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信息系统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高校图书馆还比较缺乏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人才。从当前一个时期来看,高校图书馆无论从管理层角度,还是从普通馆员角度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对专门的安全技术人员非常认可。然而现实是,高校图书馆专门信息安全人才依然比较匮乏,平时高校图书馆忙于事务性工作,也欠缺对馆员进行信息安全方面的培训和培养。
2.缺乏综合性的安全解决方案。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图书馆为了保证信息安全运行,使用了大量的硬件防火墙、入侵监测系统和杀毒软件。从长远讲,这些措施还不能远远不能解决问题,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依然缺乏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虽然也有各种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某些解决方案,没有一个系统来组织这些规章制度和解决方案。
二、信息时代条件下创新高校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必须要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讲,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创新,也离不开这个步骤,也必须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研究拟开发设计的管理信息系统在本馆的可行性、以及使用后的效果性等内容。科学规划所设计到的主要内容有:制定前期科学、完善的主要目标,并对管理信息系统长期发展方案进行编,以确定管理信息系统在整个组织中发展方向、使用规模以及发展进程;开展初步调查,其目的是为了合理地确定系统目标,进行系统总体分析以及可行性研究,摸清本图书馆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迫切性、主要不足、可行性和可能性;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为后期系统详细调研奠定基础。
(二)对图书馆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实施可行性分析。在前期初步调查的过程中,严格执行调查内容,明确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对现行系统的基本情况作出初步了解、明确可行性。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对运行环境、资源要求等条件进行考量,判断出图书馆所拟上管理信息系统是否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对管理信息系统现存的主要不足、问题、紧迫性、希望新的管理系统所能够带来主要功能、开发态度、资金保障、专业人员配备、后期维护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了解。
(三)开发创新高校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新型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创新是更好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当前高校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宏观、微观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图书馆职能的发挥必须要建立在充分随时随地取得准确而及时的管理决策方面的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甚至是与高校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各项决策决议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以实现对高校图书馆业务与管理的及时调控。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功能不但能够有效进行数据与信息的搜集、处理、而且还具备了预测和控制功能;在高校图书馆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创新,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曾来讲,能够有效解决在管理中所面临的半结构化问题和非结构化问题,有效提高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三、结语
一、调研时间
20**年3月。
二、调研地点
全市十一个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及相关街道中队。
三、调研内容
1.当前队伍建设发展尤其是中队规范化建设的基本状况。
2.各区大队、中队两级之间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3.基层中队下街道的经费划拨、人员规模和运作情况;
4.各大队办公自动化情况及对推广使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办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期准备情况;
5.对下一步工作的打算,有何意见、建议;
四、调研人员组成
本次调研活动由靳楠支队长牵头,支队领导带队,分为四个调研小组,支队机关各部门派员参加。具体如下:
第一组:**;
第二组:**下关大队;
第三组:**大队;
第四组:**六合大队。
五、调研方式和步骤
本次调研活动主要采取听取各大队介绍情况,召开座谈会,走访有关部门(中队),实地调查,集中研讨等方法进行。调研活动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3月1日至3月3日)
支队成立调研小组,制订调研方案;各大队按照调研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填写相关表格(见附件1、2),做好发言准备;
2.调查阶段(3月6日至3月10日)
支队各调研小组在支队领导带队下,分赴各大队进行调研,同时各大队安排两个街道中队作为实地调查对象。具体日程安排由各调研小组电话通知相关大队。
3.汇总阶段(3月13日至3月20日)
各小组分析调研材料、数据,在此基础上汇总调研情况,撰写调研报告报上级机关,供决策参考。
六、其他有关事项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近几年间,信用风险管理已经逐步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形成一个体系,但是在风险管理中仍然还有很多的问题存在,本文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点
