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检验技术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检验专业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也是涉及多学科和多种技术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因此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掌握各种检测项目的操作技术,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还要在临床进行实践训练。而随着现代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以及来自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在心理上出现焦虑、强迫、抑郁等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实习质量,就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心理状况调查研究中,总结影响其心理状况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环境的改变
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进入实习阶段,大多数存在焦虑、敏感等心理问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学生由学校进入临床实习医院,因为学习环境、人系关系和学习内容的变化一时难以适应,因而在心理上反应较大,心理应激事件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内容以理论为主,每天教师和学生相处时间长,有问题可以随时沟通。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实验室的仪器自动化程度不高,与临床有较大差别,所以在校期间实验课主要是实验原理、评价及临床意义的学习,操作以手工为主。进入临床实习,带教任务多由实习医院专业人员承担,多着重于专业技能培训。并且现代检验医学自动化程度高,工作量大,每天还要面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并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也给实习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2 学习、就业双重压力
医学检验专业当今已发展成为医学领域中较成熟的、多技术所学科交叉的、具有独特应用目标的学科,即检验医学。进入21世纪,伴随着自然科学、经济文化的发展,检验医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丰富了检验医学的内容,拓宽了检验医学的发展空间,推动了检验医学事业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疾病的诊治、检测、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在医学检验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习生不仅要快速扎实地掌握各种新技能、新方法,而且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在实习工作中练就过硬的检验基本功,牢固掌握检验专业技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提高竞争力,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3 个人情感经历
随着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进入实习阶段,他们的生理也逐渐成熟,对情感问题的认识与处理正确与否,已经严重影响实习生的心理健康。他们对生理发育与性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困惑、对性的强烈渴望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以及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都是诱发实习生心理问题的严重因素。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心理变异,有的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有过极端的想法。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影响实习生的实习质量,甚至有酿成悲剧的可能。
4 家庭因素的影响
健全的家庭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不完整的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有害的影响。还有家庭的教育方式、抚养方法、人际关系、家长的素质等都会从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实习生的心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体现了父母的艰辛,但是这也无形之中给实习中的实习生施以压力。为了子女的升学,许多父母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特别是贫困家庭,父母节衣缩食,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们的子女身上,这种来自父母的强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为他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适得其反,这些家庭的子女在心理上背负着更大的责任。学业有成是他们给父母的最好回报,于是父母的期望称为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他们心理健康与多种因素有关。所以应当尽早使他们树立学习观、就业观、恋爱观,增强其内在激励和自我调节能力,加强学校、实习医院、家庭及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提高他们适应能力、自信心水平、心理防御能力,从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能竞赛;实践教学
一、专业技能竞赛的指导思想
为了让教育部提出的“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制度落到实地,进一步深化我国医学检验教育教学事业的创新改革进程,不断深化院校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医学检验教学水平,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育,为各级职业院校提供教学交流平台,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行业指导委员会自2014年起坚持每年组织一次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检验技能大赛。大赛的项目定位基于“三个结合”,即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系统组织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确定了白细胞计数、血糖测定、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检验形态学四个竞赛单元。其中,前三个单元分别对应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的核心技能;第四个单元形态学涉及到专业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和《寄生虫检验技术》中的核心技能。襄职举办的专业技能竞赛项目,根据国赛项目和学生未来从事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需要进行了调整,主要为静脉采血、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检验形态学三大单元。而在六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和考核中,充分囊括了国赛所有项目和专业层面竞赛的所有项目。以全体学生为主体,通过人人备赛、现场抽签来确定参赛选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实践教学与各级技能竞赛相结合,提高学生专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1]
二、专业技能竞赛的组织与实施
(一)参赛时间
二年级下学期4月份左右举行专业层面技能竞赛,根据竞赛结果确定参加国赛选手,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备赛,以参加每年6月份举办的全国专业技能竞赛。
(二)参赛对象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至三年级下学期,已经接触了6门专业核心课程,即将面临医院实习。
(三)宣传方案
学生新生入学伊始的专业思想教育上,专业课老师对学生介绍今后可参加的专业技能竞赛、襄职已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的奖励政策。近年来,襄职越来越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并给予较高的奖金奖励。通过前期的宣传,让学生在二年级专业课学习中能够更加重视,在专业技能竞赛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报名参赛。
(四)选拔流程
