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范文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

第1篇: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范文

一、浏览题目

文言文阅读题时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常会带有文中的某些重要信息或帮助我们阅读并理解文章,而部分试题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文言文之前,应先阅读题目,并带着题目所给的问题阅读文章。尤其在面对考试时,这样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

二、速读全文,理解文意

了解了文言文阅读的问题,就应该立刻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文言文。通常文言文阅读资料下都会对文中较难理解的字词进行注释,学生应在速读文章的同时结合文下注释尝试对文章进行翻译。

在阅读时应注意,对个别较难理解的句子应暂时越过,不要浪费时间去研究。同样的,对部分比较容易理解的句子则大概了解其意思就可以,如在阅读《桃花源记》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翻译,我们只需要知道是形容桃花源中优美的景色就可以,而无需逐字理解。这样争取在通读一遍之后理解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并对相应的部分问题进行作答。

在这一阶段并不需要学生逐字逐句的研究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只需通过全文速读大概了解文章意思即可。

三、结合具体问题理解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意思并做答

目前,我国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词语解释、句子翻译与内容整理三部分。而针对不同的问题,解题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词语解释

文言文考试中的实词解释大多是考察文中的实词或古今异义词。其中有不少我们曾经学过的字词,都比较容易翻译,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和“绝境”,都属于古今异义词。对这样的词语解释题,只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知识积累。

此外,在解题时还应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进行解释,而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如“出”在“不复出焉”中是“出去,离开”的意思,而在“皆出酒食”中则是“拿出”的意思。

(二)句子翻译

首先,在对文言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时,主要应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并注意对文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年号等必须原词保留。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应先翻译文中的部分关键字,通过直译得到“询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不知道有汉朝,不用说魏晋。”这之后再结合上下文对句子进行润色,就可以得到“(桃花源中的人)询问(捕鱼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之后的)魏晋了。”

其次,在翻译时对部分没有实际意义的拟声词、虚词等删除。如“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也”在这里是语气助词,在翻译时应当删去。而这句就可以直接翻译成“(这里的情况)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说。”

再次,对文言文中诸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特殊的语法句式,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结构,应先进行相应的调整再翻译。如在翻译“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倒装句)时,应将这一句翻译为“渔人将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件一件告诉桃花源中的人,村里的人们都很感叹。”

最后,对部分省略句,在翻译时应对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进行增补。《桃花源记》中有多处省略主语的句子,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省略主语“小口”,“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主语“渔人”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主语填补上,否则会导致句意不完整。

(三)内容理解

第2篇: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范文

一、保留

文言文中凡是古代的专用名词,如国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物名等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加翻译。

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文中的时间“庆历四年春”、人名“滕子京”、地名“巴陵郡”都可以保留下来。

《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以及木石”中的“宫室、器皿、人物、鸟兽”都可以不译。

二、替换

1.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词语

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2.古今异义的词语替换

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在这里是两个词,翻译为“更不用说”,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无论”是不一样的。

三、增补

文言文语言很简洁,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意思或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古汉语单音节词语较多,翻译时需将它们增补为双音节词语。

如,《童趣》中“能张目对日”“能”增补为“能够”,“张”增补为“张开”“睁大”,“对”增补为“对着”。

另外,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时候也较多,翻译时也应将它们补充出来。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要翻译为“(村中人)看见渔人,于是非常惊讶,(村中人)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他们”。

《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需将量词增补出来,“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抚尺罢了。”

四、删减

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它们一般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或表停顿、或舒缓音节、或起连接作用,翻译时可以将它们省略不译。

如,《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需翻译。

再如,《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夫”和“也”分别是句首和句尾的语气词,无需翻译。

五、调整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句子词序多数相同,但古代汉语中有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翻译时应将句子做适当调整,使它们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是谓语,这里是主语和谓语倒装,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何陋”是宾语,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有”的后面,“有何陋”(有什么简陋呢?)

再如,《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一石”是定语,修饰“粟”,翻译时可调整为“一食或尽一石粟”(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六、意译

初中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但有些文言文如果直译,就会出现意思表达不准确、上下文不连贯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在不影响原文表达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变通,用意译的方法。

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为: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了很多战斗,有的战死了,有的归来了。

《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么知道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呢?

