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

肿瘤临床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肿瘤临床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肿瘤临床论文

第1篇:肿瘤临床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8月至2012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42例MOGCT患者,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诊断证实。按照肿瘤病理分型包括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6例(38.1%)、未成熟畸胎瘤12例(28.6%)、无性细胞瘤6例(14.3%)、卵黄囊瘤4例(9.5%)、绒毛膜癌1例(2.4%)、胚胎癌1例(2.4%)、多胚胎癌1例、左侧卵巢成熟性畸胎瘤鳞状上皮癌变1例。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主要症状、体征、病理诊断、分期、手术方式、化疗方案及随访情况等。该研究得到四川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有生育要求的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仅行患侧附件切除术或患侧肿瘤切除术;无生育要求的根据肿瘤分期、组织学类型及转移瘤大小范围等行卵巢癌根治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全面探查盆腹腔,行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大网膜阑尾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肿瘤细胞减灭术则尽最大努力使残存瘤灶直径<2cm。

1.3静脉化疗方案

BEP方案:博来霉素15~30mg/d,5天方案中第1天(d1)及第3天(d3)静脉输注;依托泊苷100mg/m2•d,第1天至第5天(d1~d5)静脉输注;顺铂20mg/m2•d,d1~d5,28天为1个周期,共1~8个周期。不能耐受BEP方案的采用BVP方案:博来霉素15~30mg/d,d1~d3;长春新碱1.5mg/m2•d,d1;顺铂20mg/m2•d,d1~d5。含有滋养细胞成分的给予EMA-CO方案:依托泊苷100mg/m2•d,d1~d2;放线菌素D400μg/m2•d,d1~d2;甲氨蝶呤100mg/m2+200mg/m2,d1;长春新碱1mg/m2•d,d8;环磷酰胺600mg/m2•d,d8。

1.4随访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开始随访,生存期为患者开始治疗至死亡或最后随访的时间。失访患者生存期计算至末次随访日。随访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诊疗过程、生存状态、化疗毒副反应及生殖内分泌情况等。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Fisher''''sExactTest检验,全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

2结果

2.1临床特征

2.1.1临床表现

患者发病年龄6~52岁,中位发病年龄13.4岁,25岁以下患者占57.1%(24/42),26~35岁占33.3%(14/42),超过35岁患者约9.5%(4/42)。临床表现为腹痛(16例,38.1%)、下腹胀痛(23例,54.8%)及腹部包块(23例,54.8%)。以腹痛就诊的16例患者中2例出现卵巢囊肿蒂扭转;以腹胀就诊的23例患者,B超检查均发现有盆腔包块,其中有5例初诊时发现有腹水;此外有1例以发热就诊,2例体检时发现卵巢囊肿就诊。42例患者均予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包块最大约30cm×20cm×20cm,平均肿瘤直径为11.5cm。

2.1.2手术方式

初次手术,42例患者中有30例保留生育功能。

2.1.3FIGO分期

按FIGO手术病理分期(2000年),Ⅰ期18例(其中ⅠA期12例、ⅠB期2例、ⅠC期4例),Ⅱ期6例(其中ⅡB期2例,ⅡC期4例),Ⅲ期11例(其中ⅢB期1例,ⅢC期10例),Ⅳ期2例。Ⅰ期+Ⅱ期占57.1%(24/42)。此外,尚有5例为外院行单纯囊肿剥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恶性肿瘤于我院化疗,未行再次分期手术。

2.1.4化疗情况

42例患者中有6例(包括1例无性细胞瘤ⅠA期、3例未成熟畸胎瘤ⅠA期、1例卵黄囊瘤ⅠA期及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术后未补充化疗。31例患者接受BEP方案,3例因不能耐受BEP方案予BVP方案化疗,1例绒毛膜癌及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左侧卵巢卵黄囊瘤伴灶性滋养细胞分化)给予EMA-CO方案化疗。

2.2预后

截止2014年3月,随访时间25~9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3个月,2例失访。

2.2.12年生存率

随访2年,2例失访,1例死亡,无瘤生存24例,2年复发及带瘤生存15例。2年生存率97.5%(39/40),死亡者为1例Ⅳ期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2年生存率(93.8%)与其他类型肿瘤患者2年生存率(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年复发率37.5%(15/40),而在15例复发及带瘤生存患者中,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占66.7%(10/15),未成熟畸胎瘤、绒毛膜癌、卵黄囊瘤及胚胎癌各有1例,各占6.7%。

