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教研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便捷性。
传统的英语校本教研方式主要以教学沙龙、教师讨论为主,受时间与空间等诸多因素制约,教研活动成本高、不方便。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活动,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把教研与教学空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方式灵活多样、资源实现共享、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实用性。例如:在评课活动中过去需要集中教师定时定地点交流,在网络条件下教师可以通过英语组的主题帖进行网上评课,在网页上建立《Unit1Makingadifference》等的课堂实录主题帖,让教师在后面跟帖进行评教,这样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一些没有到场听课的老师也可以参加评课,教者自己可以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
2.交互性。
交流是校本教研的核心。网络具有全面的互动功能,能够实现个别与个别、个别与群体之间的充分互动,通过论坛、互评等形式,实现多角度对话;由于网络的储存功能与开放特点,教师可以对别人的观点、教学资源等进行深度研究,加深对话的深度。例如:通过网络博客群,可以建立英语组博客群的互评交流平台。在集体教研活动中,还可以通过网络把网上存在的很多资料与观点展示出来,进行进一步的辩论等。同时,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学习软件如:单词发音、表达训练等,让教师在网上进行自我学习训练,提高教学技能与知识技能。
3.开放性。
英语教学对教学资料的要求比较多,一些生动的课件与案例、影像材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例如一些机构与学校建立的高中英语网站如“天津北辰高中英语教研网”等等,这些网站上的资料都是可以在活动中利用的。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教师不仅可以享用网络资源,还可以把观点与资源随时添加到网络空间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教师的观点是公开的,评论是公开的,资源是公开的,而且校园网络与互联网是对接的,所以具有极强的开放性。高中英语的校本教研经常会涉及到听、说、读、写等各种内容,有了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技术的配合,教研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能够调动教师学习研究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浓烈的校园教研活动氛围。
二、高中英语网络化校本教研模式与方法
校本教研的方式非常多,各有特点。在网络技术条件下,高中英语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有哪些可以采用的方式呢?下面对校本教研方式进行归类,对主要方式进行阐释。
1.构建教研管理平台
网络可以成为校本教研的管理平台。教学部门或英语教研组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或网络办公平台,开通“英语教研之窗”,开展教研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建立每个英语教师的个人教学主页,让教师在自己的主页上自由撰写教学内容与反思;另一方面可以按照备课组为单位实现分类管理,让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网络可以成为通知、进行发动、过程通报、结果展示的平台。通过网络可以对教师的课题、论坛、博客、资源、教案等进行集中管理,对好的观点与资料进行推荐,对教案与反思进行检查与通报等,这样可以逐步建成教研组的网络资源中心,成为教师教研资源与成果展示的平台。另外,网络还可以成为评价督查的平台。在开展教学沙龙、公开课活动、外出学习参观活动之后,在网络上设立专题,让教师把沙龙中的观点进一步澄清,把对课堂的评价与建议写出来,把外出学习反思心得写出来,既有利于教研管理,也有利于研讨活动打破时空的限制,使问题与思考得到延伸与深化。
2.促进资源交流
网络可以成为教学的资源库。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各种教学案例、各种试卷、教学背景素材、各种影像视频资料、教学课件等等,这些资料可以让所有教师从中下载,为备课工作打下基础。更为主要的是:教师在次基础上可以上传一些资料,共享资源。通过“网上主题帖”引发问题讨论。可以由英语教研组开展调查研究,教师共同收集本学科内所有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和真实问题,筛选后确定为活动主题。例如:在网站上开辟“如何让学生学会每天用零星时间记单词?”、“如何提高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主动性?”、“高中英语课堂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衔接问题?”等,让老师在帖子后面跟帖,进行讨论与辩论,可以让一些特级教师与教研员参与讨论当中,边讨论边学习。博客是教师校本教研的良好平台,能够培养教师系统思考、动笔反思的习惯。英语教研组可以构建自己的教师博客群,定期进行点击率、评价率评比,促进教师形成写反思的习惯,同时激发教师在博客群中互相留言、互相评价交流,让网络教研的交互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3.推进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教研的重要方式,但传统的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等人员,备课的成本高昂,反复修改的时候需要反复集中,效率低下。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让集体备课在网络中进行。
3.1把教案设计过程放到网络上。
通过一次性的集中集体讨论,由专人将集中了集体智慧的教学案整理出来,并上传到网站专门的教案目录中,同时提供一些教学课件、视频、案例等资料供教师下载。教师可以打开这个教案并进行进一步修改,在教案的一侧预留空格让教师进行个性化备课,以便将集体教案与个人风格相结合。同时,在教案的下方留下教学反思栏,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3.2把教学研讨与评议过程放到网络上。
可以把一些教师的课堂实录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老师们可以通过网络观看视频,并进行评课活动。甚至可以将说课、评课、磨课等活动置于网络论坛中,让教师在网络专题论坛中进行说课、评课,磨课,减少了面对权威的拘谨和水平差异过大的紧张,减少了面对面的窘迫。这样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更加自由开放,观点更加清晰,教师的收获更大。
关键词: 公安院校本科生 毕业论文 改革措施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考核,也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本科层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能使学生得到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训练,强化学生公安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毕业论文质量直接反映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水平。
一、公安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现状
目前,以我院为代表的公安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虽然在学院和教务主管部位的监管下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各教学部门在实施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毕业论文受时间限制,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学院各系部毕业论文工作通常开始于学生第七学期末,要求学生在寒假放假之前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开题、资料查阅等工作。但是,这段时间也正是学生刚刚结束国家公务员考试并将进行各省公务员考试的关键时期。部分学生并未将主要精力用于毕业论文工作,而是忙于奔赴各地参加考试和联系用人单位,势必会影响毕业论文的文献查阅、收集资料信息、设计研究方案和方法等的前期准备工作。毕业论文的主要工作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与毕业实习同时进行。虽然,学生五月初即可结束实习,返回学校,但此时距离毕业只有不足两个月的时间。而毕业论文工作包括的内容较多,研究型论文还需要准备实验药品,熟悉实验场地与实验设备,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最后还要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期间,有的学生仍要前往其他地区参加公务员考试,有的学生还要考虑毕业分配问题,等等。因此,学生真正投入论文工作的时间非常短暂,使毕业论文质量受到影响。
(二)教师精力投入有限,教学质量缺乏保障。
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同时,还要承担其他教学、科研和办案工作,工作任务繁重,在毕业论文指导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此外,有的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公安实战经验不足,指导实践型毕业论文时自身能力不够,使毕业论文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三)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不完善。
尽管各公安院校均有相应的毕业论文管理规定,但在实施细则方面却不尽完善。学校对毕业论文环节的评价多注重论文格式、字数和查阅文献数目等指标,在过程管理和论文本身质量等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选题、收集资料、试验(调研)、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论文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考核指标。与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专家评价等多主体质量评价相比,毕业论文监控措施并不健全。
