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打印机范文

网络打印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打印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打印机

第1篇:网络打印机范文

便利的工作手段,轻松的生活方式,在人们的喜好列表上多了“上网”这一项。就如同身处现实社会一样,上网必须拥有特定的“网络身份证”――IP地址。一台性能再出色的电脑,没有了IP地址,就等于被互联网拒之门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环境已经近乎“无孔不入”:从熙熙攘攘的证券交易所到午后悠闲的湖畔咖啡厅。这种普及让人们上网更方便,同时也让人们产生了支持更多设备上网的需求。硬件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步满足这些需求。现在可以上网的设备已经丰富了许多,比如起居室里的电视机,办公室中的打印机等等。

网络改变了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上的习惯,但延续千年的阅读纸质媒介的习惯却一直存在。这一特点使人们经常将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转化成打印机的输出作业。同时也意味着互联网的普及将引发人们对打印机上网的需求。

目前,大多数打印机都已经通过多种方式被接入了网络。但事实上,这些打印机并未实现真正的上网。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人们选择了以共享接入的方式将打印机连接入局域网。这种方式某种程度上使打印机接入了网络,满足了特定网络环境内的联网打印需求。然而,这仅仅是为打印机办理了一张临时的“网络暂住证”而已。

持有“网络暂住证”的打印机被连接到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上,然后实现与局域网内其他电脑的共享。在这种“暂住”环境下,打印机肯定实现不了上网带来的种种功能,用户自然也享受不到上网打印的种种便利。这种寄人篱下的“网络暂住”状态,使用户对打印机所处状态并不清楚,经常将时间浪费在不可能进行的打印任务中。此外,如果那台连接打印机的电脑出现故障或感染病毒,那么打印机也就相当于被吊销了“网络暂住证”,原来与它互联的电脑都将无法继续使用。很显然,如果继续让打印机处于“网络暂住”状态,将远远跟不上互联网普及带来的打印应用需求。因此,必须着眼于真正基于互联网的打印技术,让打印机也具有真正的“网络身份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上网。

其实早在1991年,中国尚未接入互联网的时候,HP公司便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能上网的网络打印机。经过15年的辛勤耕耘,HP的网络打印技术及产品已经发展成为成熟、领先的产品系列。HP的网络打印技术使打印机不再是一个需要寄人篱下的外设,而是作为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存在。

HP的网络打印机通过网络适配卡直接接入互联网,无需像以前必须通过电脑服务器或共享服务器才能接入网络。这种突破,相当于使打印机拥有了真正的“网络身份证”,而不必再依赖一张不太可靠的“网络暂住证”。

第2篇:网络打印机范文

检查网线连接,网络是否申通。

最好重新连接一次网线。

2、共享设置不合适。

在连接打印机的电脑,打开控制面板。

右击打印机,选择属性,选择共享。

启用GUEST启用。打开控制面板,选择用户,右击GUEST用户。

3、添加共享打印机。

打开我的电脑,在地址栏输入连接打印机的电脑的IP地址,然后回车。比如是192.168.0.22。如果不知道,可以打开电脑的本地连接查看。

第3篇:网络打印机范文

1、可以使用数据线将文档传输到电脑,是用电脑将文档通过打印机打印。

2、目前安卓手机都带有打印机发现功能,只要打印机支持网络打印功能,就可以在手机上通过Office办公APP实现打印指令,将文件通过打印机发射的无线信号传输并打印,十分方便。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网络打印机范文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体育大学生上网行为特点及其对学生学业和身心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希望能对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上网行为提供指导和建议。

关键词:

体育大学生;网络成瘾;成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3301

1 前言

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信息传播工具,近几年在大学里日趋流行,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青睐。尽管网络存在着诸多优点,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的种种弊端却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作为网民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否健康,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的网络阵地建设的健康文明程度,而且,也对加强和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网民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以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8班的32名同学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2岁。

2.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共包括5个问题,备选答案均为4个。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问卷32份,有效回收率100%。

3 研究结果

3.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上网的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57%的同学拥有自己的电脑来上网,30%的同学到网吧上网,而用手机上网的同学占44%。这一结果提示,体育教育专业拥有个人电脑的同学占有很大比例,学生上网途径非常便捷。同时,用手机上网和到网吧上网的同学也占有不小的比例。

3.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上网行为特点

调查结果还显示,每天都上网的同学人数比例最高,这说明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每天都上网。有22%的同学上网时间在5个小时以上。这一结果提示,体育教育专业大部分学生有近1/4的同学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69%的同学上网的时段主要集中在晚上(18-23点)这段时间;15%的同学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来上网;另各有7%同学选择上午或下午以及午夜过后的时间来上网。这一结果提示,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上网时间都集中在晚饭后至就寝前的这段时间内。

3.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上网目的

体育专业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集中于玩游戏,占44%;上网聊天、看电影的占25%;浏览网页、看新闻的占22%。这一结果提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更多地是利用网络来玩游戏和娱乐,只有很少的同学是利用网络来学习的。

4 讨论与分析

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上网现状分析

4.1.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上网时间的控制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身没有控制好上网时间,面对宽松的大学生活,大部分学生心中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把大量时间浪费再上网问题上。面对当今就业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不去珍惜大学的生活,没有把时间利用在知识积累、技能的练习上,没有利用这些时间来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上。

4.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上网动机的把握

对于上网的动机,因为学习原因而上网的不足10%,而绝大部分同学上网的目的都是为了玩。尤其是玩网络游戏的同学占了很大一部分,而真正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很少。

