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24分)
1.
(9分)选出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蒙________(mēnɡ
ménɡ)骗
处________(chǔ
chù)死
固执________(zhí
zhì)
传________(chuán
zhuàn)记
乘________(chéng
chèng)虚而入
呼吁________(xū
yù)
惬________(qiè
xiè)意
卓________(zhuó
zhuō)有成效
虎穴________(xué
xuè)
2.
(4分)给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堙(yīn
yān)________
溺(nì
nǐ)________
曰(yuē
rì)________
帝(dì
chì)________
3.
(4分)把上联和下联搭配连起来。
一径竹阴云满地________
A.近水遥山皆有情
树红树碧高低影________
B.一城山色半城湖
四面荷花三面柳________
C.半帘花影月笼纱
清风明月本无价________
D.烟淡烟浓远近秋
4.
(5分)对对联。
5.
(4分)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眼珠
________的芦苇丛
________的舌头
________的生活
6.
(2分)请你写一副课外的有关梅、竹或者松的对联:________,________。
7.
(1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juàn
juān
绢________花
8.
(8分)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扬________(yánɡ
yán)起
汉________(hàn
hàng)族
摔跤________(jiáo
jiāo)
绒________(yóng
róng)球
坪坝________(bà
pà)
打扮________(bàn
pàn)
凤________(fèn
fèng)尾竹
粗________(cū
chū)壮
9.
(7分)课前预习
①本文作者是________,你所知道的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②课文详细描绘了________和________时海上日出的景观。
③文中的中心句是________。
10.
(3分)读诗文《望天门山》,我知作者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________ ,________ 族,号________ 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11.
(10分)填上合适的词语。________的云海
________的山峰
________的风景
________的岩石
________的雄鸡
________山峰
一________石头
一________树叶
一________仙人
一________秋风
12.
(8分)把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存高远
大________凛然
斩________截铁
铁面无________
秉________执法
刚正不________
左________右盼
精________报国
13.
(7分)查字典填空。
“融”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再查________。“融”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固体受热变软或变为流体;②融合,调和;③流通。在下面三个词中应分别选哪种意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冰雪融化________
融洽________
金融机构________
14.
(6分)我会连
gāo
tang
áo
suàn
shòu
què
熬________
糕________
糖________
确________
算________
售________
15.
(4分)想一想下面的四副对联该用在什么地方,在括号里填写序号。
A.乐器店________
B.照相馆________
C.裁缝店________
D.药店________
①只愿世间人无病,不怕架上药蒙尘
②摄将真面目,幻出化身来
③白雪阳春传雅典,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一寸布一寸丝,物尽其用
不自高不自大,量体裁衣
16.
(10分)对对子。
天对________,________白,
雨对________,________红,
大陆对________。________对云横。
山花对________,雨中________落,
________对苍穹。灯下________鸣。
17.
(6分)比一比,再组词
秀
________ 绣
________ 洲 ________
州 ________
颂________ 诵________
18.
(6分)比一比,再组词
苗________ 描________ 会________
绘________ 益________ 盖________
19.
(4分)读《春联》,填空
课文中出现了五幅春联,描写美丽春光的是________;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是________;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是________;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的是________。
20.
(4分)读《春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春联最讲究________。就是上下联不仅要________,而且________,细心________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21.
(4分)连线
①物华天宝年年好
________ a梅开万树五岳红
②柳垂千丝三江绿
________ b放歌高唱好河山
③几点雪花几点雨
________ c人杰地灵处处春
④举杯喜迎新岁月
________ d半含冬景半含春
22.
(3分)读课文《春联》,按要求选抄课文中的春联
①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
________
②调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祝愿的:________
③
描绘美丽春光的:
________
23.
(5分)读《春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春联读起来________,________,如果下功夫背诵一些________,就能帮助我们感觉到其中的________,领略祖国语言的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4分)
24.
(18分)读课文《春联》,回答:
(1)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好学不倦________ 推敲________ 花团锦簇________
(2)写出你对短文中“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这副春联的理解。
(3)春联有哪些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把这些特点介绍清楚?
(4)请写出你课外积累的一副对联。
25.
