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惊弓之鸟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也是培养高素质语文人才的先决条件。一堂语文课能否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心,导语很关键。精彩的导语,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优势兴奋中心,激发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1、“导”要精彩。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导入语言必须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只有这样,上课伊始,教学才尽可能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张弓、一把弦、一支箭,让学生一一回答画的是什么,然后又导入说:“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赢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却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学了《惊弓之鸟》这一课就明白了。”从画弓箭入手,既理解了什么是弓、什么是箭、什么是弦,又制造了悬念。言简意赅,引人入胜。
2、“导”要适度。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导入也要讲究个“度”,要导得适度,教师要做到语言精练而不冗长、简明而又准确,体现语言的魅力。通过教师导语的表述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喜爱上语文。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可用故事的形式导入:“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响起了急促的警报声。警察迅速赶来,把小偷捉住了。”这样,通过教师直观、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同学们一定会疑云层层:这是什么玻璃啊?怎么一接触就发出警报呢?教师精练的导语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渴求更深入地了解新型玻璃的欲望。
二、创新教学情境,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情景交融地进入角色。通过耳、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成功实现“情感转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1、会听。课堂上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特别是自己搞不太懂的地方,而且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特别是与自己思路不同之处。
2、会看。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老师应该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做出判断。
3、会想。首先要使学生善于想,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点拨外,更要靠老师去“激励”、“促进”,促使学生去动脑想问题,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4、会说。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要鼓励学生说,哪怕学生说的是错的。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给他们说的机会,说的自由。
只有为学生提供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条件、机会,才能提高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而创设教学情境,是提供自主学习的好办法。一位哲人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天赋和创造才能,就会使他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例如:一位老师问同学,雪融化了,变成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说变成了春天。面对学生在求知欲的激发下闪现出的创造之花,老师若能给予肯定和赞赏,一个哈姆雷特因此而诞生。
当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讲述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情中悟理,情景交融,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当然,老师生动、形象、鲜明、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动作、神态,也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不可缺少的剂。
三、建好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关键词:创新能力;激发;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07-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国家持续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创新教育的载体,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伟大使命。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浅谈点滴认识。
1.激发好奇心,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能力的萌芽。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出探索的欲望来。如教学《称象》一课前,我以提问学生让学生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然后再用故事导入新课。当学生初知课文内容后,我再抓住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启发道:谁能挑战一下曹冲吗?把称象的方法变一变,因为搬石头又费力又费时,谁能帮曹冲出个好的主意?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水;有的认为可用泥土代替;有的还认为可以用岸上的人代替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既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当时算是创新,但我们不能只满足前人的经验,而且应鼓励学生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更新,只有这样做,才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则需疑。创新意识源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调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让学生感知狼是凶恶残暴的动物,而小羊是温顺善良的动物。当学到"狼向小羊猛扑过去……"时,我抓住时机启发提问: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能为小羊想办法脱险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大家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有的说小羊说它来喝水时,猎人跟随在它后边;有的说小羊说它吃草中了毒才来找水喝的;有的……这样的办法,就会让狼害怕,它就会飞快地逃走,灰溜溜地离开。这样的质疑问难,既培养学生学会急中生智、随机应变的能力,又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开启学生求异思维,促进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他办法让乌鸦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塑料管伸入瓶中,就像我们喝可乐一样;有的说:捡来塑料盆,把水倒到盆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畅所欲言,虽然有些想法还很童稚,但创造思维的火花却自然地迸发出来了。
4.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块肉,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积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我们要全面认识狡猾人的真面目,千万不要上坏人正面激将和反而激将的当。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思想和思维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创造的天地。
5.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创新
——陶行知
如火如荼的课改持续的升温,每次下课总会听到老师问:你改了吗?然后是大家无奈的笑声。每天接受着学校的轮番轰炸,其实我们早已经疲惫不堪,疏于应付了。茫然、彷徨、忧虑是我们最真实的感受。课堂环节一变再变。我们都是在稀里糊涂中被硬赶上讲台。杜廊口、东庐、后六、永威……一个又一个名校的名字冲击着我们的神经,我们觉得很迷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有时候尝试着去改,忽然又发现更加的彷徨,难道是自己真的不会学习别人的经验吗?
