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匠精神范文

工匠精神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匠精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匠精神

第1篇:工匠精神范文

不难看出,一种产品要想占领市场,获得消费者的认可,需要生产者具有对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一个国家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需要许许多多爱岗敬业、追求完美的工人。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优秀的“工匠”,比如深海钳工管延安,他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平台;比如航空“手艺人”胡双钱,他有着打磨零件100%合格的惊人纪录;比如“国宝级”钳工顾秋亮,他组装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精密度达到了丝级……然而,现实中也有很多人不愿去做这些简单、枯燥的工作,缺乏责任心,不肯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把手头的事情做好,甚至得过且过,导致产品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

更让人担忧的是,“工匠精神”的普遍缺失,已经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甚至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这绝非杞人忧天。有资料显示,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而中国目前只有5家企业寿命超过150年。为什么“长寿企业”多出现在日本、德国几个国家?这几个国家拥有多家“长寿企业”的秘诀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这些国家的工人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那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如此看来,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人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进行科技创新外,还必须要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力求让所有普通工人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品质,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把合格率提高到99.99%,实现质的飞跃。

第2篇:工匠精神范文

【故宫・人物】

“男神”王津

随着这部记录片的播出,55岁的钟表组王津师傅已成为新一代网红。1977年,16岁的王津被故宫钟表室的马玉良看中,此后近四十年,他每天都在与钟表打交道。

片中,王津师徒修好一组铜镀乡村音乐水法钟,令人印象深刻。这座钟表是乾隆皇帝的珍藏,钟顶有个“农场”,房屋、农户、家禽、流水活灵活现。刚出库房时,这座钟非常残破,他为自制一个齿轮,耗时一周用小细锉在齿上“找”点,与原件严丝合缝。修复8个多月之后,这座钟的每个零件终于都能活动,复原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这并不是王津经历的最大挑战。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曾参与修复铜镀金雄鸡动物座楼阁式钟,几个修复师傅一起耗时八九个月,才将钟座上的凉亭、雄鸡、盘蛇、栖鸟修复如初。2010年,他参与修复了瑞士钟表大师路易斯・罗卡特制造的“老人变戏法钟”,与专家、助手耗时一年才恢复这座古董钟的变戏法功能――老人手中的豆子,小球变色,小鸟张嘴摆翅。

讲到修表的耐心,王津说:“干这一行就要坐得住,老师傅说,如果真干不下去了,那就去外面溜达一圈,回来再干。”有网友问:“我不知道这些师傅能赚多少钱。”王津向《长江日报》记者透露,他月薪六七千元,在北京算不上高收入,但他很满足,“主要还是喜欢、有兴趣。看到一座破旧的钟,能在我面前恢复活灵活现,心里特舒坦”。有观众称赞:“印象中的大国工匠,应该就是这个样子,温暖而谦逊,执着而内敛。这样的品质才能担当起某个职业的脊梁。”

【微评论】对于一个“匠人”来说,最主要的或许不是高超的手艺,而是他们的状态,沉稳亲善,从容饱满,满满的生机。从16岁到退休,从少年到老者,这其中的所有精力与岁月都要付诸于一件事情上,仅仅是这份坚持与执着,这种对事业的热爱与物质的淡泊,这种“坐得住、磨得起”的精神就已经值得我们深深的敬佩与学习。

【故宫・故事】

相 知

毕业于中央美院的木雕佛像的修复师屈峰说:“文物跟人是一样的,古人说玉有六德,玉就是一块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所以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很多人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

十年间,屈峰改变着文物,也被文物所改变。从一个天马行空的艺术毕业生,变成了到现在锁门的时候都会反复拽几下的木器修复师傅。曾经为中规中矩的日常工作中无法安放的艺术创新梦想而苦闷,到后来,传统和现代在他的生命里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融合。屈峰说:“一开始的时候,我看文物就是文物,我就是我自己。后来,你会逐渐把文物当成一个生命去看。你也是一个生命,两个生命在碰撞的过程中,就会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理解文物,反观你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思考你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微评论】古人的智慧总是那么深奥而实用。哲学讲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文物与人也一样。难得的是,修复师傅们会把文物当成一个生命来看待,在虔诚的交流中获取技艺的灵感与提升,以及自我的顿悟与改变。如果每个人对待自己的工作、学习乃至周围的其他人与物,都能本着这一种敬重,一种愿意倾听的心态,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比现在精彩得多。

