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支农支教论文范文

支农支教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支农支教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支农支教论文

第1篇:支农支教论文范文

今后顺应时展趋势,农业职业教育有关部门,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将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增强农业软实力,作为事关己任的大事来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必须始终围绕着培养新时期新型农业技术人才为己任。实际上,新时期农业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也迫切需要数以万计的职业农民做支撑。而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将落在农业职业教育的肩上。今后,各农业高职院校必须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展要求,明确为农民服务、为农村建设、为农业发展的办学方向,根植于农民、发展于农民,服务于农民。

2组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

知识大爆炸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紧迫性。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必须要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探索继续教育形式,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必然趋势。针对此,农业职业教育部门要脚踏实地地办学,摒弃过去只重视学历教育的旧教育观念。在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办学思路,将学历教育与培训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结合,大力开展非学历岗位资格培训和各种形式的单项技术和技能的培训,推行多种形式办学,扩展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功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农业高职人才的需求,推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3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路子

长久以来,农业科研、教学、实践都存在相互脱节的问题。探索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路子,对于落实好职业教育培训意义重大。当前,黑龙江省市级、省级龙头企业有近百家,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与这些企业的合作,了解农业实践各行业人才的需求趋势,加强订单、定向培养力度,确保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同时,近些年来,黑龙江在科技示范场、示范园区投入很大力度,这些示范园区、示范场多属厅、局、所管辖,农业职业培训部分可将其作为实训基地,时刻关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态势,掌握领航农业的高新技术。

4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2篇:支农支教论文范文

近五十年来,中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也经历了诸多变化,但还未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和专门的研究领域,至于“三农”问题,相关的教育的理念也有待规范和权威的界定。目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形式大致分为三类:一、政府的农业系统主导并开展的各类旨在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的推广和培训工作;二、全国各大高等学校开展的农业类高等学历教育;三、农广校及相关农业培训学校所推广的农业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这类学校最大的特色便是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农民特点来实施教学任务,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当地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不同程度上有效拓宽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办学和施教范畴。

2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

目前,我国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对于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不够广泛,一般只停留在眼前利益,以直接得到效益,短期内可以回报的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需求为主导,少数农民开始对投入时间长,获得利益大,同时伴随较大风险技能教育需求慢慢了解和认识到,农民学习技能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技能转化成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一体化也在逐步推进,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农技型,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对于大量涌入城镇的农民必不可少,他们需要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获得新的实用技能。

3农民职业教育需求的特征

农民职业教育需求具有如下特征:显性需求少,隐性需求多,需求局限性大等。显性需求主要是有农民通过语言表达,对技能获得的价值和利益的表述,但是由于农民受到文化知识的局限,很难表达出来,所以显性需求较少;隐性需求是体现在农民的生产劳作中,不易于被农民发现和总结,必须通过农业职业教育的组织者观察农民的生产过程,从典型的案例、具体的生产细节和生产困难中总结出来,从而得到农民的职业教育的需求;生活环境和农民目前拥有的条件造成农民需求的局限性大,可以通过职业教育部门的引导来打破,引导的方式有参观、考察等。

4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特点

一是办学层次丰富。根据我国农业生产整体的特点,结合各地农村的现状以及农民的文化水平,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创立了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依次为实用技术培训、绿证教育、双证教育、初农教育、中专教育、中专后教育。大专教育等。二是教学形式灵活。为了更加贴合各地农村特点,满足农业劳动者的需求,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出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其中,以中专为主的学历教育与实用技术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卓有成效。农民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脱产学习或者业余学习,另外充分考虑农时情况的季节性学习班因时间灵活,也受到农民的欢迎。三是办学途径多样。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正朝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一目标迈进。特别是各地各级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将与其他教学机构的合作作为办学的一大主线,积极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普通中专、职业中学、其他民办教育机构密切合作,共同办学。四是培训学科涵盖面广。考虑到整个农业产业链涉及的大范围,农民职业教育也相应的设立了极其广泛的学科教育,从农学、园艺学、林学到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业,从农村计划生育管理、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到农村基层建设,还有农业类的经济管理、农业工程产业等非农类学科,由这近百个专业可衍生出上千门的培训课程,从而覆盖整个大农业和城乡就业需求。五是参与办学部门多样。由于农民职业教育非单一的技术性培训,而是涉及农业、教育、科技、劳动、素质等方方面面,因此就要求相关各部门各司其职,承担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顺应农民职业教育需求而诞生的专门机构,因而教育部、组织部、农垦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事业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农学会等20个单位均鼎力支持,并成为了联合办学单位。目前,联合办学单位发展到18个,包括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六是教育服务对象范围大。总体上,农民职业教育将教育、培训、推广三者合而为一,有效扩大了其服务的对象范围,除了普通务农人员、乡村干部、农村服务体系人员、还包括一些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骨干农民,以及一些只有小学、初中和高中学历的“三后生”。