2.2.25年生存率

42例患者除2例失访外,40例中随访满5年者17例,死亡2例。5年总生存率88.2%(15/17)。Ⅰ~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100.0%)高于Ⅲ~Ⅳ期(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A期以上患者6例,2例Ⅳ期和ⅢC期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分别于术后18个月和26个月死于肿瘤进展或全身转移。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60.0%)低于其他类型肿瘤患者(1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死亡的患者均为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其肿瘤成分中均合并有卵黄囊瘤成分。

2.2.3生育功能影响

保留生育功能的30例患者中,1例失访,随访至今1例复发的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均存活。12例复发患者二次手术有7例再次保留子宫及一侧附件,4例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及1例胚胎癌患者二次手术予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对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23例患者中有5例为,尚无月经来潮,18例青春期后患者化疗期间予曲普瑞林保护卵巢功能,化疗结束后3~6月复潮,月经周期规律,经量正常,复查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异常。

3讨论

3.1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

MOGCT好发于年轻女性甚至,主要包括卵黄囊瘤、未成熟畸胎瘤、无性细胞瘤、胚胎癌、原发性绒毛膜癌以及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在本研究中,患者年龄最小6岁,中位发病年龄13.4岁,35岁以上患者仅占9.5%。虽然MOGCT卵巢卵黄囊瘤可产生甲胎蛋白(AFP),含有绒毛膜癌成分的肿瘤能产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并以此作为肿瘤标志物作为病情监测的依据。在发病早期,因发病年龄小等因素,往往被忽视,待到有症状就诊时肿瘤多较大。在本组资料中最大肿瘤约30cm×20cm×20cm,平均肿物直径为11.5cm。故而我们认为应加强对青春期甚至青春前期女性生殖系统疾患的关注,力争早诊断、早治疗。既往研究表明,MOGCT中除无性细胞瘤预后较好外,其他各类非无性细胞瘤恶性程度较高,其肿瘤成分中混合有卵黄囊成分可作为一个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混合性细胞肿瘤中卵黄囊瘤成分所占比例相对较高。Kojimahara等报道,33例卵黄囊瘤中,单纯型18例,混合型13例,25例予BEP方案化疗,5年生存率87%。在本组资料中,虽然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5年生存率(60.0%)与其他类型肿瘤(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我们发现2例死亡患者均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其肿瘤成分中都合并有卵黄囊瘤成分,且2年复发患者中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占66.7%。因此,我们认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预后相对较差。然而,目前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的化疗,除了合并有特殊成分如绒毛膜癌,其化疗方案较为明确地选用EMA-CO(依托泊苷+放线菌素D+甲氨蝶呤+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针对滋养细胞肿瘤的化疗药物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外,其他仍然以BEP(博来霉素或平阳霉素+依托泊苷+顺铂)或BVP(博来霉素或平阳霉素+顺铂+长春新碱)为主,但其治疗效果远不如单纯生殖细胞肿瘤,故而对混合性MOGCT应给予个体化治疗,针对其肿瘤成分不同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Al-Jumaily等报道,1例12岁的混合有高度恶性肉瘤成分的生殖细胞肿瘤,其肿瘤成分合并有20%卵黄囊瘤、30%成熟畸胎瘤、40%胚胎性癌、5%绒毛膜癌及5%的肉瘤成分,在给予经腹盆腔包块切除+右侧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淋巴结取样术后,随病情调整化疗方案,总共给予了6疗程的BEP方案和4疗程VAC(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和环磷酰胺)方案化疗,患者获得了32个月的无瘤生存期。据报道,肿瘤病理分期、肿瘤大小及彻底的减瘤术也与MOGCT的预后密切相关,MOGCT的早期患者预后明显好于进展期,而残存瘤灶直径≤2cm者预后好于减瘤未彻底的患者。在本研究中,不同病理分期、肿瘤大小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否与研究中病例数较少等因素有关,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3.2手术治疗

MOGCT患者绝大多数未婚、未育。至20世纪70年代起,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已使大多数渴望生育的妇女经治疗后获得了妊娠。在本组资料中,42例患者中有30例保留生育功能,除1例复发的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死亡以外,其余患者均存活。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与子宫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既往报道中,我们曾对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保守治疗后进行了追踪随访,有生育计划的20例患者中,13例患者有15次妊娠,9次足月分娩。本研究中,30例患者大多年幼,至随访结束尚未了解到有正常妊娠分娩的病例,目前所有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患者均在继续随访中。在Zanetta等的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169例MOGCT,尽管其中有58例患者病变范围超过卵巢,仍共有138例实行了保守手术,81例术后进行了辅助化疗,总存活率达到94%,保守手术与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患者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故而,多数学者认为,保留生育功能对MOGCT预后影响不明显。MOGCT的子宫和卵巢复发相对少见,即使肿瘤复发也多不累及子宫及对侧卵巢,切除对侧卵巢及子宫并不改善预后。年轻患者有生育需求,不论肿瘤期别,只要有正常卵巢组织存在,均可行保守手术治疗。

