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政科技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SMART是被世界银行及许多国家政府部门和组织作为在评价工作中所普遍遵循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准则。SMART是特定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得到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可跟踪的(Trackable)5个单词词首字母组成的缩写。SMART对一般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要求给予了描述,结合已开展的绩效评价的原则,本项研究将SMART准则具体应用于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原则中。评价应以解决经济社会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突出自治区总体目标与科技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以科学前沿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对自治区重大需求的潜在贡献以及优秀人才、创新团队培养为评价重点。绩效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技术推动为导向,以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及其体系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技术标准的研制、潜在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绩效评价应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技术升级实现产业化规模效应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形成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评价重点,要注重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绩效评价应以研究解决自治区公益事业发展的共性科学技术问题、增强科学技术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提供支撑的服务的能力,为人民生活水平提供技术保障为导向,以技术支撑及服务体系的先进有效性、潜在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绩效评价应注重以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条件支撑和公共服务为导向,以科技基础条件和资源的准确性、完整性、共享性、技术的先进有效性、平台运行与维护的高效性、提供服务的开放度、集成度与满意度为评价重点。一般针对跨年度项目,重点考察项目合同或任务书所确立的目标实现情况和潜在应用价值;项目运行中期评估报告将对项目的下一阶段运行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可能出现的停止拨款、追加拨款、调整项目目标等情况提出建议。后期绩效评价应在对项目跟踪考察的基础上,从创新水平、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掌握、经济与社会效益等方面做出评价。后期绩效评价项目报告结论将对项目承担单位的运行绩效评价、项目的延伸研究及项目组成员的其他申报课题、申报奖励产生决定性影响。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满足科技计划项目难于完全量化分析的复杂系统问题的求解。把科技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所包含的复杂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要素,按照各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要素按不同层次聚类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并最终把模型分析归结为最低层(指标层)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表1为科技计划项目中期运行评估层次分析模型,分为3层。表2~表4为科技项目支出后期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模型,共分3类,分别为创新性项目、产业化项目和平台建设类项目,每一类模型均分为4层,与中期模型不同的是,后期模型对指标层进一步做了细化。以创新性研究类项目为例做以下说明:①目标层:本套模型的总目标,对科技项目支出可以以指标度量的计划完成程度以及所产生的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预期成果的总和;②准则层:科技项目支出绩效主要从项目执行结果的效率及产生的持续影响来评价,这种方法可使不同类型的项目站在同一基点上实现可比,通过个性指标的微调达到无类型因素影响的评价结果;③指标层:将准则层分解出12项指标(C1-C12),相对于该层指标诸因素,继续细化出40项具体评价指标(D1-D40)。
计算方法的特征及应用结果说明
“十五”以来,自治区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调整,按照“5226框架”分别对重大科技发展问题和关键技术领域的重点项目、主攻方向进行了决策研究,着力体现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增长点的引领作用,各类计划逐步形成创新类、产业化类和能力建设类3种类型。按照这种三元配置结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充分考虑各类计划的共性指标的前提下,注意突出3类项目的个性指标,体现在四级指标即C级指标的区别上。观察表2和表3,项目的经济效益(C5)、项目的社会效益(C6)、项目的可持续影响(C7)的四级指标表述是不同的,我们将其定义为个性指标。如C6“项目的社会效益”,创新性项目重点考察技术受益范围、生产工艺提高、人才培养情况等指标,而产业化项目考察的则是保障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带动区域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等指标。实用而简捷,将指标间的重要程度及相互关联影响在专家评判基础上量化处理进入模型,给出层次总排序和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待评项目的绩效考评报告中相应栏目由专家组给出具体数值。最终分值由计算机运算得出。本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把专家的主观判断以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并可提出专家组对某类问题的主观判断是否存在矛盾。数学模型为N=ΣWiPi。其取值范围介于100~684之间,如需转化成百分制计分法,只需乘以系数0.1462即可。本方法特别适于对若干待评项目进行相对比较。第一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第二步,采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修正或调整,进而给出每项评价指标分值的具体取值范围,建立数学模型N=ΣPi。本方法的优点是评分标准直观易懂,适于专家现场打分,且与财政部给出的参考格式相衔接。
一、共享税设置现状
从国际上来看,有的国家设置共享税,有的国家不设置。目前,采用专享税形式的国家有法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德国实行按比例分成的共享税;美国则按照共享税源、分率分征的方式建立独立的中央税与地方税体系。我国在分税制改革中,大体将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但目前我国共享税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共享税设置过多。在我国,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均为共享税,甚至本应属于地方固定收人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也带有收人分成的痕迹。
