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法国的中医药事业仍以针灸为主,针灸术已成为医疗竞争中的必备技能。1985年针灸师达7000-9000人,仅在巴黎电话薄上就可查到3000多名,其中10%左右系统学习过中医(3年以上学制)。法国拥有近10个针灸专门学校,18个针灸、中医研究单位,6家针灸杂志,政府成立了针灸专门委员会。90年代,法国的针灸、中医从业人员达1万人,一些公立医院建立针灸科,针灸、中医还常作为某些科室的一种治疗手段,兼职或外聘针灸师、中医师,某些医学教授、专家也可安排固定的中医助手,协助其科学研究或临床工作。
目前,中药的销售与使用,尚未得到法国卫生部门正式批准,政府不准中药以药品名义通过海关进口,所以法国药店常无中成药,而在草药店、药房或华人开的百货商店中往往有售。巴黎一家草药店经销300-600种中草药,勒阿弗尔、波尔多等城市也有经销中草药材与中成药的药店,经营规模在数百种,货源多从荷兰、比利时或香港转口进入法国。单味草药常制成粉剂、提取液、茶剂,中成药则以特殊食品、食品补充剂、保健品或饮料名义进口销售。1986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曾下令对天然药及其替代品深入研究,建议政府成立一个研究草药的基金会(1986年12月成立),以便支持植物药(包括中草药)研究开发与进一步推广。这类药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舆论支持,法国中医界人士也为取得中医药的合法地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法国政府己决定将中医学教育纳入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中去。
1993年,法国已有近2600个中医诊所,用中药、针灸、推拿为病人治病,针灸医生已近万名,每年用掉中草药达35000吨左右。
1996年,在巴黎开设第一家中医医院,这所医院是在中法两国卫生部的倡议下,由欧洲共同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助下开设的,名称为"欧洲第一医院"。这所医院有20张病床,计划办成一所集医疗、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中医药中心,将以针灸、按摩、药物、气功及饮食学为主要内容进行治疗与研究。在法国,中医药被法国医学会确认为正统医学的一部分,并在几所官方医学院校开设课程,患者可为此获取医疗保险。另外,使用中医药也是一条减少医疗开支的可行之路。患者来到这所医院后,首先接待他的是一位护士,护士将向患者介绍传统中医的基本原理,然后病人再去看医生,由医生确诊后建议他采用某种疗法。医院将为每位患者建立病案,作为衡量诊断治疗效果的档案。
目前,法国对中草药研究的力度还不如日、美、德等国,也没有象美国草药研究基金会(AHRF)、草药产品协会(AHPA)那样的组织和经济投入,但中草药受到法国医学界的支持,政府也无意阻止其研究与使用。1996年,法国卫生部巳同意在法中合办的中医院使用中药制剂,法国医学会也承认传统中医是合法医疗实践的组成部分,一些社会健康保险机构已同意支付中医治疗费。此外,在一些科研机构也使用多种中草药治疗专病(临床试验)。可以预计,中医在近期有望得到法国的法律认可。
中医药在墨西哥
拉丁美洲是目前发展中国家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我国在拉美的主要贸易伙伴有:巴西、阿根廷、巴拿马、智利、秘鲁、墨西哥、古巴、乌拉圭、厄瓜多尔、委内瑞拉。 墨西哥是北美西南草药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史书记载的草药就有6,000余种,其中约25%是墨西哥特有的草药。墨西哥还是蜂蜜出口大国,但近年来蜂蜜出口逐年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受非洲蜂入侵的影响。
近年来墨西哥的研究人员,对墨西哥草药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在研究中非常重视借鉴中医学的经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加西亚教授从辣椒籽和辣椒果实薄膜中提取的一种药物制成药膏,药膏涂在皮肤上可起到止痛作用,对于抑制关节炎、风湿病和糖尿病引起的疼痛具有良好疗效。如果是关节炎,长期敷用后关节可活动自如。该种药膏不同于,其仅起止痛作用,不影响皮肤其它感觉。该外敷药没有其它副作用。在我国中成药保健品贸易小组访问墨西哥的期间,墨西哥传统医学专家一再表示,希望中国有关部门能在墨西哥成药生产方面进行技术合作。双方还签署了建立中国墨西哥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的协议。根据这项协议,合资公司将主要经营中国生产的各种医药产品和保健品,作为开始,将首先经营墨方感兴趣的中成药和保健品。
1974年在墨西哥的台斯库湖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螺旋藻工厂,生产藻粉和藻片,墨西哥政府正式批准螺旋藻作为保健食品供应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和一岁以内的婴儿使用,效果十分理想。
目前墨西哥客户已试购了中药20多个品种,其中有属于治疗性的中成药,牛黄解毒丸、银翘解毒丸、黄连上清丸等,烫伤特效药京万红,居家旅行必备的清凉油,延年益寿的保健品等。此外,我国近年来开发的肝复乐、白果浸膏粉、保青春口服液、蜂王浆系列美容品以及花粉系列产品(如花粉田七口服液)等也很受欢迎。
虽然全世界都有非处方药,但每个国家对于这些药物的管理都有自己的法规。药政当局授权这些药上市基于两个原则:安全和有效。在墨西哥也同样。墨卫生部是否将一个药列为非处方药有自己的标准,即安全性:在墨有广泛使用的经验;适应症:消费者能自己诊断疾病、选择药物和控制治疗;疗程短;须世界范围的用药经验。
在墨西哥,自我药物治疗具有很大优势,主要从经济上考虑,这些药已上市多年,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低廉。此外,也省去了看医生的花费。为保证正确使用自我治疗药物,需要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宣传以教育消费者。有专门机构卫生管理理事会(Derectorate of Sanitary Control)监控大众传媒的非处方药广告,确保公众得到确切实在的宣传。
卫生部将在严格标准下批准更多非处方药上市。如发现非处方药发生严重副作用,卫生部将采取行动,考虑修改标签、增加注意事项、剂量说明等。或者,必要时将该药恢复为处方药。
应当指出,在墨西哥维生素作为药品管理,大部分维生素属非处方药。生产必须符合药品注册标准,包括生产车间要得到用药生产的卫生许可。大剂量的VA、VD用于治疗皮肤病、骨质疏松、佝偻病,这些病需要医生确诊,这些药品要注明按处方药管理。
草药和顺势疗法药物也属于OTC药物。墨西哥卫生部认为非处方药既安全又有用,应在严格审查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前提下,逐步增加非处方药品种。
关键词: 抑郁症;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
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随着社会竞争加剧,抑郁症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高发病率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 年,抑郁症将成为威害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病,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
1 病因病机
抑郁症在祖国医学属“郁证”范畴,中医认为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抑郁的主要病机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受累以及气血失调而成。总之中医认为郁证的发生因郁怒、悲哀、忧愁七情之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初病因气滞而挟湿痰、食积、热郁者,则多属实证;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如久郁伤神, 阴虚火旺等均属虚证。
2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原则,采用阴阳消长的整体性、平衡对称性,万物消长的同一性及清热除烦、养阴生津 ,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等综合运用,以达到治疗目的。代表方剂解郁汤如下:枳壳15 g、丹参15 g、川芎15 g、白术15 g、石菖卜12 g、神曲30 g、合欢皮20 g、栀子15 g、夜交藤30 g、炒枣仁30 g、甘草10 g、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方中枳壳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川芎、丹参、凉血、活血、化瘀通络。栀子清热除烦、解瘀凉血。合欢皮、夜交藤、炒枣仁养血安神定志。石菖卜豁痰开窍,活血散风,除烦。白术补脾益胃,燥湿和中,治疗不思饮食、倦怠少气、头晕自汗。神曲开胃健脾,适于腹胀、食欲不振者。诸药合用治疗本病。
3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所伤、气机不畅,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故疏肝解郁是治疗的主要方法,治疗方剂为逍遥散和甘麦大枣汤和方,柴胡20 g、当归20 g、白芍15 g、白术15 g、茯苓20 g、生姜10 g、薄荷5 g、大枣5 枚、淮小麦15 g、炙甘草20 g。
其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生姜 温胃和中,加之治脏燥的淮小麦、大枣,共达解郁除烦,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
4 养心安神法
中医认为心为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司,如果心血不足,阴不敛阳,血不养心则出现精神神志的异常,治疗以养心安神为主,方剂以养心安神汤加减,主方见:五味子25 g、百合20 g、夜交藤50 g、枣仁15 g、合欢皮15 g、远志20 g、郁金20 g、,其中五味子、百合滋阴养心,夜交藤镇静催眠,枣仁、合欢皮、远志安神定志,郁金理气化瘀。诸药合用达养心安神的目的。