3.3化疗及卵巢功能保护

MOGCT对化疗药物高度敏感,目前化疗方案首选以博来霉素为基础的BEP方案或BVP方案,另外还有VAC及VAC/EI(VP-16,异环磷酰胺)等针对特殊类型的二线方案。BEP及BVP方案作为MOGCT目前最为有效的一线化疗方案,化疗毒副反应相对较小。在本研究中42例患者中,30例接受BEP方案化疗,3例因不能耐受BEP方案,予BVP方案化疗,1例绒毛膜癌及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左卵巢卵黄囊瘤伴灶性滋养细胞分化)给予EMA-CO方案化疗。本组资料42例患者2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5%及88.3%,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是因博来霉素、多柔比星类和长春新碱等有终生剂量,且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如顺铂的肾毒性,博来霉素和平阳霉素的肺纤维化,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的心脏毒性等问题,对于年幼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及晚期复发已达终生剂量的MOGCT患者,更理想的化疗方案尚待进一步探讨完善。化疗药物对性腺及生殖功能的副反应常表现为卵巢功能早衰、闭经。部分患者化疗结束后2~3个月恢复正常月经及生殖功能,但也可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对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年轻患者,化疗期间应考虑保护患者的卵巢功能,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Gn-RHa可耗尽垂体促性腺细胞上的GnRH受体,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或直接阻断卵巢雌、孕激素的合成,使卵巢在化疗期间处于静息状态,从而起到保护卵巢的作用。有正常月经来潮的患者在化疗期间予曲普瑞林保护卵巢功能,化疗后均恢复正常月经。本研究中,18例保留生育功能的青春期后患者化疗期间予曲普瑞林保护卵巢功能,化疗结束后3~6个月复潮,月经周期规律,经量正常,复查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异常。

4.总结

第2篇:肿瘤临床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5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入选病例Kamofsky评分(KPS)≥60分,且均经细胞学检查或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其中,实验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65~86岁,平均年龄(73.2±2.5)岁,胃癌10例,食管癌6例,直肠癌6例,结肠癌3例;对照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66~86岁,平均年龄(73.6±2.4)岁,胃癌10例,食管癌7例,直肠癌5例,结肠癌3例。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癌症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单纯采用香菇多糖治疗,将20mg香菇多糖针剂溶于250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周治疗1次。

1.2.2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迪注射液(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2020236)治疗,将100mL艾迪注射液溶于400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天,3个月治疗1次,连续治疗28天。两组患者均进行2年的跟踪调查。

1.3疗效评定按WHO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疗效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毒副作用与生存质量。

1.4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珚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经治疗,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4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毒副作用治疗过程实验组共出现13例胃肠道反应,其中Ⅰ级11例、Ⅱ级2例;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0%,低于对照组的56.0%。

2.3患者生存期随访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平均生存期为(16.32±2.29)个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6±2.61)个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122,P<0.05)。

