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第1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范文

提高认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改革开放后珠江口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沙漠化等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提高认识,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珠江口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做起。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水生生物资源恢复

改善珠江口生态环境,促进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是珠江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前提,也是珠江口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推手。

1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珠江口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恢复是珠江口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一要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队伍能力建设,强化各地监测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统筹规划与部署,形成全面完整的珠江口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二要建立珠江口海洋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实时系统,注重开展环境现状及趋势性评价,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三要实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近10年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表明,海洋环境质量主要受陆源入海污染物排放影响,在2008年的珠江椅湾底栖生物调查中甚至出现无生物区,加之珠江口沿岸河网密布,点污染源众多,因此有必要开展珠江口海洋环境容量研究,实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2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和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生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增殖放流是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改善生物种群结构,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通过增殖放流可以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改善生物的种群结构,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尤其是濒危物种,可在短期内实现资源量的快速恢复。增殖放流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和水域生态环境,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人们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珠江口增殖放流,一是要注重放流品种的选择,应以当地的经济鱼虾类和濒危物种为主,如黄鳍鲷、鲻鱼、刀额新对虾、锯缘青蟹和黄唇鱼等,避免巴西龟和雀鳝等外来物种的误放;二是要注意放流鱼苗的规格,鱼苗规格要在体长3cm以上,保证放流鱼苗的成活率;三是要注重宣传,强化社会参与,可通过开展增殖放流知识展览、举办休渔放生节、建立放生主题公园和提供社会认捐等多种渠道和形式,为社会参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搭建渠道,使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成为当地的一项传统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3建立珠江口禁渔制度,促进渔业资源恢复

为保障南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关于在南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的通知》,于每年6月1日零时起至7月31日24时止,禁止所有拖网、围网及掺缯在南海区规定水域作业。为加强伏季休渔力度,南海区伏季休渔10年后,农业部将南海区伏季休渔的时间延长半个月,调整为每年5月16日12时至8月1日12时,扩大作业类型,除单层刺网和钓具外的所有作业类型均在休渔之列。南海区伏季休渔制度,对遏制珠江口渔业资源衰退,保护物种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珠江口是我国南方水生生物资源的基因库,咸淡水渔业的生产基地,也是中华白海豚、黄唇鱼和鲥鱼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索饵场和繁殖地,有必要实行更为严格的休渔制度。由于产卵期间单层刺网、钓具同样对渔业资源造成较大损害,且在伏季休渔期间,部分单层刺网、钓具渔船存在非法携带三重刺网作业的现象,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因此珠江口海域可实行禁止一切作业类型作业的禁渔制度。由于珠江口鱼类产卵与繁育多数在每年的4—7月,禁渔时间可定为4月1日12时起至8月1日12时止,既照顾了珠江口鱼类的生长规律,又与南海区整体休渔时间和珠江流域禁渔时间很好地衔接起来,方便了统一管理。

统筹规划布局,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海洋开发向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全方位推进,海洋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位日益凸显。以东莞市为例,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估算为534亿元,占该市当年GDP的12.6%。然而,由于海洋国土观念淡薄和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缺失等因素,海洋开发仍处在粗放型阶段。海洋生物资源、环境资源、岸线资源的本质表明了海洋资源一旦受到严重破坏,短期内将难于恢复,甚至是不可逆的,因此海洋产业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实现资源粗暴利用型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1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口东、西岸空间布局,推进珠江口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特别要突出地方特色,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如,广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重点开发小虎岛石化基地、南沙港深水码头、万顷沙生态旅游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圳、珠海要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沿海及海岛旅游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文明的新特区,东莞市要充分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资源,优化虎门港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中山市要做大做强养殖业,在实现标准化养殖的基础上,注重优、特水产品种的推广,建立全国标杆。

2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据不完全统计,珠江口海域现有拖网、掺缯、刺网、笼捕和钓具等各类作业渔船500余艘,作业渔民约1100人(不含渔民家庭其他成员),处于超负荷状态。由于渔业资源的衰退和作业成本的增加,这些渔民大多生活在贫困边缘。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通过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减轻珠江口渔业资源承载量,促进渔业资源恢复;利用珠江口特有的海洋属性资源,发挥渔民专业和特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①大力发展水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发展,提高鱼产品附加值,增加产业利润。②结合特色养殖发展渔家乐,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渗透。③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以渔业为载体,承载游客出海,领略海上风光,体验渔民生活,集合了旅游观光、海上捕捞体验、品尝海鲜风味、社交洽谈和娱乐于一体,渔业资源得到恢复,渔民收入得到增加,海洋文化得到传承,可谓一举多得。

3打好海洋文化牌,做强海洋文化产业

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靠领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而文化产业正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一个门类。海洋文化产业是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文化产业之一,其产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其资本盈利率也相对较高,可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绿色生态产业”。珠江口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这里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曾经的鱼米之乡,疍家文化源远流长,做大做强海洋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可利用珠海横琴岛和虎门威远岛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建立海洋主题公园、博物馆、展览馆和科普教育基地,在中山、广州和东莞沙田等曾经的疍家人聚集区举办以疍家文化为主题的水文化艺术节,依托当地动漫产业园,加强以海为主题的动漫影视产品开发等,主打海洋文化牌,带动整个区域服务业发展。

第2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理论基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构成了社会主义整体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则是理解、探索和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基本条件。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学理论在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探索中的具体运用

