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校本教材范文

小学校本教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校本教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校本教材

第1篇:小学校本教材范文

算术代数几何概率统计计量

国际5043415551

日本6060577169

可以看出,日本学生在各项内容的测试分数都高于国际平均成绩。其中原因之一与教材的改革有很大关系。据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调查,测试的内容中日本学生已经学过的达75%,而其他各国学生已经学过的平均只有62%。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日本小学数学教学的水平是比较高的。因此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一日本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简史

日本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小学数学的水平是较高的,40年代受军国主义的影响,基础知识有所削弱,程度曾有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制订了新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1947年重新拟订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由于这个大纲比美国的水平高,后接受美国教育使节团的专家意见,于1948年以美国的为蓝本修改了大纲,减少了内容,乘除数是小数、分数的乘除法、比例、三角形和圆的面积等移到初中教学,教学时数也有所减少,在教科书中按生活单元编排教学内容。结果不仅降低了数学的程度,而且学生不能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在这之后,社会和教育界纷纷对基础学力的下降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为了适应日本经济和科技的发展,1958年提出了“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改革方针,修订了教学大纲,增加小学数学的教学时数,提高小学数学的水平。在小学学完算术和简单的图形知识,把乘除数是小数、分数的乘除法、百分率、比例等重新放在小学来教学。与此同时还加强数量关系的教学,重视培养数学的思考方法。1968年对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是在国际上开展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下进行的。一方面对传统的算术内容做了一些精选,如精简一些繁难的大数目计算,另一方面增加近代、现代的数学概念,如介绍集合的用语和符号,等式的性质,负数概念,概率的初步认识等;加强了函数思想,并增加了一些几何知识,如图形的全等和相似,对称,平移,正多边形,棱柱、棱锥,空间的直线、平面的平行和垂直等。由于增加新内容较多,删减一些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给教学造成一定困难,受到教育界及社会的批评。如全国教育研究所联盟大会有一个报告就指出,“大多数教师感到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不能接受课业”。1977年文部省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进行了如下修订:1.删减内容,其中有负数概念,验证运算的成立,柱体体积,旋转体,等式的性质,概率等;2.部分内容适当后移,如1/2、1/3等简单的分数从二年级移到三年级,折线统计图从三年级移到四年级,体积的概念、全等图形从四年级移到五年级,对称、图形的包含关系以及频率分布等从五年级移到六年级;3.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如加强20以内加减性和乘法表的练习,一、二年级每周各增加了1课时(高年级课时稍有减少);4.不出集合用语和符号,也不作为正式内容教学,改为渗透集合思想,体现现代化方向不变;对一般数学用语和符号也适当作了精简。1990年文部省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又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主要是为了适应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社会的变化,同时考虑中小学的联系以及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进一步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理论处理日常事物的能力和态度。具体的修改有以下几方面:1.删减少数内容,如四则运算的可能性,用数表示发生不确定事件的程度,用图象表示反比例的特征等;2.增加一些内容,如被除数、除数同乘除以一个数商不变的性质,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棱柱、棱锥的体积和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3.加强一些内容,如估算,几何图形的组成要素,图形间的关系。此外还强调通过操作、实验等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意义的理解,为了减轻计算负担,五年级开始使用电子计算器。

二日本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

日本把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归纳为4个领域,即数和计算,量和测定,图形以及数量关系。下面就这4个领域分别作些介绍和分析。

(一)数和计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概念,二是计算。在数概念方面,教学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率。整数认到16位数,同我国一样也是四位一级,第四级称兆级。小数认到三位小数。分数则分母多数不超过10。在教学内容中重视数的意义及大小的理解,经常通过数轴上表示数来说明数的大小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此外还重视数的性质的教学。对于整数的性质,着重讲偶数、奇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等概念,不讲用质因数分解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在计算方面,十分重视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间的关系以及运算的性质及其应用的教学。对于多种计算方式注意根据其实际需要提出适度的要求。如整数加减法笔算一般不超过五位数的,小数加减法笔算一般有效数字不超过四位,整数乘除法笔算中的乘、除数以两位数的为主,只出现少量的乘、除数是三位数的,因为较大数目的计算,在五年级教过电子计算器的使用以后,可以用计算器解决,以减轻计算负担。对于较简单的计算要求会用口算。对珠算只要求会做数目不大的(一般限两、三位数)加减法。十分重视估算的教学,并使学生在实际计算中应用。对于混合运算要求较低,一般限两、三步计算的,数目也比较小,上面这些处理既可做到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量和测定:日本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视量的认识,把它看作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通过操作建立正确的量的概念,其中包括长度、重量、容积、时间、面积、体积、角度、速度等。其次重视进行各种量的实际测量,从以自然物品(如铅笔、杯子等)为单位进行测量引出常用的计量单位。同时注意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估计某种量的大小。最后是进行一些有关量的计算,如时间的计算,面积、体积的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等。对于同一种量的各个计量单位间的关系也比较重视,但是单位间的换算练习比较简单。关于求积的计算内容比较多。在平面图形方面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梯形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在立体图形方面,有长方体、正方体、棱柱、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还有棱锥、圆锥体积的计算。

(三)图形:日本十分重视图形知识的教学,也把它作为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平面图形方面,认识的概念比较多,如直线,角,三角形(包括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四边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菱形),多边形(包括正多边形),圆等;还认识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和平行),全等图形,对称图形(包括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等。此外重视简单的作图,如画垂线、平行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全等图形(简易的)、扩大图、缩图等。在立体图形方面,认识的概念也比较多,如正方体,长方体,棱柱,圆柱,棱锥,圆锥,球等;还认识空间的位置关系,如了解空间的直线、平面的平行和垂直。此外还出现二视图的初步认识。所有这些,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很大帮助,并为初中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很好的基础。

(四)数量关系:在这个领域中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归纳起来可分以下3个方面。

1.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用语言或含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关系、运算性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以及正反比例关系;等号和不等号的使用;用或字母表示未知数的等式并求未知数等。

2.函数:积、商的变化,如乘法九九中乘数每增减1引起积的变化,被除数、除数同被一个数乘、除商不变等;对两个相依变化的数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用图表来表示;认识正、反比例的关系和特征等。

3.统计:按照目的收集数据资料和进行分类整理,用统计图、表表示资料,并研究其特征;频率分布;了解从一部分资料可以推出全部的趋向;对简单的事件有次序地研究整理发生的情况。

可以看出,在数量关系这个领域中,既包含一部分算术知识,又包含一些代数初步知识,还包含一些统计初步知识。像代数初步知识,不仅不作为独立的知识进行系统讲授,也不出现“方程”等术语。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解应用题(日本称解问题)也不作为独立的一部分知识出现,而是结合上述四个领域的知识分散出现。在日本小学数学中还是比较重视解问题的教学的,着重培养学生解题时的思考方法。在教学大纲中没有说明教哪些思考方法,但是结合每部分知识都强调了培养使用的能力和思考的方法。具体则由教科书编者加以安排。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日本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面较宽,适当控制深度。很明显,日本小学数学的知识面比我国小学的要宽,特别是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比我国小学多了很多。但是多数内容深度不大,规定6年总计每周用29课时学完。这样既适应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又不给学生造成过重负担。

2.以算术内容为主,适当渗透现代、近代数学思想。这样处理,既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保证打好必要的数学基础。

3.加强知识意义的理解,适当提出计算要求。日本小学数学十分重视对数、量、形的概念的意义以及数量关系的理解,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思考问题的方法,能在实际中应用。至于计算能力的培养,则根据现代社会和计算工具的发展,提出适当的要求,如降低笔算要求,加强估算,在适当年级引入计算器的使用,这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又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三日本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

日本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不完全由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大纲中只对各年级要教的内容做了规定,至于每个学年之内的内容如何安排则由教科书编者灵活处理。总观日本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四个领域的内容齐头并进,相互配合

