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因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陶瓷贴花纸分类及印刷工艺
陶瓷印刷技术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逐步由效率低的手绘工艺发展到广泛使用的贴花转印工艺再到高科技高耗资的喷墨工艺,热熔胶转印纸与热升华转印纸分别根据其不同的特性在不同的陶瓷印刷技术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与不同的工艺技术,陶瓷贴花工艺可分为釉上贴花和釉下贴花。陶瓷贴花纸是通过印刷工艺把设计的纹样用陶瓷颜料印制在特定纸张上(通常用大膜纸和小膜纸),可以移贴在陶瓷上用来装饰陶瓷的印刷品[5]。贴花纸可分为大膜釉上花纸和小膜釉下花纸,两种贴花纸印刷各具特点,如小膜釉下花纸印刷质量较好,可以印刷较精细的图案,而大膜釉上贴花纸印刷具有价格低廉、可大面积印刷等特点[6]。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市场上又出现了陶瓷喷墨印刷,但由于我国的陶瓷喷墨印花正处于兴起阶段,技术还不完全成熟,喷墨陶瓷产品要想成为市场主流,仍需面临价格偏高、技术受限的问题[7],由此来看,陶瓷贴花装饰工艺仍将是未来陶瓷装饰的主要力量。
转移印花技术根据原理的不同主要分为热转印和冷转印(水转印)两种,其中热转印又可分为热升华转印与热熔胶转印。与此相对应,转移印花纸主要可分为水转印印花纸、热升华型转移印花纸和热熔胶型转移印花纸。热熔胶型转移印花纸是通过表面的热熔型特殊涂层将本身的图文信息与承印物相结合。其过程是将热转印纸与承印物充分紧密接触,再通过在纸的背面加热加压,使溶胶图层连同上面的图文一起粘结到承印物上。热升华型转移印花纸的应用需要一种特殊的水性热升华转印专用颜料的配合,其过程是通过喷墨打印机将制作好的电脑数字图文信息打印在转印纸上,再使得转印纸与承印物紧密接触,并对其施加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使转印纸上的特殊墨水升华成气态并进入到承印物分子间隙中,最后凝华成固体,在承印物上形成完整的图文。陶瓷贴花中用到的大膜釉上花纸属于热熔胶型转印纸,小膜釉下贴花纸属于水转印纸,热升华型转印纸目前主要应用于个性化产品转印,就是将自己设计好的图像转印到带有特殊涂层的杯子、盘子、陶瓷等一些器皿上,所用设备主要是烫画机或烤杯机等[8],但由于此类纸张的价格过高,因此还未广泛使用。
不同陶瓷贴花纸的构造及特性
虽然陶瓷贴花纸都在陶瓷印刷过程中起着中间媒介的作用,但是由于针对的工艺技术不同,不同的陶瓷贴花纸在构造及特性上都有自身独有的特点。
大膜釉上花纸和热熔胶转印纸结构有如下几层,它在陶瓷印刷技术中主要应用于釉上彩的制作。1:封面油2:图文层3:PVB图层4:氯乙烯粘合剂5:纸基(主要采用木浆纸)进行釉上贴花的时候,先将印有图文的PVB(聚乙烯醇缩丁醛)层与纸基分离,然后将PVB薄膜浸醇后转贴到陶瓷器皿的釉面上,再经过780~830℃烧结,PVB薄膜碳化分解,彩色图案附着于陶瓷器皿表面,完成陶瓷器皿的色彩转移[9]。釉上贴花纸的生产与使用机械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价格较低,适合大批量的生产和使用。
小膜釉下花纸和水转印纸(统称为小膜釉下花纸)在陶瓷装饰工艺中主要应用于釉下彩的制作。1:封面油2:图文层3:水溶性胶4:纸基(棉纸与木浆纸制成)进行釉下贴花时,把花纸浸湿贴在瓷坯上,揭去纸基层后,在整个瓷坯上涂上一层透明瓷釉,并覆盖贴花部分,然后将瓷胚在1300℃上下烧结成彩色的陶瓷制品。釉下贴花效果精致,能够有效减少铅镉等有害物质的溢出,但价位偏高,机械化程度相对偏低,主要适用于中高档陶瓷的装饰生产。
陶瓷贴花纸的生产工艺
陶瓷贴花纸制作一般由三大部分完成:一是前期的制版,样品的提供;二是中期的纸张、晒版、色料的准备工作;三是后期的生产印刷[10]。
大膜釉上花纸的生产主要使用的纸基为木浆抄造生产的纸张,并在贴花纸抄造过程中,适量加入印刷适印剂,以便改善纸样的油墨吸收性及网点的清晰性、圆整性和均一性[11]。釉上贴花纸的印刷一般使用高温溶剂型油墨进行丝网印刷。油墨中使用的连接料为固体树脂和溶解树脂的有机溶剂,使用的发色剂是金属氧化物,这直接决定着烧成后的图文彩相。为了增加色素的亮度,所用助剂一般为铅玻璃体、低熔点硼。网印陶瓷贴花纸目前几乎占领了陶瓷贴花纸印刷的全部市场,主要是由于网版印刷具有不受承印物大小和形状的限制,墨层厚实、颜色鲜艳、再现性好、立体感强等优点。其主要过程为首先根据电子原稿进行分色,根据陶瓷颜料叠色不变色的特性,主花红蓝绿要分开,红色分三次(浅中深),蓝色绿色分两次(浅深),最后用黑色或灰色线条勾边。经检查符合要求后制作阳图小片,用小版晒版进行手工打样,经烧烤后对样品进行各方面调整,直至符合要求,在送至瓷厂试烧[12]。由于瓷墨的特殊性质,不能进行叠色,因此贴花纸丝网印刷要进行专墨专印的分阶印刷。网印瓷墨和普通彩印油墨一样,也具备纯度、明度、饱和度3个基本要素。衡量陶瓷贴花纸的质量主要是看它是否能准确地再现原稿颜色[13]。
在小膜贴花纸印制过程中,如果在不适当的干湿度下印刷,会出现卷曲或变形等问题,使室内适度达到60%~70%,温度达到22℃±2℃是最佳工艺条件[15]。对于小膜釉下贴花纸网印时可能用到的粉状颜料,因为其容易吸收水分,所以需妥善保存于湿度小的环境中。调制瓷墨前,应先将颜料放入烘箱中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130℃。印刷时,每印一段时间后应将丝网中的剩余瓷墨除去,换入新的瓷墨,并清洗印版,把嵌入网孔中的颗粒除去,保证有足够的瓷墨颗粒漏印到承印物上[16]。从设计层面上来看,小膜釉下贴花纸更注重与陶瓷整体外观的搭配。釉下花纸的设计者应重视整体设计的效果,注重陶瓷造型与装饰的结合[17]。
论文摘要介绍了银杏常用的育苗方法,如播种繁殖、扦插繁殖、根蘖繁殖、嫁接繁殖,以期为银杏的繁育提供技术参考。
银杏又名白果、公孙树、鸭掌树、鸭脚子,为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高30~40m,胸径4m,树干端直,冠广卵形。银杏喜光,不耐庇荫,不耐严寒,绝对最低气温不低于-20℃;耐旱,在高温多雨情况下生长不良,酸性、中性或石灰性土壤(pH值4.5~8)均能适应,盐碱土、黏重土及低洼地不宜种植。深根性,萌蘖性强,抗风,较不抗烟尘,极抗病虫,寿命长。银杏树形挺拔壮观,枝条蓬勃美丽,叶片形如折扇,清翠、莹洁、精巧,中间分裂形似蝶,秋季到来,当风起舞,犹如万蝶飘飞,是观赏价值极高的园林风景树。银杏常用的育苗方法有播种、扦插、根蘖和嫁接繁殖等,现介绍如下。
1播种繁殖
播种繁殖多用于大面积绿化用苗或制作丛株式盆景。秋季采收种子后,去掉外种皮,将带果皮的种子晒干,当年即可冬播或在次年春播。若春播,必须先进行混沙层积催芽。播种时,通过湿沙贮存催芽,发芽率高达90%以上。将种子胚芽横放在播种沟内,播后覆土3~4cm并压实,幼苗当年可长至15~25cm高。秋季落叶后,即可移植。但须注意的是苗床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段,以防积水而使幼苗近地面的部分腐烂。全光育苗,夏天易遭受日灼危害,造成叶片发黄脱落,甚至地上部分枯萎死亡。光照不足则影响生长。西南向单面披荫的苗木生长较搭荫棚遮荫好。上午有光照,午后披荫利于银杏苗期生长,并且育苗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2扦插繁殖
硬枝扦插常用的基质有河沙、沙壤土、沙土等。沙壤土、沙土生根率较低,多用于大面积春季扦插;河沙生根率高,材料极易获得,被广泛应用于扦插育苗。插床长10~20m、宽1.0~1.2m,插床上铺1层厚度在20cm左右的细河沙,插前1周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用量5~10kg/m2,与0.3%的甲醛液交替使用效果更好。喷药后用塑料薄膜封盖起来,2d后用清水漫灌冲洗2~3次,即可扦插。
