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

大学生体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体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体育论文

第1篇: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

量表构建

本量表根据黄仲凌和高俊雄(2005)[8]的《休闲动机量表》改编,原量表参考了Baldwin和Caldwell(2003)[9]青少年闲暇时间动机量表的研制,Pelletier,Vallerand和Green-Demers(1996)做的休闲动机量表构建效度的研究以及Ntoumanis(2002)[10]动机分类的研究。根据本文研究目的,把“休闲动机量表”改为“休闲体育动机量表”(如题项“参与某些休闲活动”改为“参与某些休闲体育活动”)形成了初始问卷,量表由18个题项5个维度构成:外在规范(WZGF)包括威胁、被迫、尊重他人;投入规范(TLGF)包括关注、欢迎;认同规范(RT-GF)包括技术、生活技能、期望;内在动机(NZDJ)包括愉悦感、自主性;无动机(WDJ)包括无助感、无胜任感。休闲体育动机的影响因素量表包含20个题项:学生用Likert五点量表回答,(从“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初始问卷形成后,然后选取常州纺织学院1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7份。为了整体问卷题项的精炼性,通过对回收的问卷用下面3条标准来筛选题目[11]:(1)题目部分相关法(Correcteditem-totalcorrelation),即删除鉴别度较低的题项;(2)内部一致性效标法(Inter-nalconsistencycriterionmethod),亦即极端组检验法;(3)因素负荷量判断法,为了提高因子分析的效果,经删去因子负荷小于0.4的题项和在多个因子上负荷大于0.4的题项;然后对余下的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要检验量表是否能进行因子分析。经检验,休闲体育动机影响因素的问卷KMO=0.814,Bartlett球体检验=1500.21,sig.=0.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萃取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进行因子提取,并进行斜交旋转(考虑到因子间的相关性),而转轴收敛于5个迭代。最终得到影响休闲体育动机问卷的因子数为5个,这5个因子累计解释59.287%的方差(表1)。由碎石图显示,第五个因素以后,坡度明显下滑(图1)。并对公因子进行命名,经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除影响休闲体育动机问卷中的“在体育课中我能学到与休闲体育相关的内容”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影响不大”等共4个题项,剩余题项构成了影响休闲体育动机的最终问卷,包括5个维度16个题项以及每个题项在5个因子上的负载值(表2)。量表的信度检验构成了最终问卷,首先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休闲体育动机”的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分别为无动机α=0.638,外在规范α=0.749,投入规范α=0.613,认同规范α=0.721,内在动机α=0.722;“休闲体育动机影响因素”问卷的一致性信度检验分别为认知态度α=0.809,制约因素α=0.634,体育氛围α=0.612,兴趣与爱好α=0.712,习惯与方法α=0.645,均符合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统计要求。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最终问卷形成后,调查共取样520名大学生,分别来自南京市与常州市的5所高校的大一与大二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65份(男213人,占45.8%,女307人,占66.0%),有效回收率89.42%。利用SPSS17.0、AMOS17.0软件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第2篇: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80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 0126-01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1新生入学不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问题

考进梦寐以求的大学可以说是学生人生当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当新生满怀期待怀揣梦想进入大学殿堂时,往往踌躇满志地憧憬着美好的大学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心情愉悦。然而,入学后却马上面临了非常多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和矛盾,感到自己心中所想和实际所见出现了非常大的差距。例如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以及生活状态的改变等等,这时候学生往往又从兴奋愉悦的心情一下变得迷茫起来。尤其以一些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和人接触的学生为甚。

1.2人际交往引发的心理问题

不管身处社会还是大学校园,首要第一件事就是学习人际交往。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状况,同时也对其将来的发展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然而,实际上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处理好大学生活中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进行人际交往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会产生困惑,感觉困难甚至面临着障碍。比如部分大学生思想偏激,处理问题极端,对他人有成见,甚至偏见,这一类学生往往会产生并积累大量的心理问题并导致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甚至严重失败而不自知。根据长期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最希望拥有的是“真诚的友谊”,60%以上的大学生最害怕失去的是朋友。可见,人际关系往往占据着大学生内心里的主导位置。

1.3情感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

除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外,大学生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感情生活,这往往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一个关键因素。爱情是人生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随着大学生生理机能的成熟,已不可避免的开始需要面对恋爱和爱情。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却往往不够成熟以处理恋爱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遇到问题时不能作出有效合理的判断,从而引发相关的心理疾病。对异性的好奇和期望,但同时有不具备相关的性知识,性常识,故非常容易引发各种形式的心理问题。

