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东方主义话语中,中国男性的形象通常是虚弱的,女子气的和屈从的。美国横贯铁路建成之后,大批的华人男工失业,为了养家糊口,他们不得不干那些被白人认为女性化的工作,比如,到洗衣房洗衣服,到饭店去端盘子、洗碗,甚至为了生存做下等的侍从。因此,在白人眼里他们被看作是女性劳动者,象征性的丧失了他们的男子气概。而当时美国《排华法案》和《反异族通婚法》的颁布,既剥夺了在美华人劳工与妻子团聚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在美国生儿育女的权利。华人劳工在真正意义上被了。由于上述原因,在西方作家的笔下,中国男性完全不具备勇敢,体壮,好战的西方男性特征。意大利著名剧作家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讲述了一个美国白人军官和日本女人的爱情故事,美国军官的背叛和日本女人的殉情自杀加深了东方在他们心目中的女性“他者”形象。长期以来,美国华裔作家一直在努力打破施加在华裔男性身上的刻板印象,重建被白人轻视的华裔的在美历史。因此,华裔男性气质的重建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问题。伊顿(水仙花)是公认的第一个描绘中国人在美国生活情景的美国华裔作家。她的小说《春香夫人》,大多数故事主题围绕华裔移民的艰辛奋斗历程展开,展现了更多客观的美国华裔形象。虽然她也试图在书中构建华裔男性的男子气概,但她并没有完全摆脱时代的影响,在她的笔下,春香先生,这个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成功的男人,比起他的被美国化的妻子,完全相形见绌。别人甚至都不叫他的名字,而是用他妻子的名字称呼他,“春香先生”。虽然纽约时报认为伊顿已经“在美国小说中记下了一笔”,但是评论者认为她记下的这一笔“不够肯定”。路易斯的《吃一碗茶》通过描述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重构了美国华裔的男子气概,肯定了华裔男性的美国身份。但是,“西进”作为男主人公恢复其男子气概的一个象征过程,并没有颠覆了中国男性的负面形象,因为美国西部在当时本身就是一个更强调“武”文化的地方,不能帮助中国的男性获得“文”的文化。黄哲伦的《蝴蝶君》描述了法国外交官(西方男性)为中国男扮女装的京剧演员(象征意义上的东方女性)殉情的故事,它解构了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并颠覆了东西方的主导地位。通过这一解构,西方男性再也无法维持他们的假设,即西方可以主宰东方。但一些批评者认为,该剧的成功是以牺牲中国男性和东方形象为代价的,它在某种程度上仍强调了中国男人的女性化刻板印象。美国华裔文学社区的激进战士赵健秀,也试图建构亚裔美国人的阳刚之气和颠覆亚裔美国男性被的刻板形象。他指出“:在白人眼中无论是可以接受还是不能接受的,亚洲人的原型形象是完全没有男人气质的。”在作品《鸡窝里的中国佬》中,他激发人们对美国亚裔男性被历史的理解,在《大哎呀》中,他试图通过描写亚洲英雄传说,如水浒中的梁山好汉,三国的关羽来重塑美国亚裔男子气概。然而,美国华裔女性学者张敬珏认为:“虽然有必要重塑美国亚裔男性形象以对抗东方主义话语霸权对亚裔男子的刻板形象”,但是她“不赞同赵健秀等美国亚裔男性作家把亚裔男子简单地塑造成沙场上的武士”,因为这种男性形象在张敬珏看来“不过是对西方英雄模式的克隆而已,况且这一模式仍然是建立在西方父权制这一基础上的。”张敬珏更加推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男子形象,比如“书生”形象,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儒雅气质和不畏权贵的精神。但是,与赵建秀的阳刚男子形象一样,她推崇的男性形象模式也依然没有摆脱男性特质类型化这一局限性。与致力于构建华裔男性的男性气质的作家一样,汤亭亭也无法忍受华裔男性的定型形象。汤亭亭在《金山勇士》中对华裔男性的描述语言不像赵健秀那样激进或极端,她通过对祖先英雄壮举的描述,他们对恶劣环境的忍耐能力的赞扬和通过艰苦劳动在新的国家立足的深入描写,重建中国男性的阳刚之气。国外一些著名的学术刊物,仅有少量相关论文研究汤亭亭的《金山勇士》对华裔男性男子气质的重建。Leverich指出,小说开头的《论发现》是汤亭亭转换男女性别角色,重新定义英雄主义的一种方式。唐敖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是值得赞扬的,而发现本身就是英雄的征服行为。鉴于当时华人劳工在美国的恶劣条件,他们的生存就是英雄的标志。我们必须认识到,男性气质不具有文化普遍性。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了对男性气质的不同定义,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西方文化中的好战、英勇等特征来判断东方男性的男子气质。本文采用KamLouie的“文、武”理论来分析汤亭亭在书中对男性气质的重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推崇的男性形象是“君子”形象:即那些通过修身养性最终获得优越品质的人,包括“仁、智、礼、义、信”,这是“文”的方面。而“武”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则是强壮的身体力量,更重要的是知道何时使用,何时放弃武力。KamLouie指出,“文”与“武”的平衡是理想的男性气质,而本文则试图证明中国男性正是这样的阳刚男性。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汤亭亭笔下的华裔男性的男子气概表现为在政治压迫下的坚持和忍耐,在逆境中生存下来的乐观精神,是完成艰巨任务时的智慧和勇气。她笔下的男性是一群拥有“仁,智,义、勇”的传统中国男性。
二、华裔男性气概重建与中华传统文化之根
(一)深入骨髓的儒家“仁爱”
在遵循儒家思想的传统中国,“仁”是最基本的美德,它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不自私。这种美德是体现中国男性气质的最重要因素。书中汤亭亭的曾祖父伯公,是一个热血勇敢而又乐观的人。在去夏威夷的船上,伯公和其他人像囚犯一样被关在船的甲板下,过着几个月暗无天日的生活,忍受着恶劣的生存条件。当同行的人对新生活的前景感到孤独和害怕时,伯公鼓励他们:“三年后你们就会变成有钱的男人了。三年匆匆就过去了。”伯公也是一个慷慨的,懂得分享的男人。当他在夏威夷吃到他从未见过的水果和坚果时,“他希望可以给他的妻子”。他把自己见到的所有美丽场景都写信告诉他的妻子。同时,他爱身边的陌生人就像爱他的家人一样。他无微不至的照顾生病的工友,给他们端水递药。他热爱大自然,他热爱自己耕种的土地,当土地收获时,他激动得唱起了京剧。伯公的这些表现都体现儒家的仁爱思想。通过对汤亭亭的弟弟的描述,一个不同于其父辈的阳刚男性跃然纸上。弟弟是生在美国的华裔,他骨子里一直把自己当美国公民看待。在对越战争打响之后,作为美国的一员,弟弟不得不参加。在描述弟弟经历越南战争之前,汤亭亭还特意对中国民间屈原的故事做了介绍。屈原和弟弟都是和平爱好者,面对毫无意义的战争,他们都经历了相似的悲惨命运。正如屈原的爱国精神通过《离骚》来表达一样,弟弟也一直坚持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释放心中的压抑,他从早到晚都嘀咕着,无论别人听没听见。他极力试图说服学生对越战争是错误的,在战争结束时,他庆幸自己还活着,也没有杀人。汤亭亭以她特殊的方式诠释了男子气概。这样的男性气概是一种仁爱,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它不需要用暴力或武力来体现,而是对和平的向往。这种积极的男子气概有助于家庭和社会团结,在当今世界存在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战争有着积极意义。
(二)传统社会遗传的生存意识
汤亭亭通过描述她的祖父辈在美国社会文化、经济上受到的耻辱,和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在敌对国家生存下来的勇气重构了中国男人的男性气质。这种男性的内心是强大的,这种男性气质也是中国男性的“文”的体现,也是他们从自己祖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遗传中得到的关于“生命”、“生存”的意识,以及这种生命意识在新世界的人生奋斗中焕发出的人性闪光和生存的“智慧”。由于美国当时的移民法,汤亭亭的祖父阿公被剥夺了与妻子见面的权利,因此他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释放内心的压抑。在建设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的六年时间里,在没有妻子的拥抱和安慰的可怕长夜里,他常常一晚上一晚上的看星星,一想到“他所建筑的铁路也不会带来他的家人”,他感到“他的心都碎了”。他常把他的在毯子或树林里,看着它,“想知道它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终于“有一天天气很好,他在一处新山谷上空作业,一种强烈的欲望袭击着他。大自然的美完全把他给征服了,他在吊篮里俯着身子,处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他想通过来。突然他高高站起身,将射向空中。从此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他乘着吊篮下到谷底,身上的血就涌向,他在与整个世界。”被白人的中国男性,通过阿公这种方式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智慧。当他在篮子里“操着整个世界”时,有力证明了他是一个男人。TomoHattori评论说:“这种行为使阿公有力的证明了他的男性特征。”中国男性父辈们把他们所有的精力和生命都奉献给了美国的建设,但他们所面临的却是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排斥和屠杀。尽管阿公和成千上万的人为美国的建设和繁荣作出了贡献,当铁路建成时,这些来自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成了不受欢迎的外来者。阿公走遍了美国,想寻找一个地方,一个中国人能够安全定居的地方,但他却发现没有地方是安全的,到处都是白人对中国工人的屠杀。面对这样敌对的生存空间,阿公并没有采取直接的暴力对抗,他像无数中国人一样忍耐着,“善于隐藏,消失数十年,下落不明。”当阿公用修筑铁路攒的钱观看了《三国演义》里的一场戏,关公浴血奋战,三兄弟终于建立蜀国,他觉得精神振奋,大受鼓舞。关公的戏和当时中国移民的处境是紧密联系的。中国移民完全生活在一种无助的环境下,他们从关公的故事中获得勇气和力量,共同抵抗白人对他们的不公待遇。而关公和阿公称呼里都有的“公”字,使这个神话的历史人物与汤亭亭的祖父联系在一起,中国的祖父成为美国的英雄。汤亭亭父亲的男性气质体现他面对敌对环境的忍耐智慧。父亲一直牢记,“如果他不说话,别人就不会注意他”,他就可以在敌对的环境中生存,因为“没有人会伤害可怜的弱小”。所以当他被吉普赛人诬陷,他忍气吞声,当他被合伙人骗走洗衣房的股份时,他安慰妻子:“别担心,我正打算去加利福尼亚呢,那儿才是真正的金山。”当他经历了种种的失败,最终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洗衣店时,这充分体现了在恶劣的种族和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男性的生存智慧。
(三)父权文化下的家庭责任感
