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矿业投资论文范文

矿业投资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业投资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矿业投资论文

第1篇:矿业投资论文范文

摘要:从矿山行业的产业链角度出发,分析了矿山项目投资的特点,对目前我国矿山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整体评价,提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张进行全程风险管理,为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矿山投资风险风险管理管理能力制度

1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行业的迅速发展,作为钢铁产业链上游的原料供应者——矿山企业也遇到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于是矿山企业通过加强勘探力度,进一步发掘潜在的资源;进行了采选的重新设计,提高年生产能力;对以前开采条件恶劣、经济可行性达不到要求的储备资源,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由于矿业行业的特殊性,这些项目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无论从时间方面考虑,还是从空间方面考虑,这些投资项目都具有实施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经济风险和技术风险大,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严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等特征。因而所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所以在整个项目从立项到完成后运行的整个周期中都必须重视风险管理。

2矿山项目投资的特点

矿山项目的投资具有多阶段性及复杂性的特点。一个完整的矿山开发要经过矿产勘查、矿山开采可行性研究、矿山建设设计、矿山基本建设、矿山投产经营等许多阶段。由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不同,决定了各阶段的投资需求量、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乃至投资风险的不同。如勘查阶段的投资是一种风险资金投入,一旦勘探成功,就可以获得较大的风险收益,包括探矿权转让收益或优先取得采矿权后的开采收益;而万一勘探失败,则需要承担风险损失。矿山开发阶段,投资的需求与收益,同矿山的兴建期、上升期、鼎盛期、衰退期紧密关联,并随时受到市场需求与矿产品价格的影响。这就使得矿山项目的投资也必须要考虑到风险管理的问题。

3矿山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方法

矿山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可以分为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六个环节和阶段。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前四项在我国矿山的投资中有较多的应用,风险的应对与监控就鲜有系统应用。这是两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传统的矿山项目投资多在立项前做风险评估,而忽视了还应该同时针对所存在的可以预测的风险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并且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进行全程的监控。这样才能达到项目风险管理的目的。

目前,矿山行业应用较为广泛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模糊风险综合评价、故障树分析法和蒙特卡洛模拟法。

(1)决策树法是利用树枝形状的图像模型来表述项目风险评价问题,项目风险评价可以直接在决策树上进行,其评价准则可以是收益期望值、效用期望值或其他指标值。

(2)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在经济、管理学中广泛应用的方法。它可以将无法量化的风险按照大小排出顺序,把它们彼此区别开来。

(3)模糊风险综合评价法是模糊数学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种应用,是对受到多个因素影响的对象做出全面地评价,按照指定的评价条件对评价对象的优劣进行评比、判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价的基本思路是:综合考虑所有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并设置权重区别因素的重要性,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推算出风险的各种可能性程度,其中可能性程度之高者为风险水平的最终确定值。

(4)故障树分析法(FTA)是一种演绎的逻辑分析方法,它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遵循从结果找原因的原则,将项目风险形成的原因由总体到部分按树枝形状逐级细化,分析项目风险及其产生原因之因果关系。在前期预测和识别各种潜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沿着风险产生的路径,求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并能提供各种控制风险因素的方案。

(5)蒙特卡洛模拟法(MC)是随机的从每个不确定因素中抽取样本,进行一次整个项目计算,重复进行成百上千次,模拟各式各样的不确定性组合,获得各种组合下的成百上千个结果。通过统计和处理这些结果数据,找出项目变化的规律。通过这些信息就可以更定量的分析项目,为决策提供依据。

4目前存在的问题

4.1风险管理意识还比较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的矿山曾经都是隶属于部委的统一管理,每年的生产计划由上级制定并下达执行,矿山的经济效益也与企业的生存没有直接的关系,即使是连年亏损都会继续生产。近几年来,随着矿业市场的一步步放开,矿山企业都开始考虑自己的投入与产出,大大削弱了对于政府的依赖性,但是仍然不是完全独立的企业。政府仍然在政策上给与相当程度的支持与优惠。这就使得矿山企业的风险意识依然淡薄,这是制约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障碍。大多数企业和政府经济主管官员不愿在资金短缺的条件下,增列风险管理费用,宁愿采用风险自留和风险不合理转移的办法。但是,这种自留的风险已经大大超过了企业或项目所预设的风险,一旦风险真正发生,企业或项目就会面临艰难维持财务稳定和连续经营的状况。此外

,许多政府官员也汲取了风险管理的思想,但是为数不多,尚未形成一种制度。

由于近一两年来大量外资涌入中国,许多国际矿业巨头都试图或者已经开始入主中国的部分矿业资源。他们带来了新的经营观念和较高的风险意识,对自己的项目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这对本土的矿山企业来说就面临着更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4.2风险管理能力较差

虽然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将过去凭直觉、凭经验的管理上升到了理性的全过程管理,但矿山的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管理者的经验及管理者过去工作的经历,对技术的了解程度和对矿山项目本身的熟悉程度。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人的影响因素很大,如管理者的认识程度、敬业精神、创造力等。在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现项目存在问题和风险时,很难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和控制发现的问题和风险。对于矿山企业来说,每一个矿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哪两个矿是完全相同的。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和不可完全预测性,使得在项目开始之前得到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在项目的风险评价中可能会出现较大的误差。此外,如果在风险识别阶段存在误差,即使评价做得再好,也可能会因为主要风险源的漏列出现重大失误或事故。

5结语

以上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了我国矿山企业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对落后,因此,迫切需要全面普及和提高风险管理。尤其是目前国际矿石价格高涨,但是同时又存在着价格跌落的高风险时期,投资开发原来不经济的新矿山和扩大生产规模,都需要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与风险分析,并且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全程风险管理,争取将投资的风险控制到最小限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周劲.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规模与资源支撑能力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05.8:16~171

第2篇:矿业投资论文范文

关键词:矿业权;实物期权;二叉树模型;价值评估

1. 矿业权的内涵

矿业权概念的由来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其理论内涵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能力的提高而不断丰富。时至今日,关于矿业权内涵的争论仍是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主流的观点为,矿业权即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合称。探矿权是指在依法界定的勘探范围内,勘察矿产资源并优先取得勘探区矿产资源开采权的权利。采矿权人依法享有开采和处分矿产资源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在法律的约束下有偿转让矿业权是矿业权市场形成与发展的根基。

2. 矿业权价值的实物期权特性

矿业权的价值取决于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量及时间价值。矿业活动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宏观环境、预计储量、矿种质量、开发成本、受益年限等方面。这些因素使未来流入的经济利益无法有效量化,增加了矿业权价值评估的不确定性。在实践中,矿业活动投资人可以通过灵活的管理活动选择更加有利的发展方向,影响它所产生的现金流,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突发状况。投资于矿业活动经常可以增加投资人的选择权,这种未来可以采取某种行动的权利而非义务是有价值的,它们被称为实物期权。而这一未来选择权也正是矿业权价值的核心所在。带有实物期权性质的矿业权项目的现金流特征可以用下图表示。(见图1)

只要未来是不确定的,投资者就会利用拥有的实物期权增加价值,而不是被动的执行既定方案。完全忽视矿业权项目本身的实物期权特性,是传统折现现金流量法在价值评估中的局限性。

3. 矿业权价值评估二叉树模型分析

3.1 二叉树模型综述

二叉树模型是期权定价理论中的经典模型之一,是由Cox,Ross和Robinstein提出来的。二叉树模型用大量离散的小幅度二值运动来模拟连续的资产价格,建立相应的资产价值树形图。在得到每个结点资产价值的基础上,从树形结构的末端T时刻开始往回倒推,从而得出期权的定价。因而可以利用二叉树模型对矿业权的价值进行评估。

利用二叉树模型评估矿业权的价值可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是确定上行乘数和下行乘数u=1+上千百分比=eσ,d=1-下降百分比=1÷u其中e为自然常数,约等于2.7183,σ为标的资产连续复利收益率的标准差,t为以年表示的时段长度;然后构造现金流量二叉树和项目价值二叉树(见图2);接着是确定上行概率和下行概率,根据风险中性原理期望收益率R=(u-1)p+(d-1)(1-p)求得上行概率p=(R-d+1)/u-d,下行概率=1-p,进而得出上行现金流量=u×p,下行现金流量=d×(1-p);最后通过逆推的方法求出起初矿业权的价值。

3.2二叉树模型的应用

在对矿业权项目进行评估时,往往需要量化其中蕴含的放弃期权。作为一项看跌期权,其标的资产价值是项目的继续经营价值,而执行价格是项目的清算价值,这里的清算价值不仅指矿区设备残值的变现收入,还包括矿区有关资产的重组以及矿业项目价值的重新挖掘。以下将通过我国某公司投资云母氧化铁矿的实例系统阐述带有放弃期权性质的矿业权价值评估过程。

2011年3月,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会议同意子公司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人民币1000万元建设自产镜铁矿产品深加工云母氧化铁的项目。项目可行性分析称,如果项目顺利达产,预计可实现年产云母氧化铁4.8万吨,初步预计该矿只有五年的开采量。目前市场上云母氧化铁矿产品的平均单价2360元/吨,假设该价格每年的上涨幅度在3%左右,但是很不稳定,其标准差为15%,因此,销售收入应当采用含有风险的必要报酬率10%作为折现率。若预计投产第一年的变动成本支出为2300万元,每年以3.5%的幅度增长,但不稳定,适用10%的折现率。每吨云母氧化铁矿的固定成本支出合计每年1800元。由于固定成本相对稳定,可以使用五年期国债票面利率5.75%作为折现率。假定1-5年后矿山的残值分别为530万元,500万元,400万元,300万元和200万元。

放弃期权的分析程序如下:

a. 计算项目的净现值

计算标的资产的价值是实物期权分析的第一步,也就是未考虑期权的项目价值。用折现现金流量法计算的净现值为-108.02万元。(见表1)

