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美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人说:“我犹豫而又轻松,我的悲伤是晴朗的。”这说明审美情感具有复杂性和情调性。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不能忽视情感的独特作用。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还明确要求“珍惜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因此教师在选择作品时,还应尽量选择一些适合以游戏形式开展的音乐,以调动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看着孩子的眼睛讲话和示范——语言、体态、脸部表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同时还可以用表情、动作以及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在打击乐活动“咿呀咿呀呦”的教学目标中,要幼儿掌握|XX||XX|和|XXX|的节奏。为了能让幼儿比较容易区分与接受这两种节奏,教师可以把这两个节奏形象地设计成农场的情景。在引导幼儿学习这两种节奏时,运用故事的方法,在故事情景中训练幼儿的节奏技能和反应能力。设计王老先生的农场里有一些小动物(小朋友轻轻“走”过去,教师根据音乐节奏|XX||XX|做“走”的动作),农场里的小动物给小朋友打招呼,(教师根据音乐节奏|XXX|做拍手的动作),咦,这边还有其他小动物和我们打招呼呢,你也给他们拍拍手吧……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在情景游戏的表演中通过“走”和“拍手”的动作,在这个一体化运动中孩子们将其思想感情和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来区分|XX||XX|和|XXX|这两种节奏,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二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性
儿童的艺术是童年生命的律动,是儿童内在精神生活的外部表达,审美教育是以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方式进行的,游戏是儿童的内部精神自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以造型设计、音乐舞蹈、音乐游戏等反映出他们对周围生活美的理解和感受。音乐是表现艺术和表情艺术的统一,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在音乐的演练过程中教师既要启发幼儿根据对音乐的感受来表演动作,同时又要引导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达音乐感受,实现内在的认识构思活动和外在表现活动的统一,这对于发展幼儿在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性有重要的意义。如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曲子《春天》,然后让幼儿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接着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有的孩子用小蜜蜂、小蝴蝶表示轻快飞舞的样子,有的孩子表演小白兔一蹦一跳的样子,音乐使幼儿情绪反应更加灵敏了。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也可以通过动作反映出来,即用身体动作创造性地把音乐再现出来。音乐游戏中,幼儿在教师启发下能完整地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并根据乐曲的内容,自己设计动作个性情绪进行表演,从而发展创造力。
三结论
我国教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这种方式过分追求功利性,忽视了素质教育的培养。使学生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却缺少了这个年纪应该有的创新能力和想象意识,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各种“考证”“考级”方面,将学习重点都放在学习具有实际效用的学科方面,学习就是为了以后找工作方便。在思想上,也没有自己的观点,总是人云亦云地随大流。这都是缺乏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后果,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严重不符,大学培养的是人才,不是“工匠”。人才是具备综合素质的,而“工匠”才是只具备一种专长的。理想的大学教育应该是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兴趣,敢于创新,有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辨识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只有通过语文学习,从中吸收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才能获得。所以说,造成目前高校学生过于现实,一半是由于社会上就业压力大产生的急躁心理,另一方面也是语文教学没能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功能导致的后果。我国的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教学中片面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不是认识汉字,会写作文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对语文的学习,掌握其中的人文知识,并将这种知识转化到生活中,使自己的审美情趣能提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能识别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懂得感恩,懂得与人友好相处。有一年,在高考中有篇作文题目叫《战胜脆弱》,很多学生都写了自己的父母有一方突然去世,自己在悲痛之后战胜脆弱的经历。后来才发现这些都是凭空杜撰的,这些学生的父母都好好活着。这样的行为,一方面说明了学生严重缺少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在他们眼里,只有父母死亡才是生活中的不幸,不知道生活中还有其他的灾难。明明父母尚在,却编造谎言说他们去世,这是情感严重缺失的结果。这也说明了,在语文学习中,忽视了对情感抒发的教育。写作应当是抒发自己情感的方式,不是为了获取高分来造谣的手段。
二、高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审美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最关键的是教师,因为教师是唤起学生审美情感的主导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就要成为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语文教师具备积极乐观的性格,幽默风趣的语言,才能带领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相反,教师满腹牢骚,对社会不满,对生活绝望,他的情绪也会使学生深受影响,觉得生活不过如此。教师的审美情感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生活充满激情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对生活充满激情,能用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吸引到语文学习中。在教学中要善于和学生交流,交流的方式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将学生当做朋友一样平等交流。这样就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勇于发言,甚至敢“冒犯”教师。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生活中的一员,语文教师的心态和不谙世事的学生肯定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烦恼,比如家庭关系、房子、孩子的教育,都会困扰着教师,影响教师的情绪。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将自己的这些生活烦恼传染给学生,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从另一角度看,教师还要具备艺术家的特征,把课堂当做表演的舞台,一登上舞台,就要将积极的一面面对学生。