秋末冬初落叶后采集穗条,或春季在扦插前1周结合修剪时采条,要求枝条无病虫害、健壮、芽饱满。一般选择二十年生以下的幼树上的一至三年生枝条作穗条。根据试验,一年生的实生枝条的生根率最高,可达93%。枝龄越大生根率越低,实生树枝条的生根率高于嫁接树枝条的生根率。将枝条剪成15~20cm长,含3个以上饱满芽,剪好的插条上端为平口,下端为斜口。注意芽的方向不要颠倒,每50枝1捆,下端对齐,浸泡在100mg/L的萘乙酸液中1h,下端浸入5~7cm。秋冬季采的枝条,捆成捆进行沙藏越冬。
常规扦插以春季扦插为主,一般在3月中下旬扦插,在塑料大棚中春插可适当提早。扦插时先开沟,再插入插穗,地面露出1~2个芽,盖土踩实,株行距为10cm×30cm。插后喷洒清水,使插穗与沙土密切接触。湿度控制在90%左右。扦插后要采取以下管理措施:①遮荫。可用黑色遮阳网或人工搭棚遮阴,有条件的用塑料大棚为好,使苗圃地保持阴凉、湿润的小气候。②喷水。露地扦插,除插后立即灌1次透水外,连续晴天的要在早晚各喷水1次,1个月后逐渐减少喷水次数和喷水量。③追肥。5~6月份插条生根后,用0.1%的尿素和0.2%的磷酸二氢钾液进行叶面喷肥,1个月喷1~2次。
④移栽。露地扦插的,落叶后至第2年萌芽前直接进行疏移;大棚扦插苗要经炼苗后再移栽。⑤防治病虫害。银杏扦插育苗苗圃地的主要病虫害有地下害虫、食叶类害虫和茎腐病。可用40%甲基异柳磷1000倍液于下午灌在苗根部,杀灭地老虎效果达90%以上,还可兼治蛴螬、金针虫。也可用0.2%的呋喃丹对水或2.5%的敌杀死2000倍液,满地喷洒防治地下害虫;用2.5%的敌杀死3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0倍液防治食叶类害虫;从6月份起每隔20d喷1次5%的硫酸亚铁溶液,还可喷洒多菌灵、波尔多液等杀菌剂,预防茎腐病。3根蘖繁殖
根蘖繁殖一般用来培育砧木和绿化用苗。银杏容易发生萌蘖,尤以十至二十年生的树木萌蘖最多。春季可利用分蘖进行分株繁殖,方法是剔除根际周围的土,用刀将带须根的蘖条从母株上切下,另行栽植培育。雌株的萌蘖可以提早结果年龄。
4嫁接繁殖
嫁接繁殖主要有切接、挖骨皮接和改良切接等繁育技术。
挖骨皮接操作步骤如下:①切砧。用修枝剪在离根径5~8cm处截砧,在砧木截面1/2~1/3处刀锋稍向外倾斜切1刀,长约3cm,然后剥离切开的小片砧木外侧皮层至第1刀末端,再在剥离皮层的木质部由外向里呈45°斜切1刀,取出木质部。②削穗。选好接穗芽根,在背芽面0.5~1.0cm处斜削1刀,深达木质部1/3~1/2,使削面略长于砧木切面,然后在削面2/3的表皮,然后留芽1~2个从芽眼上1.5cm处剪取
穗。③插穗。将削好的接穗对准一边形成层插入砧木切口,使接穗下端紧贴而削面上端稍露白即可。④包扎。用塑膜全封闭绑扎。即用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薄膜带严密绑扎接口的同时严密包扎接穗顶端截面,仅露出芽眼。
改良切接与切接比较,在切砧部位上和削穗方式上都作出了改进:削穗是依照了挖骨皮接的方法,扩大了愈合面;切砧时,待截断砧木后嫁接刀应与砧木截面的木质部外圆呈切线相垂直下切,不伤及木质部。故也称切皮接,其下刀容易,操作便利。插穗后包扎方法同挖骨皮接,进行塑膜全封闭绑扎。
5参考文献
[1]张玉涛.银杏繁育四法[J].农家致富,2007(9):35.
印刷生产的优化是对印刷设备状态和生产过程的优化。通过对印刷生产环境、材料以及各个设备的优化,使得设备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从而最高效率地完成生产工序,这是对印刷设备状态的优化。将印刷生产工艺环节降低到最小程度,这是对印刷生产过程的优化,它包括印前过程和印刷生产过程的优化。
1.设备状态的优化
设备状态的优化包括印刷生产环境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在印刷生产车间里,要严格执行国家印刷行业的相关标准,将车间的照明条件、车间温度调节到最佳状态,保持车间设备、印版上的清洁,以免使之受到污染,从而影响到生产质量。通过对印刷环境的标准化优化,使得纸张始终处于稳定性状态。在车间中使用标准灯箱和标准光源,为生产过程创造良好的观察环境。在印刷生产之前,选择的印刷材料要符合相关质量标准要求,选购规范化的材料,确保材料测试、性能数据等都符合要求,对材料、设备的兼容性进行测试,,规范化的管理印刷材料。在印刷生产之前,印前环境要求显示器要具有良好的呈色特性,印刷生产过程中将窗户用暗色窗帘遮住,以免强光进入干扰到印刷环境,采用屏幕校正仪来校准显示器,确保显示器的的良好特性。校准扫描仪,大多扫描仪具有自动校准功能,如果没有此功能,则要手动校准,保证扫描仪的规范化使用。为了尽量提高软片输出的质量,就要选择合适的软片,测试软片的性能,有效控制好显影液的温度和浓度等。提高传统晒版工序的质量,保证车间温度和湿度,确保车间的整洁性,使晒版机性能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利用好各种检测工具等。
2.印刷生产过程的优化
印刷生产过程的优化包括对油墨预设定和色彩还原过程控制的优化。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确定印刷机油墨的预设值,可以通过印版扫描设定、人为经验设定等方式。印版扫描仪通过扫描并分析四色印版中的图文信息,确定油墨预设数据,通过网络或者相关的存储设备将预设数据传递到印刷机控制中心,进而在印刷机上得以反映,这就是印版扫描设定方法。印刷生产人员根据自身的从业经验来设定油墨预设值是人为经验设定,这种方法的效率和准确性主要在于生产人员的经验可靠性,难以保证数据的规范化和准确性。印刷生产过程中优化色彩还原过程的控制,是指将印刷图像通过在线印刷质量监测系统收集到一起,并进行分析,向印前环节和印刷控制台反馈分析到的结果,及时进行修改和校正。实现色彩还原过程的控制主要是要建立高效率的控制系统,建立起印前和印刷之间良好的沟通体系,从而有效提升印刷机的运行时间。此外,还有一种方式是在印前环节直接产生油墨预设数据,实现数字化工作流程,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稳定性好等优势。
二、结语
认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我们教师又该如何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呢?记得在上《桑塔•露琪亚》一课时,我想这是一首3/8拍歌曲,得让学生明白“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的含义以及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等知识点,我想不能都是我讲,得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于是我采用提问、师生交流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我想提问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师生交流时我也可以适时引导,然而,没想到的是,几个问题问下去,学生居然“一问三不知”,原先设想的师生交流场景也化为泡影。我只得说“我来告诉你们……”于是我又开始滔滔不绝,直到口干舌燥,看看时间,歌曲都快来不及学唱了,再看看学生,大都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很沉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之后,我就静下心来思考。怎么办?把音乐知识丢掉不讲吧,不合适,学生的知识面要受到局限,而且对于一些基础好、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说也不公平。继续上吧,学生缺乏积极性,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来非变一变教学策略不可了。