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维护实训总结范文

计算机维护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维护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维护实训总结

第1篇:计算机维护实训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显示出其重要性。文章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人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人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一纠错重做一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一预设故障一分组讨论一尝试修复一纠错重试一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考核目标是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废除了期末笔试考试,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该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学习过程评价+综合考试。考核中学习过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学习过程包括所有实训课的平均成绩、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而综合考试包括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和口试。

第2篇:计算机维护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学习成果;技能

中图分类号:TP31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281-02

1 前言

随着我国走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建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对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肩负这一重要使命。高等职业教育是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第一线实用性(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养,是技能训练与学历并举的就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的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

2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现状

2.1 学生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拥有自己的私人电脑,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开始接触电脑,软件的使用已经深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网站、办公软件、游戏软件、手机软件、炒股软件……于是,在选择自己的学习专业时,很多学生会选择自以为熟悉的电脑作为自己的学习方向,而后来实际枯燥的编程等学习使其失去学习兴趣,结果导致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兴趣、地域等差异造成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学的统一性增添了难度。

2.2 传统教学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传统教学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低,在课堂开始昏昏入睡或者用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消磨课堂时间。科技的发展结合90后学生特有的个性要求教师的课堂需要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3 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以学习成果方式促进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3.1 采用多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我们的生活中,通常很多人对于自己的工作通常是通过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来获得满足,从而越来越自信,继而在工作中获得进步。同样,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活动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等多元教学法,建立一个健全的课程教学体系。比如《VB应用开发》这门课程,教师可以准备一个贯穿全课程的项目开发课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项目的具体开发流程,并进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在课题开发过程中学习该课程。在期末时对相应的课程开展整周实训,每人或者每组通过完整的开发一个具体的项目作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2 组织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肯定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高职院校应社会的需求,毕业一般要求应取得“双证书”,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取得毕业证书,另一方面还需要取得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按照专业的设置,可以组织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安排特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培训辅导,从而让学生通过认证考试衡量自己的真实水平,并在此过程中重视学习。

3.3 组织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提升技能水平。

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技能竞赛是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之一,学校可以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及技能竞赛,高职计算机专业通常可以组织参加的比赛活动有:微机组装竞赛、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技能技能大赛、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等,这些技能活动往往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也是学习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形式。

3.4 签订“订单班”,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间隙对接。

高职计算机专业可以与社会企事业单位或公司签订“订单班”,“订单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校企双方根据实际需求拟订,课程可根据岗位的需求开设,同时引进企业所配备的先进实训设备,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对其进行让一系列学习与岗前培训,让其能在学习期间实际参与到工作中去。比如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电子商务订单班,可以在校内建立实训室,从事淘宝店铺的实际经营,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3.5 设立“校中厂”,让学生与真实训练零距离接触。

根据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将校内的计算机专业实训室充当工作室,专门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进校指导。如成立网站设计与制作服务工作室可对外承接网站制作开发等相关项目服务;成立计算机维护工作室可进行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等维护服务,这些都能有效地利用现有实训设备来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训中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也能将空余的实训室使用时间合理利用,增加实训室的利用率。

3.6 建立“厂中校”,在校外实训基地实现现实工作。

学校应积极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校企合作,创建校外实训基地,这样,课程的某些实践部分就可以学生直接带到企业或者工厂中去,在实际操作环境下进行学习。比如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可以去网站开发公司去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的各个环节,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去摄影棚或者摄影公司学习图像的拍摄方法以及图像处理的整个流程。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施社会需求的各种工作项目,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获得相应的工作经验。

3.7 提供计算机相关勤工助学岗位,建立校园计算机维护服务站。

众所周知,计算机现在是教学、教师办公及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校内提供计算机相关勤工助学岗位,可对机房及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实训室提供日常维护,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管理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也能为学校的教学提供相应的帮助。而建立校园计算机维护服务站,可为校内部分不懂电脑,不熟悉电脑的老师和学生提供服务外,也能让部分对计算机兴趣浓厚的同学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3.8 重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顶岗实习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而毕业设计环节为学生三年学习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应同时配备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知道老师,在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中,应重视学生实习岗位与学习专业相对应,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也要与之相一致,要让学生在自己所学的的专业领域中全方位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再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的工作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做出满意的毕业设计(论文)。学校可以将一些优秀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最后的学习成果在学院相关网站或者专门举办一次作品展示会进行展示,相互学习,共同提升。

4 总结

理论与实践并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注重的原则,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来体现的,让学生全方位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各种途径及手段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内容。本文从学生的学习成果入手,提出一些参考性的方法以激发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领域中完成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把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自我指导、自主学习的学生。

参考文献:

第3篇:计算机维护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 计算机房 管理与维护

随着计算机教学的不断扩展,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提高,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程在逐步增多,相应的计算机房的数量和规模在逐渐扩大。计算机房作为计算机理论、实践和实训教学场地,教学环境舒适、机器性能优越、运行稳定是圆满完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加强和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前提,而计算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则是基础。

1 计算机房管理

1.1 高职高专计算机房特点 学校计算机房管理普遍存在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工作繁琐,技术难度大的特点。计算机房使用情况是安装的教学软件多,使用人员杂,使用时间长,使用率高,各种故障频繁出现。

1.2 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计算机房管理制度是管理和维护好机房的前提,同时也可使计算机房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而计算机房的日常管理应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机房管理制度。如“学生上机须知、上课教师须知、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机房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

1.3 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 计算机房是各专业相关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训基地,是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场地,计算机房管理维护的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多,有设备管理、网络管理和系统维护等。因此,计算机房的日常使用和维护,应做好详细记录。学校机房的使用率高,购买的机器批次不同,在管理维护上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管理和维护人员不仅要总结经验,掌握丰富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外,还要有责任心。而工作记录正好记载了管理维护人员的工作情况。

1.4 安全措施 机房的安全工作相关部门应齐抓共管,而不应把安全责任全部放到机房管理人员身上。学校机房应安装监控系统,机房管理员和机房管理部门能够随时监控到机房一切情况,学校的保安室也应安装相应的监控系统,以便做到多方位的监控。

