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学生工作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

第1篇: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

学校主导,转校园为社会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正进行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这一经济基础的转变,就意味各类事物都会出现多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因而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方式、办法,难以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取得好的效果。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在目前条件下,学校实行 “一把抓,一手管”的政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了。人们普遍认为:纯粹地依靠学校管理、教育是很不够的。于是,“后勤集团”――这一极具时代特征的字眼呼之欲出。在这股本世纪新兴的浪潮中,学校在掌控绝对主动权的同时,将日常烦琐的事务交由“后勤集团”管理。这一举措在新时期有着“一箭双雕”的过人之处。其一,有助于学校以学术为主导地位,以教学为工作重心,在科研教学上下苦功、花力气、办实事,这对于提升学校整体综合实力及知名度是大有益处的;其二,高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较强,学校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身实践、了解社会,与社会尽早地融合。

既然有“利”,又岂有不图之理。然而,确立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推行学生管理社会化,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是一项既迫切又艰巨的任务。其中涉及的问题众多:如何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何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分明;如何取得高校、后勤单位或个人、学生及其家庭的配合;如何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而形成可靠、有效、实时的管理机制等等,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

尽管,这种思路的完全更换需要时间的考验,但其中隐含的收益颇多却是让人欣喜的。这种当今时代下的运作模式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使其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今后踏上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追本溯源,转变观念,更换思路,促成学生与社会的良好沟通,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人为本,变落后为科学

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大部分都在十八九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个性逐渐成熟,又极具可塑性。一些学生往往逆反心理较重,自尊心过强,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学生又胆小怕事,做事马虎潦草。人之伊始,性本纯良,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的境遇不同,才有了表现上的差异。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宗旨,以人为本,实现管理思路的科学化。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应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原则;应该把高校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强调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调动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做到:(l)督教结合,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从属、被动地位;(2)因人治学,针对不同成长环境或者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3)区别管理,应当结合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具体而有差别的管理。同时,我们一定要带着爱心和感情去处理勤工助学、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在我们的服务中让广大学生体会到关爱,充分体现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在“以人为本”的氛围中,给广大学生营造成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将来能成功地走向社会并能服务于社会。

只有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切实做好每一份本职工作,我们的管理才能贴近学生,才能找到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积极参与,化被动为主动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健康的人,离不开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发展;一辆性能良好的轿车,离不开各个部件的正常运作;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亦是如此。如果仅仅是学生管理工作者采取任何形式的单独行动,那么就不可能取得积极主动的效果。学生只是被当作客体加以训练,这种简单的灌输方法将把个体与社会对立起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会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产生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所以,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我们应当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身为中心的相对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这样,将有利于他们充分利用一切正式学生组织的作用,号召全班、全院乃至全校学生一起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很好地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已经证明,这种管理方式将更有利于在学生中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学会做人。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还应当要考虑: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严格;各类关系间的责、权、利是否明确;各类学生组织是否能起到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带头作用,其体制是否健全、稳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学校周边是否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等等,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延长都需要一个适宜的双赢局面,只有切实解决了以上问题,才会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产生出丰硕的成果。

实行责任分级,培养学生干部群体

“一手包办,一个中心”,这种工作状态不再被接受。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应当树立起“多级分配,责任到人,老师指导,干部带头,自我管理”的新思路:将具体的管理事务划分给个人,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以最少的人力得到最大的收益。学生干部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骨干, 在各项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表率作用、核心作用,他们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

责任到人,能够很好地解放出有价值的劳动力资源,使其用于更需要的地方。自我管理,可以有效地建立起学生交流系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干部带头,更能优化学生阶层,提升学生整体形象。在整个过程中,作为管理者,我们应满怀“爱心”,爱所有的学生,要用爱的力量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缺陷,展示自己的才华;还应当树立“人格形象”的理念,约束自身的言语与行为,给学生起到模范作用,促使其顺利准确地完成任务。我们尤其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干部群体,以管带练,以练促管,管理与锻炼结合,逐步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各类学生管理工作,提升自身价值。

组建家长网络,确保信息覆盖全面

俗话说:团结力量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管理,家长协助的传统体制。以往的这种传统观念,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具体到位,效果不佳,甚至于会产生许多学校与家长之间不必要的冲突。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就等于进了“安全房”;还有些则认为,孩子在学校就得由学校负责一切等等,这些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却都有偏激的一面。学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直接负责人,应当负起应有的责任,但家长也不可将教育孩子的担子就此推卸给学校。这不是科学和理智的做法。

如今,我们需要的是学校与家庭的联合管理。不是哪个唱主角,哪个唱配角的问题,而是两者兼有。在处理问题时,学校与家长应当站在同一立场,本着同一个目的,共同教育学生、督促学生、培养学生。为此,我们都应当坚持以下几点:(1)家长应与学校建立定期的联系:学校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家长定期向学校介绍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家庭状况。(2)学校与家长要相互信任,坦诚相待。(3)家长确保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学校应竭力满足家长及学生的合理要求,解决特殊家庭的特殊问题。

应用高科技,建立网络管理系统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已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管理可借助网络技术,打破以往学生管理工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全面化、科学化、人性化、社会化和高效化,全面升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可以利用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开发功能齐全、高效先进的学生管理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软件,并使之可以投入使用;也可以在学生中推广使用电子数码磁卡,实行“一卡通”制度,以卡的形式记录学生各项动态,简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优势,进行分散的信息输入、快速的信息传递和集中的信息处理或输出,满足学校、家庭、个人、社会相关单位对学生管理信息的需要,以便作出正确的学生管理决策和反馈系统。

第2篇: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艺术类专业 学生工作 特点 思路

一、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1.艺术类专业学生因为长期进行专业训练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

他们一方面思想活跃,对外界和身边的事物有着独到的解读和看法。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较强的浪漫色彩,他们的作品和想法都富有创造性。但另一方面,他们个性张扬,容易产生偏激,思想行为往往过于浮躁,不愿意受到纪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喜好跟随时代潮流,别出心裁、与众不同,有时甚至过分追求艺术家的气质,而使自己的生活失去规律,对自己的评价也会脱离社会现实。

