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设计专业范文

建筑设计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设计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设计专业

第1篇:建筑设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燃气专业建筑设计燃气管道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近年来天然气利用工程在国内越来越普及,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管道天然气已经成为普通居民用户的必须的配套设施。然而,由于建筑设计中没有配套燃气专业,在住宅设计中往往对燃气管道及其相关设备设施的安装欠缺考虑,造成后期燃气管道安装带来诸多不便。下面根据本人在燃气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建议燃气专业纳入建筑设计范畴。

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不足造成埋地管道安装困难

由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地下、半地下车库已经成为住宅楼必备的设施,车库顶一般再有一定覆土进行园林绿化的布置。

根据GB50028《城镇燃气设计规范》规定,地下室、半地下室敷设燃气管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房间换气次数不得小于3次/小时;并应有独立的事故机械通风设施,其换气次数不应小于6次/小时。(2)应有固定的防爆照明设备。(3)应设置燃气监控设施。(4)其它措施要求。其中,第(1)条要求是跟建筑设计暖通专业相关的,需要在建筑设计时考虑,而燃气设计往往在建筑进入施工阶段甚至主体完工后才开始,通风设施变更困难;第(3)条有关设置燃气监控设施的问题,由于目前燃气监控设施的价格昂贵,寿命短,运行过程中的检测维护困难,目前国内各燃气公司在选择使用时都比较谨慎。

基于以上原因,燃气管道一般都不能像其它管线一样敷设在地下室内,而是选择敷设在地下室顶板覆土层内,此时,覆土厚度就成了制约燃气管道敷设的主要因素。根据GB50028要求,地下燃气管道在机动车不可能抵达的地方时,最小覆土厚度不得小于0.3米。但是,目前有些建筑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仅0.3米,甚至更少,若覆土层还有其它管道,燃气与其交叉处根本无法穿越。若建筑设计时考虑燃气管道敷设问题,根据燃气管道敷设需要,适当调整地下室顶板覆土,则可避免这一困难。

外立面结构复杂造成燃气立管安装困难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建筑开发商为了追求建筑的美观,在建筑设计时往往加入装饰柱、装饰线等装饰结构,或者出于防尘、各应等方面考虑设置落地玻璃窗、甚至玻璃幕墙等各种装饰导致燃气立管敷设困难,或是造成燃气管道安装后严重影响楼栋外观等情况。

如附图一A2户型所示,由于该项目阳台所在外立面面向主干道路,将其设计成玻璃幕墙,仅阳台部分有铝合金通风百叶窗,燃气立管根本无法敷设。而电气设计又没有考虑采用电热水器的负荷,无法改用电热水器。在确实无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又阳台设置加长支架,将燃气立管固定在玻璃幕墙外,楼栋外立面景观大受影响。如果在建筑设计时考虑燃气管道的敷设,减小灯槽宽度,设计燃气立管专用管槽,则可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附图1

阳台、厨房空间不足造成的燃气表安装困难

根据CJJ94《城镇燃气室内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中的规定,家用燃气表应有有效固定,与燃气灶(在灶上方)的水平距离不小于30cm,与热水器的水平距离不小于30cm,与配电盘、配电箱或电表水平距离不小于50cm,与电源开关、插座的水平距离不小于20cm。在目前寸土寸金的时代,厨房空间一般不会太大,如果建筑设计时不考虑燃气表位置,没有预留足够的空间,又没有阳台可供安装燃气表的情况下,很可能造成燃气无处安装的境地。

例如,在附图一B1户型中,由于阳台外侧都是玻璃幕墙,不能开孔穿燃气管,燃气表无法安装在阳台,因此,只能考虑安装在茶水间。然而,茶水间一面墙为玻璃,一面墙上方为窗、下方有洗手盆,一面墙有燃气灶、下方还有消毒柜,另外一面墙为门。无法找到一处既能满足燃气表与炉具及电器设备的安全距离,又能有效固定燃气表的位置。如果在建筑设计时,将玻璃墙部分改为实体砖墙,侧完全可以避免这一困境。

厨房等用气场所安装条件不能满足要求造成安装困难

根据GB50028规定:(1)燃气灶应安装在有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的厨房内。利用卧室的套间(厅)或利用与卧室连接的走廊作厨房时,厨房应设门并与卧室隔开。(2)安装燃气灶具的房间净高不宜低于2.2米。(3)厨房为地上暗厨房(无直通室外的门和窗)时,应选用带有自动熄火保护装置的燃气灶,并应设置燃气浓度检测报警器、自动切断阀和机械通风设施,燃气浓度检测报警器与自动切断阀和机械通风设施连锁。(4)热水器安装在室内时,应采用密闭式热水器。

在燃气管道设计过程中,经常遇到有些项目为了提高使用率,将炉具放在卧室或是厨房通风不良的情况,造成不具备安装条件,无法使用燃气灶具。如附图一B1户型中,原建筑设计考虑将热水器安装在阳台,由于阳台外侧为玻璃幕墙,该阳台实际已成为室内空间,必须安装密闭式热水器。但是,由于玻璃幕墙不允许开孔,造成热水器的进气管排烟管无法接至室外。不得不更改设计,将热水器改为安装在有直接对外窗户及墙的卫生间内,造成返工,投资浪费。

燃气管道防雷安装困难

根据GB50028规定,进出建筑物的燃气管道的进出口处,室外的屋面管、立管、放散管、引入管和燃气设备等处均应有可靠的防雷、防静电接地设施。同时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也规定:(1)建筑物内的设备、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钢屋架、钢窗等较大金属物和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等金属物,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2)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距离建筑物100m内的管道,应每隔25m左右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欧姆,并应利用金属支架或钢筋混凝土支架的焊接、绑接钢筋网作为引下线,其钢筋混凝土基础宜作为接地装置。埋地或地沟内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等电位连接到等电位连接带或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3)高度超过45m的建筑物,外墙内外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应与防雷装置等电位连接。