学校的网络知识宣传和教育不够,导致学生在接触网络时没有一个好的指导,心中没有文明上网的概念和标准,而仅仅把上网当作是消遣和娱乐、交友的工具。

4.1.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上网环境方面

根据问卷对上网途径的调查得知,有30%的同学上网是在网吧,在网吧上网所使用的电脑所占面积不足1.5平方米,空间非常拥挤且空气相当污浊,电脑辐射严重,恶劣的环境严重危害学生身心健康。

4.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良上网行为的影响

4.2.1 不良上网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人的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亢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的增高、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暂时性升高。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会导致下肢肌力下降、呼吸短浅、心肺功能降低、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同时可能诱发腕关节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等一系列生理疾病,影响其身体健康。

另外,电脑辐射也会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

4.2.2 不良的上网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上网目的的调查显示,有44%的同学上网主要目的是玩网络游戏,沉溺于网络虚幻世界中。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排解现实中压抑不满的重要方式;有人认为是展现另一个自我的途径。长时间玩网络游戏会影响一个人思维模式,导致现实与虚拟分不清,使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有一些自制力差的大学生上网次数和时间过多、过长,不易控制自己在现实世界的行为,极易与同学、朋友和环境发生冲突,导致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甚至犯罪等行为。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上网时间过长且沉迷于网络游戏,因此其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令人担忧。

4.2.3 不良的上网行为对学业的影响

对上网时长和时段的调查显示,很多同学上网时间都在晚饭至就寝之间,而且在网上逗留的时间最多达5小时以上。显然,这会占去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如果学生上

网是为了搜寻有助于学业的信息和资料,也就无可厚非。

但是,有近一半的同学上网是为了玩游戏,这不但会影响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复习功课的效果,更会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项练习时间减少和专项水平的下降。这也是近年来大学生上课迟到、旷课和逃课的原因之一。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较高,达57%,所以其上网的途径非常便捷。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上网行为具有频率高、时间长、占用课余时间较多的特点。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玩游戏和娱乐,辅助学习的只占很少的比例。究其原因,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差以及学校对校园网络管理不严,对培养学生正确网络观的教育不足等诸多因素有关。

5.2 建议

5.2.1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上网的引导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使用计算机上网的培训,教授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上网。加强对网络科学知识的宣传,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增加就业信息和其它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通过网络接触社会,提高辨识和思考的能力。学校有必要开设一些当今比较实用的计算机知识讲座,如VF、C语言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上网时间更多的用来学习掌握这些较实用的知识上。

5.2.2 学校组织学生上晚自习

针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安排晚自习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主要课余时间就是晚上,因为晚上没有事,所以学生上网时间会持续较长。院系组织学生上晚自习,不但减少了学生的上网时间,更为学生复习和学习课外知识提供了平台。

5.2.3 倡导学生利用网络提升自我

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利用好网络资源。网络在帮助大学生获取信息、关注社会发展趋势、了解自己专业发展方向及专业动态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我们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学好知识、练好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利用课余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锻炼自我、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范.上网成瘾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及体育运动疗法的研究[J].高校讲坛,2008,(16).

第5篇:网络打印机范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大学生自我教育 影响 引导原则 实现途径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影响

在现代传媒中,发展最快的当属计算机网络,以因特网为主要标志的全球信息化在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影响包括正反两个方面。

(一)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1.有利于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主动性。

教育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自我教育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人的惰性往往使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不够。作为肩负家庭和社会希望的较高素质的群体,大学生理应具有主动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网络参与的自主性、交互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通过电子邮件系统、QQ、MSN、聊天室、BBS等互联网所具备的强大的通信功能,大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的机会大大增加了,来自五湖四海,原本不可能有交流机会的人在网上相遇、交谈、讨论,同时阅读新闻后留言、发表评论、撰写博文等。这些都能促使大学生学会理性思考,还会因为在交流时感到知识不足而加倍努力地学习,接受正确有益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这种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2.有利于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形成广泛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开展自我教育,需要培养大学生广泛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无限的网络资源、海量的信息,促使大家更加广泛地学习、思考。借助互联网,大学生可以多听、多看、多思考、多比较,辨别自我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反复比较、全面了解,还能对人和事形成正确的看法,使思想加快成熟。对人和事有了正确的看法,才会充分体会到民族发展、国家进步的艰巨性、长期性,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3.有利于大学生在自我教育时获取极大的便利。

大学生自我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开放、共享的网络世界为此提供了大量廉价的高速、实时、交互、易检索的工具。网络课程的开设和多媒体的应用补充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中外文数据库为大学生自觉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储备了丰富的资源;网络影视、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选择面;各类论坛、博客、电子邮箱和聊天工具的兴起,为大学生发表自己的认知与见解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通过互联网,青年学生可以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充实自己,省去查阅图书带来的繁琐与局限,节约出更多的时间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

4.有利于大学生在平等的交往中提高认知能力。

网络的交互性,增加了大学生与外界交流接触的机会,在反映自己思想、展示自己才能的过程中,被欣赏还是被批评,很快能够得到反馈。在欣赏与批评中强化对自我的认知、对自己与他人差距的认知逐渐清晰,从而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适应、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达到社会生活需要的层次。