1.确定核心技能项目和考核标准。根据6门专业核心课程确定各课程的专业核心技能,综合国赛标准、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本地通过了ISO15189评审的襄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检测项目的操作规程。由行业指导委员会研讨,详细制定专业核心技能的教学过程和考核标准,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不仅仅对学生培训有指导性作用,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纠正教师实践教学中不规范甚至不正确的操作,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各课程在学期末的实训考核中,严格遵循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人人考核,人人过关,并在医学院和学院层面进行抽查。[2]2.专业层面技能竞赛实施。专业技能竞赛的目的是“以赛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因此,专业层面竞赛不设门槛,专业二年级所有学生均可自愿报名,提前将竞赛项目和考核标准公布于学生。同时,为了督促所有学生重视核心技能的学习,采取学生报名和学校领导现场抽签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初赛名单。各任课老师提前做好自己课程实践教学和考核工作,固定一个时间,由医学院领导现场根据班级学生花名册随机抽出30%的学生,名单确定后,即开始专业技能竞赛。评委由校内专业课教师和本地检验科骨干专家共同担任,根据之前制定的考核标准现场打分,得分前10名参加国赛备赛。通过竞赛项目、标准和评委活动,也进一步深化了校院合作。[3]3.国赛备赛方案。根据国赛白细胞计数、血糖测定、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检验形态学四个竞赛单元,指定教师指导,每个竞赛单元两个老师,共8个老师参与全程指导。利用每天课外活动、晚上和周末时间,根据项目排出课表,白细胞计数、血糖测定、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三个项目在相应的实训室进行,检验形态学在校内显微数码互动实训室进行。所有项目均严格按照国赛场地、实训器材和考核过程一一落实。其中,白细胞计数一直采取用临床医院检验科提供的血液标本,学生用显微镜计数之后与临床发出的报告结果进行比对。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判断学生手工计数的准确程度,从而进行改正和完善。整个国赛备赛2个月左右,每次培训指导师生均需签到,严格考勤。每个项目培训时,老师都根据国赛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因为学生参赛时,四个参赛单元都必须参加,因此,为及时掌握学生的综合情况,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模拟竞赛,所有指导老师共同担任评委,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做好记录。在临近国赛前不久,综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共同确定最后参赛的3名选手,强化训练。[4]
(五)实施效果
近年来,专业充分利用学生专业技能竞赛这一契机,结合国赛标准,积极修订课程实训项目标准,通过对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的层层有序组织,有效地推进了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学生专业课程实训考核成绩较前有明显的进步。
关键词:慕课;医学检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医学检验学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以通过实验室技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的应用性学科[2]。我国自从1983年开设该专业的本科教育以来,培养了很多高层次的检验人才,相比以往以中专生为主的学历结构,检验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使在岗的低学历检验人员也逐步通过各种继续教育方式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检验人员的素质得以普遍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前身是医学检验,虽然专业名称看似只有两字之差,但从学习体制、办学模式及学位专业课程设置上,都有一定改动。在2013年之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中的医学检验专业均是五年制,学生毕业后为医学学士;而2013年之后,国家教育局将医学检验专业更改形成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所学专业方向从医学改为理学[3]。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给检验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下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的达到该专业教学的核心能力要求,需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进行剖析和总结。2017年是我国医学检验教学改革后第一批四年制理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在过去的四年制教学中,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和学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分析和解决。
2当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现阶段教学目标
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普遍具有时间紧,任务重,赶场上课现象突出的特点[4]。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2013年改革后,学制变为四年,除去大学四年级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所有的理论课学习时间仅有三年,虽然相比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上稍有缩减,但总体上,医学院学生专业课程安排不堪重负,学生几乎全天候在上课,而目前各大院校的医学检验技术院校授课依然主要沿用课堂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随着现如今不断增大的教学信息量的,目前正在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建设致使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更是无从谈起。
2.2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及时传授前沿知识
医学检验作为近几十年发展较为迅速的学科,检验技术、手段及相应的仪器设备的更新非常之快,而各大高校所采用教材再版速度较慢,致使学生通过课本学习到的知识滞后于医学的真正发展,到临床上实习和工作的时候,学校所学知识及技能不能完全和临床进行对接。因此,对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改革的医学检验技术四年制的学生来说,让其积极参与慕课教育的实践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慕课教育作为基于网络的线上教育,可实现学科前沿知识的广泛传播,学生可多渠道全方位的了解和学习整个学科的所有知识点,而不局限于教材和教师只能在课堂短短几十分钟所能讲授的内容,为学生及时的更新知识体系,接受最新的学科前沿发展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
2.3对学生创新性引导不足导致科研水平低
医学检验专业从起步至今只有短短的三十余年,相对于其他学科起步晚,整体科研氛围还不是很强,而目前检验医学的技术发展迅速,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除了最基本的课程学习之外,需要多接触和培养一定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性思维,才能在日后走到工作岗位,尤其在医院的检验科工作的时候,能适应临床复杂多变的样品,并始终保持探索发现的工作态度,能更紧密的跟临床结合,为临床更好的服务,而不仅仅是按照标准的操作方法进行机械的重复性操作。据笔者观察和临床带教老师反应,学生在毕业实习进入工作中,动手不动脑的现象比较严重,科研素质整体不高,开拓创新性思维欠缺。
2.4学生能力水平不一使实验教学难度加大
如今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仍然持续增加,而学校的硬件建设和相应的师资配备不一定能完全跟上,尤其表现在实验性学科,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很多学校采取了不同班级合并上课的方式[5]。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师资与学生人数增多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多个班级一起上课,教师的实验教学设计难度大幅度增加,工作量大,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只能操作整个实验流程中几个关键的步骤,教师也无法亲身指导每一个学生。同时,传统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口头讲授实验原理、方法、教师示教,然后学生再动手操作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缺乏互动性、直观性和生动性,不利于其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势必会大大降低实验教学的效果。
3慕课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互补优势
3.1教学模式翻转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
