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静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其一:东晋时期,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东晋以八万人马,打败了号称百万人马的前秦八十万大军。当捷报传回建康的时候,谢安正跟朋友下棋,他随意看过后,便搁置一旁,继续下棋,似乎一切皆在意料之中。友人相问,他只是淡淡地说没什么,只是小孩子们已经把敌人打败了。《世说新语》这样记载:“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其二:吴国的丞相顾雍是有名的棋迷。吴太子孙和反对下棋,把下棋说得一无是处。顾雍是丞相,权高位重,对太子的话装做没听见,照旧在宫邸与宾客弈棋。一次,棋战正酣,他在外地做官的儿子顾劭重病身亡了。顾雍闻讯面不改色,对弈如故。但在棋桌下面,却用力以指甲掐手掌上的肉,掐得血都流出来,以发泄心中的痛苦。
在三国的政治家中,顾雍有“东吴名相”之誉。他在吴国名臣张昭、孙邵之后执掌相位,辅佐孙权,是个有大功劳的人物。史书说他气度恢宏、处变不惊,从他弈棋的故事可见一斑。
其三:孔融为人耿介不狷,素为把持朝政的曹操所憎恨。一次,曹操找了个“莫须有”的罪过,把他抓起来。这时孔融的9岁儿子和7岁女儿正在下棋,有人劝他们赶快逃命,兄妹俩回答说:“哪里有毁掉鸟窝,鸟蛋还能平安无事的呢(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两人安安静静地下完一局棋,也被抓走,和父亲一起被杀掉了。
其四:魏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是有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一天,他正在与朋友下棋时,家人风风火火跑来报告,“老夫人过世了!”朋友慌忙起身,催他赶紧回去料理母亲的后事。阮籍却非要将那盘棋下完不可。双方又博弈了两个多时辰才终局。《晋书阮籍传》这样记载:“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如果你以为阮籍这样是不孝,那就冤枉他了。《晋书阮籍传》说他下完那盘棋后:“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其五:南朝宋明帝时有位官员叫王景文,是个很能干的人。宋文帝非常器重王景文,不仅为宋明帝娶景文妹并且以景文之名命名明帝。但宋明帝临死之际,对王景文非常不放心,担心自己死后,皇后临朝,王景文不会甘心称臣。宋明帝病重之时,遣使送药赐王景文死。诏书送到王家时,他正与朋友下棋。王景文看完诏书,将其压在棋盘下面,神色自若地继续与朋友下棋。一局终了,王景文从容地收拾好棋子,取出诏书,然后,端起毒酒,举杯对朋友说: “我要走了,这杯酒不能劝你喝了。”言罢,一饮而尽,时年六十。
其六:康熙皇帝是个象棋迷,没事时总喜欢杀两盘。一次,康熙率领随从去承德附近的木兰围场打猎,一时棋瘾大发,便与一位大臣对弈起来,很快连胜三局。康熙弈兴未尽,便找了一位棋艺水平高,叫那仁福的侍卫与之对弈。那仁福也是个象棋迷,对弈起来很专注,他棋艺十分高强,一时忘记了对弈者是皇上,只见他攻城略地,势如破竹,进入中局后很快吃掉对方一车。旁边观弈的老太监郭继功见皇上的棋输定了,便急中生智地说:“皇上,山下发现有猛虎,请您赶紧出猎。”康熙一听高兴极了,对那仁福说:“你在这里等着,待我猎虎回来咱们再续弈。”说着便翻身上马,持弓向山下奔去。山下哪里有什么猛虎,随从们只发现一只梅花鹿。康熙喜欢打猎,是一位老猎手了,凭经验他知道有鹿是不会有老虎的,想必是郭继功看花了眼,把鹿错看成老虎了。实际郭继功并没有看错,皇上与那仁福在棋盘上厮杀正酣,如果山下有只鹿,他必定不会下山,因此故意说成是猛虎,以便引起皇上的兴趣,引他下山,免得棋败后尴尬。
前言
中国的各类企业的经济收入都有下滑的趋势,因而在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衰微现象。本文从中国经济增长率较低、中国经济受外贸影响会有所回升、中国经济“信贷泡沫”现象严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等几个角度分析了在世界经济新格局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前景,文末对全文进行总结。
一、世界经济新格局下中国经济增长率较低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的新格局是“一超多强”,这种经济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变。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在未来的十五至二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低于百分之八,这就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活跃市场、促进经济的增长,以此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高速发展。
二、中国经济受外贸影响会有所回升
当今社会,不仅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压力和挑战,就连一些发达国家也刚刚走出全球经济低迷的谷底,处于漫长的经济恢复时期,而且还有可以出现轻微的经济波动。欧美国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些国家的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受到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中国经济也会随之而获得增长。中国经济在近二三年内处于“库存化”状态,投入在房地产和基建等项目上的资金仍在增加,所以,2014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会有所上升,但这并未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率持续走低的趋势。
三、中国经济“信贷泡沫”现象严重
就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可能存在相当严重的“信贷泡沫”,而且中国企业负债累累,高居世界榜首。中国各行各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都处于下滑的趋势中,国家必须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创造性地寻找激活经济低迷现状的方法,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中国的金融系统和银行也应该提前做好预警,降低风险和隐患,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四、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中国经济虽然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但经济增长率却在逐年下滑,到期央票数量接近于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做出了调整,放宽了运转的条件和空间。据统计,在2012年,中央银行的社会融资为15.7万亿,货币投放量为2.7万亿,而到了2013年,社会融资达到17.29万亿元,货币投放量增加8.89万亿元。此时,降低商行的法准金是一项明智的政策决策,而且即使再增加基础货币投放也无需考虑通货膨胀的困扰。IPO的重新开闸和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稳定发展,但要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处于瓶颈期,货币政策难以发挥其优势作用。放松货币政策可以使贷款资金流向地方政府、房地产和腐败企业,不能增加制造业的经济收益。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中的货币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但只有通过降准、减息才能减少融资成本,进而增加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由此看来,适当地放松货币政策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但应该关注宽松政策下资金的流向问题,避免使资金在地方政策、房地产和某些企业中的滥用。因此,国家需要大力改革政府体制和官员升迁机制。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1