(二)网络对大学生有效开展自我教育的负面作用。

1.网络传播的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自我教育带来冲击和影响。

网络的参与者来自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社会阶层,受不同国家主流思想、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生活体验的影响,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网络的开放性为各种观念的传播提供了同等的条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对我国青少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网络传播的非主流信息对大学生自我教育产生误导作用。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的行为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社会舆论的监督和自律意识的控制。目前有关互联网信息和传播规范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信息监管力量还不足。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心理素质还不成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阶段,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思想体系。长时间处在虚拟世界里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辨别能力模糊,自我约束能力下降,道德责任感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等等现象便不可避免。

3.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和不良使用习惯带来虚拟与现实的矛盾。

网络的传播对象往往带有偶然性,同时也具有匿名性、跨区域性,网络参与者可以用虚假的身份发表虚假言论。这种网络人际交往的虚幻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抱着游戏般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责任意识逐渐下降。这种网上的信任危机迁移到现实人际交往中,导致现实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人际交往还可能诱发各种人格障碍,比较突出的有攻击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还会使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患上“上网综合征”,轻者影响学业、影响身体健康,重者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网络环境下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原则

(一)自我教育与引导培养相结合。

教育的过程是被教育者接受主流思想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因此,必须得到被教育者的高度认同,使其主动参与。离开了被教育者的主动配合,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善于接受新事物,勇于追随时代潮流,积极参与竞争,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些都是开展自我教育的良好基础。在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高校还必须及时占领网络阵地,坚持用社会主义的价值理论加强引,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推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发展。

(二)自我教育与群体教育相融合。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积极鼓励大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支配好自己的学习时间、空间、内容及进程,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特点相结合,挖掘自身潜力,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自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另外,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富有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具有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建设者,这就要求在加强自主教育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开展群体教育。通过群体教育,在与同龄人的接触交流中,他们能获得认同感与内心的满足,有利于培养交际能力。当前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组织团体性活动,布置由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作业,使两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表现,与平时接受的常规教育存在内在的联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理论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坚定立场,减少盲从。良好的理论思辨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矛盾,提高自我鉴别能力。在理论教育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比较研究,让学生掌握学习和分析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面对网络时代的巨量信息时,不会乱了方寸。应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有助于充分认识事物联系的广泛性,从而克服思想上的简单化倾向和认识事物的片面性。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在处理学习、生活和社会问题时,能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马克思理论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利用现有传媒资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

当代大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因此我们必须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传统的信息传递速度太慢而失去吸收力,我们应发展网络媒体补充教育途径,满足我国青年的精神需求。首先要强化网络安全。在引进来的同时,加强自主研发和不断创新,广泛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建设出内容丰富、版式新颖且适合青少年群体的具有吸引力的网络平台,加大网络上特别是主流媒体网站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在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注重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断落实青年的分类引导。当前的网络信息大部分是由发达国家制作和的,充斥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观点。我国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增强忧患意识,积极主动地掌握宏观导向的主动权,对现行的网站,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网站,一方面从软硬件上给予更多投入,另一方面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加强主流思想内容的创作,大力弘扬和捍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建好办好校园网络,搭起自我教育新平台。

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冲击着现行的高等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必须冷静地对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教育已不再是简单的“灌输”与被动接受,在网络教育中,每个人都具备教师和学生双重身份。目前,各地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内部网,但是总的来说多数高校网站内容枯燥、形式呆板、模式雷同、缺乏吸引力。高校网站不仅是高校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而且是学校向大学生传播校园文化的媒介,更是大学生上网获取知识的主要信息集散地。因此必须健全网络教育机制,增强网络服务功能。在网站中设立师生互动专栏、网络课程、在线解答、信息查询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学习、娱乐相贴近的信息,把高校网站建设成为一座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自由沟通的桥梁。

(三)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好办好校园网络,能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外部条件,但这并不保证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关键还是大学生自身建设,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改变思维,变革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以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为目标地进行自主学习;其次,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参考文献:

[1]曹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衡与“慎独”教育[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7,(1).

[2]林伟雄.网络时代大学生思维方式新特点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宋蕾.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第6篇:网络打印机范文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刑二庭负责人今天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这起案件只是宁夏全区近3年来查办的大量非法集资案件中的一起。

数据显示,仅2007年至2009年,宁夏全区法院共判处非法集资犯罪案件10件23人。除2008年至2009年审理的1件6人为集资诈骗犯罪外,其余9件17人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受害人变成犯罪者

“像刘某这样从受害人变为犯罪人,是非法集资案件的一个新特点。”宁夏高院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很多非法传销案件,是通过网络等高科技媒介进行的。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建立网站发展下线吸引投资,根据发展下线的人数按比例提取酬劳来层层诈骗和层层控制犯罪组织。主要策化者居于幕后,或者在外地遥控指挥。一些先期投入者本为受害者,但在获利的情况下又去发展更多的人加入,由此构成其他犯罪,而这些被发展加入的人往往是他们的亲朋好友,使得犯罪更具有智能性、隐蔽性、严密的组织性和传导性。

高息还本诱人上当

2009年宁夏高院终审的吴松伟等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吴松伟、张宁两被告人许诺支付的月息为2%至28%,远远高于银行的同期年利率。如此低风险,高回报,明显有违投资规律,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但依旧有人相信这是一条“旱涝保收”的致富捷径。两人向253家单位及个人许以高利,吸纳资金,但案发后申报债权的只有80人。

