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家访总结范文

高校家访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家访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家访总结

第1篇:高校家访总结范文

【关键词】家访 大学生 健康成长

1高校家访的目的和意义

家访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的重要渠道,是连接家庭与学校的有效载体,是传递学生个人信息的桥梁,是学校社会化教育的时代产物。通过家访高校教师可以逐步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动态和心理动态等,有利于以后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家访能够增强家长的责任心并帮助他们以科学的理念教育孩子,让家长对孩子的现在和未来有一个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与了解。

通过开展高校大学生家访活动,促进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校与家庭、教育者与家长的联系,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强大合力;促进高校教师深入了解社会实际,增进与学生及其家庭的感情,提升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

2家访活动的实施过程及方式

2.1深入实地家访

辽宁省辅导员老师从2008年开始走访各个层次的学生家庭。从走访的每一户学生家庭着手,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获取学生家庭基本信息。家访工作不仅为辅导员老师们的工作打开了一扇窗,搭建了与学生家长的桥梁纽带,同时也在走访家庭过程中受到了历练与成长。家访过程虽有可喜的成绩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学生因家境贫困而自卑,有的担心老师到家里告状,也有的觉得家访只是走形式,辅导员来不来无所谓,所以经常会遇到学生不愿意让辅导员家访的情况,无论是否被欢迎,当辅导员真诚地走入学生家庭,在离开时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满怀谢意。聘请学校心理中心的专家教授精心设计《家庭教育调查问卷》,旨在通过了解不同家庭教育模式给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研究出更好的教育培养学生方式方法。同时,在辅导员家访队伍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也参与其中,选择了性格古怪、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作为家访对象,在心理老师的陪同下进行了家访。经过家访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距离,也让辅导员老师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这些学生走出阴影,调整心态,更加积极努力的面对生活。

2.2召开学生家长会

高校的家长会因学生遍布全国,学生家长层次不一,很难具体实施。而很多高校本着严谨的育人态度,在新生入学伊始,便集中召开新生家长座谈会。从学校的教学模式、管理制度、校风建设、思想培育各个方面促进家长全面了解学生所在的学校。让家长放心、舒心、安心的将孩子交给学校,为学生的职业之路打下夯实的人文基础,为学生的发展之途勾画出基本框架。除此之外,高校要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深入各地召开学生家长会。通过家长座谈会的形式促进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的广泛沟通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教风、学风、校风建设等工作,领域宽,涉及面广,与创业就业相结合,探索创新改革的路线,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为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家庭支撑,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背景,为学生的未来职业之路提供可行性建议。

2.3电子、书信家访

通过书信、QQ、电子邮件、飞信、博客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内容包括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个人情感,综合素质,让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进程,学习动态,所得成绩,社交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水平。设计“家长问答”一栏,让家长与学生沟通,并欢迎家长对学院的管理和教育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长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的积极回馈,有的放矢的做学生工作,使学生变得更加成熟和自立。

2.4电话家访

因实地家访受时间、经费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对学生覆盖性家访,为了建立与全体学生家庭联系的绿色通道,可以采取电话家访的形式。辅导员利用学生离校后两周时间对所负责的学生进行电话家访,通过电话家访老师能够全面的“走近”学生家庭,感受到家长的热情、对学生的关切以及对学校的支持,而家长也从以往只关心孩子吃穿到主动询问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在电话家访沟通的过程中,老师们也提高了沟通的技巧,掌握了谈话的艺术。

同时,通过电话家访,让职业生涯规划走进家庭。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个人情况,阶段性的为每位同学制定学习、实践、工作一体化的蓝图。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前景,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普惠制教育,及时调整就业定位。对于部分有厌学情绪的同学,建议这部分同学假期到相关单位进行见习,通过见习让学生对专业萌生兴趣。

3高校家访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体会

家访中我们发现有些在学校表现得家庭富裕的学生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用着高档手机的学生父母也不过就是普通工人,申请困难补助的学生穿着名牌服装。这引发了我们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高等学校并非贵族学院,我们所倡导的同样是节约、朴素的生活作风。通过家访活动认识到我们急需对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通过让他们体会父母的艰辛来调整自身的价值观,通过“给大学算比帐”、“和家长算笔帐”以及理财教育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风,而如何促进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教育是我们进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校大学生家访活动开辟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基地。家访工作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素材。这种系统全面的教育模式,将“和谐、民生、育人”作为家访活动的核心观念。这些家访的经历也是对今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益的教材。家访工作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能与家长达成对学生帮助教育和引导的共识,了解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以家访活动为平台,让老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面得到更充分的交流与沟通。

本文是辽宁省 “十二五”高等教育研究2013-2014年度课题《家访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效果研究》(课题编号:GHYB13148)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陶慧.远程家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与研究.管理观察,2009,6

[2]姜维军,白雪峰.高校辅导员家访实效性研究.高校辅导员,2010,(4)

[3]郭金海,韩雪.高校家访工作实施路径初探.科技向导,2011,(26)

第2篇:高校家访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校新生年级 家访 重要意义 形式 实践

一、高校新生年级开展家访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和改进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尝试。

家访是沟通学校与家庭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是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沟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是联系辅导员、家长及学生的最好途径,能搭建学校与家庭沟通的平台,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展,有效推动新生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加强和改进新生年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

