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

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第1篇: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

坚持“四治四强” 做好“一化一稳”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1月30至2月1日参加了遵义市委政法委举办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培训班,聆听了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崔亚东同志,重庆市委政法委副书记袁荣华,市政府王秉清市长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小星同志等领导的报告后,倍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对在具体的政法工作中如何贯彻好、落实好、体现好“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个人认为我们政法机关和干警要坚持“四治四强”,做好“一化一稳”。

“四治”即讲政治,讲法治,抓综治,抓专治。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持“三个至上”“四个忠于”,履行使命,践行宗旨。要以法治的精神、结合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的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统筹兼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把握好情、理、法的独立性和交叉性,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调处结合,调判结合,公正执法,依法办案。要围绕发展中心,服务改革大局,不断加强和创新以民生、服务为核心,以管理、化解、控制为重点,以刹歪风、打犯罪为拳头的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经常查找政法工作上的薄弱环节,针对重点热点突出问题,切实开展专项整治,筑牢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政法防线。

第2篇: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

学校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24个字落实到学校培养学生的“6心”、“5习”之中,并以“6德”为载体切实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幸福快乐的成长。“656”工程即:“6心”:孝敬之心――落实“爱国、文明”;友爱之心――落实“和谐、友善”;诚信之心――落实“诚信”;励志之心――落实“富强、敬业”;自省之心――落实“民主、平等”;守法之心――落实“公正、法治、自由”。“5习”: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安全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落实到德育的六大板块(“6德”)当中,通过开展幸福成长俱乐部活动,处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熏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通过“6心”教育,培养学生十二大品质,即:孝敬之心――培养尊老爱幼、举止文明;友爱之心――培养团结友爱、和谐互助;诚信之心――培养诚实守信、乐观自信;励志之心――培养持之以恒、热爱劳动;自省之心――培养乐学善思、自理自立;守法之心――培养珍爱生命、公平公正。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一、日常养成:消除悬隔――习德

1.开展幸福班级文化建设。从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要求班级师生共同制定班训、班风、班歌、班徽,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制定和完善班级幸福公约,让学生导之以行,使各班的管理更有成效。

2.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伴我成长”活动之“争当星级幸福班级”活动。结合“五星班级”评比活动,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随时发现问题,给班级下发幸福提示卡,督促学生及时改正不足。每周进行小结,颁发五星,并进行累积积分,获得星级的班级在教室外的展示板上贴上表示级别的红星。学期末根据班级获得的积分排名情况评选出幸福班级,在开学典礼上进行颁奖。争当星级幸福班级活动的开展,使全校形成了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学校根据“6心”、“5习”内容制定学生幸福成长一日常规(学校篇、家庭篇、社会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伴我成长”活动之“争当星级幸福好少年”活动,班主任结合一日常规的内容及班级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争星标准,并设立评星台,对符合标准的学生颁发红星,在每周晨会时间,各班分组对学生一周的表现进行总结,评星。并累计学生获得红星的多少,晋级1~5星级学生。对于获得星级的幸福学生以学校颁发喜报、奖状、荣誉证书等形式予以奖励。每学期的开学典礼获得3星级以上的同学都能够走上领奖台,由校长亲自颁发荣誉证书。此项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积极向上的热情,表现优秀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非常喜欢这项活动。

二、课堂生成:春风化雨――滋德

充分发挥班会、队会的作用,学校分年段确定不同的班、队会主题,通过班、队会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6心”、“5习”,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文化引领:建德育场――润德

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从学校的校风、师德建设、厅廊文化建设等处处凸显德育场育人的效果。学校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每两周出一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的黑板报,校园幸福广播电台每周播出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广播,幸福电视台每月播出一期,校园网定期上传有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的经验和做法等。

四、主题活动:抽象具体――养德

1.开展“与经典同行”古诗词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提出学生在校六年要会背诵173首古诗、20首宋词、20首元曲以及论语经典内容10段。每学期,学校都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校本课程经典诵读验收展示活动”、课本剧展演活动等深受学生的喜爱。