严 苛

修文物门道讲究,也有严苛的准则,一件东西如果找不到相同样式的另一件参考物,就不能动,必须要严格按照原样来修。就算东西本身做得很丑,也得照着丑的样子来修复,不能有一点个性发挥。

在流水线的机器生产时代,已经很少有人翻山越岭只为得到最纯正的材料,而这些都是故宫文物修复师每天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工作。木器组的修复师为了制作出上等的鱼鳔胶,要出差到千里之外的厦门去亲自采购挑选最合适的黄鱼鱼肚。买回来以后,要用温水泡发、加热,然后放到铁锅里捶打,直到打成糊状,过滤晾干以后裁成条状,用时加水熬成胶。这期间的火候、力度绝对不能差丝毫。

砸胶的过程是痛苦的,木器室里年轻的小伙子轮流着一刻不停地砸,一天下来,顶多能砸半斤的鱼鳔胶就不错了。相比于市场上卖的乳胶,只有费如此心思砸制的鱼鳔胶,在文物修复时才不会对文物产生腐蚀。

青铜器组的王有亮坦言,工作时师傅连话都不让说,“想要聊个天都不行”,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如今,“安全癖”也成了王有亮的职业病,“就是你永远怕文物倒。”例如,放置文物的时候得反复检查一下,防止发生意外。

【微评论】如果说严苛的法则让我们震撼,那么修复师的自觉遵守则让我们感动与钦佩。在这个机器快速飞转的今天,还有这样一群人遵守着上千年前古人留下的规矩,还有人固守着一个个又“笨”又慢又费事的方法,还有人对一个简简单单的事物反反复复地检查核对,这样的用心与担当,这样的自觉与遵循,除了在故宫,我们还能看到多少呢?

传 承

第3篇:工匠精神范文

关键词 工匠精神 顺德制造 制造业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ditional connotation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combined with the "Shunde made" and Shunde future craftsman plan to analyz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words spirit of craftsmen; Shunde mad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为进一步擦亮中国制造,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耳目一新。“工匠”通常是指从事器物设计与制作的特定的群体。狭义上的工匠精神仅强调的是凝结于工匠本身的一种品格,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而广义上则指凝结于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一种工作态度和精神特质,这既是基于当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对狭义工匠精神的内涵延伸与价值彰显,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理念的应有之义。

1 我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始祖炎帝就是伟大工匠的典范,他织麻为布、削木为弓,为人类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始祖黄帝也曾发明过医药、音乐、文字、水井等,此等创造型的能工巧匠亦被百姓尊称为济世的圣人。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繁荣,诸多能工巧匠的精思便孕育传承了下来。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创造精神之“崇尚巧”

不断崇尚技艺的巧,既是优良器物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激发传统工匠创造精神的必经之路。“巧”乃工匠的职业要求,且“巧”绝大多数为工匠的代名词,人们通常称工匠是心灵手巧的人,可胜任器械制造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巧。“巧”亦是工匠不断追求的美德,人们常采用巧夺天工、能工巧匠等词来称赞工匠。具体而言,巧不仅是简单模仿的手工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其真正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特质,要求人们打破常规,且别出心裁,能被称为能工巧匠的人均具备熟练的技艺,他们的身上均具备创造性品质。比如鲁班,他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其因此被后人称为土木建筑的祖师爷,亦或者是奚仲造车,且因此而闻名于世。这些创造发明均充分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亦获得了人们的崇敬。

1.2 工作态度之“追求精”

精湛的技艺与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精湛技艺的养成,不但能促进工匠自身的修为,对其自身为学、修身、做事均有积极作用,从而让“精”获得道德意义,而且此类精神均体现于我国古人制造的器物上,这些器物均以精致细腻的工艺造型而流传于世。比如苏州园林,其意境深远,且构筑精致,被人们称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而我国的丝绸与陶瓷等工艺品均以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我国亦因此被称为丝绸之国与陶器之都。我国宋代的冶炼与建筑、制造等工艺技术水平极高,且民间诸多传统手工艺制作均是非常精巧,其均凝聚着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1.3 人生境界之“道技一体”