1.4就业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就业,如果说进入大学对大学生来讲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那么就业就可以说成是“人生道路上的新起点”。大学生就业的方式很多,有的依靠个人的能力,有的依靠家庭的帮助,那么在各种各样的就业方式下使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产生困惑并引发心理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高校扩招,经济危机,就业困难,各种不利因素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作出了严峻的考验。各方面问题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学生行为异常,甚至一蹶不振,迁怒于人,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等,故此,就业问题带来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一起共同关注。

2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可以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具体的做法和对心理问题的帮助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2.1调节情绪

在大学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过程中,各个方面带来的压力会使大学生经常在情绪上感觉到紧张、烦躁、焦虑和不安,导致情绪波动较大。通过进行体育锻炼运动,尤其是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在参与过程中体现出的与同伴配合协调,与对手竞争拼搏,这些感受都可以有效的调理大学生的心里情绪,甚至可以带来愉悦的正面情绪。除此外,我国传统项目例如武术,龙舟赛等运动项目不仅可以调节情绪甚至还可以升华个人的精神修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大学生经常从事类似这样的体育运动可以减少其负面的情绪,增长其乐观的感受。

2.2提高智力

通过对身体的锻炼,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必然对智力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和协调能力。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需要作出正确判断以获得高效率的锻炼形式,这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而在与同伴的组合过程中又提高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记忆力。故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智力,促使其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协调性变得更加成熟。

2.3培养坚强意志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力是体现一个人对困难和挫折的一种积极态度,故此,意志力需要在困难和挫折中进行培养。而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项目可以从某种层次上给人提供培养意志力的条件。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运动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在某些运动例如滑雪等运动又可以说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要求运动者需要不断的克服自然因素(如气候条件、环境条件等)和主观困难(如疲惫、恐惧、压抑、失意等)。在对这些困难进行克服的过程中,不仅增强的运动者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勇敢顽强、勇于战胜一切的良好意志品质。从运动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往往也可以将其适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2.4协调人际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霍尔研究发现,人类的心理适应能力往往最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作用于人与人的交往过程当中,同时,人际关系的处理又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程度。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你将人际关系处理好了,那么你的情绪、你的心情将会处于极佳的状态,对任何事物和任何人都充满友好,自己也会从中获得非常美好的感受;反观那些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这类人经常会感到压抑,心情糟糕、烦躁,无精打采,缺乏乐趣,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变这一情况,体育运动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人的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大学生可以长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运动锻炼,尤其是在体育竞赛中,按照项目竞赛规则共同参与,既能发挥自己所擅长的作用,又同时实现了相互的配合和协助,既共同享受获胜的喜悦,又共同承受失败的心酸,共同体会体育活动的无限乐趣和体育文化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使大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使其个性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力为.运动心理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6.

[2]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3]殷恒婵.体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6.

[4]李印东.体育与健康[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08.

第3篇: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闲暇生活;闲暇空间;闲暇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4-0114-04

社会化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过程,社会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除了大学的课堂教学之外,课余闲暇生活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教学主要完成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大学生的“灵魂发育”主要在闲暇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此外,不科学合理的闲暇生活还是滋生种种问题与不良现象的土壤。因而大学管理者必须了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加强闲暇教育。

一、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的调查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其闲暇时间内的活动方式及其过程的总和。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是指除了教学计划安排(上课、实验、实习等)、课后完成学习任务(如做作业、复习)以及基本生理需要(吃饭、睡觉等)所需的时间之外的,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剩余时间。本文根据对江西财经大学在校大学生的一项问卷调查,了解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

这项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6份,有效率达98.7%。

该项调查是在2005年11月于江西财经大学校本部进行的。大一新生刚入校,对大学生活不了解。大二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闲暇时间相对较多。大三大四的学生一般比较忙,闲暇时间较少,所以被访者中大一、大三、大四的比例较小,以大二为主,占46.3%,这种结构保证了所调查情况的客观性与有效性。

调查显示,工作日大学生每天的闲暇时间4小时以上的达46.9%,而双休日每天的闲暇时间8小时以上的达52.9%,总体上看,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是比较充裕的。由于不少同学在双休日学习第二专业,因而双休日每天的闲暇时间大于10小时的比例不是很高。