在传统的父权社会,男性是一个家庭甚至整个国家的支柱。《金山勇士》中大多数男性背井离乡的来到美国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养家。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和战火不断,使得男人们很难挣钱养家糊口,因此,去美国“淘金”成为唯一可行的选择。汤亭亭在书中描述了这些美籍华人移民祖先的故事,他们勇敢的面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以自己的方式支撑家庭,养育孩子。曾祖父在夏威夷开垦甘蔗田时,很为自己养家糊口的能力感到骄傲,每逢发工资,他就往家里寄钱。为了能往家里寄回更多的钱,曾祖父从来不去舞会,不喝酒,不抽烟也不去赌博,甚至在长期见不到妻子的情况下也没有花钱找女人。在他的眼里,家庭的需要高于一切,相对家庭需要,个人的任何需要都是奢侈的。因此,为了家庭,曾祖父放弃了一切个人需要。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谎称自己在农场过得很“轻松自在”。传统的中国,需要男性传宗接代以使一个家庭繁荣昌盛。不幸的是,广阔的地理距离将这些寄居美国的中国男性变成了挣钱的机器,剥夺了他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他们将所有的收入都寄回给中国的妻子和孩子。当曾祖父的妻子让他去赚钱,“别呆在这里吃”时,他立即前往美国。当曾祖父收到妻子的来信,要求他寄钱回去给她买金表,买新衣服,或是家里需要翻修庭院时,曾祖父为了拿到额外奖金,冲进隧道去查看爆炸的甘油炸弹。当汤亭亭的爸爸带着全家来到美国,他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突破。然而,当残酷的现实渐渐摧毁他的愿望时,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男人,理应担起养家的重任。虽然爸爸的话越来越少,人变得越来越沉默,也没有了幽默感,但他仍坚持着开创新的事业。同时,爸爸从来不会忘记,培养孩子是他的职责。在孩子面前,他表现出温柔的一面,有时和他的孩子把蜻蜓当作玩具飞机来玩,有时将烦人的飞蛾带入游戏,有时或让他的女儿偶尔玩玩赌具。
(四)维护传统文化与反抗现实的勇气
小说开头的短章节《论发现》讲了一个传说,传说里一个寻找金山的华人探险者,不幸身陷女人国,他的嘴巴被缝紧,耳垂被穿刺,双脚被裹小,脸被涂上脂粉。实际上,这个短章节是作者对中国小说《镜花缘》中的一个著名情节的改编,在结尾处,她指出这个女儿国实际上是在北美洲。哥伦布的“发现”给原本早已生活在美洲的土著带来了惨重的后果。如果说对外国土地的发现是误解、是蒙受痛苦和剥削的开始,那就如同寻找金山的中国移民一样,他们在美国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声音,也无法表达自身的感受。汤亭亭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失声”给她的男性祖先们带来的痛苦和对他们的破坏性影响。书中《论死亡》的章节也通过改编杜子春的故事揭示了华裔男性被剥夺说话的权利。汤版的杜子春最后因儿子的惨死而打破沉默,道士的药方被毁,人类失去了长生不老的机会。紧接着的另一个小章节《再论死亡》同样讲述了一个寻求长生不老而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故事。沉默再次被打破,人类无法永生。既然人类无法永生,汤亭亭想要通过这两个短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要打破沉默。张敬珏认为这两个短故事提供文本内的对照,在檀香山的曾祖父就打破了白人老板强加给他的沉默。关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英勇、忠义、惩恶扬善的化身,被当作武神和文神来崇拜。在他身上所体现的大无畏精神和高超的武艺,是华人在异国他乡的险恶环境中生存下来的精神力量,他的英雄气概也给予了中国移民争取自己权利的勇气。中国劳工,特别是那些通过假身份进入美国的人,要在美国生存就不得不长期保持缄默,无形间被剥夺了表达自己的声音权利。他们的声音被压制,他们对美国的贡献也被删除。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打破沉默。中国男性的“武”,不仅仅指身体的力量,而更多的是如何去运用这些力量。在夏威夷的甘蔗园里,白人老板命令华人在砍伐作业时必须严守“肃静”的规矩。为了消除自己和同胞的暗哑之苦,曾祖父运用唱歌和咳嗽等方式来进行反抗。他说道:“我生来就不可能像和尚一样保持沉默,早知道要发誓沉默,我还不如剃掉头发,出家为僧。”因此,当浓浓的烟雾和过度劳累使他咳嗽时,他将咳嗽变成一种自我保护和表达的方式。“当洋鬼子们吼叫着催促他们快点干活时,他以咳嗽作答。深沉、悠长、响亮的咳嗽声似怒吼,如低吟,像大声喊出了心声一样舒坦。他在咳嗽中夹进了怒骂。”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曾祖父知道使用武力是无用的。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他们在地上掘了一个圆圈,挖成一个大洞。“你好,地底下的中国!”“你好,母亲!”“我想回家!家!家!家!”由于他们的叫喊声太吵人了,洋鬼子们本应该向他们冲过来的,但这次洋鬼子们却躲起来了,他们被中国佬们的气势所吓倒。从此,伯公再没有因劳动时说话而挨鞭子。这是华人为争取话语权作出的反抗,是他们足智多谋、反抗性别压迫的最佳例证。很明显,《金山勇士》里的中国男性的反抗不是通过直接的对抗,而是采用了更巧妙的手段。因为不满意他们的工作条件,祖父阿公和其他华工一道开始罢工,要求更好的工资待遇和更合理人性化的工作时间。他们冒着坐班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会没收其为他们存入银行的薪水的双重危险。阿公牢牢记住了这几个英语单词:“每月45美元—8小时制。”他反复练习着这句罢工口号:“白人一天只干8小时,中国人也同样只干八小时。”他们的罢工一直持续到第九天结束,白人鬼子宣布该公司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给工人加薪4美元。虽然不是他们要求的14美元,但是罢工毕竟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些中国工人的权益是通过协商对话和沟通来实现的,体现了他们敢于反抗的勇气。当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竣工时,白人官员作了演讲。“这是19世纪最伟大的功绩。”“只有美国人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功绩。”他们说的不错,因为修建了这条铁路,阿公和其他华工们也应该是美国人了。
三、结论:传统文化与创业精神的结合
【关键词】建筑;传统文化;建筑创新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传统的彰显和载体,也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它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文化和争取建筑艺术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
(1)传统建筑的物质文化。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艺术则是人类文明史诗中最辉煌的篇章。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程序感和对称均衡的层次。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董事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抬梁式和穿斗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尤其大,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构件、符号、装饰、色彩丰富多彩。在我国流传下来宏伟的古建筑数不胜数。如战国和秦时期建造的万里长城,明清时期建造的北京故宫,还有汉唐时期建造的西安钟楼等等数不胜数,而被人破坏的精美绝伦的建筑除了历代宫室,还有亲带建造的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这些都是我们伟大祖先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2)传统建筑的哲理观。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卓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和最高境界。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特征和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筑与环境、生态、地貌等均是共生的。建筑是环境的科学与艺术。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功能的建筑,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屋顶形式,通过室外结构、构造、色彩、装修、家具、陈设、工艺品及美术作品等有机结合,达到功能所要求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所以,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就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将其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相适应的精华发扬光大,以指导我们的认识,创作和实践。(3)传统建筑的审美艺术。中国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这种理想没的寄托,渗透到各个门类的艺术中,也渗透到建筑艺术中。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定的对象,把山水赋予“中和之美”的特征加以推崇,追求平和、宁静、淡泊、雅致、含蓄、自然而不造作。中国建筑艺术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情趣,并同时给人以人伦的教化,人文的熏染。从自然的意境美达至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直抒胸臆,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
二、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实现当代建筑创新
(1)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现代中国建筑要跟贴近中国人自己的生活。同时要当面的现代化,将传统建筑中具有特色的局部用于现代建筑中,寻找传统建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象征,将其运用于创作中。弘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要抓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法与现代方法、现代要求相结合,灵活运用。(2)不断创新,实现中国建筑文化现代化。万物皆流,建筑也处在发展和变化之中。建筑创新是对传统的突破。新时代的建筑就应当反映出我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这一新的民族精神风貌。新建筑的制作应当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可片面追求建筑物外在形式的华丽和气派。中国当代建筑应该扬长避短,善于吸纳世界先进的建筑科学,广泛借鉴各民族的建筑艺术,敢于创新,设计出无愧于先贤对得起子孙的作品,发扬中国的建筑艺术,传承中华文明。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别美丽的一枝,随着中国一步步坚实地步入国际现代建筑舞台,中国的建筑创作水平将愈来愈受到全球的关注。中国建筑师理应肩负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使命。应吸取古代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按现代建筑文化的要求,继承中国传统,发扬民族形式,实现建筑创作的民族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皖南; 建筑装饰;以人为本