后来我就一改往日的方式,开始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同样是上歌曲《桑塔•露琪亚》,我先自弹自唱,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感受歌曲的拍子,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学生们居然都听出了是三拍子歌曲,当时我就觉得不能低估了学生的音乐能力,有的班级同学还感受到了三拍子“强弱弱”的规律,后来我让他们设计动作来表现“强弱弱”,他们都非常积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有人说要拍手、拍肩、拍肩来表现,有人说要拍手、捻指、捻指来表现,还有人说要拍手、拍腿、拍腿来表现……而后我让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动作来为歌曲伴奏,学生们都表现得特别认真和投入,两遍下来,已经有同学在跟着唱了,后来歌曲的学习也很顺利,同学们很快就唱得很动听了。在完整演唱歌曲的时候我让学生边唱边随着音乐轻轻摇晃,唱完歌曲谈演唱感受时,有的同学说感觉自己正在船上;有的同学说正在月光下聆听甜蜜的歌声;有的同学说感受到了微波的荡漾……多美的音乐感受啊!最后我让学生们来找找八分音符,再讲讲3/8拍的含义,我发现学生们也都能真正理解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强制的灌输、重复的练习、机械的训练,势必将学生的学习置于被动的状态,是很难取得良好教学成效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记得影片《音乐之声》中有一首歌曲《do、re、mi》,是主人公玛利亚在教七个孩子认识音符时编的歌谣,孩子们一开始也不认识音符,她是这样唱的:“Do,adeer,afemaledeer,Re,adropofgoldensun,Mi,anameIcallmyself……”难道不生动不形象吗?难道这不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吗?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果然很快记住了每一个音符并爱上了歌唱。我想我们教师也要教学生唱歌谱,在这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一学玛丽亚,用我们的耐心与爱心去关爱学生,用我们的歌声与琴声去感染学生,用我们的智慧与方法去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合作、创编、比赛、律动、游戏、模拟、才艺展示等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们愉快地参与进来。记得在教唱《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时,我一开始采用的是先教唱歌谱再教唱歌词的方法,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为这首歌曲有一定的难度,有很多“一字多音”的地方,比较难唱,为了帮助学生唱好这首歌曲,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用给歌曲加回声的活动导入,一方面化难为简,为后面唱好“一字多音”的拖腔作铺垫。另一方面,将合唱教学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进行二声部演唱的同时,可以更认真地聆听歌曲主旋律,并多次感受歌曲曲调,为唱好歌曲作铺垫,果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整堂课通过师生活动、生生活动等多种方式,最终使学生唱好了这首歌曲。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才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才能让学生收获真实的学习体会,才能帮助学生一点一滴地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外,还得把握一个原则———音乐课,要用音乐来说话。在进行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时,我们教师不能把音乐知识脱离音乐来讲,而应该把音乐知识放到歌曲学唱中,放到音乐欣赏中来讲,要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渗透于音乐教学活动。记得在欣赏《溜冰圆舞曲》这首音乐作品时,要介绍到圆舞曲这类体裁的特点,我想枯燥的讲解,学生可能不感兴趣,应该让学生在听、唱、模仿的音乐实践中来感受圆舞曲这一音乐体裁的特点,所以在欣赏这首作品时,我让一组同学用“啦”哼唱主旋律,另一组同学用“蹦嚓嚓”进行伴奏,当时唱出的二声部效果,让我觉得我正在指挥一支小乐队,课堂气氛好极了!唱好之后,再来提问圆舞曲的特点,学生的回答就显得踊跃多了,关于这类体裁的知识点学生也就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还有,在介绍演唱形式等知识点时,如果光是读概念,或是教师讲解,学生可能不能完全理解,这时就需要结合音乐作品来作分析。例如《保卫黄河》这首作品是一首典型的齐唱、轮唱作品,可以让学生在聆听、比较、分组演唱的过程中掌握齐唱、轮唱这两种演唱形式。此外,在介绍中国民歌体裁等知识点时,更需要音乐作品来说明问题,速度、力度、节奏、情绪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充满着真情实感的歌声中体会出来。
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为了拥有开启音乐艺术之门的钥匙。教师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是在帮学生架起通往音乐艺术的桥梁。在《音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也是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音乐课程改革不仅没有忽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也没有淡化知识技能的意思。因此,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课程中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在传授过程中,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要不断学习,按照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顺应教改潮流,学会变通,不能总是老方法、老思路,适时变一变教学方法或者重新组织一下教学内容,都会给一节课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要记住音乐课要用音乐来说话。
作者:金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
近十几年来,在计算机功能的迅速提高、电脑设计软件的不断出新,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和互联网的推动下,3D打印技术迅速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其经济优势充分显示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有利于实现绿色经济目标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人们先生产所需要的零件,然后用这些零件进行组装来生产物品,然而3D打印技术能够使生产的物品的各部分一体化成型,不需要组装,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节省了运输费用和劳动力资源,环境污染也随之减少,有利于实现绿色生产。除此之外,3D打印技术还降低了废弃物的排放,据统计,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中,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金属原材料被丢弃在车间里,而3D打印机技术将金属制造业的浪费大大降低。随着3D打印机技术水平的提高“净成型”制造将成为未来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