(一)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自我评价

对闲暇生活的评价可以从闲暇生活满意度、计划性和个人描述等方面进行调查。在“请你用一句话或几个词描述一下你的闲暇生活”一项中,作积极描述的(如丰富、充实)占30%,作一般描述的占31.1%。作消极描述的(如空虚、无聊)占38.9%。调查发现,很肯定地对自己的闲暇生活感到满意的比例太低,“不满意”与“说不清”的比例之和(37.6%)与作消极描述的比例(38.9%)相当,可见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不容乐观。闲暇生活无计划的比例太高,反映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处于一种盲目、无意识、放任自流的状态中。

(二)大学生闲暇活动的内容

不同的闲暇活动具有不同的价值,呈现出一定的等级层次性。美国学者纳希的休闲层次理论将人的闲暇活动分为六个层。按活动层次,闲暇活动通常可分为高层次闲暇活动(如求知型、陶冶型、实践型)、中层次闲暇活动(如娱乐健身型、交往型)、低层次闲暇活动(如恢复消遣型)。大学生对各项闲暇活动的参与率如图l所示,对各个层次的闲暇活动的参与率作一平均,低层次、中层次、高层次活动的参与率分别是50.3%、25%、21.3%,可见大学生的闲暇活动层次普遍偏低。

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上网查资料的比例最高,但通过访谈发现,不少同学是查找休闲娱乐方面的信息,真正查找专业学习资料的较少。可见大学生上网也主要以低层次的消遣活动为主。

(三)大学生的交往倾向

与人交往贯穿于大多数闲暇活动中,在大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同班同学。虽然实行了学分制,经常与外班同学一起上课,但与外班同学的实际交往并不多。调查显示,大学生与老师和社会人士交往的机会与所期望的要少得多,这反映了大学生希望从与老师和社会人士的交往中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更多地接触社会。学校和各院系应该创造更多师生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搭起更多接触社会的平台。

(四)大学生对集体活动的态度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中,集体活动占有相当的比重。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自己组织的活动兴趣最高,而对党团和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偏低,多种因素制约了集体活动的开展。社团组织是大学生发展个性与特长的场所,本应该非常活跃,但大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兴趣并不高。在访谈中了解到,社团活动内容单调、收获不大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五)大学生对校园闲暇环境的评价

对江西财经大学校本部北区的闲暇环境的调查显示,认为“满意”的占23.3%,“基本满意”的占60.1%,“不满意”的占16.6%。在学校闲暇场地与设施的调查中,有50.7%的被访者认为不能满足需要,49.3%的认为能满足需要,设施不足是集体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你认为最需要增加的场地与设施”一项的调查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体育设施、自习室、娱乐场所、学生活动中心、草地及座椅。大学生闲暇时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宿舍,许多同学的闲暇时间是在宿舍里闲聊、睡觉和看电视中度过。

二、大学生闲暇生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闲暇意识与技能的缺失

调查结果表明,现代大学生闲暇时间充裕,但闲暇意识淡薄,许多人的闲暇生活没有计划性。大学生上大学之前对大学生活充满着向往和憧憬,入学后面对突然多起来的闲暇时间无所适从,明显缺乏安排闲暇生活的经验和技能。有些大学生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心理过渡期较短,不少同学的心理过渡期却很长,一直在迷失自己。虽然能感觉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有点空虚无聊,但却意识不到应该采取措施调整自己的生活,或者没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闲暇生活。于是,当看到这种生活状态是一种普遍现象时,便对这样的闲暇生活产生了一种认同。

(二)主观诉求的迷惘与矛盾

在许多大学生的潜意识里,对闲暇活动有着某些诉求,但往往得不到满足,造成心理上的迷惘。从以上大学生交往倾向调查发现,老师与社会人士是大学生比较愿意交往的两个群体,但实际的交往机会却很少。访谈中不少学生提到校外的“堕落街”,虽然在那些网吧消磨时光被学生自己看作是堕落行为,但还是经常光顾。“堕落街”的称谓反映出大学生内心的矛盾与无奈。此外,大学生的某些闲暇生活诉求之间也会相互矛盾,比如大学生希望能更多地与人交流,但又常常单独活动,不喜欢被人打扰。既希望通过集体活动得到锻炼,又强调个性发展,强调个性发展往往导致对集体活动的抵制。