“崇尚巧”与“追求精”并不是工匠精神的终极体现,也不是高明工匠的终极追求,“巧”与“精”是实现“道”的重要途径,由手中的技艺体会到“道”的意蕴,而这可实现人生意义的超越。比如庖丁解牛、佝偻承蜩、运斤成风等,他们这些人的技艺可谓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将技艺融于生活世界,从而使其处于艺中云游的状态,这时便可达到心合于道、道技一体的人生境界。

2 工匠精神的当代重要性

现代机器化大生产已替代了传统手工业,使得传统工匠群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工匠精神的价值非但没有过时,其重要性在当代越发凸显。

2.1 工匠精神是现代工业的“精髓”

众所周知,传统小作坊均已被现代工业制造替代,而人类历史的沉淀,衍生了工匠精神与文化传统,但其仍融于现代工业制造中,亦可说其为现代制造业的“精髓”。诸多研究表明,现代世界工业制造强国与工匠精神息息相关。德国为世界重要的工业强国之一,德国的诸多产品均是精密且优良的,比如保时捷、奔驰、阿迪达斯等,而这些均是世界知名品牌,但追根究底,德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与其工匠精神息息相关。通常德国企业家会将自己定位于以技术改变世界的工程师,之后才是商人,他们认为技术与工作的意义本高于经济利益,亦会因追求精品而产生不计成本的问题,德国人认为优秀的工匠极为荣耀。德国现代化道路可谓是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重要途径,而工匠精神强调对技术工艺宗教的狂热追求,名牌产品创立与工业强国均强调精益求精,并不断追求完美与极致。其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务必将产品各个细节极致发挥,持续追求完美的理想状态,而这亦是优良制造形成的重要内容。

2.2 工匠精神是实现人的全面l展的“助推器”

首先,工匠精神可助力工作人员实现自我价值。具体而言,产品是工作人员自由意志的充分表达,其可有效控制整个工作过程,而产品亦是以自己的意志构造的,并将自己的想法融进作品,从而反映自我对世界的不同理解,使得自我通过工作精神而获得客观表达。于工匠态度下的工作并不是痛苦的,其早已达到了忘我的境地,而工作过程本就是生命活动的自主展开,通俗地讲,就是不是为了生存去工作,而是把工作当成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如此,自我价值均融于自己的作品中,其可不靠外力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其次,工匠精神还有助于亲密情感建立,可促进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尤为体现在传统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上,不仅包括技艺的传授,还包括如何做人的培养。这是现代组织模式难以取代的,也是当代社会需要传承的。再者,工匠精神亦确保了人与物的亲密关系,现代工业生产提供了十分丰富的产品,而其均强调标准化、单一化形式,从而缺乏商品独特性、人情味,似冰冷且缺乏个性的石头,更感受不到制造物的亲和感。而消费者均是以触摸产品感受手工痕迹,并观察产品机巧体会匠人的专注和坚守,确保产品均是独一无二的,从而充分体现匠人的人性温暖。

2.3 工匠精神是激活中国制造的“钥匙”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被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广泛应用,世界工业格局正在重组,西方国家也在不断加强移动互联网、3D打印、大数据等高端产业领域的研究。德国更是提出了工业4.0计划,以期于未来社会中保持领先地位。而我国顺应了世界发展的大势,已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希望于未来10年步入工业强国行列,此战略目标的关键就是进一步促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变、速度向质量转变、产品向品牌转变。无疑,工匠精神是激活中国制造的“钥匙”,必将使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开智慧的大门。

3 “顺德制造”的工匠精神

顺德,作为改革开放的探路者,从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到20世纪90年代的产权制度改革,顺德人敢为天下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顺德制造”蜚声中外,“顺德模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成功模式。深入探究“顺德制造”的工匠精神,既可以进一步升华顺德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可以为顺德其他市场主体精神的培育提供理论借鉴。

3.1 工匠精神孕育在顺德优秀企业文化之中

顺德制造企业的成功经验诸多,但无一不体现了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企业文化。比如美的集团着眼于精益求精,通过各媒体途径传递自身的经营文化导向;亦或者是广东天乐通信有限公司,其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公司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均具备文化塑造的作用,引导员工们树立“我自豪,我是天乐人!我自愿全身心投入天乐事业,投入金桥天乐企业文化塑造工程”的决心,从而务实拼搏、合作创新、锐意进取、敬业爱岗。以此激励着员工们积极完成各项任务,使其关注世界通信发展,从而促进中国科技进步,并充分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而这才能更好地振兴中华民族经济,这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再是广东德冠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强调企业创造匠心文化,匠心文化服务企业的重要性,为企业创行业一流品牌,树立企业典范提供精神支柱。