生态学概念最早是德国动物学家E•海克尔提出的。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该学科认为,动植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在系统内存在着有规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且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在较长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即生态平衡。因此,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过程中,必须从整体的角度,遵循自然界动植物的发展规律,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就是说,人类必须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用生态学的方法去解决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误用环境、误用技术,势必破坏维持生命系统自然平衡的诸种因素,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最终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正是对生态学揭示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具体运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弘扬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马克思在其名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那种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1]135,“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124,“人是自然的一部分”[1]52。在马克思看来,把人与自身之外的自然连接起来的活动就是生产劳动,劳动改造了世界,使它变成了“人化的自然”。由此,马克思甚至把自然比作“人的无机的身体”[1]124,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在双向相互作用中达到辩证的统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2]恩格斯认为,宇宙岛(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恒星系)、地球、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都是无限发展的自然界在一定阶段的产物,任何具体事物都有生有灭,整个宇宙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并处在永恒循环的物质运动中。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论述集中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要求人类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与马克思同时代的化学家和农学家李比希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植物吸收阳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分及土壤中的钾、钙、磷酸盐等各种有机物的养分,动物(包括人)又从植物或其他动物身上吸收养分,动植物腐烂后又分解回归到土壤和大气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界自主平衡的大循环。马克思受到李比希观点的启示,引申并发挥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大土地所有制造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李比希)”[3]196。在这里,马克思使用了“物质变换”(代谢)的概念,提出了人类对生态的破坏造成了大自然物质代谢中的“裂缝”严重后果。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4]马克思认为,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进行“合理地调节”,“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5]926,这是十分必要的。马克思还强调,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这些论述既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区别,又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坚持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人口过度集中)及其生产过程的废弃物排放,扰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破坏了“永恒的自然条件”,“同时就破坏了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7]。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人与自然的异化,指出“异化劳动”造成了“文明的阴沟”、“自然的荒芜”和“日益腐败的自然界”。在遭受工业污染的恶劣生存环境中,工人的“任何一种感觉不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方式存在”[3]117。这从反面告诉人们必须对环境进行保护,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还强调违背生态规律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在他们的著作中多次对人为盘剥自然、破坏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谴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例如,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5]927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国民经济批判大纲》以及《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对过度开发自然,破坏自然平衡的行为给予强烈的谴责。恩格斯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布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8]517恩格斯的劝告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就要与自然界建立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我国古代思想家生态文明智慧的汲取和升华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普遍确认为“天人关系”,这个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的哲学命题,各家学说多有论述,其中以儒、道、佛三家最为丰富精辟。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智慧,为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思想来源。

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他们把“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和基础。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①在这里,老子以万物相互联系的宇宙观来审视得天独厚的生态,把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编织于统一的自然之网中。“道生万物”表明,老子反对把26;秋水》则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些都明确地表达了道家对人与自然平等关系的看法,反对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主张以道观物,以达到天人和谐。“道法自然”是老子生态观的核心思想和根本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也就是说,宇宙万物的生成根源于自然,演化的动力来源于自然,联系统一于自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依循“道”的自然本性,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要懂得尊重自然、爱惜自然。

道家认为,要使人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必须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强调:“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③也就是说,人世间最大祸患莫过于不满足,最大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凡事皆有度,学会知足,才能得到满足。只有适可而止才能避免祸患,远离危险。既然万物都有自己的限度,人的行为就应当有所“止”,人的欲望就应当有所“满足”,有所克制。庄子也主张“常固自然”、“不以人动天”,使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法则,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主张人类要尊重自然,凡事都应顺应自然,在人类活动中尽可能地少一些人为因素。但并不是要人降低到生物学意义的动物,否认人在宇宙万物中的地位。《老子》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既没有把天道奉为与人对立的至尊权威,也没有把人贬为天道的附属物。在天人关系中,人的地位是不容降低的。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需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为此,老子要人们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欲求,不能一味追求自己欲望的满足而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与道家一样,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同类,因此人对自然应采取顺从、友善的态度,以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最终目标。道家是从天谈人,着重从自然的视角来论述天人关系,而儒家则是从人谈天,从人的角度来阐述“天人合一”;道家追求反璞归真,反对人力加之于自然,而儒家则在“赞天地之化育”的同时,又肯定人为万物之灵,主张尽人事以与天地参。儒道二家的角度虽不同,却异曲同工地肯定天与人的联系,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尊重自然即是尊重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即是爱惜自身的生命。被称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把“生生”,即尊重生长、长养生命、维护生命作为人的“大德”,“天地之大德曰生”④。随后的儒家哲人大都从自我生命的体验去审视同情他人的生命,并推及对宇宙万物生命的尊重。在对待山林资源、动物资源、水资源、土地、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人与自然和谐的措施。以对待山林资源的态度和利用为例,儒家认为,注意保护山林资源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是人类保护山林资源的出发点。孟子最早意识到破坏山林资源可能带来的不良生态后果,并概括提炼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学法则:物养互相长消的法则。孟子认为:“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①儒家还看到山林树木作为鸟兽栖息地的价值——“山林者,鸟兽之居也”,认为“山林茂而禽兽归之”、“树成荫而众鸟息焉”,反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②。儒家对山林和鸟兽的生态关联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③同时,儒家还看到树木能净化环境、补充自身营养,提出“树落粪本”的思想。不仅如此,儒家更为注重山林对人类的价值,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④,也明确指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⑤。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儒家的这些主张尽管是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考虑,但客观上使生物得以保护和永续利用,促进了自然保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尊重生命的思想表述得最为完整的是佛教禅学。在生态问题上,佛教认为,宇宙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之法的体系,无论是无生命物、生物还是人,都存在于这个体系之内,生物和人的生命只不过是宇宙生命的个体化和个性化的表现。在佛教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明显界限,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佛教提出“依正不二”,即生命之体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佛教主张善待万物和尊重生命,并集中表现在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上。佛教教导人们要对所有生命大慈大悲。所有生命都是宝贵的,都应给以保护和珍惜,不可随意杀生。佛教中“不杀生”的戒律乃是约束佛教徒的第一大戒。在今天看来,佛教信仰虽然带有宗教神秘的内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保护生物的问题,但它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显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儒、道、佛的生态智慧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却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反思人类传统发展观念的与时俱进的理性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处理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的曲折变化,相应地人类经历了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若干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情况,并由此引发了人类的觉悟与反思。如近代,人类曾进行过三次反思,发生过三次环境保护运动。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突飞猛进,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遭到严重破坏,发达国家的一些工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空气中含有大量污染物和煤灰,烟雾弥漫在大街上。对此,查理•狄更斯在其著名小说《荒凉之屋》中描写19世纪末伦敦的情况:“处处弥漫着雾……雾飘进格林威治退休老人的眼睛里和咽喉里,使他们在炉旁不断地喘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多部著作中,从“好象是被谁吸干了的”贴普尔河,到“今天因此(森林砍伐)成为荒芜不毛之地”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从“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8]520到泰晤士河的污染,作了深刻揭露和批判。西方一些敏锐的思想家,开始质疑人统治、主宰自然的观念和行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形成了首次环境保护运动。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中叶,先后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严重破坏了许多国家的经济,破坏了有关地区的自然环境,也加剧了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从而引发了西方第二次环境保护运动。从20世纪中叶至今,人炸、化工产品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工业化道路的普遍实现,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愈演愈烈。据统计,占世界人口26%的发达国家,不仅消耗着世界75%以上的能源和80%的资源,而且还利用其在等级贵贱观念用于自然界;《庄资源消耗方面的优势,对本国资源实行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从而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的破坏。这一切促使人们进一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经济、技术、文化的层面去检讨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动,从而引发了西方第三次环境保护运动。[9]