如果不考虑该矿业权项目中蕴含的实物期权,这时项目净现值小于0,是个不可取的项目。

b. 构造二叉树

(1)确定上行乘数和下行乘数。由于矿产品加权平均单价的标准差为15%,所以:

(2)构造销售收入二叉树。按照计划产量和当前价格计算,销售收入为:

销售收入=4.8×2360=11328(万元)

目前还没有开发,下个生产年度才可能有销售收入:

第一年的上行收入=11328×1.1618=13160.87(万元)

第一年的下行收入=11328×0.8607=9750.01(万元) 以下各年的二叉树以此类推。

(3)构造营业现金流量二叉树。由于固定成本为每年8640万元,销售收入各结点减去8640万元,再在此基础上减去每年的变动成本支出,可以得出营业现金流量二叉树。

(4)确定上行概率和下行概率:

期望收益率=上行百分比×上行概率+(-下行百分比)×(1-上行概率)

5.75%=(1.1618-1)×上行概率+(0.8607-1)×(1-上行概率)

上行概率=0.653603

下行概率=1-上行概率=1-0.653603=0.346397

(5) 确定未调整的项目价值。首先,确定第5年各节点未经调整的项目价值。由于项目在第五年年末终止,无论哪一条路径,最终的清算价值均为200万元。然后,确定第四年年末的项目价值,顺序为先上后下。

第四年年末项目价值

=[p×(第五年上行现金流量+第五年上行期末价值)+(第五年下行营业现金+第五年下行期末价值)×(1-p)]÷(1+r)

=[0.653603×(12699+200)+(6484+200)×0.346397] ÷(1+5.75%)=10161.65 (万元)

其他各节点以此类推。

(6) 确定调整的项目价值。

自上而下检查各节点项目价值是否低于同期清算价值。低于清算价值,则表明清算比继续经营更加有利,因此该项目应该放弃,将清算价值填入“修正项目价值”二叉树相应节点。完成以上节点的调整之后,重新按照第五步的方法计算各节点的项目价值。计算的顺序仍然遵循从后往前,从上往下,依次进行。最后得出0时点的项目现值为9884.01万元。

注:为简化计算,假设项目建设期间的变动成本与投产第一年相同,即2300万元。

c.确定最佳放弃策略

通过以上计算得出在考虑期权的基础上项目的现值为9884.01万元,初始投资为1000万元,因此:

调整后NPV=9884.01-1000=8884.01万元

未调整NPV=-108.02万元

期权的价值=调整后NPV-调整前NPV=8884.01-(-108.02)=8992.03万元

综上所述,在考虑放弃期权后,该矿业权的价值相当可观,公司应该进行该云母氧化铁投资项目。但是,如果未来价格下行使得继续经营价值小于清算价值,则应当放弃该项目,进行清算。

4. 二叉树模型在矿业权估值中的优越性

目前对实物期权进行估值运用最为广泛的模型为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它由布莱克与斯科尔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模型认为,只有股价的当前值与未来的预测有关,变量过去的历史和演变方式与未来的预测无关。运用该模型对矿业权价值进行评估,面临着变量选取难度较大、风险度量不够精确等突出问题。

与Black-Scholes模型以及传统的折现现金流量法相比,二叉树模型在对矿业权价值进行评估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1). 二叉树模型可以更加直观地揭示矿业权项目风险。二叉树模型的树形组合结构可以有效地对矿业权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单独度量和分析,从而理清它们对矿业权价值的交叉影响,使管理者可以机动灵活地采取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2). 二叉树模型可以更好的反映市场环境和经济变动对矿业权价值的影响。用二叉树模型直观地表现了各单位时间内市场环境和各参数的变化。另外,二叉树模型在构造矿业权价值树形结构图时,可以根据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化灵活地改变各个时间段内复制组合所采用的无风险利率,使计算出的矿业权价值更加接近于其真实价值。

(3). 二叉树模型在外观上采用树形的结构,在给人带来良好视觉效果的同时,使模型使用者在分析各个节点的矿业权价值时更加游刃有余。

5. 结论

矿业权项目本质是一种风险投资,其本身蕴含着实物期权的特性。二叉树模型通过树形结构的建立得出了一种评估矿业权价值的科学方法。在矿业权项目风险度量、灵活性等方面二叉树模型具有其他期权估值模型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矿业权投资活动中正确应用二叉树模型进行估值,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和度量收益,提高投资活动的效率,促进矿业权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Frederiek Copleston, S.J.A, History of Philosophy[J],Volume1;Greak and Rome ,Garden City, NY:Image books,1985,22-24

[2] 中国矿业联合会.什么是矿业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J].北京:中国矿业,2010

[3] 李松青.基于实物期权的矿业权价值评估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6

[4] 刘志新.期权投资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1:158-160,171-175

[5] YEO K T,QIU Fa Sheng. The value of management flexibility: a real option approach to investment evaluation[J].Int J Proj manage,2003,21(4):243-250.

[6]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7] Rubinstein, The valuation of uncertain income streams and the Pricing of options[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1976,7(2):407-425

[8] 张怡和尹蔚昕.用二叉树方法为期权模型定价[J].经营管理者,2011

[9] 郭长亮.基于实物期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 滕泰等. 暴涨-暴跌模型VS正确的投资理念[R].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08

第3篇:矿业投资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介绍煤炭 企业 信息化的 发展 背景,列出整个信息系统的主要部分;探讨煤矿企业信息化如何开展信息化实施的重点、企业信息化集成工作如何规划,如何开展。

1前言

近几年来,围绕煤矿如何实现信息化提出过一些新的想法,其中数字化矿山最为常见。但在如何现数字化矿山这个问题上,很多厂家或集成商提出过自己的一套理论与实施方法,虽然出发点不同,也各有利弊,但总的观念是一样的:尽量与生产过程结合,与设备管理相结合。在这种背景下,锡林浩特矿业公司的信息化规划确定了方向。

2锡林浩特矿业公司的信息化规划

锡林浩特矿业公司的信息化规则从项目筹备初期就着手进行,在进行信息规划的过程中,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支持,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也得到了公司各部门的充分配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思路与想法。信息系统是一整套管理方法的数字化体现,因此,必须充分做好规划,充分考虑到系统的扩展性与兼容性,这样才能满足将来公司发展的需求。矿业公司的信息化规划涵盖生产、经营、管理的所有主要环节,并确定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数字化矿山的建设,在2010年初步形成数字化矿山基本模型。

在进行信息化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住几个基本原则:

(1)以业务需求为驱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2)与生产过程与管理过程紧密相关;

(3)注重集成性,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3实施重点

信息化应该如何进行,不但是露天煤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国信息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特别是在生产型企业中,脱离生产的信息化往往被看作是锦上添花,没有进入到公司的核心业务中去。新成立的 工业 与信息化部,可以看作是国家认为信息产业部的社会普遍服务和市场化转型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的信息化推广方向将更多地向生产领域融合。而信息系统的实施因为可能涉及到公司管理的变革,更需要将实施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之外的管理环节上。

(1)流程再造、规范管理。信息化实施的首要工作是规范管理过程与工作标准。因此,系统实施的第一步是对业务模式与流程进行梳理,对不尽合理的流程与模式进行再造,只有建立起了真正适用、精简合理的业务流程,才有可能使管理制度与工作标准落到实处,而只有公司的管理落到实处了,信息化的实施才能成功。

在锡林浩特矿业公司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重新梳理整理了物资管理业务流程30多余条,设备管理流程20余条,并对公司日常管理的其它业务流程重新整理,形成 电子 流程,公司的收文、发文、签报、任务通知、工作联络等均实现了网上办公,简化流程的过程中提高了工作效率。

(2)高度集成、资源共享。系统实施要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各个业务系统之间必须留有相应的接口,以实现业务数据在各个信息系统的共享。在矿业公司的信息化集成过程中,实现了财务与物资管理系统的集成,物资管理系统中的入库、出库、付款申请可以及时同步到财务系统中,自动形成库存及成本;而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实际付款信息也可以自动回传到物资管理系统中的合同模块,实现对合同付款的有效管理。基建管理系统中的概预算管理数据也实现了财务系统的集成,实现了基建期概预算管理、合同管理、投资完成的同时,具备了快速竣工结算功能。而卡车调度系统与设备管理系统的集成,则可以把调度系统的故障自动传到设备管理系统形成故障工单,为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矿业公司的信息化集成,不但表现为集中存储、数据共享这样的层面上,还表现为更深层次的应用。系统集成采用了先进的ldap认证,并采用oracleoid技术实现了单点登陆,只需要通过登陆门户系统之后,就可以轻松的访问其它的业务系统。在实现单点登陆的基础上,系统还实现了待办事项的集成,通过门户系统与其它业务系统的集成,将各应用系t统待处理业务集成到门户系统中进行处理,通过及时地对待处理业务进行提醒,减少了流程流转的时间,并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3)创新管理、决策支持。信息化的过程就是流程再造的过程,就是管理变革的过程。在矿业公司的实施过程中,针对煤炭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多个环节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财务系统中的日利润模型采用了实际成本加计提的方式;gps卡车调度系统创造了新的自动卸载模型;设备管理中引入了工单的先进管理模式,并实现了与gps卡车调度系统的接口,使设备故障有了记录可供追溯,管理人员可对频发故障进行统计与分析,为设备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整个信息化集成体系中,oracle的biee工具成为重要的报表分析平台,它的跨异质异地数据库的强大功能,良好的数据展现方式,成为我公司数据展现和决策支持的重要平台。通过合理的建模与展现,与公司管理相关的生产数据、经营数据、设备数据、物资数据等均实现了无缝的集成(见图1),公司管理决策层只需要登陆到biee系统中,就可以及时了解到企业管理各方面的数据,而这些数据都是自动从业务系统提取出来,不需要人工干扰的准确的管理数据,极大的提高了决策分析的效率与速度。