(一)信用风险的透明度降低。在信用风险方面所体现出来的透明度较低,这样一来与传统的信贷风险相比较,就直接导致其在识别和测定方面更加的难以辨别认清,银行方面想要明确的知道自身在损失方面所承担的最大值,只需要根据贷款上面所呈现出来的数值就行,然而银行就需要利用其对名义金额的违约概率以及清偿率的估计,针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金额加以有效的计算。
(二)风险暴露价值的波动性较大。金融衍生产品既“衍生”于基础商品,它所存在的价值自然就会受到基础商品价值变动的影响。因为它的价格是基础商品价格变动的函数,这样就能够将风险进行转移。也正是因为这样情况的存在,在市场当中却有着巨大的潜在危险,那就是商品在市场中的价格波动,金融衍生产品和传统金融工具相比,其对于价格的变动就显得更加敏感,所以风险系数也由此而增大。
(三)信用风险更为复杂。银行在进行贷款的时候,其本身所承担的总暴露以及总贷款额度,这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但在衍生产品当中,交易者本身对于总信用以及衍生交易组合的总规模的承担责任,却并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关的联系。一般而言,由于受到暴露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关系,因此在实际处理过程当中,就不能将他们简单的相互累加在一起,这样所得出的总信用暴露情况是不确切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生成机制
(一)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金融体系透明度不高。首先,信用氛围严重缺乏。我国现代市场目前经济发展略有欠缺,需要进一步的给予加强和完善,然而在信用经济发展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也是略显滞后,在当今社会中所进行的信用交易模式,总体水平还是处于一种不发达依然较为简单的状态。所以,不管是在社会中发展经营的企业,还是社会中消费的群体针对信用道德观念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欠缺,由此就造成了一种逃避抵赖银行贷款的现象。因为,在后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对于思想观念还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加强培养;其次,对于相关行业以及政策信息都需要有着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够针对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信用作出正确的评价,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具体详细的作出最佳理想化的信用评估。但是,这方面的信息系统的建立,还存在诸多缺陷处于不够完善的阶段仍需要进一步的全面给以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力地将银行的信用风险进一步降低。
(二)尚未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国外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储存着各种交易信息,中间数据处理器主要是依据银行在风险管理当中所存在的不同需求,从数据库当中抽取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所缺乏的主要是信息系统没有完整的连续性,在信息之间出现的数据没有一致性,对于基础数据的分析缺乏准确性以及数据信息之间不统一,这样对于我国国有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就直接造成了其水平无法更好地提高和全面的发展,存在严重的阻碍性。
(三)信用风险评级体系不完善。以前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都是运用定性管理法,然而现在逐渐运用的是定量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过这样有效的转变,在风险控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理想效果。可是尽管如此,在风险管理方面就目前而言还是存在一些负面的问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依旧会受到一些限制。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体系。银行需要在其内部将数据库进行统一,将所有的信息全部有效的进行统一管理,这样不仅能够通过对数据库储存的大量历史数据,作出行之有效的测算,然后通过有效的经验数据以及统计技术进行有力的建立,而且在实际发展中各种有效的信用风险模型的全面建立,以及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都是需要具有强大的数据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支撑。所以,数据管理方面有效的运用的内部评级法,在实践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给予全面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风险预测的准确性进一步给予全面加强和提升。
(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当前国际信用风险分析方法是趋势是:从主观判断分析法和传统的财务比率评分法转向以多变量、依赖于资本市场理论和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动态计量分析方法为主的方法发展,从单笔资产的风险管理向组合管理方法迈进。然而我国就目前信用分析评估技术依旧还是处于使用传统的专家判断和比率分析以及单笔分析阶段。不管是针对资产组合管理模型还是内部评级法,都是需要利用信用评级作为模型输入变量。所以,我国就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信用评级的需求。
(三)加强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针对银行的监督银监会,我们可以从两个主要方面进行:首先,从合规性监管逐渐向风险性监管转变,将总体的监管效能在过去基础上进一步的加以提升,由此就需要将合规性以及风险性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在风险监管以及全面加强风险监管方面,真正切实际地做好两方面工作及加强认识;其次,现场监管体系需要加以全面完善,需要有力地将监督的持续性进一步的保持,而且在非监管体系方面更是需要保证其科学规范以及统一,在实践工作当中全面有效的进行合规及风险性的评级制度。
参考文献:
[1]满菲,穆彤.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
[2]王文珊.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0(03).
[3]超五成手机用户使用手机银行——解读《2011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J].金融科技时代,2011(05).