“高息还本是宁夏非法集资者抛出的最诱人的饵料,也是大多数受害者趋之若鹜、受骗上当的重要原因。”宁夏高院研究室负责人介绍说。

据介绍,非法集资者为支付先加入投资者的高额回报,便不断地发展下线,通过利诱、劝说、亲情、人脉等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用后加入者的资金支付先加入者的高额利息。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资金链断裂,由此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先加入的投资者仅利息的收入就远远超出了本金,因此案发后申报债权的人数远远小于实际投资者人数。

时间久人数多数额大

宁夏高院刑二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非法集资作为一种面向社会公众的吸纳资金行为,决定了受害者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方能有效维系所需的现金流。因此时间久、人数多、数额巨大,犯罪数额往往数百、数千万甚至上亿元之巨,覆盖面广、受害人损失惨重,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从已有案例看,参与者不乏政府官员及金融从业人员,更多的当然是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普通大众,甚至包括不少下岗、失业人员及退休人员。

受骗人数多,受骗数额巨大又决定了其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一般诈骗案件,对公众财产利益危害较大。如发生在宁夏区内的苏志强等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时间跨度从2001年至2007年10月,受害人达200多人;吴松伟一案也是自1999年5月至2007年6月长达8年。这两起案件在当地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有效预防打击需合力

第7篇:网络打印机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 网络 影响 引导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以其数字化、信息化的生存状态和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的特点,介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使大学生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等方面发生变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方面的影响。网络的平等、开放和互动,极大的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由于可用匿名的方式进入网络,嬉笑怒骂、畅所欲言、无所顾忌,不受时空、地域的约束,纵横驰骋,因此轻而易举地赢得大学生的青睐,使之无“网”而不胜,有的大学生甚至对网络表现出了很强的依赖性,他们整天沉湎于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以至于荒废了学业、忘记了工作、淡漠了友情和亲情。

 一、网络对大学生所带来的心理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

(一)网络一方面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另一方面却影响了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前进动力。由中学到大学的改变与适应过程中,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原来中学时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大多数学生由于成绩平平、缺少特长,在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中难以获得成功,而成为校园中的普通一员。一些大学生不能够很好的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导致自信心缺乏,其价值感和成就感便无从谈起。而在网络虚拟社区里,在游戏中,每升一级或者是打过一关,都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和“高峰体验”,可以找回“辉煌”的自我。在现实社会中许多需求是很难轻易得到满足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奋斗。然而,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随着上网次数的增多这种成功的心理体验也会不断得到满足。尽管这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心理感受,也让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所体验的快乐和自我成就感,比现实世界要多得多,使他们沉湎于此而不能自拔,更加依恋网络世界的虚拟生活。久而久之,陷入了对现实生活缺乏目标和动力的空虚感当中,丧失了前进动力。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相对缺乏竞争力的学生往往以这种方式选择上网,逃避现实,使网络上的自我价值感得以体现,以求得暂时的解脱。

(二)网络的平等性、隐蔽性满足了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愿望,却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孤独。大学生渴望友谊和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有强烈的交往愿望,然而在现实生活里,由于人际关系的社会复杂性和大学生心理的单纯性,常会使部分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表现出了不同的人际交往障碍,如多疑、害羞、闭锁、社交恐惧,而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恰好为这些学生满足和实现交往愿望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网络里,不再强调相貌的作用,人们在一个非以貌取人的环境下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每一个网民拥有平等的发言权,人们根据你的话语来形成对你的印象;在网上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且一般来说不用担心会带来什么惩罚,所以他们不需要过多的面具,表达自己比较真实;不论天涯海角,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跨越时空彼此相识。彼此陌生的人可以发展友谊甚至产生爱情;通过这种超时空的、双向的交流交往,产生一种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的心理感受。但这种交流只需网络、电脑等冷冰冰的设备做中介,一旦下线离开电脑,在实际生活中却不懂得交往的艺术与技巧,很难表达自己。有的学生在网上口若悬河、谈笑自如,现实中却无法与他人进行沟通,甚至对自己的家人、同学越来越淡漠,不关心周围的一切,形成情感和心理上的孤独,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网络使大学生在情绪上得到宣泄的同时,却容易在道德上迷失自我。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使求学、就业中充满着竞争、冲突、矛盾和挫折,另外社会环境以及校园生活中的诸多的不完善,也使大学生大为不满。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他们或到qq聊天室向网友倾诉自己的不快,或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及见解,或到对抗游戏里冲杀一番。在虚拟社区里,创造一个从来没有过的生活环境,过一过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美丽文静的女孩可能变得很泼辣,且满嘴的土话、脏话;粗犷剽悍的男生也可能变得乖巧可爱,含蓄羞涩。网络媒体把文字阅览、画面浏览、和声音聆听融为一体,将欣赏者的各种感觉全方位打开,使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协同活动,获得更多感官的刺激,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这正好和大学生好奇、浪漫、喜欢惊险刺激的心理相匹配。由于网络是神秘的、虚拟的不受约束和限制的,引发了大学生道德上的冲突,许多大学生没有协调好网上与现实的关系,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在网上和网下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好学生,仪表端庄,彬彬有礼,而在网上却不负责任的乱说脏话,频频登陆黄色网站甚至扮演“黑客”的角色等。长此以往,这种“网上”“网下”的不一样,会使大学生在道德上产生严重的冲突与矛盾,甚至在道德上迷失自我。

