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品德范文

思想品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品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品德

第1篇:思想品德范文

一、正确处理教材,坚持依标施教――打造精品课的前提

浙江省使用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有人教版、粤教版和湘教版三种,但落实到具体教学不可能同时使用“多套教材”,统一的依据只能是课程标准。因此,评价一节课是否属精品课,首先看它符不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如果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问题的设计以及课堂调控措施不能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那么,即使这堂课的气氛再活跃,学生参与面再广泛,也是徒有其表,不能称为精品课的。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学生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从小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养成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思想意识、觉悟和相应的道德行为。帮助学生认识、悦纳自己的生命,并尊重其他生命,进而珍惜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同时,要主动地去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回馈社会,造福更多的生命。”依据这一要求,教师首先要强化的是自己的教材解读能力,明确教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知识:(1)生命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2)生命是顽强的,生命也是脆弱的;(3)生命息息相关,每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4)要学会关爱生命,善待生命。 核心知识明确了,才能奠定变“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基础,进而学会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二、有效设计问题,提升思维质感――打造精品课的基石

课堂提问是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问题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为了引出“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题,许多教师采用了不同的导入设计,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异。

【案例1】

(教师先播放了电影《狮子王》的两个片段,然后提问)

师:大家知道这是哪一部动画片吗?

(狮子王。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

师:从前后两个片段对比中你有了什么感想?

(学生普遍一愣,仅有四五位学生举手)

生1:如果我们不保护地球,地球就会变得黑暗、凄凉。

生2:我们要爱护环境,让地球生机盎然。

……

(教师有点急了,因为学生发言还没有讲到点上)

师:前后对比,你认为是什么在发挥作用?

生:(不是很兴奋)生命。

师:对!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至此,教师才长舒了一口气――终于引出了本课要点。然而,教学设计本身的缺陷仍然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设计过于宽泛,指向性不明显,以致学生面对问题一时理不出头绪,更不知道思维应该往哪个方向延伸。知识点的最后达成,完全是教师生拉硬拽的结果。

【案例2】

师:有人说寂寞是灰色的,快乐是绿色的。那么,大家认为生命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踊跃举手)

生1:生命才是绿色的,因为大自然中的绿色代表着盎然的生机。

生2:生命是彩色的,因为每个生命都有着喜怒哀乐的不同情绪体验。

生3:生命是金色的,因为金色是收获丰硕成果的秋天的色调。

生4:生命从前是绿色的,现在是黑色的。因为人类制造的环境污染正在肆意伤害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师:是啊!生命是多彩的。多彩的生命组成了缤纷的世界。

上述导入自然贴切,过程行云流水,目标有效达成。

德国的克林伯格认为,教学原本就是形形的对话。可调查显示,学生最不愿意对话的人是教师。所以,有效的问题设计应是一把把开启学生心锁的钥匙,能展露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有效的问题设计应该特征明显,如创设问题情境有“三化”,即联系学生实际,立足生活化;关注社会热点,彰显时代化;激发多感互动,体现多样化。有效问题设计要做到“四到位”,即吃透教材,把握核心;关注层次,循序渐进;具体科学,指向明确;抓住生成,借力发力。总之,有效的问题设计,是提升学生思维质感、奠定精品课堂的基石。

三、关注动态生成,增强课堂魅力――打造精品课堂的途径

很多思想品德课表面上看是由问题引导的探究式教学,实际上还是一问一答的“灌输”式教学,因为教师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根本不具有探究性,在学习目标上只是达成了解和知道,并不具有理解和掌握的高度,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更远。

【案例3】

为了让学生体会“在地球的生物链中,各种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关”“我们要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一位教师精心设计了如下一个探究环节:“小明生日的时候,叔叔送他一只漂亮的金丝雀,小明特别喜欢这份礼物。可小明犯了愁,人类要关爱动物,自己怎样做才能让这只金丝雀更好地生存呢?是放归大自然,还是继续关在笼子里养着?小明陷入了矛盾之中……”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帮助小明作出选择:A.把金丝雀放回大自然;B.把金丝雀继续关在笼子里细心养护。