3讨论

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较差,多数患者无手术治疗机会,恶性肿瘤已成为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临床上需给予合适的治疗方法。老年肿瘤患者常伴有多种内科疾病,对化疗及放疗的耐受度较差,风险较大,治疗方案选择困难。因此,改善老年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据报道指出,采用艾迪注射液治疗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大量研究证实,艾迪注射液具有消瘀散结、清热解毒、扶正祛邪的效果,可抵抗肿瘤,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艾迪注射液为中药制剂,已成为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有效药物,制剂中含有斑蝥、刺五加、黄芪、人参等药物,具有双相广谱抗癌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斑蝥活性成分斑蝥素具有较佳的抗癌活性,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RNA和DNA合成,且抗癌过程中不会产生骨髓抑制;刺五加含有刺五加多糖,具有明显的癌细胞抑制作用;黄芪多糖可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起到杀死癌细胞的效果,还具备较强的解毒功能;人参提取物含有人参多糖和多种皂苷,具有提高白细胞、抑制肿瘤新血管生成、抑制细胞因子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适应性等作用。经治疗,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0%,低于对照组的56.0%;实验组平均生存期为(16.32±2.29)个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6±2.6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实验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提示艾迪注射液治疗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延长生存期,减轻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第3篇:肿瘤临床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患者,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9.76±5.54)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65±2.66)周,排除凝血机制障碍、严重内外科合并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为连续硬膜外麻醉,切口在下腹正中,子宫下段横切口,在胎儿娩出后宫体内肌内注射缩宫素20U。观察组患者在剖宫产术结束后同时进行肿瘤剔除术,在对剖宫产切口进行缝合时,子宫娩出腹腔,对子宫肌瘤的大小、数目、位置进行观察,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口,行剔除术。在剔除子宫前,将缩宫素20U注射入基底部及肌瘤四周,将肌瘤分离并剔除,采用1-0可吸收线对肌壁瘤腔进行缝合,之后褥式锁边缝合,在缝合时注意不留死腔。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将子宫送回腹腔,对于渗血的针眼部位,采用细丝线缝合或者用纱布按压,术后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3d,肌内注射缩宫素10U,2次/d,共3d。参考组患者剖宫产术后根据产妇恢复情况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24h阴道出血量,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恶性恶露持续时间。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h阴道出血量与参考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恶性恶露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参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生率在0.3%~2.6%左右,其中合并卵巢肿瘤几率为0.08%~0.90%,而21~31岁的女性为疾病的多发人群。通过妊娠早、中、晚期对肿瘤进行动态检查对于明确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通过早期诊断能够实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临床关于剖宫产术与子宫肌瘤剔除时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临床认为在剖宫产术中同时进行肌瘤剔除极易导致感染、出血等现象的发生,不利于患者康复。然而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学者发现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有效避免了分娩后子宫肌瘤对子宫修复的影响,患者产后出血量明显减少,床褥感染率明显降低,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有效阻滞了肌瘤的继续发展,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然而并非所有患者均适合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若操作不当极易引起产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在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要对肌瘤数目、大小、部位及性质等进行全面准确的观察,从而对肌瘤综合情况进行评估,严格掌握适应证,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在手术操作中为减少损伤的发生,医护人员要严格手术操作,尤其是存在出血倾向、肌瘤较大的患者,需要常规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之后再行肌瘤剔除术,在对瘤核进行分离时,尽量沿包膜进行分离,同时结扎血管以止血,在手术中减少对过多组织的剪切,从而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对于肌瘤数目较多或者肌瘤体积较大患者,术后尽量腹腔引流,从而保证渗液能够及时被排出,有效减少继发感染的发生。在妊娠期,卵巢肿瘤可出现破裂、蒂扭转等,偶尔可对盆腔产道进行阻塞,而临床判断其良性或者恶性难度较大,因此在进行剖宫产之前需要对卵巢肿瘤的情况进行评估,观察是否出现破裂、扭转或者恶性情况等,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第4篇:肿瘤临床论文范文

1.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阵发性绞痛,随后出现便意,为小块状成形便,表面覆有黏液、脓血,6~8次/日。电子肠镜示距15cm处可见5cm×4cm大小息肉样肿块,表面高低不平。临床诊断:直肠占位。肠镜病理活检报告:(直肠)小块黏膜中见散在核大异型细胞伴炎细胞浸润,建议肿块切除后进一步检查。遂行直肠癌根治术。术中见肿块位于直肠上部,紧接乙状结肠。肿瘤外浸到浆膜层,尚未累及肠外组织和器官。

1.2方法标本经4%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二步法。所用一抗vimentin、SMA、desmin、ALK1、CD117、KP1、CD30、CD34、AE1/AE3、myogenin、H-caldesmon和HMB45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结果

2.1巨检肠管一段,长13cm,直径3cm,距一侧切缘5cm处见一境界较清楚的黏膜下肿块,大小5cm×5cm×5cm,突出于肠腔,表面见溃疡,无包膜;切面灰白色、质中,无坏死、出血。

2.2镜检肿瘤组织弥漫浸润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局部肠黏膜层炎性坏死,有溃疡形成。肿瘤组织主要由长梭形、短梭形细胞呈束状交错排列,部分排列紧密,部分排列疏松,间质黏液变性,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可见核分裂。间质中有大量慢性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也见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2.3免疫组化瘤细胞vimentin、SMA和desmin(+),Ki-67阳性指数为20%,ALK1、CD117、KP1、CD30、CD34、AE1/AE3、myogenin和H-caldesmon均(-)。病理诊断:(直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至今18个月,无复发。

3讨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性肿瘤。1973年Bahadori和Liebow描述了一种发生于肺的病变,称为浆细胞肉芽肿。此后,根据构成细胞主体的不同出现过多种名称来描述该病,如炎性假瘤、黄色肉芽肿、黄瘤性炎性假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和炎性假瘤等。WHO(2002)软组织肿瘤分类将其命名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IMT)。该肿瘤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组织学类型,其生物学行为已在WHO分类中列入中间性(偶有转移)一组,其复发率约25%,转移率<5%。但其形成原因、与局部炎症有/无明显关系及其生物学行为在少数病例是否表现出恶性等问题,至今仍为文献关注的热点。