2 计算机维护

学校计算机的使用情况是开机时间长、使用人员杂、机器使用频率高,这样就出现了机器故障频发的现象。因此,计算机房管理人员要了解每天的用机情况,加强专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维修和管理水平,进而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计算机教学和学习场所。

2.1 硬件 通常一台微型计算机的主要硬件部件有系统主板、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储器、I/O接口插槽、电源和硬盘等,管理维护人员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故障的产生原因。

2.1.1 主板。主板是计算机内部各部件的一个载体,它通过扩展槽把不同的外部设备与主机连接起来,控制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引起主板故障的原因有很多,如接口芯片被损坏;主板元件质量不好导致其自身损坏;静电造成主板上芯片被击穿;接触不良或短路、元器件性能变差等导致不稳定性故障;兼容性故障,等等。因此,主板一旦出现故障,维修前应分析其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提高处理故障的效率。

2.1.2 中央处理器CPU。CPU是计算机的核心,控制着计算机的计算、处理、输入和输出等整个工作,决定着计算机的性能。CPU产生故障的原因有可能是CPU针脚被氧化、与主板插槽接触不良、过度超频、CPU的散热器故障等,通常表现有电脑运行不稳定、通电后不能启动、死机、重启等,应该综合考虑故障原因。要想延长CPU的使用寿命,保证计算机正常、稳定地完成日常的工作,首先要保证CPU工作在正常的频率下;其次保障机箱内外的空气流通;再就是灰尘要勤清除,不能让其积聚在CPU的表面上,以免造成短路烧毁CPU。

2.1.3 内存。内存故障一般有内存条与主板内存插槽接触不良(用橡皮金手指部位即可排除)和内存严重损坏或安装错误所导致的开机后无显示、内存质量不稳定或主板与内存条不兼容引起系统运行不稳定、系统自动进入安全模式、随机性死机等故障,需更换内存或尝试在CMOS设置内降低内存读取速度。

2.1.4 硬盘。学校机房经常由于学生的误操作引起系统不稳定甚至系统瘫痪,为了有效的防止此类情况发生,采取安装硬盘保护卡的措施。

2.2 软件 软件出现故障的频率较高,管理难度大。因此,硬盘的保护和系统恢复非常重要,而操作系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软件。

学校计算机房在每学期开学前,首先要对所有机器系统进行更新,针对本学期计算机房课程安排情况,适当的添加或删除一些应用软件。对于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与维护,应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如安装硬盘保护卡、还原卡,综合运用数据还原、网络拷贝和网络管理等功能来完成系统的维护。

其次,要注重网络病毒的防范与管理。学校计算机房是通过校园网接入互联网的,网络病毒的入侵直接影响机房的安全,通过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来防范病毒对系统及数据造成的干扰破坏是很有效的措施。

2.3 日常维护 学校计算机房每天都有学生使用,大小不同的故障时有发生,而计算机房维护人员有限。为了保障正常教学,出现问题及时排除,减轻机房维护人员的工作强度,除了在计算机的系统软件和教学软件安装完成后对计算机进行备份外,还要从学生中招聘一些电脑爱好者进行培训,让他们参与计算机房的管理和维护。我院的网络信息中心就有这样一个由学生组成的计算机协会,在他们的协助下,计算机房的运行情况很好。

3 教学管理

3.1 教师和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教师除了自己要了解计算机房的相关制度,还要在上课前配合计算机房管理员向学生强调要遵守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正常开、关机器,查看机器运行是否正常,如有问题及时反映。下课后教师和学生要认真填写机器使用记录情况登记本,以方便计算机房维修人员的机器维护。

3.2 教学软件安装 学校计算机房承担的是多个班级、多个专业、多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训。在安装教学软件时,应根据各机房机器的配置情况、软件对设备资源的要求和课程需求,进行合理安排,以免经常进行软件的安装和卸载。这样既缩小了工作量,又充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机房的使用率,也使整个计算机房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序进行。

为方便教师的教学管理,要在教师机和学生机上安装辅助教学管理软件。教师通过教学管理软件进行教学演示、学生作品点评、学生作业查收、学生出勤查看等,为教师管理学生、改进教学和减轻工作负担提供方便。

4 结语

学校计算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是繁重和琐碎复杂的,具有不可预见性,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作为管理维护人员,一要有敬业精神,二要总结经验,更新陈旧的管理理念,三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四要有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机房的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最终才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海涛,詹志强.新一代网络管理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2]郭军.网络管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3]朱晟等.实验室教学改革与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4(3):17.

[4]白爱东.网络机房的管理与维护[J].教育信息化,2006(13).

第4篇:计算机维护实训总结范文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职业面向及能力结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实训设计和师资配备等方面描述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并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最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工学结合;企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一个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类型,这种教育类型的作用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是其它教育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重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供需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原先按普通高校方法管理及教学的经验已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2003年国家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强调教师的双师型,提出了企校联合办学的理念。2005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培养模式”,即职业教育要彻底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之路。

发达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案开发中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促使人们用新的视角、新的理念进行新一轮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

基于这一形势,我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学结合,企校合作”方面进行了探索。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1 职业面向及能力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主要面向计算机应用的基层单位,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管理、技术维护和运行,应用软件研发等技术或管理工作。根据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总结出该专业的能力结构的总体要求如下:

专业能力:计算机维护维修、网络管理、网站建设、软件开发

社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调能力、职业道德能力

方法能力:项目构思、设计、工作计划的制定能力;结局世纪问题能力;学习、创新能力

1.2 教学过程

依托合作企业,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在实践“讲一练二考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2+2+1+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建立起与合作企业的长效培养机制:

第1、2学期:学习基本技能(校内实训、教学做一体化),培养专业基本能力。第3、4学期:学习专业技能(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培养专业能力。第5学期:工作室项目实战/顶岗培训,培养面向职业技能(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第6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就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职业素质培养)。

1.3 实训设计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地位。技术技能的培养需要环境,需要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来保障。本专业实训环节安排如下:

第1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一周

第2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局域网组建与维护实训一周

第3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开发实训两周

第4学期: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两周

第5学期:校企合作进行实训,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各四周

第6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

1.4 师资配备

根据教学设计要求,配备不同工种教师情况如下:

计算机组装维护教师2人,须熟悉主流计算机硬件,熟练DIY计算机,熟练运用各种维护工具

网络管理教师3人,须熟悉当前主流网络技术,熟练掌握各种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的使用

网站建设教师4人,须熟练掌握当前主流网站建设工具,掌握至少一种主流网站开发技术

软件开发教师4人,须熟练掌握当前主流软件开发工具,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技术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2.1 实施准备

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项目评价与考核办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企校合作实习实训管理细则》等制度,完善企校共建专业模式,为专业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以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依托,聘请省内相关专业知名专家,成立系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与监督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并研究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2 实施过程

(1)首先,专业教研室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本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制订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

(2)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活动进程表所安排的6个学期的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实习与实训活动、考试考查时间与方式等进行具体化,如确定内容、确定老师、确定具体时间和具体要求。

(3)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每个学期的实训环节进行具体安排与落实。

(4)从第一学期开始,由专业委员会对每个学期按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检查,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

(5)第五学期,组织学生分别在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工学交替等。

(6)第六学期,组织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

(7)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所有环节获得学分,方可毕业。

(8)负责对学生所取得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学分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上报学校教务处。

2.3 实施效果

本方案自实施以来,效果显著。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坚定贯彻“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就业优势比较明显。

(2)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职业综合素质高。由于学生在校期间能按照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培养锻炼,重视实验课、课程设计、专业实习、项目实训等实践环节的锻炼,我系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

3.结语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网络信息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课堂课外教学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探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以我院资源为依托,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工学结合、企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我系学生在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竞赛、齐鲁软件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优秀创业大赛等一系列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2)多年来我系学生就业效果显著,就业率连年达到90%以上。

综上所述,本专业方案的成功实施,对于各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作者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志春,孔凡菊,蒋卫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圈, 2007.14(66)

[2]于宗水.关于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249)

第5篇:计算机维护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85-02

一、前言

考虑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实际难度,要想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就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全面创新。结合目前教学方法创新实际,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满足教学需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项目教学法的主要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际的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设置的项目进行分析,分解为多个任务,并进行适当的演示操作,然后让学生围绕项目进行讨论并操作,最后以完成项目的实际情况来评价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堂课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在项目开发中掌握所学课程的知识点,并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提高。

从目前教学手段创新来看,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创新实践,不但对现有的教学理念进行了修正和弥补,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赋予了实践教学以新的方式。因此,项目教学法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必然会得到全面有效的应用,对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满足教学需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只有认识到项目教学法的含义与作用,并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应用项目教学法,才能保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取得实效,并有效满足教学需求,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项目设置原则

1.对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不但要对项目设置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准确把握项目设置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项目设置中贴近工作岗位需求,强度教学的实效性,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认识,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应用中,应在项目设置中对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以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实际需要为准,开展相应的课程教学活动,并保证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设置教学项目是确保项目教学法正确应用的关键,对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以“项目”推进理论知识的学习

结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特点,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同时也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基于这一认识,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应用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以“项目”推进理论知识学习的原则,使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作用能够得到全面发挥,在推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能重点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因此,为了保证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得到全面应用,应准确把握项目设置原则,以“项目”推进理论知识学习。

3.“项目”应分层次

在项目设置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学生的素质是关系到项目设置的关键。要想提高项目设置的针对性和合理性,满足项目设置需要,就要对学生的特点和文化基础进行全面了解,作为项目设置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在项目设置中,分层原则的把握和实施是十分重要的。鉴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难度和教学特点,按照学生的基础和基本素质分层设置项目,是提高项目教学法应用效果的重要手段,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准确把握项目分层原则,是保证项目教学法应用效果的关键,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应有正确认识。

四、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1.利用项目教学法,做好计算机硬件组装模块的教学设计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是关键。为了保证项目设置和任务设置的准确性,应在计算机硬件组装模块中将项目划分为两个部分,主要为计算机硬件识别与连接和计算机拆装与选购这两部分。在具体的任务设定上,在计算机硬件识别与连接项目中,应设定两项任务,主要为如何认识计算机硬件和外部设备接口的认识、连接。在计算机拆装与选购项目中,应设定三项任务,主要为主机箱的拆卸、主机箱的组装和部件的选购等内容。通过设定这些项目和具体任务,教学设计的内容相对全面,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更加明显。

2.利用项目教学法,做好计算机软件安装模块的教学设计

在计算机软件安装模块的教学设计中,主要应包含以下项目:BIOS操作、硬盘分区与格式化、操作系统的安装、驱动程序的安装以及常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在这些项目之下,还要设定以下任务:BIOS基本操作、BIOS程序、BIOS密码的设置与管理;磁盘分区操作、如何格式化硬盘、分区格式及操作、其他分区软件的使用;单系统的安装、双系统的安装、用户密码的删除;驱动程序的安装、驱动程序的使用;常用软件的安装、常用软件的卸载。这些内容的设定,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3.利用项目教学法,做好计算机维护模块的教学设计

计算机维护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要想做好计算机维护模块的教学设计,就要在项目划分中涵盖以下内容:系统备份与修复、硬盘分区调整与性能检验、系统优化和硬盘数据管理、网络的简单设置、计算机故障的诊断。其中具体任务设置应包括:利用还原点还原系统、利用GHOST备份和还原系统、一键还原软件的使用;硬盘分区的调整、硬盘的性能检测;优化大师的使用、网络设置、远程操作控制、网络的制作、诊断故障方法、故障案例分析、常见杀毒软件的使用。通过合理设定上述内容,达到提高项目教学质量的目的,满足《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实际。

4.利用项目教学法,做好计算机内部处理模块的教学设计

除了上述几个部分的教学设计之外,计算机内部处理模块的教学设计,也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教学设计的整体质量,在计算机内部处理模块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分为两个部分,即:计算机病毒的清除、恶意软件的清理。在这两部分之下,应分成五个部分,即:认识计算机病毒、杀毒软件的安装与使用、防火墙的使用、认识恶意软件、恶意软件清理大师的使用。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使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得到了有效的开展,满足了教学需要。