第2篇:建筑设计专业范文

1.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结合青海省建筑设计市场人才需求特点,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设想是:以“面向企业,立足岗位,基础够用,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确立了本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1.2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1)课程体系的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结合建筑设计职业岗位要求,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围绕职业岗位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围绕建筑师岗位人才成长的规律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以美术系列课程、计算机系列课程和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穿插互动、相互支撑、配合,培养学生综合岗位适应能力的全新课程体系。美术系列课程包括美术基础、三大构成、建筑绘画等,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训练学生徒手表现设计方案的能力;计算机系列课程包括AutodeskCAD,SketchUP,3DMAX,PS等,这类课程与设计类课程穿插互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协同设计及图形表达的技术能力;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建筑设计与表达、城市规划、建筑施工图设计与编制、建筑节能设计与计算等,培养学生建筑设计核心技术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以三大系列课程为核心,完善的实训基地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保障。(2)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课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的教师们大胆改革创新,采用了多种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边讲边练、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手段与方法。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使我们的毕业生更加趋近于“职业建筑师”的岗位标准,拟将建筑设计职业领域的“工作室”这一典型工作模式,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转换成学习领域的典型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项目化、学习情境职业化、学习过程岗位化、学习成果社会化,使学生能够做中学,教师能够做中教,协同推进教师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共同提升,达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高、社会效益增加三赢的良好效果。

1.3教学内容的改革该专业培养目标中,要求毕业生近期岗位是建筑师助理、施工图绘图员、效果图绘图员、建筑企业现场技术员。3~5年后可发展成为职业建筑师,远期可考取国家注册2级建筑师,承担中小型项目负责人、技术骨干等重要岗位。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无疑是核心。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适应高职适度、够用,满足相关岗位的知识及能力要求,并与建筑设计市场的技术需求密切相关。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我们认真梳理教学内容,弱理论,强实践。优化课程结构,形成由浅入深,依次递进的大课程体系。包括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与表达、建筑节能设计及计算、建筑施工图设计与编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的小课程。这些课程中,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与表达课程,偏重设计思维及手工表达能力培养,课程的完成应加强与美术系列课程的互动、配合,建筑节能及计算、建筑施工图设计与编制课程,偏重建筑设计技术与计算机协同设计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完成应加强与计算机系列课程的互动与配合。

2结语与建议

第3篇:建筑设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建设设计 暖通给排水专业 配合

1、建筑设计中的暖通给排水专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住宅的定义已从最初的“能挡风遮雨的处所”被提升为“放松心情、蓄锐养精的舒适港湾”;作为工程设计人员,我们必然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新课题去面对,碰到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去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所包含的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涉及的相关学科越来越多,材料上、技术上的变化越来越迅速,单纯依靠师徒相传、经验积累的方式,已不能适应这种客观现实;加上建筑物往往要在很短时期内竣工使用,难以由匠师一身二任、客观上需要更为细致的社会分工,这就促使建筑设计逐渐形成专业,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随着现在时代的发展,建筑师除了精通建筑学,做好本专业工作之外,还要善于综合各种有关专业提出的要求,正确地解决设计与各个技术工种之间的矛盾。对于暖通给水排水专业来讲,目前暖通空调工程设计图纸基本上采用CAD绘制,安装专业设计虽然在绘制施工图前就对管道和设备的标高进行了初步规划,但在施工图出图前往往没有进行详细的校对,经常造成各专业施工图中管线标高、定位交叉严重,给工程质量管理、协调造成很大困难。对于综合性的建筑物,吊顶空间内有空调末端设备、送回风管、排风管、冷冻水管、冷凝水管、喷淋管、消防管、电气桥架等专业管线。在图纸标注不足的情况下按图进行施工,往往是先安装的管道施工很方便,后安装的管道施工很困难,所以,在建筑设计中暖通给水专业是十分重要的。

2、建设设计中暖通给排水专业与其他专业的配合

在建筑设计和建筑安装施工分为给排水、电气、通风、设备、智能化等专业工种,各专业施工又可分为若干阶段进行,所以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各专业的总体及阶段特性,设计者在动乎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并掌握各种有关的外部条件和客观情况: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地质、自然环境等以及可能影响工程的其他客观因素,以便在实际施工组织中能够合理、有序、有效地安排各专业交叉施工,一般来说,给排水专业阶段性较强、周期较长;电气专业阶段性较弱、系统性强、周期长;空调通风专业阶段性强、周期较短;设备智能化等专业区域性强、周期短。施工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包含后期装修、安装的配合,从技术方面讲,搞好各专业协调配合,一定要把好熟悉图纸、认真会审、内部会审、内部技术协调的关口,务必保持解决问题的渠道畅通无阻;前者主要是解决各专业内部问题,而后者则是解决各专业交叉配合的问题,相互比较而言,搞好内部协调配合更为重要。这些工作都是在有关各技术工种共同商议之下进行的,并应相互认可。从技术角度讲,土建、装修专业对安装专业形成了空间限制,各专业必须准确地知道自身专业所处建筑位置及范围,并清楚各种专业井洞尺寸、轴线、标高、层高,乃至砌体厚度、楼板厚度、梁的大小等,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发现和解决各专业之间的问题;喷淋管道安装过程中应注意:吊架作,根据图纸分清支架形式,然后现场测量下料和组对,先点焊然后核对尺寸,合格后正常焊接、编号,使支架形式、材质、加工尺寸精度及焊接符合设计要求,支架应牢固紧贴墙体、柱子或结构物上,支架安装应水平,吊架的吊杆应垂直于管子,管道制作前要先熟悉图纸,管道长度,型号一定要符合图纸要求,统一加工,加工好后进行编号、标识,安装过程中统一挂线,而且下引管预留口要安装垂直,相邻的下引管要在一条直线上,下垂管下料时要在装修吊顶线出来以后施工,下引管要现场测量。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发生一些渗漏等情况,所以,在设计中要将暖通给排水专业与土木工程和装修专业进行合理的运用,才能完成设计。