(三)闲暇活动供求关系错位

大学普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艺术节,平时的文艺活动也多,各种社团可供学生选择,按理说校园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实际情况是学生还是觉得空虚无聊,对集体活动的兴趣还不如自己组织的活动。这说明学校闲暇活动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相互错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需求不了解,闲暇活动的组织不力等。不少同学反映,有些社团活动只是每周开会、交稿件,一个学期下来什么也学不到。

(四)闲暇活动空间不成体系

大学里存在着大学生闲暇生活需求庞大与学校闲暇活动空间相对狭小的矛盾。一个学校不可能提供各种活动场所与设施,但校园规划建设中对闲暇活动空间缺乏全面的考虑和系统的规划却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对哪些场所与设施可以由社会提供,哪些应由学校规划建设,没有作综合的考虑和合理的规划。对位于市郊的学校来说,闲暇活动空间的系统规划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校内的场所与设施不能满足活动需要,去市区消费又受经济条件、空间距离的限制,学生的闲暇生活需求很自然就被抑制。

三、改善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的闲暇教育

自古以来,闲暇就有教育与发展的功能。古希腊认为发展有益的闲暇行为与提高文化素质是相辅相成的,闲暇是人的能力协调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个人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中国古代认为闲暇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更有效的再生产。这种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的闲暇观在古代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闲暇的发展功能还在于,闲暇状态能促使个体表现出内心深处的多种个性,有效避免线性生活方式引起的生理和智力的衰退。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社会化过程中的“灵魂发育”,很大程度上是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闲暇教育应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人”,而不是仅仅让人成为职业技术的载体,甚至是技术的奴隶。高等教育不仅需要谋生教育,还需要乐生教育。闲暇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素质培养、人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模式,应将其融于课堂教学和校园闲暇文化建设中。

(二)加强校园闲暇文化建设

校园闲暇文化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首先,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校园闲暇文化建设应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大学生个性和人格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其次,制定具体的建设目标。应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养成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为首要目标,以培养大学生闲暇生活技能为基本任务。第三,突出校园闲暇文化的特色。结合学校类型、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来营造闲暇文化氛围,形成本校闲暇文化的特色。第四,完善闲暇文化建设制度。把校园闲暇文化建设制度化,构建大学闲暇生活的制度空间,以起到必要的导向和规约作用。第五,构建闲暇文化体系。校、院、系、班各级单位每年每学期要有计划、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闲暇文化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闲暇文化体系。

(三)完善校园闲暇空间体系

大学校园闲暇环境的规划设计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运用“自下而上”的规划方法。规划设计之前应对大学生的闲暇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以此了解大学生的闲暇需求结构,从而确定校园闲暇场所与设施的类型、数量、规模及其布局。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大学,大学生的闲暇活动偏好也不尽相同。大学校园的区位不同,其闲暇空间的规划建设也不一样。地处市区的大学,应更多地考虑校内外闲暇场所设施的互补与共享。地处郊区的大学、一校多区的大学和大学城,则应注重校园闲暇空间体系规划建设,尽量使学生的基本闲暇生活需求在校内得到满足。布局上,休闲娱乐场所设施应尽量临街,以便于服务校内外,满足校内学生需要的同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上,可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对内实行半商业化经营,对外实行商业化经营。

第4篇: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

(一)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在走进大学后,面对的是和以前截然不同的环境,需要自己结识许多陌生的人和事,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的琐事。以前一切事务都由父母安排,现在都需要自己一人承担。在上大学之前对大学生活的期盼与上大学后所面对的现实差异,平时学习成绩的影响,生活的影响,交际的影响,就业的影响,家庭影响等,这些环境的影响时刻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

(二)学校教育因素目前,高校教育虽然一直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如心理咨询老师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而是一些其他专业或者是离退休的教师返聘回来的,他们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是很了解,而且在心理指导方面缺乏专业性,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许多学校没有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有些学校也只是在公共选修课中出现。学校也很少开展心理教育方面的活动,有时只是象征性的发放一些调查问卷,对问卷调查的结果无人问津,可见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

