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宠物医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事医疗、教学、科研50余年,擅长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学和免疫学研究,包括耳鼻咽喉科疑难病的诊治,特别是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病的影响、鼻窦炎及鼻息肉的诊治、扁桃体切除术适应证的抉择等。于1980年创立了江苏省第一个鼻变态反应门诊和实验室。
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殷教授,从事医学工作已有50多个年头。作为本刊创刊时的第一批编委,多年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积极为本刊患者解疑答惑,并将其临床经验转化成文字,让大众在防治中少走弯路。
2012年,年逾八旬的殷明德等36名老专家获得“德技双馨 金陵大医——南京医学终身荣誉奖”,表彰其五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断攻坚克难为患者祛除病痛。对此,殷明德说:“工作这些年,我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但患者和组织却给我了很多荣誉,这都是大家对我的鼓励。如果给我这么多年的成绩做个总结,那是因为我站在像恩师张庆松教授一样的医学前辈肩膀上,他们让我学到了许多!”
家学渊源,名师高徒
殷明德的父亲殷济众是一名中医针灸科医生,从小就受到熏陶,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6年,殷明德考入当时的镇江国立江苏医学院,1951年毕业后在无锡普仁医院外科工作。
那时,恰逢全国刚解放,百废待兴,为解决医学院师资缺乏的燃眉之急,卫生部组织了一个高级师资培训班,殷明德选择了耳鼻咽喉科,来到当时的北大医院(现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习。
当时的科主任由协和医院张庆松教授兼任,他是我国著名的耳鼻咽喉科专家,是上世纪30年代我国第一个开展临床变态反应学(过敏反应学)工作的学者。这段学习经历让殷明德受益匪浅。
1953年,高级师资班结业,殷明德最初被分到山西大学医学院,后又调回母校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一直至今。
谈到张庆松教授,殷明德至今心怀感激,“是张庆松教授为我指明了方向,他是我成长道路上的恩师。”
“当年,离开北大医院后,张庆松教授一直和我保持密切联系,并给予我极大的关心和鼓励。他不仅将发表的论文复印寄给我,还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特别是变态反应方面的资料给我学习。张教授一直告诫我,‘不要只想做一名普通的医生,而要有所专攻。’在他的指导下,我把鼻科学和过敏反应学作为专攻方向。1955年,我开始着手翻译苏联的耳鼻咽喉科高级参考书,该书共有约26万字,历时2年,翻译文稿我分批寄给张庆松教授审阅。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不仅耐心审校批注,还为我联系出版事宜。该书中文译本于195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段经历让我备受鼓励,我终身难忘!”
殷明德说,“张教授对医生很关爱,对患者也很负责,他常利用休息时间接听患者的咨询电话。他的言行影响着我,督促我,让我知道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们医生,就是再忙再累,我们也要对患者负责,要为他们提供耐心优质的服务。”
选择“耳鼻喉”,从医五十年
殷教授谈到,当初把鼻科学和过敏反应学作为专攻方向,除了恩师的指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于耳鼻咽喉科知识的分析了解。
鼻腔是呼吸道的入口,也是呼吸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上下呼吸道是统一的整体,如过敏性鼻炎可诱发哮喘,即鼻炎-哮喘联病。而过敏反应及其症状,无论是作为初发病因还是附加病因,都是耳鼻咽喉科领域的常见问题。耳鼻咽喉科医生在诊治时,必须注意有无过敏反应存在的可能性。那时国外已有学者指出,当代耳鼻咽喉科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过敏反应、感染和免疫。
多年来,殷教授一直在研究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关系。哮喘是过敏性鼻炎最重要、最常见的伴发病。研究显示,过敏性鼻炎多在哮喘之前或与哮喘同时发病,这说明哮喘是过敏性鼻炎的延伸,或过敏性鼻炎可向哮喘“推进”。如果对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治疗常常顾此失彼,贻误病情。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占总人群的10%~30%,可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如诊治不当可发展为哮喘。患者通常由吸入性的致敏物致病,比如灰尘、螨、花粉、霉菌、动物皮屑、禽鸟羽毛等。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又称花粉症,发病急、症状重,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内奇痒难忍,患者不断揉鼻,常有眼痒、流泪,咽部和耳底发痒,狂打喷嚏,还可伴有荨麻疹和哮喘,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
过敏性鼻炎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过敏原皮肤试验可明确诊断,但初次发病容易被误诊为感冒。两者区别在于感冒时间较短,7~10天就可好转,一般有低烧,浑身乏力。而过敏性鼻炎是反复发作,时间长,发作过后就完全正常,反复打喷嚏、流鼻涕、搓鼻子和揉眼睛是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
秋季将至,需防过敏
过敏性鼻炎患者中哮喘的发病率为20%~40%,大大高于正常人群的2%~5%,因此,过敏性鼻炎患者发生哮喘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8~20倍。有相当多的哮喘患者在哮喘发作前有过敏性鼻炎症状,如能及时对过敏性鼻炎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避免哮喘发作。
殷教授提醒,即将到来的秋季是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多发季节,要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首要一点就要防过敏原,即远离容易引起过敏的东西。
以下措施可以有效防止过敏原侵袭——
床垫、枕芯用不透气外套密封,床单、被套、枕套每1~2周用60℃以上热水烫洗。
不使用羽绒和蚕丝制作的衣被,不要使用毛毯。
室内不铺设地毯。
毛绒玩具容易成为螨虫孳生地,不要在床上摆放。
不在家中养狗、猫、家禽、鸟类等宠物。
定期用杀虫剂杀死蟑螂。
室外过敏原以花粉多见,应尽量避免各种花粉吸入;室内不种植花草;在干热或刮风的花粉散播高峰期关好门窗,减少外出或外出时戴上口罩。
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实践
一、前言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渔业强国”战略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以教高函[2004]3号文批准设立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下简称水族专业),专业代码090703S,隶属农学学科(09)水产类(0907),属目录外专业,最先在上海海洋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开设。该专业是在传统水产养殖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观赏水生动植物养殖与鉴赏、繁殖与育种、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水质调控、水族工程设计、水族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与能力,能在水族生产、休闲渔业、水族管理等领域从事观赏水生动植物的养殖开发、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背景