3.1临床表现IMT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见部位为肺、肠系膜、后腹膜以及四肢软组织。发生于直肠的IMT报道少见。Coffin等于1995年报道了首例发生于直肠的IMT,至今国内外报道仅5例直肠IMT,加之本例共6例(表1)。患者发病年龄13个月~60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多为贫血、腹痛、体重下降,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血便等。直肠IMT易被临床医师误诊为恶性肿瘤,因其临床症状和肠镜检查、病理活检都表现出肿瘤特点,加之腹腔脏器的IMT常常表现出侵袭性生长和复发的特点,更突显出病变的肿瘤特性。

3.2组织学大部分IMT为界限清楚的结节状或分叶状肿块,部分呈浸润性生长。肿瘤切面灰白或灰黄色,质中、偏硬,可伴有黏液变及出血、坏死等。镜下梭形肌纤维母细胞、纤维母细胞和炎症细胞构成IMT的3种基本结构。基于此,Coffin等总结了IMT具有以下组织学特点:①梭形肌纤维母细胞疏松排列,周围有水肿性黏液样背景,其中有大量血管和炎性细胞类似肉芽组织、结节性筋膜炎或其他反应性病变;②增生的梭形细胞紧密束状排列,伴有不同程度的黏液和胶原化区域以及弥漫性炎细胞浸润,类似于纤维组织细胞瘤或平滑肌肿瘤;③有板形胶原,细胞密度低、炎性细胞稀少,类似瘢痕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

3.3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弥漫阳性,多数病例desmin阳性,SMA可灶性至弥漫阳性,约1/3病例局灶CK阳性,部分病例ALK阳性。

3.4鉴别诊断直肠IMT需要与直肠的其他梭形细胞病变鉴别。①胃肠平滑肌肉瘤:多发于中老年人,儿童罕见。瘤细胞丰富,异型性明显,核常呈雪茄样,核分裂象多见,并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瘤细胞呈长的束状排列,胞质丰富、红染,间质内一般不含大量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灶。免疫组化actin和h-caldesmon呈弥漫阳性。②胃肠炎性纤维肉:体积较小,内窥镜下常表现为小的息肉状突起,可伴有溃疡形成,有时可带蒂,形似肿瘤。镜下见病变多位于黏膜下层,由梭形间质细胞组成,呈交织的短束状排列,常围绕血管形成旋涡状或洋葱皮样结构,背景常呈黏液样,炎症细胞成分较杂,以嗜酸性粒细胞多见。免疫组化梭形细胞vimentin、CD34和fascin阳性。③胃肠间质瘤:梭形细胞为主型瘤细胞常呈梭形交织的短束状或旋涡状排列,也可呈鱼骨样排列,有时可看到器官样、假菊形团样结构;上皮样细胞为主型的瘤细胞呈巢状、片状分布,胞质透亮、空泡状或深嗜伊红染色。免疫组化CD34和CD117阳性。④霍奇金淋巴瘤:病变由单核霍奇金细胞和多核RS细胞组成,背景中有数量不等的非肿瘤性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免疫组化示CD30和CD15阳性。⑤恶性黑色素瘤: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常位于直肠下端和齿状线附近,大体呈结节息肉状,临床就诊时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镜下可见不等量的黑色素颗粒,肿瘤结构复杂,细胞形态多样,瘤细胞类型可分为大透明细胞、小透明细胞、大上皮样细胞、小上皮样细胞、瘤巨细胞和梭形细胞6种。免疫组化HMB45、S-100和vimentin阳性。⑥肉瘤样癌:直肠肉瘤样癌是一种具有双向分化的少见肿瘤,该肿瘤侵袭性强,进展快。镜下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组成,核分裂和病理性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CKpan和EMA阳性,而非上皮源性标记SMA、CD117、CD34、desmin和S-100阴性。

第5篇:肿瘤临床论文范文

论文的参考文献的撰写是作者对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也是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本文结合了心理护理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标准格式和要求等范例,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心理护理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心理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1]丁娜,胡成文,陶艳,等.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焦虑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5,36(18):78-81.

[2]赵秋歌.首次化疗恶性肿瘤患者心理护理的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46):168-169.

[3]程和瑞,翟西菊,亓德美,等.奥氮平治疗伴肿瘤相关性焦虑抑郁肿瘤的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4):28-30.

[4]崔孝菊.恶性肿瘤患者心理问题调查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106-108.

[5]黄露,梁键,林海珍,等.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况干预研究[J].光明中医,2015,30(1):155-157.

[6]张婧.对住院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3):62-63.