3、暖通给排水专业与其他专业融合的问题

在建设设计中,暖通给水排水专业在与其他专业融合的时候,会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以下几方面:a.设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专门的暖通排水专业已经不能满足设计中的需要,设计人员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应该掌握更多的与其有关的知识。并且由于建筑结构的设计和设计单位离不开关系,由于受利益的驱使,一些掌握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单位或个人,以虚假招标或假的邀请招标的办法,从中弄虚作假,骗得中标,得到施工项目,假借中标单位的名义用自己的亲信人员进行管理,临时拼凑、组建装饰施工队伍,工程竣工后这个队伍也即解散,后期的工程维修保修无人负责,工程质量没有保障。因为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各专业之间配合好坏直接关系到智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图的设计质量,对于施工单位深化系统设计和工程施工有较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这种协调贯穿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即在建设工程项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均有专业配合的问题。b.施工管理不够全面,组织机构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认为工程项目中返返工是正常的,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其他专业的工作、工序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c.质量不过关。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我们常说的五个大的方面: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参与施工建设的人员主要来自建设、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施工所用材料也种类繁多,有时受特殊环境制约甚至使用非标材料和设备,施工用机械的设备性能和操作者熟练程度等有着重要的关系。

结束语

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有标新立异的外观,更要有完善的内部设施。对采暖系统、给排水系统、空调通风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座好的建筑不仅需要各个专业设计人员精心设计,做好本职工作,而且更有赖于他们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使我国的暖通给水专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建筑设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岗位能力;模块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98-03

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质量人才是大学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近年来,我校关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和培养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地摸索与认识中。我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前身是建筑装饰技术专业,2005年秉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及《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精神,并结合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及我校的办学资源,以及按照《浙江省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归并调整表》,将建筑装饰技术专业调整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几年来,在总结建筑装饰技术专业10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理清高职高专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办学思路,提出了面对建筑设计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模块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

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以及分析专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表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更是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方面。其中,对于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就是确定其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在确定高职人才现有的技术岗位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分析,列出职业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根据对近年来我校建筑设计技术毕业生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显示,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有三类:一是设计单位,二是装饰公司,三是施工单位。其中,从事设计或现场管理工作,归纳就业岗位对学生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建筑方案表现技能,掌握制图、材料、构造、力学等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等关系;具备建筑室内外工程施工图设计、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一定的现场施工管理等能力。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并参照《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专业目录》和现行执业注册制度,我们明确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为此确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建筑设计、建筑装饰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在设计单位从事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景观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并根据设计师助理职业岗位群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将专业核心技能定位于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能力、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室内外装饰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建筑景观设计及建筑工程现场管理能力。

二、构建突出应用能力模块化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点,要在建筑室内外工程的设计及管理等都有所长,显然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是不现实的。教学改革的宗旨就是要使学生在具有基本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在上述某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因此,从2004级开始我们尝试毕业设计环节分建筑方案设计、室内设计两个模块方向,到如今的整个贯穿三年的分模块教学体系,充分遵从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以建筑设计为基本平台,建筑、室内、景观三个模块并行的模块化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

模块教学首先是从设计课入手,以建筑设计专业基础知识为平台,采用“模块化”分模块、分阶段教学,充分遵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三个模块方向由共同的一条主线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串接起来,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此外,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群的特点,以设计课为主线,将专业分为建筑、室内、景观三大模块,并为建筑方案及场地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装饰设计、建筑与装饰工程以及建筑景观设计等五个模块方向。整个模块课程教学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贯穿各个阶段理论及实践教学直至毕业环节。在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这一主体的基础上,模块之间相互交叉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模块的选择由粗到精,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建筑、室内及景观中的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在大二时还可以作适当调整,在完成以上模块课程及实训的基础上,最后完成毕业综合实训。

三、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

以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确定的知识技能是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依据的。教学突出实践,通过大量的训练,强化技能的提高。采用分模块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各有所专、更有所长。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修订。梳理开发建筑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内容。在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在模块选修课的安排上则主要体现各专业模块的特色,有着一定侧重。“建筑模块”安排了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场地与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室内模块”安排了家具设计、室内设计Ⅰ、室内设计Ⅱ等模块必修课;“景观模块”安排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理、建筑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规格不同于一般的岗位操作工培训,其对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为此我校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任选课,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如构成与模型制作、阴影与透视、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管理、程序设计语言、摄影基础、计算机效果图等相关课程(见图1)。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从建筑设计初步的基本理论到建筑设计Ⅰ至Ⅲ将若干个项目由浅入深贯穿起来,室内设计Ⅰ、Ⅱ也同样,同时通过建筑工程制图、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表现图技法、构成与模型制作、建筑效果图制作等强化设计技能的训练;通过建筑与装饰材料、建筑与装饰构造、建筑与装饰施工技术、建筑与装饰施工组织设计等加强了工程技能的训练;由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建筑物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体现出不同模块教学的侧重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课题为导向,重点突出能力的培养,各项目课题之间从易到难,相互穿插,循序渐进。课题组经常进行教学研讨,对每一阶段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一模块的各实践环节课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环环相扣、内容连贯,同时各模块之间又互有穿插。将设计原理的学习与设计表现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竞赛指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使得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环环相扣,避免改革前各自为政,课程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理论教学以保持连贯性为原则,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注重其与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如建筑设计初步重点解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采用“学中做”的方法,用三个小的课题来实现对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而到了建筑设计Ⅰ至Ⅲ以及室内设计Ⅰ至Ⅱ则是重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每一阶段通过2~4个课题的完成,强化训练基本技能,掌握专业知识,最后的毕业环节学生进一步在某一方向进行深化,达到掌握职业技能的目标。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专业各模块岗位能力的分析,形成校内基础专项技能实训、模块技能训练、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模拟仿真毕业综合实训和校外的毕业顶岗实训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确定毕业生实践能力要素。同时,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始终穿行,以项目为导向,循序渐进,强化技能训练。结合专业模块课,将实训与课程紧密结合,集中分散穿行。