从一年级起,数、量、形和数量关系齐头并进。例如,一年级在数和计算领域,认识100以内的数,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和100以内的简易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在量和测定的领域,通过物体长度、容器大小的比较,初步了解长度、容积的概念,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刻(整时数和几时半);在图形领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在数量关系领域,虽然教学大纲从三年级才做安排,但是实际上在一、二年级也含有数量关系的因素,例如用加、减法算式表示数量关系,加法的交换法则等。各个不同领域的知识是相互配合的。如认识容积时,教科书出的题目有:水壶可容7杯水,一个咖啡壶可容4杯水,那种壶容的水多,在认识容积的时候也认识了数量。用这种四个领域齐头并进的办法,有利于儿童技能的全面发展。

各部分知识适当划分阶段,分散安排。计算领域不仅整数划分几个阶段,而且计算的范围,分数、小数也适当划分几个阶段排在三至六年级,逐步加深。这样比较符儿童学习认知特点,有助于逐步提高和巩固计算知识。例如,在立体图形的认识和求积方面,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以安排。一年级直观认识长方体、圆椎体、圆柱和球;二年级出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组成图形、棱和顶);三年级出现球的初步概念,认识球心、半径和直径;四年级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结合长方体的认识使学生了解空间的直线、平面的平行与垂直;五年级认识体积的概念,计量体积的单位,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六年级认识棱柱、圆柱、棱锥、圆锥、并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这样分散安排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巩固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知识。

(三)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例如乘法九九表,先分别教学乘数是5、2的乘法,再依次教学乘数是3、4、6、7的乘法,最后分别教学乘数是8、9的乘法。小数乘除法,先教学乘数、除数是整数的,再教学乘数、除数是小数的。分数乘除法的编排顺序也是一样。这样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律。

四日本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有全国统一的教科书。1946年以后废除统一的教科书,改为文部省只颁布各科学习指导要领,即各科教学大纲,由专家学者根据教学大纲编写多套教科书,经文部省审定后出版发行,供各学校选用。各套小学数学教科书虽然都是根据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的,但是在每个年级的内容的编排上,教材的处理上,以及编写的风格上不完全相同。下面着重谈各套教科书编写的共同特点。

(一)教科书中只编入讲解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的练习题,需要进一步巩固的练习题一般都放在教学指导书中,另外印有检查用的标准测验题,供教学时使用。

(二)重视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和实测等活动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1990年修订的教学大纲最后关于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特别强调这一点。在编写各套教科书时也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教学四则计算时尽量用摆木块、木条、木板(分别表示几个一、十、百)或日元硬币来说明。三年级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把物体的圆形底面放在纸上沿它的一周画圆,然后用带孔的木条固定一点画圆,再用圆规画圆,在此基础上教学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用纸剪圆,折叠直径、半径。

(三)重视启发学生思考。日本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最后关于内容处理的第一点就是适当设计儿童自己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力。这一点与加强操作、实验和实测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教科书中都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三年级教学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时,出现例题1,“一张硬纸32元,买3张要用多少元?”接着提问:怎样写算式?然后出线段图,再提问:想想32×3的计算方法。然后出钱币图,配合图先出现分步计算的方法:

2×3=6

30×3=90

────

96

再出现算式和答案(略)。最后讲笔算的方法(略)。又例如,五年级上学期讲使用x思考的问题时,出现例题,“买了几个柿子,每个90元,买1袋栗子780元。总价是1500元。买了几个柿子?”后面出了3个问题:1.柿子的个数用x表示,总价是1500元,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2.从上面所写的算式中,求出x所表示的数。接着解方程90x+780=1500。3.把90×x看作一个整体,再想一想上面所写的算式的道理。可以看出,始终注意先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

(四)尽量体现教学的顺序,便于教师教学。例如,四年级教学两位数除两位数,先出例题:“有颜色纸87张。分给每人21张,可以分给几个人?”下面分五步提问:

(1)该怎样列算式?

(2)87里面有几个21?(图略)

87÷21=4余3

想一想87÷21的计算方法。

(3)把21看作20,估计商是多少。

(4)每人21张,分给4个人,一共分了多少张?

练习题。(共12题,略)

87÷21=4余3验算一下。

(21×4)+3=87

(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练习题,要求验算。(共4题,略)

从上面的例子中看出,明确给出了教学的顺序,特别是思考问题的顺序和重点,教师按照给出的思考问题分步教学,就可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对于指导教师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重视解问题及其思考方法的教学。日本小学数学教科书都比较重视解问题及其思考方法的教学,但是重视的程度和处理的方法不完全相同。比较突出的一套是东京书籍株式会社出版的《新算数》。这套课本除了在各年级结合计算出现一些应用问题外,还从二年级起每学期专门安排一定篇幅的解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的范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数量关系。例如,二下出现这样的问题:“两学期完了,学生文库有35本书。一月份买了15本,二月份又买了9本。这时比两学期完了增加多少本?”“孩子们排成一队,铃本的前面有6人,后面有8人。这队一共有多少人?”三年级出现这样的问题:“木村的捉虫网杆长110cm,要接80cm的杆子,相接的部分是12cm,捉虫网的杆子全长多少cm?”“路旁每隔8m栽一棵树,松子从第1棵跑到第7棵,跑了多少m?”

2.适当安排一部分传统的比较容易的应用问题。例如,四年级出现这样的问题:“甲买1块橡皮和2本笔记本,付290元;乙买同样的1块橡皮和4本笔记本,付530元。1块橡皮和1本笔记本各多少元?五年级出现和差、和倍、差倍问题。六年级出现简易的工程问题。

3.安排一些渗透现代、近代数学思想方法的题目。例如,四年级出现渗透集合思想的问题:“一班有学生40人,其中有兄弟的是24人,有姐妹的是20人,既有兄弟又有姐妹的是8人。看线段图求出只有兄弟的、只有姐妹的、有兄弟或姐妹的、没有兄弟姐妹的各多少人。”五年级出现用表来解的问题:“有容积是3de和5de的两个杯子,用这两个杯子在水槽中量出1de、2de……10de的水。使杯子量的次数要少。”六年级出现渗透排列的问题:“公园里有4辆乘坐的车,要都乘坐到,可以有多少种乘坐的顺序?”

出现上述问题时,除少数给出解答外,多数没有解答,只画出图并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进行解答。例如工程问题是这样出现的:

良子到伯父家玩,下面是两个人的对话。

良子:多么广阔的田地啊!耕地时间要用多少?

伯父:去年用小拖拉机耕了15小时,今年用大拖拉机耕了10小时。

用两台拖拉机一起耕,需用多少小时?

(1)知道田地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版权所有

*如果田地的面积是9000m。

(2)不知道田地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把田地的面积看作1,小拖机干了百分之多少?大拖拉机呢?