(二)真情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积极和学生交流之外,在课堂下也要和学生多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知识的交流,也可以情感的交流。无论是哪种交流,教师要做到的都是“情真意切”,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尊重和信任。情真意切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流时,感情要真挚,是发自内心的。不能讲套话、大话,做表面文章,这样的交流反而令学生生厌,因为高校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力和分辨能力了。情真意切还体现在和学生交流要平等对待,不能因为学生的贫富、学业上的差异而产生偏见,嫌贫爱富,喜欢活泼的,讨厌木讷的,这样也会引起学生反感,一旦学生从心理上对语文教师有偏见,在课堂上就无法听教师的授课。
(三)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
教师在传授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言传的作用远不及身教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性格,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就要表现得积极向上,这种积极向上是热情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在生活中,当别人有困难时,能最先站出来;面对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要勇敢指责;不参加赌博之类有损形象的活动。也就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出来,这样才能像司马迁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如何在高校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除了教师本身要具备美的品格之外,还要利用语文教材来进行审美教育。我国的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都是诗词、现代文学、古典文学组成的。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些内容去发掘文中的人文素质,提高审美情感。
(一)通过诗词感受品格和意境之美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由于古人有“诗言志”之说,因此我国古典诗词大都是体现古代诗人思想的承载工具。在古诗中可以感受到杜甫《新婚别》中的忧国忧民,从《离骚》中体会屈原的追求,在《饮酒》读到陶渊明的超俗,还可以从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体会爱国者对国破的痛心疾首。古典诗词除了表现作者的个人情怀,让人体会到他们的品格之外,还有许多描写爱情的优美篇章,像白居易的《长恨歌》,《孔雀东南飞》,陆游的《钗头凤》,诗经中的《上山采蘼芜》。以及一些有优美意境的诗歌,如《春江花月夜》,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这些优美的诗歌将个人情感、志向抱负、自然景观以及意境都通过琅琅上口的诗句体现出来,学习诗歌,不仅可以体会情感、意境还能通过诗歌的结构形式感受到音律之美。
(二)在现当代文学中感受到自然和人情之美
高校语文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不仅有我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还有外国作品,台湾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通过细腻传神的笔调描写自然景物,像朱自清的作品;有的通过一件小事来歌颂人情之美,如欧.亨利《最后一片树叶》,还有的则是痛陈诉说,如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而沈从文的作品又描写了我国湘西那一方净土的美好人情,如《三三》。这些作品由于离当代人较近,容易引起当代人的共鸣,而产生美好的审美情感。
(三)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
在高校语文中,对于古典文学,除了诗歌这一特色题材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散文小说,这些作品不仅渗透着浓厚的中国美学人文特征,学习它们还可以传承中国历史文化,这些作品具有细腻的景物描写,也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些作品,不仅有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如《老子》四章和《论语十则》,还有一些生动的人物故事,既有严肃史笔描绘下的生动形象,像《左传》中的《段于鄢》和《史记》中的《周亚夫传》,也有《搜神记》的怪诞和《聊斋志异》的神奇;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刻骨铭心的友情,也有大观园女儿《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题》的浪漫。学习这些优美的文章,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带来的人文教育,和他们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之美。当前,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随着网络的普及,外国文化已经在中国青少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盲目跟风,对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反而漠视,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加大古典文学作品的分量,让他们在学习审美的同时更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文字阅读的审美能力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已经进入到课堂教学中,也由于多媒体的出现,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对文字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审美教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阅读,在今天的社会,电视和电脑的普及,使青少年将阅读的兴趣都转移到看电视剧和视频上去了。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反作用于阅读兴趣的提高,具体的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先读一些名著,然后再来看这些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用对比的方式来体会阅读带来的美感。像学生都喜欢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教师可以选一个小说的片段让学生阅读,然后再播放这个片段的电视剧,让学生讨论一下影视剧改变的优劣,如果觉得电视剧改编的不好,还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一段试试。这样既可以让他们提升阅读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结语
在这样美的音乐意境中,教学会更加顺畅,学生获得的审美因素也越来越多。教师就可以利用美的意境创造,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解《冰山上的雪莲》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遍这首音乐,接着询问学生“大家从这首歌中,听出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学生会回答说“深情、忧伤”,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为什么这首曲子会如此忧伤,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背后的故事?”。这首歌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里面的插曲,学生对于那个年代的了解甚少,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电影中的片段,展示影片中纯真的友谊,让学生能够通过这首歌背后的故事来体会这首歌的意境,更好地理解音乐。