二、公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在实施毕业论文改革时,应紧密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计划、管理体制、深化理念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根据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时间上应当给予充分的保障。因此,论证新的教学计划时,应将毕业论文工作时间规划作为重点议题加以论证。我认为,可以结合刑侦、刑技等各专业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将专业课程授课计划在学期安排方面适当提前,以便在第六个学期即可开展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给学生更多的毕业论文学习时间。第七学期可以适当安排专业选修课和公务员考试辅导培训课程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及时补充毕业论文工作所需知识,又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备考。论文工作时间充足,学生才能得以兼顾,为毕业论文的质量提供时间条件上的保障。
(二)深化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指导教师和教务管理部门的关注度。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关键在于提高院校教务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的重视程度,应该从理念上深化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论文工作是实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毕业论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必须在理念上引起重视和关注,从而在指导思想上保障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理。
应当将毕业论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实践实训必修课程对待,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强化论文各阶段的过程管理,为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和健全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需进一步明确毕业论文的质和量的要求,加强毕业论文准备阶段、研究阶段和验收阶段三个重要时期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准备阶段监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审查论文题目及其类别、指导教师资格、学生的开题报告、调研和文献资料查阅和收集情况,抽查各专业系部的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等;研究阶段的监控管理内容主要是对教师指导情况和学生完成情况与任务书中工作计划和研究内容进行核对和检查,从而督促教师定期指导检查学生论文进展,减少学生出现抄袭行为的可能性;验收阶段的监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格式内容规范性、答辩组织情况和成绩评定等各环节进行评价性监控,同时,也要听取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研什么
时下,农村校本教研仍然是“涛声依旧”,茫然无措,不知该研些什么?笔者认为应从研究自己的行为,解决自己的问题人手:
1、抓理论学习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不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为此,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或要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一些新理念、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新经验等。
2、抓集体备课
在教师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再组织同年级段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等。
3、抓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其操作程序大致为:⑴、选择课题。应以问题为中心,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把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讨论专题,组织交流讨论,求得问题的解决。⑵、围绕课题搜集材料,选择、整理材料。⑶、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研究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⑷、课题研究结题。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今后进一步进行探讨。
4、抓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意见等。
5、抓教学反思
反思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为此,我们强调教师勤写教后反思或随笔,及时记录教学过程成功、失败之处,记录课堂意外收获,做好课后“备课”。教后反思书写形式上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一定要有实效性。
6、抓总结提炼
抓总结提炼对教师升华认识很有好处。要求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过程经验总结出来、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从而不断从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平时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
二、怎么研
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应做好“三个结合”,即教研与教学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教研与师训相结合,以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1.开展讨论与交流,提高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
开展教育科研的大讨论,转变思想观念,澄清部分教师在校本教研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其实,课堂教学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已经伴随着研究的性质。关键问题在于教师是否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探讨、总结、创新。为此我们要立足于平时每一节课教学与研究,把“教学”当作“研究”,勤写教后随笔与反思,大胆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就是校本教研。
2.广泛学习与宣传,形成校本教研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校本教研的氛围是进行校本教研的保证。校本教研的氛围主要指观念氛围,我们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的理论,邀请教育科研专家以及市进修校老师到校进行教育科研方面的讲座与指导。引导教师树立三个观念:⑴、明确教研与课改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教研须先行”的观念。⑵、明确教研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树立“向教研要质量”的观念。⑶、明确教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研的主力军”的观念。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能树立“教研先导”,“向教研要质量”的思想观念,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之中。转贴于
3.加强领导与管理,构建校本教研的管理体系
首先,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组织领导,保证校本教研工作组织到位。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课题小组,制定各科课题实验方案。帮助教师总结教育科研成果,要求每位教师平时要注意教研资料的积累。学校每学期均收集每位教师的教科研经验总结或论文、最佳教案、教学随笔等材料,并将其分类整理装订成册。
关键词: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桎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20-02
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日益显现其必要性,但农村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尚存在着诸多障碍。
一、教育评价偏差阻碍教研深入开展
升学率一把尺子的简单教育评价是校本教研的最大障碍。这单一的评价尺度导致学校实施新课程与抓升学率之间产生矛盾,使新课改流于形式。新课程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单一的评价尺度,无形中限制了教师挖掘学生各方面才能的潜意识,而不得不用几乎所有的时间,强化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以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的。制约了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校本教研作为一项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的长期工作与急功近利、短期见效的拔高教育行为形成尖锐矛盾,而学校及教师难敌后者诱惑和压力,为之疲于奔命,穷于应对,但对校本教研工作,却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敬而远之了。
虽然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有“德、能、勤、绩”诸项,但在实际操作中,绩却起着决定作用,其他各项根本无法扭转考试成绩一票定荣辱的偏差,这使绝大部分教师禁锢于教书匠心态止步不前。
二、缺乏校本教研的土壤
1.社会、家长的教育评价观的扭曲,给学校教育以无形的枷锁。
望子成龙的传统家庭观念,使子女局限于千里走单骑,唯有考上大学,才能在家长心中成“龙”成“凤”,孩子的人格发展、个性特长这最重要的生命价值因素早已在家长心中失去位置,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考试分数,高则喜,低则忧。在他们眼中,升学率以及分数也是衡量学校和教师优劣、高低的唯一标准。这种落后的社会教育评价观与现代教育价值观之间的矛盾,给学校及教师戴上了无形的功利枷锁,使真正的校本教研工作不能落到实处;而教师则更左右为难,当他们的“饭碗”与学生的分数紧紧挂钩息息相关时,哪个教师还敢不谨小慎微、亦步亦趋?谁还敢去搞什么教学改革和研究?因为改革是有风险的,教师失败不起!