5 健脾化痰法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之气,升清降浊,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心智被蒙而致神志改变,故健脾化痰亦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拟方:厚朴20 g、茯苓15 g、半夏15 g、栀子15 g、郁金20 g、牡蛎15 g、竹茹20 g、陈皮15 g,其中以厚朴、茯苓、半夏健脾化湿,郁金开郁理气,栀子清热,牡蛎、竹茹去痰,陈皮健脾理气,诸药合用则痰无以蒙神窍,上通下畅共达良好功效。
【关键词】传统知识 传统医药 中医药 特点
法律保护制度的确立,必须以保护对象的明确、具体为基本前提。本文拟从法律对传统知识保护的角度,对中医药之概念、特征进行阐释,以期达成共识,从而避免研究中界定不一之弊。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概念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英文术语。中医药理应被翻译为Chinese Medicine(简称TM),而不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简称TCM)。众所周知,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当下,它又与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了融合,因此它不仅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所以将中医药表述为TM更为妥当,这也符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重要中医药机构的现行英文翻译。从国际交流用语看, Chinese Medicine可以翻译成汉医,也可以翻译为“中国的医学”,①即不仅包括汉医,还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医学。这样,Chinese Medicine 在对外交流中就可表述为广义的中医药, 而对内又可理解为狭义的汉医,就达到了国内与国外、广义与狭义的统一。②据此,中医药传统知识就翻译成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Chinese Medicine。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上位概念。中医药传统知识源自于传统医药(Traditional Medicine),其上位概念是传统知识。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简称WIPO)的界定,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传统产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志、名称及符号、未披露信息,以及一切其他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的智力活动所产生的基于传统的创新与创造。“基于传统”是指某种知识体系的创造、创新以及文化表达方式,通常是代代相传,为某个特定民族或其居住地域所固有,并随着环境改变而不断演进。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定义,“传统医药”指基于本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论、原理、信念和经验而形成的一整套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总括,无论是否可解释清楚,用于保持健康和预防、诊断、改善或治疗身体与精神方面的疾病。在某些国家,补充医药、变通医药、非常规医药等术语往往与传统医药交替使用。2002年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2002~2005年传统医学战略》对传统医学的定义是,传统中医学、印度医学及阿拉伯医学等传统医学系统以及多种形式的民间疗法的统称。在我国,有学者认为,“传统医药是一个非正规性的流传于乡间的医药知识体系的总称,它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技艺,是一种实务的操作统称”。③笔者以为,传统医学是指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就已经形成并一直传承到现在,在当代医疗保健实践中仍在应用的医药学体系和民间医术及药物;传统医药学体系包括中医(药)学、印度医学和希腊―阿拉伯医学。与“传统医药”相对应的概念是“现代医学(Modern Medicine)”、“西医学(Western Medicine)”、“生物医学(Biomedicine)”(它们是同义词,所指称的对象一致,只是命名角度各不相同)。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概念。中国传统医药包括汉族传统医药(即中医药)、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和民间医药。为便于研究,本文所称的中医药主要指“汉族医药”。相应地,中医药传统知识可以理解为“中国的汉族医药的传统知识”。中医药传统知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存续、表达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源等。从法律保护的角度来看,保护对象中比较核心和重要的部分包括:一、中医药理论知识,如药物理论、方剂理论、疾病与诊疗理论等;二、中药资源,如数量众多的中药材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三、中药材加工炮制技术,如中药材的栽培、养殖;四、中医方剂,如处方和制剂,包括古籍中已记载的九万余首医方;五、中医诊疗技术,如望闻问切四诊法等;六、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如推拿、刮痧、食疗等;七、中医药特有的标记、符号,如名医名称、中药名称、传统药铺、经络图谱等。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特点
传统知识角度的分析。从传统与现代的比较来看,中医药传统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传统性。中医药传统知识源远流长,世代传承。它不具有现代知识的整合性和新颖性。与现代知识相比较,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发展、应用缺乏广泛性,带有明显的传统性。
第二,群体性。汉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中医药传统知识,因此它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此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药传统知识体系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发展。第三,地域性。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具有特殊的民族色彩。中医药传统知识与特定的地理生态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第四,延续性和承继性。由于现代知识产生于法制环境之中,可以直接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故此“产权”相对独立,并可以广泛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播。但中医药传统知识却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呈现出动态的自然延续,本质上属于可无限延续的知识。有中医专家认为,它最有效的传承方式是师承传授,这反映出中医药知识既有深层次性,又有容易消逝的随意性。现代知识,尤其是成为现代知识产权法保护客体的现代知识,属于跨越式创新、个体创新或正规创新,而中医药传统知识则属于渐进式创新、群体创新或非正规的创新。
第五,相对的公开性和公有性。如前所述,中医药传统知识是汉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其成员来说,此类知识是与群体生活自然相伴并共同掌握和拥有,属于某种意义上的“共同遗产”。从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角度看,它是公有领域的“在先技术”,人人皆可以自由利用,无法获得确权,更不用说获得相关的侵权救济。但是由于中医药传统知识需要专门的智慧和技能方可运用,再加之“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等习俗,使得某些中医药传统知识只能为一部分人所掌握和运用。
中西医、药比较角度的分析。中医、药知识与西医、药知识相比,中医药传统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中医药”包含了“中医”与“中药”。二者往往不能绝对分开,通常合称“中医药”,而西医、西药则不同。
第二,中药多数来源于天然物质,经过几千年的使用和验证,已具有明确的疗效。与西药相比,绝大部分中药的具体成分结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尚不能精确测定。
第三,中医形成的文化根基。中医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以“活着的、整体的、原形的人为其出发点,以自然、社会、精神情志和整个机体这四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的,表现在生命整体层次上的反应状态(即证候) 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其发生、发展、运动、变化、消失的全过程”,④因此具有封闭性、趋同性的特征。“古已有之”常常是中医学立论的依据,不愿意怀疑已经被普遍接受的观点,特别是古贤或权威的学说。中医遵循“综合―演绎”的系统性方法。
第四,中国传统医药学具有人文科学属性。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其原本是一个学科整体,但医学领域里却偏偏有一个顽强的“中国医学”概念存在,它说明中西医学的整合发展尚有一定难度,也说明中国医学具有较浓的人文特征。