[4]王滨.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J].现代商业,2010(08).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新闻专业;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92 -03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正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结构也不断处于调整与优化之中,经济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将直接影响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意愿。为了有效缓解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压力,2015年7月3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90号),落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提出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创业江苏’行动,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创业工作,推动扩大就业与提升质量并重、创业带动与促进就业并举,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最大限度激发全民创业潜力、释放创业活力”。
在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指导下,在南京晓庄学院大力支持下,新闻传播学院着力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有效推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为了更好地了解经济新常态下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提升学生的就创业的能力,加强学院专业建设和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本课题进行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的研究。
一、数据来源
(一)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课题组主要依据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分析2015届、2016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及就业状态。该数据库由南京晓庄学院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和各院就创业办人员负责动态更新,课题组以截至2016年11月1日的数据来撰写本调研报告。
(二)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研
为深入、准确了解2015、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课题组进行了“新闻传播学院2015、2016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研”,调研方式为网络问卷。调研时间为2016年10月1日至10月30日,2015届和2016届毕业生共有491人,最终有效样本为452份。问卷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在校期间学习状况、求职过程、已入职者的工作状况、待就业者现状和就业后需要学习和提高的方面等。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调研
为了解用人单位对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2016届毕业生的评价情况,课题组进行了“用人单位对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调研”,调研方式为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调研时间为2016年10月15日至29日,最终有效样本为47份。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年度招聘情况、对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的满意度和就业能力的评价等。
二、就业去向
(一)就业地区分布
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2016届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有464人,占94.6%;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有19人,占3.8%;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有8人,占1.6%。
(二)就业省份分布
2015届、2016届毕业生在江苏省就业最多,其次是上海市,分别达到420人(85.5%)和39人(7.9%)。调研的毕业生就业最多的两个省份与此一致。
(三)就I城市类型分布
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比例为55.2%,在地级市就业的比例为22.3%,在县级市或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2.5%。
(四)就业行业分布
从就业行业分布来看,新闻传播学院2015、2016届毕业生在文化、体育与娱乐业,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就业的分别达到386人(78.6%),51人(10.4%)和48人(9.8%)。
(五)入职单位性质
从毕业生入职单位性质分布来看,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2016届就业单位主要是民营企业,达到95.6%,少量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
三、就业质量
(一)名校深造
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和2016届毕业生中进入名校继续深造读研的共有45人,其中在国内读研的有23人,到国外读研的有2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1%。2013届和2014届深造读研人数为3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4%。2015届、2016届深造读研人数占的比例高于前两年2.7%。
(二)对口就业
调研数据显示,新闻传播学院2015、2016届毕业生中,认为所从事的工作同其专业对口(包括非常对口和基本对口)的比例为77.6%。有89.5%的学生认为学院开设的实践课程非常有用,在工作中能够很快上手,能够做到学用结合。有67.2%学生认为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在工作中发挥了作用。
(三)薪酬水平
调研数据显示,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2016届毕业生薪酬均值为3000元/月,最高的达到8000元/月,最低的有2000元/月。在同一行业中,毕业生的成绩排名越高,薪酬越高,统计检验显著,成绩排名每提升一个等级,薪酬增加3%。就业单位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年薪分别比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低10%、20%,且统计检验差异显著;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和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年薪相当。
四、满意度调研
(一)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研
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2016届毕业生就业满意(非常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例为92.4%,比2014届毕业生就业满意的比例高出2.5个百分点。
(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研
调研数据显示,47家用人单位分布在江苏省和上海市,与近3年内所招聘的其他学校毕业生相比,用人单位认为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很好”和 “较好”的比例为82.8%。用人单位对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评价最高的三个方面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67.6%)“学习能力”(55.1%)“解决问题的能力”(43.2%)。这与用人单位的访谈反馈信息基本吻合。
