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小结范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小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小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社会实践小结

第1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小结范文

大家上午好!

对于同学们来说,七月是一个多梦的季节。每一位有志学子,都希望自己梦想成真。我在学生时代,和你们一样,也想读一所名牌大学,至今我的愿望尚未实现,估计永远不会实现了,但我不觉得遗憾,因为今天我与××大学的师生坐在一起了。

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第2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小结范文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 社会实践活动 专业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寒暑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之一,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亟需重视的有效教学形式。

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随机调研了南京工业大学2000名在校大学生,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初步掌握了“理工科大学生对寒暑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度和关注点”,为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社会实践的认知度和关注点

一年级学生倾向于参与义务支教类、社会调查类,文化宣传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结合研究成果,围绕大学生的认知度和关注点,通过课堂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核心价值观引导

在青年群体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有助于青年大学生传播正能量。

1.2形势政策分析引导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社会社会实践的作用,只有不断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工作。

1.3实践类课程作业引导

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尤其是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性认识。

2参加实践的原因分析

2.1社会实践有助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理工科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是空洞的,必须要经过实践活动的消化、理解,专业技能和头脑中的影像结合,专业原理才能够融会贯通,并且找到专业知识的不足之处,促进专业知识的创新。

2.2社会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感兴趣的盲目学习是没有办法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的,同时还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如果将课程和实践结合一起,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教学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2.3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生存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学识丰富,知识结构新颖,理解和接受能力都很强,但是他们大都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善于跟别人合作,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很重要)。大学生朝气蓬勃可塑性很强,但是他们对社会以及人生的认识都尚不明确,思想还不是很成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参加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必要性。

3对策和建议

大部分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还不足,在参加社会实践时缺乏主动性,态度含糊,有些学生甚至有反抗心理,还有些学生对社会实践目的的理解偏离开展社会实践的初衷。就学生而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为自身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3.1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有利于让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消化并升华;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身,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改正。这些都是大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不到的。

3.2为参加社会实践做准备

参加社会实践前必须要做好参加社会实践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同时做好心理准备,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岗位的艰苦性,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磨练,增长才干。

3.3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如今的大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差,如果在大学时候还不参与实践的话,那么将来进入社会,就很难能够适应社会,并且又要度过一段提高动手能力的过度段。因此,大学生必须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

4小结

21世纪是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竞争激烈的时期。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从现实情况来看,理工科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高校、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大学生自身、大学教师还是学校、用人单位乃至社会都有许多工作要做,大学生作为社会、国家未来的推动者和接班人,这也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需要肩负的重担。

参考文献

[1] 罗力斌,林明宪.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2012,11(13).

第3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小结范文

【关键词】角色社会化;会计专业;社会实践

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对会计专业的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综合会计素质和职业道德,还需具有良好的业务工作水平,并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1]。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角色的转变,可以提前体验工作内容并理解工作职责,也可以提高今后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成长为专业性人才。

1 角色社会化的含义

角色社会化,就是在社会化教育下,让大学生从学生角色转变为社会角色,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将被完善和规范,心智能等素质也会得到锻炼,并使其与社会要求相统一。

2 会计专业学生实现角色社会化的重要性

当今会计行业的特点是会计人才岗位激烈竞争,会计人员素质要求高起点,一般要求上岗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工作经验。

2.1 角色社会化能够正确引导会计专业学生实现角色转变

角色社会化一般是由社会实践来完成。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径之一。会计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性社会实践,目的在于能够充分感知会计岗位,可以独立完成手工记账和使用财务软件,使其自身达到上岗要求。会计专业学生担任的社会实践工作角色是一种发展性角色,它是在大学生承担好学校学习角色的基础上得来的,它达到了学习角色与工作角色顺利转换的目的,二者良性相关。这种转变为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奠定了良好基础,使会计从业学生达到专业水平的要求。