2.艺术类专业学生不太重视对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淡薄。

他们由于专业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审美情趣,对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都有美好的憧憬,对于社会中存在的负面问题看不到本质,反应强烈,敢说敢做,是学生中较为活跃和进步的特殊群体,也容易被居心叵测的不法分子利用。他们受“艺术不分国界”和西方自由化思想的影响,再加上部分学生受家庭或亲友价值观的影响,普遍不太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轻视政治理论学习,包括“两课”教学,故而,他们大多缺乏理论,在专业上又热衷于追求“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从而导致其理想信念淡薄,部分学生甚至在道德认同和道德实践上存在反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常轨道。

3.艺术类专业学生个人本位主义较强,缺乏集体观念。

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一般强调个性化发展,比较重视个人在专业及其他领域的突出能力,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淡漠,不太注重协作。很难在他们中树立起榜样和楷模,甚至部分同学还会对能力突出者产生抵触情绪。加上艺术类专业授课方式的特殊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容易养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目的与价值为取向的个人本位主义思想,造成过于追求名利,集体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等现象。

4.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差。

由于理想信念淡薄,错误地将自由散漫理解为行为艺术的特征,加之授课方式、生活习惯等负面影响,以及本身自律性差,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着法纪观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弛等现象,一般具体表现为旷课、迟到、早退;寝室及公共卫生差;夜不归宿或晚归;上课时间外出兼职等现象,有些同学甚至会故意挑战学校的校纪校规。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对学风、班风建设影响很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严重影响。

5.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思想前卫,情感丰富,但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

由于受艺术熏陶和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普遍较前卫,能够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事物有很高的认知天赋,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表现出让人吃惊的创造力,并表现出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但一旦遇到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就变得很脆弱,往往会一蹶不振,甚至对所有事物都失去信心和勇气。

二、成因分析

1.专业特点。

(1)艺术类专业学生在专业上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存在特殊性。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在高考入学前不但要经过正常文化课的考试,而且要进行相应的专业成绩测试,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但要有较扎实的文化理论课基础,而且要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和素养。另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文化理论课的录取成绩较低,这就成了部分高中文化成绩较差,依靠文化成绩难以考上大学的考生们曲线入学的“捷径”,他们临时突击专业知识,时间半年到一年不等,有的甚至才几个月。这种现象在综合类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尤为普遍。这样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而专业“天赋”和专业知识水平也普遍较低,这无形中给学生管理和教育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2)艺术创作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新意识,往往那些有创意的作品都来源于创作者自身的个性。正因为这种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都注重自我,强调个性,所以平时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们都喜欢标新立异,强调自我表现,努力体现自身的创造性,从学习到生活习惯、为人处世等各方面都更加追求个性化。长此以往,学生难免容易滋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把实现个人目的作为价值取向的个人本位主义思想。

2.社会因素。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社会上也滋生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这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权利崇拜、拜金主义、自私欺诈和虚伪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大学生处在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艺术类专业学生更是受西方文化特别是艺术的影响和冲击,影响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艺术专业学生因为自己在经济上的付出,对经济发展存在着强烈的追求。他们要想达到多挣钱的目的,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就会更高,对自身的利益就会看得更重,从而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自我意识增强。

3.家庭因素。

艺术专业学生的家庭条件通常比一般大学生要好,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也要比其他普通大学生要高。同时,他们的家庭因为对他们投入了更多,所以期望值也更高。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从小就自我意识很强烈。由于他们从小就有特长,因此听到的夸奖和表扬多于批评,往往表现得过于自信和自负。但家庭条件的艺术专业学生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也高于一般大学生家长。家庭优越性又使他们独立能力较差,依赖思想明显,往往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缺乏应有的承受能力,情绪容易产生偏激。

三、艺术类专业学生工作思路

1.因材施教,尊重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

作为教师或学生工作者,我们在了解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后,不应该停留在工作的难点上,更应该看到学生个性特点中的优势。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认同的事物和不认同的事物泾渭分明,他们对是非的认知很单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所以,我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尊重其特点,不能“一刀切”,应多采用生动的、直观的教育方式。

2.以人为本,以情感人,用关爱搭建沟通的桥梁。

关爱学生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艺术类专业学生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感情丰富细腻,容易和老师建立起感情。如果学生工作者能利用学生这一感情特点,多与学生进行直接的、诚心的交流,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多为学生解决一点实际困难,而不是整天用纪律和制度来约束学生,不是一旦学生犯错就批评、处分,会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管理者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这样学生就会乐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给管理者,管理者也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和疏导,及时干预和处理。

3.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将学风建设放在首位。

学艺术需要有“个性”,但这个“个性”是建立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之上的,严格的管理不但不会限制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反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我们如果能够把他们的这一特点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那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绝不会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关键是怎么加强他们自律和自觉性的培养。

4.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

艺术类专业教学主要采用个别教学和小组教学方式,专业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容易沟通、交流,加之他们对老师重感情,以及对专业老师具有强烈的钦敬感、崇拜感和顺从感,专业老师的言行有着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都会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因此,专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不能光讲报酬,也要跟学生讲政治、讲品行。同时,教师更应该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供展示个性价值的平台。

艺术类专业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更多的校园文化活动。前面曾提到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符合他们专业特色的校园活动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参与欲望,那么结合他们专业特点,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有机地融入到活动中,既达到了教育的效果,又让许多学生体现了自身价值,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刘晓欣.浅谈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J].法制与社会,2010,(12).

[2]李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J].时代文学,2009,(10).

[3]骆巧凤.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思想政治功能工作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4).

[4]李建华.做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3).

