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

初中化学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化学教案

第1篇:初中化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实例了解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能够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渗透定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前面学过的有关化学式和物质结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的知识是给出化合价的依据。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各章的学习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第八章酸、碱、盐的学习。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应高度重视本节课教与学。

教法建议

从复习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过程。学生分组探究:据Mg、Cl、H、O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Mg与Cl,H与O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提出问题:(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个数比各是多少?使学生明确: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反应物原子的个数比总是一定的。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使构成离子化合物的阴、阳离子和构成共价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也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所以元素间相互形成化合物时,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必是一个一定的简单整数比。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即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的一个原子在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时,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数目。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价的判断:

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数目

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

正价

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

负价

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

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所以,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让学生明白,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的结构有关。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联系。

熟记常见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是运用好化合价的前提。建议可采用顺口溜强化记忆。然后加强课堂训练,通过实际运用在不断联系中达到熟记的程度。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或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计算出元素的化合价。要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掌握好元素的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可摆脱以前死记硬背物质化学式的现象;使书写客观存在的化合物化学式的能力,达到了一个飞越的程度。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化学研究的实践中,必须通过具体实验确知某化合物的存在和测定了它的组成成分,才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它的化学式。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教学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为什么是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结合,一个氢原子与一个氯原子结合?(从原子结构角度考虑)

写出镁,氯,氢,氧四种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

探究问题:镁和氯;氢与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各是什么?能否随意改动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

小结:氯化镁失去镁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Mg2+,Cl得电子形成Cl-,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个氧原子提供两个电子分别与两个氢原子提供的两个电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的共价化合物水。据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在结合时,原子个数是一定的,不能随意改动。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板书:

一、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注意:

(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3)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阅读课本P62-63

思考讨论:

1、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实质是否相同?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与数值是如何确定的?

3、化合价的原则是什么?

板书: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小结上述问题的讨论并填写下表

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数值

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

正价

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

负价

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

原则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注意: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投影:课堂练习一

1、离子化合物硫化钠的化学式为Na2S。在硫化钠中,1个硫原子得个电子,硫元素为价。一个钠原子失电子,钠元素为价。

2、共价化合物硫化氢的化学式为H2S。在硫化氢中,1个氢原子与硫原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是,1个硫原子与氢原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是,共用电子对偏离,偏向,氢元素为价,硫元素为价。

3、已知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H2O,CaO,NaOH,H2SO4,Cu,H2S,K2O

板书:三、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1、化合物中,通常氢为+1价,氧为-2价,金属元素显正价

2、元素的变价:许多元素的原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例:Cu为+1,Fe为+2,+3

3熟记原子团的化合价: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氢氧根:硝酸根硫酸根

碳酸根:铵根:磷酸根:

顺口溜记忆:

一价氢氯氧钠钾

二价氧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铁二三来铜二一

二四六硫要记真

投影:课堂练

1.标出下列各元素的化合

O2FeSCOCO2SO2FeOFe2O3MgCl2

2.判断正误:

①在H2O中,氢为1价,氧为2价。()

②一种元素只能表现一种化合价。()

③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3.在FeO铁的化合价为价,该化合物的名称是

在Fe2O3,铁的化合价为价,该化合物的名称是

四、化合价的应用

1.根据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注意: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写法:正前,负后,约简交叉。

一般规律:将正价元素符号写在前面,负价元素符号写在后面,在元素符号上面标出元素的化合价,将两个化合价的数值约简成最简比,交叉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数值为1时略去不写)。

例:试写出+4价硫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①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标出化合价

②约简化合价数值为最简比,交叉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投影]练习三,写出下列化学式:

根据化学式,推断某元素的化合价:

例:确定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解: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求氯元素的化合价。

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在KClO3中,1+×5+(-2)×3=0

=+5

则: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

练习:①KMnO4中Mn为价,

②H2SO4中S为价,

③Na2CO3中C为价。

板书设计:

第六节化合价

一.化合价:

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注意:

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②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

③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三.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铁二三来铜二一,

二四六硫要记真。

合价的应用:

1.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②注意: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③写法:正前,负后,约简交叉。

2.据化学式推断某元素的化合价

探究活动

氯化镁和水的形成过程

讨论提纲:

(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2)镁与氯,氢与氧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

第2篇:初中化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板书: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

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最佳措施?为什么?