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那里风光秀美,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它们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了幽雅的生活环境,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广场,建筑的大门,室内的厅堂等,这些人们的视线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点装饰。如款县棠越的7 座牌坊群,径县茂林的14 座牌坊群等,它们都以赫然醒目的姿态立于村口,形成独特的村口标志,同时也张扬着本村曾有的荣耀。另一些则利用门楼、古村及其特有的自然风貌来构筑村口空间。如径县桃花潭镇的万村,以“义门”门楼、彩虹桥和溪边古杨树,形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还未进村,以浓浓感受到家的气息,村的灵秀顿显无遗;而水东翟村的“踏歌岸阁”门楼屹立于桃花潭东岸,与古道石阶、大夫第和银杏古树相拥而成的空间则气势磅礴,异常突出。牌坊群、门楼这些具有装饰性的建筑物所营造的各种氛围的空间不单纯是为了界定村落的起始点,更重要的还是村落个性最好的反映。
逢时过节,祠堂前的广场是最热闹的地方,人最多,人们逗留的时间也最长。所以皖南的祠前广场常设有高大的旗杆石、万年台(古戏台)。人们在古树的浓荫下看戏聊天,形成一个较开阔的集会场所。万年台是广场的中心建筑,多用重檐翘角,相当耀眼醒目。舞台又是戏台的中心,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都采用各式的藻井装饰,来突出演员的活动空间。如祁门珠林余庆堂的戏台,正中为弯隆式藻井,台面前檐斗拱、额仿上精刻有人物、花卉图案,装饰性极强。还有则在梁仿和檐拄撑拱上雕刻戏曲图文。
大门是出入的咽喉,它对宅第的规模、气势起着不可忽略的暗示作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论贫富,大门都是装饰的重点。皖南民居喜在门洞上方饰以立体的砖雕门罩。门罩雕饰繁富,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历史故事、地方风情等,但都突出吉祥寓意的主旋律。它不仅美化了大门,而且表现了主人的情趣;同时,门罩本身又是一幅奇妙的艺术品。还有一些地区喜用满饰有纹理的磨砖贴面来装饰门墙,以衬托门头所镶的反映不同门第的嵌方。这种简洁的装饰手法更突出了大门的雄丽、威严。作为集会的重要场所— 祠堂,它的大门是采用石鼓、阀阅、铺首和匾额来装饰。
皖南居民的厅堂,是接待亲朋好友和办红白喜事的场所,也是人来人往最多的地方,作为居住空间序列的,更是重点装饰的对象。用屏风、匾联和天棚界定了一个面对大门、天井的半开长敞空间,是其大而敞,堂而正。在屏风前八仙桌坐定的宾主目及的地方,如厅堂大门的墙背面和天井左右的侧墙,讲究的都用磨砖拼花贴面。如径县茂林的滋树堂其天井即采用有暗八仙纹理的花砖侧墙。稍次的也用砖墙粉白,再饰以墨线彩画。厅内的柱础、石墙裙和石踢脚通风口,都有表达主人情趣的雕刻。花好月圆、五富捧寿、松鼠葡萄等表达美好生活寓意的是寻常人家喜用的装饰。而文人雅士则多用能表达自己情操、气节的图案,如琴棋书画、鱼樵耕读、梅兰竹菊等。每户带堂名的挂匾,更是主人的家风和志向的直接表露。今天,一些厅堂条案上还摆着“老三样”:东瓶西镜,中间自鸣钟,寄寓着家人对外经商亲人“永远平平静静”的希望。
交通性质的街巷,辅质的廊厢,从属性质的边屋杂院,在装饰及加工上都大大减化至适用的程度。如街巷铺地的石材,只是中间推独轮车的一条,选用较大的条石或卵石,根本不像天井铺地那样割拐拼缝;廊厢的石柱础也是最简单的复盆础或方形刻线础;厨房边屋的梁架,更见不到月梁和雀替,就是檐口撑拱,也是形式最简单的,绝对不会使用复杂精美的木雕;杂院围墙更不见装饰性的檐口砖雕或墨线彩画……正是由于这些辅装饰的简化,衬托出主体空间中重点装饰的细密与精致。如街巷平铺的卵石,与民居前有各种吉样图案的卵石铺地形成对比,使得人口更加突出。主次空间的不同装饰,不仅加强了空间性质的区分,也在加工时省工省时,节约了开支,真正做到了装饰的有的放矢、恰倒好处。
人们的视线容易停留和挑剔的地方是传统建筑中空间的转换处。如径县桃花潭镇“踏歌岸阁”门楼,既是渡口的交通要道,又是接连村内外空间的人口标志。它高大的体量形态在宽广的水面显得格外醒目,透过二层明间的雕格漏窗观桃潭风光,碧波烟云,如临仙境。每户厅堂和卧室厢房之间的天井横门,如今门头上还存有垂挂珠帘用的桃形吊钩或石雕的凤颈钩眼,这种今日看来装饰性极强的横门,过去十分有效地界定了每户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进一步是闺中绣房,退一步是会客厅堂。不论是主体的屋顶、屋身和台基,还是地面局部的梁、柱、拎;抑或是檐口、门窗洞及墙的转角,都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如屋顶与屋身之间用雕刻精致的撑拱和柱间坐斗作过渡;屋身与台基地面则以石雕柱础和浮雕墙裙来连接;室内地面和窗洞四周都饰以圈边。屋面檐口的瓦则做成云头和滴水状。不同材料之间的过渡所作的装饰处理,其细微考虑更是令人叹服,如木柱落在石柱础上的柱脚底端,其垂直交叉的中心线上,都挖了一个如意头形的孔槽,看上去十分好看。实际上每个柱脚底端垂直交叉的四个孔槽,是施工时校正柱子垂直度用的标记,同时也是防止柱脚受潮腐烂的通风孔。只是匠人们将其艺术化了而已。这种兼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装饰处理,很值得现在借鉴和学习。
聂坚(1992-),男,汉族,云南人,现就读于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关系。
摘要:彝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球化现代化下凉山彝族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转型,传统的民族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基于对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四合乡的调查研究,以文化空间为切入点,以彝族传统节日为例,探究现代化经济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节日的保护与传承思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民族节日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彝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其“活”的文化体现之一,它体现了独特的民族个性和审美习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同时“活”的文化也是彝族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在彝族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之提供了保护和传承的新思路和新契机。
2、文化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文化空间为“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表现,是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文化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动词,它生产出了诸如象征、符号、价值观、叙事行为、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之类的要素,同时为这些要素之间发生各种关系而提供场所、条件和背景,也为不同的文化提供了可能性。彝族传统节日是彝族人民数千年的集体记忆,它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3、凉山四合乡彝族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合乡地处凉山州府所在地西昌市城郊结合部,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乡。四合乡具有三大研究优势:一是彝族文化优势,乡内汇集了凉山四大方言的彝族人民,具有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底蕴和彝族风情;二是区位优势,位于城郊结合部,交通、通讯十分便利;三是村民商品意识强,大多数村民都利用农闲时间进城做生意,因此四合乡适宜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业和绿色畜牧业。因为地处城郊所以受商业化信息化的影响较大,民族文化的冲击更明显,所以选择其为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彝族传统的节日有火把节、 彝族年、密枝节、跳宫节、岁时年节等。
二、研究现状和方法
纵观整个学术研究,彝族文化的学科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彝族的语言、文字、民族风俗、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彝族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民族记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特殊历史,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以凉山彝族为例,从微观的角度主要研究宗教节日文化,以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为依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为主线。
三、文化空间下彝族宗教节日的探析
1. 凉山彝族传统节日及问题——以火把节为例
彝族是一个崇尚火的民族,保留着最古朴、最浓烈也最独特的文化传统,祭火神是彝族宗教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一年一度传统的重大祭祀性节日,其根源是火崇拜。1994年,凉山州州委、州政府立足于将凉山彝族火文化推向世界,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并确定每三年举办一届,从而赋予了凉山彝族火把节新的内涵和时代与国际特征,吸引了不少中外游人和客商,使火把节成为宣传展示凉山的最好载体,对凉山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这一举措的实施,作为城郊结合部的四合乡必然被纳入这一决策。州政府将其定为火把节的一个分会场,在其举办各种娱乐活动,如:摔跤、斗牛、赛马及毕摩绝技表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火把节最初只是通过打火把的形式来驱虫辟邪、期盼丰收,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民间节日。
在商业化和政府的参与下,火把节文化不断扩散,被世界所知晓。但是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商业化的运作与现实的农业生产之间的冲突;彝族是一个传统农业型经济的民族,农业生产是其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化的进入使农业经济逐渐被商业利益所击败,越来越多的彝族为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弃农田而奔商业,使传统的农业经济收到威胁,逐渐失去了承载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
(2)原始宗教地位的衰落与危机;毕摩是彝族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社会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商业化的操作下神圣的毕摩开始走向经济的舞台,舌舔烧红的铁块、口喷火焰、赤脚走火炭等节目被搬上舞台供人们欣赏,满足现代观众的猎奇感和刺激感,这样的运作使原始神圣的毕摩受到严重的威胁。