2、共享税设置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不应该设置为共享税的税种设置为共享税。如增值税作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主要是从兼顾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经济利益出发,但增值税与地方的经济利益关系密切,而税基流动性很大,作为共享税存在税负转移问题,会导致地区间税基与税源的争夺。又如个人所得税作为政府收人再分配的重要工具,从其税种性质与功能来讲应该划归中央。又如资源税作为共享税也存在着不少弊端。资源税作为共享税不利于国家资源的合理开发、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和环境治理、不利于打破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不利于地区间的公平竞争等。又如证券交易税作为共享税有失公平。证券交易税来自全国,而受益的只有中央与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共享税设置的不规范还表现在共享税的设置不是根据税种的性质、事权与财权相对等的原则,而更多考虑的是中央与地方财力的划分。如按照行业、所有制形式和重要性(是否重点企业)、行政隶属关系等标准设置共享税。
3、共享税中中央所占比重过大。中央共享比例过大削弱了地方可支付财力和地方政府的职能作用,挫伤了地方政府和地税部门的积极性,而且打破了分税制改革中建立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的平衡格局,不利于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的完善。中央与地方税种的划分应建立在充足税源,税收体系健全的基础之上。我国财政体制的现状是地方税收体系尚不健全,但同时存在大量的预算外资金,共享税中中央所占比重过大也导致地方预算外资金的扩张。
二、共享税设置必要性
共享税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对中央与地方税收比例的调解,一般来说不可设置过多,否则会造成中央与地方税收征管上的恶性博弈、影响中央与地方的税源和税收体系。共享税设置的必要性取决于在按照事权与财权原则划分中央与地方税种后,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的比例是否合理。在当前的税收收入条件下,若将增值税、消费税、关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作为中央专享税,其他税收作为地方专享税,中央税收占全国税收的比例为70%左右。若加上预算外收入资金,中央税收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0%左右。相对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的理想度来说,可以将上述税种作为中央专享税并且不设置共享税;但相对于现行中央与地方税收比例而言,在地方税系尚未健全的前提条件下,若不设置共享税将导致地方税收收入的大量减少,见表一。所以在当前形式下,设置适当的共享税是合理的;但长远来看,只要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的初次划分能够达到财政的分配平衡,就没有必要设置共享税。
三、现行分税制下共享税的设置
中央与地方税种的划分一方面要考虑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的度,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各税种的性质与功能,使税种的功能与各级政府的职能相一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的度决定了是否需要设置共享税以及共享税的分配比例;税种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了采用什么税种作为共享税。对于前一个方面,已在第二部分进行了阐述。下面着重对采用何种税种作为共享税进行讨论。
在当今科技全球化时代,我们关心国际科技的进展,国际也随时注视着我国科技的动向。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同我国科技进展相关的两项指标在国外引起注意,最先是《自然》发表文章强调“中国研发强度超越欧洲”,随后美国两年一度的《科学与工程学指标――2014》报告在“学术性科学与工程学研究的产出”一节中重点指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论文创作在全球的份额下降,中国的份额在迅速上升”。
由于两文的数据分别来自位于欧洲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美国的“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Board)”(该组织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密切相关)这样的权威机构,因此引起国际上有关专家的关注,认为这是“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时刻感受到最近十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对国家繁荣和强盛所带来的影响并备受鼓舞,同时也思考着怎样才能促进我国科技事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和进步。
提高科研质量水平
2012年我国研发强度达1.98%,从而高于欧盟各国平均研发强度1.96%,引起《自然》杂志关注。但欧盟中瑞典、德、法、荷、瑞士的研发强度介于2.04%~3.37%之间,仅英国为1.77%,这些是欧盟中的科技强国。2011年美国是2.85%,日本为3.39%。
研发强度代表国家推动科技的优先程度。上世纪后半期起,各发达国家强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纷纷加大研发投入。美国1953年为1.4%,1964年就接近2.9%,近年2.7%~2.9%。我国1991~2001年研发强度由0.6%逐步增至0.95%,2002年突破1%,一路上升到2012年的1.98%。
我国1991年研发经费是150.8亿元,2011年研发经费总量达到美国的一半,是欧洲的2/3,应该说已具有相当的实力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但要同这些科技强国在科研水平上平起平坐还有待 时日。
另一个指标是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数已在欧盟、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三,如把欧盟各国分别计算,SCI数据库2012年收录的我国论文为19.01万篇,居世界第2位,是美国论文数的43.6%。比较2000年SCI论文30499篇,我国这十多年的提高理所当然地为国际瞩目。
但论文仅是研发产出的指标之一,且论文创作不是数数量(包括SCI论文数量),主要看论文的质量。论文的科学价值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是质量评价的根本要素。
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3)》,我国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6.92次,而世界平均值为10.69次/篇。这反映了我国科学论文同国际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总体影响力还有待大大提高。又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的研究资料,我国各学科内高于被引次数世界均值的论文占我国际论文的1/4左右。每篇均被引次数17.21~11.35间的有瑞士、荷、美、英、加、德、法、澳、意等国,西、日在国际平均值附近 波动。
按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估计,还得用8~10年时间才能使我国论文篇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均值强国的水准,走得更前还要更长时间。我们希望前进步伐更快,面临的挑战是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而归根结底是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继续加强基础研究
一百多年来先辈们为在我国发展科学开始了坚苦卓绝的努力,1949年和改革开放后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空前规模。早年我国对基础研究给予的重视不够,担心理论脱离实际,强调“以任务带学科”。