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最佳措施。

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

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思考: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

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

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

小结:

板书: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

实验:白磷的自燃

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

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堂练习: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A)需要点燃(B)很剧烈

(C)放出大量的热(D)属于氧化反应

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A)冷水中(B)氧气中(C)空气中(D)煤油中

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

1.D;2.D;3.A;4.C

板书:

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探究活动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1.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

2.用明矾做防火纸

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第3篇:初中化学教案范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学设计示例

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小实验]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观看录像《空气》

3.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布置作业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烟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表1:烟气观测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烟囱地点

所属工厂



排烟时间颜色浓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果分析和建议

学生活动2:

哪儿的尘土多?

把十块瓷砖(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纸板上贴上透明胶带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别放在十个不同地点,如居室、教室内、教室外的窗台上、操场上、树林里、公路边等。两三天后,用手指分别抹它们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尘土一样多吗?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表2:尘土观察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班级

观测季节

编号

地点

放置时间

两天后

四天后

灰尘多少的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学生活动3:

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在一个十字路口统计每天机动车的流量(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观察记录以下问题:什么时间车最多?哪类车最多?车的排气管有没有冒出黑烟?这时的空气有没有气味?夜间车辆少时空气有没有气味?记录统计情况。

表3:交通流量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班级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



每分钟通过数量统计

绘制十字路口草图,标明车流方向及观察点位置

时间

行人

自行车

卧车

卡车

:

:

:

:

:

:

:

冒黑烟车种

空气质量

结果

分析

建议

学生活动4:

空气污染的原因

活动步骤:

1.下表列出了造成空气污染的一些原因,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写在表中。

2.把下表剪开。

3.把剪开的纸条贴在菱形格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原因放在上边,相对次要的原因放在下边。

4.公布你的结果。

5.对全班结果进行统计,哪种是最主要原因?

汽车尾气

吸烟

燃烧含硫煤

焚烧树枝、树叶

冶炼厂排放废气

装修材料释放气体

炒菜、做饭

焚烧废旧塑料

天然气燃烧

食物腐烂

使用喷发胶类

学生活动5:

1.大气污染与防治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3.臭氧层受损

4.酸雨

第4篇:初中化学教案范文

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式、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及应用

教学难点:甲醇、乙醇的化学式及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讲解引入】

在世界面临能源危机的今天,开发利用乙醇(即酒精)作动力燃料,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的国家把乙醇掺进汽油里混合使用,称为醇汽油,效率甚至比单用汽油还高。产糖量居世界第一的巴西,完全用乙醇开动的汽车,已经在圣保罗的大街上奔驰了。所以人们把乙醇称之为“绿色能源”。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们称之为“绿色能源”的乙醇。

【板书】第七节乙醇醋酸

一、乙醇(俗称酒精)

1、化学式:C2H5OH

2、乙醇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乙醇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气味。

学生总结后板书:乙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3、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正是乙醇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人们把乙醇称之为“绿色能源”。

【讨论】怎样证明乙醇的成分里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4、介绍乙醇的用途

【阅读教材】总结:燃料、消毒剂、化工原料、饮料。

介绍各种饮用酒中的乙醇含量及我国在酿酒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甲醇CH3OH有毒!饮用少量能使人失明,多量则使人丧命。

可燃性:

二、醋酸

1、化学式:CH3COOH学名:乙酸

【讲解】醋酸就是因食醋中约含3—5%的乙酸而得名。

展示一瓶醋酸,让学生观察它的色、态、味。

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与水和酒精。

[实验]5—13

3、化学性质:醋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具有酸性。

[阅读]

总结醋酸的用途。

布置家庭小实验:醋与苏打或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用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

【板书设计】

第七节乙醇醋酸

一、乙醇(俗称酒精)

1、化学式:C2H5OH

2、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3、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绿色能源”

4、乙醇的用途

燃料、消毒剂、化工原料、饮料。

5、甲醇CH3OH有毒!