2.深入开展“三爱”、“三节”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做节粮、节水、节电的小能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传承优秀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突出抓好学雷锋活动,将学雷锋活动落到实处,让学雷锋成为学校的常态工作。

4.推行鞠躬礼。每天早上学生进入学校时要向值日领导、老师行鞠躬礼,当天见到老师第一面要行鞠躬礼,见到同学要互行鞠躬礼问好,遇到来校客人要行鞠躬礼,学生上学或回家要向父母行鞠躬礼。通过行鞠躬礼,让学生学会感恩。

五、家校互动:齐心协力――生德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为了更好的与家长配合,共同教育孩子,开展了幸福家长学校活动:学校每月下发“致家长一封信”,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更好的协助老师教育好孩子。有效开展幸福家访活动。成立家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家访工作计划,全体教师每月进行一次家访,做好家访记录,并拍照留念。每学期开展感恩父母活动,教育学生要关心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父母。每学期举行幸福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对学校的各项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每学期召开幸福家长会,对家长会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让家长感到开家长会也是一种幸福。学校领导定期为校级家长委员会做讲座,指导家长更好的教育孩子。

六、校社联手:形成合力――助德

第3篇: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价值观 特点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

价值观对于社会变革的作用是巨大的,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进步的决定作用是巨大的!当今中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既必要又迫切。价值观以下七个特点足以说明。

第一,价值观是关于引导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态度与根本追求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的政治理想是激励人们对未来完美的社会形态、人际关系状况即人的整体生存状态的追求;它的人生观是培植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目的、什么是幸福和人的价值等问题的基本态度;它的审美观是对美和丑的根本性认识,而人们对美和丑的确认与感受,则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自由状态关系的一种鲜明的价值评价等。这一特点的意义在于:价值观既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也就自然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可能,自然也就具有了对于社会关系、对于人们行为的积极与消极的反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在于它要求我们必须用正确的价值理论为社会进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价值观是抽象层次最高、最具普遍性和概括性、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的价值意识。价值观是从深层本质和深层规律层面来反映人们对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意义问题的价值意识。价值意识在非理性层次上,只是从现象的表层上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态度,如人们在见到损人利己现象时表现出的厌恶、嫌弃、蔑视等情感;它在理性层次上,是从经验的、常识的层面来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好恶爱憎,如人们对各种损人利己现象提出 “损人利己不道德” 的价值定位;它在价值观层次上,则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重大的带有普遍性的根本问题的深层本质的、深层规律性的态度的反映,如人们进一步由“损人利己不道德”出发,经过提炼、概括、引伸,而得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才是正确的行为准则”的价值结论,这实际隐含了利己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和凡损害他人的行为都是违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这样的判断。这一特点的意义在于:价值观脱离了对具体事例的评判和表态,具有了成为处理所有同一类事例的普遍原则的意义,对于引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朝着一定的目标前进具有准则性、规范性和约束性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在于它要求我们必须引导人们按照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的要求规范和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

第三,价值观是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特点的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的形成则是以人们长期的实践体验为基础,由理论家经过加工整理和理论论证才能完成。因此,它通常的表现是系统化、理论化、成体系,并且是深刻而凝练的。如在我国被称为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样典型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这一特点的意义在于:一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全部价值意识、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在于它要求我们必须用正确的价值理论武装人们的思想,方能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

第4篇: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

摘要;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这并不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将学生培养成既有健硕的体格又有健全的人格才是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然而当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普遍局限于体育知识讲解和技能传授,新形势下,教师应当针对这一局面进行改善,在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意义的分析,从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榜样激励法这几个方面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路径进行论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体育

高校体育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肩负着育才、育人、育德、育心的重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下高校体育教学中并未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效果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高校体育教师应及时革新教学思想,树立先进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展开教学改革,在这个基础上有效创新并改进教学方式,文章对此进行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意义