五、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要想全面有效应用项目教学法,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案例引入,提出问题。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案例教学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促及作用。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保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能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起到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做好案例引入,并正确提出问题,是提高项目教学法应用效果的重要手段。

第二步:分析项目,解决问题。

从教学设计的编制来看,利用项目教学法要点,正确分析项目内容,并将项目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理论基础和满足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在项目教学过程中,重视项目分析,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整个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堂教学中得到全面应用。

第三步:归纳总结,消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使学生能够及时消化课堂所学知识,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基于这一现实需要,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中,应将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使学生能够快速消化知识,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第四步: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应用中,重视对项目教学内涵的分析,并根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现实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得到提升学习效率和满足学习需求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应成为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着力点。由此可知,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应重视项目的划分,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具体的支持。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填写项目完成记录表及评价表,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自己动手拆卸电脑相关部件,并把它记录下来,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再加上教师的评价,这样便产生了一种开放式的评价方式,易于为学生所接受。通过这种相互评价,学生可以发现其他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在交流与评价中提高能力,加深感情,而教师的评价也言之有据,更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结合目前教学方法创新实际,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满足教学需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不但要弄清楚项目教学法的主要含义,同时还要明确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项目设置原则,并做好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同时推动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堂上的实现。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正确利用项目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洪江,李丽.基于项目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2] 席良宝.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3年12期

第6篇:计算机维护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房;管理与维护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881-02

And Maintena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Room Management

LUO Hui

(Hunan Arts and Crafts Vocational College, Yiyang 413000, China)

Abstract: Computer room is an important public training bas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sponsible for many important tasks of school teaching, research, test and exchanges,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computer room, improve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computer room, better service teaching.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room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uter room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且我们学校这几年学生数的上涨,对我们机房管理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学校机房的数量、电脑及相关配置的数量也有了显著的增加。如何更好为教学服务,并且有效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水平。最大限度使用实验室资源,这个使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总结了高校机房管理和维护中所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分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计算机机房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机房管理员队伍薄弱

机房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和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机房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负责机房的设备维护,网络故障的排除,安排老师学生上机,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机房管理人员不仅要在技能上具备相应的能力,更要具备一定程度的道德素养,与此同时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技能方面应该具备相应所需的知识储备,如可以熟练使用计算机知识开展相应的维修活动,最为重要的是要具备上进的心,及其一定的自学能力。在道德素养方面是要诚实、耐心、细心、尊岗敬业。在心理上要具备处置意外情况的能力,临危不惧。

1.2 硬件维护能力较差

第一,是硬件维护自身的技术难度系数较大,要求具备的综合能力较强。第二,一般的机房管理人员经验较少,难以及时发现问题,或者是即便发现了问题但是不具备修护硬件的能力。第三,硬件修护时间滞后,只能静待售后维修。第四,硬件维护不及时,影响教学工作地的正常进行。第五,硬件维护不及时,减少了设备的使用期限,提高了使用成本,损失严重。

1.3 软件维护不规范

第一,使用计算机实验室的专业数量上比较多,既要解决本专业的计算机实验问题也要解决其他专业的,工作量负荷大。第二,众多的专业课实验所需的软件维护、升级问题突出。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改动的频率大,更是存在专业课所需的软件日益更新升级问题。第三,软件自由选择性高,管理不规范。可以自由选择的软件数量众多且在质量上良莠不齐,软件的重复装卸,加重了实验室管理的强度,软件频繁的装卸同时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第四,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病毒的传播速度日益快速,病毒破坏性轻微的是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严重的是可以让计算机瘫痪、报废。与此同时计算机实验室是一个局域网,病毒的传速度非常快,破坏的波及范围特别广,有效管理难度大。

1.4 机房的环境差

首先,要尽可能防止灰尘,避免产生静电情况,如做好卫生工作,如脱鞋进入室内或者是佩带鞋套。其次,控制好机房的温度和湿度,温度不可以太高,湿度也不不可以太大。所以要做好空气流通与交换的工作,要经常性地打开窗门,特别是夏天的时节,特别要注重合适的降温与防潮举措。最后,做好防护工作,在实验室空闲的时候,卫生大打扫工作,确保干净整洁,定期做好键盘和鼠标消毒工作。

2 加强硬件设备的管理维护

第一是注重硬件设备的维护。首先是注重维护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外部设备,其次是长期使用机房电脑中,要注重定期做好清洁、维护和保养的工作,进一步增加设备稳定使用时间,减少设备损坏率。最后,硬件故障常见的有三种:即接触类故障、元器件故障、人为故障三种 。与此同时,开展机房机器维护 工作时可以采用:观察法 、插拔法 、替换法等 。具体的做法有:第一,检查各开关 、插头、接插件等处连接的情况;第二,检查机箱内部接插器件、元器件的情况,第三检查硬件的情况。在此要进行特别强调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新学期开始前,机房管理人员要做好机房硬件资源和教学实验要求做好机房软件的安装工作 ,确保各机房性能正常使用 。第二采用“硬保护”。在实验时师生经常发生误操作行为 ,可能删掉部分程序 ,如果没有相应的应变措施,计算机软件环境、桌面等变化较大,更有甚者,学生可能未经允许就玩游戏或进行危险操作 ,导致师生无法正常使用机器设备 。为了减少这种情况,我们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整改 :一是硬盘保护卡 ,机房普遍通过硬盘保护卡来防止对硬盘的删 、写操作 ,退出系统后会自动恢复到上机前的使用状态;二是安装部分软件保护,发挥和硬盘保护卡雷同的效用 。主要是利用软件自身所带有的功能,选择性地设置。以“美萍视窗锁王 ”为例,可以有效地设置存储器的防删、防写、隐藏 ;同时可以设定禁止使用安全模式进入系统当然也能禁用控制面板等 。采用密码控制软件可以有效消除运行后桌面的痕迹。通过软硬盘双重维护,可以更好地确保计算机正常使用。

3 强化系统维护与软件管理

鉴于课程教学具有较高的规律性和计划性,所以在软件管理上不仅要做好基本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系统安全和网络管理软件的安装,也要做好其它应用程序的申请安装工作。通过课程安排与软件安装的配套化,减轻计算机的资源占用负担。首先要确认好排课的上机地点,其次就是相应的做好软件安装的申请工作。新学期的课程软件的安装申请工作应该在本学期末提前做好。最后是处理好紧急情况,如紧急安装申请,需规定一定提前的时间,以便教学安排与机房管理人员协调好安排软件安装与计算机维护的时间。