 二、由于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娱乐将更加依赖于互联网,因此针对网络对大学生所带来的心理影响而加以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反映了大学生在网上获得自我实现、自我宣泄、尝试新生活的心理,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想摆脱那种空虚、无聊、颓废的学习和生活心态、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总的看来都与大学生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成长的环境有关。如果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针对其影响,扬长避短,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种现代化的手段为其健康成长服务是至关重要的。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构建他们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确立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修养。通过一些课外活动加深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和把握,明确他们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认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了解自己的期望和现实存在的差距,激发他们的成材欲望与自我意识。学校要创造多种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使他们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自我的价值感和自豪感,从而觉得生活富有意义。在现实中体验自我,而不是通过网络。不断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角色。 

第二、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心理障碍,加强挫折教育。重视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过度接触网络会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会导致对网络的依恋或成瘾。帮助大学生了解认识网络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判断的标准、产生的原因、治疗方法等。沟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和主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学校的宣传舆论教育阵地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以理智的态度控制上网的时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合理的使用网络。将网下心理健康咨询和网上的心理健康咨询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掌握心理调节方法,缓解心理冲突,优化心理素质。 

第三、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自律意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塑造和培养,一方面依赖于道德主体(大学生)的内在自觉性,即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就是不断对自我进行磨练和自省。大学生尽管在各方面尚未走向成熟,但对世界、对人生还是具有自己不成熟的观念。养成大学生自律、自省的观念,实际上就是强调对自我道德意志的磨练和不断克服、清洗错误的道德观念,成就自我,形成道德批判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做到对网络不依恋也不谈“网”色变。以专家教授讲座、同学们之间的讨论等形式进行适当的网络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社会”,树立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正确态度和观念,作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鼓励他们利用自己所学所能,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为社区服务为人类社会服务,在实践中体会成功、充实人生、学会协作、培养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开设网络道德课程,强化网络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第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服务。这样学校可以保持对网络的了解、知情和监控,既争取了对网络的主动权,又增强了对网络的可控性。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主页设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等活动,把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转移到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上来。校园网的建设可以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一项服务内容,利用网络强大的功能来满足和吸引广大学生,在网络中欣赏吟诗、作画、书法、摄影,开展网络读书活动,既陶冶了情操和艺术修养,又增加了知识,促进了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 

1.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5 

第8篇:网络打印机范文

关键词:社交网络;成瘾;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218-02

21世纪是全球信息紧密联系并容易获取资讯的网络时代。网络为现代生活带来了舒适和便利,并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随着近年来社交网络的普及,许多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与亲属、同学及朋友进行沟通交流以及获取信息,但是,这种存在潜在成瘾性的网络使用行为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Young提出五种不同类型的网络成瘾,其中的网络关系成瘾,即过于卷入在线人际关系[1]。国内对社交网络成瘾常用的定义是钱铭怡等在《大学生网络关系依赖倾向量表(IRDI)的初步编制》中界定的定义,社交网络成瘾也称网络关系依赖(Internet Relationship Dependence,IRD)是指过度使用聊天室、网络论坛等网络的交际功能,沉迷于在网上建立、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导致个体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2]。

一、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现状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及黑龙江大学的大一至研二的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10份,有效率为91.1%。其中男生225人,占54.9%。女生185人,占45.1%。理工科352人,占85.9%,文科58人,占14.1%。大一70人,占17.1%,大二102人,占24.9%,大三67人,占16.3%,大四144人,占35.1%,研一27人,占6.6%。

2.研究工具

大学生网络关系依赖倾向量表(IRDI):该量表由钱铭怡等编制,共27道题目,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制,“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分为3个维度:依赖行为、交流获益及关系卷入。问卷总分越高,社交网络成瘾程度越深。参考统计学要求及问卷常模,将得分低于平均数1.5个标准差的被试划分为社交网络成瘾低分组,将得分高于平均数1.5个标准差的被试划分为社交网络成瘾高分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256,重测信度为0.78,信效度良好,可应用于大学生群体。

3.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4.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现状分析

数据分析发现,7.8%的被试为高社交网络成瘾者,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高社交网络成瘾者相比于低社交网络成瘾者,与家人、朋友、同学沟通少,现实人际关系满意度以及社会关系质量较差,更容易感到孤独和沮丧的情绪,更渴望通过社交网络获得情感的支持,易被社交网络中的新奇刺激吸引,对自己的亲人、朋友等隐瞒自己对社交网络的依赖程度。

根据问卷分析发现,在“由于上网与人交流影响了我的工作效率”等依赖行为问题上,选择“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的比例均在15%以上,由此可见,社交网络使用对大学生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在“在网上与人交流的时候我感到更无所顾忌”等关系卷入问题上,选择“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的比例均在30%以上,由此可见,社交网络为大学生人际沟通以及真实表露自己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在年级方面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大一学生总分比大二、大三学生高,大一学生刚刚从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步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有更多时间浏览社交网站,与朋友、亲属、同学沟通交流,排解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并且结识新朋友,扩大交友范围,获取更多信息资源。且大一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尚不完全成熟,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并易受到诱惑,进而成瘾。大四学生总分比大二、大三学生高,大四学生相比这两个年级的学生课业负担较小,就业压力较大,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与迅速,更多学生通过网络或社交网络中结识的朋友获得有利的求职资讯,所以更易对社交网络产生依赖。