从高校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需要。新一轮教育改革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近些年来,教育部门以及各类文件也在反复强调,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高校必须落实的教学任务,是教育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

从学生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当前社会风气浮躁,诸如新民主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十分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其价值观的塑造。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增强学生抵御不良风气、各类诱惑的能力,使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具备健全的人格,从而获得终身发展[2]。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分别是公民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将其融入体育教育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爱国情怀等,这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路径

(一)运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在体育课上适当的引入游戏活动,可以唤醒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激情,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游戏活动的开展需要严格的规则作支撑,只有每一个学生严格遵守规则,游戏活动才能顺利开展。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学生的个性越发突出,越发不愿意受到他人管束。部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不愿意遵守规则的强烈意识,如过马路的时候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等。在学习上也是如此,譬如常见的考试作弊等。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引导学生适当的彰显个性,不能因为过于张扬个性而“我行我素”。因此,在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的体育课上,教师应当针对这一教学方式大力发扬,一方面,调动学生能动性,另一方面,借此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3]。例如,在长跑项目中,面对学生激情不高甚至带有排斥情绪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使用游戏教学法,将篮球、足球之类的体育器材放在跑道上,使原本平坦的跑道充满各种障碍,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障碍跑,让学生将跑步看成通关游戏,若是在中途遇到障碍则通关失败,若是成功将路上的所有障碍避开并且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终点则为通关成功。最后,选择时间最短的三位学生分别给予奖励,而对通关失败的学生则加以处罚,如罚跑400米,做30个俯卧撑等。运用这样的游戏化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消除学生对跑步的畏难、排斥心理等,还能让学生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二)运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和谐友善的良好品质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父母越发溺爱孩子,加上高校学生很多都是家中独生子女,所以存在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在生活、学习中不懂得与他人合作、分享,甚至经常因为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而与同学、朋友发生矛盾,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然而,合作精神、协作能力、分享意识等,这些都是当前社会衡量人才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和谐相处的能力是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而体育中的很多项目都是团体项目,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在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的体育课上,利用学科优势运用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式学习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使师生、生生之间实现和谐的情感交流[4]。与此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这对培养学生友善的思想品质有积极作用,教师在体育课上应尝试应用这种教学方式。

例如,在立定跳远项目中,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也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然后让各个小组的学生针对立定跳远这一项目进行研究,围绕“如何跳得更远”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付诸实践,通过实际行动进行验证,在这个基础上优化与完善。如某小组发现在预摆阶段稍稍前倾上体可以跳得更远;某小组发现落地缓冲阶段要把握好小腿前伸的时机,曲腿前伸臂后摆,这样,落地的时候就会往前不往后;某小组发现起跳腾空阶段两脚要用力且快速蹬地可以跳得更远。最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合作成果去展示,并取每个小组的平均成绩作为最终成绩,对于获得最高分小组的学生给予精神或物质表扬。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實现了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真正参与,又能培养学生和谐友善的良好品质。

(三)运用榜样激励法,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的良好品质

体育中不仅包含着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尤其是一些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运动。而且,实现体育强国是我国的战略之一,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力度和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这是因为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所以,在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的体育课上,教师可以运用榜样激励法,利用学生熟悉的、喜爱的体育明星去激励学生,一方面,唤醒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伟大抱负[5]。例如,在排球项目训练中,教师除了将排球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世界杯、世锦赛中的有关于排球的赛事视频,让学生看到中国排球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的魅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休息阶段给学生讲述中国女排教练郎平与其团队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和背后刻苦训练的艰辛。通过这些榜样去激励学生,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使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人生目标,也让学生认识到爱岗敬业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愛国情怀。