第3篇: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范文

一、不熟悉修辞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用典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

1.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

例: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透析:该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口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2.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

例:金就砺则利(《荀于・劝学》)

透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

3.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91年高考全国卷)

透析:此句采用互文的修辞方式。

误译:不以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以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

正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4.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用典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翻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透析:“桃源”,用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事典。桃花源与世隔绝,这是一个远离污浊社会的人间乐园。作者身在湘南之郴州,而桃花源――武陵远在湘北,问关千里,杳不可寻,象征人生理想的破灭。

二、不掌握特殊句式

文言文殊句子有“判断句、使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翻译此类句子,应译出句式特征。

例: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高考广东卷)

透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三、不掌握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判断其意义。

例: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2005年高考重庆卷)

透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椟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四、不知晓古今词义不同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注意文中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不可以今译古。

例: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透析:此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美丽,令义指事物具有好的性质。在翻译时,稍不注意就容易翻译成:秦家有位品质好的少女,她的名字叫罗敷。此句应译为: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她的名字叫罗敷。

五、不清楚固定培构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透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比,哪一个……”。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六、不识通假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也是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现象。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一定也要加以注意。

例:今殴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透析:此句中的“殴”通“驱”。如果在翻译时不能识别通假,就很容易翻译成“现在殴打百姓使他们归附农业,都从事于农业这个根本。”正确的翻译为:现在驱使百姓使他们归附农业,都从事干农业这个根本。

七、不懂古文化常识

在文言文中,经常涉及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礼仪风俗、官职升降、器物用具、天文历法等文化常识,如不能了解就不能准确理解与翻译文言文。

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透析:此句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望”指农历十五日,既望指经过了望日。此句应译为: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

第4篇: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范文

关键词: 文言文翻译 新闻会 教学过程

三年前,看到电视上直播国务院的新闻会,新闻发言人正在侃侃而谈,回答着记者们的提问,翻译利用新闻发言人讲话的间歇做着翻译工作,将信息传达给外国的记者们。我不由得产生了一个想法:“教文言文的时候何不用新闻会的方式来试一试呢?”

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运用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不错的效果,现在把它整理出来,以供交流讨论。

“新闻会”式文言文翻译简言之,就是课前做好准备,然后指名或推荐一名或若干名新闻发言人,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解决难点后由“新闻发言人”指定同学做翻译进行交替传译(是指讲者讲到一个段落后,停下来让口译员进行翻译,以此方式交替进行),一读一译完成课文翻译。下面笔者分成以下几个步骤具体阐述。

一、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每位同学都要根据课下注释和手头的有关资料对要学习的文言文进行自译,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正如新闻发言人,虽然在新闻会上回答记者的提问不过寥寥数语,但在会前他们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备新闻记者们涉及方方面面的提问。

新闻会的这些准备工作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有着极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新闻会”式文言文翻译更具有借鉴意义。全班同学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甚至手头的资料都是不同的版本,因此他们所提的问题肯定也是各不相同的,同新闻会上记者们的提问情况大同小异。因此,如果被推荐或指名做了“新闻人”,为了不在台上“卡壳”,在台下就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

(一)字词部分

1.一字多义。以《桃花源记》为例,要注意:①处处志之 做标记;寻向所志 标记。②捕鱼为业 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给、向。③寻向所志 寻找;寻病终 不久。④便舍船 离开;屋舍俨然 房屋。

2.古今异义。以《桃花源记》为例,要注意:①鲜美 古义:鲜嫩美丽;今义:味道可口。②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③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情况危急的境地,还有无论、交通、如此、等词。

3.词类活用。以《桃花源记》为例,要注意如“欲穷其林”,“穷”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应是走完之意。

4.通假字:要。

5.其他一些重要的字词,如缘、扶、向、及、诣等字。

(二)句式部分

1.省略句。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②具答之,便要还家;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倒装句。以《陋室铭》为例,如“何陋之有”。

二、新闻发言人人选要具有随机性

上课时,由老师指名或由学生推荐新闻发言人人选,并且要具有随机性,不在课前指定,以便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人人皆有可能。

在新闻会上,一般都是新闻发言人针对热点要点问题,先根据本国政府的政策和原则立场阐述观点和意见,然后接受各国记者的提问。因为新闻会上难免会有外国记者,所以还配有翻译进行交替传译,在新闻发言人讲话的间隙,翻译成外语传达出去。

