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镇企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长期以来,贵阳市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根据乡镇企业包容量大的特点,着力于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着力于特色产业的发展,着力于帮助企业解决阶段性成长的问题,对乡镇企业实施分类指导。通过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乡镇企业发展的新路径,走出了一条培育创业型、巩固带动型、引导扩张型的乡镇企业发展之路。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培育扶持创业型企业
贵阳市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从重点扶持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突出促进农民增收的核心目标,对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企业和农户的选定等作了明确要求。据2005年统计,通过养殖企业带动农户增收方案的施行,使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中来源于养殖业发展的比重占到35%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连续三年达两位数以上,由2006年的3350元到2007年突破4000元大关。
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力度的加大取得了显著效果,修文康庄养殖企业现已成为全国唯一具有有机兔认证的企业;开阳南龙天伦兔业带动了周边几个乡镇农户的兔业养殖,为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截至目前,全市建设和发展了726个养殖小区,解决了特色食品加工的原材料问题,取得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效,培育发展了一批创业型企业,其中有1/3的企业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巩固提升带动型企业
贵阳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的工作思路。从全市200家涉农企业中评定出79家龙头企业,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从基地建设、市场开拓、体系认证、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通过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贵阳市以辣椒等具有地域特色和一定种植规模的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大力扶持老干妈、中意、巧媳妇、一代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改工作。老干妈公司通过技改,水豆豉生产线日产量可达到8000件,辣椒系列产品生产线日产量可达到16000件,产能得到大幅提升。通过积极扶持,加强技改,目前贵阳市已形成了老干妈、好一多、黔五福、文人花生奶、中意、一代、老干爹、乡下妹、巧媳妇、苗姑娘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立足做大做强,积极引导发展扩张型企业
【关键词】 乡镇企业;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代经济进入发展新时期,“低碳”成为时下最流行的词汇,即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的。以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为特征,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结合科学的发展模式是企业应该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在农村发展低碳经济,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自然能源为基础融入各个生产环节,推动整条生产链条的运行。有资料显示,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污染农村环境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突飞猛进,为农村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已成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但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是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不仅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基地,也是人们食物的主要生产基地及国家经济存在的基地。虽然社会舆论、高层领导已经将环保问题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作为基层的大众及部分地方领导的环保意识还很淡薄。一是部分地方领导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将可持续发展观落实到工作中,没有考虑环境和生态因素。二是相当部分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闲置污染处理设施搞偷排。农村环保工作主要靠县市级环保部门,虽然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环保考核机制,但乡镇基本上未配备专门的环保队伍,使农村环保工作在工作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扣”,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农村没有垃圾处理场,也没有必要的处理方法,生活垃圾在水塘沟渠、道旁地头,随意乱倒堆积,成为新的污染源。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确实增加了农民收入,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处理,臭气四溢,粪水横流;畜禽场产生的废液污水,多数就直接排入水沟渠塘,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
在新形势下发展乡镇企业,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消费方式的改变和优化、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当下经济发展要求,在低碳经济的指引下,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从转型发展和集聚发展方面把蕴藏在亿万农民中的生产积极性和分布于广大农村中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整合。首先要坚持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其次要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培育增长极;最后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发展质量。
关键词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污染对策
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浪费、污染及生态破坏等问题,给环境、生态、健康等方面带来了区域性的、迅猛的冲击和压力,给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领域、新的课题。为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探讨切实可行、有效的区域、综合防治对策。
1乡镇企业污染现状及特点
1.1污染量大,增长迅速
据1997年公布的《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公报》显示,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9.1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1%;二氧化硫排放量441.1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23.9%;固体废物产生量3.8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的37.3%。即全国乡镇工业“三废”排放量达到了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的1/5~1/3。
1.2造成的污染损失严重
从乡镇工业污染损失值与全国工业污染总损失值之比看,1978年为0.06,1985年为0.1,1988年为0.2,至2000年达0.32以上;从乡镇企业生态破坏损失值与全国生态损失值之比看,1978年为0.11,1983年为0.14,1988年达0.37,2000年将0.50以上。至2000年全国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环境经济损失中约有近一半是乡镇工业造成的。
1.3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业污染占很大比重