理所当然,当国家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有某种需求时,科技人员义不容辞要首先满足这些方面的需要,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但说到底,为了发展科学技术,基础研究也是国家的需求,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具有关键作用,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有的科学家说,一定规模的基础研究在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我对此深表赞同。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1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经费快速增长,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我国研发总投入1991年为150.8亿元,到2012年已达10298.4亿元,这确是很了不起的快速增长。研发强度上世纪90年代在0.6%~0.7%左右波动,1997~1999年基础研究投入在研发总投入中占5%~5.7%;研发强度在2000年达1%,这是一个重要转折,从此一路增长至2012年的1.98%超过欧盟,而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却在2004年一度达到6%后一路下滑,2007~2012年在4.7%~4.8%间徘徊成为历史的新低。
研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比例的安排是科技工作同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综合平衡,并考虑本国国情以及国际间的借鉴。研发投入中的基础研究占比,美国1979~1999年期间14.1%~15.9%,2009~2011年19%;2011年法国25.3%,英国10.8%,日本12.3%。
据维基百科资料,日本上世纪70年代和上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成熟,逐渐摆脱对外国研究的依赖,1986年开始研发强度高于美国,1989年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13%。
我国基础研究在研发中的比例显然远远低于科技强国,数十年来长期如此,不能不考虑这种状况对我国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强调加强基础研究。
加强应用研究 注重企业研发
我国研发经费来源主要是两大块,一块是政府财政,另一块是企业。从历史上看,1997年我国企业的研发开支占全国研发总支出的42.9%,由此估计当时企业投入占全国总投入的比例大致同此数值接近,而政府财政的投入约占60%。2007年起企业投入占全国投入70%以上直至2011年的73.9%,而同时期政府财政占比降至25%以下直至2011年的21.7%。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在研发投入和研发规模上均称得上表现不俗,这在总趋势上是好的,说明我国研发工作主体已具有市场导向特色。
但我国的研发工作结构却出现了两个新问题。据《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我国研发活动中试验发展占83.9%,应用研究占11.3%,基础研究占4.8%。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占比显著偏低,总和只占16%,大大低于2000~2005年期间的22%~23%。因此,需要提出加强应用研究,这是第一个问题。
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我国企业研发活动中的试验发展部分,自2005年以来超过90%,近年来基本保持97%~98%,基础研究只占0.1%,应用研究占2.2%~2.9%。企业应用研究占比低到如此地步是否有利于技术创新,这是第二个问题。
列举这一系列数字是一件很乏味的事。前面已经提到,我国企业近年来对研发的投入大增显然同政府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有关,这是很好的现象,是科技发展的正能量,而正是这一部分活动同经济的结合最为紧密。但令人困惑的是,一些讲话或文件不时指出“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语焉不详,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国企业研发活动中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仅占2%~3%,我国全国研发活动中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总和已低达16%~17%,这对我国科技发展,特别是创新,是一种最好的研发结构吗?全国研发人员(2011年)中,试验发展人员占81.1%,应用研究人员占12.2%,基础研究人员占6.7%。全国科技人员80%以上从事试验发展工作,因此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仅是增加经费,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和培育人才 队伍。
对研发活动分类指导、管理和评价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是三类性质不同的研发工作,是国际普遍采用的分类。我国有时强调分出应用基础研究一类,并逐渐归入基础研究而合称基础性研究;欧洲也有过类似的意见,将其称为“战略研究(strategic research)”并归入应用研究,这种“战略”一词的用法常常受到质疑。
不同性质的研发工作,在管理方针和评价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有时由于混淆了其中的差别而引发了一些矛盾和争论,产生了不理想的导向。
对科技成果或研发成果的评价,在早年国内多是请几位专家开个成果鉴定会,并给出国内或国际某种水平的结论,这就是专家评议。大致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了被称为同行评议的成果鉴定会,这是从基金项目的同行评议发展过来的,强调同行是保证评议人对项目或成果有更专门的学问从而确保评议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在这里我顺便提一下,早年美国科学基金会项目申请书的同行评议曾因外界的质疑(至少有过两回)而组织专门委员会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评估,结论认为同行评议有其不足,例如有时会忽视某些萌芽的创新思想,但同时指出没有比同行评议更好的方法。当今各国普遍采用同行评议,学术刊物审稿也许是最早采取这种评审方式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评价成果中开始关注SCI收录状况,随后又重视SCI引用状况甚至在SCI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某些其他定量评价指标。在使用SCI这一指标过程中,逐渐引发了不少争论。SCI这个外国指标有没有意义?SCI既可正面引用也可负面引用,SCI引用能说明什么?某某诺贝尔奖得主说他的文章就不投《自然》《科学》,更不知道什么SCI等等。据我所知,国外学者愿意把论文投向本专业的优秀刊物,对SCI并非一无所知。小同行洞察本领域的发展水平,评价某文章、某项目可以不用查问SCI;对于非同行来说,SCI以及期刊影响因子的使用是有适度帮助的。
对不同性质研发活动成果的评价,应该说评价标准的基本核心是一样的,就是看成果的“价值”,评价过程是“价值评议”或“同行价值评议”。要同行评议是因为非同行无法评判,甚至大同行都难胜任某一具体领域成果的评判。国内同行不够时就得借助国际同行,近年来一些重大问题的评估已邀请国际专家来进行。“价值评议”就是看成果的价值、意义,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创新度及其意义的大小。
不同性质的研发活动在价值评判上有很不相同的取向,基础研究重视的是学术理论上的创新,其价值评议就是学术价值评议;应用研究重视的是研究所获原理在学术上的价值以及对既定目标的应用潜力,二者兼而有之或侧重其一;而发展工作重视的是其市场化前景。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良种工程绩效考评(以下简称“绩效考核”),是指通过规范的考评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及其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性考评与评价。
第三条绩效考评坚持客观公正、科学规范、注重实绩、自评与专家考评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绩效考评对象为承担良种工程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的课题组。
第五条绩效考评每年进行一次。
第一章绩效考评内容、方法与标准
第六条绩效考评的内容
(一)科研业绩情况;
(二)课题组组织管理情况;