二、培养发现美的能力
将初中音乐教学与学生的审美教育进行结合,不仅为了让学生学会审美,更需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培养初中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更是审美教学的重要内容。打破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利用创新型的教学活动去培养初中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有利于初中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人。在过去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总是在课堂中讲解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说自己的理解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审美思路。这样的教学活动,往往会扼杀初中学生的音乐审美主动性。在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去发现美,让学生成为发现美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发现美的能力。比如在讲解《采茶舞曲》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聆听。教师告诉学生“同学们,我们将听一个优美的旋律,你们通过聆听去猜一猜这个旋律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情景”。教师为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去聆听。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几张图片,让学生再听一次,在听的同时与周边同学讨论,选出一个正确的图片与音乐作品匹配。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初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中的美,并能发现音乐作品的内涵,有利于学生发现美能力的提高。多给学生机会成为欣赏的主体,会让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表达音乐美的领悟
在音乐欣赏之后,学生一定会具有音乐美的欣赏成果,也就是音乐美的领悟。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作品,更要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感想。在过去的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听音乐作品,听教师说着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即便学生有个性化的音乐美领悟,教师也不知道。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有权利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会让学生具有音乐欣赏的成就感。表达音乐美的领悟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可以让学生写,也可以让学生画。比如在讲解《摇篮曲》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摇篮曲》让学生欣赏美妙的旋律。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让学生将自己对于《摇篮曲》的理解表达出来。一些有美术功底的学生会选择拿起画笔,描绘出一个小孩子睡觉,母亲在旁陪伴的场景,一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择与同桌进行交流,表达自己对于这个音乐作品的看法,还有一些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则会选择与教师交换意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可能,有利于学生掌握审美方法,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培养审美情感的教学措施之一中学美术教学需要教师领导学生体会美丑的概念,从内心找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美丑评判标准,学会自己去发现美丑、感悟美丑,从美术作品中吸取美的方面作为自己作品的“养料”,摒弃丑的方面。而引领学生独立地欣赏美术作品是因为美术审美的第一步就是来自于欣赏着的直观感受,只有独立地进行欣赏,没有外界的打扰,才能够形象直观地借助声音、模型、图像等,使美术认知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不断地丰富学生对于美术创作的想象力。
二、树立学生审美观念,加强实践学习
培养审美情感的教学措施之二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体现了学生对于情感表达以及语言表达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于美术实践的培养,在实践中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尤其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运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去寻找适合于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方法,教师可以从平常的小事中注意自己的着装的选择,尽量以和谐的色彩、庄重大方的风格作为服饰的穿着形式,以一种“微教学”的方式用服饰去引导学生发现美。
三、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关注学生内心活动
培养审美情感的教学措施之三学生平时的人际交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内心活动,在人际交往中学生个人情感体现的同时也会触及到他人的内心所想,这是一种情感互相表现的情感交流,也是发现美的过程,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形式不仅仅体现在对其他美术作品的欣赏,同时对于学生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都会在内心有一种情感的表达,美术作为一种视觉以及造型艺术的体现,只有通过视觉对事物进行感悟,才能够发现美的所在。要想使学生做到发现美并感受美,就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因为美术作家的艺术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这种美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生活。利用美术艺术美化生活,这就是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结语