人类生态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是受传统发展观(或价值观)的支配。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增长,把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近代以来的一个很长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在这种传统发展观的支配下,创造出了空前的物质文明和社会繁荣。在我国,为了尽快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提高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仍一度以粗放型为主,过于追求指标的实现;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大规模、高速度发展经济之时,也往往采取置环境损害于不顾的做法。总之,传统发展观(或经济发展模式)认为,人类物质财富增长所依赖的资源在数量上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环境对人类废弃物的净化能力是无限的,自然环境只是人类消费的对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无限索取和掠夺的结果,最终造成环境的失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反思人类发展史,人类文明的步伐却以自然为人类的工具进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如今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转变经济发展观念,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抛弃传统发展模式,转而采取经济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①具体参见《老子》第42章。

②具体参见《老子》第25章。

③具体参见《老子》第46章。

④具体参见《易传•系辞》。

①具体参见《孟子•告子》。

②具体参见《荀子•致士》。

③具体参见《孟子•梁惠王》。

④具体参见《孟子•告子上》。

⑤具体参见《荀子•王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24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1-20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4.

第3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资本;生态危机;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空前恶化。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指出,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将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但在反思生态危机的根源时,人们的观点却莫衷一是,有的将其归结于科学技术,有的将其归结于人的贪婪或人的认识,还有的将其归结于人的消费。事实上,他们的探讨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那么,什么是问题的根本呢?问题的根本在于,要审视当前人类的生态危机,就要先审视当前整个人类社会所处的时代背景。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从本质上看依然没有越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所指涉的范围,即依然处于资本时代。对于任何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都不能脱离这一时代背景,对生态问题的研究亦是如此。在当代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立足资本时代的视角研究生态危机的根源,对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探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资本的本性与资本时代

资本是资本时代的核心要素,是现代社会一切现象的起因、动力和内在灵魂。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性就是不受束缚地追逐利润的最大化,通过扩张而增殖自身。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1]马克思的这一精辟见解不仅指出资本的本能在于增殖自身,还指出了资本扩张的起点是生产劳动。正是在生产劳动中,资本通过对活劳动的吸吮、对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攫取而使自己不断地增殖和膨胀。通过这种增殖和扩张,资本的权力越来越大,它不再单单是一种经济权力,而是成为现代社会全部权力的基础;它也不再是单纯的地区性权力,而是成了世界性的权力,将整个人类社会推入资本时代。资本的本性是增殖和扩张,于是在此时代中,“文明的一切进步,或者换句话讲,社会生产力的任何增长――例如科学、发明、劳动的分工和结合、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场的开辟、机器等――都不会使工人致富,而只会使资本致富,也就是只会使支配劳动的权力更加增大,只会使资本的生产力增大”[2]268。

对于资本的增殖和扩张本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形象地写道:“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了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的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3]追求资本的不断增殖构成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原则。

惜一切代价,甚至是人的生命。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克沃尔在《自然的敌人》一书中以活生生的事实揭示了资本的本性。1984年12月,美国的跨国公司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开办的一家农药厂发生严重的毒气泄漏事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震惊世界。对于伤亡人数,各种说法可能不一致,但事故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是公认的。据克沃尔介绍,在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中,大约造成8000人死亡,超过50万人受伤,受伤者中有5万~7万人无法治愈。在此后的二十几年里,受害者中每个月都有人死去,直到今天,还有受害者深受身残折磨。克沃尔说:“这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工业事故,博帕尔已经成为工业进程给人类带来危险的代名词以及生态灾难本身的象征。”[4]28在克沃尔看来,这场灾难的直接原因不在于工人操作上的失误,也不在于这个公司特别贪婪,“而是这个制度要求它不断削减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4]35。公司之所以在印度投资,就在于能够获得超过国内的利润。造成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是尽可能地减少成本。为了降低成本,公司留下了很多安全隐患,甚至以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命为赌注。设在印度的工厂和设在美国本土西弗吉尼亚的工厂在生产设计上是一样的,然而在环境安全防护措施方面却采取了双重标准。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只有普通的装置,而设在美国的工厂除装置外,还装有电脑报警;博帕尔农药厂建在人口稠密地区,离火车站只有两英里,而美国本土的同类工厂却远离人口稠密地区;在美国,工人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完善的,而在印度,公司则拒绝给工人配备应有的安全防护措施。克沃尔指出,如果工厂设计得更合理些,安全措施更完备些,博帕尔那样的悲剧就有可能避免。