4主要实施内容

矿业公司信息化内容包括了 企业 管理的大部分内容,分批次先后建设了oa办公系统、无线集群系统、ccs基建管理系统、 工业 电视监控系统、surpac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清华紫光档案管理系统、网上招投标系统、四位一体人力资源管理系统、eam资产管理系统、fmis财务管理系统、gps卡车调度系统等。oa办公系统实现了便笺、收发文、工作流转、工作安排等协同办公功能;无线集群系统是生产调度的通讯工具,是生产指挥、统一协调的重要系统;ccs系统实现了基建期与投资有关的财务管理、进度管理;工业电视监控系统是安全生产与安防保卫工作的有力助手,分布于公司各处的监控对于减少现场管理人员、事前发现和事后追溯有重要意义;surpac实现了计划、地质、建模等与生产管理密切相关的管理功能;清华紫光档案管理实现了档案台帐、档案分组、 电子 档案、档案借阅管理等功能;网上招投标系统使主要的采购工作通过网上来进行,降低了物资成本、提高了采购透明度;四位一体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等;eam资产管理系统实现了包括物资计划、汇总利库、物资采购、合同和物资出入库管理,设备管理模块实现了设备台帐、频发故障、油脂化验、单机成本核算等;fmis财务管理实现了总帐、应收、应付、固定资产等相关功能;gps卡车调度系统是生产调度指挥的重要信息系统,实现了自动调度,自动统计产量、运距、提升高度、设备实动率、可用率等生产指标。

第4篇:矿业投资论文范文

[关键词] 国有地勘单位;矿业权;企业化探矿权经营

[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116-02

正是因为黑龙江省的矿业权市场发育相对滞后,也就给国有地勘单位经营矿业权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因此,要想更好响应国家政策改革的号召,国有地勘单位就必须活用政策,牢牢的抓住机遇。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始终坚定不移的抓住矿权经营不放松,结合国家给予的相关优惠政策,开展以矿权为股本的资本运营,为企业化转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一、国有地勘单位实现企业化转制的历史必然性和在转轨时期肩负改革发展任务的双重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地质勘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仍然担负着重要的任务”。这是对地质勘查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的高度概括。所谓“先行性”表明地勘行业发展要领先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其他各行业的发展;所谓“基础性”表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地勘工作的服务与支持。这种时间排序上的“先行性”、空间定位上“基础性”和贯穿“全过程”的关联性也就决定了地勘队伍所承担任务的极其重要性。

地勘单位肩负改革发展的重任,要求地勘队伍必须在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地勘经济的同时,积极为自身转企创造条件,加快改革步伐,最终实现企业化经营。当前,地勘单位全部家底是在地质勘查工作形成的地质成果资料,而地质成果资料附加在自然界的矿a资源中形成的权益经法定程序批准又取得矿业权。所以,地勘单位进行所谓企业化经营,从经营起点或经营内容上说,也就是对矿业权的取得、占有和有效经营。

二、的劳动价值论是地勘单位矿业权市场主体资格成立的理论根据

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交换价值,这是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地质工作者进行地质勘查找矿,其具体劳动创造出现实的各类地质技术成果,其抽象劳动创造出地质成果资料的交换价值(或表现为矿业权价款)。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地质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必然体现劳动的两重性,既创造使用价值,又创造交换价值。这也就从根源上决定了国有地勘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矿业权经营主体地位的必然确立。

多年来,全国的国土资源部门和地勘单位如何经营矿业权和矿业权市场的构建进行的深入探讨收效很大,但也经历了一个理论困惑期,主要是混淆矿产资源和矿业权的关系;怀疑矿业权作为法人财产的经济法律定性;否认地勘单位的矿业权经营市场主题定位。因而,以劳动价值理论为指导,对地勘单位矿业权市场主体定位的理论根据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建立和完善矿业权市场化机制是国有地勘单位实现企业化定位的客观先决条件

目前,国有地勘单位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而实现企业化是有前提和条件的。所以,[1999]37号文件指出“中央和地方都要对地质勘查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地勘单位转让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时,允许其将部分或全部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2003]76号文件又进一步强调“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转让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矿产地的探矿权、采矿权,符合规定并经批准,其价款的部分或全部转增为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国家资本金”。这为地勘单位依法经营矿业权提供了政策依据。

笔者认为,在确立地勘单位矿业权市场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矿业权流转的市场化机制,这是地勘单位完成企业化转制的客观前提和先决条件,两者是因果关系。

从因果决定论的先后时序出发,推动地勘队伍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和完善矿业权市场化机制,而不是盲目急进地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靠行政手段制定转企改制的日程表,否则,地勘队伍在转轨时期所肩负的双重任务一个也完成不好,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损失。

四、国有地勘单位探矿权经营做法

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实际规定范围之内从事勘察产权资源的权利。可以说探矿权不仅是地勘单位的法人财产权,更是地勘单位实施企业化经济的生命线所在。

事实上,现如今的地勘单位尚处于获取矿业权的边缘化地位,在探矿权经营上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探矿权的实际数量在不断的减少。尤其是经过近十年的运作,许多地勘单位往往将一些找矿成果较好的探矿权进行了转让,而那些找矿结果不理想的则直接被注销,也就造成了自主矿业权所剩无几,且绝大多数留下的还都是那些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二、三类探矿权;国有地勘单位的实际资本积累较少,无法承担失败风险。近些年来国有地勘单位已经为国家找到了大批的矿产地,但是并没有分到应有的红利,也就造成了国有地勘单位资本积累较少,经济基础仍较为薄弱,也就无法承担勘查失败的风险。虽然个别地勘单位通过自有探矿权的转让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获得资本金以后绝大多数地勘单位都用于基础建设之上。因此,从经济实力上进行分析,国有地勘单位仍不具备独立运作探矿权,承受勘查失败的风险,仍处于打工地位。目前仍有许多国有地勘单位,其主营业务仍是承担政府、企业的地质勘查项目,而并没有成为探矿权经营市场的主体。尤其是财政项目又属于一种基础性的,公益性的地质项目,也就造成了地勘单位在财政项目的资金使用上并没有自主使用权利,一些项目费用并不能进行结余留用,勘查单位对勘查结果也没有分配、共享权利,并不占探矿权权益,只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便是开展商业性质的地勘项目,国有地勘单位与矿山企业也仅仅处于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说到底仍然改变不了为别人打工的命运;勘察形式严峻,生存危机突出。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也由过去的高速发展逐步走入了新常态,矿产勘察明显减少的同时,也对地质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可以说这种不容乐观的发展形势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扭转的。这也就造成了国有地勘单位即无处可以打工,又没有探矿权动作,那些以找矿为主的地勘单位势必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举步维艰。从现如今国家改革的发展动态来看,国有地勘单位分离成公益性事业单位、商业性地勘企业的趋势早已不可逆转。而改革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国有地勘单位也只能占现如今国有地勘单位较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国有地勘单位仍然要转型为企业走入市场之中。然而想要进入市场最为基本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拥有成熟的矿业权市场,而这正是现如今薄弱环节,也就致使了许多国有地勘单位改革难度较大,企业化运行困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国有地勘单位应该切实落实探矿权收益政策。也就是积极的贯彻并且落实2010年《国土资源部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若干意见》指出的,关于国有地勘单位可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以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地质找矿风险投资,分享找矿收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国有地勘单位的经济实力。同时,还应该积极的争取政府财政项目,并以地质找V为核心向着服务于资源、服务于环境不断转变。最为重要的还是要获得探矿权,形成自己的优质产品,从而实现国有地勘单位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目前矿业经济形势下行,从二级市场获取探矿权的成本较低,从这一方面讲,也是地勘单位进入探矿权市场的有利时机。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在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地勘局的领导下,以“两个文件”作为指导,牢牢的抓紧矿业经营不放松。一方面指派专业人员对文件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材料进行研究,以便为经营探矿权提供法律与政策性的依据,并选派专业人员参加国家举办的探矿权经营培训班,吸取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把握市场动向与政策性变化,对矿权进行登记保护与延续。积极地与地方政府进行联系与疏通,在取得政府认同与许可的基础上,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立项研究。同时,抓住商机,利用已经掌握的矿权进行招商引资、股本运作,与国内大企业集团联系组织矿山勘查、开发、建设工作。截止到现今,地勘六院已经在实施“矿权强院”方面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崭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1]王文.我国地质工作现状评价与发展展望[C].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

[2]王志刚.地勘单位企业化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建设[C].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

[3]李建华.地质工作体制及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改革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7

[4]毛小兵.论我国矿业企业集团的矿产资源战略[D].中南大学,2006

[5]余浩科.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第5篇:矿业投资论文范文

关键词:产融结合,企业

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企业家能否恰当地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行结合,并有效地运用资本市场所提供的各种资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这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健康成长,以及中国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的产融结合情况,即持有金融机构股份、设立财务公司和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情况。

1、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渗透已经初具规模

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看,当前的企业产融结合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参加调查的样本企业中论文范文论文格式范文,有20.4%的企业持有各类金融机构股份[1],27.8%的企业有自己的财务公司。有5.8%的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调查表明,各类型企业已成为我国股票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之一(见表15)。

2、大型企业的产融结合程度明显高于中小企业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的产融结合程度要明显地高于中小型企业,有30.7%的大型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分别为21.9%和17.6%;有32.2%的大型企业有自己的财务公司,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分别为31.7%和23.9%;有25.8%的大型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4%和2.6%(见表15)。

3、国有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积极性更高,民营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的积极性更高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融结合方面各有侧重。在持有金融机构股份方面,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更高,20.7%的非国有独资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要高于国有独资企业(15.5%);21.4%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要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17.5%)。在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方面,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更高,15.4%的国有独资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论文范文论文格式范文,要高于非国有独资企业(5.0%);12.9%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要高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4.1%)。在是否拥有自己的财务公司方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差别不是很大(见表15)。

表15企业产融结合情况分析(%)

 

 

 