第3篇: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类招生 学生管理 工作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81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large class enrollment and split training" has been adopted by more and more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compound talents,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model also brings a lot of new challenges to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enrollment talents, put forward new challenges to the enrollment of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 and discusses the mode of new ideas to promote the work of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large class enrollment; student management; new ideas

0 引言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通识教育”、“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等词语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高职教育改革迎来了新挑战和新思路。为此,针对新时期高校应该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广大教育者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在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中,“大类招生”受到了广大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成为高职院校近年来招生的发展方向。

“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传统专业招生而言的一种新型的招生方式,简言之,就是将学科门类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合并归类,按照一个大类进行招生,是高校实行通识教育的一种改革。该培养模式在学生入学时,没有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而是在一个大类范围内让学生先学习1-2年的基础知识和参加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和企业参观活动,然后再根据学生本人的兴趣、意愿、社会需求及就业去向的实际情况,进行中期专业分流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招生政策符合通识教育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招生优势,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地专业选择机会,使专业选择更加自主和理性,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然而,随着大类招生政策在高校规模的不断推进,它在运行的过程中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适应大类招生的新思路、新路径,才能发挥好该培养模式应有的成效性。

1 高职院校进行大类招生的优越性

相比传统专业招生,“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具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

(1)从学生角度讲,传统专业招生时学生填报志愿前往往在几个意向专业之间犹豫徘徊,难取难舍,导致入学后调专业的现象数见不鲜。“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实施后,几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将被合并在一个大类里进行招生,学生填报志愿时可以先选择大类,经过在校生活和学习后一段时间后,对学科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结合社会发展和对专业的需求情况选择自己最终的学习专业。这样招生不仅能够尽量保证学生凭兴趣选择专业,而且也让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更加理性更加适合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有利于学生成才。

(2)从学校角度讲,按照大类招生有利于学生的招生录取工作。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往计算机专业四个方向在招生时,数字媒体专业方向招生连续多年爆冷,其他专业方向招生状况不佳,而按照大类招生后,四个专业方向招生录取工作极其顺利,几乎没有调剂生,有效避免了以往填报专业时比例失衡的现象,为下一步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按照大类招生有利于学院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实现多专业方向的有机组合和改革。

(3)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角度讲,大类招生有利于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各行各业人才,是一项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政策。例如,大类招生不仅可以避免冷门专业造成的种种矛盾,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而且能够有利于增强学生专业知识面和提高学生基础素质,进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班级重组致使学生缺乏归属感,对班级凝聚力、集体意识和班风学风产生负面影响。班级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要依托于班级的建设和管理。新生入校后,班级按照学科大类进行划分,同学们在新环境下通过军训、上课、联谊等适应性训练和互帮互助,迅速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此时班集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然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体制下,原班级的学生将按分流后的新专业方向被重新分配至各个不同的行政班级,强行拆散原有社交圈,班委和班主任难以树立威信,造成W生在原有社交圈惯性下很难对新建立的班级产生归属感,班级概念和集体意识淡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量骤增,任务偏重,学生管理难度加大。一方面,大类分流后,学生归属感较差,为了博得学生信任,及时了解学生动态,辅导员和班主任需要再次与已经失去集体归属感的学生进行交流,并在学生群体中建立起新的班委、寝室长等信息畅通的网络结构体系,实施掌握特殊群体的突发事件,同时,他们还不得不重新把之前一年来辛辛苦苦建立的学生档案、学生各类信息资料、学生证等等进行更新并整理归档,带来了相当多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新行政班级的变换必然会导致班主任的替换,新的班主任不仅需要重新通过了解新学生的个性和基本表现情况来认识和熟悉班级的学生,而且面临难以融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挑战,大大增加了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

(3)学校现有硬件设施资源不能适应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部分学校公寓、实训室等硬件设施在分流后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大类招生为例,一方面,该校每个实训室仅配有50台计算机,虽然这在大类分流之前每个班级不到50人的情况下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大类分流后,部分专业方向班级则远远超过50人,实训室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新班学生需求。另一方面,该校公寓现有床位资源不足,为了满足学生住宿需求,部分专业学生需要采取2+1培养模式(即大一大二在校住宿,大三时全体退宿下企业),甚至一些大一新生入校时就需要插入那些比较零散的已经入伍或者退学的老生寝室。在现有大类招生改革的条件下,公寓方面则出现了新的挑,例如按照新行政班级调整寝室会带来阴阳面置换,原寝室空调、热水器、饮水机退租和水电费退费复杂,新寝室成员生活习惯不同等等系列矛盾;不调整寝室,则会导致上课步调不一致,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

(4)其它挑战。除了上面提及的各种挑战,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还面临着高校学生心理、团学、考评体系建设、职业规划衔接和过度等方面的新问题。例如心理方面,无论分流前还是分流后,学生要么在紧张气氛中进行竞争学习,要么在焦虑的等待分流的到来,“分流阶段”因为环境、人家关系网及专业归属感的改变,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如果分流后选不到自己需求的专业,往往还会感到技不如人,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极个别学生可能出现抑郁状态,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3 系统推近“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第三部分总结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国内广大管理人员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作为我校第一届大类招生的届辅导员,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认为需要采取全方位的措施,才能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和线上线下互动机制。一方面,对于学生行政班级更换带来的学生社交圈打乱、班级凝聚力较差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飞信、班级QQ群、微信群和班级公共微博等虚拟社区的方式来打破线下交流障碍。例如,随着微信和qq群功能的不断完善,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微信口令红包活跃班级氛围,也可以通过学生周边幽默的事情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互动。另一方面,对于专业分流给新班主任班级管理带来的困难,可以通过构建先进的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来改善,例如我校的学生管理平台,学生入校以来的基本信息、奖助学金信息、在校表现和其他一些特殊情况等都将不定期的添加进去,便于新班主任查看和了解学生情况。班主任和辅导员也可以在平时工作中及时记录学生的一些表现,如成绩问题、家庭经济情况、处分和谈话记录等,做好电子台账,便于工作交接后,新的班级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查阅和了解新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2)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班助”复合型管理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引导并行。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重任通常由辅导员肩负,一般来说,辅导员既管思想政治工作,也进行一定的专业指导,起着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作用,他们不仅承担思政教育,同时还要承担着心理辅导和日常行政工作,工作内容庞杂繁琐,不仅如此,各大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目前配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仅凭辅导员的力量是难以完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必须将班主任、专业老师和优秀的学长学姐纳入学生管理第一线,实行复合管理的模式。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为了应对大类招生给辅导员和班主任带来的“工作量骤增,任务偏重,学生管理难度加大”这一问题,该学院就采取了“班助+导师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每个班级配以2名班助(1男1女),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安排导师制,其中班助是从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中选拔得到,而导师则是由顶岗实习或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担任。班助制度的实施给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一来班助不仅具有榜样作用,而且他们也是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沟通和了解他们的心事并辅以指导,此外班助制还有利于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能力,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总体上来看,复合式管理制度的实施不仅能够实现学校班主任、优秀专业老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等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能够解决部分师生配比不足的矛盾。