(三)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第七条绩效考评实行目标与过程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第八条科研业绩考评,采用目标任务与定量打分相结合的办法,即在对照课题任务合同书考察年度任务目标完成情况的同时,从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对课题组研究业绩和研究水平进行量化计分。没有完成年度进度目标或课题结束后没有完成总体研究目标的课题组,绩效考评结果直接确定为不合格。
种质创新考评,包括自主创新优异种质和引进再创新的优异种质,以权威部门品种审定、论文引用、专家鉴定或作为育种材料培育出优良品种为评价标准。
新品种培育考评,包括育成的动植物新品种、杂交组合、配套系或改良的世代,以、专家验收或鉴定结果等为评价标准。
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考评,包括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以课题组主要成员为首位完成人(或论文通讯作者),以种质创新、育种技术、优良品种或配套栽培(养殖)技术为核心的论文、专著、专利以及成果奖励等。所有论文、专著必须明确注明由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资助。
成果推广应用考评,主要考核育成品种的水平,按照可信的推广面积(数量)计分。以省级主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或能够提供可信证明的品种推广效益为准。
第九条课题组组织管理情况考评:采用专家定性打分和内部自评相结合的办法。考评内容包括:课题主持人的业务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课题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情况、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内部组织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等。
第十条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考评,采用专家(中介)定性打分的办法。考评内容包括资金拨付和具体使用管理情况等。资金使用考评不合格的课题组,绩效考评结果直接为不合格。
第十一条根据各部分考评结果,课题组绩效考评得分=科研业绩×50%+组织管理×25%+资金使用×25%。
第二章绩效考评的组织与管理
第十二条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是绩效考评工作主管单位,负责制定绩效考核规章制度,指导、监督、检查绩效考核工作。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项目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设立良种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在管理办公室指导下开展具体考评工作。专家委员会由在农业育种或科研管理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省内外知名农业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正在承担良种工程项目的专家不再担任专家委员会成员。专家委员会成员每年可视需要进行调整。
第十四条专家委员会的职责
(一)对良种工程重大课题组进行考评,提出考评意见;
(二)监督良种工程重大课题的实施;
(三)对良种工程发展提供战略咨询;
(四)管理办公室委托的其他任务。
第十五条重大课题绩效考评由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委员会、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实施。重点课题绩效考评由管理办公室委托各市科技局、财政局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重大课题绩效考评流程
(一)考评准备。管理办公室按照年度考评计划,下达考评通知(主要包括考评对象、目的、内容、任务、依据、时间等)。专家委员会根据考评通知,拟定具体考评工作方案,报管理办公室审核、备案。
(二)课题组自评。课题组按照规定的文本格式和要求编写《课题工作报告》(附件1)、《课题自评表》(附件2),连同相关证明材料(含电子版),在考评通知下达十日内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管理办公室。课题组和依托单位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三)现场和非现场考评
管理办公室将自评材料按照技术领域通过网络分发给专家委员会成员及相关专家,进行网上评审。
根据需要,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委员会和行业主管部门对课题组进行质询、对课题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聘请中介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对良种工程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四)撰写和提交绩效考评报告。专家委员会综合各方面的评议信息,对各课题组依据绩效考评评分标准(附件3)打分,撰写《课题绩效考评报告》(附件4),并于考评结束后十日内报管理办公室。绩效考评报告应依据充分,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分析清晰,结论公正、合理。专家委员会对绩效考评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公正性负责。
(五)结果公示。管理办公室将各课题组《课题工作报告》、《课题自评表》、《课题绩效考评报告》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十天。课题主持人对考评结论有异议的,应在一周内向管理办公室提出书面意见。
第五章重点课题绩效考评流程可参照重大课题绩效考评流程,由各市科技局、财政局自行制定。绩效考评结束后,各市科技局、财政局要将考评过程和考评结果报管理办公室备案。管理办公室将定期组织对重点课题绩效考评情况进行抽查。
第四章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
第十八条绩效考评结果是良种工程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省科技厅、省财政厅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根据绩效考评结果对下年度良种工程计划进行调整。
第十九条对重大课题绩效考评成绩列总课题数前30%的课题组,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将在下年度良种工程安排中给予优先立项或追加经费等奖励;对绩效考评成绩列后30%的课题组,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将在下年度良种工程安排中采取调减、暂停经费补助或调整不称职课题组成员等措施,给予处罚。对绩效考评不合格的课题组,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将撤换课题主持人及依托单位或终止课题执行。
关键词:载文量;基金论文;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3-5548-02
Analysis on Papers Published in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from 1998 to 2011
WANG Gui-chun,WANG Xiao-fang,TIAN Yu-xi,CHENG Bi-jun,TU Jing,PAN Feng
(Scientific Technical Periodical,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Papers published in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from 1998 to 2011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 indexes of artide quantity, number of funded papers and so on. The changeng dynamics of these indexes were analyzed. Suggestions on ruming the periodical in the future were pointed out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indexes.