(四)运用以赛代练法,培养学生公正平等的良好品质

在传统体育课上,教师主要通过示范的方式将体育动作技巧教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反复训练,这样的训练方式使学生十分被动,也让学生的状态十分消极。在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的体育课上,教师可以运用以赛代练教学法,即通过比赛的方式代替常规训练,一方面,让学生在比赛中能够真正释放自己,体验运动的魅力,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公正、平等的良好品质,以此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例如,在篮球项目中,教师可以使用以赛代练教学法,让学生直接通过篮球比赛的方式进行技能训练,而教师密切观察学生的动作,及时帮助学生纠正一些错误的动作。长此以往,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增强,其公正、平等的良好品质也在反反复复的比赛中得到有效培养。

第5篇: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31-03

党的十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媒体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针对新媒体与新时代学生特点,深入研究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途径,对不断增强广大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寻找大学生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解在新媒体环境下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程度,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并辅之访谈的方法,对山东省驻济五所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45份。调查问卷共涉及40个题目,共有552名男生、393名女生接受了调查,包括低年级学生562名、高年级学生383名、工科学生304名、文科学生310名、理科学生241名、其他90名。

(一)新媒体的应用现状

根据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中显示,中国学生网民群体为25.1%,占比依然最高,便携易用的智能手机等新媒体设备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使用比例较2015年有明显提升。而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的使用率较2015年均有所下降。

调查发现,大学生中99.7%的使用网络,85.2%在大学以前上过网,8.1%在大学以后开始上网,每天上网4个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10.3%,每天上网2~4小时的大学生占77.1%,每天上网2小时以下的大学生占12.9%;54.1%的大学生开设了自己的微博;61.3%的大学生注册了微信号;98.9%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QQ号;大学生有手机普及率几乎为百分之百,其中80.1%的大学生用手机发短信,95.7%的大学生用手机上网;78.5%的大学生了解桌面视窗、数字电视、电子纸等新媒体,并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与知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查结果表明,91%的学生表示完全认同十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方面提出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86.5%的学生都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追求;90.2%的学生愿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7%的学生认同将诚信作为立人之本;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将爱国情怀、诚信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作为自我评价最高的三个方面。这充分说明,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分析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带来的积极因素

1.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大量的信息大多来自于,如广播、报纸、电视、教育主体等实体的传播媒体。由于信息的自身限制并不能打破时间与地域的界限实现充分的共享与交流。而互联网的全面开放性与全民参与性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新媒体成为了一个大型的综合互式的多媒体。新媒体实现了最大容量、最高速度的信息与数据的传输与融通,使信息内容更加丰富,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如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站在线浏览、关注大量信息,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微信、QQ等方式获取海量资源。新媒体的这些特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内容与素材,极大的丰富了教育资源。

2.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

课堂作为传统教育方式的主阵地,老师单方讲述,容易出现“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师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更谈不上敞开心扉。利用新媒体在网络上交流没有权威,又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了张扬个性、自由言论的契机。网络的匿名性特点缩小了彼此之间交流的距离感,减少了交流过程中的心里防范,更容易拉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内心距离。新媒体的平等交互、开放共享等特点提供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为自由、更为宽松的交流平台,为大学生主动参与行为的形成,个人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融、碰撞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以往的思政教育以授课、讲座、开会、个别谈心等为主要形式,以讲道理、摆事实为主要方法。由于学生的思想境界、认知程度、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等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的实际效果与质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充分利用新媒体,以视觉化的冲击应对枯燥的化的灌输,以精细化的挖掘应对理论化的叙述,以图形化展示应对传统化呈现,以扁平化的沟通应对层级化管理,充分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在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同时,也提高了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的真实性、直接性,极大提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1.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

在社会主义现实和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与价值体系最根本、最核心的价值内核,它不仅是国家的灵魂,更具有现实主导性,它的成熟和定型必将潜藏于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思想境界,主导人们在现实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由于新媒体具有平等性和对等性等特征,每一个人身份、地位、权威都是对等主体,每个主体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些踊跃涉足新媒体的大学生往往受此特征影响,否认核心、拒绝权威、摒弃主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抵触心理,形成以个人价值观为中心的价值观体系。大学生仍处于学习阶段,理性判断能力较弱,新媒体中消极和偏激的思想严重干扰了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极易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动摇。

