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不同地域产生的文化艺术呈现不同的特征,本文结合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进行研究,分享了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价值,仅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艺术;剪纸;东北;审美
剪纸艺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流传广泛。东北的剪纸艺术具有鲜明的氏族社会大地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特征,与当地普遍信奉的萨满教关系密切,本文以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为例,研究地域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理论。
一、审美与剪纸艺术
(一)审美。我国当代美学理论研究在学习西方美学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实践美学为主流的美学理论体系,审美是一种实践活动形态,与人生实践紧密相关。相比古人,现代人更加需要审美。美学以审美活动为对象,通过审美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构建人类审美的价值体系。审美价值则是在审美主体与对象的精神互动过程中确立起来的。
(二)剪纸艺术。剪纸艺术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东北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当中的一个类别。任何艺术品都是人们按照自身审美观念以及生活习俗创作出来的,将自身情感和信念融入其中,表达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剪纸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独特的人文性和民族意蕴,见证和传承着深厚的中华文明。
二、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
(一)东北剪纸艺术。东北剪纸艺术以吉林和黑龙江为代表,题材上有满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即旗装马靴的姥媳人(神)。萨满教中,萨满即为沟通人与神的巫,其所供奉的神即为姥妮人,也就是老太太神。东北剪纸艺术与民间信仰萨满教关系密切,满族祖先很早便用鱼皮、兽皮等剪刻成神偶用于祭祀,这只是东北剪纸当中的一类题材,此外还涉及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常见龟、蛙、人参等,剪纸人物人神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审美意象。审美意象,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来说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也就是艺术的本体。如果从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角度看,它同样居于核心地位。艺术家用某种媒介物构建出意象,表达感情,就是艺术。也就是把情感融入某个符号化的意象,人物、动物等元素构成实物剪纸,而在审美当中,审的不是剪纸本身,而是其蕴含的意蕴,也就是象。东北剪纸中,娃娃、莲花、葫芦等象征着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等象征着吉祥幸福。每当重大节日,人们就会用剪纸来布置环境,操办喜事也惯用喜字剪纸等。这种方式将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呈现出来,将人们心中的意象用实物传达给其他人。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表现人的精神价值和精神需求。东北剪纸艺术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因素,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无论是复杂还是简单的剪纸作品,都能使人产生联想和美感,并获得不同的身心感受。
(三)审美价值。首先是题材美。东北剪纸艺术可以说是东北老百姓自己的艺术。一般剪纸艺人多集中在农村,闲暇时,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将生活的感受融入剪纸当中。剪纸作品通常歌颂正面和积极的情感,表现对生命的热爱。鸟兽虫鱼、花木、粮食、人物等元素构成有趣而精巧的剪纸造型,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如图1所示,该作品蕴含多子多福、望子成龙之意。其次是寓意美。剪纸一般用于纳吉祝福、劝勉警诫、祛邪除恶。这些内涵表达着人们的感情和对生活的追求,体现一种内在精神品质。第三是构图美。一把剪刀就能剪出龙凤、剪出人物、剪出鸟兽虫鱼,具有鲜明的构图美感。第四是含蓄美。剪纸作品题材来源于生活,用简洁朴实的图案表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要细细品味,就能够发现剪纸艺术巧妙的手法和表达方式。同时抽象且含而不露的形象,让人联想和思考,耐人寻味。第五是教化之美。剪纸中蕴含的意象有吉祥造型、神话传说等,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是对黑土地文化的传承,教化了一代代的东北人。
三、结语
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体系来看,东北剪纸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值得人们细细品味鉴赏。其所表达的美学意蕴,深含当地的文化特性。剪纸来源于民间,映射着老百姓的精神世界,美学观念积淀于民族文化心理深处,灌注进剪纸艺术当中,发挥着强大的魅力与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尚一墨.当代文化中的总体艺术观现象瓦格纳美学理论评析[J].美术观察,2016,(11):135-141.