5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农民职业教育的主体

第3篇:支农支教论文范文

教育选择是指作为选择主体的农村学生及其家庭在教育消费过程中对不同教育的选择,包括对学校类型的选择和学校质量的选择,其中的学校类型是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质量指的是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差别,也就是优质教育和一般教育之分。本文着重讨论的是农村家庭对学校质量的选择,即对优质教育的选择。因为学生能否成功选择优质教育是影响其接受的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受教育者自幼接受的教育质量不仅影响其当时发展水平,还会反过来影响其后期能否有更大的教育选择空间。影响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因素除国家、社会层面原因外,农村家庭资本也在其中。家庭资本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相对于文化、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对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程度也是最深的。因此,本文将从经济资本对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影响机制着手进行分析。

2经济资本的劣势导致农村家庭在优质教育选择中处于不利处境

教育选择包含不同形式的教育选择,表现为对优质学校教育的选择和对校外优质教育的选择。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农村家庭由于经济资本处于劣势地位在两种教育选择中都处于不利境况。

2.1农村家庭的弱势经济资本使其在校内教育选择中错失“优质教育资源”

笔者以重庆某市郊重点完中的高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2%。由统计结果来看,98人中,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比例为3:6.8。对于一所处在市郊且更靠近农村的高中来说,农村生源不应低于城市生源,但为何出现城市学生是农村学生2倍之多的现象呢?这与优质教育资源累积效应极大相关。所谓优质教育资源的积累效应是指,一个学生前一阶段接受的优质教育会对他下一阶段接受优质教育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这种优质教育资源的累积效应可以分别从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首先,就城市学生来说,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教育中存在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无论在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还是师资力量等软件方面,基础教育向来是城市远优于农村。因此,在整个教育阶段便出现城乡教育水平巨大悬差,这样从整体上城市学生的优质教育累积效应便产生了,于是会出现上面所展示的城市学生是农村学生2倍的现象。其次,就农村学生的情况来分析,也可以证明这种累积效应。不仅是对高中教育的选择,就是对高等教育的选择农村学生也处于劣势。“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总计723万名,其中农村考生人数为398万名,占报名总数的55%。”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考生人数首次超过城镇。但是又有多少农村考生可以获得优质高等教育选择的机会?一项2009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当时农村和城市人口比例均等,理论上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的比例也应均等,现实情况却是1∶4.65。”布迪厄在20世纪60年代调查不同社会阶层学生的入学机会均等问题时发现,“社会地位最高身份的学生独揽最高学府;对于社会出身低的学生而言,上大学则是以专业选择方面受限制为代价。”可见,经济资本处于劣势的农村家庭也难以进行优质高等教育选择。本文调查的学校作为一所完中,高中部在进行招生工作时一般倾向于接纳本学校初中部的优质生源。在所调查的30名农村高一学生中,有15名是从本校初中部直接升上来的学生,而剩下招收的15名农村学生则来自外校。这15人当中有10人都曾缴纳过赞助费,而且有8名是在初中阶段缴纳过,有2名是在初中和小学阶段都缴纳过,他们缴纳赞助费多是为了进入重点初中和重点小学。由此可见,这10个农村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接受优质教育的经历对他们现在能够进入这所重点高中是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的,也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积累效应。