“一石激起千层浪”,案例激起了学生极大的探究热情。待学生探究结束,教师一了解,大多数学生选择了A,只有4位学生选择了B。这一结果显然出乎了教师的预料。于是,教师“偏心”地只请选择B答案的学生发表看法,然后就出示了答案:“现在的金丝雀大多是人工饲养,并不适合在野外生活,因此B答案正确。”教师还不失时机地“小幽默”了一句:“关爱生命应该采取合理的方式。看来真理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啊!”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有句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此话用来形容民主于教学的重要性似乎严重了,但动态生成的课堂离不开民主的氛围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动态生成是一节课产生生命力和感染力的重要资源。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关于“课堂动态生成”有这样一段形象生动的表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把我们的课堂教学比作一次旅程的话,终点站固然是有的,那就是三维目标。只不过,在沿途如果你是知识丰富、思维灵动又善于发现的导游,你的团队必定能和你一起享受到一次充满激情的行程。”[1]生成性资源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去发现、捕捉和运用。为此,有三点是必须要做到的:一要吃透教材,从容自如地把握教材内容;二要练就驾驭课堂的能力,潇洒自如地调控、运用生成性资源;三要学会倾听和过滤,不失时机地合理利用一切有用的生成性资源。

四、博采众家所长,立足自主创新――打造精品课的关键

创新,是近几年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而博采众长、自主创新,是通过创新打造精品课的必由之路。

【案例4】

早在2004年,笔者就曾听过一堂荣获浙江省思想品德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教学公开课,其教学流程大致如下:1.【导入篇】播放电影《狮子王》中的两个片段,让学生欣赏后用几个词语描述两个片段,说说为什么两个片段会有那么大的差异,从中引出课题。2.【发现篇】让学生讨论――你心目中最精彩的生命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3.【感悟篇】(1)用案例分析引出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结论。(2)活动篇――“编织生命之网”: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代表一种生物,扮演相关生物的学生用象征生物链的绿线彼此相连……最后交织成一张生物网,并观察与思考因生命网中的一种生物消失导致生物链(绿线)断开的情景与后果。4.【反思篇】学生填空:我发现人类破坏生命的行为有 ;由此,我们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有 。5.【行动篇】编制《关爱生命手册》。

这节课太成功了,以至于越来越多的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模式,久而久之,当初是那么让人耳目一新的“编织生命之网”活动变得越来越索然无味,再也没了最初的震撼效应。究其原因,除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不够透彻,不能从本质上把握其实质,主要是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想也无力跳出以往的模式,教学过程缺了个性。缺了个性就无法创新,终难登精品课大雅之堂。

凡是读过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有关语文教学的报告的,无不被她的“三次备课成名师”这句话所感动。于漪老师第一次备课时不看任何参考书,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时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自己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自己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自己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可以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检验后真有道理,就会成为自己教学的特色。于漪老师就是这样,经过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通过对教学细节的反思,区别教学的顺利处与困难点,完善教案。可见,“博采众家所长,坚持自主创新”是教师打造精品课的关键,离之无以成名师。

叶耸云天,根扎大地。打造精品课,如同绿叶向往蓝天,是每一位教师永恒的教学追求。但精品课的产生绝不是偶然单一的教学事件,而是一个又一个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让我们正确处理教材,有效设计问题,关注动态生成,不断自主创新,去迎接更多思想品德精品课的到来。[][]

第2篇:思想品德范文

关键词 小学 思想品德 “感悟——导行” 新课改

基于以上的认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切入点是:以现代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生命世界为基点加强德育过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的生命世界中,首先表现为对道德认知的直接 “感悟”,它是一种体现过程,从感觉、感受、感动中产生顿悟、觉悟、体悟的内心体验历程,它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们的改革必须从关注触发学生感动的活动和寻找德育互动规律与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出发,根据有关现代教学的原理,逐步构建小学思想品德“感悟——导行”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思想品德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

(一)现代教学论、儿童心理学的启示

现代活动教学的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发展。而活动的过程,必须体现个体知情合一的 “感悟”、体验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的认知本位、教师中心和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感受到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成长,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儿童心理学理论也十分强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和共同发展,特别强调知情结合过程的感性认知作用,如通过营造富有激情的学习情景或氛围,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迫切性,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通过展现情境、再现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绘情境等,学生在强烈的感受中会产生 “触景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义理论也十分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通过 “感悟”的基本模式,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更符合人本主义的精神。“感悟——导行”的过程十分强调从具体形象人手,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这是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中关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的认识规律的,这样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一)人格精神培养的目标导向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律、团结、合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课更有它特殊的使命。我们期望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上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和目标选择活动,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并且参与接触社会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动中,形成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