1.2在变换产品样式或者生产复杂产品时不增加生产成本在传统的制造方式下,如果生产的产品越复杂,就会需要更多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制造的难度增加,导致生产成本越高。然而,在利用3D打印技术的方式下制造一个复杂精美的产品与制造一个简单的方块所消耗的时间、生产成本以及技能方面一样,只不过是需要设计不同的模型和新的材料罢了。
2.3D打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13D打印技术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来,3D打印技术迅速发展,很多国家已经加入到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与研发中来,几乎遍及所有领域,已经成为模具、现代模型和零件制造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国防军工、生物制药、航空航天、建筑工程、家电、教学研究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3D打印技术必将成为各个领域大批量生产的主要模式。3D打印技术与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必将衍生出新的商业经营模式或者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3D打印技术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提供很多就业岗位,有利于扩大就业范围和创业范围,能够充分地利用和发挥人力资源,有效地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2.23D打印技术有利于提供有效供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生活上的物质需求也越来越高,导致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出现严重过剩的问题,消费者也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产品,产品市场出现了供求矛盾,这种供不应求造成了稀缺资源的浪费。3D打印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供求矛盾,因为它可以按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设计和制造产品,有利于实现市场供求平衡的状态,可以有效地提供给消费者独特的商品,有利于实现稀缺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
2.33D打印技术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D打印技术在生产复杂产品时不增加生产成本,有利于实现产品市场的供求平衡,而且其具有一种独特的优势,有利于化解在传统生产制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难题。如技术研发成本的计算、复杂形状的设计以及排放垃圾的技术等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在3D打印技术下,可以依靠其高端的技术实现三大产业的现代化,优化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的产业结构,实现三大产业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由“减材”生产转向“增材”生产,有利于减少稀缺资源的浪费,减少排放垃圾,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结语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 伦理问题 伦理原则
一、转基因技术概述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它是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单位体,它可以通过控制酶或结构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可遗传性的修饰,这样就实现了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基因进行修饰、改造,从而定向地改变生物遗传性状的操作。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这项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农业、工业、医学等领域,由此也出现了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微生物。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双面性的,我们在看到转基因技术应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应看到转基因技术也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或多或少的破坏了生物界领域的和谐,同时,由于转基因技术的科技含量很高,不能普遍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理解,甚至一部分人对转基因产品充满恐惧和排斥,或者是盲目崇拜转基因产品。这些都要求我们对基因技术的影响高度重视,尽快地找到合理的管理和研发技术,使转基因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转基因技术应用引发的伦理问题
第一,转基因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威胁
任何一种食物,无论是传统的还是转基因的,安全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自从1996年美国第一批转基因西红柿推入市场以来,全球约有2亿多的人吃过几千种的转基因食品,但是这些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成为人们担忧的问题,转基因作物的毒性含量是否会增多也是令人担忧的问题,而对于转基因食品,有人可能会对以前从不过敏的食物发生过敏反应,因为可能是对食品中插入的新的基因发生了过敏反应。在进行转基因的过程中,生物的新陈代谢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因此就会导致产生一些可能有毒的成分。
第二,转基因技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按照生物进化论,自然界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换都经过了上亿年的进化,而转基因技术则摈弃了物种之间的界限,由于转基因作物在性状和品质上优越于其他自然生物体,按照竞争机制,这将会消除生物群落中的野生种,并通过食物链间接影响生物群落的结构,威胁生物多样性。就环境而言,最严重的风险是来自转基因作物和野生亲缘植物之间的自然的基因流动,更重要的是转基因作物通过和野生的亲缘植物发生自然的杂交,从而产生基因的交换。这样,其他的基因就会在杂交的下一代表现出来;就动物而言,也有可能会有动物的基因被引入到其他植物中,这些杂交行为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对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如,除草剂基因作物可能和周围的野草进行杂交,从而形成更加难以对付的“超级杂草”,而抗虫基因的引入会对周围的昆虫产生影响,这样会干扰到昆虫之间的生态平衡。