心理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怀素.心理护理干预对小儿白血病病人心理状况影响的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11):1489-1490.

[2]娄春燕.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小儿白血病骨穿和腰穿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1):100-101.

[3]韩静,刘均娥,肖倩,等.学龄期白血病患儿的心理行为状况及其护理干预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09,6(5):219-221.

[4]梁艳梅,雷永红,韦慧,等.护理干预对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次化疗的效果研究[J].内科,2014,(2):181-184,198.

[5]田艳珍,任小红.白血病患儿家属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1):3321-3324.

[6]肖智智,简黎.白血病患儿的心理特征与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41-142.

心理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1]谢刚敏,刘玉馥,冯正直,杨国渝,梁莉,赵玛丽;心理护理研究方法与内容的进展与展望[J];现代护理;2003年09期

[2]汤羽达,张慧;我国近10年心理护理研究文献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年01期

[3]赵鲁平;熊伟;;试论优化医疗执业环境[J];中国医院管理;2006年10期

[4]蔡雁;施晓群;金艳;;乳腺癌患者术后乳房缺失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年02期

[5]麻妙群;护理程序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1999年06期

第6篇:肿瘤临床论文范文

关键词: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晚期胃癌;Meta分析;联合用药

胃癌在我国属于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病情早期多无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手术治疗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为20%~30%[1]。由于术后容易复发,手术后通过化疗来巩固治疗效果,但化疗药物存在各种不良反应。因此,寻找确切有效、不良反应小的化疗药物迫在眉睫。近年来,临床上多采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联合用药治疗晚期胃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运用询证医学的方法比较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与其他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对今后临床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2014年公开发表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随机对照研究,并辅助手工健硕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相关学位论文。

1.2 文献检索 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检索文献,收集文献,并进行比较分析,当存在异议时,请第3人进行裁决判断,文献检索词为卡培他滨、奥沙利铂、XELOX、希罗达、晚期胃癌、随机对照研究。

1.3 纳入文献标准 ①研究的设计类型均为随机对照研究(RCT);②纳入的文献具有相似的研究目的、方法及评价指标;③纳入的文献研究对象均为晚期胃癌患者;④纳入文献的研究对象预期生存期限均>3个月;

1.4 排出文献标准 ①文献发表在2005年以前或未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②治疗方法不明确、诊断标准不明确或未提及诊断标准;③非随机对照试验。

1.5 文献质量评价 对纳入的RCTs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评价,根据其是否采用随机方案、随机方法是否恰当,是否对随机分配方案进行隐藏、是否采用盲法、是否进行治疗意愿分析及有无报告退出及失访病例等,根据Jadad质量评价量表对纳入的RCTs进行质量评估。所得分数高于或等于3分为高质量文献,所得低于3分为低质量文献。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Revman 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及其95%可信区间CI作为统计效应量;连续性变量根据测量时都是否相同分别采用加权均数差或标准化均数差及其95%CI作为统计分析效应值。

1.7 异质性检验 对于不同原始研究结果的变异程度进行补缴,若P≤0.10,I2>50%,说明各个实验结果间存在异质性,首先应该进行异质性分析,找到原因,若无法消除异质性的资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对于P>0.10,I2≤50%的研究结果,说明其具有同质性,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本研究文献概况 本次纳入研究文献均为RCTs,共纳入文献7例[2-8],各个研究均提及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情况,且各个研究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病情等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2 纳入研究的文献的质量评价 本次纳入研究14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其中有8篇为高分文献,6篇为1~2分的低分文献,所有纳入文献均采用随机分组,但未提及随机方式及随机分配方案的隐藏,均未使用盲法,其中7篇文献进行了随访,5篇文献进行了意向性分析。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本次研究所纳入的14篇文献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有显著差异(Z=2.57,P=0.01)。各个研究属于同质性研究,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标准平均差为1.65,其95%CI[1.13,2.50](图2)。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逐步老龄化,胃癌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 70%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晚期,只能依靠化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9]。胃癌对化疗较为敏感,通过积极的治疗,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在疾病确诊时,重要脏器功能已经退化,因此在选择化疗药物时不仅关注药物的有效性,更应关注患者的耐受性及药物的安全性。