通过对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其构建的主要基础。在模式的实施中必须要从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角色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索。

(一)改革教学目标

“知、情、意、行谙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优化的标志:晓理、动情、炼意、导行。我们所构建的“感悟——导行”教学模式,首先突出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即:自我定标、自作、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定标”,即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要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要求的学习目标。“自作”,即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学生的演练、应用与体验。“自我激励”,即课堂上教师创设多种互动式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导致情感升华,并在动情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中激励别人,也激励自己不断走向自我完善。“自我评价”,启发学生从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找到差距,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找到动力,并得到及时的情绪调控,从中学会自我发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人格培养的目标及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教学的特征,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课堂与社会相沟通,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人格的一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必须具有特定的实践指导性,必须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紧密相关。固定的教学内容、不变的教学计划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与特征互不相容的。必须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的拓展。教学内容既重视继承性与针对性,又注意时代性与发展性。尤其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贴近与拓展。

(三)“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操作

为了实践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功效,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动情导行为主线,其教学环节既紧凑又层层递进,适宜低、中、高年级各类课文的教学。

1.“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结构图;

2.“感悟——导行”教学程序的操作环节。

第3篇:思想品德范文

一、深入内心,激感。

北京励志成长讲演团来我校演讲, 演讲者抓住了家长、学生和教师心理,根据大家平常所想的或渴望的,从不同角度出发,配合音乐背景,采用庖丁解牛法,对众人内心世界进行解剖,引导大家把平时不敢讲或者不敢说的话,全部大声地喊了出来,让彼此情感得到交流,遂引起众人内心共鸣,乃至潸然泪下,收到了激励孩子要努力读书的奇效。思想品德教学,教师不应该只照本宣科,而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测试;而应该像演讲者一样,采用诱人语言魅力,渲染气氛,使课堂教学真正触及学生内心 ,激发他们情感 ,引起其共鸣 ,达到真正教育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课本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教材,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和交流 ,引导他们走入思想品德教学重地,认真理解编者意图和教材所蕴含的思想含义,促使其思想意识和教材所蕴含的中心思想,逐步融合为一体,使之学有所感,学有所用 。如小学二年级思想品德的教本中有《不玩火防触电》一课,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白其爸爸妈妈养育他们很辛苦、不容易,如果他们有什么意外,会使其爸爸妈妈万般痛苦。所以,他们珍爱自己的生命就是对其爸妈尽“孝”, 尽“孝”就是一种传统美德,令人赞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那些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孩子的亲人的痛苦情景,让他们深深感受那种悲痛欲绝的场面,引起学生在内心上震撼,促其懂得珍爱生命的重要性;还要让学生明白玩火容易造成火灾,不但会危及自己的生命,而且甚至会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损失或人员伤亡,也要让学生知道触电会直接威胁人的生命。教师还要讲讲防火和防触电的有关知识,以及让学生讨论玩火和触电的危害性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二、联系生活,培养能力。

学生生活在衣食无忧年代,自幼被长辈溺爱,性格孤僻,争强好胜,不肯服人、独立能力又差,焉能适应竞争强烈的社会,更不能说做社会有用之人。思想品德教学就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磨练自己,学会生活和学会做人:学会照顾自己,学会独立生存;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关心别人和理解别人,学会尊重长辈和老师,团结同学,与大家和睦相处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选用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教材,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演讲、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帮助爸爸妈妈干家务、上街买东西或进社区服务等,积极组织学生走进生活,亲身参与、主动探究和感受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逐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例如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的教本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谈其实际感受,说说自己的事是否自己做了,不会做又会怎么办?也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事自己做”进行讨论,探讨自己的事会做的好处与不会做的坏处等等,课后还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事自己做”进行比赛,如穿衣、叠被、系鞋带、洗手帕等,看谁做得最好,以此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促其养成好习惯。又如小学二年级思想品德的教本中有《心中有他人》一课,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说说自己心中是否有他人?说说心中有他人的好处与心中没有他人的坏处。让学生明白:不只顾自己的行为,能帮助人解决困难,给人方便,使人高兴,是一种美德,有这种美德的人让人喜爱,受人欢迎。这就培养了学生学会做人的品格,能促其健康成长。