Key words: article quantity; funded paper; evaluation index
《湖北农业科学》杂志创刊于1955年,是全国创刊最早的4个省级农业技术刊物之一,办刊时间长,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2000-2011年连续四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自从该刊确立走学术期刊的办刊路线以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作者积极供稿,稿件质量也逐步提高,期刊的各项评价指标进一步提升。该刊1994年以前为月刊,1994-2007年为双月刊,2008年又改为月刊,2011年改为半月刊。为比较分析刊期变化对载文质量的影响,特对1998-2011年14年的载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1993-1997年载文情况见文献[1])。
1 载文数量情况
1998-2011年《湖北农业科学》载文数量见表1。从表1可知,1998-2011年载文数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7年以来,呈直线上升趋势(图1),这与刊社进行的一系列扩大刊物容量的措施有关。
2007年刊物虽是双月刊,但每期页码由2006年的128页扩充到160页,2008年改为月刊,每期128页,2009年改为每期256页,2011年改为半月刊,每期216页,刊物容量不断扩增。容量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文章的发表周期,解决了大量优质稿件长期积压的问题,满足了作者的需求。
2 载文质量情况
基金论文数量是指所刊载论文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是衡量刊物载文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湖北农业科学》1998-2011年发表的基金论文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图1),从2000年的不到40篇上升到2011年的1 273篇,增长32.5倍;基金论文比也相应地从21%上升到80%以上并保持稳定。1 946种科技核心期刊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为49%,而在80%以上的期刊只有383种[2]。在各类基金论文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基金项目产生的文章应该是刊物学术质量的重要体现,本刊这些年加强了对这类稿件的组织力度,加快其发表速度,这类高质量的稿件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图1、图2)。基金论文数量的上升一方面与刊物缩短了出版周期,从而吸引了一些优质稿件有关,另一方面原因可能与国家对科技、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大有关。“十五”以来,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力度明显加大,科技立项相对更容易一些。2010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7 062.6亿元,比2009年增加1 260.5亿元,增长21.7%[3],而与2003年的1 539.6亿元相比增加5 523.0亿元,增长358.7%[4]。从我刊的基金论文和国家级基金论文数量来看,都是在2003年有一个飞跃式的增长,到2010年左右达到一个高峰。
3 小结与建议
载文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是呈反比例的,在目前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下,影响因子所占的权重较大,而载文量所占比重较小(有些评价系统已不将载文量作为评价指标,而以更能反映期刊学术水平的被引频次代替),一味地提高载文量势必造成影响因子下降,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今后我刊应将载文量稳定在1 500~1 600篇,要提高优质论文所占比重,提高被引频次,从而提高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应进一步提高,达到90%以上,但不必要求达到100%,因为对于一些水平较高,而前期又没有得到基金资助的课题产生的文章我们有责任扶持和鼓励,如果非基金论文不发则失之公允,也不利于刊物作者队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贵春.《湖北农业科学》1993-1997年载文与引文统计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1999(增刊):33-36.
[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所得税论文参考文献:
[1]苏春林.纳税筹划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兆高.税收筹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赵连志.税收筹划操作实务[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
[4]周家亮.关于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与完善对策[J].科技信息,2007(16).
[5]张华.浅谈企业所得税的筹划[J].财会研究,2003(22).
所得税论文参考文献:
[1]曦明,黄文丽.浅析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J].财会研究,2012,(7).
[2]张海霞.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与完善——基于居民收入公平分配视角[J].学术交流,2013,(4).
[3]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中国税收研究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2-14
[4]樊勇.个人所得税制度与操作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5.
[5]高亚军.论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改革——基于税基规范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01.
[6]李文.从税基角度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06.
所得税论文参考文献:
[1]王素荣,张新民.资本结构和所得税税负关系实证研究,中国工业企业,2006,2.
[2]王雪霞.基于新所得税税法的企业税收筹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经贸大学,2009.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2008.
[4]于小镭.新企业会计准则与税务筹划,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52-105
【关键词】地方高校 研究生 激励机制
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最高端,研究生也最具创新精神与活力,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央部署高校正在全面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地方高校如何适应新形势,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紧迫而现实的问题。本文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培养激励机制入手,研究地方高校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在培养激励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影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激励因素分析
地方所属高校相对于中央部署高校而言,一般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
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中多方面采取激励措施,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激发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潜力,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可见,研究生培养教育中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所谓激励机制,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给出的定义为: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管理对象之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机制。在对地方高校开展培养激励机制建设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研究生奖助学金、科研情况、学术成果奖励、毕业条件等物质或精神激励都是影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经梳理基本形成了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激励因素体系,包括奖助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导师指导体系、学术优化体系、毕业遴选体系等子项目,如图1所示。
图1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激励因素体系
可见,影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激励因素存在于培养全过程。全面构建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不能顾此失彼,避重就轻,需要统筹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提出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才有利于地方高校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目前,地方高校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实施了一些激励措施,而全面建设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地方高校还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难。
1. 事务工作多,理论研究不够,缺乏科学指导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基本上是学校统一管理或者校、院二级管理两种模式,研究生处(院)是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职能部门。地方高校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学籍管理、培养教育、学位授予、毕业派遣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从入口到出口的工作都由研究生处负责,部分地方高校学科与学位点建设职能也在研究生处,可以说研究生处的工作任务是相当繁重。但由于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是很大,所以在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上,工作人员一般都比较少。日常工作中,研究生处工作人员疲于应对各项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好好思考研究生培养和教育规律,理论研究不够。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如教学秘书、科研秘书、研究生辅导员、分党委秘书等,常常是一人身兼数职,大多数还都肩负着本科生的教育管理任务,所以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更是有心无力。