3.2 工匠精神助力顺德企业社会价值的彰显

优秀企业文化不但能够促进企业实现经济目标,而且能够助力企业彰显社会价值。顺德企业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均将报效社会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比如美的集团和碧桂园集团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的美的大道、碧桂园湖等,均反映校企合作模式下工匠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发展,即高职院校的发展培养工匠人才输送到企业,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学校的发展。又比如格兰仕集团,以匠心产品为依托,持续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促使具有精良产品遍布全球,奢侈而高档的家电消费品均纷纷走入普通家庭中,并时时刻刻担起社会责任。再比如碧桂园集团,不断提升房屋质量,优化居住环境,其创始人杨国强的人生信条之一却是施恩不图报,其捐了多达3亿的资金资助慈善事业,并引导集团中的员工们捐助1亿多资金给慈善机构。

3.3 工匠精神为顺德企业品牌的塑造提供有力保障

文化为品牌的精髓,而形象为文化的外衣。顺德制造,中国骄傲已是人们所熟知的顺德企业品牌形象推广语,而这其间蕴含着顺德企业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顺德企业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以匠心为本理念的落实息息相关,顺德企业的人才观、质量观、经营理念均将匠心置于首位。比如广东的甘竹罐头有限公司,以积极热情的匠心去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把为人们制造健康、美味且安全的食品作为企业发展的使命。比如美的企业文化手册中,其间以大篇幅讲述了关于具有匠心的人才的各个方面。美的集团中的匠心人才是其发展的第一资源,美的企业逐渐将地缘、血缘、亲缘彻底打破,以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匠心人才。再是顺德信用社更强调以匠心换真情,此人本服务理念十分关键,使得客户们都感受到无微不至的服务,而这也是顺德文化与国际视野品牌经营文化最为显著的特色。文化是无形的,品牌也是无价的,以匠心为本的理念是顺德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文化导向,亦是顺德企业品牌塑造的有力保障。

4 顺德未来工匠计划

未来的顺德地区将围绕新兴产业培养、引进专业技能人才,《顺德区新兴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方案(未来工匠计划)》公布之后,表明顺德区至此将围绕机器人、电子商务与跨境电商等产业培养、引进专业技能人才。“未来工匠计划”中指出,顺德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及区人才发展重点转为培养、引进掌握专门技能并符合专业条件要求的实用性人才。顺德区的电商行业对美工、策划、前台、客服人员的需求大,而机器人行业亦对销售、设备维护人员需求大。根据顺德区的实际情况,深层挖掘区内存在的专业技能人才,并积极引进省内外专业技能人才,这亦是《未来工匠计划》的重要任务。R导寄苋瞬磐诰蚓应基于实际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并结合顺德(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53页)区教育部及其区内职业院校,提出适当的人才培养专业与课程,从而为企业牵线搭桥,构建适当的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为学生们组织专场招聘会,确保专人专用,给专业人才提供适当的职位。再是积极引进专业技能人才,要根据实际情况构建适应于顺德区新兴产业和省内外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确保其合作关系积极平等。而顺德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要双方提前对接,从而有效缩短人才培训和企业具体需求的差距。而此结合的效果显著,但后期需要进行专业课程调整与设置,此合作探究亦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第4篇:工匠精神范文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第5篇:工匠精神范文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里,各类IT展会往往都是免费入场,甚至需要以种种小恩小惠拉一些跟IT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大爷大妈“充场面”。然而锤子科技的产品会,居然要让观众自掏数百大洋购买门票,而且网上预售的数千张门票在短短20分钟内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引来了大批黄牛党……环顾全国,能够缔造这一奇迹的,应该有且只有著名单口相声表演艺术家罗永浩老师了。

“锤子”一词虽然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尤其是在我国西南地区),但是仍然被选作了这家科技公司的名字。这也许是因为罗老师怒砸西门子冰箱的形象实在太过生猛,导致该画面在人们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甚至于每年“3・15”都会有人将其手持大锤的卡通图片拿来作为维权标杆。