关 键 词:欣赏与体验 教学策略 自主参与 创作与表现
“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中,重视欣赏和体验的作用,突出欣赏和体验的功能的互动美术创作教学策略。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此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将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限。它强调以欣赏促进造型表现,以体验促进造型表现,欣赏与创作互动,相得益彰;它提倡学生创作出反映真情实感、贴近学生生活并且有内容的生活化作品。该策略以欣赏积累、学生体验和生活实践作为其美术教学的理念和源泉,强调欣赏创作互动,体验创作互动,师生互动。这是美术互动教学理论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具体反映,也符合当前美术教学改革的精神实质。
“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程序是:欣赏体验积累信息——激发创作热情和冲动,目标定位——以欣赏体验促造型表现、以造型表现促欣赏体验,欣赏与造型表现互动——生活化作品——师生交流,互评互改——回味思考、充实完善,重新再创作。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欣赏与体验
这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积累环节,是学生美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起始环节。wWW.133229.Com学生通过博览群书、欣赏体验,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通过细心观察,体验生活,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从而完成美术作品的原始积累。因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读无字书——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又要启发学生读有字书——精读、博览、筛选、吸收,间接认识世界,品尝人生。只有这样,才会给学生积累丰富的信息储备。
二、激情与定位
此环节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激励和思维定向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冲动,促使学生选好创作主题,尽快进入创作的心理状态。这是美术创作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创作与表现
有两种具体的操作策略可供选择。第一,以欣赏促表现,以表现促欣赏,这是欣赏与表现共进的策略。具体操作形式为:精读美术作品——临摹作品,加深理解——创作美术作品。在具体的美术创作教学中,教师精选优秀作品,让学生分析并深刻理解该作品的创作方法、构思技巧和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临摹作品;然后,脱离美术作品自由创作,实现造型表现领域的创新。该策略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美术创作的支撑点,有助于克服美术创作教学中学生的畏难情绪,有助于学生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美术创作能力的循序发展。比如在中国花鸟画教学中,笔者精选一些经典花鸟画作品,让学生反复欣赏,使他们对中国花鸟画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幅临摹。然后,笔者让学生抛开范画,自由创作,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画出了许多个性突出、生活气息浓厚的绘画作品。因此,欣赏——临摹——创作是行之有效的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方法。
生活化作品教学策略。该策略偏重于学生的体验感悟,尊重学生的思维自由,主张创作出反映学生生活和真情实感的生活化作品。它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原理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高度概括了开展生活化美术创作教学的理论依据。另外,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表明儿童认知的发生起源于活动。生活化美术作品创作教学策略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创作的形式。在这一教学策略指导下,学生的思维是自由敏捷的,创作出的作品形式是活泼多样的,内容是特色各异的。对学生的生活化美术作品创作,笔者作了严格的规定:①一周一幅,课余创作,周一交上;②题目题材内容自定;③学生互改互评,教师分出等级,作品成绩记入美术综合成绩;④定期展览优秀作品,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生活化美术作品创作教学是整个美术创作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自主参与
这是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评价环节,包括批改和讲评两方面。作品的批改是教师了解学生反馈信息的重要环节,主要有教师批改和学生互评、互改两种形式。作品讲评是以学生作品为依据,通过从实践到理论上的深刻剖析和概括,给学生以启迪和感悟,这是培养学生美术造型表现能力的教学环节。此环节特别强调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突出了学生在造型表现领域讲评中的“自主参与性”,互动性强。具体操作方式有:①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式讲评。教师穿针引线,引导学生评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评价功能,师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②教师为主的师生互动式评价。教师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或问题,以专题或讲座的形式讲评,理论性较强。③学生互评互改,主要用于生活化的美术作品创作,这种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性”。美术作品讲评时应注意:①讲评应有计划、有主题、有中心。②美术作品讲评时要让学生讲话和思维,要突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性。③教师讲评重在激励和实事求是的表扬,要评出学生的创作劲头和积极性,在讲评中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提高。
五、升华的艺术
