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文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并不能因为语言文字训练并非自己课程专属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语文教育的性质。关于语文教育的性质存在不少争论,其核心在于语文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语文教育到底要实现什么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而当我们在考虑这三个问题时,恰恰说明我们关于语文教育的思考还是局限在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层面。社会与语文教育的价值评价、语言文字内在的逻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价值期待将语言教育进行了界定。如今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并没有得到重视,这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功利目的。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并不是社会道德的角色代言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语文教育回归本质,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语言的发展规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这种新的教学理念逐渐得到更多语文教师的认可,它很好地体现了教育对于人性的呼唤和重视,这种深入思考语言教育的精神需要坚持。
语文教育应该加大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教育就是为了学生掌握系统的语言文字,形成成熟的语言逻辑系统,而这些是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训练的。如果不进行这些训练,那么语文教育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失去了自己的根基。那么,怎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呢?
笔者并不认同把语言文字训练当做一种纯技能的、知识灌输式的训练。显然如果这样理解和操作语言文字训练,那么就会重新走入传统教育模式。很多教师即使意识到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意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处处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即使在跳出的传统教育模式限制的同时还不由自主地回到其中,比如语言文字教育的实践中,很多教师关注的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更多的是关注于教师层面的问题。而对于学生层面,学生怎么来学和学什么则考虑不多。这种完全由教师的教决定学生学的理念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其实对于教师而言,教什么并不是一件难题,因为教学大纲都已经做了详尽的限定。教师往往是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转换,教师教学阶段彼此间的联系以及程度都呈现被动状态,而学生学什么完全由教师所决定,学生因为没有自主性,只好被动地去接受,这种状态并不利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不得不说的是,我国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教师教学自主性没有被激发或者不能实现,导致创造性教育无法实现。笔者曾经观察过一些特级教师的授课过程,他们并没有恒定的教学模式。虽然曾经有教育专家试图对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总结,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当我们在找寻一种适合绝大多数情况的授课模式时,恰恰说明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实质所在,甚至是为了满足教师的偷懒心理。试想如果真的有固定的教学模式,那么直接放视频录像就可以了,还用教师做什么呢?所以笔者认为做好语言文字训练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教育。教师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既能体现标准化、简单化,同时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只有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才可能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语文教育并不只是语言文字训练。如果过于强调语言文字训练则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储存知识和语言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可以很好使用语言的具有成熟标志的人。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言之美、文字之美、体验之美、感情之美。笔者认为以下几种误区是教师容易在语言文字教学中产生的:
1.教师因为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书面语言的训练,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2.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忽视学生的练习。教学中依然存在满堂灌的问题,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不停地去灌输,讲得太多,管得太多,而学生除了听得太多,就是说得太少、练得太少。
3.教师和学生地位的不对等,使教师较为重视学生的反复性学习,而忽视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学习。尤其是因为反复性学习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往往把精力放在此。对于学生的揣摩和创新,教师认为和考试无关,内心也认为是学生天赋使然,并不注重培养。
4.教师容易在教学中将语文教学当做一种既定的展开模式。在这种框架内,教师展开教学,如果学生具有自主性意识,则会认为学生打扰了自己的教学进展,强行打断学生。这种状况说明教师希望自己上课过程永远按设计所走,不期望被打破,学生则在此影响下成为框架的牺牲品。
5.教师在教学中易受家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左右徘徊中丧失了自己的教学方向,缺乏坚定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到底要实现什么、完成什么,教师要时刻清楚,而不是随波逐流。
关键词:语言;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1.语言文字异同及文字发生
关于语言文字的关系问题,以“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观点最具权威和代表性:“文字表现语言”,“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1]。该观点在国内外依旧主流。若针对拼音文字及语言,不愧是不刊之论,倘若谓之汉字与汉语,则未必适切。国内对之反思最深切剧烈的当属徐德江先生。徐氏认为:“文字分为两大类:非字音文字和字音文字。人类最初产生的文字是非字音文字,如图画文字。这个阶段,文字与口说语言尚未结合。当文字与口说语言结合时,人类文字的发展步入第二阶段:字音文字。‘形义法’是区别于口说语言的一切文字的共同本质。‘音’只是文字的一种―‘字音文字’的特质,认为没有‘音’就没有一切文字是不对的。‘形音义法’只是‘字音文字’的特点。”[2]上述观点发人深思。