1.1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以及美好愿望的语言,它是儿童利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来反映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更进一步地表达儿童内心的想法。爱画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而且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学前美术发展过程中,儿童从涂鸦阶段的乱涂乱画到最后能够比较完整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创作出或者模仿出自己满意的一幅画,然后给它赋予名字,并加以说明,这都显示出了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当我们拿着着实物模型告诉儿童,这是一种动物,是一只小猫,然后问儿童这是什么颜色的小猫,它爱吃什么,它有什么本领,然后让孩子创作一幅有关小猫的画,儿童就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大家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发言,说可以画一只抓老鼠的猫、一群钓鱼的小猫、一只睡懒觉的猫、一只正在和小朋友玩耍的小猫等等。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儿童认识了事物,让他们学会了发散思维,学会把自己已知的事物和未知的事物结合起来,间接地培养了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创造力其实不仅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还反映在儿童制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在儿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成人的许多关于美术的条条框框都被打破了,比如说画面中不合比例的人物造型、大胆主观的色彩、随意的空间布置、不合逻辑的构思等。例如,当一个小朋友画了一个农民伯伯,这个农民伯伯占了整个画面,然后在他旁边画一个很小很小的房子,指出这个小房子就是农民伯伯的家,如果是我们大人画这幅画时,我们就会按照房子和人的比例去画,但是小朋友画得就充满了活力与吸引力,他不会按照我们的常规去做,这些独特的表现手法体现着儿童奇特的创造和丰富的想象。
1.2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具有独特的审美感
(1)引导儿童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儿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美是一种艺术,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但是人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儿童时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学前美术活动的目标就是培养儿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在学前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儿童通过做创意手工、画图、艺术欣赏等活动,来感受美的力量。例如,在绘画《幸福的一家人》时,每个儿童的想象不同,绘画重点也不同,有的儿童突出一家人服装上的各种各样图案,有的儿童更强调一家人幸福的笑脸。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千姿百态、各有不同。作为一次美术活动,我想教师应该注意美的形式对激发儿童审美体验的重要作用。在情感目标上,我想让儿童感受情感的美,体会到一家人在一起幸福的氛围。
(2)引导儿童接触生活中美好事物,丰富儿童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的引导下,感受繁花茂盛的花丛,体会夕阳西下的感动,聆听滴答的雨点声,观看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些都可以使儿童感受到大自然中、社会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的美好。无论是街上形形人的衣着打扮,还是大自然的鸟语花香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让他们感受到美的陶冶。
1.3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思想品德的发展学前美术活动能丰富儿童的文化生活,启发儿童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认识。其实对儿童道德品格的培养可以从儿童自己的作品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如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扶着老奶奶过马路,把拾到的钱交给警察叔叔等等,这些都是儿童常画的内容,虽然他们画得稚拙,但是能从画面中看出儿童的美好,他们用身心感悟着我们的美好世界。
1.4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手、眼、脑的发展大家一提到学前美术,眼前就会浮现这样的情景,很多孩子在拿着画笔在纸上认真的画画,其实美术不只是单纯地画画,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用手指画画,把豆子组合成一幅画,在废弃的瓶子上画等,所以学前美术不只是用笔在画,只要发散思维,就能创造出不同表现形式的画,儿童在操作中亲身体会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在这期间充分发挥了儿童的手、眼、脑的发展。他们用大脑去思考和理解,用语言交流自己的感受,用手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眼睛观察其他人的做法,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2学前美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2.1学前美术教育要求学生画的像,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在学前美术的课堂上老师认真地教儿童画画,以画葡萄为例,老师就用几个几何图形画出了,然后让儿童照着画,还要求要的像,儿童很容易就学会了这种简笔的画葡萄,但是在学之前,他们却能用很多方法去表现,虽然充满稚气,却体现了儿童创造的活力。模仿是一种固定的扼杀孩子创造性的方式,这会严重阻碍了儿童艺术感受和非凡才能的发展。
2.2学前美术教育缺乏儿童情感的培养每次当儿童完成画后,老师和家长在下课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看谁画的最好看,每次看到涂颜色没有涂到外面且画面干净的孩子,还有看到你和老师画的一模一样的画家长就大加赞扬,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去注重这些,而应该更多地去发现儿童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以及情绪,这样做还能发现孩子心智的发展是否健康。
3总结
关键词:审美教育;英语教学;高职院校;教师素质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将审美教育渗透到高职英语教学中,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将反过来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渗透审美教育,充分挖掘英语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近几年高职教育盛行,各高职院校普遍扩招,造成大部分高职学生基础都比较差,尤其是英语水平相对偏低,只能理解和掌握一部分教学内容,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或参与其他课堂互动环节,甚至有学生连学过的单词都不能准确流利地读下来,课堂气氛很不活跃。更严重的是学生英语水平差别悬殊,教师很难做到分层次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最严重的是学校教学模式单一,英语教学缺乏足够的分类指导,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方面,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这使得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得不到脱颖而出的机会,在应用能力方面得不到更多的培养。
2.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和“唯理智教育”的盛行,使得大学英语课堂成为单一的向学生移植知识的过程,教学指导思想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方法跟高中相比也没什么变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视了审美情趣对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作用,对待英语课本的讲解只是领读和解释生词、翻译课文,讲解语法,告知学生练习题答案,这样泛泛讲授,以课文、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不注意补充课外知识,谈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缺少美的内涵,学生也只是埋身于题海和积累词汇,语法之中,英语课堂枯燥无味,失去了它原有的美。