目前各大院校的教学模式仍主要采用集中式课堂学习方式,虽然这种教学方式难以被替代,但在现如今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及知识更新迅速的信息化时代,也存在诸多弊端。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由于教师的授课受制于教学大纲和教案的范畴,课堂教学时间又有限,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解最为重点的内容和知识点,没法尽可能的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往往出现课堂授课的教学内容年复一年的几乎没有变化,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体系更新慢,更无法针对学生做到差异化教学。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现如今,学生的学习仍然是填鸭式的非主动式学习方式,完全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而将慕课引入到传统教学中,对于传统教学的最大改变就是使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定位发生转变。应用幕课的网络教学形式,知识的传授不再只局限于课堂,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课堂外的碎片化时间,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方式提前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在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之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内化知识的一个过程,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比例可以大幅减少,而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时间,使课堂交互性增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转变为积极的参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讲课”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幕课的出现使教学方式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可使传统教学所不能及的“层次化教学”和“个性定制式教学”得以真正实现[6]。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本来就有差异,因此幕课的引入可以完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决定学习的速度和内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不受制于教师课堂所教授的内容和进度,可以利用幕课拓宽自己的学习宽度和深度;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幕课资源反复学习相关内容,并可通过幕课平台随时向不同的教师寻求帮助,多方位去巩固和理解知识点。因此,幕课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性很强,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传统的课堂学习则更多的成为师生之间知识进一步内化和深度探究、思辨的互动场地。
3.2慕课课程内容短而精并极具吸引力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虽然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大量的基础知识都是要学生通过识记的方式固化知识点,很多内容繁杂琐碎,目前虽然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均采取的是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的辅助教学方式,但是45min1个课时的大量知识点输出,其课程设计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对备课老师是一个挑战。在传统教学中引入幕课的教学形式,其内容多以动画及视频的形式呈现,相比于传统的幻灯和教师一个人长达45min的讲授,慕课课程制作的视频一般均为10~20min高度精练的“微型课”,视频内容针对某一个知识要点或重点、难点进行举例和讲解,其内容更具吸引力,短而精的知识点不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和产生疲劳,从而更容易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7]。
3.3激励和增强教师的再学习及创新能力
在慕课平台,同一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不是一个或几个人,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教研室,而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包括一些顶尖名师、学者的团队,这个团队的授课将具有更为新颖的模式和更加出色的教学理念。在这种体系下,学生所拥有的资源和平台优于传统的集中式课堂教学,学生将吸取的知识更为广泛而深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将越来越多。同时,在信息量庞大和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幕课环境下,每个人都必须是积极的学习者,作为学生引导者的教师更应该是忠实奋进的学习者。在幕课平台下,教学课堂将不再收到任何一个老师的控制,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教学目标和课题要求、能力培养等指标都更进一步提升,教师要做的工作量倍增,这就要求每一个老师的知识量要比以往更大,需要不断地丰富、补充、更新,才能持续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此外,通过慕课,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与世界上其他优秀的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高人”从不同的角度自由地发表带有质疑甚至批判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问题难免会带入到实际课堂,大学教师从来没有面对过如此复杂和多样的学生群体,提出的问题也是极具针对性,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挑战。而目前高校很多教师很少研读新的内容,缺少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一直处在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环境下,甚至有些教师的教案好几年都没有变化过,相同的内容以固定的方式讲解,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量,必将被淘汰。因此,慕课的引入和应用,可大大激励和增强教师的再学习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老师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
3.4降低实验教学难度并提高实验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慕课”理念,可实现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大大提升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参与度和兴趣,并可多方位评价实验课程效果。在实验教学中,可建立基于“慕课”的“三步走”模型[8],即可以整个实验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内互动和课后测验评价三个阶段。在课前,教师收集各种和实验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等素材、制作课件、精心录制视频,同时把在实验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误操作及原因分析等都放到网络平台上,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预习实验视频内容,并可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进行模拟实验,从而掌握整个实验流程和操作要点。还可以针对实验中的重点和难点设置小测验,学生作答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巩固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然后等到真正的课堂式实验操作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效果。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则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和交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的实验习惯,而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式临摹操作,从而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后,学生通过幕课网络平台上传实验报告以及对实验的认识和总结,教师可以清晰明了的掌握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并形成学生的实验档案,便于管理和回顾。
【摘要】医学检验工作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工作人员所处的环境、工作的性质及社会对医学检验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这些均作为压力源,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医学检验人员的身心健康。目前,对整个检验人员这一特殊群体之心理状况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匮乏。为此,笔者近日在各大著名论坛发帖,对医学检验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为检验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或措施的制定、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检验科人员;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医学检验是医院诊疗疾病、健康检查的重要而可靠的依据,是防疫站进行流行病普查、预防和控制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工作强度的日益增大,心理压力越来越多的困扰着他们。