(二)是提高辅导员学生工作水平和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家访有助于辅导员找到工作的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是提高辅导员素质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辅导员只有真切感受学生成长的艰难和不易,对学生在校的表现才会真正包容和理解,进而着力引导其改变。而家访能帮助辅导员拓展工作空间,将工作空间延伸到学生家庭,通过与家长的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发展规律,从而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帮助学生及其家庭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育人能力,为引领大学生科学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构筑家校情感互助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对家长来说,每个孩子都是家庭全部的希望和所有寄托。进入大学以后,家校联系不像中学时期那样紧密,且大多数学生都是异地求学,第一次远离家,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加之学生的个性愈渐独立,家长很难全面了解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而开展家访,弥补了这样的不足,有助于家长较为详细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状况。一方面对学生在校的表现安心,另一方面让家长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在假期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家访能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构建家校情感互助教育模式。

(四)是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生动实例。

现今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幼在父母的珍惜呵护下成长,一直是家庭的中心,关注的焦点。而到了大学以后,往往一位辅导员要面对上百名学生,即使工作做得再细,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很难保证在平时让每一名学生都受到老师的关注。而通过家访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老师的鼓励,感受到老师的关怀,让学生树立信心,更有前进动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尽快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心理上的适应和过渡。更重要的是家访中,学生感受到的那种被重视、被关爱的幸福和温暖或许会铭记心间,影响他们一生。

二、高校新生年级开展家访的形式探索

(一)坚持与学生家长面对面沟通交流的传统家访形式。

传统家访形式作为家访的重要方式,其独特作用无可替代。在新生年级开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新生入学报到时组织小型家长会,二是辅导员与家长一对一地进行面对面交流。实践证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是最理想的一种家访形式。面对面交流,不是学校和家庭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更包含人与人的情感互动,心与心的共鸣沟通。通过面对面促膝交谈,家长会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对老师更信任,密切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二)尝试探索采用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新型家访形式。

由于新生年级辅导员工作量较大,与所带班级学生的家长一一面对面交流,难以在较短时间实现。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和家长进行沟通。一则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掌握最真实的情况;二则促进老师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并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学生成长。新型家访形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拓展了空间,实现了教师与家长之间快捷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弥补了传统的家校沟通时效性方面的不足,推动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及时地进行配合与合作。

三、高校新生年级开展家访工作的实践探索

只有更进一步地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才能更加真实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我们工作和突破口,真正为学生和家长解决实际问题。在新生学年的家访工作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六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一)与学生家长进行深入谈话交流,搭建家校沟通“心桥”。

新生入学之初,开学迎新时撰写致学生家长和学生的一封信,详细介绍学校,尤其是系部的基本情况,对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学生提出建议。邀请家长参与到系部新生开学典礼、入学教育等活动中,组织召开家长座谈会,初步搭建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入学后,进一步通过电话长谈、电子邮件等方式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一方面反馈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从家长那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逐步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二)开展假期家访,让学生假期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贴心关怀。

在大一学年的寒暑假期,坚持开展主题家访。如在大一上期寒假,以“暖冬爱心行,筑家校心桥”为主题,辅导员通过实地走访、致家长新春寄语(即针对学生的一对一个性化详细评价和新春祝福)、电子邮件、电话等多种方式,广泛联系年级学生家长,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促膝谈心,着重向家长介绍学校和院系的教育教学培养方案,倾听家长们对院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交流学生入学半年以来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探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措施。在大一下学期的暑假,以“当学生人生导师,做家长知心朋友,促学生成长成才”为主题,在寒假家访工作的基础上,与家长联系沟通,汇报学生入学一年以来的在校情况。根据每名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量体裁衣”式地与家长商定共促学生成长的方法措施,制定大学生涯规划,让学生在假期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真诚关心。

(三)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大力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

如在大一第一学期的中期,开展“亲情账·两地书”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以传统的手写家书的形式,向父母表达感谢与问候,汇报入学以来各方面的情况,畅谈自己的大学规划。在第一学期的寒假,布置特殊寒假作业——为父母做一件最贴心的小事。在第二学期开学,开展“我眼中的家乡——我讲民风民俗”活动,鼓励学生在假期收集家乡风土人情的相关资料,然后做成课件,在班会上与同学分享;在中期开展“亲恩难忘”主题征文、演讲比赛。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强化家访育人效果。

(四)做好特殊情况下的家校沟通,将人文关怀真正落实到学生和家长的心坎上。

急家长之所急,想家长之所想,做好学生生病、家庭遭遇困难等突发状况下的家校沟通。一是在学生生病等状况下,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给予最真切的关怀。如有学生在假期住院做手术,尽管只是例行治疗手术,尽管学生家在本地有父母照料,尽管是在老师的假期休息时间,但为了给学生更多战胜病痛的力量和信心,从学生住院起,辅导员即坚持每天到医院和学生父母一起照料生病同学。在学生手术时,全程与家长陪护在手术室外,宽慰家长,直至学生手术完成。在学生出院后,也经常以电话与家长联系,牵挂学生的康复情况。二是在学生家里遭遇困难时,如亲人生病、家庭变故等特殊情况下,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用真情温暖学生,关心鼓励他们,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五)重视解决家访中反映的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家访过程中,把坚持思想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做到切实为学生的利益着想,体现家访的初衷。其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在家访中予以重点关注,积极回应学生和学生家庭的困难诉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帮助。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助困与助心相结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正视困难,树立信心,努力将生活压力变为学习动力,以自信自强的精神改写自己的人生;对于学业困难的学生,与家长一道为学生制定大学学业规划,引导其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业辅导与督促;对于在心理上暂时不适应的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和耐心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注重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尽快适应新环境,提高心理素质。

(六)注重巩固家访育人效果,逐步建立家校沟通的长效机制。

每次家访后,辅导员都要认真总结家长提出的反馈信息及自身心得体会,深入思考,形成较为详细的家访报告。报告既要包括每一名被访学生的具体情况,又要有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新举措的探索;通过家访报告的整理、收集、分析、研究,逐步建立家校沟通档案,为进一步做好思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家访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及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如与学生谈心等密切结合,及时发现肯定家访后学生的点滴进步,以期强化家访育人效果。要不断尝试拓宽家访途径,努力让家访工作成为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将家访长期坚持下去,真正建立学校与学生家庭的长效交流平台,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互动,让家访工作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逐步构建家访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新生年级开展家访工作的思考与启示