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总分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高于女生。以往研究发现,男生相比女生更愿意通过社交网络结交新朋友,表露自己,他们会更频繁地浏览社交网络的新鲜事或评论,来满足自己的社交及自我表露需要。此外,男生的心理特质较女生更能接受新鲜事物,同一年龄段,男生比女生能更快地适应网络。男生思维较为活跃,自控能力相比于女生较差,所以对网络社交的成瘾程度相对较高。在传统观念下,要求男生要比女生更加坚强,而网络社交的匿名性,能使男生真实地表达自己,更有效地发泄内心的消极情绪,这一点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可能使他们更加依赖网络社交,进而成瘾。研究表明,许多成瘾行为,如药物成瘾、网络成瘾,都与感觉寻求(SensationSeeking)有关。感觉寻求是指追求变化、新奇、复杂与强烈的感觉和体验,并甘愿冒身体、社会、法律和经济上的风险去寻求这种体验[3]。有关中国被试的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感觉寻求倾向[4]。因此,对该差异的解释分析是,社交网络作为一种提供新奇体验的媒介,满足了男生的高感觉寻求需要,使得他们更可能沉迷社交网络,从而引发各种依赖性症状及行为。

二、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的原因

1.网络社交的自身特点

社交网络的匿名性和即时性便于大学生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同时,便于随时随地与他人沟通联系,分享情感及生活状态。社交网络的信息资源丰富,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关注对象了解不同地区、爱好的人的资讯,同时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若过度关注网络社交中的人际关系及信息,就易对社交网络产生依赖,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社交网络一般会开发不同种类的小游戏和应用程序,一些大学生为了在社交网络朋友圈中的游戏排名或者主页装扮的丰富程度及点击率、回复率的提高,频繁关注社交网络。

2.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压力

当代大学生面临诸多压力,如:人际关系、环境变化、工作的压力等。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元化的地方,不同地域、风俗习惯及生活习惯的人聚集在一起,必然会出现人际交往问题,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自我意识、独立感、自尊心强,情绪波动较大,而社交网络提供了释放压抑情绪的平台。大学生离家外出求学,面对变化的生活环境,远离亲人、密友,会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产生一定压力。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问题,因感到前途迷茫、寂寞孤独,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沉迷社交网络。

3.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渴望得到归属感、他人关注,当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时,他们通过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的信息、情绪,得到他人的肯定评价或情感支持,心理就会产生满足感,当这种满足感不断通过使用社交网络获得,大学生就会对社交网络成瘾。大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交网络这一平台,有助于大学生重新塑造自我的形象,展现理想中的自己,这种成就感的满足会促使大学生更加依赖社交网络,进而成瘾。

三、引导大学生健康使用社交网络的对策

1.加强校园网络和学校活动建设,减少不良网络交际

学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页信息更贴近大学生需求,及时更新,为大学生学习、就业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可建立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专栏,如辅导员和心理教师可在校园网络中与学生展开讨论,及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疏导。学校可定期组织“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活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交能力,通过激发大学生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帮助其拓展人际互动链。同时,通过课程或者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隐性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理解、接纳他人,锻炼良好人际交往的品格与技巧,从而减少不良网络交际在其交际关系中的比重。

2.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根据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个体之所以会对社交网络成瘾,是由于个体对网上活动的错误认知和上网行为被反复强化。心理教师可以应用“合理情绪疗法”[5]。首先,在访谈中了解致使个体对社交网络成瘾的不合理认知,如,在现实环境下产生自我怀疑、自我效能感低、经常出现消极的自我评价等;将具体的、孤立的事件加以泛化,认为自己能获得他人喜欢、尊重的唯一场所是网络,而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喜欢他、尊重他。在这之后,要让成瘾者了解到自己的成瘾行为是由自己的错误认知导致的,认识到并且面对自己这些错误认知因素,心理老师或治疗师要帮助成瘾者挑战自己的不合理认知,重建正确的认知方式,如,积极的肯定自己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逐步训练自己正确的上网行为。

3.引导大学生健康网络使用及网络交往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是使用科学技术的主体选择、控制和结果,我们需要正视并合理利用它。通过各种课程或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往,既充分利用网络扩大社交圈,又充分认识网络中存在的道德缺失、交往欺骗、垃圾信息等问题,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保护以及信息判断处理能力,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其次,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的关系,网络人际关系并不等同于也无法取代现实生活中所必需的人际关系,应重视现实人际交往,建立健康和谐的良好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J]. Student Brit. Med. J. 1999(7): 351-352.

[2]钱铭怡,章晓云,黄峥,张智丰,聂晶.大学生网络关系依赖倾向量表(IRDI)的初步编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6-06-30,1(2).

[3]Zuckerman.M, Kuhlman.D.M. Personality and risk-taking: Common biosocial factors[J]. J Pers, 2000,68(6): 999-1029.

第9篇:网络打印机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成瘾; 矫正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129-0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个人电脑普及,网络游戏开始占据人们的空闲时间,并得到快速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大型网络游戏用户有6931万人左右,较上一年增长24.8%。”[1]而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2011年6月的“17173-2011年度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国内网络游戏用户群体以20-30岁为主要群体,约占到了整个网络游戏玩家的85%以上,其中19-25岁的游戏玩家占到所有用户的55.7%,由此可见,小于25岁的用户仍是网游的主力军,且多集中在大学生和白领之中。很多大学生对网络游戏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网络游戏成瘾对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沉溺于网游容易给他们造成头晕、失眠、记忆力衰退、肌肉酸痛等生理上的伤害。同时,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会荒废学业,导致难以掌握其大学期间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容易导致人生目标和人生信仰的缺失,从而致使其对人生、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兴趣,甚至产生厌世情绪。目前,针对网瘾社会各领域都在积极予以干预和矫正,本文将报告在广西和湖南两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内开展的调查所获数据结果,调查大学生网络游戏参与状况,以及各高校采取的干预措施,并力求对目前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网瘾进行矫正的成果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状况