(6分)
某镇有个木匠,在门前贴了一副春联: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材。木匠的左邻是个剃头的,他不甘示弱,也写了副春联贴上:进门来苍头秀士,出户去白面书生。木匠的右邻是个药店老板,他见两位近邻因贴出春联后生意十分红火,也在门前贴了一副春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病人见药店老板心地善良,纷纷都到他店里去买药。
这三户的春联一贴,使对面一家三兄弟十分眼热,他们商量了半天也贴出一副春联。上联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下联为:惊天动地的人家。为了与众不同,他们另加一条横批:先斩后奏。四邻见了,啧啧称妙,都夸这副春联既恰如其分,又极有气派!
正巧,这天有一位新上任的县太爷路过此地,准备到县衙接任。他见这么多的人围观一副春联,觉得好奇,也下轿观赏。不看则已,一看吓了一跳:这户人家不是皇亲准是国戚,可千万别错过了拍马屁的良机。于是,他分开众人,登门拜访。县太爷对三兄弟恭恭敬敬地作了自我介绍,然后,便问他们是干什么职业的。
老大听罢,呵呵笑道:“我是卖烧饼的,卖时,一个两个地数;二弟是做爆竹的,所以惊天动地;老三杀猪,乡亲们都称他先斩后奏。其实,我们都是卖苦力的,犯不着你来巴结。”
县太爷这才知道自己拍错了马屁,不由羞得满脸通红,在众人的哄笑声中,他钻进轿子,灰溜溜地走了。
(1)“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才”表面了木匠________。
(2)“进门来苍头秀士,出户去白面书生”显示了剃头人________。
(3)“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说明了药店老板________。
(4)“数一数二大户”说的是________的老大,“惊天动地的人家”说的是________的老二,“先斩后奏”说的是说的是________的老三。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2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4分)
24-1、
24-2、
24-3、
24-4、
25-1、
25-2、
【关键词】段落划分 教材体现 教学策略
“段落划分”,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小语教学的流行语,“划分段落、概括段意、逐段讲解”一度成为阅读教学的三部曲。后因在课堂教学中机械重复,逐渐偏离了新改革的要求而逐渐被教师所淡忘、遗弃。如今,在各类公开教学或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实录中,往往以第二课时教学为主,即使有第一课时的教学,也鲜有划分段落这样的环节。
划分段落,究竟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实施?笔者结合苏教版教材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材体现、教学策略两个方面作一粗浅的剖析。
一、“段落划分”的教材体现
苏教版教材编者将涉及段落划分的训练内容以“练习”的形式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首次提出,在四、五年级教材中合计安排了5次,具体情况如下。
四年级上册: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我给献花》);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李时珍夜宿古寺》)。
五年级上册:按下面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变色龙》);给这篇课文编写段落提纲(《莫高窟》);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天火之谜》)。
另外,还有部分教材间接体现了“段落划分”这一训练要求,如: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内容(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默读课文,根据“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五年级下册《音乐之都维也纳》)。
二、“段落划分”的教学策略
1.咬住“例子”不放松。
苏教版教材中明确进行段落训练的5篇课文要求各有侧重,其中,分段包括根据段落大意分段、根据表达顺序分段,概括段意包括自己写出段落大意、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而编写段落提纲则是综合要求。
这些训练相辅相成,要仔细揣摩编者意图,用好这些例子,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段落划分的要求与方法。比如四年级《我给鲜花》一课,书后练习四要求“按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并提供段意:(1)“‘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2)“‘我’给献花,感到非常幸福”;(3)“‘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为将这一训练落到实处,笔者设计这样几个流程:(1)出示书后练习,明确要求;(2)默读段意,找出段意中的关键词;(3)默读课文,对照段意尝试分段;(4)集体讨论,交流分段理由;(5)回读段意,感知段意来源;(6)教师小结,渗透分段方法。其中,“找出段意中的关键词”这一环节,便于学生借助“等待、献花、忘不了”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感知段意来源”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去概括段落大意。
2.立根原在“方法”中。
学贵得法,指导学生划分段落也需要渗透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割法”。如《黄果树瀑布》一课,可遵循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将课文分为“进入景区——透过缝隙——来到谷底——登上平台”这样几个部分;又如《少年王冕》一课,可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句“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等划分段落。
此外,在段落划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常用“突破法”,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题目、重点语句等“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策略一:题目突破。教学课文《云雀的心愿》,让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质疑。释疑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介绍的小云雀和妈妈飞行的路径——“沙漠、大河、森林”中分步思考、分步概括,从而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策略二:语句突破。课文《秦兵马俑》中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提纲挈领。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不仅……而且……”追溯上文,追寻下文,文章的脉络便一目了然。
策略三:话题突破。初读课文《嫦娥奔月》后,抛出话题:“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围绕着这些人物分别写了哪几个小故事?”师生互动交流中,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想念嫦娥”等几个小故事,课文的段落划分显而易见。
当然,给课文划分段落,不能搞“一刀切”,要因文而异,对那些层次不明、界限模糊,甚至教师也难以定夺的课文,还是不分为好;对那些有必要划分的,要精心设计话题,变换划分形式,将学生步步引向课文结构的敞亮。