*两台一起耕,1小时能耕多少?画出线段图(略)

第2篇:小学校本教材范文

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

首先感谢县局的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学习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促进我们学校的工作。接下来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学校校本研修的一些做法,请老师们给予指导。

跟大家要交流的内容有三点。

一、打造一个团队

我们二小语文教师50多人,每个教研组10人左右。数学教师近30人,每个教研组5人左右。英语教师10人。音体美各学科的教师也都有8人以上。我们还成立了由专职、兼职教师组成的8人以上的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教研组。每个教研组、每个学科组都是一个团队,整个学校又是一个大的团队。如何凝聚一个团队的力量,打造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

我们的做法:一以活动为载体;二靠评价措施引领。

我校开展的教学常规活动有(1)教研组内研究课(每学期搞一轮)(2)校级优质课、先进教研组评选(每学年评一次)(3)校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等(每两年一次)。每项活动的开展都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如集体备课制度;优质课评选标准、先进教研组评比细则;校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等)。

这些评价制度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意识、团队协作意识,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也都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并且以评价团队为主(譬如:教研组内研究课,每学期每人执教一节,每周最多安排一人讲课。教研组要提前做好集体备课,讲课时本组教师要全体参与听课、评课。每个教研组内的研究课,分管学科主任至少有一半的课要全程跟踪,并作为考核先进教研组的量化成绩之一。教研组内研究课,又作为推荐教师参加学校优质课评选的依据。先进教研组评比细则中,教研组参加校级优质课评选成绩作为先进教研组评选一项成绩。年级组教师教学质量检测成绩差距大小情况也是先进教研组评选项目之一。(怎样才能缩小教学成绩差距,提高教学质量?参加学校优质课比赛如何取得好成绩?实践证明,搞好集体备课就是最有效的途径。

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在提高一个团队能力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下面说说我校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开展情况。

我校集体备课的形式有同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跨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等。

(1)同年级组集体备课除全册备课、单元备课外,我们更关注课时集体备课的时效性。(我们学校同一个年级的班级都在十个左右,任课教师人数比较多,具备集体教研的优势和氛围)。每天办公时间各学科组都自觉进行集体备课,主要交流当天上课的情况,学生出现的问题,探讨补救的措施,研究下一节课的教学。

(譬如数学课:课时集体备课要细化到,针对一个新知识点创设怎样的教学情景,每个知识点掌握到什么程度,设计哪些练习题目,每个题目的练习意图、知识拓展到什么程度,通过集体备课让每位教师都要很清楚。)

通过课时集体备课,教师每次上课前能清楚把握知识核心,对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教学差距起到很好的作用,老师体会到其中的好处,于是逐渐变成自觉地行动。

(2)跨年级组集体备课,(尤其是语文、数学这些学科,循环一轮需要五年的时间,更何况教材还在不断更新。跨年级组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使教师对所教知识瞻前顾后,统揽全局。是不同学段教师认知互补,解决教师本位知识缺失的有效的途径。

为解决时间不够用等矛盾,通常我们把简单的问题,放到同年级组集体备课解决,把热点难点问题放到跨年级组集体备课研讨。

教学中我们还体会到:集体备课的设计方案只有放到实践中加以检验,才能避免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因此集体备课之后,还要选择一些典型、重点课时,由一位教师执教研究课、其他教师听课、评课查找问题,大家再反思修改,完善教案,之后,再执教一轮研究课,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使设计的教学方案趋于合理。

(举一个例子:一次学校教学研讨会上,安排的课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一课。当时备课组的老师们查阅了很多有关的课例及名家的课堂实录,思路大致如下,课伊始,教师现场收集或直接出示人数不一样多的两个小组的比赛成绩,让学生比一比哪个小组成绩好。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首先想到比总数,但,小组的人数不一样多,比总数不合理,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再引导学生思考比什么怎么比,引入对平均数的认识。教研组的教师讨论交流后,也没跳出这一思路。可是按集体备课预设的方案,几次的试讲,每到这个地方,学生基本卡壳,几乎想不到用平均每人的个数(也就是平均数)来比快慢,对此我们非常困惑,。

这时恰好市里要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其中就有这节课,于是,我们特别安排备课组的教师参会认真学习,会上讲课老师的思路与我们设计的思路、遇到的问题大致一样。现场互动期间,我校参会的教师就我们的困惑特别向专家请教,结果我们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带着困惑,我们再来研读教材,集体商讨。教师教学用书上的一段话使我们茅塞顿开。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有两个作用(1)它首先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2)其次是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原来我们在备课时,直接拿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实际上就是关注了平均数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而忽略了它首先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这一作用。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进而理解平均数作为代表一组数据水平的数,看似顺畅,实则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教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知突破,我们勇于放弃前面精心设计、反复试讲的方案,又重新对课进行了深加工。我们从学校正在开展的“校园主持人大赛”活动入课,先给出本班参赛学生初赛时四位评委的打分,让学生猜测参赛学生的比赛成绩应该是多少,使学生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和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感受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作用。接下来,通过决赛评委人数变化,使学生认识:平均数的虚拟性,平均数的范围以及与这组数据中每一个都有关系等,进一步体会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这一含义。有了这样的铺垫,前面困惑我们的问题迎刃而解。

当时,我想到的就是两个字:“超越”,依靠团队的力量我们做到了,我们至少超越了市级观摩课水平。之后,这节课作为一节专题研讨课又在县小学数学研讨会执教,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透过这一实例使我们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

二、倡导一种精神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如果认真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我校教学常规细则中对教学反思有明确要求,并作为重点检查的项目之一。倡导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同时也注重集体评课反思。每一轮磨课我们都要进行评课反思。

课堂上我们倡导学生合作探究、质疑创新。同样,我们教师也要培养善于反思、勇于创新的精神。

所以,教研组、学科组执教公开课时,我们通常选择有挑战性的课题。

也是在一次学校教学研讨课上,我们确定的一个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因为,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少,可借鉴的东西也不多,于是我们就选择了讲这节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不规则的物体虽然很多,但真正涉及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例子却很少。创设怎样的情景更贴切,更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备学生过程中,我们产生灵感,学生们每天都在喝奶,奶是可以流动变形的,能不能从求奶的体积入课?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奶袋上(如伊利纯牛奶)既标注着净含量250克,又标注着体积242ml;有的奶袋上(如伊利酸牛奶)只标注着净含量180克。于是我们对学生做了这样的问题调查:看到奶袋上的这些信息你想知道什么?其中学生谈到:我想知道180克奶的体积是多少?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素材吗,我们决定就从这样的情景入课。在出示情景图,学生寻找信息、提出问题后,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180克奶的体积是多少?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的办法有:1、把牛奶装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把它变成规则的形状,测量出长、宽、高就可以计算体积。2、把牛奶倒入量杯等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里来测量体积。

接下来,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象牛奶、酱油等液体可以流动变形,可以采用上面的办法求出体积;象土豆这种不规则物体,还能不能用上面的办法直接把它变成规则的形状来求它的体积?于是引入对求不规则物体(固体)体积方法的探究。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办法也就呼之欲出了。

教材插图中是用排水法求西红柿的体积,插图中的西红柿浸没在水中。而我们在具体操作时却发现,西红柿放入水中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我们反复尝试后认为,土豆更适合学生操作探究,于是把西红柿更换为土豆。如果没有亲自实践,这样的错误就不会被发现。教材中的疏漏也是我们教育学生不唯书的好的契机。在学生自认为已经掌握了求土豆等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时候,我们又提出让学生测量西红柿的体积。结果学生操作中发现西红柿不能完全没入水中。当不规则物体不能完全没入水中时又该怎样求它的体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正如一位讲课老师说的:回想这大约一周的时间,我经历过多次的备课、上课、反思、研究的过程,经历着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也经历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磨课的过程如同蝴蝶的蜕变一般是痛苦的、难耐的、寝食难安的却也是美丽的,如此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直到现在仍然萦绕与回味。置身于一个热情高效、团结协作的团队中,我无比自豪。我觉得:磨课过程对自己既有的教学行为、教学认识、行为习惯、策略运用等方面带来比较集中的冲击。更使我模糊的执教过程清晰化,目标定位准确化,课堂环节设置合理化,教学策略应用恰当化。我想,让我们做个吐故纳新的教育者吧!