2.外部干扰太多,影响校本教研的深入。
(1)课改与提高教学质量本来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体。校本教研又是最贴近农村学校课改现实、最利于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手段,因此,学校的探索气氛很浓,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很高。但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评比、创优等工作,却穿新鞋走旧路,其标准方案与课改精神背离。且此等工作频繁,常年不断,学校只得无奈、尴尬就范,手脚不得伸展,这就致使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不仅未能给农村学校的课改助一臂之力,反而成了多余的“外部干扰”。
(2)校本教研时间得不到保证。农村教师是没有八小时工作制观念的,从天明到天黑都列入工作的时间表,教师被如山的作业深埋,被文山会海淹没,被各种检查拖着鼻子走。教师这块海绵已经挤不出更多的水用在教研上。
(3)校本教研形式化。功利之心湮灭了创新之花,为了晋升职称或参与评优,教师在公开场合下努力贴近教学理念去上课,去评课,去说些与时俱进的话。当评审需要论文时,就会东拼西凑速成教研论文。教师的论文没有了科研的灵魂――独到与创新,公开课是在表演与作秀,教学反思亦人云亦云,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更不用说将自己的思想用流畅的笔墨记录下来。校本教研只能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甚至还会演变成教师的一种新的负担。使“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成为空想。
三、校本教研主体――教师的素质令人担忧
1.旧、新教育理念的僵持。
崭新的教育理念扑面而来,但落后教育观念的束缚使教师有心践行新的课程理念却囿于对新的教育观理解的不彻底性,表现出过多的犹豫和观望:不走进新课程,就无法与日俱进,久之肯定落伍于时代;而投身校本教研,又不能立即见效,甚至成果不被现行评价认可。从而致使课改在新、旧理念相持下走两步退三步,使很多教师禁不起打击,半途而废。
2.业务素质基础偏低。
一是主持校本教研工作的研究人员缺乏应有的研究素质,这些人大多为在传统教育观念氛围下成长起来,对新的教育价值观涉入不深,缺乏校本教研的超前意识,校本教研工作往往限于低水平的简单重复。
二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育的理论水平偏低,缺乏应有的校本教研能力,已有的传统教育理论,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表现在不能建设性地使用教材,不能清楚理解新的教育价值观的精髓,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表现为专业素质低,不能在教育实践中生成问题,更不善于运用新的课程理念解决问题。当遇到一些对教育教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问题时,想通过研究加以突破,可在研究中,不是被某一专业知识卡住了,就是因为缺少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或研究方法不当而中途流产。
3.合作意识淡漠。
“应试教育”下教师之间的竞争关系,已使教师们习惯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潜意识中封闭了自己的思想。与“同辈”辩论怕丢面子,与“小辈”辩论怕损权威,与“长辈”辩论怕违师道尊严。体现出合作意识淡漠,教学现实问题难以形成共识,盲人摸象状态十分严重。
四、教师队伍老龄化,缺乏必要的专业引领,成为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1.某镇教师队伍年龄状况统计。
某乡现有教师204人,40岁以上120人,且多为1985年以前中师毕业或自然转工人员,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这个年龄已非常吃力。其中30岁以下仅17人,老化严重,后继无人。
一、健全校本教研培训网络和管理制度,脚踏实地开展校本教研工作。
1、校本教研管理规范化:
(1)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建立了以园长为站长,副园长全面负责的幼儿园校本培训管理网络,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到人。同时建立以教科研相互融合、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纵横交错的培训网络,保证校本培训工作的畅通。
(2)重新制定和建立了有利于教师主体性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教研制度是校本教研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合并后,我们在吸收两个幼儿园优势的基础上,以教师为本,重新制定了校本教研四级制度(一级:园长、副园长、园教研室、教科室校本教研工作制度;二级: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三级:年级组(长)、学科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四级: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2、校本教研管理质量化:
(1)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计划,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计划的质量管理,遵循“加强针对性、强调互动性、注重实效性”的原则。在活动中不断反思、及时调整,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
(2)重视幼儿园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的规范建设,注重良好组风建设。定期召开了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学科组会议,统一认识。要求各部教研组与年级组、学科组要以解决教师实际问题,扎扎实实开展教研工作为己任,不搞花架子,不走场子,切实提高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活动的成效。同时,园领导加强了对各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活动的指导与检查,重视活动的过程,并通过相互的观摩、学习、研讨,切实提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学科组长的能力,使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同时重视对校本教研活动的调研,了解教师的想法与困惑,寻找问题、为下一步更好的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提供了依据。
(3)引进竞争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我们为激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把竞争机制引进到教研活动中来,尝试在学年结束时根据教师参加活动情况与成绩,评选园优秀教研组(年级组),教研组积极分子,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教研活动中开展提高教师教育技能的竞赛活动,如教师建构技能比赛、演讲比赛、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等,教师积极性高,参与踊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二、改革传统校本教研模式,浓化校本教研氛围。
1、校本教研活动内容专题化:
每学期初,我们根据本学期教学研究重点和当前教育研究热点问题,为每位教师提供若干专题,引导教师从自身特点和幼儿园整体的幼教改革两个角度确立研究专题,鼓励教师大胆进行实践和探索,并注重学、做、写相结合。学,学理论、学经验。做,重操作、重实践。写,学心得、写认识。这样形成对教育理念的“收支的平衡”,使每位教师的能力和理论素质呈螺旋式的上升态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校本教研活动创新化:
(1)理论学习方式创新化:
为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打破以往教研组长“一言堂“的做法,注重采取多种激励的学习方式,让每位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之中。如在理论学习中,教研组事先将学习资料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并提出若干思考问题,然后集体学习、交流、讲座并在教研园地中展示教师学习心得,对有独到见解的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通过有效的形式,如菜单式自主学习、五分钟教研论坛、读书交流会、骨干教师讲座互动等形式培养教师从想说到敢说、到会说、能说,深化了教研氛围。
(2)活动内容、过程的创新:
在改革传统学习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校本教研活动内容与过程的创新,做到了四个结合,即:专家讲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自我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外出学习与园内相互观摩研讨相结合、学历进修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重实践、重研讨、重反思,从多种角度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帮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每次外出学习的教师都有任务,需要填写学习反馈单,一边学习一边反思,并以小组商讨共同汇报的形式在学习后回园向全体教师进行传达、汇报最新的教育信息,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加强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如通过英特网查找信息、找资料、寻找研究的合作伙伴。
(3)活动方式的创新:
①以游戏为载体,促进教师快乐学习。
②开展参与式培训,促进教师主动学习
③积极开展区内园际合作教研,拓宽校本教研培训方式。
三、多方位开展校本培训活动,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1、立足实际,积极开展岗位培训。
幼儿园的岗位培训每年有计划、每学期有重点;同时注重面向每一位教师,分层培训,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不断提高;并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主题派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不同特长的教师参加外出培训学习,不断给老师们输入新信息;重视教师的实践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通过个案追踪、教学微格研究、案例分析等形式把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以及表现出来的消极面作为研讨的起点和切入点,组织教师研究幼儿动的学习过程,把握师生互动的内涵,引导教师去思考一些问题,直接面对一些矛盾,不断建构自己的新认识。
2、教科研与师训相结合。
科研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必须让每个教师提高独立的、主体的科研能力。我们坚持“以自我探求为主、专家辅导为辅”的科研指导形式。通过指导者与教师之间、教师同伴之间的“聊”,提炼出有价值的课题;通过指导者与教师之间、教师同伴之间的“问”,提升了自我的研究水平;通过课题与课题新建构理念的互“借”,努力形成研究群体的坚强牢固的合力。同时,我们也寻求到了这样一条教科研轨道:从实践反思中继承与发展,从继承发展中开拓创新,从开拓创新中再实践反思,这样的循环可保证我园的可持续性发展。
3、建立双向互动的带教模式。
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转变以往拜师学教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提出“一个明确、二个分明、三个要求”。“一个明确”即带教目的明确。“二个分明”即师徒职责分明、奖惩分明。“三个要求”即要求定期签订带教协议、制定计划,定期开展有实效的活动,完善过程记录,注重反思和积累,写好总结;要求在思想上,师傅要为徒弟做出榜样,做到言传身教;要求在业务上,师徒定期互相听课,探讨与保教业务有关的问题,并进行小结和汇报活动,以此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真正提高。同时,认真分析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有效地发挥和提高不同层次教师的潜能。
4、进一步完善教师个人成长档案。
在教师个人收集、整理、编辑的基础上,努力展现教师个人的特色,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在全区起了一个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并通过研讨、交流进一步思考了教师成长档案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我们认为教师成长档案不应该停留在简单的资料叠加,而是应该通过档案去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从而使档案真正为教师所用。
四、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研促教。
1、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使教师主动参“研”。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我园领导坚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尊重、了解并鼓励每位教师,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活动中,园领导始终以参与者的身份与教师共同研讨,虚心听取教师意见,及时鼓励和肯定教师的创见,为教师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指导教师开展研讨,使教师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增强了对“研”的兴趣。
2、立足教师实际,注重解决教师实际问题,努力以“研”促教。
观念的更新需要扎实地扎根于实践。我园把校本教研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上,注重结合本园实际及当前幼教改革动态与《纲要》精神,从教师教育、教学及一日保教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入手,积极开展研讨,寻找教育策略。
3、以幼儿园探索性主题活动为突破口,以科研为契机,使教师勤于钻“研”,善于钻“研”。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逐渐从“学习知识”向“学会学习”转移,我们也把目光从研究教材转向研究幼儿,我们积极寻找契机,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吴庆麟教授联系,进行合作研究。同时作为区《纲要》试点园。我们结合《纲要》实施中的困惑,把幼儿园探索性主题活动作为实施的突破口,试图缩短新《纲要》精神与教师现有观念之间的落差,关注幼儿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差异性和可持续性,努力改革教育学的方式,促进幼儿主动、生动地学习。在课程结构上,探索和研究生成性和预成性的关系;在指导策略上,研究和探索顺应与推动的关系;在组织形式上,研究和探索集体与小组、个别的关系,使教师在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方面有新的突破。
关键词:校本教研;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004-02
一、概述
为响应“以校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进行教育改革,教育界在教研活动领域提出了校本教研管理的指导思想。校本教研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很多学校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积极地改革教研活动,但是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校本教研管理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
二、校本教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研组的专业性不强
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的教研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还没有真正的表现出来,更多地表现出的是对行政组织的依附,大都缺乏其独立性。有些学校把教研组看成是一个行政组织,给教研组和教研组长布置大量地行政事务工作,使教研组没有时间开展校本教研。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需要各学校尽快的组建一支专业性强的校本教研组织。
2、校本教研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