二、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1.挖掘英语学科中美的因素,让学生感受形象美,利用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英语与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一样,都有它独特的语音、语调,如果再深入地感受,会发现它有一种韵律美,节奏美。另外,我们知道,任何民族文字的书写都会在使用中提出美化的要求,依照几何图形设计的英语字母流畅、简省、快捷,堪称绝妙的线的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另外,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且都是名篇佳作,篇章多,题材广,如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活动记述、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科普小品等材料,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水平,熔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于一炉,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又是学生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实践的最好见证。在英语教学中英语语言的文字美、音乐美、书写美、韵律美、节奏美;英语教材内容的文明举止美、异国人情美、风俗文化美,师生关系的融洽美、和谐美、教师良好的教学安排、精湛的课堂教学设计等均含有美的因素,可以把学生引向崇高的美的意境,诱发学生去联想、去深思、去探求,使年轻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2.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水平,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博学博爱,敬德敬业,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饱满的热情,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宽容心,执著的追求,同时应认真开展英语教学研究,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孜孜不倦地探求教学规律,把教学和教研融为一体。要将审美教育渗透在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首先必需具备语音知识,掌握规范的发音和朗读要领,把英语本身所具有的韵律美展现出来,只有有了教师语音、语调的标准化,才有广大学生的语音的基本准确,才能使得大家感受到英语语音的韵律美。生动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是一种享受。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美应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前提。教师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要系统地学一些美学理论,了解一般的美学原理,学习美学理论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要善于发掘学科中的美育因素,使美育与学科教育融为一体,具备对美的形式的敏锐感受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在教学中不断地发明创造,使自己的教学艺术化、审美化,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陶冶。
3.美化课堂氛围。由于学生审美意识、趣味、理想、素养、经验等有差异,因此不能硬套一个模式,压抑学生的审美情感,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组织学生开展英语字母、单词、句子的书法比赛,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和追求,用事实让学生懂得“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用事实让学生感受到人人都有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欣赏需要有形象的感受、活跃的想象、情感的体验和理智的引导,这样才能真正走入美的境界,从中获得感官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表现美,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益,达到培养审美教育的目的。教学中,(下转第154页)(上接第137页)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脑中有声有色活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借偶然事件看到普遍性、必然性,借有限的景看到无限的情。`
总之,英语学科是一门技能课,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应掌握一定的绘画、书法、音乐、表演、朗诵、编剧和导演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样就可以在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同时,恰如其分地发挥一些特长激活课堂教学,把语言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同时也给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美的氛围,自觉地把学生带入了审美的境界,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天地。学科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它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它要求教师把艰苦的教学活动同深厚的审美修养融合起来进行美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运用美的规律以造福社会,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世界,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审美修养。美育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浓厚的美育意识,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在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程广友,柴华.当代大学审美教育的功能与实施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那么如何发挥文学作品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教育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一、披文——形象思维带动学生感受美
人类对美的追求,总是从具体形象的感知开始的,美的形象印入大脑就会使人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进而产生审美心理效应。所以教师在教学文学作品时就要通过各种途径直观呈现作品所描绘的形象、意境,引领学生从具体的形象中感受自然美、生活美、人文美和艺术美。
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应根据作品特点直观呈现形象和意境。如学习《济南的冬天》,教师就要带动学生通过颂读、描绘、联想、想象,使作品所描绘的山、水、雪景、水藻、垂柳等各种景物直观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感受到济南冬天的温情美、舒适美,渐入意境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就要带动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调动学生形象思维,在大脑中形象再现小伙伴们摇船的画面、看戏的场景、偷豆吃的情景。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具有完整性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时决不能采取逐句讲解、逐段分析的方法,而要在解决难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文本再现的形象美,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美学知识和审美感受唤醒学生相关的经历和感受,带动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融入作品的美境,丰富深化其审美感受。