2.2弱势经济资本难以支撑农村学生进行优质的校外教育选择

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别人在前进的时候,自己如果原地不动,那就是退步。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们也懂这样的道理。他们每一位总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再接受一些额外的教育来提升自身的水平,于是便出现了家庭的校外教育选择行为,譬如各种各样的艺术培训班、寒暑假课外辅导等都是家庭进行校外教育选择的对象。笔者曾通过调查暑假培训机构了解城镇和农村家庭的校外教育选择状况。在重庆市某县,当地的教育培训机构对于国家课程每科培训费根据班级人数不同价钱也不等,比如学生容量在5人到30人之间的大班,则每人每科培训费用是800元;而班级容量在5人之下的小班,则每人培训费用是1200元。而且每名学员至少选择两科学习,如此高额的学费下,竟吸收了不少学生,仅笔者所调查的一家培训机构便招收200多名学生,而整个县城拥有15所培训机构,除此之外还有在职教师举办的培训班,粗略计算,将近有500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课外培训,而这仅是普通文化科目的学习,并不包括艺术类等培训机构的招生在内。对比上述城市家庭的校外教育选择,乡镇农村家庭在校外教育选择方面,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调庆某镇时,该镇仅有两家课外辅导机构,却遭遇招生不足面临“倒闭”的尴尬局面。其中一家机构为吸引生源,将学费800元改为学费400元,学费降至一半,却仅有8名农村学生参与报名,而另外一家机构则直接将学费降至300元,才吸引43名农村学生就读。暂且不论各个培训机构的教育质量良莠不齐,单单从学生培训人数的角度,就可以看出农村子女限于经济压力,很少有能力参与课外培训,即农村家庭限于家庭的经济资本难以为子女进行学校之外的教育选择,更不用说优质的校外教育选择。上述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在校外教育选择中表现出来的巨大反差,间接反映出家庭经济资本在其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城市家庭经济上的宽裕使得他们会预留出专门的一部分资金作为孩子的课外教育支出,而对农村家庭来说这样的一笔支出成为他们无法消受的一笔额外支出,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我们不难理解这样一个道理:农村家庭无力承担其孩子的校外教育成本,使其像城市学生一样接受校外教育辅导,而继续难以进行优质学校教育选择,最终导致差距越来越大。可见,对于校外教育选择和学校教育选择,农村家庭由于弱势经济资本都处于劣势地位。

3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经济资本在农村家庭的教育选择中起着非常大的制约作用。从表面看,是农村家庭弱势经济资本的原因导致了这种失败,然而这仅仅是事情的表象。是什么导致经济资本能够在一个家庭的教育选择中发挥如此重大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才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国家教育政策中“以城市为中心”的制度使得城市学校的建设无论硬件或者软件整体上远远优于农村学校,这样便赋予了城市家庭的学生“得天独厚”的优势,优质教育的累积效应一开始就“眷顾”着他们,而远离农村学生。另外,地域发展不均衡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城乡发展不均衡尤为突出,这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上,面对城乡差距,农村家庭经济资本方面普遍不如城市家庭。在这样的现实之下,一些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虽然表面上是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都有入学资格,但是高额的“赞助费”“择校费”的制度设计客观上将在经济资本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家庭学生拒之门外。也就是说,在起点不平等的前提之下,机会的平等只能是假的平等,失去其现实意义。

第4篇:支农支教论文范文

1.家庭因素

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生活负担重的情况,所以忽视了子女的教育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利也有弊,部分中小学生会努力,明白用知识可以改变家庭环境。也有一部分中小学生和家长不重视教育,没有长远的眼光,导致他们过早放弃学业,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没有判断能力,容易犯错。

2.整体教育程度低

很多家长都认为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全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没有重视家庭教育,没有意识到家长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不重视子女的问题,很多家长面对子女对网络的沉迷甚至不闻不问。

3.过分溺爱

家长的通常思想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在人生路程上少点挫折,于是过于溺爱,盲目满足。从而让未成年人没有独立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家长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无论对错都采取支持的态度,这样更让他们肆意妄为。

4.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孤儿

这些问题应该是影响子女成长最为严重的因素,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这些孩子只能由爷爷、奶奶等亲人对其抚养,很容易导致子女的自卑感和孤独敢。

5.教育方法不妥

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孩子都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只能凭感觉去解决问题,这样很容易伤其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反叛心理的产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学校对家庭的信任。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1.多沟通多交流多联系