第五,中医具有一定的经验医学属性。中医思想秉承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强调重视内省的特征,在疾病的整体把握、定性分析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却轻视对病原体的研究,运用高度哲学概括掩盖了众多未知的领域,这不符合实验医学的发展方向。西医学属于实验医学,其大部分概念遵循形式逻辑规律,追求统一、确定、单一的思维形式及表述,这确保了整个西医体系的严谨性。
第六,中国传统医药知识的多样化特征。中国传统医药知识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中医理论、中药理论以及针灸、推拿、按摩、骨伤医学等等。另外,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深度融合,因此具有特殊的民族色彩。
2006年以来,在经历了新一轮“中医存废”之争后,更多的人接受了如下观点:中西医从各自的出发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思维观念,到各自的概念(范畴) 体系,是两种不同的范式。“强调用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进步、发展、统一性等观念的西方中心主义”来看待中医药,那明显是错误的。因而,明晰中医药的基本内涵及其概念,这对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规划项目《超越知识产权: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特别立法保护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06JA820027)
注释
①王一方,邱鸿钟:“中医百年:甄变与彷徨――中国医学的人文传统与科学建构“, csc.pku.省略,2006年1月10日。
②武贵勉,张韬:“‘中医药传统知识’术语英译的探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年第3期。
本刊讯 2月21日上午,陈竺部长在卫生部会见了法国科学院技术与创新特使卡特琳娜・布希尼娅克女士(Catherine Bréchignac)和法国工程院名誉主席、中法中医药合作委员会法方主席基诺先生(Francois Guinot),就中法中医药合作等交换了意见。
陈竺部长感谢法国专家对推动中法中医药合作提出的建议,并祝贺中法中医药合作委员会一年来取得的实质进展。他表示,卫生部将继续全力支持中法中医药合作委员会框架下的各领域合作,并鼓励法方与已建立合作关系的中方合作伙伴、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协和医科大学加强中医药临床技术研究合作,特别是基础临床研究方面的合作。他指出,中国深化医改取得重大进展,医保覆盖面有了极大改善,中医药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这为医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医药合作研究成果为世界所认可。
卫生部国际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司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见。
陈竺向驻华外交机构通报中国医改进展
本刊讯 2月14日下午,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在京联合举办中国医改进展吹风会。卫生部部长陈竺向联合国系统驻华各机构和相关国际组织、有关国家驻华使馆官员以及部分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媒体代表约130余人介绍了中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展和成效,以及“十二五”时期中国医改主要任务。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蓝睿明(Michael O’Leary)主持会议。
陈竺部长说,自2009年全面启动深化医改以来,五项重点任务均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国民健康指标继续改善,城乡和地区间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十二五”时期将是深化医改的攻坚阶段,是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我国将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陈竺部长感谢国际多双边机构等对我国卫生工作的支持和关心,希望国际组织加大对中国医改的支持力度,发挥宏观管理和专业管理优势,帮助中国评估医改进展和效果,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评价体系。
陈竺部长还在会上回答了与会人员提出的关于慢性病和艾滋病防控、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和医药分开等问题。
卫生部医改办、国际合作司相关负责同志陪同出席会议。
张茅:陕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成效显著
本刊讯 2月16日,陕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暨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大会在西安召开。卫生部党组书记、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张茅出席会议并讲话。
张茅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卫生部始终高度关注陕西省的医改、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工作。陕西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向正确,路径明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特别是在强化政府责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便民惠民等方面的改革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子长模式”等在全国发挥了示范作用,此次又率先在全国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张茅代表卫生部向陕西省为深化医改、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做出贡献的所有同志及广大医务工作者表示诚挚问候和敬意。他希望陕西要继续巩固改革成果,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为核心,以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完善补偿机制和绩效考核,以及提升服务能力等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不断强化县级公立医院在承担基层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的重要功能,力争在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
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陕西省三年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五项重点医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年共投入医改资金368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做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药物价格明显下降,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成效显著,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
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际出席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陕西省长赵正永出席会议并讲话,陕西省副省长郑小明主持会议。会上,陕西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涉及到的经费补偿保障、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进行了安排,还对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市县、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国家食药监局跟踪监控可植入人工
本刊讯 2011年底,法国PIP公司生产的可植入人工产品使用未经批准的硅胶材料事件曝光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立即组织对法国PIP公司在中国的人和售后服务机构深圳市维恩杰科技有限公司经销该产品情况开展调查,并与法国有关监管部门、世界卫生组织(WHO)联系,收集有关信息、跟踪事件进展。
截至目前,深圳市维恩杰科技有限公司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未收到有关该产品的不良事件或质量事故报告。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PIP公司可植入人工使用者的健康,全力收集有关信息。目前收集到的信息表明:法国有关监管部门调查证实,PIP公司生产的可植入人工使用了未经批准的硅胶材料,破裂率较高,建议取出假体;其他涉及的60多个国家除德国、捷克、委内瑞拉等少数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取出外,大多数国家监管部门建议使用者密切观察,咨询有关医生或有关医疗机构;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信息称,“PIP隆胸植入产品使用了合格和不合格的硅胶材料,建议怀疑有破裂迹象、感觉疼痛、有炎症或其他任何担忧者应咨询医生”;欧盟新兴消费及健康风险评估科学委员会(SCENIHR)的信息称,“基于目前的有限数据,存在一些关于硅胶假体破裂导致发炎可能性的担心。报告认为每一个病历都需要进行单独评估,因此,仍然建议有疑虑的妇女向他们的外科医生进行咨询”。