(3)完善硬件新设施,按照新班级有计划重新进行宿舍调整,增强新班学生交往机会,加强班风学风建设。一方面,改善实训室、教师、实验室等教学区域的设施,以适应大类招生分流新需求。另一方面,为锻炼学生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培养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的能力,学校需要想法提前预留备用寝室,避免不同学院、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混寝,大类分流结束后按照新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分配宿舍号和宿舍成员,并通过采取措施来保障新宿舍的快速融合,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具体措施可以:一是将分流前爱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分配到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宿舍里,实现学习上的“一帮多扶”措施;二是将班级党员、积极分子分插到每一个宿舍,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整个宿舍集体进步;三是选配好班级学生干部,将学生干部穿插到每寝室,便于重组寝室的分散管理;四是与学生骨干或优秀分子签定目标责任书,带动宿舍和班级同学共同进步,共建优秀班级体。

(4)积极探索大类招生培养制度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载体。一方面,可以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将第二、三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具体的上课形式和学时学分,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分流过程中除了考虑学生意愿和学业成绩,同时兼顾学生的日常表现、班级建设、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社团活动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把课内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推动课堂教学与课外阵地育人,理论讲授和实践锻炼一体化,专职教师与政工干部配合三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以教师队伍建设为载体,综合利用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兼职班主任、教师职称评定等杠杆,明确大类招生专业全体教师的教书育人双重职责,依靠广大教师,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台阶;以学风建设为载体,发挥教师的正面导向作用,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尤其要多参与专业相关的竞赛和学术讲座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灵活多样的开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社团活动,将专业实践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增强社团活动的学术品位和吸引力,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以特色品牌活动为载体,改变传统的活动“多、繁、杂,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被动局面,既能培养学生能力,又能适应招生的培养需求等等。

除了以上措施,为应对大类招生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挑战,还需要在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全体教职工的职业素养;改善团学组织结构,成立创业就业部,优化始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能;成立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引导学生应对心理新挑战,克服心理障碍;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改善奖学助贷衔接断层的不利局面等等。当然大类招生给班级建设带来的思考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每位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和总结。

4 结束语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构建“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模式,是需要高校全体师生不断思考、不喑⑹缘男驴翁狻1收呓岷献约捍大类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从大类招生优越性,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挑战的角度出发,简单探讨了大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新思路,但是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不断发展和变化,理想的学生管理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红霞,陆华良,胡永远.高校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有效途径[J].高教理论与高校管理,2015(18):7-11.

[2] 李斌,罗赣虹.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2(5):11-16.

[3] 王寰.大类招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分析研究[J].决策与管理,2014(12):25-26.

[4] 周钗美,张懿,陈向日,彭俊艳.大类招生体制下的学生管理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8):87-89.

第4篇: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助理;选拔;培养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新时期里,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多重角色定位:政治教员、人生导师、知心朋友。但由于日常需要处理很多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以及管理的学生人数较多,很多辅导员尤其是新生辅导员不能及时掌握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高校采取的主要辅助措施有配备班主任、班导师、辅导员助理等。笔者工作在学生管理系统一线,实践表明在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担任新生辅导员助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补充作用更加明显,他们能够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设立辅导员助理岗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辅导员助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载体,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让辅导员助理参与到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方针政策等方面,也便于学生理解辅导员工作的内涵,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距离,建立较好的沟通平台。

设置辅导员助理岗位在辅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也是给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和展示能力的舞台,辅导员助理一般由优秀学生党员、高年级学生干部或研究生来担任,他们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较高的能力来帮助新生更快地了解大学、适应大学,同时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来引导新生,避免走弯路。由于年龄相仿,语言情感相通,思想道德相容,辅导员助理与新生之间更易沟通,更易引起共鸣,他们生活在一起,能及时了解新生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新生信息,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二、坚持选拔原则是开展好学生工作的重要基础

设立辅导员助理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就要求辅导员助理要有肩负起学生教育、管理、引导、服务重任的责任意识,在选拔时要综合其个人素质、道德品质、学习效果、表达能力、组织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确保其在学生工作中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辅导员助理可以采取公开招聘、个人自荐与辅导员推荐相结合等方式,在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优秀学干中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选拔,选拔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政治素质高,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最好是党员或预备党员,以更好地配合、协调党团组织工作;群众基础好,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威信和影响力;学习成绩优秀,能正确处理自身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起到对新生良好引导和模范带头作用;纪律意识强,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自控能力;能力水平高,善于组织、协调各项工作,有一定管理经验,责任心强,乐于为师生服务。

三、完善培养机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辅导员助理介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参与学生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但同时还有自身的学业,这就需要他们在工作中协调好其担任的工作和自身学习的关系,既要做好助理工作,也要在自己班级中有所作为,在学生工作部门及辅导员的教育培养下,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技能,实现自身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助理培养机制,深化岗前培训,在辅导员助理中推行“全员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的理念,让辅导员助理树立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思路,明确自己的定位,培养全局观念和思想高度;做好岗中培训,对辅导员助理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在日常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定期交流工作思路和经验,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辅导员要定期对助理的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定期交流工作思路和方法,在要求他们完善自身的同时,加强配合、协调,做好学生工作。辅导员助理要协助辅导员向学生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做好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要协助辅导员对班级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专业思想等方面的指导,生活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让新生迅速了解并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坚持深入学生中,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成为辅导员的有效抓手,在潜移默化中落实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路。

四、制定表彰考评体系是稳定学生工作的保证

辅导员助理作为辅导员工作的有效补充,他们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原则,在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辅导员助理不同于普通学生干部,他们付出的努力更多,担负的工作更重,投入的时间更长,取得的效果更好。因此,对于辅导员助理应该给予单独的考核表彰。可以通过开展年终或学期述职考核的方式,建立监督奖励机制,对辅导员助理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对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对表现不好的要及时谈心,了解情况,帮助其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对于表现突出,工作业绩出色的辅导员助理可以给予推荐工作等更大的表彰。

总之,辅导员助理机制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特色工作,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助理队伍是弥补我国高校现今教师辅导员人员不足、队伍不稳定的一项有益措施,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建立、完善、深化学生辅导员助理选拔与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存宏.浅论辅导员助理工作的理念.科教文汇,2010(7).