4 防除机房病毒

主要是通过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来预防或者修护不可预防性的病毒的由损坏文件,避免造成灾难性的损失与破坏。其次是采用木马并通过天网防火墙协助。最后是定期为Windows操作系统、IE等软件升级安全补丁,更新防病毒软件的病毒库,提高系统抗病毒与网络遭受攻击的能力。与此同时,实行硬性规定。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条例里明文规定规定不许学生私带光盘、软盘或u盘,禁止在机房浏览陌生网站,做到在根源缩减甚至是杜绝病毒。最糟糕的情况是:当系统被病毒的破坏,我们一般通过还原软件来修护受损的数据。

5 改善机房管理工作

切实有效地改善机房管理工作有助于提升服务的质量,延长设备的使用期限。本身设备的高效使用与设备的良好运行与完好度存在冲突。所以,不仅要抓好日常维护的质量,更是得出台并切实执行适宜的规章制度。在根源上避免学生破坏机房的行为,从而确保机房良好服务师生。

1) 强化机房管理员的素质并提升相应技能。由于学校机房高效使用且机型种类繁杂.导致机房管理、维护工作难度较大。与此同时,机房管理员要保持不断自学的能力与行为。更新自身所需的知识结构,提升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做到掌握机房内设备的性能特性,具备学以致用的实战能力,做到及时排除故障,延长设备使用。

2) 管理制度要搞好机房管理,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和完善机房的岗位责任及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好管理体制,使各相关人员在管理工作中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保证良好的上机秩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考试和培训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机房管理规定,从设备使用到值班老师的职责,尽量细化和量化管理。比如《机房安全管理条例》、《机房管理规章制度》、《设备管理及报修方法》等相关制度,对老师和学生的职责进行约束和规范,使之顺利完成教学实验任务。

3) 加强使用设备的师生的管理,拟定相关规定。首先,要做好卫生工作,如脱鞋进入室内或者是佩带鞋套。其次,杜绝在机房内进食食物,及时做好卫生清洁工作。最后,是正确使用机房配套设施,不得随意损坏。与此同时,成立学生计算机爱好小组,动员学生做好计算机维护与管理工作.实行全员参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6 结束语

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与维护是一既复杂繁琐,又不断重复的工作,而且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此,作为机房管理员必须不断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不断的进行总结,管理员之间要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有服务意识,得到上机人员的理解和配合,实现机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为学院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徐燕萍.浅谈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34).

[2] 易从艳.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机房管理和维护的探索[J].企业导报,2012(2).

第7篇:计算机维护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机房管理 机房管理制度 计算机维护 硬盘保护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机房已成为高职实践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场所。公共机房主要承担全院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计算机专业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了学校以及来自其它部门的考试等任务,这就使公共机房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因此对公共机房的设备管理、日常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公共机房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公共机房管理员队伍薄弱。计算机机房管理事务繁杂,牵涉面广,对计算机管理员的技术素质、服务意识提出更高要求。机房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机房软硬件维护,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课程安排、环境卫生管理、机房安全管理、机房资产管理等。

软硬件故障频繁。公共机房计算机使用频率高,使用人员范围广,因此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计算机的硬件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如:因计算机的移动造成计算机掉电、硬件松动,键盘、鼠标、耳机等易耗品损坏显得更为突出。同时也会出现人为破坏,有些由于机房的计算机安全设置不到位,学生有意无意地使用删除命令、格式化命令、修改CMOS或注册表,造成系统被破坏。有的人会随意更改IP地址,可能导致局域网内计算机出现IP冲突。

软件维护难度大。公共机房承担着各种教学,且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实验内容,需要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同时操作系统经常要安装补丁,杀毒软件不断更新病毒库。再加上要对应对各类考试、培训与平时的课外上机,使公共机房经常需要安装或更新各类软件,这让公共机房管理员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安装系统及应用软件。

2硬件设备的管理维护

公共机房内的计算机因为使用频率高,硬件损坏率也高。为了保证机房正常运转,硬件设备维护要及时。定期检查接线,插口是否松动,定期打开机箱进行除尘,监督上机人员正常开关机,并且关闭显示器。建立易损件和常用耗材的备用库,保证已损坏的设备得以及时的更换,这样保证机器的及时正常运行,从而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3系统的维护和软件的管理

由于我院的公共机房是在不同时期建成的,机房的计算机就存在配置不同、品牌不同的情况,这给计算机的系统维护和软件管理带来了难度。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公共机房的软件系统管理方法都是采用硬盘保护卡,它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软件系统管理方法。

公共机房软件系统日常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操作系统被破坏后的恢复和批量安装更新软件、卸载软件等。用硬盘保护卡实现系统数据的恢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只要将系统分区设置成“立即还原”,当系统出现问题时,重新启动计算机后,该分区就能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软件安装我们可以利用硬盘保护卡的网络同传功能,做好一台母机,通过网络同传发送到各台子机即可。同时硬盘保护卡还具有增量同传、断点续传、远程唤醒、远程重启、远程关机、自动分配接收端IP地址和主机名、CMOS参数保护和恢复功能等,根据软件系统日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有选择的使用,可以很方便、很高效地进行软件系统管理。

机房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需要重新做系统或更改系统设置,增删应用程序,在这过程中会意外造成系统破坏然后进行了保存,这样每次开机还原的系统就不是原安全稳定的系统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除了对系统进行保护以外,管理人员还应在系统安全、稳定、完整的情况下,应用ghost软件进行备份。这样即使系统出了问题,也可运用系统备份文件进行恢复系统。

4计算机机房的病毒防护

病毒是公共机房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公共机房上机人数众多,机房内的计算机难免被一些通过恶意网站、移动存储等传播的病毒所感染。现在的计算机病毒具有破坏性、潜伏性和传染性等特点,破坏性强、不易清除,再加上使用者计算机水平不一,公共机房计算机很容易感染病毒,而且一旦感染,可能造成整个局域网内计算机都不能正常运行,甚至造成全校范围的影响。对付计算机病毒必须以预防为主,首先要及时给系统安装补丁将系统漏洞给堵住,其次给每台计算机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防止计算机在使用的时候感染来自网络或移动存储的病毒,并且要定时更新病毒库。