为了获得利润,资本甚至不惜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那么,牺牲一些青山绿水以及干净的空气和宝贵的森林又有什么值得奇怪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论异化的时候,不仅是指劳动异化,也是指自然异化。而且马克思指出,不管是劳动异化,还是自然异化,都是由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造成的。可以说,为了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资本在残酷地掠夺和剥削工人的同时,也必然向大自然展开残酷的掠夺,而丝毫不去考虑也不可能去考虑这种掠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长远影响。作为资本时代的核心要素,资本的本性不仅决定了资本的反人性,也决定了资本的反生态性。

二、资本的反生态性

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依赖自然界。“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5]而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阶段后,事情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一个自然的世界,资本则创造了一个人工的世界,资本作为新的造物主而领有现代世界的一切”[6],包括自然界。在此阶段中,自然界不再是神秘莫测之物和恐惧的力量,而“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的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务于人的需要”[2]393。

为了增殖和扩张,资本驱使着它的人不断向自然界开战,企图把整个自然界作为有用物投入到资本生产中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单纯的功利关系、占有关系。一方面,资本的扩张本性使资本主义不得不最大限度地进行扩大规模的生产,而降低生产成本的愿望又驱使它到处寻找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这就致使资本要不断地、毫无节制地榨取自然界的各种有利资源,对自然界进行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式的掠夺性开发,结果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另一方面,资本的扩张本性也使资本主义不得不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费。“每个人都指望使别人产生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作出新的牺牲,以便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并且诱使他追求一种新的享受”[7]120,“工业的宦官顺从他人的最下流的念头,充当他和他的需要之间的牵线人,激起他的病态的欲望,默默盯着他的每一个弱点,然后要求对这种殷勤服务付酬金”[7]121。消费品的迅速增长和消费主义的盛行,是资本扩张本性的必然产物。而这又必然会加剧生态环境的失衡。因为消费主义的盛行和消费社会的到来,会进一步刺激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带来更多的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其结果是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出现无法弥补的裂痕。正如福斯特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经济把追求利润增长作为首要目的,所以要不惜任何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包括剥削和牺牲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种迅猛增长通常意味着迅速消耗能源和材料,同时向环境倾倒越来越多的废物,导致环境急剧恶化。”[8]3

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它不会承认任何界限的存在,它要打破一切加之于自身的限制,以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更是要利用其先发优势,扩大自己的运动空间,把自己的触角尽可能地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资本的推动下,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本的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建立联系,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全球推广,结果是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

全球气候变化是最具有全球性的、最具杀伤力的。在反对全球变暖的运动中,科学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各国政府首脑等都在分析全球变暖的结果以及设想如何遏止全球变暖。但结果如何呢?受制于操作和欺诈的《京都议定书》,只不过是起着扩张资本的作用,使西方发达国家从气候变化中牟利,根本不能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一些公司表面上的环保行为仅仅是出于利润需要的公关活动,是以绿色为幌子来掩饰其反生态的行径。比如,借助“碳排放权”这一概念,西方发达国家的碳基金公司不但将碳排放权商品化,还推动了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繁荣发展。借助碳排放交易机制以及清洁发展机制,西方发达国家轻松逃脱减排义务,并再次站在世界经济伦理的检阅台上,为全球经济启动新的游戏规则,而发展中国家却靠牺牲本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再次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曾这样说过:“在你与我之间,难道世界银行不应该鼓励更多的污染工业转移到最不发达国家吗?我认为,向最低工资水平的国家倾倒有毒废物背后的经济逻辑是无可非议的。我们应该面对这一事实……我总认为非洲一些人口稀少的国家远未被污染,它们的空气质量与洛杉矶和墨西哥城相比,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4]82对于萨默斯的这种论调,福斯特曾经指出,它表现出了十足的生态帝国主义的恶习。萨默斯以十分轻蔑的态度来对待第三世界和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因为他丧失理智,而是他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本质的暴露,是资本积累的经济扩张主义的逻辑必然。“作为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萨默斯的作用是为世界资本的积累创造合适条件,特别是在涉及资本主义世界的核心时更应如此。无论是世界大多数人的幸福,还是地球的生态命运,甚至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命运,都不容许阻碍这一执著目的的实现。”[8]55