1.1针刺疗法
周平[6]通过对比应用针刺疗法与牵引疗法对颈臂疼痛症状、静息状态肌张力RAUC、收缩状态肌张力AAUC的改善情况发现,针刺可有效地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斜方肌的肌张力,并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整体治疗具有促进作用。蔡玉梅等人[7]从选穴入手,采取祛风通络、和胃健脾、益气养血等辨证施治的方法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麻木症状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1.2电针疗法
陈双岭等人[8]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相应节段的夹脊穴并应用电针刺激此穴位的方法为其进行治疗,结果发现,与应用普通针刺疗法(针刺患者双侧的大椎穴、天柱穴和夹脊穴等穴位)相比,应用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更好。滕春光等人[9]将13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患者单纯应用电针疗法进行治疗,另一组患者联合应用辨经取穴针刺疗法和电针疗法进行治疗。结果发现,联合应用辨经取穴针刺疗法和电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更好。
1.3水针疗法
王洪宇等人[10]采用穴位注射夹脊穴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并将其治疗效果与用推拿牵引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采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明显优于采用推拿牵引疗法的疗效。同时,刘悦平[11]对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在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穴位注射颈夹脊穴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穴位的镇痛效果。另外,曾顺军等人[12]还对应用哪种药物进行穴位注射治疗这种病的效果更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生理盐水-地塞米松混合液进行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更好。
1.4针刀疗法
何云清等人[13]采用小针刀松解项筋膜及枕下肌的方法为67例由上位颈椎神经根压迫而引起的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了治疗,其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8.5%。蔡伟等人[14]在100例颈椎病患者的风池穴、颈夹脊穴等穴位的周围寻找痛点并为其行针刀松解术,同时配合穴位注射。结果这一疗法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且以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更为显着。桂清民[15]将针刀闭合松解术与孙树椿教授[16]发明的颈椎不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联合起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结果发现,与应用单纯针灸疗法相比,联合应用针刀闭合松解术和颈椎不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颈椎的生理曲度、纠正棘突偏歪和椎间隙的宽窄。
1.5其他针刺疗法
衣华强[17]采用头针针刺(对侧顶颞后斜线中2/5处)配合体针针刺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并将其治疗效果与单纯应用体针针刺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应用头针针刺配合体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和综合疗效均优于单纯应用体针进行治疗的疗效。近几年,随着针灸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针具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刃针"就是最好的印证。刃针疗法源于"古九针",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一种特色疗法[18]。江洋[19]将刃针微创治疗术应用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上。结果发现,应用刃针微创治疗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另外,李应贵等[20]运用三棱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杜建民等[21]应用薄氏腹针(薄氏腹针配合大面积电磁波辐射)治疗神经型颈椎病均取得了显着的疗效。
2按摩手法
杨功旭等[22]应用拿捏、指推、点揉、滚推等一系列补泄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结果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王曙辉[23]分别采用曲旋转提拉斜板法和传统的颈椎牵引推拿手法对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对比治疗。结果显示,与应用传统的颈椎牵引推拿手法相比,应用曲旋转提拉斜板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头颈部的僵硬感和颈椎的活动度。另外,陈祥云等人[24]对用循经点按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也进行了研究,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中药;专利保护
中药产业是我国21世纪最具发展空间的产业之一。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所具有的学科、信息、专家团队、学术环境等优势决定了她是中药学术成果的发源地,在中药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强其科研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义重大。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涵盖了中药专利、商标、著作权、地理标识等诸多方面,对于中医药院校而言,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主要表现为中药科研成果的专利保护。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管见,以期与同道商榷。
1 提高教师知识产权认知,促进中药专利申报
中医药院校申请专利数与全国总数相比相差甚远,而每年发表的论文数是申报专利数的15倍之多[1],这导致大量中药科研创新成果公之于众而被他国无偿占有。因此,提高教师在开展中药创新的同时强化科研成果专利保护的认知尤为重要。
1.1 加大专利保护培训力度,建立教师中长期培训机制
学校领导层应加强中药创新成果保护意识,把普及中药专利保护及相关法律法规纳入教师的日常教研活动中,形成有利于保护中药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变封闭式发展道路为开放式发展道路,与其他法学院校、社会机构及海外联合开展有关中药专利保护的合作;成立学习班,聘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知识产权专家、律师以及专利审查员作为培训讲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加世界知识产权学院、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等部门的短期强化培训;举办学术研讨会、论坛,就中药领域具体侵权案件展开研讨,巩固相关中药专利保护知识;通过会展、知识竞答等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工作;选拔骨干教师到相关单位短期进修;将中药创新成果的专利保护纳入新教师的岗前培训之中;鼓励教师利用多方面条件,广泛涉猎相关知识,不断提高保护意识及抗侵权能力。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高校的做法。自2002年开始,日本一些大学为了阻止科研成果外流而设立知识产权制度的相关讲座,实施有组织的知识产权培训计划[1]。
1.2 科研与专利保护相结合,防止中药创新成果流失
对教师的培养应提高到涉及中药产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认识水平来加以要求,让抵御侵权的法制意识贯穿于中药科研创新的全过程,包括选题、立项、研究、开发、鉴定、、报奖、申请专利等各个阶段;对于学术带头人、项目负责人、参加涉外学术会议人员而言,防范意识尤其需要加强;重大课题的负责人应参加中药创新成果专利保护短期培训,并接受考核,成绩合格后持证上岗;并且,应该多方面提高教师安全防范意识以及反渗透、反窃取能力。此外,教师应研究并掌握国际间有关中药专利的信息和动态,搞清他国在本领域专利体系的法律状态。对已取得国内专利并有开发潜质的中药技术和产品申请国外专利;国内专利申报成功而不申请国外专利的项目,课题组应尽快发表文章及专著,使已获得专利权的中药研究成果成为共知,打造严谨的反侵权体系。
1.3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高中药专利的科技含量
近10年来中药发明专利以产品发明为主,其次是方法发明,而且93.8%是药品常规生产方法[2],中药新用途发明较少;在产品发明中,主要为中药复方,而有效部位、有效单体甚少。见表1、表2。表1 2000-2009年我国中药发明专利类型统计表2 2000-2009年我国中药产品发明专利技术统计
中药新用途的研发是治疗新型疾病及替代毒副作用大、价格较高药物的需要,而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的研发代表了本领域较高的科研水平。由此可见,目前国内中药专利申报水平有待提升。中医药院校拥有的专家团队、创新实力、学术环境等优势使其具备提升中药专利科技含量的潜力。