[2]施孔芳.高校学生辅导员助理工作探讨.现代经济,2008(8).

[3]夏利波.高职院校辅导员助理工作初探.企业技术开发,2009(5).

[4]赵姝.高校辅导员助理岗位发展的现状及意义.中国科技财富,2010(12).

[5]陈颂坚.论析新时期高校选拔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的现实意义[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尹敏.学生管理工作中助理班主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第5篇: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字:新时期 高校学生社团 发展问题 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虽然在各高校党、团组织及有关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一些是因为学校本身原因造成的;但是,大部分是属于共性问题,而应从深层次进行剖析和加以解决,以实现高校社团建设的根本性突破。其中,比较突出、集中和尖锐的问题有:一是社团管理制度不完善,对社团的管理与监督的力度不够,缺乏有效引导和指导;二是社团体制结构松散,机构运行缺乏民主机制,会员流失严重,凝聚力不强;三是社团内部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缺少竞争,人员缺乏积极性,没有形成‘比干事、拼奉献、重贡献’良好的工作氛围;四是社团总体发展不平衡,畸形发展比较严重,组织机构正式性不强,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工作缺少连贯性;五是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场地受限,社团活动质量难上层次,注重打造“品牌”活动的意识不强。

从各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的现状看,各高校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良莠不齐。面对这种高校间的社团发展良莠不齐的状况,我们必须要革新思维抓机遇,齐抓共管破好题,因此要做写好社团发展文章首先应要有好的工作思路,思路至关重要,思路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坚持好推动高校社团发展的工作思路(简称“一二三”社团工作思路),也即深化“一项改革”,加强“两大建设”,落实“三化要求”,努力实现高校社团科学发展,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

一、切实深化一项改革。

一项改革,就是学生干部选拔培养任用管理机制体制改革。

深化学生干部选选拔培养任用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对于社团发展来说,人才是重中之重,切实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生干部选拔培养任用的机制体制,促进人才培养,构建精英团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这应是破解社团发展难题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社团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社团精英人才的延续性就决定了社团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培养一流的人才队伍,强化人才储备,应摆在社团发展目标的首位。为此应着力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突出加强社团干部特别是社团负责人培训工作。二是更加重视对会员的培养锻炼。三是努力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

二、着力加强两大建设。

两大建设,就是制度建设、活动载体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在社团发展过程中,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以及社团章程等这些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在高校社团管理上的制度建设问题而言,存在着不少问题。今后一段时期应从总体和水平上着力开展好制度建设:从总体上而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各项社团管理制度,确保社团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制度,都有制度管理和制约,防止出现管理真空,完善的制度可以保证社团健康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社团发展;从水平上来说,要进一步提高制度的质量,把制度的制定要与社团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决立足社团发展实际,着眼于长远发展,以服务社团方便会员为宗旨,开展好创制制度各项工作。

第二、加强活动载体建设。对一个社团来说,结合自身社团性质和学校社团发展实际进行合理定位这可以说是学生社团生存与发展的基石。目前在高等院校中,学生社团是包罗万象、百花齐放的,性质迥异的学生社团,但组织开展社团活动的方式和空间却大同小异,活动的内容和目标重复单一,不具独特性和创新性,都以开展讲座、组织旅游、举办舞会等活动为主旋律,缺少特色,缺乏新意,根本形不成品牌。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应结合系科专业特点,以社团性质为立足点,以院系专业特色为结合点,合理定位,立足实际,做出特色,打造出好的活动载体,走一条项目特色化品牌化道路。

三、贯彻落实三化要求。

三化要求,就是继续贯彻落实好日常活动机制化、重点活动品牌化、品牌活动届次化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贯彻落实好‘日常活动机制化’的要求。就具体要求而言:从内部运行机制来看,高校社团发展缺乏长效的机制,工作的连贯性不够;从社团发展的外部环境来说,社团发展畸形,整体实力不强。学校在政策、经费、场地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一些社团受宠有加,而一些则倍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业务指导,经费、场地无保障,活动自然开展不起来等,这些是导致社团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正因如此,可以说贯彻落实好“日常活动机制化”要求就是要切实建立起一个长效、稳定的外部政策机制,为广大社团公平分享各种发展资源创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创建一个良性的外部资源分配机制,引导各种资源在各类别社团之间科学合理均衡的分配。

第二、贯彻落实好‘重点活动品牌化’的要求。对于一个社团来说,要成为一个有生命力与影响力的社团就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活动,打造出品牌文化,创造出属于有自身特色的社团文化。首先要求要树品牌意识,建精品活动,创社团品牌,应在自身的一些有发展前途和发掘潜力的重点活动上动脑筋,要勇于在特色上下硬功,要敢于在活动质量上下苦功,以品牌活动去提升社团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得到更大的关注与发展。正如企业一样,一年成功靠机遇,十年成功靠管理,百年成功靠品牌,对社团而言要打造出社团的品牌活动,让品牌形象持久地推动社团的发展。

第三、贯彻落实好‘品牌活动届次化’的要求。因此,在一个社团经过艰辛与长期努力形成了有自身的特色品牌活动后,社团人在社团品牌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就务必谨慎行事,切勿搞‘新官上任三把火’,‘标新立异’‘急功近利想出成绩’,要妥善处理好创新,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把社团工作做实,把品牌活动做大做强,要把品牌活动一届一届地办下去,力争踏实办好努力做实重点强化,也就是说要贯彻落实好“品牌活动届次化”的要求。

