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娱乐化范文

新闻娱乐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娱乐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闻娱乐化

第1篇:新闻娱乐化范文

新闻娱乐化与传媒娱乐化

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就娱乐化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原因、表现、影响等方面作了探讨,其间使用了不同的术语,如“媒介娱乐化”②、“大众传媒的娱乐化”③、“媒介文化娱乐化”④、“传媒娱乐化”⑤等等,其中“传媒娱乐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在国内,李良荣最早提出了“传媒娱乐化”的概念,他认为:“传媒娱乐化,不单单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冷漠和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内容越来越多,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美国新闻界称之为‘娱乐信息’,用来形容传媒提供的没有实质的家长里短的消息。而新闻娱乐化主要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轶事、两性纠葛。”⑥林晖认为,在消费逻辑引导下的传媒娱乐化倾向表现为:“最初是纯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最终则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⑦

其他学者在谈到传媒娱乐化风潮时也有同样的论述,如李金梅认为,媒介娱乐化风潮,不仅仅表现为新闻资讯采用小说话语的叙述模式,《还珠格格》、《欢喜游龙》、《九岁县太爷》等娱乐性的电视剧以及其他如《快乐大本营》、《相约星期六》、《玫瑰之约》等电视娱乐节目的推出也是传媒娱乐化的重要表现;郑根成则认为新闻娱乐化仅仅局限于新闻或新闻媒体。而事实上,在传媒界,不仅仅是在新闻或新闻媒体中存在着普遍的娱乐化倾向,几乎所有的传播媒体都出现了娱乐化的趋势。

上述研究所呈现的一个共同的观点揭示了新闻娱乐化与传媒娱乐化的关系:1.传媒娱乐化包括整个大众传播领域中娱乐因子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渗透,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2.严肃新闻的娱乐倾向是传媒娱乐化最为显著的一个标志。

新闻娱乐化与娱乐新闻

在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研究过程中,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混淆新闻娱乐化和娱乐新闻的概念,或者直接用娱乐新闻作为蓝本来探讨新闻娱乐化问题。两个词组虽然都由“新闻”和“娱乐”组成,但是它们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娱乐新闻是个偏正词组,其中主体是新闻,娱乐是用来修饰新闻的,如同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国际新闻等等,根据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断:娱乐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娱乐事实的报道。

对于什么是娱乐新闻,很多人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就连李幸2001年所著、号称“国内第一部”的《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中也没有明确说出什么是娱乐新闻。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的区别。其实,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某些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那么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

目前业内对娱乐新闻达成的共识是:娱乐新闻包括电影界、电视界、演艺界,包括流行音乐界等领域发生的新闻以及演艺明星的新闻。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新闻传媒界的宠儿,它代表的是新闻逐渐走向娱乐化的动态趋势或过程,其概念和解释都要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新闻娱乐化主要指在内容上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的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新闻娱乐化与民生新闻

近年来,民生新闻的出现不仅在新闻传播实践领域中引起了新浪潮,而且也是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民生新闻,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这个问题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类型”,如说民生新闻是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两大板块中各划出一块来合并而成的“一类新闻”⑧;或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体裁”,如说“民生新闻的主要形态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⑨;或认为是一种“节目形态”,如说“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不难看出,虽然对民生新闻的定义莫衷一是,但都肯定了其报道内容主要是与市民、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关注日常生活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所想所感;从表达上看,民生新闻多采用一些符合普通百姓接受心理与接受能力的软性表达;从宗旨和终极目标上看,民生新闻是以关切的目光关心民生疾苦,将硬新闻软处理,同时赋予软新闻以硬道理,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也立足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简单的批评了事。[11]

可见,民生新闻与新闻娱乐化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在内容上,都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而是以琐碎的日常事件和带有趣味性的新闻为重点;在表现形式上,大都采用一些软性表达,从以往的“播”新闻,改为“说”新闻,主持人用平民化的方式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娓娓道来,强调新闻的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诚然,二者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某些共通之处,我们可以认为民生新闻的出现是新闻出现娱乐化趋势的一种表现,但是毕竟二者还是存在区别的:一、在概念意义上,民生新闻是指一种静态的新闻传播方式,是一种新的“新闻体裁”或者“节目形态”,就好比娱乐新闻一样,都是一种独立的新闻样式。而新闻的娱乐化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二、在内容上,民生新闻包括一切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琐事,关注日常生活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所想所感。而对于新闻娱乐化而言,它包括的范围更为广泛,只是减少了严肃新闻的比例,增加了更多的软性新闻,如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等。对于一些严肃的政治和经济信息,也在报道方式上做了相应的处理,努力从中挖掘出娱乐价值,并且使报道更加故事化、情节化、娱乐化。三、从宗旨和目标上看,民生新闻是以关切的目光关心民生疾苦,将硬新闻软处理的同时立足现实问题的解决。而新闻娱乐化仅仅是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在观众审美需求改变的情况下,传播方式的一种变革。

注 释:

①⑦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3)。

②李金梅:《关于当下媒介娱乐化风潮的思考》,《新闻知识》,2005(1)。

③梅琼林:《谈大众传媒的娱乐化现象》,《新东方新领导》,2005(4)。

④蔡骐、蔡雯:《娱乐化浪潮中的媒介文化》,《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⑤郑根成:《传媒娱乐化的伦理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⑥李良荣:《娱乐化 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新闻记者》,2000(10)。