(3)文化保护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减弱;素质教育的普及和市场经济巨大经济利益的吸引使文化的保护主体——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坚定信仰逐渐减弱,文化保护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受到冲击和威胁;
2. 意见和措施
(1)在文化再生产过程中寻求文化空间的平衡点,经济化全球化的强大力量无法抗拒,社会化的渗透势不可挡。顺势而行,在经济化全球化的视角下保留传统的最精髓,利用其力量保留传统精华,祛其文化糟粕。通过政府进行积极引导,利用文化再生产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和传承;
(2)众所周知,毕摩宗教文化是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的产物,毕摩文化虽然具有众多的巫术或落后的成分,但它却始终围绕“人”的幸福、安康这个主题,施以相应的救赎救治,其远古历史文化的讲演也好,鬼怪神灵形象的塑造也好,人死归宗的观念演绎也罢,都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图式”的展现,其间也包含着复杂而深邃的伦理规范。所以,城市化、全球化虽然在经济社会打发展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作为一种古老的信仰宗教,它凝结了一个少数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它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医学价值、天文历法价值、宗教价值、哲学价值、语言价值等众多宝贵的价值,我们应该对它进行保护,将其优秀性传承下去,为我们现代科学技术所用,也为我们心灵涤荡所用。
(3)人是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人,一旦与周围的环境结成了密切的关系,便在这种环境中创造出相应的文化,给自然社会打上自己的烙印。居住的自然环境的改变也使彝族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相当多的彝族少年儿童从田野走进学堂接受现代文明教育,对原始彝族固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冲击,弱化了传统的作用。于此应对社会的主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其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4)彝族传统节日是节日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拥有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寄托了人们的希望,延续着节日的生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树立文化保护的意志,发挥社会各种力量的作用,使传统的文化不致流失、淡化和雷同,对于丰富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阿牛史日、吉郎伍野:凉山毕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巴莫阿依:彝族祖灵信仰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3]巴莫阿依:彝人的信仰世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巴莫阿依、黄建明编:国外学者彝学研究文集[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5]陈国光、阿里瓦萨主编:中国彝学·第三辑[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6]戴庆厦、岭福祥主编:中国彝学·第一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关键词:旗袍;和服;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143-02
引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经典传承的服装,尤其是大礼时都喜欢穿自己的国服。中日文化博大精深,服装更是艳丽多彩。具有中国韵味的旗袍,艳丽华美;具有日本风情的和服,古朴典雅。两者均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两国文化集中体现的一个代表。但尽管如此,作为不同文化下的产物,其内在都保留着各自的特点。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在对其进行概况归纳的基础上展开分析。
一、旗袍与和服的概述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不属于汉服(即华夏衣冠)体系。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有关和谐的特点(如:前后左右对称裁剪,开衩长短一致),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如:在裁剪上加入盘扣、包边、镶嵌、刺绣等工艺)。而正是这种融合了本国文化内涵的独特魅力。使它在中华民族的众多服装中脱颖而出、成为能够代表中国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服,江户时代以前通常指吴服,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民族服饰。明治时代前和服泛指所有服装,而与这个词相对的是洋服,指来自西洋的衣服。后来此词的词意逐渐单一化,通常单指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服装。现在它成了日本一种值得夸耀的文化资产。和服种类繁多,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变化万千。不仅在男女间有明显的差别(如:男式和服色彩比较单一,偏重黑色,款式较少,腰带细,附属品简单,穿着方便;而女式和服色彩缤纷艳丽,腰带很宽,而且种类、款式多样,还有许多附属品),而且依据场合与时间的不同,人们也会穿不同的和服出现,以示身份。以女式和服为例,其中就包括有婚礼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礼和服、宴礼和服及一般礼服等等。总之,人们虽然不经常穿和服,但是对和服都有一种认同感、信任感,是一种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二、旗袍与和服的区别
首先,由两者的设计上来看,旗袍突出了其简练、注重贴身的形态美,一方面和服则强调了其包藏之美。
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现代旗袍腰身合体,加大开衩,紧扣的高领,微紧的腰身体现出腰臀的曲线,选用织锦缎、丝绸、丝绒等制作的旗袍给人以雅致而庄重的感觉。旗袍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多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而和服属于平面裁剪,几乎全部由直线构成,即以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几乎没有曲线,只是在领窝处开有一个20厘米的口子,上领时将多余的部分叠在一起。如将和服拆开,人们可以看到,用以制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由于和服的裁剪制作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在量体裁衣方面比较自由。在制作和服时,较少为人的体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着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给人衣不合体的印象。因为,它可以因人而异,在腰间调节尺寸。由于和服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因此缺少了对人体曲线的显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因为这个特点使它呈现出一种庄重、安稳和宁静,而这几点也正代表着传统日本人的气质。
接下来,从两者的颜色来比较,旗袍颜色偏重于艳丽,而和服则偏重于素淡。以婚礼上的着装为例。
大多中国女性在婚礼现场或拍结婚照的时候会选择礼服穿着,结婚庆典上,除最初的典礼时有时会选择比较西式的白色婚纱作为典礼礼服外,在婚宴敬酒时一般会换上一套西式的晚礼服或者旗袍,给各位来宾敬酒时,旗袍则更为大多数女性所钟爱。尤其是代表喜庆、富贵色调的大红大绿,以及印有凤鸟、牡丹等图案的绚丽醒目、款式别致的旗袍更备受青睐。可以这么说,旗袍是很具代表性地体现出中国女性对华贵和优雅之美的追求,尤其是在那绚丽醒目的颜色的存托下。
而在日本的传统婚礼中,日本的新娘主要是和服装扮。整个婚礼期间共有三套礼服,其中主要包括白无垢、打挂与深色调的和服三种,期间被选用礼服通常质地非常华美,但颜色并不繁复鲜艳。如最初穿上一套白色的和服,称为白无垢。原本是18世纪和19世纪日本武士结婚时新娘所穿的礼服。此时的白色既是新生活的开始的象征,同时也意味着原有生活的结束。当脱掉白色礼服后,新娘将换上一套,以单色调的基础上再配以金、银、红三色的和服。其表面上多绣有吉祥的图案(如:仙鹤,樱花等等),代表未来生活的和谐美满。最后,还要换上另一套深色的礼服,这种礼服是未婚少女穿的和服,这也是新娘最后一次穿这种式样的和服了,作为她纯真少女时代的结束。
三、两国间影响服饰文化的诸原因的分析
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在两国间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文化。其根本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文化的进入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同时也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式和途径。文章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中常使用的图案、文字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为基础,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探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民族文化、民族色彩理论、民族审美观念与现代平面设计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现代平面设计;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实质是以精神产物为主的各种知识,其特点是具有传播性。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演变并汇聚成一种反映民族风俗习惯与特色的一种文化,风俗习惯是民族历史文化各种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的表征。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上分析,国家的发展与其国家文化发展有关,要不断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之处,善于交融,勇于继承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风格,是传统历史文化的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文章主要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展开分析,研究如下。