三、搭建一个平台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优秀教师。每个教师都有他优秀的一面,只要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教师搭建起相互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

我校的网站,开辟了“优秀论文”“精品教案”“评课反思”“科研成果”等栏目,还专门开辟了教研组专栏供教师发表意见,展示成果。为教师搭建“百家争鸣”的教学研究平台。

教师博客展示活动,让心与心交融,为教师搭建起交流平台。

我喜爱的一本书演讲活动,营造了浓浓的书香氛围。

第3篇:小学校本教材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模块 教材 体会

 

1现状分析 

 

1.1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了新要求 

企业由于技术层次的迅速增多,对专业技能人才要求多样化、复杂化,提出了“留得住、用得上、上手能干事”的零过渡上岗要求。这一切都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就业导向的观念,并据此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贴近就业,贴近生产实际。传统教材结构(传统百货店式)将会从职教领域内淡出。 

 

1.2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教材提出了新要求 

现在的中职教材可谓是琳琅满目,但真正好用、实用的却是风毛麟角。仅就机械类的教材而言,主要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和劳动保障出版社所出的教材唱主角。这两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大多以大专教材为蓝本加以删减而得,存在理论偏重、偏难、推导过多、与实际脱节等弊端,突出的是以“知识为本位”而不是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与就业市场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相左。 

 

1.3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课程模式的陈旧,造成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与企业的标准有较大差距,与生产实际脱离;也造成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学生抱怨教学内容“难”学的两难局面。难以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实践要求直接对应,无法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现代职教课程模式及学校人才培养整体课程设计直接结合起来,以缩小教育培训与实际职业活动之问的差距。 

 

2使用对象分析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九十年代就已经从精英教育“降格”为普及教育了,尤其经历了九八年开始的三年滑坡,中职学校自身的生存受到了无情的考验。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素质已大不如前。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不好、自信心及求知欲不高。看见长篇大论深奥的理论说教,他们会产生畏惧和厌烦的心理。他们希望教材能像卡通或科普读本一样浅显易懂、形象深动、引人入胜。所以中职模块教材应该考虑到教材使用对象的具体情况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宋理学家朱熹指出:“圣人之道,粗细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材而笃焉。”讲的就是因材施教,每个老师必须一切围绕现有的学生实际去展开教学。就我们学校来看。“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教师一年苦过一年”的感慨与“学生越来越不听话,教师越来越不会教”的抱怨就是这种背景状况的具体写照。 

 

3模块教材的编写形式 

 

中职模块教材必须体现模块教学理念和特色,即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重在知识和技能的实际灵活应用。彻底改变传统教材的以知识为中心,重在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因此在编写模块教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学目标,在教材中要明确提出培养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避免就理论谈理论、就技能教技能,要做到有的放矢。 

 

3.2教学内容,一方面根据教学目标综合设计新的知识能力结构及其内容,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现实发展要求增删,更新教学内容,重视基础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衔接。学生能更有效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更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使学生明白教学的目的,并为之而努力,这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知,“做”中会。教材的编写,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注重设备的操作规程、检验标准、技能要素。将教育成为“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满足师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3.3教学方法,教材教法是一个整体,可以通过在教材中设计一些“观察发现”、“同步练习”、“讨论分析”等教学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做到形式新颖。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按教学模块的教学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开展教学,实现课程的教学创新。3,4编排形式,首先要

求教材配图详细、图解丰富、图文并茂,引入的实际案例、设计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改变字型或以文本框的形式来区别于正文,既便于教学又便于学生学习;同时还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等形式、强化感性认识、强调直观教学,做到生动活泼。 

 

3.5合理分配课时,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在课时安排上,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时间,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习惯为宗旨。 

4模块教材实施的成效 

 

测量技能的掌握,对于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以我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为例,过去在工艺学中讲授测量的理论知识,在实习课中传授操作技能,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我校的教学改革中。由本人主编的《测量技能训练》模块化校本教材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该校本教材注重中职学校机械类学生常用刻线、螺旋测微量具和机械式量仪及专用量具使用的训练。同时将零件测绘和粗糙度判别穿插于其中。通过在我校机械类06、07级学生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沉浸在做的乐趣中。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操作技能增强了,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4.1学习目标,在每一学习项目开始就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后能及时检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达标情况。例如:在“外径千分尺”这一项目教学中我就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通过这一项目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了解外径千分尺的结构、刻线原理;了解外径千分尺的测量范围和精度;掌握外径千分尺的识读和使用方法:掌握外径千分尺的维护保养、调整和注意事项。”其中核心目标就是能力目标,即外径千分尺的识读和使用方法。

4.2教学活动,精心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并清楚地理解这些概念及知识的实质和真正用途。教学活动的设置形式有以下几种: 

 

4.2.1观察发现,通过演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产生感性认识,并做好各自的情况记录和相应结论,再由教师总结引导出相应的知识点或技能点。 

4.2.2讨论分析,以分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由各组代表发言,再由教师总结讲解。 

4.2.3问题罗列,让学生独立或分组提出不能理解的问题,再由教师集中作答。 

4.2.4动手尝试,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再 由教师点评。比如在讲授“外径千分尺的读数方法”这一知识点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次教学活动。教师先让学生对测试工件进行测量,然后参照“测试件尺寸系列表”对照学生报告的测量数据。通过对有的学生报告的测量数据比“测试件尺寸系列表”多或少一个0.5的情况,引出读数方法4,即“先用游标卡尺辅助测量。”因为在识读外径千分尺时很容易多看或少看一个0.5,而这种情况往往不作者重视。通过对有的学生报告的测量数据比“测试件尺寸系列表”多或少一个0.05左右的情况,引出“用外径千分尺测量工件的步骤”和“外径千分尺使用的注意事项”等知识点。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讲授知识,学生会觉得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愿意学,想学。比一翻开书就是几条死板的概念、要求更有亲和力,更贴近这些学生的心理。 

 

4.3逐步解惑,在教学活动的引导下,逐步分析、讲解概念。其中配以大量直观的图形及实例,加之以精炼的概念表述,真正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懂得如何运用概念。在其中要真正体现“学为主”,“教为导”的现代教学思想。教师要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使学生在“动”态中学,克服学生在“静”态中死记硬背。整个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围绕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展开教学。其中大量的图形可以用绘图软件绘制也可以扫描还可用数码像机实拍等方式采集。 

 

4.4学以致用,讲完概念后必须及时运用,辅以适量的课堂练习及课外思考题,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及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每一项目结尾设置相应的进度检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地查漏补缺。 

 

4.5联系实际,准备一些有代表性的零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从而完成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这样一套符合客观认知规律的过程。 

经过模块教材中五个环节的探索、讲解、练习、运用后,可以让学生轻松、自然地理解、掌握基本知

识点,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使学生明白教学的目的,并为之而努力,这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知,“做”中会。 

 

参考文献 

1明兴祖.机械类专业实践改革的探索.职教论坛,2005(20). 

第4篇:小学校本教材范文

关键词: 职业学校校本教材 职业教育 编写体例

职业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是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岗位群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的特色要求注重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然而动手编写校本教材要大量获取信息,甄别取舍,这是提高编写者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过程。因此,编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这个工作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编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特色要求注重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职业教育时刻紧跟社会经济变化而变化,人才结构也会随之变化。社会所需人才从事的职业和岗位对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断革新,从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那么,作为职业教育蓝本的校本教材也需要不断革新和完善。编写职业学校校本教程,是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中心,根据学生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开发的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教材。职业学校校本教程不仅能体现职业学校特色,还能使职业学校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创新。

二、职业学校校本教材的主体

职业学校校本教材的方案设计和编写者是教师。以新闻类为例,职业学校新闻类专业开发出来的这些新的脚本教材,最直接受益者就是学校新闻类专业教学活动的教育工作者。由此可以看出,职业学校中新闻类专业教师是接触和受益新闻类校本教程最直接的人。因此,在教学资料和工具的帮助支持下,要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丰富,把职业学校新闻类专业教师组建到一起编写职业学校新闻类校本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也是有据可依、有理可循的。

三、编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是一个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

职业教师提高科研能力的途径之一是校本教材开发。因此,要编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促进教师发展。

1.编写校本教材是一个主动学习过程。

教师每天授教,无论如何都离不开教材。不同人对教材的理解不同,考虑到授教者本身对教材的理解与教育教学的实际操作性及学生的可接受性,教材编写者对这些问题要做深入思考和大量研究。使用教材的人看似在使用中是角色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观念转变及能力转变。编写教材前期,编写者需要做专业的基础知识培训,同时除了收集大量资料外,还要深入调查统计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编写者要把握专业大方向及思想道德程度,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由此可见,编写校本教材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