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的情况

企业拥有自己财务公司的情况

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情况

总体

20.4

27.8

5.8

东部地区企业

21.3

26.8

6.5

中部地区企业

20.9

31.5

4.0

西部地区企业

20.6

25.5

6.4

东北地区企业

10.4

30.9

3.8

大型企业

30.7

32.2

25.8

中型企业

21.9

31.7

5.4

小型企业

17.6

23.9

2.6

国有独资企业

15.5

27.2

15.4

vs 非国有独资企业

20.7

27.7

5.0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17.5

25.0

12.9

vs 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21.4

28.3

4.1

农林牧渔业

23.7

26.1

4.4

采矿业

29.8

29.8

12.5

制造业

20.8

28.0

5.3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7.1

27.9

10.8

建筑业

21.0

26.9

5.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2.9

34.4

10.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2.8

15.4

3.9

批发和零售业

15.4

28.2

8.0

住宿和餐饮业

28.9

31.6

5.7

房地产业

31.3

22.7

5.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4

第6篇:矿业投资论文范文

关键词:矿产资源 资产属性 资产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77-02

矿产资源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是天然产出于地表或地壳中的原生富集物。由于其天然产出性导致长期以来矿产资源所有者和开发企业均没有对其价值进行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由于矿产资源资产信息的缺失,政府主管部门和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利益相关主体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会作出一些错误的决策。从企业角度来说,无法确认收入与费用的发生,在企业的相关财务报表上无法体现,造成了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违背了会计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原则。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资源的减少得不到确认损害了社会福利。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矿产资源的资产属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陈双世从我国矿产资源形势出发,探讨了矿业权的资本化经营;王昌锐就矿产资源资产属性与矿产资源的确认进行了讨论;李岩论述了矿业权的资产属性以及矿业权资产评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袁怀雨、刘保顺、李克庆提出了矿产资源尽快由数量性矿产资源管理向资源性资产管理的转变,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马毅敏等人对在矿山企业中矿产资源的属性进行了研究;夏佐铎提出了矿业权是一种特殊的权益性资产,首次提出了矿业权评估体系;高志敏、王良健针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提出了建立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改革思路,推动有偿获得矿业权的“单轨制”;许抄军、罗能生等人也对我国矿产资源产权研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等等。

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矿产资源资产属性确定的必要性,但大都是从宏观上进行了说明,并未对矿产资源的资产属性进行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讨论,如究竟应将矿产资源划归哪种资产、划归以后的各方利益如何得以保障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矿产资源涉及到的三权(即所有权、探矿权与采矿权)出发,对矿产资源的资产属性进行了讨论、各方利益的实现以及资产化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矿产资源资产属性确定的相关理论

矿业权是指赋予矿业权人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开发和采矿等的一系列活动的权利。矿业权主要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但实际来看,矿产资源要涉及到三项权利的实现,即国家所有权、探矿权与采矿权。矿产资源实际上是国家(所有权)、企业(采矿权)、勘探方(探矿权)三方的利益博弈。

在我国,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三条也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在矿法中也分别对探矿权和采矿权进行了定义,即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称为探矿权人。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称为采矿权人。

在我国现阶段,探矿权与采矿权是相分离的,尚未一体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矿产资源的资产化经营带来了困难。

会计上,所谓资产,(会计上定义为)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资产按存在的形态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是指那些具有实体形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其他资产等。无形资产是指那些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体,而对生产经营较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并具有获利能力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商誉等。

二、矿产资源的资产属性的确定方法

从会计上资产的定义上看,矿业权肯定是资产,是一种有形的资产,因为矿产资源不同于专利权、著作权等,它是实实在在的,是一种经济资源,因为它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属于资产的哪一种,值得我们做深入的讨论。我们认为,矿产资源的资产属性应分别就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不同确认,因为我们国家现阶段,探矿权与采矿权尚未完全一体化,因此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即探矿权与采矿权分离的情况与探矿权与采矿权一体化的情况。

1.探矿权与采矿权分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两方,即甲方(探矿方)、乙方(采矿方),有甲方负责寻矿,然后以一定的评估价格出售给乙方,我们分别就两方的矿业资源的资产属性进行讨论。

甲方在矿业开采中扮演的是负责探矿的权利,对于其而言,矿产资源只是一种流动资产,因为甲方控制时间短,随着开矿权的转移,甲方已失去对该项资源的控制,因此不能归为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因此将其列为流动资产更为合适。

乙方利用获得的采矿权对矿产资源开采,获取一定利益,矿产资源在其资产总额中占有很大比例,其主要从事的是矿产资源的销售,而矿产资源是有形的,因此不将其列为无形资产,而应将其视为固定资产管理。

2.探矿权与采矿权一体化的情况。此情况较前一种情况简单,对于探采一体化的企业来说,其探矿的目的是为了采矿,其主要的经营业务仍是采矿,仍是对矿产资源这一有形资产的作用,其劳动凝结在了矿产资源上,而且矿产资源在公司资产中仍然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将其视为固定资产处理。

综上所述,对矿产资源的资产划分应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将其直接划归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来处理,这样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会计上对各项资产的确认,将会对日后会计上的处理带来麻烦。

三、矿产资源涉及到的三方(两方)的利益实现与会计处理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三项权,所有权、探矿权和采矿权,因此可能涉及到最多三方的利益分配,当探矿权和采矿权分离的时候为三方,即国家、探矿方与采矿方;当探矿权和采矿权一体化的时候为两方,即国家和企业。笔者就三方利益分配及会计确认、计量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对于国家而言,其拥有的是法定的矿产资源所有权,所有者权益如何体现?矿法中规定,国家通过征收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来实现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收益。其次,对于探矿方来说,其主要支出是勘探费用,当然探矿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在转让采矿权中获得收入;开矿方则通过开采矿产,获得矿产销售收入。

在会计上,当探矿方和采矿方分离时,探矿方将矿产资源开采权转让获得的收入,计入流动资产转让所得,因为探矿具有很大的风险,因此从转让中获得的收入中,出弥补勘探所必须的费用,可按照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提取探矿风险基金,作为后续探矿的风险基金;开矿方在将矿产资源计入固定资产,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其储量也随之而减少,在开矿的同时,可按照会计上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计提矿产资源折旧和矿产资源减值准备,用来购买新的采矿权。在探矿权和采矿权一体的时候,由于将矿产资源列为固定资产,因此只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比例可适当调整),用来满足企业的进一步探矿。按照会计法企业可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进行折旧和提取减值准备,可根据探矿风险和市场对资源的需求状况确定合理的方法。

四、矿产资源的资产化管理的措施

矿产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推进与普及仍然面临很大困难,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创造条件。

1.完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目前,矿产资源管理制度还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做法,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矿业权出让的高度集权;审批程序复杂,周期长,环节多等;收取的费用种类多,且存在交叉;探矿权与采矿权脱节;地方政府对矿业市场的干预严重等。应该简化审批程序,将矿业权转让交由市场来调节;进一步实现探采一体化,统一合理科学设定费税等。

2.对矿法进行修订。现阶段我国矿法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一些条款具有模棱两可性,如探矿权与采矿权的分离,在矿法中规定,探矿人有权优先获得采矿权,但优先又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往往取决于当地主管部门,不利于激励探矿部门的积极性,应该在借鉴国外矿业国家矿法的优点,来完善我国的矿业法规,使得其更有利于实现矿产资源的资产化管理。

3.加强对矿业企业中矿产资源的会计立法工作。在我国现阶段,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要求企业将矿产资源作为何种资产计入企业资产目录,对矿产资源的计量、确认以及评估等仍需要学者们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在未来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其规定下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

4.建立矿产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全面推行有偿使用矿产资源。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矿产资源市场实行的是“双轨制”,一部分企业的矿产资源是由企业无偿获得,另一部分企业则要花钱购买。全面准备评估矿产资源的价值是其中的一个难点。而这也是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的一个难点,只有确定了矿产资源的价值,才能进行资产化管理。目前来说,矿产资源价值的评估方法,大都采用收益现值法,由于矿产资源资产的特殊性、矿产资源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开采技术以及国家政策等多因素的影响,如何建立真实反映矿产资源价值的数学模型显得尤为重要,仍需学者们做进一步研究,以便能有效合理科学地评价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

5.进一步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我国现阶段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从已有的法律法规来看,已不能满足矿业权市场的发展要求,需要尽快建立统一的“游戏规则”,来保证矿业市场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上进行,才能为矿产资源的资产化运作提供法律制度的保障。

五、结论

本文针对矿产资源资产化这一问题深入进行了讨论,从探矿权与采矿权的角度对矿产资源的资产化进行了探讨,对矿产资源属于何种资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措施,希望能对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本论文受2010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法律视角下的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双世.矿业权的资产化经营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有色冶金,2004(4)

2.王昌锐.论矿产资源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袁怀雨,刘保顺,李克庆.尽快实现向资产性矿产资源管理体制的转变[J].中国矿业,2003(3)

4.马毅敏,连民杰.矿业权资产管理初探[J].矿业工程,2004(1)

5.夏佐铎.矿产资源资产评估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 (11)

6.高志敏,王良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资产化改革思路[J].中国矿业,2007(2)

7.许抄军,罗能生,王良健.我国矿产资源产权研究综述及发展方向[J].中国矿业,2007(1)

第7篇:矿业投资论文范文

关键词:探矿权 出资 困境 思路

一、探矿权理论概述

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是矿业权的一种。矿业权包括对矿产资源的探矿权和采矿权,涵盖了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采的权利。国家对矿产资源勘查实行统一规划。探矿权作为行政许可权的一类,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国家建立了有形的矿业权流转市场,包括出让市场(一级市场)和转让市场(二级市场),出让方式包括协议出让、挂牌出让、拍卖、招标出让等方式。转让方式包括作价出资、出售、赠与和继承、合作、抵押、出租等。其中,探矿权的作价出资是所有人将矿业权进行价格评估后,将矿业权作为用益物权出资并取得股权,并按股权比例或约定比例分享收益或分担经营亏损。探矿权和土地使用权一样作为一项用益物权可以在二级市场合理流转。将矿业权作价出资后,接受方在国家规定的有效期内享有该探矿权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二、国有探矿权出资研究