“文字起源于图画”[3],是学界的主流看法。本文据此认为,文字本源上是一种粗糙、简单的以形表义方式,一种与语言完全不同质也未必有关联的视觉性质的表义手段;而语言本质上是一种以音表义方式的听觉性质的交际工具。在历史的长河中,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人类交际的需要。需注意,语言与“文字”的相互作用中,人类对语言于文字的作用更敏感,许是语言对文字的影响更大些。文字作为一种成熟、简明、便利的表义系统是建立在对语言借用乃至表达基础上的事实,支持了这一点。因此成熟的文字系统,往往是一种兼形音两种表义方式的视听的交际工具。换言之,自源性质的成熟文字系统,是一种在坚持自身本源中以形表义优点又最大可能地继承口语(语言)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优于语言的认知和交际工具。
那么,如何认识徐氏的“非字音文字”呢?笔者前文提到,文字本源上是一种粗糙、简单的以形表义方式,一种与语言完全不同质也未必有关联的视觉性质的表义手段。图画、手势等一切能够据形表义的方式都可以看作这样的表义手段。比之语言,它们存在表义不简明的严重缺陷。然而图画类的以形表义方式潜在的跨时空性,又恰是语言的天然所短。这许是文字起源于图画的道理。同时离开对语言的借用乃至表达,又难以形成一种成熟、简明、便利的以形表义性质的交际工具。这或许是学界坚持用是否表达语言以及能否完备地表达语言,作为衡量图画类形体是否算文字及成熟文字体系的道理。
因此,“非字音文字”可看作一种诸如图画、手势之类粗糙、简单的以形表义方式的视觉性质的表义手段。但须知,通常所说的文字,是指人类为克服语言交际的局限而创立的一种兼形音两种表义方式的视听的更优的新交际工具。它是在借用乃至表达语言的前提下,坚持自身本源中以形表义优点,又最大可能地继承口语(语言)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2.文字表达语言方式与文字类型
上文提到,离开对语言的表达,便难以形成新的更优交际工具,即通常所指的文字体系。由于语言是语音与意义的对立统一体,文字表达语言自然具有两种基本方式或可能。一种为文字形体主要通过直接表词或语素意义、间接表其音的方式。因而形体与意义关系密切与语音关系较为疏远,汉字为典型代表;一种为文字形体主要通过直接表词或语素音从而借以表其意的方式。因而形体与语音关系密切,与意义关系较为疏远,拼音文字都属该类。值得注意的是,前者一般是自源文字的语言表达方式,代表文字表达语言的天然路径和趋势;后者通常是借源文字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前者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的自然变体。
简言之,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是“写意”的文字。字形系统主要通过“据义而构形”[4]的方式形成。走的是形体表意理据性的道路,也就是,字形构造与所表意义之间的直接相关性和可解读性。因而,许多汉字古今构字理据虽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但“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5],还“因为汉语语素意义的变化比语音的变化慢”[6],使得汉字字形的演变不但缓慢而且有迹可循。以上因素使表意汉字往往具备较强的沟通古今的能量,以其为载体的书面语,比之拼音文字,在历时平面上能够起到卓越的传播文化遗产的功效。同时,该类文字在坚持据义构形原则的前提下,仍沿着内在规律发展简化,以更好地发挥共时平面上交际工具的价值。
比之汉字,拼音文字是“写音”的文字。字形体系主要通过“据音而构形”的方式形成,本质上走的是形体表音理据性的道路。也就是,字形通过表达语音的方式自然而巧妙地表达了语音所负载的语义内容。纯粹“写音”表意的方式,大大解放了“字形直接表意”对文字本体的束缚,使字形的最大简化和书写的最大便利化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却大大减损了文字本体的价值,使得字形本身不再能直接携带任何意义信息,只能依赖其所约定表达的本就携带意义内容的语音来间接表意。文字本源于直接表义的图画形体,其形体本该能直接携带一定的意义信息,表意的汉字多少还保留着这一点。在表意文字体系中,意义是由字形和所约定表达的语音协同传达的,字形本身的表意度不容忽视。
因此,以拼音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在历时平面,虽然不能否认也具备传承文化遗产的功效,因为其有形的物质外壳也一样可以传于异地流于异时。但由于其所“映射”的口语具有变化快的特点,每隔一段较长的时间后,作为其物质外壳的拼音文字为了能较好地记录口语的新面貌,就不得不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文字体系面貌频繁变动的情况,大大削弱了以其为物质载体的书面语沟通古今、传承文化遗产的功效。而文化传承于人类的重要,却不言而喻。
3.结语
表意和表音是文字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两大基本理据和两种自然路径。自源文字通常倾向于沿着表意的天然路径演变下去;借源文字则往往在改造某种自源文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走上文字表达语言的第二基本路径即表音,并将沿其内在规律发展下去。两种文字类型各具特点和价值。在表意汉字于汉语应用的实践中尚未被淘汰及对其尚未得出透彻的认识之前,断言汉字落后乃至废除汉字是不科学的。
参考文献:
[1]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7、47页。
[2]徐德江 《浅谈文字语言―1981年来公开发表的论文与专著中主要学术观点综述》,《汉字文化》2005年第1期。
[3]周有光 《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4]王宁 《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5]王宁 《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语言文字 学生 综合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语文可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并能使小学生们具有综合运用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们认识字并能更好的运用。语文中语言文字的教学方式非常重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要与人文性相统一,所以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以及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们有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呢?作为教育局教科室一名教研员,对本区内的多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走访调研,现就如何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问题与同行们进行深入的探究,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了解语言文字是基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维持和协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基础性作用。学好这方面的知识非常的重要,小学是语言文化学习的启蒙地。良好的语言文字学习取决于正确的指导方法。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由此可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更是小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小学生来讲,能让他们学习的更好就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无论学什么,都要有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的求学欲望。对于小学语文中的语言文字学习是很有乐趣的。教师要选择良好的教学手段来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轨道。在语言文字教学上,教师可以用反例教学方法来让小朋友们知道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举出大家在说话时候由于语言文字运用的不美观而导致的误会等等。这样学生们就会了解到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大家就会想知道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自然兴趣由心而生。