(一)新生年级家访工作应进一步落实做细,提高家访的针对性。

家访工作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视细节的把握和过程控制。比如家访前应精心准备,明确家访目的,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拟定详细的访谈提纲;家访中更多的是要反馈、发掘学生的优点和成长,多用期许的语气,鼓励式的话语,不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情感化、精细化和人性化,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创新机制,着力探索新生年级家访工作深入开展的新模式。

将家访这一教育形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方式相结合,不断创新丰富家访的形式和内涵。比如可以尝试吸收部分高年级优秀学生骨干参与到新生家访中,一是扩大家访的覆盖面;二是让新生感受到身边榜样的力量;三是让高年级学生在活动中完善自己,充实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高校家访总结范文

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教育出现的问题,采用针对性的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主要研究分析方法有:①文献资料法是将与现代教育技术和高校体育教育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从整理的资料中获取本文研究问题的相关理论或实践成果。②专家访谈法是直接针对本文研究的命题,直接或者间接(电话或者邮件)对这方面的单个权威专家或者专家组进行访谈,从与专家访谈的结果中总结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并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这些问题中去,解决实际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弊端。③系统分析法是将系统论的内容应用到本文的研究中去,世界上的事务总是有其独立性并物与物之间也有其特定的联系,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有其各自的独立性,相互之间也有特定的联系。系统分析法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分析,并针对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教育改革中去提出了一些具体合理的方案。④比较分析法是对两个或者多个相近的事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比较,从而得出普遍的规律和方法,本文对过国内外与现代教育技术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相关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比较,得出现在对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用的清楚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可得出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高校体育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是改善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效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以下好处: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高校教育中去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处于一个资源高度充裕的全新的环境中,迫使老师们去学习,为自己充电,只有这样才能够应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才能够掌握先进的操作技能,实现教学方式和自身角色的转变,为学生提供接触更多知识的机会,也为老师提供了能够展示自己的更大的舞台,使老师有压力去不断自我改善,克服教学中的不好的习惯,能够节省老师大量的重复劳动,使老师能够有更多精力去创新,去发掘更有效的教学方式。②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使学生处于一个全新的资源充裕条件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等问题。③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新时代最急切的需求,信息时代的到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学生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认知到更为广泛的指示,利用各种各样的先进的信息工具涉猎到更广阔的空间,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年,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但很多高学历人才仍然严重缺乏创新思想,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体育教育改革中迫在眉睫,我们迫切需要有新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思想,本文提出了典型的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去的体育教学模式:①将多媒体应用于多媒体教学。这种应用投影仪、音响等设备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潜在地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②学生利用网络探讨式学习。学生在特定的局域网中进行有组织的相互交流,这种组织模式中学生成为了绝对的主体,老师负责学习任务的通知和设计,学生在局域网中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果,也可以将未知的题目通过网络反馈给老师。③应用多媒体的个别化教学。在此模式下,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软件来进行学习,老师的职责是软件的设计和编写,此模式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能够按照符合自己的进度合理安排,制定符合个人的学习计划。④虚拟现实相结合教育模式,在此模式下,学生主要是在设定的虚拟平台中进行自主的探索式学习,虚拟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体育动作,有益于学生正确规范地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并且学生可以在虚拟平台中多次重复操作,有利于学生对动作的重复训练。⑤利用网络远程教育模式。此模式主要是利用网络传递学生学习的信息,从传递的信息中学习新知识。

2结论和分析

第4篇:高校家访总结范文

1.1 我校学生基本来源及个性特征

我校的成立时间不长,是由六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的,学生除了高职生外还有较大比率的中职生。这些学生的年龄平均在15~21岁左右, 他们的主要生源来自两种渠道:一部分来自高考,但却是那些普通高校的“落榜生”,其录取分数线不仅大大低于普通高校本科分数线,而且还低于普通高校专科分数线,基本上又都处于二十岁左右的年龄;另一部分来自“三类生”(即技校生、职高生、中专生)。就目前来说,“三类生”尤其是前两类却又往往是那些上不了普通高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不如“普高生”扎实,专业适应能力较差,自信心弱,自卑感强。他们会觉得现实与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相去甚远,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种阴影使得他们在肯定自我的同时,又觉得自己处处受人歧视,在学习上经受不住失败的考验,一旦考试成绩不合格,就会自暴自弃,并产生厌学情绪。

1.2 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18岁左右,这个时期的学生无论在心理上、生理上都已经向成人接近,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自我的评价和自我的辩证思维开始出现,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肯定,但这些孩子中很多都是在单亲家族长大,家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不是一味地将就宠爱就是一味地打骂,这就使他们的自我评价带来了很多的片面性,主观性与被动性。

2 明确职业院校班级管理理念

2.1 改变传统班主任管理模式

新时期、新形势理念下职业院校班级管理的目标不是让学生考试考得有多好,分数有多高,而是让学生在自己人生历程中关键的一个驿站中生活得充实,学习得快乐,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丝不苟的处事作风,打下未来社会发展最扎实的基础。在这一时期班主任应该要懂得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在班级管理上“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会学生自主、坚强、自立、生存的技能,使学生无论在学校内外都能过一种健康、幸福、有意义的生活。学生在这其中表现出来的品质和学到的知识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怎样通过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每个班主任应该不断探索的内容。