(一)国有探矿权出资的现实需求

探矿权的所有权人是国家,探矿权使用权人享有对该区块内矿产资源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政府代表国家拥有探矿权的初衷在于通过国有地质勘查资金投入,通过基础性、公益性勘查和风险勘查,缩小勘查范围,明确找矿靶区,降低社会资本勘查风险,进而带动社会资金的勘查投入。

矿产勘查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随着一部分矿产品价格逐年下跌,矿产资源补偿费改税、采矿权探矿权价款收入纳入财政一般预算的同时,一方面中央和各级地方勘查资金大幅减少,使得国有勘查投入的资金来源呈断崖式下跌,另一方面矿业企业因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支撑这种高风险的勘查投入,也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致命冲击。

国家可以通过出让、划拨、授权经营、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配置给企业。而对于矿业权而言,并没有划拨、授权经营或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企业在没有资金和专业能力寻求优质找矿资源的情况下,就需借助国家在公益性勘查工作中圈定的找矿靶区或有利工作区域的优质探矿权,而这些矿权的取得的前提是通过招拍挂等方式,给国家交纳一定金额的采矿探矿权价款后方可,这对企业的资本实力和运营资金有很高的要求。矿业企业如果自己没有拥有优质矿权,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客观上有对国有探矿权注资有现实需求。

(二)国有探矿权出资的可能性

2007年6月,我国通过了《物权法》,将经行政许可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土地使用权,在民事基本法中明确地确立为用益物权。我认为,国有探矿权作为一项权利,价值能够被确定,符合作为出资物的客观条件。其次,国有探矿权能够通过一定的经营手段而获得增值利润,作为出资行为的标的物,能够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具有商业价值和创造更多财富的可能。再次,探矿权可以依法转让。《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六条规定“除按下列规定可以转让外,探矿权、采矿权不得转让……”可见,矿产资源法对探矿权的转让事宜是做出明确规定的,而估价便是转让的前提之一。矿业权的价值能够被评估和转让,探矿权可以作为资产合理入账,是矿业权能够在法律监管内合法转让的前提。

三、国有探矿权出资的现实困境

矿业权作价出资入股在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及台湾地区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是矿业权流转制度中经常使用的出资方式。但是在我内陆地区,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在没有以招拍挂等形式公开出让前由于探矿权价款政府并没有收到,而是以作价出资入股的形式投入到企业中,在现实操作中还存在一些困境。

根据国务院令第242号《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五条:转让探矿权应具备下列条件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经缴纳探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国有探矿权是公益性地勘投入前通过申请取得,在取得一定找矿成果后通过招拍挂等公开方式交易而发生转让时政府收取探矿权价款。由于政府用地质勘查资金勘查投入而取得的国有探矿权并未实际交付价款,从而出现问题一:该探矿权价款并不实际交付的情况下有关法律并没有明确依据确定是否可以作价出资?产生的增值及原始投资的累计收益或亏损如何分配?问题二:假设该项国有探矿权必需经一级市场按法律程序足额交付探矿权价款后再作价出资入股,形成完整意义上的探矿权出资,但这部分巨额价款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

探矿权作价出资需要对探矿权的价值进行评估。矿业权的估价程序较为复杂,需要由矿产主管部门指定专门的具有探矿权采矿权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采取专业方法评估,估价人员应当具备足够的矿业权评估的经验和专业技能。在矿业权作价出资尚未形成一定规模时,国内矿业权评估法律机制尚不完善,评估价值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价值鉴定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隐患。在对矿业权进行评估时,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无法预知,埋藏在地下的资源无法进行全部确定,有一定的主观判断来完成多项指标的评估。但主观因素的过多参与会造成评估人员利用这一特性而虚造评估报告的现象,不利于公共资源安全性的保护

四、国有探矿权出资模式的思路――以服务企业为本,优化国有探矿权资源分配,完善评估机制,促进矿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工作的本质在于服务企业,支持企业发展,不与企业争利。为盘活资本、服务矿业企业,国有探矿权出资应当成为优化资源分配的有效手段,有效带动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针对前面分析的国有探矿权出资的现实困境中的问题一,根据2004年国土资源部修订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转增国家资本管理办法》第三条“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以及国有地勘单位在申请出让或国有企业拟转让由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矿产地的探矿权采矿权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申请将应缴纳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部分或全部转增国家资本金(国家基金)”,提出将政府持有的探矿权也纳入上述办法的申请人范围的解决思路,或者增加国有矿业权授权经营出资方式和相应出资程序方面的明细规定的建议,政府层面相应完善配套修订办法。这一思路旨在将国有探矿权出资入股时,由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矿产地的矿业权的,也可视为国家资本金,政府将国有优质探矿权注资到大企业中,企业通过无形资产抵押形式取得商业银行贷款,从而带给企业较充足的流动资金以开展矿产勘查,形成企业、银行、政府三方共赢的局面。

针对问题二,建议设立商业地勘基金,原始资本一部分来源于政府手中持有的国家出资形成优质矿权,另一部分为国家现金出资,政府通过实施地质勘查项目的进行项目和资金的双向监管,以各类矿产和经济专家团队合作的方式服务企业。商业地质勘查基金通过企业模式运营,改变以前国有地勘基金重带动、轻收益的投资理念,以取得基金收益为导向,实现商业地勘基金带动矿业企业发展和社会资本的地质勘查投入,促进企业找矿能力的提高,实现商业地质勘查基金的良性循环。

完善评估机制。建立标准化的评估模式和方法,建立全国通用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的建立要通过专业团队的协作完成,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形成评估体系建立研究小组。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已经形成的经验完成评估体系相关参数设置和评估流程规定。在评估程序上,也应明确评估体系的参数使用范围和流程方法,减少评估机构和人员的自由裁量权,降低主观人为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程度。

与此同时,加强评估管理,完善事后事项管理办法。对于存在的违规评估行为,要严厉处分。明确处分办法,规范评估人员的评估行为。通过行政手段有效杜绝滥用矿业权的不确定性而虚假评估的行为,防患国有资产流失,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闾玺.论矿业权作价出资的现实困境及出路[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康纪田.中国现代矿业制度研究――基于《矿产资源法》修改的框架性建议[J].时代法学.2014 年2月

[3]康纪田.透视矿业权的虚无性[J].海峡法学.2015 年6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国务院.1994年3月

第8篇:矿业投资论文范文

关键词 资源诅咒; 荷兰病; 资源型经济; 资源富集区 东西部差距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0-0129-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0.022

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经验事实表明,凡是资源先导型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发展几乎都是不成功的,资源丰裕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1965-1997年,石油大国沙特阿拉伯人均GDP平均每年下降3%,伊朗人均GDP每年下降2%,委内瑞拉每年下降1%;而资源状况一般的泰国乃至资源匮乏的新加坡和韩国,同期真实GDP增长率都在4%以上。同样具有说服力的典型例证还有20世纪资源丰裕国家占多数的非洲和资源匮乏的瑞士、日本等国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以及拥有大量高品位磷酸盐矿藏的瑙鲁国已经矿竭国衰的残酷事实……资源富集的地方似乎总是表现不佳,如同被“诅咒”了一般,这一悖论引起很多学者研究的兴趣,包括研究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者通过实证的手段来检验其存在的普遍性,并将其命名为“资源诅咒”。

由于近年来我国的地区差距扩大,并且最富裕的省份恰好多为资源贫乏地区,像广东、福建、浙江……而很多资源大省如山西、陕西、黑龙江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很多学者怀疑“资源诅咒”现象已经存在于我国省际层面上,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实证检验。然而与国际上已有成果相比,国内省际层面上的研究还比较单薄,有必要对此进行修正和完善。本文首先提出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明确作者的创新点,然后介绍本文所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并结合实际详细分析了回归的结果,最后总结出我国“资源诅咒”的形势和原因。

1 研究背景

整体而言,国内研究“资源诅咒”问题的实证文献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直接对比资源丰度与人均GDP增长率两组数据,列表或绘制散点图,企图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如徐康宁等[1],韩亚芬等[2],张菲菲等[3],武芳梅[4],但却完全没有涵盖其它控制变量的影响。很显然,资源不是决定增长的唯一要素,甚至不是关键因素。如果回归方程中只有资源丰度作为唯一解释变量,那么计量分析所显示的负相关,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包含了其它增长变量影响的综合结果,这样统计就是有偏的。假设很多资源丰富的省份恰好处于经济落后的西部内陆地区(这很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那么即便资源并未带来直接或间接的负面作用,仅仅由于存在地理位置、交通、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安排等方面的较大劣势,也会导致增长缓慢。若就此将其归咎于资源的负面影响从而得出“诅咒”在我国省际层面上普遍存在的结论,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胡援成等[5]虽然在回归中加入了一系列控制变量,但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区位变量,而根据Shuming Bao et al[6]的研究,单只区位变量就解释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发展差距的60%以上。不将这样重要的变量纳入分析,得到的结果仍然可能存在较大偏误。