系统的“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最早可追溯至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首次提出,要求一部分专业和一些教育项目的学生一年中必须有1/4的时间到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或企业等单位去实习,以获得必要的知识。20世纪30年代,以安提亚克大学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大学形成了另外一种合作教育模式――全人教育模式(安提亚克模式):要求学习与社会生产实践定期转化,在校生必须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业,要求每个毕业生都应具有在多个社会生产领域和部门工作的经验。1951年,以斯坦福大学创建的大学科学园为标志,产学研合作又开始了一种新的方式――科技园与创新中心模式;而企业大学则是美国近期兴起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除了大型水族馆或展览中心外,观赏水族业总体上是一个门槛比较低的行业,目前市场上有着众多家庭作坊式的小型观赏鱼养殖企业,如何在一个“全民可入行”的行业中凸显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是摆在众人面前的一个高高的门槛。开展“产学研合作”,可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从企业生产中发现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科学研究与实践,为企业切实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显现出高校与普通从业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即“登高则望远”。同时,既然水族业是一个门槛相对比较低的产业。如何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开展创新科学研究,也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因此,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上海海洋大学水族专业创建伊始即明确的主导方向,是培养该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学生可在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运作惯例模式、生产流程;可在教师的科研中了解行业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大的问题、最热的热点;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究中碰到的瓶颈,则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各种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市场认知度、对专业的全局认识、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
在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中,上海海洋大学创建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使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手段、实验实践教育、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适应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水族专业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而在国际上的同类专业也并不多,包括美国洪堡州立大学的水族科学专业、新英格兰大学的水产养殖与水族科学专业、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动物园与水族科学专业等,很多大学通常是把水族作为生物科学或者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个分支,有时仅仅是几门选修课,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水族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可借鉴处并不多。
我们在比较分析国内外本科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自2006年起,连续召开了五届“水族科学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会议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企业家,包括政界人士,探讨我国水族产业的发展以及水族专业的发展情况,指明社会所需的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就业去向等,从而建立了一套知识结构、能力衔接较为合理的水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开设了一批特色课程,如“观赏水族养殖学”、“观赏水族疾病防治学”、“水族工程学”、“水族馆创意与设计”、“游钓渔业学”、“水族经营与管理”、“水草栽培学”等,使该专业学生更多地侧重于观赏水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领域,形成以鉴赏、保护和开发水生观赏动植物为中心的专业风格。
加大实验实践环节所占比例。以实践教学为例,该专业学生共有3项实习,包括“水生生物认识实习”、“水族生物调查实习”、以及“生产实习”。这些实习分别在基础实践训练、走出校门的调查实践、以及直接进入企业的生产实践3个递进的环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同时,在一年级开设“名师导航”,在四年级开设“水族高级研讨课”,均邀请产业界人士授课,自始自终把握社会需求。
2.注重培养、柔性引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国内的水族专业多从水产养殖学“母体”中脱胎而出,所以很多教师也由传统意义上的水产养殖学转行而来。这两个专业在学科属性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专业服务对象、市场定位上有着显著差异。因此,学校鼓励对水族产业有兴趣的老师转行,加强对他们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组织教师前往新加坡、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广东、深圳等地区开展调查和业务交流;对这些教师申请水族产业方面的科研课题给予资助,为他们水族实验室的建设提供帮助;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进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各类产业活动,开拓视野,增加与业界的联系。同时,通过柔性引智,聘请业界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实践。
3.教育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观赏水族的根本特性之一在于其“观赏性”,该专业的很多课程也就因此而更具趣味性,教育教学手段也就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教师们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形式,以生动的画面、动态效果介绍世界各国水族产业的发展情况、不同种类的观赏水族、它们的生理生态习性、增养殖技术、病害的防治技术、高品质观赏水族的鉴赏等。来自业界的各种视频、照片成为课程讲授重要的素材。
同时,自主学习成为该专业学生的一个亮点。学校成立了观赏鱼爱好者协会、水族科学商店、水族诊所,以该专业同学为主体,从事种类鉴别、养殖护理、水质监控、病害防治等常规工作,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例如,学校所有公共场所的观赏水族箱均由该专业学生建设与维护。
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