(三)学生自我意识因素现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差,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许多大学生在学校中认为他的能力很强,无所不能,处处抢风头,事事要强,但实际能力却达不到,自身又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导致最后出现心理障碍;也有些学生把自己的能力看得很低,认为自己什么也干不成,不敢面对失败。大学生必须具有正确的人身观,正确的认识自我,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是自己具备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学的目的除了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锻炼方法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终身体育观,学习一些卫生保健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个健康的人不仅是有健康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直接讲解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体育锻炼方法时,融入心理辅导知识,如有些同学由于缺乏自信而出现厌学情绪心理,教师在讲解示范的过程中邀请这类同学作为“模范”,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动作要领,给大家起到示范作用,这样通过教师的独特的辅导,使这些同学能感受到做好示范时的乐趣,通过教师的多次关心和指导,从中得到了自信,会把这些学生的厌学心理去除或者减轻。对学生的心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或引导作用。

(二)体育教学可以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大学生由于生活、学习、就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以及环境的改变等原因,经受许多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有些学生缺乏自信,使其性格缺陷,神经衰弱等现象常常出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各种运动技术、技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乐趣,如体育舞蹈教学,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期间总是笑口常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舞蹈和音乐浑然一体,使学生能够享受体育,愉悦心情,放松身心,充满自信,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从而能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三)体育教学可以治疗大学生一些心理疾病有些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由于环境的改变,需要适应许多人或事,需要自身不断的自我调整;上学前的远大理想和上学后的差异;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学习知识的枯燥等原因,使一些大学生生活焦虑,墨守成规,主动性差,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思想闭塞,产生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体育教学可以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或者减轻其症状。实践证明行为疗法对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具有一定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散打、跆拳道等项目的练习,使自己的能量得到发泄,在各种体育比赛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调节了与伙伴之间的人际关系,使自身压抑许久的心情得到缓解,然而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一种,疏导心情,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

(四)体育教学能使学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口号中可以看出,体育运动能使人身体健康,使人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人心情舒畅,使其快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体育技能,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使自身的能量得到了一定的发泄,流了汗水,学习了技能,获得了成功的感受和喜悦;与同学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体育学习任务,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其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改善;在老师的帮助下或鼓舞下完成了体育学习和锻炼,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使课堂气氛活跃,心理压力减少,活得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体育课堂中的一些比赛,可以锻炼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第5篇: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在落实创业教育实践项目时,均普遍采用统一刚性的教学方案,即通过同样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来培养教育相同专业的大学生,可其在本质上忽略了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质。不少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仅仅停留于课堂或者学校的范围之内,始终沿用着传统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坚持“专业为核心、行业为辅助”的教学原则,单单重视专业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传播,导致学生无法按照自身所需、所想来科学合理地挑选学习项目。除此以外,高等院校创业课程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教学课堂上没有在最大限度上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没有基于学生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广大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创业知识、被动地接受求职事实,严重缺失自主创业的实践能力。

2有效构建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措施与途径

2.1加强高等院校师生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惯切落实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是当代严峻的就业形势所需,是开展教育深化改造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增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也是当代大学生认识“适者生存、如何生存”的重要渠道。而开展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加深高等院校全体师生对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创业教学项目,让师生正确地了解到创业与学业、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创业误区。再者,高等院校应当制定与完善创业激励制度,让广大师生积极地投身到创业队伍中去,并且要对在创业教育实践项目落实的过程中表现突出、具备较强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大学生进行适当地奖励与表彰,在行动上支持创业,在认识上理解创业。值得各高等院校注意的一点是,为了全面构建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就务必要更进一步地提高教师对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至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工作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创业知识,并将自身所积累以及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能力素养有效地融入到创业课程教学课堂当中,不断地鼓动与感染学生,从而将创业教育、创业素养培养工作全面地落实到高等院校日常教学项目当中。

2.2制定具有体育专业特色的创业教学方法教育体制改革要求当代教师依据“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创业教学方法,并将创新元素有效地融入到教学方案当中,以新颖有趣、新奇创新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广大学生的关注力,有效提高他们参与创业课堂的积极性。首先创业课程教师应当依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规划各项创业课程的实际课时,从而确保部分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具有足够的实践时长,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创业实践机会。其次,创业课程教师务必要精心制定创业课堂的落实流程与教学内容,绝不能够让创业课程充满随意性。再者,在开展创业教育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强调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坚决抵制无指导无组织的创业项目,此外教师还应当始终坚持“走出校门”的创业形式,让大学生接触到更多创业实践机会与落实渠道,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当代大学生对创业实践性、目的性、效益性、全面性的认识。