就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来看,企业不仅能够带动就业,而且能够促进经济向着更高层次的发展。在更加激烈的生存环境压力下,从管理层领域不断创新,结合当前新的经济形势,通过对经济管理创新,从而推动企业发现新的突破口。结合当前企业在经济管理创新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策略,以便不断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模式,最终促进企业向着更加健康、长远的方向发展。
一、当前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现如今企业经济管理的形势来看,虽然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但是一些企业仍然墨守陈规,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受到各种问题的制约,从而不利于保持自身发展的独立性。
1.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就当前企业发展内部管理控制来看,企业经济发展受到一些原有的发展方式的影响,从而过于依靠外部的发展局面,内部发展力量不足。同时,企业没有形成健全的管理模式,仅仅依靠单一的发展策略,管理制度仅从当前的发展盈亏状况考虑,没有立足长远。
2.企业管理理念滞后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与世界经济相适应,所以,就企业长久发展来说,不能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当前的企业管理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过于依赖原有的发展方式,没有形成自身的发展创新思路和空间。所以,在强调经济管理以人为本的今天,应当摆脱原有的发展理念,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经济管理是一项涉及专业知识、需要依靠专业人才的企业管理分支,就当前企业工作人员的现状来看,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项关键的体系,企业缺乏相关的专业管理人员。这种低层次的管理水平,不仅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而且难以建立高品质的发展思路,最终不利于企业根据经济发展新形势创新经济管理思路,由此致使经济发展效率不高。
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应当与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通过不断创新,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以确保与时代接轨的同时建立高效企业。
1.全面加强经济创新管理理念
同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相比,现今社会提倡在发展中寻求创新。所以企业应当树立创新的经济管理理念,建立先进的经济管理体系,在追求效益中注重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同时建立企业经济创新管理的新发展目标,抓住国家战略改革的时机,切实创造新的发展战略,最终以新的发展经营理念促进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企业也应当积极应对市场的发展状况,通过不断加强新的发展思想指导体系,从而实现经济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
2.提高职员素质,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应当依靠企业人员的从业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秀的软实力。对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员工来说,应当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管理,建立职工岗位培训制度,通过此种方法,及时有效的更新员工知识存储,以充分保障员工的岗位适应性。企业也应当建立合适的岗位淘汰制度,通过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继而增强员工的工作责任感,推动企业良性发展的同时加强员工的使命意识。
3.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
企业的发展力争保持经济独立性和风险防护意识的同时应当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创建树立经济管理创新意识,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的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有效制约并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保证企业发展的凝聚力,通过加强监督管理,最终促进企业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同时,企业的发展也应当建立完备的经济管理体系,促进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企业在建立经济管理体系过程中,应当把握全面的发展战略,通过综合的管理体系,实现制度的创新。此外,企业的经济管理在创新的过程中也应当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将企业带入良性循环,以实现新的运行轨道。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当前企业发展而言,务必要及时创新思路,切实把握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通过审视自身发展问题,制作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以真正实现企业发展的创新。在此过程中,还要通过选择合理的发展理念,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并且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和人才选拔机制,确保经济管理创新与时代接轨,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建立更加正确、完整的发展目标,从而推动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爱华.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强化创新企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4(25):678-679.
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报道
如今,大数据时代正向我们敞开怀抱。正如最早洞见大数据时展趋势的英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说:“到2013年,世界上存储的数据预计能到达约1.2泽字节,其中非数字数据只占不到2%。这样大的数据意味着什么?如果把这些数据全部记在书中,这些书可以覆盖整个美国52次。”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认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重大新闻若运用大数据来报道,其深度会大大强化,也能够给人以更强的动感和说服力。数据新闻以数据为中心,密切围绕数据来组织报道,与数据相关的各种技术都被赋予重要地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方洁认为,数据新闻是在大数据时代新闻学发展形成的新领域,它代表未来新闻业发展的方向。其内涵就是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仍可在传统的深度报道、调查报道上做文章,但是合理地利用大数据有时却会让我们的报道呈现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新闻报道的数据化、可视化实践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京华时报》在3月2日至14日共刊发了104个“两会”报道之“大国转身”专版,共计200多篇相关报道。报道聚焦政府工作报告,汇集了社会养老、单独二胎、雾霾和楼市等很多社会热点内容。其中,很多报道都是通过大量数据的搜集、统计、分析、重组和研究来完成的,特别是3月6日关于政府工作报告图解的几个版面尤为出色。