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完善行业内相关的各职业岗位(如CAD绘图员、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的职业资格考证制度;同时,瞻顾到日后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的考试,适当予以引导;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利用社会资源,发挥校外兼职教师的作用,“双元制”的顶岗实习指导模式,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引导学生进行选课,将学生带入建筑设计领域中更为具体的领域,然后在大二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及实训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实用、在某一方面更具体的知识;在大三的毕业设计综合环节的学习中,更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现课题与职业岗位相结合,从而掌握某一领域的基本技能,提高在行业的竞争能力。模块课程的选择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较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方向。在模块化教学中,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前提,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核心,有效的教学手段是保障。在教学中强调学做结合,边学边做,将理论与实训、课程与实验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工地现场教学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信息量;利用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模型制作、设计表现能力,并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如CAD绘图员、施工员等)的职业岗位技能考试;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竞赛及行业技能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搭建作品展示平台,结合各教学环节,适时举办学生写生作品展、建筑效果图展、建筑模型展、毕业设计展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另外聘用企业行家参与教学是高职教学的一大特点。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聘请来自建设单位一线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各项教学实践环节,并在新生始业教育、毕业实训等环节中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高专业素养;在毕业实训环节中,通过毕业顶岗实训,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教师定期检查,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以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接口。

五、教学改革成果及今后的发展和思考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高职高专建筑设计专业“模块教学”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使现有的教师力量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此外,该教学模式更具针对性,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就业面与模块教学吻合。下表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具有学科覆盖面广、岗位辐射面大等特点。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工程、暖通设备、人文地理、艺术修养;从建筑方案设计到建筑施工图设计、城镇规划设计、场地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及室内外装饰设计,都是本专业涵盖的范围。而面对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因材施教”这个传统的术语是建筑设计专业这些年来教改实践的指导原则。今后将继续化分模块化教学改革,从社会需求和学生专业发展意愿出发,通过科学调研,筛分归类,更科学地设置建筑专业相关模块,使之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支撑,重构后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将会是今后改革的主要内容;培养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又有教学水平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保证“模块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的分模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于以往的学科教育,教师对其的认知不同,教学的效果显然会有很大不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实验设备是影响“模块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实训基地的建设,鉴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要实现全方位的情景教学还有一定难度,如何保证“模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实训”这一环节能得到切实施行,在教学中如何克服设施建设和资金不足之间的矛盾,这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岗位越来越难找,尤其是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岗位,如果落实不到位,“模块教学”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建筑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社会的发展不断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学生毕业后还将面临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注册师制度的实施,所以要求学生要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既能保证练就扎实的应职能力,又能保证学到应有的理论知识,使高职建筑设计专业教学真正发挥“模块教学”在增进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还须我们作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业.建筑教学模块化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2):85-86.

[2]梁熠葆.基于能力本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6):157-158.

[3]季翔.高等职业教育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2,(3).

第5篇:建筑设计专业范文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3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温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

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所以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混凝土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在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

现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法及蒸养法。如果是设计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设计承载力或设计工作条件与实际不符造成裂缝、变形、侵蚀等破坏;如果是使用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超载、侵蚀、火灾、冻融、风化破坏等。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观裂缝是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最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0.1mm。近年来,许多国家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0.2mm。当结构所处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侵蚀介质,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0.4mm;在湿气及土中为0.3mm;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0.15mm。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应用范围逐渐推广到更多的结构领域,如大跨超长、超厚及超静定框架结构,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提高至C50。在采用泵送条件下,其收缩与水化热大大增加,约束应力裂缝很难避免,张拉前开裂,张拉后又不闭合,裂缝控制的难度更加困难。预应力结构裂缝允许宽度是严格的,预应力筋腐蚀属“应力腐蚀”并有可能脆性断裂,预兆性较小,裂缝扩展速度快。裂缝深度h与结构厚度H的关系如下:h≤0.1H表面裂缝;0.1H 早期裂缝一般出现在一个月之内,中期裂缝约在6个月之内,其后1~2年或更长时间属于后期裂缝。

在修补裂缝前应全面考虑与之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仔细研究产生裂缝的原因,裂缝是否已经稳定,若仍处于发展过程,要估计该裂缝发展的最终状态。在日本混凝土协会“混凝土裂缝的调查和修补指南”中,对调查的原则、普查、详查方法均作了详细规定,主要有: 裂缝的现状调查(裂缝类型和宽度);有无病害(漏水、钢筋锈蚀);产生裂缝的经过(发生时间和过程);设计书的检查;施工记录的检查;根据混凝土钻芯检查构件的强度、厚度;荷载调查;中性化试验;钢筋调查(钢筋位置、细筋数量及有无锈蚀);地基调查;混凝土分析;荷载试验;振动试验。

裂缝的处理

(1)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填充法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0.3mm),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2)灌浆法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

2. 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工程实例:某大厦5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万m2。施工中发现4月22日浇筑的某工段2层梁、板混凝土,至4月26日混凝土强度上升一直不明显,且拆除模板后现浇板多处出现不规则裂缝。质检部门对该工程混凝土质量进行了现场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混凝土抗压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的均质性满足规范要求。根据现场检查,该大厦现浇板多处出现不规则裂缝,其中某工段2层现浇板西南角较严重,个别裂缝长度约1200mm,宽度约0.6mm,框架梁身混凝土未见裂缝。根据对裂缝检测的分析,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1) 混凝土早期强度上升慢