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教研活动形式的单调是教研活动内容的单一的反映,单一的教研活动内容又决定了单调的教研活动形式。就高中而言,教研的重点在讨论教学的具体内容,决定了教研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备课、听课、评课。目前在我国,以讨论教学的具体内容为重点,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的教学型教研非常普遍。有不少学者指出在校本教研中,除了教学型教研之外,还应当有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两种教研活动。研究型教研与教学型教研的最大区别在于研究型教研遵循了相对比较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步骤,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而学习型教研则更显著地表现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总之,这三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虽然其具体目的各个不同,但是都一致强调研究的意义。应该说学校校本教研的理想形式是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3、教师缺乏互助合作和专业指导
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在一个教师群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而事实上教师之间的合作比较少。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还可以就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虽然讨论得不是那么深入。而不同学科之间更是没有一点交流的机会。在校本教研中,专业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专业研究人员在理论上的指导,理论有机地与实际融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教研质量的提升,培养教师理论素养。
4、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关键因素。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教师希望教研活动越少越好,有部分教师则表现出一种随便的态度。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体,造成这样的现象,肯定有来自教师自身的原因。教研理念太陈旧,自身教研水平不高,缺少反思精神等。但是除此之外,学校的教研管理也有缺陷。学校没有给教师提供较好的进修培训的机会和相应的经费支持。
5、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不健全
合理、规范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是校本教研正常开展、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校本教研经费投入也不够。
三、对校本教研管理的建议
1、校长正确定位,重视校本教研
校长的思想导向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未来。新的时代赋予了校长新的使命,要使一个学校有好的发展,要创建品牌学校,校长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新一轮的课改,不仅改课程标准和教材,更重要的是改革教师的观念,而教师的观念的改变主要依赖校本教研。因此,作为一校之长应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校本教研,校长要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对待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不能只是列上计划或者喊口号。
2、增强教研组的专业性
教研组是学校教师的基层教学与研究组织,主要负责同一学科老师的学习、研究、培训等,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也是实现学校对教学进行领导的管理组织,“专业化、学术化”是教研组的本质特性。教研组的变革和转型,应强化其研究职能,而慢慢褪去其行政性、事务性、管理性组织的色彩,回归到学术性、专业性、研究性组织的角色和功能,切实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研组所开展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应以日常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并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要旨。长期一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专业性都不强,原因就在于教研组和备课都附属于行政组织。要放一些权力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让他们在本学科人员调配、考核及经费支配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校本教研的主体就是教师,只有教师主动积极的参与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才有意义。教师的主动性增强,会激发他在工作中的热情,让他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想不断的改进,而这个改进就需要他进行教研。学校必须在调动教师主动性上下功夫。才能做到从“管”到“不管”的最高境界。这是校本教研管理最重要的部分。教师的积极性调动就要激发教师的兴趣,转变教师对工作的观念,使教师在工作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快乐,享受工作的乐趣。使教师树立“反思与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的观念。
4、组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首先就要保证它的有效性。在开展活动之前,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提炼一些与教学切实相关的问题,避免“假、大、空”现象。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所有人员,应提前了解教研主题,查阅资料,收集案例,作好发言准备。学校应该让教师们参与教研活动主题的确定。教研活动本身就是为了研究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只有真正站在一线的教师才知道什么是他最需要的。所以从问题的选择到提出问题,都必须是教师亲自参与,这也是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的体现。同时,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研究型校本教研和学习型校本教研活动,使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5、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各高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几乎都是以教学常规管理为中心,而校本教研制度只是附属于教学管理制度,真正独立的形成制度的很少。应当把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从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分离出来,制定合理的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教研管理应该侧重的是对教师教学研究的管理,可以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贡献、教师的创新性等方面来管理和评价。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校本教研评价激励机制。学校应对教师的研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保障教师的教研经费。对高质量的研究要给以奖励。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在职进修和培训。
四、结语
校本教研管理不仅是实现课程改革最终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真正提升学校素质、实现学校自主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正视校本教研管理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积极改革,从教育观念变革的高度来认识校本教研管理,使其促进教师的进步,推动学校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晓平.强化校本教研管理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科研,2007,6.
[2] 付 进.桂林市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贾林丽.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学管理品质[J].辽宁教育,2009,10.