水族专业是一个应用型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学校邀请水族产业的业界人士、高校相关专业教授,共同商讨水族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目前已建成基础实验室、观赏水族养殖实验室、水族工程实验室、饵料生物实验室、观赏水草栽培实验室、游钓实验室、景观与会展设计室。购置了42套水族养殖系统,可进行平行试验的水族缸、紫外线消毒仪、加热设备和自动温控系统等。这些实验室的建设满足了企业对学生观赏水族“水、种、饵、病、赏”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与8家水族企业建立了长期实习合作关系,这些企业每年均可接受水族专业学生6周的生产实习。通过实习,学生们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基本做到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明晰了产业发展的需求,为自身进一步学习指明了方向。同时,学生还根据实习单位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开展一些小型试验。例如,当观赏鱼生病需要投放渔药时,企业通常会根据经验行事,而学生们则通过开展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给出施药的合理剂量,既有防病治病效果,又不会污染水环境。学生们的青春也为企业注入了活力,而且他们也成为这些企业潜在的员工、水族市场发展的引导员和未来的客户。
5.拓展创新研究
鼓励和支持学生将创新性意识和想法付诸实践,进行创新性研究,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学校设立了针对本科生的不同层面的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具体包括: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合作,设立了创新项目研究基金,学生根据企业设计的问题导向,设计研究项目,旨在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水族科学商店科研项目,学生根据社区居民继续解决的技术难点着手,设计研究项目,旨在解决居家水族的问题;市、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以“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为原则,自主选题。近年来,水族专业学生积极申请各类创新研究项目,例如“水族箱粪便残饵自动清除系统的设计研究”、“斗鱼低温本土越冬品种的驯化与培育”、“‘一眉道人’繁殖的研究”、“海月水母盐度适应性研究”、“水族缸基肥添加器的设计”等由大学生主持的项目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6.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让我们深知,大学最终是要培养一批能服务于社会的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让水族专业的学生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成为专业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校设立了水族科学商店项目,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指导,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社区,向市民提供观赏鱼器材配置、水族箱布景与维护、水族疾病防治以及水族知识普及等服务。同时,针对居民日益突出的水族饲养问题,如家庭更换观赏鱼品种和水族箱无人值守等情况,提供水族收容、寄养、认养和代养等研究与项目服务。
建立水族诊所,所长由教师担任,而医生和护士均是我们的本科生。他们面对的是水生动植物病患,他们为每位病患建立了病历卡,设有专门的床位,实行复诊制度。而这些病患则成为实践教学最好的活体标本。诊所一经建立即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既解决了市民饲养水生宠物的难题,也有助于观赏鱼产业的蓬勃发展。有些市民由于要出差或出国,他们还会把水族宠物带到诊所代为照料。对学生而言,看病的实践既是教学学习,又是科学研究,还要有一种人文关怀。
在上海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水族馆等处都能看到水族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身影。上海国际休闲水族展览会上,水族专业教师成为重要的会展组织者,而学生们则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志愿者。
参考文献:
它看上去只是枚极不值钱的铁指环,黝黑粗糙,生满铁锈,但它却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无价之宝。
五年前,我办理自费留学,从山东枣庄来到日本,进入大阪市一所语言学校。在语言学校还算不上正式留学,仅仅是为了进入大学而进行一段日子的语言培训。学校不提供住宿,一般都在公寓或市民家里租房子。
留学日本,遭遇孤独奇怪的房东老太太
因为我报到比较迟,等我办完注册手续,很难找到房子了。我只好挨家挨户地敲门询问。一天,有户人家对我说,自己家并没有房子,但对面住的是一个单身老人,房子比较大,可以去问问。我很高兴,赶紧敲对面的门。敲了半天,门终于开了,是个白发如银的老太太,她用警觉的目光打量着我。得知我的来意后,她摇摇头,漠然地把门关上了。
过了几天。我终于在附近找到一间地下室,本来是一家居民做仓库的,只允许我暂时住上一个月。每天我是早晨5点半赶地铁去学校。这时候正是报贩来的时候,我每次路过报贩身边,都会看见这个老太太颤巍巍地来买《朝日新闻》。
有一天早晨,我看着老太太买完报纸往回走的时候,突然跌倒了,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赶紧跑上前去把她搀扶起来,她嘴角紧闭,不省人事,我赶紧把老太太送到附近的福利医院去,幸好没有什么大问题,医生说老太太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身体太虚弱了,休息一下就可以了。
事后,为了表示感谢,她对我说,如果您现在还没找到房子,若又不嫌弃的话,那就请您搬过来住吧。
我听了非常高兴,那间地下室马上就要到期了。老太太的房子大概有70多个平方,非常简陋。老人住在最深处的一个房间,我住在靠近厕所的房间,两个房间之间隔着一个大大的客厅。没多久,我就发现老太太的生活相当艰苦,而且出入非常隐秘,从不跟外人打交道。每天除了早晨出去买份报纸外,就是呆在家里。老太太唯一的乐趣就是逗她的宠物,一只瘦而可怜的小猫。
有一天,我想找她交房租,推开门,她却不在。我注意到旁边的墙角放着一摞厚厚的报纸,都是崭新的,连翻过的痕迹都没有,我觉得很纳闷。这时,老太太回来了,手里提着一些食品。我把这个月的房租交给她,她连声感谢。我看食品袋那么重,赶忙想帮她接过来,谁料她奋力地推开我的手,慌张地往她的卧室走去。她的力气那么大,差点把我推倒了,我茫然地看着她走进屋去,委屈得直想哭,我本来是好心,她却把我当抢劫的。
可能是我的啜泣声被她听见了。过了一会儿,她抱着小猫走了出来,对我鞠了个躬说:小姐,真不好意思,您千万别见怪,我是个不吉祥的人,怕您沾染了我晦气。我擦干眼泪,感到很奇怪。正想问点什么,她却已经一脸木然地回屋去了。
第二天我休息。早上跑步回来,发现老太太买完报纸要回家。我打招呼说,阿婆,今天有什么新闻啊?这时候,旁边有一个青年嘲笑着说,阿婆又不识字,哪里知道什么新闻?阿婆脸色铁青地走在前面,我则小心翼翼地跟着。回家之后,阿婆呆呆地坐了半天。这是一个阴沉的天气,太阳渐渐隐藏在乌云里,午后的雷雨即将来临。我正想说点什么,窗外突然炸开了一个霹雳,把我吓得打了个哆嗦。
?摇阿婆终于开口了,她缓慢地说,小姐,我的确不识字。
异国亲情,我与慰安妇妈妈患难相依
这是一个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夜晚。阿婆如同一尊木偶,跪在我面前陈述了她半个世纪多的悲哀和寂寞。我听得惊心动魄,半天说不出话来。
阿婆的父亲是二战时期一个上校军官,驻扎在中国东北。阿婆5岁就在东北生活,连年战乱,她一直没能好好上学。爆发后,阿婆的父亲战死,她被安排回国读书,还没读一年,她就被征召进了军队。本来以为去战场是为士兵洗洗衣服,做些服务工作,没想到进了军队是做军妓,也就是“慰安妇”。
1946年,阿婆随同军队回国。正如那些士兵一样,她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然而,士兵受到了国民的同情和欢迎,而她们,却被视为国家的耻辱,被安置在荒凉偏远的乡下,过着艰难的日子。阿婆和当地一个农夫结婚,生了两个孩子。30多年过去了,孩子们长大成人,事业有成。她也来到大阪,福利机构为她提供了这样一套住房,平时,她就依靠自己的那点寒酸的积蓄维持生计。
?摇?摇我小心地问,那您的两个孩子……
阿婆沉默了半晌,苦笑着说,我是个不吉祥的人。他们都结婚了,在大公司做高级职员,不能让他们的媳妇知道他们的母亲原来是个令人羞耻的女人。二儿子还好,偶尔寄点钱来。就是挺想念他们的,都快十年没见过他们了。
说到这里,阿婆嘴角露出一点苦涩的笑意。让我看了又是辛酸又是痛楚。我说,阿婆,您既然不识字,干吗每天都买报纸呢?