多途径获取数据,增加信息量。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不仅可以准确统计官方过去的以及现在的权威数据,也可通过网络调查等方式搜集民意,通过数据准确反映受众的习惯、喜好。
从《京华时报》此次“两会”中发表的新闻报道的资料来源看,大量的数据来源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道,新华网、人民网以及历届的全国政协常委会报告和全国“两会”会议资料,还有少量来源于历届政协会的文字直播以及媒体公开报道等二手信息。数据来源较广泛,且可信程度高。
利用数据挖掘新闻线索,产生独家报道。现在新闻报道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独家新闻越来越少。但是,海量的大数据却给新闻报道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媒体从业人员可充分利用数据库挖掘相关信息,拓展新闻报道原有的广度和深度,写出独家新闻。
每年的总理报告都是各家媒体极为关注的新闻富矿,但如何在政治、经济等宏大新闻主题中做出差异化的独家报道呢?《从总理报告看百姓生活变化》(2014年3月6日006版)一版另辟蹊径,从2013年和2014年的总理报告中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医疗保障普及率的提高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中发现了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的趋势。用数据说话,证据确凿,令人信服。同时,通过细节的对比产生独家新闻报道也更容易吸引受众眼球。
此外,还有诸如《细数总理记者会之“最”》的报道纵向挖掘了最近11年的总理记者会,从而盘点出“中央电视台、新华社获首问最多”“中央媒体爱问经验与困难”等新鲜好玩的结论。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统计,小角度中瞥见大主题,视角新颖,见解独到。这样充分挖掘数据形成独家报道,利用数据做新闻的优势也日渐凸显出来。
数字逻辑代替传统的文字报道,增强客观性。获取数据只是最基础的一步,在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扰性的数据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处理,按照各种创意手段进行加工,使数据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起来,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数说总理这一年》(2014年3月6日016版)系统梳理了总理这一年所参与的各项事务,比如参加了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月均3.25次;处理了地震、山体滑坡、输油管道爆炸等12次公共突发事件;出访了3次9个国家20天,平均每4个月出国一次,足迹遍布亚欧9国等。文章淡化了空洞的叙述和高谈阔论式的赞扬,用实实在在的数字来进行叙事,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客观性,也使得一个亲切的、关注民生和百姓的大国总理形象跃然纸上,客观性强。
还有诸如《政府工作报告77次提“改革”》《决不让农村贫困代代相传》《像对贫困一样向污染宣战》等报道也是运用数字逻辑进行新闻叙事,增加新闻的客观性。
利用信息图表,将数据可视化。除了获取海量数据外,《京华时报》还积极探索数据新闻的可视化方式,主动迎合视觉传播时代受众的喜好,利用了大量的信息图表,包括图形、表格、地图、漫画以及色彩等各种元素,摆脱了单调数字的枯燥性,生产出了一大批可视性强的新闻版面。
《四张图表,看懂政协会议》(2014年3月3日012版)这一版分4个部分形象地解释了政协会议的相关问题,用箭头指向和流程图的形式表明了政协委员是如何履职的,通过漫画的形式表现政协委员产生的流程,用环形图表明了从2003年至2013年历年政协一号提案内容,最后以时间梳理的方式交代了今年政协会议的各项议程。整个版面内容丰富,但并不累赘,充分利用了多样化的信息图表和图示将复杂的流程以及核心问题展示出来,利于受众阅读并加强记忆。
还有《一张图看懂人大会议》《今年GDP有望首超10万亿美元》等版面都利用了大量的信息图表,形象化地揭示新闻事件中的要点、重点、发展过程以及人物或事情之间的关系,可视性强。
《京华时报》“两会”报道的启示与反思
此次的“两会”专题报道中,《京华时报》在新闻报道的数据化、可视化上率先尝试。但是,由于其也是首次尝试在“两会”报道中利用大量数据做新闻,其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和创新的地方。
数据报道组人手不充足,未形成长效的数据报道机制。目前,美国的《纽约时报》和英国的《卫报》在系统地推进数据新闻报道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从2007年起,《纽约时报》就建立了一个记者加程序员的团队,既负责技术又负责采编。2009年,《卫报》网站开设“数据商店”,并向用户免费开放、分享数据。这些报纸在重视数据新闻报道之余都有专业的数据报道团队,长期从事数据新闻的采写工作。
与国外相比,国内在这一板块的发展明显滞后。此次的“两会”报道,《京华时报》除和新华社等媒体合作外,并没有成立专门的数据新闻中心,记者和编辑的人手也十分有限。而且报道组成员多是传统的采编人员,缺乏专门的数据分析员。在此基础上,可借鉴国外的数据新闻报道模式,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组建专业的数据新闻报道组,从而形成长效的数据报道机制。
有些数据表现略显单薄,报道呈现“伪数据化”趋势。在新闻报道中,数据的运用固然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可视性,使得报道更加清晰、简洁,但有时却并不能完全呈现新闻报道中的核心要素,有些报道甚至呈现“伪数据化”的特征。
《政府工作报告谁在看?关注啥?》这半个版面从受众的年龄、性别和地域分布等变量调查和统计了受众对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情况,但是对于其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年龄、地域等因素会对受众有影响?受众为什么最为关注收入分配的问题?受众的关注点和社会发展现状有无必要的关联?受众的关注重点历年来有没有变化?这一系列最为核心的问题,报道都有所偏向的忽略了。
由此可见,数据并不是万能的,在利用大数据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也要清楚数据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能完全地替代文字报道。记者在利用数据时,一定要进行深度加工和处理,万不可盲目堆砌数据,要警惕使用数据的模式化、程式化新闻操作。
缺乏深度分析数据基础上的预测性报道。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说过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运算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给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从今年《京华时报》的表现看,大量报道聚焦于对数据的展现,而缺乏利用大数据所做的预测性报道。
譬如“两会”中,雾霾是各代表委员集中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它也是全国各地人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的市民屡屡遭受雾霾的侵袭。在这种背景下,能否通过研究雾霾高发地的共同特征的大数据来预测哪些地方有可能成为雾霾重灾区?能否通过分析国外的数据库来预测治理雾霾的有效方案?