⑧韩泽:《民生新闻小札》,《视听界》,2004(1)。

⑨孟建、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7)。

[10]路璐:《解析电视民生新闻的资源优势》,《传媒观察》,2004(6)。

[11]董天策:《从范式角度审视民生新闻》,《新闻学与传播学》,2006(4)。

第2篇:新闻娱乐化范文

关键词:娱乐化 民生新闻 新闻价值

一、娱乐化下民生新闻的特点

如今,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针对这一现象,各种观点交锋不断,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有人感到担忧也有人认为这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新闻的娱乐化,使传统新闻变得轻松活泼,将新闻的文化内涵通俗化、大众化,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另一方面,它也给新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内容琐碎、主题浅薄等,使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低俗化的倾向,过度的娱乐化也会使媒体丧失公信力,威望、诚信度受到损害。其实,娱乐化本身并无对错、好坏之分,而关键在于一个“度”的把握。无论怎样,娱乐化的大潮已经来临,我们与其消极的抵抗,不如积极的适应;这样才能做到不让娱乐化操纵新闻,而是使新闻去操纵娱乐化,使我们处于一种主动的地位。通过对娱乐化的了解及把握,在可以添加娱乐化元素的新闻中适度运用,吸收其积极的一面,从而使新闻更具竞争力,同时也恰到好处的满足受众的需求。

不同题材的新闻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些新闻内容相对来说适合采用娱乐化的新闻表达,而一些题材和内容比较严肃的新闻则不可以采用。娱乐化的新闻表达更多的是涉及一些奇闻趣事、百姓日常生活服务咨询等方面的内容。而民生新闻大多涉及到这些方面的题材,因此在娱化的浪潮下,民生新闻如鱼得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每个地方台的民生新闻都开办的如火如荼,很受当地百姓的欢迎。那么,在娱乐化的影响下,民生新闻又有哪些娱乐化的特点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新闻的娱乐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寻找民生新闻受娱乐化影响的印记。对新闻娱乐化的理解,我国学界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一个简短的定义为:“按照快乐原则和大数法则来处理新闻的文化行为。这里的快乐原则就是指娱乐化,大数法则是指按关注度来处理新闻。新闻娱乐化首先应该是在形式上的,另一种是指内容上的,数量上的加大。” 从中可以看出,新闻的娱乐化分为两方面,即内容和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如下。

1、生活资讯放在首位

与其它类型的新闻不同,民生新闻大多关心的是市民的日常生活,新闻内容大多涉及生活中的停水、缺水、失火、被盗、被骗、车祸、纠纷、求助物价、住房、看病等方面。这些看似都是琐碎小事,却能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同时也都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平民化的视角

民生新闻深入挖掘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记录百姓的生活状态、情感困扰、生活矛盾纠纷等,在新闻报道中勾勒百姓生活全景图。无论是对新闻事件的讲述还是评论都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通过报道百姓的日常生活,力图呈现那些普通而真实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体验,使新闻不但好看、成为百姓生活的助手、更表达了普通人的心声与情感。

3、轻松独特的播报方式

首先,采用方言说新闻的方式。很多民生新闻都在播报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不再像以前那样念稿,而是采用个性化很强的“说”新闻的方式,很多地方还采用了方言来播报新闻。这种原汁原味的方言让当地观众在看新闻时,既能很容易理解新闻内容又感到无比亲切。其次,对主持人的选用上,也打破了传统上的那种中规中矩的形象,大多都是采用“身边人”的形象。主持人在节目中可以说笑、可以唱,轻松随意,他们就像坐在自家客厅与朋友聊天一样播报新闻。

4、市民出镜率高,注重老百姓的话语说自己的事

出现在民生新闻中的几乎都是普通市民的面孔。这种身边人说身边事的节目形态,不仅增加了可信度,还极大地调动了百姓的参与的积极性,从某种程度上说,百姓通过屏幕说话大大地好于媒体“代言”。同时,节目还开通多种渠道使观众参与节目,表达自己的看法,如:现场热线、手机短信等,实现了媒体和受众的互动。同时,使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不再是被动的灌输,而是主动接受。

二、从民生新闻中剖析娱乐化影响下的新闻价值

通过以上对民生新闻在娱乐化大潮下的特点可以看出:民生新闻的特性也要求其从受众的关切点上挖掘内涵,报道是给普通百姓看的, 要根据百姓的需要和兴趣报道新闻,而这正好与新闻娱乐化讲求故事化、人情味、吸引力的特性不谋而合。因此,选取民生新闻为具有娱乐元素的新闻为代表对娱乐化大潮下的新闻价值进行分析。

1、对“草根阶层”的重视,强调了新闻的贴近性

民生新闻采用平民化的视角,内容和形式都很贴近百姓生活。不论是播报形式还是主持人的形象都很“亲民”,新闻中也都是市民亲自在镜头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受众看到这样的新闻,不会觉得那些人、那些事对自己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而是真实的反映了他们的生存状况,这样的新闻对于受众来说无疑是有着吸引力的。这就极大地强化了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要素。

2、传达知识与提供服务突出了新闻的实用性

“民生新闻是以服务民众为主旨的,‘关注百姓,服务百姓,做百姓的代言人’是民生新闻的精神内核” 。因此,这就要求民生新闻要真正站在受众的立场上,了解受众到底需要从新闻中得到什么。民生新闻是要从平民视角出发,发掘出对百姓更大的新闻价值。在新闻中为受众提供的这些衣食住行的实用信息,对受众来说,新闻的价值是大大增大了。

3、娱乐化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强化了新闻价值的趣味性

适度的新闻娱乐化促进了大众媒体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大众媒介参与竞争。而对于受众来说,“媒体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能引发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 。而民生新闻则把握娱乐化积极因素,通过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民生新闻内容以及幽默搞笑的主持风格,使观众产生共鸣,观众不仅牢记了新闻事实,更能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民生新闻通过对有趣性的适度放大,来提高新闻价值。

在娱乐化的影响下,我们除了需要考虑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受众的立场上,考虑他们需要的新闻价值。同时,评价新闻价值的五要素仍然发挥着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五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对有趣性、实用性、贴近性的强调使新闻价值增大。

参考文献:

第3篇:新闻娱乐化范文

关键词:体育报道;新闻娱乐化;全球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125-01

一、体育自然属性的回归――体育新闻的娱乐化

随着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的体育事业也不断地同世界先进体育国家进行交流和共助,这就让我国对于体育人文化的内涵理解也开始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人民对于全民体育和职业体育的理解便由最初的感性热情转移到深层次的理性认知上来。在这样的体育发展时代要求下,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便不再以政治化为主要基线,转向为体育娱乐化和健身化的发展要求转向到娱乐化。正是在这条道路上,体育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才得以极大发扬,而由此带来的体育也就势必成了每位中国人立志追求职业体育和全民体育发展要求的平台。然而,我国体育事业的这种发展转向并没有同体育新闻报道形成一种一致性的合力,这表现在体育新闻报道没有并没有体育所彰显出的效果那么显著,体育新闻走向了一条同体育竞技背道而驰的道路,这条道路主要体现在体育新闻报道向娱乐化进行导向。特别是在我国体育真正进入到职业化以后,体育较之以前的国家意志逐渐地弱化,而本体却不断地得到加强。民众对待体育的认知更多地是以一种娱乐的心态看待。这种心态所导致的体育结果就是一种边缘化结果。由于人为的认知不同,所以每个人对体育的理解也不同,这就体现出了体育新闻的多样化结论。

二、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1.体育新闻报道的公正性要以客观真实性作为保障。我们所思考的体育新闻公正性主要是让民众可以在体育新闻的报道中能够得到一种正确的精神价值导向。这种正确的精神价值导向在具体化的层面要表现出体育新闻在其所报道的内容和形势上能够给民众一种正能量的启示。而这些因素均是由体育新闻的内在真实性的特性所决定的。所以说,体育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体育新闻报道公正性的内在核心,一旦体育新闻失去了报道的真实性,那么体育新闻报道就等于失去了精髓和灵魂。“体育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体育新闻的来源真实,二是体育新闻的反映真实。来源真实是指体育新闻的采、编、播必须以体育事实为母本,客观真实地报道体育事实中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决不能凭空捏造和任意杜撰。反映真实是指体育新闻报道在采访角度、编排语言、评论方式等方面,所采用的新闻技术能公正、合理地表达体育新闻事实,是新闻工作者感性与理性的全部认识过程在头脑中的体现,最能体现出体育新闻的精神层次。”

2.体育新闻娱乐化要同品味挂钩以加强体育新闻的深度。在当今娱乐化报道的过程中,体育新闻的价值标准就成为了其所秉承的一贯核心。新闻工作者以何种判断力来解构事实就能够形成何种形式的新闻尺度。过渡性的体育新闻娱乐化报道只会体现出传统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误区。比如,主观片面地追求人物以及事件的轰动效应,以追求视觉上的冲击来博取大众的注意力。

三、体育新闻娱乐本土化同体育新闻全球娱乐化之间的思辨

第4篇:新闻娱乐化范文

 

一、生活类新闻娱乐化的内涵

 

(一)内容上的娱乐构成方式

 

1.标题的娱乐化。生活类新闻播出的新闻事件大多都会起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吸引观众注意力。一看到这些名字,就会令人有娱乐的感觉,也给生活类新闻增添了很多娱乐成分。像齐鲁电视台的《拉呱》很多新闻标题都很有特色,像是“不是警察?俺以为你是便衣呢,“路见不平一声吼,抓个小贼来耍耍还有“发哥游阱记,“谁改了俺的名字等等,山东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的《民生直通车》也是这样,像“这贼挺嚣张,被抓还逞强“该怎么孝顺你?我的母亲。题目是人们对节目的第一印象,这种富有娱乐气息的题目,让生活类新闻娱乐性更加浓厚了。

 

2.讲述方式的娱乐化。生活类新闻主要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家长里短,内容上的贴近性意识深得民心,娱乐元素的广泛运用更是抓住了受众眼球。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拉呱》有一期节目叫做“小伙要变脸,欲做人造美男。现在整容之风是越来越盛了,在娱乐圈尤其是这样。但是一个普通小伙子要整容,还真是很新鲜。节目开始剖析小伙要整容的原因,原来是小伙想要进入娱乐界,像让自己变得完美一些。于是他参加了一个网络选秀,最终入围成功。这几乎类似于一个娱乐新闻,生活类新闻的这种民生视角,他关注的就是普通大众的生活,而这些生活中的事情大都有些趣味性和娱乐性,像是汽车轮子被偷,邻里矛盾,家长里短等等这些事情,从而就让生活类新闻成为生活当中的一种调剂。其次,节目互动性很强。

 

(二)形式上的娱乐构成方式

 

生活类新闻主要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家长里短,内容上的贴近性意识深得民心,在形式上更是广泛运用娱乐元素以抓住受众的眼球。

 

1.播报方式的娱乐化。在以往的新闻节目中,为体现新闻的严肃性,一般都是主持人坐在演播室,运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播报。生活类新闻在此基础上作了改进。首先是主持人由坐着播报改为了站着播报,然后又在使用的语言上作了改动,原先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改成了方言、曲艺等等。记得几年冯巩有一个相声,是尝试使用天津快板、京韵大鼓等多种形式播报新闻、天气预报、球赛等等,当时觉得非常新鲜和搞笑,如今这些都变成了现实。生活类新闻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新闻播报形式,这些都为生活类新闻增添了许多娱乐的色彩,也让生活类新闻变得更加具有平民性和接近性,从而赢得了受众的喜爱。

 

2.节目编排方面的娱乐化。在节目的编排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娱乐元素的注入。《拉呱》的演播室背景设置的类似于评书节目的环境,每条新闻之间的串联都是依靠主持人与场外工作人员的对话来组织起来,而小么哥使用的手势、眼神、动作都是在向观众传达信息,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让观众从中得到了愉悦。

 

3.主持人在娱乐构成中的作用。在新闻“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的情态下,中节目都纷纷把“赌注押在了主持人身上,希望借着主持人的“人际性传播能为节目“突出重围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吴郁教授认为,在表达方式的众多元素中,可以学习但难以复制的,当推主持人。所以,主持人体现了一个节目的特色,在生活类新闻的娱乐倾向方面,主持人是一个引导者。

 

二、生活类新闻传播娱乐化的辨析

 