2.2 角色社会化能够促进会计专业学生提前体验和理解今后的工作内容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会选择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社会实践工作角色,并在按照单位对其承担的角色普遍期望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理论结构,形成对自己所承担工作角色的独特理解。这些理解被大学生充分利用后,可以对他们的未来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也能让其感悟到合格胜任此工作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将更加主动地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因此,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提前体验和理解今后的工作内容有着重要作用。

2.3 角色社会化能够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通过角色社会化,大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各方面的能力,并继续扩大自己的视野,自觉地调整和完善自己,从社会上学习更多有益的东西,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独立工作生活能力、及工作抗压能力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所产生的一些想法,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观点;也可能在其进一步实践后,发现自己的想法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从而在接下来的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对工作角色的理解,再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和理性思维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获得相关工作经验。比如,会计工作应该按照会计准则和法规进行,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为了解决问题,大学生常常要多加思考,联系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向有经验的财务工作者请教,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银员工作,会提高大学生的小键盘技能,以及使其具备服务他人的服务精神;销售员工作,会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捕捉细节的能力等。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在某些方面上变得成熟,巩固自己的专业理念,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增加与社会各界联系的机会,最终提高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能力。

3 会计专业学生实现角色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实现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暂时由学习角色转换成工作角色,提前进入工作岗位,体验工作内容,理解工作职责,为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奠定基础,并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竞争力。

3.1 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分角色体验工作内容

大学生应该自己主动寻求社会实践机会,并在实习过程中,充分运用理论知识,让其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限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比较少可以考虑跨专业求职。很多大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实践机会,在遇到困难时,积极与他人沟通,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里学习到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不断补给自己的理论和业务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夯实基础,也可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和接触相关从业人员的范围。当然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问题,国家、企业、学校都纷纷出]出台了相关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岗位,增加大学生选择的多样性。

3.2 学校发挥职能,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由于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工作角色,为自己今后正式进入社会和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还应该加强大学生学习角色的作用,使学习角色在大学生所承担的实践角色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实践角色是在学习角色的基础上延伸出的一种发展性角色,大学生只有基于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很好地胜任实践角色的工作内容,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校应该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推进校企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为大学生进入相关行业实习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够从实践中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并从专业的角度深入实际,了解不同岗位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一些简单的工作上可以实现理论联系实践。同时,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兴趣学习的环境,以我院会计系为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联系专业知识,还应该讲授并分析最近的财经热点,真正从实际的角度引领大学生理解和记忆复杂的会计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解读财务工作岗位上的各项工作职责,以及需要的能力等。

3.3 大学生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创新创业

十提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当代大学生为了就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不同的角色中体验了相关工作的工作内容,理解了工作职责,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也为有着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打好了基础。笔者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同时也是创新创业课题组成员,深深体会到这种模式对学生能力的锻炼起着积极作用。所以,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也应当思考,除了学习专业理论外,是否可以考虑在校期间利用国家及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便利条件进行创新创业。

4 小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角色社会化通过社会实践来完成,会计专业的学生作为今后会计从业人员的后备军,应该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更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能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很好地体验工作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性会计人才打好基础,也为自己在今后的会计工作岗位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明.社会实践是会计课堂实践的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8(2).

第4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小结范文

摘 要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提供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的平台,同时更利于培养学生群体性、实践性、社会性,并能够满足大学生不同的需要。本研究主要是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对于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出培养大学生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人”的作用,对大学生的社会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高校 体育社团 社会能力

一、引言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因其体育兴趣的一致性、参与的热情和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而在校园文化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能锻炼自身能力、拓展发展空间和丰富社会阅历的重要载体,满足了学生兴趣的需求、个性的发展、社会交往等需求,以其多样化的活动,轻松的环境等为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各项能力搭建了平台,高校体育社团因为有体育的元素对大学生的社会能力主要表现在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与抗挫折能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分别抽取了对研究对象为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6所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社团学生。

(二)研究方法

主要有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访问调查法。针对研究的内容设计问卷,并进行有关的调查获取数据,随机问卷调查了370名社团成员,其中,男生210人,女生160人。