三、大量阅读能培养语感
经过教师们的共同探讨,大家认为语文课中最常用而且最重要也是最有效果的训练项目——阅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到文章中去走个来回”,也有人这样论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会充满个性色彩,极富有创造性的阅读训练使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阅读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语言能力,又能有效的训练学生欣赏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基础是理解,即读懂文章。这正是语言文字共同需要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学习表达方法,积累语言材料,为写作练笔做准备,进而提高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目前小学阅读教学大多都只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浅层上,而达不到实实在在的“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这应在阅读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师们会经常在课堂上讲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积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表达的理解,都是先通过“读”来完成的。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逐渐深入地读书就能让学生们有所进步。通过默读、朗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引读、泛读等多元探读,或读全文,或读重点段,或读重点句子,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验文章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韵味美,丰富学生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学生智慧,使之更深邃。这样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读的多了就会更加有体会,甚至有很多学生会将书中那些精美的语句转变成自己的话语。对于小学生来讲在学习中不断的获悉更多的知识是最关键的。阅读教学使学生感悟语言能力不断增强,使学生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从而更好更灵活的使用语言文字,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四、知识重在积累
语言积累为语言运用打下基础。只有语言精华积累多了,学生才能在说写中灵活运用。加强朗读背诵,积累丰富、规范的语言文字。朗读和背诵是把规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规范的口头语言的一种有效训练途径。语言规范、词汇丰富的名篇佳作,若能让学生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语言自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学生自己的储备和财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指导学生背诵,养成背诵的好习惯。当前教学也有教师认为积累语言就是记忆、背诵。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读背内容,教给读背方法,但是为什么重点背诵某一部分,这一部分的语言精华在什么地方?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学生只会背诵不会运用也无济于事。只有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学生自身的反复实践。才能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和习惯。
五、口语交际能强化语言
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说”、“想说”、“会说”,语文课才能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营造浓厚的说话氛围,千方百计的让学生想说、敢说。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表达交流,在说话训练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了《陶校长的演讲》第一课时,要求学生把陶校长的第一问复述出来;学了《师恩难忘》一文后,可通过多种途径的读,引导学生复述第五自然段。在迁移练习中,进行一次说话训练:在教过你的教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的事说一说。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才能形成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对话,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归纳到自己的语言当中。
六、语言文字的运用
关键词:规范的重要 利用网站 优化训练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用语逐渐盛行,这对我们的传统语言形成了一种冲击,对我们学生语言的成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就此我想谈一谈自己的个人意见。
一、充分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日趋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信息化。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交通和信息的挑战、劳动和就业的挑战无不在21世纪的教育中充分表现出来。先进的教育思想决定着教育发展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所以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把教育的现代技术手段视为参与21世纪竞争的基础条件。因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手段的竞争!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已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中文信息处理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中文信息处理的先决条件,普及普通话的用字规范化有利于提高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和交换的效益和水平;反过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必将有力地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提高国民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二、充分利用学校网站的强大功能为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服务。学校网站设有“语言文字专栏”,介绍普通话规范知识、汉字规范知识,供师生学习;学校创建示范校活动实施方案及有关要求和安排,宣传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等等。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通过这一栏目,师生可以从校园网上及时查阅国家语言文字相关的方针政策、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模拟练习、语言文字知识、测试达标情况等信息,了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新举措,为进一步开拓语言文字组织和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