在本研究中,我们把网络游戏定义为“以TCP/IP协议为基础,以网络空间为依托,既可以一人进行也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所有在线游戏项目。”[2]

1.大学生个人特征、家庭背景和网络介入程度差异

网络游戏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具有时空压缩、无边界、自由、开放的虚拟生活空间,能够让人们在其中从事探险、交往、竞争、互动、建构认同等社会行为,其丰富的功能,吸引着众多游戏爱好者,是一种参与程度很高的行为,这种参与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参与者的工作和学习。可以说有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状况进行研究,有着很高的价值。

本调查以广西和湖南两所高校为例,为了对这两所高校的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比例有一个基本了解,我们以最近三个月是否玩过网络游戏为指标,询问了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状况,结果显示,有1989人曾经在最近三个月内不同程度地玩过网络游戏,占到本次调查所有样本的84.8%(总量为2435人),其中男性1243人,占62.4%;女性746人,占37.6%。

进一步考察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状况的个人特征和家庭背景差异,我们发现,在性别分布上,男性网络游戏玩家占被访男性总数的93.9%,而女性网络游戏玩家则占被访女性总数的83.2%,男性大学生玩网络游戏的比例要比女性大学生要高出一倍多,利用统计学的卡方检验得出,X2值为72.98(P

另外,不同性质高校的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游戏的程度上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湖南大学作为国家重点高校,由于课业压力和学生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影响,参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比例相对较低,占样本的39%,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普通院校,参与网络游戏的人数占样本的61%,两者相差也有一成多,差别显著。从家庭背景上来看,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状况也有一定的差异,从是否购买了自己的个人电脑来看,自己没有电脑、有没有联网和有自己的私人电脑这三类大学生的网络游戏参与比例,分别为80.2%、93.4%、91.3%,卡方检验得出X2值为14.052(P

再从网络介入程度来看,大学生网络游戏参与程度的比例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般网络使用群体、中度网络使用群体和重度网络使用群体的网络游戏参与比例,分别为88.9%、91.3%、96.2%,卡方检验得出的X2值为10.146(P

2.学生参与的主要网络游戏类型

在初步了解了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行为状况后,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大学生主要参与的网络游戏类型。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集动作、光影、声像等于一体的网络游戏越来越受到玩家们的喜爱和追捧。目前流行的网络游戏类型种目繁多,人们从不同的标准出发,对网络游戏也进行了分类,“如有人把网络游戏区分为社区类网络游戏和竞技类网络游戏两大类。社区类网络游戏是以群体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生产、交往等)为主题的网络游戏,比如偷菜、文字MUD游戏、角色扮演类网络社区游戏、策略对战类网络社区游戏和模拟现实类网络社区游戏等;竞技类网络游戏是以既定规则下的个人或团体竞技为一定主题的网络游戏,如目前很火的腾讯旗下的QQ对战小游戏、策略对战类网络竞技游戏、动作类竞技游戏和体育类的网络竞技游戏等。”[3]这样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表2)

当然,目前来讲,人们对网络游戏也能够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从网络游戏的内容而言,最主要的游戏类型就角色扮演游戏和即时战略游戏两大类,也是颇受大学生喜爱的两类游戏。再加上有些休闲益智类的游戏,我们可以把网络游戏的主要类型分为四大类,即角色扮演、即时战略、休闲益智和模拟经营。

我们在网络上进行的关于网络游戏的调查也显示,网游用户也比较倾向于这四类游戏。

这些游戏的特点是,都有较强的互动性、娱乐性、持久性和探索性,从根本上说,网络游戏不同于传统游戏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没有比较固定的程式和结果,是随着玩家操作的好坏来判定结果的。游戏玩家可以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游戏的角色身上,通过游戏技能和等级的提升,影响游戏的进程,进而使得游戏玩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网络游戏已经成了大学生宣泄情绪、缓解压力、娱乐身心以及自我塑造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

那么,在上述的几种主要的网络游戏类型中,大学生实际参与网络游戏的状况如何呢?据表3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玩得最多的是角色扮演类游戏,占到了94%,其次是休闲益智类游戏,占89.4%,再次是即时战略类游戏,占43%,最后就是模拟经营类游戏,占25.4%。(如表3)

另外,通过观察和解析表4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网络游戏的参与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大学生参与即时战略、休闲益智、模拟经营和角色扮演这四类网络游戏的比例分别为42.9%、67.8%、21%和84.2%,而女性大学生则分别为20.5%、79.5%、54.9%、84.2%,卡方检验得出X2值分别为125.126、42.201、16.350、319.588(P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在玩网络游戏的初期,由于现实的因素作用,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差异,无论是网络游戏参与程度还是网络游戏参与类型,都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随着玩家网龄的增加,网络的介入程度加深,这样的差异就会被慢慢削弱,随着网络介入程度的不断加深,甚至会出现网络游戏行为的去性别化现象。

3.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动机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玩网络游戏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可以说,网络游戏已经是大学生参与程度很高的一种基本网络行为。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网络游戏玩家的大军中呢?他们参与网络游戏的动机是什么呢?