老太太脸上顿时显出了羞愧苍凉的神色,说,真是不好意思,让您见笑了。周围的人都知道我是个穷老太。如果不去买报纸。人家会说我连买报纸的钱都没有,会笑话我呀。真是让人难为情。这一份报纸,就是我的一份早饭啊!
我说,那您为什么不申请社会救济呢?
老太太想了想,倔强地摇摇头说,要是申请社会救济,我那两个孩子会被人指责的。他们在公司都担任很高的职务,我不能拖累他们。
看着阿婆饱含沧桑的脸,那道道深深的皱纹,是岁月的尖刀缓慢地雕刻上去的痕迹。墙上,是一张青春鲜活的少女黑白照片,嘴角带着甜甜的笑容,已经发黄了。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把眼前这个饱经岁月风霜摧残的老太太的容颜和照片上的美少女等同起来。
但是,她的一番话却让我看到了一颗母亲的伟大心灵,而她的儿子们,却自私到这样的地步。他们对母亲的这种冷漠,是在母亲的已经伤痕累累的心上又撒了―把痛苦的盐啊!
阿婆又说,我不想让您知道这些,是因为我需要您的房租维持生活――已经半年多儿子们没有给我汇生活费了。实际上是您养活了我这个孤老太婆,真是谢谢您了。如果您觉得租我的房子给您来了耻辱的话,您可以离开。
我握住阿婆的手,阿婆躲闪了一下,我心里更难过了,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把自己看作是世界上的瘟疫,不敢跟人接触,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孤独冷漠的小世界里。我紧紧抓住阿婆的手,含着泪说,阿婆,我不富裕,但我能养活您,您就做我异国他乡的母亲吧。
阿婆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茫。她颤巍巍地摸着我的头发说:我年轻的时候,就想要个女儿,一直没有这个福气。现在,上天真的赐给了我一个好女儿了。
我在语言学校结业,进入大阪一所高等艺术学院读西方音乐史专业的研究生。学校离我住的地方非常远。我几次想搬到学校附近去,但又不忍心把老人孤零零地留在家里。只好每天坐两个小时的地铁往返在学校和家之间。
白天上课,下午4点我去一个酒吧弹钢琴唱歌挣点钱。一直在酒吧待到晚上7点,再去一家杂志社做兼职校对,一直到晚上9点半,再赶地铁回家。这样做两份兼职,虽然非常辛苦,但可以挣到不少钱。半年多来,阿婆一直坚持不收房租了,我就把自己的积蓄全都给阿婆留着,让她为我保管。
阿婆的身体不好,有严重的心肌梗塞。我常常劝她不要太操劳,晚饭等我回来做。她却总是为我着想,换着花样地让我开胃口。一个年过70岁的老人,竟然慢慢地根据食谱学会了一手卤菜。她说,这样,可以让我减轻思乡的愁绪。
7月初的一个暴雨之夜,阿婆起来上洗手间,突然昏倒在地。医院诊断说要做心脏搭桥手术,否则有命危险。可是费用高昂,我连夜敲了几个同学的门,总共借了70多万日元,终于让阿婆顺利上了手术台。
手术之后,阿婆的身体每况愈下,眼见着走上了生命的末路。当我看着她在病床上急促地喘息,眼睛里生命的光芒渐渐暗淡,就觉得揪心地难过。9月底,阿婆提出要回家,医生也同意了。医生给我开了―些药,说:“这些药只能让她减轻一点痛苦,但……现代医学终究不是万能的。”这分明是给阿婆判了死刑。
回家后,巨额的医疗费用已经使我囊空如洗。为了继续给阿婆治病我做了三份兼职。
每天下午5点下课,我马上赶到那个酒吧弹钢琴,然后赶到杂志社做校对,晚上10点,为一个快递公司整理目录,等坐地铁回家,至少是深夜1点多了。即使如此,也只能勉强维持我和阿婆的生活、医疗。
阿婆却很奇怪。她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敬奉神道上。这是她的信仰。每天早上,她要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磕头叩拜,非常虔诚、―丝不苟。种种情形使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好像阿婆已经知道她最后的日子即将来临一样。
11月的一天晚上。阿婆把我叫到了床边。她深情地回忆起了自己的灿烂童年和如花的少女时代,她说,她有着高贵的家族血统:“我们山崎家族,在幕府时代,就有过将军门下的著名武士。我的曾祖母,是变革后第一代留洋的女学生,在政府担任过外交工作。父亲从小尚武,是个高大魁梧的军人。如果没有战争,我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现在,你也看到了,我连父亲的骨灰都不知道在哪里。”
阿婆嘿嘿笑了两声,显得又是苍凉,又是骄傲,说:“你照顾我这一年多,我都看在眼里了。真是非常感谢你,非常对不起你,我不知道我怎么才能报答你,我已经一无所有了。但是,山崎家族的人,知恩怎能不报?我的生命要走到尽头了,我想送给你一样东西。”
阿婆颤颤巍巍地从手指上褪下来一枚铁指环,那是一枚黝黑粗糙的戒指。她苦笑着说:“这枚铁指环,是祖母留给我的,是她出嫁时的陪嫁。虽然不值钱,也算一样礼物了。留个纪念吧!”她用颤抖的手给我戴在无名指上,看着我的眼睛,淡淡地说:“千万戴在手上,千万不要丢掉。我的灵魂,都在上面呢。”
第二天,等我醒来的时候,阿婆在她的床上安详地睡着了――永久地睡着了。阿婆的房子本来就不是她自己的,是社会福利院机构提供给她的。她去世后,房子也收回了。我又找了个地方。阿婆一贫如洗,我带走了她的铁指环和那张发黄的照片。
有一天,我正在家里写论文。突然门被粗暴地敲响了,我打开门,原来是两个法警和一个穿得很体面的中年男子。这位先生也不说打扰也不鞠躬――在日本,这是相当傲慢和粗鲁的行为――说,我妈妈的遗产在哪里?