首先,在选题立项阶段,对于投标课题严格评审、精细筛选,确定安全、有效、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科研成果附加值大的课题作为攻关对象,避免低水平重复研发的出现;其次,联合其他中医药院校或医学院所,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汇集各自专长,集思广益,博采各家,合力形成中药研发优势共同体,完成科技含量高的中药创新项目。如合肥工业大学拥有高超的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离纯化技术,而中国总医院在应用研究方面优势独特,擅长药品临床前的药理、药效、毒理研究,他们联合完成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银杏内酯β单体注射液”的项目,研发出世界上唯一的银杏单体注射液[3]。另外,在科研创新平台的基础之上促成优质高效的产学研联盟是孵化高水平中药专利的优选。中药产学研联盟是指中药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以新药研发为纽带联合起来形成的契约型创新组织[4-5],是通过中药创新项目和科研信息的带动,综合各个参与方的优势资源进行中药科研难题攻关的创新尝试。中医药院校发挥其学科、人才优势,利用企业先进的实验条件及科研设备,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组建以专家组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履行高效的经费使用原则、严把项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而组建以品种为重点、项目为载体、合同为契约的产学研联盟,在提高中药科研水平的同时弥补中医药院校课题与企业需求难以有效对接、专利转化率低的缺陷。
2 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提高中药知识产权效能
近些年来,高校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呈现上升趋势,但二者均低于全国水平,且分布相对集中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重点院校[1]。通过对全国23所中医药院校2007-2009年专利申报数目与科研创新的管理情况(见表3)分析,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是促成中药专利申报的重要前提,建议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统管并协调校内专利申报工作。
2.1 成立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目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模式主要有2种:挂靠模式与独立模式。前者是指知识产权属于多个机构管理,职能行使分散;而后者为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设备、经费、管理人员,该模式又分为集中式管理与分散式管理,集中式管理即知识产权的形成、转移、许可、转化等实行集中管理;分散式管理是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统一管理下,部分职能授权给院、系、科研部门[1]。由表3可见,专利成果显著的院校均采用知识产权独立管理模式。优质高效的独立管理模式是成立由相关领导、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其职责包括:管理和协调全校中药专利申报工作;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规划及保护办法;编辑以中药专利数据库为中心的信息网络,及时检索相关信息;建立中药专利申请前的审查与价值评估机制,协助课题组准备专利申报材料;深入研究中药专利战略;鉴定和确认本校科研项目的密级,对本校科研领域及时提出安全防范建议;加强本校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及知识产权侵权调查、监控和纠纷处理制度。表3 全国23所中医药院校2007-2009年专利申报情况及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比较
2.2 设立专项基金,促进专利申报
教育部高等院校科技统计资料显示,高校每年发表的论文达15万篇,而申请的专利仅为1万件左右[2]。原因之一是申报专利需要不菲的专利申请费与维持费,而多数高校在教师晋升方面对专利申报数的重视程度不及数,因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晋升职称,只重视而专利意识淡薄,导致很多蕴含丰富知识产权的临床经验、科研成果在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而被无偿使用。对此,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有必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规则,在职称评审、晋职晋级等方面,向获得科研成果并赢得专利保护的教师倾斜;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应设立一定数量的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科研价值较大,可望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中药科研成果申报专利。专项基金的额度可根据学校的经济实力和教师的科研力量而定,并与专利的实施许可相结合。在专利转化酬金分配方面,管理机构可与教师协商,合理确定发明人与学校之间的分配比例,将一部分作为学校的管理费用,另一部分为院、系及发明人用于新的研发。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固定比例制”、“累计递减制”等[6]激励政策;专利审批、许可成功后,专利人、系、学院可以按照固定的比例分享奖励;也可以就专利申报过程中不同教师、机构所做贡献的大小逐级递减分配奖金。保证专利的申请与实施处于良性循环。
2.3 促进成果转化,提高专利利用率
将中医药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是体现中药专利价值的关键。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做好专利申报的同时要努力寻找专利转让的机源。在研发过程中坚持创新源于市场又回归市场的理念,构筑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科研创新平台,在对市场需
水分与能态调节来说,燥可致人体水分缺失,即导致携能粒子或高能态的“冷却障碍”而产生热象,为间接高能态。在干燥环境中,空气分子极度缺水,人与空气之间的“渗透压”显著增大,人体水分极易渗出、散发而导致津伤。呼吸道黏膜与肺黏膜直接与外界接触,比皮肤更易受干燥空气影响。在秋季气温下降,在低温低湿的环境中,鼻黏膜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流减少,鼻黏膜易发生细小皲裂,此种环境适宜病毒的生存繁殖,且鼻腔局部血管收缩,分泌中的免疫物质明显减少,因此极易感冒而诱发支气管炎。此病理过程与燥易伤肺密切相关[4]。
中医痰证学说认为,痰浊阻滞可导致气机阻滞、气滞血瘀。痰证的病理过程涉及现代医学多器官、多系统,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神经内分泌异常、自主神经紊乱、体液代谢及物质代谢障碍,从而导致代谢产物堆积,内环境紊乱,表现为痰证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痰证与脂质代谢的关系,相关研究发现,痰证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含量明显高于非痰浊证患者及正常人。另外,痰证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痰证患者的全血黏度比、全血还原黏度明显增高,以血液稠浓、黏滞为特点,血液循环的变化主要为微循环障碍[5]。
上述研究表明,中西医对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具有相通性。在此基础上,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从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病证结合分型(分期)诊断发展到将中医学的“证”与现代医学的病理形态改变和生化、病理等的微观生物指标的改变联系起来,其内涵就是将中西医在病因病机(理)发展的密切相关性联系起来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同时引导临床中西医结合诊断思路的形成,进行宏观与微观结合认识疾病。
例如,脾气虚证患者多有肢体倦怠、神疲乏力等症状,同时血乳酸含量增高、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下降、乳酸代谢异常是脾气虚证的病理指标之一。脾气虚证患者胃黏膜环磷酸腺苷、超氧化物歧化酶、锌、铜及线粒体锌、铜含量较正常人为低[6]。再如,心血瘀阻证除有心悸胸闷、心痛时作、唇甲青紫、舌质紫黯瘀斑的症状体征表现外,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栓素A2、前列环素及两者比值升高为此证的辨证参考微观指标[7]。
3 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诊断思路与方法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对如何进行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西医学中相通的生理运动、病理变化规律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点,并据此形成将中医学的“证”与现代医学的病理形态改变和生化、病理等的微观生物指标的改变联系起来,进行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结合、功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进一步指导综合运用2种医学,发挥优于单用西医或单用中医治疗的优势。