三、充分利用广播、幻灯、录音等多媒体资源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优化语言文字规范化训练环境。
1.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有关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内容。
2.学校要求教师尽量使用幻灯、投影、录音等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
3.微机课教师上课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4.语文教师进行字音教学要求尽量使用多媒体制做课件,力求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要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交互性等进行字音教学。课文朗诵尽量使用教学录音,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诵示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1.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对网络、广播、电视、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等多媒体使用的不规范语言和不规范汉字进行挑错。
2.利用录像课对师生的语言和文字使用的规范程度进行比较和评估,并及时反馈给师生,以便加以纠正、改进。
3.提供影像情境,老师为学生设计影视方面的场景,让学生开展配音、影视评说、话剧表演等口语实践,让他们的多种才艺得到展示,同
[1] [2]
时又普及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育。
.开展拼音和五笔字型输入法比赛,这样既提高了师生的文字录入技术,又可使师生掌握语言文字拼音规范和笔画规范。
关键词:规范的重要 利用网站 优化训练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用语逐渐盛行,这对我们的传统语言形成了一种冲击,对我们学生语言的成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就此我想谈一谈自己的个人意见。
一、充分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日趋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信息化。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交通和信息的挑战、劳动和就业的挑战无不在21世纪的教育中充分表现出来。先进的教育思想决定着教育发展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所以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把教育的现代技术手段视为参与21世纪竞争的基础条件。因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手段的竞争!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已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中文信息处理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中文信息处理的先决条件,普及普通话的用字规范化有利于提高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和交换的效益和水平;反过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必将有力地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提高国民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二、充分利用学校网站的强大功能为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服务。学校网站设有“语言文字专栏”,介绍普通话规范知识、汉字规范知识,供师生学习;学校创建示范校活动实施方案及有关要求和安排,宣传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等等。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通过这一栏目,师生可以从校园网上及时查阅国家语言文字相关的方针政策、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模拟练习、语言文字知识、测试达标情况等信息,了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新举措,为进一步开拓语言文字组织和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
三、充分利用广播、幻灯、录音等多媒体资源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优化语言文字规范化训练环境。
1.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有关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内容。
2.学校要求教师尽量使用幻灯、投影、录音等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
3.微机课教师上课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4.语文教师进行字音教学要求尽量使用多媒体制做课件,力求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要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交互性等进行字音教学。课文朗诵尽量使用教学录音,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诵示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1.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对网络、广播、电视、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等多媒体使用的不规范语言和不规范汉字进行挑错。
2.利用录像课对师生的语言和文字使用的规范程度进行比较和评估,并及时反馈给师生,以便加以纠正、改进。
3.提供影像情境,老师为学生设计影视方面的场景,让学生开展配音、影视评说、话剧表演等口语实践,让他们的多种才艺得到展示,同时又普及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语言发送活动提供现实的话题、活的语境,使学生了解语境与语言运用的密切关系。如此,我们才能确保语文课堂的专业化运行。
一、还原语言实践,追其本性