2.初定教材内容,是一个能力提高的过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万卷书册的阅读量才使下笔如有神,可见起笔落文的工夫之难。初定教材内容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莫不是经过大量书籍阅读及大量资料采集筛选,就不会得到需要的重要信息,更不会保证教材质量和正确性及完整性。在这一过程中,编者通过不断调查统计查阅,在同行之间建起了一架沟通桥梁,在阅读之中丰富充实自己,在交流之中提高个人素养。在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文稿的编辑与图片的处理迫使编写教材的教师再一次主动学习。在与专家交流中提高自身素质,由于个人视野、思想定位、社会经历及工作经验的不同,编写教材的教师难免与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发生冲突,在这一过程中,编写教材者需要自我反复、推敲理解,从而去粗取精。这个过程尤为漫长和艰难,对于编教材的教师而言,其实是对自我的挑战及自身能力提高。

3.教材定稿是一个结果生成、能力发展的过程。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校本教程初次形成定稿后,需要编写人员亲自实践。参与到使用教材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现场教学活动,评估教材内容,观察学生活动,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看学生的收获与教材设计目标的切合度,总结成功之处。发现好的问题设计与活动安排,及时收集起来。对现场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程度,以及自己编写教材的预期效果做对比,进行信息采集和总结,从而进一步修改完善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总结经验,直至最终形成定稿。教材编写过程漫长而艰难,对教材编写老师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考验。作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增加了信心;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在这期间,编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老师在同事和专家的帮助下,反反复复实践和改进,最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使教材编写老师收集资料、整合信息及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编写期间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考虑学生的接受度,“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形成以学定教的观念,师生关系更和谐,治学态度更严谨。编写完成后,不仅教师们的个人成就感更强,最关键的是教材编写老师对学生的思想了解得更透彻。

综上所述,编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是一个艰巨而繁重的过程。教师是编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的主体,编写校本教材是教师主动学习的过程,初定教材内容是教师能力提高的过程;教材定稿是教师结果生成、能力发展的过程。因此,编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能促进教师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校本教材范文

导读: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产生的新型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的项目既可以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也可以是一项服务。职业教育“项目化”课程模式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其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体现的是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课程与教学理念。通过岗位任务的分析、主题任务的确定、项目情境的创设及典型产品的形成等方式,建构职业院校学生健康、优质生活所需要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合作态度等职业素养。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需要探索和完善的地方,如项目化教学中教师的及时辅导与师生比例之间的矛盾;项目严格的时间控制与学生个体适应能力之间的矛盾;教师的双师型要求与职校师资来源之间的矛盾;等等,很多问题都需要在发展改革中研究解决。另外一个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以行动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有其适用的范围,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课程,还要积极关注其他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如“头脑风暴”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根据课程特点,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摘 要】项目式教学普及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学中。要想搞好项目式教学,提升教学成果,必须要有一套适合实际教学需要的项目式教学教材。中职教学制冷与空调类的课程教材比较注重理论教学,不适合进行项目式教学使用,对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显得很有必要,须整合专业课程,综合优化教材;针对教学实训设备,设置教材项目任务内容;兼顾基本内容,提高通用性;针对学情,科学选择项目内容;选择合适版式,谋篇布局。

【关键词】项目式 校本教材 开发 编写

一、教材调研

职业学校的电气技术、机电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等相关专业,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教学大纲要求,很多开设了“制冷与空调”课程。专门给以上所述专业配套的“制冷与空调工作原理与维修”的教材比较少,且多为理论内容,很难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设备及项目任务相适应。

我校教授“制冷与空调”课程的相关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总结,同时参考其他教材和最新技术资料,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采用自编教学讲义进行教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项目式校本教材。

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

(一)整合专业课程,综合优化教材

1.学制学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三年学制通常有半年的离校顶岗实习,学生实际在校学习的时间为2.5年。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学习“电子电工基础”专业课,二年级2个学期学习“制冷与空调”专业课程。按照我校教学计划,第三、四两个学期各安排10周和6周的时间,共计16周课时用于“制冷与空调”课程教学,前10周用于电冰箱和空调制冷系统学习,后6周用于空调器电路与维修学习,课程结束后进行制冷设备维修中级工技能鉴定。

从“制冷与空调”课程学习的内容和中级工技能鉴定要求的内容看,学习内容主要是操作技能与专业理论。由于学制学时的限制,以及对电工、电子、制冷等理论的要求,要对有关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形成较为综合的校本教材,才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2.学情知识分析

刚开始学习“制冷与空调”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只有1个学期的电子电工专业知识,制冷与空调控制电路的学习基础很欠缺,要对“制冷与空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编写内容全、涉及面广的教材。

由于16周的教学内容都是“制冷与空调”的内容,必然导致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时间减少,所以要将有关的专业课程整合到“制冷与空调”的教学中来,这样不仅学习内容和实用技术相结合,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3.基础专业课整合

电子电工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都要开设电工基础、电子线路基础、电机与变压器、脉冲与数字电路、无线电基础、传感器与控制等基础科目。在“制冷与空调”教学教材编写过程中,根据电冰箱与空调器控制电路教学项目的确定,以项目需要为抓手,以项目教学为目的,将上述各科基础专业课根据教学需求进行优化组合,抽取组编和“制冷与空调”控制电路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二)针对教学实训设备,设置教材项目任务内容

我校编写的“制冷与空调”教学教材,技能训练的部分都是针对自有的设备进行设计编写的。为配合项目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我校目前的教学设备主要有四个部分。

首先是实际空调器设备。考虑到实际空调器电路结构的不同,教学过程中采用三个不同的品牌、形式的产品,共设定15个工位,来满足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分组教学活动,以及学习市场上不同的分体式空调结构。

其次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冷与空调专用设备。为了适应职业教育与发展的要求,满足我校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制冷与空调项目技能比赛的需要,我校购进六台制冷与空调比赛专用设备,以实施项目式教学,进行参赛选手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

再次是制冷与空调教学演示的教学实验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制冷系统和电路工作原理可以使用模拟的信号状态变化以及各类仪表来演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制冷与空调设备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最后,利用淘汰下的空调器,弥补设备的欠缺。

各个学校很难做到教学设备统一,而全国大赛的竞赛设备是统一的。这样针对设备编写的教材就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针对性,不仅可以自用,还可以和其他学校交流使用,甚至公开出版发行,大范围推广运用。

(三)兼顾基本内容,提高通用性

校本教材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它不是国家规划通用教材,而是自编自用的。又由于很多教学设备都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并且理论内容基本都是通用的,所以校本教材编写时应适当注意通用性,以利于正式公开出版,推广教学经验。同时编写校本教材还要和教学模式、手段等相结合,所以要注意编写的理论教学内容、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排版模式等。

“制冷与空调”的教学内容,其制冷与控制原理,以及制冷系统管路的制作与操作流程等都是基础内容,和设备的不同没有太多的关系,所以在编写教材时适当侧重这些项目内容设定。

(四)针对学情,科学选择项目内容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不是很强,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能懂会干,对理论的要求不是很高,注重的是操作技能训练,所以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根据实际制冷与空调维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项目内容编写教材。

(五)选择合适版式,谋篇布局

教材编写在设计教学内容上进行项目内容科学分解,以任务驱动进行学习和训练来完成项目内的各个任务,每个项目配若干任务书。校本教材设定12个项目,每个项目有3~5个任务内容,每个任务和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测评、总结等。在每个项目和任务中,合理安排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两大模块。

第6篇:小学校本教材范文

“比的意义”是课标教材“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教材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它属于概念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理解、构建比的意义,沟通比、除法算式、分数之间的联系,为比例以及正、反比例教学奠定基础。此课内容较为典型,故以之为例,与各位同仁探讨怎样对比、整合、取舍、利用不同版本教材资源。