此环节是学生对自己作品的重新定位、思考和充实完善,也是学生二次创作的过程。它既是对美术作品讲评的反馈,也是学生思维的质的飞跃。没有二次创作,就不是完整的互动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合成策略。因此,此环节是互动美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既符合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具有较强的时代精神,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其主要审美特征是视觉传达的直观化、空间布局的风格化、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1.视觉传达的直观化
视觉传达的直观化,是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造型艺术运用物质媒介创造出具体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把具体可视或可触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直观的美感。
形体主要由线、面、体组成。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它是构成物体形状的基本因素。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意味,比如,直线显示坚硬,横线显示平实,斜线显示有力,折线显示生硬,曲线显示流畅。倘再细分,垂直线给人以高耸感、严肃感,水平线给人以稳定感、安宁感,折线则包含着骚乱感、危机感。线条的这种审美意味广泛体现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美的领域,尤其在艺术创造中,它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艺术中,线条成为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朱光潜说:“建筑风格的变化是以线为中心。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哥持式’建筑多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线,这是最显著的例子。”
2.空间布局的风格化
空间布局的风格化,也体现在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在建筑艺术上是指在空间表现上具有彼此不同的特性。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古典皇室建筑中讲究对称美。例如,中国故宫是典型的完全中轴对称,而西方建筑则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风格,但在空间布局上都综合同构联觉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建筑师不得不考虑多方面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除受日照时间长短影响之外,还有很多风水学之说。从著名建筑师高迪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不同时期其建筑风格的转变。之所以空间表现会出现差异性源于人们不同时期的审美标准及当时视觉、听觉、嗅觉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同构联觉在无形中发生着作用。
3.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凝聚的形式美,建筑艺术上是指具有在艺术形象中凝结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形式美法则对于造型艺术具有普遍性,因而运用形式美法则对物质媒介进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着形式美的艺术符号。可以说,形式美的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比例、主从、尺度、明暗、虚实、多样统一等)运用在各门类艺术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态,而这些都是同构联觉的体现。从抽象到具象,同构联觉如同经济学中“价值规律”,深入到艺术的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有形和无形的魔力。比如,比例的匀称、变化的节奏韵律、明暗对比、多样统一、虚实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则在各种门类艺术中的集中呈现。
有人说“建筑是凝聚的音乐”,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它说明了建筑艺术中的节奏美与韵律美。美的建筑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而是人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位立体式的感受的享受。如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就具有古典音乐里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这些流动的曲线不仅功能性俱佳,观赏性也颇高。这种二次创作的美也是观赏者同构联觉的体现,是建立在共同联觉与个人联觉之上的。伟大的建筑师正是利用了共同联觉以及个人的联觉创作出来的。一座伟大的建筑,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空间的场所,而是一种让时间静止的美的凝聚。
二、同构联觉对建筑视觉审美特征的作用
每一种感觉都有特定的感觉经验。换句话说,一种感觉经验是不能连续地转变成另一种感觉经验的。同构联觉表明,各种感觉间又会发生相互影响,当视觉出现时也同样会伴随着另一种或多种感觉而生的情况。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即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色觉又兼有温度感觉,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所以这些颜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冷色。还有一种色觉称“光幻觉”,可伴有味、触、痛、嗅或温度觉。语色联觉是指某些词汇引起的色觉。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甜蜜的声音”“冰冷的脸色”等,都是一种同构联觉。
1.色彩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无论是有色还是无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每一种色相当它的纯度和明度发生变化,或者处于不同的颜色搭配关系时,颜色的表情也就随之改变了。例如,2008年奥运场馆——水立方的设计。颜色上运用了水的蓝色,造型上结合了水分子的外部形态,整个建筑极具识别性。
色彩与形状是绘画与设计中满足视觉需要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互相补充,色彩赋予感情,形状赋予精神表现,(转第31页)(接第27页)使我们获得整体的信息,这二者的阴阳耦合也都是同构联觉的作用。好的建筑会引导人们的共同联觉,使之向设计师希望的方向想象,最终和设计师保持基本一致的角度。