二、醋酸

1、化学式:CH3COOH学名:乙酸

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与水和酒精。

第5篇:初中化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效;启发;合作

一、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学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学会知识,一旦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某个知识点时,便会不知所措,找不到章节重点,而且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以及原理,这都是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的表现。但教师不可能教导学生一辈子,而且人的一生需要不间断地学习才能够成长,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教师的教导更多的是起指引作用,在教会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优秀人才。任务驱动法就是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知识点以任务的形式发放给学生并要求他们通过合作或者查阅资料等方式去完成,这样学生在巩固旧的知识的同时,预习、了解新的知识,并且学会怎样去自学一门科目。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在课前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实验任务,在玻璃杯中放入纯碱和点燃的蜡烛,然后往杯中倒入白醋,最后通过观察反应过程和实验现象总结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在授课时,我并没有直接讲授章节内容,而是先询问学生的实验结果,他们都能够观察到蜡烛熄灭的现象,一些学生还能够结合之前学习“氧气”的知识得出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这时我再问:“谁知道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时就有学生主动说:“纯碱的主要成分为Na2CO3,白醋的主要成分为CH3COOH,它们进行反应后会生成二氧化碳CO2,所以实验时会看到冒泡的现象,这些小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方程式是Na2CO3+2CH3COOH2CH3COONa+CO2+H2O。”由于这个反应我并没有给学生介绍过,我便问学生从哪里知道这个反应的,学生说:“我自己通过网络查到的资料。”通过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复习旧的知识,既增加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学习,又有利于学生养成长期自学的良好习惯。

二、启发探索,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践探索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致使其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而对化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识记阶段,这显然背离了新课改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做好学生的启发工作,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化学思维,使其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进而能够实现自主地去学习、探索、研究化学知识,从而提升自学能力。例如:在讲授“水的电解”这一内容时,刚开始我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这个实验,而是先用“问题引导”的方法对他们做出启发。我问:“水,大家都是了解的,它的基本元素组成都有哪些?”学生齐声答:“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我接着问:“假设我们能将水分解,它可能会生成什么物质呢?”学生思考了一会,答:“它只能生成氢气和氧气。”我继续问:“为什么生成的不是其他的物质呢?”学生答:“因为元素是不可能凭空出现的,水的元素组成就决定了它分解后生成的物质。”之后,我再给学生讲解“水的电解”过程,学生们能够很快地接受反应原理和过程,授课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通过这样的“问答”启发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分析、整合,最后得出结果,不仅让他们体会了化学的探究、思考过程,还巩固、复习了已经学过的知识,使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更浓。

三、小组合作,拓宽学习空间

化学经常涉及探究、实验等内容,所以我们教师会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进行个人实验时,会经常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操作性错误,使得实验常常失败,虽然科学探究需要经过大量的失败才能得出成果,但在学习阶段时间有限,一些不必要错误的出现,会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因此,我将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间进行相互学习、合作,这样只要有人出现错误,其他人就能够及时指出,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拓宽了视野,促进了他们学习心得、方法的交流。当然小组合作的方式并不仅限于实验,如:课外活动探究、资料搜集等也可以采取此种方式。例如:在学习“物质溶解”的相关知识时,我让班内的学习小组,对物质溶于水后的温度变化进行了探究。学生们分别将NH4NO3、NaCl、NaOH溶于水,并进行了温度测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们展开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搅拌溶解药品,有的负责温度的读取,最后再将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没有什么变化、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会升高。学生的探究实验都做得非常成功,相比于之前“个体”实验教学,有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实验结束后,学生们还进行了讨论,寻找物质溶解导致温度变化的原因,由于涉及离子问题,课程目前还没有学到,我让他们可以到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以此,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知识面,也有助于他们今后课程内容的学习。

总而言之,初中是学生刚迈入化学学科大门的阶段,学生的化学学习方法还没有形成,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需要教师的指引,因此,教师更应该采用恰当、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亚飞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涪洋中学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化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学案 导学法 初中化学教学

“学案”是教师在准备教案的同时,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化学认知规律,设计编写的供教学之用的导学材料。它的重点在“导”,是要达到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的教学目的。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就“学案导学式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上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导学案的编写方法

1.先备课后设计导学案。教师在编写导学案之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课程理念要非常清楚。要明确目标,掌握重点、难点以及高考的考点,并将其体现在导学案中。

2.知识结构网络。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知识脉络,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通过知识结构网络化,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通过自主学习加以认知和掌握,从而落实教学目标。

3.学法指导。在“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教学指导模式实施的不同阶段,教学方式要有所区分,就整个自主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来讲,一般遵循“教学”“导学”“自学”的顺序。在低年级或模式试行初期,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没有形成自学的习惯和掌握自学的方法,教师要带着学生一起看书,教授他们研读教材的方法。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之后,就可以借助“学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

4.运用能力训练。运用能力训练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几年来各级考试中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型,包括直接选用例题和教师自己设计的题目。习题要精选,量不宜多,根据各节不同情况也可以设计其他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他相关内容,在强调综合学科能力的今天,也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训练题。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性,使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5.探究、反馈和讨论。在“学案”的最后,要预留一部分空间,让学生探究、反馈和讨论。一方面,学生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掌握某一知识的新技巧;探究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现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计初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在导学案的最后设置反馈,可以让学生对照考点要求认真反思,检查是否已经全部掌握,有哪些收获和问题。在反思之后,将问题及时解决。