一、比情境――寻找生长点

情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生长点,它是教学进程的有力推手,它的选择更是直接影响课堂的生成,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选择最有生长力的教学情境。各版本教材中的情境是我们抉择时的重要参考资料。新课改下的各版本教材都遵循了“情境――问题”的编写体例,但是不同版本的情境大有不同。“比的意义”一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北师版”)的教材中,出示了三幅主题图,第一幅是“观察下列图片,哪几张与A图片比较像”,通过比较图片的像与不像,探讨图片中长与宽的倍数关系,是为比可表示倍数关系铺垫经验;第二三幅主题图分别是:比较谁跑得快和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是为教学两个不同量的比表示新的量埋下伏笔。之后,引入了比的意义。

教材编写界的老大哥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的情境,是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升空,在太空中杨利伟展示了国旗。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国旗长与宽的倍数关系从而引入了比,接着以“神五”为话题构建了情境串介绍了“神五”的路程、时间,引导学生求其速度,进而介绍比的另一用途:表示第三个量。在两者的基础上教材介绍了比的意义。

与人教版和北师版不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西师版”)编制的教材,以两位同学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和路程为例,同时引出了时间与时间的比即相同量的比、路程和速度的比即不同量的比,最后提出了比的意义。

北师版的情境较为有趣,但学生难于把握。人教版以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事情为载体,情境富有时代感,而且教学线索清楚,教师易于掌控,但有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而且离山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西师版提供的情境虽然少“趣”,但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近,而且展示比两种用途(表示几倍或几分之几、第三个量)的引入浑然天成,学生易于提出与课题直接相关的问题并解决,教师也易于掌握。

二、比留白――突破难点

留白是书法、绘画艺术中常用技巧,留白的好坏直接关乎给予欣赏者的想像空间的多少。问题是教材的留白,问题的设计体现着编者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估计,因此,好的问题不但正确估计学情,同时也能为学生的思考方向提供指南、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服务。我们可以对比不同教材的“留白”,择其善者而从之。

在比的意义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比较两个量的关系,这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方式,以及比的意义总结。让我们来看看不同教材的留白及效果。

出示情境后,北师版中直接提出“我们来研究一下上面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把学生的视野直接聚焦到了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上,但是关系的探讨及探索方法的使用还需学生自己抉择,开放度很强。

人教版的处理是“怎样用算式表示他们长和宽的关系”,很直接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用式子表示两个量的关系。自然,学生也就想到了用熟悉的加、减、乘、除运算列出算式,而难以主动去思考这些算式的意义、为什么要使用这个算式。但这种处理为总结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么两个数的比”以及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做了铺垫。

西师版直截了当地提出“张丽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了倍比关系中。

显然,从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后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北师版的留白更胜一筹。从是否有利于比的意义的总结来看,人教版的处理更妥当。

三、比习题――找准落脚点

习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不同版的教材都附有不同数量的习题,这些习题都是专家学者们精挑细选编制而成。不同的习题代表了不同的价值理念,体现了教育专家对学生数学学习历程的不同理解。解读好不同版本的习题,有助于我们找准新授知识的落脚点,从而更高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北师版在完成比的意义教学后设置了三类练习:第一类(也是第一道)是结合具体情境中的比说说比的含义;第二类是结合具体情境说比值的含义;第三类是用比表示情境中两个量的关系。引人注目的是第一类的设置。教学中主要讲了怎样用比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属于顺向思维。习题中涉及解读比的具体意义,属于逆向思维。通过逆向解读比的意义,不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而且为“比的应用”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可见编者的用心良苦。

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标教材)的课后习题有两类,第一类(也是第一题)是用比表示两个量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该题的呈现形式,结合具体图形用比表示两个量的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利于学生建立分数与比的关系。其次第二类题是利用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填空,巩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其他几个版本几乎是都是用比表示两个量的关系,较为常规。

对比借鉴北师版和江苏版的习题,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先出示江苏版的第一题,让学生结合图形领会比的意义及与分数的关系,然后出示北师版的第一题,在具体情境中逆向理解比的意义。完成练习后学生对比的意义一定有深入的理解。

四、比“你知道吗”――渗透人文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应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要展示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要展示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其实就是向学生展示数学的人文的一面。“你知道吗”栏目的设置是各版本教材呼应课标的最直接体现。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怎样把握好质和度,以避免数学学科知识和人文性的本末倒置呢?

仍然以比的意义为例,在教学完比的意义后或者在教学比的过程中应该渗透“比”的哪些人文性?要渗透多少呢?让我们来看看各版本的安排。北师版介绍了古希腊雅典古城巴台农神庙的解剖图截面,并借此介绍了“黄金分割”,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教版出示了五角星、断臂维纳斯以及巴台农神庙的平面图为“黄金比”注解。西师版以数学阅读的方式从斐波拉契数列开始介绍了“黄金比数”,并进一步介绍了黄金比数在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应用。苏教版直接介绍了“黄金比”,并列举了两个运用黄金比于艺术的例子。

不难看出,各版本都把“比”的人文性重心放到了“黄金比”上,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最直接的参照。

对比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围绕数学学科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展开,前者显性,一目了然;而后者是隐性,“犹抱琵琶半遮面”。解读教材,不但要解压学科知识更要参透背后的思想方法。这就凸显了对比解读各版本教材的必要。网络信息畅通发达,又为我们获得对比各版本教材资源提供了可能。对比各版本教材要横向的比对。横向比较各版教材的情境、问题引导、习题设置,总结各版本教材的可取之处,属于微观观察。我们还需要纵向宏观俯视,把握各教材体系的设置,总结不同展开方式对学习者的不同影响。只是宏观把握,近乎见森林不见树木,达不到教材整合的目的;仅从微观对比,类似见树木不见森林,会有断章取义之弊。

对比是为了整合、利用。教材是由教育专家们精心编写而成的,有前人丰富经验的综合,也有自己实践的总结,解读一本教材,就等同于与一批教育专家的对话,但由于教材受人员、地区、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它不是“万能书”,有不断完善、不断建设的必要。通过“对话”,我们谙熟其特色、衡量其优劣,取长补短、灵活运用,有的放矢地创造性使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之焕发新的活力,演绎高效的课堂。

第7篇:小学校本教材范文

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校本教材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以培养具有设计与开发能力的、服务地方经济的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一大批地方院校相继建立,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史秋衡、王爱萍,2008)。随着学生数量激增,英语水平愈加参差不齐,而现有教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和专业发展需要,而且“一个大纲一本教材”也不利于提高一线教师科研水平,更不利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地方院校校本教材建设势在必行。

一、校本教材建设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目的之一,是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教材是课程内容的核心。然而,现行大学英语选修系列无法完全满足地方院校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

首先,这些教材主要集中在商务、旅游、文秘、法律、财经、体育、医护等专业,而地方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还包括其它许多专业,如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海岛景观设计、区域设计、文化传播、环境工程、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电力、动画设计、广告设计等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的地方院校专业还会不断更新,因此教材建设也要跟上行业的发展。

其次,随着社会发展,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是掌握知识和应用技术高级专门人才,而且要求他们是具有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也指出,该课程既是语言课程,也是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知识、提升综合文化素质的课程,然而现有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文化素质拓展类教材内容以语言欣赏类为主,应用类相对缺乏。

二、校本教材建设是提升教师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

地方院校大多为从前的专科院校,以教学为主,然而随着这类院校升本,教师科研逐渐受到重视,而校本教材的编写正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良好途径。