一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医院检验人员从事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工作紧张、繁忙,操作严谨,需要精力充沛,注意力高度集中,稍有疏忽,就会影响患者的生命。这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调整不好,就会出现紧张、焦虑、烦躁、情绪低落、失眠等情绪障碍。若不能及时干预,不仅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还给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留下很大隐患。因此,关注这一群体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提高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对出现的情绪等心理间题及时进行干预治疗,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这对于维护检验人员的身心健康,更好的维护和保障患者的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现阶段检验科工作人员心理状况的调查
为更加全面、真实的了解目前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心理状况,笔者前段时间日在人气鼎盛的天涯论坛了一个名为“检验科人员在医院如何定位”的帖子,目前点击率已经达到7832人次,收到回帖350余篇。先将具有代表性的30篇回复结果总结如下:
代表观点 累、休息少、工资低、技术含量小、责任大 没压力、工作难度小、 有工作就行,(主要是毕业生) 待遇不错、可休息
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当中,虽然通过这项简单的社会调查,我们不可断定当前检验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从这项简单的调查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目前对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职业现状大家普遍较为关注;二是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多数人存在压力大、抱怨多等问题。
三 缓解当前检验科人员心理状况的建议
【关键词】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73-01
检验医学是现代化实验室科学技术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对于临床上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是临床医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临床上新的医学技术、治疗方法、医疗器械不断应用,临床上免疫学检验的发展越发迅速,此种检验方法属于实验室医学,因此,实验课成为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也就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其自身的临床操作能力,以加强对免疫学检验的理解和记忆。
1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是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免疫力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过程,实验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研型、综合性等特点也是理论教学过程中所不可替代的。但是,当前对于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进行,还只停留在理论验证和现象演示的阶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够按照教材进行操作,较为盲目和被动,很难实现对知识的探索、革新和创新实践,由此导致很多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较差。此外,很多相关的免疫学教学设备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此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探索能力的提升,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2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2.1开展免疫学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实验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但如果只看老师演示,或者是只能够按照书本上的描述进行被动操作,很难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无法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实行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免疫学兴趣小组,进行小组竞赛设计,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实验设计越来越多,如设计性、综合性等提高性的实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更深层次认知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日常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安排实验目的、要求及需要制备的抗体,组织学生3-5个人一组,指导学生在免疫学检验教材学习的基础上,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小组独立进行实验,并得出最终结果。
2.2加强基础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免疫学检验的实验教学中,有一些较为经典的实验,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等,这些实验都比较简单,但对于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协作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这需要学生通过对实验的原理、方法、操作要点及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和总结,如果出现其他情况,学生也能够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结果进行分析。因此就必须加强对基础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在进行某个实验之前,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区别实验室中的三种标签脱落的血清,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2.3加强对学生的临床实验技术培养对于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来说,临床实验技术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如免疫比浊法、免疫标记技术等临床常用技术,这些技术的操作熟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基本能力。因此,应当加强对学生临床实验技术的培养,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对学生提出实验问题,如临床上对于乙肝两对半的检测经常采用哪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等,让学生根据问题找答案,并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实验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不断强化实验技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能够有效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免疫学检验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对于临床医学上各个领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由此也就对临床检验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免疫学检验是培养医学人才全面掌握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当加强对免疫学检验的实验教学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日益加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免疫学检验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不断地实现免疫学检验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慧玲,邬剑,张吉生,辛华.综合性实验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8(05).
[2]徐军发,吕世静,杨维青,陈章权,何德.《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尝试[J].西北医学教育,2008(05).
【关键词】 临床检验基础;二段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优化策略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也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临床检验的基础知识并综合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检验操作。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二段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已经滞后于前沿知识和技术,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不适合高素质检验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从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模式等方面将《临床检验基础》二段式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主张以引导式教学(PBL)结合病案分析教学(CBL)为主的讲课方式,辅以多种趣味性教学形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应用、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根据培养目标,修订教学大纲