语言文字训练是一个范文语言的内化过程。我们应该花大力气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存储语言、活用语言。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水上飞机》一课时,就曾花了大量的时间,创设了许多匹配的语境,指导学生用文中的词语造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于老师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造句,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这是语文课的正业啊!尤其可贵的是,于老师深谙语言实践的奥秘,使造句的练习颇具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广度,语文味十足。在指导中通过“画句子”,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语境和实在的话题,使语言活动真正关涉学生的生活场境。练习指向对象,由植物到天象,由自然景色到学生生活,由共享话题到自拟话题,逐步推开,渐显开阔,提高了语言的活性和链接广度。这样的语言实践留存了语文课的特质,还原了语文课的专业化运行,为我们廓清了语文课的边界。
二、还原语言实践,求其真性
“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以及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渗透。”由此可见,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应以诵读为基本前提。而笔者所提倡的真性诵读,就是一种指向优美语言的有效积蓄、活性积蓄、本我朗读与熟练性情感诵读。我们必须注意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技巧,比如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快速阅读、学会获取信息的阅读、欣赏性阅读、娱乐性阅读。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诵读在课堂中的比例,确认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主流的合法地位,真正实现“读”占鳌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文本中精致的原语言――更多地存储原色、原汁、原味的经典语言。孙建锋老师在执教《最大的麦穗》一课时的案例就充分体现了真性诵读的主流地位。
孙老师尽力为语文课堂教学做减法,将关于文本意味的阐释压缩到极限,终于撑开了学生真性诵读的课堂天地。真性诵读是孙老师和学生共有的课堂主旋律,贯穿课堂的始终。文本中的雅致的语言受到了师生的高度关注,过度地阐释得到了最有效地遏制与抵抗。由此,我们可以洞悉:要守住真性诵读的主流地位,我们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像张庆先生所说的那样,初读时要在正确流利上下功夫,作到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指导精读时,引导学生通过领悟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词不理解,要启发学生联系语言环境体会。有的地方学生读不出味儿,就给一点儿背景材料,作些铺垫,再让学生练习阅读。好的句段,可以让学生讨论好在哪里,谈谈自己的感受。即使懂了,还要让学生多读几遍,背下来。
一、涵泳词句,在字斟句酌中培养语感
字词是语言组成的基本单位,不同的字词放在不同的句子、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尽相同,这正是学习汉语的难点,也是汉语的独特魅力。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言积累是基础,推敲词句是学生发展语感的重要过程。在解读语文S版教材时,不少课文构思巧妙、遣词造句独特,它是培养语感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结合不同文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进行细细揣摩,从而让学生体会关键字词在文章中的妙用,体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久而久之,语感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了。如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母亲的呼唤》,文本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眷恋,深情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殷切关怀、无限爱意,并将人间最真挚、和谐、美好的亲情传递给小读者。文本以“呼唤”为题眼,将生活中最平凡的小事以朴实的语言进行描写,如何让学生感受“呼唤”里蕴含着深深的爱?文本讲了三件事,每件事里都写到母亲呼唤自己。如第二件事―母亲带“我”到海边玩的事,文本对母亲呼唤声的描写,用了“急切”“近乎绝望”“声嘶力竭” “憔悴不堪”“散乱的头发”等词语,教师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入情景,通过对关键词的推敲品味,体会母亲对孩子的深切爱意。可以说,不同词语放在不同语境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尽相同,面对这篇比较长的略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能让学生掌握以点带面的阅读方法,语感会在涵泳词句中得以培养。
二、品文悟理,在情感体验中发展语感
收入语文S版教材的不少课文情感丰富,它对丰富学生的情感有着重要作用。但不同作者在谋篇布局时方法不一样。写作方式也不一样,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品文悟情融入语感培养,语言才会富有灵性和智慧。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结合学生的语言基础、感悟能力,巧妙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唤醒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从而与作品、作者产生共鸣。如语文S版五年级下《老人与海鸥》,文本描述了两个场景,先写老人喂海鸥,再写海鸥送别老人,两个场景一喜一悲,互为衬托,却将人与动物的情感以超乎人类的想象表达出来,把人与动物的真挚情感描写得淋漓尽致,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如何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本文将情感渗透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里,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以一个个片段表现出来,每个片段都释放着令人感动的气息。如当“我们”把老人的遗像放到翠湖边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海鸥“突然”飞来,围着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一反常态,令人惊异;“轮流飞到”“瞻仰遗容”“站成两行”“肃立不动”“炸了营”“扑过来”,海鸥这一系列的动作若不是作者亲眼所见,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但它却真实地发生了,通过对这些语言的品悟能让学生感受到海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老人生前对海鸥的爱,在理解这篇课文的语言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第一部分的描写,从而串联起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受作者朴实语言背后的情感。可以说,文字本身并无任何感彩,是人类在组织语言时注入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就是语感,语言也因此变得更加灵性和智慧。