纵观全国高校社团的发展,大学生社团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社团真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当前高校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良莠不齐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出现这一现状既有历史的因素,现实性的原因,还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新时期,进一步破解社团发展难题,加快社团改革步伐,推动社团实现跨越式发展仍是我们必须努力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社团发展任重而道远。因此,按照“一二三”社团工作新思路,紧密结合高校社团发展实际,围绕高校社团工作发展这个中心,科学谋划,扎实推进社团各项改革,把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庆文,傅强,李铭霞.论高校学生社团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功能[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

[2]邢存海.对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滁州师专学报,2003.12

[3]刘岗.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

[4]陈泮成.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2005.2

[5]张慧.社团活动促进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发展[N].安康日报 安康学院

[6]陈德洪.对大学生社团作用的重新理解[M].四川美术学院

第6篇: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高校;二级院系;学生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2-0065-03

[作者简介]邸鹏(1981―),男,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一、高校学生会的产生

从世界范围来看,学生会组织存在的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到中世纪的学生大学(Union)。之后,学生会组织的优越性得到广泛认可,并被很多国家引入到本国的高校建设中。很多国家将学生会组织称为“学联”,并将其界定为一个民主、自治的学生组织,是具有为广大学生提供有组织的服务和娱乐,为学生谋取合法福利,代表学生为学生提供申诉渠道,并管理内部财务等职能的组织。“”期间,我国部分留学归来的学生为保卫自己的祖国、抵制帝国主义侵略,将“学联”引入国内,并在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成立大量的学生自治会,借此开展反帝爱国主义运动。我国高校学生会组织由此诞生。

二、高校二级院系学生会的概念

高校二级院系学生会是高校学生会的一个下位概念,可以从高校学生会概念中推演出高校二级院系学生会的概念,即高校二级院系学生会是高校二级院系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是在党委领导和团委及团总支的指导帮助下,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以及学校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的学生组织。在具体层面上,也有这样的概念定义:高校二级院系学生会由院系学生中的积极分子组成,在院系学生群体中担任组织领导工作,承担一定的职责,并履行一定的义务,是院系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活动的主体,是高校二级院系学生工作队伍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在高校二级院系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校二级院系学生会存在的问题

(一)院系学生会的自我管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自我管理意识下降。学生会的成员经过选举产生,而学生会干部绝大部分是由干事竞聘上岗,竞选成功后自我优越感增强。部分学生干部受到上届学长的影响,竞选动机不纯、功利思想严重,其本人根本没有对工作的热情,竞选的意图只是利用学生干部的身份在日后的评奖评优和入党等问题上获得优势。甚至有些竞选上的同学总以为自己是学生干部,比其他人有特权,官腔十足,出现官僚作风,不能真心融入集体,把教师和同学们赋予的权力用于拉帮结伙、、投机取巧以谋取个人利益。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使个人与集体脱离,在同学中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而且还严重影响了院系学生会在同学心目中的整体形象。

其次是学生会的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目前院系学生会开展各项活动都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其自我管理性也受到束缚。院系学生会的活动经费、活动项目、人员组织和场地使用都受到行政影响甚至是控制,难以发挥自我管理的效能,最终导致院系学生会组织的视野狭窄、功利性强,严重影响了组织的发展。

(二)院系学生会的教育缺乏

首先是学生会的自我教育不全面。目前院系学生会主要是通过学生会换届和纳新的方式得到更新与发展,仅仅注重学生会成员自身能力特别是执行力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会成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自身政治素养的教育。这些导致学生会成员的思想和工作迷失了方向,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其次是学生会接受的外界教育不足。目前院系学生会的沟通渠道单一且闭塞。他们在通过全体学生大会选举产生后形成一个个小团体之后,便我行我素只顾完成自己的任务,忽略了与学校、团总支、校学生会、其他院系学生会、班级干部和普通同学的沟通与交流。这导致学生会的工作开展只能依靠自身传承,形成了闭门造车的局面,难以吸收新的理念和形式,无法接受广大师生的批评指导,限制了工作思路的开拓和自身的发展。

(三)院系学生会的自我服务意识不强

首先是对学生会内部的服务不够。目前院系学生会部门设置不合理,管理松散,整体服务意识不强。学生会主席团各主席之间、各部长之间、各部成员之间沟通较少,平时不见面,很多人连分管自己的领导和教师都不认识,各个部门“单打独斗”,往往形成“一个部门不知道另一个部门在做什么事”的局面。各部门之间的服务意识不强,甚至出现同一份工作由不同部门做两遍的现象。这样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增加了工作量,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其次是对院系和广大师生的服务不够。目前院系学生会的工作大部分是围绕工作文件开展的,缺乏独立创新和对广大师生的服务内容。大部分的工作只停留在组织各类娱乐性、竞赛类活动上,对于广大师生的生活和学术方面的服务较少,尤其是学术和专业方面的服务,是广大师生最需要的,也是学生会工作最欠缺的。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学生会的自我管理职能

加强学生会的自我管理水平,首先应该在学生会民主选举过程中实行民主集中制,选出一批政治思想过硬、责任心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学生会干部组织工作。通过优化人事任免和工作流程加强学生干部对自身和所在部门的自我管理。与此同时,各个相关部门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干部的各方面能力,将各项工作放手交给学生会去开展,减少行政束缚,使院系学生会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充分开展教育与自我教育

积极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和自我培训。学生会通过拓展活动增强学生会的凝聚力,转换思维模式开拓工作思路;通过培训不仅使学生会成员明确办事流程,掌握公文写作的技巧,还能以此提升各部门整体工作效能。与此同时,更要提升学生会每个成员的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建立健全学生会与院系教师、同学、班集体以及其他院系学生会之间的沟通机制,以便海纳百川,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开拓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完善自身的工作模式。

(三)提升学生会的服务意识

应该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提升学生会的凝聚力,使学生会各部门之间形成相互服务的理念,从而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学生会成员明确其自身存在的意义和职能,形成服务院系、服务广大师生的理念。在新形势下开展同学们密切关注和迫切需要的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并组织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及贫困生帮扶等相关的活动,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施雯雯.高校学生会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

[2] 韩彦江,赵云霄.谈新时期高校学生会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6).