三、注重实际,立足长远。

思想品德教学要立足学生实际,就是要求教师要深入调查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知道他们想什么和需要什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摸清学生学习规律和生活习惯,和学生建立友好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才能选用适合学生口味的教材,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进行终身学习和日后成才创造条件。农村有许多由于父母外出或父母离异的学生,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思想闭塞,对学习没兴趣,对前途没信心。教师如果对他们关心、理解不够,他们就容易走向极端,会给社会或他人带来不利影响。如小学四年级思想品德的教本中有《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一课,教师在上这课时,可先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成绩情况,再让他们说说今后的打算,即长大了干什么;接下来教师分析当今世界发展形势,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明白没有知识的人就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如个别学生贪玩,不热爱学习,偏科或各科成绩都不好等问题进行讲解,有针对性地阐述其危害性;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明白未来社会是科学技术高度进步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缺乏知识是无法立足的,教育他们必须从现在做起,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将来才能担任建设国家的重任。

四、正确评价,激励进取。

第4篇:思想品德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品 优化课堂 提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20-01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虽然考试内容不再以教材内容为主,而是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教材仍然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中心。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包含了诸如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做人品格、法律常识以及社会责任等诸多内容,能够对学生未来的为人处世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因此,教师应以教材知识为主,通过介绍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以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常识,帮助学生建立世界观、权利义务平等的价值观,构建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知识体系,使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也能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初中生学习的动力是兴趣和爱好,所以教师应分析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方法。

1.采用分小组活动讨论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强化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教师提出教学问题,如事实案例,然后让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总结性观点,最后由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并让其他小组参与评价。这种方式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每个学生都应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交流,教师在总结学生思想结晶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升华知识。

2.讲解重点知识

在素质教育的体制下,人们似乎已经不再重视应试能力,但是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提高应试能力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思想品德学科以道理性的知识为主,既不像学习语文那样需要背诵古诗文言,也不像学习数学那样需要记忆精确的公式,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快速抓住学习的重点,使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要想达到这一学习目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如在教学爱国主义时,教师可从中国近现代史、我国传统文化、基本国情以及公民基本义务等几方面入手,结合理论与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

3.运用情境教学法

外国教育学家曾经提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着很大的差别,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一旦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就能对教学内容迅速作出反应,自觉地抓住学习的关键点,教学也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知识进行分类,了解哪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哪部分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再以学生感兴趣的部分为基础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挖掘和探究教材内容,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教学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第五课关于诚信的内容时,教师设计情境再现活动,让学生完成“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排练与设计调动课堂气氛,同时又进行思考与讨论。这种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式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研究和讨论学习内容,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完成“学、想、做”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过渡。

三、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我们处于信息时代,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拓展延伸是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方法。因为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满足教学的全部需要,如果教师只着眼于教材内容,就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会影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应加强利用课外资源,可以从报刊、电视新闻、网络媒体、视频节目等多种渠道来拓展教学内容,内容涉及名人榜样、法律案件、政治动态、国情国策、社会热点等诸多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整理和筛选信息,力求使拓展的方向与教学的知识紧密结合,以指导学生学会准确理解、恰当使用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使教学更加灵活多变。如在教学“国情透视”时,笔者先根据图片内容提出问题:“图片反映了我国国情的哪些方面?请进行总结性的文字说明;根据上述图片和收集的相关资料,谈谈我国发展存在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然后,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研读图片材料,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最后,各小组发言,笔者进行补充及总结讨论结果,评比出“最佳小组”。

从与教材内容联系的紧密程度来看,拓展内容可以分为相关性拓展与延伸性拓展。所谓相关性拓展,是指课外资源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延伸的内容或是扩大了教材内容,或是加深了教材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延伸性拓展是指充实和丰富相对落后的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更多的资源进行延伸,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教学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如事件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优秀事例,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事件,帮助学生学会理国,达到最佳的教育目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林柳青