公共机房的管理与维护是一既复杂繁琐,又不断重复的工作,而且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此,作为机房管理员必须不断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不断地进行总结,管理员之间要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有服务意识,得到上机人员的理解和配合,实现机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为学院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第8篇:计算机维护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专业规范;培养计划;课程考核;实训

1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表的《高等学校计算机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报告[1]提出了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非常明确地指出计算机专业就业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

根据宁夏大学对2008届以前的三届学生毕业去向的不完全统计,约有30%~35%的毕业生进入企事业单位,任职于信息化维护、建设等岗位;20%~25%的毕业生进入计算机软件开发企业,从事软件开发工作;10%~15%的毕业生从事计算机系统集成领域的工作,成为工程人才;25%~40%的毕业生从事非计算机行业的工作。在针对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调研中,我们总结出他们对人才需求的以下要求。

1.1专业能力要求

信息社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事业信息管理等需求的扩大化,信息处理的普及化和全面需求,要求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科技人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更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即他们能够根据所从事行业的特点,在产品生产、企业内部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都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1.2专业素质要求

计算机相关领域的科技人才应该能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维护,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规划,以及针对各行业信息化系统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在培养方向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仅应有对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研究、开发人员的素质要求,还应注重对学生系统工程等素质的培养。这些素质培养虽然在学校不能全部实现,但应在培养体系中给予适应训练。

1.3专业知识要求

在对计算机科学技术不同方向人才的培养上,不同体系有较大的差别。对于软件工程方向的人才,要求专、精;而对于计算机应用方向的人才,应使他们建立更宽泛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社会对信息化建设中全面开展信息系统工程的要求。

2我校计算机专业现状及困境

宁夏大学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主要为本地的经济建设培养各类人才。招生对象以宁夏本地为主,同时面向全国招生。由于中学教育资源存在地域化差异,中学教育资源呈现城市化趋势,因此宁夏大学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宁夏大学的平均学费与其他高校相差较大,与发达省份相比,平均学费约为其他大学的一半左右。计算机专业学费属全国计算机专业的最低学费。

2.1生源情况调查

对于2008级(120人)与2009级(119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生源总体情况,我们做了3项调查,即生源来源地调查、家庭收入调查、对计算机相关认识的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宁夏大学招收的本地学生比例为90%,外地学生比例为10%,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农村或非中心城市的中学信息设备配置较弱,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缺乏相应的教师。因此,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较低,对计算机应用了解的学生比例不到20%,大多数学生专业选择的原因来自父母或者亲朋,他们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科认识几乎没有。

2.2环境困境

宁夏区内的计算机公司较少,银川市计算机及相关公司大约为230多家。其中,真正从事软件开发类的专业公司在40家左右,但人数在30人以上的软件开发公司不到10家。实训机构只有3家,其中2家实训公司于2009年成立;另外一家是西安的公司,借助于网络视频进行培训,从2008年才开始在宁夏开展业务。同沿海和发达城市相比,宁夏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研发市场比较小,学生参观、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小。

相比其他大学,我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比较滞后。年轻教师的比重较大(35岁以下教师占学院计算机教师人数的73%),教师数量有限(专业课教师18人),承担第一线教学工作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另一方面,宁夏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科研项目支持力度较小,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较少,尤其缺少与企业联合的横向课题。因此,教师缺乏实际软件工程和项目研发经验,年轻教师大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承担教学任务,缺少教学经验。而随着IT行业的快速发展,间接给专业教师的教学造成了极大的技术压力。

3教学改革与实践

根据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特点,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认真分析了目前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体现了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培养的需求,体现了教育部对不同类型学校分类指导的原则。

《高等学校计算机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1](以下简称《规范》)给出了计算机专业三个方向的最小核心课程及最少课时数,并强调高校应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此,根据《规范》的具体指导思想,我校从2008级开始,逐步对教学体系进行整理改革。并从2009年开始,逐步推行新的教学培养计划和教学体系。

3.1强化专业基础课,强调课程关联

宁夏大学教学培养计划一直以来都遵循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计划体系。近年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市场对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素质以及掌握技术的要求变化较大,但由于宁夏地域具有信息相对闭塞的特点,因此对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市场变化反应较慢。借助专业规范试点工作,在学校领导、教务处的支持下,我们借鉴其他一些地方性大学的做法[2],对教学培养计划做了相应的调整。主要内容有以下3点:

1) 结合西部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和内容;主干课程设置强调课程关联程度,开设学期经过严格讨论。

2) 计算机科学方向:主要是打牢基础,增加选修,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与就业方向。

3) 软件工程方向:精修专一,系统规范,理论与方法并重。

3.2实践贯穿课程专业主干课程

说到主干课程,除相应的通修课程做了小改动外,计算机核心课程从原有的20门课程减少到16门课程。我们合并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等一些课程,并重点对16门课程中的部分关键课程增加课程设计,作为新的课程。我们减少了一些理论课程的讲课时数,加大实验力度。在课程衔接方面,通过课程教师的探讨和对以往学生学习掌握程度、学习实践过程的了解,我们调整了课程衔接关联度,加大关联度课程的课时数。

例如,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在没有完备的实验器材与实验课程支持的情况下,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原理课程,尤其是计算机系统结构与微机原理等硬件理论课程,学生很难进行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将这些课程进行了合并。针对大部分学生计算机使用程度不高的情况,我们在算法设计语言课程上加大授课力度和实验力度,讲通讲透。尤其针对数据结构课程需要的指针部分,重点讲授,并与数据结构授课教师一起设计并完成算法设计语言的课程设计(2学分),使算法设计语言与数据结构课程紧密结合。以前软件工程和数据库原理课程均开设在第6学期,但软件工程课程近几年一直坚持以实际软件项目及文档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训练,进行课程结题,学生对数据库设计及使用的需求较迫切。因此,我们提前到第5学期开设数据库原理课程,较好地满足学生贯穿和掌握知识的要求。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并非选择软件方向就业,更多的学生是在企事业单位中进行信息化建设,开展业务系统的维护和规划工作。因此,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缩小核心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是首要需求。例如,从大一开始,我们就增加了计算机维护、维修课程,由实验室教师讲授,并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维护维修证书。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上,更强调对于信息系统的规划。在学生选取第二学位的时候,举办一些讲座,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能够将计算机专业与选修的第二学位专业有机地集合在一起。