三、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

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主要是通过各个体育社团纳新,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体育社团。90.1%是为了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认为增加社交能力的的标准占了 49.3%,通过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得到很多的收获,加入社团之后发现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有很多,除了身体素质得到锻炼之外,更提高了自己的胆识与交往能力,懂得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社会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

高校体育社团在提升社会能力方面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可以使他们多接触很多学习以外的实践环境。高校体育社团因为有体育的元素对大学生的社会能力主要表现在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与抗挫折能力。下面结合调查情况来具体分析。

(一)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

体育社团活动中给了成员很多实践动手的机会,有48.7%的成员认为体育社团活动对动手能力有着较强影响,他们在社团活动中不必考虑太多的后果可以大胆地做, 46%多的成员认为心理上比以前有所改观, 59%的成员认为参加社团实践活动使他们增加了实践经验,所以体育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对于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着较大程度的影响"

(二)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竞争能力的影响

高校体育社团中的体育活动竞争的特点,符合现代大学生的求胜心理,高校体育社团组织活动的竞争性能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促使大学生参与公正合理的竞争,有33%学生认为有很强的影响,认为较强影响的超过了50%。所以社团内外部比赛交流对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素质,增强参与社会竞争的实力。

(三)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影响

现代大学生认为自我沟通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在遇到问题时,多是在同学或好友之间交流,社团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交流平台。体育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经历诸多的锻炼,经常与成员、老师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沟通,以此解决了他们遇到的问题,使他们在各种交流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所以,体育社团活动对于成员的沟通能力有着较大的影响。

(四)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

现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坎坷和不顺,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的差异,遇到棘手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在体育社团各种活动的影响下,有超过42%的学生能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所以体育社团活动对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有影响作用。

五、小结

高校体育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运动和交流平台,在参与社团活动中使得自身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影响较大,在社团活动过程中不但在社团成员之间建立互助互爱的友好氛围,使大学生成员在受挫时有人倾诉和探讨,得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社团内外比赛交流活动中也培养大学生竞争和抗挫折能力。增加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快的适应社会,拓宽了学生的就业视野。

参考文献:

第5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小结范文

计划:

7月----8月

1、欢迎调研部的同学加入到我们实践部。

2、通过开座谈会,交流一学期在学生会的工作得与失。

3、各自主动的向老部长学习。

4、自己各自写一份小结。

8月---9月

1、组织我们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写好后期材料,争取夺奖。

2、在军训期间做一个有关军训主题的调研活动,以便进一步了解同学的思想动向。

3、统计一下部门成员的相关资料以便今后工作的高效性并根据各自上报的信息安排一下下学期的工作。(生日、在实践部最希望做什么、特长是什么等等)。

4、提前和其它部门的同学认识一下,提高我们部门的口碑。

5、开一个部门下学期工作任务、目标的简短会议。

9月---10月

1、部门招新工作的开展。

2、协助其它部门搞好一系列的迎新活动。

3、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评奖活动。

4、刚开始的时候策划举办定向越野比赛(便于新生了解校园)。

5、开一个月阶段总结会议。

10月---12月

1、协助体育部搞好校运动会。

2、进行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的动员(发传单、到班级宣讲)。

3、组织一次主题为“大一新生对校园环境的满意度”的调研活动。

4、部门准备组织同学走出校园,进行1天的实践大行动活动。

12月---1月

1、整理一下我们实践部一学期来的得与失。

2、与寒假社会实践立项团队进行交流,提高团队们实践效率。

目标:

1、将实践部的寒、暑假社会实践两大特色活动做细、做大。

2、强化部门内部成员素质建设,竭尽全力将实践部变成计算机学院学生会部门的学习模范。

3、自己创新一个特色的活动,主题是“让大学生自信的走进社会的必备条件”。

第6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小结范文

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息息相关。对大学生而言,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未来步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的重要条件。同时,一切德智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都有赖于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其次,心理健康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增强其自主性和独立性。大学生告别了竞争激烈的高中生活,迎来了全新的大学生活,难免会出现不适应,出现迷茫、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融入新环境。再次,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使得很多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惑和就业压力。因而,新形势下大学生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就必须承担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最后,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个性心理的重要前提。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主要表现在性格和气质两方面。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敢想敢做、意志力强等大学生个性心理有利于其未来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中的学校相关因素