2.2 树立学本教育管理理念

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身为班主任,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即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从各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观念。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是“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服务”。惟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融入学生,从而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新形势下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方案

3.1 制定总体的学习发展规划

班主任要紧密结合学校的性质和院系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明确所带班级专业的特点,认真做好该专业学生几年的学习和成长规划,并引导学生明确各个学习阶段学习的目的、任务。

3.2 培养有责任心的班干部,工作实行精细化责任制

(1)班主任工作非常辛苦,事务繁忙。怎样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又能让学生发挥自我能动性?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许多工作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样既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使自己从繁杂的班级事务中解放出来。把班级的诸项事务,与学生协商,实行自愿承包,责任到人。

(2)定时做好班干部的指导。班主任每周至少要开一次班委会,对每周的情况进行简单总结,多鼓励,多指导。随时保持与学生的密切交流。指导学生在奋发求知的同时,注重思想品德修养,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志向和抱负,构筑精神支柱,使之全面发展。

3.3 完善家访工作与制度

班主任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离不开课任教师的帮助支持。需要与他们勤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支持和帮助。学生的家访工作非常重要,与家长沟通好,班级的各项活动,各项工作就会得到家长的支持,出现问题也容易解决。家访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进行电话沟通,方便及时。也可以进行面对面交谈,可以让家长了解得更清楚。这样可以融洽与家长的关系,使自己的工作得心应手。

3.4 用良好的班规模式管理好班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作为群体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应该有自己的组织管理规范——班规。现今,由于很多学生的物质生活富裕,有些学生便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有的学生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激别人,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无视集体与同学的存在。针对这些情况,班主任要加强班规的教育,要始终以学生的做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学校、家庭、社会的各项要求人格化、情感化,并在具体的教育中引导他们理解做人的真正含义,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群体意识、磨难意识、承受挫折意识等。

3.5 重视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在的学生思想是很活跃的,特别是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压力小,没有升学任务,大部分学生思想上根本不重视学习,有的因为家庭的变故和不良引导,他们思想上有了一定的障碍,对老师和不熟悉的朋友关闭了自己的心灵。为了走近学生的心里,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学会和他们谈心,为他们创造敞开心扉的条件和空间,以心换心,真正地了解到学生的心声,尽快地帮助和引导他们排除各种障碍、困难和处理好各种关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做好坚强的后盾。

4 提高班主任自身的修养

第5篇:高校家访总结范文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发挥德育处的核心作用,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的纵向连接的德育工作体系。

1、德育处增强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并能以身作则,努力工作。组织德育处干部通过学习资料、分享咨询、开展讨论等形式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2、注意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学期坚持开好“四种会”即每周一次主题班会共计20次;每周一次班主任例会共计23次;每学期1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第周一次德育工作会共19次。通过以会代训的方式对班主任加强培训与指导,提高了班主任的德育水平,促进了我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为促进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德育处坚持每月对班主任常规资料定期检查,从班级管理到班主任自身工作情况,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有评比有总结。包括班主任手册、家校联系情况等,通过检查促进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4、重视班主任自身学习,促进班主任成长。为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德育处订了大量的《班主任工作规范与技能》及其它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的书籍,通过组织班主任集中学校与班主任自学相结合,要求班主任认真学习并认真作好记录,德育处通过检查班主任学习笔记来促进班主任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精心布置宣传阵地。加强对橱窗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在把好舆论导向的同时,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

2、规范教室布置。各班教室的布置体现了各班的特点,营造了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3、思想汇报专题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以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们健全了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等。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有特色的升旗仪式活动,

坚持每周一歌,坚持学习《弟子规》等。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

1、丰富德育活动促进养成教育。认真学习贯彻《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手册》,同时深入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等。通过法制讲座、专题演讲、消防演练等多形式的活动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提高学生法制意识,通过感恩演讲教育学生学会感。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我们要求班主任积极思考,加强班级制度建设、班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开展三评活动,争创“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之星”。各班要做到学生操行上墙,各类布置合理,好人好事有记录,学生出勤有考核。并以此考核来促进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做班级的主任翁。

3、加强后进生的教育与转化。一直坚持以通过“心灵驿站班”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专门的管理与教育,通过让这些学生学习制度,参与劳动与锻炼,逐步转变学生的习惯。德育处还要求各班对这些学生的转化工作做到及时地了解掌握有关情况,做好个别学生的帮教工作。

4、加强学校控烟管理工作。结合区教委关于控烟工作管理规定与学校实际情况,德育处切实开展了控烟管理,从各部门抓起,从老师到学生通过宣传、教育、警示、处理相结合,做到控烟有制度、有方法、有成效。

四、拓宽德育渠道,发挥“三结合”教育优势。

1、认真组织家访工作,增进家校联系。我们坚持第期末对部份进行家访,做到学生毕业前班主任要走到每一人学生家里。通过家访听取家长意见、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更能具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管理与培养。除了每学期家访,德育处还督导班主任坚持通过电话、QQ、校讯通等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推进家校联系,提高了家教水平,促进了学校的管理。

2、德育处一直注重寓教育于乐,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开展了感恩励志演讲活动,组织学生定期观看教育片,指导组织了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开展圣诞节活动等,努力营造学生积极乐观,丰富快乐的校园生活氛围,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不断成长。

3、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进社区宣传文明礼仪,到拘戒所参观等,加强了对学生法制、文明、安全、禁毒等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教育目的。

五、注重内涵发展,打造示范教育

1、德育处本期重抓德育内涵,抛开形式主义,真正从让学生受到教育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特别是根据涪陵区教委关于开展“无烟学校”评审要求,认真开展控烟管理并接受了“无烟学校”验收检查,成功创建为涪陵区“无烟学校”。

第6篇:高校家访总结范文

关键词:乒乓球;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1-0092-04

A Research on Building a New Table Tennis Curriculum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LIU Qingjian1, ZHONG Yujing2

(1.Putian College, Putian 351100, Fujian China; 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pirit of the new P.E.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and relative scientific theorie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our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this paper conducts a profound and extensive probe into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s, methods and evaluation of table tennis curriculum. It also establishes a sensible and applicable curriculum system of table tenni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And it proposes the constructive thoughts and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promoting table tennis teaching reform and curriculum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so it ha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s. And it can provide consultancies to other disciplines.