(2) 混凝土收缩

(3) 混凝土养护不到位

该裂缝为非结构受力裂缝,虽然对结构受力无较大影响,但裂缝的存在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影响很大,应根据裂缝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理。宽度较小裂缝的处理对宽度小于0.3mm的裂缝进行封缝处理。可沿裂缝用环氧树脂胶泥对其进行表面封闭,环氧树脂胶泥配比为:环氧树脂﹕二丁脂﹕乙二胺﹕水泥=100﹕30﹕10﹕250~300(重量比),该配比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施工注意事项:

(1)封闭前,应对裂缝表面进行处理,用钢丝刷等工具清除裂缝表面的灰尘、浮渣及松散层等污物,然后再用毛刷蘸丙酮、酒精等有机溶液,把沿裂缝两侧20~30mm处擦洗干净并保持干燥。

(2)裂缝处理好后,先在裂缝两侧宽20~30mm范围内涂一层环氧树脂基液,然后抹一层厚1 mm左右的环氧树脂胶泥。抹胶泥时应防止产生小孔和气泡,表面需要 刮平整,保证封闭严密。

(3)较宽裂缝的处理对宽度大于0.3mm的裂缝进行化学压力灌浆处理。采用环氧树脂浆液进行灌注。环氧树脂浆液配合比为:环氧树脂﹕丙酮﹕糠醛﹕乙二胺=100﹕20~25﹕20~25﹕15~20(重量比),该配比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施工注意事项:

(1)对裂缝表面进行处理,沿裂缝用钢钎凿成“V”形槽,槽宽与槽深可根据裂缝深度和有利于封缝来确定,一般为20 mm×20mm。凿槽时先沿裂缝打开,再向两侧加宽,凿完后用钢丝刷及压缩空气将混凝土碎屑粉尘清除干净。

(2)埋设灌浆嘴的间距可根据裂缝的深度确定,一般为350~500mm。埋设时,先将灌浆嘴的底盘上抹一层厚约1mm的环氧胶泥,将灌浆嘴的进浆孔骑缝粘贴在预定的位置上。

(3)裂缝封闭后,应进行压气试漏,检查密闭效果。试漏须待封缝胶泥有一定强度后进行。

(4)灌浆机具、器具、及管子在灌浆前应进行检查,运行正常时方可使用。灌浆结束后,应立即拆除管道,并用丙酮冲洗管道和设备。

第6篇:建筑设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 节能 绿色照明[Abstract] green building refers to the whole building life cycle, to maximize th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energy, land, water saving, material saving), protect environment and reduce pollution, provide health, application and efficient use of space for the people, and the natural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architecture. 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energy saving; green lighti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广州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绿色建筑建设管理要求正式纳入立法。《规定》首先明确四大类建筑必须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政府对绿色建筑的建设要求日益严格。要想实现绿色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电气设计的因素。

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标准

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是环保(绿色)和节能,而绿色建筑中电气设计亦应围绕这两个主题进行,关于绿色建筑设计国家和地方现行标准、规范有如下版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 - 2010;《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2010;《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JGJ176-2009;《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评价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一星、二星、三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款分为控制项条款、一般项条款和优选项条款。评价的项目需全部满足控制项条款;根据满足一般项条款和优选项条款的程度确定绿色建筑等级。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

住宅建筑

公共建筑

注:当标准中某条文不适应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条件时,该条款可不参与评价,参评的总项数减少,等级划分时对项数的要求可按原比例调整确定。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电气设计内容

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可以看出绿色建筑的设计应该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是一个所有专业根据所定目标共同努力去实现的系统工程。

其中与电气相关的内容如下表:

上表中控制项为绿色建筑电气设计的必备条件;一般项和优选项为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可选条件;其中优选项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绿色度较高的可选条件。

从上表分析看出,绿色建筑电气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系统设计的节能;二是科学管理的节能;三是电气产品的节能;四是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无论是住宅还是公建,其中必备的控制项在我们以往的设计中已经参照国家节能、照明等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在执行,相对容易达到;而在一般项和优选项内的科学管理和电气设备产品在当今的科技发展及人们的节能管理意识提高的状况下也都可体现;由于我国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起步不久,同时各地气候、经济发展又不相同。因此再生能源利用是绿色建筑的电气设计设计难点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4、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设计的难点

《可再生能源法》中第二条:“本法所称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和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 但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造价先对较高,成本回收常常需要10~20年不等,这取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采用何种形式能源。要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合理的确定,才能真正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才能实现建筑的绿色设计。同时风能、太阳能等独立发电系统原动力不可控,电能质量不佳,调节能力有限,能量转化效率低,投资成本较高,为了优化电力结构和方便统一调度,并网发电已是大势所趋。为了不影响电网的质量,必须保证使发电系统的输出电压与电网电压在频率、相位和幅值上保持高度一致,而且发电系统和电网间功率能够双向调节。这就牵涉到的功率因数较正、大功率变换以及高稳定性系统设计等技术,也是我国国内新能源发电技术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5、电气节能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环保电气设计存在着价格、技术等方面问题的制约,那么换个角度思考,我们通过节能设计降耗实现低碳、实现环保,也是对绿色建筑的一种贡献。电气节能设计应包括以下关键点:

供配电系统节能:降低配电系统自身的能耗,提高设备用能效率;

(1)合理确定建筑物的单位建筑面积用电指标。宜对不同类型的设备分组计算,精确选取变压器值。

(2)变配电机房位置尽量设置在负荷中心,各层配电竖井的合理设置,缩短配电距离,降低线路压降损失。

(3)按照经济电流合理选择电缆截面,降低线路损耗。

(4)在低压配电系统设功率因数自动补偿装置,补偿后的功率因数大于0.95,减少无功损耗。

(5)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建筑设备实现自动华模式化的自动控制,实现建筑设备及环境的自动化节能控制。