症结一:认识错位,氛围不浓
校本教研活动是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依托学校自身条件、资源优势,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教学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但是,有些教师认为,教研是教育专家、教研员的事情,教师以教书为主要任务,平时教学任务都很繁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班级管理占用很多时间,几乎没有时间做教研,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校本教研可有可无。基于这个原因,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氛围不浓,教师不会主动自主参与“校本式”教研,甚至对校本教研有逆反排斥心理。
对策:一是加强领导,引领方向。在校本教研中,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把握和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教师的发展方向,对于学校存在的问题要了然于胸,要准确、适时地把握校本教研的方向、重点,制定一套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激励机制,给教师以恰当和适时的指导。二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校本教研,观念为先,“科研兴校,教研强校”已成为学校和教师的共识,要认识到只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才能保障教师知识、教学技能有充足的活水源头。三是加强学习,丰富理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教师不学习,教学活动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校要打造阅读工程,着力构建书香校园,搭建教师成果展示平台,让阅读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校本教研的氛围。四是更新观念,改善行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学行为,理念至关重要。学校要舍得花经费,让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和比赛,开阔教研视野,增强新课程理念。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不断更新观念,形成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长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形成人人参与教研、人人热爱教研的局面。
症结二:盲目教研,华而不实
校本教研中,由于缺乏经验,甚至有些教师从未涉猎过此领域,缺乏专业理论支撑,不了解校本教研的研究对象和途径,往往陷入盲目教研的境地,专业性和研究性不强,造成低效随意的经验式教研,导致校本教研低效甚至无效,如同摆设。有的校本教研看似轰轰烈烈,你呼我和,但华而不实,有点矫揉造作之感。比如在听评课的教研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听课重数量不重质量,听课数只要达到学校要求即可,但何时听,听何人课,听后能否评课及反思,则不确定;有些教师是重结果不重过程,由于没有科学的听评课程序,听课人在课前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课堂观察不细致,课后难以给授课人以实用有效的教学建议。
对策:一是加强教研组建设,构建有效的教研平台。教研组、备课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教研组、备课组的健全程度和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要选好素质较强的教研组长,指导教研组做好三年发展规划,要求每个教研组要有工作分析、发展目标、年度目标及其具体的教研安排,做到教研有任务,任务有落实,个人有发展。建立“个人精备,集体研讨,资源共享,个人整合,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开展教学研讨、教学观摩、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有针对性、灵活性、简便性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自主性和针对性,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成长,让校本教研返璞归真。二是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的好方法。自我反思既可防止教学机智、教学感悟的流逝,又可记录教学中的“缺遗”,为今后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把自我反思变成不断改善自己教学行为的良好习惯,坚持撰写教学反思笔记和教学自我评价,可以有效促进自身进行自评、自查、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三是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和学术指导。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的引领和指导,校本教研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低水平重复,很难得到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发展。
症结三: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农村学校的教师管理比较松散,大多数学校教师不用签到坐班,很多教师一上完课就回家,很少跟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探讨,参与校本教研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教研意识淡薄,教研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教研内容比较肤浅,没有可操作性,形同虚设,指令性、应检式和跟风型的教研仍然存在。如集体备课中,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简单说说自己的教学思路,没有具体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等。很多教师教研主讲材料大部分是从网上随便下载的,没有根据教学实践进行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对教学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对策:一是规范校本教研机制。以教研组为核心,围绕学科特点制订校本教研管理办法、教学和研究规范细则、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引导校本教研不断走向规范化。二是立足校情确定主研方向。认真分析教师和学生的特点,研究课堂教学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根据校情学情,明确学校的主研方向。比如,我校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下农村普通中学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已获审批立项,通过教师比较系统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寻找解决新课程问题的策略,同时鼓励教师自主申报微型课题,增强教研意识,提高教研能力。三是拓展网络校本教研平台。网络教研有着教学资源共享范围广、教学资源共享时间长、教学资源丰富、教研交流空间无极限等优势,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理论学习、研讨互动,增强信息素养,储备专业知识和理论,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教研活力。
症结四:主题泛散,目标不明
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随意性很强,有些教师只是把校本教研当做一项学校布置给他们的任务,甚至把教研活动视为工作负担。教师往往不知道怎么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教研没有目标和主题,评课随意客套,赞扬多,批评少;研讨泛泛而谈,缺乏观念交锋,思维碰撞;教研安排随意,缺乏计划性和连贯性;教研内容失衡,重教法研究,轻学情分析;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等等,有点“脚踩西瓜皮,踩到哪里算哪里”的感觉,缺乏教研方向感。
我校近几年来,在县教研室的业务管理和学校校长室的具体组织引领下,结合我校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教育科研要为教育教学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服务,为学校“争先进优”、争创“优质品牌学校”服务的宗旨,以常规管理为抓手,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细化落实教学常规;以教学研究为核心,充分发挥教科研在课程改革中的先导作用。近年来,我校在教科研方面更是紧抓“实”字不放松,走出了一条“务实求稳,稳中求新”的坚实之路。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激活各科室工作职能
制度是行动的先导,好的制度既能约束人,又能引导人。我校历来重视制度建设,针对我校实际,征求校长室的意见,教务处、教科室相继制定了《刘桥中心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条例》、《刘桥中心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刘桥中心校青年教师教学达标工程实施细则》、《刘桥中心校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办法》、《教研活动制度》、《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职责》、《刘桥中心校集体备课实施意见》、《课题管理制度》等,并修订了《刘桥中心校教职工工作质量考评实施方案》,把教学教研业绩划作由教务处、教科室考核,以此规范学校教科研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从而理顺了各科室的各项工作职能。
二、落实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促使各项管理常态化
1.引领教师加强学习,规范课堂教学行为。 每学期伊始,学校总是引领教师加强学习,学习《濉溪县年度工作计划》、《濉溪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在教师个体自学的基础上,再集中学习,每周1-2个学时,由教研组长领学并解读《濉溪县中小学教学常规》,从“教学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评价”到“校本教研”,通过学习,教师及时填写《教师专业发展考评报告册》,作为每月一次“业务考评”检查的一项内容。