根据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包括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种。而动机作为人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可以促使人们朝着自己的某一目标不断地前进,以满足这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进一步考证,马斯洛认为,动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匮乏的动机、成长的动机和超越的动机。这三种不同的动机,对应着人们不同的需要,与匮乏的动机相对应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与成长的动机相对应的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知识与理解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与超越的动机相对应的则是对高峰体验、高原经验等最高精神价值的追求。参照马斯洛的这种需要动机理论,我们设计的一些题目可以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动机。(如表5)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到,休闲娱乐、忘掉学习压力和消磨时间是诱导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主要动机,就是说,大学生主要是把网络游戏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工具,把网络游戏作为逃避学习压力和消磨时间的方式,又或者作为一种发泄情绪、寻找情感满足和慰藉的方式,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低层次需要。

在深入的访谈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学生们的深切愿望,他们渴望摆脱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放松心情,发泄一下自己心中集结的不良情绪。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再不发泄出来我就要爆炸了。”同时,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问题中有三分之一是交往产生的问题,很多人存在着交往障碍。所以在游戏中,大学生可以轻松交往,这也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主要动机。

二、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矫正现状

通过以上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行为是比较普遍的,那么,随着网络的不断介入,再加上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趋于成熟期,还不够稳定,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的现象,他们会“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上网而明显改变生活形态,减少一般身体运动,忽视个人健康;为了上网而减少睡眠等重要的生命活动,因为上网减少社交从而造成朋友关系疏远,因为上网忽视了家庭及朋友,忽略了职业及个人义务。”[4]目前,学术界从心理学、病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等视角,对网络游戏成瘾做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通过大量的访谈,我们总结出现今社会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所做的一些矫正工作。

1.网络游戏的社会控制

“从社会结构层面来说,网络时空结构的二元交织、去中心和时空拼贴的特征,使社会控制失去了确定的社会边界和社会结构基础,导致以往以物力地点控制为基础的社会控制机制被动摇甚至颠覆。网络空间的崛起,导致了物理地点与社会“地点”的分离,使人们的社会互动能够超越物理地点的限制,不依赖于身体的共同在场而展开。[5]人们的社会经验也不再局限于由地理位置所界定的共同体,而能够跨越以物理场所为基础的空间边界。由此,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甚至衔接,无论是实时互动场域还是延时互动的空间,网络空间都呈现出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交织的空间特征。

面对这样复杂的场域环境,实施社会控制是必要的。访谈显示,样本中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改善社会环境,发挥网络游戏的正面作用,比如加强对大学生进入网吧时间的限制,限制网吧每天经营时间在8-24小时以内;还有就是规范游戏开发和经营市场,呼吁开发商不能为经济利益而不顾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应多开放积极健康、内容合宜的游戏来为青少年玩家服务。一系列的措施实施后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社会环境得到了一定的净化,为我们进一步矫正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行为层面上的控制

从行为层面上来说,网络行为主体的身体不在场、身份不确定和虚位化,使社会控制(主要为道德和法律控制)失去了确定的物理控制对象,导致以往以行为者为控制对象的社会控制方式丧失了效果。网络空间作为新的行为场域的崛起,意味着一个新的影响行为重要变量的介入,它导致了一种全新的跨越各种原有社会边界的新行为逻辑的凸显。据访谈,我们发现,与其他青少年上网行为相仿,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断裂,呈现出了跨越边界、多元化、碎片化和不确定等后现代的特征,或者说,呈现出一种“超文本”式的行为逻辑,“借助网络的虚拟性发泄个人情绪,会随心所欲地发表一些有悖社会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的言论,”[6]追求新鲜、刺激、不合逻辑是他们的常态心理。面对着一种后现代式的网络行为逻辑和网络自我呈现,家庭和学校的工作不可忽视,现在很多人已经开始关注家庭教育。经研究者调查发现,在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在“网络游戏成瘾总分”、“耐受与戒断”、“强迫玩游戏”、“时间管理”症状上显著高于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在放任型、溺爱型和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在“人际健康”上显著高于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还有就是学校教育,现在很多高校的做法就是积极加强大学生课余生活辅导,协助他们规划好自己的休闲生活,充分运用校内外休闲资源,强化学生的课外活动,同时充分提供社团活动的资源与经费,改善学生课外活动的软硬件设施,来培养他们校内健康与合宜的课余生活,从而使他们的生活充实起来,远离醉生梦死的游戏生活。

3.认知层面上的加强

大学生网络游戏认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倾向于把网络游戏视为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平台,并且也是一个不受约束和管制,可以自我塑造和自我认同的行为空间。所以我们的访谈研究发现,大多数网络游戏玩家,虽然他们的个人特征和网络介入程度不同,但是他们基本认同的一点就是网络游戏的积极和正面价值是值得肯定的。相对的,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显得认知不足。以对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和暴力行为认知为例,调查中虽然多数大学生并不认为网络游戏暴力是虚拟的,而倾向于认为游戏暴力会造成真实的伤害,但是,对包含在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内容,以及较为经常的参与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并未能够形成清晰地价值判断。

对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应该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很多高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本科生全部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还定期进行网络游戏参与情况调查,同时,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设在学校,使得网络游戏成瘾矫正工作更具专业化。而在湖南大学还专门设有大学生网瘾矫正咨询指导中心,引导学生们正确看待网络游戏,帮助他们认识网络游戏成瘾的成因和后果,从而加强他们自制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段旭光.我国网络游戏管理存在的问题[J].传媒观察,2010(10上半月):12.

[2] 黄少华,陈文江.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56.

[3] 鲍文斌,魏诚.网络游戏[M].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3:156.

[4] 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tion[EB/OL].[1998-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