由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以造纸、纺织、煤炭采选、金属矿物制品、化工及食品加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占有很大比重,使乡镇工业污染治理难度加大。
1.4中西部乡镇企业污染程度较重
中西部地区乡镇工业起点低、起步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均不如东部地区,污染水平也比东部地区明显高。资料显示,中西部地区乡镇工业的产值仅为乡镇工业总产值的22.4%,但污染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却占到60.3%。
2乡镇企业环境治理对策及建议
2.1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
目前,乡镇企业污染源中小造纸、小化工、小印染、小冶炼、小电镀、土焦、土硫磺等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这些企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控制住这些企业污染的发展,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乡镇企业的污染。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抑制重污染的行业和产品的发展。这要作为有效控制乡镇工业污染、提高其经济效益、保障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2.2加强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
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是降低企业效益、扩大污染危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合理布局和适当集中,有计划地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对企业污染采取分散处理与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居民区、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名胜古迹周围建立有污染的企业。
2.3大力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
要引导乡镇企业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推行集约化经营,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以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对于新建企业,要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清洁工艺,减少每个生产环节的污染物排放,对污染实行全过程控制。对于老企业,要大力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以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要积极研制开发污染处理技术,对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实行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4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督管理
首先要根据农村经济及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实行分区域管理,对东、中、西部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措施。例如,对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应与城市企业同样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等制度措施,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环境标准;对中部地区,重点控制产业结构,限制重污染行业的发展,认真抓好工业的合理布局;对西部地区,重点引导好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注意采用适用技术,特别注意避免对水源的污染。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建立健全县、乡(镇)政府的环境目标责任制度和县、乡(镇)的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切实把农村生态保护和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纳入各县、乡(镇)政府的工作日程。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及乡镇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乡镇一级的环境保护机构和管理制度,为乡镇一级的环境监督管理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3参考文献
非常感谢大家再一次选举我担任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的会长。对我来说,这既是各位理事的信任和鼓励,也是一份责任和压力。
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作为吉林省乡镇企业和乡镇企业家自己的组织,肩负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带领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使命。这是广大乡镇企业家和乡镇企业职工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乡镇企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异军突起,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二十多年的发展道路曲曲折折,充满了艰辛与磨难,在座的诸位乡镇企业家一定都深有感触。可以说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乡镇企业的诞生;没有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就没有乡镇企业的发展;没有广大乡镇企业家和乡镇企业职工的艰苦努力和辛勤付出,就没有今天乡镇企业的辉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赋予乡镇企业新的历史使命,也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吉林乡镇企业一定会再创辉煌!
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2005年6月的成立,标志着吉林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相信,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同心协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就一定能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发展战略
中国分类号:F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177-01
乡镇企业源于中国因经济不发达而形成的城市与农村相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农村人口在长期政策规定下的身份限制和不流动性,使得在农村中自发生长起来的企业与其他形态企业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成员构成、社会地位、发展轨迹和运作方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群体。近年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是中国工业化的重要一翼,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搞现代化,发展乡镇企业则是根本。
一、乡镇企业促使农村经济发展
1.乡镇企业引领农村经济大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就是生产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农村经济发展,就没有农民的收入增加,其他方面的建设也不从谈起,更谈不上新农村的建设。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产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已成为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乡镇企业的发展,对繁荣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着巨大作用。同时,乡镇企业今后在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和开拓国内外市场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2.乡镇企业的发展促使农民收入增加。