[3] 李承安.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第7篇: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精准化;发展型资助

2014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普通高校学生资助金额为716.86亿元,比2013年增加142.75亿元,增长幅度达24.86%,国家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大学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进行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力,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着粗放现象,如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认定不科学、学生资助管理过程粗放等,制约了国家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着高校资助工作目标的实现。2013年,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扶贫工作思路,提出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提高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的精准度。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样具有较强的个性特点,在经济困难程度、导致困难的原因、个人的资源现状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基于这些差异而对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不同的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领会“精准扶贫”的思路与方法,主动了解学生需求,积极回应学生需求,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程度与实际效果。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的内涵

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理念来源于精准扶贫,理解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的内涵要从理解精准扶贫开始。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时对扶贫工作做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示,后期又不断阐释形成精准扶贫理念。推进精准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要做到三个方面的内容:精确识别是前提,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将贫困居民识别,保证贫困户认定的公平、准确;精确帮扶是关键,根据贫困户的特点,实施有效手段进行帮扶;精确管理是保证,通过扶贫信息的管理工作和阳光操作去保证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通过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三者联动,最终达到扶贫、脱贫的目的。

精准扶贫对高校的资助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张远航认为,精准资助就是找准资助对象,通过差别化的资助形式,提升资助目的与资助对象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最大程度发挥资助的效能,具体体现在对象精准、需求精准、形式精准以及效能精准等方面,科学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前提和基础,提供满足资助对象个体需求的资助举措使资助工作的定位和目的,形式精准是资助的过程与方面,效能精准是资助的价值和评价。所以,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程度要从贫困认定、资助供给和资助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二、精准化是高校资助工作的现实要求

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是破解当前问题的要求。“精准”的对面是“粗放”,当前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在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中对于贫困生识别不足,在贫困生的资助过程中忽视贫困生的实际需求,在贫困生的管理过程中轻视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这些问题影响着资助工作的发展和资助目标的实现。

第一,贫困生认定粗放,对困难程度鉴定不足。高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认定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前提,各高校基本都制定了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办法,对认定条件、程序做出明确规定。这一制度规定,看似为高校辅导员开展资助工作提供了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其一,认定材料难以完整反映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的认定依据民政部门证明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贫困证明等材料,由于证明材料的表述方式、地方民政部门审核不严等问题,相关材料难以反映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其二,学生的不诚信现象对经济状况认定工作造成干扰。通过贫困认定并且申请助学金的同学,每年可以获得3000元左右的资助,对于学生来说是笔较大的收入,个别同学“不贫装贫”,通过弄虚作假等方式申请贫困认定,而使资助失去原有意义。

第二,贫困生资助方式单一,以经济资助为主。资助过程中仅依靠经济帮助,忽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了解。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社会资源、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表现出物质的匮乏,还表现出综合素质、发展能力、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不足。受资助学生已经不满于与单纯的经济资助,而表现出对能力发展的诉求。同时,新形势下也要求高校资助工作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型,多措并举提升受资助学生的发展能力才是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所在。高校资助工作管理粗放,未能全面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实需求,停留在物质保障层面。这就要求高校资助工作及时了解受资助学生的个体需求,为学生创造实践平台,在为其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建设。

第三,后期管理不完善,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不足。在高校资助工作中,重视前期的认定、评审,而忽视后期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未能发挥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也未能对学生资助资金的使用做出有效监督。可以通过助学金的发放仪式、志愿服务工作为契机,引导学生感谢国家、社会的关心与照顾,树立感恩意识。同时,对助学金的使用去向做出有效监督是确保资助工作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弥补前期资助工作缺漏的重要举措。当前不少高校只是确保资助资金到账,而到账后受助学生如何使用,学校不加干预,未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三、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的实施路径

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发展有助于提升资助资金的适用效率,提升资助的实效水平。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发展要从资助工作的整个过程人手,实现从贫困认定到后期的资助监督整体的精准化运作,从而推动高校资助工作由“量”到“质”转型,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转变。

第一,精准识别,辨别好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要选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议小组成员、严格评议程序、多渠道获取信息综合判别。首先,可以通过班级同学推荐的方式选出在日常表现中公正无私、有威信的同学,一般涵盖宿舍成员、班级干部、贫困生代表与非贫困生代表等群体。其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要求的家庭经济状况认定程序,程序的严格是保证结果公平的基础。最后,要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作出综合分析。充足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判断的基础,高校学生工作者不能仅局限于申请材料的识别,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日常消费状况等信息做出综合判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学生资助中期评估报告指出未来将推动资助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以学籍为基础实现与人口、低保、扶贫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和共享,为学校确认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提供支持。资助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好现代的信息平台、通过与学生一对一谈话、家访等方式获得有效信息。

第8篇: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 民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数据对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更具全面性

在传统的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想要准确全面把握所有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大数据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更广阔的工作领域,丰富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信息。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至2014年12月,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共计718所,在校生人数557,5128万人,平均每所民办高校有学生人数7700人,拥有如此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学生每天上午、刷卡、网上购物等势必会产生巨大的数据量。此时,教育对象就不再是单一的、偶然的、随机的,而是十分全面的,学校所有学生都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对象,收集到全体学生的全部数据信息。后期通过对所收集数据的分析,不仅能从更深层次、更客观地了解学生,还能够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快速解决问题。

2.更具针对性

由《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章第六条可知“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这就意味着每一位辅导员至少要带200名以上甚至更多的学生,同时辅导员一职业务相对繁杂,学生的大事小事都要处理到位,因此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全面地、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势必会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判断出现偏差、认识不到位。

充分利用大数据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饭卡进行追踪,搜集其饭卡的使用数据,以此分析对学生的家庭状况、消费水平做出初步的判断,从而在奖助学金评选或者困难补助中更具有针对性;另如通过对学生去图书馆借书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探究出当下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学生的个人兴趣方向,可以初步预测出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校通过这种“用户行为分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准确定位,针对具体的现象采取具体的措施,加强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更加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二.大数据在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面临的困难

民办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大数据时代,民办高校想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具有一定的困难性。