我愣了一下,旁边的法警给我解释了之后我才明白。原来,他就是阿婆的长子,听说妈妈去世的时候我在场,认为我肯定把他妈妈的遗产独吞了。所以在地区法院把我给控告了。我看着他那张富贵脸,痛心地说:“阿婆一直盼着你来看看她,她盼了多少个年头,现在她去世了,你却为了遗产而登门,不觉得羞耻吗?”
那个男子冷冷地说了一句:“我们家里的事情,你一个外人别插嘴。我妈妈的遗产呢?”我说:“你妈妈没有留下任何遗产。她一辈子都是在贫苦中度过的。”他摔门而去,留下一句话:“好,那我们法庭上见吧。”
过了几天,法庭正式开庭审理。事情其实很简单,因为社区和医院的人都可以证明,阿婆没有任何收入,她是依靠我交给她的房租为生的。不仅如此,阿婆在医院花费的几十万的医疗费用,都是从我的信用卡上支付的。社区工作人员出庭作证说,是我尽了赡养的义务。至于阿婆的儿子,至少三年没有来过了。邮局的人证明,阿婆两年来没有收到任何汇款,也就是说,她的儿子根本就没有尽到一个做儿子的义务。
庭审结束,要做最后陈述的时候,我深情地回忆起我和阿婆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我说:“中国人有句老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说拿全天下的老人当做自己的老人一样尊敬、照顾和关爱。我正是抱着这种信仰,和阿婆度过了两年时光。这两年里,虽然我们过得很清苦,但我从她那里得到了异国的母爱,而她,也在孤独中得到了异国女儿的爱。”
我高高地举起那个铁指环,说:“如果问,阿婆难道真的一点遗产都没留下来吗?是的。她有遗产。这枚铁指环,就是她惟一的遗产,现在我把它交给阿婆的继承人――虽然他完全没尽任何孝心,也违背了阿婆生前的意愿,因为这枚铁指环,是阿婆留给我做纪念的。”我走上前去,把铁指环递给了她儿子。
他听着旁听席上对他的纷纷议论,看了看这枚指环,发现这仅是一枚铁制的劣质指环,气急败坏地把它扔在地上,拂袖而去。我从地上拣起铁指环,小心地戴在无名指上。旁听席上很多人都站起来跟我握手祝贺我官司赢了。
第二年年初,我顺利毕业,并在东京一家教育学院任教。有一天,我开车的时候,手指被车门夹了一下,那枚指环也被蹭掉了一些表皮,我就拿到工艺店去修补。伙计拿起指环轻轻锉了两下,不禁呆住了。我还没明白怎么回事,他已经匆匆走到屋里,悄悄说了句什么,老板从屋里走了出来,拿起铁指环仔细端详了一下,又轻轻锉了两下,在显微镜下仔细看,他吃惊地对我说:“这真是一枚令人吃惊的指环――您难道不知道?它表面上故意镀了一层氧化铁,看上去是个劣质的铁指环,实际上是一颗重量很大价值昂贵的钻戒,而且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我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这枚钻戒很可能是从幕府时代的宫廷里流入民间的。”
两年前,当讲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我们可能要说那些都是五十年后的事。今天我们却发现这些技术不再遥不可及,甚至已经“冲”进了生活:谷歌无人驾驶汽车一年前的今天就已经跑了160万公里,并保持每天模拟驾驶483万公里(北京到上海2,000个来回);Tesla电动车的最新版已经具有了辅助自动驾驶功能;人工智能棋手AlphaGo已经打败人类最优秀的围棋手,每天还能练习100万盘以上,把人类甩得越来越远。
事实证明,技术的更新速度永远比你想的更快!但是,当感叹技术的飞速进步,当憧憬技术改变生活时,你又是否准备好迎接这些技术给生活、制度和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你是恐惧工作被机器代替?是否为多活20年做好准备?我们的法律和制度是否准备好迎接机器人、解决无人驾驶带来的权责问题?