乡镇企业履行着社会责任,在带动农民群众致富方面的同时,也要发挥重要而积极作用。乡镇企业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扩大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延伸产业化的链条,能够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同时,相关联的新兴产业将应运而生,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门路,从而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通过将大批农民富余劳动力吸引到企业就业,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民的增收空间。
3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
乡镇企业通过把自身较为完善的公益基础设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条件而低收费地向农村社会开放,既着眼于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善,更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放大企业的带动效应。对周围村庄的道路硬化、公共设备改造及供电设施、灌溉管网等进行投资,还可以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发展。
4.乡镇企业的发展促使农民素质的提高。
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这就必须要求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农民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的推进,通过乡镇企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结合,开展对农民工和农户的多层次、多渠道培训,培训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者,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二、加大力度调整乡镇企业实行多元化发展
为了适应市场的多变,乡镇企业应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应该是在充分考量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同时考虑本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文化资源的特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经营领域。同时,乡镇企业多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的经营战略,既有别于国有企业单一化的生产经营现状,又有别于其他类型企业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方式。
1.有效的经营机制是乡镇企业成功的关键。
企业应有灵活的发展和营销机制。乡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始终依赖于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资源,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乡镇企业要积极汲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认真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及时总结本企业的管理经验。
2.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
首先,尽量采用适合乡镇企业当前情况的先进适用技术。乡镇企业的经济、技术水平很不平衡,采用技术应因地制宜,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应区别对待;其次,搞好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尽管技术创新主要还是市场行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乡镇企业,但为了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县及乡镇级政府和乡镇企业领导都要有技术创新意识,要制定鼓励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强化政府激励技术创新的手段。
3.建立有效的人才战略。
建立有效的人才战略一方面,立足培养是开发乡镇企业人才的战略基点。乡镇企业培养本地的技术人才应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灵活的培训方法,开发企业现有人才资源和本乡镇的后备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尤其是技术骨干和专业带头人,在这一点上,应该大胆引进,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不惜花大代价;更要建立好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人力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
三、发展农村电力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保障
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力推动乡镇企业向前迈进。
1.让乡镇企业共享电力发展的成果。
各项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能源保障供应充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电力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先行官的作用,为乡镇企业发展做坚强的能源后盾,为乡镇企业提供充足的能量支撑。
2.让乡镇企业的生产沐浴电力的光泽。
乡镇企业离不开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和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电力行业应该进一步增强供电可靠性,强化农村电网的科技含量,研究和制定适合乡镇企业发展的新型供电模式,以科学发展的理念确保电力的充足供应和优质快捷的电力服务,全面促进乡镇企业生产能力的升级。
3.电力的发展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保障。
新形势下,农电企业应该加强农网规划,将农网规划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城乡电网发展,以实际行动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服务。建立健全优质服务常态机制,规范供用电安全管理,构建和谐供用电关系,提高服务水平,为乡镇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而生的乡镇供电所是电力服务乡镇企业的中坚力量,农村电力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供电所的无私奉献,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供电所的辛勤耕耘。
各级政府采取积极、多渠道措施,多方面、全方位为企业协调,引进人才,组织企业负责人参观较好的乡镇企业单位,引导乡镇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潘维.农民与市场[M].商务印书馆,2003.
[2]邵继勇.中小企业集群与经济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7.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在城镇化进程中,这部分剩余劳动力首先要涌入城市。而现有大中城市的容量有限,城市企业无法容纳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相反,县乡镇一级的小城市,资源丰富,人口较少,并且正处在发展中,城市容量相对较大。所以如果采取措施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则会促进县乡镇一级的小城市发展,对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重大意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依托乡镇企业促进小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质量。