而对于软件工程方向的学生来说,专业方向比较专一。因此,在课程规划中,我们在认真研讨《规范》后,决定减少计算机专业中的一些常规性理论课程。如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等偏硬件理论的课程,我们加大围绕软件专业方向的课程力度,还增加面向对象设计与UML、软件实例分析、软件过程管理、软件体系结构等课程,并加大软件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开发类技术课程的课时数,增设专门的课程设计,将软件方向的学生培养成专门的人才。

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我们增加了实验、实践课时数。针对一些后继课程的基础课程,我们增加课程,将其专门作为一门学分课程开设。算法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的分析、数据库原理等,属于技术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是学生毕业设计中必须用到的知识课程体系,也是企业针对就业学生基本测试的技术性内容。我们开设相应课程,将其纳入学分课程的体系,在理论课程开设的后一学期开设实验课程,对学生进行技术性质的培养和训练。

根据《规范》要求的课程时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详细对比了改革前后的课时量,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改革重点加强了实验课程及实践环节,压缩理论课程,强调精讲多练,强调技能训练,从理论走入实践,从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改革前与改革后的理论/实践比已接近或达到了《专业规范》的要求。从2008级在原来培养计划上进行的小范围试验情况看,学生对课程改革的反馈较好。学生在机房的实践时间增加,对实验课程的积极性提高,一些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被教师挑出,参与到一些教师的实际项目中。从2009级开始,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增加了40%(达到10人/级)。而且,以前基本上从大三才开始有兴趣进入项目组的学生,现在已经提前到大二第二学期就开始介入。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西北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地理条件不占优势,待遇水平处于全国高校普遍水平之下,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难度较大,师资队伍建设是类似宁夏大学这类学校的软肋。博士引进困难,计算机公司环境也较差。一方面,来自学术界的优秀人才难以引进;另一方面,计算机的专业公司较少,也使得本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难与当地计算机专业公司交流与合作。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1) 校外培训。

与武汉、济南、石家庄等地的大市场环境相比,宁夏本地的计算机公司实力相对比较弱,高校与他们合作的机会不是很多。计算机专业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在计算机软件相关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迅速的情况下,仅仅凭教师依靠教材、资料和网络自我修炼提高,难度很大。在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和一些培训机构取得联系后,从2008年开始,学院在每年的假期都有计划地送教师去实训机构培训。现在已接受培训的教师为4人次。

2) 项目驱动[2]。

我们规定,有项目的教师必须在项目的进展同时组织若干个本科生参与项目,将自己项目的部分内容分配给学生开发和研究。这样教师在进行项目研究的同时,能够将学生组织起来,以实际研究训练和引导学生。同时,变单一的科研项目为管理过程,通过项目的分解、技术的配合、资料的查找、研究范围的确定、人员的管理等,锻炼教师对项目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

3) 争取学生创新项目的申请。

我们学院鼓励教师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并且在强调创新的同时更多地强调项目的实际性和可用性。鼓励没有项目的教师在带领大学生开展创新项目过程中指导学生,完善自己。

4) 鼓励教师积极与其他行业联系。

我们学院鼓励教师与其他行业联系,争取其他行业的横向课题。学院拟进一步制定计划,对教师申请的横向课题给予一定的奖励。

3.4改革实验及实践环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专业课程中密不可分的部分。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实践教学是教学计划实施中的重要一环,因为社会对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西部高校学生的家庭收入较低,负担较重,学费普遍偏低,因此,采用南方高校的学校资助大规模实训机构实训,对于以宁夏大学为代表的西北高校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针对上述情况,对实验与实践环节进行了一些改革。

1) 取消笔试,以实践作业考核。

对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我校部分学生来自城市,对计算机的使用较为熟练,而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计算机的使用比较陌生。因此,针对一些基础性课程,我们采用先考再讲的方式教学。

以计算机导论课程为例。该课是对计算机专业的概述性学科引导,虽然我们选派了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讲授,但由于课程的知识内容庞杂,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引导意义并不大。而学生在后期学习时,对办公软件等基本技能知识的使用较多,但因学生掌握程度不同,讲授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于部分学生,我们采取设定技能目标,让学生自学并进行考核的方式开展教学。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前取得学分,而对程度较弱、考核不及格的学生,教师再进行讲授。

在进行专业技能讲授时,教师压缩理论部分,以学生掌握实际技能为目标,让学生从技能入手,通过加大实验课内容,加强教师实验指导,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以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课程为例,我们采用完成综合的、贯穿整个课程内容的大作业形式结课,替代传统的笔试考试,避免学生以记忆、背诵为主的考试形式,让学生以掌握技术为主线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 增设课程设计,加强课程实训。

宁夏的实训公司较少,价格对学生来说较高,学校也无经费对学生外出实训进行支持和补助。因此,我们必须从教研室内部开始增强对学生技能的实训。从200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独立学分课程的“课程设计”。例如,针对算法设计语言、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关键课程开设课程设计,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指导“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之前,必须完成3~5个综合的设计题目,且对题目的要求、掌握内容、规范、达标准则等相关细则进行描述,或分组,或让学生单独完成。每次的课程设计必须增设新的设计题目,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对原有设计题目进行细化、修改,并会同相关课程的教师评议通过。经过多次课程设计的积累,教师逐步汇集、完善一门课程设计的实训手册。这些手册虽然达不到软件公司实训的要求,但从学生技能的实践角度看,则能形成一定的规范。

3) 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训机制。

从2010年开始,宁夏大学成立了“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长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出面联系企业,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我校采用逐步通过学校划拨部分经费,学生承担部分经费,到信息技术产业发达的成都、大连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训。