农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需要加强学校同家长之间的联系。由于部分家长过分相信孩子不会出现问题,或者认为到学校见老师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因此不会主动与学校沟通。因此学校应该多关注这些问题多提供平台让学校和家长进行交流,让双方都能了解和掌握子女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逐步认识到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多留意多观察

老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多留意和观察中小学生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要挖掘其根本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从心理入手,让学生认为老师也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我们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所以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将自己作为学生的榜样,用言语和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们。思想落后的学生,需要老师们去关心他们,走进他们,指导青少年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结语

第5篇:支农支教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摘要: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大力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是降低农村初级中学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新引力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还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我国农村教育目前状况,需要采取的办法有摘要: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做好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工作;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的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的教育沟通和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仅中心财政拨出专款大力支持,而且也引起了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笔者认为,单纯发展以九年义务教育后为指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当前,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中大力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一、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吸引力。

辍学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痼疾,已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探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摘要:我国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新华网记者随机对河北省一个“普九达标县”进行的调查发现摘要: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内学生流失率高达60%,其中辍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学。

引起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现行农村初中学校课程和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和相互渗透,引不起学生学习喜好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厌学”,而家长也失去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认为“读书无用”。“农村教育的实质是农村职业教育”,有必要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职业教育,增强农村初中普教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这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向之一。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和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当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从而增加学校和教育对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降低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

2.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

长期以来支配人们头脑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儒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农民供子女读书的最大心愿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从而“光宗耀祖”,而职业教育学校似乎只是“差生”的“收容所”。所以,大部分家长不去考虑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中途辍学以及毕业没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大多是直接进入社会谋求就业。另外,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导向上也存在误区,普通中学更受青睐,地方行政部门给予的各种政策支持也更多。所以造成了一个希奇的现象摘要: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农村职业教育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初中阶段纳入职业教育内容,使学生及早受到职业生涯的指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和就业观,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向着良性、健康的状态发展。

3.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于大多数辍学或初中毕业即中断学业的农村孩子来说出路无非有两条摘要:一是在家务农;二是进城打工。而进城打工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但文化和技能的缺失,使他们只能从事一些诸如运输、建筑等体力活儿,他们始终是游走于城市边缘的人群。尽管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可现实的政策落实情况并不理想,现在的外出打工者大多持有初中毕业证书,极少一部分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绝大部分还处于盲目和自发状态,如亲属介绍、老乡推荐等方式实现进城务工。

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比例差距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4.2亿,占87.8%。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都在70%以上。1997~1999年“回流”民工23%的“回流”原因是素质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和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根据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目前状况,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现存的矛盾单靠大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够的,解决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前的环节——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缺失的新问题亦十分必要。

二、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究

1.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

尽管初级中学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其根本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练习。但是鉴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要转变原有的初中单纯实施普通教育的思想,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另外,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针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劳动力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等有关精神的前提下,应把农业技术、进城务工、经营、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内容中,从而形成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模式。

2.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

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当地经济建设和农民致富的需要出发,结合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在“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原则的基础上,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例如我国新疆地区2007年开始实行的“职业教育分流班”制度。

初中职业教育分流班仍属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性质,其课程坚持按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要求设置。分流班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同等享受义务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具体的模式有“3+1”和“3+2”式。“3+1”式即在初中二年级进入初中三年级时,在学生自愿和家长同意的基础上,组织一部分学生,单独编班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班,调整普通文化课的学习要求,纳入为期一年的部分职业教育课程,初三毕业后再完全接受一年的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或者二、三产业的相关技能培训。“3+2”式是针对初中毕业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开展两年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以上三种形式,使学生毕业后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初步的熟悉和规划,树立起自信心,做到“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进城有本领”。需要注重的是,要切实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班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防止“隐性辍学”现象。

3.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

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理念的教育,可以作为课余或课外知识教给学生,也可以专门提供技能学习和实践机会。但是,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仍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在设置课程时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削减或调整课程门类和课时,利用节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选择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缩减幅度可稍微大一点,但要保证其职业发展所需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科目应多于基础文化课程科目,突出其“职业教育”性。