小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和原动力。此外,乡镇企业的发展又能为小城市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流向大中城市的人口数量,缓解大中城市的人口压力。众所周知,城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城市框架一旦基本确定,则在保证现有人口生活质量的条件下,城市容量是相对固定的。目前大中城市的生活设施、生存空间等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有限的。如果不加限制地允许大量人口涌入,则会造成交通拥挤、污染严重、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影响城市生活的正常秩序。但是,现在我国政府已经不能再靠行政手段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强制性地固定在土地上。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还会有更多的农业人口将离开土地寻求新的出路。在城市企业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拓展小城市的发展空间,才能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从总体上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质量。
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大大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不仅大大增加了我国城市的数量,而且乡镇企业使得大量农业劳动力脱离农村劳动,提高了非农业人口的就业数量,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城市化水平。因为,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农业就业人口数量的下降和非农业就业人口数量的上升。乡镇企业的发展,使许多农村劳动力有机会从事非农业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许多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属非正规就业,其户籍关系仍然留在农村,也不享受城市正规就业人员的福利待遇,但是他们从事的工作已经不是农业生产,所以这部分人员尽管身份是农民,但其职业已不是农民,这也是乡镇企业发展造成的中国现象之一。如果我们不以户籍所在地为划分标准,而是以就业性质作为划分农业和非农业的标准,则我国的城市居民数量将大大超过现在的统计数量,实际的城市化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促使小城市进一步发展壮大,吸收更多农民工进入城市,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重要意义。但是单个乡镇企业的实力毕竟有限,很难在技术、管理等方面获得突破。有关乡镇企业的管理部门,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措施主要有:
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力为乡镇企业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乡镇企业由于自身力量有限,其发展往往依赖外部环境。尤其是融资渠道少成为许多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现在多数乡镇企业规模小,势力弱,缺乏相应的贷款担保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不愿为其提供贷款,使得乡镇企业难以扩大技术投入,无法及时更新生产设备,多数乡镇企业技术水平低,难以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取得高附加值。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银行和其他金融部门应放宽有关贷款的约束性条件,降低乡镇企业贷款的门槛,鼓励企业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以科技力量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金融部门也要加强对乡镇企业的金融监控力度,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帮助其降低经营风险。
政府要充分发挥对乡镇企业的引导作用。多年来,政府采取种种措施扶植大中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相比之下,对乡镇企业关注较少。无形中造成了城市企业与乡镇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加入WTO后,我国所有企业都享受国民待遇,政府也应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企业,在优惠政策、信息引导、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乡镇企业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人们的就业观念,帮助乡镇企业留住人才。乡镇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原因很多,主要一点在于企业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由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跟不上,乡镇企业很难留住人才。应通过舆论宣传等手段转变就业观念,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乡镇企业职工的工作、生活架起安全网。乡镇企业自身也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
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提高乡镇企业职工的总体素质。许多乡镇企业的产品质量低,技术水平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职工未接受相关的职业培训,属于非熟练劳动力。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是成本,是负债:经过培训的员工是资本,是资产。为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应对包括乡镇企业职工在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广泛的职业培训。社会各方面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方式、培训手段、费用承担等问题进行积极探讨以提高人才素质。
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大王镇人民政府
1993年以来,我们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对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经营方式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改革。截止目前,原有12家乡镇集体企业,已有9家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改制率75。
一、我镇企业改革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大王镇乡镇企业的发展起步于80年代初,当时抓住国家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机遇,上下一心,苦干实干,企业规模快速膨胀。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乡镇集体企业的一些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一是产权不明晰。所有企业都戴着“乡镇企业”一顶帽子,产权关系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二是权责不明确。谁应该对企业经营行为和成果负责,谁能够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等等,都没有明确的主体。三是管理不够科学。当时的企业,仅仅依靠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去决策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和改革。从时间顺序和主要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初步改革。从1993年开始,我们借全市企业改革的东风,对乡镇企业进行了以集体控股、职工平均持股为主要模式的股份制改造。这次改革,共组建股份制企业9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3家,有限责任公司6家。进行股份制改革的企业,都按照《公司法》和有关文件政策的要求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第二阶段,以调整优化股权结构为重点,以资本运营为主要特征的深化改革。从1999年开始,我们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指导思想和“谁投资谁所有,谁创造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集体股减持,构造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实现经营管理集团控股,企业法定代表人持大股。截止目前,除少数企业外,已基本完成了股权结构调整任务。镇办企业中,大王集团由1998年的平均持股33%下降到现在的20%。在调整股权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的同时,我们将目光瞄准资本市场,加强资本运营,引导企业确定上市目标,并以此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实现与国际接轨。