第三,转基因技术因知识产权问题而造成的不公平问题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对于经过人工修饰的基因和生命的知识产权保护。发达国家的生物科技公司凭借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控制和垄断了大部分的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然而转基因技术的知识产权的垄断却导致了许多有失公平的情况的出现,首先,生物公司利用知识产权来防止农民预留作物种子以保证其经济利益,生物公司获取了大量经济利益,而农民在传统农业生产中自留作物种子的权利却被剥夺。其次,发达国家凭借对转基因技术专利权的控制和垄断在发展中国家获取大量的经济利益,而发展中国国家却因此背负了巨额的债务。
第四,转基因产品的标识问题引发的对消费者知情选择权的争论
目前,许多国家对于转基因产品应该进行标识已基本上打成统一的共识,但是由于生产商家对相关规定的不重视及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不严等原因,市场上还大量存在着未按规定添加转基因产品标识的转基因产品。但是,消费者有权获得转基因产品的相关信息,并且对于是否购买转基因食品做出自主的选择,而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商应该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
三、转基因技术发展中应遵守的伦理原则
(一)尊重原则
尊重病人或受试者的自主性,即尊重他们在有关他们自己的事情上的自我决定权。转基因技术在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宗教的文化背景都不一样。在当今文明社会,每一个人都被赋予了很多权利,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公众理应获得的权利。消费者能够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这样才能方便消费者理解转基因食品是经过哪种转基因作物进行加工的或者是动物食用的饲料是否是转基因产品等。明确的标识是对消费者的一种尊重,技术的发展要以人为本,这样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尊重不仅包含对人自身的尊重,也包含了对动物的尊重。动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命,现在的转基因技术实验都是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的。很多动物保护组织都反对利用动物做实验,我们要尊重动物应有的权利。
(二)无伤害原则
无伤害原则是生命伦理中最普遍的原则,就是要求首先考虑到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病人或研究对象的伤害。转基因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伤害到人、活着其他生命,这就牵涉转基因技术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只有安全才能够保证不受伤害,生命安全是不伤害的最基本的原则,这样生命才能得以延续。而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的食品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转基因治疗虽然能够为患者带来福音,但是,基因的隐私若是遭到了泄露,相反则是伤害了患者。
(三)公正原则
一直以来,公正问题都是人类社会关注的主题之一,也是伦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等探讨的经典话题。公正原则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原则。中国在春秋时代时已经将公正写入了道德法典中,它关注的是如何平衡相互冲突的各种权利,并确保不同利益主体的合理利益得到满足。转基因技术的专利是由发达国家掌握着,主要的是美国的孟山都、杜邦、瑞士的诺华等,这些公司垄断了转基因技术。这样会造成技术的垄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此外,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人类对其他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伦理思考和对生命的关怀根本上是对自己的关怀,人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生命神圣性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所以,我们也要维护生物公平。
(三)生态原则
人类是大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地球这个独特的自然环境。强调人类的目的性,重视人类的自主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并不是把自然当做征服、支配、占有和利用的对象,而是要在改造自然时努力保护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只有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把对环境危机的思考提高到文明批判的高度,才能真正找到解决和克服目前严重的环境危机的方法。只有把尊重自然作为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人类才能实现文明与自然的和解。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伦理需要,也是转基因技术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四)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
生态伦理学认为,我们必须维护生态系统的循环,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自然界有着“适者生存”的规律,都存在着生物链,形成了整个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平等的,都有着生存和繁衍的权利,不能为了满足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而进行破坏。转基因作物中的外源性基因主要是抗除草剂、抗病和抗虫基因,可能随着花粉转移到临近野生作物中,使自然界出现抗逆性较强的杂草;而抗虫转基因不仅可能杀灭益虫,还会使害虫的抗药性更强,变得更加难以杀灭。转基因技术能够减少害虫对植物的破坏,但是应用不当也会导致物种之间生物链被破坏,物种之间缺少了竞争,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人类研究和应用转基因植物的同时要考虑对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参考文献】
[1]杨通进. 预防原则:制定转基因技术政策的伦理原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1).