锤子科技的英文名“Smartisan”由“smart”(智能)和“artisan”(工匠)组合而成,意即“智能机时代的工匠”。其使命就是用完美主义的工匠精神,打造用户体验一流的数码消费类产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对于老罗的“工匠情结”,相信熟悉他的人都有深切体会。在年初的日本之行中,老罗就毫不掩饰自己对当地各种生活细节的赞美,以及对“做事对付、将就、凑合、差不多就行的民族”的鄙夷。在一个民众从小就浸润在《小兵张嘎》和各种抗日神剧中的国度,这种行为的后果可想而知。然而老罗就算被千夫所指,依然“虽千万人吾往矣”。

在会上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脱口秀和产品演示中,这种完美主义的工匠精神更是贯穿始终。

作为锤子科技的首款智能手机,Smartisan T1由前苹果工业设计总监Robert Brunner打造。无论是高大上的各项硬件配置、发烧级的超高保真Hi-Fi音效、“全球最快”的抢拍与自动对焦功能,还是充分考虑到左右手持机的对称性美学设计语言,又或是拥有150余项特色功能的Smartisan OS,都可以看到老罗及其团队在产品上倾注的工匠精神。

“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罗永浩以这句话作为了结束语。

第6篇:工匠精神范文

这其实和管理理论的变迁有关系。在商业公司里,曾经盛行过一个名为“木桶理论”的法则,配套木桶理论的一句俗语是:魔鬼在细节。但打磨细节需要时间,而互联网时代有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法则。魔鬼不在细节,而在轻重。一个商业公司需要准确地判断出哪一个是重点,然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在这个重点上进行单点突破,我把这种行为称之为“剑锋理论”。

要说互联网究竟颠覆了些什么,在我看来,这种管理思维的变迁,算是一条。单点突破,竖起一块高高的木板,其余的短板,慢慢补就是。核心要点在于:那一块高高的木板,是要符合市场需求的,而且带有首创、创新意味。如果非要说工匠精神的话,那就是在这个单点上具备工匠精神,反复打磨,而不是在整个产品上反复打磨,时间不允许你这么干。

最近参加了一次金山组织的研讨会,在办公这个领域中,我的观点就是要拆分出WPS的部分功能,成为一个单独的轻量级的产品/工具,进行单点突破。WPS虽然拥有极其庞大的下载量(2亿移动用户量、1.2亿PC覆盖量、3500万移动月活跃用户、6300万PC月活跃用户),还有相当比例的年轻人,但很少有人在互联网上谈及这个产品,以至于有些不用WPS的人都会惊讶:这个产品还活着吗?这和实际用户量和网络口碑非常地不相称。

WPS是一款在1989年就出现的产品。WPS早期的思维是:每一块木板都需要足够的长度,不然就会影响整个产品的质量。但每一个使用过Office类产品的用户都有这样的经历:估计整个Office软件,能用到的不过2成的功能。自从微软Office套装在国内兴起后,WPS,客观说一句,产品根本没有一块足够长的木板让人惊艳,这是一个没有剑锋的庞大软件。

第7篇:工匠精神范文

读《工业文化》由衷萌生出一种深切感受:工业文化是缔造工业强国、推进三大享受升级的必经舷梯;工匠精神是促成精工立国、推进三大享受升级的不二法门;工作抓手是牵引百工报国、推进三大享受升级的精粹秘笈。

离开工业文化就不能充分享受自然

如果说神仙是能够充分享受自然的化身,那么,由于工业文化搭起来的舷梯,人类与神仙相比或许就只差一步了。想想看,当我们幻想神仙会在太空遨游,工业文化孵出的宇宙飞船帮我们接近了这一点;当我们希望穿越甲地山水飞奔乙地阁楼,工业文化孵出的高铁和汽车成了我们脚下的“风火轮”;当我们想像着不出家门就能感受亲人间有说有笑时,工业文化孵出的可视电话摆在了面前;当我们期盼着能回到人类的海底老家看看时,有着超大续航能力的核动力潜水装置就会问世。如此种种足以证明,工业是人类缔造享受、捍卫享受不可或缺的先进实业,文化是保证工业以人为本和文而化物、文而化人的内生活力。只有让工业与文化相融合,才能创造出伟大的工程体系,从供需两端立起造福人类、发展经济的美好舷梯。