《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是联系临床医学和实验室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临床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改革教学大纲,使之与教学目标适应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修订:①选定新版的教科书,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及检验基础学习图谱;②合理安排课时(两阶段课时的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交叉同时进行,有利于学生牢记知识点,熟练运用知识。另外,在临床检验基础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见习项目,有助于学生了解临床工作模式和工作环境;③实验教学中引进新技术,新仪器的教学,增设临床标本与案例分析、国内外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学习;④改革考核制度,以理论加实践考核为主体,结合课堂小考核,注重实验考核。内容方面改革之前以记忆性质的客观题为主的形式,应多考核运用知识点解决临床病例的主观题。
二、实行引导式教学,活跃理论教学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实行引导式教学(PBL):即教师以问题为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临床检验基础》这门课内容繁多,相对比较枯燥,通过PBL的教学形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做以下改进:
1、更新及改进多媒体教学课件
由于二段式教学中第一阶段采用的就是理论教学,学习的内容相对抽象、枯燥,为了让同学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充分掌握临床检验基础的理论,为第二阶段的紧密联系临床,培养自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我们采用PBL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件制作中突出重点,将临床检验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和选用适宜课堂教学的问题和典型病案让同学们思考,利用动画模拟使枯燥的形态学变得直观生动,同时不断改进我们现有的网络资源,在课外加强与师生的沟通和交流。
2、多样性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实行PBL教学模式就意味着课堂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轴来开展。期间,教师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相互讨论、最后答疑并归纳总结。另外,为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开展知识抢答或技能比赛,最后进行纠错、点评。这种互动式、竞争式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摄取知识, 强化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授课质量与效果。
3、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建设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为重点,同时,通过综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促进各学科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交流。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收集整理教学课件、考试试题、图谱等资料,进一步丰富了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而这些资源将有助于学生课后的学习及复习。同时我们可以设立网络答疑栏目,既弥补了课堂时间限制的不足又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通过实行引导式教学,建立了一种新型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钻研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研究的热情。学生既可在课堂内外和教师互相讨论问题,又能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 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验前准备,紧密衔接理论与实验教学
传统的二段式教学习惯于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独立开来,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临床检验基础》这门综合性学科,也不利于该学科的发展。在此我们提议通过加强实验前准备将理论与实验的教学紧密衔接起来。我们通过以下流程实施:①依据新教学大纲,理论课与实验课交叉安排,教师在理论课之后、实验课之前将教学安排,目的要求及实验设计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自学;②学生自由分组讨论,整理汇总资料,进行实验思路方案设计并发至教师信箱,师生充分讨论修改;③让学生参与实验前期准备,并进行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着重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医学检验专业及相关领域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临床创新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④开始实验课。如此,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加深知识点印象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临床检验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更为接下来的操作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模拟临床检验,“活”化实验教学
二段式教学的第二阶段是临床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二段式实验教学是以固定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操作模式开展。现在我们提倡实验教学以模拟临床检验为中心,以问题引导式教学(PBL)结合病案分析教学(CBL)的讲课方式进行多元化教学。让实验教学课堂尽量接近临床检验的工作环境,从而学生更好地了解临床检验工作。
1、问题引导式教学(PBL)结合病案分析教学(CBL)
以PBL-CBL模式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和病例, 使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改变为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实践动手解决问题的模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归纳应用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形式多样化
为活跃课堂氛围,实验课上可以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成立的兴趣学习小组可以进行课堂讨论:课堂上每组派代表演讲,介绍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临床意义,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同组同学也可补充发言。老师中途可提问或提示启发同学思考,并在课堂总结时对每组同学发言进行点评,并补充归纳总结。另外还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技能比赛,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导向作用,推动检验技能的教学质量。
3、实验课开设:保留重要基础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
实验课开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临床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我们的实验应保留重要基础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以病例讨论为主展开实验课教学)实验课前将病例资料发给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方案实施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为主,老师认真观察学生操作及时纠正错误。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对未预期出现的结果要引导学生寻找原因并加以分析,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增加设计性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更是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而学习和钻研科研的氛围更加浓厚。