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对内容有个性化的理解。例如,笔者听一位教师上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时,任课教师一味追求“个性化”阅读的效果,让学生做脱衣服的动作来体会金蝉脱壳的过程。这样的课堂,虽然看似“热闹”,但却没有真正体现“个性化”阅读的实质。其实,在引导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深入探究金蝉的身体构造,以及金蝉脱壳的先后顺序等,以此做出“个性化”的文本解读,这才是本节课的教学实质所在。从这样的课堂内需出发,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更有深度。
二、紧扣课程目标,鼓励话语自由
阅读教学是一个放飞灵性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自由对话、不断生成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发表个人见解,让学生放心说、大胆说、充分说,这是对课堂上自由话语权的充分表达。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追求这种自由,鼓励对文本的正确解读。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时,有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一句:“萨沙有点傻,把蔷薇花看做最弱小的。”这个教师面对这一“意外”,没有被打懵,而是顺势引导道:“是啊,萨沙的确有点傻,但傻得可爱,你们想想,萨沙只有四岁呀!他还是个孩子……”这样来引导学生从关注萨沙的善良这一目标出发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做出了“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这样的引导鼓励,让学生在“个性化”的解读中自由表达、充分表达,有效地促成了课堂的生成。
三、关注自主行为,加强学法指导
[关键词]词语解释 方法 词语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51
词语理解能力是一种基本的语言技能,是理解句子含义,把握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对此,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小学语文词语解释的方法,以帮助学生灵活多样地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的词语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
一、比较分析解词法,用心体会
词语理解并不是单纯的机械解释,它需要对比分析、揣摩推敲、用心体会,从而正确把握词语含义,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重要作用。
(1)近义词比较辨析。通过比较近义词的异同,从中发现它们的细小区别,从而正确理解和把握词语意思。比如,“饱含”“包涵”“包含”这三个词语读音相似,都有“含有”之意,但含有的浓度或对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饱含”指充满,所含的量特别充足,如“她的眼眶里饱含着幸福的热泪”;“包涵”为客套话,请人原谅,有包容、体谅之意,如“打扰了,请多多包涵”;“包含”指里面含有,包括,如“童年是一支笔,笔中包含着一个个遐想,让我们轻轻写下”。
(2)同一词语不同含义两相对照。在汉语中,一个词语可能有多种含义、多种作用。学习时可以将同一词语放在不同含义的句子中进行两相对照比较,从而帮助学生明确词语意义。比如,“漂亮”一词,有好看、美观之意,也有出色、精彩的含义。学习时,笔者列举了下列句子,引导学生深刻体会:
①六一儿童节那天,孩子们打扮得真漂亮。
②他的演讲真是漂亮。
二、结合上下文解词法,体会作用
结合上下文解词法,即将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结合上下文语句中的关系进行词义的理解,从而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重要作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开头写道:“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在理解“饥餐渴饮”和“晓行夜宿”这两个词语时,笔者并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李时珍是如何领着弟子庞宪寻找住宿?如何喝水、吃干娘的?学生理解课文后回答:住破败的古寺,用枯枝杂草生火,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边喝水边啃干粮。这样,通过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学生自然就悟出了词语的含义。
再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以前这里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句中 “乱砍滥伐”的“滥”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1)流水漫溢;(2)浮泛不合实际;(3)不加节制,不加选择。联系课文,就可以轻松地理解“滥”在文中是第三种解释,既而明白“乱砍滥伐” 的含义是指无节制、无计划和不合理地采伐林木的行为。对于“贫瘠”一词的解释,笔者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文中“贫瘠”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然后,笔者呈现“贫瘠的沙漠”的有关图片,让学生感受,最后指出“贫瘠”的含义:土地不肥沃,土壤层薄,动植物难以生存。
三、联系生活解词法,诱发体验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诱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中写道:“小鹰只好鼓起劲儿,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飞呀,飞呀,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在解释“急促”和“喘着气”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时,笔者要求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当你们一口气爬完八楼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如果有人跟你说话,这时你又是怎样说的?学生认为自己会“急促地喘着气说”。这样,通过联系生活解词法,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深化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又如,苏教版《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中,爸爸在解释“骄阳似火”时是这样说的:“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笔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骄阳似火”的现象。
生1:夏天的中午,烈日炎炎,太阳烤得柏油路软绵绵的,远处的路面仿佛在沸腾。
生2: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花草的叶子都晒得长出了皱纹,像老奶奶的脸。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45-01