这些问题离我们的距离就像新技术一样,看似遥远实则就在眼前。理解未来十年即将改变生产、消费、社会生活的颠覆性技术,思考技术革新带来的巨大颠覆,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是我们当下就该做的。
四大颠覆性技术
当下来看,未来10年典型的颠覆性技术至少来自四大方面:人工智能、新材料、基因工程和分享经济。之所以称之为颠覆性技术,是因为现在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都有可能将被这些技术极大地改变甚至颠覆。
1、人工智能。由人工智能技术衍生的机器人、自动驾驶、虚拟现实将致力于智能化提升人类生产生活效率,将人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机器人技术:主要包括工业、农业、医学和家庭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造就了“黑灯工厂”,即不需开灯的全机器人工厂;农业机器人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度机械自动化;医学上,达芬奇机器人已经能帮助医生完成更高质量、低创伤的手术,且能进行远程操作;家庭生活中,多款家庭机器人已经出现,比如日本的Pepper机器人,能够帮助看家、与你聊天、陪小孩学习等等。
——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采用了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激光雷达、机器对机器通信等高精尖技术,并已实现部分商业化应用。麦肯锡估计,自动驾驶技术到2025年的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降低交通事故每年将挽救3万-15万个生命,大幅降低汽车的废气排放达90%。自动驾驶将帮我们社会实现更少的汽车,更高的效率,更清洁的环境。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利用图像识别和处理、机器学习、360度摄像等技术旨在实现一种新的人与虚拟世界互动的方式,可能成为计算机、手机之后下一个万亿级别的平台。虚拟现实包括三部分:硬件、平台软件和内容,目前已经有Oculus、HTC Vive等相对成熟的虚拟现实设备商业化销售。进一步,增强现实技术也有望进入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新的娱乐方式和大脑刺激,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2、新材料和储能技术。由新材料技术衍生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储能技术发展将改变世界能源格局,减少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幅改善环境质量;
——太阳能:随着晶硅制造成本在过去十年大幅降低90%,太阳能的发电成本相比于火力发电等传统技术已经有一定的竞争力,未来在成本进一步降低后有望取代火力发电成为主流发电模式。
——电池储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电动车等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制于储能的瓶颈,即电池发展的瓶颈,因为发电和用电、充电和用电的时间差问题都需要储能技术解决。目前新的技术已经在实验室出现,氧化铝电池、锂氧电池、燃料电池等都可以实现电池效率的大幅提升,下一步的目标是降低成本,实现商业化。电池成本如果大幅下降,电动车行业直接受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间歇性问题也将获得解决,清洁能源将可以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
3、基因工程。由基因工程衍生的基因检测、基因修复、基因擦除等技术使得免疫治疗,精准化治疗人类疾病和器官再造变得可能,从而大幅延长人类的健康寿命。
——通过基因检测技术,我们可以准确地了解疾病的成因和个体潜在的患病概率,定制个性化药物和治疗方案。通过基因修复和擦除,许多遗传病和癌症等“不治之症”也有了解决方案,人类寿命被延长10年-20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除了医疗行业,农业和食品行业也将受益于基因的定向修改而实现产量大幅增长、营养成分增加、有害的农药、化肥使用的大幅减少。
4、分享经济。由分享经济衍生的住房、汽车等个人物品分享将大幅降低了对人类对土地、房产、汽车的需求,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分享经济是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陌生人之间“点对点”的信息低成本共享已经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让资源获得更有效利用。房屋、汽车、礼物等多种私有物品未来都会以共享模式存在,物品的固定持有成本将大幅下降,让更多的人能够享用这些资源。
简言之,新技术将大规模提升生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让人类有更长的寿命、更多的自由时间追求创造性、追求快乐、追求自我实现。
颠覆性技术带来的重大影响
当颠覆性技术到来,我们都在憧憬技术带来的便捷,可随之而来的对生活、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还没有被广泛认知。我们需要也必须看清将要发生的变化,尽早做出战略调整。
1、多个传统行业或遭遇颠覆
历史上,技术进步带来的行业颠覆比比皆是:汽车在美国普及仅用13年,彻底让马车变成了娱乐项目,数码相机10年时间就将胶片相机送进博物馆,有线电话取代了电报,智能手机取代固定电话等等。未来只会有更多颠覆技术出现,不思进取的传统行业必然受到冲击甚至是被颠覆。
以太阳能行业为例。特斯拉CEO马斯克认为这个世界不需要化石能源。在美国爱荷华州地图上圈一小片地,铺满太阳能电板,其发电量已经足够供应全美国。实际上,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全社会用电总量55,500亿千瓦时(其中还包括了一部分在电力传输中的损耗),而一平方米太阳能板发电功率约140W,差不多7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板功率就达到1kW,假设全年200有天光照,每天光照8小时,那么7个平米太阳能电板一年发电量就达到1,600千瓦时,全中国一年用电总量需要35亿个7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板,也就是245亿平方米,折合24,500平方公里,是中国国土面积的0.25%。换言之,1.5个北京市的面积铺满太阳能电板就能供应全中国所有用电。
即使是北京这样的世界级大都市,铺设面积不大的太阳能板也能让城市实现用电的“自给自足”。北京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地区总用电量约为952.7亿千瓦时,按上面的计算需要约417平方公里的太阳能板,占北京总面积的2.5%。如果所有的建筑的屋顶和外墙可以铺满足够的太阳能板,城市用电就再不需要“外援”。当太阳能电板成本进一步下降(过去十年已经下降90%),发电效率进一步提升,太阳能发电取代污染较重的火力发电等传统发电方式是大势所趋,大规模远距离的电力输送也变得不再必要。
再看电动车行业,电动车的硬件制造很简单,整车能动部件只有18个,而一般汽车的能动部件超过2,000个,当电动车进一步普及,不仅是汽车制造和销售企业受到冲击,配套的零部件生产行业也将逐渐凋零,推而广之,与石油相关的产业也岌岌可危。
此外,Facebook推行的太阳能无人机、谷歌正在实验的平流层热气球和低轨道通信卫星等将把互联网信号带到世界各地。未来,电信服务、通信塔公司和有线电视等行业势必将被“天空飘来的Wifi信号”部分取代甚至彻底颠覆,传统通信行业已经失去了短信业务,正逐渐失去联网业务,未来甚至失去通话业务。
其他可能被颠覆的行业:虚拟现实冲击传统娱乐业,因为虚拟现实能比传统娱乐(如电影,电视,赌场)带来更多的娱乐刺激;分享经济将冲击酒店业以及房屋建筑业;大数据分析将代替一般的咨询、商业分析和广告业;基因工程个性化制药代替传统制药业等等。
2、机器代替人工,但人类不会失业
机器人,特别是工业机器人早已经大规模应用在企业生产中,全世界的工业制造商无一不力推工厂机器人化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根据近期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工业4.0未来生产力与制造业发展前景》报告,未来5-10年,工业4.0技术(自动化为核心)将帮助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15%-25%。这意味着什么?更多的机器,更少的人工。而且,机器代替一般人工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快。