(6)空调器、水泵等采用节能型电动机,提高电动机的能效。

(7)对于动态变化的负荷,如:冷冻泵、生活给水泵、空调器、新风机等,采用变频器控制,根据负荷大小实时调节电能供应。

(8)照明节能:一般照明采用直接照明方式,所有照明灯具、光源、电气附件等均选用高效、节能型,推广LED照明光源,提高照明方式与照明器具的效率,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对公共区域(门厅、走廊、会议室等)、大开间办公室、外部环境照明等实行集中管理实现照明系统的实时控制;

(9)节能管理:避免人为浪费,通过设置计量及能耗监测系统,提高人们用电的节能意识。为提高用能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第7篇:建筑设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065-02

1.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中建筑设计仍然是基础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从学科历史发展来看,我国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大都起源于建筑学专业、地理学专业、林业、农业风景园林专业,其中以工科建筑学专业占的比重最大,约为65%;从城市空间构成要素来看,城市内的建筑是构成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是人们认知城市、感受城市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从事“物质形态规划”的重要工作对象;从知识构建方面来看,建筑设计是构建城市规划专业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一,对城市规划专业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建筑设计仍然在核心教学课程中占据较大的篇幅。

2.城市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的区别

尽管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安排了较大篇幅的建筑设计内容,但是与建筑学专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异。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复杂化,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从事规划的人员必须建立系统观与辩证观,必须立足于整体、把握全局。与建筑学专业相比,具有注重规划的过程性,而非最终的确定成果;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讲究弹性与不确定性,而非最终的蓝图;具有对未来的预测性,而非满足当下使用的需求;具有集体性,是各因素之间相互博弈,最终达到相对平衡的结果,而非由个人风格创作出来的成果;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重视理性推导,而非偏于形象思维,带有很强的感性色彩。

3.低年级城市规划专业中建筑设计的教学重点

通过上文的对比,城市规划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而建筑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感性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城市规划专业中的建筑设计应该有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教学重点。

3.1加强建筑设计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学生只要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在给定的基地内组织建筑空间、功能及外部形体,即可达到教学目的。而城市规划专业安排建筑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建筑的微观窗口,更好地认知城市、理解城市空间、掌握城市规划的知识,因此,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建筑设计的方法,体现其基础课程作用,又要融入城市规划专业的特点和专业要求,让学生能够很好地从低年级过渡到高年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2明确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应明确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在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中,建筑的性质、选址、规模等级、容积率、高度、退线、出入口等这些指标和要求都是在任务中明确给出的,这些内容均是由老师制定,而学生只需要按照这些要求进行建筑本身的设计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考往往停留在空间组织和形态创造的层面上,不能够很好地思考这些条件和依据是从何而来,为什么是这个指标,也不会去思考建筑与城市、城市规划的关系,更不会去思考建筑和城市规划管理之间的引导关系,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3.3探讨建筑设计的本质

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应引导学生思考建筑设计非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如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对建筑空间的影响,进而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最终认识设计的本质。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应该知道“为什么为何要做设计,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设计”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如何做好设计”这个层面上,甚至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建筑设计的本质是为人们的活动提供更好的空间,提供更好的环境,因此,建筑设计应该以更高的视野,从整体出发,考虑各种技术和非技术层面的问题,从城市层面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4.以幼儿园建筑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幼儿园使用功能特殊,空间组织重复,是各大高校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中建筑设计常安排的一个内容,现以幼儿园为例,对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特点进行分析。

4.1区域性调研,了解幼儿园对城市的作用

从区域性调研开始,培养规划学生的城市意识。单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内外参观,实地考察,从实体上面了解建筑的使用功能,空间尺度及立面效果,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建筑的本质,最终能够指导课程设计的完成,这就起到了调研的目的。但是,对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只局限于学习建筑本身,就不能够指导建筑对城市的作用及城市对建筑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增大调研范围,划定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区域,让学生调研幼儿园的使用状况,与居住区的关系,与周边道路的关系以及能否满足区域使用的要求等问题,使学生能够初步的认识幼儿园作为城市内建筑的一种,对城市起到的积极作用。

4.2幼儿园与城市的关系

幼儿园是城市居住区内必须配套的基础教育设施,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要知道幼儿园选址位置是否得当,建设的规模是否能够满足附近居民的需要,建筑与周边四邻的关系,能否满足自身日照要求又不对其他建筑的日照产生影响,出入口对小区道路和城市道路是否有影响,如何设置建筑的出入口才能满足后期使用的要求(如图1)等问题,只有在低年级培养学生思考这些城市和建筑的问题,才能使其站在城市的角度看待建筑,有助于高年级专业知识的学习。

4.2.1选址的分析

幼儿园如何选址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教学部分。幼儿园选址要从整个规划单元或者城市的一个完整区域统筹考虑。在建筑设计开始之前,任务书给定多个选址,由学生进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和幼儿园选址有关的规划内容,为以后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4.2.2规模的确定

如何确定幼儿园的规模,是规划专业课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建筑规模对于建筑设计来说通常都是在设计任务书中已经确定的,甚至给出每个房间的面积要求,学生只需要按照面积要求将这些功能空间合理的联系起来,形成建筑设计的平面方案。而对于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还需要知道这个规模是如何得来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选址,任务书中给出几种规模,供学生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如何确定幼儿园规模这个知识点,更深刻的体会到规划专业具体作用,为高年级的学习奠定基础。