卡培他滨是一种新型口服的5-氟尿嘧啶前体药物,口服吸收后,可通过肝脏及肿瘤细胞内相关酶促反应后,在肿瘤细胞内生成氟尿嘧啶,从而发挥高选择性的靶向抗肿瘤作用。其原因可能由于在肿瘤细胞中一些酶的活性及表达量远远高于正常机体组织细胞内的表达量,因此使得卡培他滨得以在肿瘤细胞内选择性激活,释放除氟尿嘧啶,肿瘤细胞内的药物浓度远远高于正常组织,增加了药物的靶向选择性,提高了抗肿瘤的疗效,减少了抗肿瘤药物发挥细胞毒作用时对正常器官组织的损伤。且该药可口服用药,在应用上更为方便。奥沙利铂是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物,可将DNA作为细胞毒性的靶作用部位,阻止肿瘤细胞的复制与转录,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快速生长。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是目前临床上常用且有效的化疗方案,王轶霖[10]的一项118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达46.61%,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下降、贫血、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外周神经毒性、手足综合征等,但不良反应程度均为Ⅰ、Ⅱ度居多,在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本次共纳入14篇文献,均对两组患者疾病改善程度进行了报道。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疗效优于其他方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标准平均差为1.66,其95%CI[1.27,2.18]。14篇文献均未报道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所有患者均完成了2个周期以上的化疗,患者耐受良好。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均在停药后自行恢复。此次纳入的部分文献也对疾病中位进展时间及中位生存期进行了相关报道,但无法利用其进行meta分析。此外,本次纳入的文献样本量均较小,缺乏大样本、多地区的临床RCTs实验,提示我们在今后的临床实验中,应努力开展多中心、大范围的临床RCTs实验,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可靠的文献依据。

参考文献:

[1]陆文,刘燕,邵丽华.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1,(02):295-297.

[2]胡章华,毛绍蓉.XELOX化疗方案用于老年胃癌患者治疗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3,2(42):156-159.

[3]赵文英,吉兆宁.XElOX或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随机对照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9,18(36):1044-1046.

[4]张麒.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晚期胃癌68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9):4383-4384.

[5]曲智锋,冯笑山等.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7,4(29):41-43.

[6]顾术东,刘艳.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顺铂一线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观察[J].药物与临床,2013,26(10):96-98.

[7]樊翠珍,初玉平等.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与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对比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8(16):725-728.

[8]雷俊华,洪涛等.XELOX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临床观察[J].华北国防医药,2009,4(21):10-12.

第7篇:肿瘤临床论文范文

英文名称:Chinese Clinical Oncology

主管单位:解放军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第八一医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0460

国内刊号:32-1577/R

邮发代号:28-26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8篇:肿瘤临床论文范文

com/)上查询。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设有18个大栏目,其中的内科11 个栏目外科3个栏目,以报道中医药临床研究为主。本刊在 对期刊中的文章进行筛选时,首选基金文章,由于版面需要, 再补充非基金文章,制作文摘。所以,本刊基本能完全收录 各期刊中的基金文章(中药类期刊除外)。本文首先对收录 的各类基金文章进行梳理分析,再结合栏目设置,探讨基金 资助的方向及中医各科的研究现状。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对2011年全年共6期《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各栏目进 行进一步统计,得出每一个栏目的基金文章比。研究方法

为了便于统计,本文将各种基金按级别从高到低进行分 类,共分为五类:1类:863、973、十五、十一五、全军级、博士 后;2类:省部级(包括厅局级)、全国性学会、直辖市(包括局 级)、中医局、军区;3类:地市(包括局级);4类:院校级;5 类:区级及以下。使用Excel 2007软件,对《中国医学文摘- 中医》2011年度收录的1 348篇基金文章按各级别进行统计 分析,并生成透视图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18个大栏目、14个小栏目的收 录情况

对《中国医学文摘■中医》18个大栏目、14个小栏目的收 录情况进行统计,见表2、表3、图1。基金文章比超过50%的 栏目有10个:心脏血管疾病、消化系及腹部疾病、创伤感染、 骨伤科、肿瘤科、神经精神科、针灸针麻、按摩及其他疗法、中 药学、方剂学;其中中药学、方剂学的基金文章比分别高达 98.58%、6.27% ,说明在中医药研究领域,重视中药、方剂 的研究与开发,高于重视中医药的临床应用。

    2.2 基金论文统计

使用Excel 2007软件的统计结果为,1类基金论文276 篇,占全部基金论文的20. 48% ;2类基金论文770篇,占全 部基金论文的57.12% ;3类基金论文180篇,占全部基金论 文的13. 35% ; 4类基金论文85篇,占全部基金论文的 6. 31% ;5类基金论文37篇,占全部基金论文的2.74%。

对收录的基金文章按各栏目进行分类,见表4、图2。对 1类基金文章进行分析,基金文章比為50%的栏目有结核病、 中药学;30% -50%的栏目有医史、历代医家论述、基础理 论、造血系及淋巴疾病、方剂学;1类基金文章为0的栏目有 寄生虫病、泌尿外科、男科、眼科、口腔科等。可以看出,在这 些中医药临床领域,重点基金资助为空白。