阅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一种主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拓宽视野,获取信息,提高语文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然而,目前很多学生无法真正做到广泛阅读,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此,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工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领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一、创设良好的外部阅读环境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阅读意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学生的读书欲望。例如,学校可以开展读书活动周,鼓励学生阅读;可以在教室挂一些与阅读有关的标语,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书香气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阅读笔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自由交流在阅读中的心得,将阅读中的经验和喜欢的书与同学分享;等等。
二、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外部的阅读环境只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不足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因此,老师必须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从被迫阅读、跟风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从内心爱上阅读。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体会到阅读的诸多益处,才能对读书持之以恒。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制造悬念。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虎门硝烟》时,可以提问学生:林则徐的生平事迹都有哪些?这些事迹都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品质?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莫高窟》时,可以问学生:莫高窟的壁画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其文学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学生便会主动阅读课外书籍,查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的生活经历融入阅读教学之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产生共鸣,增强阅读兴趣。老师要鼓励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成就感。老师要不吝表扬学生,肯定学生在阅读上的成绩,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充满信心,产生继续阅读的愿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阅读,选择一些有助身心健康的文章阅读,能提高文学修养。在课外阅读中,老师不仅起指导作用,还应该起到督促作用。老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切不可拖泥带水。
三、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学界提倡百花齐放,书籍的内容也逐渐多元化。因此,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格外重要。苏教版新课标语文大纲中明确要求老师要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给予相应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些内容浅显的记叙类文章,将这一类文章的特点、阅读技巧教给学生,以便学生理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推荐一些中心思想较为深刻的文章。
教师要教会学生不同的读法。文章的整体阅读大体可以分为四部分:初读,了解文章框架;细读,结合字典理解文章大意;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跳读,把握文章的精彩语句。教师可以在这些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学会浏览法、精读法、泛读法、跳读法等阅读方法,同时让学生做好笔记,总结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老师要教会学生对于不同的文体要加以区分,读传记要注重人物形象,读童话要注重寓意,读说明文要注重物体本身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31-01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往往呈现模式化的倾向,既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问”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教授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认真倾听、不断训练,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提高问题的质量,对文本获得多元有效的解读。
一、通过题目进行发问,产生解读期待
题目是对文中主要人物或相关事件语言的高度概括。学生对文本题目进行自主发问,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先抓住题目,引导学生进行研读,引发他们自主发问,从而有效生发解读文本的期待。笔者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为例,引导学生“钻研”题目尝试进行整体解读。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联想到什么?会想问什么问题?
生1:我会想到正在开放的桂花。
生2:难道桂花是在雨中开放吗?
师:桂花是不是在雨天中开放呢?我们现在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一找答案。(学生阅读文本,进行小组交流)
生3:老师,课文中没有提到下雨呀!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还有呢?
生4:课文中明明没有提到下雨,为什么题目会用“桂花雨”,这不是一种误解吗?
师:你们阅读文本很认真,但作者为什么用“桂花雨”为题目还需要我们深入研读文本。
这样教学,通过“雨”激发学生的联想,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发问,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整体解读的阶段。
二、结合关键内容进行发问,促进解读深入
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是文本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发问,可以快速抓住文本阅读的核心,直指文本主题,顺利帮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实现与作者、编者多元对话。教师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时,可以结合文本中的插图,即徐悲鸿所画的奔马图为例进行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多媒体出示插图,即徐悲鸿的奔马图)
师:同学们,你们对这幅插图有什么感觉?