一线教师是最了解自己学生需要的,要编写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首先,课程团队需要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要深入研究相关英语教学理论、教育部课程要求和教学大纲。再次,从选材到组织编写,整个团队需要数次研讨,并且课题论证、书稿审校以及研讨会都会请英语教学方面的专家和行业专家参与,这种团队协作、相互交流的形式非常有助于教师开拓视野。因此,从反思教学、钻研理论、专家论证、收集材料、组织编写到审校整个过程,课程团队最终成了这门课程的专家,无疑教师的科研水平能得到有效提升。这种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解决教学实践中教材需求的研究将成为今后教材建设的重点(杨廷君等,2009)。

三、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校本教材建设基本思路

有效地进行校本教材建设,编写出符合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已成为各高校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就大学英语校本教材建设提出我们的思路:

1.建设语言技能类补充教材

在基础阶段,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建设补充教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针对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大学英语教师可以编写一系列补充性教材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如语音、语法、适合本校学生水平的分级听说系列以及分级阅读系列等。

在高级阶段,按照新课程要求,建设适合本校学生水平的语言技能类选修教材,如高级英语视听说、实用写作、实用翻译、高级阅读等,以帮助学生继续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只不过在编写这些补充教材之前,教师一定要充分调查学生的真实需求和了解他们的英文水平,确保教材的实用性。

2.建设面向专业、行业的语言应用类教材

应用类英语教材和双语教材不同,目的也不像双语教材主要是学习学科知识,而是在通过接近专业知识学习同时,继续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能力(蔡基刚、唐敏,2008)。笔者把它定义为知识面拓展或者语言技能拓展型的应用类教材,且和学生的专业及今后可能就业的行业和岗位相关,保证学生在实际学习工作生活中能派上用场。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面向专业的过渡性教材,介于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之前对相关专业的词汇、句法、篇章及文体特点有所了解,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一类是面向行业的英语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有所了解,以适应今后就业岗位的需求。

3.建设文化素质,拓展系列教材

关于文化素质拓展系列,笔者建议结合学校特点,可分为通用类(基础阶段)和应用类(高级阶段)文化相关阅读教材,通用类包括人文经典分级阅读、歌曲欣赏、电影、艺术作品欣赏等,这部分可以根据学生需求编写校本教材;应用类则须结合学校特色编写。比如,医科学生的教材应涉及医疗伦理道德、医学发展及医学基本知识等,防灾减灾类学校可涉及防灾减灾基本知识以及一些具有人文关怀的自然灾害类相关内容等,促进文化素质拓展类教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新世纪伊始,就有超过250所地方院校应运而生,而且发展迅速,它以其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大学英语校本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英语整体教学质量。因此,作为这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抓住机遇,着力研究本校学生需求,加强校本教材建设,为提升本校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今后不同岗位的需求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唐敏.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08,(4):85—90.

[2]黄建滨,于书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研究:回顾与思考[J].外语界,2009,(6):77—83.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第8篇:小学校本教材范文

绘本《天生一对》,讲述的是鳄鱼和长颈鹿这两种存在悬殊差距的动物成为一对恋人,虽然所有的朋友都不认同它们,但在经历患难之后,它们不顾生命危险,勇于去救同伴的精神感动了大家,最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怎样才能使这个故事更适合于幼儿园的孩子理解?首先我把故事中的角色进行了转变,由原先的“恋人”变成了孩子易于掌握的“朋友”,再把绘本中的画面进行择取,加上自己精心设计的提问,让孩子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与绘本中的角色一同遭遇、一起惊喜、一同感动,从而自然理解绘本内容。

一、案例呈现

(一)观看绘本封面,直接引题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本大图书,我们先来看看书的封面,题目叫什么?

2.怎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朋友?

幼儿回应:有爱心的人能成为朋友。幼:有钱的人之间能成为朋友;团结的人能成为朋友;漂亮的人别人喜欢和她做朋友。

师小结: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相互友爱、团结、谦让、有爱心的人,都使人喜欢,都能成为朋友。幼:相互友爱的人能成为朋友。

(二)逐页进行绘本阅读,不断深化矛盾冲突,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

1.它们是谁?它俩能成为朋友吗?

幼儿回应:长颈鹿和鳄鱼。不能,因为它们高矮相差太大了;不能,因为长颈鹿是食草动物,而鳄鱼是食肉的,鳄鱼会吃了长颈鹿的;能成为朋友,因为它们会想办法在一起做游戏。

2.你觉得长颈鹿们会喜欢它们吗?从哪里看出来?

幼儿回应:会喜欢,因为大家都觉得很好玩;不喜欢,因为长颈鹿们会觉得小鳄鱼和它们长得不一样;不喜欢,它们会害怕小鳄鱼吃了它们;不喜欢,因为小鳄鱼哭了;不喜欢,因为长颈鹿们都用手指指着小鳄鱼……

3.长颈鹿们伸出手指,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幼儿回应:你这个小不点快离开这儿!你不是我们的朋友,快走开……

4.(1)长颈鹿来到了鳄鱼城,发生了什么事?还发现了什么?长颈鹿的姿势跟周围的鳄鱼们一样吗?

幼儿回应:它们一起去看电影了;它们还去喝饮料;长颈鹿坐在地上,因为凳子太小了;看电影时,长颈鹿太高了,影子都投到了荧幕上。

(2)它们会喜欢这对朋友吗?幼:不喜欢。

(3)鳄鱼城里的小鳄鱼们是怎样对待长颈鹿的?它们会怎么说?

幼儿回应:它们会说:你这个大怪物,快给我走开!它们会说:你这个巨人,快走开!

(三)重点阅读,理解“爱”的情谊

1.发生什么事了?你觉得这时的鳄鱼和长颈鹿会做些什么?

2.它们来到火灾现场,看到了什么?

幼儿回应:看到火烧得很大,小鳄鱼被困在楼顶。幼:看到很多小鳄鱼在楼下看。

3.鳄鱼和长颈鹿又会怎么做?会想什么办法?

幼儿回应:它们会去救火,鳄鱼会爬到长颈鹿的头上把小鳄鱼们救出来。幼:长颈鹿会端来一桶水往楼上浇来灭火。幼:它们会去找楼梯让鳄鱼们爬下来。

4.(1)鳄鱼顺着脖子爬到窗户里,它们会想什么办法来救小动物呢?幼:小鳄鱼会跳下去让长颈鹿接住。

(2)它们是怎么救小鳄鱼的?谁能完整地讲一次?

幼儿回应:小鳄鱼把困在房间里的鳄鱼一个个地从窗口递出来,长颈鹿摆成了梯子的形状,让鳄鱼们滑下来。

幼儿回应:它们合作救出了小鳄鱼。

5.这时楼上还剩下谁?我们快给小鳄鱼想办法。

幼儿回应:叫小鳄鱼跳下来。幼:叫小鳄鱼拿一块湿毛巾捂住嘴巴跑下来。幼儿回应:叫长颈鹿搬来梯子爬下来。

6.小鳄鱼跳下来后果会怎样?幼:它会死掉的。(孩子很伤心地说)

7.(1)这时鳄鱼城里的小鳄鱼会怎样看待它们呢?幼儿回应:喜欢。因为它们救了鳄鱼。

(2)现在大家觉得它们能成为朋友了吗?为什么呢?

师小结:它俩把希望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其实想成为朋友高矮相差大,漂亮与否都不是问题,大家都认为,只要心中有爱,就能成为最好最好的朋友。

(四)主题升华

1.孩子们,你有朋友吗?你的朋友是谁?

2.你的好朋友曾经为你做过些什么事?

3.你又愿意为你的好朋友做些什么呢?

师小结:相信只有我们像长颈鹿和鳄鱼一样,带着这份爱心,主动去寻找,一定能找到更多的好朋友!

二、提问策略

通过以上绘本《天生一对》的提问剖析,我总结了以下一些策略:

(一)抓住关键――提问要紧扣教学活动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提问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关键性的问题。

在“天生一对”活动中,教师为该活动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能根据绘本画面,连贯、生动地进行讲述。(2)理解图画故事情节发展与动物特点的关系。(3)通过故事,懂得只要心中有爱,就能成为最好的朋友。

教师围绕着目标设计了如下问题:

“你看到了什么?”