4、介绍临床新仪器,新技术,分享临床经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电子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技和精密仪器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医院检验科不断引进新仪器、新技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检验科的新仪器、新技术,以便学生与时俱进地学习。另外,为更好地适应熟悉医院检验科工作,教师们应以临床病案为例多讲授平时工作经验,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传递,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5、注重操作考核
《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我们应该加大操作考核所占比例。把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核优化为多次小考核加最终考核。考核以检验准确,操作熟练为基本目的,做到一个专业技能一小考,一个阶段一小考,严抓操作的过关率。
PBL-CBL模式将临床检验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强调教师的指导归纳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互结合,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形成了适应现代化医学和社会需求的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
五、教学效果评价
优化的《临床检验基础》二段式教学模式实行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91.3%的学生喜欢优化的二段式教学,94.2%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提高了学习兴趣,知识更易理解掌握,记忆更牢。92.1%的教师认为这加强了师生的交流,提升了该课的教学质量,而学生考核成绩的提高也证实了二段式教学模式优化的明显效果。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再是单向的讲解,而是让同学们利用课堂外的一些时间思考准备,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共同的探讨和辩论,不同学生的思维角度可以得到充分展示。另外,优化的二段式教学还渗透了启发式教学的心理学原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以往学到的综合学科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本项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进行了大量大胆改革尝试 ,具有鲜明特色。其特点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置学生的“学”于不顾。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的重点施教,使教、学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中探学、求学,学生在“学”中挖潜、增智,相互促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优化的二段式改变了教学模式,改进了教学方法,更新了教学内容,以临床实践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 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及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临床检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基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如何提高《临床检验基础》的教学是一个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适时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医学检验的教学水平,不断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婉宜,李明远,杨远,李虹,贾文祥.医学微生物学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02.91-92.
[2] 黄海辉.构建解剖学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44-46+61.
[3] 黄光生,,张品俊,钟志宏.临床技能竞赛背景下医学生临床教学检视与反思[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05.700-701+703.
[4] 王沁萍,陈向伟,李军纪.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现状[J].基础医学教育,2011.12.1071-1074.
【作者简介】
【关键词】
医学检验;学生;生物安全;实验室
生物安全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研究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生物因素上起到重要作用,其主要职能是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措施,以防止生物危害。为防范医学实验室内可能出现的生物危害,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安全教育,提高对可能出现的生物危害的警惕性;二是要加强实验教师的生物学安全意识,这是首要任务[1]。本文主要是以医学检验室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防护对策为主旨,意在探讨实验过程中该如何践行实验室安全规范,以期提高学生实践教学中对防护措施的重视。
1医学检验试验室现状
要减低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必须要注重以下两点,一是学生在做微生物的实验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标本,特别是那些呈阳性和带菌的病种;二是在临床免疫实验室中能接触到的标本血清,特别是呈阳性的,比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等。因此,加强生物安全防护管理是不可或缺的。
2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对策
21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
带教老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经常对学生进行防护知识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检验专业学生只有穿好工作服、鞋子或者是隔离服后,才能进入实验室或是隔离室;与实验室无关的物品则不准携带入内,在实验室里更不允许进食、饮水和吸烟;实验物品要放置于指定器皿内,不准随意抛掷;对于细菌培养鉴定使用的培养基及免疫阳性标本都要严格按生物安全进行操作,在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方可处理。
22建立健全实验室的规则制度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及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必须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加强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的管理工作。为此,作为实验室的指导老师,要不断进修,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自身的安全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保障生物安全工作的顺利展开,比如关于实验室呈阳性的标本隔离保存制度、实验室的医学废物处理制度等,在这些制度贯彻之前,要对实验中所涉及的标本的传染性、稳定性有一个细致并全面的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及其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要养成学生杜绝实验室感染的良好习惯,在熟悉生物安全管理内容的前提下,结合不同检验试验项目,给学生普及和灌输预防概念是带教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教师应对实施措施的培养质量要提高,对于个人在细节培养流程中的自我保护、针对性实验课的安排、细菌培养计数后的七步洗手法及进入清洁区和污染区的方法等,都应该重点培训。②为了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对于生物危害、生物安全措施、实验废物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要举办多种形式的研讨会,要求学生学习《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准则》,并且要求其查资料,教师则总结讨论,以使生物安全教育得到强化。③进入临床检验试验室时,老师要介绍实验室需注意的事项及生物安全要求和规则制度,对于接触未知标本或一些探索性的实验项目,要提前加以说明,以使学生有充分的心里准备,进而使学生掌握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发生故事后的应急处理方法。④实验过程中,在遵循实验步骤和要求的基础上,学生必须规范操作实验,这就要求带教老师要认真指导和监督学生。
23加强实验室清洁与消毒管理
加强对仪器的日常检验工作,也是保证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前提,同时,也是保证生物安全的方式之一。洗板机、低温冰箱等实验设备须由相关专业人士保管,且要求相关专业人士定期对设备的运行、保养等做记录,对于需要特殊条件保存的菌种,要严格按照特殊要求保管。生物安全要求实验室清洁消毒遵循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医学检验试验室主要消毒任务是彻底消毒实验操作台和各种仪器;无论实验前还是实验后都要进行消毒。同时,每周必须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进行1次彻底消毒,其消毒方法可以多样,比如体液消毒、利用紫外线消毒处理桌面及室内空气等;加强微生物实验室的废弃物及病原菌的处理管理。对于免疫实验室所用的阳性血清标本,其方法要先用一定比例消毒液进行浸泡,而后才能处理,以保证其无污染。