生1:这马画得真好呀,很有气势。
师:课本用了这幅插图,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2:这匹奔马与文中内容有什么关系吗?
生3:徐悲鸿一生画了很多作品,为什么单单选择这幅奔马图作为插图呢?
生4:这幅图展现了马不停奔跑的样子。这马与人有什么关系吗?
师:大家有这么多疑惑要解开,现在我们就先来读一读课文,找找文中关于“马”的句子。(学生自由阅读)
这幅插图与文本中“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有关,而这句话恰恰是文中的关键语句,教师结合插图组织学生进行发问思考,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顺势扣住文中的核心语句,让学生的思维更集中,让他们的思考更有针对性,在整体解读的基础上深度理解文本。
三、结合省略处进行发问,拓宽解读广度
一些文章在写法上采用含蓄的表达方法,在文本内容上有多处省略,叙述到某个语句时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对此,教师在解读过程中需要加以引导或是拓展训练,以便丰富学生的感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这一课时,笔者就结合省略号引导学生发问并进行拓展思考,在丰富想象的同时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师:同学们,课文第10小节中有一个特殊的符号,是哪一个?从这个符号你联想到了什么呢?
生1:是一个省略号。省略号说明兵马俑还有很多类型,究竟是哪些类型呢?
生2:这些兵马俑都有什么含义呢?
这样教学,引导学生对省略内容进行自主发问,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促进学生整合资源,结合文本进行合理想象,加深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课堂 激趣 质疑 悟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49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重中之重。然而,传统的阅读课堂,往往是一片沉寂的景象,教师单向地分析讲解,“平铺直叙”,学生的思维水平和阅读能力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给学生一个阅读的支点,应当落实到每一节阅读课堂中,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趣――增强阅读期待
于漪老师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阅读课堂上,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孩子们的生龙活虎,听不到孩子们畅所欲言,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为此,激活阅读课堂,要以趣为支点,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让他们不自觉地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来。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一文时,教师考虑到九寨沟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因此,以多媒体呈现九寨沟美轮美奂的景象。
师:人们都说九寨沟很美,它到底美在什么地方呢?(播放视频录像,只见学生们的目光随着屏幕的切换闪烁着,渐渐地呈现出惊喜、渴望的光泽)大家来谈谈看后的感受。
生:九寨沟的风景果然不一般。
师: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带领大家一起游览九寨沟,好不好?(学生说“好”)那我们出发吧!大家闭上眼,我们乘坐飞机到四川,坐上去九寨沟的汽车,到南坪,向西行四十里路,九寨沟终于到了。
教师话音未落,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睁开眼睛,满眼都是浓浓的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环节中,孩子们一直精神饱满,思维敏锐,兴致盎然。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化平实为生动,以创新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出了一个色彩鲜明的九寨沟,为孩子们开辟了一条生动有趣的阅读之路。在强烈的阅读期待下,学生的心是投入的,读也会更加深入。
二、质疑――敏化阅读思维
有人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对阅读也是如此。敏锐的思维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而质疑是敏锐思维的导火索,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想激活阅读课堂,教师必须科学创设情境,以疑为支点,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从而培养思维的敏锐性和发散性。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时,教师给学生搭建思维互接的平台,引起一场思维风暴。
师:“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一句中,有个字用得很特别,你发现了吗?
生:“捧”字。
师:那它特别在什么地方呢?
生:我觉得杏花太小了,玲珑可爱,所以是“捧”出来。
师:奥!看来这“捧”字里的意蕴很丰富啊!那你觉得在“捧”字前可以加上哪些形容词语呢?
生:视若珍宝。
课堂在继续,孩子们的思维在跃动。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以疑质疑,点亮课堂,让学生在词语的揣摩间夯实基础知识,丰富词汇积累。
三、悟情――提升阅读体验
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紧密相联。对小学生来说,阅读经验来自阅读感悟,阅读感悟的获得和发展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和点拨。换而言之,激活阅读课堂,教师要以情为支点,融情于课堂,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本主题之间搭建桥梁,形成纽带,进而促进学生的阅读体验。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即将结束时,教师告诉他们,文章其实还有一段,那是多年后作者回到故乡,再一次看到母亲,并配乐范读。
师:“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笑得我泪流满面。”
师:虽然现在母亲什么也不知道了,但是我想她一定还喜欢听那些民谣,你能读给她吗?