三、交流表达,在内化中强化语感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有将积累的语言与学生内心想法相结合,语言表达才能顺畅,学生的语感才能最终形成。交流表达既包含口头表达,还包含习作表达,只有让语言学习“活”起来,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在表达中得以强化,成为学生素养的组成。交流表达要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巧妙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契合点”,让学生的语感实现高效培养。如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爬山》,本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在课堂引导时,教师不宜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要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对话交流去感悟蕴含在文本语言中的深层次哲理。如“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父亲说这句话是基于怎样的考虑,要怎样理解它。当学生对“征服自己”无法理解时,教师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来启发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想到:①爬山会遇到哪些困难?②遇到这些困难,人往往会产生什么不良情绪?③“征服自己”是说自己在困难面前应该怎样做?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将其引入文本,借助文本更好地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从而既提升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让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学生对“征服”的理解会更进一步,他们不再简单地从字面理解文本的意思,而是结合自己的体验去感悟蕴含于文本中的寓意。本文理解的突破口是与父亲的三次对话,每次对话的内容结合了爬山的不同时段,每次对话的理解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教师要巧妙以此为平台让学生进行交流表达,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去感受父亲对话的用意,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字:语言文字训练
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这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习惯培养等方面都应渗透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因此,要上好语文课,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扎扎实实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主阵地。阅读教学就是以课文为凭借,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前,我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往往重内容,轻文字,就算讲到文字,也不过是在讲内容时的一点点缀,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提高较慢。通过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的,端正了教学思想,在阅读教学中,我初步做到了强化语言文字训练的因素,对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做了一系列积极的尝试:
一、定准定好语言文字训练点
(一)明确训练目标
语言文字训练目标是要准确、精练、有序、具体。准确,就是要明确制定目标的依据:一是大纲对年级教学的要求;二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三是该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四是本班学生语文水平的实际情况。精练,就是要集中。在阅读教学中,不可能也不需要把训练涉及到课文中的每一个段落都下同样的功夫,只能从课文中选出几个训练点,集中精力训练,这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有序,指把年级目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连起来,构成科学有序的训练目标体系,而且在设计有一定难度的训练是要选择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言材料作为训练点,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有能力、有兴趣参加训练。具体,是说目标的表达应是具体的、方便操作的,要使教的目标化为学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知道练什么和怎样练,通过练达到什么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二)精选训练点
要落实训练目标,必须精心选择训练点。训练点一般应具备下列特征:1、是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段,它既有语言文字的训练价值,又有助于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情感熏陶和学习语言内涵共振的作用。《叙利亚的卖水人》一课中,我们认为这篇课文主要人物形象是叙利亚的卖水,他们淳朴,热情,智慧,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且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很好开发利用,我们设计这样了一个换位移情体验活动:
在一声声的叫卖声中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卖水人,他():手执着笛子,吹起了(),这曲子仿佛在告诉我们().师:所以喝完以后他还会不由自主地说:(。)这一活动利用移情体验的策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深入课文情境,体验课文中蕴含的动人情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学生把自己对于叙利亚人的喜爱都体现在自己的字里行间。在语文课上我们也主张学生能够动动笔,写写话,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所以我们利用尤今说的:最令我难忘的倒不是好喝又便宜的水果汁,而是()。通过这段话的补充让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在课堂上得到训练,使语文课上能够切实地让学生真正获得些什么。2、是课文中带有个性特征的语言现象,而这些材料文含有某种语言规律,训练这些,学生不仅获得语文知识,还能加快他们语言内化的过程。3、选准的语言材料接近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心理和语言的最近发展区,在训练时容易在训练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平衡,把学生引入训练的情景,触发学生获得训练成果的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思维活动。
二、采用高效多样化的语言文字训练方法
高效的训练离不开科学的方法。由于语言文字训练内容的丰富性,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内容、环节、对象、条件和需要,对训练方法进行艺术的再组合、再加工、再创造,探索多样化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下面是我运用过的一些较好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