20__年华泰股份成功上市,不仅募集了大量的发展资金,而且率先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建立起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20__年,华泰股份又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引进了2名独立董事,优化了董事会结构,为公司的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科达集团通过积极工作,上市材料已经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员会审核通过,近期将发行上市。改革使我镇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实现了政企分开,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通过改革,明晰了企业的产权关系,改变了过去政府既是资产所有者,又是企业直接经营者的状况,消除了政府对企业负无限责任的弊端。改革将企业的经营权、人事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和盈亏责任都交还给了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了市场竞争主体。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实施股份制改造的企业普遍建立了“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搭起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促进了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管理机制的创新。
(二)拓宽了融资渠道,优化了企业的资本结构。集体资本减持后,通过职工入股、法人参股、企业上市等途径,改变了过去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状况。集体企业改制而成的9家股份制企业,共募集增量股本金11亿元,股本总额达到13亿元,其中法人股总额9179万元,仅占股本总额的7%。华泰股份股票发行上市后,企业资产负债率由53%降为22%。
(三)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截止目前,全镇乡镇企业已拥有固定资产51亿元,从业人员2.5万人,
20__年实现产值8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3亿元,利税8.5亿元,分别比股权结构调整前的1999年增长63.5%、66.1%、84.7%。乡镇企业安排农村劳动力2.1万人,占全镇乡村劳动力的50。20__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94,上交税金占财政收入的99,农民人均纯收入有48来源于乡镇企业。
二、几点体会
(一)改革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首先是镇领导班子的思想必须解放。这次股权结构调整,推行经营管理集团控股,董事长持大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有个别同志简单地认为企业集体股减持是对集体经济的削弱,会加大贫富差距,进而抑制乡镇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真分析了原有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大家经过反复分析比较,认为不应该计较企业属于谁、归谁管,关键是看能不能促进大王镇经济发展。只要企业在大王镇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创造税收,就有利于大王镇的发展,就能造福于大王人民。镇领导班子思想的率先解放,增强了推进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改革必须形式多样、因企制宜。对效益好、规模大、净资产较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改制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已组建的3家股份有限公司资产总额达到32.2亿元。华泰股份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一次性发行股票9000万股,筹集资金10.6亿元。对净资产较少、规模较小的企业,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集体资本原则上逐步退出,鼓励经营管理集团控股、经营者持大股、职工自愿参股。同时,还采取其他多种形式推进改革。信义啤酒有限责任公司由于规模小、技术落后,管理较差等原因,经营陷入了困境,被烟台朝日啤酒有限责任公司控股兼并后,引进资金1700万元,并引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效益明显提高。
(三)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选好用好“能人”。大王镇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选择了一批“能人”担当重任。企业改革后,能不能继续发挥“能人”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改革的成败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发扬光大过去优良传统和优秀品德的同时,耐心细致地做企业家 的工作,用市场手段,用先进灵活经营机制,把他们的利益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股权结构调整,使经营管理集团控股、主要经营者持大股,从而建立起了企业与企业家之间以产权为纽带的牢不可破的联系。华泰集团、科达实业等企业都进行了股权结构调整,增强了经营者的责任心和对企业的关切度,为实施资本运营,促进集体资本保值增值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改革要坚持与时俱进。大王镇的每一步改革,都是从解决当时影响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与时俱进,步步深入。1993年开始的第一轮改革,在企业中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解决了当时影响企业发展的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的问题。但是从实践上看,这轮改革后部分企业经营管理集团和经营者持股比例偏低,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因此,我们又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展开了第二轮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改革要着眼于增强企业活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到位,只能说明是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要促进企业发展,还要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指导企业按照《公司法》要求,制定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工作细则,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了企业内部有效运行的制衡机制。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真正实现了职工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收入能高能低。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入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最大幅度地降低资金占用,搞好资本运营。积极走科技兴企之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和科技投入,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和高层次专业人才,提升了创新能力,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0__年度,仅大王集团各子公司就投资8.8亿元用于新上项目,这些项目投产后,年可新增产值11亿元。这些措施的实施,使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管理更加规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三、今后改革的基本思路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十六大提出的“改革要有新突破”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企业运行机制。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全市重点企业改革的要求,加快未改制企业改制步伐;引导和督促股权结构不够合理的企业,尽快实现企业经营管理集团控股,经营者持大股。进一步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高效运行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在具备条件的企业,深化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年薪制和期股期权改革试点,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关键词 乡镇企业 环境 保护 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21-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工业蓬勃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工业产值年增长20%左右,其中乡镇企业同期增长高达30%左右。