Key words: table tennis; teaching; curriculum system; building

乒乓球是大学生们非常喜爱的一项运动,无数调查研究及我们的实践结果都证明了这一点。乒乓球课程作为体育课程的一个分支,在体育课程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改革将会对其它运动项目课程及其它学科乃至整个高校体育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按照《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并与素质教育密切结合,构建现展性乒乓球课程新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1 确立新体系的主要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人文体育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在构建高校兵乓课程体系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的发展。无论是教学方法的使用,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体系的建立,都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需要,又要考虑其他学生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学生身心发展观和教育学习观主要内容是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构建高校乒乓球课程体系,不仅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高校乒乓球课程体系构建是使学生掌握乒乓球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主动锻炼习惯和意识,最终为终身体育场打下基础。

2 新体系的设计理念

基于《纲要》精神和上述理论,我们认为:体育教育在注重学生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发展及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同时,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知情意都得到发展。为此,高校体育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把体育内容设计为有多种项目组成,同时又可供学生和教师选择,既强调知识技能与身体发展,又重视心理与社会适应的灵活的课程结构。体育教师也要由体育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向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转变,由知识的复制技术技能的传授者向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者转变,由学生课程成绩的评判者向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者和学习方法的引导者转变。体育课程要由统一和求同向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转变,由预定性和封闭性向生成性和开放性转变。

3 乒乓球课程目标体系

《纲要》中将体育课程目标划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领域,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据此,我们将乒乓球课程的核心目标定为:“以乒乓球运动为手段,培养身心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在核心目标的基础上,又将乒乓球教学目标按其五个领域分别描述(表1)。

投稿日期:2009-09-17

作者简介:刘青健,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体育与运动训练。

4 乒乓球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我们按照高校体育教学任务和我校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乒乓球运动特点及教学实践,总结出较为符合高校实情的乒乓球选项课教学内容方案(表2)。

说明:1)表2所列教学内容,只为各高校乒乓球教师提供一个内容框架参考。教师应根据各自院校的具体情况(学生的特点及水平),因时、因地、适宜地加以调整。

2)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班的划分是打破年级界线,按专项水平分层教学的结果。初级班是指过去没有接触过乒乓球,对乒乓球技术一无所知;中级班:对乒乓球有较强的兴趣和爱好,过去曾打过球,但没接受过正规训练,或训练年限很短;高级班:过去曾有过较长时间的正规训练,想通过教学或训练使自己技术、战术进一步得到提高。

3)由于提高学生一般运动素质和专项运动素质的手段极其丰富,因此,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表中所给出的两项运动素质所占比例,也仅供参考。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手段和采取最恰当的比例。

4)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每学期约4学时。

5 乒乓球课程教学方法体系

5.1 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常用的体育(乒乓球)教学方法如图1。每个教师都应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深入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此外,在教学方式上,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5.2 教学组织形式 发展性乒乓球课程认为体育教学组织应是融认知、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研究[3-6]等结果表明:动态分层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或小群体集团式教学模式,是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特点,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是符合学生各种特征,能有效地提高乒乓球教学质量的教学组织形式。

动态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体能、技能、个体接受能力及兴趣、爱好等综合情况信息或某一方面的特征为主进行分组,并制定高低有别的各层次教学目标、任务、内容、练习次数及练习要求,这充分体现出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另外为了避免分层带来的负效应,通过不同层次的组内竞赛或成绩考核,实行升降制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合作分组学习教学中,学生除了直接与教师发生联系外,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互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它们的关系如图2。我们应当全面掌握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性质与功能,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博采众长,综合加以利用,使集体授课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校内班级授课制与课外乒乓球活动与竞赛等辅助形式,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电化教学,有主有辅地结合起来,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改进和提高乒乓球教学。

5.3 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反馈、教学环境七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动态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

图2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

我们认为体育课堂教学进程安排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时,还应融入“活动――体验――表现”这一进程,也就是说教学诸要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而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图3)。

6 乒乓球课程评价体系

6.1 学生学习评价

6.1.1 乒乓球基础理论知识(10%) 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评价可采取口试、笔试和知识竞赛等形式,根据考核成绩换算成学生乒乓球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得分。

6.1.2 体能和乒乓球运动技能(30%) 为了简化考试成绩和工作量,学生体能测试和得分可结合学校每年实施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进行,并参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三项身体素质评分得分换算成学生学习的体能得分;乒乓球运动技能的考核内容中,乒乓球竞赛和裁判组织能力是极为最为重要的实践能力,应占有该项评定较大的比重,约50%左右。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考核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如,根据分层教学的需要,在教学大纲规定的统一考核标准上,设计制定并实施不同“层次”的提高、努力与成功的目标考核标准。又如,对参加校内外乒乓球比赛或裁判工作成绩突出者加3-5分。

图3 体育教学过程示意图

6.1.3 体能和乒乓球运动技能进步情况(30%) 首先是要根据体能和乒乓球运动技能原始成绩和现测成绩,以现测成绩减去原始成绩之差为进步分,然后以进步分对照编制的体能和乒乓球运动技能进步幅度评价表进行成绩评定。