(2)对“资源”的理解不一。除去张菲菲等,其它研究均以能源资源代表了所有资源,通过构造能源资源丰度指数来体现一省资源富裕程度,换句话说,作者实际研究的是“能源诅咒”而非“资源诅咒”。这样做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前文提到,自然资源从概念上可以分为“点资源”和“散资源”,前者租金分布集中,容易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形成诅咒,后者租金分布分散,不易形成诅咒,所以对点资源的研究无疑更有价值。而点资源包含了能源和各种金属及非金属矿产资源,种类繁多,难以将其折合成统一的丰度指标,加之考虑到能源的巨大作用、需求量和租金水平,国际上被“诅咒”的也往往是那些富有能源和贵金属的地方,所以最应当警惕资源诅咒的正是能源富集区,针对其所作的研究自然十分有价值。但是笔者认为,应当在文章中将“能源”与“资源”的概念区分清楚,在明确资源分类的基础上分析能源或其它种类的资源丰度对地区增长的影响,而不应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这个问题在外文文献中也时常出现,如Davis[7]文中论证的是自然资源而实际数据描述的是矿产资源,又如Birdsall[8]干脆把自然资源理解成了土地资源。本论文欲尽力纠正这一问题,分别从能源、非能源矿产、绿色资源(包括图1中的环境、生物和土地资源,主要体现地区农、林、牧、渔业生产条件)三个层面讨论不同类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图1就各种资源进行了简单分类,并指明了与其相匹配的增殖性能,可以作为参考。

此外,关于资源变量应当采用丰度指标还是依赖度指标一直存在争议。如前所述,国内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能源丰度指数这样一个丰度指标,另外像Hamilton & Clemens[9]采用的也是丰度指标,而Sachs & Warner[10]则采用初级产品出口强度这样的依赖度指标。两类指标虽密切关联却又不尽相同,针对它们的研究都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只是同第(2)点中谈到的问题一样,不应该将这两类指标混淆。有的文献言明是在研究资源丰度对增长的影响,实际采用的却是依赖度指标,例如Sachs & Warner,这样概念不清,容易对读者产生误导。笔者也将在论文中努力修正这一问题,尽量利用可得的数据同时完成对资源丰度和依赖度作用的考察,并通过比较它们的系数印证对“诅咒”效应检验结果的稳定性。

我们一般把租金收入丰厚且集中的资源称为“点资源(point resources)”,把租金相对稀薄且分散的资源称为“散资源(diffuse resources)”。点资源和散资源大致可以与上述矿产资源和绿色资源相对应。由于点资源比散资源造成“诅咒”的危险性大得多,我们的研究将主要围绕点资源展开,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拿一些关于散资源的信息作参照。

此外,资源诅咒实际上专指“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涉及“社会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为使论述简洁,后文中谈到的“资源”一概指自然资源,不包括社会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

(3)样本数据需要有较长的时间跨度来保证回归结果的稳定性,如果只用某一年的截面数据,容易因为偶然的因素而导致统计发生偏误。而许多国内研究包括王闰平等[11]对人均GDP和资源储量之间关系的考察以及李贤功等[12]对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研发投入力度的判断都存在这一问题。甚至Sachs & Warner[13]中关于荷兰病的回归实验也采用了1979年的截面数据。为增强结果的稳定性,我们的研究中将尽量采用面板数据,具体的方法会在下一节中详细介绍。

2 回归模型与统计方法

文献中的回归方程一般会采取以下形式:

Gi=β0+β1NRi+β2Zi+εi(1)

其中被解释变量Gi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或水平,通常采用的指标是人均GDP增长率,也有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或真实收入的[14]。本文中承袭绝大多数文献的做法,继续使用人均GDP增长率指标。NRi是资源丰度或依赖度变量。Zi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本论文引入的控制变量包括:投资率(INV)、人力资本积累(HR)、区位(GEO)和开放政策(OPEN),这样本文中的主要回归方程就可以表示为:

Gi=β0+β1NRi+β2INVi+β3HRi+β4GEOi+β5OPENi+εi(2)

需要说明的是,许多外文文献的回归方程中都包含了各种制度和政策变量,像Atkinson et al[15]或者Papyrakis et al[16],这样就涵盖了促成经济增长的自然、物质、人力和社会资本各个方面。但在这篇论文中,由于数据的不可得,加之同一国家内部各省区的制度与政策区别毕竟不会太大,我们就不再引入各项制度变量,只保留了唯一的政策变量,即开放政策。因为,根据Bao et al,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改革后的快速增长多半得益于FDI和出口加工工业,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因此,预计对外开放程度将是决定增长速度的一个关键因素。很多研究也提到优惠政策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于是有必要将该变量纳入回归,考察此类政策对于地区发展的影响。

很多研究资源诅咒起因的文献均认可:出现“诅咒”的根本原因是开发自然资源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即通过改变中间控制变量)对增长产生负的间接影响,故而资源与控制变量间或许会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将下述方程加入模型。

由于各决策变量对增长的影响都是长期的,并且存在难以估计的时滞,不是每一年的解释变量样本数据恰好对应被解释变量样本数据,所以我们将样本的原始面板数据通过求平均值的办法压缩为截面数据后再进行回归。具体的做法是,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自1992-2007年的数据求平均值,然后作为一个样本点出现。例如陕西省人均GDP增长率计算的是1992-2007年这16年间每年人均GDP增长率的平均值,而陕西省投资率也是1992-2007年各年投资率的平均值……这样得到关于陕西省的一组数据,是为一个样本,总共包含 31个样本。由于数据不可得,加之地区经济发展历史背景迥异,我们没有统计台湾与港澳地区。这种方法在关于资源诅咒的实证研究被普遍采用,例如Gylfason,而国内一些研究却简单采用某一年的数据直接回归,窃以为不可取,容易造成偏误。

之所以从1992年开始计量,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在此之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还处于试行阶段,政府对能源与矿产这样的战略资源管制还是比较严格,不能反映真实的市场规律。改革初期的“双轨制”使作为原料主要供应地的中西部利益受到损害,部分利益由内地厂商转移到沿海厂商处,直到1990-1991年间双轨制方才取消。其次,1992年以后省际差异才开始扩大(见图2),因此才产生了研究的必要。图2中的曲线表示各省份人均GDP分散程度(用方差来标识)逐年变化的情况。很明显,自改革后到1992年以前,省际差异不但没有扩大,还有缩小的趋势。

3 统计结果分析

我们针对每一变量选择的统计指标列在表1中,某些变量可能会选取不同的指标来保证结果的稳定性,增强说服力。但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我们不再具体说明指标选取的依据和数据来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与作者联系索要这部分内容。

既然我们在每一次回归中对于同一个变量只能采用一个指标,总共可以得到4×4×2=32组回归结果(由于版面所限,我们将回归结果略去),通过分析这些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选取能源丰度指数作为资源变量指标时,该变量不显著或在10%的程度上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能源富集的地方人均GDP增速并不慢,如果以此为标准衡量资源诅咒,则这种“诅咒”至少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并没有明显的征兆。在我国,能源开发或许能够为当地的发展带来微弱的资源优势。

(2)如果选取采矿业从业比例作为资源变量的代表,则“诅咒”初露端倪。因为该变量的系数在某些回归方程中已凯变作了负值,尽管它们并不显著。整体而言,矿业是否发达与增长快慢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此处农业(其实包含了农、林、牧、渔业)从业比例与增长之间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并不能说明绿色资源带来了“诅咒”,因为在我国农业从业人口多是由于工业不发达,而不是因为土地或其它绿色资源丰富。以农业从业比例为资源变量指标的回归并不能直接用于解释“诅咒”的存在性,但是可以用于解释能源和矿产资源在我国的表现为何与国际上常见的情况不同。因为在我国,很多资源贫乏地区的主导产业依旧是传统农业,其实力甚至还不及那些矿业为主的地区,所以整体看来,矿业发达的地方经济表现并不显得很差。

(4)以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来衡量资源依赖度,其结果类似于农业从业比例,资源变量系数几乎全部为负,但是均不显著。这一条也证明了农业比重与增长速度之间的弱负相关,因为根据(2)点所述,矿业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来是正的(虽然不显著),但是加上农业合并为整个第一产业后,关系就变成了负的,显然是农业的负面作用抵消了矿业的正面作用。

显然,本文数据分析的结果与其它国内研究完全不同,并没有绝对地肯定资源诅咒存在于我国,而是认为农业的投入程度与增长速度弱负相关,矿业的投入程度与增长速度弱正相关。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分析可能是下列原因造成:

(1)首先,尽管发展最快的几个省份矿产资源储量都比较贫乏,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但是发展最慢的省份中也有资源贫乏的如宁夏、青海、等;反过来很多矿产资源富集的省份如内蒙、新疆、山东、河南,经济表现并不差,一些文献只拿图3、4中位于左上和右下部分的省份为例就得出资源诅咒在我国已发生的结论似乎过于武断。实际上,左上角的省份发展得好并不是因为缺乏资源而是借地利之便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加工工业使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而右上角省份的资源优势也为其带来了发展基础工业的契机。总之,图3、图4和大家的直观印象都表明,在我国,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应该不是资源的富集程度而是工业化程度,后者与区位优势密切相关。从数据分析只能看出资源优势的作用远不及区位优势明显,但并不能反过来证明资源的作用是负的,像其它国内研究的结论那样。

(2)某些国内研究得到“诅咒”确实存在的结论,据笔者估计,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回归方程中只引入资源丰度唯一的一个解释变量,而没有分离出控制变量,特别是像区位这样重要的控制变量。那么计量结果所显示的负相关,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包含了其它增长变量(例如区位)影响的综合结果,这样结果就是有偏的。Papyrakis & Gerlagh也在文章中说明: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加,资源的负面作用越来越不显著,甚至在有些方程里系数开始为正,这样的话资源对增长就可能是无害的了。

(3)荷兰病机制不能在方程(2)直观地反映,因为它不是通过已有控制变量起作用,如果荷兰病确有发生,则资源通过该传导机制挤出制造业,负面影响与其本身对经济直接的正面作用相互抵消,也有可能造成资源变量不显著的结果。

(4)与上述荷兰病机制一样,从方程(2)中也看不出资源对制度的影响,因为我们没有引入制度变量。但是倘若这项传导机制存在,也必然如荷兰病一般,抵消资源的正面作用,造成不显著的结果。