通常情况下,暖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如红、橙、黄等色,类似于太阳和烈火;冷色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类似于碧空和寒水。不同的颜色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是抽象的表象符号。色彩抽象性在一定意义上是抽象与具象、感性与理性、普遍与特殊、个性与共性的复合。表意和表象有时同时存在,色彩表象性构形和色彩情感效应,与人类内在的情感等主观经验形式和联想有关。在一定条件下,以文化现象为基础,使得色彩有了某种系统价值。例如,北京香山饭店的总体布局,因考虑到饭店地处幽静、典雅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师有意将建筑物设计得比较低矮,不破坏四周的景观,并在外立面上设计了三层玻璃窗,利用视错觉造成建筑物只有三层的高度,从心理上进一步增加了建筑的低矮感觉。它的空间布局采取中国建筑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多院相连的区分和联合方式。散发着浓郁现代民族气息的香山饭店,色彩配置运用中国传统抹灰墙面的白色、灰砖线脚为基本色调,素雅、干净、洗练,与江浙民居和园林建筑相照应。浑厚素朴的风格,朴拙单纯的传统工艺,视觉化的色彩形象,均散发出淡淡的乡土气味和思乡情结,表现了对乡本论文由
整理提供
土文化的深切眷恋。
2.造型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不同造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建筑通过其特有的空间结构关系和艺术表现力传递建筑的情感。比如,上海金茂大厦的造型,有意识地借鉴中国古塔的变化韵律,给人以中国古塔的定位联想。强化造型透视的逐层急促加快的节奏伸展,增加了塔楼的固有高度感,高峻威严,挺直雄健。银色基调的塔楼与天空背景融为一体,同时红色花岗石组成的红色基调房又增加了它与大地的关系,并衬托了银色基调的塔楼。该设计舍弃了具象形式的模仿以及机械僵硬地照搬重复传统,而是以明快、醒目、凝练的抽象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塔结构和塔文化的概念。再如,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候机楼的外观造型,比例优美的折线形架空斜脊,同雄壮、两端向上微翘的正脊结构成屋顶形制,使得中国传统屋顶的神韵油然而生。逐层退台、升高的架空结构性语汇既符合这个建筑的构造逻辑,又自然地作为了造型的视觉元素。本土的传统建筑情感意念与现代设计审美思想,通过简约的塑型和空间序列的有机整合,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话语转化成现代感的设计语汇,保留在特定的结构之中,从而展现出华夏雄厚的建筑文化和气度非凡的精神。这些都是造型对建筑视觉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结语
同构联觉是审美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人自身无意识产生的心理联想及想象。它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它的运用像一只无形的手,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过程中,时刻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建筑艺术之美离不开同构联觉的作用与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戏曲艺术在舞台表演上有“唱念做打”的程式,传统戏曲服饰更是讲究“宁穿破、不穿错”的程式。简言之,何人穿何衣是有程式的,专属服饰的样式图案也是有程式的!程式又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分析。广义上来讲,“大类说人广义说衣”。社会地位相近的人服饰相似而区别在于不同的场合及状态,如“蟒袍”是帝王将相、后妃贵妇的“官服”;而“帔”便是“常服”。狭义上来讲,传统戏曲舞台上,大多经典人物都有专属服饰,而更甚者同一出戏中不同的场次,故事不同情节,人物不同心境下的服饰不尽相同,这便是极致细化的“程式性”,这也使得戏曲艺术独树的魅力与美学意蕴得以源远。如我在设计秦腔《千古寒食节》的服饰时,便是将男主角介子推的人生轨迹做了细致研究与划分,进而设计出不同时期的不同服饰。首先是他辞官回家砍柴为生、侍奉老母与秀姑情意绵绵的日子。这一时间的介子推虽心境看似淡泊却又惦记朝堂之事,于是我在设计他这一阶段的服饰时兼顾平民与官宦及未婚等种种,将传统戏曲中一般用于不及第的秀才常用的青素色褶子做了“程式性”的改变,设计出专属介子推的“单肩青色绣花半身褶子”,下身着白色彩裤且绑腿配登山秸草鞋。之后,介子推追随重耳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浪直至重耳登基王位。介子推身份发生变化的同时年岁更迭,最重要的是他身为佑护“君王”之重臣又颇具有士大夫文人之气,故此时我为他设计了内穿褶子且胸前、袖口、衣边均有了达官贵人的图案,但颜色仍较为低暗灰素色;外着同色开身老生大坎肩且沿边均有刺绣图案,用以衬出此时介子推的境遇。而最后,他携老母“藏身”后“葬身”于山间之中时,他的心境与处境已变为“但求得一方净土的安宁”,于是我将其褶子颜色变为更为低沉的深蓝,而刺绣图案也再无胸前一项,其脚底的厚底靴子也变成更符合此时介子推的乡民人物身份也是在山间行走的更为灵便的普通老生矮帮鞋。剧中关于人物身份变化服饰随之变化的例子随处可见,如重耳及其夫人由最初逃亡时的帔加大坎肩或者褶子加斗篷到最后身为帝王与王妃时的凤冠霞帔无一不是如此。
2.以“可舞性”彰显戏曲艺术之美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表演形式有唱念做打,除却唱念,其他形式均与舞密切关联。传统戏曲服饰的“可舞性”又可称“表演性”,如戏曲服装中的“水袖“”靠旗“”飘带”等本就带着舞的色彩,甚至在某一出戏的结构及人物塑造中不可替代。在《千古寒食节》的服饰中,我也十分注意“可舞性”的服饰特征,例如,剧中第二场介子推为诓骗重耳夫人远离他自行割肉以靠慰君主,他以大段舞动展示内心有纠结、有决绝、有忠烈、有些许的艰难与困苦,于是内褶子外开身大坎肩的设计为其舞动提供了极为灵动的空间,与舞而言,介子推的服饰可谓起到了极其完美的帮衬作用。再如,剧中介子推与秀姑再次相见时,秀姑以“村妇”形象示人,身着衬托年纪的蓝色褶子;而表达对介子推的思念之情时在服饰上最佳的设计方案便是水袖,秀姑以舞动水袖的方式传达感情,以甩出水袖拉近与介子推的距离,以水袖遮面擦拭泪滴等无不体现着戏曲传统服饰的舞动性。