此次“两会”报道,中央电视台也积极与百度新闻合作,共同策划了《两会大数据》的栏目,利用百度用户搜索的大数据,预测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的关注焦点等内容,对将来的政府作为和媒体报道都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本田用杰德这款车,给很多企业的设计师上了一课:一款车型能否尽善尽美,往往并不在于它堆砌了多少配置、应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凝聚了多少为消费者设身处地的心思才是万般之源。
如果杰德的造型不是你的菜,只能说明你已经老了
精彩的乐队SOLO、夜空中的3D倒计时、时尚的T台秀、现场光影的变幻,时尚气氛十足的会引发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都市狂欢。现场年轻人共同参与激情互动,讲述了自己对于汽车生活的憧憬,充分感受JADE(杰德)所带来的时尚风潮。
从极具现代感的都市舞台惊艳现身的那一刻,JADE的“+S”潮流即刻爆发。基于Multi Surprising 理念进行开发,JADE具有时尚感、空间灵活和智能驾驶等特点,能够带来行驶乐趣,被誉为一款真正打破产品界限的新概念轿车(Sedan Avant-Garde)。JADE的“+S”产品力意味着Stylish、Surprise、Smart、Sporty、Safety,将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时尚感受。
与模特的身影交相辉映,JADE极富动感风尚的X字型前脸,与性感十足的车身曲线完美融合,同样成为城市夜色下的性感尤物。流线型的外观之内,突破常规观念的JADE带来了的空间新选择。基于Honda MM(乘坐空间最大化、机械空间最小化)空间设计理念,JADE独创4+座版本,采用第二排V型滑轨座椅和第三排本田灵动座椅,可随心组合带来多重不同用途。
+S背景墙投射出精彩的3D投影秀,为会打造出前沿科技感,与JADE的智能感不谋而合。JADE应用的Honda尖端科技结晶FUNTEC技术品牌,除了4+的灵动空间和V型滑轨座椅的导入外,智能屏互联系统(DA)等高科技配置也给驾乘者带来全方位多功能体验;首次搭载CVT无级变速器,更兼顾燃油经济性与畅快驾控。
与80后群体共飨时尚盛宴
为了展现JADE的“+S”魅力,东风Honda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紧贴潮流的营销活动,如举办2013年COOL GUY评选、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举办“JADE SHOW”,与80后群体一同共飨时尚盛宴。
关键词:创意产业集聚区;城市更新;南京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knowledge economy, along wit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Chinese cities and further acceleration of city renewal process, innovativ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s emerge one after another in various large cities of China, becoming one of the important impetuses for shaping the geographical scene of post-industrial cities. With Nanjing Innovativ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 as the example and through collecting and comparing the spatial materials of Nanjing Innovativ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 this paper focuses on probing into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of Nanjing Innovativ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 and city renewal as well as its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renewal of the city of Nanjing.
Key words: innovativ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city renewal;Nanjing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8-19(5)
作者简介:汪毅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研究生
徐南京大学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朱喜钢南京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1研究综述
自2001年英国政府正式将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以来,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推崇创新、推崇个人创造能力的新兴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兴起。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短缺、环境约束、传统产业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日益突出,创意产业不再是作为一种理念而成为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Florida(2002)认为人类社会已经由服务经济时代进入了创意经济时代,虽然与国外城市相比,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国内一些大城市在创意产业对于城市经济以及城市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已经达成了共识。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都纷纷将创意产业视为城市发展的战略产业,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数量也逐年增长,并成为塑造后工业化城市地理景观的重要动力之一。
国外学术界真正深入研究创意产业及其相关概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 关于创意产业定义的研究:Scott(2001)、Pratt(1997)从部门途径角度;Howkins(2003)从专利授权角度;Caves(2004)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对创意产业进行了界定。② 关于创意城市和创意阶层的研究:Hospers、Landry和Florida等对创意城市的类型、构成要素以及创意城市的形成和评价等方面加以研究;在创意阶层的研究方面以Richard Florida的“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最具代表性。③ 关于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研究:Crewe(1996)、Power and Hallencreutz(2002)、Power and Scott(2004)等人对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空间组织特征进行了理论化的研究,其中最重要并且反复被证实的空间特征就是空间集中。研究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Keith Bassett(2002)、John Montgomery(2003)、Adam Brown(2000)等,更是从实证的角度针对具体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了研究。
相对于国外的“创意产业――创意城市――创意产业集聚区――创意阶层”相对成熟的研究体系而言,我国学者关于创意产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创意产业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如段进(2008)、柯焕章(2008);创意产业发展的城市基础,如阮仪三(2005)、陈秉钊(2008);废旧工业建筑对发展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的意义,如伍江(2008)。总体而言,虽然在我国诸多城市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创意产业集聚区也不断涌现,但是城市规划界对于创意产业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尤其是在创意产业与城市功能的关系、创意产业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以及创意产业集聚区等方面都缺少深入的研究(石楠,2008)。
2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南京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
2.1南京城市更新的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南京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并出现阶段性特征。1983年11月,南京市政府提出了“城市建设要实行改造老城区和开发新城区相结合,以改造老城区为主”的方针,集中在老城进行大量住宅建设。80年代上半期首先是在老城区未开发的少量土地上进行住宅建设,80年代后期的住宅建设则主要是对旧城进行更新改造,用最少的资金解决更多人的居住问题,采用的开发方式是“拆一建多”,建筑形式为多层板式。90年代南京城市更新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以道路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另一方面,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和企业改革的深入,老城区“退二进三”速度的加快,工业用地大部分都转化为住宅用地和其他第三产业用地,城市用地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21世纪后,面对经过多年城市更新后城市特色逐渐消失、城市文脉被切断等方面的问题,南京城市更新的重点转向为对城市物质环境、历史文脉、文化氛围的更新和塑造,这一阶段城市更新的主要目标是,使走向衰落的部分城市中心地区转变为具有现代城市功能和发展潜力的城市区域。
在南京近30年的城市更新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首先,土地功能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在南京城市更新过程中,被更新的主要是旧居住、工业以及少量公共设施用地,更新后主要作为居住和商业办公用地,其中用于住宅开发和三产经营的土地占73%以上,而其中住宅开发又占90%。居住用地比例过大还使得城市人口过密、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其次,历史文化保护不够。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由于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对传统历史风貌造成了建设性破坏,而且由于名城保护与开发利用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考虑,历史文化资源大多处于点状保护与开发的状态,难以形成完善的古都历史文化氛围。最后,城市更新模式的单一化带来城市文脉切断,城市记忆缺失等问题。尤其表现在老城区工业用地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对于这类用地的改造大多采取推倒重建的更新模式,大量产业遗产遭到破坏,而且城市工业文明的记忆被抹杀,城市的文脉也被切断。毫无疑问,南京的城市更新过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也日益完善,但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城市更新方式破坏了南京极具历史意义的城市结构、城市意向和特色城市景观,忽视了城市环境的文化价值。