这种方式改良后就可以用于文言文翻译了。

首先,召开小型新闻会,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4—6人,推选1人为新闻发言人,接受其他“记者”同学的提问,在此环节“新闻发言人”不概述文章大意,不指定同学做翻译,原因只有一个,节省课堂时间,避免环节设置重复,增强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其次,由老师指名或由同学推荐一名或若干名“新闻发言人”,到讲台前主持全班的“新闻会”。请“新闻发言人”先概述文章大意,然后接受各个小组推选的记者的提问。

在此环节要注意的是每个小组限推选一名记者,所提的问题应是本小组没有达成共识的,或虽有答案却感觉不太满意的,这也是为了课堂学习效果着想。

最后,在解决了文中的难点词句后,新闻发言人随机指定一名同学作为翻译进行交替传译,二人合作翻译课文,让全体同学对本文的整体翻译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记忆。

三、“新闻会”式文言文翻译教学法的优势

(一)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闻发言人具有随机性,每个同学都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因为人人都是有可能被指名或推荐,这比传统的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抄,满教室一潭死水的情况要有效得多。

(二)学生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老师所讲重难点大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有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而“新闻会”这种方式则能弥补这种缺陷。为了在抽到自己时能完成任务,每个学生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尽可能多地了解和理解课文,主动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三)课堂氛围活跃

这种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老师作为指导,在“新闻发言人”卡壳时要作为救场的“消防员”,以富有激情的活动代替呆板的死记硬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让课堂充满欢乐,既紧张又有趣,既开心又能学到知识,做到“寓教于乐”。

同现在很多老师使用的同学先自学,同桌或小组讨论,然后老师答疑的方式相比,此种方法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那就是学生做“新闻发言人”而不是老师,这样就给了每个同学一定的压力,在课前要进行全面而有深度的预习,增强了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减少了对老师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了同学学习的被动性。

四、采用“新闻会”式教学法的注意点

一是课前预习要全面而有深度,不能蜻蜓点水,一掠而过。

二是老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不能做“甩手掌柜”诸事不问。

第5篇: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范文

一要更新文言文的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是受教学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必然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因此,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益,必须从更新观念入手。

首先,文言文也是母语。文言文是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母语,而不是外国语。这个认识,对文言文教学中选择什么方法,关系甚大。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还是有章可循的,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大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就是说,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如美文《陋室铭》,全文81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少数词虽然用法有些变化,但仍可以看出变化的脉络,如“有仙则名”的“名”,本是“名声”的意思,属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出名”讲,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运用工具书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是倒装句,词序有些变化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句法没有什么两样。 其次,文言文也是文章。

文言文,它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有“言”而无“文”。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把文言文作为文章(它本来就是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

再次,文言文也是生活。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言文的写作也有其时代特征,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境况和社会人情,是社会的宿影。语文学习是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的“ 生活体验”及“ 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枯燥无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文言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必须对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教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七年级时教学《幼时记取》这一课,作者沈复在文章中描绘的是孩提时的童真童趣。想像中的帐里化蚊为鹤,现实中的两虫相斗,都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学生极易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想像,他们与之类似的童年生活既帮助他们理解了课文,又促使他们的趣味、感情融入教学之中。当时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也很高。后来有学生说:“现在我才知道学文言文也可以这么有趣。”所以只有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融入生活体验,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二要改革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教学观念的更新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文言文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我认为以下一些方法值得一试。

比较学习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相同题材、体裁作品的类比阅读。既增加了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对主旨的把握。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通过阅读对课文理解之后,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对比分析,了解文章的特点,语言的风格,作家的情怀,虽然用时较多,但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境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方言对照法:福建闽西一带流行客家方言,客家祖先把唐宋时的中原话语带到南方,并同周边民族的语言有一定程度的融合,最终形成客家话,因此人们称客家话是“活在21世纪的汉语活化石”。在客家方言中,保存下来了大量的文言词汇。于是我在上初一的课文篇目《两小儿辩日》时,文中说“日中如探汤”,于是我问孩子们方言中的“‘洗澡’一词怎么说”(注宁德一带洗澡说为“提汤”龙岩一带则意为“洗汤”)孩子们一下兴奋起来,我顺势引导说“汤”就是“热水”,所以洗汤就是洗热水之意。那么文中句子的含义迎刃而解――在中午时就如把手伸进热水中一样。后来许多孩子意兴盎然,意犹未尽,在文言文中主动寻找相关的词语。因此,从方言入手教会学生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第6篇: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范文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它脉脉相承、博大精深,倍受推崇和赏识。但它又拮据聱牙,生涩难懂。又成了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屏障。