2.3努力打造良好的体育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落实环境各高等院校能够通过定期举办具有体育专业特色的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创业知识交流会等一系列创业教育实践项目,与此同时还能够定期邀请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前往学校给广大体育专业大学生亲身讲解自身的创业之路,分析可能导致创业项目失败或者成功的因素,为广大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有力的借鉴依据。而且高等院校还能够开设创业培训班,为更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与实践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学生自主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除此以外,高等院校可以加大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投资力度,在行动上重视与支持创业教育,且加强与相关体育部门的沟通联系,尽可能地将学生创业活动和体育部门发展结合起来,从而让大学生的创业成果具备一定的产业化、适应化、经济化。

3结语

第6篇: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

受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从大学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畏难及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对学习的竞争感到焦虑不安,对自己缺乏自信,缺乏独立性及对社会和集体环境的适应能力,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稍不如意就悲观失望,甚至表现出偏激、狭隘、自私的个性特征。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差,他们在体育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二是自负及自私心理。例如一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逞强硬撑,结果失败,久而久之就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等等。

二、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客观地说,当前中国教育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也一贯在倡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工作者思想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体育战略上某些偏差的影响,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教师示范作用发挥不足

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心理健康的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气氛,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然而有的大学体育教师尽管在专业技能方面无可挑剔,却因认为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受限等诸多因素,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有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及训练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成绩差的学生态度冷淡等,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再如一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对体育活动中违反纪律乃至动作不规范的学生使用过激的语言,对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无视学生的主动性,甚至思想狭隘,斤斤计较,胸无大志,遇困难退缩,见荣誉就争。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们也会去争名夺利,忘记了做人的坦诚。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投入体育活动的兴趣,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大学生心理发展迅速,正处于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人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即将到来的就业竞争等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惑不安、心理问题。由于有的问题具有不可弥补性,而预防胜于治疗,因而在大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僧身心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体育课程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较之其他学科,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因为体育运动具有特殊的心理调节作用,它能使人们通过运动舒缓压力、融入群体、增强团队协作等作用。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活动中去,从而增强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克服消极心理障碍,促进身体健康和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陈旧

心理健康不是孤立的,应该贯穿于体育课程的始终。要实现体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光需要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如借助下雨天不能实施户外体育训练的时机在室内讲解心理健康的有关内容,或指导学生阅读体育教科书中心理健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体育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使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过程中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即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和心理学方法调节情绪等。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许多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孤立起来,由于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计,而把心理健康教育仅局限于专门课程的传授,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与运动技能教学训练相脱节的误区。简而言之,就是没有做到育体与育心的紧密结合。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就学校教育而言,各门课程均有着自身的任务及优势。大学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的需要。

(一)坚持率先垂范,用教师良好心理品质引导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在学生各方面发展中都至关重要。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美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前提。因此,体育教师尤其要加强自身修养,坚持用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新型的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和认识,在确保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在教学中进行各种积极尝试,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以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

(二)注重环境熏陶,用良好的体育教学情景感染学生

体育课的环境,包括场地器材等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会给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学器具、器材,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有归宿感,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因此,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器材很有必要。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既包括师生关系,也包括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是积极互动的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精选教学内容,用优化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

大学体育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包括体育课堂教学及各类竞技比赛在内的一系列体育活动来实现。一方面,要着力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特别是游戏性教材内容。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形成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与此同时,要优化竞技体育教学内容。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降低动作技术难度,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坚持实践为主,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引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通过专门的理论课,更要坚持以实践为主,即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丰富体育活动形式,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首先,要加强激励表扬。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这对于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其次,要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沟通,进行疏导。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第三,加强心理诱导。心理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第四,加强教师示范感染。对于某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技术示范,可是有的学生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些技术动作。这时候,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去带头练习,当他们成功的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的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技术的自信心。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自我暗示。教师要想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在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的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巩固课堂成果,用丰富的体育课外活动发展学生

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参加课外活动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

第7篇: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 学习动机 影响因素

心理学家科菲(Cofer,1968) [1]曾经论述过:不论从哪个方面着手研究一种心理过程或现象时,迟早都会遇到动机问题。学习如果离开动机就无从谈起。英语学习更是离不开动机。