3.以“装饰性”与“象征性”彰显戏曲艺术之美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因而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这样也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美术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的美术学习活动。“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在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鱼》、《可爱的鸟》、《鲜花世界》、《游太空》、《海底世界》、《可爱的动物》等耳熟能详的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高年级要求运用形、色、机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主体造型的手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及环境。例如用废品泡沫拼砌《高楼》、用碎布贴《可爱的家乡》用画报贴《南海之滨》等,我们可以先摄录一些优美的环境与建筑物,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设计制成教学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象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变、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进一步扩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也使教学过程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易的设计制作。通过操作鼠标变换设计形式和各种特效的处理,使他们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设计意识与应用都得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四、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五、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并且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
关 键 词:美术教学 数字信息 策略
20世纪末,随着网络技术、光电技术、通讯技术的全面开发与广泛应用,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和世界文化的大融合,“网络化的生产关系、数字化的生产力”的出现,使全世界的科研与教育正经历一场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历史变革。教育的“信息化”,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兴起的重要标志,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石。①高校的美术教育在现代媒体技术的推动下,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已产生了质的飞跃与变化。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是一种极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艺术。它具有形象性、可视性、审美性、前卫性与文化性。高等学校的美术教学,以往总是采用理论讲述、图示、演示、观摩、欣赏等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知识面窄、信息量少、教学方式单一,已经远远不适合时展的要求。现代多媒体数字信息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学的信息化与集约化,运用现代媒体、以数位集成的形式传授知识。它具有直观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优点,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个体重复性劳动。研究与策划如何使高校美术教学信息化,对于信息时代美术教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设立专门的美术教育数字信息中心
美术教育数字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美术信息源的采集、整理、分类、存档、以及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信息交流及美术教育网络的建立与管理。WWw.133229.coM配置人员主要有美术信息采集人员、信息中心管理员、打字员、影像师、课件开发与制作人员、网络技术员等;基本设施有电脑、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打印机、影像编辑系统及相关软件;专用办公室、设计室、录音室、美术资料室、档案室以及网页、课件制作室、数码影视演播室等。信息中心的规模与技术人员的配置应根据本校的经济条件、办学规模与专业特点、岗位需要来确定。
美术教育信息中心的采编人员根据该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层次与方向在专业教师的参与指导下精心选取与采集,经过技术人员的加工与整理,制作成相关教学资料,为师生提供教学与管理信息,提供师资交流、学术交流、实习考察、远程教育等方面的信息与服务。
二、建立美术教育网络,整合美术教育资源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主要表现形态为资源全球化、教材多媒体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集约化、办公自动化、环境虚拟化。早在2001年4月,mit的“网络课件开放工程”(ocw),历时十年,在国际互联网上两千多门网络数字课件。这一创举,大大拓展了教学的时空舞台,使大学教学从教师的个体行为转变为真正的群体合作,并同技术、艺术、网络教学设计专家共同组成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管理与服务的团队,不仅减轻了教师的个体性劳动,而且向全世界的同类课堂宣战!②在我国,2002年12月江苏省教育厅王斌泰同志在全国教育厅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③研究加入wto后教育新的运作方式与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构想。2003年,教育部开始设立国家级精品网络课程,计划在五年的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网络课程。它向全世界的人民免费开放,节约了数万计的教师数千万课时的个体性、重复性的劳动,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网络数字教育对于高校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一个无限的虚拟空间、学习空间,使教师从传统的教案、教参、资料室、图书馆的小圈子里走出来,走进一个全球化的大美术教育背景下的大教室。因此,建立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美术信息网络与数据库,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美术教学模式是高校美术教学信息化的一项实际性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建美术教育信息库,开设数字图书馆。打破教材只限于书本的传统,为学生个体学习提供专业化的信息网络资源。书籍是不说话的教师,多媒体信息是会说话、会表演的教师。与媒介中心结合的现代化图书馆,它的电子检索系统,使学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获得最需要的资料。④