(三)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评价
在学校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参与比例最高的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讲座”,分别占52.2%和60.7%,但“创业大赛”“创业交流项目”“与创业者或企业家交流”的参与比例较少,只有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积极参加。已经创业的学生比例只占到总人数的5.4%,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都在班级排名的50%之后,在校期间都参加过创业的活动。
调研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的评价较高,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和创业意识”“开发创新技术或激发创新思想”等方面做得好的比例都在70.0%以上,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在“提供所需的职场经验、人生阅历”“获得商业建议和商业经验”“加强创业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做得好的比例超过60.0%,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在“积累社会关系”“获得创业场地和孵化器”“提供商业机会”等方面做得好的比例也接近60.0%。
五、对学院和学生发展的建议
(一)学院应着力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在经济新常态下,用人单位的岗位数与过去相比有所下降,对毕业生的需求自然减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闻传播学院的毕业生如何在岗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谋求一席之地,这是摆在学院发展和学生面对未来就业的一个现实问题。从调研中显示,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最满意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所以学院毕业生在和名校的毕业生同等竞争中应该寻求错位发展,名校的学生理论素养比较扎实,我院的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有很强的优势,所以要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到用人单位就能用起来,这应该是学院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
(二)学院应着力培养具有“知行合一”精神的新闻人
陶行知老校长教导我们要“知行合一”,学生既要学习掌握知识,也要身体力行去做,相辅相成。学习成绩排名较前的学生收入较排名较后学生的收入要高出3%,这是学习掌握知识的结果。但有创业热情和创业意向的学生占总人数很少的比例,而且这部分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他们一般在学校比较活跃,重视课堂外的活动和实践。学院在培养学生时如何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互相促进,这是摆在学院领导和老师面前的课题。
(三)学院应加大深造读研学生的培养
2015届、2016届毕业生的深造读研人数和占总人数的比例明显高于往届,就读的学校面也更广,除了江苏省,还包括了浙江省、上海市、湖北省、云南省、江西省等省份,出国留学的国家有英国、美国、法国、新西兰、韩国。学生读研深造的愿望一年比一年高涨,学院给考研深造的学生提供了专门的教室,学院领导鼓励看望考研学生。接下来学院还将根据学生的需求,让专业教师和考研深造学生结对子,在迎考的过程中提供专业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辅导。同时开始一系列的考研讲座和交流会,帮忙学生们更好地复习迎考。
(四)学院应加大创业教育的培训力度
在2015届、2016届毕业生当中,有创业意向和已经创业的学生明显增多,并且毕业生们对创业课程、创业教育的评价较高。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大环境下,在学生对创业需求明显高涨的形式下,学院应加大创业教育的培训力度,开设创业讲座,邀请企业老总担任创业讲师,深入课堂,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竞赛,要请专任教师和企业创业人员共同担任指导老师,为学生的创业成才服务。
(五)加强与市县用人单位的联系,形成与跨省单位交流平台
从调研中显示,2015、2016届毕业生到县市工作的学生人数明显比往届要多,到外省工作的学生也有所增加。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毕业生们认为在南京就业的成本比在市县要高,租房和出行的费用是主要_销,同时认为竞争的压力也较大,而市县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竞争压力也相对小些,同时单位还能提供毕业生工作施展的平台。毕业生们也希望学校多与市县的用人单位加强联系,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大四实习期间就可以到实习基地实习,为就业打好基础。毕业生中有部分学生来自外省,大部分外省的毕业生也希望毕业后回家乡工作,这也是学院今后拓展实习、就业基地的一个方向,让外省的就业单位了解南京晓庄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同时为学生就业提供平台和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博雅. 东部沿海就业形势和趋势分析――基于上海、天津的调研[J].宏观经济管理,2014,(09).
[2]周曼.陈登平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J].教育学术月刊,2015,(09).
关键词: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主要指的是在企业的日常生产与经营活动中引入计算机管理平台,从而逐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县级供电企业在班组管理工作中逐渐构建出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电力营销、财务管理及文件处理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 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信息化观念较为陈旧落后 现如今,我国有部分地方的供电企业在班组管理中依然坚持“安全生产第一”的发展理念,该类企业往往过度注重安全生产活动,而忽视了企业的营销及其他方面业务的开展。虽然有很多地方的供电企业班组管理工作都逐渐强化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但其重视程度依然无法与安全生产相比。依据现有的统计表明,在我国所有的供电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有超过58%的供电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力度投入方面较为缺乏,其中用于投入信息技术研发及引进设备的资金更是缺少。
1.2 缺乏专业统一的信息系统开发标准 当前,我国不同的网省公司在班组管理模式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时候即使是在同一家供电企业的内部,各个城市地区之间的班组管理模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不同的专业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标准,并且开发出来的软件也并未能完全适用于企业的班组管理实际工作情况。
1.3 班组管理的信息化人才稀缺 在对供电企业班组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方面,由于多数的企业都过度重视营销及生产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而忽视了通信、网络以及计算机等人才的培养。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对企业班组管理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认为自身的发展空间十分狭隘。在信息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方面,由于未能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及健全的考核评价制度,造成供电企业班组建设中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1]