动机理论又称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1943)。[2]基于生存、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动机也称一次动机(primary motive)。由于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动机称为二次动机(secondary motive)。我们所谈的外语学习动机属于二次动机。动机通过起因和诱因两个方面产生。由于社会因素对学习英语的要求,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对学习英语的欲望,一旦欲望产生了就会有起因,因此加上英语本身这个诱因,英语学习的动机就产生了。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在各个领域都对大学生的外语学习提出了更高一层的切实要求,这就是促使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但怎样引导大学生把这种有利的外部条件转化为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并能够长时间地保持这种学习动机,才是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该仔细探讨一些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各方面因素,进一步深化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

一、兴趣

大学英语学习,尤其是非英语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初高中几年的英语学习,继续让他们像初学英语的人继续保持学习兴趣动机是很难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开展一些必要的互动活动,时常刺激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课堂上多开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互动。也可以多增加一些文化背景介绍,用剪辑电影片段等方式生动英语课堂。

二、学习目的

很多大学生高中时有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升入理想的大学这一目的激励着他们每天学习英语。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失去了方向。认为各自所学的专业已经不再需要学习英语,因此没有了英语学习的动机。因此,我们应该极力转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应该向学生不断传递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社会就业的压力使得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通过四、六级考试。英语学习也是大学生拿到毕业证书的保证。为了考研,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等,大学生都应该重视英语学习。这样,英语学习目的明确了,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也就增强了。

三、压力

压力常常能刺激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有压力是一定的。他们从初高中阶段步入大学,会产生各种压力。如大学英语听力技能短期内提高不了的压力,期末考试英语不及格的压力,四、六级考试的压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要适当给学生这些压力促进学习动机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学习英语,避免焦躁、紧张负重的情绪,以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四、成就感

一个人做事的成就感往往能激发他做事的内在动机。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大学生,由于地域差异、自身原因等,英语水平会有很大不同。他们有的有良好的发音,有的有较高的写作能力,或是突出的听力能力。当这些能力被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认同或是得到同学们的羡慕时,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保护那些水平较差的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要善于发现他们各自的长处,及时指出,加以赞扬,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某个方面体验极强的成就感。

五、时间劣势

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相比他们各自的专业课程,课时安排要处于不利地位。在许多大学生认知里,专业课才是非常重要的,而英语课并不是那么重要,而一些高校也把英语课的课时压缩到很少。很多学生的课外活动又丰富多彩,因此英语的学习时间少之又少。而英语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大学生因为花费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少,而导致英语成绩低,四、六级考试多次未能通过,直接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和目的。

总之,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善于转变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排除不利因素,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愿望,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 Cofer.C. N.&M. H.Appley.Motivation:Theory and Research.John Wiley&Sons,1968.

[2] Abraham.H.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1943.

第8篇: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西部地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特点及影响消费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体育消费理念,对体育健身作用的理解较为深刻。建议高校改善体育环境与场馆器材,促进高校体育健康发展。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购买或使用体育有形产品与无形的体育劳务用品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的活动。大学生体育消费是指在校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和健身需要而耗费的体育物质产品、体育劳务产品和体育信息产品。

一、西部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

调查表明西部大学生对体育消费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认同性,有89%的大学生认为健康投资有必要其中有56%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必要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参与、体育锻炼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体育消费观念有所增强。总体而言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动机比较单纯。大学生对体育消费功能的认识基本正确在体育消费过程中除了满足健身需求,还注重追求快乐的心理体验。这也与一直以来学校对学生传统体育知识的传授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最大动机是消遣娱乐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价值理念相对应反映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流方向。

二、西部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或劳务消费资料的消费数额是用消费的货币数额来衡量。从调查的情况看西部地区大学生2009年参加过体育消费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0%这说明绝大多数西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费中存在着体育消费的支出体育消费观念已普遍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调查显示西部大学生每年体育消费支出多在10。元一30。元之间其中男大学生每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8%,100元一20。元的占42%,200元一300元的占26%,300元以上的占24%;西部女大学生每年体育消费支出在10。元以下的占20%,10元一20。元的占58%,200元一300元的占12%,300元以上的占10%。

通过调查得知在西部地区有94%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费用是由其父母或家庭提供,大学生生活费用的依赖性就决定了其体育消费行为的非独立性。随着大学生家庭提供的生活费金额数且的增加和自身在校期间创业能力的增强体育消费支出的比重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支出总量基本上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还不高,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大学生一个纯粹的“消费者”还没有什么经济基础.所以也就没有那么多的钱用在除了生活外的其他的消费上。由于经济原因目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能力还比较有限.但相对已经发生的消费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三、西部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