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和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社会群体,其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较大,容易引发心理危机。为及时消除大学生心理危机,避免因心理危机而造成的心理危机事件,学校、家庭、社会纷纷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中学时期学校的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中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学时期学校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但中学时期,学校普遍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和心育,过分强调学习成绩,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最终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不利于其未来的成长。而这种中学行为惯势使学生难以融入大学生活,出现自我封闭、焦虑、困惑等心理障碍。②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作用。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认知学习发展、个性发展、价值观形成、情感和心理发展。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快乐健康成长。③集体的影响作用。对大学而言,“集体”主要包括宿舍、班级、学生会等团体组织。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团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大影响力,向上、和谐、健康的团体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反之,则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其性格的发展和人格形成。④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主要由校园环境和校风文化环境两部分组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文明人的生活追求,自觉约束其行为,鼓励其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而良好的校风校纪文化环境可以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言行,激发其求知欲,强化其竞争意识,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 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①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普遍性。因此,学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抓住学生心理困惑的共性和同质性,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当中,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集中心理辅导。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班会、演讲、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其心理保健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抗挫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有效地缩短了其与社会的距离。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增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据一项研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活圈过于狭窄,与社会接触较少。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服务意识较差、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对其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具有重要意义。③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学校还必须重视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的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学校就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专业培训的方式,加强对在校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培养,不断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④依靠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成熟,网络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相关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即时性、广泛性、渗透性等特征,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时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获取心理知识。另外,网络心理教育还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有效地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顾虑,勇于表露自我,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更为显著。⑤强化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首先,要使父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通过各种渠道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使其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从而认识到如何引导孩子,使其健康发展。其次,要转变家庭的教育观念。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否恰当,是否给子女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对于大学生能否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最后,要优化家庭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教管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父母的管教方式是粗暴还是民主,对于大学生能否维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有重要作用。

第7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小结范文

马克思个性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呈现出鲜明的特征:现实性、主体性、实践性,对于当今社会实践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个性理论为指导,即以现实为基础、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马克思;个性理论;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宝贵资源。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马克思个性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一理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内涵

从博士论文开始,马克思对于人的个性理论就开始了不懈地探索。之后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等这些著作展现了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并且指出,“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1]81但是人类却与周围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发生着联系。因此,人的个性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想象中的人的个性,而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中的每一个单独个体的个性。其次,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物。”[2]3说明人的个性在现实关系中居于主体地位,是能动的现实主体。另外,马克思在谈到人的个性时,还认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本质的统一。”[3]122也就是人的个性要想真正的得以彰显与发展,一定要参与社会交往实践,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实现。

2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基本特征

2.1现实性

马克思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社会形态中来探讨人的个性。他认为在这些社会形态中存在着人对人的依附关系、人对物的依附关系,束缚着人的个性发展。根据这些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变化,提出人的个性应该在社会形态不断变化发展中逐步摆脱各种依附关系,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哲学中人的个性理论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马克思把人的个性放置于现实中,是在现实社会形态不断变化发展中以及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来探讨人的个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发展性。人的个性是从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发展范畴之内的。另外,马克思还从人的现实劳动实践出发,认为在现实实践中人的个性逐步摆脱人对人、人对物的依赖,在此基础上进行物质生产。

2.2主体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要在在现实实践交往中得以彰显,人是世界的主体,要树立人的个性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4]52“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4]51在这样的现实实践中,人的个性非但没有彰显,反而受到了束缚和限制。人的个性实践活动没有得到肯定和尊重,没有使个体得到发展,人的个性主体地位更无从谈起。马克思认为旧式分工制约了人的个性发展,所以“要消除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旧式分工的消灭。”[5]20他认为通过消除旧式分工,在普遍交往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可以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展现和发挥,从而确立其主体地位。