《工业文化》是一部集系统梳理与点睛分析于一体的大书。书中回应了人类对于工业、文化、自然之间重要关系所应采取的富有远见的处理与把握。该书以全方位视角探讨工业文化系统的结构体系和纵横架构,同时对工业文化的缘起与演进作出较为深入细致的阐述。书中分析,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技术发明,经验技术居多,并且形成强大的惯性,成为一个无法逾越的文化形态。大多数的发明来自民间,很零散且缺少逻辑体系,其传播与发展是封闭的,无法统一规划,发明效用大打折扣。同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儒、道、法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的。而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要进步,具有反权威的勇气与思想意识至为重要。中国的儒释道文化在奠定文化基底的同时,压抑了数理精神之张杨。可以说,如何在固有君子文化与现代哲学、科学、实业家文化基础上开创出属于中国特色的先进工业文化,依然任重而道远。

缺少工匠精神就不会享受物质

工匠精神是在工匠技艺和品德传承中形成的文化,是各行各业工人队伍作为劳动主体和主人后的自觉行为体验与凝结,也是近代以来工业文化中备受推崇的一种主观能动形态。随着现代机器化大生产对传统手工业的取代,传统工匠逐渐从历史舞台中退出,于是有观点认为工匠精神已经过时了,事实并非如此。据统计,截至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之所以如此多的长寿企业集中出现在这些国家,是因为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工匠精神”。作为发展中的新崛起国家和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工匠精神”虽源远流长,但似乎始终处于自然蔓生状态,其精品成果也总是被作为“旧时王谢堂前燕”赏玩于掌股之上。而今,“寻常百姓”已成为三大享受的基本主体,质量赶超已成为中高速增长期后的主要任务。在相当长的经济及文化比拼中,激励产业升级,加快创新发展,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动精致生产的制度和文化建设,将贯穿到工业战线的行业标准与车间岗位。

《工业文化》以其特有的冷静文体展现了一整套较完整的关于人与周遭及自身关系的繁复逻辑。书中以新的哲学视角反思了一系列重大矛盾:第一,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在人与自然矛盾日益加剧的今天,工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是人与自然的主要矛盾,同时也正是推动工业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为了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工业制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完善;第三,人与文化的矛盾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因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对象化成果”,人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对文化有着不同的需求,从而造成人类的自我矛盾;第四,由于国家工业文化间的矛盾、地域工业文化间的矛盾以及不同时代新旧文化间的矛盾,必然导致不同的工业文化系统之间的矛盾。在上述重重矛盾中,有一条看不见但能体会到的主线将他们串连起来,那就是工匠精神。可以说,在人们乐道的德国式严谨、美国式创新、英国式规范、日本式敬业中,无不是秉承一种酷爱物质而绝非浪费物质的工匠精神强其国、塑其民、获其利。

不讲工作抓手就领略不到精神价值

工业强国的形成与国家对工业文化的重视绝对正相关;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必是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度;专注于商品或技术,必要追求精益求精乃至无以匹敌。《工业文化》不仅传播了工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更是工业文化风景线的一次攀岩蹬巅之旅。

虽然离开工业口已多年,但作为工业产品的享用者,我始终坚信工业战线的同志在抓工作中总是很有一套,尤其是在抓较大的系统工程时。环顾周遭,无论瑞士钟表的完美极致,还是日本江户时代既已经形成的匠人“荣誉法则”,推进工业文化和工匠精神都绝不是仅用一两句口号就能喊出来的,而是源于一种比表面文章更为深沉的无言力作:激励或惩戒抓手。我曾有幸与该书第一作者王新哲同志一道工作,他曾带领我们搞“典藏军工”,动员各军工档案馆将其可以部分公开的镇馆之宝拿出来,搞图片展览,宣扬军工文化,真的像一场“头脑风暴”。

第8篇:工匠精神范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 价值回归 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197-02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一直推崇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其依然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符号和文化象征,其内涵也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加丰富和创新。在机械团结的现代化社会,社会团体的增加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使得“工匠精神”一词被普遍使用。尽管如此,“匠”的核心内涵依然不变。在社会认同和人们认知日益严格的今天,如何将工匠精神真正回归到主体本身,是极具现实意义和顺应时代要求的。

1 工匠精神的内涵

从具象的视角看,社会有多少分工种类,便有多少种职业化的“工匠精神”;从抽象的视角看,工匠精神的原型即内核却是一样的,其也称为“痴人”精神,是一种职业人格和职业态度,是职业技术的内化和升华。从外显的技能“匠”到内隐的“理念”,是“匠人”到“匠心”的递进,更是“术”与“道”的形神一致。