4.2.3退线的要求

建筑后退红线也是规划专业学生以后学习中要遇到的问题。在建筑设计中只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布局时要后退红线,具体后退多少,在任务书中由老师明确给定。但是这对于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是不够的,而且还会造成误导,使其认为建筑退线的要求是给定的设计条件,和专业没有关系。这对后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这个阶段就要学生知道建筑为什么要退红线,如何确定退红线的距离,这些内容是规划中确定的,是属于规划专业的学习内容。

4.2.4出入口的选择

幼儿园建筑出入口选择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个完整的幼儿园除了建筑外,还有大面积的室外活动场地,因此这就决定了在这个建筑设计题目中不仅要确定建筑的主要出入口位置,还要确定幼儿园整个基地的出入口位置。而整个园区出人口位置的选择又对其相邻的城市道路会产生一定影响。这就需要规划专业学生要更多考虑幼儿园整个园区对城市的影响,而非只对建筑功能空间及建筑形体的推敲。这也是教学中要重点强调的内容。

4.3幼儿园建筑的空间布局

在具体的建筑设计方面,教学重点强调总平面布局及建筑功能流线(如图2),对建筑内部柱网的布置进行弱化处理,作为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

4.3.1总平面布置的特点

总平面图的设计是规划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幼儿园总平面布置简单,功能分区明确,是在低年级教学中训练学生总平面布局设计能力的一个很好实例。在教学中强调朝向的重要性,处理好生活用房、服务用房和供应用房三大功能的相互关系,注意设置分班活动场地和公共活动场地,室内和室外空间衔接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总平面设计在整个设计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与建筑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4.3.2建筑功能流线的强调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了解建筑功能也是城市规划专业必备的基础。城市是由建筑物构成的,要学习城市就要了解构成它的建筑物,了解每种类型的建筑功能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强调幼儿园的功能流线。

4.3.3建筑柱网布置的弱化

柱网布置是建筑设计的基础,但是在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弱化。柱网布置是建筑设计教学中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与功能流线同等重要,要安排一定量的课时,但是作为规划专业的学生,这一部分内容建筑学专业性强,在低年级建筑设计课中属于难点,因此在整体课时安排中弱化处理,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

第8篇:建筑设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CDIO;建筑设计;实践

Summary: CDIO is the latest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recent years, the main mode of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is theory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develop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basis, at the same time with controllability and operability testing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Key words: the CDIO;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CDIO是近几年来在国际教育改革领域里出现的最新的研究成果,该理论工程教育的主要模式继承和发扬了欧美等发达国际近些年的教育改革和思想理论基础,同时提出了具有可控制性和可操作性的检验和评判标准,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提出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脱节的问题,大多数教育实践存在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践经验,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忽视团队合作精神,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以上种种问题暴露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不利于高校专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通过几年对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情况的研究,通过对CDIO理念的研究,提出适合于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型模式,该模式通过对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对于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创新、组织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吸收世界先进技术的能力,努力做到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模式。

高职高专院校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毕业之后直接参与工程的高级技术人员,学生可从事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通过对CDIO理论的理解和认知,为了培养新型的建筑人才,应注重对于学生职业道德与诚信、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以培养高级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强调做人与做事相结合,做人通过做事体现,做事通过做人保证,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使培养出的工程师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正直、富有责任感。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项目开发、设计和建造的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通过不断的改革实践使学生早日成为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

高职高专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在继承CDIO理论的基础上,应创造性的将这一理论具体化,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针对本学院建筑专业的设置情况,对能力培养大纲进行创新的修订,构建具有特色的能力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

应系统的培养学生技术知识能力、开放式思维与创新能力、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工作习惯、使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根据市场对建筑人才的能力结构需求确立培养计划及目标,制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建筑设计专业的改革其核心是一体化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一次突破。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传统的培养思路是,要培养什么能力,就增加该门课程。而CDIO强调的是一体化,是把学生要培养的这些能力和要提升的素质贯穿于三年学习的各个方面。大学人才培养的瓶颈往往在与社会脱节,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专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应强调所有课程都要以具体的实践项目贯穿教学,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循序渐进系统掌握核心能力。

建筑设计专业进行工程教育改革,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建立工程设计人员的价值观,更希望学生在掌握考核标准所要求的掌握的知识的同时,拥有自主学习课本之外知识的能力和自觉性。教育的功能不应该只要求学生被动地记忆现成的知识内容,而应培养学生自学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应鼓励学生主动挖掘新知识。

第9篇:建筑设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图示思维;环境艺术专业;设计能力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059-02

一、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对于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通常我们认为环境艺术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门类,这不仅表现在环境艺术专业建立的基础,即现代环境科学是集中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成果的研究领域,而且表现在环境艺术专业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从广义上说,它是对与整个人类生活相关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研究,以此作为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从狭义上说,它是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进行设计,包括室内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由环境艺术的广义研究内容上,我们不难得出建筑作为人工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环境艺术的重要研究内容;由环境艺术的狭义研究内容上,我们也不难看出建筑既是室内设计的物质基础,又是室外环境的构成主体之一,因此建筑设计应该而且必须是环境艺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并且处于架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基础地位。

二、建筑设计课程的特点

1、强调形体组合

形体是决定建筑形象的重要因素,建筑设计强调建筑体量的把握,体块的组合,综合运用了环境艺术专业基础课――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的学习成果,是学生学习用图形、体块来表达设计构思的实践途径。

2、重视空间组织

建筑是实体,实体所围合的供人使用的空间是设计的实质。建筑空间是否适合人的使用,是否给人以美感,是建筑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建筑设计课对建筑空间的教学是在建筑形体组合基础上的深化,是以实体形式来理解和感受其中虚无的空间,借以掌握用空间来塑造形体的手法。

3、注重功能组织

依据不同的建筑类型、考虑不同的因素,把单元空间的组织关系做适当分群、分区安排即建筑的功能组织。建筑的功能组织是建筑符合使用的基本要求,建筑设计课对于建筑功能组织的分析和解决加深了学生对建筑形体和空间的认识,进而增强了对建筑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理解。