(只见孩子们面色凝重,一个接一个地读起来。此刻的朗读脱去了之前的稚嫩,清脆的嗓音中饱含深情)
师:现在你能谈一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吗?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情引情,让学生沉浸在优美感人的画面中,行走在意蕴深沉的文本里,课堂上传递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颗善感的心灵。
一、微讨论:集思广益入主题
在传统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遵循“呈现主题――分析讲解――写作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得写作课堂陷入刻板、沉闷、单调的僵局。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强调以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每节课写作主题的兴趣与关注,引导学生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主题,开拓学生的写作视野。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我的长处》这节课时,笔者考虑到本单元习作主题简单易懂,切入小但是可以延伸的范围广阔,包括学生性格、优点、理想的自我认识,因此,在写作前笔者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微广角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长处与本领,谈谈你眼中的小组成员的长处,综合自我看法与他人的评价,总结出自己最有特点的长处是什么。通过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激发学生对于本课习作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与他评的方式,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开拓自己的写作思维,收集有益的写作素材,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
二、微思考:问题情境启思维
课堂讨论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启迪学生根据讨论的过程与结果以及问题的情境与矛盾引发有效的思考,提高学生对于写作主题的理解与体会,打开学生有效写作的思维大门。因而,笔者以为,在写作课堂中,教师应以具有明确目的指向、难度适宜、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开展微思考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以思促写,在思考中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奠定自己的写作情感。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二《写一种小动物》这一课时,笔者根据例文《帅鸽》提出了以下四问题:1.第一自然段描写帅鸽的哪些方面?(颜色及外形)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有什么作用?(过渡句)2.第三自然段描写它的哪些方面?(飞行动作)3.你认为这篇例文用了什么写作方式描写帅鸽?我们要怎样写好一只小动物?笔者引导学生在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探究活动,通过阅读、讨论、总结的形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在寻找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运用观察法、比较法以及过渡句等形式描写自己眼中的小动物。通过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究模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有效的质疑与解惑,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三、微提纲:动笔实践构大纲
提纲是文章构思的起步,是贯穿全文、联系段前段后的支柱,是学生写作逻辑思维与条理情感最有张力的体现。因此,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处于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授学生拟写提纲的方法,让学生做到有题目、有中心、有条理,引导学生在动笔前将之前讨论、思考的结果进行有效整合,养成撰写作文提纲的良好习惯,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写作的目的性、条理性与逻辑性,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09-01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自主创新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笔者着重分析在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创新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把握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适应学生能力水平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不能很好把握学生的主体能力,实现教学形式的创新,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有些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忽视了这一点,没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发挥。
(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力度不足
自主创新性学习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关键因素。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却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过度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在课堂中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小学语文自主创新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对策
(一)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开展自主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有关知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天安门广场》时,教师可以不直接开始课文的讲述,而通过提前预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师:天安门位于哪里?天安门是什么颜色的?天安门广场上都有些什么?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天安门广场漂亮吗?试着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一下。
教师通过提前设置这些问题,使学生对学习本课的目的更加明确,掌握好准确的课文学习方法,这样一来学习的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二)注重引导学生勇于探究创新
构建小学语文创新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要培养和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课《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要从课程设计上开始着手。教师要明白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方可让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师: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画家,他用自身的努力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才能,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徐悲鸿。
师:对。那么在没有正式学习本节课之前,哪位学生可以说一下对徐悲鸿先生的认识吗?
学生的表情比较茫然,很显然这个问题是学生的知识盲点,紧接着教师更换问题。
师:同学们都知道徐悲鸿先生画的马栩栩如生,其实他还有很多优秀作品,谁可以试着说一下?
生:《愚公移山图》和《田横五百士》都是他画的。
师:真棒。
通过设置与课程相关的问题,教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可以根据平时课外接触的知识,对徐悲鸿先生进行简要描述。不少学生对徐悲鸿先生还未曾了解,他们在以后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努力学习课外知识,拓展知识面。
(三)构建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平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构建自主创新性学习平台。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要让每位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都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对于语文这样一门基础性课程,更需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言。学生在发言的同时,其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交流、沟通能力也会明显增强。学生在交流与实践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对于自身的进步与成长都具有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