1.资金短缺

民办高校指的是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其办学层次分专科和本科。公办大学是国家组建的大学,国家提供部分资金建设。通过对“民办高校”与“公办大学”两个定义的简单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与公办大学由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办学不同的是,我国民办高校主要是依靠学费来支撑学校办学,走的是一条“以学养学,滚动发展”的道路。在大数据时代,大规模的数据量需要高校计算机具备高超的存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以实现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但这些的实现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统计显示:“90%以上的民办高校90%以上的经费靠学费收入”,由此可知,民办高校主要依靠学费来维持其运转,相较于公办高校收入较单一。资金短缺使得民办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十分不完善,距实现校园数据化还有很大差距,更不能很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提供完善支持。

2.生源复杂

在很多民办高校,学生生源结构上相对比较复杂,除了有全日制统招生,还有成人自考生,有的民办高校内还设有专修学院,学生素养、文化水平等参差不齐。虽然这些学生都处在相对独立的管理状态下,但生活、学习的环境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开来,难免不会相互影响,势必会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生源结构的复杂性势必会导致学生数据的复杂性,学生数据的复杂性就会出现数据区分困难的想象。很多民办高校,不论全日制统招生还是成人自考生,他们都使用着同一网络、在同一教室上课、在同一食堂吃饭等等,当思想政治教育者想通过这些数据对学生日常生活、上课学习等进行分析时,很难辨别哪些是统招学生、哪些是自考生的行为,这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学生思想动态、行为习惯的整体把握造成一定难度,不利于学生管理。

三.大数据在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完善与发展

1.加大资金投入,倡导自主研发

在大数据环境下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如何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呼吁国家和政府部门给予民办高校财政资助的同时,民办高校自身也要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学校的融资环境,如可以通过集团办学、校企合作、学校自身产业开发等方式,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倡导自主研发。大数据在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以完善计算机等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加强自身技术开发能力。民办高校在自身硬件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就要充分利用起软件设施。如很多民办高校都有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因此可以建立一支由老师带队、学生加入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队伍,通过自主研发,创建一个符合自身学校特点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体系。

2.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健全机制

构建符合大数据时展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重要方式,但在面对民办高校生源结构复杂的现象,建立多个独立的大数据系统显然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民办高校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健全机制。一是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数据意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较于公办院校应更具有大数据意识,要充分意识到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民办高校中统招生、自考生、专修学生等虽在同一环境下生活、学习,但是都有着相对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如辅导员、学生工作处,这就要求这些管理者做大数据的有心之人,通过对自己所带学生QQ、微信、微博等这些易甄别平台的监控,加强对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利用,从而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高民办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价值;二是成立专门化的民办高校大数据研究机构。专门化的民办高校大数据研究机构是指通过专业化分工,对海量的、多样化的学生数据加以交换、整合和分析,以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独立性机构。通过专业化的数据扑捉,充分利用大数据完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更为准确的把握,以解决各种思想问题。

当前,大数据的运行正逐步成为高校内部运行体系中的一部分,更是成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民办高校的自身特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复杂与困难,因此更需要其他辅助措施。在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健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投入、自主研发、健全机制等,以此保障民办高校能够顺应时代更加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涂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程全伟.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J].新西部,2015(6)

[3]凌小萍,邓伯军.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2)

第9篇: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学习型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186-02

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干部中最需要培养的一部分。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中的骨干,他们代表一个学校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依靠力量。学生干部扎根于广大学生之中,在广大同学中起着感染、激励、号召和带动的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是顺应时展要求,能够使学生干部树立并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创新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发挥集体创造力,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建立学习型学生干部队伍的内涵和意义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1990年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创造性的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个体价值得到实现,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要建设和形成学习型组织,需要进行五项修炼:(1)组织成员通过终身学习,能够不断超越自我;(2)善于容纳别人,改善心智模式;(3)建立共荣愿景,努力追求卓越;(4)开展深度会谈,发挥团体智慧;(5)学会系统思考,敏锐洞察。以“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为理论支撑,通过自我超越、建立共同愿景、激发群体智慧、自我超越建设新生学生干部队伍,引导他们树立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观念,最终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的科技文明,高新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迅速地打破国界,知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学生干部队伍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树立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各方面不断创新,引领整个学生队伍走学习型人才发展的道路。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是高校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各级组织的核心力量,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他们是学校、学院老师和广大同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及时向同学传达贯彻学校的教育方针、规章制度、工作精神,组织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并要把同学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通过正当途径及时反映给学校和各部门,发挥好“上情下转,下情上达”的桥梁沟通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应发挥表率榜样作用,通过自己的优秀表现不断带动身边的同学进步。因此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维护校园稳定和谐是重要的工作,而加强学生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干部的学习型组织建设。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是高校学生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的学生干部正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他们带着家庭的期盼、高中的积累和社会的要求来到大学。五湖四海的学生聚集到一起,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和教育基础,对自己在大学生活中的角色定位也不同。作为学生干部,他们也具有不同的成长需求,比如寻求学业上的进步、期待能力得到锻炼、渴望得到社会和学校的认可等。学生干部队伍成员在学习型组织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在活动组织和管理能力、创新和应用能力、统筹兼顾的协调能力、语言表达和交往能力等各方面得到不断提高与锻炼,进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型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目标

学生干部内心的强烈需求会推动学生干部在大学生活阶段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而他们共同关注的任务或使命即是学生干部的共同愿景。在对学生干部的调研中,一名学生会部长说道:“学生会是由学生组成的一支为同学服务的强有力的团队,在学校管理中起很大的作用,在同学中间也有不小的反响。水本无波,相荡而起涟漪,石本无华,相撞而起火花。融入到学生会这个团体中,除了能以自身所长为同学们服务,还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吸取、借鉴和学习他人长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位班级团支书则认为:“担任班委无形中也会给自己一份压力,至少在学习上得起带头作用。担任班委各有利弊,可能会很忙很累,但是也会收获很多。”学生干部普遍希望在大学里实现以下三个需求:(1)积极向上并取得优异的成绩;(2)服务同学并从中锻炼能力、提升自我;(3)发挥特长并挖掘自身的潜能。因此,应结合学生对学生干部工作的要求和他们自身成长的需求开展,把建立终生发展、持续学习的学习型学生干部组织作为学生干部的培养目标。

三、学习型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路径

(一)学习型组织建设模块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