综上所述,(矿产)资源诅咒在我国省际层面上的表现不明显,没有国际间研究表现得那么突出。资源禀赋虽未能普遍地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但还不至于成为障碍;资源优势虽然发挥得不是很充分,倒也没有掉转成为“劣势”。基本上它对地区发展不起关键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满足于现有状态不作任何防范,因为:

(1)近年来国内能源价格猛涨,使得一些与能源相关的产业正处于“红利收获期”。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例,1990-2003年14年间,油气资源价格上涨幅度为392%。其中前9年(1990-1998年)涨幅还不算太大,大约为74%;而其后仅仅5年(1999-2003年),价格就上涨了3倍还多,之后也一直维持在高位运行[20]。如此优越的市场条件下,一些能源富集省份暂时性地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比起以往只能从事低效率的传统农业生产,收益是大了很多,但是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一则易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二则能源等大多矿产资源本身是可耗竭的,加之我国的矿产资源储量总体上并不丰富,许多种矿开采不了多久就会枯竭,比如陕北的石油最多也就能再开采十年左右。以矿业为主的经济是不能持久繁荣的,像甘肃玉门这样油尽城衰的先例摆在面前,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需及早为转型准备。

(2)采用人均GDP平均年增长率作为经济表现指标的最关键问题在于没有把自然资本折耗和环境因素考虑在内。也就是说,尽管看上去许多资源型地区的GDP增长并不慢,但这是以我们使用掉了资源本身的价值(即资源租)以及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部分价值并没有在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作为成本投入从产出中扣除,导致粗放式的增长只见收益不见成本,表面上的成就比实际要好得多。尤其是现在低资源、环境税收的承包制下,资源开采的环境成本由众多人共同承担,而收益却为经营者独占,加上承包期有限,经营者必不会考虑使用者成本,对资源进行跨期有效分配,而是在技术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任何时候都会开足马力生产,事实上消耗掉的资源使用者成本和环境成本都是相当大的。如果再加上技术水平低下时进行掠夺式开采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以及安全措施不过关导致的事故损失,没有统计进来的成本其实是相当高的。

现在联合国正在试行其1993年提出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可以预见到,将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涵盖入GDP的测算后,资源型地区的表现恐怕就不那么令人乐观了。因此,资源诅咒的威胁并没有被排除。

(3)采矿业通过荷兰病挤出制造业,其危害在长期必然更加突出,远超过至目前为止的数据所能显示的程度。因为制造业在规模报酬、干中学、技术革新、企业家培养、以及带动相关产业的正外部效应等方面的优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挥得越来越充分。所以,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利用资源产品出售的收入作为原始资本投入升级产业是必要的,一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短视的行为,把危机留给了后代。

(4)受资源租刺激的寻租行为必然侵蚀掉社会资本。寻租占用正常生产要素,并且伴随着租值耗散;租金在官员和经营者之间分割,导致分配不公,同时腐化官员,使政府行政效率低下,道德滑坡。这些社会影响深远、难以估量,绝不是这十六年的数据可以充分反映出来的,因此在“诅咒”端倪尚未呈现之时就需及早预防。若以为当前的“诅咒”现象还不明显就放松警惕,听之任之,将来发展偏离严重的时候再修正就很困难了。

(5)虽然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区位劣势是造成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但区位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只有更加充分地发挥西部省份的资源优势,积累资本,聚集人才,引进技术,逐步进行产业升级,以及结合地区特征发展替代产业,力求跟上沿海地区的步伐,即俗语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我们研究资源诅咒的目的正是为了消除资源开发的不良影响,使资源富集区优势更加突出,完全满足资源型地区发展的需要。

起初理论界对资源诅咒的定义是“资源越富集的地方发展越缓慢”,因为正是在这样的悖论警示下,人们才展开了对资源诅咒问题的探讨。研究中人们发现,造成“诅咒”的根本原因是资源开发挤出了其它有益的经济活动,使得资源对经济的负的间接效用超过了正的直接效用。但是另一方面,现实中也有可能存在负的间接效用没有超过正的直接效用的情况,就如同我们的回归结果所显示的那样,资源富集的省份发展未必不及资源贫乏的省份。如果用传统的定义来衡量,这说明我国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于是便没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负面影响依然存在,若能采取有效措施规避之,则当地的资源优势本可以发挥得更加充分,增长可以更加强劲。所以在近年来一些文章中,资源诅咒的概念已经被演化作了“资源的负面影响”,规避资源诅咒就是规避资源的负面影响。资源变量系数不显著为负只能说明“诅咒”不严重,不等于没有问题,不需要进行规避。

下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除资源变量外的其它各控制变量对增长的影响:

(1)常数项很显著,说明1992年以后各省发展的总体态势都是良好的。

(2)投资率系数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显著为正,而且均是在10%的程度上,其它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显著,说明投资率的不同不是造成各省增长差异的原因。

(3)人力资本变量系数或者不显著,或者显著为负,只有以政府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为指标时系数在5%程度上显著为正。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常识是相违背的,可能由三种原因造成:一是统计年鉴上的人员归属是按照户口所在地划分,而之前我们提到过改革后我国出现了巨大的人口流动,原本户口在A地的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选择去经济更发达的B地工作,这样的现象很普遍,但是在统计中无法反映出来,容易造成结果的偏差;二是关于人力资本的前三项指标衡量的都是教育的数量,不能体现质量;三是也许在我国,教育转化成生产力还存在一定障碍。而最后一项指标系数显著为正是由于政府教育投资力度大的地方通常也是学府云集的较发达地区,吸引了人力资本集中于此,发展自然迅速。

(4)区位变量在任何情况下都很显著,说明区位是造成我国地区差异的最主要因素,这一点与Bao, et al及Demurger,et al的结论完全一致,他们认为区位变量解释了60%增长方面的差异。此外REG1系数显著为正而REG2系数不显著说明差距主要体现在沿海和内地的差别,中部和西部间的差别不明显。这样的结果完全证实了9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的增长主要由FDI驱动,从事出口导向型加工工业的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由此催生的其它民营经济是沿海省份的主要增长点这样一个结论。

(5)开放政策变量一直都不显著,笔者分析有两方面原因:其一,自1992年政府开放14个港口城市后仅两年,内地的所有主要城市也开放了,优惠政策很快覆盖到其它地区,沿海省份在这方面并不是独占优势;其二,这说明吸引FDI的主要还是区位上的便利,政府在税收及信贷上的优惠政策作用不是很大。

最后简单提一下方程(4)、(5)的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略去):

(1)农业从业比例和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都和人力资本变量的前三个指标负相关。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工业不发达地区贫困落后,教育水平就比较差,而不是因为资源富集导致人们低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Gylfason提出的人力资本传导机制不适用于现在的中国。资源变量与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不相关也说明了这一点。

(2)矿产资源丰度、依赖度与投资率不相关说明资源租收入降低人们储蓄、投资和动力这一传导机制在我国也还没有出现。这可能与我国人民勤俭节约的传统有关,也可能是政府对矿业及相关产业投资的力度提高了全省的投资率,但至少从没有进行产业细分的投资率这样一个粗略的指标中看不出这方面的危机存在。抛开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成分不论,单从投资总量上讲,矿产资源富集、矿业发达的地区表现并不差。

以上两点说明在我国资源并没有通过降低人力资本投入和储蓄、投资来阻碍增长,这两条传导机制在我国基本上不发挥作用。无独有偶,Sachs & Warner[21]和Stijns[22]都认为资源丰度与政府储蓄、投资及人力资本积累(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关联。可见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奇怪。

4 删除奇异点后的回归

从人均GDP平均年增长率和四个不同的资源指标之间的散点图(略)中我们发现,内蒙古这个样本比较特殊。一则距离拟合线很远,可以当作一个奇异点;二则它的资源丰度和依赖度都很高,人均GDP增长率也很高,于是我们不能不怀疑这样一个特殊的样本对造成现在比较乐观的估计结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必要看一下去除这个奇异点之后的回归结果(由于篇幅问题,不能将所有的结果显示在这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与作者联系)。

通过与前面的结果相比较可知,去掉奇异点内蒙古后,能源丰度指数和采矿业从业比例的系数都减小了,有的还转变成了负值,尽管所有的数据依然不显著。说明我们之前的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矿产资源禀赋好为当地发展带来一定的但不是显著的优势,去除奇异点后依然成立,不过其作用强度有所下降,也就是说,若不计内蒙近些年来的高速发展,矿产资源所表现出来的对经济的正面推动作用只会更加不显著,“诅咒”的潜在危险原本更加严重。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资源大省内蒙古在资源产业的“红利收获期”获得丰厚的收益是很自然的事情;另一方面,内蒙的数据也存在我们之前描述过的无法将自然资本折耗、环境破坏损失、产业单一的隐患以及制度滑坡的风险量化计入GDP的问题。当前的良好表现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可持续的?我们对此似乎不应过于乐观。总之,资源的负面影响有可能比初步回归中所表现出来的更为严重。

5 结 论

综合本文所作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若以人均GDP平均年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态势的指标,则它与省际层面上的矿产资源丰度及依赖度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传统意义上的“资源诅咒”在我国尚未有明显的表现。原因可能在于:

(1)造成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不是各省资源禀赋的差异而是它们区位上的差别,将区位的作用分割开,就能够看到,矿产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基本上还是正面的,之前一些文献做出负的结果多半是由于没有在回归方程中加入区位这样一个非常显著的控制变量。

(2)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这一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投资品需求强劲,于是拉动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快速增长。如此格局暂时性地为资源丰裕地区带来很好的发展机遇,资源的正面作用突出。

(3)像荷兰病、寻租这些非常重要的资源诅咒传导机制,其负面影响往往是长期而深远的,在统计期内的十数年间表现也许还很不充分,而且就已有的表现也无法在我们的统计方程中体现出来,容易造成对资源负面影响估计不足。

(4)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在统计GDP时没有将资源开发的使用者成本和环境成本从收益中扣除,所以很多资源型地区GDP的增长是以损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若计算上这些,则资源型经济的真实表现应该远不似当前数据统计出来的这样乐观。

鉴于此,对于未来有可能出现,或者现在已经出现只不过我们尚未觉察的“资源诅咒”现象应当及早防范。否则若任由资本和劳动力在利润的驱动下过度流入资源产业,导致原本畸形的产业结构产生更大程度的扭曲,一旦国际原材料价格下跌,或者我国走出了资源约束的重化工业阶段,或者当地资源濒临枯竭,这些资源富集地区恐怕就会陷入长时间的经济衰退难以复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徐康宁,韩剑. 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 经济学家,2005,(6):96-102.[Xu Kangning, Han Jian. “Resource Curse” Effect on Regional Economy in China: Another Explanation to Regional Discrepancy[J]. Economists, 2005, (6): 96-102.]