6.在学案中多设计表格进行对比。在化学教学中,许多知识通过对比、归纳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二、导学案实施的策略

1.精心策划,抓好预习环节。教师可以课前发给学生下一节导学案,并带领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学生也可以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根据“导学案”的要求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自己探究解决基础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不理解或不明白的问题,记录在“导学案”上,以备上课时讨论解决。

第7篇:初中化学教案范文

化学导学案编制;学案导学;教学感悟与反思

我校地处西部地区,十年课改成果斐然。近两年洋思经验、杜郎口教学模式又飘入校园,学校狠抓业务学习,更新师生观念,遵循“以学为本”的素质教育目标,在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根据洋思经验、杜郎口三三六模式,结合教学实际,逐步确立了“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大特点”的课堂教学思路。“一个中心”就是以学为本。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知能进步、智情提升、终身发展为中心;“两条主线”就是教学互促。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合作展示和力求落实实效为主线,以教师的精讲点拨和抓好过程调控为主线;“三大特点”就是提高效率。课堂四十五分钟,从形式到内容,凸现自主性、大容量、立体合作。在此基础上,探索总结形成了“一案三段”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以“学案导学”为主线,以“预习形成”、“合作展示”、“检测反馈”三阶段为模块,递进实施三维教学目标。这种教学强调把教学重心由重教师的教转到重学生的学上来,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实现“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过程”。

1.化学导学案的编制

所谓“导学案”,就是经由各任课教师集体研讨、分工编制出的供学生自学和合作完成的一份全程学习方案。编制学案是“一案三段”教学模式的基础和关键。学案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能够培养学生主动预习、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将逐步成为学生手中非常强有力的课堂“抓手”,让学生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化学导学案一般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内容、展示分组、巩固试题、课后反思等。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研讨、分工精编学案。编写过程一般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集中研讨分配任务,第二环节个人研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编写。第三环节备课组集体研讨,完善学案。第四环节个人进一步完善、定稿。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认知的实际,把教学内容整合成几大板块,对于某一板块,首先应该明确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其次是让学生知道思考什么问题,从哪些方面思考。编制导学案时,老师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教师一定站在学生的角度,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行设置。

2.学案的实施以“学案导学”为主线

将某一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分成“预习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展示”(合作探究)、“检测反馈”三个模块进行,以期递进化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预习形成。预习是顺利实施“一案三段”课堂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必须予以重视。预习时间一般放在上课前一天进行,所用时间大约半小时左右。如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允许的话,也可单设一节预习形成课。预习时,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利用参考资料或网络等资源,充分利用生活体验,初步形成对所学知识的基本认识,自己学不懂的问题,带到课上由老师和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只有预习好,才能展示好,为了防止学生对预习活动的应付,降低预习效果,老师要加强对学案的分类抽查,及时批阅检查预习题的完成情况,以便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应该说明的是:预习形成这一模块,所用时间的长短根据内容而定,对于比较简单的内容,只需要课下预习即可;对于综合性较强、实验性较强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酸和碱的性质》等,仅仅靠学生在课下预习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一般在课下预习的基础上再在课上进行分组实验,实验完再交流展示。

合作展示。预习形成后,各学习小组根据分配的展示任务以及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先进行组内的讨论和交流,形成小组内最佳的展示方案。

其间,教师可以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交流中去并予以指导。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活动。小组讨论或全班展示时,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轮流发言。学困生展示比较简单的内容,而较复杂些的学习任务则让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展示(由小组自行分工),从而做到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

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为主角,先把展示点板书在黑板上,不用教师指派,学生主动有序地进行。

展示不到位的,其他学生补充,补充不到位的老师进行点拨。不同组的同学可以相互提出疑问并请求解答,解答不了的在全班展开讨论,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展示的内容既有知识点,又有学生的能力点,还有学生自己的新发现的疑难点。

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认真观察、严密组织、扩大参与、合理调控、及时点拨、确保实效。

对于只有部分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可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在组内让优等生点拨差生,或让优等生在班内讲解,如果学生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点拨、引导、升华;若是学生讲错了,教师要及时介入进行纠正。