例如,慢性胃炎是反复发作性病变,西医多采用对症治疗,不能全部改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且多反复,常难根治。中医和西医在对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上有一定的相通或在病机病理上的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肝胃不和、肝气郁结犯胃证与西医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障碍引起胆汁反流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的表现有一定的一致性,病机病理相关,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健脾益气的中药可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幽门括约肌的舒缩、调节胃肠蠕动,从而调节胆汁排泄、减轻胆汁反流、缓解黏膜下血管痉挛和改善胃肠功能障碍。小柴胡汤、四逆散可明显抑制反流性胃炎的胃黏膜水肿、充血、瘀血等病变,减轻胃细胞浸润及腺体增生性改变。陈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乌药等配伍使用时对胃肠平滑肌及肠管的运动节律有抑制和兴奋的双向作用,松弛奥狄括约肌、降低胆囊压力、促进消化液和胆汁的分泌,抗溃疡等综合作用[8]。
慢性胃炎胃肠功能减弱、胃黏膜萎缩、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肠腺化生或炎症损伤,进一步可使泌酸功能减低,胃酸缺乏或消失,甚至发生癌变。此病理(机)过程与中医的脾胃虚弱证的病机(理)相关。中医温补法常用的四君子汤、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能调节胃泌素的分泌和胃蛋白酶活力水平,增强胃黏膜的修复再生能力和屏障作用。清补法的酸甘化阴以芍药甘草汤为主,对胃黏膜有修复作用,白芍、乌梅可促进泌酸功能,提高胃液酸度;甘寒生津以养胃汤为主,沙参、麦冬、枸杞子、玉竹、石斛等能增加胃酸[8-9]。
其他如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等疾病,西医需要长期大量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同时带来许多不良反应。若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探讨此类疾病在中西医学病机病理中的相通性,进一步结合在激素治疗过程中的中西医病理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通性,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及阴阳失调的大幅度变化,可大大减少或减轻单用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同时能提高治疗效果。
4 结语
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探索中西医学相通的生理病理机制和规律,进而运用此相通的规律认识2种医学在病因病机病理上的相通及相关性——建立中西医结合诊断思路和方法,在中西医结合诊断的基础上,根据中西药的综合药理作用,进行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现代医学的创新,也是引领中医学、西医学及各民族医学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其忠.中医基础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50.
[2] 方肇勤.实验中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
[3] 季钟朴.现代中医生理学基础[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88.
[4] 丁建中,张六通,邱幸凡.外燥与气象医学研究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 2006,7(2):284-285.
[5] 廖荣鑫,黄礼明.痰病的现代研究及思路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1,23(4):1-2.
[6] 宋玉洁.中医脾气虚证的现代研究近况与思考[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3):238-240.
[7] 冼绍祥,苏达朝,刘基铎.心血瘀阻证与凝血/抗凝、纤溶/抗纤溶系统关系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03,19(6):57-59.
关键词 中医药学概论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Vocational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U Jing, ZHAO Bin, WANG Qiong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Zhongshan Torch Polytechnic,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36)
Abstract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urse is th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biopharmaceutical technical expertise, beauty and image of the design professional, food biotechnology. From a reasonable choice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exploration the teaching methods two aspect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reflects the principl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practical, skilled personnel.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high vocational
中医药概论是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美容与形象设计专业以及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健康行业工作所必需的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态度,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本课程整合了中医基础和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本课程教学内容较多、知识点多、需要记得东西多、学时却相对较少的矛盾使教学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很多学生反应知识点多,不容易记忆,记后易忘记。因此,急需改进教学模式,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教学以理论够用、应用为主、注重实践和能力培养及面向基层为指导思想,与传统的教学有一定出入,因此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及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笔者对我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内容及方法做了以下探索:
1 中医学基础知识教学内容选择和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
中医学基础注重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记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阴阳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在病理上的应用,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属性归类、和生克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重点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系统联系;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动、功能、分类。掌握血的概念、生成、功能和运行。掌握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和排泄及功能,以及气血津液的关系;掌握六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和致病特点;掌握脏腑辩证的要点。
中医药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思维形式现代人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造成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困难。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其一,引导学生理解中西医理论的巨大差异。①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整体观念,诊病上是通过表现于外的征象,推测人体内在脏腑、气血津液的病变,这种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经验性;而西医理论则是从微观上探究机体生理机能和病理状态。其二,把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生活化。例如讲解五行相克理论时,联想生活中用金属工具砍树(金克木),小树长在土里(木克土),土能掩水(土克水),水能熄灭火(水克火),火能够将树木燃成灰烬(火克木)。在讲解心主神志理论时,联系网上报道有人做了心脏移植术,兴趣爱好、性格都改变了,让深奥的理论在现实中找到依据,讲藏象理论时尽量多引用病案故事,脏腑辩证多总结、联系,并结合具体病案进行辩证分析,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让学生对各个证型有较深刻的印象等等,这样慢慢使学生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常用中药及应用知识部分根据专业不同重点也不同