2.2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南京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
南京市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城市更新、老厂区的改造密不可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南京内城区城市功能的转变,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南京内城区“退二进三”进程进一步加快,大量的传统产业空间面临着更新和重建的压力,而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又需要适合自身产业特征的新型产业空间,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产业遗产与创意产业相结合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便应运而生。这种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开发模式,一方面为城市传统产业空间赋予了新的功能,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同时,对周边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土地的升值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另一方面,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使城市产业遗产可以保存下来,延续了城市的文脉,解决了政府高成本保护历史建筑带来的各种问题。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涌现为城市更新理念、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截至2008年底,南京市正式批准设立了35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图1、表1),这些产业集聚区大多位于绕城公路以内。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老厂房置换后建成的产业园和产业楼宇,享受郊外园区同等优惠;老厂房改造后,土地性质不变,厂房性质不变;老厂房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环保工业园区,政府每年奖励50万元(1万平方米以上奖励80万元)。受到这些政策的影响,利用老厂区更新改造而成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全市范围内不断涌现。其中鼓楼区、玄武区由于高校密布,智力资源密集,共有14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占全市总数近1/3。而下关区、秦淮区由于是传统的老工业区,大量的老工业厂房为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硬件基础和发展空间。截至2008年底两区建设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为8个,且都是依靠传统产业空间的更新改造建设而成。
3南京创意产业集聚区空间特征及对城市更新的意义
3.1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创意产业空间的集聚特征能促使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从而改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表现在对其周边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快速改善、土地价格的升值、原有城市空间功能的转变和提升以及大量服务性场所的集聚等方面。由于创意产业需要频繁的思想碰撞和非正式的面对面交流,因此,在其工作地点周围催生了大量为创意阶层交流提供便利的场所。这些场所的产生不仅提高了区域的品质,也为当地文化氛围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创意产业集聚区对城市空间的影响还表现在土地利用方式的多元混合和大量混合空间的出现。土地利用的多元化不仅带来了用地类型的多样化,而且还有利于创意阶层之间便利的交流和创意机构之间的融合。作为新兴的产业类型,创意产业的生产与服务功能具有多元化、个性化和交叉性等特点。然而,按照建设部公布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找不到与“创意产业”相匹配的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为准确反映创意文化产业的属性,南京市规划局的《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规范及成果归档数据标准(NJGBBC 03-2005)》,将创意文化产业用地界定为混合功能空间。根据创意产业商务与办公的属性特征,以创意文化产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功能空间规划为商办混合用地,以商务办公功能为主,可兼容一定比例的单身公寓;根据创意产业亦工亦居的属性特征,布置以居住为主要功能、兼容商业的住宅混合用地。同时,为保证混合用地符合创意产业发展需求,可针对不同性质的混合空间提出具体的产业类型要求,确保不作为创意产业之外功能使用。
3.2城市传统产业空间置换
南京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其产业结构的调整留下了大量的产业类历史空间。随着南京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类历史空间吸引了大量创意企业在此集聚。传统产业空间通常位于城市优越区位,滨临河流码头或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有着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同时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也比其他区域优越。同时传统产业空间位于城市旧区,保留了传统居住环境和文化氛围。传统产业空间不同于普通办公和生活空间的内部建筑格局――大规模、连片的厂房和集中的仓库满足了创意产业作为展示空间、进行频繁交流沟通的需要。产业建筑结构坚固、空间高畅、富有工业美感。这些优势与良好的建筑质量共同决定了传统产业空间巨大的利用潜力。另外,产业类历史空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质也成为激发创意阶层创意的灵感和源泉。相对低廉的租金更进一步提升了对中小型创意企业的吸引力。
图2反应了1981年南京工业用地与现今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对应关系,通过空间叠合分析和实地调研,南京重点推进的35个都市产业园,有60%是利用旧厂房改造而成。产业类历史空间不仅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载体,凭借其特有的优势满足了创意产业的特殊需求,而且为创意的萌发营造出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吸引更多创意产业和创意阶层集聚的文化磁场。创意产业的介入使得传统产业空间焕发了生机,也为城市更新模式、工业遗产的积极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更具意义的是,还引发了对传统产业历史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为传统产业文化的延续和发扬提供了新的契机。
3.3城市历史环境重生
城市历史环境不同于普通的城市空间,它是城市经长期发展积淀而生的城市环境,它包括以单体形式存在的历史建筑以及历史文化区,它是地域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在空间上的投影,对于城市和社会文化的认同以及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城市历史环境正走向衰落。空间景观质量较差,空间利用率低,空间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城市历史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创意产业的介入为城市历史环境保护性更新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在延伸了城市历史环境功能的同时,也延续了城市的整体记忆,成为联系城市发展的空间纽带。
南京创意产业集聚区呈现出明显的沿历史环境风貌区发展的模式,这些区域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文化氛围,满足了创意阶层文化休闲的需求,带给其更多的创意灵感,这些区域优越的自然基础条件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吸引更多创意企业集聚的文化磁场,区域品牌和场所精神也能够迅速形成。根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历史环境风貌区的划定,位于城市历史风貌区范围内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占到了65%(图3)。创意产业在历史环境的植入实现了城市历史环境再生和空间价值的提升,而且避免了城市文脉的中断,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将城市记忆融入了城市整体发展之中。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就是历史环境重新焕发生机与创意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
4结语
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体制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趋势。创意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模式,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传统产业空间置换、城市历史环境重生等方面对城市更新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只是城市更新模式的一种选择,城市更新究竟需要采取何种模式是多种因素权衡的结果,反过来,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也有着自身的规律,不同性质的创意企业和创意阶层有着不同的需求,其区位选择、园区功能的确定以及园区的内部空间结构都必须针对实际问题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南京市文化局,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协会.2007年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度报告[R].南京:南京市文化局,2007.