在合作展示阶段,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这种模式的展示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对学生展示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作好预设。在展示的时候,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来“脱本”讲述,不能直接“读”课本或参考资料。展示任务的分配要放在预习形成后分配。如果一开始就分任务,学生就有可能只关注自己的“任务”,而对其它学习内容“视而不见”,不能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

检测反馈。检测反馈一般有“当堂检测”和“单元检测”两种形式。主要任务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对于未能达到目标要求的,通过教师辅导或小组内帮促,力求人人过关,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3.教学模式的感悟和反思

我校实施的“一案三段”教学模式的课堂改革,是以学生的“个性自主、合作互促、技能进步、终身发展”为中心,体现了“以学为本”、“关注生命”的理念,是对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能够较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可喜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感到这种教学模式还存在困惑或不足。

起步难。对于每一级学生,在教改的开始阶段必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让学生尽快掌握在三个模块中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这点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难。少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表现在自学形成阶段不用心预习,抄袭学案。导致预习效果大打折扣。在小组交流过程中,由于学习习惯、基础、意志力等方面的因素,有时会出现学生偷懒、说闲话的情况。

控制课堂难。在展示课上,教师不能够准确控制展示进度和内容,有时会出现偏离教学重点、导致教学内容不能按时完成的情况。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讲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地方,老师在何时、以什么方式点拨,不好把握。

坚持放手难。有时老师仍不敢放手,学生还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学生说的不准确或不到位的地方,老师总是想取而代之,一讲为快。在教学过程中不由自主的又当起了权威,把持和控制了课堂的说话权。

编写导学案时,最好是集体研究,因为只有集思广益,才能保证学案的质量。另外,在编写导学案时,一定要对学生学习活动有具体科学的设计,如:添加人性化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

下转第084页

上接第083页

习就更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的学生就一视同仁,切忌讽刺、挖苦落后学生,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成功。同时,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运用“三段式导学案”教学,学生负担轻了,课堂实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了,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以上我所讲的这几方面的困难和建议,是和我们过去那种传统的课相比较而言的,事实上,正如刚才我所讲的一样,只要我们精心组织,用心实践,相信学生,大胆放手,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什么样精彩都可能出现”。只有我们大胆尝试,不断探究,搞活课堂,才能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创造出美好的化学未来。

[1]吕炳君,何兰芝.有效教学、和谐课堂总论.2008.05

第8篇:初中化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新课程 探究式教学设计 案例研究

1.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要大力提倡科学探究,改变学生被动、机械的化学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化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笔者身处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的第一线,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以期为初中化学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以下是笔者在一次校级公开课展示中的一则探究式教学案例的研究。

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案例研究

2.1学情分析

因为自己上公开课的班级生源相对来说较好,加上从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开始,笔者就非常注重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探究式教学,所以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探究学习的基础。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碳的单质和化学性质之后,了解到碳跟氧气和某些氧化物反应的产物里有二氧化碳,但都不是在化学实验中需要的二氧化碳气体的简便制取方法。另外,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比较熟悉,所以将“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设计成探究课会更能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获取信息和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交流讨论的能力,思维能力,学会合作学习。

2.2教材分析

教材对于“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是:首先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呈现方式是直接以陈述性的知识给出,基本上是平铺直叙;接着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呈现方式是以“活动与探究”栏目的形式给出;最后是总结性的知识内容,呈现方式是以“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栏目的形式给出,教材内容详见图1所示。

2.3教学设计构成

笔者深刻地解读教材,同时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理清教材内容的知识线索和活动线索之后,认为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将直接知识呈现的内容部分设计成活动探究的教学活动,这样就将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化为查阅资料、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具体教学设计详见图2。

2.4本课题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依据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笔者确定本课题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础知识;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本课题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5教学实施过程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环节一: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具体内容详见图3。

在这个探究教学环节中,笔者提前一周布置课下学习任务即学生按照学习小组,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制取二氧化碳,从而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查找有关资料获得制取二氧化碳的有关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然后课余时间小组内讨论、课堂上小组间选派一名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交流讨论,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的能力,自主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笔者认为,进行这样的教学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比直接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的学习,学生能收获更多东西。

环节二: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具体内容详见图4。

在这一探究教学环节中,笔者一改往日大包大揽的做法,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以发现者、探索者的身份出现,自己独立思考确定制取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即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本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方面考虑,培养学生全面、细致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交流讨论比较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即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比较大小和是否与水反应等方面,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类比的抽象思维能力;最后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仪器,这些仪器都是学生在实验室里可以见到和经常使用的简单仪器,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间派学生代表小组间交流和讨论各自设计的实验装置的优缺点,最后选择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装置,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观点、具有一定的反思和评价的能力。这样通过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氧气和二氧化碳性质的比较,自己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知识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环节三:学生亲自动手制取二氧化碳。