中药总论中的四气五味、中药的配伍、用法以及用药禁忌是重点掌握内容。各论内容则根据专业不同,岗位需求不同,讲解重点也不同,如美容与形象设计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中重点讲解中药的使用方法及功效,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要突出中成药原料品种,具体讲解时结合本地特色,重点讲授本地区的常用药材。教学中采用采用分类、归纳、直观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如安胎药有理气安胎药苏梗、清热安胎药黄芩、补肾安胎药桑椹等,清热药中黄芩善于清上焦热、黄连善于清中焦热、黄柏善于清下焦热。这样把复杂难记的中药归纳总结,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药物功效的大方向,增强记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总结,比如具有清肝明目作用的药物有哪些?活血止血的药物有哪些,凉血止血的药物有哪些等等。教学中建议学生们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互问互答,进行知识竞赛等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3 常用中药与方剂学知识部分强调基本概念、常用品种与地方多用品种的讲解相结合
常用中药与方剂学只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能讲解。据调查,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多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从事基层业务工作,这些岗位旨在为患者提供用药服务,进行导购零售和调剂。我们从岗位需求出发,以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本位,遵循“合理选用基础,注重实践应用,增强职业素质,培养业务能力”的原则,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中医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解读中成药说明书和中医处方的审方能力,致力于学生能够安全、合理指导患者用药。比如讲感冒时,感冒最常见的症型是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广东这里还常有暑湿感冒,上课时首先将这些感冒的临床表现和证型复习一下,再将处方用药的原则讲解一下,然后将各证型的临床表现、处方和常用中成药设计出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得出适当的处方及成药,完成“感冒”问病荐药的情境设计,为以后顶岗实习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高职的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应该从各个专业的不同岗位需求出发,抓住重点,课堂形象生动,结合启发引导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交叉运用,从而改变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导致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不符的状况。
【关键词】风湿病;中医药法;中医风湿病学;创新发展
中国首部《中医药法》已于2017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中医药法》以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为宗旨[1]。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将中医药几十年探索、发展有益的经验、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将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形式体现出来,对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风湿病的从业者,本文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进而促进中医风湿病学的发展。
1规范风湿病的诊疗行为
风湿病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经规范治疗多能恢复正常生活。但未经规范治疗危害大,轻者会出现关节痛,影响日常生活;严重者会导致畸形或者残疾,甚至威胁到生命健康[2]。中医药治疗风湿病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并有明显的疗效,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3]。然而不少“江湖游医”抓住患者心理,以祖传秘方、偏方进行虚假广告宣传,并私制疗效不确切、毒副作用不清楚的药物,患者受诱骗前往就医,致使病情延`,造成患者健康和财产的双重损失,同时也让中医蒙受不白之冤。《中医药法》第53~59条加大了对中医药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针对非法执业、违规广告等行为制定了明确的法律责任。当然对于确有专长的民间医生,《中医药法》第15条规定经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因此,一方面应当以《中医药法》为准绳打击各种风湿治疗的虚假广告,维护广大风湿患者医疗安全;另一方面要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通过监督与能力提升,方可实现中医风湿病的规范诊疗。
2创新风湿病的防治理论
《中医药法》第3条提出:“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代中医对风湿病的诊疗是百家争鸣,各有长短,应汲取历代中医防治风湿病的精髓,参考风湿病的新进展,依据临床研究成果,对中医风湿病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创新和发展。
2.1痹邪理论中医学称风湿病为“痹病”,历代医家认为其基本病因是正气亏虚,风寒湿邪乘袭发而为病。痹病由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诱发,还需与五体相合,与五脏之形气相合才会形成痹[4]。其中尤其强调“合”的重要性,不与之相合则不为痹。合于皮肉脉筋骨则分别为皮痹、肉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合于五脏则为心痹、肺痹、肝痹、脾痹、肾痹(五脏痹)。上述是中医对风湿病病因病机的传统论述,有学者提出“痹邪”致病理论[5-6],认为脏腑亏虚,营卫之气不和(负责防御机能),遭风寒湿等外邪入侵,两者“相合”,形成新的病理产物――“痹邪”,此痹邪又成为致病关键因素;由于它是由正气与外邪“相合”而产生,与防御因子在“形”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不易被机体的防御因子识别,加之赋予外邪特性,无孔不入,或痹于脏腑而致五脏痹,或痹于五体而成五体痹。
从免疫学角度看,风湿病多由自身抗体介导的各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组织及器官诱导免疫炎症而致病。痹邪类似于自身抗体,外感风寒湿后,引动伏留体内的痹邪,致使津停为湿,湿聚为痰,血滞为瘀,邪郁化热,形成内生痰、湿、瘀、热等病理产物混杂(类似抗原抗体复合物),侵犯脏腑而致病。发于皮肤类似硬皮病,发于肌肉类似多发性肌炎,发于肌腱类似强直性脊柱炎的跟腱炎,发于血脉类似血管炎,发于骨类似骨关节炎。风湿病属于系统性疾病,可累及内脏,如肺间质病变、肺动脉高压、肝功能损害、蛋白尿、胰腺炎等,与中医的五脏痹类似。可以说“痹邪”架起了中西医沟通的桥梁,是中医风湿病病机理论的创新,这一理论也获得很多学者的支持[7-8]。
2.2痹邪论治
2.2.1扶正祛邪风湿病多以外感风寒湿邪为始动病因,形成的痹邪可伏留体内,每遇外邪反复发作。临床上不少控制稳定的风湿病常因感染而复发,长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又可使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导致风湿病的控制难度加大。外邪侵袭是首因,故及时解表祛邪是治疗的首要任务,《伤寒杂病论》记载了系列方药,如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9]。对于深伏于内的痹邪,除祛风除痹从表而解外,尚需扶阳气,充腠理,缓缓蒸发,通畅营卫,致风湿尽去。四神煎是代表方剂,该方重用黄芪补气发汗,使深伏于内的痹邪随汗而解,丰富了汗法应用[10]。此外,玉屏风散、黄芪桂枝五物汤、补中益气汤等均为益气扶正之品。气虚伤阳者致阳气虚弱,扶阳医家郑钦安认为阳气不足,百病重生,代表方剂如乌头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吴生元[11]善用川乌、草乌治疗风湿病,独树一帜。
2.2.2调理脏腑调理脏腑可祛除痹邪,一方面是因为痹邪可侵扰五脏,如狼疮性肾炎,风湿扰肾是其重要病机,从风湿扰肾角度论治可为肾病的辨治提供新思路[12]。另一方面通过恢复脏腑功能,提高正气抗邪能力,以改善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状态,减少风湿病的复发。此外脏腑功能的恢复促进了气、血、津液的运行与代谢,有益于痹邪等病理产物的消除。例如,临床上抓住口干、眼干是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症状,认为肝胃郁热是该病的重要病机,采用清胃泻肝、撤热存津法治疗,不仅有不错的临床疗效,而且部分患者的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等能转阴[13]。王承德[14]提出“痹必夹湿”,认为痹始于湿,病机于湿,变生于湿,治难在湿,强调治疗风湿病应首重脾胃,以健脾化湿为治疗大法。焦树德[15]认为肾督阳虚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病机,根据临床症状提出了以补肾祛寒治�短牢�基础的补肾强督治法。金实[16]认为津液输布失常是干燥综合征的关键问题,提出从宣肺布津论治干燥综合征。上述均是通过审证求因、谨查病机、明辨脏腑而祛除痹邪的。3发挥中医的临床优势