远程教育应用于文言文教学,激活了课堂,优化了课堂结构,引起了教学的深刻变革。为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打开了新的局面。

一、远程教育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借助远程教育手段,提供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各种信息,将信息通过物理线路在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之间传递,使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设备资源面向学生。这样,学生在教室内可以欣赏外面大千世界的无限美丽,随着远程资源上下载的文章范读可以放声朗读,可以享受文学艺术带来的无限乐趣。学生无不愉悦欣赏,尽情陶醉。此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变得活泼、生动、情趣昂然。

教学《桃花源记》时,我事先在Internet冲浪,了解陶渊明的资料,下载相关内容,又借助远程资源,下载《桃花源记》的视频。学生兴致大增,被图文、声形并茂的课堂深深吸引。 接下来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远程教育,优化了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好文言文的根本,是标点、释词、翻译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以前单一的阅读方式相比,远程教育运用以后,变得丰富多彩。运用声像媒体为中介,引得学生进行文字与声像的对应理解,效果就很好。在阅读中配上音乐,配上相关图片,进行情景设置。那美妙的声音、动听的语调、煽情的语言传入耳鼓,那身临其境的、优美的图画呈现在眼前。文中有画,文中有乐。如此情景,阅读效果赫然而出。

教学《捕蛇者说》时,我下载了有关视频资料、图片、声音资料,多重手法并举,气氛悲伤凄惋,余味无穷。“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更是惨不忍闻,深深感染了学生。阅读时,知识、思想、情感参与其中,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远程教育,利于学生体味古人的感情,深刻挖掘作品内涵

要使学生感知古人的感情,首先要让学生动情。利用远程资源中的电影文件,配画音乐,配画朗读等。使静态文字具有立体感,使动态的图画更具吸引力。美妙的音乐在教室内弥漫,再加上优美的图画映入眼帘,学生入情入境,定会激起激情。此时“寓教于情”,效果不言而喻。

教学《出师表》时,我从远程资源上下载了电影《三顾茅庐》,展示了有关画面,并配上了适当的音乐。学生很受感染,特别是被“刘备雪中等诸葛亮睡醒”那一段,深深打动。更深刻理解了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复杂心情。

四、远程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随着世人对文言文的探索和研究,古文之美日渐绚烂。远程教育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文言文的审美是通过文字、语言、古人思想及我们阅读学习时的喜怒哀乐等来体现。课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声情同步、 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立体世界,通过这些手段,引导他们去感受美、欣赏美。下载的声音资料,使学生感受到音色之美;图片资料给学生带来视觉之美;“更有甚者”对古人思想的感悟更是一种美的升华。如此,提高了学生对文言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培养了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文言文的审美能力。

第7篇: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范文

【关键词】解决 初中 文言文 难译 办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文言文和作文这两部分教学内容困难最多。在这二者中,首当其冲的是文言文教学。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浅谈自己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以供同行们共同商榷。

在教学文言文中,要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教师不知道要怎么教,学生也不知道要怎么学,更不知道有什么正确途径把文言文翻译好。于是,便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只要采用“五字”法,就可以帮助解决一些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留。在教学文言文中,教师会时常遇到一些古代国家中的国名和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以及书名等,这些内容在文言文课堂教育教学中,要用直译的方法,无须翻译,直接保留其原来的内容就可以了。

②替。文言文是古代文人留下来的文章,故有称为古文。由于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在古代的有些语法、词义上也随之改变。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词又分为古义词和今义词两种。辟如:“妻子”,在古代是指妻子和儿女,今天我们说的“妻子”是指旧户结婚后的男人的老婆。所以,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都是不能用直译办法,而是要用意译办法。

③调。由于历史的不断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的不断发展。带来了语文在语法上的变革。在句子的语序上也有些变化和不同。因此,在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要注意句子表述上的不同。如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中“歌于途,休于树”意思是:在路上唱歌,在树下休息。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句子中颠倒的语序调整过来,与我们的现代文语法上的表达方式完全一致,这样,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进而读懂文章。