4.经费、师资和设备保障。

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当由当地教育部门介入并指导此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方面。由于发展职业教育所需经费相对较多,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在分配基础教育经费的时候应建立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专项拨款机制,以提供资金保障。还可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以资助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教学借助现有普通初中的文化课师资,专业课教师可以借助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职业教育学校,也可将当地富有实践经验的农艺师、技师、能工巧匠或者个体户、企业家引进校园。对于职业教育的设备新问题,除了可以根据各地和各校开设课程及专业所需购买一些设备外,也可和当地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展合作,共享设备,节约资金。

5.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教育的沟通和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建立“双资格”认定制度,给主要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学生颁发两种毕业证书摘要:一是普通初中毕业证,表明学生已经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二是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把握的职业技能程度颁发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双资格”制,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升学或就业双重选择机会。根据学生的意愿,既可以申请参加普通高级中学的入学考试,也可以申请参加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入学考试,而且还可以凭借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到社会谋求就业。“双重身份”、多重选择,不但可以实现农村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分流,还会大大缓解学生们的求学压力,增强初级中学的吸引力,有利于缓解辍学新问题,促进教育普及。

参考文献摘要:

[117所农村初中调查显示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EB/OL.,2008-1-4.

[4李水山.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新问题和发展策略[J].教育和职业,2004,(21).

[5马戎,龙山.中国农村教育新问题探究[M].福州摘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第6篇:支农支教论文范文

2、新型城镇化下形成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形成与历史、地域有关。当年的农民工老辈随着城镇化的进城和工作经历,有许多已经蜕变成城里人,他们的子女也相应地成了城里人。当他们衣着光鲜地返回农村时即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榜样。较之老辈,新生代农民工的榜样力量鲜活,他们更渴求早日摆脱贫困成为城里人。江浙一带,本地的农民工较山东、河北少,而四川一带本地农民工则很多。

3、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想其实并不遥远。随着我国每年0.6%的城镇化步伐,他们不久将成为城市的主人。但是,想成为城市的主人必须要有生存的手段,他们的要求,就是为了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提供的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能让他们在此有生存发展的能力。现在,社会有些现实是残酷的,许多大企业对大学生的关注度很低,相反对技能型人才却很是青睐。为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就成为新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来说,这无疑更加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4、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背景,使职业教育内容因人而异。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一些,但是仍以初中左右的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考虑到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的接受能力,对于他们的职业教育,应以技术型和操作型为主,而不要过多涉及太复杂的理论知识,教学形式要直观、浅显;同时,职业教育培训者还必须提前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生活以及心理,针对他们的现实需求,辅以操作技术、安全、文化、社会、法律、心理等方面的现实教育。

5、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职业教育内容。通过与政府、企业的多方联动,综合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协调力量。政府和培训机构都要深入实际,及时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和市场的需求,使职业教育内容与各大企业、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直接挂钩,实现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把培训教育工作做到市场需求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结合点上,学以致用,为企业培养有技能、有理想、能留得住的新型人才,需要的人才是巨大的,因材性培养,毕业即能上岗。

第7篇:支农支教论文范文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十来个年头了,但纵观全国尤其是农村的教育模式,仍然实行的是“应试教育”模式,甚至有些地方这种模式愈演愈烈,拼命的提高学生平均分、升学率,以此来衡量教师水平和学校优劣。素质教育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造假作秀,摆脱不了传统教育多少年来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影响。从学校作起向社会延伸,而不是单靠学校一方行为而能作好的。

那么困扰农村素质教育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教育自身。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一些理念理解不深不透,导致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有作秀之嫌,花拳绣腿;农村的大多数教师远离都市,新的教育观念接触晚,更新慢,再加上周边众多的农民群体的同化作用,使教师自身思想滞后。更有许许多多的教师为了职称、为了工资而流连忘返于各种各样的“短、平、快”的进修,并没真正学到什么,甚至在进修和继续教育考试中弄虚作假。再者教育行政领导在制定对教师的考评方面仍按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进行,束缚了教师们的发展,一味为了追求升学率而拼命要成绩,大搞题海战术,扼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家庭因素。传统的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一心只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子女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否则就是“没出息”,导致孩子们压力过大,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认为读书只要不上大学,不分工作就是无用,才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另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对学生学习不重视,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给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说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就是从这一点来说,待到接受素质教育的孩子们作了家长的时候,再进行素质教育就会很轻松了。