教学文学作品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感情和高尚的心灵,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的语言贫乏,联想力和想象力不丰富,作品中的形象、意境在自己的头脑中都模糊不清,就无法使形象和意境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
二、入情——情感熏陶引导学生体验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感情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情感染。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物、场景、情节之中都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受到作品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教师就要带着感情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体验作品的美,缩小作品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教师和作者三者的感情实现沟通。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不同,教师要根据作品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作品之美。如小说教学,教师要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把握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主人公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清晰了,学生才能对小说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体验。再如诗歌教学,诗歌是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但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感情的方式又不一样,要区别处理。抒情诗侧重于直接抒发感情,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思想感情线索体验感悟;叙事诗有较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就要引导学生从场景、人物、情节入手,逐步体会作品表达的感情;说理诗则要琢磨诗句所包含的深刻哲理,体会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作品的感情。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学生就有了个性化的体验,审美情趣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三、入理——理性分析启发学生鉴赏美
感受了形象美,体验了感情美,这还是审美的基础阶段,还要启发学生入理。缺乏理性的感情是不稳定的,只有升华到理性,学生的情感才会趋向稳定,才能正确地鉴别真善美、假恶丑。《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就要求学生要对文学作品有理性的认识,完成由情到理的过渡,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以学习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学生如果只限于对小说曲折故事情节的了解,对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贪婪、势利、虚荣、惟利是图的丑恶嘴脸厌恶痛恨,对于勒的悲惨遭遇同情可怜,那未免太肤浅了。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国外在过去,即使现在在我们的周围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探讨人性的弱点;探讨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尝试了这样深层次的理性赏析,学生就会对作品丰富深刻的内涵理解更深更透彻,对小说所表现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那种人性的丑恶都会有新的深刻的认识。有了这样深层次的鉴赏,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必然大有裨益。
四、拓展——实践运用激发学生表现美
论文摘要: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在教学中,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学生是美的实践者。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1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1.1教师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英语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和英语语音语调。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态”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
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作为一名英语老师,除了口语流利外,还要学点洋腔洋调,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
语言要风趣,有幽默感。英语教师不应总板着面孔上课,这样学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家斯维特洛夫讲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语言要新鲜,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奇好新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语言新鲜,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语言要优美,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1.2教师的教态美
要实现美育教学,首先要增强外语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态度端庄大方、热情活泼,衣着美观得体,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教态美包括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等等。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小学英语课本知识接近生活,情景性强,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百花园,犹如一个大舞台,老师与快乐的小朋友在舞台上尽情饰演着来自生活的角色。英语教师们必须集言语、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堂,全方位地给学生施加影响,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并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使英语课充满阳光!每当上课铃响,英语老师总是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并亲切地向学生问候:“Howareyou?Nicetomeetyou.”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可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说:“Excellent!Goodjob!”然后点头致谢:“Thankyouverymuch.”反之,则摇摇头或摆摆手并鼓励学生:“Trynexttime.”