我不断的反思自我。再看看课堂,学生也被搞的晕头转向了,不知道所以然来。一会是三案六环节了,一会又彻底的否定。一会强调课前预习,一会又把预习纳入课堂。一会说要每节课都要拓展一会又完全否定拓展。也不知道究竟要干什么。老师都成了惊弓之鸟,忽然之间不知道自己的课怎么上了,学生呢?也是如此,不知道老师到底需要自己做什么。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就像是在表演,背台词,大家都机械的按着学校给的规定去做。
课改,首先我也认可这种方式。历史的车轮在不断的滚动,它永远也不会停下来,我们要勇于革新。革新的道路必定是曲折的,前途必定是光明的。但这个过程一定会伤筋动骨,何况我们要改革的是教育形式呢?这关系着我们的下一代关系着我们祖国的未来。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停下来去好好思考呢?让这个进程能够走的顺畅一点呢?让伤害能够更小一点呢?毕竟关乎的是孩子的未来。如果出了差错,我们就会是千古罪人。因为我们的课改或许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在我看来课改首先得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别人不是常说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为什么追风上,盲从好像成了一种时尚:书写材料,确定动员方式,组织老师出去学习,开会动员,下发条条杠杠的规则,督促实施……一系列的活动让你目不暇接。昨天还是老的课堂模式今天就得变出新花样。领导一个班一个班的检查督促,我们往往是心惊胆颤,不知所措。
记得各个学校都会派老师出去学习经验,老师回来后几乎都会照葫芦画瓢上节示范课,试问这又什么效果?我们老师都会被要求去听课,还得认认真真的写听课记录。课堂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可以说学生是上窜下跳,但课堂效果往往是惨不忍睹。我们只是在模仿别人的样子,而没有追溯它的渊源。徒有其行,而不见其质。我们的课改大多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
记得前年我参加里市里的一个培训,听专家讲座对我们一个农村中学的老师来说尤为不易。机会难得,所以我听的很认真。记得当时有一个女老师给我们讲课的时候我印象特别的深刻。她是丹阳一所著名的中学里的一名成功的班主任,她开始给我们讲成功经验的时候我的确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当时就想人家也是班主任我也是,我怎么就没有培养出那么优秀的学生呢?当时觉得自己真没有用,误人子弟。于是为了不再误人子弟我加倍认真的听她讲。希望可以取到真经,也不枉费学校出的几百块钱。在她快要结束演讲的时候她用幻灯片出示了她引以为傲的班集体,并且做了介绍:全年级精选的28名学生,还有正负班主任。忽然之间我的崇拜感消失了,我觉得我比她伟大多了,我也是一名班主任,我们班是年级后67名学生。我能让我的学生学会做人我就成功了。她的所有成功经验对我来说几乎不值得一提,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有天壤之别,我再傻也不会用她的方式。教育不是作秀,是要切合实际脚踏实地的。麻雀可以有鸿鹄的梦想,但并不是不计后果的直冲云霄。
很多人或许会说这和课改没有干系。那就大错特错了。我只是想说,别人的的和我们的有本质的不同,而我们却要盲目的去学习,这真的很荒唐。比方说我们现在学习丹阳那边的教学模式,这合理吗?首先人家的环境和我们不一样,学生素质不一样,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关注程度不一样,学校的硬件配套不一样,包括孩子本身对待教育的认知都不一样。再说老师的任课量,班级的人数什么都不一样,我们怎么可能用同样的教学模式呢?
别人田地里的庄稼再好,终究不是自己的。地不一样,种子不一样,气候不一样,难道只要管理方式一样就能结出一样的果实了吗?真希望整天倡导课改的人能清醒一点,能够立足本土寻求发展道路。
课改是必要的也是大势所趋,如果我们不改必将被淘汰,但我们的改革不需要盲从。千万别把自己弄成四不像,千万别让自己的老师和学生觉得无所适从,在我们这个和平的社会里希望改革也能如和风细雨般滋润万物细软无声。或许是我对课改的内涵没有领悟深刻,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所看到的的确是这种尴尬的现状。
1 提供创造氛围,激发创造情趣
美国创造学家主张,在培养儿童创造性的过程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营造培养“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及知识环境。
首先,要提供创造氛围,改进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矿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给他们自由,鼓励他们拥有批判精神,大胆猜测,勇于发表不同见解。要求教师对学生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甚至是看起来荒谬的问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幼稚不能讽刺、挖苦、埋怨和耻笑,要保护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而学生的安全感越强,就越有助于他们创造性的发挥。课堂上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察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不应随意批评学生,随意批评只能打消学生的创造意念。有一次我在讲《雷达和蝙蝠》时说:“飞机是仿照鸟儿制造的,轮船是仿照鸭子制造的。一位学生突发奇想,问:“能不能制造出一种既仿鸟儿又仿鸭子的东西?”我因讲课被突然打断,便十分恼火地说:“世界上没有这种东西!”“没有,可以造嘛!”学生也蛮有理由。我有点生气:“造!等你成了科学家造出来再说!”我又讲课了,事后反思,很是后悔,可贵的“创造火花”却被无情地扑灭了。其次,要改革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模式,如“满堂灌”、“满堂问”模式只能扼杀学生的自学能力,窒息学生的创造才能。要做到“学教一体”,应根据“学”的模式来确立“教”的模式,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融教法于学法。让教法体现学法,实现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让学法指导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学生通过对教法的模仿、借鉴,真正掌握一些常见的学法。例如我们可以将分析课文常用的“解释课题、作者简介、作品简介、生字注音、解词、分析课文、课后练习”讲解程序转化为学生学习课文的思维程序,从而将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2 教给自学方法,掌握创造技巧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重知识灌输,轻技能训练;重考试,轻发展;重高分,轻素质;重死记硬背,轻实践能力;重照本宣科,轻发明创造。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养成。教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就是交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利器,就是交给学生独立打开知识宝库进行自主探索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法,就能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灵活应变,果断决策,不断创新,从而获得飞跃性发展。教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必须紧密结合具体课文,做到一类课文渗透学法,二类课文巩固、运用学法,以读写例话提炼学法,以基础训练实践学法,使自主学习、自主创造落到实处。