2.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感

伴随着社会改革大潮风起云涌,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应运而生,再加上新媒体“碎片化”“袖珍化”甚至“片面化”的传播方式,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并一度成为不同阶层争夺社会话语权的重要武器,导致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方面出现质疑。

另外,当新媒体应用深入到大众生活,网络话语成为了一种新的沟通媒介,成为了大学生的一种交流工具,也成为了当前青年的文化的一种体现。这些网络话语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热烈追逐与广泛的传播,并成为了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多边性、创造性、追求个性的网络话语与注重规范性、稳定性、严肃性的主流价值观表述具有鲜明的差异。由于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话语的过分追逐,使得他们对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大大降低,甚至出现变异现象。

3.加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

西方敌对国家在利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不断炮制新议题、提出新理念、构建新规,在意识形态方面逐步构建霸权主义,使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的不确定性增加。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和隐匿性等特点又为这些负面信息的传播与扩散的提供了温床。在这种微环境下,新媒体平台虽然无法决定让公众思考什么,但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左右公众应该关心什么,并告知什么样的议题最重要。这种传播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多元化、多样化的价值观与社会思潮鱼龙混杂,通过网络新媒体呈现在大学生面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民族精神的形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三、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培育路径

面对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应该根据新媒体特征规律和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特点,积极规避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更加优化、教育理念更加创新、教育手段更加多样、教育机制更加灵活,进一步构建起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唱响主流价值观,发挥主流思想引导优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面对大学生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主流价值观的主导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前提,要从先进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出发,寻找大学生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好、做实,充分发挥其的主导作用,就一定要掌握话语主动权、唱响主流价值观的主旋律。一是,学会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力求在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方面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振,不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思想中“生根”,在行动上“发芽”,使学生从认识走向认可,由共鸣中转化为共识,保证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二是,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既能够阐述基本原理,又能够深入浅出的分析典型事例;既能够说清楚现在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又能够结合事实背景讲明白来龙去脉,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辩证、理性方式的思考与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理念与内容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与永恒主题。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出更多的可靠、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新媒体虽然有效的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其不足的地方。其一,学生的自控能力甄别能力比较差,在新媒体的应用过程中,往往缺乏对事物表象背后的理性认识。其二,长期以来重“堵”轻“导”的网络教育模式严重忽视了对大学生独立人格、感性体验等方面的培养。

面对复杂的环境,首先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根据新媒体的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个性、思考方式、生活方式与接受特点等因素,科学的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另外,要着力做好新媒体话语转换,用平实的语言、准确的表述和明确的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与要求实在化、通俗化、具体化,充分利新媒体服务性、快捷性、个体性等特点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丰富性和鲜活性。第三,要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落实到服务学生的过程之中,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解决,做到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

(三)依托有效载体,拓展手段与方式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而言是一个新鲜事物。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获得媒体信息,并进行双向的互动传播与交流,如“两微一端”等新的传播媒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手段与载体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拓展,使大学生真正参与到自己喜欢的学习过程之中,个体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

做好传统的教育手段与新媒体教育手段的有机结合,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与渠道,充分将新鲜的新媒体元素融入到教育过程当中,使教育内容与形式更加丰满、充实。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和特点,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实际问题,学会灵活运用新媒体提供的新途径、新方法,抓好教育重要节点与契机,通过开辟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阵地、新平台,尽可能的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求,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与综合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直接直观与生动形象。

第6篇: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

1.是实施依法治校、依规管理的必然要求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高校是我国社会的重要事业单位,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必然要按照法律、法规、各类规章制度进行。这是辅导员提升法治素养的第一要义。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法治和纪律教育的熏陶,逐步建立起法治观念,具备一定的法治素养。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实施依法治校、依规管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是辅导员提升法治素养的第二要义。

实施依法治校就是要按照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原则与规定,制定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在此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也必定具备较好的法治素养。