[2]韩亚芬,孙根年,李琦. 资源经济贡献与发展诅咒的互逆关系研究:中国31个省区能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资源科学,2007,29(6):188-193.[Han Yafen, Sun Gennian, Li Qi. Mutually-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Contribution and Resource Curs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 A Case Study in 31 Provinces of China[J]. Resource Science, 2007, 29(6): 188-193.]

[3]张菲菲,刘刚,沈镭. 中国区域经济与资源丰度相关性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4):19-24.[Sun Feifei, Liu Gang, Shen Lei.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Abundance and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Based on Resource Curse Theor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 17(4): 19-24.]

[4]武芳梅.“资源的诅咒”与经济发展:基于山西省的典型分析[J]. 经济问题,2007,(10):24-27.[Wu Fangmei. “Resource Cur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Typical Analysis to Shanxi Province[J]. Economic Problems, 2007, (10): 24-27.]

[5]胡援成,肖德勇. 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7,(4):15-23.[Hu Yuancheng, Xiao Deyong. The Threshold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 Curse[J]. Management World, 2007, (4): 15-23.]

[6]Bao S, Chang G H, Sachs J D, Woo W T. Geographic Factors and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Market Reforms, 1978-1998[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2, 13: 89-111.

[7]Davis G A. Learning to Love the Dutch Disease: Evidence from the Mineral Economies[J]. World Development, 1995, 23(10): 1765-1779.

[8]Birdsall N, Pinckney T, Sabot R. Natural Resources, Human Capital, and Growth[C]. In R M Auty(Ed.),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57-75.

[9]Hamilton K, Clemens M. Genuine Savings Rat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9, 13(2): 333-356.

[10]Sachs J D, Warner A M.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C].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5398. Cambridge, MA, 1995, revised 1997, 1999.

[11]王闰平,陈凯. 资源富集地区经济贫困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 资源科学,2006,28(4):158-165.[Wang Runping, Chen Kai. Causes of Poverty and Anti-poverty Strategies in Resource Rich Area:a Case Study in Shanxi Province[J]. Resource Science, 2006, 28(4): 158-165.]

[12]李贤功,李新春. 煤炭资源型城市资源优势陷阱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6):57-59.[Li Xiangong, Li Xinchun. Analysis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Pitfall Effect on Resource Superiority in Coal-Mining Resource Based Cities[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7, 24(6): 57-59.]

[13]Sachs J D, Warner A M.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 45: 827-838.

[14]Neumayer E. Does the “Resource Curse” hold for Growth in Genuine Income as Well?[J]. World Development, 2004, 32(10): 1627-1640.

[15]Atkinson G, Hamilton K. Savings Growth and the Resource Curse Hypothesis[J]. World Development, 2003, 31(11): 1793-1807.

[16]Papyrakis E, Gerlagh R. The Resource Curse Hypothesis and Its Transmission Channel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4, 32: 181-193.

[17]Gylfason T. Natural Resources,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 45: 847-859.

[18]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1-152.[Li Zinai. Econometrics[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0:151-152.]

[19]Demurger S, Sachs J D, Woo W T, et al.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Location And Preferential Policies in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Being in the Right Place and Having the Right Incentives[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2, 13: 444-465.

[20]胡健,焦兵. 油气资源开发对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 资源科学,2007,29(1): 2-8.[Hu Jian, Jiao Bing. Stimulating Effect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Development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in Western China: A Case Study of Shaanxi Province[J]. Resource Science, 2007, 29(1): 2-8.]

第9篇:矿业投资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疆成矿域 地质矿产 研究问题 分析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102-1

1引言

2008年8月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IUGS,2008)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召开,有来自全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5925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本届国际地质大会明显关注了全世界各国科学家对中亚成矿域地质与矿产研究的成果,其中也包括中国学者对新疆地质矿产研究的成果(20篇相关研究论文)。本届国际地质大会还特别组织了七个有关中亚成矿域的专题会议以及有关中亚成矿域研究成果的报告,同时参与会议的国家学者人数有显著的上升和提交论文的数量也有明显增加。

中亚成矿域拥有的丰富矿产资源(包括能源),以及成矿域良好的勘查潜力,吸引来了除毗邻的国家之外的来自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和矿业公司的参与投资和研究。中亚成矿域包括了新疆和内蒙古西部的我国广大地区,这些区域尤其是新疆成矿域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矿业发展重要的基地。对新疆成矿域的研究和保护利用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国也在“十一五”其间设立了对新疆成矿域研究的重点项目,并初步取得一些成果。

2新疆成矿域地质矿产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

近几年来,对新疆地质与矿产的研究我国学者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同时矿山企业在新疆勘查发现了大量新矿床。我国新疆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并且所处区域为中亚成矿域的核心地区。对新疆地质与矿产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我国与周边相邻国家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对新疆成矿域从整体上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在国家“十一五”期间的科研项目中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对于新疆地质与矿产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关键性的科学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在全球地质构造体系内中亚成矿域的形成和演化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2)环巴尔喀什―西准噶尔成矿区域的地质背景:成矿域的斑岩型矿床和相关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成矿环境是岛弧环境还是后碰撞环境;

(3)成吉斯―塔尔巴哈台山地质演化的过程,以及此过程对相关金属成矿作用的制约机制;

(4)广泛发育于天山和阿尔泰地区的韧性剪切带与区域构造演化的耦合以及对金成矿作用控制时限的问题:成矿流体为何会在中地壳的韧性剪切带汇聚;

(5)火山岩和次火山岩(晚古生代晚期的)中铜―金多金属矿集区形成和演化过程:破火山口驱动的岩浆热液或古热泉的活动形成了大型金矿;

(6)印支期地质过程对新疆成矿域的成矿意义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7)中生代陆相盆地的演化以及能源资源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对这些科学问题的探讨将与有助于对新疆成矿域地质研究的深入,并且能够在矿产资源勘查方面获得突破。

3新疆成矿域地质矿产研究的进展

与新疆成矿域的成岩成矿过程有关的是俯冲带流体作用。李光明等(2008) 对中哈萨克斯坦斑岩铜矿研究的总结表明早古生代斑岩铜矿的形成与岛弧演化的早阶段有关,而晚古生代斑岩铜矿的形成与晚泥盆世―二叠纪的火山岩浆弧有关。成吉斯―塔尔巴哈台成矿省一直延伸到新疆塔城地区,以及在塔城盆地发现了早二叠世铜矿化现象(朱永峰和徐新,2009)指示了新疆塔城地区具有重要的找矿勘探前景。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认为:熔浆与含矿流体能够耦合成一个复杂的体系。然而(罗照华等,2008)熔浆与含矿流体耦合成的复杂体系能够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形成不同类型的矿床。对位于东准噶尔贝勒库都克锡矿带中的四个独立锡矿床进行了矿石的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成矿作用发生在晚石炭世(唐红峰等,2009)。

近些年来,科学家对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不断积累,改变了我们对新疆成矿域地质演化的认识。例如:前寒武纪基底(之前所认为)出露区实质上是早古生代的岩浆岩。以及其他新证据的发现将原划归前寒武纪的温泉群重新确定为晚奥陶世的侵入体,并不是之前所认为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出露于西天山吐拉苏盆地的大面积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地层确定为阿希和京希―伊尔曼德金矿赋矿的围岩。地质学家对中天山望峰―天格尔金矿研究证实了韧性剪切带的长期发育控制了金矿成矿的过程,同时该金矿的成矿作用不是发生在前人所认为的海西期,而是发生在印支期。可可托海伟晶岩3号脉边缘带获得的同位素年龄为220Ma,从而确定了阿尔泰含稀有金属伟晶岩形成时期不是前人所认为的海西期或者燕山期,而是印支期。通过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阿尔泰阿巴宫岩体形成于大陆岩浆弧环境,是由于陆壳物质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刘锋等,2009)。柴风梅等(2009)依据阿尔泰南缘康布铁堡组的变质流纹岩的年龄(407―413Ma)以及对流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区域的流纹岩是玄武质岩浆(与俯冲作用有关)底侵诱发下的地壳部分熔融物形成的。

仍然存在争议的问题是有关准噶尔板块古老的变质结晶基底是否存在。苏春乾等(2008)对沙尔德兰变质核杂岩(噶尔板块东南部的觉罗塔格构造带西段)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准噶尔板块的基底是由觉罗塔格构造带的前震旦纪结晶基底和准噶尔板块东北部褶皱基底共同构成的。塔里木北缘兴地断裂带至少经历了四期地质构造演化,其深部存在一个中一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基底(邓兴梁等,2008),双峰式火成岩测年数据证实,该区在820―800Ma发生过强烈的裂谷岩浆活动。

4小结

我国新疆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并且所处区域为中亚成矿域的核心地区。随着国际社会对中亚成矿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会不断带动我国国内地质学家对新疆成矿域的不断研究。虽然近些年来,国内和国际对中亚成矿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为了弄清楚成矿域资源的储量以及分布,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分析。地质学家对本文提及到的科学问题的探讨将与有助于对新疆成矿域地质研究的深入,并且能够在矿产资源勘查方面获得突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