2.3实践性

马克思谈到“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3]122他认为人的个性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是在“定在”中的。并且他认为每个人的社会实践范畴就是其定在。“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3]216其他的哲学家比如伊壁鸠鲁过分强调个性,他的“定在”表现为直线,束缚人的自由和发展,成了抽象的个性。马克思主张“定在的自由”,在现实社会实践中使主体超越客观世界,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因此,只有在普遍的交往过程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1]89也就是每个人只有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个性才能得以彰显和发展。

3马克思个性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个性理论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现实性、主体性、实践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此为指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1以现实为基础

马克思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1]73在马克思个性理论现实性特征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是现实的人,是现实世界中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的人,是处在现实复杂关系中的人。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环境。从大学生的现实环境出发,不仅是课堂环境,更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大学生的关注点、期望、要求等等,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途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媒体迅猛发展,大学生密切接触新媒体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变得更为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把握当今新媒体功能多样化、信息渗透性、技术变革快速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及时关注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的活动状态、关注点、疑惑与问题等等。只有从现实出发,把握现实发展的动态,从现实环境而不是从抽象主观的角度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这样就更具有针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进课堂,还要进学生生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以现实为基础,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放置于整个高校教育体系现实环境中。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教育孤立开来,应该与智、体、美整个教育体系联系起来、协同发展。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出现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完全只寄托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他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毫无关系这样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整个教育体系联系起来,比如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再是孤立的课程,从而为学生个性发展、能力提高提供帮助。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整个社会现实环境的支持,比如要建立社团、家庭、社区、政府多维度的一个社会现实环境支持系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2以大学生为主体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4]84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的个性应该具有主体性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肯定大学生个性的主体地位。如果只是一味地强制性灌输,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马克思曾形象地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靠别人恩典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个从属的存在物。”[4]91如果大学生缺乏独立的主体地位与意识,那么他们的个性是无法得到彰显与发展的,更加谈不上实践性与创新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大学生个性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比如QQ、微信、微博等,与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通过线上线下多维空间的交流,了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及学习状况。特别是现在“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见多识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尊重他们的观点,选择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避免产生抵触心理。也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要提供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要正确认识每一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每一个大学生个性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规划。通过更具个性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设计,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从而确立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主体地位。

3.3以实践为导向

马克思认为:“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3]122人的个性的发展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体现。有些学生试卷考试可以得高分,但是现实实践却只能得低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实践为导向,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通过现实社会实践积极发展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3.3.1高校校内的实践活动

在高校校内,可以开展班级演讲比赛。对于大一新生来讲,可以以“从中学到大学,我的变化与感悟”为题,进行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的准备、讲述过程,使大学生发现中学与大学的不同之处,也可以使大学生深入思索到底怎样适应大学新生活。还可以在高校校园内进行“道德与法律”的知识竞赛。大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了解道德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容、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的起源与内涵、依法治国的意义等等。这样的效果比课堂上老师单一的讲授要好得多。对于大四的同学,可以设置模拟招聘会情境模式。让几位同学扮演招聘人员,另外几名扮演应聘人员。通过这样的的情境设置,使大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到去应聘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哪些专业素质,如何在以后的学习中提升自己,也能为以后参加真正的招聘会做好充分准备。

3.3.2高校校外的实践活动

在高校校外,可以进行社会调查。根据大学生的关注点并且联系现实热点,展开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比如可以开展“‘美丽中国’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社会调查、“关于网络购物状况”的社会调查等等。大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设置调查问卷、接触社会、接触不同的人群、总结观点、分析数据,最后结合自己观点写出调查报告。这样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接收信息、展开思索、形成结论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参观考察实践教育基地。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革命根据地、科技展览馆,也可以参观企业工厂、农村基层等等。通过实地考察,使大学生对国家历史、中国革命奋斗历程、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农村的发展现状、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发展现状等等有感性的认识。通过高校校外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践行,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马克思个性理论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价值。以马克思个性理论为指导,即以现实为基础、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第8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小结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国家的综合实力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尽管如此,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成正比例增长,反而有所下降。人们普遍缺乏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略显空虚,很多人不断追求着金钱,希望用钱来获得安全感,但是,最后却适得其反,并且,感到身心疲惫。这种现象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