学院正在与多家实训公司谈判,想进一步与实训公司合作,将实训公司请进来,将实训体系纳入到学期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完善实训体系。学院也在逐步与外地高校进行紧密合作,通过挑选少量学生假期互换、互训的形式,扩大教师、学生视野,逐步建立多样有效的实训模式。

4)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我们发现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专业就业意向、工作技能都缺乏了解。虽然专业教师在新生教育中有描述,在实际课程中有对技能应用的引导,互联网上也有对相关专业就业的方向介绍,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实际环境的认知,对专业、技能等学习目的仍比较茫然。

因此,从2010年开始,我们配合教学过程联系相关企业,现已联系3家计算机企业与一些对计算机应用较多的企事业单位,分别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二年级专业基础课结束阶段、四年级毕业实习前期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一年级进行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明白专业的前景;二年级结束时,组织学生到计算机公司参观,邀请计算机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不定期讲座,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基础知识的需求和三、四年级专业知识准备以及就业的知识积累;四年级开始,组织学生在不同的企事业单位实习,让学生了解就业及相关准备工作,并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提前对市场进行了解并作出相应准备。

4结语

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办学试点地方院校之一,宁夏大学在诸多困难下做出努力,希望能为各兄弟院校借鉴和参考。从2008年部分课程试点改革,到2009年实行新的教学培养计划,我们也在逐步地探索。下一步,我们想开展新、老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分班教学比较试验,通过实践加强教学改革研究,积累宝贵的试验数据与试点经验,加强对各种学科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早期评价方法的研究,尽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衡量,排除存在明显缺陷的改革方案。从某一门课程、某一方面的实验内容、某一项教学手段的改革开始,形成一个具有完整体系、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案。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对研究能力、学历的要求,更多的高校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无论从教学实践能力上,还是更多地为社会服务的思路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学科发展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国家投入又太少,而与社会同行相比,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收入又严重失衡,致使高校计算机系对年轻人失去吸引力。据了解,全国大多数大学的计算机系都处于缺编状态。我们能否打破编制的惯性思维,更多地引入企业技术人才,担任客座教师讲授课程;能否形成完备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实训机制,实行双师型教学机制[3];能否逐步开展与企业、社会实际业务相联系的横向课题评价制度,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李郁峰,陈念年. 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9(10):12-14.

[3] 龚声蓉,杨季文,朱艳琴. 校企合作,培养IT应用型创新人才[J]. 计算机教育,2008(21):23-28.

Problems and Measures in Training Computer Technicians in Regional Colleges

LIU Fuxiang, ZHAO Guodo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 Computer Science,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China)

第9篇:计算机维护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56-02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强调的是人才的应用性,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与本科不同的鲜明特点。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结合了计算机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学科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内部原理、会计知识、管理思想、计算机基础及会计软件应用。我系就会计电算化课程建设和教学等各个方面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和尝试,可是对于这么一门涉猎复杂的课程,要使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好它,还需要各位教师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在目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中,学生从事的主要是理论学习和上机实验,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操作技能为辅。一个拥有包括毕业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等证书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走出校门进入工作岗位时,在计算机上却做不出企业中日常最平常的下料单。可以说,类似这样的现象绝非个别和偶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教学、学习和考核中,忽视了会计电算化的全面培养。

一、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身一定要有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常用电算化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并能够解答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第二,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第三,具有管理信息系统(MIS)的管理技能。如区域网的管理、数据库的管理等。以上这些实践技能是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那么,如何获得这些技能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认真备好实训课。教师要备好实践课,则自身不能脱离实践,首先针对实践内容,上机反复实践,实践过程中随时记录有关问题,然后,在备课本上安排上机内容、流程、目标等内容。这样防止自己对软件操作不够熟练;对操作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确切的答复;最终造成实验、实训课程效率不高。第二,在学校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学习,或聘请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经理经常来校给会计学教师举办技术讲座;也可以参照软件公司对技术人员的技术资格认证办法对相关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认证工作,从而使教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三,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会计专业老师的实践水平。专业教师应该深入企业实际,考察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如操作人员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那些问题?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

二、重视案例教学

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逆向思维教学法、作业设计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所谓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它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制一定案例;其次,案例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提示、总结;最后,由学生撰写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已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

三、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

目前,会计电算化的教材存在很多版本,大多数以软件开发为主,重点介绍了从系统分析到运行维护的开发全过程,这些教材,有的以理论为主,有的以编程为主,但是都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教学则常常以软件自身所带的用户手册为主,这种用户手册对于软件操作和会计知识的内部的勾稽关系交待得并不清楚,所以使用起来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在选择教材上,一定要适当。市场上的商品化会计软件有很多种,要选择应用广泛、功能较完善的一种进行讲授。在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之后,应尽可能多地让其接触其他会计软件。不同的会计软件有着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操作方式,多操作几种软件,可以取百家之长,有利于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学生在熟练掌握会计软件操作后,还应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它包括编程方面的知识和一般的计算机维护方面的知识。

四、以从业能力为导向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措施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开展以从业能力为导向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措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设施的建设;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实验室应安装先进的ERP软件,分别模拟企业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人力资源管理(HR)及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日常运转流程,从单纯的财务教学应用拓展到多层次的ERP应用人才的培养,有效地解决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重视岗前培训,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强化实践性的模拟教学,选择或自编实用的电算化模拟教材,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更好的服务于电算化实践教学,高校可联合组织编写实训指导教材。

五、注重教师的素质培养

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是把他们引入神圣知识殿堂的领路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们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教育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人师者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他们不仅要有完整的财会知识,还要精通计算机的相关操作。而在财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教师如果不抓紧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就会面临知识老化、陈旧的尴尬局面,由此看来,对教师的培训也就变得重要了。只有对教师进行及时、充分地培训,才能使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他们教出“落伍”的学生。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培训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在学校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学习,或聘请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经理经常来校给会计学教师举办技术讲座;也可以参照软件公司对技术人员的技术资格认证办法对相关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认证工作,从而使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及时提升,与时俱进。

现在,几乎80%的基层单位基本都已经实现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电算化复合型人才,而我们这些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刘媛.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6,(8):164-165.

[2] 丘永政.农村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1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