(一)在直观形象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中采用直观性原则,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所学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可运用灯片演示,动作模拟表演等,加深对语句意义的理解,运用板书、图示,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深一层的思考等。教学《悉尼歌剧院》时,我请学生自己朗读关于悉尼歌剧院外形的小节后,老师请同学们看多媒体上出现的歌剧院的图片,并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之后问学生,“你有什么感觉?”“我仿佛看到了一朵将要开放的莲花。”“我感觉悉尼歌剧院近在眼前。”接着我就请学生也来为图片做朗读配音,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学生们都跃跃欲试,读完了课文之后,我问学生“歌剧院美吗?”“美。”“看,还有更美的呢。”我又出示一组不同角度的歌剧院的照片,“请你发挥想象,用这句句式来为这几张图配音。”我在黑板上出现了:悉尼歌剧院像(),又像(),还像()。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说:“悉尼歌剧院像(绚丽的舞台),又像(展翅飞翔的白鸽),还像(洁白的云)。”接着我又出现了一组建筑的图片,由金贸大厦、东方明珠、世纪公园……接着让学生挑选自己熟悉的地方来说话。
(二)在比较品评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如字形、字义的比较,换词比较、句式归类比较、增添或删去部分词句与原句比较、词义句意比较等。
(三)在知识迁移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材料,还要引导他们将积累的语言化为能力。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最好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就给迁移训练提供了条件。教学《给妈妈的礼物》一课时,当学习到南南为妈妈制作礼物这一小节时,我先请学生和我配合读:为了给妈妈做生日礼物,南南每天放学回家-----星期天,爸爸和妈妈上街去了-----随后南南找来----读完后,我出示了第三小节,说“第三节将制作过程写得非常清楚。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三节,其余同学思考:标有数字的这三句话能不能颠倒?为什么?”听完后学生回答:这是南南做礼物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我说:“对啊!他们表示连续的动作,不能颠倒,课文又是如何将这三句话连接起来的?请用红笔在你找到的连接词下画个圈。”学生说是:“先—再---最后---”我把数字擦掉,在黑板上写:先、再、最后。我说:“让我们配合用上这三个表示动作承接的词语来读一读。”读完后告诉学生“先……再……最后…”用来连接连续动作的。使得南那所做的每一步都能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做一件事不仅仅分三个步骤,中间的承接词还可以用上那些?学生说:“先……再……然后……接着……最后……”我说:“对了,接着让我们也来学习文章的写法,选取老师给你提供的情景和你自己想的情景,分几步来说说一件事情。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情景出示在黑板上:1、吃完晚饭,今天轮到我洗碗了。2、下班回家,妈妈忙着烧菜。3、早晨起床,我自己刷牙。先请学生自己准备几分钟,然后我指名请一位同学说,这名学生说:“我找来一块抹布和一瓶洗洁精开始洗碗了。我先用洗洁精洗,再用清水把碗冲洗干净,最后把碗擦干放好。”我请同学评论一下他的优缺点。学生们说:“他分了三个步骤,可是说得太简单。”我就因势利导请学生再轻声读这一节,找找描写南南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学生找到了:端端正正、写、普、放、镶、摆、看、盖、收。然后告诉学生:“你也可以学习课文的写法把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出来,这样说话就具体生动了。”然后请学生把刚才的“洗碗”再修改一下。他说:“我找来一块抹布和一瓶洗洁精开始洗碗了。我先在脏的碗里倒两滴洗洁精洗,用抹布沾着水把碗仔仔细细地洗干净,再用清水把碗里的泡沫冲洗干净,我冲了一次又一次,直到碗里没有一点泡沫,最后把碗里的水倒掉,小心翼翼的把碗擦干放好。”我一听马上对他进行了表扬,接着请学生也学着他的样子,与同桌交流一下。之后我又对以上进行了小结。
(四)在情感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基础工具上,语言文字教学上,因而成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大因扰。理在,我们已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光有认识还不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加强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学如何回归到它的工具性,基础性上来,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从语言教学为主这方面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难题。以下就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见。
首先,应是教学观念上要真正转变、更新。
我们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还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训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任务;其他学科也有这些任务,是各学科共有的任务。“特有任务”和“共有任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处理得当有利于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敢于摆脱困扰教学效率提高的以灌输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主红,精讲巧练,讲练评结合,着为于语言文字教学的新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其目标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文工具。必须真正地切实地把语言文字教学和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
第二,要突出语言文字教学的前提下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等的关系。
语文课是语言课,是语言工具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治政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结合审美教育。也就是说,要因文悟道。寓文为鉴赏、审美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对某些范文作分析评鉴,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但必须强调,这些都成在语言教学过程之中进行,应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孤立的,更非牵强的,或随意延伸的。
第三,要改进教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讲,而是有赖于学生实地操作训练,在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由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要真正体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叶老早就提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吟诵,重语感,重表达,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提倡多读多写等等。这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中掌握技能。而在我们的实践中,但凡效果较好的诘文课,加强诵读和语言训练是个重要原因。我们应继承并发展这些至今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