生活类新闻的娱乐取向,是大众文化的要求,是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必然趋势,不可排斥,并在一定时间内将继续伴随和发展。但在娱乐的尺度和价值取向上,我们却有必要进行深一步的分析和探讨。度的标准则取决于某节目的目标受众的收听收视率,提高收听收视率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增加娱乐性新闻的比例。对生活类新闻来说,他的受众群是广大的市民,娱乐性的元素要占多大的比重才合适呢?新闻节目毕竟和综艺节目等传统意义上的娱乐节目不同,在关于娱乐的尺度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规范和标准。

 

(一)内容上的娱乐化趋势

 

从严格意义上说,生活类新闻栏目只是综合性新闻栏目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新闻的主要功能都是由综合新闻栏目和新闻评述性栏目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类新闻栏目出现娱乐化的倾向就并不能说压缩了政治、经济等严肃新闻的比例,更不能说淡化了重大新闻的报道。生活类新闻在内容上的娱乐只要是指报道一些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逸事、两性纠葛,对于这种事情,我们可以用娱乐的方式去报道,尽可能的去发掘其中的趣味性,娱乐性。但对于一些严肃的事情,像是灾难事件、悲剧性的事件是严禁娱乐的,在这种事件上我们更多的是要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在报道的内容上要做到通俗而不庸俗、亲和而不媚俗、愉悦而不低俗、消遣而不恶俗。

 

(二)报传播上的娱乐化趋势

 

在生活类新闻创立之初,为迎合大众口味,制作人员将娱乐元素引入进来,收视率有了大幅提高。然而对于新闻节目来说,无论报道什么内容,采用哪种形式播报,都要完成新闻传达信息的功能。无论从哪方面说新闻节目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严肃性,娱乐要运用得恰当和合理。生活类新闻使用娱乐的方法去播报新闻,其实是选取了一种讨巧的方法,是为了迎合受众的口胃。其中娱乐只是一种技巧,是一种结构手段,是一种叙事方式,新闻才是主体,才是节目所要传达的目的,娱乐的运用最终是为传播新闻服务的。娱乐只是一种添加剂,如果人体吸收过多添加剂的话,必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生活类新闻也是这样,在享受娱乐化带来的乐趣的同时,还要克服因过度带来的种种弊端。生活类新闻节目应恪守自己的新闻立场,避免因过度追求收视率是新闻变质。在娱乐的运用上也要讲究一个“度”,这个“度”就是大众的审美限度。在这个范围内,一切都皆大欢喜,超出这个限度,过度的娱乐,新闻就失去了它的精神,新闻也就无法称之为新闻。

第5篇:新闻娱乐化范文

一、新闻传播娱乐化的现存问题

从新闻传播娱乐化现象的历史和现实来看,它之所以会一直存在和发展,是因为它符合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所以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然而,由于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力量,媒体传播什么对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新闻传播中的娱乐化倾向所可能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也并非无稽之谈,如许多专家学者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认为,传媒娱乐化“以本能的满足来追求浅薄的快乐,以人性的奢侈、安逸和麻木取代人的真正自由,这种状态并非人的解放,它只能使个体进入新的异化过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一些过分商业化的新闻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追求高额利润,千方百计地迎合人们庸俗低级的情趣,大量传播污染社会风气、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鄙俗、的内容。受世界潮流的影响,国内一些媒体为了取悦受众,媒体“娱乐化”的炒作也渐染此风,低级趣味的搞笑随处可见。如用大量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狂炒明星之恋、绯闻隐私,将贪污受贿官员的不正当两性关系放进报纸头版,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任意夸张渲染等。

我国媒体的娱乐化倾向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有意避硬新闻之重,而就软新闻之轻,信息产品出现泛娱乐化。在我国,由于新闻报道尤其是硬新闻的采编政策、人才、资金、技术上的落后和难度,使不少新涌现的媒体纷纷选择难度低、花费少而短期市场效益可能还更好、受众兼容面宽的软性内容和技巧,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另一方面,我国的受众数量大,结构复杂,定位比较困难,虽然教育正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落后,所以在新闻的娱乐化操作上,还比较盲目而略显粗糙,内容肤浅,形式雷同。何况我国新闻事业正在从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转轨,计划的痕迹尚未完全湮灭,成熟的市场机制也未形成,所以在娱乐化的形式和内容上都可以看出明显的抄袭和模仿痕迹,在新闻娱乐化的同时,还呈现出了娱乐美国化的特点。因此,有人认为,我国媒体娱乐化倾向既带有转型时期媒体市场化、大众化的必然性,又带有媒体发展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不正常竞争导致的畸形产物的特征。

二、合理把握新闻传播娱乐化的“度”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需要娱乐文化来抚慰当代人的焦虑和紧张感,但娱乐并不等于媚俗,成功的娱乐是充满灵性的优秀文化。但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大众文化容易出现庸俗低级的倾向,过度的娱乐化也会让人消磨意志、精神萎靡,所以我们对新闻传播娱乐化的倾向及其发展变化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其存在的负面影响,处理好娱乐消遣和思想教育的关系。

(一)以调控手段控制娱乐化的“度”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在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受到社会强有力的控制。政府、经济力量、受众,以及媒体组织的自我控制都使得新闻传播娱乐化现象不会任其泛滥。大众传媒在进行传播活动时,除了解决自身赢利问题,更要考虑到其作为事业性组织所富有的社会责任。传者在对信息进行控制的同时其实又在进行着自控,即:一是在新闻内容选择上符合受众需要但不是一味迎合;二是在叙述方式上,软化要得当;三是在整体版面、节目安排上要注意软硬平衡。

尽管消遣性、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并不能以弱化传播重要新闻事件的分量为代价。严肃性、针砭性、重大性的报道仍然应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落落大方、语势稳健的播报新闻的方式也仍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从新闻传播活动的主要目的来说,尽管有一部分新闻可以因其较有趣味性的内容而产生一定的娱乐效果,但并不能因此将新闻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娱乐工具,新闻传播活动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交流新情况、新信息,新闻的小性依然是信息交流。