从培育方式来看,工匠精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结论化的传授方式,一种强调主体间际的人格化的领会能力,其可以称为创造生成性的。奥斯瓦德・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认为,西方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阿波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前者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的意义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后者则把冲突看成是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认为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其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这两种文化观念可以用来对比传统结论化的工匠精神和创造生成性的工匠精神的差别――前者是集体产物的代表精神,依靠长期的共同学习和无差别的灌输来影响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相互行为,这种“无差别”使人感觉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甚至成为自动的固化模版印在人的脑海中。在这些亲密的群体当中似乎每人都达到了工匠精神的境界,其成为一种公式或者形式化的参考蓝图,但是工匠精神的实质内容却未必凸显。

而创造生成性的工匠精神是从集体走向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应是属于个人的精神理念,是每个人对所从事行业的探险,是带着兴趣的主动探索。它跟传统结论化的工匠精神不同,前者对问题的了解可以停留在某个预设的层面,但后者对问题的探索却是不停止的,是不断追求的。用浮士德式的文化立场来说,生命力越强,生活的意义也愈深。创造生成性的工匠精神最大的益处是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随时适应变化,它不以最终结果为目的,不脱离劳动,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是活的,能动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的克服阻碍,也是不断的发现阻碍,它的动机是在于这一个过程,而目的却不是这过程的结果。“能动”的工匠精神也在每一个“活的”人身上生发。创造生成性的工匠精神是从教化中将主体内在的精神潜质激发出来,使得主体主动的服膺于属于自己的道德法则,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

2 工匠精神的价值回归

在传统社会中,生活是稳定的,很少有新的冲突,人们的生存依赖于传统的、既有的不变模式,是一种类似于低等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通过代际的承接来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典型的例子是事业的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一种职业的承续、身份的继替、财富的传播,是依赖于经验的积累。而在当下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只靠经验作为指导,而需要依赖超出固化的单一体系或个别情境的原则,因此重要的不是经验而是专属个人的智力和专业。说过,“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1]。”这句话很好的应用在当下工匠精神对学生主体的渗透上,是口服的并非是心服的,因为工匠精神并未分工,并没能嵌合入不同的主体心中那一块凹槽之上。

而现代社会已经显现出了一种观念:专业分工将会成为一种符合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相对的行为规范,同时在意识层面上,还会被当做是一种责任。无论是政府公务员、医生、教师还是电工、泥瓦匠、保姆,凡是违反这种规范,虽说不会受到法律的处罚,但必然会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和自我良心的惩戒。为了能够更好的完善个人和促进社会进步,我们必须拥有更为有效的力量。这种有效的力量并不是各自为战,而是那些称职的人,他们追求的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的人,他们是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边界分明的工作中去,他们各安其业,不遗余力的深耕着自己的一片园地。

这种专业分工的教育理念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能把所有孩子都束缚在统一的“工匠精神”氛围中,好像他们将来注定要有同一的精神理念似的,而要因材施教,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找到自身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瑟克雷说:“要想完善自己,就得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让自己完全适应自己的职业…我们要完善自我,绝不在于自得其满,绝不在于我们在于去赢得听众的掌声和一知半解者的赞誉,而在于我们各尽其责,在于我们再接再厉地继续我们的工作的能力[2]。”教育不断的专业化,工匠精神的不断分工就体现了这样一种观念。总的来说,无论是时代的要求还是观念的进步抑或是社会的变迁,我们应该感觉到这种气息已经来临,工匠精神在当下应该采取这样一种形式,即各为其用、各尽所能,它暗示了主体先验的呼声――人应当各司其职,各尽其用。

3 工匠精神的培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在传播工匠精神,是要符合公认合式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并不是让学生领悟工匠精神,找到合我的、合目的的自由行动。这样的工匠精神只是社会或个人所积累的经验的延伸,人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的经验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的积累出一套模式化的“工匠精神”。对个体来说,在他找到属于他的工匠精神之前,就已经有人替他准备好了一套似乎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配”。这套标配并不是个体根据兴趣、方向自行设计或逐步发现的,就像给老虎准备好的食物太多,以至于老虎自身都不会找寻猎物,失去本能了。