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从2006年试点启动,到如今已有7年多的时间,部分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行了理论探索和研究,但是针对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的研究还不多,没有形成反映内在本质规律的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建设与实践仍然面临着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尴尬局面。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条件、导师队伍、科研实力和资源获取等方面与部属高校不可同日而语,部署高校的培养激励措施在地方高校实施会面临着不可想象的困难。因此,部署高校培养激励机制研究成果在地方高校没有多大的推广价值,至多可以作为形式上的参考。
2. 投入不足是地方高校培养激励机制建设的最大瓶颈问题
1999年教育部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力求到2010年实现大学毛入学率15%,从当年起全国各类大学都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地方高校为适应新形势,缓解因学生人数骤增带来教学资源紧张的矛盾,不得以贷款巨额资金建设新校区。地方高校举债建设新校区的资金基本上都超过了10亿元,每年偿还银行利息的金额巨大,达到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压力,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投入的资金能维持原有水平都十分困难,增加用于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建设的资金就更加困难重重。
2013年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 )文件,明确提出要完善研究生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但只是明确了“完善中央部门所属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建立健全包括生均综合定额拨款、绩效拨款、奖助经费在内的财政拨款体系”。从2012年起,中央财政给部署高校的财政拨款已经到位,部署高校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等培养激励机制的资金得到了充分保障。虽然文件中规定了“各地要参照中央高校研究生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建立健全地方所属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拨款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但地方财政在落实政策上有一定的延后性,地方支持高校发展的资金和中央财政也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举例来说,目前作者所在地区的地方高校博士研究生助学金普遍在500元/月以下,而同地区的部署高校博士研究生助学金普遍已经达到了2000元/月。在资金投入上,地方高校实在难以效仿部署高校建立研究生奖助体系等培养激励机制,投入不足成为培养激励机制建设的最大障碍。
三、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建设的实践探索
在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符合研究生培养特点的激励机制,应用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把研究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方高校并没有因为困难重重而裹步不前,在实践中也进行了有益探索。
1. 积极构建研究生奖助体系
建立研究生助学金制度,按月发放研究生助学金,用于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助学金发放标准一般执行的是教育部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规定,部分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也适度调高了标准,如作者所在学校研究生助学金为300元/月。落实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地方高校制定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重点奖励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科学研究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研究生。设立研究生社会奖学金,吸纳如知名校友、合作单位等社会资源出资设置专项研究生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研究生或是在科技竞赛、学术研究、管理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研究生。设立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三助”岗位,统筹利用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加大津贴资助力度和岗位覆盖面。
2. 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为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方高校重视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及研究。建设研究生精品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推进教学模式和手段创新,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培育和建设反映学校教学特色和水平的研究生课程。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选用国家研究生教学用书和高水平院校研究生教材内容,在引进、选用的基础上,鼓励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性、案例型等实践性较强的教材,鼓励专家学者整理课程讲义,编著反映学校学科特色和水平的教材。开展教育改革研究,设立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围绕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和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和方法,提升研究生教育工作水平。
3. 强化导师责任制
把好导师入门关,综合考察教师的师德、学术和实践创新水平,强化任职资格条件,健全导师遴选、考核等制度。加强导师招生资格审查,根据每年科研项目和所能提供的资助水平,审核批准导师年度招生名额,一般情况下导师每年指导博士生不超过1人,硕士生不超过3人;若导师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或者是科研经费不足则停止当年研究生招生资格。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师责任制,要求导师对所指导的研究生要做到思想上正确引导,政治上明确要求,学术上严格把关,生活上热情关心,帮助研究生全面发展。
4. 建立学术成果奖励制度
对科研能力突出,学术研究成果丰硕的研究生给予资助或奖励,是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普遍做法。实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资助计划,支持博士研究生做出高水平博士学位论文,对论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研究课题有较大的创新性,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培养潜力的博士生给予资助,按月发放生活津贴,同时给予博士学位论文专项研究资助经费。开展研究生出国访学资助工作,鼓励研究生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参与国外高校科研合作项目,拓展国际视野,对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科研潜力的研究生受邀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短期出国访学给予大力资助,资助经费主要用于往返交通费、会议费以及在国外短期访学的生活补助。开展研究生学术科研成果奖评选,鼓励研究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对在知识创新、科技发明与技术进步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选,获奖名单由学校公布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制定研究国家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设立参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术成果基本要求,对研究生的不同学术成果在国家奖学金评选计分标准中给予不同加分,激励研究生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5. 建立毕业遴选激励措施
制定博士、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前发表学术论文规定,激励研究生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发表与研究课题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开展校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对申请者在校期间获得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成果、论文的创新点、论文评阅意见及答辩结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学校对评选出的优秀学位论文作者和导师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进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倡导优良学风,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生学位论文均需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检测结果作为建议是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开展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鼓励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地方高校通过选拔程序,推荐优秀硕士研究生可不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而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参考文献】
[1]成建平,韩萍芳. 运用激励理论完善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
[2]叶善文. 构建研究生激励机制的探讨与实践[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
评选出的10名十佳总会计师(排名不分先后):