残酷的资本竞争、金融资本的短期利益追求、庞大的公司规模和冷漠的官僚管理体制,所有这些都使资本距离自然越来越远,远到现实的自然反倒成了抽象的有用物。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资源是源源不断的,自然容纳和化解毒害废弃物的能力也是超凡的,人类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因为大自然像母亲一样是无限宽容的,但所有这些想法都是极端错误的!当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关于“绿色”、“环保”“低碳”的神话便诞生了。环保汽车、环保购物袋、环保电池、环保家用电器等,仿佛只要消费了这些冠以“绿色”、“环保”等字的商品,人们便可以轻松地卸下心中的负罪感和对于生态环境恶化的焦虑感,一如既往地“过度消费”。实际的结果是,消费主义化了的环保或者说商品化、资本化了的环保,根本面对不了真正的环境问题,也根本解决不了生态危机,因为这样的环保并没有触动资本本身,也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反而是以“绿色”、“环保”、“低碳”的名义被资本收编,成为资本获利的工具。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从监管资本着手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规划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一奋斗目标的提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更是解决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增长同步出现的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民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所以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如果这些瓶颈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甚至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正是基于事态的严重性,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如前所述,资本的本性是反生态的,那么,是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要反资本,甚至消灭资本呢?不是的。虽然说资本的本性是反生态的,但在人类社会目前的情况下,资本还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因为它的历史积极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资本的不可遏止的扩张中,资本促进了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开创了世界历史,也推动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尽管是通过异化的手段。在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对于凡是低于现代资本生产方式水平的地区、国家和民族来说,资本必然要以势不可挡、横扫一切的威力“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9]。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而对于那些低于现代资本生产方式水平的地区、国家和民族来说,资本依然具有变革和推动历史前进的某种进步因素。这也是马克思所充分肯定过的“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对于中国来说,目前“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还要利用资本进行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要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融入到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之中。另外,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因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真金白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对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关键在于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走出GDP主义的诱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单纯地以GDP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衡量指标的做法;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优势,加强对资本进行有效有力的监管,尽可能使资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从而使资本在服务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就第一个方面来说,关键在于转变思维模式和做法。不可否认,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来说,不管是公有资本,还是非公有资本,它们都具有资本的一般本性,即追逐利润最大化。在实践中,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也存在着片面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现象,这尤其表现在某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对GDP的顶礼膜拜上。作为一种极端现代化的意识形态,GDP主义正是资本狂热地追求最大化地增殖自身的本性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一些资本所有者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不惜违背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甚至违主义社会的法律。最近屡见报端的食品安全事件和饮用水污染导致的群体性致病事件,都将事实真相指向了一个方向:公有资本的经营者和非公有资本的所有者都不同程度地被资本获利的逻辑诱惑和奴役,俨然沦为了资本获利逻辑的工具。所以,中国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走出GDP主义的诱惑,走出单纯地以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衡量指标的思维模式,将经济社会的发展置于更开阔的视野中。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将以GDP为本的经济发展思维模式,转变为真正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思维模式。而且,这里的以人为本,不仅是指以当代人为本,还指以后世子孙为本;不仅指为满足人的当下基本需要为本,还指以人的长期保障和长远发展为本。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抛弃GDP主义及与其相伴随的以金钱驱动为特征的经济盈亏底线,以可持续性的而非掠夺性的方式对待自然。“过去我们对大众为物质福利而进行的斗争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去理解,而现在这种斗争则日益呈现出更加广阔而完整的环境背景……我们的斗争将告诉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必须超越盈亏底线。这才是21世纪的真正希望所在。”[8]34-35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强调的走出GDP主义,并非意味着主张经济不能再增长或发展了,这对于仍然处于贫穷状态的地区和国家来说是既不公平也不现实,而只是想强调说明人们对经济发展内涵的理解应该更加全面。就像科学发展观所强调指出的,科学发展不是不要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因为任何社会的发展都要以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

就第二个方面来说,关键在于积极调控和监管。如前所述,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资本依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资本还要在中国社会中存在相当长的时间。那么,对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协调好经济增长和资本扩张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虽然资本具有反生态性,但社会主义社会毕竟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也具有其特殊性。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来说,它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这就能够保证国家对国有、集体等公有资本以及外资等非公有资本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进行有效有力的监管以及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利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和政府的思路应该是将经济发展和资本赢利与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使资本的赢利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从而规避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资本赢利而破坏生态环境的风险。我们认为,这是可以做到的。具体来说,国家和政府一定要有所作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引导,对资本的运作进行有效监管,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比如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经济政策和计划,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经济行为进行引导和制约,扶持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奖励积极采用绿色技术的企业、严格限制企业的排污量等。再比如通过制定、完善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通过法律法规来赏罚分明地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各种经济行为。

当然,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利用资本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新问题,也是一种新思路,还需要深入研究,毕竟它涉及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如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官员的政绩考核方式问题、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执行问题等。但笔者相信,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向前推进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会很快多起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1.

[4]KOVEL J. The enemy of nature:the end of capitalism or the end of the world[M].London & New York: Zed Books,200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82.

[6]毕会成.他们为什么不用节能灯读书[M].北京:三联书店,2011:21.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第4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理论基础

Abstract: 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material, spiritual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forms an integrated systematic project of a socialist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t emphasizes that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new special zon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paper generali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t four aspects: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theory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Marx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ology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drawing and sublim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thinkers' wisdo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 rational choice reflecting human being's traditional outlook of development as time goes. 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nstruction;systematic project;theoretical basis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构成了社会主义整体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则是理解、探索和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基本条件。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学理论在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探索中的具体运用

生态学概念最早是德国动物学家E•海克尔提出的。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该学科认为,动植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在系统内存在着有规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且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在较长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即生态平衡。因此,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过程中,必须从整体的角度,遵循自然界动植物的发展规律,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就是说,人类必须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用生态学的方法去解决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误用环境、误用技术,势必破坏维持生命系统自然平衡的诸种因素,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最终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正是对生态学揭示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具体运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弘扬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马克思在其名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那种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1]135,“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124,“人是自然的一部分”[1]52。在马克思看来,把人与自身之外的自然连接起来的活动就是生产劳动,劳动改造了世界,使它变成了“人化的自然”。由此,马克思甚至把自然比作“人的无机的身体”[1]124,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在双向相互作用中达到辩证的统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2]恩格斯认为,宇宙岛(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恒星系)、地球、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都是无限发展的自然界在一定阶段的产物,任何具体事物都有生有灭,整个宇宙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并处在永恒循环的物质运动中。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论述集中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第5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范文

古今中外,不少大教育家都对师德做出过精辟的阐述,诸如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朱熹,近代的陶行知、蔡元培,国外的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维果茨基、杜威等学者,都在不同时期针对师德问题做出过有启发性的探讨。那么,什么才是师德呢?师德是教师道德的简称,常常被错误地理解为“教师职业道德”或是被“教师专业道德”、“教师伦理”、“教师专业伦理”等概念所替代。以上这些概念都是从某一个角度对师德做出了解释,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只有明确教师道德的确切涵义,才能全面理解师德的真正含义,也才能更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开展。从本性上讲,教师首先是一个人,出于向善的人本价值追求,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学生的道德典范,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道德品质,这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其次,从职业的角度来看,教师是所谓的“授业解惑者”。任何职业都要受到一定的社会规范与价值伦理的约束,教师当然也不例外。师德在此表现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师德:首先,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备的品德,是指教师表现出来的职业行为、稳定的品德特征以及倾向。这种品德可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展,甚至超越自己,我们通常称之为德性伦理。其次,师德还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外在的,有待于行为主体的内化,我们通常称之为规范伦理。无论是德性伦理还是规范伦理,都必须落实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否则,道德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教师本人不能实践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那么,教师道德也就无从谈起,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者纯粹的口号而已。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理解师德:“师德的内涵包括师爱、学高、身正,即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这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博学业精,知识丰富,学高为师,这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以自己的示范行为教育学生,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师德的外在表现。”由此来看,从师德的概念和内涵出发,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师德建设。师德建设是指建立一支关爱学生,为学生着想,精于教学,勤于教学,教学能力强,又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