(浙江省温州市南浦小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考虑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特殊性,如果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道德认识,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将会失去活力,将无法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21-01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小学生日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综合学科,更是一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课程。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与其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割、息息相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其有效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只有依据学生的生活需要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生活,把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才能切实提升品德教育的有效性。而这样做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不拘泥于课堂,进而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那么,到底如何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实践和探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提高认识,教学与实践体验相契合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国家重视小学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的好与坏,是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是要从思想上重视,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体验相契合,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做到“我想说、我敢说”。在此基础上,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课本,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试做家务。其结果是学生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由此,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去讨论,怎样争取家庭中的实践机会,触如这样的实际问题很多。我教育学生要面对现实,想办法与家长沟通,再次,选择适合你的机会去试一试,就可能成功了,这样有了老师的鼓励,小组同学的建议,再去做就可能得到家长的认可。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认同,这是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基本原因,学生的一些正确、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产生怀疑。现在的教学所给予学生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大家会对你有什么评价,这样使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建立自己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这样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作用。

3、结合实际,加强道德教育

当前,生活在城区的孩子中不少存在不爱劳动、甚至是好逸恶劳的倾向。我们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劳动的教育。告诉孩子们, 学习成绩好只是一个方面,养成爱劳动、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习惯和品质才是更为重要的。当然,如果这样的思想教育只是说教,显然缺乏说服力,这就要求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参与劳动切身体会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创新,敢于进取。

二、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展开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充斥这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现实社会中是终就被淘汰,落后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导行模式;由传统的说教单一式转变自主学习,这是在课程改革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而来的,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明理,最后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问题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人格发展,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思考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去思索,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让学生自己进行,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在我们学校还是最受欢迎的。

适当补充模式;随着社会、科学、人的认识,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发展着,对课本中的过时内容大胆舍去,对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尽最大的努力补偿。如每年各种节日的主题:上海世博会的举行、目前世界最高的大楼――迪拜塔(818米),以及我国的国防、航天技术,我国的国际地位等,通过这些变化着、发展着的新鲜事物和现象,打开学生的视野,感受、吸收新知识新理念。时刻关心时事。

三、点燃激情,以情激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传递。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奏动人的乐章。教学中教师要先入题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感染学生引其入题,以真情教学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引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具体做法可创设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节、角色扮演等来引发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四、触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相应的情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利用课本中的图片、生活中的情景等制成多媒体课件, 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例如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时,先简要介绍交通事故在现实生活频繁发生的现象,马上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交通事故的图片,再让学生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幻灯、影音、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热情与情境产生共鸣。

以上是我在日常教学中的初步认识及做法, 也是致力于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尝试。事实已经并还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从育人的角度去认识、重视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下足苦功,精心创设情境,以情激趣,以境促情,才能真正打开儿童的心窗,让他们带着激情、兴趣在课堂和生活中明理成长,逐步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第5篇:思想品德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与学,乃至高中政治课程的教与学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从我们教学的实际来说,上到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下到我们的学生,都没有很好地重视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造成教师不认真教,学生不认真学习的局面。一小部分学生能认真地学习,考试成绩还不错,但是实际掌握的能力跟不上,高分低能;有一大部分学生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这就使得我们的思品教学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从我们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前途、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生健康成长来说,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我们不但要重视,还要不断地加强我们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本人通过多年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各位同仁共勉。

一、造成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加之当代经济全球化,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引进的同时,一些不好的东西也随之而来,比如黄色的录像、杂志等,这些东西也在残害着我们中学生纯洁尚未成熟的心灵;其次,现在人们功利心理特别强,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被视为一个人的“能力”,而且一些人还认为这些人特别有“本事”,使得我们的学生大受其害,感觉当代社会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他们在学习上不但对思想品德不感兴趣。

2.学校一些教学制度的影响。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对于思想品德课并不重视,没有专业的任课教师,而且教师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不认真钻研,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到素质教育观念上,这是造成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3.家庭的影响。有的家长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本身的道德素质就不高,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这就使得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学习他们的行为,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其次,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于孩子在思想品德的学习上没有一些好的建议或意见,只要求孩子死记硬背,试问这样孩子能学好思想品德吗,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多种多样,以上这些是比较重要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我采取以下的方法来应对,目的就是要提高我们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

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方法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和学生做知心朋友,时时处处关心爱护我们的学生,不但在学习上,还要在生活中关心他们的成长。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些爱护和关心,少些责骂和埋怨,对于学困生更要多给予关心,学生一旦和我们成为朋友,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所教的课程。