杜建华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主要业绩:以效益为中心,以财务管理和资本运营为两条主线,实现基础管理规范化、财务管理合理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创新生产经营理念,推动公司整体发展;运用“三化管理”与“三本运作”的新手段、新方法,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承担重大企业改制和财务改革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新模式的做法》、《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2006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陈书堂山西省电力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研究政策,利用政策提高了资产质量,降低了经营风险;依法理财,财务集约化管理效果明显;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了公司控制力;积极疏导电价矛盾,推动煤电联动方案出台,提高了公司经济效益。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主持《山西电价问题研究》一书的编写,参与《财金新词典》一书的编写。先后曾获得“湖北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电力系统各种奖励十多项。
张忠义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加强资金管理,建立资金使用预警制度,对大集团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探索资本运作,使集团公司资本运作方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建立大集团体制下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有力地保证了经营目标的实现。1993年5月撰写《完善企业经营承包政策的建议》,编入《中国经济文库》。1996年主编了《煤炭企业成本费用管理》一书,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获得山西省煤炭系统先进工作者,2003年由大同市政府授予“大同市劳动模范”,2005年山西省财政厅授予“山西省杰出会计工作者,”2006年,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个人一等功”。
廉贤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 全力组织国阳公司上市工作;积极研究、创新成本管理方法,强力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财务监督;加强资金筹措,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资本运营;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合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参与企业的改制和改革工作。主要奖励有:2004年3月获“山西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2007年5月获“全国煤炭经济研究先进工作者”称号,12月获“2007中国总会计师年度人物奖”。
邢崇荣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副总经理、董事
主要业绩:灵活运用资本运营方式,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推进经营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大企业经营改革力度,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全面履行总会计师职责,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企业全面运营与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决策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在《中国总会计师》、《会计之友》杂志等刊物发表的论文《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财务管理体系》、《积极探索中国煤炭集团企业大财务管理模式》等多篇。多次获得“优秀青年领导干部”、“财会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中国CFO国际峰会组委会、中国总会计师网评为“2006中国总会计师年度人物”;2007年被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中国国际财务战略管理研究会评为“2007年度十大财智人物”。
贺代将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建章建制,完善财务制度建设;积极组织全集团开展清产核资,推动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在集团公司全面推行了会计电算化运用;推进集团土地资产处置工作;推行精细化管理,探索项目成本管理模式,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提高了集团成本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有力支持了集团高速发展。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我省国有建筑企业路在何方》、《加强项目施工的成本控制,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等,2005年和2006年荣获山西建工集团、省财政厅、省国资委颁发的“优秀经营管理工作者”等多种奖项。
夏苏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董事、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组织制定集团资金管理策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参与企业班子重大的经营活动决策和组织实施;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套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培养了一批精通业务,德才兼备的财务骨干队伍。1996年11月编写了《煤炭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一书,该书已被作为全国煤炭行业高级学校教材。2005年5月《夯实利润基础,增加现金流量,保障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2001年以来先后获得“省煤炭系统先进女职工”,山西省“三好”女职工,“太原市劳动模范”,“太原市优秀企业家”,“山西省优秀企业家”,太原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席金龙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组织修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了财务预算制度;合理筹措营运资金,努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积极筹划税收,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规范价格管理,创新开拓市场模式。2007年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9.29亿元,实现利税14.06亿元,连创历史新高。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山西省集体商业会计制度》、《以改革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等。2000年省财政厅授予“全省先进会计工作者”、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三等功;2004年参与创造的“以提升品牌竞争力为核心的有效管理”获国家级一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
王锦友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组织编制了集团“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构建了“集团公司――工程公司――区域性指挥部――一次性指挥部――工程项目部”五级经济运行的集团经济运行体系,实现了集团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项目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加强资金管理,贯彻“低成本”战略。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编入第三届全国工程建设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工程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分别录入第十届“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集”,并获得多项全国行业创新成果一等奖、二等奖。2006、2007年连续两年获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财会工作先进个人奖;2007年还获得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审计工作先进个人表彰奖励。
蔚振廷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狠抓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试行会计电算化,获2007年山西省煤炭工业局会计电算化大赛特别贡献奖;连续十三年实现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积极参与和承担重大企业改制和财务改革工作;2006年主持“山西省煤炭企业全面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通过预验收,在全省推广实施。获得的奖励有:霍州矿务局授予“优秀管理者”、省总工会授予“财务工作竞赛积极分子”,获山西煤炭工业局“先进财务工作者”、山西省政府授予“债转股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个人二等奖”。
评选出的5名优秀总会计师(排名不分先后):
秦永虎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致力于财务制度建设,创新财务管理手段;积极推进精细管理,注重财务信息化建设;积极参与集团改制上市工作;注重财会理论研究和自身理论素质的提高。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先后承担了集团公司的多项课题研究,15篇。2005年主持研究的《财务预算理论与施工企业实际相结合有关问题的研究》获中国铁道财会学会软科学课题成果二等奖。2005年被财政部选拔为“财政部首期会计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2007年4月被太原市科技学会、太原市经委、太原市国资委联合授予2006年度“讲创新比贡献”科技标兵。
韩珍堂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落实竞争力目标;加强成本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挖潜增效降成本;加强资金管理,保障资金供应;强化投资前期管理,实施投资过程控制;加强长期股权投资管理;加大政策研究力度,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纳税筹划和土资产的管理。2002年参与国有特大型企业分配机制的改革与实践,获山西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03年荣获太钢“2003年度劳动模范”,2005年获太钢2005年度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07年获钢铁工业协会“2007年一等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获太钢“2007年度特级劳动模范”,2008年4月获太原市“五一”表彰,荣记“个人一等功”称号。