2.是学生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化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依法治校的进程,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近年,大学生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责任感下滑,他们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多,违纪违法现象增多。高校的管理服务理念、各项规章制度及这些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等,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已经成为辅导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3.是辅导员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升的本质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从政治、学历、业务三个方面,对辅导员的选聘提出了指导性的要求。当前,就全国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选聘辅导员都能够达到这三方面的指导性要求。2014年4月,教育部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提出了具备“法律法规知识”的能力标准。但是在实际选聘工作中,没有制定出具体的职业选聘标准,也没有硬性规定辅导员必须要有法学专业背景。现实中,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他们的学科背景比较杂乱,较少有辅导员具备法学专业背景。此外,个别辅导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不高,成为大学不良学风形成的原因之一。而现今,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则要求辅导员必须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辅导员提升法治素养

从辅导员工作的性质、特征和实际作用来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辅导员提升法治素养,需要解决路径的问题。

1.学校要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实现法治环境的“和谐”

学校的规章制度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内容上,应该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实施操作上,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目标上,要激励教职员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现阶段,在校生人数增多,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很多学校实行的目标考核,对部门、学院、教职工,都有具体的量化标准,目的是促进学校、单位、职工的联动发展。而现实中,教职员工却都在忙于“挣工分”,疏于教学、科研的真正进步,更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其中,调整高校与教师或辅导员关系的制度,不论是针对专职教师,还是针对辅导员,都必须能够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否则,其一,影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其二,影响学生的成才与发展,若教职工在不良的规章制度下工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健康成长会有不良的影响,更谈不上对他们的成才与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要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废除不合时宜的高校规章制度,使学生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加强法治学习,提升工作能力

近年,社会上出现的学生与高校发生法律纠纷的案例中,学校败诉的情况愈来愈多。从1999年北京科技大学的“田永起诉母校案”,一直到现在,出现了媒体所说的“高校处理学生为何屡遭败诉尴尬”。这些案例说明,现实工作的需要,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与高等教育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不断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在工作中贯彻法律精神和法治原则,这既是辅导员在当前新形势下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实际需要。同时,辅导员要在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平等观、法治观,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成为合格人才;还要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应对水平,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3.依规依纪工作,做好学生榜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辅导员要通过依规依纪工作,落实这四项要求。辅导员爱岗敬业就是“爱国”,依规依纪工作就是“法治、敬业、诚信”,目标就是要实现师生“平等、友善”。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有些是辅导员在传统管理理念支配下的主动侵权,但大多都是基于“为学生好”这种主观动机而造成的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侵犯。其余如高校的校风、学风不良等现象,与辅导员不能够依规依纪工作也有很大关系。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就必须重视辅导员的榜样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生不光看辅导员怎么说,更看重辅导员是怎么做的。在高校,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辅导员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工作中要秉公办事,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尤其在学生奖惩评优等工作中要按照严格的程序,公正、公平、公开进行,既要关爱学生,以理服人,又要严格管理,制度先行。“学生管理的思路应当是:教育在先,管理从严,处分慎用”。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管理者的作为。若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都能够认真执行规章制度,那么学生工作实现法治化,就不是一句空话。

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第7篇: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传承,是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司法行政人民警察道德体系的科学内涵,着力构建司法行政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体系,对于提升民警队伍政治素质,实现队伍建设专业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厘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性作用的价值观,它在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表现出一定的精神文化追求和基本价值理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句话24字。它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和合”发展理念和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借鉴了西方现代文明中追求自由平等、个人价值思想,包容了保障人权、强调法制、追求民主、注重人的价值等合理性成分。

 

(二)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

 

1.道德。道德(morality)一词,由来已久。在西方文化中指一定区域的风俗、习惯以及个人的性格、品行等。当代意指,一定社会或国家基于人性完善和社会发展秩序的要求,而认可和倡导的思想内容。

 