④补。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较,两者在语法上存在着不同,表现在表达方式上,句子的成分残缺现象。用今天我们的话说,就是句子表达不清楚。由于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限制,国家不统一,文字也就不规范、统一。古代的文人在文章中就习惯于各国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表述。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意古文中句子成分的残缺,翻译古文时要补充句子的省略部分。如《挑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是: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在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来往。翻译文言文时注意补充句子成分。

⑤删。就是删掉,把没有实在意义的字或词去掉。这些字或词多数是语气词和句子的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这类字、词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就可以把删掉,可以不用翻译出来。

第8篇: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范文

一、努力创设情趣,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不爱文言文的最主要原因是觉得文言文枯燥,语句理解上有障碍,因此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在“活”“新”上下工夫。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法:教《岳阳楼记》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晴明等画面的意境,从中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在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狼》《桃花源记》等,我就先把它们编成一个个生动小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并给他们留下悬念,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了,学习起来也就兴致盎然了。

二、指导学法,授之以渔

教学贵在教给方法,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注意学法的指导,授之以法,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一)指导积累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我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文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内容包括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了解它们古今意义上的差别,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通假字等。积累不能只限于该篇,需回顾以前的知识,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

(二)指导诵读

文言文的诵读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要顺利地理解课文,通读课文是前提,要让学生多朗读,可以通读全文,读准字音,了解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停顿;可以朗读一些重要语段,进行精段品读,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指导学法

学习文言文要读懂、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如何翻译文言文呢,有经验的老师总结为1“留”,2“删”,3“补”,4“换”,5“调”,6“变”。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了。

三、指导古为今用

第9篇: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体参与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09

为了充分发挥初中语文教学“承前启后”的作用,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对象自动自觉地提高语文各项能力,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本文将从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三个方面来阐述主体参与型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主体参与型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选题广泛,而且都出自经典古籍,难度不言而喻,对课本中的文言到完全理解需要学生主动花大量的时间去揣摩和领会。通过课前的主动预习,课堂上的主动思考和课后的主动复习,加深对作者所要表达情感的认识,对重点段落反复阅读和理解,抓住其中心思想,对于之后的解题就能够游刃有余。教师在课堂中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将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内化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课前将预习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初步熟悉和了解课文,收集作者柳宗元的背景资料。在做好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会更加容易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通过问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如对文中的“篁竹、清冽、为、怡然、m尔、翕忽、参差、寂寥、幽邃”等重难点词汇进行注音及注释,总结课文每段的中心思想,翻译段落等。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进行解答,以验证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在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复习任务,让学生反复思考复习,并不时对学生进行抽查,督促学生主动复习课文。通过不断地督促学生,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步过渡到主动学习。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需要学生从课前到课后都作为参与主体,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只需在课堂上由教师不停地灌输知识。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主体主动地学习。

二、主体参与型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案的设计或者分组讲解课文等,使教学双方有一个位置的改变,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采用更新颖的形式,而不是一味地由教师灌输知识,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时,教师通过事先的安排,将课程计划分摊给三个学生小组,分别负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字词部分、大意部分和意境部分。各小组选派出一名学生充当本堂课的“小老师”,讲解诗词的大意,分析意境,而小组成员对课堂中所出现的漏洞给予补充。利用学生授课的方式,督促学生在该部分做好充分准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小老师”讲课可以结合多媒体,利用图片、视频等来帮助学习。在这堂课上,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授课顺利流畅地进行,在学生小组授课完成后进行必要的补充,对学生不理解及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分析解释,起到引导的作用。

主体参与型教学不仅使学生在形式上是参与主体,而且在课程内容甚至授课上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此外,在教师的推荐引导下,学生能够自发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不仅是对课内学习内容的有效补充,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更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药。

三、主体参与型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性

在新世纪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的填鸭式教学中,而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主体的特性,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性。

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课前将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布置学生的学习任务为用小话剧的形式演绎陶渊明的经典《桃花源记》,其中人物对话须引用原文,要演出陶渊明在桃花源中的种种遭遇,如“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以及“诣太守,说如此”等。每组依次进行表演,由场下观众及教师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并给予奖励。这种方式的创新性在于学生不能照本宣科,照搬辞典或课文内的解释,而是要自己消化理解,并表演出来,不仅仅是在脑子里记住这些知识。学生在表演排练的过程中思考课文内容,并以新颖的方式表现出来,充分发挥了创新性。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