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环节就是医学检验试验,其呈现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应该引起开设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的重视,这些院校应该避免重招手,轻防护的问题的出现。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攻势预防”的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为了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能力,相关院校应该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电子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开始于本世纪50年代末,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深入医学各个领域。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到预防医学,从医疗、科研、教学、医学情报检索到医院的科学管理,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计算机。微处理机、专用机、小型机、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软件成为医学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在基础医学方面利用计算机联机处理各种医学实验信息、模拟生物和生理系统,对研究生物的微观结构、神经活动、癌细胞的发生机理等,起到促进作用。在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方面采用计算机实现了体检自动化,利用计算机模拟流行性疾病的蔓延及防治研究等。在医院综合管理方面利用医疗信息系统对医学进行综合管理,完善病历存储、药品管理、财务管理、办公信息化等,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下面介绍一些计算机在医学上的实际应用。
2.利用计算机处理医学实验信息
数值计算是计算机应用的基础,较早应用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统计分析各种临床及生物医学数据也是数值计算。由于生物医学基础实验和临床诊断都是从人体或生物体上取得信号,这些信号具有信号微弱、干扰大、信噪比低及遵循统计学规律的特点,因而叠加法、直方图、频谱分析等各种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较多。在医学领域中,人体的许多生理信号,如心电波、脑电波、脉波、心音、呼吸频率乃至一昼夜间正常人的体温等等都是近似于周期性的,存在着相应的频谱。其中某些参数的频谱分析在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有实际意义。如果我们掌握了各种生理信息的频谱,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它们,这在教学、科研和临床上都有实际意义。模拟标准的心电信号在计算机诊断和监护系统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判别心电异常的依据[1]。
3.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诊断
计算机辅助诊断实际上是把大量的医学资料和医生的丰富经验,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汇总存贮,并随着医学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精确、覆盖面广泛、无间断性等特点使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体表标测心电图即采用体表多电极同时记录体表各部位心脏激动造成的电位差,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人进行研究,但最终因工作难度太大而中断。近些年,电子计算机自动采集体表众多部位的各瞬时电位变化,进行分析处理,绘制成等位标测图,它能获得比常规心电图或心电向量图更丰富的信息,有助于认识心脏激动的空间电位分布和体表电位分布的关系。在妇产科领域,英国普利茅茨医学院研究生院妇产科keith开发了智能胎心率与宫缩描记图(cardiotocography,CTG)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
该系统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它基于400多条具有专家水平的产时评估及处理规则,该系统还可像医生分析病情一样,对所做出的处理建议进行解释。由英国16家水平领先的妇产科中心的17位专家对该系统进行了评估,他们对从2400份高位分娩病例中选出的50份病例资料,同时进行人为分析和CTG系统分析,结果CTG系统与17位专家的意见基本一致,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1989年德国的Spitzerk等人开发了名为MICROSTROKE的专家系统用于诊断不同的卒中类型,该系统可以根据临床信息来诊断卒中以及将卒中分类。使用者首先输入患者的既往史、卒中发作的详细信息、伴发症状以及相关的神经系统体征,然后系统总结这些数据项,推理演绎,给出该患者归于不同卒中类型的概率。卒中的类型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颅内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德国的Hamburg卒中数据库记录的250例患者中MICROSTROKE系统的诊断正确率为72.8%。该研究者还开发了TOPSCOUT专家系统用于卒中的定位和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来确定相应的受损血管分布区[2]。
4.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在断层技术中的应用。图象处理是计算机应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是断层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是图象处理技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医生可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精确地将心脏多个断层切面重建影象,密度分辩率高,图象清晰,并可获得三维空间信息。在心脏病诊断中主要用于心腔内肿瘤、心腔内血栓、室壁瘤的形成,夹层动脉瘤、心肌梗塞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通畅情况的随诊观察。在B超图像采集及病历管理方面的应用提高了检查的效率及病人信息管理的准确性。(1)操作方便,以往医生在给病人做检查时必须先将图像冻结,再点击鼠标右键来采集图像。而该系统采用脚踏开关,使医生们随时可以在不占用手的情况下完成图像的保存。同时只要医生将图像冻结,该图像就自动采集到计算机内。(2)友好的人机界面,系统采用智能医学词库,词库内的最常用的词语在词库的最前面,医生们只需利用鼠标双击选中的词语即可输入。不同的医生有自己独立的诊断专家库,使书写报告更为快捷简单,从而避免了操作者在每次完成病历报告时需手工输入大量汉字或进行繁琐的词语调用。(3)数据保存可靠。现有的工作站通常采用传统的暂存技术,一旦遇到死机或意外停电,如果没有保存图像,则所采集的图像会全部丢失。系统应用先进的软件存储技术,将采集的图像即时存储到相对应的病人目录下,使图像数据安全可靠[3]。(4)视频信号隔离技术。通常B超输出信号直接用视频线输送到图像采集卡,因为计算机采用的电源都为开关电源,如果计算机与B超同地,B超的图像易受到干扰,我们采用专用的光电视频信号隔离系统,将计算机与B超隔离,从而保证了B超图像工作站采集图像质量。
5.医疗信息系统
医疗信息系统有两种含义。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所有与医学有关联的信息系统的统称,各类面向医院管理的信息系统都属于医疗信息系统的范畴;从狭义上来说,它仅涉及纯粹的医疗活动,是对相关的临床数据和知识进行综合管理和应用的信息系统。"医疗数字化"是目前数字化医院的建设重点。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对病人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及数据交换的能力,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它包含临床诊疗系统,电子病历系统,手术室监护系统,药品管理系统,检验管理系统,医学影响管理系统,病历管理系统,门诊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等模块[4]。医院所有的临床作业全部实现了无纸化运行,病人的门诊和住院病历、检查结果等各类信息都完整地保存在医院数据库中;医生们扔掉了纸和笔,不管是开具处方,还是各类检查检验、图像采集、传输,一切都在电脑前进行,在网络中传递;护士们每天测量完病人的体温、脉搏、血压等,都录入电脑,在电脑上自动形成曲线,并按时段图形显示,病人的生命体征一目了然。下面对一些主要的子系统进行简要说明:
(1)电子病历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纸张病历进行电子化,而是反映了患者整个的医疗过程,储存了患者全部的医疗信息,包括病史、各种检验检查结果和影像资料,是对个人医疗信息及其相关处理过程综合化的体现。它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患者一生的全电子病历,这需要全社会各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连。
(2)影像信息系统即广义上的PACS系统,与狭义上的PACS系统只负责影像数据的采集、归档和通讯不同,它涵盖了狭义PACS系统和RIS系统的所有内容,并且突破了传统上PACS/RIS仅局限于放射科的范畴,面向医院内的所有影像科室,连接各种成像设备(包括CR、DR、CT、MRI等放射成像设备,以及超声、内窥镜等非放射成像设备),实现全院范围内的影像检查工作流管理、影像数字采集、数据归档管理、影像诊断报告、信息网络等功能。
(3)检验信息系统(LabInformalionSystem,LIS)以医院检验科的业务数字化为目标,通过连接检验仪器、收集检验数据,实现申请、检验、报告的自动化数字工作流。相比其它医疗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在国内的发展最早,目前国内已有很多医院建设了检验信息系统。大多数能够实现与检验仪器和HIS系统互连,完成基本的数字化工作流程。