1.1一本授课教材+多本参考教材
由于每本教材的侧重和受众群体的不同,对重点和难点的分析会有不同的着力点。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授,即使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教材,也不会百分百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广泛参考国内外各类教材的知识分析和应用,查阅相关的期刊资料,及时吸收新的知识,吐故纳新。同时教师不能局限于电子技术这一门课,要大量阅读相关学科的相关书籍资料,增加知识储备,开阔视野,面对学生的求知才能深入的启发和引导学生。
1.2第一节课引人入胜
第一节入门性质的引言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积极性,对电子技术这门课有一个整体的感官印象,了解实际应用中电子技术的广泛性和重要性。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应用介绍电子技术的实际作用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介绍电子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各个组成部分涵盖的课程内容,将整门课的内容拆分成单元电路又组合并联系起来,同时介绍课程的学习方法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水平。
1.3多样化教学
教学手段除了板书、多媒体演示、仿真示例,还有实物展示。实物展示和实验环节并不重复,例如在讲解显示译码器时,可以拿电路板、数码管、译码器以及若干门电路来验证,另外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是否可以显示字母,以HELLO为例,将输入变量的不同取值定义为不同的字母,设计译码器,并逐个显示出来。这种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够完成一次课堂考核。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授课教师通过对同一知识点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尝试教学并留意学生的兴趣点,与学生不断的互动,鼓励学生对教师进行提问,通过这种尝试—反馈—改进的反复推敲,找到适合该教学班的授课方式。
1.4改革教学内容
淡化分立元件电路,注重集成电路的应用。在集成电路讲解中强调外特性,淡化内特性,注重实际应用的效果,强调单元电路和整体电路相结合,理论电路与实际电路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建立模块化的概念,注重各个单元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的外特性。电子技术这门课的知识点非常多且零散,学生常常是学习新的知识点就忘记了旧的知识点,因此开始新的内容之后,应该适度的与之前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比如二极管的特性,二极管会随时应用在之后讲解的各个知识中,比如直流电源中的整流部分,可以借此很好的对二极管的特性进行回顾。
1.5每部分内容辅以典型实例讲解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的引入工程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动手实验热情。例如模拟电路部分,根据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以蓄电池低压报警电路为例,由集成运放、稳压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及若干电阻等元件组成,涵盖了集成运放的非线性应用,发光二极管的伏安特性等知识点。报警电路中,集成运放作为电压比较器工作在非线性状态,电阻R2与稳压管组成电压基准电路,向比较器提供基准电压。电阻R1,R3组成分压电路,其中间点作为电压采样点。当蓄电池电压高于两倍基准电压时,比较器输出正饱和电压,发光二极管不发光,表示电压正常;当蓄电池电压低于两倍基准电压时,比较器输出电压为零,发光二极管发光,表示此时蓄电池电压过低。除单元电路之外,对综合性电路的分析及改进也有助于让学生对知识点在实际中的运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1.6实践环节的基本要求和进阶要求
由于实验课时不多,8个学时的实验基本为验证性实验,这个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进行实验验证后,可进一步提出进阶要求,例如集成运放的运算电路,基本要求是搭建给定的运算电路,并给定输入信号,对输出信号进行测量,验证加法电路或者减法电路等,进阶要求即可要求学生根据已完成的电路进行适当的改变,完成要求的运算关系,并通过测试加以验证。可以借此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深刻的了解和掌握经典电路的精髓,并能够加以变化和改进,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1.7加强题库建设
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需要讲解大量的知识,即使最深刻的演示也需要课后花时间来巩固和加深记忆。另外有些学生属于慢热型,对课堂知识不能及时领会和灵活运用,往往正是这些慢热的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对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因此题库的建设非常必要。题库的建设原则是根据授课内容挑选习题,编入部分实例,完善题型,重点突出。
2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因材施教并因材考核