今天,亚马逊用15万员工加无数的机器人打造的仓库每年已经可以处理价值约1,000亿美元的自营订单还有1,000亿美元的第三方订单,而沃尔玛雇佣超过200万人实现的交易额也不到5,000亿美元。虽然二者的模式有不同,但机器人对亚马逊的巨大好处已经是显而易见。如果未来沃尔玛的订单都转向亚马逊,这200万的员工出路何在呢?简单、重复性工作是机器人的绝对优势,人无法与不吃不喝、二十四小时工作(甚至不用开灯)、不要工资、出错率极低的机器人竞争。
即使是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工作,也因为机器变得更智能而有被取代的危险:智能医疗24小时搜集人的所有体征,数据中心处理后机器给出应对建议;无人驾驶汽车取代司机上路5年内就可能发生;在线课堂让名师有几百万的学生,社会对普通教师的需求可能减少;达芬奇机器人已经能对人体在狭小空间实现缝合,实现了人类医生做不到的手术方式;智能的程序也能替代程序员编写一部分电脑程序。
机器人将人类从一般工作中解放出来,并不意味着人类的失业。就像富人常常比穷人忙,当人们不需要为基本生机而忙碌时,世界也许变得更加平等。人们将有更多的时间开发自己的兴趣,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智能化也促使服务行业把服务质量提升到个性化服务的全新水准,让机器难以企及。虽然机器拥有超人的智力,但其很难拥有人类意志和创造力。总之机器化会部分代替人工,也会给人更多的时间去参与到更有创造力和高质量的工作中。
3、新的交通方式将使环境大幅改善
过去几年,我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2015年北京空气质量不达标天数达到17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49%,而重度污染天数更是达到46天。空气污染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机动车尾气排放,而且过量的汽车也造成了交通拥堵。
现在,电动车、自动驾驶、分享技术有望合力改变这一情况,辅助自动驾驶汽车已经上路。通过图像识别、大数据处理等技术,自动驾驶车能大幅提高车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社会汽车保有量。有研究表明,目前平均一辆汽车超过95%时间都在停车位上,普及汽车共享可以使汽车保有量减少70%。空气质量将因为自动驾驶的普及而大幅改善,交通拥堵问题也将彻底解决。
如果进一步推进,将电动车、自动驾驶和共享经济模式完美结合应用到个人出行、公共交通上,我们的出行方式将变得简洁而舒适。个人出行方面,通过数据共享和处理获得个人的出行需求,高铁或飞机提供长途目的地之间的跨越,自动驾驶车提供精确的本地送达,实现“长途快速”与“短途精准”结合的最有效率的交通模式。因为自动驾驶和共享大幅增进了汽车使用效率,汽车的保有成本大幅降低,从而使更广大的民众用得起车。
作为分享经济的代表,滴滴模式大幅度地提升了城市出租车的使用效率,同样如果滴滴模式能够应用于货物运输,将可大幅度地提升运载效率,避免货车空载,极大降低物流成本和道路使用频率。如果公交巴士能够利用人们出行的大数据,定向分析密集人群出行的时间、地段,有针对性地安排公交发车时间、频率和路线,使得每一辆公交车既不超载也不空跑,将极大提升城市道路使用效率、公共交通运输效率和公共交通该服务质量。
4、长寿社会到来,现有养老体系难以支撑
过去100年,人类平均寿命从不到50岁大幅提升到70-80岁,中国今天的人均寿命是76岁,而日本平均寿命已经达到86岁,可见未来中国的人均寿命还会大幅拉长。人类长寿主要归功于医疗技术的进步,例如抗生素的发明解决了人类炎症难治的问题,延长了人类寿命。今天,人类面对的不治之症是癌症,通过基因工程,癌症被攻克已经可以期待,人类的健康寿命将进一步延长。
但是,我们的社会养老体系还没准备好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当下的社会保障和养老体系支持70-80岁的平均寿命都存在困难,倘若寿命再延长10-20年,甚至30-40年,养老体系将无力支撑巨大的养老负担,养老金将被掏空,保险公司也可能破产,退休制度甚至家庭体系都需要重新构建。
5、基本生活用品公共事业化,供给社会转向消费社会
技术的进步将极大提高生产力,并带领我们走向充分供给社会,即消费社会,以消费定生产。这种转变已经在一些地区发生并将逐步扩大到全世界。我们会质疑为什么全球的量化宽松短期无法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因为量化宽松大多发生在发达经济体,而且资本大都流向了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的供给方,而不是消费者。如果在过去,更多的资金会促进生产供给,民众有更多的消费选择,经济将获得发展。可是,今天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得到充分的满足,基本生活用品包括房屋、粮食和汽车都处于过剩状态。这种状态下,再刺激供给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如何能刺激消费才是待解决的问题。供给过剩的本质原因是:技术已经推动生产力大幅提高,超越了人类生物性消费需求。当基本生活资料获得极大满足,消费必从基本消费向高层次的精神消费进行转型。
未来,将是充分供给和按需消费的社会。我们的消费将由基本的生活消费走向更丰富的健康消费、信息消费、娱乐消费。其中信息消费已经成为主流:美国人平均每天要在Facebook上花费进50分钟的时间,中国人平均每天阅读微信的时间也超过40分钟,我们已经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了信息消费上。我们也看到更多人娱乐方式已经从餐桌聚会变成了公园健步走。
6、消费观从“拥有”到“使用”转化
分享经济是技术,更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在当下逐渐流行。举例来讲,许多生活用品如婴儿床在我们的一生中只需要用一段时间,用过后就变得“弃之可惜,留之无用”。如果能有机会分享给其他人,既收获经济的回报和快乐,还能物尽其用,何乐而不为呢?Uber、Airbnb、滴滴等独角兽企业正是因为分享概念而爆发,也因为分享而让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分享的理念将极大改变我们的衣食住行习惯:租房代替买房、打车代替买车、厨艺可以分享、宠物可以共养、礼物可以二次赠送等等。分享经济将大幅降低人类对自然的索求,最大化地提升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分享”理念可能会让房地产市场火爆难以为继,汽车行业增长不再,与之配套的传统制造业也难以幸免。《纽约时报》报道称,Uber进入纽约市场后,当地出租车牌照的价格下降了约25%,而Airbnb进入德克萨斯州后对当地酒店收入产生了负面影响。可见,在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分享经济对传统经济形态的冲击也是巨大的。事实上,分享经济迈入大类家庭资产,比如房屋和汽车,其产生作用不仅仅是物质的使用效率的提升,还有提升社会平等带来的社会和谐。
7、能源结构巨变将改变地缘政治格局
毫无疑问,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地理分布极大影响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东、北亚、俄罗斯、非洲和南美洲都是极大依赖化石能源出口的地区。未来清洁能源和储能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减少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转而使用清洁可再生的风能、太阳能,“控制石油就能控制世界”将变成过去时。这种能源结构变化趋势将对国家战略产生深远影响:中东、马六甲海峡等因为石油生产和运输而繁荣起来的地区将面临巨大经济下行压力,战略地位和价值将直线下降。如果这些地区不能快速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区域经济将面临严峻形势。
8、高素质的人才才是未来的资源
当传统资源走向末路,新资源将成为各国战略上的必争之地。这个新资源就是高素质的人才,因为高质量的人才是推动技术变革的原动力。十几年来谷歌为什么一直被认为是最具创新力的科技公司?因为谷歌一直在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IT和互联网人才加入,并营造出重视自由创新的工作环境。根据Linkedin的全球最受欢迎雇主榜单,谷歌连续多年占据榜首。
新资源与传统资源有一个不同,即新资源流动性极强:任何国家都只能吸引人才,而不能“锁住”人才。人才的竞争将是教育体制的竞争和社会体制的竞争。
如何应对颠覆性技术带来的变化?