二、当今社会师德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育人生态系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市场经济的强势冲击之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开始在学校之中蔓延,学校这方“净土”从此不再纯洁,不仅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受到强烈冲击,而且教师的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也受到了影响与干扰,教师道德失范的情况也就逐渐增多。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关爱学生,治学态度严谨,为人师表,但还是有极少数违背师德的教师,他们不但没能树立“好的榜样”,却成为了“坏的典型”。如果让这些缺乏师德的人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对国家和民族的危害可想而知。综合分析当今师德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爱学生不够,甚至体罚。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沉睡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教育如果没有情爱,就如无水之池。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关爱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然而,我们的一些教师似乎太“吝啬”,很少给予学生关爱。他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授书本知识,至于其他事情,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仅仅把教师工作当作是混饭吃的工具,全然忘记了教师的育人本职。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导向之下,个别教师不仅没有给予学生一定的关爱,而且往往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在他们眼里,学生与自己永远都是不平等的,与学生成为朋友只是一种理想,根本不会付诸实践。对于一些表现好的学生,尚能以礼待之,而对于一些表现不好的所谓的“差生”则经常拳脚相加,因为教师体罚学生而使学生受到伤害的事情时常发生,屡见报端。

2.利欲熏心,只想谋私利。在一般人看来,教学才应该是教师的本职任务,这也是师德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一些教师根本不以为然,不仅守不住教师职业的底线,甚至触碰了教师职业的底线。他们不把教学当回事,而是整天想着赚钱或者评职称等,在这种功利心的牵引之下,教师的心思自然不会放到学生的身上。本来应该是教师“主业”的教学工作却被当成了“副业”,而一些校外兼职工作却成为某些教师盈利的工具,并逐渐变成他们真正的“主业”。如此一来,教师不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对教学应付了事,根本不顾及学生的学习状况,明显触碰了师德的底线。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让学生成为自己赚钱的工具,有的教师在校外大办辅导班,以此来收取高额的辅导费用。对于一些应该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某些教师故意不讲,只有参加教师校外辅导班的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也才更能得到教师的照顾。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会通过给自己过生日的方式向学生暗示有所“表示”,如果没有“表示”,就会被教师冷落。

3.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精神。有些教师知识观念陈旧,不思进取,只想守着“老本”,缺乏理想和进取精神。他们备课不认真,教学手段单一,上课马马虎虎,经常出错,教学效果不理想。还有的教师,从教学起讲稿就没“换过样”,知识不更新,没有新观点,更谈不上新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这些传统的旧观念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了。还有一些教师参加教研、科研、教改等活动的积极性较差,整天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对教师的本职工作敷衍了事,事业心不强,职业情感淡薄。他们只求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求提高教学质量,不改革教学方法,一味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与学生缺乏互动,没有启发,更不用说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此外,也有许多教师在办公室里,除了闲聊就是“偷菜”、炒股,而不是批改作业、专研学问。

4.言行不一,没有做到为人师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人师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比较难。甚至在一些教师看来,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在他们看来,教师也是普通的人,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言行不一有时候也是不得已的,而将某些裸的谎言却硬说成是“善意的谎言”。比如说,教育学生要互相尊重,自己却对学生极尽挖苦讽刺之词;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己却整天无所事事,不思进取;要求学生要有社会公德,自己却将公德抛之脑后;要求学生远离赌博,自己却通宵打麻将;要求学生要有爱心,自己却比谁都冷漠;要求学生敬爱老师,自己却未曾想过疼爱学生;要求学生孝敬父母,却对自己的父母不管不问。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教师失去了应有的表率作用,失去了学生信任,没有做到为人师表。

5.道德败坏,甚至触犯法律。一些教师道德品质低下,脏话连篇,对学生极尽侮辱之词,肆意践踏学生尊严,甚至还有一些教师道德极其败坏,抓住学生胆小怕事的心理,通过各种卑鄙手段猥亵甚至女学生,这种事情近年来也是屡见报端,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社会形象。以上行为不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败坏了社会风气,玷污了学生纯洁的心灵,污染了育人环境,使学生无法获得健康的成长,而且严重违反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群众反映极为强烈。从深层上来看,也不利于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

三、生态文明社会对师德建设的新诉求

关于什么是生态文明,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认识。比如,前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认为:“生态文明是人们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又比如,学者于海波认为:“生态文明就是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而且其背后是经济生态的文明,是文化生态的文明,还有政治生态的文明等,要从整体上把握生态文明,不能仅仅谈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以上各位专家对于生态文明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内涵基本一致,都强调要从整体上去理解生态文明,强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对生态文明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文明社会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和谐关系的建立,强调生态伦理的构建,与冰冷的工业文明社会相比,生态文明社会少了几分“冷漠”,多了几分“温情”,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以及人性化的交往。具体来说,在生态文明社会中,物质文明倡导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的形成,强调经济活动的开展不对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精神文明更加倡导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尊重自然,建立一种自然化的人生价值观,认可自然的价值,达到转移人们对物欲过分强调与关注的目的。与此相比,政治文明则更加强调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社会中各种利益关系的维护,以免因为政治权力斗争等对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如此看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也更加符合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决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师德建设问题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也对生态文明的构建产生着影响。如果不能解决好师德建设问题,最终会阻碍生态文明社会的整体建构。那么,生态文明社会对师德建设有哪些新诉求呢?换句话说,生态文明社会要求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师德?怎样才能通过师德建设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看,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文明社会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所谓“生态教育”,就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动态和谐关系,进而从根本上影响自然和社会的生态平衡。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生态教育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主张建立和谐的师生交往关系,在教育方法上,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贴近实际、贴近自然。