在农村实行素质教育就应该认真克服上述困难,对症下药,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切实加强对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理念的培训,尽快摆脱传统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大力推行新课改,培训不能走过场走形式,要真杀实砍,真正使教师更新认识。教育要创新,教师必须进取;要造就人才,教师自己必须要有才。对全体教师进行敬业精神教育,让教师对教育事业真正热爱,而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无奈的一种谋生方式,采取新的激励政策,让真干活的人能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力提高一些有特长教师的待遇,留住人才,因为这些人在素质教育中能起中流砥柱的作用。让广大教师和家长懂得素质教育并不影响升学率,而是促进升学率的提高。

2、学校要开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们接受再教育,让他们接受新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理念,向家长宣传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对家长进行积极向上的励志教育,让他们的心态影响学生。教育家长应经常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沟通,并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加强家教理论的学习,要知道家长的责任不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那就大错了,家长平时应多学习多读书、看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育的盲目性,乃至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3、学生教育方面,多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之外的教育,诸如习惯教育、道德教育、自信心教育、感恩教育、中国传统礼仪与基本国学文化教育,增强他们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的教育等等,使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质真正提高。现在人们物质条件好了,人们的智力水平相对过去要高了很多,就现在初中教材内容而言,如果学生潜心自学定会无师自通的,何况还有老师的指点,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的“潜心”,这应成为当今教师最重要的任务。

4、生态文明村建设不应只作表面文章,要加强内部文化设施建设,并且让教育部门参与进来,让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动手动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现代文明思想,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主动摒弃一些不文明思想和作法。多给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能走出校园,到社会的大舞台当中去锻炼成长。比如,举办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让农家孩子进城,感受城市生活节奏,零距离接触只有在电视上看到的东西,以增长他们的见识。

总之,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真正实行确有难度,并非短期能实行好的,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全社会必须认真转舵,明确目标,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跟随社会发展脚步,中国的教育才能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才能进一步富强!

第8篇:支农支教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据全国妇联2008年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广泛存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与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一)学习生活负担较重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都进城打工挣钱养家,因此留守儿童家庭的日常生活担子就落在了老人和孩子身上,留守儿童除了白天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放学回到家要做功课,要做各种农活,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七八岁的孩子基本上可以做任何杂活,大一点的则要帮助大人到地里做农务,小小的年纪就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二)物质生活水平低下

留守儿童所在的地区基本上属于较贫困的村县,仅靠父母外出打工的劳资难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因此经常可见寒冷的天气下,留守儿童的衣衫单薄,鞋袜破陋,家里和学校教室因买不起煤炭而蜷缩过冬的现象。此外,留守儿童基本处于青少年到青年的身体发育阶段,但都因为缺乏营养而身体瘦弱矮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身体的健康成长

(三)缺乏精神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大都与家里上了年纪的老人相依为命,隔代的代沟、沟通不畅等问题都使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堆积,得不到解决,便形成了心理疾病。他们每天接触的环境是固定的,接触的人群是有限的,接触的新鲜事物甚少,父母不在身边,能够与之交流内心真实感受的对象缺乏,他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寂寞是城里的孩子难以体会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乡村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局限性,外加没有定期的职业培训,致使专业素养存在不过硬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范围基本上包括语文、数学、政治等基础性课程,有些偏远山区甚至连英语课程都没有开设,更没有机会接触到有关法律思想方面的知识了,导致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淡薄,在遇到自身及家人的合法权利遭受侵害时,不能及时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大部分留守儿童正直青春期,这个时期是极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年龄,由于父母外出,他们缺少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学校又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构,问题产生后得不到有效的宣泄、排解和解决,往往会使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轻者会存在性格孤僻、心理自卑等问题。