1.4 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安全性较低 供电企业班组管理工作中,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就是局域网,网络安全与畅通是企业班组进行信息化建设所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任何一次的局域网停运,都可能造成企业班组管理各项工作陷入停顿状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2.1 加大资金投入,更新老化陈旧的设备 在日常的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要想逐步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就应当保证信息系统得以正常平稳运行,对于一些使用年限较久的计算机设备应当及时更新。企业可以适当加大对班组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使其能够分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强化基础硬件设备条件。
2.2 统一规划与开展信息化建设 供电企业可以通过强化企业网络建设力度,逐步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将通信与网络的覆盖层面触及班组管理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还应当对班组成员开展全面的信息技术知识教育及技能培训,通过强化有效管理、提升资源整合以及推行标准化技术等手段,实现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面转变信息化建设理念,构建高效、全面、统一的网络服务平台。[2]
2.3 强化局域网络维护与监管力度 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主要是组建网络而完成的。当前,供电企业班组管理工作中内部局域网相继完成建设,因而加强网络的日常监管与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局域网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就是通过网络拓扑结构进行的。其中,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拓扑结构、树形拓扑结构及环形拓扑结构,不同的拓扑结构能够进行组合,从而构建出局域网运行的基础架构。局域网拓扑结构与线路连接之间的差异,需要借助集线器和集中器等特殊设备,从而使网络软件能够满足特定应用的需求。[3]而对这些设备进行监管与维护是保证信息化建设效率与水平的关键所在。为此,企业班组的信息化人才应当对网线、配线架、路由器、交换机及服务器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对于一些超限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当进行及时的更换。当网络出现故障或异兆时,应当采取科学的紧急维修措施,通过分析与检查确定故障部位或故障设备,从而及时解决问题。[4]
2.4 大力培养班组信息化人才 供电企业在班组管理过程中,应当通过增加激励方式、设置平等待遇的方式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将业务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放在相同的地位同步建设。在班组日常管理工作中,可以举办或组织实施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专业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为从事班组管理信息岗位的工作人员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5]此外,企业还应当加强对班组员工在信息化知识方面的教育与学习,营造出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供电企业应当注重对班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培养出一批既懂得信息技术管理又懂得班组管理的人员,从而使得企业班组管理水平得到更大的进步。
3 结语
随着我国供电企业的不断发展,社会民众对于供电企业的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当前新时期环境下,供电企业只有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速度,加快信息化建设效率,才能有效提升班组管理工作水平,才能促进班组管理人员的全面发展,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卢银花,巫绍基.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调研报告[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92-93.
[2]李红兵.试论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班组建设[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5):149-150.
[3]刘海珠,秦燕英.班组活企业兴――国网长春供电公司班组建设工作走笔[J].中国职工教育,2014(13):44-46.
[4]刘永卫,姜晖翔,眭建新.国网湖南电力县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延伸覆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2):49-50.
市局领导的指导下,机关各处室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与国际处全体成员一起,紧紧围绕全局中心工作,认真学习,自觉履行职责,一年来。扎实勤奋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认真学习做好表率。
根据形势和工作需要,一年来。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一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使自己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得到提高,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得到加强。二是加强了业务学习。先后参加省、市局举办的多期培训班及各种业务会议,自己平时也有意识地加强了国际税收知识的学习,业务水平得到较快提高,使自己把握工作、指导工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创新思维谋求发展。
为使我市国际税收工作迈上新台阶,今年以来。始终把”敬业“作为工作目标,把”勤奋“作为内在驱动力。克服困难、开拓创新,埋头苦干,使我市国际税收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一是反避税工作首次成功通过总局立案,实现了市反避税领域新的突破;二是建立我市反避税案源数据库,为我市今后反避税选案工作、反避税分级分类管理打下良好基础,填补了市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三是积极主动与市地税、外管局、外经局协调,首次建立市国税、地税、外经、外管四部门协作联系机制。机制建立后先后从外管局获取了年度和年上半年非贸易对外付汇数据,从外经局获取了年以来的股权转让信息,并积极与市外管局联合对全市(含六县)银行付汇业务人员进行培训,从支付源头加强非居民税收监管力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全市非居民税收达到28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3%四是全省率先建立了税收情报案源报送制度和情报线索联络员制度,为丰富税收情报来源,建立良好的税收情报交换工作机制奠定了基础。年省局目标管理考核国际税收项目方面,实现了市历年来扣分最少的纪录。
三、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恪尽职守争先创优。
更要爱岗敬业,身教胜于言教。深知做为一名基层单位的领导。勤奋从政,尽职尽责,做到事事处处为人表率,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做到用自己的品质和作风影响一班人,用自己有效的工作去带动一班人。因此在处开展的业务讲座中,带头先讲了第一课;文明创建义务劳动中,第一个报名参加;抓信息工作中,积极主动写稿;审批税收优惠过程中,做到快捷高效;工作时间内做不完的事,就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完成;年内开展了7次业务培训和讲座;坚持开展了每月一次集体业务学习制度;规范了会议制度。每月初布置工作任务,月中进行工作调度,月末对工作进行检查,按季对工作进行总结和点评。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做出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有效促进工作开展。目前我处干部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都发生较大变化,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已蔚然成风,节约一张纸、一支笔已成为不少同志的自觉行动;大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提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全年未发生一起税收执法违规行为,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中保持了零差错的纪录。处编写的两篇纳税评估案例在全市十佳优秀案例评比会上,全部获得十佳优秀案例;撰写的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对我市涉外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建议》调研报告,市局组织的学习十七大精神,为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献一计”活动中获得十佳建议的第一名;超额完成了今年市局下达的各类信息任务,上报信息数量比去年增长53%五员“业务竞赛中我处实现了全面达标,达到100%参赛率,并有一名干部进入省局决赛,一名干部获得50岁以上计算机操作培训先进个人。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企业管理;物业管理;水利