2.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非常了解的,所以教师应当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培养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比如活跃课堂气氛、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等。

3.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我们作为教师,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化学生。因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如果某位老师正直、坦率、爱帮助别人,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位老师产生敬畏心理,如果某位老师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学生就会看不起他,这说明我们的学生能分辨出事情的好与坏。所以,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道德情操,这样就会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榜样。

第6篇:思想品德范文

思想品德课实行开卷考试以后,考查的重点由知识为主转向能力为主,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思想品德课的中考面临着内容多、教材版本变化等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复习既要合理安排,又要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才能使复习效率事半功倍。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 科学复习,有序进行

复习的有序安排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因素。建议复习采用“三轮复习法”,第一轮是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这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使之系统化 。今年的复习时间紧,因此复习课必须目标明确,重点基础知识突出复习,讲练做到有的放矢;第二轮是专题复习,即教会学生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点之间进行联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轮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以致用。教师主要是教给学生方法,包括分析材料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题的方法,教师要注意及时掌握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分门别类进行训练,并要和课本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训练,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各个热点问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 、多层次 地去思考,力求与教材相结合的知识点,并根据开卷考试的开放性和答案的多元性特点,根据材料设计一些开放性训练题,训练全面、准确、迅速寻找材料与书本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的答题能力;第三轮是模拟练习,这一轮的复习目标主要是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知识的再提高。教师要精心编选好练习题,并定时训练和讲评,特别要加强对学生易出问题的知识点或思想认识方面模糊点的训练,要注意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培育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2 抓好基础,强化重点

开卷考试中,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在书中很难找到,需要学生按命题的要求重新组织教材知识,大多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尽管“理在书中”,但如果学生对课本的知识掌握不牢,理解不准,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恐怕连翻书也很难找到答案。所以,要让开卷考试得心应手,要求在平时的学习和备考中,要能熟练掌握课本中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学生才能在考试时迅速、准确地从课本中找取相关知识点,理解相关概念的准确含义,提高自己运用原理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当然,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抓住《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重点,切忌知识“泛滥”。

3 关注时事热点,预测考题方向

每年的中考题总是与相应进段的时事联系非常紧密,我们作为初三的思想品德课老师 ,要经常关注时事,了解国际国内大事,又特别是关注与教材知识有联系的时事。比如:2009年的气候大会与教材中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知识的联系;美国对售和奥巴马会见达赖喇嘛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联系;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关注农村医疗保障问题”与“三个代表”的联系等等,了解了这些时事热点,在一定程度上就能预测中考命题的方向,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4 善于梳理,找准结合点

由于中考是一次综合性的考试。因此,在复习中可以采取归类整理,比较整理、重点整理等方法,将初一、初二、初三的知识分别整理,从宏观上掌握整个知识体系,并将重点问题提炼出来。这样,在回答问题时才能注意 知识的综合运用,不至于漏掉要点。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联系,注意与时事热点的联系以及与中学生自身的联系。培养学生如何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和提高的能力,不仅要对本节、本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更要打破章节和年级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横向、纵向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找准分析热点问题的关键和连接点。

第7篇:思想品德范文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教学 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23

优良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其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想品德课程本质就是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品德教学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必须不断进行反思,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存在哪些得失,从而更好地为更进一步的思想品德教学做好准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问题也广泛的被社会关注,“校园暴力事件”等不断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其中不乏有小学生,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阵地,能够让学生拥有一颗“真善美”的心,去热爱这个世界。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对思想品德教学进行改进和创新。在过去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陈旧空洞,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勇于创新,使思想品德课堂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质的改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教师起着主体性的作用,教师只是把大纲中的知识点简单的给学生介绍,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能够充分的理解课程中知识点的本质特征,以及这些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加上小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还不能够很充分的理解这些知识,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所以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小学生积极开朗的性格特征,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努力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教师加强业务能力学习,改变课堂教学观念