在编制进步幅度评价表时应采用累进评分法(即分数增加的难度与成绩提高的难度相适应的评分方法)的原理,或基于定积分学思想的原理[7],并结合各校乒乓球教学实际来制定。

6.1.4 学习态度(20%) 采用等级制,采取“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态度进行评定,其中学生自评占20%,组评占30%,师评占50%(表3)。

6.2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 采取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参阅了大量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体育教师教学评价标准和构成乒乓球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联系入手,通过专家访谈汲取专家意见,经整理后我们分别确定了教师和学生评价指标(表5,表6)。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本研究依据理论研究方法所构建的发展性乒乓球课程体系是符合《纲要》的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也符合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终身体育的目标定位,是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践性和理论价值。

7.2 建议 任何事物都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乒乓球课程体系的建立也不例外。为此,各高校应坚持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和整体优化,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乒乓球课程体系的建设加以研究和总结,使其更加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甄志平,等.知言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2):222.

[2]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9:32,109.

[3] 马瑜.乒乓球选项课伙伴的同质搭配与异质搭配[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79-81.

[4] 程云峰.对乒乓球普修课“层次升降”分组教学的初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6):71-73.

[5] 刘德华.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中同质和异质搭配练习的实验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第7篇:高校家访总结范文

李明(1988-),男,汉族,河南信阳,硕士研究生,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向:武术教学训练与实践。

张子涵(1991-),女,汉族,山西太原,本科,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 研究生处。

摘 要:网球运动开展,使得各大高校的网球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所选择的教学手段也不尽相同。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归纳法等对山西省高校网球教学手段选择和运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得出山西省高校选择合适的网球教学手段必须结合网球教学对象的身体条件、以及高校本身的基本情况同时结合要网球运动的特点等进行科学化、系统化、针对性、创造性的选择。本文通过对省高校山西的走访调查并总结几种传统的和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为山西省网球运动在高校的更好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山西省高校;网球教学手段;探讨

1、前言:

网球运动作为一项历史悠久而又高雅且有着较强竞技性的体育运动,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普及和盛行,具有很高的魅力和价值。在我国,网球运动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一些沿海城市,而一些内陆城市、经济欠发达的山西省,网球运动的开展虽然在整体发展相对缓慢,但是网球运动在山西太原市高校中普及较好。网球教学尤其自身的特点和针对性,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太原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六所高校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阅有关网球专业书籍并搜集中国知网(CNKI)中的相关论文和期刊杂志,力求把握网球教学手段的基础理论和最新动态,对本研究的论点提供佐证。

2.2.2 观察法

走访各大高校,采用亲身观察的方法对研究高校的网球课程进行现场观摩之后进行总结归纳。

2.2.3 专家访谈法

对山西省网球运动专家包括教师、教练等进行访问,了解他们对高校网球运动的教学的方法以及对于网球运动的看法和建议。

2.2.4 逻辑归纳法

运用归纳、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并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学手段概念

教学手段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劳动工具,主要是指教学的物质手段。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对体育教学手段作这样的界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的工具或媒介。

3.2 体育教学手段划分以及正确选择的意义

以前体育教学手段的划分主要以以学生身体生理器官的不同为主,可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视听型和综合型等。但是由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体育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改变。根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功能不同,体育教学手段可以分为教学情境、教学示范、教学准备和结束活动、教学讲解、纠正错误、教学评价六类。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要根据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学校场地器材、教学手段等选择体育教学手段。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手段是在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纽带。但是很多情况下每一种体育教学手段都有其优点和弊端。而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场地器材等诸多因素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了整个教学中不同结构和特点,使体育教学过程处于运动发展的状态。教师能够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科学、恰当地选择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从教学的整体性出发,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3.3传统的网球教学手段

在高校网球课程中,传统网球教学对体育教学手段的划分主要以学生身体生理器官的不同为主,可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视听型和综合型等等。基于这样的体育手段划分依据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相联系的网球教学方法由五阶段组成:1、教师向学生进行动作要领的示范和讲解;2、通过听讲,学生进行模仿练习;3、教师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动作进行纠正;4、学生进行分组练习;5、在学生初步掌握动作和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网球的运动技术,却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差异性和网球技术理解性、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不能够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达不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评价手段上,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和能力的发挥,过分追求细腻的技术,不能正确评价学生技能水平提高的幅度,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使得网球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3.4 创新网球教学手段

根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功能不同,体育教学手段可以分为教学情境、教学示范、教学准备和结束活动、教学讲解、纠正错误、教学评价六类。

3.4.1 教学情境手段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黑龙江省调查研究的几所高校中,网球教师通过给学生讲解一些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特点以及技术运用的实例从而加深学生的技术动作印象,在课堂中通过对一些学生技术动作风格与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之间建立的相似联系,从而营造一种世界网球大师培训课程的氛围,为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提供良好氛围。

3.4.2教学示范手段

教学示范:教师在讲授新技术时,展示优秀运动员动作技术所用的电脑、电视、录象、VCD等。黑龙江省属于东北地收到天气影响一些网球室外课变多数变成室内理论课,教师通过运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技术视频或是一些网球教程视频,在课堂播放同时给学生在课下的学习提供自学视频指导从而给予学生网球学习的模范实例,今儿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实践在平时也能够进行念动联系,对于技术动作以及战术的牢固掌握有重要的作用。

3.4.3教学准备和结束活动手段

在教学开始准备活动时和结束部分放松时播放音乐用的录音机、CD、节拍器,做健美操或舞蹈时的小纱巾、小器械等。从定义上看这种教学手段的选择往往是表现难美型项目采用的。网球技术的教学中在开始和结束部分采取这种手段是可以进行一些网球热身动作和放松动作的训练,不仅可以是教学氛围活跃融洽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3.4.4教学讲解手段