目前,水利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防洪抗灾以及水环境保护的技术关键。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我国水利行业顺应全球信息化趋势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水利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水利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水利信息化技术及其在我国水利管理中的不足
1.水利信息化的基本含义
水利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并广泛利用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以及处理和服务等资源,以便使得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及其效能得到全面提升的过程。
2.水利信息化特点
融合:水利信息化是水利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集成:是各种高新技术包括远程自动化监控、3S(GIS、GPS、RS)系统、通讯网络、数据库、数学模型、系统集成等技术的相互融合集成
共享: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
创新: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在实践中进行技术创新
3.水利信息化在我国水利管理中存在不足
首先,信息资源不足:一是时效较差、种类不全、内容不丰富、基准不一、时空搭配不合理;二是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极不完善,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全面启动。三是信息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程度过低。动态信息采集环节薄弱,信息积累未能全面规范化。与相关行业的信息交流不畅。
其次,信息共享困难:主要表现为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标准规范不全,形成数字鸿沟;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
最后,应用基础薄弱:软件功能单一、系统性、标准化程度低;资源开发层次低、成本高、维护困难
二、信息化技术建设的主要内容
(1)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是水利业务应用的支撑平台,是实现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的基础,由水利信息采集、水利信息网、水利数据中心三大部分构成
(2)水利数据中心是水利信息汇集、存储与管理、交换和服务的中心。由信息汇集与存贮、信息服务和支撑应用组成。
(3)支撑应用是将水利业务中的共同业务逻辑作为公共业务处理逻辑提取出来,形成业务应用开发所需的基本组件集,减少重复开发,提高业务应用的规范程度与技术水平。
(4)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 保障环境包括: 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政策,资金,人才队伍。
三、信息化建设在水利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1)是新时期治水的新思路和新理念的需求。当前,水利行业已经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探索,水利行业的中心任务逐渐由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向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水利是一个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资源管理都离不开建立在对各类水利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大量科学分析处理基础之上的科学决策。
(2)在我国水利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对水利行业的公共服务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在水利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相互沟通的渠道,及时并准确地向社会传递水利管理的信息;其次,通过与人民群众及时沟通,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政府治理水利的效率,还能保证水利公共服务的公正与公平,并由群众监督并传递的反馈信息,合理更正治理措施【3】。
四、信息化技术在我国水利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1)制定目标。基于未来水利管理向着竞争与合作共存社会组织发展的趋势,水利管理应该综合参照电子商务以及虚拟企业等表现形式,分析水利业务在水资源、水土保持、河道、水利工程、滩涂围垦、农村水利以及水政执法监督等领域的应用,从而在水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规划基础上,建立电子政务、水利数据中心、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等等,以便对水利管理信息化技术做出适当的规划。
(2)培养专业人才。高水平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是水利污水管理能否成功实现信息化的关键。其中要求管理人才一方面能够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利加以管理,另一方面还要保证信息化真正为水利管理服务。为了满足着两方面的要求,信息化技术人员需要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准确地掌握水管理的全部含义,并要将信息化管理的观念牢记在心。水利管理要实现信息化,就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让专业人员、普通管理人员以及中高层领导都要转变以往的观念,不断学习应用新的信息化知识技术【4】。
(3)管理体制的建立。水利的管理要实现信息化,就必须坚持管理制度规范。水利管理需要建立水政执法监督管理平台,对各方面的项目流程包括水政巡查、水事纠纷、水行政处罚、水政监察队伍等进行合理的更新以及调整,以便保证各个水政管理流程按照规章制度严格实施和顺利进行。
(4)信息化系统的合理选择。由系统开发专家、电脑技术专家、水利管理专家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信息化联合开发小组,建立局部监控中心、远程视频会议系统、江海图像监控点、江海基础数据库等具体信息化实施方案,并在调研以及系统分析得出的调研报告基础上制定一个信息化的具体实施方案,从而完成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实现【5】。
此外,水利信息化还可以让管理制度、方式以及理念等各种资源实现共享,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政府的水利管理成本。同时,利用水利信息化实现水利管理工作,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协调发展【5】。
五、结束语
水利管理的信息化需要我们在管理思想、建设思路以及行业理念等多方向努力,争取令水利管理在体制方面取得创新性的进步,全面提高水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动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轶君.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现及意义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0(05):11-13.