一、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各异,例如殷商时代的青铜器、战国时期的帛画、唐代的唐三彩、明清的瓷器等等,其中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多种元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其他文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1]。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于历史文化,但其能够结合当今的主流观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能够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除了对社会有广泛影响外,同时在现代艺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平面设计虽然与世界平面设计同步发展,但是在发展的道路上受到非常多的阻碍。改革开发后,我国平面设计艺术家在西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传统图案、文字、书法、不同教派思想元素等,并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平面设计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应用现代表现手法,突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现代平面设计进入了多元发展的阶段。图案(pattern)是外来词[2],其主要是设计者根据设计目标、美化需求,按照材料特征并结合工艺、技术以及社会背景等,通过艺术设计,对装饰物的造型、色彩以及装饰纹案进行创造并最终形成的图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装饰图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通过艺术创造留下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以及创作经验,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图案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尤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越来越频繁。传统图案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从起源上分析,传统文化艺术是其他各种艺术发展的发展的基础,同时能够反映中国民族特征。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中国传统图案的运用需要结合民族文化艺术元素。新生代的设计师需要从更宽广的文化角度上,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了解民族文化内涵,并从中汲取文化精髓,获得设计灵感,并使自身的设计作品更具民族特色与民族内涵。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设计将中国结、五星、五环等因素与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太极拳相结合,营造出了一种如行云流水般的灵动感[3]。作品创造设计体现了现代时尚感,同时也将民族审美取向以及民族文化容易其中,充分向社会展示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带来的独特艺术魅力。该标志的整体构造源于传统吉祥图案“盘长”,其并没有直接采用传统图案的造型,而是借鉴了书法中的写意表现形式,巧妙地表现出了“中国结”与“运动员”这两者的意象表现出来,以此表达设计主题以及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是基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喜相逢”的基础上设计的[4],能够反映了我国的民族底蕴,且凤凰成双成对、扇动的翅膀极具动感,表现出了圆满、吉祥、天天向上的美好祝愿,这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以及向往的装饰图案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表现手法。民族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的应用有助于提升设计的美感和内涵。现代平面设计中,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审美观念以及现代观念,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对于推动民族文化发展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应用能够提升平面设计内容的多元化,添加平面设计的特色,一方面能够起到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借由平面设计能够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继承和宣传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字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反映了中国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特点,给人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同时也给人带来不同的文化感受。文化概念主要出自于《易经》:“观乎天文已察时变,关乎人文已化成天下。”,首次将人与文化相结合。设计是平面设计方案形成的主要活动,其主要通过艺术创作活动为主要形式,民族文化是一种以民族所在地为活动空间、以民族为主体,直接反映了民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群体文化。民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民族审美、生活习俗、民族艺术及其相关的文化体系,涵盖了文化精神、文化行为以及艺术审美等方面内容。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活动形式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以及鲜明的特征。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当时劳动生产方式、民族文化、当地风俗习惯以及民族英雄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民族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影响。相关文献指出,原始劳动生产方式是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的催化剂。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中,各民族受到外来文明影响的程度以及其与自身文化融合的程度各有差异,也就形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民族文化各有所差异[5]。促进民族文化形成的因素来自不同方面,例如劳动生产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北方的游牧游猎、南方的农耕;此外,民族的不同,我国民族中主要信仰的宗教有原始宗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同时,又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民族受到地域的影响,气候以及资源方面的差异较大,所以,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鲜明的特征。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以汉族人口基数最多,对各民族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现代以汉字为主要书写类型。相关文献指出,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其拥有文字的形式,同时也具有图形特色,在平面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6]。汉字是信息传达的一种媒介,具有视觉效果,其能够在传达主体内容中起到较好的应用效果。基于其强烈、清晰的视觉效果,能够在传达信息时体现出纪实性以及标志性。汉字除了具有叙事的效果,同时也极具情趣意象以及装饰效果,设计师能够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汉字进行再创造,赋予文字不同的意蕴和内涵。汉字实质上是一种表意图形,若平面设计借鉴其表意特征,能够发挥传播作用外,同时也能起到反映民族文化价值的效果。中国文字“好”字,是由“女”和“子”字组成,“女”、“子”为“好”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表达出儿女双全、合家团圆的美好愿望。中国文字中,许多代表美好的字和词,都与“女”字有关,因此,取“女”进行创意设计,不仅有美好未来的祝愿,同时也有祝福儿女的意蕴。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使用中国汉字艺术进行创作,对于其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北京残奥会标志“天地人”是基于汉字的基础上创作的,将中国书法、汉字与奥林匹克精神相结合,表达出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精神,蕴藏了道教文化思想。其利用书法进行设计,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视觉冲击力。
结语
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结晶,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推动现代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丰富现代人民的社会生活。民族传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拓展和丰富当代的艺术文化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的运用,能够有效推动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从而形成中国独特的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李阳.传统符号泛化背后的批评泛化———如何看待平面设计中的中国元素[J].中国科技博览,2012,21.
[2]陈捷.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中国元素———从2008奥运会的视觉设计谈起[J].闽江学院学报,2013,29.
[3]王成凤.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再设计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15,35.
[4]徐凯.中国元素对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性———之对平面设计领域的影响及展望[J].科技资讯,2013,22.
[5]刘春琳,莫爱琳,蒋涛等.中国传统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和创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5.