[2]南京市文化局,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协会.2008年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度报告[R].南京:南京市文化局,2008.
[3]Scott Allen 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 [M].London:Basic Books,2000.
[4]Florida Richard.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5]Keith Bassett,Ron Griffiths.Ian smith Cultural cluster and the city:the exa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in Bristol[J].Geforum,2002(33):165-177.
[6]Joho.Montgomery,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Part1:Conceptualizing Cultural Quarters[J].Planning Practice Research,2003,18(4):293-306.
[7]Adam Brown,Justin O’Connor,Sara Cohen.Local music policies within a global music industry:cultural quarters in Manchester and Sheffield[J] .Geoforum,2000(31):437-451.
[8]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Z].南京: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
[9]童昕,王缉慈.北京与上海创新性产业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2005,29(4):35-40.
[关键词]环境管理; 大数据; 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220-01
1 缺乏全面信息造成统一监管难题
在我国多项法律法规中,《环保法》规定了全国和地方的环境保护统一监管主体,但受各种条件限制,在实际执行中,统一监督管理的落实一直很y。以环评监管工作为例,全国每年仅建设项目环评就有 30 万 ~ 40 万个,其中,地市审批的项目占 90% ,省级以上审批的项目占 10% 。为便于统一监管,及时准确掌握全国建设项目审批信息十分重要,但目前审批信息的获取方式却并不利于实现统一监管。
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目前获得省级及以下政府部门建设项目审批信息的渠道,主要依靠环境统计。但由于环境统计工作频率低、周期长,因此涉及环评管理的统计数据仅能从宏观上反映全国建设项目的数量、项目投资、主要污染物排放、项目分区域建设等情况,而建设项目涉及的规划环评信息、建设项目前期建设情况、同一地区多个关联建设项目情况、建设项目周边环境现状、建设项目拟建设周期等都不在统计之列。同时,由于缺少施工期监理信息及建设项目试运行信息,导致建设项目信息和验收项目信息关联性差。类似情况也出现在省级和市级环境监管工作中。
同时,统计上报方式也解决不了困扰环境监管的“未批先建”行为。因为统计数据只包括合法项目,违法项目直到产生一定后果或被举报后,其违法行为才会被发现、处理。另外,无论是哪一级审批的项目,最终都会落到一个具体属地,并由属地环境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监管。但日常监管信息却很少能及时反馈到上级审批部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而调整和改进审批工作。
再从横向看,影响环境质量的直接因素就是污染源,但当前针对污染源的各级监管环节存在信息脱节问题,只了解本级或本环节管理的情况,不知道上下级、其他环节监管情况,监管工作被牢牢锁定在局部。在重重信息壁垒下,监管信息支离破碎,统一监管也成了一道无法完成的难题。
在环境监管信息不畅的情况下,一些地区不符合国家环保规定的建设项目盲目上马,环保“三同时”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实,一些不当的经济开发活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甚至一些地区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擅自变更、未验先投、久试不验等环境违法行为突出,严重损害了环评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2 监管信息获取困难的重要原因
现行环境监管体制不顺是造成监管效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环境监管一直面临着“垂直”双重领导,“水平”多头管理,“前后”衔接困难的问题。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受环境保护部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财权、事权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核心业务监管数据也自然呈“层级化”。
在实际操作层面,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部分部门管理职能重叠,对同一监管对象的信息难免互相矛盾。即使在同一层级,监管各环节也常常“分工明确,协作不足”,整个监管信息呈近“虚线”式的“连接”。
在技术层面,监管信息在各层级间的传递方向主要是由下到上。采集数据、上报数据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模式。监管信息从上到下传递很少,同一层级之间的横向传递(例如不同省份之间的信息传递) 几乎没有。由于存在逐级上报、汇总,信息采集时间长,信息量也逐级衰减。各级监管信息标准化不足,导致信息传递时失真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行业分类代码不统一,造成分行业统计分析困难。此外,由于横向信息不流通,各级审批的建设项目难免重复,无法从源头遏制产能过剩现象。当某一项目进行环评时,由于很难了解到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在同一区域审批的其他项目的建设情况,特别是已经审批但未完成建设的项目信息,必然造成环境预测累积影响考虑不足,为未来环境质量改善埋下隐患。
3 大数据环境监管的思路
环境监管过程是监管信息“获取―分析―决策―行动―反馈”的过程。环境监管信息的获取是否及时、分析是否得当、利用是否有效,决定着环境监管工作的成败。