(二)建立跨校跨国美术教育同盟,互通有无,实现教学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譬如:教学课题的研究,专业课件的共同开发,数字教育信息的交互使用等。有条件学校的师生还可以跨校讲课、听课、评课。教育同盟包括了同级兄弟学校、不同级别的上下级学校及相关单位。近十年来,中国的高校之间或联合或合并成综合性大学,或开发为大学城,这都是一种资源共享、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一种做法。
(三)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学设施的覆盖率。在师生宿舍、教室及公共教学场合安装网络设施。文化教室要有智能寻址调频广播系统、vod多媒体教学系统、智能监控教学评估系统、电脑、电视、音响、投影仪、网络、操作系统教学软件等电子教学设施,画室要有电子演示板、便携式投影仪等,电脑设计室应有标准配置的pc机(最好是苹果机)、交换机、双向互动dvb-c系统等,以及相关软件。
(四)实现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与办公系统的智能化。教育行政系统日常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基本数据,如学校基本信息、学生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教学安排信息、课堂教学信息、教学评估信息、学籍信息、成绩统计信息等等。这些数据经常需要进行整理、保存、统计、上报等处理。真正的教育管理现代化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备和稳定、面向管理的基本数据库。智能化的管理与办公系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实现教材的电子集成化。教师的大部分讲义可采用“电子课件+讲义提纲”的形式,取消传统手写教案的备课方式。要求图文、音像、形色、版式、直观性、交互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及操作性的高度统一。以网盘、电子邮箱、移动硬盘、光盘等形式存储或在互联网上直接,这种方式空间小、容量大,下载、携带都很方便,经济实惠。对于部分课程,完全可以取消传统教材(以课件代替教材)。但任课教师对此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教学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实施建议、考试范围应做出相应的界定与说明,并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目及相关资料。对于学生,可以普及掌上多媒体学习机、mp4数字播放器等教学辅助工具。新开发的掌上多媒体学习机、mp4数字播放器可以上网下载,为学生提供电子教材、课件、名师课堂等数码视屏,不愧为美术教学的好帮手。这些工具均由校方购置,学生可以低价租用。
(六)普及“移动教育”(mobile education,也有人称为mobile learning)。移动学习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个性化等特性。移动互联带来“随时、随地、随身”的信息交流和服务手段,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信息传达的梦想。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学习者不仅可以依靠掌上电脑上网,还可以用手机、pda和智能电话等小巧、便于携带的移动终端上网,尤其是3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实现瞬间上网和永远在线,使信息获取也更加便捷,信息处理更加实时高效。“移动教育”的发展将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三、不断提高美术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信息时代的教学重点已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传授方法与发展能力为主,从发展标准化的共性为主转向发展多样化的个性为主,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可见,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已对高校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美术教师除了常规的职业技能素养以外,还应该具备与信息教育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如多媒体教学、影像技术,以及外语能力、创作能力、公关能力等。其中信息处理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管理存储信息,分析和使用信息,信息的再创造能力。⑤普通美术教师应该掌握这些常规软件操作与应用。对于设计专业的教师还要精通相应的专业软件。外语,特别是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通用的一种文字语言,作为高校的美术教师,应该掌握其读、写、听、说的基本技能。
新一代的美术教师应具备现代教学的组织与策划能力,应是教学的策划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曾创造一种“advance organizers instruction model”(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他认为,获得信息是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学的组织与策略是决定能否很好地获取并得以保存知识的最重要因素。教师不仅仅是把本人的一点可怜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采取更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将人类优秀的教学成果加以组织与整合,使之符合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并应用于美术教学实践。
当代美术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经验与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主张用自学辅导等多种新的自主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形式来取代班级授课制。
美术教师还应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教学课件的共同开发、科研课题的共同研究,需要集体的智慧,从而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益。