关键词:信用;信用制度;文化传统
作者简介:曲(1982-),女,辽宁沈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组织与企业理论等微观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B82-053;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144-04
收稿日期:2007-01-11
信用机制通过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方式的约束而使之守信用,因而研究信用机制就应该将人的特定偏好纳入到分析框架当中,而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或地区,都存在着其特定的经过多年历史的积累而演化形成的一套行为规范,这使得生活在一定文化传统规范下的人有着一些相似的偏好。人们拥有的这种特定偏好决定了要使其在交易中守信用,需要有一套与之特定的偏好特点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这也就是说文化传统通过影响人的偏好将间接影响信用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一、信用机制概述
信用机制指的是通过约束与激励促使人们守信的制度系统或体系。在现实中,人不是天生的自然而然地守信用。关键是要有一套制度,如果制度的安排使得当事人守信用比不守信用更有利可图,使人们有积极性为了交易带来的长远利益而抵制短期机会主义的诱惑,人们之间的信任就可以建立起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信用是一个制度问题。
(一)信用机制的实施原理
交易人守信用,是其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自由行动的结果。而效用由效用函数中的自变量决定。所以,经济人总会选择一个行动以最大化其效用(杨春学,1998)。
以个人面临的选择为出发点,个人的行动可以表示为下面的链条形式:
在下面的行动链条中,行动包括守信用和不守信用。信用机制的功能就在于通过增加人们行动链条中守信行为的支付,减少人们不守信行为的支付,而使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成为守信用。设想一个两人进行交易的博弈过程。博弈中,参与人A和参与人B都生产x和Y商品,在交易活动中,他们的策略空间不仅包括交易与否,而且还包括在交易中是否诚实守信。为简化起见,我们只考虑双方的策略空间只有守信和不守信,并且博弈方同时决策,所有博弈双方对博弈中的各种情况下的得益都完全了解,因而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这时交易双方的支付(payoff)矩阵如下。
在这一博弈中,博弈的结果是双方都不守信用,这对双方都是占优战略,双方博弈的纳什均衡结果是(8,8)。在没有制度干预的情况下,从(不守信,不守信)到(守信,守信)的帕累托改进不可能发生。但考虑到新的制度安排的介入,这种情况就有可能反转。比如由于制度的干预,博弈方的不守信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和社会伦理道德的谴责乃至违约方的自责,而博弈的守信行为则会受到社会的褒奖。制度干预改变的博弈支付矩阵如下。如果双方在交易中都守信,则交易双方都会得到11单位的支付;如果交易中一方不守信,违信人会得到6单位的支付,同时交易对方遭到损失,只得到9单位的支付;如果交易双方都不守信则分别得到8单位的支付,该博弈的结果是双方交易人都守信。到此为止,信用制度通过对行为链条中支付的改变实现了对信用的维护(孙智英,2002)。
(二)信用机制的分类――从不同的实施方角度的分类
总体来说效用的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们从物质产品中所获得的物质效用;另一方面是人们从“自我完善产品”中所获得的“标签效用”。在这里,自我完善产品指的是一种精神产品,它能够提供“标签”价值,以满足人们对尊重、赞美、荣誉的需要,例如自我超越、人格完善等等。所以相应地,我们把众多的效用函数中的变量分为两个大类:一是物质产品,二是自我完善(精神)产品。这样,可以从两个方面将信用纳入人们的效用函数U(W,Z),其中W为物质产品,Z为自我完善产品。
1.第一方实施的信用机制――自律机制
所谓第一方实施的信用机制,也就是自律机制,是当事人通过自身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来守信用的机制,其是第一方实施的。通常由“自赏”来实现守信用时所获效用的增加,通过“自责”来实现不守信时所获效用的减少。因此,一般来说自律机制是“自我完善”产品引起的作用于精神效用的信用机制来实现其功能的。自律机制不是通过明确规定的,它是一种非正式规则。自律机制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1)对自我完善产品的敏感度U2。个人越重视其效用函数中的自我完善产品,那么不守信行为给他带来的效用损失就越大,也就是减少了其支付链条上不守信行为的效用水平,这将使得当事人选择守信行为。
(2)不守信行为带来的自我完善产品方面的损失在下一期的贴现值δ。该贴现值越大,在支付链条中下一期交易的自我完善产品的量就会减少,这将导致交易人效用减少,因而其会选择守信行为。
2.第二方实施的信用机制――对方惩罚机制
所谓对方惩罚机制,是通过交易对方对交易人不守信行为的惩罚来实现对交易人的约束并使之守信的机制,它是第二方实施的信用机制。严格来说,这种他人实施的惩罚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物质上的惩罚包括对失信行为进行罚款、长期不与失信人进行交易而使其得不到交易的好处等方式;非物质性的惩罚则有诸如个人声誉的损失、企业信誉的丧失等等。不过,物质性的惩罚与非物质性的惩罚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这表现在失信人声誉的损失会导致更少的人与其进行交易,使其遭受物质上的惩罚。总的来说,对方惩罚机制就是通过交易对方对不守信一方的物质惩罚所产生的效用损失超过其不守信得到的额外收益来发挥作用的信用机制。在交易的当期要表现为合同约束,它可以看作是正式规则;在长期则表现为不再与之继续交易的约束,并可以看作是非正式规则。对方惩罚机制发挥作用取决于两个方面:
(1)不守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p,也可以说是信息完全程度。被发现的概率越大,惩罚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交易人会选择守信用。
(2)重复交易的可能性σ。重复交易的可能性越大,由于不守信行为而失去以后与他人的交易机会所带来的损失就会越大,因而交易人将选择守信用。
3.第三方实施的信用机制――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一种正式规则,它通过对不守信行为进行惩罚的强制手段以实现约束人的行为并使之守信。在这里,对不守信行为人的惩罚的主体不是交易人双方,而是第三方的强制性的法律机构,因此,它是第三方实施的制度安排。法律
制度发挥作用取决于两个方面:
(1)不守信行为被识别的概率p,解释同上。
(2)法律惩罚的力度F。惩罚力度越大,不守信行为人的损失就越大,信用制度就越有效。
二、文化传统与信用制度
信用制度是由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这两种形式有机组成的。正式的制度安排所形成的信用制度主要是以合同约束、法律约束为中心的各种交易规则,是外在的、公开的、有规可循的层面。但现实经济生活中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正式规则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比如:它无法涉及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多样性等等。而且,仅靠正式规则难以形成人们之间的社会合作力和聚合力。因此,非正式规则是不可或缺的。非正式的规则,例如习俗、交易习惯、意识价值等非正式制度安排所形成的信用制度是长期演化形成的,是内在的、隐性的,但又是人们自然遵守的。市场经济的确立,离不开完备的规则,也离不开有效的非正式规则(钱颖一,2003),它们共同规范着交易人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种社会秩序和为社会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准则。只有二者的共同作用、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完备的信用机制,才能保障市场交易的正常有序运行。
生活在同样文化传统下的人们的特定的偏好决定了要使之在交易中守信用需要与之特定的偏好特点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这里,我们将信用机制中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分开来进行讨论,其中正式规则包括合同约束(一次交易中的对方惩罚机制)和法律制度,非正式规则包括自律机制和多次交易中的对方惩罚机制。其中,从激励和约束人的行为的正式规则来说,相对而言是无差异的(如可以把合同法等由一个国家照搬到另一国家),所不同之处更多地是表现在非正式规则中,它更是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传统紧密相联。
(一)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的信用制度选择
1.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
在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社会集团成员通常持有一种共同的信仰和理念,如共同信奉某种宗教或推崇一种全体成员部认同的价值观,并且会从中衍生出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与生活准则。在社会集团中,每个成员都是以某一宗教、种族或家族集团一分子的身份在社会上进行交往并从事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因此,每个成员的活动和行为都被认为与其他成员乃至整个社会集团是密切相关的。由于社会集团所具有的这种内在的“向心力”,使得不同的社会集团之间处于一种相对的“封闭”或“割裂”的状态,不同的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则是以非合作为特征的。
2.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的信用制度安排
(1)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的非正式规则
a.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的自律机制。在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人的偏好有一定的特殊性,人们比较重视其效用函数中的“自我完善”产品。这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种具有内在“向心力”的社会集团内,如果做出不守信用的选择,产生的自责感会较之于生活在互不认识的人群中间做出不守信行为而招致的自责感更强,且将其带到下一期博弈中的贴现值也更大。总之,人们更加重视“自我完善”产品Z这一自变量。同时由于人们长期与集团内部的人进行交易,而与外部社会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所在集团内部交易重复的次数也更多。所以,生活在同一个集团的人们非常重视自身的信用,因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自律机制的作用是很强的,个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自律机制的约束。
b.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的对方惩罚机制。对方惩罚机制是通过“他人的惩罚”来实施的信用机制。根据实施惩罚的主体不同,我们可以将他律机制分为集体主义惩罚机制和个人主义惩罚机制。集体惩罚机制是指:当某个交易者在一次交易中不守信用,那么在以后的各期,社会中的其他所有人都将不再与之进行交易。而个人惩罚机制的主体仅限于交易的另一方参与人,该参与人在发现交易人不守信时,当期即对其采取某种形式的惩罚措施或选择以后不再与之进行交易。可以看出,对方惩罚机制中的集体惩罚机制要比个人惩罚机制更为有效,因为如果一个人的不守信的行为只遭到个人惩罚,那么他可以在下一期的交易中选择其他的交易对象,重复第一期的博弈。只要市场上的交易者足够多,他的不守信行为就可以继续下去,因而个人惩罚机制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而如果不守信的行为遭到的是集体惩罚,那么这一参与人在以后的交易中将不会找到任何交易伙伴,也就永远不会得到交易收益。在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由于社会内部成员的“整体性”特征,人们重视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在有人被观察到不守信用后,社会中所有其他成员将集体对之进行惩罚,不与之进行交易。
(2)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对正式规则的需求
由上可知,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的自律机制和集体惩罚机制的综合作用很强,社会中作为非正式规则的信用机制比较完善,基本上可以满足对信用的保障。交易者习惯于非正式地履行契约和解决争端。在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中,有效的自律机制和集体惩罚机制能够对潜在的不守信用参与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并对现实的违约者实施有效的惩罚,所以对作为正式规则的法律与合同约束并没有很强的需求。在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社会主要靠自律机制和集体惩罚机制等非正式规则的共同作用来维护信用。
(二)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的信用制度选择
1.个人主义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