(三)普遍缺乏理想信念,没有形成系统的价值观

由于环境封闭,条件有限,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对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认识不清,对爱国主义信仰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涵盖的内容一知半解,认为这些和自己切身利益无关,更谈不上理想、信仰、追求和学习奋斗目标。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三观的正确引导和规范,留守儿童的思想意识便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不是仅局限于眼前简单的书本知识,理想、信仰、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与探索比书本知识更能丰富一个人的灵魂,当然前提是要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因此,加强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变得任重而道远。父母教育的缺失可以从学校和亲友中得到弥补,形成学校与家庭间的联动机制,多关注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变化,多与他们沟通,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为留守儿童多送去一些关怀与温暖。我们不仅要使留守儿童身体茁壮成长,更要使他们的人格健全的成长。

(二)有利于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和睦

孩子不但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还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和家庭的全部寄托,对于外出打工的父母来说,他们最担心和最牵挂的莫非就是自己留在家中还未成年的孩子了,父母不但要担心他们的学习状况,更牵挂家里的孩子是否安全、健康、快乐。因此,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和睦。

(三)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城市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众所周知,我国农村人口高达9亿之多,在全国总人口数中占绝大比重,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我国政府职能的重中之重。只有农村教育水平与城市教育水平旗鼓相当、二者平衡发展,我国的整体教育事业才能真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青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三农问题"是我国在奔向小康道路上需要妥善处理与解决的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其中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村家庭的和谐稳定问题、农村社会的文化发展问题等等都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是社会的组成者与建设者,只有每个个体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基本的生存与教育权得到保障,家庭才能和谐团结,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政府以及社会

第一,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认知和关注离不开新闻媒体的报道与宣传,但目前宣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新闻媒体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客观报道,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氛围。社会公益组织、慈善组织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号召有爱心的社会人士、社会企业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无论是金钱上、物资上还是情感上的帮助,都是值得倡导和鼓励的,多一点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关爱,让他们知道全社会并没有遗弃他们。

第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主要职责是关注中国青少年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其业务范围里的第三项就是:组织开展和资助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笔者的建议是每学年的寒暑假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可以参观高校,参观当地博物馆,科技馆,活动地点可以是父母打工的城市,既能让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短期相聚,又能增长他们的见识,开阔眼界,让他们有机会走出闭塞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外面丰富精彩的世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理想、追求,给予他们学习的动力,使他们更加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

(三)学校

第9篇:支农支教论文范文

(一)调查对象

选取本市农村9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进行研究。调查对象为学校在职教师,实际发放调查问卷214份,收回214份,有效问卷21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7.1%。(二)调查工具和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本市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在发放问卷调查的同时辅以座谈、个别访谈和个案研究等多种形式。问卷包含9个问题,主要涉及师资基本情况、教师参加培训效果评价和教师需求愿望三方面内容。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每所学校中随机抽取30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培训参与度

调查显示,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培训的人数占52.9%,而城市学校这一比例是90.2%。可以看出,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机构的培训人数不多,原因主要是学校经费紧张,没有能力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和市级培训。

(二)培训评价

1.对培训组织形式的评价

从教师参与培训的组织形式看,19.4%的教师参加过国家级培训,15.2%的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60.9%的教师参加过市级培训和教研活动,参加过校级培训和教研活动的教师占总数的57.7%。在“以往培训活动效果评价”调查中,81.4%的教师认为培训“效果不错”,4.8%的教师认为“效果不大”,主要集中在“6~15年教龄”和“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中。可见,教师对以往“培训和教研活动”持有肯定态度,认为对个体专业化发展帮助很大,但仍有部分教师不满意以往的“培训和教研活动”,特别是“6~15年教龄”和“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反映出现今组织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没有根据发展阶段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培训目标和任务,不能满足教师宽泛的培训需求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主要原因是这些教师分别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探索期(第10年左右)、成熟期(第15年左右)、专家期(第20年左右),教师在每个阶段遇到的困难不同,有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发展的关键素质不同。