从统计分析角度来看,统计是对多个指标数据的处理、加工、分析过程。现行环境监管注重的信息主要还是结构化信息,一般是表格化利用方式,数据的维度通常不会很多,传递的信息也很有限,决策参考价值相对不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蕴含着丰富潜在信息的海量数据大量涌现,利用海量数据交换、整合、分析,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将成为未来环境监管的主流模式。正如 2015 年 8 月 31 日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所述,“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另外,互联网的应用也正在从深化民生服务到面向市政管理的应用发展,并将开启产业互联网的时代。
3.1 具体构想
实行大数据环境监管,需要解决数据共享与资源整合、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相关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等问题,才能最终实现统一监管的目标。关于大数据环境监管的具体构想如下:首先,实施环保大数据战略,制定环保大数据系统规划,建设环保数据服务、共享、技术和管理体系,夯实环境监管智能化大数据的基础;
其次,建设“云监管”平台,对来自部门、企业与社会的更为分散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源进行更为精准的分析,以大数据快速洞察问题和快速采取行动为抓手,改变传统环境监管模式;
最后,利用 3S 技术和智能技术,建设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将大数据空间化、可视化、关联化,对违法行为快速甄别、精确打击。
3.2 监管流程
大数据决策和传统决策方式有所不同,其区别主要在于大数据决策在传统的目标驱动决策的基础上增加了数据驱动决策,形成双向决策创新能力。传统方式需要靠人的经验和直觉做出决策,而在大数据情形下,人们可以依靠证据,而不是直觉。因此,大数据具有创新管理的潜力。许多应用案例表明,数据驱动的决策往往是更好的决策。基于大数据的环境监管决策流程如图 1 所示。
3.3 监管平台
大数据环境监管的核心是构建和应用智能化环境监管平台。该平台将具备质量校核、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和公众查询四大基本功能,业务化运行的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可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任意调取全国审批的项目环评报告书进行技术校验,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审批行为;
二是可对全国审批、验收的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有关信息进行实时分析统计,为管理人员提供全国项目审批、验收数量、区域分布、排放情况和有关环境保护措施信息;
三是可对进入红线的项目和对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布局、运行的项目进行实时预警;
四是可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环评管理信息和公众参与互动平台。
[关键词] 计算机犯罪 证据调查 侦查策略
自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概念后,计算机网络安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信息化,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经济等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各种犯罪纷至沓来。计算机经济犯罪侦查学这门年轻的学科也应运而生,面对其他公安学科的竞争与挑战,计算机经济犯罪侦查学意欲何为,出路何在?每一个有志于计算机经济犯罪侦查研究的学者都应该扪心自问,并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计算机犯罪司法检验学(Computer Forensics)基本概念
目前,打击计算机犯罪的关键是如何将犯罪者留在计算机中的“痕迹”作为有效的诉讼证据提供给法庭,以便将犯罪者绳之以法。此过程涉及的技术便是目前人们研究与关注的计算机司法检验(Computer Forensics)技术,也称计算机取证技术。它是计算机领域和法学领域的一门交叉科学。目前有关计算机司法检验学(计算机取证)的定义也有多种,如Lee Garber在IEEE Security发表的文章中认为,计算机取证是分析硬盘驱动、光盘、软盘、Zip和Jazz磁盘、内存缓冲,以及其他形式的储存介质以发现犯罪证据的过程。计算机取证资深专家Judd Robbins对此给出了如下的定义:计算机取证是将计算机调查和分析技术应用于对潜在的、有法律效力的证据的确定与获取。计算机紧急事件响应组和取证咨询公司New Technologies进一步扩展了该定义:计算机取证包括了对以磁介质编码信息方式存储的计算机证据的保护、确认、提取和归档。SANS公司则归结为:计算机取证是使用软件和工具,按照一些预先定义的程序,全面地检查计算机系统,以提取和保护有关计算机犯罪的证据。
因此,计算机取证是指对能够为法庭接受的、足够可靠和有说服力的、存在于计算机和相关外设中的电子证据(Electronic Evidence)的确定、收集、保护、分析、归档及法庭出示的过程。
电子设备中的一些信息可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但由于电子信息是潜在的并且通常与大量无关的信息资料共同存在,有时信息已被删除。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专门技术方法检验。此外,计算机司法检验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方法证明一些电子证据的真实性。
二、计算机犯罪现场的保护和勘查
现场勘查是取证的第一步,这项工作可为下面的环节打下基础。冻结目标计算机系统,避免发生任何的改变、数据破坏或病毒感染。绘制计算机犯罪现场图、网络拓朴图,在移动或拆卸任何设备之前都要拍照存档,为今后模拟和犯罪现场还原提供直接依据。
必须保证“证据连续性”,即在证据被正式提交给法庭时,必须能够说明在证据从最初的获取状态到在法庭上出现状态之间的任何变化,当然最好是没有任何变化。
整个检查、取证过程必须是受到监督的。也就是说,所有调查取证工作,都应该有其他方委派的专家的监督。
积极要求证人、犯罪嫌疑人配合协作,从他们那里了解操作系统、储存数据的硬盘位置、文件目录等等。值得提及的是,计算机犯罪的一个特点是,内部人员作案比例较高,询问的当事人很可能就是犯罪嫌疑人。
1.分析数据
这是计算机取证的核心和关键。分析计算机的类型、采用的操作系统,是否为多操作系统或有隐藏的分区;有无可疑外设;有无远程控制、木马程序及当前计算机系统的网络环境。注意开机、关机过程,尽可能避免正在运行的进程数据丢失或存在不可逆转的删除程序。