2.开展“教学研讨周”活动,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质量是学校的灵魂,课堂是质量的载体。我校一直重视课堂教学,早在1998年,我校就开展了“教学研讨周”活动,一直以来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并且不断深化、强化这一活动。每学期开始,由教科室统一制定“教学研讨周”活动周次,同时,在教导处的配合下,组织好全校的“教学研讨周”活动。一般每周每学科安排1-2节,要求“人人开课,人人观课”,整个活动每学期大致用10周的时间。具体办法是由包组校干结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对教师在教学研讨周中,对本组教师听课一遍(每人至少听1节),并对其课堂教学进行量化评价,期末由教研组推选,学校组成评审组评出“校级教学能手”,并给予一定物质或精神奖励。研讨周开展的同时,要求有活动的教研组,在周四的业务学习中(我校统一安排周四下午业务学习)对所听课例进行议课,在观课和议课时,切忌说套话、讲空话。我们要求分管校干、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把工作做细做实,不能流于形式,参与面要广,讨论要深入,要围绕所听课例,以“怎样改进最好、最有效”为话题展开讨论。
3.实抓“业务考评”,以考评促提高。 近几年来,我校依据《教职工工作绩效考评实施方案》,要求教务处、教科室对教师每学期业务考评三次,各项考评均是量化赋分,期末总评得出量化总分。考评内容具体包括教案、上课、作业、听课、教科研、教学成绩等。每学期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以语文作业为例(10分)“文化课要设随堂练习,大小作文、基础训练、双休日作业。随堂练习要节节设置,数量适当;大作文每学期不少于7篇,评改要及时认真;基础训练做到与教学同步。
4.开展集体备课,使校本教研实效化。 为落实《县教研室年度工作计划》和《濉溪县中小学教学常规》,学校进一步强化教科研管理,经研究决定,由教科室负责实施开展中考科目集体备课活动,并制定了《刘桥中心学校集体备课实施意见》。集体备课做到“五备、四定、三统一”,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测试”。
5.加强对辖区小学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刘桥中心校除了本部外,辖区内还有19所小学,为了提供优生资源,我们不断加强对辖区小学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校长室协同教务处、教科室每学期至少对辖区的每一所小学督查或检查三次以上。
三、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在进行常规教研管理外,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多种形式的平台,如在全镇范围内大力推进教师基本功训练,包括教师语言、板书、简笔画训练,信息技术的运用训练等,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中小学语数英衔接研讨活动。“立足于内,着眼于外。”我们认为在校本研修中,教师的独立思考固然重要,但同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对话与讨论同等重要。因此我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为我校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平台。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并主动承担教研室安排的教研活动任务,邀请县教研室教研员和相关教师来我校参加教研活动。几年来,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校共承办县级教学研讨会达20多次,我们请教研员听课、评课,剖析典型课例,几十位老师在全县公开课上得到了锻炼,培养和提高了自身素质(其中有8位老师在市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奖;有9位老师被授予市、县级“教坛新星”称号);学校还先后派出200多人次分别赴洋思、南京、杜郎口、合肥、安庆、蚌埠等地考察学习,这些老师搜集整理的听课学习记录,撰写反思材料,上汇报课,使组内老师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开阔了视野。
四、强化课题研究,以研促教
1.开展课题研究。科研是先导,教研是保证。我校以教研组作为课题研究小组,围绕“课题”为中心进行教研活动。现已有六个县级课题结题。正在开展的市、县级课题有五个,已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阶段计划,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活动,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要把教研和科研有效整合起来,促使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研究,在探索中发展。近年来,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奖在农村中学规格较高,国家级论文两篇,省级论文近十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专业引领;机制激励创新;问题;对策思考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大家普遍认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利于学校自我准确定位,立足本校实际,发展自己,实现特色;有利于学校引导教师理性反思教学,促进自己专业成长;有利于学校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因此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事情,付出了不少的汗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许多学校由于师资、历史、管理等原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学校开展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单一
许多学校认为教研活动就是每一学期安排上几节公开课,然后教研组进行评课。至于对教材分析与探讨、教学反思交流、作业设置研究、命题研究、试后分析、学生评价,学生差异分析、学生管理等则没有列入其中,也不知道如何去做,更谈不上针对本地、本校学生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体现本校的发展特色。
(二)教研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
校本教研要求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大部分教师缺乏问题意识,不知道自己的课堂中发生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适于自己研究,如何去研究问题,在这种状况下,教研组、备课组每周一次的活动只能表面化,没有主题、没有规划,只是安排一些常规的教学工作,如议论一下本周的课时安排,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相关测试安排等。
(三)教研活动主体缺乏全员性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在实施新课程中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初出茅庐的年轻老师,还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者,每一个人都会碰到许多问题,但目前在很多学校,校本教研却成为个别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专利”,就是上课、评课也就是几个教师评议几句,大量教师游离于校本教研之外,游离于具体的教学实践研究之外,校本教研中群体性的合作研究共同体没有形成,校园内缺乏交流、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
(四)教研活动发展缺乏专业引领
虽然各地都有教研室,但作为教育局的一个机构,行政成分明显,专业功能在弱化,热衷于组织各类教学业务的评比活动,热衷于组织区域性测评,忽视对所在地各校的教学作深入的了解和指导,加上许多教研员长期脱离教学、脱离课堂,对教学第一线的问题缺乏了解,缺乏研究,因此对一线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就勉为其难了。由于学校所在条件不一,有许多学校本身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研究能力弱,教学研究的氛围淡,接触有关高校专家的机会少,高校专家也不可能下到这一类学校做相关研究,所以对这些学校而言校本研究只能是停留在学校原有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就像专家称的“萝卜加萝卜还是萝卜”。
(五)教研活动评价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许多学校对什么才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应体现在什么地方存在着一定的困惑:是不是教师在上级举行的各级业务比赛中获奖就算成长,或能把自己学生的成绩教好就是成长,或教师能写几篇论文、做几个课题就是成长。在学校教师群体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体现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比赛、论文、课题,往往与其所教学生的成绩不能成正比,学校、上级部门认为的好教师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认可。这些表明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存在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评定问题,如何认定校本教研活动效果的问题,这导致一线的学校教学管理者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内容把握比较困难,制度的出台难以达到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积极性的作用,以致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存在应付心理,教研活动成了完成学校任务的无奈之举。
(六)教研活动设计缺乏整体性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中最常规、最基础的工作,因此学校以及教研机构在教研活动组织设计上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忽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方式转变、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还要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认真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实际的情形是,在基于学校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出的往往是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少有学校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