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乡镇企业达100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的80%以上,乡镇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利税及所解决的劳动就业机会也在整个社会中占着相当的比重。乡镇企业的竞争力日益得到增强,有的甚至成为“小型巨人”乃至发展成为实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但为了保证乡镇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认清乡镇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给环境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也给经济的稳步增长设置了严重的障碍。以广东和浙江这两个乡镇企业发展迅猛的省份为例,仅工业废水的污染就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关部门通过对浙江省内水系及河网的农村工业废水排放量、排污密度的分析,污染比超过20%。全省41%的河网有废水的排入,根本不能进行水产养殖或作为饮用水源等功能,致使许多地方满河的水而不能搞水产养殖,守着满河的水而没有水吃,甚至还出现了由于饮用污染水源造成的“癌症村”。面对这样的现实,根据乡镇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结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制定出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要求的切合乡镇企业发展情况的环保政策,切责令相关部门进行监管执行,才能切实解决乡镇企业的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下面浅谈几点解决这种矛盾的对策:
一、加快制度的建设
1.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应充分考虑乡镇工业污染控制的内容,将乡镇工业污染治理纳入宏观调控与扶持计划之中,而不应像过去那样只考虑国企和城市工业。
2.要广泛听取所涉及的地区、企业、个人及社会公众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公开透明的让公众参与政策法规的制定,尤其是小型企业、乡镇企业、个体企业及公民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使外加的指令变为涉及者主动自觉的承诺与行动。
3.各级地方政府要认清治理乡镇工业污染的重要意义。地方政府有发展当地经济的直接任务,但要认清这项任务不能成为其不执行国家环保政策的借口,各级领导干部要将污染的控制和环境的保护放在与经济的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认识到要想使经济稳步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做前提。
4.建立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必须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要从决策的源头控制因经济的发展而造成的环境问题。对经济决策,计划和决策方案进行评价,并把环境评价也纳入到经济计划发展中去,在充分进行环境影响论证的前提下进行投资和开展生产经营,避免出现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顾环境的污染,或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据有关部门对环境污染损失的货币化估算,在九十年代中期为每年1085亿元,到九十年代末期就增长为每年2000亿,近十年来,通过各种治理,这个数据略有下降。其实环境破坏的损失是很难用币量精确计算的,所以现实损失的经济价值要更大。如果用企业发展所获利润再去治理因企业发展而造成的污染损失,恐怕是得不偿失。
二、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环保法规体系
1.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环保法规体系。乡镇企业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先行者,乡镇企业的抉择与运行机制基本上是市场化的,但中国管理体系本身缺乏对乡镇工业污染的控制措施,有些地区有乡镇管理局这样的机构,其主体还是着眼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连一些地方政府面对乡镇工业的经济状况与环境污染状况,也只着眼于前者,而忽视后者。因此要运用行政命令的干预,把经济手段作为治理污染的主要手段。只有采用市场机制才能真正使环保法规及政策的作用得以制度化、持续化。
2.利用污染评价制度促使企业内部治理。由于我国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排污收费难以准确反映污染受损的真实价格,排污收费往往小于治理污染的成本,使污染企业宁可缴纳超标排污费,也不愿投资进行污染的根本治理,致使污染不断地扩大和蔓延。为了使排污收费能够起到督促企业治理污染的目的,必须使超标排污收费价格真正反应治理污染的真实成本,即按照“排污费高于污染治理成本”的原则,大幅度提高排污收费,才能使企业把污染治理内部化,促使乡镇企业将技术改造与排污治理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不至于出现因排污治理成本的提高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3.对初建企业及贫困地区采取环境治理的补偿与支持政策。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目前经济整体状况也具备对部分初建企业及偏远贫困地区进行补偿和扶持的能力。国家可以通过环境税收体系及财政收入体系对这些企业从外部注入一定量的资金,以作为养活该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环境成本。也可通过提高环保基金的方式,给予这些地区物资支持与技术援助,帮助落后地区兴办基础产业,改善生存环境,更有益于经济的发展。
三、减少污染的特殊对策
1.通过生产技术的进步,减少环境的污染。在环境治理方面,技术起着关键的作用,处于基础地位。通过发展洁净技术、无废、少废工艺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的排放。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可运用信贷、金融、财税等手段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大力开展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对技术水平落后,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速其关、停、并、转及更新。
关键词: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必然趋势;严峻挑战;发展路线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30-2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五级。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效卓越、贡献很大。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乡镇企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不断深化改革和开拓创新,已经和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新的变化。
1 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
我国属于人口大国,生产力水平将对较低等一问题制约者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当前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做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目前,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也为农业供给了大量生产资料,为产前、产中、产后提供运输、供销等各项服务,支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一部分解决了农民的粮食销售问题,减少了农民对于粮食滞销的担忧,并且产品不仅仅局限于初级产品,为农村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