“它们能成为朋友吗?为什么?”

“发生了什么事?”

“它们喜欢这对朋友吗?为什么?”

“着火了,长颈鹿和小鳄鱼是怎么做的?它们想了什么办法?”

“现在大家喜欢这对朋友了吗?为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将目标有效地贯穿在活动当中,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意味着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激活经验――提问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认识事物的特点,只有在生活经验支持下的提问才能引起幼儿的共鸣,所以教师要熟悉上课幼儿的年龄特点,不断激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本活动中,教师把恋人的角色变换成了朋友,正好适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它们正处于找朋友阶段,对朋友的理解应该既模糊又向往,所以通过绘本阅读,让孩子更深地了解怎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三)适时追问――提问要抓住幼儿活动契机

教师语言精练,追问得当,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若不懂得追问或时机不当,非但不能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反而会限制幼儿的思维,抑制幼儿回答的欲望,起到相反的效果。

因此,在预设的问题不能引起幼儿兴趣时,教师就要抓住幼儿的活动契机,及时调整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学会适时追问,形成新的、深化的问题,引起幼儿注意,从而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

(四)循序渐进――提问要推进幼儿思维进度

教师的提问要懂得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不仅要设计好单个问题,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序列,使问题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从而不断推进幼儿的思维进度。

如绘本《朋友》中的大点提问:

“书的题目是什么?”

“怎样的人能成为朋友?”

“它们能成为朋友吗?为什么?”

“发生了什么事?现在大家觉得它们能成为朋友吗?”

“你有朋友吗?你的朋友是谁?你的好朋友曾经为你做了些什么事?你又愿意为你的好朋友做些什么呢?”

第9篇:小学校本教材范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纷纷提出了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办学思路,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财务会计类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群的实践教学内容一般以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实训为主要课程内容,在实践教学实施方式、实践内容的设计、组织方式等方面不尽合理,而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则是要求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为了真正做好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强了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就必须改变原有教学程序,重塑新的教学思路,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探索具有转型发展特点的新建本科院校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高校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目前,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从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要求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高等特点。[1]为了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财务会计类课程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探索和创新新型教学模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这就要求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必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针对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增强教学效果,同时也能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避免出现理论教学和实践工作的脱节,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为学生学习和就业之间构建沟通的桥梁,以利于培养技术型、应用型、桥梁型人才。

(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要求

会计类专业属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是技术型、应用型和桥梁型人才,主要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会计从业人员,其对应的目标工作岗位可包括出纳、档案管理、会计主管等。目标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所需技能是相对应的,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有相应的基本技能才能胜任其工作,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通过财务会计类课程群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但当前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理论功底扎实,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满足企业对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导致对工作岗位的使用能力弱,甚至出现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现象,这种结果都违背了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的目标。[2]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加强财务会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以便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需求,从而为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提供更多的合格人才。

(三)推动会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

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许多课内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深化和拓展,而这种结果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完善自己,适应教学要求,有助于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新建本科院校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高等院校的发展在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能够被社会所接受。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较短,目前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发展的主要目标,但是存在普遍的问题,不少院校并不十分清楚企业特别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导致这些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资源分配不是十分合理。[3]对于财务会计类课程来讲,由于部分教师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是十分清楚,即使有一定的了解但却没有完全贯彻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例如有的教师对财务管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有的教师对财务会计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其结果是学生一方面不能系统的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会计实践中。所以,财务会计类课程建设没有体现应用型本科的特点。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协调性不足

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协调性不足主要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许多学生对财务会计类课程的理论知识能够倒背如流,但却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些理论与解决企业会计工作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而且实践教学设置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偏小,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所学到的知识。[4]例如基础会计学课程主要是依据会计核算程序设置的,其一般流程为: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告。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基本理论。许多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过于偏重理论,忽略了学生技能培养,其实践教学环节占课程教学时间很少,导致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以后,仍然不会编制会计凭证、填制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这种人为地割裂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必然会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三)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新建本科院校层面来讲,很多地方还是在模仿老牌的本科院校,没有根据自身院校的特点和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中普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许多院校的财务会计类课程虽然也开展实践教学,但是比较零散,而且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各个课程的实践教学自成体系,没有形成课程之间实践教学的联系,缺乏实践教学体系之间的连贯性。即使一些院校也积极开设了实践教学,但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活动脱节较大,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完成,忽略了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的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进行的实践学习通常是重复性的,杂乱无章的,漫无目的的,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不是很大。

(四)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双师型”比例偏低

财务会计类课程是既重视理论教学又重视实践教学的课程,其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整体素质,既要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熟悉,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5]但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由授课教师完成,“双师型”比例比较低,虽然他们中的一部分学历很高,但是很多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认知。再加上授课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导致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准备课程,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其结果是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转化为实践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新建本科院校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一个总体目标

新建本科院校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基础,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对于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实施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具有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具备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国际化视野,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胜任经管部门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两个层面

两个层面是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是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主要是通过校内会计方面的实训室,如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会计综合实训室等,利用仿真的会计实训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对所学的财务会计类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6]校外实训主要是在校外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课程教育、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企业实际的会计处理方式,实现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的提升。

(三)三个一体化

三个一体化是指一体化的教室、一体化的教师和一体化的教材相结合。一体化的教室是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相关会计工具,演练会计实训和强化会计训练,从而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在这种条件下,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一体化的教师是实现三个一体化的重要条件,主要是指具备普通教师和会计师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通过人才引进,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例如可以鼓励基础会计学教师利用寒暑假期间到会计师事务或者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兼职,最终提高其会计职业技能和双师素质,提高教师中“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比例,为学校转型发展奠定基础。一体化的教材。针对财务会计类课程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相分离的状况,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材。财务会计类课程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素质编写适合自身教学使用的实训教材,处理传统的题型外,应增加仿真实训题,同时在编写过程中应按照行业规范,操作流程更加贴合实际,实现一体化的教材。

(四)四个结合

四个结合包括技能培养和素质培养、分岗实训和综合实训、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技能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是指在重视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强化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方面的培养。分岗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是指在进行会计实训时,实施一人一岗,按照小组的形式,轮流岗位,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岗位的能力。[7]分岗实训后实施综合实训的方式进行,采取一人多岗进行训练,使得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全面的掌握会计处理的全盘账务,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相结合是指利用手工账和电算化软件进行会计技能的训练,将二者之间进行有机结合,达到既掌握了会计理论知识又能达到财务软件的熟练应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采取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方式能够缩短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五)五种实训方式

五种实训方式是指课堂单项实训、分课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课堂单项实训就是在财务会计类课程教学中,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单行技能训练,做到“教、学、做”融为一体。分课综合实训是在完成单项实训以后进行,对财务会计类每门课程分别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从而既能使学生掌握每门课程,又能提高学生会计的综合处理能力。专业综合实训。将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训融合在一起,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以一个企业模拟运营的方式,让学生处理运营中的各种会计问题,培养学生综合会计知识的运用能力。企业顶岗实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将财务会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延伸到企业,安排学生到企业里面从事一定的工作岗位,轮流实习,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变,提高职业素养。毕业论文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然后以这些问题为基础,进行论文写作,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各个高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正确认识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本文建立的“12345”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财务会计类课程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斌,周志和.“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甘肃科技,2014(20):77-79.

[2]周志秀.“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J].中国市场,2015(19):215-216.[3]凌世寿,石勤.“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J].高教论坛,2014(3):54-58.

[4]沈应仙.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群“一体三结合”教学模式探索[J].财会经纬,2009(6):89-90.

[5]侯翠平,张红轶,丰蓉芳.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财务会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会计,2015(9):61-63.

[6]罗艳芬,吕朝周.加强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