分析在磁盘的特殊区域中发现的所有相关数据。利用磁盘存储空闲空间的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数据恢复,获得文件被增、删、改、复制前的痕迹。通过将收集的程序、数据和备份与当前运行的程序数据进行对比,从中发现篡改痕迹。
2.追踪
上面提到的计算机取证步骤是基于静态的,即事件发生后对目标系统的静态分析。随着计算机犯罪技术手段升级,这种静态的分析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发展趋势是将计算机取证结合到入侵检测等网络安全工具和网络体系结构中,进行动态取证。整个取证过程将更加系统并具有智能性,也将更加灵活多样。
3.提交结果
打印对目标计算机系统的全面分析结果,然后给出分析结论:系统的整体情况,发现的文件结构、数据、和作者的信息,对信息的任何隐藏、删除、保护、加密企图,以及在调查中发现的其他的相关信息。标明提取时间、地点、机器、提取人及见证人。
计算机经济犯罪的认定和处罚主要在于计算机证据的收集,这也是“证据裁判主义”的基本要求。采取保护原始数据,使用拷贝,分析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及辅助软件等网络侦查技术和方法去收集犯罪嫌疑人留下的痕迹、物证,对获取的证据妥善保存,不能存在使它发生损坏、更改等失去法律效力的事件。
参考文献:
[1]唐学亮:《试论中国侦查制度的特异及侦查学的改造》,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
[2]卢开澄:《计算机密码学――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保密与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版
[3]赵长明:《经侦哲学的思考》.《商场现代化》,第510期
第一棋局 : 最淡定
东晋时期,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东晋以8万人马,打败了号称百万人马的前秦80万大军。当捷报传回建康的时候,谢安正跟朋友下棋,他随意看过后,便搁置一旁,继续下棋,似乎一切皆在意料之中。
友人相问,他只是淡淡地说没什么,只是小孩子们已经把敌人打败了。《世说新语》是这样记载此事的:“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难怪古语说,胸有惊雷而面如明湖者,方可拜上将军。谢安“不异于常”继续下棋的超然风度,“小儿辈大破贼”的淡淡之语,令我等凡夫俗子看得目瞪口呆。用现在的话说,谢公真是“酷毙了”“帅呆了”。
第二棋局 : 最隐忍
吴国的丞相顾雍是有名的棋迷。吴太子孙和反对下棋,把下棋说得一无是处。顾雍是丞相,权高位重,对太子的话装做没听见,照旧在宫邸与宾客弈棋。一次,棋战正酣,他在外地做官的儿子顾劭重病身亡了。顾雍闻讯面不改色,对弈如故。但在棋桌下面,却用力以指甲掐手掌上的肉,掐得血都流了出来,以发泄心中的痛苦。
在三国的政治家中,顾雍有“东吴名相”之誉。他在吴国名臣张昭、孙邵之后执掌相位,辅佐孙权,是个有大功劳的人物。史书说他气度恢弘、处变不惊,从他弈棋的故事可见一斑。顾雍办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主意,考虑问题周到全面,处理问题稳妥,很讲究方式方法,吴国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全面兴盛和繁荣。
第三棋局 : 最平静
东汉名士、名列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是当时有名的文臣。《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的融说的就是他。他为人耿介不狷,素为把持朝政的曹操所憎恨。
一次,曹操罗织罪名,把他抓了起来。这时孔融的9岁儿子和7岁女儿正在下棋,有人劝他们赶快逃命,兄妹俩回答说:“哪里有毁掉鸟窝,鸟蛋还能平安无事的呢(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两人安安静静地下完一局棋,也被抓走,和父亲一起被杀掉了。《世说新语》对此平静的记载,读来让人无法不心惊肉跳。
第四棋局 : 最固执
魏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是有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一天,他正在与朋友下棋时,家人风风火火跑来报告:“老夫人过世了!”朋友慌忙起身,催他赶紧回去料理母亲的后事,阮籍却非要将那盘棋下完不可。双方又博弈了两个多时辰才终局。《晋书阮籍传》是这样记载的:“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如果你以为阮籍这样是不孝,那就冤枉他了。《晋书阮籍传》说他下完那盘棋后:“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第五棋局 : 最从容
南朝宋明帝时有位官员叫王景文,是个很能干的人。宋明帝非常器重王景文,不仅为宋明帝娶景文妹,并且以景文之名命名明帝。但宋明帝临死之际,对王景文非常不放心,担心自己死后,皇后临朝,王景文不会甘心称臣。宋明帝病重之时,遣使送药赐王景文死。
诏书送到王家时,他正与朋友下棋。王景文看完诏书,将其压在棋盘下面,神色自若地继续与朋友下棋。一局终了,王景文从容地收拾好棋子,取出诏书,然后,端起毒酒,举杯对朋友说:“我要走了,这杯酒不能劝你喝了。”言罢,一饮而尽,时年六十。
第六棋局 : 最惨烈
康熙皇帝是个象棋迷,没事时总喜欢杀两盘。一次,康熙率领随从去承德附近的木兰围场打猎,一时棋瘾大发,便与一位大臣对弈起来,很快连胜三局。康熙弈兴未尽,便找了一位棋艺水平高,叫那仁福的侍卫与之对弈。那仁福也是个象棋迷,对弈起来很专注,他棋艺十分高强,一时忘记了对弈者是皇上,只见他攻城掠地,势如破竹,进入中局后很快吃掉对方一车。旁边观弈的老太监郭继功见皇上的棋输定了,便急中生智地说:“皇上,山下发现有猛虎,请您赶紧出猎。”
康熙一听高兴极了,对那仁福说:“你在这里等着,待我猎虎回来咱们再续弈。”说着便翻身上马,持弓向山下奔去。山下哪里有什么猛虎,随从们只发现一只梅花鹿。康熙喜欢打猎,是一位老猎手了,凭经验他知道有鹿是不会有老虎的,想必是郭继功看花了眼,把鹿错看成老虎了。实际郭继功并没有看错,皇上与那仁福在棋盘上厮杀正酣,如果山下有只鹿,他必定不会下山,因此故意说成是猛虎,以便引起皇上的兴趣,引他下山,免得棋败后尴尬。
康熙对猎鹿也很有兴趣。这只鹿跑得很快,康熙策马紧追,翻过了几座山,康熙才把鹿射获。日子水一般地漫过,转眼间几天又过去了,待他想起了与那仁福下的那盘棋时,这才回到原先一起对弈的地方。见那仁福仍跪在棋盘旁,一动也不动。这时,康熙才发觉忠厚守职的那仁福已经死了,十分难过。《论语・为政》中说得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此以后,康熙痛定思痛引以为鉴,发誓再也不失信于人了。
第七棋局 : 最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