在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中,由于特定的宗教或文化信仰的作用,社会集团形成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相应的行为规范。自立、独立和个人主义行为得到社会集团的认可和高度评价,社会集团中不同的成员之间是完全独立的、自主的,他们的社会活动和行为与其他成员乃至整个社会集团都是毫不相干的。由于个人主义社会所具有的这种“离心力”,使得不同的社会集团之间处于一种“开放”或“整合”的状态,不同集团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以合作为特征的。
2.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的信用制度安排
(1)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的非正式规则
a.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的自律机制。在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人对效用函数中的“自我完善”产品的重视程度不高。这是因为这种文化传统下的人比较独立、自主,他们更看中自身的利益,不注重对他人的伤害,即便做出不守信用的选择,也不会有太多的“自责感”,并且将“自我完善”产品z的减少量带到下一期的贴现值δ也较小。总之,人们不太重视效用函数中“良心品质”这一自变量,同时由于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处于“开放”状态,人们交易的范围并不限于集团内部,还可以扩展到外部的集团,因此同特定集团内部的人进行交易的次数也较少。因此在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自律机制的作用较弱,在交易中自律机制的约束力非常有限。
b.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中的对方惩罚机制。在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社会集团中的不同成员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个人的社会活动和行为与其他成员乃至整个社会集团都是毫不
相干的。当交易双方中的一方当事人不守信用时,能对他进行惩罚的只有交易中的另一方当事人,社会中的其他人并不会对之进行惩罚。因此,在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对方惩罚机制主要采取个人惩罚的形式,而个人主义的惩罚机制并不能很有效地约束人的行为,所以在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对方惩罚机制的作用较弱。
(2)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对正式规则的需求
在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只有个人主义惩罚机制主要发挥着维持信用的作用,而个人主义惩罚机制对于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不十分有效,所以有必要引入作为正式规则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因此,在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对法律的需求相对较强,社会将主要依靠作为正式规则的法律外加个人惩罚机制来实现对信用的维护。
三、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与信用制度建设
(一)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的经济发展
集体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社会成员重情讲义,谁不守信用,就等于在社会交往中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这也就等同于被剥夺了社会的生存权。所以,在集体主义社会,信用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存方式。信用的严肃性是不需要严格规定的,因为谁都知道违规的严重后果。由于自律机制和集体惩罚机制较好地实现了对信用的维护,因而无需也就没有建立起正式规则的信用制度。然而这种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信用维护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还可以奏效,但是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中,由于交易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没有一套及时判明是非、对违规者给与惩罚的正式规则是行不通的。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化,就出现了一种反常的现象――在“信誉之邦”,信用机制以及维护其的法律体系反倒不十分健全。
西方社会基本上是一种个人主义社会。个人主义社会与集体主义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受不成文的集体的约束,个人的信用行为是通过个人的内省来纠正和规范的;而在个人主义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则受成文的契约的约束,而且不光个人的行为是这样,国家和社会组织的行为也须遵循一种“社会契约”。在个人主义社会中,法律对契约的严肃性给予切实的保证。而在集体主义社会中,作为一种信用关系的“自律机制”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不能及时地建立有效的正式规则以保障信用,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也许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我国信用建设的启示
由上可知,自律机制是一种非正式规则,法律制度是一种正式规则,而对方惩罚机制则既包括正式规则也包括非正式规则:其中一次交易中的对方惩罚机制表现为合同约束的正式规则,而长期交易中的对方惩罚机制则是一种非正式规则。在我国,由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使得一直以来非正式规则(自律机制与集体惩罚机制)在维护信用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因而没能建立起完善的正式规则。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非正式规则已不能完全实现对信用的保障,同时由于人们观念的变化,这种非正式规则的作用还有所弱化,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正式规则(法律制度、合同体系等)(周汉华,2002)来保障社会信用。可以说,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既有替代性的一面,又有互补性的一面。就替代性的一面来说,当事人越积极、自发地讲信用,人们之间的信任度越高,正式规则就越没有必要,其重要性就越小;反之,正式规则越健全,正式合约越能得到有效执行,非正式规则在维持交易中的重要性就越小。就互补性的一面来说,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是相互支持的:一方面,许多复杂的交易需要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同时起作用,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行(林其屏,2002),比如说,雇佣合同的一部分内容(如解雇条件,显性激励合同)可以由正式规则执行,另一部分(如内部提升)则只能由非正式规则维持,缺少任何一个机制,雇佣关系都不可能有效;另一方面,正式规则越健全,不履行非正式规则的成本就越大,人们就越遵守非正式规则的隐含约束;而反过来,只有在一个人们比较重视信用的社会里,正式规则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由于我国当前信用问题的出现主要归因于制度方面的因素,因此要根本解决我国现存的信用问题,就要以制度建设为出发点,不但需要保持延续我国集体社会固有的非正式规则(自律机制和集体主义的对方惩罚机制),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加紧建设正式规则的信用制度。在实践当中,我们应该做到:(1)发扬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使人们自觉遵守市场经济的信用原则,把信用道德作为市场经济的内生要素和力量,用自律机制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2)完善信息传输系统,使交易人的不守信行为为更多人所知悉,以强化对方惩罚机制中的集体惩罚;(3)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社会信用的法制基础,并加强执法力度,强化信用的法律保障,从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两个方面实现对信用的维护。
关键词:长命锁;装饰纹样;民间传统文化观念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69-0
一、长命锁的起源及其演变
长命锁,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首饰锁,又名寄名锁,大多由白银或铜打造,也有用黄金打制或玉石雕琢而成的。长命锁由长命缕发展而来,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汉时把五色长命缕系于门槛用于避邪。班固在《白虎通·衣裳》中记载:“配则像其事,若农夫配其耒耜,工匠佩其斧斤,妇人配其针缕。”长命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新的发展,由于瘟疫和战乱,人们把能够避邪的长命缕佩戴在妇女和儿童的手臂上,逐渐成为了一种装饰,喻意人丁兴旺,辟邪去灾。到了唐代,这种五色长命缕已经从汉族扩散到了全国各地。宋代出现了长命锁与长命缕共存的现象,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荆楚人端午日以五彩丝系臂,辟兵鬼气,一名长命缕,今百索是也。”明清是长命锁发展的高峰时期,这期间锁形变异为项圈,并出现了多种装饰纹样。
二、长命锁的形制
在形成之初,长命锁的形状是简单写实的,后来民间用锁来模仿,逐渐形成了不同形状的长命锁,如如意状,莲花状,鱼状等等。长命锁的形状大部分为方形和如意形,形状的选择也是突显人们的心理因素。方形给人以平稳、安定的感觉。通过佩戴长命锁,人们希望达到辟邪驱灾的目的,以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平平安安,安定的方形长命锁正好能够满足人们平稳安定的心理。而“如意”的形状是由美丽的灵芝演化而来,寓意事事顺心。美丽的涡线、圆的造型给人以圆满,大气的感觉。另外,“如意”形状的长命锁迎合了中国人内心含蓄的心理特征,、借物抒情,通过“如意”的形状来表达人们心中的真挚情感。长命锁的底部常缀有小铃铛,孩子走动时小铃铛就会发出声音,小铃铛发出的响声能充分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心情愉悦的同时增加对长命锁的感情。具有装饰作用的小铃挡既能增加情趣又增加了美的内涵。
三、长命锁装饰纹样所折射出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观念
长命锁的装饰纹样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生殖繁衍后代的渴求,另一种则是追求长寿富贵。长命锁的装饰大部分正面是字,背面是纹样。据说吉祥的文字和图案能够增强锁的保育力量。长命锁的字面大多刻有“百家宝”、“百家保锁”等字样,都是祈福求子的吉祥话语,字的周围嵌有花纹云纹等吉祥纹样做装饰。而图案的一面选择就更为丰富了,以象征富贵长寿多子多福等吉祥图案的组合居多。有“福禄寿三星”、“麒麟送子”等。在长命锁常用的装饰纹样中,人们通过想象联想的作用把人们的主观意识嫁接到客观物体上,使得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显现出主观的抽象的意蕴,这些美好愿望物化到锁上就形成了长命锁的丰富的象征内涵。长命锁装饰纹样大都来源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且寓意美好、积极,诚然这些美好寓意离不开人们的民俗信仰。自远古时期,原始人对自然的祟拜及对生老病死的疑惑和恐俱。使他们把自己无法驾驭的种种寄托给了“神灵”。正是这种神灵的存在,给他们以极大的精神慰藉,同时鼓舞了战胜自然的信心,神话传说便演化成了一个喜得贵子的象征和符号。这个符号被广泛地运用到民俗器物上,长命锁就是一个典范。
长命锁传达的精神内涵主要为健康吉祥、满堂富贵、长命百岁,其实作为一种观念信仰的长命锁,它是作为趋利、避害、求生的符号来存在的。长命锁被赋予了极强的象征意义,是人们情感的化身,它不仅表现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炽热追求,也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它是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折射,带有祝福性和强烈的情感。长命锁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而创造的独特艺术形式,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如果我们忽略了长命锁的象征内涵,那么这些纹样将变成一堆无意义的线条的组合。长命锁所呈现的装饰美不是单一的美,而是一种揉合了真善美的符号
。长命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表达的是中国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徐瑛姞.长命富贵——长命锁的文化意义[j].上海:上海工艺美术,2011.