所谓体育消费结构.是一定体育意识和消费层面的具体反映。体育消费结构的划分方式是将其划分为物质性消费和劳务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消耗的实物产品运动参与型体育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休闲娱乐、提升自我综合素质而参加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班等各种体育实践活动所支付的费用;休闲观赏型体育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观看、欣赏体育比赛、体育表演、电视转播等而支付的门票费用阅读型体育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或获取体育赛事、体育明星、知名球队等背景材料或信息所购买的体育书刊、报纸、杂志及音像制品等消费。从调查结果显示西部大学生体育实物消费所占比例最高,达到so%,与收入成正相关;健身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12%和9%。

四、影响西部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是消费的基础经济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消费承受力亦随着家庭的供给的变化而变化。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受其可支配收入决定西部地区大学生的支出主要由其家庭提供,所以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独立性差整体水平偏低。

2.兴趣爱好。消费者在体育消费需求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反映了消费者对体育不同的价值取向而消费者的价值取向除受到不同个体差异影响外,还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体育消费结构的选择。调查了解到普通大学生中对某些体育运动有浓厚兴趣和运动技术水平高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较强品牌要求相对较高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大学生,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品牌要求最强,消费水平也最高,消费结构合理。体育锻炼习惯是影响体育消费结构的显著因素。:

3.缺乏体育消费的环境。体育设施对大学生提供的体育项目、服务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选择该因素的男大学生为40%女大学生为45%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和指导力量等条件不足、体育消费价格过高、也是制约西部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但体育消费的资金比重仍然很少。

五、结束语

第9篇: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

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明显,并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感困扰、学习压力等5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旨在探索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训的力度。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疾患。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会给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的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而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际关系紧张。

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长辈溺爱,常常任性自私,做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周围人的立场和感受。而家长和老师的保护使得一些学生上大学后仍然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一些大学生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当他人的看法、想法等与自己不一致时,他们甚至采取“以牙还牙”、自我封闭等方式予以解决。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则因没有倾述对象而使得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二)情感困扰。

大量案例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学阶段,老师和家长在学生生活中所占份量越来越低,许多学生在心灵上感到迷茫,找不到真正的归宿,因此有些学生为摆脱孤独寂寞或是出于攀比的心理而急于谈恋爱,种种恋爱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恋爱成功率较低,从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其陷入自卑、焦虑的消极情绪状态。

(三)学习压力大。

很多大学生对个人的成功和自身表现要求过高,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方方面面都很完美,都比别人略胜一筹,却往往忽略自我真实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无法从外在的成功中享受到快乐和喜悦。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便不能接受,继而感到压抑和自卑,诸多压力无从排解。

(四)就业和前途危机。

部分大学生在入学后,没有明确的生活和奋斗目标,不知道如何完善和发展自己,不愿尝试创造性的思维,终日随波逐流,无所事事。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在择业前表现得盲目乐观,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际水平,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又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一旦就业失败就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焦虑等心理状况,最终导致心理疾患的形成。

(五)心理期望与家庭不符。

部分大学生读大学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更是为了“光耀门楣”,满足父母的期望,这种现象在强势父母与弱势子女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在择业时,这部分学生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当自己的期望同父母的意愿相违背时,往往会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因此势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对策

大学生群体虽不是一个问题群体,但其所面临的特殊压力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值得关注。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不应仅限于对有问题和困扰的个体,更应关注整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对不同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而各个高校也应做出相应的干预政策,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转贴于

(一)拓宽交际范围,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在与同学相处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情绪,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友好、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要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诚、友善的基础上主动沟通交际,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二)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要尽早设计明确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要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为了忧虑而忧虑,要学会未雨绸缪,利用有限的4年时间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

(三)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大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大学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时,更要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时展的要求。要时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当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不要只顾着伤心、苦闷、彷徨,适当的时候来一点阿Q精神,继而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尽量减少挫折感,缓解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

(四)改变观念,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过去,由于历史文化等传统原因,对人的个性心理问题的关注、认识和研究不够,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大学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群体,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要有一颗平常心。

(五)学校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1、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已将其作为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机构。此外,学校应将其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同时各高校应经常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以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调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大学生数量庞大,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有限,致使心理咨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责任心强、专兼结合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加大对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的力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者应积极主动与学生联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并创造条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以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