贝瑜山西省交通建设开发投资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勤于运筹,积极引资融资,为多条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114亿元,保障了重点公路工程顺利建设;严于监管,有效防范了资金风险;忠于职责,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精于管理,谨于防范,坚持长期开展全方位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增强了风险抵御和防范能力。获得的奖励有:2005年荣立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一等功;2006年获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五一劳动奖章”称号等。
贾凤鸣山西天脊煤化工投资有限公司副总会计师、计财部部长
主要业绩:积极参与公司改制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组织清产核资,为公司股份制改造创造了条件;积极推进公司上市,为公司顺利上市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获得的奖励有: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被天脊集团评为“优秀管理干部”,2006年天脊集团给记个人一等功,2007年长治市总工会授予个人二等功。
关键字:关键字;检索;中国;发展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Z8 文献标识码:A
一、课题分析
该课题属经济学领域一般层次的理论型研究,通常情况下需要首先检索时间跨度为5年左右的文献,再视具体情况回溯5~10年。信息类型涉及中外文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文献等。
(一)选择检索工具
根据检索课题的学科范围和研究的方向性质,确定需要查找的检索工具如下。
1)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2)万方《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群》
3)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
5)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
(二)确定检索词
首选检索词:中国经济形势(Chinese Economic Situation);发展方式(Development Mode);全球经济形势(Global Economic Situation);
(三) 分类途径
从课题分析可知,本课题的学科分类是属于经济学。根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类目设置,可选用分类号S作为大类检索入口。
二、拟定检索式
CNKI检索平台基本检索式:(中国经济形势OR全球经济形势OR通货膨胀)AND(发展方式OR增长方式OR宏观调控);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检索式:k=(中国经济形势+全球经济形势+通货膨胀) ˆ(发展方式+增长方式+宏观调控);
外文数据库通用检索式:(“Chinese economic situation”OR “gobal eonomic suation” OR inflation ˆ)AND brakˆ and (development mode OR increasing mode OR “macro-control)。
三、筛选检索结果
根据不同检索系统的语法规则,对上述检索式作适当的调整,并选择合适的检索字段进行检索,对上述数据库分别进行了检索,并利用网络搜索引擎(baidu)进行了补充查找;时间跨度均为15年。共检索出相关文献700余篇,现按文献类型部分列举如下.
(一)期刊论文
1.艾文耕。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形势展望[J]。中国国币市场。2009/01
2.施发启。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形势[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02
(二)博硕士论文
1.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1979-1996)[D]。 复旦大学 2005
2. 阎虎勤。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及其协调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
(三)学术会议论文
1.祖强;梁曙霞。后危机时代加快我国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思考[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2010/11
2.Jun-e Liu Information school Beijing Wuzi University,101149 Beijing,China Xiaoshuai H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056038 Handan,China Zhanglin Guo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01601 Beijing,China。Macro Strategic Planning For Beijing Logistics[A]。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Engineering (CCTAE 2010。2010/06
四、文献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仍是全国相关领域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且我国一些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部分研究成果以及达到或者出于领先水平,如: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大学等。
但目前类似的研究大多比较狭隘,从检索的结果看,其纵观整个经济运行层面及其它相关领域的交错分析较少,因此,此课题——“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价值以及学术意义显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五、学术论文写作
众所周知,2009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中国经济形势最复杂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比较困难又比较复杂的一年,是两个问题兼而有之的问题。从困难程度来说,没有2009年那么困难,保增长不是主要任务。复杂程度也没有2010年这么复杂,2010年所谓复杂,是很多问题我们看不清楚,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不知道。也不知道中间会孕育什么风险。在2009年预计2010年的时候,大家说今年的膨胀压力会比较大。从2010年三月份,一系列调控政策就出台了。包括限制房价的政策。到了5月份,当时在人民银行开会的时候,很多学者又担心中国也会出现通货紧缩。3月份,又开始发生新变化,美国开始货币放量政策。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这就显示出了2010年宏观调控的一些复杂程度。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在总的态势来看对往后经济发展将起着一定的经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2011年世界经济仍可维持温和复苏态势。世界经济的复苏势头要强于预期,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基本抵御了2010上半年希腊债务危机和随后的欧盟刺激政策退出的冲击。展望2011年的全球形势,经济增长将较2010年有所放缓,预测在4%左右。美国经济仍可维持适度增长。欧盟经济增长超出预期,表明市场信心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政刺激政策退出的影响,继续增长的可能性也较大。日本经济增长前景相对暗淡,但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对日本经济又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因而日本经济仍可保持正增长。
其次,国内发展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级政府积极谋化发展,项目储备与准备情况良好。经过多年的准备,目前中西部地区发展已步入快车道,大规模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正在展开。产业转移趋势进一步加强,有利于现有优势产业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加快创造出新优势产业。消费的环境和支撑条件可望进一步得到改善。
第三,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的运用空间。尽管2010年继续实施了大规模一揽子刺激计划, 2010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仍在1%以内,国债余额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合计也只相当于GDP的40%左右,两项指标均处于安全线内,并远低于其他实施经济刺激计划的国家。这表明,当前财政仍具有较强的扩张能力,财政政策运用仍有很大空间。
第四,全球通胀压力仍保持在较低水平。展望2011年度的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受到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发达国家产出缺口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目前国内价格水平特别是PPI与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高度相关,明年国际价格的稳定对保持国内价格稳定比较有利。
现在我们需要的发展不单纯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实现“四个转变”。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问题而提出的。 2.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为核心,要更加注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要把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 4.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作者简介:崔柏(1972-),男,河北联合大学理学院,实验师,本科;研究方向:图书学与信息学技术
孙毓川(1974-)男,河北联合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馆员
参 考 文 献
[1] 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1979-1996)[D]。 复旦大学 2005
8]阎虎勤。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及其协调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2] 艾文耕。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形势展望[J]。中国国币市场。2009/01[3] 施发启。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形势[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02
[4] 迟福林。“十二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和重点。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5] 吕传廷; 吴超; 严明昆。发展转型与绿色增长——以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研究为例[A]。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