教师在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时所采用的挂图、教具、模型、标志物等。高校学生身心智力发展比较成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快速和准确,网球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世界优秀网球选手的技术图片给学生一个技术动作的深刻印象同时通过偶像效应激发学生对于网球正确动作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运用一些标志物可以让技术的练习与体能联系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可以加深印象,促进技术动作的牢固掌握。

3.4.5纠正错误手段

教学即时反馈系统,把学生的动作技术录下来,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动作技能的不足,主要是计算机和录象一体化系统。这种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手段值得在高校网球教学中深入广泛的推广。技术动作的教学过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技术动作学习可以是学生的技术学习高效、迅速。但是往往由于教学中学生仅仅只能听到看到教师的指导动作,只是一种单方面的学习。通过录像、计算机等技术将学生的动作进行视频录像通过对比研究找到错误,除此之外通过纵向时间轴的比较分析同学们可以看到技术动作的改进和水平的提高,对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有重要作用。

3.4.6教学评价手段

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和表扬学生的学习,在给予评价时所奖的小礼物,如小红花、红五星、小卡通、小贴画等。此种教学手段是高校网球教学中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段,往往由于这种刺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树立学好网球的信念。高校学生心理成熟对于教师的评价能够合理有效的看待,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可以督促学生树立较高的目标,提高自信心同时对于网球技术动作的学习和纠正错误动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山西省六所高校的走访调查总结几种传统的和创新型的教学手段并进行分析,探讨高校网球教学和训练规律,掌握网球课程教学训练理论和方法,优化网球技术教学过程,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山西省高校选择合适的网球教学手段必须结合网球教学对象的身体条件、以及高校本身的基本情况同时结合要网球运动的特点等进行科学化、系统化、针对性、创造性的选择,从而为山西省网球运动在高校的更好开展提供借鉴。

4.2 建议

在高校网球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相对固定的手段,要想改变“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委辅”这样的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当前网球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网球课程的积极性,才能提高网球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效果,从而促使网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和普及。(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菲菲.对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评价[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14-16.

[2] 杨靖.网球教学方法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6):136-137.138.

[3]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67.

[4] 叶宋忠.福州高校网球选项课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136-138.

[5] 陈呈.我国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4卷第1期.

[6]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42.

第8篇:高校家访总结范文

【关键词】湖北地区 高校 高水平 后备人才 培养机制

一、影响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客观因素

(一)体制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举国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由国家统揽包办,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和行政依赖性。尽管如今,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受到已有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影响和束缚,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也因此暴露出先天不足的问题。在对湖北地区部分高校教练员和相关管理人员的调查发现,有58.9%的人认为体制因素对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非常大,有27.4%的人认为影响比较大。由此可见,体制因素是影响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二)政策因素

这里的政策因素主要是指国家、省、市及湖北地区具有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资格的学校出台的相应扶持政策。为了扩宽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解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人文素质、就业安置等问题,“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被提出来,为了落实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及省、市及教育部出台了相应的招生政策,各级体育部门也相继向各高校中建立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在政策上也给予了相应的支持。正是因为有了国家、教育部门以及体育部门的相应政策支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才得以壮大和发展。尽管如此,湖北地区高校在落实政策的执行力度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与相关学校的分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领导的重视程度、学校经费投入情况等不无关系。

(三)资金短缺

高校每年投入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资金是相当有限的,用于高水平篮球队的建设资金就更是杯水车薪了。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该校每年投入体育的专项经费近百万,但真正能够用于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经费只有30万,这30万不仅要用于学校篮球队建设,还要用于学校田径队、武术队、跆拳道队以及网球队的建设与发展。由此可见,每年能够用于高水平篮球队建设的经费也就只能是捉襟见肘了。投入经费的短缺会影响到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运动训练、营养、医疗保障等方方面面,因此,扩宽经费来源渠道,篮球队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后备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影响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观因素

(一)领导意识

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后备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一所学校的决策层是否重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决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主导因素。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对湖北地区部分高校分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的领导进行了访谈,我们发现,尽管多数领导表示对高水平篮球队建设非常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出现了高水平篮球队建设说起来重要,管理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部分学校的相关领导对学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建设只看结果,不管过程,只看效益,不看投入,导致一些湖北地区高校在招收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的过程中只注重运动员的成绩,而忽视其培养的潜力,造成所招收的篮球后备人才来源单一,这样的后果无疑违背了“教体”结合后备人才培养的初衷。

(二)教练员人才队伍

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执教能力和业务水平是影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后备人才培养的又一关键因素。美国高校篮球队的成功与NBA的成功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然而,笔者对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的调查结果发现,目前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多为体育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学历高,但执教经验和水平不高的现实,他们参与高水平篮球队执教前基本上没有从事高水平篮球队的训练和比赛工作,加之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多为兼职教练员,他们还要承担着学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任务以及科研任务,因而,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训练和管理工作。

(三)运动员综合素质

为了了解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后备人才的培养情况,笔者随机对湖北地区部分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后备人才进行了明察暗访,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访谈中,笔者从两个方面总结出影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第一个是运动员的学训矛盾问题。这是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在访谈中,笔者发现由于高水平篮球队员文化基础薄弱,他们与普遍大学生相比,在完成相应的学分要求时,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然而,他们还有在平时的课余时间参与较大强度的运动训练任务,因而,学训矛盾便成了一个突出问题。第二个是运动员的意愿和态度问题。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些高水平篮球队队员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他们通过特招途径进入高校后,只希望混个文凭为毕业后找个好工作,不愿付出较大的努力去学习和训练,甚至对参与学校的训练只是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这样的训练态度无疑会大大影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培峰,张玮. 中美高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比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4).