1.2 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工业产值不断攀升,占社会总产值的60%以上。但目前我国还有大量的劳动力集中在简单的农业生产中。衡量工业化的标志包括工业的产值比重、工业劳动力的比重、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的构成等,所以说现实中存在一定问题,我国要实现工业化,还需要做出很大努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如果将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带来住房、交通、生活供应、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一系列难题。因此,要实现工业化,在保证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目前,乡镇企业已为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做出了突出贡献。实践证明,实行城乡一体化,工农一体化,工贸一体化是实现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1.3 发展乡镇企业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要实现强国之路,最根本是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乡镇企业最根本的增加了社会有效供给,富裕了农民,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并且使国民经济上升了一个台阶,为国家增强了经济实力,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
1.4 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一些农村落后的状态,提高了农民收入,解决了许多政府无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乡镇企业把现代工业文明注入广大农村,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二、三产业大军,使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另外,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提供了广阔天地,是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为自己增收,农民富裕了,精神状态也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有所提升,是稳定农村社会、提高管理效率,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坚实物质基础。
2 乡镇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2.1 经济全球化对乡镇企业影响巨大
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带动力商品、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加深,国际竞争加强,给乡镇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2 国内消费市场供大于求
由于城市消费结构升级速度逐渐放缓,农村消费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又明显不足,导致许多工业消费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已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城乡市场销售不旺,最终消费需求不足,对乡镇企业带来不小的冲击。
2.3 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国际产业转移进一步深化,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沿海发达地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环境约束型产业、低附加值产业向外转移,而中西部地区处于劣势,无论在资源上还是在区域环境上,西部乡镇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中西部地区始终相对于东部存在很大差距。
2.4 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这种调整是在商品过剩和企业效益下滑的压力下进行的,多数通过资产重组、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垄断经营、削减过度竞争等方式实现,这种调整对于资源型、一般加工型的小型乡镇企业的负面影响很大。
2.5 企业内部机制不健全,管理素质低水平差
乡镇企业内部干部职工是以农民为主,他们很少有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相对来说,自身知识与能力的制约,使之缺乏商品经济时期的观念与素质。不少生产管理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学习,业务技术知识欠缺,以及仍然受到乡土观念、家族观念、裙带观念的影响,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在制度上仍有不足,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经营销售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不足。
3 新形势下乡镇企业的发展路线
3.1 围绕农民就业增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
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注重技术创新、技能培训和质量标准工作,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产品附加值和质量安全水平,同时要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原料基地建设,实行产业化经营,形成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发展休闲农业要注重行业标准建设、职业教育培训和示范项目创建工作,提高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和发展规模,加强与旅游部门合作,真正做好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3.2 围绕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加入新兴产业发展链条,进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碳环保、以及农村、农业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或通过推动乡镇企业为新兴产业提供上下游产品和配套服务等方式,帮助乡镇企业参与到新兴产业发展当中。
3.3 围绕农业、农村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各类服务业,主攻方向放在农业、农村产业链的延伸上,重点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和农产品初加工、储藏、保鲜、运输、包装等产业,以及为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的商贸、物流、信息、旅游、餐饮等服务业。
3.4 围绕市场多元化,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开拓国内市场要紧跟市场需求,结合汽车下乡、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特别是要注重开发能有效拉动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产品;开拓国际市场要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努力提高产品的档次、附加值和竞争力;积极搭建各种展会、贸易洽谈会、采购会等服务平台,开展促销活动;引导乡镇企业采取销售、连锁销售、直邮服务、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主动开拓市场。
3.5 围绕低碳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坚决关停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突出抓好规模以上乡镇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引导乡镇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兴办循环利用资源产业,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重点培植一批节能企业和清洁生产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3.6 围绕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中西部开发
广泛开展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和省际、市际、县际之间的对口合作,促进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和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要利用综合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利用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利用资源优势承接精深加工产业转移,有条件的地方要建设一批产业转移示范区,努力使乡镇企业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基地和龙头。
参考文献
[1] 万宝瑞.把乡镇企业推向新世纪.CSSCI学术.