2.生态文明社会要求教师做到“学高为师”。所谓“学高为师”,就是要求教师博学多思,做一个专而不器的人。在传统意义上,人们仅仅把博学多思看作是知识渊博的表现,而忽视了博学多思对教师修身养性、涵养全面自由和谐的精神人格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对学生生态存在的影响。在博学多思、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实现自我反省,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达到本真意义上的“学高为师”。

3.生态文明社会要求教师做到“为人师表”。所谓“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培养自身“真善美”的完美人格,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作风。具体来说,“真”就是要求教师具有科学精神,“善”就是要求教师要有道德精神,“美”就是要求教师要有审美精神。另外,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特殊示范作用,所以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作风也直接关系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和完善。

四、生态视野下的师德建设新策略

生态文明概念的引入,能够使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考察师德的现状,从而认识和把握生态视野下的师德建设问题。以生态伦理观为导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师德建设。

1.从经济生态的角度看,要为教师提供公平合理的薪酬,营造平衡的物质生态环境。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教师的物质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教师群体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比如任课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助教与教授之间都有较大的收入差距。根据霍曼斯的公平理论,员工发现自己投入与收益的比例与别人投入收益比例不平等时,便会产生不公平感。作为收入方面的“弱势群体”,教师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就会从事一定的副业。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为教师提供公平合理的薪酬,让教师感觉到自我价值得到了认可,才会对教师职业有归属感。通过物质生态环境的改善,解决了教师的生存问题,教师才有更多的精力去专研学问,教书育人。

2.从政治生态的角度看,要对教师实施人性化的管理评价,营造人文关怀的制度生态环境。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教师首先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人”,然后才是“教师”,所以对教师的管理决不能忽视对教师自然生命的尊重与关注,应该遵循教师发展的自然规律。人的本性是崇尚自由的,而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的自由,这就需要我们建立适当的制度,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才能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与激情。此外,还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杜绝统一化的评价制度,尤其要把师德行为纳入评价考核内容之中,并作为教师评优、评职称的重要参照标准。

3.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对于师德建设而言,文化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教师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要按照教师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师个性的前提下,分层次有所侧重地开展师德教育。学校可以积极地发动起广大学生,在教师之中评选师德标兵,从而激励教师努力工作,为学生树立道德典范。此外,学校在每个学期还可以确定一个德育主题,德育主题要尽量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生活相关,并围绕这个德育的主题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并让教师亲身参与到德育建设中来,发挥教师主体在德育建设中的积极性。通过这种师德教育,让教师建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其敬业精神。

4.从心理生态的角度看,要对教师进行心理疏通,排解压力,营造健康的心理生态环境。近些年来,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每天甚至每年都重复着相似甚至相同的工作,许多教师对工作的热情越来越低。然而,由于缺乏沟通交流的有效渠道,教师的心理生态环境过于封闭,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开展心理培训,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教师文化活动,开通心理热线等方式来排解教师压力,减少他们的职业倦怠,加强沟通交流,排除心理障碍。此外,教师自己也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解压,及时调整心态。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健康的心理生态环境,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第6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5001305

一、引 言

20世纪中期,西方工业化国家先后发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人们开始反思工业化弊端。从1962年《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到1972年《增长的极限》的发表和瑞典斯德哥尔摩 “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再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2002年联合国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召开,等等,国际社会一直在寻求一种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模式,希望走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一些学者开始从社会文明形式的高度来思考工业文明。保罗·伯翰南在其1971年发表的《超越文明》中预见了一种“后文明”即将出现,但没有指明这种“后文明”将是一种什么形式[1](P1—2)。1995年,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一书中正式将生态文明定义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2](P5—12)。与此同时,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悄然兴起。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分别于1972年和1976年发表了著作《自然的控制》和《满足的极限》,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基于“控制自然”观念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异化的消费观念,要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建立“易于生存的社会”[3](P58—76)[4](P37—52)。此后,相继出现了双重危机论、政治生态学理论、经济重建理论、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系统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上,生态运动也在西方政治和社会文化领域兴起。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绿党”受到民众拥护,在工业化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在许多国家的议会中取得越来越多的议席。例如,有明确政治纲领的德国绿党,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口号, 1998—2002年还与社民党联合获得了执政地位,现在绿党已经成为德国的第三大党。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社会主义明确提出了“红色绿党”的概念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主张,形成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和政治纲领。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促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同志专门就生态文明进行了明确阐述:“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中央政府及主要领导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进展。

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进展

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始于1984年,当时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最早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视角来界定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5]。之后,理论界开始广泛研究生态文明,尤其是“十七大”以后,生态文明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热门课题。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我国共发表了以“生态文明”为题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文章累计达10 029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9月第12卷第5期 陈洪波,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 第一,关于生态文明概念与内涵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界定。一是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陈瑞清等认为,人类至今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和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新阶段[6][7][8][9]。二是认为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等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四大文明一起支撑和谐社会大厦[10]。三是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认为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1][12]。四是认为生态文明是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一种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文明形态。在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转变生产模式和行为模式,走一条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互动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3]。总体而言,目前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的讨论很多,但尚未形成一种公认的、权威的概念。

第二,关于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研究。许多学者从儒释道和佛教中探究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研究认为,儒释道从各自的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儒、释、道都强调“天人合一”,把尊重生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共同的生态价值观。佛教认为生命主体与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体,天地同根、众生平等,天地万物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14][15][16]。总之,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佛性统一、万物平等,等等,这些朴素的自然观及其生态实践观,对于建设当代生态文化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7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范文