[2]刘增.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现及意义[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2):22-25.
[3]丁宏.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带动企业管理的进步[J].山西财税,2009(02):35-37.
关键词:导师制 探讨式教学 任务驱动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37-02
在机械工程的专业课中,与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的课程,以“企业信息化”为主。课程围绕制造业信息化方法、技术与系统展开教学。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集中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CAD、CAM、制造自动化等内容,据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0年来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对相关知识的把握并不深刻。
然而,当前信息技术是对制造业影响最大的技术之一,企业也普遍需要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要求这类人才应该具有较深入的工程知识和技能、较全面的计算机知识和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反观目前高校毕业生在这些方面显然有很大的差距。因而改变现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对于形成学生全面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 目前课程教学的困境
企业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学生,教学过程以讲述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图1描述了目前企业信息化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笔者一直在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尝试引入“常青藤原则”改进教学理念。 近年来,国际上的许多学者都在探讨教育的“常青藤原则”,其本质就是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要求老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同等位置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吸收知识,使学生自发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比较有独立思想、创造性和分析能力,也比较能够适应各种职业挑战[1]。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对以企业信息化课程为代表,改变死板的讲授教学方式,尽量采用“常青藤”原则,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特别是在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优秀创造力并能快速适应时代改变的人才,努力缩小学生能力水平与企业应用型人才的差距,如图2所示。
2 基于导师制的探讨式教学体系
导师制[2]的本质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长期指导关系,促进学生能力提升。该校近两年来开始尝试将导师制引入多门类课程教学,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目的。该课程的改革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式教学法为主线,以后续导师的引导与督促为辅助,形成整体的基于导师制的探讨式教学体系。
2.1 任务虚拟
教师结合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案例虚拟任务,鼓励学生课下分组讨论,用课堂演讲辩论的方式表述看法,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增强兴趣,解决以往存在的厌学问题。
2.2 问题探讨、案例分析
学生研讨待完成任务,逐步剖析展现问题,再分析如何解决。由教师提供相关学习资料,提供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及理知识讲解。教学中辅助讲解多种工厂生产实际案例,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也尽量缩短教学与企业应用的距离。
2.3 教学拓展
以主动性作业为连线,串联组织教学内容,针对企业信息化课程教学设计的作业体系(如图1所示),鼓励学生通过使用图书馆数据资源和网站资源完成相应主题调研报告,了解课程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和行业产品动态。根据近3年来的教学显示,此类作业能够调动同学们自主学习和探讨的积极性。
2.4 任务评价、督促学习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通过作业体系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培养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图3)。
之后,采用导师定期指导、参与学习的方法,鼓励实地考察学习、拓展视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促进积极思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3](图4)。
3 新的“工学并举”培养模式探索
“工学并举”是该校百年校训,是学校发展的特色和根本,经过112年的教育与实践,在如今新的社会形势面前这一指导方针仍然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以“企业信息化、液压与气动”等多门课程探讨式教学法为切入点,学校尝试建立基于导师指导的更为灵活的“工学并举”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广泛展开企业调研和实习,补充课堂知识,如图5所示。
借助这样的形式,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均以企业应用为背景,展开相应的指导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充实“学”的能力。同时,结合学校的创新性实验、企业调研、生产实习、多类型企业参观等多个环节,丰富学生们“工”的经验,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4]。
4 结语
在本科教学中应用导师制,将导师指导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解决社会人才能力缺乏和学生就业难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建立灵活、互动的探讨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学生及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薛涌.一岁就上常青藤[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8-24.
[2] 常丽丽,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对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9):6-8.