先进的教学理念往往会带来科学的教学方法,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现阶段,教师想要更好的发挥思想品德课程对小学生的实用性,就必须对教学理念有所创新。首先来说教师应该有一颗责任心,明确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重要性,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可以说,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小学课程体系当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各种正确态度和意识的重要阶段,如果不能够对小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那么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是不利的。只有通过良好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并且把这些品质真正的内化为他们内心的一种潜在的意识,能够指导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教师必须清晰的认清这一点,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学习,提升素养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强,喜欢新鲜的事物。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抓住当前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完成相关教学任务,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有更加深刻的记忆。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让他们去观察社会中存在的思想品德问题,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让他们给出解决的办法。通过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以自身为视角去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能够影响身边的其他的同学。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能够收获其他的技能,能够更好的促进他们今后的学习,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还应该选择当前比较热门、具有代表性的话题给学生进行介绍,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该起着引导性的作用,并且和学生们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仅成为学生的老师,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通过教师和学生彼此的互动,让学生和老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和老师彼此信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四、学校积极开展思想品德活动,在全校形成讲文明、讲道德良好氛围

环境对人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中,在一个互帮互助、讲文明、讲道德的校园中学习到课程中学不到的东西;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大的环境中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让学生更加的热爱自己的学校,更加的热爱身边的生活,进而让学生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就养成良好的思想素养。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大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程度,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教学的进行,让学校、社会、家庭都参与进来,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一种正能量,进而能够不断的促进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8篇:思想品德范文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走进生活 实践探索 教学反思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应该一改以往枯燥、空洞的说教,让学生在富有灵性、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发现、感悟、探究,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思品、学做人。

一、思想品德课呼唤课堂走进生活

1.让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政治课教学,由于追求理论化,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情感的需求,远离学生的生活视野,授课内容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因此,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新教材《思想品德》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细腻生动,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

2.让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情感的需要。

人是生活的人,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没有一个人能够独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我们只有发现生活中的美,才能热爱生活,回馈生活,体现生命价值。思想品德课课堂浓缩了人生点滴小事的意境美、品格美。教学中,要炼就学生善于发现美的慧眼,用心品味生活。讲授《孝敬父母》一文,应唤醒学生关爱父母,热爱家庭生活。讲授《我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一文,应引导学生学会尊敬老师,爱护同学,热爱学校生活。讲授《不言代价与回报》一文,应鼓励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学会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热爱社会生活。

3.让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需要。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应该平等和谐。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材与生活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师生在课堂上就生活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及热点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激活了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师生之间心相印、情相融。

4.让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生要全面发展,“德”在先,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功能是德育功能,它能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对照模范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感人行为,从内心深处反思自己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朱熹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出差距及自身不足,按照道德规范行事而心有所得,有所体验,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修身养性,提升人格。

二、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的实践与探索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头活水,生活中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思想品德课应源于生活,归于生活,才能焕发强大生命力。

1.理解教材,走进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求教师细致地观察学生生活、学校生活及社会生活等,需要在生活中理解教材,在生活中备课。

(1)走进学生生活理解教材

学生生活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叩开学生情感的大门,震撼学生的心灵。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教师可通过课间谈心、个别谈话、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多渠道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内心需求,备课时不仅备课本,更要备学生,尽量满足学生需求,激发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2)走进学校生活理解教材

学校生活是教师备课时不可缺少的资源,让学生感受学校的变迁,领略学校的光辉历程,形成“我以学校为荣”的观念,同时体会老师为培养自己所付出的辛劳,学习老师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形成“我以老师为荣”的情感。学生之间宽容理解、竞争合作的举止,都是教师备课时的所需材料,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听,多看,多记,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感情材料理解抽象的理论。

(3)走进社会生活理解教材

社会生活是演绎各种现象的大舞台,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把大社会中的国内外大事,本地有关部门的重大决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焦点,身边的人和事引入小课堂,让学生认识,体验所学知识,从而明辨是非,明白真假善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2.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思想品德课不能单纯说教,应该借助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绿色课堂,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往空间,使思想品德课不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而是活生生的生活体验,并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讲解《孝敬父母》教学内容时,我创设了四个小情境。

情境一: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深深地撞击了同学们的心扉,激起了同学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形成了同学们对父母“爱的诉说”。

情境二:故事《一碗面条》。故事梗概如下:一对母女吵架,女孩负气离家出走,在饥寒交迫、流落街头之际,受老奶奶一碗面条,感恩涕零。老奶奶说:“我只给你一碗面条,你就如此感动,你长这么大,你妈妈给你多少碗面条啊!”女孩听后,想起妈妈平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泣不成声,立即跑回家,母女抱头痛哭。同学们被故事的情节感染了,课堂上一片抽泣声。教师告诉学生:有时我们难免与父母产生误解,其实,父母的一句叮咛,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甚至一次打骂都隐藏着爱的信息,这就是“爱的真谛”。