当代的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于他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国学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还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做事。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益的建设者。

一、大学生国学教育的意义

(一)完善知识结构,夯实文化底蕴

国学可以称得上是我国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形成文化底蕴都是十分具有重要意义的。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并且,实行文理分开,将教育的文化功能大大削减,从而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做事情,向钱看”,对于基本的公文书写格式都非常生疏,像不会写求职信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不能不令人深思。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古时候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人生哲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字功底以及阅读能力,体会美学真谛。

(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中华民族自古就拥有很多传统美德,这些道德规范通过国学经典作品表达出来,大学生对国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被这些思想道德熏陶的过程,并帮助学生学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狭隘,诚信的可贵。

(三)培养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国学中也是有所体现,在其中不仅能够看到爱国主义的经典范例,还能够看到弘扬民族精神的经典故事,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得当代大学生树立爱国、报国之志,更能在实际行动中将这些精神发扬光大,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二、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开设国学课程,发挥教学渗透作用

针对大学生的国学教育,开设国学内容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得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关心国家的发展动态,树立爱党、爱国意识;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邀请知名人士来校进行国学方面的知识讲座,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促进学生注重个人道德情操的培养,树立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

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立足于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和价值观形成,通过对优秀事迹的生动描述,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令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并以这些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科技发展到今天,为我们提高了大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一种,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演示过程中,能够更为真实地感受到先进人物带给他们的震撼,犹如亲身经历一般。这样的感情触动,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辩论、讨论、主题演讲等活动,使得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举办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实践感悟作用

国学的教育工作不单单局限在课堂教学上面,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有效资源,例如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或者是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在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帮助学生领悟国学的精华。可以利用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也可以是一些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在这些日子里,组织学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并有意识地进行相关国学内容的宣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在体会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升华。

结合社会实践,积极开展包括暑期“三下乡”、学生的课程实习、社会调查与考察、生产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参观革命教育基地、文化古迹、文化艺术参观学习调查活动等。通过探究文化源地,考察文化遗址,走访博物馆、历史古迹、革命纪念馆等,了解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认知历史、认知祖先、认知中华文化,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民族优秀文化发掘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三、设计好校园空间文化,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通过国学元素的介入搭建国学教育的平台,发挥校园环境潜在的育人功能。1.以传统文化之精髓提炼校园精神文化,如校歌、校训,这些校园精神虽然抽象,但又客观存在,能内化于心灵,外作用于实践行动。2.以传统文化之气息构造校园景观文化,包括校园内的楼、桥、路、馆等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的建筑物以及种植、山水等自然条件,用国学元素来命名或美化设计,赋予他们特定的文化内涵,让国学经典既能无声地熏陶和感染,又能有形地引导和教育。

四、利用新媒体创新国学教育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真正进入了网络时代,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网络就如同手机一样,与他们牢牢地拴在一起。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教学形式,利用网络进行国学教学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其覆盖范围之广,渗透力之强,是课堂教学无法相比的。因此,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展,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国学的教育工作。构建网络平台,并向广大学生推荐各种精品网站。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国学的征文活动,激发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并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五、小结

第9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小结范文

四年的大学美好生活就快拉下尾幕,这期间我成长了很多。在即将毕业之时,我对自己这四年来的收获和感受作一个小结,并以此为我今后行动的指南。

学习上,我系统全面地掌握了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所必需的技能,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玩美统一。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积极参加学生科协及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各项活动。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在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参加了校文学社和书法协会,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我迈步向前的时候不会忘记回首凝望曾经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