第9篇:高校家访总结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调查与分析,以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为切入点,调查分析总结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有益的观点和建议,从而为增进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质健康 下降 原因

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主要对象,2015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向社会公布《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公告和2010年相比,全国19至22岁年龄组(本科阶段)男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指标全部下降,而女生略好,有升有降。此外,高校学子视力不良检出率为86.5,也就是说“眼镜族”的数量在不断扩大。实际上,2013年在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体质连续20多年的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的体质下滑仍然持续。因此,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广泛关注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从而探究提高大学生体质的解决办法,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体质全面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高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依据本文研究目的搜集关于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里搜集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献。

2.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 2003软件,根据回收有效问卷,把所得数据按照百分比形式进行分类统计整理。

3.问卷调查法。问卷的发放主要针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医学院、渤海大学、抚顺石油大学等高校本科公共体育课学生,随机发放25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38份,统计调查问卷归纳总结出可能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4.专家访谈法。通过体育学专家、学者以及多年从事体育公共教学的教师,进行电话询问或走访面谈,根据他们多年从事体育教学经验进行详细咨询调查,了解影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以便在体育教学上给予可行的方法建议。

5.逻辑分析法。对大学生体质下降进行逻辑推理,对所得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得出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各方面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以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质下降自身因素调查分析

通过抽样调查对大学生体质下降学生问卷的发放、回收、统计,从表1中可以得出: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存在多方面的自身因素。其中,大学生作息、饮食习惯不规律占69.7%、对网络上瘾的学生占57.6%;调查显示大学生体育消费支出只占24.9%,而且46.4%的大学生从未制定过定期健身计划,40.8%的大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健身锻炼的习惯,42.4%的大学生每周锻炼时间不超过三次,此外还有57.2%的大学生感觉大学学习、就业压力大,来自家庭和社会需求的压力导致自己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锻炼身体。

(二)大学生体质下降家庭因素调查分析

表2显示,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普遍存在“重文轻武”理念,学生认为大部分家庭都认为体育锻炼会占用孩子学习时间的比例占47.1%,因此家长对学生锻炼身体不给予支持和重视,时间久了,自然多数学生心里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对健身意识薄弱;同时随着经济的提高,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已成为了学生上学的代步工具,认为“以车代步”对大学生体质下降有影响的占88.7%。对于孩子的交通出行便利了很多,但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参与锻炼的方式;而且调查显示父母由于工作压力大而忽视健身,更不会陪同孩子进行健身锻炼,自己家里一件健身器材都没有的分别占49.2%和71.0%,这也导致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对于父母热爱体育或出身专业体育家庭的子女来说,运动能力相对强一点,对运动锻炼的兴趣也较高,而父母本身不喜欢体育运动也会影响子女对体质锻炼的态度;此外,认为家庭遗传因素对大学生体质下降影响较大以上的比例占81.1%。

(三)大学生体质下降学校因素调查分析

表3显示,学校的一些因素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体质下降。调查了解,高校对体育课不管在经济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投入较少,给予的重视不够,最终导致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质锻炼的比例占63.4%;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吸引不够的比例占55.5%;认为场馆、器材很缺乏和比较缺乏的比例占39.5%和18.9%;认为高校体育社团以及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较少,也会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比例占45.0%;而且体育课课时较少,一周2-4学时,课上学生比较懒散,依靠公共体育课锻炼身体来提高学生体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认为体育课时间短强度小的影响很大和较大的比例占34.0%和47.1%;此外,学校食堂饭菜营养分配的管理疏松,导致学生在校饮食简单,营养供给不足,认为因此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比例占65.5%。

(四)大学生体质下降社会因素调查分析

表4中可以得出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社会学因素。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快,造成大学生压力负担大,对体质下降的影响比例分别为影响很大的占43.3%和影响较大的占27.3%,说明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会给大学生带来无法避免的压力,每年就业问题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大问题,由此给大学生体质下降带来的影响总比例的89.5%,可见扩大招生,对社会经济、就业,对大学生体质下降有很大影响;随着科技迅速提高,许多商家不断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一方面电子产品的更新刺激了消费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会占用大量的健身锻炼时间,网络媒介的吸引,使众多大学生整日整夜的上网、购物、看电影、打游戏,网络成瘾造成没有时间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对大学生体质下降产生影响的总比例占81.5%;此外,汽车尾气排放,重工业的污染,都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对大学生体质下降产生影响的总比例占94.6%,因此人们不愿意到户外参与体育锻炼,加上商业开发者,楼盘建造商过度要求经济利益,过度开采,使得高楼迭起,小区越建越多,没有更多的开发建设社区体育文化设施,由此对大学生体质下降造成影响的总比例占85.7%。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问题持续不断,这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进一步说会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问题急需获得国家的高度重视。2.大学生自身不良习惯、家庭健康教育环境与方式、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与体育设施条件以及社会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等因素都是导致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所在。因此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大任需要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担当。

(二)建议

1.必须要把“终身体育”落到实处,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活动氛围,倡导身体健康与学业并重。2.家长需要担起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合理分配个人作息时间,不熬夜,多锻炼,劳逸结合;高校体育教育应起到引导和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高校的课外体育锻炼要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使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户外体育活动,不宅在家里,不沉迷网络游戏,树立“终身体育、增强体质”的理念。3.充分开发“互联网+体育”的功能,通过网络获取外界信息,建立“网络体育社团”,加强学校体育社团开放性建设,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共享,实现校园与社会的互动。

参考文献:

[1] 任平社.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社会因素分析[J].价值工程.2011(30).

[2] 张秀丽,张永荣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南开大学学报.2005.23(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