2.1 教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可以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通过自己能力解决问题掌握理解字、词、句、篇。例如:让他们懂得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字词;让他们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了解时代背景,运用抓主干、抓关键词等方法把握句意;让他们学会利用审题、抓中心句、归纳白然段段意及提问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让他们学会利用角色扮演和感情朗读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体味作者的感情。
2.2 培养学生联想、想像。联想和想像是创造的翅膀,学会正确地联想和想像就能够思绪万千、触类旁通,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突破已有经验的局限,认识新事物,产生新思想,创造新形象,做到“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联想、相近联想、关系联想及相反联想等,掌握再造想像、创造想像等方法。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语文课文形象化的特点和优势,着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和激活想像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类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使其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技能并明了学习语文知识的一般规律。可以借助发散、求异、选择、综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整合形象思维、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跳水》一课的教学中,一位老师问:“船长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得救。你能想出其他办法吗?”事实证明,学生的思路是广泛的:有的说,在水面上放个气垫子,让孩子往下跳;有的说,用一张捕鱼的大网接住跳下来的孩子;有的说,让水手们爬上去救下孩子,等等。这些想法都表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是求异。老师又继续让学生讨论,分析当时的条件和采用某一办法可能产生的后果,学生发现,只有船长的办法最省时、高效、安全,并由此体会到船长是个沉着、冷静、机智和善于思考的人―这是求优。求异是发散,求优是集中。求异、求优的过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空间。
2.3 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因此,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性强的特点出发,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好习惯,就成了强化自主学习和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前提。首先,要留有时间,允许学生提问。其次,要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提问。不能因为学生提问水平低就不让学生提问。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表扬那些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支持学生不惟书,不惟上,敢于质疑问难,这样,学生的疑问就能泪泪而来,提问艺术就能不断提高。最后,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会问”。要指导学生想在关键处,问到点子上,使他们从“肯提”到“能提”,再到“会提”,直到“提好”。
3 改进学习方式,形成创造习惯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等。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形成良好的创造习惯。
3.1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与美国发明家奥斯本首创的“头脑风暴法”异曲同工。它是大家集中在一起,每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方案,相互启发,互相激励,使思维发生连锁反应,闪现出创造的火花。这种活动要让参加的人畅所欲言。各种设想不分优劣,一律记录下来,不过早地进行评判。各种活动学习设想多多益善,以量求质。最后由与会者把别人的和自己的各种设想加以综合、改造,从中总结出最佳方案。学习一般是学生围绕某一核心问题进行分工合作,充分发挥自主智慧和集体力量来解决有关问题。如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可成立导演组、剧本编写组、演员组、场务设计组等,通过相互协调、共同合作来完成。
3.2 探究学习。创新实践活动在客观上要求学生应是自主探究的主体,并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或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间题。首先,学生要学会提出高质量的间题。如:提出“假如”问题,能对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对人、地、事、物、时作假设性发问;提出“列举”间题,尽可能多地列举出符合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提出“比较”问题,能有效地对两项或多项资料就其特征或关系比较其异同;提出“替代”问题,能用其他的资料合理地取代原有资料;提出“除了”问题,能针对已有资料,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寻找不同观念:提出“可能”问题,能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提出“想像”问题,能运用想像功能化不可能为可能。其次,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后要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