"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3年度项目: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的研究,批准号为:XIII436。

参考文献:

第9篇: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

 

开学至今,环境工程系201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在院毕办的指导和系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前阶段就业工作我系主要对在校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现对我系就业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

一、毕业生近期基本情况:

截止到2018年12月20日,我系231名毕业生中在校129人,占总人数56%;离校102人,占总人数44%,其中套读学生36人,有升本意向13人,入伍参军2人。

预计三四级考试结束后,70~80%的学生将离开学校陆续参加就业、实习,2007年元月中旬自学考试结束之后,将会达到就业、实习的高峰。目前离校的学生或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工作或积极准备应聘联系工作;在校学生中,部分学生积极准备近期的各类考试,另一部分学生在武汉市区参加招聘会。今年签订就业协议的比例较之去年有所提高,到目前为止约10人签订了就业协议。

二、我系十分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当头等大事来抓

首先,结合我系实际成立了以系主任为组长的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动员全系教职员工共同关心、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指导小组成员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就业情况,讨论研究就业工作。迄今为止,我系先后召开“环境类专业就业指导讲座”、“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会”等会议。其次,总支书记陈教授召开党政联席会动员全系教师提供就业信息,其中主任助理柯老师主动联系广东省佛山威力清水处理有限公司老总来我系举行专场招聘会,在我系招聘优秀毕业生并洽谈我系与该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及建设教学实习基地等事宜。

三、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增强了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为了更好的做好我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我系一方面积极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通过班团会、就业指导课、就业形势报告会、就业宣传栏、专场招聘会等形式进行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掌握科学的应聘技巧。在校园大型招聘会中,我系毕业生的定位准确,心态积极,突破专业的界限积极推销自己,有的同学主动推销自己的专业,以个人的品牌带动我系专业品牌的推广。另一方面,我系毕业班辅导员充分分析毕业生的个人情况,通过与毕业生交流,了解其就业意向及特长,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四、提高就业管理水平,严格就业管理

我系为了加强毕业生就业的管理工作,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阶段统计,做到工作心中有数,通过以下方式开展工作:

(1)组建班级QQ群,建立毕业生信息网络及交流平台,每班确定几名信息联络员,及时地传递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

(2)从开学起对学生的资料进行整理,与材料的完善,毕业生的档案整齐、规范;

(3)强调毕业生的纪律要求,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如严格履行请假手续,严格办理离校程序,与离校学生签订安全协议;

(4)按时参加院就业工作例会,及时向总支领导汇报会议精神,落实工作内容。

从以上情况来看,我系就业工作是有序、有效、有特点的,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如个别学生因心理、家庭原因造成的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的流动性过大等等。

我系下阶段就业从下面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组织未就业学生参加校内外专场招聘会;

2.加强已就业学生的跟踪与教育;

3.继续收集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4.完善毕业生就业交流平台,组建校友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