3.1以循证医学彰显中医临床优势《中医药法》第41条提出:“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以及其他对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科学研究。”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和发扬光大的源动力、生命力和推动力[17]。中医风湿要走向世界,首先要依靠有疗效优势的临床研究,不能自我陶醉。然而历代医家对中医的疗效更多地基于个体诊治经验,无统一标准,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和技术推广。目前,中医风湿的前瞻性、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中医风湿病的循证医学研究。也有学者认为中医是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不适合循证研究(标准化治疗),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鉴于风湿病以慢性病为主,多具有基本病机,围绕基本病机(共同规律)是可以开展临床疗效评估的,只有将多中心的随机对照、队列研究等引入中医风湿病的临床研究中,才可能获得疗效的确切证据,才能让医生心里有底,提高诊疗的自信心,尤其是年轻医生。
3.2借鉴精准医学理念发挥中医临床优势精准医学是以实现精准的风险预测和精准的疾病分类、诊断及治疗,制订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为目的。加强中医药的精准医学研究,是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18]。为此需要借鉴精准医学的思维开展风湿病的中医临床研究,以弘扬中医药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如痛风急性期以湿热证为主,为了证实我科痛风合剂的疗效,我们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其有效率为94.36%,显控率为66.19%。从显控率看,仍有30%的患者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传统中医更多地将疗效不佳的原因归咎于医生的辨证问题上,这是片面的。现代化学药临床疗效有异质性,中药也应当存在类似的差异,这是被中医临床忽视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选取痛风急性期患者以痛风合剂进行治疗,开展了自身前后对照的疗效观察,以显控率为标准分为2组,对疗效影响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痛风并发症、治疗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饮酒频率、发作频率和红细胞沉降率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文章待发)。提示临床上对伴有上述影响因素的患者,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或者说筛选出痛风合剂的适宜患者,减少治疗的盲目性,逐步实现痛风的中医分层治疗,这即为我们基于精准医学理念开展的新探索。
4创新抗风湿中药的研究思路
医院制剂是根据医生和患者需要配制的制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19]。近10年来,院内中药制剂大幅萎缩,严重制约了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所幸《中医药法》第31~32条为院内制剂指明了方向,如国家支持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仅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品种,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后即可配制等。风湿病属于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研发中药新药周期太长,院内制剂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开发抗风湿院内中药制剂要选准方向,首先,川乌、草乌是治疗风湿痹病的重要药物,其药性大辛大热,可以驱下焦之阴,而复上焦之阳,临床散寒止痛疗效显著[20]。然而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毒性,这种毒性受产地、炮制、药物配伍等影响,正是担心其毒性,临床医生使用很少,即便选用剂量也很小(3~9g),可能达不到治疗目的,以致这一有效的抗风湿方法遭到埋没。乌头汤是治疗风湿寒痹的经典方剂,如能深入研究乌头汤药效成分、毒性成分、含量检测、药效剂量、中毒剂量、药动学、药代学及质量控制等,则有可能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制剂。其次,虫类中药(如蜈蚣、全蝎、蚂蚁等)具有钻透剔邪、搜风通络、消肿定痛的特性,因此凡属顽痹,必借虫蚁之类搜剔窜透,方能使浊去凝开,经络畅通,邪蠲正复[21]。这类药物相对乌头类安全性高,可以开展虫药小复方与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比较研究,有可能挖掘出与DMARDs疗效相当的药物。最后,祛风湿中药有上百种,每味中药又含有几十至上百种成分,因此,挖掘抗风湿中药的小分子单体成分或有效部位意义重大。目前,中药有效成分化合物库已经建成,相关研究技术逐步成熟[22-23]。风湿疾病靶蛋白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因此完全可以采用化学信息学技术,如分子对接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然后可在细胞模型上进行高通量的验证,进而在动物模型上开展临床前研究[24]。若人们能成功研发出新药,必将对风湿病的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
5风湿病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探索
《中医药法》第38条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中西医结合基本原则是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争取理论上的结合[25]。DMARDs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主要药物,然而起效慢是其不足;在治疗早期,如何迅速改善患者关节肿痛是RA治疗中的疑难问题,常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由于胃肠或心血管不良事件而受到限制[26]。另外还有少数患者虽经足量、足疗程治疗,甚至炎症指标已经恢复正常,依然存在关节肿胀。临床上我们常用加味四神煎进行治疗,该方重用黄芪为君,补气发汗,鼓动卫气,驱邪外出,辅以远志、石斛、牛膝、金银花,气足汗出,使深伏于内的邪气随汗而解。我们评价了加味四神煎治疗RA急性活动期的临床疗效,在常规DMARDs基础上,配合加味四神煎治疗,疗程1个月,结果发现加味四神煎能明显改善RA的临床症状,这就为加味四神煎联合DMARDs治疗RA活动期提供了临床依据(文章待发)。
以系统损害为主的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中、重度患者常需要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为肾上腺皮质所分泌,从激素的作用及副作用分析推断其具有“纯阳”之性。生理剂量下有“少火生气”作用,在超生理量长期使用的情况下,此“纯阳”之药易“阳盛耗阴”,出�F食欲亢进、面赤身热、心烦少寐、盗汗、舌红、脉细数等阴虚火旺之象(激素副作用)[27]。伴随着激素的减量,由于助阳作用力减弱,易出现肾阳亏虚之证,表现为形寒怕冷、面浮?白、肢冷便溏等症状。现代研究表明,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可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抑制,导致肾上腺萎缩,而在激素减量至维持期不能恢复正常水平可能是疾病易复发的重要原因[28]。因此,辨证论治应抓住肾虚这一关键问题,着重调整肾之阴阳平衡,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干预激素副作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恢复,以提高撤减的成功率,称为补肾序贯疗法[29]。大量的基础研究表明,滋阴泻火药可减轻大剂量激素引起肾上腺皮质抑制;在激素撤减过程中,温肾药可促进肾上腺皮质恢复[30-32]。我们在临床上采用补肾序贯疗法为激素的安全应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这就是将HPA轴与肾虚在临床应用上的理论融合。
对于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调动患者本身的积极因素、抑制肿瘤的发展、减轻肿瘤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上,在此基础上促进患者的康复。因此,我们提出了“人瘤共存”的肿瘤治疗思路,努力使病人的饮食起居趋同于正常人,病情稳定,甚至逐渐康复,形成“瘤与人和平共处”的局面。这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真谛。
我们有以下几方面认识:
1. 强调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达到“扶正以去邪”。从发病和治疗的角度来看,导致肿瘤的病因是多源性的,任何单一手段的局部治疗均难以彻底治愈肿瘤,故应针对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和演变规律,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分期,不同治疗阶段、不同病理分型、不同临床症状,采取多角度、多手段、多疗法、多途径的辨证综合疗法,注重全面调整患者的内环境,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