(4)监护信息系统根据监护地点的不同,可分为重症监护信息系统、手术监护信息系统、急救监护信息系统和普通监护信息系统,它往往和各类床边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等设备连接,收集各类实时监护信息,或利用掌上电脑等一些手段进行体温等监护信息的录入,并通过对所有监护信息的储存、显示、以及对各相应科室的业务数字化,实现病人监护的数字化管理。随着越来越多医院信息系统的开通,医疗环境将更加惬意。
到所有大医院看病不用再带病历,医生开药也不用写处方了。初次门诊时可获得一张含有用户名和密码的智能卡,在数据库中建立起一份个人综合健康档案。再次求医只需持这张卡,通过电脑查询到自己需要的医生,根据电脑的指示到相应诊室看病;在医院做完检查后不需在医院等待结果,通过网络就能得到诊治医生发送的检查结果,以及依据病情及个人经济状况拟定的治疗方案。住院患者对治疗方案、用药情况及药费、手术费、护理费等随时可查。过去那种求医几乎要跑断腿,进了医院门任凭宰斩的烦恼再也不会有了[5]。
关键词:输血医学;输血本科教育;在职培训;网络远程教育
1输血医学的现状
我国输血医学起步很早,但发展缓慢,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长期以来,我国从事输血工作的人员,大多为检验科人员,少数为临床、护理专业人员中途改行,文凭相对较低,很多为中专学历,缺乏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员。所以,长期以来只停留于存血、供血、发放等工作,对于临床输血管理、临床合理用血很少能发挥作用,在疑难配血、新生儿相关试验方面开展得还不够[1]。一些医院不重视输血工作,未设立输血科,把输血专业人员作为辅助人员对待。以上这些问题对稳定人才、提高学科竞争力非常不利。在国际上,输血医学取得长足发展,有专门的学科归类。加拿大和美国把输血医学归为病理学下面的二级学科,丹麦归为免疫学,巴西和英国归为血液病学,德国将其归为“临床实践医学”下设的“输血医学”专业。美国约83%的医学院开设了输血医学课程,从本科教育、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输血专科进行训练,费时12~13年培养一名输血医师。欧盟有12个国家开设输血医学课程,德国、法国等7个国家将其设为独立专业。法国输血协会制定了输血标准课程,澳大利亚各教学医院也都各自设立了输血教育课程。荷兰的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于2001年开设了输血医学管理学的研究生课程[2-3]。
2开展输血医学的必要性
面对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我国医学教育必须建立起正规的输血医学教育体系。自“十五”规划起,国家有关部门就制定了国家发展规划,明确要求“要制定我国输血医学工作者的输血医学基础教育和再教育方案,制定全民血液和安全输血的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方案[4]”,并于2016年7月将输血医学批准为二级学科。这些政策使我国医药卫生教育事业更加正规化、制度化、法制化、健康化,促进输血医学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很多医学院校纷纷开设输血医学方向的教育,大连医科大学在多个血液中心设立教学基地,佳木斯大学开设了医学检验输血辅修专业,南方医科大学开设了临床医学输血医学专业,北京协和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开始培养输血医学研究生。为了输血医学发展需要,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本院利用身为医学院校的平台,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的临床输血专业。在开设专业之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去多家采血供血机构、开设了输血专业的院校、输血科研院所、医院输血科、相关企业做了深入调研,广泛借鉴各单位的医疗实践、教学经验,把已取得的优秀成果整合到自己教学工作中去。通过多方努力,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本院于2008年起在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大三年级学生中分流选择、择优录取“临床输血专业”,并开展在职培训和远程教育。通过10年的努力,成功建成输血医学教育综合体系。
3本科教育
本院从2008级开始,从医学检验本科招收输血专业学生。其课程设置是在医学检验主要课程不变的基础上,做到合理选择课程,优化学分结构,注重把医学检验专业与输血医学专业的课程结合起来。医学检验专业为1015学时56学分,临床输血医学专业为1220学时61学分,公共基础课和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课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学时学分略微缩减。增加了5门输血医学专业课程,分别是《临床输血学》《免疫血液学》《血型血清学》《输血技术学》《输血仪器学》。从2013级开始,医学检验专业由5年制改为4年制,输血医学专业课程也随之调整,《血型血清学》并入《免疫血液学》,增加了《输血医学进展》。现在4年制的输血方面各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和课时见表1。在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安排学生去相关单位见习,如成都市血液中心、四川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等,致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吸收掌握,使学生走出校园,开拓视野。5年制和4年制的最后1年为实习,在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培养方向不变的大前提下,临床输血医学专业的实习安排与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略有不同。检验科实习5个月,临床科室实习2个月,输血科实习2个月,血站和血液中心实习3个月。至今为止,本院已有6届输血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共240人,就业率达100%,超过其他专业。毕业去向大部分供职于各级医院的检验科、输血科,部分去血站、血液制品厂,其中学习佼佼者考取硕士研究生。
4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对血站、医院等采血供血部门的卫生技术人员更新知识、完善知识,提高采血供血队伍的整体水平,应对新形势下安全采血供血的战略性措施。做好在职培训,需要做好教材、师资等多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教材建设,一方面引入优秀的国外原版教材,同时自己组织高水平的专家、名师编撰教材。然后是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实行严格的老师准入制度,不断优化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水平、专业素养,聘请各采血供血机构具有省级以上继续教育资格老师担任教学。前来参加在职培训的学员为各血站、医院等采血供血部门的卫生技术人员,长期处于一线临床工作,具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基础理论知识遗忘较多,培训需要因地制宜。培训内容为:(1)提高理论水平,介绍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内容包括血液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低温医学、白细胞过滤、血液辐照等,培训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把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提高培训兴趣。(2)开展疑难血型配型试验,很多基层单位都已熟悉常见的ABO、Rh血型配型,但ABO亚型、Du型、Lewis、MNS等非常稀少,开设这些稀有血型的配型试验,对很多首次接触的进修学员来说,激发了学习热情,做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3)开展微柱凝胶血型卡法和电子交叉配血。微柱凝胶血型卡法配血已经使用多年,很多医院都在广泛使用,逐渐淘汰传统的盐水介质法,根据培训班学员所在单位是否已使用该技术,而选择性开设这个试验。电子交叉配血是最新的技术,用计算机系统对受血者、供血者ABO/RhD血型和不规则抗体进行筛选,判定血型是否相容,能否出库。该配血法尚未广泛推广,随着时代进步,电子配血发血将迅速发展,血清交叉配血将逐渐作为电子交叉配血的补充。(4)输血安全是输血医疗的焦点,是输血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应经常性地加强进修学员的输血安全教育,专题讲解输血传播疾病、输血不良反应、无过错输血,如何加强自我保护,避免医疗纠纷。鼓励进修学员走上讲台把自己所见所闻的“输血医疗中的病例纠纷”讲出来,这种事半功倍的方式可极大加深对输血安全的认识,树立医务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实现安全输血教育的目的。
5网络远程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进步,网络远程教育逐渐为大众接受认同,与传统教育一起成为不可或缺的现代教育手段。本院积极把网络远程教育这一先进手段应用于输血医学教育上,使输血医学教育具有较高的起点,紧跟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与国际水平接轨。把输血医学教育的各种资料上传于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中。使用者无需购置专门的硬件、软件,也不需要支付昂贵的使用费,只需在普通电脑上登陆本院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通过简单的操作,便可快捷、高效获得“教学课件、视频音频、文字交流、在线测试、屏幕广播、资料共享”等各种教学资料,有效解决知识体系不完整,有效地节约了教育成本[5]。主讲授课老师将每次授课过程制作成视频,上传到该平台中,远在外地的学员也能如身临其境地跟班学习,真正实现了跨越时空的面对面授课教学。无论本校还是外地学生,都可通过该平台,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及时交流,也可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把学习心得、工作感悟等上传发表。输血医学教育的各专业课程中,《临床输血学》和《输血仪器学》多次被评为优秀网络课程,学生对其反映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