1.3教师的板书美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一目了然,运用和谐的色彩,图形、表格等清晰构图。创造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应。板书形式的美,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生发美的思索。实践证明,人对不同色彩的注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色彩搭配合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的色彩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面,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2学生是美的实践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
在当前新课改全面施行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性要求。良好人文修养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语文审美教学去加以影响和实现。笔者基于对语文教育性质、目标的认识,对“审美教学”这一课题做了一定的教学思考与探索,现略述如下。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现状
审美教育又名美育,指教育者按照特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掘审美因素,激发受教者的审美经验,进而培养、陶冶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塑造“感性的人”的教育目标。审美教育的功能可分为四点:以美冶情,升华审美情趣;以美启真,启迪智慧;以美储善,感知并培养道德情操;以美健体,感悟生命价值的追求。随着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逐步深入,审美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阵地,在学生初步的审美情操的培养上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缺陷或问题也逐步凸现出来,这主要是表现为传统教育思维、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造成的美育“缺失”或“偏差”的问题。
首先,教学方法方面,由于没有客观标准的参照,部分教师对课改与审美教育内涵的理解有所偏差,教学课程有形式主义倾向,如有些课程多媒体技术使用过于频繁甚至滥用,干扰教学主题,教学目标主次混淆。其次,教学模式上,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审美教育往往变成教师的单人秀,教师的个人分析取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最后,教师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提高也是审美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语文审美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引入美感情境的审美教学
生动、直观、感性的美感形象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感官体验,弥补其知识积累和阅历的不足。小学语文的基础性特征要求其审美教学须以美的外在形象为手段,具体表现为两点:客体文本所体现的音韵美、人物形象美、作品结构美等;主体教师所表现的语言美,情感美等。这些美感形象主要依托于两点进行营造和实践:
1.充分挖掘文本美感因素。文本的利用发掘就是要为学生找到并展示审美激发点,构建审美主体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和进一步探索。如诗词就具有极强的美的客观性和形式规律,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等都有助于审美主体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实现了审美意识的升华。以贺知章的《咏柳》为例,“碧玉”、“绿丝绦”“春风”等都充分勾勒出初春杨柳的形象美,“赋物入妙”,引人入胜。
2.创设引入美感情境。审美情感极易为美丽的情境所触动,文本阅读中,美感因素或为愉悦情绪、或为慷慨激昂的壮士情怀、亦或其它情绪所启发引起。《碧螺春》一文中所描绘的动人画面、流淌的音乐、整齐的朗读声都会引发学生对江南春色的美好向往。教师对音乐、多媒体课件的合理搭配运用,都可以将语文教变味轻松享受的欣赏过程,让学生在知识的消化吸收的同时陶冶情操、美化情怀。
(二)个性发展的审美教学
美在本质上是多元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的生命力源于审美活动的个性化。小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世界使其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与成人大相径庭的思想,而越是这种奇思妙想,越是创造性的思维和表达,越能体现出文章的美感所在。而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学就是要学生用个性体现和主观表达来完成其对文本的理解,如在《碧螺春》中采茶一节的阅读中,学生们评价江南春色之美也是从多种角度着眼的,有朝霞灿烂之美,有晨雾朦胧之美,也有晨光微熹的温柔之美,这种脱离了标准答案、固定思维的桎梏,个性、情感的展现流露都是文学生命的丰富性、多义性的理想体现,也是审美教学带给学生更多更大创造空间的目标所在。
(三)审美教学要注重整体建构
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带给学生美感意境、个性发展的审美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知识、形象感知的不足,教师要考虑到保持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词语的整体把握,最终实现内容结构的整体回归。
三、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作用的发挥,不仅要依靠美感营造、个性发展和最终的整体建构,同样需要师生间的交流和对学生自由感悟的宽容,深化
课程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使语文审美教学真正成为精神享受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杨艳.让美育与生命成长相伴———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