[2]张慧娟.谈传统首饰长命锁的装饰纹样及审美内涵[j].株洲: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
[3]张道一.麒麟送子考索[j].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关 键 词:简约主义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 朴素简约之美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在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它近乎清心寡欲、朴素自然的风格,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和规范,不但融入了瑞典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以一种从容不迫的速度向世界各地蔓延,深刻地影响了无数设计师、消费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意义是一种思想方法,即寻找事物的本质,就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而言则是寻找和研究对象、材料、形式及空间的真正价值和本质。强调自由,让空间和形式摆脱那些阻碍人们真正欣赏它们的干扰来表现出它们的本来面貌;主张“少即是多”,珍视简朴这种道德和美学的法则,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平和与卓越。
然而简洁明晰、纯净精致、实用而朴素无华的简约主义设计理念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反对过多的雕饰和纹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看似简单随意的形式,却包容了饱满而丰富的内涵。北欧人臻于化境的沉默含蓄,与古老东方拈花不语的玄理禅境不谋而合,从简约主义艺术中,中国人突然发现了遥远却曾经熟悉的自己,它的简约凝练,至少在今天仍然是一股清新纯朴的气息。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崇尚淡泊宁静、闲雅恬静的审美情趣。有着“尚清”“尚和”的审美追求,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这与简约主义设计风格所蕴含的沉静、质朴的意境不谋而合。
一、儒家“文质彬彬”“绘事后素”的简约之美
中国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论语·八佾》中记载相关的“绘事后素”,意为绘画先以素粉地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据《考工记》记载:“凡画绘之事,后素功。”可知“素”(即着以素色,古代所谓“素色”就是纯净单一的颜色,“白则正白,黑则正黑”)是“功”(即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着素之后,全部工艺也至此完成。既然任何精美绚丽的图案都要经过“素”的修整才能完成,可见“素”的重要和关键。原诗中还提到“素以为绚”就是以“素”为“绚”,它包含着用“素”代替“绚”,“素”胜于“绚”的思想。即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而不重浮艳、重本质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装饰。对现代的设计艺术和设计理念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另外,《论语·雍也》中还记有孔子的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也是孔子关于美学原则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其中“文”是指纹饰、装饰,“质”指本质、实用。他扬弃了“质胜文”和“文胜质”两种片面的倾向,认为“质胜文”会导致设计入“野”,粗陋丑恶,缺少文采和审美意境;而“文胜质”则会将设计带入“史”,华而不实、矫饰做作和繁冗奢靡。好的设计应当不偏不倚,“文”与“质”要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在中国审美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的设计美学传统中强调实用,以用为本,这是以质朴为尊,以无装饰为贵,以质朴为雅,以华丽为俗的我国古代的审美思想。同时又注重本质,注重人性,尊重情感的精髓,同简约设计理念非常接近和相似。
二、道家“寂寞无为”“疏简素淡”的简约之美
道家哲学是中国人文艺术最重要的思想源泉之一。中国的视觉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基本形态特征大致为:布局上求“疏简”、色彩上求“素淡”、技法上求“生拙”、表现上求“含蓄”、趣味上求“天然”等等,几乎都能从道家哲学中找到渊源。中国艺术的几个重要范畴: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也都是简约之美的具体表现。
中国艺术以“天真、自然”为美,主要是受到道家“贵真”的思想的影响。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未经雕饰的朴素的语言才具有真美,才真实可信。因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成为中国艺术的最理想的目标了。这也是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追求和目标。
同时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天”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从而“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通互融的。在中国的设计观中,好的设计应像自然一样生息自由、灵动变化而又朴素无华。设计和设计实践都应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谐、最完善、最美的,人们只能去顺应它、“效法”它(“道法自然”)。“大巧若拙”就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故拙也”。
道家贵真也贵淡。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平淡是美中之美,是大美。以绘画为例,水墨画以墨为彩,是通过墨色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光与色的韵律和画者的思想情感。以平淡、朴素、幽远而含蓄的方式表现一种高雅脱俗的情调。作画要求笔简意赅,要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形象简括,“空白”就多。在水墨画中,绝大部分不用色彩,只有纯一的墨色,极少用到其他颜色,若用到其他颜色也仅仅是一个点缀。庄子说:“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这里的“纯素”决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有至味。我国古代江南民居的外观造型和色彩也非常简洁——白墙黑瓦。黑白分明,给人以宁静淡泊的惬意。简约高大的白色外墙上面,少有装饰,就是开窗也很小很小,灵巧而美观,与那些黑色屋脊门楼上方挑出的飞檐形成对比,显得沉稳而凝重、简洁而明朗。
“疏简”也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审美意境。无论为诗、为画、为文,尚简的风尚我国古已有之,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这与简约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法贵天真”“虚静恬然,寂寞无为”,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崇高和效法。力主人们在自然、恬淡无为之中回归于自然的境界。道家思想跟简约主义重视环境、尊重自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重材质自然之美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
三、墨家、法家“去饰至用”“尚质尚用”的简约之美
墨子思想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主张厉行简约、反对浪费、坚持“非乐”。墨家思想对美和艺术充满了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墨家“尚质”“尚用”,要求一切以功利、实用为标准。在文质关系方面,墨家也是以质为先,重质轻文,反对以文害质的。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角度对当时繁缛华贵的艺术追求极为反感;对王公贵族崇尚绚丽、崇尚华采辞章、崇尚黄钟大吕的乐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些音乐艺术“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墨子·非乐下》),却造成了社会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可谓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墨子曰:“乐非也”。墨家主张一切艺术与设计要“尚质”“尚用”,要充分体现事物的本质美,要一切从实用出发,从功能出发,反对为装饰而装饰,对多余而无用的装饰深恶痛绝。这与阿道夫·卢斯的“装饰就是罪恶”的简约主义设计思想如出一辙。
四、文人艺术“平淡自然”“返璞归真”的简约之美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是从事艺术活动的特殊主体,他们的艺术实践活动涉及面很广,几乎包括了古代艺术的各个门类,特别是在书法、绘画、音乐和文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艺术和工艺设计方面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文人都是集文学家、科学家、设计家于一身,像徐霞客、沈括、李渔等人,除在文学方面有很深造诣以外,在设计和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建树。由于文人特有的文化功能、人格特征、思想传统和艺术实践使得他们的艺术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以朴素为美,追求“平淡自然”的意境,“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以及简洁实用的设计观念。
最高的美,真正的美应“敛其芳姿,止其铺丽,而葆其朴素平淡之纯真”。即简洁实用是其最高境界。王弼《周易注》云:“处饰之终,饰终反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扬弃文人艺术中雕饰浮华的一面,渐渐达到了返璞归真,以质为美。李白所崇尚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仅是他个人对特定的诗美的追求,更是整个唐代文人所普通追求的美学境界。宋代文人对朴素美思想的深化,正是对文人艺术中“平淡自然”“返璞归真”的特征的进一步强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同时也成为传统审美文化根深蒂固的思想与观念和无形的灵魂与精神。
总而言之,简约主义的设计理念,同中国传统的艺术设计观念,有许许多多相通的地方,这也是简约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迅速流行,并成为当今设计界的主流思想和风格的重要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媛媛.文人艺术朴素美的哲学渊源[J].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2.
[2]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郑榕玲.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含蓄美[J].装饰.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