二、学校校本教研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本来为促进教师发展而精心设计的这些校本教研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成效呢?笔者试着从教师角度做以下归因: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没有内化成教师自身的内部需求。这一点在普通学校或者是乡镇学校特别明显,也就是说这些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不是很高。原因是这些教师不用面临下岗的危险,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明确地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要求。教师职评制度没有适应时展的要求,没有体现教师专业发展持续性要求,目前职评制度只会上升不会下降,又有封顶,一般而言,教师的职称上去了就不会降级,同时也不可能超越高级这一极限。教师在没有评到中级或者高级职称前,他们普遍会去认真完成这些职称评审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但一旦被评上了,教师对自己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项要求的态度就会淡薄,甚至全无,参与各类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只满足于所教学科在学生考试成绩上不要太过不去就行了。这一点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高级教师的有关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因此校本教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从上级有关部门制度设置来看,只适合教龄约在12年以下的教师,对于作为学校中坚力量,正当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来说基本上算是半路夭折。
(二)教师误解校本教研。近年来,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十分热门,于是各个学校聘请专家前来指导非常频繁,这在无形当中给教师造成这样的阴影:课题研究只有专家才行,自己还是先教书再说。这是对校本教研的一种误解。笔者认为:1.教师的教学研究要立足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这就是属于自己成功的教学研究,更可以把它堂而皇之地冠名为校本教研。教师无须神化校本研究,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更好地、更快地、更有效地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这就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时刻在我们教师的身边。2.校本教研无须刻意追求新异,求实求真才是根本。如果能引用他人的成果做实践性的研究并能取得成效,也是校本研究。如果引用高深的理论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那么结果只会南辕北辙,校本教研无从谈起,恰当地说这就不是以学校为根本的研究。3.校本教研要求教师在与同伴相处时真正开放自己。校本教研被专家称为“草根研究”,因此同事之间在工作中就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探讨,这也是一种校本教研的形式,而且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灵活性、民主性的特点。同时在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中,教师只有畅所欲言,大胆地摆出自己的观点,活动才会有效。因此校本教研要求教师相处时不但要坦诚而且要大胆,要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相信同伴之间只有付出,只有思维的激荡才会有思想的火花,才会有自己的进步。
(三)校本教研教师付出大而回报低。这是构成现实中出现校本教研形式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开展校本教研教师需要不断地分析学生、教材,还有自己,分析自己的教学与管理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对策是什么,而且年复一年,天复一天,每天的工作都需要思考、都需要研究,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其次教师每天的事务性的工作也非常多,如备课、上课、改作,测试、自修坐班等,尤其是班主任从早到晚要处理的班级事务多而繁,耗费精力大。再从对教师一天时间分配来看(一天24个小时,每位教师的睡觉时间为 7-8个小时;教师的家庭生活、锻炼或者是娱乐休息时间5-6 个小时;工作时间8-10个小时,这包括备课、听课、批改作业、学校的各种会议和上课,有的学校还有晚自修跟班;留给自己学习阅读时间每天最多为1小时左右;还有上班来去的时间),因此,教师需要具有相当强的毅力、勤奋精神,需要牺牲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才能开展研究。虽然教师耗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回报并不多,甚至没有(这里主要指的是经济报酬),所以很多教师的想法是与其把属于自己的时间花在回报效果不明显的教学研究上,还不如把这些时间花费在给家庭富裕的学生当家教上,这样报酬来得直接而且又明显。有的学校也对在校本教研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但相比之下,这些回报来得慢,来得少,覆盖面比效窄,有的学校甚至连这样的回报制度也没有。总之,笔者认为,校本教研的贯彻落实只有教师把专业化发展变为自己的内在需求才会有效、才会持续。这样就无须学校用行政的方式来落实。
三、提高校本教研活动效果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校本教研的支持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教师教学研究制度;课题规划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学校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学校内部教研的服务制度;学校内部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是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秩序的确立,是学校文化的重构。它创造的是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氛围,创设的是一种有利于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具有规范性、指导性和保障性的作用。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逐步健全、逐步完善,最后形成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要继承与发展传统教研中包含着校本教研因素的方式与内容: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公开课展示、业务学习、教改课题研究等,并给予创新、补充与完善,努力给教师提供更大的、个性化的发展空间,使传统教研制度与新教研制度建设相辅相成。要在教师激励评价制度上加大校本教研的要素,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使教师人人爱教研,个个求进步,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最终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把学校建设成有特色的学校。
(二)注重培养教师的问题研究意识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会碰到许多问题,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课程改革毕竟是新的事物,我们希望教师做的是不但能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能解决问题,有一种问题研究意识。因此在学校教研日和每周的备课组或教研组活动中要有意识地鼓励教师多提自己平时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困惑,大家共同探讨解决,以培养教师的问题研究意识,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增强合作意识。要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关专业素养,因此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理论学习如:《教学个案的撰写》《教后记的写法》《行动研究》《教育科研的方法》《课程标准的解读》等。也可以开设“教学、管理论坛”,提供经验交流平台,互相启发,合作共享、改进教学。学校还可以倡导教师开展以身边问题为先导的课题行动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的条路。”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之路,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充分调动教师投身科研的积极性,构建国家、省、地、县、校、教研组六级课题网络,做到学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
(三)开展以教学课例为载体的课堂行动研究实践性智慧是缄默的
它蕴含于教学过程中,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讲授获得,只能在具体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校本师训应当走在行动中学的道路,采用“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这才是造就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其中案例处于纽带中介的地位,它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教师面对日益深入的课程改革,需要有典型课例的专业引领,需要行为跟进的全程反思。我们可以根据一课“三设计两反思”模式,规范“说、上、评”开课制度。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设置由精品课(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执教)、教研课(围绕某一课题设计方案)、家常课(即老师的随堂课)三个不同层次组成的课堂教学研讨课例。精品课展示优秀教师的先进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教研课主题明确,采用集体式备课,或一人上一课、众人研讨,或多人上一课、博采众长;家常课旨在提供“原汁原味”的课堂,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问题,共同寻找研究点,共同商讨、共享经验、共享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卫.应对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新取向,上海教育科研,2005,(10):14-17.
[2]胡庆芳.我国校本教研理论研究的多维度检视,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