当下是一个社会格局发生变化的时代,是史上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变化速率最快的时代,是一个充分竞争的时代,人的意义更加赋予了重要性和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理念的因素决定了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反对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自我的系统性干预应该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一样,重分尊重学生的意志自由,用那只看不见的手把工匠精神间接的挖掘出来。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要求做,而且不会怀疑和思考它的个体受用性,那这套体系化的“工匠精神”也就成为我们所谓的“仪式”了。传统的“工匠精神”是从外限制人的,这就决定了它是极其缺乏稳定性的,一旦有外力打破,就会土崩瓦解。就像人可以逃脱法网,甚至还会感觉自己骄傲,得意。

在课堂教学环节方面,工匠精神是一种主体自发的行为,是生成性的而不是建构性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缺少工匠精神生根发芽的土壤,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方式还是为大多数教育者和学生所习惯,是一种单向的过程,在关系方面,是师对生的,教对学的,说对听的,主体对客体的,主动对被动的,这种模式之下我们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主动自发性,强调的是记忆,是一种接受,是注满一桶水的教育模式。工匠精神是一种主观的自发生成的理念,绝不是通过机械性的模仿或复制就可以出现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强调学生主体的地位,在教学关系上要改变传统的认识,强调的是主体对主体,学生本身就是主体,这是一种通过引导的方式,柏拉图的“产婆术”的方式,充分激发出人本身的自由意志,是人的一种先验认识能力。在关系方面,这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是点燃一把火的,在交流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使之产生兴趣、激发活力,而这恰恰是工匠精神生发的源泉。

工匠精神应该是每个主体的个人自觉力与内心感受,是首先内化于心的对行业或个人的价值标准,不应该被认同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每个人的同一行业规范,否则就难免沦为口号式的宣传标语。中国当下大学生由于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首先接受的是齐一的教育模式,是通识教育具有的系统化、统一化的知R体系,是知识面上的拓展,却未曾教育职业分工化。因此大学生普遍理解的工匠精神是学习上的精神,是刻苦、勤奋、努力、用功这些概念。工匠精神并未真正的激活到每个人内心,并未形成职人的理念。工匠精神应该是一种自信,这是职业化的工匠精神的二次回归,这种工匠精神自信的源泉应是从生命体验中来,从价值观中来,从社会交往中来,从社会文化中来,工匠精神不只是天才的专属称谓,有了精神自觉、精神自信,精神活力,每个普通人也可以是工匠。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蕴含着能量,但是,只有当一个人有方向的时候,能量才能转化为力量。“工匠精神”的主体回归才真正有了意义。

参考文献

[1] .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第9篇:工匠精神范文

王红的闺蜜听说她要去卖卤菜给了两个字评价:醉了。她们的潜台词是:作为资深美女、有为青年,王红应该进时尚圈,而不是整天围着鸭头和卤水转。

王红自己也承认做卤菜几乎是一个最久远、最土鳖、最没创意的行当,商业想象空间也不大。但是,她喜欢。

王红出生在农村,父亲是个石匠。她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便是,父亲能蹲上一个月,把一块大石头,用锤头、凿子刻成石狮子,铸型、打磨、抛光,直到栩栩如生。

于是,王红自小心里种下了匠人心。在房地产行业获得了一定的财务自由之后,她做了一个决定:能不能专心致志地做一款不着急的产品,就像父亲当年那样?

她决定做有1000多年传承的卤菜。按照王红的说法,卤菜这件事,够小,够土,够有钻研的空间,凭她的智商完全可以驾驭。

她和她的创业伙伴花了3年筹备微卤。测试了至少1000个鸭头,换了至少100锅卤水,调了不下200种香辛料,然后都送给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免费吃。

外行人可能不理解,一个鸭头,看上去简简单单。事实上,这需要经历5道卤制工艺、20阶工艺,非常繁琐。甚至有时微卤的新员工也会质疑:有必要这么复杂吗?弄简单点,外行肯定觉得味道也差不多。

王红一句就顶了回去:“差不多?是天差地别才对。”

在采购、选料、工艺定型后,王红去拜访一家食品厂,希望得到指点,厂长在听完超级复杂的卤制工艺后告诉她:你这生意做不成,量产是个大问题,我们一天生产20吨。

这次谈话后,王红毅然决定:坚持现卤现卖。其实卤味本来就分两种,一种叫“先卤后卖”,一种叫“现卤现卖”。前者以周黑鸭为代表,后者则更新鲜、口感好。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