根据平时因材施教的培养方案,考核方法就需要随之进行多方位改革,教师要多花时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考核和教学融合在一起,不能只靠期末笔试裁定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要体现因材施教的作用,进行因材考核,着重于学生的综合技能,包括理论笔试,实验动手,单元电路的理解分析和应用改进等。为避免教师的主观意见影响学生总评的公平性,期末的笔试成绩仍然要占较大比重,但是考试内容会涵盖部分对实践内容的分析和归纳,即笔试包括理论题型和实际题型。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力求让每位学生的用心和努力都能在考核中得到相应的体现。
3结束语
论文摘要采摘对铁观音茶叶品质的形成起至关重要作用,介绍制作铁观音茶叶的采摘技术,主要包括采摘鲜叶的标准、采摘季节和时间、采摘方法、鲜叶保管等内容。
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杰出代表,是属于半发酵茶,加工工艺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技术性强而灵活。安溪县茶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积累了独特的初制工艺,其制作工作流程为:鲜叶采摘-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复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毛茶;在整个制作工艺流程中,茶农根据经验,形成在不同季节、气候、鲜叶成熟度、栽培水平等方面差异,灵活运用“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的制茶技术,力求使铁观音茶叶感官品质水平达到最佳效果,从而形成铁观音外形长、索紧结、肥壮、沉重、匀整;色泽油润,红点明显,带砂绿色。内质气浓郁持久,具有自然的花香味,汤色金黄明亮;滋味醇厚,鲜爽,观音韵回味悠长;叶底软亮,匀整,红边明显。铁观音的品质形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其中采摘是提供优质制作原料的关键和基础,笔者经多年的观察,对采摘技术提出粗浅见解。
1采摘鲜叶的标准
铁观音优良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鲜叶原料的质量和制茶技术的正常发挥,只有优质的鲜叶才能制出优良的茶叶;优质的鲜叶特征是:叶芽壮、芽梢重、节间短、叶片厚、叶色浓绿光润,持嫩性强,叶内内含物质丰富,各种有机成分例协调。所以鲜叶原料是形成铁观音品质的基础,采摘铁观音茶叶鲜叶原料成熟度一般要求顶叶小开面至中开面驻芽2~3叶,尤以驻芽3叶为优;小开面为顶叶面积为第二叶面积的1/2,中开面为顶叶面积为第二叶面积的2/3;在不同季节采用不同标准,春秋茶一般采用中开面采,夏暑茶应当适当嫩采,采用小开面采;丰产茶园茶树生长茂盛,持嫩性强,采用中开面采摘,普通茶园采用小至中开面采摘,标准成熟叶子是形成铁观音高香品质的物质基础的保证。采摘过于幼嫩,茶叶多酚类较高,形成铁观音香气物质较少,而且在摇青工艺中极易损伤幼嫩梢,产生”断芽”、”断梗”等现象,影响正常的“走水消青”,造成品茶浸出物含量偏低,常形成香低、味苦涩且带有青气,铁观音外形、内质应有的特殊风味难以表现出来。采摘偏老鲜叶,过于成熟的叶片中有效物质基础差,儿茶素总量、氨基酸、咖啡碱、水溶性果胶物质含量偏底;粗老叶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成分含量偏高,成品茶形成外形粗、色泽枯泽、多、滋味淡、薄,不耐冲泡,品质较差。所以把握鲜叶采摘标准是形成铁观音品质的关键。
2采摘季节和时间
铁观音对采摘时间要求较严格,一年中内安溪一般分4季开采,外安溪一般分5季开采。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为春茶,产量达到全年的1/3;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夏茶,立秋至处暑(8月上旬至下旬)为暑茶,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秋茶;在11月至12下旬间制作的为冬茶;全年以春、秋两季茶叶品质最高,春茶以立夏前后采摘质量为更好,秋茶以寒露前后为更好。在一日中,以下午青即午后12时至下午4时前采摘的鲜叶中有充分晒青时间,新鲜清爽,品质最好。由于采摘鲜叶的时间不同,影响鲜叶内部的内含物、晒青等方面,对铁观音品质的形成也造成影响。早青为上午10时前采摘的茶青,鲜叶大多带有露水,其制成的茶品质较差;上午青为上午10时后至中午12时前采摘的茶青,因茶树经过一段时间阳光的照射,露水已消失,制作茶叶品质优于早、晚青;晚青为下午4时后所采的茶青,因采摘完鲜叶后,无法利用阳光晒青萎凋,错过晒青的最佳时机,制茶品质欠佳,总体优于早青;所以应尽量选择下午青作为制作原料。北风天气所采茶叶品质较佳,制作优质铁观音,应选择连续晴朗天气的午青鲜叶制作,才能达到上乘品质。
3采摘方法
采摘的方法有手采法、刀割法和机采法3种。目前铁观音最普遍的采摘方法为手采法,该种采法特别适合制作高档茶,茶农通过长期实践,创造为适应做青“走水”需要的“虎口对芯”采摘法;即采摘时将拇指和食指分开,从芽梢顶端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将芽梢采下,这样就形成每摘下一芽叶,有一半叶握在手中,另一半露在手掌外,可避免握在手中受热与压伤。刀割法和机采法这两种方法采摘的鲜叶质量明显较差,特别是机采法,没有选采性能,但能克服采茶用工困难,适应低档的大面积生产,有一定面积应用。同时应根据茶叶生长情况确定一定高度的采摘面,枞面上的新梢全部采摘,枞面下的芽梢全部留养,以形成较深厚的营养生成层,达到充分利用光能,促进芽头生长均衡,达到增产提高的目的。每季一般分2次采摘,第1次按标准采开面3~4叶,第2次采茶蓬面下芽叶。铁观音采摘多数采用手工采茶法,采茶时实行提手采、分朵采,切忌一把捋,才能形成标准统一、容易掌握、茶青完整度较好。
(一)音色的变化