关键词:城市管理;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121-02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对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需求都在不断提高。多年来,一些高校分别针围绕理学学士、管理学学士培养目标,设置各自的课程培养体系,但因各院校背景不同,对于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的认知存在差异,课程体系尚未形成统一框架。就学生就业情况而言,专业培养方案与就业并未建立有效对接,招生与就业之间不平衡,使得专业建设面临迫切压力;从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而言,课程设置及各科目间的逻辑衔接关系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基于此现状,探讨城建院校的城市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城建院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我校依托城市建设院校背景,于2013年建立了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初始目标定位为:面向我国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城建特色下的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与思维,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城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我们进行了历时3年的实践尝试。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对专业认知不断深化。我们在认真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基于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前瞻性准则,结合国内外高校城市管理专业方向设置现状剖析,集体研讨并于2016年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掌握数字化管理技术,具有生态管理理念的,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数字化社区管理等工作,具有应用城市管理相关理论与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城市管理问题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路径设计
课程的设置,必须结合城市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且课程体系设置应始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导论部分的课程、基础课程、方向选修课程之间配置合理,逻辑清晰。总体而言,城市管理专业基础课应横跨管理学和城市科学两大学科基础,且专业课则应突出综合性专业的特点。具体而言,课程设置包括导论性课、基础性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其中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则应突出城市管理综合性特点,从多个学科门类着手,设置涉及面广泛的专业选修课,侧重于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
1.理论课程的设置。①基础性课程设置。涵盖英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通识教育课程,此外,开设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高等数学、统计学原理、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程序设计等。②导论性课程设置。目前城市管理人才普遍欠缺城市科学的知识素养,这是国内对《城市发展导论》课程的重视不足引起的,结果导致学生对于城市发展的诸多基础性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体现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他们的视角狭窄,看待问题的深度有所欠缺,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城市管理的现实问题,并影响了其他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城市管理专业的建设,必须要补充《城市发展史》导论性课程,并确立起该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并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自然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等城市科学类的课程。③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肩负的是组织、领导和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工作,他们必须能够灵活地运用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因地制宜地解决各类城市问题。因此《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学》《公共行政法律基础》等公共管理类的课程,是其工作必备的核心基础知识。④专业选修课程设置。(1)专业必选类课程设置:①数字化城市管理方向课程设置。作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城市管理正在从粗放型、被动式管理方法向精细化、主动式管理方法过渡,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正向数字化、智慧化城市管理模式发展。3S技术以其实时性、准确性、便捷性、综合性等特点正日渐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物联网技术也正在改变着城市管理方式,使得数字化城市管理在向着其高级阶段――智慧化城市管理发展。在13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补充《GPS》、《GIS》、《RS》、《物联网技术基础》、《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对于培养城市管理专业学生适应现实工作起到关键作用。②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方向课程设置。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日益庞大,网络化运营的推进使得城市管理必须走向精细化、智能化,且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城市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有路径。我校是国内具有传统特色的城建院校之一,具有城建类雄厚的教学资源,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于已有的教学优势,而是要结合城市可持续发展态势,在教材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积极组织教学力量研讨并突破《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新开课程的教学难题,切实培养出具有绿色基础设施管理能力的城市管理人才,提升所培养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同时达到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供需匹配。(2)专业任选类课程设置。在高年级开设《城市环境管理》、《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社会调查分析方法》、《城市社区管理》等选修课程,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和能力,自由选择学习的空间。
2.综合实践环节的设置。综合实践环节的设置,将政策仿真、社会调研、数字化城市管理有机融合:①公共政策仿真方面:以Seminar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参与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批判能力,引导学生使用Anylogic软件仿真实验,认知系统主体行为机理,直观认识拟定公共政策所涵盖的不确定性,对于城市管理具体工作中实现公共决策理性化和科学化打下技能基础。②社会调研方面:城市管理中涵盖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社会调研方法及数据处理是城市管理人员必备的基础,训练学生选择适当的调研命题、方法,设计科学的调研表格,训练学生使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正确处理相关数据,并提供详实有据的调研报告。结合目前我校城市管理专业教师现承担的地F安全运营致灾因子分析及承灾能力提升路径研究(天津市建委立项),京津冀绿色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研究(天津市科委立项),天津市红桥区智慧社区建设路径研究(天津市房建厅立项)等多项课题,组织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问卷调查表,并到一线开展实际调查工作。③数字化城市管理方面:结合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推动的智慧社区,组织学生调研,两个方面:第一,学生根据自己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认知,选择调研主题、方法、并提交调研分析报告;第二,借助我校2017年建设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协同管理实验平台,以翻转课堂的崭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系统操作过程,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第三通过和社区管理中心协调,除支持学生开展数字化社区的调研实习外,给予学生观察和操作现有智慧社区管理系统的顶岗实习机会,对于所暴露出来的理论教学不足,返校后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对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应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王建廷.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人才培养的战略研究[J].城市,2003,(1):3-11.
[2]王琦.我国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21(3):113-117.
[3]康维波,张文翠,宋明爽.城市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有效性研究[J].社科纵横,2015,(8):159-161.
[4]钱玉英,钱振明.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84-87.
[5]文正祥,徐建平.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363-366.
[6]徐建平,马春.从毕业生就业状况探讨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云南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33-35.
[7]李文静,俞慰刚,纪晓岚.我国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探索――2009年全国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纪要[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