四、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代学生除了要有较高综合素养与专业水平、自学能力外,还应该具备信息时代所特有的信息素养。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⑥培养学生以信息素养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能力,形成为适应在信息社会生存、终生学习和持久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能力。⑦最近,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从三个层次、五个方面归纳了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第一层次:①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②有序地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③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新的写作能力;第二层次:④将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包括跨时空、跨文化的学习与交流能力;第三层次:⑤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身处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特别要注重网络学习。web quest(网络探究学习)的创始人bernie dodge教授,他的web quest理论十分重视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发展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美国教育带来了重大革命。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芳乐在web quest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提出的资讯素养对如何培养信息素养问题极有借鉴意义。
五、不断完善与更新教学设施
数字信息教育离不开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数字信息化教学的设备主要包括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ai)、智能监控教学评估系统、vod多媒体教学系统、双向互动dvb-c系统的设施,国际互联网、校园局域网以及其他辅助设备(accessory equipment),如学生掌上多媒体学习机等。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教学设施需要与日俱进。培养一流的美术人才,相应配置一流的、前沿的教学设施。
六、做好美术教育信息化服务工作
采用网上互动教学系统,构建教师、学生、专家、家长为主体的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使internet成为整个信息教育服务的核心。电子信箱、qq语音和视频聊天、网络信息传输服务的廉价优势,使得现代教育能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而进入到全新的境界。增强网上的交互性,学校的业务数据能够在internet上被家长、学生或其他访问者受权访问,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美术教学的视频点播与课件下载技术,实现内外统一,与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学校并网,畅通无阻地通讯、交流。
美术教育的数字信息化是信息时代一项崭新的课题,我们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探索信息化发展的运行机制,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美术教育事业,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注释:
①叶平.抢占教育信息化制高点湖北教育信息网 /20011230/3015856.shtml
②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 [j].中国大学教学 高等教学出版社, 2005(6)p38
③/gov
④王大根.美术教学论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70
⑤ite.nje.cn/school
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我们可以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资源,并且还可以借助相机、录影机、手机等现代信息采集设备,采集身边的优质资源然后经过计算机加工将其应用于课堂。这种便利条件的生成,有效提高了教师教育思想与教学实施之间的保真度,使得教师能够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教学设想变为现实,呈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从学生角度来说,来源于经典的优质资源可以引领他们渐次步入美学的殿堂,来源于生活的优质资源可以引领他们打开发现美的眼睛,学会从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进而创造生活的美,装点美的生活。比如,苏少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看花灯》的教学,教师课前采集了有关灯市活动和花灯的大量视频、图片、文字介绍、范作等几种资料整合在教学课件当中。在上课之初就利用其中的视频、图片和学生一起回忆生活中看到的花灯,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感受到的花灯特色,将学生已然发散开去的思维凝聚在美术课堂当中。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发现花灯制作中所用到的美学元素。学生根据自己眼前展示的丰富材料,开始了发现和总结概括的学习探究。最终总结道“花灯形态丰富多样,但基本上都是生活物像的衍生和变体;花灯的色彩艳丽,以暖色调为主;其装饰可以是剪纸、挂坠等具有民俗特色的元素”。没有丰富的资源,就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眼睛,让他们拥有审美情趣,更不能引导学生感悟美学创造的基本原理。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资源展示平台,也不失为学生不断跃升的跳板。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也能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能够将形、色、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我们需要的气氛,结合教师的语言引导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苏少版小学美术第九册《有趣的“服饰”》的教学,教师设置了时装设计大赛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先采用多媒体展示了时装表演的片段,让学生感受时装设计艺术的特点,并将学生带入了“设计师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时装设计需要关注的要素。随着学生津津有味地探讨,他们基本形成了时装设计的理念——“采用色彩、质料、突出的形态等元素设计出有鲜明特征的服饰,夸张一点也无所谓”。随后,教师又出示了一些时装展览的情境图,引领学生“穿越”于世界各地的大型时装盛会,“取经”、“深造”、“寻找灵感”。之后,开始了自己的设计创造。整个情境创设以一贯之,大量依靠了信息技术设备的展示功能和信息采集功能,将学生需要的信息整合到课堂当中,使学生情绪高涨的同时也树立了自主设计的信心。