歌者自身的声音特点影响着整个声乐作品的表现,当人们的内心情感表现为欢乐时,音色就会相对清亮;当人们的内心情感表现为悲伤时,音色就会相对低沉。也就是说,不同的声乐作品要通过不同的音色来表现。因此,歌者在演唱时应运用弱音技巧,通过对气息、声门的控制来选择适合歌曲表达的音色。
(二)强弱的处理
每首声乐作品所蕴含的感情是相当丰富的,有时高亢,有时低沉,为了能在表演过程中将这些微妙的情感变化生动地表现出来,歌者就可以运用弱音技巧,把握好因情感变化反映在歌曲中的强弱变化,将强变弱、弱变强的过渡演绎的自然、流畅,从而完成整首声乐作品的表现。
(三)声音的虚实
歌曲在表达的过程中会因情感的变化而出现渐强渐弱、渐缓渐快的变化。当一种情感向另一种情感过渡时,要注意对这个“中间段声音”的处理。演唱时,可以利用日常中对弱音技巧的训练,来掌控这种渐变。从而使声音的表达完整、自然。
(四)的处理
每首声乐作品的部分是旋律和情感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做好这一部分的处理对歌曲的表达来说至关重要。部分更容易激发听众的情感体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将自己的感受与歌曲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处理时,可充分利用弱音技巧,做好部分的处理,而不是单纯强调音量的拔高,使声乐作品因烂俗的表演技巧而毁于一旦。
二、弱音训练对声乐艺术演唱的影响
(一)弱音训练有助于歌者获取高位置
在声乐艺术演唱中,最关键的就是找到声音的高位置。高位置的声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表现力和震慑力,听起来轻松、悦耳,可使声音的强弱过渡自然、柔滑。高位置的声音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具有混声的发声状态;第二,声音的穿透性强;第三,声音力度可以自由变化。这三个特点丝丝入扣,紧密相连。具有混声的发声状态是高位置声音的基本特点,如果没有混声的发声状态便不可能具有穿透性强的声音和灵活变化的声音力度。换句话说,第二和第三个特点只是第一个特点的表现,这三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连带关系。弱音训练重视声带的闭合,突出利用少量气息发出饱满有力的小音量。小音量的练习有利于放松发声器官,使得真声和假声之间的混合、切换更加自然流畅,有利于达到混声的发声状态,也就是找到声音的高位置。在这个基础上提高音量,就很容易发出具有震慑力、表现力和震慑力的声音。也就是说,没有混声的发声状态就不能找到声音的高位置,也就不能发出有感染力的声音,无法诠释歌曲的丰富内涵。由此可见弱音技巧训练与运用的重要性,只有掌握弱声才能找准声音的高位置,提高声乐艺术演唱的技巧和水平。
(二)弱音训练有利于演唱中的咬字准确
在进行声乐演唱时,有些歌者只注重音乐的表现,而忽视语言的重要性,使观众只能听到旋律,而对歌词部分十分模糊。造成这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演唱者在日常训练中忽视咬字的训练,导致导致咬字器官僵硬、不灵活。因此演唱者在练习时要重视吐字发声的训练,也就是弱声咬字发声训练。弱音状态下,由于气息量较少,可以充分放松下巴、唇、舌等发声器官,是练习咬字的最佳状态。时间长了,咬字器官一直处于放松状态下,肌肉群就会形成固定的记忆,使得咬字发声能够清晰准确,更加有利于表达声乐作品的音乐和语言,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不仅完成了声乐艺术演唱,也让观众感受到歌者的诚意和热情。
(三)弱音训练有助于嗓音的保护
声带作为人体的重要发声器官,是极易受到损害的,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歌者的演唱生命,甚至会影响以后的交流。因此,声乐演唱者要重视对自己声带的科学保护,也就是嗓音保护。声带具有“重机能”和“轻机能”,在弱音训练时,可以使声带处于“轻机能”的状态,紧张度适中,发声时处于合理、科学的情况下。唱高音时,声带缩短,环甲肌力量的增大不会使声带因缩短而变松,反而会增强声带的紧张度,如此一来,声带便处于一个安全的闭合状态,不会因声带负担过重而产生病变。因此,演唱者需要进行弱音训练,用科学、有效的发声方法来协调各个发声器官,充分保护自己的嗓音,尽可能地延长歌唱生命。
(四)弱音训练有利于提高歌者的演唱修养
声乐演唱艺术具有“二度创作”的特质,也就是说,歌者在表达基本的音乐和语言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艺术修养以及多年来积攒的演唱经验,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也就是说,歌唱者在学习、生活中的主观积累,会影响声乐艺术演唱的客观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演唱修养”,甚至会被概括成一种表演技巧,渗透在歌者的声乐艺术演唱中。长时间的弱音训练,就会形成良好的发音习惯,提高自己的演唱修养。但是,良好的演唱艺术修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戒骄戒躁,拿出毅力和勇气,不间断地进行弱音训练。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歌者的演唱技巧,同时融入了歌者的生活感受、真挚情感,在声乐艺术表演中能够做到松紧有度、放松自然。在弱音训练的过程中,歌者的内心处于一种比较平静的状态,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对词曲的感受,从而建立良好的乐感,这种乐感可以反作用于声乐作品,提高声乐艺术表演的品质。反之,如果歌者不具备这种乐感,则会致使演唱的效果大打折扣,变得死气沉沉,毫无感情。所以,做好弱音训练,也就打好了声乐艺术演唱的基础,培养了歌者独特的乐感,对声乐艺术演唱百利而无一害。声乐艺术演唱者在具备了较完美的演唱艺术修养后,加上专业知识的学习、声乐演唱技巧的运用,以及主观、客观上对声乐作品的认识,一定会演唱出动人的歌曲。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