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对资源的争夺,过去是石油,未来是技术,是人才,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吸引人才,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促进技术推广、支持创新并提前制定对策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
1、建立吸引创新型人才的环境
建立吸引人才的环境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营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给人才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通过法律保障人才创新成果将有助于吸引创新型人才。
首先,科技的边界是由极少数顶尖人才开拓的,一个顶尖人才的价值难以用一般人才的数量来代替。顶尖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薪资和生活待遇,还有更重要的成就理想的环境和机会。对于顶尖人才的理想抱负,我们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并尽可能地提供支持,包括给予充分权力按照人才自有标准组建团队,建立对人才的长期考核机制而不受短期论文或专利数量的限制等。
其次,技术创新不是按部就班的工作,而是需要灵感的自由迸发,我们应该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鼓励其自主性和能动性。比如,谷歌就鼓励员工每周拿出20%的时间去自主创造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最后我们发现这20%的自由时间为谷歌带来了许多创新产品:谷歌的简易VR设备Cardboard就是谷歌法国巴黎部门的两位工程师用“20%时间”打造的实验项目,今天该产品的销量已经超过500万。
最后,当人才能够做出前沿的创新成果,我们要以法律的形式对成果进行保护。创新和专利是人才的努力成果和智慧结晶,是人才最珍视的东西,当有不当的学术或商业行为侵犯了创新专利,我们的法律应该给予创新成果以最大的保护,并严惩造假侵权的个人或机构。只有这样,创新人才才有动力去发明创造。
2、培育创新精神与企业家精神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并贯穿始终
创业精神是从小培养的,而不仅仅是大学毕业后通过创业来培养的。当下,我们的教育体制可能过度强调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创造性的引导。在互联网普及的世界里,知识的获取已经变得便捷和免费,政府和社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但目前的进步显然是不够的。
必须明确,能够推动创新技术边界的是这个社会上极少数的人,人口基数大并不是优势,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会触及创新边界,反而可能排挤与众不同的人才,拖技术发展的后腿。我们要做的不是让每个人都创新,而是要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以让极少数与群体不同的人才能够“存活”下来,能够发挥自己的天赋去推动边界,而不是因为大群体的同化和排挤丧失了创新天赋。我们的社会能否使像苹果前CEO乔布斯,Tesla的CEO马斯克这样的天才成功?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让天才的天赋得以发挥的制度和氛围。
从义务教育开始,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包括区分事实和观点的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思维方式需要从小培养,并将影响个体的长期发展潜力。在高等教育阶段,我们的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给学生选择方向的自由和充分发挥天赋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和挑战权威,并提出完整论证。此外,在这样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任何对互联网信息的限制对科学研究和创新不利。
3、合理利用税收政策调节收入与生产,鼓励使用新技术
我们的政府政策对社会的影响很大,如果能够合理使用政策引导新技术发展,我们的进步速度和幅度将远超其它国家。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就是鼓励使用新技术的例证,也正受益于此政策,中国的电动车行业在过去一年实现了飞速增长。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的数据,2015年中国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37.90万辆,同比增长4倍,其中纯电动车产量达到29.07万辆,而全世界最好的电动车厂商特斯拉去年的产量也仅有5万辆,我们取得的成果还是有目共睹的。
此外,像机器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也获得了国家相应的支持或地方的税收减免,政府机关还有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采购政策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在配套法规和监督落实的情况下,财税政策的大力支持无疑会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心剂。
4、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建设需要与技术的发展齐头并进
技术的进步已经触及了许多法律和政策的模糊区域,比如无人车出现事故如何问责,无人机应该如何规范“上路”,全球的低空Wifi信号覆盖是否合法,Uber是否涉及黑车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不是因为法律不完善,而是以前的法律和政策制定者根本无法预知变革到来得如此之快。法律和制度的建设应该跟上技术的进步,让技术更好地造福社会。也只有法律跟得上,明确了技术的“自有地”和“禁区”,技术发展的方向才更能得以明确。比如无人机的立法,中国有目前世界最好的无人机企业之一大疆无人机,但中国的无人机应用仍落后美国。因为相关法律没有跟上技术的进步。无人机企业批准、无人机的注册、飞行高度范围、距离的限制、事故责任等都需要明确的法律规定。没有这些法律,无人机产业始终在“灰色地带”,不可能健康、快速的发展。
除了以上问题,即将发生的技术变革还将带来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智能机器人的身份和责任问题,长寿社会带来的养老金不足问题,是否延迟退休问题,基因技术使用道德范畴问题等等。这要求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不仅要跟得上时代步伐,而且要能预判到未来趋势,合理地制定政策法规明确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