4、重视建筑与其环境的关系

建筑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好的建筑强化环境特性,促进美好环境的形成。建筑设计课程不仅注重环境对建筑的限制,而且积极寻求建筑对环境的回应,通过多种解决方案,来多角度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5、注重专业间的协调配合

建筑能够符合人的使用还要多专业共同参与设计,如结构、暖通、给排水、电器专业等,建筑能够付诸实现,更是需要各行各业的密切配合。建筑设计课程结合实际工程需要,对于专业合作、工种配合均有涉及,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门课程。

由于建筑设计课程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沿用传统的经验教学法。70年代以来,以建筑设计方法创新为基础的理论在国外不断涌现,如图示思维论、建筑设计计划理论、行为建筑学、建筑符号学、建筑类型学、模式语言等,其中图示思维论在将建筑形体组合关系、空间关系、功能组织、建筑与环境关系、各相关专业间的交流等内容直观化为图示的过程中,培养和强化了学生在综合思维能力,因此很适合在建筑教学中作为理论指导和训练手段。而对于艺术类生源的院校开设的环境艺术专业,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强调图示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弥补其工科教学力量不足的缺陷,增加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使其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共同增长。

三、图示思维

基于建筑设计的特点,我们通常的文字思维和表达方式不能适应其要求,因此进行图示思考,以图形表现思想成为建筑设计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对学生图示思维的培养将始终贯穿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

保罗・拉索(Paul Laseau)在其著作《图解思考》中,认为图解思考过程可以看作自我交谈,即作者与设计草图之间的相互交流,交流过程涉及纸面的速写形象、眼、脑、手。在从纸面到眼睛到大脑,然后返回纸面的信息循环过程中,理论上说,循环的次数越多,变化的机遇也就越多。就设计而言,设计是层层深入的,图示思维强调的是设计师在方案设计阶段如何用草图快速捕捉灵感,找出解决方案,把思考变为视觉形象,然后再按科学的设计程序进行修改、综合与完善。保罗・拉索总结了图式思维的运用,包括六个层面:表现、抽象、手法、发现、检验和激励。

四、建筑设计课程中学生的图示思维培养

结合图示思维运用的六个层面,在建筑设计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图示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围绕图示思维的培养,又能从不同方面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表现是思维的形象传达,使人们能够预先看到实现的可能程度和最后的结果,因此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表现。为了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地研究设计,需要综合的形象来表现整体,涉及最直接的感受,需要具体形象表现,尽力使观看者进入徒手画所表达的感受氛围,要借助感性的焦点,徒手草图使设计的决断兼顾到多种选择的可能。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徒手画的基本功训练是极为重要的,虽然计算机绘制效果图在真实反映环境和最终处理效果上都有明显的优势,但效果图并非建筑设计最终成果的表现手段,它是贯穿在设计始终的帮助设计者分析、思考、推敲的手段,因此徒手画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表现技能,更是对学生图示思维培养的重要方面。

抽象是图式思维应用图解分析的手段,它包括图式语言抽象化和设计内容的抽象分析。图式语言可以看作是语言与图式表现的结合,文字语言与图式语言的区别在于所用的符号和符号的使用方式不同。图式语言的词汇常用的有识别性符号、关系符号、修饰符号,语法通常有三种形式,位置、相邻和类同。应用图示语言于建筑设计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建筑功能关系、建筑周边环境、建筑空间形状、建筑交通流线组织,以及建筑结构和构造问题之间的矛盾,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应用抽象的图解分析手段,还有助于抛开表象关注问题的本质。在建筑设计的方案设计阶段,可以引导学生用抽象的图解分析手段来解读设计任务书,列出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的处理手段,利用理性思维进行判断和审视利弊。

手法是指应用图式思维进行设计处理,这是具有启发性的设计手段。通过手法转化图解形象使其具有新面貌,可以拓展设计者的思考。建筑设计课通过对学生进行设计手法的训练,将使其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开拓他们的思维,在基本规律的运用中演化出富于个性的设计手法。

发现存在于使艺术设计成为创作的过程,包括创造和构 思成形。创造寻觅基本的发现和方案设计的独特见解,构思成形则将发现转变成图解和文字说明。威利・果登(WilliamGordon)在其著作《符号关系学》中总结了与创造才能有关的四种类型的相似,象征、直接、人体和幻想。而构思成形则是综合了理念的过程,经过构思图解和构思探讨完成创作。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通过最初创造性的构思理念,不断丰满充实,最终综合艺术、技术、经济、社会等因素成为可以实现的作品。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层层深入,使方案从最初构思一步步深化到最终定稿,使学生能够将艺术构思与技术实际密切结合,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检验是设计方案选择与综合的过程,按照图式思维的方法,检验分为表达、评价、综合、推敲。设计方案首先通过图纸予以表达设计意图,采用共同的标准进行多方案评价,集中各方案的优点精心推敲形成新的设计概念。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取舍将随时出现在设计的过程中。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分析过程以图解表达,有利于分清问题主次,使设计过程顺畅。

激励:设计师与项目委托人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受到设计图的影响,要使设计草图达到激励作用,要考虑诸如个性、统一性、风格与选择性、生动与活力创造性与清晰感、方向与重点、特征与氛围等问题。现实中,建筑设计方案的最终选择权常常掌握在设计委托方手中。为使设计成果能够充分表现出来就要做好与设计委托人的沟通。图在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交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在于漂亮的图面效果能够吸引人的注意,还在于图示语言能够很好地克服专业的界限,使设计者的构思过程和设计亮点为他人理解。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学生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还要强调方案表现能力的培养。在建筑设计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表现方法的介绍来促进学生学习和使用多种表现方法,同时以学生站上讲台介绍设计方案的方式,完成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