2.对培训内容的评价

教师参加培训的满意度是考察培训价值与作用的主要途径。“十二五”教师培训的重点是“双师”教师培训,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用“双能(即兼有教师与技师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说来界定“双师”的内涵,因此采用“双证”说(即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来界定。为了使“双师”教师的素质更接近“双能”要求,因此,在“十二五”市级教师培训中重点加强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育能力培训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增加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力度,增添了“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在对这种研训内容的评价“收获很多”“有点收获”“收获不大”三个选项中,66.9%的教师认为“收获很多”,21.1%的教师认为“有点收获”,12%的教师认为“收获不大”。认为“收获不大”的教师主要集中在“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在座谈中了解到,这一教龄段的教师希望得到职教教育新理念方面的培训,而过去没有列入此培训内容。另外,希望得到计算机多媒体与专业结合运用的培训,而过去多关注计算机专业教师高层次的培训,忽视了教师的普遍性要求。调查中了解到,教师对“双证”培训内容和“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收获多,满意度高,评价位次在前。特别对“二产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三产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达到百分百的满意。但对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如“计算机类培训”“说课课例研训”和“授课课例研训”满意度位次靠后。由于教师的职业成长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特点、经验、理论功底、所遇到的困惑问题、要达成的目标和有待发展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存在差异,对培训内容的个人感悟和体会也有所不同,如对于“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有的教师认为收获很大,在满意度排位上排在第2位,而有的教师则将其排在第9位。

3.“双证”教师分布

从调查样本中,有“双证”的教师占总样本的39.5%,其中专业技能课教师占64.1%,公共基础课教师占35.9%;专业技能课教师有双证的,占农村专业技能课教师的68.9%。可见“十二五”以来,政府部门和研训部门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双证”教师的培训力度有所增加。但与城市中职“双证”教师55%的比例相比,还需提高。

(三)培训需求

1.教师的参训愿望

在对教师参训愿望的调研中,教师对“双证培训”内容中除对“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培训”愿望靠前外,其他愿望排位在后。通过调研了解到教师对“计算机类培训”、“说课课例研训”、“授课课例研训”此类培训内容设计满意,但对培训形式不满意,培训中没有解决教师关切的问题。

2.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预期

了解教师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预期,有利于改革培训内容和方法,更大限度地发挥培训功能。从调查结果看,教师希望参加“授课课例研训”、“本市骨干教师主讲教学经验分享”、“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教学设计研训”、“说课课例研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训”、“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对待培训具有明显的教学实用性倾向。从教龄段看,1~5年教龄教师和6~15年教龄教师对“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培训感兴趣,16年以上教龄教师对参加“职教课改理念研训”需求强烈。

3.教师对培训者的需求

教师希望“与本职有关的专业人员”、“自己同行或一线有经验教师”担任研训教师,可以看出教师希望得到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解决策略,希望得到对教育教学问题即时、实效的解决办法。4.教师的求助对象教师遇到教学问题时,求助对象常常是单位一线教师或单位主管教学工作领导。从教龄段看,16年以上教龄教师,求助对象依次是单位一线教师、网络、企业(行业)专家。中职学校教师对待培训具有明显的教学实用性倾向。

三、建议

(一)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出台政策,在提升农村教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但是农村中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种种问题,如优秀教师流失、农业专业教师转行、教师职业倦怠等,影响了农村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规格,影响了全域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建议:一是要由政府牵头协调管理,出台激励措施,以全域城市化建设为核心,合理设置专业,合理建立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整体水平;二是要建立教师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增强教师的培训内驱力,激发教师专业成长意识;三是营造浓郁的培训和终身学习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四是国家和政府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保障对农村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使农村中职教育事业得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农村中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一,构建农村中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明确各培训机构的职责范围,做好校本培训、县级培训、市级培训和省级培训等不同层级之间的沟通和衔接。第二,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规划,针对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需求,设计不同培训内容,切实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第三,加强专项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中职教师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培训需求,对已有培训层次做出相应的规划,在课程设置上充分满足全域城市化的政治、社会、经济等要求,研究设计符合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培训项目,探索富有特色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内容、途径、手段与策略;第四,开展校本培训,从教师、学校和本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第五,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开展网络培训,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形式,扩大培训覆盖面,增强培训教师的参与度。

(三)完善“送教下乡”制度并常态化

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培训工作要面向所有教师,给予所有教师都能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与条件,但由于农村中职学校经费紧张,教师不能完全得到市级以上培训机会,因此,要选拔城市优秀教师,挖掘优秀课例,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并将其常态化。将“做中学、做中教”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授课课例研训及一线骨干教师经验与农村中职教师分享,介绍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经验,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观摩教学展示会、观看评析名师课堂等方式,提高农村中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根据不同教师发展阶段设计培训课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