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在一定社会下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在职业生活中和职业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是某种职业范围内思想层面的要求。

 

3.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是指司法行政民警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以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系的,调整司法行政民警各种职业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司法行政民警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状况。

 

二、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内涵解析

 

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责任、忠诚、公正、奉献、廉洁、开拓为主体内容,从根本上反映着司法行政民警的职业特性、光荣使命和价值追求,是司法行政系统的优良传统、时展要求和民警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对司法行政民警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职业行为起着指导和约束作用。

 

责任是第一要义,是司法行政工作发展推进的载体,是唯独存在于上帝和邻舍的约束中的人的自由,责任文化是警营文化的亮丽风景线。责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工作任务的正向布置,如岗位责任;二是指没有做好分内的工作的否定评价,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任务,如追究责任。责任可从三方面解析:一是要珍惜工作,爱岗敬业,立志岗位成才;二是要勇于担当,锐意创新,提升工作境界;三是要居安思危,抓好末端,保障场所稳定。

 

忠诚是立警之本,是人民警察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标准。司法行政民警作为人民警察,忠诚就是要忠诚于党、忠诚于法律、忠诚于事业、忠诚于人民;作为社会公民,忠诚就是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提升社会公德;作为家庭成员,忠诚就是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完善提升个人“私德”。

 

公正是法治灵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司法行政民警对抗阴暗面的精神动力,从事教育矫治正义之举的内驱力。坚持公正、法治、人权是司法行政工作的生命线。公正要求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最大限度地维护执法对象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制度的严肃性,把保障安全与保护人权、提升效率与实现公正、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执法公信力,努力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

 

奉献是精彩成就,经营司法行政事业不是靠新奇的激情而是靠锲而不舍的坚守和累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是奉献精神代表,是指将责任外的实物、劳动、智力成果等真诚、自愿、无偿地送给尊敬的人或集体的行为。奉献精神包含着不同层次的高尚情操,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先人后己,先公后私;二是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三是甘于平凡,勤耕不辍。

 

廉洁是免疫保障,是法律工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本,承载了民众对法治事业的深切关注和殷切期待,是司法行政向社会延伸、争取社会支持的必然要求,是司法行政系统对自我角色品格作风和道德形象塑造的必备版图。廉洁就是要增强自省、自律、自治能力,时刻牢记身份,抵制各种消极思潮的侵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制度,将自身成长与事业发展相统一,有的放矢地解决自身问题,在程序制度框架内面对个人利益得失。

 

开拓是动力源泉,是司法行政工作“防范风险、服务发展、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精神支柱。开拓就是倡导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深入分析掌握问题本质,积极开拓视野和思路,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三、结语

 

当前,司法行政民警队伍的思想政治、知识构成、人文素养、作风状况等方面情况都有了明显进步,不过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民警职业道德体系仍存在很多不适应情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司法行政人民警察道德体系体系建设,有利于凝聚形成价值共识,有利于增强职业认同感、归属感,有利于推进民警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从根本上推动司法行政工作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

第8篇: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七大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与凝聚力的战略任务。这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群众、走进实际、走进生活,实现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使其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价值准则,转化为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广大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功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真正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

首先,内容通俗凝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前提。所谓内容通俗化,就是要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少一些深奥的语言,少一些从理论到理论的语言,多用简明易懂、形象生动的话语,多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用简明易懂的方式来解读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用鲜活生动的事例来诠释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用具体感人的形象来展现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只有把通俗化贯穿始终,在通俗化上花心思、下功夫,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更多的人所认同、所接受、所践行,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同时,文化传播实践证明,高度凝练才便于大众的接受和传播。表达凝练必须遵循相关的基本原则。首先,集中反映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即必须以忠于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为前提,同时兼顾其内容涵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其次,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即要注重凝练表达风格的民族化,将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与人们的民族情感相融合,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其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三,贴近国家阶段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植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其凝练表达必须忠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体现发展和进取的主题。其四,便于国民的理解和践行。要完成核心价值体系由抽象理论形态和长远目标向公民道德要求、行为准则以及现实阶段目标的转化,就得像“五讲”、“四美”、“三热爱”等一样,让民众听得懂、记得牢,做得来。