3运用计算机绘画,培养创新精神
计算机绘画,是近年来诞生的一项全新的美术创作形式,这也是将来美术创作行业发展的新的生力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计算机绘画活动,方便学生实现自己的创意,当然也方便了学生创新精神的生成和成长。一方面,计算机绘画软件操作简易,所见即所得;另一方面,计算机绘图拥有更加灵活的处理过程,便于学生修改画作。一些电脑制图软件还具备图片合成的巨大功能,如果将学生不同时段的画作或者照片等资源灵活组合,可以创造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苏少版小学美术第九册《渐变的形》的教学,教师采用Flash软件教育学生进行计算机绘图,先通过教师机演示了一个圆形渐变为金鱼的绘画过程,以便学生掌握关键的技巧。随后,便让学生开始自己的创作活动。学生经过自己的摸索,绘制了非常丰富的渐变动画,比如“日升日落”、“花开花谢”、“哪吒出生”等,而且绘画所用的时间也不多。接着,教师又将学生能力拓向场景制作方面,还是借助教师机演示了使用图层功能的技巧,学生马上明白了自己可以在渐变绘画的背面绘制一幅场景,于是他们的绘画又活了起来。一堂课结束,学生不仅感悟了渐变的形一步步渐变的过程,而且过了一把动画制作的瘾。计算机绘图,可以创生无限的创造机缘,大大开阔了学生创造美的视野和能力,为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角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因而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这样也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美术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的美术学习活动。“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在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鱼》、《可爱的鸟》、《鲜花世界》、《游太空》、《海底世界》、《可爱的动物》等耳熟能详的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高年级要求运用形、色、机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主体造型的手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及环境。例如用废品泡沫拼砌《高楼》、用碎布贴《可爱的家乡》用画报贴《南海之滨》等,我们可以先摄录一些优美的环境与建筑物,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设计制成教学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象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变、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进一步扩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也使教学过程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易的设计制作。通过操作鼠标变换设计形式和各种特效的处理,使他们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设计意识与应用都得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四、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五、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并且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
【关键词】悲剧;西方文化;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是这些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和综合运用,是人类共通的精神和艺术现象,在任何人类文明中都出现过戏剧。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人类的戏剧在形成之初就分成两大类型:其代表是西方文明所孕育的古希腊戏剧和东方文明所孕育的
在古希腊命运主题的悲剧中有对人的否定对悲痛和苦难的演绎,甚至还要叫观众亲眼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等可怕的事件发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讲到:第一,悲剧既然是对人行动的模仿,那么“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即使是对可怕和讨厌的事物的模仿,当人们观看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都会不由自主的产生。第二,打动人心的情节和引发的音乐、语言、画面等方面的技术处理。第三,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换一个说法,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wWW.133229.Com董健在戏剧艺术十五讲中就提出了“悲剧美感”。 “当我们欣赏悲剧时,随着剧情在我们心灵上引起的震撼与波动,上述这些否定性的情感,便被我们加以疏导、宣泄、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他们转化成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这就是悲剧美感”。在古希腊的悲剧理中,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不论是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都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被悲剧真正打动了的人,会有意无意地摒弃“外物”的毒化和诱惑,回到人之为人的那些光辉品性上来,它会变得纯洁起来,真挚起来,高尚起来。董健在《戏剧艺术十五讲中说“我们从大量悲剧经典中概括出一种叫做‘悲剧精神’的东西。具体表现:一严肃的情调,二崇高的境界,三英雄的气概”。这是古希腊传统悲剧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和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