(二)树立精品意识控制娱乐化的“度”

如果仅仅寻求新闻事业的娱乐消遣价值,忽视认知、教育等功能,会降低人们的审美情趣,弱化人们的思维能力,终究会把新闻事业以及大众都推向单调与平庸。新闻事业理应是一种既属于大众、又有待于提高大众精神素质的文化事业。娱乐化新闻节目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流行和内容的肤浅,它同样可以制作得相当精致、有品位,给予受众有震撼力的思想和审美式的愉悦、高雅的休闲,在涧物细无声中逐渐提高受众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趣味。在这方面传媒的确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其中名牌栏目(频道)和名牌主持人的作用不容忽视。名牌栏目、名牌频道、名牌主持人,实际上都代表着大众传媒在与受众交流时所传达的一整套核心价值观,是对受众所做的庄严承诺,不仅是竞争的王牌,也是创新的动力,还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财富。名牌产品大多能经受住时间和市场的考验,像美国的HBO(家庭影院)、ESPN(娱乐与体育频道)、Discovery(探索频道),都是经久不衰、驰名世界的电视频道精品,因而在世界各国各地的电视节目收视率调查中都位居前列。精品栏目或频道的广告价格比一般的栏目或频道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帕累托的80/20定律”(Pareto Principle)适用于一般工商业市场,也同样适用于新闻产业市场(80%的效益是由20%的参与者或品牌创造的)。精品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所以国际传媒巨子们都不惜血本打造名牌栏目。

为了建设和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重视和研究新闻传播的娱乐化倾向,对其利弊进行认真的探讨,辩证的分析,引导其健康发展,让新闻传播的作用得到日益充分的发挥,使整个新闻传播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使新闻传播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第6篇:新闻娱乐化范文

论文摘要:当今电视节目空前繁荣,中国电视进入商业化发展的黄金时代。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已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探寻新闻类节目娱乐化“度”的把握和发展,提出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走向泛滥。  

 

一、引言 

电视新闻娱乐化最早在国外盛行,可追溯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但是我国直到21世纪初才出现这类新闻娱乐节目。尼尔·波兹曼曾经说:“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随着电视传播理念的悄然改变,形态多种多样的电视新闻节目大量涌现。这些节目具体表现即在新闻报道中软硬结合。软新闻的比重大幅上升,硬新闻也在此基础上被尽量软化;既突出硬新闻的本质要求,同时以软来增加新闻与生活的关联度、亲和力,强调在硬新闻写作中加入人情味。内容和形式上愈发注重报道那些具有娱乐色彩的新闻,偏好现场却轻视解说地对节目进行包装。在新闻价值取向中,趣味性、娱乐性的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编排手法上多用娱乐的方式来传递新闻,走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的道路。节目后期动用多种制作表达方式,比如主持人的另类评述,音乐、影视素材的加工利用,字幕、漫画、flash的应用等,以此充分调动受众的试听阅读兴趣。不能否认的是一些新闻类电视节目渐渐丧失了媒体的责任,缺乏理性和自觉,违背了娱乐化存在合理性的度。如果对当前新闻娱乐化日益泛滥的现象不加防范的纵容,一直发挥着政治舆论武器的电视新闻节目作用将改变并发生扭曲或异化,很容易偏离健康、良性发展轨道,进而沦为娱乐的工具。 

二、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存在的“度” 

(一)传播主体的“度” 

笔者看来,娱乐化的“度”,这不仅仅表现为节目的量度,更是在态度、法度、公信度、满意度等方面都有体现。有了度就会防止节目制作一味追求娱乐性地盲从而丧失新闻本来意义。我国法规、政令中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从业人行为都有所监管。电视媒体在传递信息进行报道时必需对社会公众负责,在合乎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以人性化角度发掘有价值的信息。在现行法律制度的范围内完成自我约束更好的为受众服务。要履行好、牢记住、发挥出自己把关人的身份和作用。报道有意义的选题,精选新闻信息内容。而最重要是应遵循把握以下两点: 

 1.把握新闻节目的本质内涵 

电视新闻作为新闻中的一个分支,因各自所具有不同的传播优势,与广播、报纸、互联网形成了新闻传播领域中新的格局。电视新闻节目是当前观众了解社会新闻、国家政策走向的重要平台和途径。作为电视媒体本身来讲,一直追求公信力,提高观众兴趣打造吸引力提升节目品牌。但娱乐化的新闻势必会影响到新闻的公信度。面对残酷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为了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新闻一定要回归本位,以“内容为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履行新闻的社会守望功能,遵循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肩负新闻传播的诸多传统功能。否则会因漠视新闻内涵,无法涵盖新闻价值丧失节目本质失去新闻灵魂。 

2.明确电视媒体责任意识 

当前电视媒体处于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电视媒体更要意识到自身“社会公器”的角色切不可失职。要自觉地把握自身社会文化角色,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作用和教化引导的社会功能。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文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转变思维层防止片面追求收视率加强媒介的自律。其实,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也折射出现今我国电视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含量低、粗制滥造和盲目跟风的弊端。开拓前进的动力在于努力创新。只有大胆创新才能提升魅力。电视新闻媒体应该真正起到“纽带”“桥梁”的作用,通过制作和把关,传播有价值、客观、公正的信息,制作出高品格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提高关注度认可度。 

   (二)接受主体的“度” 

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今电视事业步入多元化、立体化时代,同一空间多套电视节目将通过多种形式播出。加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确立,多元化和市场化促使社会结构向自主分群转变,信息数字化时代的革命,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各个阶层的受众对于电视媒介的需求也日趋丰富和复杂。这些因素加速了大众传播以受众为中心的地位的确立,并为之建立社会基础。受众的意见也直接左右着电视制作人的思路和考量,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因此,在新闻节目大肆娱乐化时作为接受主体的电视观众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正确的认识看待娱乐化 