在这一探究教学环节中,由学生小组合作选择最后确定的最佳装置,合适的药品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快速地收集、验满和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笔者作为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通过亲自动手成功地制取二氧化碳,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技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环节四:归纳总结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完全放开,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这一课题学习过程中收获了哪些东西。笔者当时还设计了活动表现评价表,通过上面的思考题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在这一探究式学习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的实际落实情况。

环节五:布置课后探究式作业。

这一环节是课堂上探究教学活动的延续,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各种废旧物品制取二氧化碳。例如:鸡蛋壳和贝壳可以代替大理石,食醋可以代替稀盐酸等,把课堂探究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3.结语

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听着学科学、坐着学科学、被动消极地学科学的教学方式,提倡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因此,化学教师要想真正实现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要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以科学的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动手和思维。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王磊.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9篇:初中化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课堂效率;新课改

初中阶段是学生各门学科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好自己的基本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任课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接受基本的课本内容的程度,还要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对此,任课教师能否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将针对初中化学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展开讨论。

一、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位任课教师在课堂的一开始都会设置一定的课堂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在学习中没有充足的耐心和毅力,任课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充足的耐心和毅力进行今后的化学学习。化学这门学科需要学生结合数学、生物等学科的综合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我认为任课教师可以设置适当的课堂情景、设置相关实验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来在课堂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设置适当的课堂情景

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并不单单是为了应付考试,主要还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本内容中的环节设置是以研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开始的,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一步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开始前根据一定的生活情景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加以思考和研究,从而对课本知识加以理解,并对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习解决办法。

比如说,在学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内容时,任课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取材,找出鸡蛋和白醋,可以通过一个短小的实验让学生猜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加深对碳酸物和酸类物质反应的理解。在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后,学生就会对生活中的情景加以细心观察,从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学习化学,加深对化学学习的理解。

(二)设置相关实验教学

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化学实验,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掌握能够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我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得知,学生认为化学这门学科最有乐趣的地方就在于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的能力进行实验,从而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这样的情况,根据课本内容,在课堂设置适当的实验,既能让学生学习课本内容,也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兴趣。任课教师也可以安排一些安全、短小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能够亲身实践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科学的欲望,也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

化学中存在一部分试验太过危险或者实验过程、步骤太过复杂导致任课教师无法在课堂中将实验呈现出来。对于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实验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通过细致的实验步骤增加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部分实验的精准操作从而保证今后的学习基础能够稳固,任课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也可以让学生关注实验步骤的细节,帮助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更加关注细节学习。

多媒体教学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面面俱到的将所有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化学体系非常繁杂,分类也较多。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分类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将化学知识分类之间的联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更进一步。

二、建立合作竞争机制和奖惩机制

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与竞争同时存在的社会,任课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步入社会后应具备的能力,就要考虑如何在课堂上通过适当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学生的合作能力可以通过设置小组进行讨论、合作学习来提升,而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通过设置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学习进行提升。

(一)小组内讨论学习

任课教师没有办法随时都在学生周围,但学生与同学是可以长时间接触的,因此学生出现问题困难时通常会寻求同龄人的帮助。对此学生具备的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就决定了学生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任课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讨论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中设置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活动,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也可以在与他人沟通交流中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学会倾听与表达。学生也可以通过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了解到其他人的想法,学习他人的优点,结合自身的能力及时进行取长补短。学生也可以通过借鉴他人的好的学习方法及时更新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小组之间比赛竞争

每个人处在社会中都必须学会如何与他人竞争,并且必须时时刻刻都具备竞争的意识和精神,从而使自己时刻保持着积极奋斗的状态。任课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设置小组之间的竞争排名形成课堂竞争的一种氛围,学生就会有一种积极竞争的状态,从而认真对待每一项课堂活动,也可以推动小组讨论、合作的顺利进行,学生具备的积极状态也会让课堂地教学进度和效率有所提高。同时,化学是一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的,而小组之间的竞争则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探索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锻炼学生的能力。

(三)适当设置奖惩制度

在建立竞争机制的同时,也需要配合适当的奖惩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保持一种积极的合作、竞争状态,时时刻刻注意任课教师的课堂安排并且积极配合任课教师的课堂任务,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同学之间更加密切的沟通、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