其次,文化融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根本。文化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要注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注重发掘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注重拓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注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要多创作生产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图书影视作品、音乐戏曲作品,通过文化产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灌输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要不断改善文化民生,建立健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重点的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要广泛开展文艺、科普、教育、体育、娱乐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享受文化权益、分享文化成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传播、扎根、发展。总之,让人们在消费精神文化产品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在享受和谐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全社会的文化心理,植根于人民的精神血脉。

第三,传播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在头脑中自然生成,需要利用载体适度、科学地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长期过程,需要构筑全覆盖的教育网络,使之逐步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自觉。所以,面对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构筑公民教育体系,是拓展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传播路径。特别强调要有载体、全覆盖,融入生活实际。一是将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追求新风尚,培育新型农民;二是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企业决策、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培育现代企业精神,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三是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城乡和谐社区构建过程,坚持建设、教育、服务和管理并重,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活动,打造社区居民的共同精神家园;四是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层机关和事业单位建设,通过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和廉洁型机关和单位,不断提高大家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

第9篇: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实践模式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中的重要内容,对高中学生有着积极的教化作用,因而,高中学校加强培养和提升学生友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现阶段,高中学校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存在诸多不足,且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能力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其教育意义。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中学校有必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友善价值观的思想教育,以提高高中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

一、高中学校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的现状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高中学校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存在诸多不足,使得学生友善价值观意识较为淡薄。虽然许多学生认为,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且值得弘扬和继承,但多数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未能有效落实。尤其对于90后高中生而言,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家庭对其过于溺爱,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逐渐降低。因此,学校采取有效对策加强培养和提升学生友善价值观念很有必要。

二、影响高中生友善价值观的因素

现阶段,多数学生的友善价值观意识较弱,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不足,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究其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高中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过强,弱化了集体意识。许多高中生以自我为中心,该思想观念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学校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念增加了难度。其次,社会环境过于复杂,对高中生思想观念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进而为学校开展友善教育实践工作提出严峻挑战。最后,贯彻和落实新教育思想理念经常流于形式,对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对学生友善教育较少落到实处。

三、新媒体环境下培养高中生友善价值观的对策

1.增强学校领导对友善价值观的重视

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校要更好地开展友善教育实践,必须增强领导及教师对友善价值观的认识和重视,深入开展教育工作。首先,有关部门鼓励高中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转变传统德育教育思想。其次,通过微信、腾讯QQ等网络社交工具建立群组,要求领导、教师积极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之友善的互动,加强学校管理。最后,鼓励全体教师人员利用网络查找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资料,并进行科研探究。

2.利用新媒体加强友善价值观的宣传

新媒体的发展,为教师对学生加强友善价值观宣传提供了良好条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想认识。首先,班主任要更好开展友善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使学生了解友善价值观产生的背景。因而,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关于友善价值观的资料信息,并在教学活动中有效传授,为深入开展友善教学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应充分利用好班会课。班主任可以在主题班会上引人德育微课,学生亲自拍摄、制作、观看宣传友善待人的微课,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友善价值观的熏陶。最后,培养学生友善价值观,应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中。例如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可积极渗透友善价值观。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中,该文章表达自由、平等、正义等思想情感,因而可深入挖掘,渗透友善价值观。

3.利用新媒体深化友善价值观的教育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中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深入友善价值观教育。首先,学校可以利用LED显示屏加强友善价值观的宣传,促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增强学生的友善思想观。其次,学校在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的同时,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内容为背景,设置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主界面,推进友善教育,为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目前,对于高中学校而言,加强德育教育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育的有效教材,友善是该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高中学校培养高中生友善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新媒体为高中学校学生友善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学校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教育活动,以提升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而且能有力推动中国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