从当前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现状来看,尤其是新闻极端娱乐化趋势的愈演愈烈使得人们对娱乐新闻的这种认识已经陷入误区。有人观众欢迎支持表示赞同,也有观众深表担忧的反对。我们可知娱乐潮流无可避免,既然大众媒体的功能包括娱乐性,必须正确认识辩证对待杜绝其无限膨胀,轻重颠倒。如若过度强调夸大娱乐功能或刻意地吹捧娱乐化,压制其它功能易导致新闻和娱乐的错位流向低俗失去受众。反之则亦然。娱乐并不等同于低俗也并不排斥高雅。我们的观众应该理性分析辩证把握,在轻松的语言风格和活泼氛围中分享到新闻资讯,了解节目价值取向和定位。 

2.提升电视受众的整体素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传播手段经营体制都发生着变化,广播电视受众等媒体接受者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进而求得自身的发展。自觉抵制媒体从业人员因为素养低下引发节目中利益的渗透和诱惑。避免道德伦理的滑坡及自身追求的人文精神缺失。诸如一些观众对于播报新奇怪内容时放弃良心和原则的围观,节目主持人念稿出错时看热闹心态,事后对于新闻报道胡乱吹捧或发表看似新潮另类实则哗众取宠的评论,对新闻事实的随意解读。忽略了自己言行会对周围环境和群体带来恶劣影响,同时严重损害受众自身形象。 

三、结语 

我们知道,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存在有着种种的合理性,而且,不可否认的是,现今新闻节目中媒体的普遍做法都是为节目注入娱乐化元素,并且这一现象在一定的阶段内肯定还会持续下去。但是娱乐化作为一种电视新闻传播报道地制作方式和手段,它需要有一个度,并正确拿捏好这个尺度。 

度是中庸中平衡的状态,也是在动态变化的状态。当然,度的看法和标准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大环境不断改变着。人们对度的认知也不停地发生变化产生着偏差,但始终都循着一个不变的规律发展前进,即保持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在制作新闻节目时,电视节目应该紧紧遵循“三贴近”原则,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掘新闻的娱乐功能,力图有深度、负责任,树立精品意识真正赢得观众,最大限度的优化节目内容,不损伤新闻本身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以此来保持节目在观众心目中的长久公信力,保持节目的旺盛生命力。受众也应该真诚地观看节目提出自己的见解。各方因素相互协调制约,有节有度才能防止出现偏差,避免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走入同质化、低俗化、商业化的误区,让我们的电视荧屏更加健康丰富和精彩。 

 

参考文献: 

[1]尼尔伯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4. 

[2]张玉坤,李大敏.浅议新闻娱乐化对媒体发展的影响[j].新闻知识, 2009(09):35-36.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231-250 

第7篇:新闻娱乐化范文

关键词:脱口秀 新闻事件 娱乐化 立波梦话

“脱口秀”(talk show)即电视谈话节目,最早源自美国,起初主要是针对社会热点发表评论,后来出现了不谈政治、轻松聊天的娱乐型“脱口秀”节目。在《简明广播电视词典》中,将脱口秀定义为“通过讨论对新闻或社会问题进行评论、表达观点的一种形式”。

《壹周立波秀》最初是由凤凰卫视打造的一档春节特别系列节目,它主要借鉴于美国著名脱口秀栏目《深夜秀》。节目主持人周立波以海派清口的独特表演方式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趣谈盘点和调侃,让观众在笑声中领悟生活。节目一经播出便占据同时段收视冠军,在上海地区的平均收视率甚至高达6.63%,雄踞上海地区收视第一名。其中,《立波梦话》板块则以播报新闻的方式对当前热点新闻事件或话题进行讽刺性的夸张表现,节目以诙谐的娱乐化表达方式对社会问题进行尖锐辛辣的讽刺,赢得了观众的普遍好评。

一、《壹周立波秀》优势分析

1、独特的节目形式

在《壹周立波秀》之前,国内的脱口秀节目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严肃正式的风格。有主持人对当下的礼会问题进行严肃讨论的政治类节目,如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时事开讲》、《总编辑时间》等;有对社会各界人士进行访谈的访谈类节目。如《鲁豫有约》、《艺术人生》、《杨澜访谈录》等;还有一种则是以娱乐搞笑方式呈现的娱乐类节目。如《天天向上》、《康熙来了》等。但是,在《壹周立波秀》出现前,没有一档类似于美国《深夜秀》这样的以娱乐方式呈现新闻、能够笑谈时事政治的脱口秀节目。在节目中,作为海派清口相声传人的周立波,将清口相声的形式融合到脱口秀当中,以他特有的方式对现实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进行了独具“周氏”风格的讽刺与调侃。

2、娱乐化的节目内容

《壹周立波秀》一经播出就能抓住观众眼球,除了周立波本身的知名度和热衷于言论炒作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周立波在节目中对新闻信息的娱乐化解读,很好地满足了大众心理情感需求。

作为一档春节期间播出的特别系列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节目内容本身的定位也是以娱乐为主。因此,节目内容呈现的都是以取乐观众为目标。节目内容主要针对时下热点的社会话题,既涉及到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硬性新闻,也有很多茶余饭后的娱乐性新闻。面对各种不同内容的严肃新闻题材,节目一律是以娱乐的形式对内容进行软化处理。虽然节目呈现的方式为娱乐化,但效果却不仅不显得肤浅化,反而有耐人寻味之感。这就缘自于周立波以其特有的冷幽默方式,在对严肃的新闻事件进行揶揄的同时,往往针砭时弊,引申出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人世百态,把事物的本质通俗地表达出来,说出了观众想说而没能说的话,引起受众共鸣,引发大家的思考。

3、幽默的节目语言

对于脱口秀节目来说,语言是观众最直接感受节目好坏的标准。《壹周立波秀》的语言幽默风趣却不俗,评论犀利深刻却不狭。周立波的语言是一种讽刺性的幽默,在表达对社会事件的尖锐讽刺时,他并不是直接地对事件进行是非评判,而是用一种间接的话语来使人获得暗示,使观众在获得欢乐的同时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4、创新的节目包装