情境三:为父母制作一张“感谢卡”,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就是“爱的奉献”。

情境四: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再次感恩父母,懂得孝亲敬长是子女的天职,这就是“爱的呼唤”。

根植于生活的情境创设,就像一块小石子,一击进同学们的心灵就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融入生活,体现了思品课无穷的魅力。

3.走出课堂,融入生活。

原有的课堂教学,一般局限在教室。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份教案,这就是教师教学资源的全部。教师讲,学生听,这就是固有教学模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不仅要将书本外、课堂外已经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让学生领悟知识,感悟人生。

在讲解“诉讼”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诉讼知识及诉讼程序,在当地法院的支持和协助下,我带领学生旁听了一起案件的公开审理过程,学生更直观地掌握了诉讼知识。这种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的实践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了知识,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思想境界。

4.设置作业,探究生活。

老师应通过布置开放实践性作业,如:撰写小论文、辩论、小品、社会调查、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让学生走进生活,积极思维。学习《孝敬父母》一文,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给父母洗脚”。同学们实践后在作业中写道:“小时候,父母总是抱着我的小脚不厌其烦地擦洗。今天,我终于给父母洗了一次脚,我刚摸到他们的脚时,心一直在颤抖,这是一双粗糙的布满老茧的脚,这是一双终日为我的生活、学习不停奔波的脚。”“通过洗脚,我体味到了父母为抚养、教育我所付出的艰辛,我要孝敬父母”;“我为父母洗了一次脚,他们就感激涕零,可父母不知为我洗了多少次脚,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感恩他们呢?”……这次作业增进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促进了家庭和谐。

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文,我布置了作业:“假如你是厂长,你投资什么样的项目,使你的企业长久不衰,蒸蒸日上?”同学们展开想象,达成了“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共识。这种走进生活的作业,既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能起到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同时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走进生活实践的反思

1.处理生活中知与行的关系。

有人认为,既然提倡课堂教学走进生活,那么整堂课都应该以热热闹闹的活动即“行”为主,可一堂课过后,学生仅得到了感官上的享受,并没有学到深刻的理论即“知”。

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是几千年优秀文化成果的沉淀和现代文明的结晶,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和创新发展的基础,是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的基石和工具。所以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同时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情境理解课文知识,从而提高思品课教学的实效性。

2.处理生活中正与反的关系。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多渲染社会活中的正面现象,以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滋润课堂,引导学生追求“高尚”,引导学生对英雄品质肃然起敬,对伟大人格心驰神往,并在个人生活中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对社会生活中的反面现象应少用、慎用,即使碰到教材中的反面人物及丑行,教师也应旗帜鲜明地批判并持鄙视态度,点评时不应轻描淡写,更不应细致描述他们违法犯罪的过程及手段,防止学生模仿,从而不利于思想品德课德育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正确处理生活中远与近的关系。

“远”是指过去发生的人和事,或远离学生的生活现象,而“近”是指周围的人和事,或富于时代气息的生活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应舍“远”求“近”,这样才会使学生有亲近感,有新意,学生才会倍感亲切,从而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4.正确处理生活中动与静的关系。

第9篇:思想品德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学;思想品德;探析

在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道德品质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要从重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将知识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切实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

一、关注生活,从细节着手

现在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学到的东西都过于书本化而不是运用于生活。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问题,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联系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这门课程对于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做过的好人好事,“扶老奶奶过马路”“捡起路上的垃圾”等,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就已经学会了思想品德中的各自好的品质。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觉得轻松、有趣,还会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小学是学生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养成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外界的影响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人除了同学就是老师,所以他们的习惯会影响学生的很多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对学生说礼貌用语,经常帮助同学或是同事,教学生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人或事。相信学生一定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学到更多。

三、在实践中提高

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就是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所以,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进行实践,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更快地提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捡马路上的垃圾或是帮助过马路的老人或是残疾人,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这样学生就会更愿意去学习、更愿意去帮助他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在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很可能会泛泛而谈,把学生带离现实,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都是没用的。所以,教师一定要联系实际并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校做好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可以通过老师学到有用的东西,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