生态文明 建设 理论 思考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构建了社会主义社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报告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系统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对发展实践的一次深刻的总结,是认识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崭新成果,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全民的生态危机意识,妥善解决既要生产发展、又要生态良好的现实难题,而且必将有力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结合高中《思想政治》的有关经济常识知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作如下理论思考。

一、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础,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就谈不上人们的生活活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文明形态的形成。现代社会,以生态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系统管理科学和复杂系统工程、清洁能源和环抱技术等为特色的科学技术进步方兴未艾,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催生和引发了生态文明这种新型文明形态的兴起与实践。对于我国来说,形成新型的生活方式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效益体现,它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态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所以,无论是在宏观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还是在微观的生活方式转变上,我们努力的方向要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要变到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上来。

二、生态文明建设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内涵和要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必须实现的一个伟大目标。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状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对走传统发展道路给我国资源环境所带来的破坏与危机的深刻反省。十提出把“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从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上实现新的转变,从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的层面上实现新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避免环境问题演变成为环境危机,最终实现速度与质量、经济与生态相协调。

三、生态文明建设决定着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要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人与自然不协调、生态危机等问题,也在我国集中凸显,由环境问题引发的不断增多,我们国家存在着资源约束收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

应当按照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目标,实施国家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鼓励发展低能耗、高附加植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旅游业和节能环抱产业,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四、生态文明建设将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人类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又影响着生产的形式、内容和数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呈现出从“求温饱”到“盼环抱”、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新趋势。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中,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五、生态文明建设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可以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是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社会矛盾也逐渐显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一些不协调的方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可以有效地解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这一解决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将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六、生态文明建设将对农业和工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1.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出新的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必须依托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行生态循环种植、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大中型沼气池生态循环和村寨污水净化处理模式,防治农村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业水源污染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饮用水安全项目建设和管理,保护农村自然生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8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林业 发展 生态文明 建设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

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4] 李 娜.浅谈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j].民营科技,2008(1):72~73.

第9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反思的结果,是我党在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形成的旨在扼制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最新成果,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6O年代以来,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走出生存环境危机已成为人类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生态文明的提出则是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时代性召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而生态文明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新的起点。

一、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

人类社会经过大约四百万年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时期。

就人和自然的关系而言,原始文明是“自然中心主义”的文明。在那个时期,自然界与人既是直接同一的,又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相对立。人类对自然界基本上处于依赖、顺从、恐惧、神化的状况,只是为了生存而被动的适应自然,因此不会对自然生态系统做出大的破坏。农业文明被称作“亚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在此期间,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明,使人类有了一定的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造成了一些局部地区的环境破坏,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并没有造成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文明仍属于绿色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来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时代,人们凭借知识的力量,以自然的主人自居,自然沦为机械的被征服和掠夺的对象,因此这一时期被学者们称作“人类中心主义”时期。工业文明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人类因眼前的利益对自然肆无忌惮地掠取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使人类的发展陷入困境,连基本生存都岌岌可危。2O世纪60年代卡逊的《寂静的春天》、7O年代初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等文章相继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提出了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是人类为解决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所产生的积极成果。然而,工业文明是以“控制自然、自然是为人而存在”为核心思想的“人类中心主义”,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文明范式。

二、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对工业文明时代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从思想观念、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反思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

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人”, “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同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条件,劳动只是人与自然进行交换的中介,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说明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受自然的约束,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无机的身体”,因此要尊重、爱护自然,与其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以实践为中介来说明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通过实践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只有通过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才有可能发生。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才能把自身之外的自然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自然才有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为人的存在意义,同时,“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实践是连接人、自然与社会的桥梁,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主动性通过实践达到统一。然而,在工业文明中,人们在实践中把“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片面的理解成“控制自然”,过分张扬人的主体能动性,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滥用科技,资本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造成社会内部利益对立,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类自然力的滥用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按制自然规律和人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来调整、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导致其扭曲断裂,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无法弥补的破坏。生态文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强调人类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超越自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阈值范围,与自然为伴,共同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的最终解答。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到,“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强调土地的使用者要善待土地,以便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生态文明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此而来。马克思同时提出,要想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首先要解决人类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而共产主义社会会使“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历史之迷的解答……”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实现共产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却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南,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共产主义储备了条件。

三、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我国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同时,保持对自然—社会一经济之间关系的清醒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最终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本内容,以重建新型的天人和谐为目标的理论创新。

生态文明,“一般而言,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它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总结基础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文明发展里程。”在理念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限于经济方面,即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而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了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尤其追求社会公正。在内涵上,生态文明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体现在可持续发展、公平和整体原则上。******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树立新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为我们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而使人类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性循环的生存环境,实现代际之间的持续和公平。生态文明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其中代际公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整体原则,生态文明不仅强调人、自然、社会一体,而且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都是同一个大家庭的成员,彼此之间构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人类的命运与其它生物的命运戚戚相关,因此,我们要尊重、爱惜和我们生存在同一地球上的其它生物。同时要求地球上所有的国家,放弃“小我”,以人类共同的利益为重改变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共同解决环境危机问题,为人类创造“诗意”的生存环境。

四、由斗争转向和解:生态文明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体。工业文明时期主张向“自然开战”、“控制自然”,斗争性占主导,急功近利,只知道向自然索取,不懂得尊重、补偿和保护自然,结果出现劳动自然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导致自然对人类报复一出现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生态文明则是同一性占主导,人与自然走向和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资源增殖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是一种“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的整体生态经济价值观。当然,强调同一性并不是否认对立,生态文明观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增强,以同一性为导向,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观念,改革不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调整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量变中达到质变,使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朝着和谐健康、持续发展和价值最大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