一档节目的成功除了有主持人的不凡实力,节目内容的新颖独特外,还离不开节目后期制作和包装。有特色、有新意的节目包装会给节目增添不少亮点。针对与脱口秀节目本身的娱乐化定位以及周立波本人的主持风格,《壹周立波秀》在节目包装上同样注入了十分有创新性的元素,从节目的片头片尾曲的设计,舞台色调的装饰,以及配乐的使用上都与节目的风格相得益彰,显得别具一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包装的另一亮点还体现在注重细节。例如:音效和配乐的巧妙使用,有效地调动节目情绪,在平白的语言后边串插一点搞怪音效,则立刻烘托出诙谐氛围,再配合海派清口相声段子的方言特性加以互动,更容易使观众进入到节目所预设的情景中去,全方位激发了观众的感官。情境与音乐的交融,能够表达出屏幕上没有的内容和情感,简约却很好地契合了幽默的定位,烘托搞笑氛围,使节目的娱乐效果事半功倍。

二、《立波梦话》的特点

《立波梦话》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一档新闻脱口秀栏目,它只是借鉴新闻播报的模式,通过虚构新闻的方式来讽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它的虚构幻想又是建立在真实存在的新闻事件、民众热议的时事话题上的。通过丰富的联想,运用夸张手法将事件的娱乐元素进行放大,既能引发观众的乐趣,同时,又对社会事件进行了调侃式的点评,一举两得!

1、解构新闻内容

《立波梦话》板块每次的开场白都是:“立波梦话,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以下新闻内容是周立波所扮演的周立波的个人臆测和梦话,与本台以及周立波本人没有任何关系。”从开场的这种调侃中就可以看出,周立波既在强调《立波梦话》里的是“新闻内容”,但又在说“纯属虚构”,在这种自相矛盾中显现的是他对新闻真实的另类解构。按照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必须是真实的事实。而周立波则特别声明《立波梦话》中的新闻是“虚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是一种创新形式,它采用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打破约定俗成一些思维惯式,解构新闻的严肃性。

《立波梦话》对新闻几个特点都进行了解构。首先,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在《立波梦话》中,虽然所有的“新闻内容”都是虚构的,但是,这种虚构并不是纯文学的想象,而是基于事实,以当下热点话题的材料通过夸张虚构手法对其进行艺术再加工。所以,这种“虚构”是基于事实的虚构,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其次,是关于新闻报道强调的报道者的客观中立立场。而在《立波梦话》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主持人强烈的个人感彩,是褒是贬,观众听后可以有很明显的价值取向判断。在《立波梦话》播报新闻时,它本身也带有很强的评论色彩,因此,更能显现主持人的主观思想。

这样一种对新闻的解构方式,使得新闻话语更具平民化色彩。所谓新闻话语的平民化,是指新闻报道在内容、主题的选择上持平民立场,倾向于针对平民利益密切相关、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事实、问题加以报道;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采用一种平民能够理解的通俗形式,站在平民立场上的“代民立言”。通过对传统新闻权威式解读这样的严肃方式进行解构,使得新闻相对与普通民众来说不再高高在上、严肃正经,新闻业可以以娱乐化的方式贴近民众。

2、突出娱乐至上

《立波梦话》的每条新闻都是以某个新闻事件作为由头,涉及的话题主要是民生、娱乐、政治、经济、教育等,都是时下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对于政治敏感性强的话题,一般也会避开,选择的政治话题都是在媒体上报道过的、引起广泛关注,同时是在体制容忍范围内的,因此,即使对这些政治话题进行揶揄,挑起一些敏感也能被接受。

第8篇:新闻娱乐化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 娱乐化 利弊 原则 

 

电视新闻娱乐化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地方台曾聘用演艺明星沃尔特斯到现场播报新闻,并且收到了很高的收视率,从此引得其他节目纷纷效仿,新闻娱乐化在外国逐渐兴盛。20世纪90年代受市场经济影响,中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开始风行,并呈现泛滥之势。新闻娱乐化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同时新闻娱乐化又使得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主流的严肃新闻受到冲击,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价值亦有被颠覆的危险。我们要采取理性、辩证的态度,清醒地认识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 

一、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 

由于电视是先进的电子传播技术的实际应用,是一种集声音、图像、色彩于一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直观形象、逼真立体的特点。电视新闻与广播、报纸等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较,它的娱乐化程度处于领先的地位。“电视这一现代传播媒介与生俱来的具有对娱乐的亲和力,它继承了广播和电影在这方面的特性,加上它分别弥补了广播和电影在表达和传播方面的缺陷,这使得人类在视听和接受上的要求基本得到满足,而这种要求首先是娱乐方面的。”[1] 

(一)为电视新闻提供了新的报道样式——说新闻 

在我国,传统的电视新闻的样式就是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朗诵式”播报形式,好像只有采用这样的报道方式才能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特别是我们党的传媒,新闻更多地承担宣传的功能。宣传与教化功能的不断强化,传统的宣传报道内容单调、形式僵化,引起收视率的降低,不能吸引受众欣赏和接受新闻。 

而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出现,恰恰提供了一种新的新闻播报的方式——说新闻或者叫“侃新闻”。“说新闻”不像传统的新闻样式侧重于“报”,而是侧重于“说”,主持人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肢体语言、亲切自然的态度、独特犀利的新闻观点,和受众仿佛是朋友般的平等关系,以聊天的方式来传播新闻,使电视新闻的娱乐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实现了电视新闻功能的本质回归——以新闻为本 

电视新闻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宣传说教的本位,由宣传为本转变为新闻为本。多年来,由于我国特殊的媒介生态环境,我国的新闻事业担当着、政府的喉舌的功能,由此决定了在传播的方式上,更多是采用单向传播,以完全灌输的方式来传播新闻,传播哪些新闻的标准依据宣传价值,传播主体传播什么,受众就得到什么。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当前“地球村”的宏观背景下,随着受众获知新闻的渠道的增多,受众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原来的传播新闻的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要求。而新闻娱乐化将目光更多地投射到普通的受众身上,把受众日常生活中的原生状态作为报道的重点,报道休闲、娱乐、通俗的新闻,实现了新闻传播由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一定程度的回归。 