    2. 3 文献来源统计

本刊以筛选中医药临床类文章为主,实验类文章均没有录用。限于本刊的录用范围,对各来源期刊的基金文章比的统计有失偏颇,仅供参考。见表5。

    3讨论

第9篇:肿瘤临床论文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K562细胞株购自上海中科院细胞研究所,RPMI-1640培养基为四季青公司产品,新生牛血清为Gibco产品,藻红B染色购于上海四季青公司,兔抗Rac1(c-14)多克隆抗体、羊抗兔IgG二抗、兔源性抗人Actin抗体均购自美国Santa Cruz公司,直线加速器购于西门子公司(剂量率200cGy/min)。

1.2细胞凋亡分析 K562细胞用含有10%新生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X射线分0、2、4、8 Gy四个剂量点照射对数生长期K562细胞,于照后24h和72h收集细胞,用染料藻红B﹙Erythrosine B﹚对细胞染色,活细胞不能被染色,死细胞的核被染成红色,根据被染色细胞占总观察细胞的百分率计算细胞的凋亡率,每次处理观察200个细胞。

1.[lunwen. 1KEJIAN.C OM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3 Western blot 0、2、4、8 Gy的X射线照射对数生长期K562细胞,于24 h、72h收集细胞,用含苯甲基磺酰氟的裂解液提取细胞总蛋白,未经照射的细胞作为对照组,BCA法测定蛋白浓度,等量蛋白上样,12%SDS-PAGE凝胶电泳后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5% 脱脂奶粉室温封闭3h。洗膜后加入兔抗Rac1(c-14)多克隆抗体(1:1000稀释)封闭2h,TBST洗膜3次,10min/次,加入相应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1:2000稀释)37℃ 杂交1h,曝光、显影、定影。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剂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K562细胞的凋亡率 用0、2、4、8 Gy的X射线照射K562细胞,分别在24h、72h时收集细胞,藻红B染色的方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剂量的增加,两个时间点的凋亡率亦增加,呈现一定的剂量相关性。由表1亦可看出受照后72h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24h的细胞凋亡率。

2.2 X射线照射后K562细胞中Rac1蛋白表达变化 0、2、4、8Gy的X射线照射K562细胞后,由图1可见总的Rac1蛋白表达未发生明显变化,72h时Rac1蛋白表达水平比24h时Rac1蛋白表达水平有所减少。

3讨论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正常机体细胞在受到刺激后出现的一种自发的程序性死亡过程,它是一个能被抑制或激活的可调节过程,调节失衡则是肿瘤产生的一个重要机制。电离辐射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本实验所选的K562细胞在8GyX射照射后72h时细胞的凋亡率仅约13%,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电离辐射抗性,但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K562细胞凋亡率有逐渐升高趋势,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而Racl作为Rho蛋白家族中的重要一员,是Ras基因的下游分子,参与了ras基因的恶性转型,而其本身也是个癌基因,它的激活也可以导致细胞的癌变[3]。有研究发现它在宫颈癌、结肠癌 、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其主要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增值、侵袭和转移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4-8]。有研究发现活化的Rac1可促进整合素类蛋白分子在细胞头部表面募集,进而诱导肌动蛋白微丝聚集于细胞质膜,导致细胞膜多极化,从而影响细胞的运动迁移,它还可以激活Ⅳ型胶原酶,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增强肿瘤细胞侵袭穿透能力。Rac1也可通过调节NF-kB活性及增加[lunwen. 1KEJIAN.C OM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细胞内超氧化物阴离子的浓度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凋亡。Rac1有可能作为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一种新型标志物。本研究采用不同剂量的X线照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WB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Rac1蛋白的表达,发现照射前后总的Rac1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但随着时间的延长,Rac1蛋白的表达量有所减少。由此可推断Rac1参与了辐射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过程。Rac1蛋白表达的减少可促进K562细胞的凋亡率的增加,抑制Racl蛋白表达可以促进K562细胞的凋亡。这将为临床肿瘤放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1]Duran RV,Hall MN.Regulation of TOR by small GTPases.EMBO Rep 2012;13:121-128.

[2]Paulo Matos, Jennifer Skaug; et al. Small GTPase Rac1: Structure, Localizationand Expression of the Human Gene[J].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00,277:741-751.

[3]Wang, Qing Rao; et al.Overexpression of Rac1 in leukemia patients and its role in leukemia cell migration and growth[J].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09,386 :769-774.

[4]魏世平,王克猛.结直肠癌中Racl的表达研究[J].河北医药,2011,33:3701-370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