(三)提高了电视新闻的关注度——收视率上升 

新闻娱乐化给新闻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在新闻内容上偏向软性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除了《新闻联播》和各地方的黄金时段的新闻播报以外,似乎其他所有的午间、晚间的新闻都是围绕社会新闻大做文章,除了内容偏向软性外,方式也采用讲故事的口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的眼球。比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晚间新闻作了最大程度的跳跃,首先是打破‘八股腔’,追求自然美。从导语到正文到标题甚至到署名,信手拈来,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为的是让观众叫好。导语的幽默和悬念,正文的通俗和实在,标题的风味和意趣,这些都成了老字号的特色菜。”[2] 

二、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消极影响 

在看到新闻娱乐化的积极影响时,也要看到新闻娱乐化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一味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大量降低严肃新闻的比例,在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等严肃新闻中挖掘娱乐因素,将名人趣事、奇闻轶事以及带有刺激性、煽动性的非常态事件作为报道的重点,过度的娱乐化导致了受众的视觉疲劳,造成了目前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泛滥。 

第9篇:新闻娱乐化范文

关键词:音乐欣赏;文化;修养

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以来,音乐与社会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之前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大都注重音乐学科的教学。忽略了音乐文化的内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学科的性质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音乐欣赏中应牢牢把握以音乐文化为主线来进行。

从我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精英阶层一直在社会生活的主流文化中以其特殊的地位优势引导着大众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发达,电视、互联网逐渐的普及和出现,音乐欣赏伴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人民大众有条件创造与享受新的文化形态。因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探讨音乐欣赏与文化的关系.

一、音乐创作源自文化

我国音乐史学界泰斗杨荫浏先生曾说过:“音乐欣赏能力的养成,无论浅深,多少总不免杂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色彩,对于音乐的要求,无论强烈的程度如何,多少总免不了受到一些物质的精神环境的影响。”实际上杨先生在这里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赖于它生成的土壤和环境,都是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鲜活的文化依托,这与文化相对主义相契合。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一部分领导干部在工作作风及生活作风方面却出现了奢侈腐化趋向。有一首民谣把一些领导干部的一天用“三转”表现得淋漓尽致:

“早晨围着轮子转,中午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

民谣本身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现象,更反映了创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忧国忧民的感情,是中国知识分子有史以来的良知与传统。这充分说明了音乐创作源于文化。

二、音乐欣赏能力是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欣赏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修养决定着。因此,要感知和理解音乐,需要广泛的文化知识。一种音乐形式,一部作品,背后都蕴藏着深广的文化精神,体现着一定时代、民族文化意识。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音乐的感知、联想、辨析和理解。欣赏主体以何种方式感受音乐,取决于他自身的文化素质、音乐修养以及欣赏态度,也与个人的特殊经历、某种文化的熏陶有关。比如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东方红》的旋律响起,一轮光芒万丈的红日的意象就会出现在人们的脑中,这正是特定的文化在诠解着这首 《东方红》。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文化修养。

三、音乐欣赏能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

音乐教学不一定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为音乐天才,而是要通过音乐教学的影响,来提升学生的修养。修养的提升,离不开学生文化视野的拓展。音乐来源于作者对于生活的体验和知识的沉淀,人们只有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到作曲者的意境,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四、音乐欣赏能拓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音乐是无国界的,有古典音乐,也有通俗音乐。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创作文化背景,才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比如,在欣赏《青藏高原》时,学生可以了解到青藏高原的风情和藏族民歌的高亢嘹亮的唱腔。歌曲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世界和平和人类安康的期盼,不仅能让人们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能让学生了解到青藏高原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政治作用,由此,民族大团结的文化背景凸显。

五、音乐欣赏可以对现有文化现象重新认识、评价和宣传

随着数字技术、大众媒介传播技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流行音乐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对人们接受音乐的方式、欣赏过程及审美等均产生了较大影响,人们不再拘拟于用传统的模式对现有文化现象进行认识,而是以新的形态意识重新接受整理、评价和传播文化现象。

六、音乐欣赏推动社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音乐欣赏的过程影响了对人们的精神取向与文化消费观念。促使社会文化生产和传播立足于社会流行文化的现实状态,在不断运转着的流行文化面前不断促进社会流行文化的生产和传播。

七、音乐欣赏对精神文化发展的影响

音乐欣赏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包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只就在对精神文化的影响进行探讨。

音乐欣赏影响着欣赏主体的精神领域。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有这样的体会:我们为被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背景以及情绪所吸引,不由地走进了音乐作家们创造的审美境界,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忧喜、共甘苦,甚至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身临其境的参与其中。他被作品感染,却说不出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在哪里,但时间久了,心灵就从感性体验升华到理性思考.指出,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理性思考的过程比感受体验困难得多,许多作品往往需要欣赏者反复琢磨才能得到领悟。人们通过对高尚情操音乐的欣赏,培养人们多彩的情感世界,平衡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调节与宣泄人们的情感。贝多芬所说的 音乐可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 ,因此,音乐欣赏对人的身心健康也不容忽视,音乐对精神方面的疾病的治疗,也是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实现的。总之,音乐欣赏拓展着我们的知识,陶冶了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心理愉悦,从而使我们享受真善美。因此,音乐欣赏成为了一种有意义的精神和思想的社会实践。

音乐本身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寄托着主体的主观精神。本文通过音乐是文化的产物、音乐欣赏需文化论释、音乐欣赏对文化的影响等几方面的阐述揭示了音乐欣赏与文化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相辅相成的。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中既要注重文化的决定作用,又要注重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对文化,尤其是对精神文化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怡多,李坤.音乐选秀对文化传播的意义[J].甘肃科技,2012,(4).

[2]黄宇.音乐欣赏与文化的关系[J].文化艺术,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